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建模划分区域的方法范文

数学建模划分区域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建模划分区域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建模划分区域的方法

第1篇:数学建模划分区域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并行;故障计算;模型;调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43

[中图分类号]TM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60-01

1 电网模型的构建

我国电网调度分为五级,即国调、网调、中调、地调和县调,继电保护专业同样对应为五级,各级调度系统中,一般只建立本级调度监控范围内详细的电力网络模型,外网部分采用等值处理方式。

在云计算平台下的一体化的整定系统中,各级保护单位按不同用户权限登录,整个电网统一建模,不同用户只能操作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电网模型,上级保护可以看到全网电网模型和对本单位所辖区域数据的操作和维护。各区域负责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图形和数据,各调度自身的电网不是孤立的,与其他调度之间也有电气联系,在建立各自的电网时,对外部电网采取多点等值的方法,得到与实际电网等价的电网图。

当上级调度需要下级调度的数据和图形时,只需提出要求,系统即对图形进行拆分和拼接即可生成对应的网络。而一般情况下,系统设备按照IEC 61970的CIM规范来进行定义,所以要得到全网模型就需要对各单位所建立的CIM模型进行相应的拼接和拆分。

2 故障计算并行算法

各级调度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电网,通过拼接和拆分得到全网的电网模型,本级调度的电网内分为内部节点和边界节点,外部电网节点为外部节点。内部节点组成内部区域I,边界节点组成边界区域B,外部节点也就是即将被等值掉的区域称为被等值区域E。如图1所示,电网图中,I为内部区域,E1、E2均为外部电网构成E,所有联络线就是边界区域B,其中I和B是要保留的区域,消去外部区域E。

根据上文中对各区域的定义可以得到电网的节点导纳矩阵如式(1)所示。其中电流为各节点电流的输入值列向量,电压为各节点的电压列向量。

(1)

根据节点开路抑制原理,要求得到外部区域的等值系统,也就是要对其节点进行开路抑制,即IE =0,所以可得:

UE=-YEE-1YBEUB (2)

代入式(1)得:

(3)

式(3)即为开路抑制外部节点后新求出的矩阵。和原来的比较,得出等值系统和联络线的参数。新的边界导纳阵为:

YBBnew=YBB-YEBYEE-1YBE (4)

对于一个实际的大电网,要求得多点等值系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首先是基于实际区域进行分块,针对全网元件,根据电网管理辖区进行区域识别,包括普通区域和特定区域。普通区域是指所分成的子系统A、B、C等(包含边界母线);特定区域是指所有的分割线路(包括边界线路和联络线)。从数学模型上来讲,只要各个区域是互相解耦的网络,就可以任意进行区域的划分,但是根据电网管理辖区来分区更符合实际情况。第二步是对区域电网进行等值计算。首先将各区域进行节点编号,并得到全网连续节点编号,得到全网的连接关系。第三步计算区域在边界的系统链支及等值系统。对图1所示区域I来说,系统链支及等值系统的求解步骤如下。

根据网络结构得到不计各联络线的区域I的节点导纳矩阵Ydi,然后求逆得到不计各联络线的区域I的节点阻抗矩阵Zdi,从Zdi中找到与边界节点有关的元素形成矩阵ZBBi;再通过求逆得到其逆矩阵YBBi。因为节点阻抗矩阵的对角元的意义是等于从本节点向整个网络看进去的等值阻抗,非对角原则为互阻抗。所以可以按上述方法求解链支和等值系统。

用M表示YBBi中节点m的自导纳与节点m与其他边界节点的互导纳之和;用N表示-YBBi中两节点m、n之间的互导纳;那么该区域在节点m的等值系统阻抗等于1/M;该区域在节点m、n之间的等值链支阻抗等于1/N。

第2篇:数学建模划分区域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地生态质量分区;土地利用对策;广西大化县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7-1525-05

土地生态保护分区是土地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地生态质量分区是土地生态保护分区的类型之一,是根据土地生态质量[1]的空间分布情况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其目的是为合理布局生态保护用地和建设用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简称大化县)为例,从土地生态结构、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问题3个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值进行土地生态质量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向与对策,为大化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与行政区划

大化县位于广西中部偏西的红水河中游,地处北纬23°33′22″-24°22′20″,东经107°09′45″-108°02′22″。县域地处云贵高原余脉,都阳山脉自北向南跨过全境,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形成了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北部海拔一般在500~800 m,最高山峰为七百弄乡的弄耳山,主峰海拔1 108 m;南部海拔一般在150~300 m。境内主要为喀斯特地貌,峰丛密布,东北部和西南部为峰丛洼地,东南部多为峰林谷地,中西部为低山丘陵。全境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8.2~21.7 ℃,年降雨量为1 249~1 673 mm。红水河是大化县的主要河流,自西北向东南蜿蜒穿越全境,境内支流主要有9条。植物资源较丰富,石山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灌草丛,土山的植被主要为杉木林、果林等。土壤类型主要有石灰岩土、红壤和黄壤。

大化县辖1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2010年末,全县人口为4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 3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4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389元[2]。

1.2 土地利用概况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变更数据,2010年大化县土地总面积为274 998 hm2。其中,耕地面积25 361 hm2,占9.22%;园地面积683 hm2,占0.25%;林地面积125 672 hm2,占45.70%;草地面积10 432 hm2,占3.7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 217 hm2,占2.26%;交通运输用地1 618 hm2,占0.5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 9 475 hm2,占3.45%;其他土地面积95 540 hm2,占34.74%。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单元

