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兵团 职业教育 现状 途径

一、兵团职业教育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兵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大力实施“订单教育”,深化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扎实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有效措施,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截至2014年底,兵团共有职业院校25所,其中高职院校2所,中职学校23所,各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军、解决兵团就业矛盾和提升就业质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职业教育对于加快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兵团职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兵团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较短、经验不足,当前职业教育在总体上与兵团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如现有职教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师(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日益提升,但与国家要求和内地职教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行业、地区对职业教育的关心不够、认识不足,对国家、自治区、兵团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对发展职业教育不够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二、兵团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办学条件较差

兵团自1976年成立第一所职业学校以来,在职业教育理念、基础建设投入、师资力量水平等方面距离其他省市和新疆自治区都存在一定差距。各职业院校,尤其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整体规模较小、办学层次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校企合作水平不高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兵团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中最为突出就是职教基础投入不足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后等硬件

问题。

2.持续的生源危机

一直以来,兵团的优秀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导致优秀生源也持续向普通教育集中,大部分职业院校无法按照招生计划招到足额的学生。此外,由于长期以来轻技能、重仕途的社会观念存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待遇较低,通常从事的是较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劳动,在择业、升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这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对招生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当前兵团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生源短缺,且现有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双重危机。

3.人才培养结构不平衡

兵团肩负“屯垦戍边”的使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优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尽管兵团不断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一些现行的政策和制度还是不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导致始终存在着农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对接不及时、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而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招生却日益困难,农业相关专业生源逐渐萎缩。

“十二五”以来,随着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兵团分别加大了家庭服务业、纺织服装业、生产业的投入,经济的转型调整产生了新的就业需求,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技能型人才培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兵团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尤其是对二、三产业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4.师资力量薄弱

经多年的师资建设,兵团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从总体来看,各院校师资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师资分布不够科学,文化基础课教师多,专业技术课教师紧缺,一体化教师比例不高。兵团技工院校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兵团技工院校在岗教师996人。从职称层次看,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仅30人,占3%,技师、高级技师87人,占8.7%;从授课教师类型来看,文化理论课教师468人,占46.9%;生产实习指导老师251人,占25.2%,一体化教师282人,占28.3%。造成以上师资问题的原因,一是教师编制不足、有编不补,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不高;二是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学历和资格标准偏低,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多为普通本科院校或师范学院毕业生,达不到一体化教师的要求;三是近年来通过对口援疆、“双五千”等各项人才引进工程进入兵团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相对较少。

三、兵团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及建议

1.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努力扩大兵团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重点是调整优化中职的教育结构,使中职与普通高中教育保持大体相当的比例;其次要调整和完善中职学校的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提升中职学校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物流等行业领域培养紧缺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二是发挥好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重点是做好中职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招生就业、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衔接,充分发挥高职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职规模发展,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格局,确保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层次结构上都能与兵团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相适应。

三是做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工作,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按照兵团产业结构分布,科学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宏观结构,统筹安排初、中、高级职业培训和兵、师、团的普通教育,形成合理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互通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

四是根据劳动者终身学习需要和工作岗位要求,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兵团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引导,建立以职业院校为骨干,企业、培训机构为主体,覆盖全兵团技能型劳动者的职业培训网络,完善集职业培训、公共实训、技能竞赛、人才评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兵团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2.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充实壮大师资队伍。积极引进和吸收职教领域专家和企业高技能型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业课或理论课教师;聘任兵团内外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竞赛获奖选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聘用兼职教师配合完成实践教学指导、学生技能考核和技能提升等任务;聘任、聘请企业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鼓励。

二是制订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提升培训,积极协调财务部门将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列入培训补助范围,给予经费保障。积极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参加专业硕士学习,提高教学和理论水平。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技能操作水平,并将其作为教师晋升、晋级的必要条件。以提升能力为目标、以企业顶岗为手段,安排在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或通过内地学习、企业顶岗锻炼等培养方式,使教师专业技能得到大幅提升。

三是充分发挥对口支援省市职教资源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引进内地省市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来兵团教学、挂职,或选派兵团职业院校教师、管理人员前往对口援建省市重点职业院校挂职、助教研修,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也可组织兵团职业院校学生到对口援建省市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

