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环境监测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环境监测系统的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依照行政管理体制我国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网络。为实现环境监测的分类管理和无缝覆盖,也以环境要求为基础构建了一套跨多个行政部门和行政辖区的环境监测网络,例如全国酸雨监测网络、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等。政府为全面提升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在过去30年里大力完善了我国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提高了我国环保部门对主要流域水体质量的监测能力,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空气质量的监测系统,提高了对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测能力。
1.2环境监测技术实力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在这30年苦心经营,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实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2.1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我国的各级环保部门不仅都已实现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环境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和传输。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方面,并借助于信息技术,已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省级行政区范围内、流域范围内的数字地图和环境监测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已实现环境监测和处理的信息化。
1.2.2环境监测管理模式基本实现规范化。环境监测已实现在大气、土地、水体、噪声、辐射、固体废物、农药等多个领域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均制订了相应的标准。我国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已数百种环境标准物质,为我国环境质量控制提供了必要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气质量优化布点认证方面和水体环境质量优化布点认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2.3环境监测仪器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我国的整个环保系统大约拥有价值数十亿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而且重点流域水体质量监测自动化建设、重点流域基础能力建设、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基础能力建设等多个重点项目还将会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为环境监测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1.2.4环境监测能力总体持续强化。我国的环境监测站已经具备了多元化的环境监测能力,不仅能够对大气、土壤、水体、生态、噪声、放射性物质、固体废物等多个环境要素进行有效监测,还能对其进行环境污染源监测、解析监测、总量控制监测、治理工程效果监测,为我国的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
2.1.1以气体传感技术为例,开发多参数检测、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以及相互干扰较低的传感器在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技术领域一直是发展的重点。检测参数有乙醇、异丙烷、NO2、CO、NO、O3、AsH3等。为更好地对特定物质分析,目前已经开发出具有性能好、费用低等特点的传感器。
2.1.2以基因生化酶活性测定为原理的传感器,它采用具有可供选择性特点的生化蛋白酶、基因片段和目标化合物经与受体(如Ah-R)选择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作为受体细胞核内的催化剂,生成标记酶蛋白(mRNA)。可用生化发光等方法来测定细胞核内生成的物质(细胞萃取液的生化酶活性)。测定二嗯瑛类等物质也多采用基因生化酶活性测定传感器。
2.1.3超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也称为CCD生物传感器。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转换器原理的CCD半导体,其多采用MEMS技术、纳米技术,可以做到固定这些抗体,具有处理简单、目标明确等特点。目前,这类传感器多用于测定残留农药、环境荷尔蒙、离子、二嗯瑛类、有害细菌、体液、PCBs、pH等物质。
2.2传感技术在全方位信息网络中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在被称为“Ubiquitous”的社会中,利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在传感器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系统概念下建立起了崭新的全方位信息网络。就是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来选用不同的传感器来进行实施实时监控,并通过具有标准化特点的无线网络进行传输和收集信息,经处理后向国民各范围内的环境信息或其他与之有关的信息。因此,综合解析众多网络数据,使其得以保证消费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结语
关键词:海域动态监管;台州;海洋管理工作
1 台州海域管理现状
台州市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曲折漫长,岛屿众多,拥有大陆岸线783.325公里,其中:基岩岸线338.421公里、人工岸线442.142公里、砂质岸线2.762公里,再加港湾、滩涂众多,为临港工业、海水养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港口建设提供了较丰富的岸线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港、渔、涂、景、能"五大海洋资源优势。
台州地区的海洋资源优势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湾港资源与海岸线丰富。台州地区拥有丰富的深水岸线,头门岛、龙门港、大陈岛、大麦屿、健跳港等都是适合建设两港的区域。第二个方面是旅游资源丰富,台州拥有黄金海岸等旅游景点,因此适宜发展旅游业。第三个方面是渔业资源丰富,台州附近海域适合发展渔业,其海水养殖场在是全国最佳养殖场之一。第四个方面是能源资源丰富,台州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与潮汐能,如果可以对这些能源加以利用将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台州市的海洋产业能够在全国海洋产业中占有1.73%以上的比重,可见其海洋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台州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渔业、船舶工业、电力业、生物医药业与工程建筑业等。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针对海洋开展的开发活动也日渐增多,填海、围海等活动逐渐增多,例如开放式养殖、构筑物用海、填海造陆等。填海造陆等行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陆地用地不足的现状,但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加上建设技术不规范等,海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足,海洋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危机。目前的海洋管理工作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与问题,如海域开发活动未经批准私自展开,未按权限规定进行相应的开发活动等。为了规范相关行为,海洋动态监管适时提出。
2 海域动态监管工作的应用和成效
(1)提升海域监管工作总体能力