以广西大化县为研究对象,以154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研究土地生态质量在各个行政村的分布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广西大化县的土地生态质量分区。

2.2 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3],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大化县土地资源的综合特征,从土地生态结构、土地生态功能和土地生态问题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2.2.2 评价指标说明与计算方法

1)植被覆盖度。植被包括森林、灌丛和草丛,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植被覆盖度大说明土地生态质量好。计算方法为:植被覆盖度=[(园地+林地+草地)/土地总面积]×100%。

2)水面覆盖度。水面覆盖度是指水面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水面覆盖度大说明土地生态质量好。计算方法为:水面覆盖度=[(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湖泊水面)/土地总面积]×100%。

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强调人类的需求及在生态系统中的获益[4,5]。生态服务价值大说明土地生态质量好。

1997年costanza等[6]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

的原理及方法。谢高地等[7]针对其中的不足,在参考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本研究采用谢高地等的研究成果对大化县各个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根据2010 年大化县154个行政村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同时借鉴谢高地等的估算法和功能分类来计算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保持与其分类一致,按以下原则处理:森林对应林地,森林和草地的平均值对应园地,农田对应耕地,河流与湖泊对应水域,荒漠对应裸地。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准确科学的评价结果,故对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取值为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sv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si为研究区内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pi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根据公式(1)可计算得大化县154个行政村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农作物单产。农作物单产高说明土地生态质量好。采用粮食作物单产来反映农作物单产的高低。

5)土地裸露度。土地裸露度是指裸露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土地裸露度大说明土地生态质量差。  6)建设用地干扰度。建设用地干扰度指建设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建设用地干扰度大说明土地生态质量差。

2.3 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采用广西大化县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在mapgis软件的支持下提取154个行政村的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粮食作物单产数据来自大化县各乡镇的农业统计资料。

2.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8]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表2)。

2.5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是指按一定分级给每个指标制定评分值,构建成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以该标准为参照系,确定每个指标的标准化得分[9]。根据大化县154个行政村的评价指标的具体情况制定指标分值表,具体见表3。

2.6 综合评价值计算

线性加权和法是指应用线性模型来进行综合评价[10,11] ,根据下面公式计算综合评价值:

式中u为行政村的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值,wi为第i项评价指标的权重,vi为第i项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值,n为指标数量。u越大表示评价单元的土地生态质量等级越高。

根据公式(2)计算得大化县154个行政村的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值,结果见表4。

2.7 土地生态质量分区

根据各个行政村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值,运用数轴法对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值进行等级划分。数轴法指把各评价单元的每个数值看成一个一维变量点绘在一维数轴上,按数值在数轴上的分布状况划分等级[12]。依照此方法可以把各行政村的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值看成是一个一维变量绘制在一维数轴上,如果一个数轴上有多个单元依次向上绘,则会形成高低不等的单元数值集中与分散分布图,然后根据数轴上点的分布稀疏与集中的情况在相对稀疏处分开,把相对密集的地方划分成同一个类型。

根据表4,在154个行政村中,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值最大的是平方村,为4.26;最小的是胜利村,为0.91。根据各个行政村的土地生态质量综合分值差异的情况,采用数轴法将大化县划分为4种类型的土地生态质量区域(图1):土地生态质量综合分值为3.00~4.26(包括3.00)划分为土地生态质量好的区域;2.30~3.00划分为土地生态质量较好的区域;1.60~2.30划分为土地生态质量一般的区域;0.90~1.60划分为土地生态质量差的区域。

3 各土地生态质量区的特点及土地利用对策

3.1 土地生态质量好的区域

该区域包括平方村、常吉村、乙圩村、巴岩村、那色村等30个行政村(表4),总面积74 420 hm2,占大化县总面积的27.06%,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部。

区域特点:其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0%~80%;植被覆盖度和水面覆盖度高,分别为 70%~85%、15%~30%;生态服务价值高,为2 500万~3 500万元/年。该区域是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岩滩水电站位于该区域,属于大型库区,库区旅游资源丰富。

土地利用方向与对策:该区域是江河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以及大型水库区,规划为重要生态用地区,是大化县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土地利用方向重点为发展林地,

主要作为生态公益林地,适度发展经济林,必须保护现有天然林,重点强化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保护好水库用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发展渔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对各类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管制,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禁止向污染水环境的产业提供用地。

3.2 土地生态质量较好的区域

该区域包括什陇村、大化社区、古感村、龙口村、弄亮村等56个行政村(表4),总面积91 870 hm2,占大化县总面积的33.41%。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南部、东南部以及中西部。

区域特点:县境西南部地貌为中峰丛洼地;东南部地貌主要为峰林谷地,林地多,耕地少,林地主要为灌木林;中西部地貌主要为丘陵,耕地面积较大。植被覆盖度较高,为40%~60%;水面覆盖度较高,为8%~15%;粮食单产较高,为3 500~5 000 kg/hm2。

土地利用方向与对策: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严格限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在丘陵区发展园地建立果- 草复合土地生态系统,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农用地利用模式。在石山区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砌墙保土等措施保护、恢复植被,大力治理石漠化。

3.3 土地生态质量一般的区域

该区域包括东扛村、坡了村、上旗村、景山村、春贵村等52个行政村(表4),总面积72 437 hm2,占大化县总面积的26.34%。主要分布在县境的中部。

区域特点:其地貌主要为喀斯特峰丛洼地,石山多,耕地少,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小于15%;土地裸露度较高,为50%~70%;植被覆盖度较低,为20%~40%;水面覆盖度低,不超过0.1%;生态服务价值较低,为900万~1 500万元/年;土地生产力较低,粮食作物单产为2 000~2 500 kg/km2。