3.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制度。一是兵团及各师(市)的人社(劳动)、教育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激励政策和措施,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指导职业院校深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使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二是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场所已由以往单一学校教学环境扩展到学校和企业教学环境中,教学资源由学校专业资源增加到校企双方职业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由学校的模拟、仿真实训转换为企业直接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体验工作环境,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和职业理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了解企业对岗位的要求与定位,为学生以后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企业尤其兵团的龙头企业要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参与推行“现代学徒制”探索试点,联合学校依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订单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通过深度、充分的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共同推动兵团经济发展。

(2)坚持多元办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加快推进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发展。职业院校在重视发展学制教育的同时,要及时转变观念,将技能培训放到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位置,积极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团场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以及退役士兵、兵团民兵等群体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满足技能型劳动者终身学习的多元需求。

二是积极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和实践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方向,不断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创新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由政府牵头,会同企业、学校三方共建共赢的开放办学平台,逐步提升职教集团服务就业和服务兵团经济发展能力。

4.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围绕兵团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大兵团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整体素质。

一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现有资金和教学场地、设备,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建立校校合作的公共实训基地。通过校校合作,优化配置资源,特别是获取部分对口援建省市的资金支持,建设和完善公共实训基地,促进兵团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教育和服务功能。

二是遵循“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共建的公共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层次、多方向合作关系,以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教学为目标,联合企业共同打造融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于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

三是加强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完善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做好实训基地的教学、生产、师资和学生管理等。提升公共实训基地服务社会能力,为技术创造、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服务,为品牌推广和技术培训服务,使基地成为兵团对外交流的窗口和职业院校对外服务的基地。

参考文献: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兵团调查总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鹿玉忠.兵团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N].兵团日报(汉),2004-07-06(003).

[3]阚雅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2(6).

第2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据2014年贵州省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13年末,贵州常住人口3502.2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77.3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2.17%。就业人员为1864.21万人,其中农村就业人员1224.54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56.24%。虽然随着贵州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大量农民没有接受适当的职业技术培训,缺乏一技之长。

全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21所,在校生11.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有218所,在校生47.6万人,其中农林牧渔类在校生仅为4.2万人,所占比重不到9%。而在《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中,与2015年贵州省重点产业和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226.2万人,相去甚远,仅特色农业人才需求量为48万人。目前,全省涉农职业院校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渐减少。

二、贵州省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长期相对落后成因

(一)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视度不够、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普遍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忽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对偏低,其中,用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就更少,这些教育资金向农村的配置则更少。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涉农专业在农村职业院校渐渐萎缩,现有涉农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全省仅有4所省属中等职业院校以农业命名,重点建设涉农专业,而地方职业院校以农业命名的几乎没有,涉农专业也是响应国家政策开设一些,大都没有结合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设置课程,涉农专业也慢慢萎缩,例如,茶叶生产与加工、农村经济管理、畜牧兽医较为普遍,还有一些传统的种植、养殖、园林园艺。

(三)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薄弱,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涉农专业在农村职业学校渐渐萎缩的背后,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因投入不足,校内外实训基地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训的需要。和硬件条件差相比,更严重的是师资的缺乏。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更加缺乏。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贵州高等职业院校生师比基本达到要求,但也存在着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问题,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7.6万人,教师为1.4万人,生师比仅为34:1。

(四)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愿到贵州农村就业

虽然贵州省农村对农业技术人才非常渴求,但涉农院校毕业生,对于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并不感兴趣。农村职业学校出来的中专生则大部分喜欢到东部或中部的涉农企业工作,还有大约20%的学生改行,10%的学生创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知管理的人才能扎根偏远农村的少之又少。

三、大力发展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的措施建议

(一)国家和地方政府充分重视,加大投入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把它放到与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同等地位上。在经费保障问题上,应该把农村职业教育放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统筹规划和管理,在农村职校和涉农专业中,率先核定生均培养成本,核定生均财政拨款,并足额拨付到位。亟须增加农民培训的财政经费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