①提高人员技术能力水平。中心有海洋测绘丁级资质,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浙江省测绘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关于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业务培训班、台州市大地基准框架测量项目成果使用等业务培训,技术人员对业务理解透彻,业务工作熟练。②软硬件能满足业务工作需要。测量仪器设备保证定期校验、检定,由测绘工程师专人维护,有使用管理记录,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跟新软硬件设备。③管理制度完善。有关档案管理、质量管理手册、科室(岗位)职能、测量仪器管理制度、用海项目竣工验收测量复核操作流程、中心机房管理制度等,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合理。
(2)海域动态监管为海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几年来,市中心开展了对台州路桥区黄礁涂、温岭担屿涂、三门洋市涂等高涂围垦养殖用海以及台州市三山涂区域建设用海监测共30次,出具监测报告30份;对大陈岛休闲与设施渔业建设项目围海养殖工程、台州港头门作业区一期工程等重点建设用海项目监视监测11次,出具报告11份。对已经录入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的用海界址范围同国家下发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发现临海市红脚岩渔港配套工程、临海市红脚岩渔港消浪堤工程存在问题,及时把疑点疑区反馈给当地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市海域和海岛处。
根据《关于加强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及后续管理工作的意见》(浙海渔管[2010]65号)、《关于下放部分省级海洋管理事项和简化相关内容的通知》(浙海渔发[2012]28号)的文件要求,完成19个用海项目海域使用竣工验收测量复核工作,并出具复核意见19份,在项目海域使用竣工验收中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意见。指导海域管理部门人员熟悉系统软件各功能模块的使用,能利用系统软件开展日常业务工作。2012年1月至今,台州市本级在国家系统配号2个项目,发证2本,做到录入的各类数据图形、属性信息完整,原件扫描格式规范、资料上传到系统及时,未出现问题数据。目前台州进入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内确权项目601个,发证书616本,区域规划公共设施登记14个,其中市县两级系统配号项目131个,发证书133本。
开展项目用海项目审核技术服务。在海域和海岛处受理申请后,做到了先经中心对项目用海审核技术服务,完成了台州市三山涂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道路网、椒江区振港物流等市、县两级海洋管理部门提供的100多个项目用海审核技术服务,出具项目技术审核报告20多份,2014年提供28个项目用海审核技术服务,出具审核技术报告10个,为项目用海的审查、审核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在国家区域用海专项执法检查中,中心协助温州市动管中心提供三门县洋市涂淤涨型海涂区域农业围垦用海规划、临海市北洋涂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等8个区域用海规划及其确权项目矢量化图和相关资料,为专项执法检查行动提供依据。在整理数据中,发现临海市南洋涂高涂围垦养殖用海项目规划内用海项目只有7个,及时反馈市海域和海岛处、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及时将数据补充录入国家系统。在日常工作中,跟执法支队工作联系密切,为执法支队开展项目用海执法检查提供技术支持,如:大陈岛三眼灶执法等。
2 进一步推进海域动态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部门协调,统筹资源力量,建立健全海洋管理部门、海洋技术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用海项目违规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并纳入海洋与渔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确保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目标实现。
为了提高海域动态监管工作的水平,使工作机制真正落到实处,应当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与绘测能力。为了引入更多的专业人才,可适当增加编制,鼓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海域动态监管工作中,为海洋管理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强化技术支撑
(1)建立完善用海项目监管体系,全面落实用海项目监管制度。任何用海项目的建设都需给出具体的用海方案,并严格依照方案的内容来执行。通过卫星遥感获得项目建设的遥感图像,判断建设是否合理合规。(2)进一步推进用海建设中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用海的覆盖面,达到规范用海的目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派专人对项目进行检查,保证其建设的规范性。通过卫星或视频监测获得实时的检测图像。(3)通过监管手段,达到对所辖海域的管控,提高海域管理能力。定期对监管海域的监测视频与遥感图像进行分析,如果发现违规建设或者海域出现不合理的变化,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避免危害的扩大化。
具体来说,应当加大在海域管理工作建设方面的投入,技术支撑是动态监管工作展开的基础与保障。技术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为了使相关工作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应当积极的引入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网络运行与硬件设备都需要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配合监管工作的展开。
海域动态监管系统应当包括视频监测、遥感监测、地面监测等。对重点海域实施视频监测,监测要保证实现全视角、全天候,在技术上要利用路由器以点对多点的形式使宽带网络将整个监控区域覆盖住,采集到的视频信息可利用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只有技术上得到了支持才能在不受山川、道路等地形影响的情况下实现稳定持续的视频流传输。遥感技术水平对监管的影响极大,只有准确拍摄并接收到相关的遥感图像才能对该海域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而除了卫星技术以外,图像处理、勘测、数据分析等都需要较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因此强化技术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创新管理机制
一方面是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建议建立用海项目联动机制管理模式,整合集聚资源,合理优化利用海洋资源,提升用海管理平台。在海洋项目建设中,利用现有港湾、滩涂资源优势,逐步发挥点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从而推进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步伐。
另一方面是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管理机制的落实依赖于制度的协调与保障。应当建立健全海域监管工作的相关制度,如网络与机房管理制度、奖罚制度等。应当安排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与维护,如果发现故障应当及时上报并处理。对于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能够发现问题的人员应当予以奖励;而对于工作态度较差,工作水平较低的人员应当进行适当的惩处。通过制度的完善实现工作管理的科学、有序。
为了提高监管工作的水平,提高对相关技术资源的利用率,可逐步实现监管系统运行的业务化。应当建设相关的数据库,将海域进行合理划分,并建立各自的数据库,将基础权属参数等录入数据库;然后对在建项目进行实时监控,对违规建设、擅自建设行为进行记录留存,作为管理的依据与支撑。
参考文献:
[1]杭帆.我国海域使用中的环境管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2]吴琼.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监视监测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薛山.填海造地的海洋资源产权价值流失与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4]曹英志.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5]李佼,龚岳松,郑晓阳.浅谈上海市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设计[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01).
[6]崔丹丹,谢伟军.江苏省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技术支撑体系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