土地利用方向与对策: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的保护。石山土地利用方向以发展林地和园地为主,发展林业经济,实行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修建地头水柜收集雨水,为灌溉、人畜饮水以及工业用水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推广林-药、林-果、林-牧等复合农林牧用地利用模式。

3.4 土地生态质量差的区域

该区域包括红日村、凤翔村、仁良村、良美村、胜利村等16个行政村(表4),总面积36 272 hm2,占大化县总面积的13.19%。主要分布在县境的东北部。  区域特点:其地貌为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石山多,耕地少,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小于10%;裸岩地面积大,石漠化面积大,土地裸露度高,未利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比重在75%以上,甚至高达90%;植被覆盖度低,不超过10%;地表水资源稀缺,水面覆盖度低,不超过0.01%,甚至为0;土地生态服务价值低,均不超过400万元/年,有些甚至低于200万元/年;土层薄,土地生产力低,粮食作物单产几乎都不足2 000 kg/km2。

土地利用方向与对策:该区域有世界上发育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地貌,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分布于该区域,必须依法保护地质地貌景观,在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土地利用以发展生态公益林用地为主,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建地头水柜、砌墙保土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加快植被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禁止过度放牧、放火烧山等人为活动。进行生态扶贫、异地搬迁,以缓减退耕还林的巨大压力,加快土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

参考文献:

[1] 朱永恒.耕地生态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吴江市为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33-34.

[2]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1年广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510-515.

[3] 郭旭东,邱 扬,连 刚,等.区域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 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1997.

[5]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6] costanza r,arge r,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386(6630):253-260.

[7] 谢高地,甄 霖,鲁春霞,

等.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8,9(5):911-919.

[8] 陈彦光.基于excel的地理数据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 郑家茂.数学建模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10]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3篇:数学建模划分区域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视觉资源;大数据;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92

Abstract Visual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text, images, audio and video, and 3D models of digitization system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formation. Research on digitalization technologies of visu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acquisition, organization,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ption of the visual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visual search and interaction pattern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se analysis.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ICH visual resources; big data; digital library

1 引言

人类所接受的信息源中超过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通道(主要包含文本、图像、视频与几何模型等),作为承载视觉通道的信息资源类型称之为视觉资源。随着互联网环境的逐步完善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文本、图像、音视频和3D模型等为代表的视觉资源逐渐成为数字图书馆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中也不例外。

非遗作为人类世代相传、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传承方式和文化空间,由于其自身所带的系统性、无形性、复杂性和渐变性等特殊属性[1],使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而非遗视觉资源除了拥有上述自然属性之外,在大数据环境下更是增添了数据量大、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纵深纬度高、语义关联性不强和语义时空性等附属特征,使得非遗视觉资源的高效处理、内容理解和交互反馈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而非遗视觉资源的有效获取、系统组织与结构化描述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本文从优化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与描述方式的角度出发,致力于研究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和描述过程,建立相应的模型,针对知识类和实体类非遗视觉资源提出相应的获取、组织和描述方法。

2 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非遗保护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从非遗的社会经济属性分析,到非遗的综合管理,也都出现了许多系统研究的专著。但专门针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关于大数据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非遗视觉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更少。

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非遗保护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开始将数字化项目作为发展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主要策略。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的“世界的记忆”计划、日本奥兹大学的“狮子舞”数字化保护工程、芝加哥大学与西安大略湖大学的“Sulman 木乃伊工程”等。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现已进入到飞速发展阶段,各种数字化保护平台、技术与工具层出不穷、琳琅满目[2]。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网”[3]、“湖南纸影戏艺术数字化博物馆”、“山西地方戏剧文物文献资源数据库”等[4]。为了解和掌握非遗资源,我国会定期开展全国性非遗普查,采用田野调查、非遗传承人与专家访谈、扫描、拍摄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了大量极具文化、历史和科研价值,以文本、图像与音视频等视觉资源为主的非遗大数据资源[5],这一过程使得视觉资源逐渐成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的主要信息载体[6],因此,国内外已有相关技术研究主要是围绕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和描述等方面展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技术工具的选择与评价研究。如何选择恰当的视觉资源数字化技术、方法对非遗视觉资源进行获取、组织、描述和整理,是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Cheng[7]、余日季[8]等分析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通过三维重建、恢复与模拟等方式来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Massimiliano等[9]认为3D技术应该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充分的应用;夏立新等[10]从关联标签的角度对非遗图片资源之间的标签关联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可视化方法对非遗图片资源的主题特征进行了多元化展示;程秀峰等[11]则对舞蹈类非遗视觉资源的存在形式与类型进行了调研,提出采用社会化网络标签(SNA)形式来揭示非遗视觉资源之间的隐性知识关联。此外,宋丽华[4]、刘勐[12]、林毅红[13]、彭冬梅[14]等均探讨了不同的数字化保护方法、工具在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对黎族传统纺染织工艺、甘肃“花儿”艺术、剪纸艺术等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建设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2)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存机制研究。国内外非遗视觉资源收藏机构都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整理、获取、组织、处理和展示其丰富的非遗资源,从而确保了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长期保存和多元化展示成为其重要的研究主题。从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存研究现状来看,当前主要研究重心集中在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存的元数据技术和方法方面。如Athanasios等[15]就非遗视觉资源数学建模与元数据集成问题进行了研究;Noriko等[16]分析了异构非遗视觉资源(如戏曲、舞蹈、建筑、绘画等)在线获取的元数据方法;Regina等[17]对非遗视觉资源元数据格式、标准与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