(二)给足政策和待遇优势,留住人才

重视对农村教育急需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努力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培养和吸收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优化队伍的结构,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能力。鼓励和动员涉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职校任教,国家给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同等待遇。

(三)加强涉农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

希望在中央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把涉农类基地建设计划单列,确保培育一批有质量的涉农实训基地,这样既培养了人才,又有了农村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的基地。

(四)出台培训单位和用工单位对农民培训的配套激励政策

出台培训单位和对用工单位对农民培训的配套激励政策,使职业学校、国有办学机构、民办教育机构、公司企业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尤其要大力鼓励、吸收社会力量投入农村职教和农民培训。

第3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目前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疲软,经济对教育的冲击尤其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是招生难、就业更难[1]。随着经济形式的恶化,中等职业教育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症结”现状和发展态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要有一个科学的预期把握[2,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与“症结”

1. 办学机制不活,目标不明确

笔者走访了部分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发现相当部分职校的规模在缩小,学生数变少。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一统之下,走着“普高”的路子,照搬高校的“本本大纲”,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薄,听不进,不愿学,三年文化课等于零,专业技术学的也仅仅是皮毛,因此学生毕业之后社会不欢迎,进了企业还是被扫地出门,职业教育步履艰难。

2. 专业设置不对路,很难适应市场

目前职校开设专业大多是管理类和金融类,然而市场对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并不青睐,市场需要大量的操作型人才。由于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从而加重了就业的难度,因而绝大部分的初中毕业生选择的是上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学,即使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他宁可在社会上闲待,也不选择进职校,使得职校生源捉襟见肘,志愿报考者寥寥无几。

3. 管理粗放,办学风气受到影响

由于职校生源严重不足,招进进来的学生水准较低,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教师的管理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更谈不上管理的规范和精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少数地方呈现放羊式管理,学风每况愈下。

4. 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

一些地方的职教成了“疗养所”,老弱病的都照顾到职教(没有升学压力),造成职教教师战斗力不强,一些职校盲目追求高学历,引进接收的教师的学历是越来越高,水平却平平,中看不中用。

5. 宣传不到位,认识有待提高

历经数十年,发展的职业教育作用和意义已为人们所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价值观的多元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职教地位仍有待提高。在职教的宣传上也存在一些弊端,在招生的过程中,普职的比例难以协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对策

1. 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导,依法治教

近年来,各地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机制上给予了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撑,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仍然需要保持和扩充。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关键。论文大全。我们这个社会不仅需要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的是大量的懂技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在这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必须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按照职教法的要求,继续加大投入,实施政策倾斜,大力扶持职教发展,为职教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论文大全。

2.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面对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要克服“等靠要”的观念,要深化教育内部的改革,打破框框条条,建立适应市场的职教体制,走自我发展之路。改革课程体系,打破僵硬的办学模式,学制可长短结合,办学普职结合,以市场定位专业,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开设课程,以动手操作技能型为主题,以实用为上。要千方百计扩大职教生源,可以与中西部地区联合办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向老少边穷地区要生源,普职联合办学,普通高中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到职教接受技能教育,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城镇三产服务业上作文章,办下岗职工农民工转型技能培训班,向整个社会求生源。要高度重视学生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要让工厂农场饭店宾馆事业单位都称为职教学生学习成长的天地。要让职教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在实践技能上,各职校都要尽可能形成自己的办学品牌,重视学生品性的塑造,这样职教事业才有出路。

3.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职教要发展,师资是保障。职业学校要敢于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真正做到贤者上、庸者让,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既看文凭更看水平,既重学历、更重能力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双师型上下功夫,要求相当部分的教师既要有学历文凭,也要有劳动部分颁发的专业技能证书。老师带着学生学,为学生做表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 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快就业,早就业创造条件

就业难直接导致招生难,职校只有解决好学生就业环节,才能克服招生困难。职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广泛联系,互通信息,及时向企事业单位推荐输送毕业生。利用互联网举办人才劳动力市场,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积极鼓励职教生自主创业,树立正确是就业观,不断拓宽职校学生就业的金光大道。论文大全。

5. 重视宣传效应,树立职教良好的形象

要想清除世俗对职教的偏见,还需加大宣传的力度,选择优秀的典型,展示职教的丰硕成果,让社会了解职教,让世人高看职教生,让职校生有登台亮相的机会,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激发在校生刻苦向上的精神,让全社会都来颂扬职教事业,关注职教事业,使职教生源源远流长,使职教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沙民. 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究[J]. 职教新观察, 2008, 12.