(3)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服务研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影像扫描与传感、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建设项目逐渐具备了多元化、嵌入式、协作化的知识服务与可视化共享功能,尤其是与视觉资源整合、开放式文化教育、自主交互式工具有机结合起来后,极大地推动了非遗视觉资源的数字化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

3 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与描述方法研究

3.1 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新问题

在大数据环境下,海量、异构的非遗视觉资源内容中,包含了对复杂、多元化的客观物理类非遗资源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映射与表达,可以让人们体验到更加客观、真实、全面的非遗视觉资源展示与感知,从而为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服务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有效推动非遗的全面保护与活态传承,促进非遗客观物理空间与虚拟服务世界的有机融合。这些非遗视觉资源是来源于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彼此之间蕴含着密切的、复杂的时空关联关系,通过对非遗视觉资源的这些时空关联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整合,就可以清晰地组织、描述和可视化展示非遗保护、传承与服务的时空变迁。通过对非遗视觉大数据资源的动态挖掘、深度学习和实时分析,使得许多与人类认知相契合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服务的工具、技术和平台也层出不穷,如王蒙等[18]基于主题图理论和方法,以京剧与昆曲为例,建立了非遗信息资源主题图模型;陈路遥等[19]以“歌仔戏”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非遗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与可视化展示技术。

一方面,由于视觉大数据资源因其自身特性,对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有序化传播、系统化整合、集约化管理、有效组织与描述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传统非遗资源相比,非遗视觉大数据资源除了具有时空信息复杂、语义关联多样化、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等特点之外,还具有数据规模庞大、动态变化性、无序性、实时性等特征,使得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分析和处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另一方面,由于非遗视觉资源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异构性和时空关联性,视觉资源本身也不易组织和整合,因此,如何进行视觉资源的高效获取、组织和描述也是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性问题。同时,随着非遗规模与类型的逐渐发展和壮大,非遗视觉资源的规模和种类也在不断增长,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三元空间融合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在不断产生着无数的非遗视觉资源,只有对其所蕴含的内容进行有效获取与组织、深度理解与结构化描述,才有可能实现对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深度分析和有效利用。

因此,大数据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需要从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理解和结构化描述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3.2 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与组织方法

非遗资源由于其生存环境、分类方法与传承方式的不同,使得非遗视觉资源的类型特征、处理手段、处理技术与保存方法等也会有一定区别,这些差异使其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存在形式是异构无序、动态变化、时空关联的,且与之相关的视觉资源的生成与也是动态无序的。每一项非遗数字化过程都需要对相关主题信息、繁杂异构信息与隐含关联关系等进行处理。此外,现有非遗视觉资源分析与处理都是基于文本标注的,且以人工标注为主,但传统的人工标注方法在大数据环境下,存在着标注精确性低、时间和人力成本高、分析和处理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与组织非遗视觉资源,是大数据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而对大规模无关非遗视觉资源的分析、过滤、清洗以及对海量非遗视觉资源的高效组织也是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

在整个非遗视觉资源获取与组织流程(见图1)中,视觉资源过滤是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获取与分析的关键环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轮廓特征点的非遗视觉资源整合体系,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层面对获取到的海量非遗视觉资源进行层次过滤、清洗,其中主要的过滤与清洗方法有三种:一是基于显著特征点的非遗视觉资源复杂性过滤,主要用于过滤、清洗掉高度复杂的非遗主体的背景视觉信息。该方法首先检测出非遗视觉对象的显著性区域,通过标识非遗主体的显著性区域,对所有非遗视觉对象进行区域分割,并对区域划分出的高显著区域附近一定阀值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划分区域数量进行计算,选择其中划分区域数低于设定阀值的区域作为非遗主体的背景区域,并保留下来[20];二是基于轮廓特征点的非遗视觉资源相似性过滤,主要用于甄选出与特定几何轮廓一致的非遗视觉资源。在经过第一种过滤清洗方法之后,获取到带有简单背景区域的非遗视觉资源,得到符合下一操作要求的过滤清洗效果,在此基础上,对预先设定的分割边界与待识别非遗视觉资源轮廓特征点所构成的几何区域进行一致性检测和评估,并计算得出一致性值,取其中一致性值最高的作为轮廓相似性视觉对象;三是基于内容的非遗视觉资源过滤,主要利用设定的多种标注信息进行非遗视觉资源内容过滤,在前面两轮过滤清洗后获得的非遗视觉资源集合中,将无法提供普适性表象特性的视觉信息过滤清洗掉。如以广西瑶族长鼓为例,经过以上三种过滤方法的反复执行,就能从海量、动态变化、异构无序的“视觉资源海洋”中获取到符合要求的非遗视觉资源。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拥有绘画技能而能手绘出自己希望搜索到的非遗,但几乎人人都能够手绘出自己希望搜索到的非遗轮廓的几何模型(如三角形、圆形、线条等)。简单几何模型是客观物理世界信息化的基础组成元素,现实世界中所有客观物质在转化成视觉效果(如绘画、设计图等)时,都能通过无数简单几何模型有机组合后,展示在人们视觉中,非遗亦不例外。因此,手绘简单几何模型的有机组合是人们展示灵感和构思创意最有效、最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规划、工业设计、美术等领域。通过简单的手绘几何模型就能够帮助人们将心中正在想、或转载构思的非遗主体转化成具有真实感的粗放型视觉效果,这种粗粒度非遗主体轮廓可成为人们与非遗视觉资源整合平台之间实时交互的一种桥梁。事实上,借助于大数据环境下视觉资源的分析、获取、组织和描述方法而形成的非遗视觉资源数据集,基于粗粒度非遗主体轮廓的视觉搜索模式正逐渐走入人们生活中。

以广西乡村彩调为例(见图3),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整合平台提供的视觉搜索有两个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是非遗视觉资源的交互与融合搜索。人们只需在非遗视觉资源整合平台中选择所需要检索的非遗类别,并勾画出待检索非遗的大致轮廓,平台就可直接根据待检索非遗主体轮廓,自动对非遗主体轮廓执行轮廓匹配算法,在设定的非遗类别中检索符合要求的非遗视觉资源,并根据非遗主体轮廓在检索区域的相对位置、相对大小和组合关系将轮廓组合在一起。然后,平台根据视觉融合技术将检索出来的视觉资源进行完美融合,形成一幅全新的非遗视觉资源;二是非遗视觉资源的内容搜索。人们在非遗视觉资源整合平台中选择待检索非遗的类别,并勾画出待检索非遗几何轮廓,平台自动对非遗主体轮廓执行轮廓匹配算法,检索得出与该轮廓相似的非遗视觉资源列表。

4.2 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交互模式

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传统基于文本标注的视觉搜索模式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仍有不少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而对于视觉资源的深度交互与实时编辑问题却极少有研究者涉及,尤其是对非遗视觉资源的交互编辑问题的研究几乎为零。

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深度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相关算法的逐步完善,视觉资源的深度交互与实时编辑问题已成为热点课题。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可采取基于视觉资源融合的方法来实现非遗视觉资源的交互编辑相关功能。具体过程为:给出一个待编辑的非遗视觉资源以及预设定的目标尺寸,在非遗视觉资源知识库中,检索得出一幅设定符合条件的新的非遗视觉资源,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一幅更大的视觉资源。这个算法执行的难点在于:一是如何找到符合条件的视觉资源;二是如何保证检索得到的视觉资源与原视觉资源进行有机融合。

本文曾提出基于局部区域特征和非遗主体轮廓结构的视觉描述网络这一方法,借助于该描述方法可实现相应的关联视觉资源的有机融合。首先,设定一个非遗视觉资源为待检索对象,同时,设定其交互编辑的目标尺寸与待融合方法;然后,非遗视觉资源整合平台可根据所提供的视觉搜索功能与相关算法,在非遗视觉资源数据集中检索得到最为合适的视觉资源列表,作为候选内容;接着,对候选资源与待处理非遗视觉资源的轮廓结构、局部特征和主体内容进行一致性、相似性评估,选出待融合的视觉资源;最后,采取局部区域特征融合和边界区域平滑过渡方法,对候选视觉资源进行局部融合和全局变换,使其与待处理非遗视觉资源边界部分进行曲线平滑过渡,并采取视觉融合技术和区域分割方法对二者进行处理[28]。

5 结论与展望

在我国文化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事业如何贯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重大指导性文件精神,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获得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理论、实践研究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非遗数字化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大数据、视觉搜索与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的冲击下,势必会给非遗原来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空间带来巨大的威胁,导致非遗保护工作受到巨大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毫无疑问,合理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和视觉搜索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非遗数字化保护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文本、图像、音视频和3D模型等视觉资源逐渐成为非遗数字资源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如何高效地分析和利用已有的和即将获取到的非遗视觉大数据资源,将非遗视觉大数据资源转化成知识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尤其是未来十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积极推动下,我国非遗视觉资源的数据规模和类型将快速增长,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快速发展,开展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和描述方法的研究,以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提供有效的方法。因此,重视非遗视觉资源分析与利用的研究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79-184.

[2] 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7-11.

[3] 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5(2):1-8,157.

[4] 宋丽华,李万社,董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J].图书馆杂志,2015,34(1):73-81.

[5] 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1):1-10,157.

[6] 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0):20-23.

[7] Cheng Yang,Shouqian Sun,Caiqiang Xu.Recovery of Cultural Activity for Digital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Proceeding of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06:10337-10341.

[8] 余日季.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9] Massimiliano Pieraccini,Gabriele Guidi,Carlo Atzeni.3D digitizing of cultural heritage[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1,

2(1): 63-70.

[10] 夏立新,白阳,孙晶琼.基于关联标签的非遗图片资源主题发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22-29.

[11] 程秀峰,毕崇武,李成龙.基于SNA的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隐性知识关联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30-36.

[12] 刘勐,胡文静.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数字化探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0):99-101.

[13] 林毅红.基于数字化技术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5):116-121.

[14] 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15] Athanasios D.S,Ipek I.A.Metadatabased heritage sites modeling with e-learning functionality[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9,10(2):296-312.

[16] Noriko K,Jun A.Cultural Heritage Online:Information Access across Heterogeneous Cultural Heritage inJapan[C/OL]. [2016-01-20].http://kc.tsukuba.ac.jp/dlkc/e-proceedings/papers/dlkc04pp136.pdf.

[17] Regina Varnie.-Janssen.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书目存取方法和组织:立陶宛的解决之道[J/OL].[2016-03-08].http:///newtsgj/iflaygt/gjtlzwyyzx/tlzlby/201011/P020101130493555274507.pdf.

[18] 王蒙,许鑫.主题图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以京剧、昆曲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4):15-21.