[2] 陈燕. 浅析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科教文汇,2008,11.

[3] 张松斌. 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 教育探索, 2008, 12.

第4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其类型特征是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高等职业教育必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作出理性判断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找寻到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真正确立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接受和重视。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高速期,迎来“火爆”场面。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朝就业本位的步步回归,意味着它不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再是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国际化的可用人才。

1.2 观念上的偏差仍然是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中国人素有身怀绝技而走天下之说。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高新技能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强化,因而不屑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再者,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致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信心。

1.3 有限的经费投入、落后的体制和机制束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对教育市场的挑战,政府和市场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现有政府的职能对职业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如硬性要求职业教育地方必须达到50%~60%的比例。这种忽视具体地区差异的指令,易造成职业教育脱离实际。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经费投入的不足又严重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4 传统的职业教育观依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瓶颈。受传统职业教育制约,仍从简单的从业需要之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原则,让接受职业教育者掌握一门技能。这种教育思想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国外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倾向不仅使受教育者从中学到了技能,而且突出地发展了自我,提高了开发创新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我国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结构和素质必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方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5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带动经济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既为高等职业教育回归就业本位提供了一个良好机遇。也不可避免地使有关职业教育的观念、政策、投入及自身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凸现。到201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要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要实现这个发展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上回归就业本位的改革之路。

2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规格、专业结构与功能、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等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与当地产业结构结合不紧密,为地方经济服务做得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1 办学规模小,效益低。高职教育在发展初期,由于考虑局部利益多,全局利益少;考虑数量推进多,质量效益少。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盲目发展,致使在校生数量少,就业率低。

2.1.2 资金严重不足,办学缺少保障。必要的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势必影响到高职的发展与人才质量的提高。日前。尽管有一些高职学院通过了办学水平的评估,并且获得了优秀,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教学设备差距仍然很大,即使与中部地区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2.1.3 人才短缺,“双师型”教师匮乏。既缺乏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专家担任学校领导,又缺乏过硬的“双师型”的师资人才。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只能动口不能动手,被称为“黑板教学”,难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养的要求。这样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1.4 与社会缺乏合作,重学不重产。高职院校与社会缺乏广泛、紧密的合作,重学不重产。高职教育封闭的办学体制,使产学、企校间的结合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学、研严重脱节,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严重脱节,从而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1.5 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突出,缺少竞争力。如文秘、商贸、酒店管理、计算机以及机械类等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不过中职、技校毕业生。原本有适合高职学生的一线岗位,企业招聘的却是中专、技校学生;一般管理岗位招聘的多是本科生,高职毕业生在这些行业中的竞争力显得很苍白。

2.2 问题产生的原因:

2.2.1 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仍有较多的人将高等职业学校视为“二等教育”,“比专科还低一个层次”,这种看法在广大学生和家长中普遍存在。

2.2.2 办学资金投入不够。国家目前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支持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据统计,1997~2000年间,国家拨款用于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为800万元,年平均仅为200万元。因此,现在一讲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国家则是强调两条:一是走重在改革和内涵发展之蹄,充分利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二是强调资金来源多渠道,并以地方政府为主。这样,国家更多的是在政策方面予以扶持,而地方政府又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办学投入。

2.2.3 办学定位不准。管理体系末形成,管理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定位不准是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没特色、学生没特点从而失去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原因。高职院校本身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如教师培训就业服务体系、产学研结合的运作机制等,也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3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3.1 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一是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上岗先看证、无证不上岗”的劳动用工机制。二是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

第5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摘要:河南省是一个人力资源大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促进中原经济崛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由于河南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与东部沿海地区还存在着不小差距。本文试从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入手,提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问题;原因;对策

一、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建起了第一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学校,也为后来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就业的并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09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89所,其中高职高专为56所。至此,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二、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双师型教师