[19] 陈路遥,许鑫.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及演化分析――以两岸同源“歌仔戏”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5,59(14): 22-30.

[20] 周莺,张基宏,梁永生,等.基于视觉运动特性的视频时空显著性区域提取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5,42(11):118-121.

[21] 欧阳军林,刘建勋,曹步清.基于LBSVM机器学习的相关反馈图像检索[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112-115.

[22] Wang X J,Zhang L,Liu M,et al.Arista-image search to annotation on billions of web photos[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San Francisco,2010:2987-2994.

[23] Wang X J,Xu Z,Zhang L,et al.Towards indexing representative images on the web[C].Proceedings of AC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Naran,2012:1229-1238.

[24] Huang S S,Shamir A,Shen C H,et al.Qualitative Organization of Collections of Shapes via Quartet Analysis[J].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2013,32(4): 1-10.

[25] 段凌宇,黄铁军,Alex CK,等.移动视觉搜索技术瓶颈与挑战[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12):8-15.

[26] 陈东,王波,席耀一,等.基于邻居向量的近似子图匹配[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35(11):4027-4033.

[27] 张磊.大规模互联网图像检索与模式挖掘[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3,43(12):1641-1653.

第4篇:数学建模划分区域的方法范文

近年来随着PDA、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支持Wi-Fi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大规模普及,带动了数据业务爆炸式增长。2010年年底,中国移动建成的WLAN服务热点约为12万个,半年之后,根据中国移动的2011年上半年财报,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移动在全国已设WLAN接入点超过100万个。原定于2013年完成的任务提前完成,而且在一年之内增长了超过7倍。在1月4日举行的中国移动2012工作会议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强调2012年要特别重视WLAN的建设和运营,要将WLAN建设、维护、运营和业务发展纳入日常工作体系。这表明随着3G业务逐渐规模化,TD-SCDMA网络的承载压力不断加大,中国移动更加需要利用WLAN分流数据流量。减轻网络压力。

WLAN是国际上常用的3G网络分流方案,相对于TD-SCDMA网络,WLAN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分流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中国移动将WLAN定位为四网(GSM+TD+WLAN+LTE)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信计划要建成运营级的WLAN网络。而中国联通起步稍晚,但也在积极部署WCDMA+WLAN。根据中国移动的公告,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移动无线上网业务流量达到2173亿MB,相比于去年同期增长了58%,其中移动数据流量1123亿MB,WLAN数据流量1050亿MB。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WLAN确实起到了数据分流的作用,不过流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入,中国移动目前在WLAN业务的推广上,还是以免费模式为主,而类似的免费策略同样也被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所采用,免费模式运营WLAN显然无法为电信运营商带来直接的收入。

1 WLAN存在问题

(1)有效覆盖不足问题。WLAN是一个工作频率在2.4GHz/5.8GHz公开频段的系统,无需许可证即可使用。同时它本质上是一个无线局域网络,最大发射功率不能超过27dBm,即在室内环境下可覆盖几个房间:在室外无遮挡环境下,有效覆盖为100-200米,覆盖区域较小,且离AP较远处信号不好。同时也存在维护问题,和各大运营商初步建设WLAN有关:缺乏完善的热点评估体系和维护手段,建设完成后维护跟不上,造成用户无法使用网络。

(2)射频干扰问题。由于WLAN无线传输的特性,因此可能产生射频干扰的问题。三大运营商WLAN网络的建设未能实现全部热点覆盖,各大运营商都希望在同一个热点部署自己的WLAN网络,连同一些个人的AP及其他射频信号,导致无线环境恶化。信号相互干扰。造成无法连接或者速率很慢。

(3)用户认证不方便。目前普遍采用的是Web Portal认证,用户需要输入由帐号和口令才可访问网页。认证问题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虽然目前的Web Portal认证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智能手机也可访问互联网,但无法实现无感知认证。便捷的认证过程有助于用户养成使用WLAN网络的习惯,现阶段WLAN基于SIM卡或PEAP的鉴权认证试点工作已经在开展。相信很快就能实现WLAN无感知认证,到时终端可以自动搜索网络,用户无感知自动登录WLAN。

(4)应用模式问题。随着PDA、笔记本电脑和其他个人设备的大量普及,无线局域网络渐渐具有实用价值,对企业与消费者来说无线局域网络有其行动性的便利性。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由于硬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没有PC使用起来那么方便,因此是否有体贴实用的应用成为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关键因素,而开发体贴实用的应用的根本在于找到成功的运营模式。同时,运营商不希望贴钱运营,而用户希望WLAN网络免费使用,这是解决应用的关键点。到目前为止,我国WLAN还没有得到大规模商业应用,这说明了WLAN的价值未能挖掘,还需要整个WLAN产业在应用上的努力。

(5)安全性问题。目前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中,采用了以有线等价保密协议WEP为基础的安全机制,以此提供对无线局域网的访问控制和实现对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保护。但WEP在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无法达到人们期望的安全目标。WEP的安全性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①密钥重复。由于WEP算法是基于RC4的序列加密算法,加密的原理是使用密钥生成伪随机密钥流序列与明文,数据逐位进行异或,生成密文。如果攻击者获得由相同的密钥流序列加密后得到的两段密文,将两段密文异或,生成的就是两段明文的异或,因而能消去密钥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以及对密文中冗余信息进行分析,就可以推出明文。所以存在安全隐患。

②WEP缺乏密钥管理。在WEP机制中,对于密钥的生成与没有任何的规定,对于密钥的使用也没有明确规定,密钥的使用情况比较混乱。数据加密密钥一般使用缺省密钥中Key ID为0的Default Key密钥,也就是说,所有的用户使用相同的密钥。而且这种密钥一般是使用人工装载,一旦载入就很少更新,增加了用户站点之间密钥重用的概率。由于使用WEP机制的设备都是将密钥保存在设备中,因此倘若设备丢失,就可能为攻击者所使用,造成硬件威胁。

③Iv重用问题。也称IV冲撞问题,即不同的数据帧加密时使用的IV值相同。而使用相同的数据帧加密密钥是不安全的。数据帧加密密钥是基密钥与IV值串联而成。实际上用户普遍使用的基密钥是Key ID为0的Default Key。因而的数据帧加密使用相同的Iv值是不安全的。而且,IV值是明文传送,攻击者可以通过观察来获得使用相同数据帧加密密钥的数据帧获得密钥。

由此可见,安全性是目前WLAN在发展上的一大重要问题,如何克服使用者对于安全性的顾虑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2 应对之道及发展策略

针对以上四大制约WLAN网络发展的问题,分析以下解决建议。

(1)有效覆盖不足问题。首先是依靠各运营商自身的工程建设,根据热点评估体系,形成有效覆盖。无线网络的覆盖重点关注两大类区域,第一类是以广大市民为对象的公共热点区,第二类是以行业需求为主、面向高带宽应用的区域,例如校园及各类园区。数据统计显示,校园场景下单AP日均流量是普通公共热点单AP日均流量的10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不断攀升,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手机/PAD等便携终端随时随地上网,手机Wi-Fi需求也在增长。因此在此环境下,公众热点是公众需求迫切,选择需要有长远考虑,虽然一些热点当前流量不大,但可能随着只能终端的使用而爆发。推荐三种比较常用的WLAN热点选择方法:

①评估模型法:评估模型法是根据已有经验及相关数据,确定评估指标体系。对热点按照指标体系的各项评分标准,交由不同部门分别打分。不同的部门和职位拥有不同的权重,最终评估输出对应:“必建”、“储备”、“不建”三个结果,对必建结果还可以细分为一类、二类等。这种方法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估模型的建立,要求评估指标满足完整性、适用性和一致性。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考虑各种场景情况,而不是针对某一场景而设置:指标的设置应能反映评估对象中各个要素的属性及其内容,并使评估目标和指标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逻辑层次分明的综合评价体系。

②数据挖掘法: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是KNN和决策树。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数据挖掘模型。在ATM选址等方面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在电信领域鲜有类似应用。

KNN算法是十大数据挖掘算法之一。该算法的思路是。整体思想是:计算一个点A与其他所有点之间的距离,取出与该点最近的k个点,然后统计这k个点里面所属分类比例最大的,则点A属于该分类。

决策树算法是一种逼近离散函数值的方法。它是一种典型的分类方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归纳算法生成可读的规则和决策树。然后使用决策对新数据进行分析,本质上决策树是通过一系列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决策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归纳推理算法之一,在WLAN热点选择中,运用决策树ID3算法,可将现网已经营的、值得推荐的热点用户特征作为训练集。输入的变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用户规模和消费规模,其中用户规又包括两个方面。即单位面积人流量和Wi-Fi终端的渗率:消费规模包括停留时间和Wi-Fi消费时长,再分别算这4个输入变量的熵值,获取其信息增益,据此建立顶向下递归的分治构造的决策树,然后利用决策对候选点进行筛选。

两种数学模型都是建立在数据挖掘的基础,参考国际领先的Wi-Fi运营商的选点要素,间时结合地样本采集,从用户规模、用户行为特点等维度,梳理定影响WLAN热点流量的关键因素并利用软件构建模,进行模型匹配分析得到“必”、“待建”和“不建”三类输出变量值。

③网优法网优法通过采集现网数据,经过分析、挖掘筛选出合手机Wi-Fi的热点。其核心是基于流量的栅格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增加多种判断维度。例如终端Wi-Fi支持、用户行为分析、地理特点等,能够有效挖掘“潜力”点。所谓栅格化分析方法,把区域精细到每平方千米或更小的栅格进行规划优化分。并利用普及率较高的Maoinfo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图形化的栅格分析。根据流量数据,对划分的栅格进行染,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每个栅格区域的数据流量情。在网优方法中,需要获取除流量外的其他信息。例如需要BSC/RNC设备实现数据业务打点采集终端行为数据、MR数据和业务识别数据等,以数据业务地图形式呈现热点。

(2)射频干扰问题。由于WLAN无线传输的特性产生射频干扰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能从减少干扰和避免干扰的角度出发解决射频干扰问题。

①WLAN厂商可以协助用户设置因地制宜的WLAN网络。将干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这是WLAN厂商能否为用户创造高附加价值的重要关键。

②虽然WLAN射频干扰问题并无法完全改善,但使用者可采取许多行动以避免或改善WLAN射频干扰现象。第一,查勘现场选取最优安装点。在建设WLAN网络之前,可以提前查勘现场,使用设备检测附近的射频信号,选取最优安装点:第二,移除WLAN射频干扰的来源。解决WLAN射频干扰问题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移除任何可能的干扰来源(当然,其他已安装WLAN AP无法移除)。