河南的一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经整合而重新组建的,这些院校只是校名发生了变化,而办学主体、教职员工都没有变,专业师资大多第一学历较低,“双师型”教师更是匮乏。据河南省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所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在校生分别为1800名、6000名、6300名和6100名,教师总数分别为82名、245名、331名和268名,生师比分别为22:l,25:1,19:1和23:l。这四所学校的生师比和全国高等职业学校生师比15:1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双师教师资源比较短缺。

(二)缺乏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它在高职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河南省55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只有27个。除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洛阳拖拉机职业技术学院、永城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高职院校,不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一般都缺少实训基础,实训基地很缺乏,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实训基地。缺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三)办学特色不鲜明。

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建设特色专业就是培育办学特色。要使专业建设有特色,就要面向社会,紧密结合地区或者行业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而目前河南省一些高职院校不能从自身特色和社会发展需要办学,专业设置包罗万象,缺乏地方特色,很难形成优势专业。

(四)生源质量较差。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录取在高考录取中属于最后批次,经过本科一批、二批、三批招录后,好的生源剩余不多,最后批次招生的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一般文化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弱、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与本科批次的生源比较,明显处于劣势,一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高考录取成绩在300分左右,有些考生考分只有100多分,文化基础比较差。学生生源质量普遍偏低,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三、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师资来源单一,教师待遇较低。

河南省高职院校聘用的教师以师范类或其他专业应届高学历毕业生为主,师资来源单一,而他们在学校时,大都缺乏工作实践锻炼的机会,没有成为“工程师”的现实土壤,无法成为真正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在经济待遇方面,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经济待遇偏低,这也就很直接造成很多高水平老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不愿意选择高职院校。

(二)实训基地经费投入不足。

造成我省目前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不够的主要原因还是资金缺乏投入,与企业合作也不够紧密,社会融资比较困难。每所高职院校一年的实训基地投资费用基本为600-800万元,而中央财政资金占30%,地方财政投入占3%,剩下的60%-70%要学校自筹,实训基地经费投入不足,缺少校企结合,学生实训基地少。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这就造成里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不对路。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普通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的误区。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也教授一些普通文化课,但应以职业、技术课为。二是专业技术课程设置的误区。

(四)录取批次靠后。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批次或者第五批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考生争相读“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院校排在高考录取中属于最后批次,经过本科一批、二批、三批招录后,生源受到限制,学生生源数量较少。

四、大力发展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措施

(一)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河南省目前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大力招聘“双师型”教师。其次要对现有非“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各个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具体情况,规定其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途径、种类、时间等。最后要对现有“双师型”教师进行再教育,制定规划要求现有“双师型”教师到其他企事业单位或国外学习培训,以更新观念获得最新知识技能。

(二)校企结合,注重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

河南省高职教育发展,学生实训基地的加强,既不是几个单纯的模拟实验室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多开辟几个毕业实习场所。更要注重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为基点,形成学校―工厂―学校相结合的具有河南特色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实践课程。

(三)明确办学定位、课程设置上突显地方特色。

高职在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方向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切实利用河南地理位置优势,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设置上,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根据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专业,拓宽专业服务范围,增强适应性。开设一些河南省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积极创造条件增设一些特色专业。

(四)适当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使高职更有吸引力。

高职高专院校排在高考录取最后批次,生源质量受到限制。河南省高职教育招生考试必须进行改革:一是改革招生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取允许高中阶段第二学年的毕业生申请报考,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则应当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自。二是改革考试内容。高职招生考试标准的制定应当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普通高考相区别,重点突出职业基础能力的考核。三是改革考试方式。增加高招考试次数,变成一年两次或多次高考或打破统考的单一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考试模式。

作者简介:李文婧(1986-)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现为郑州大学教育系2009级硕士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

参考文献:

[1]习谏.对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5).

[2]邓小妮,熊正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研究[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第6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政府想要打造“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针对社会需求打造专业高级蓝领,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实行扩招政策,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俗话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过快,根本没有与社会经济进步同步发展,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和不协调性。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是一些坏学生,高考失利后没有办法才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人们开始戴着有色眼睛去看待高等职业教育,这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导致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地位十分尴尬。

1.办学目标的盲目性与办学理念的模糊性并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针对性,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照搬的本科院校模式,从教学专业设置、考核机制、教学流程等方面都没有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更多时候就是“照猫画虎”,办学理念不明确,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加强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只是破罐子破摔,这样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名誉将会越来越差。

2.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在自己观念中总是认为读书才是最佳选择,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只是技术工的代言词,并不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在潜意识中就对高等职业教育贴上了不良标签,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但是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并未有所提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了就读正规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只是没有选择的出路,所以说中国人很怪,对待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读书就是为了选择更好的职业,但是中国人的做法却恰恰相反,这其中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政府和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进行反思。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院校想要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要有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双师型”教师极度匮乏,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高等职业院校也会从企业中招聘一些技术工人来校任职,但是这些技术人员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给学生更好的教育,这些都极大的抑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时会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二、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要改革教学体制,提升教学质量,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

1.转变思想,准确定位高职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能再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要克服浮躁、攀比的心理,更多要考虑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和技术。高等职业院校也要提高招生标准和要求,必须要对学生基础有所考核,改革教学体制,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要转变人们“高职教育”就是高考备胎的错误观念,要增强高职教育的复杂性,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的目标,要转变学生的态度和认知,要认真对待每位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2.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高等职业院校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改革,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可以给予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政策上的扶持,解决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问题。其次,政府也要注重协调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的经费分配结构,要为职业院校提供一个发挥能力的平台。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实行多渠道办学投入机制,企业可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企业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毕业时还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问题,对企业和学校都是双赢的局面。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特殊性,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能在实践中给学生有所启示,高职院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每年可以轮流派遣高职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学习企业岗位知识,此外还要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三、结束语

第7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学科发展现状 建设思路

经历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在高等教育中占近50%,办学机制不断改善,办学形式丰富多样,专业结构趋于合理,专业设置富有区域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办学层次提升、人才培养力逐渐增强,在高等教育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但总体而言,因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较薄弱,管理水平还较低、师资队伍层次有待较大提升,其可持续发展急需高等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系统指导。

一、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还未成独立体系,学科研究成果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难以发挥足够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学科地位与身份不明。

无论在学科分科中还是在学术界,高等职业教育学科都还没有独立的地位与身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列入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尚未细分,这表明在国家学科标准中,还未把高等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与身份不明。学科理论体系是指该门学科的概念和联结这些概念的判断,通过推理、论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逻辑系统,它的建立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但是,截至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还没有特有的学科术语,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因而在学术界对其学科地位也不予认可。

(二)学科建构还不成熟。

学科是学科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的统一体。一般认为,发展到成熟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由此判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数量颇丰,但是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泛化,使用的范畴、命题是从相关领域或国外直接移植所得的,使用者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没有本领域完整的、特有的、保持一致性的概念体系。二是研究方法、话语方式和表达形式主要从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借鉴而来,未形成本领域专有的方法论和专有语言。三是以实践问题研究为主,研究层次低,雷同多;对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四是专职研究队伍逐渐成形,但研究人才的培养机构结构不合理、数量少、培养体系不健全、总体研究力量较为薄弱,难以争取到在学术界的话语权。五是专业研究与交流平台已经建立。目前国内的高职教育研究所在数量上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分布不均衡,如贵州省内仅有贵州交通职院和铜仁职院成立有进行高职教育学研究的研究所;国内专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刊物仅有几家,贵州省内尚无专门学术刊物,宣传阵地力量薄弱。六是学科建设与实践的现实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仍不健全,仍停留在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管理归属不明确使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十分尴尬;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也直接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三)学科目前发展水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未发挥。

高等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制度尚未建立,本领域的研究功利化、微观化特征较为突出,研究内容与结论趋于雷同,这致使现有的研究难以对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实践产生深入的、长远的影响,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水平、社会服务功能进而构建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本领域研究成果的指导作用还十分有限。