③调整WLAN AP的频谱波段。调整WLAN AP的频谱,选择射频干扰最低的波段,无线局域网的无线设备的工作频段为:2400~2483,5MHz。工作频率带宽为83,5MHz。划分为14个子频道,每个子频道带宽为22MHz。在一个蜂窝区内,直序扩频技术最多可以提供3个不重叠的频道同时工作。在WLAN的网络规划中,为了实现AP的有效覆盖,同时避免信道间的相互干扰,在信道的分配时可以引进BTS (Base Transceiver St~ion基站收发台)系统的蜂窝覆盖的原理,进行信道的分配。相邻AP选择不同的信道,将WLAN的相互干扰减小到最小,确保WLAN的正常工作。

④WLAN使用2,4G开放频段只有3个不重叠信道,多个运营商在同一区域各自建设WLAN。干扰问题难以避免,共建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2008年9月28日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决定大力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各电信运营商可以依靠政府部门推进共建共享,最大限度的扩大单个运营商的接入覆盖范围,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既节省了投资、加快了建设进度,又避免了不同运营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了网络质量。WLAN共建共享有如下几种方式:

运营商分区域建设WLAN无线接入网络及AP、AC等相应设备。AP以上汇聚交换机作为网络分界点,各运营商按照“多SSID"方式共享WLAN接入网络。

运营商共享第三方或者某一方WLAN无线接入网络。共享AP、AC设备,共用频点,平均分享出口带宽,AC作为网络分界点,三家运营商按照“多SSID”方式共享WLAN接入网络,连接不同运营商的WLAN业务平台。

使用胖AP的方式,共享胖AP,AP以上汇聚交换机作为网络分界点。三家运营商网络由各自汇聚交换机分接至合路交换机,再由合路交换机将三家运营商信号发送至AP。由于运营商大多才用瘦AP方式组网,胖AP不便于统一管理。该方式只适合场景较小的咖啡厅等休闲娱乐场所。

运营商互相开放热点,采用二级Portal方式共享。双方用户可以在对方WLAN覆盖的区域无线上网,用户只要拥有一个WLAN业务账号即可,上网费用记录在该账号。由该用户归属运营商收取。

(3)认证问题认证问题。这个问题较好解决,唯一的阻碍可能就是终端对于SIM卡或PEAP认证的支持率不高,根据部分省份的统计,目前SIM卡或PEAP认证的终端支持率在70%~80%左右,所以无感知认证的全面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运营商对相应网元进行改造升级,用户只要终端支持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4)应用模式问题。

①主要的运营模式是建立无线城市环境。无线城市由主流运营商自发建设。政府在中间起协调作用。同时结合ISP,发挥传统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的各自优势,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其目的是网络接入广覆盖外,还推出了多种无线网络应用,达到各种应用与业务融合,为政府、公众和产业提供一体化的、智能的信息服务。展望未来。“无线城市”将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结合,把各种无线应用相融合与关联。对于用户来说应用智能化和简单化,“无线城市”应用也扩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和产业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无线城市”,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内容提供商的大量加入以及各种产品的融入,例如平安城市、智慧旅游、智慧园区、政务服务、商家信息等便利应用。应遵循“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整合资源、区域共享,统一标准、互联互通,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的思路。

②我国没有完善的无线城市建设经验,无线城市要实现全城的无线覆盖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同时,电信运营商也需搭建自己的WLAN网络。由于建构WLAN,并非单一厂商就能够完成,需要网络厂商的投入。WLAN的建构为电信运营商及网络厂商提供新的市场发展空间,电信运营商将强调整体的网络及电信通信服务,为应用WLAN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目标顾客可能以大型企业、企业大楼、展览会场为主,其收费模式主要是以通信费用为主,而无线局域网络费用为其附加值项目费用。

③体贴实用的应用程序作为培养用户使用WLAN习惯的关键因素。整合软件项目开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WLAN的推广,会出现满足特殊无线局域网络的项目开发及软件设计的需求。为顾客公司开发所需要的软件,并建构其无线局域网络。可以整合软件项目开发,针对WLAN的需求专门进行专项开发,让体贴实用的应用程序吸引大量用户使用WLAN。

④针对目前WLAN的流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入问题,建议3种策略:第一是取消免费WLAN服务,采用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的计费方式,为用户提供更适合其需求性价比合适的WLAN服务:第二是通过免费提供无线上网业务,聚集大规模的用户群,进而向用户提供有吸引力的增值业务来获得收入。第三是适当引入广告商。用户通过点击广告免费使用WLAN。

(5)安全性问题。因为WEP在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无法达到人们期望的安全目标,IEEE委托802.11i任务组制定新的安全标准,并于2004年6月批准了802.11i,是无线产业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它为WLAN在企业的开展提供了主要动力。802.11i提供了三种基本网络安全性能中的两种,即验证和个人保密权。验证服务对于开放标准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不过目前一些基础设施产品中已经增加了更高层的验证服务,802.11i的个人保密权服务是建立于AES之上的。AES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加密标准。802.11i并非是一种普遍接受的解决方案,未得到广泛推广。例如,很难设想热点建立关于802.11i的安全措施,这是因为必须对客户端配置进行一定控制。新的802.11委员会的支持下,关于这个问题的工作还将继续进行。

3 结语

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带动了流量业务的快速发展,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给电信运营商带来的巨大压力,WLAN就是电信营运商分流数据流量的解决途径。WLAN还存在问题需要解决,国内运营商还没有成熟的WLAN经验,在WLAN的运营上,各电信运营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顾娟,陈刚,WLAN网络发展应用中的三大关键问题.通信世界,2012(21)

[2]王亮,胡虹,柳瑞芸,无线城市建设中WLAN规划方法研究。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下).2012

[3]陈玲,荣耀,WLAN共建共享方案探讨.无线通信,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