二、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

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内部,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社会功能初步显现并得到社会认可,已成为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然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功能的认识仍比较模糊,仍持怀疑态度。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与水平提高已经遇到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生存危机,向纵深发展阻碍重重。非体系化的、功利化的问题研究已无法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看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建设计划的实施更是赋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自成体系的教育类型为时代使命,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上升到国家层面。相关政策也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每一条建议的落实都是一个课题,需要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加快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地位,稳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有助于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成为现实。

三、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

研究机构是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平台,能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帮助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研究机构,通过两条路径构建学科体系:一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的纯理论研究;二是通过实践研究建构学科基本理论体系,进而通过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完善理论体系,形成独特的学科特色。

(一)学科研究机构单独建制。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拥有生动的案例、占有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高等职业院校单独设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有先天优势。对研究所,首先可明确其性质、职能、岗位职责;其次需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设计组织落实各项业务,推进学科研究与建设;再次需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学资料室和学科建设专题网站,为学科研究提供便利;最后,建章立制是保证机构正常运行的保障,还需建立一套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二)建设具备较强研究实力的学科研究队伍梯队。

研究队伍的研究能力是确立学科地位、提高学科建设理论水平的核心力量。建立结构合理、研究水平高的研究队伍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此,需建立包括科研奖励制度、分配制度在内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实行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培养与引进制度、学科组成员聘任制和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建设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研究队伍梯队;建立研究人员培训与交流制度,使之逐步常态化,在长期的培训与交流中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

(三)建立定期学术交流制度。

进行学术交流是掌握学科前沿信息、掌握最新研究趋势、取长补短的主要途径。学术交流需定期开展才能发挥其作用。应每年在年初制订详细的交流计划,按计划与同行开展学术交流,在交流中厘清学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掌握学科研究重点与趋势;研究队伍内部定期就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研究进展、研究分工进行研讨,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达成共识,促进学科建设。

(四)实行学科负责人负责制和学科组成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学科监督机制。

学科负责人对整个重点学科的建设负总责,包括确定方向、制定规划、经费使用、落实制度、派遣外出学习人员、学术交流活动等,以保证本学科健康顺利地发展。建立学科评价体系和监督制度,对学科建设情况定期开展检查,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协调好各种关系,帮助学科组克服困难,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底。

(五)以课题研究带动学科发展,不断拓展研究方向。

各级各类课题,尤其重点类课题能反映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趋势,通过课题申报和研究过程可拓展研究空间,引导研究团队整合研究方向;能充分体现、凝聚研究力量;可提高科研实力,调动研究人员积极性,促进学科发展;可对研究队伍中的新人进行严格的学术规范训练。同时,需加强校本研究与地方研究,制定研究制度,借助课题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探寻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功能定位等基本问题,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3(2).

[2]张继明.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J].大学(学术版),2011.(9).

第8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数控专业 现状分析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7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自动化、精密化、高速化、柔性化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数控专业的兴起也正是时展的需要,各个学校正是预见到数控专业出现的必要盲目的开设或者扩大专业的设置,在硬件、软件条件没有完全跟上的情况下必定会导致数控专业教学的滞后,限制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1 数控专业的发展现状

1.1 数控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社会对于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催生了大量职业学校开设此专业。在这些学校里许多学校根本没有能力购置足够的数控机床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部分学校甚至只有一、两台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就开设数控专业。如果按人均在设备上的实习时间计算,现有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实习教学的需要。盲目的为追求经济利益或者社会利益,导致学生根本不能熟练的掌握数控操作,限制了学生在数控专业学习上的发展和进步。

1.2 教材偏重理论,部分内容不适合中职学生学习

数控专业是一门涉及数控编程、数控原理、数控机床、自动控制技术、电气驱动伺服技术、位置检测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涵盖知识面广,涉及其它专业知识较多,而现行的许多中职数控专业教材过分重视学科体系和学术性,轻视实践环节,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内容晦涩难懂。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数控专业教学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专门的实践基地,配备足够教学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机床等常用的数控设备。如果没有相应的实习实验课程与之配套,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课程学习效果较差。

1.3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数控专业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学科,数控专业的教师大都是从机电专业转行而来,教学水平能满足教学需要的人员较少。由于全国数控人才的严重紧缺,导致学校招聘教师困难,到学校应聘的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学校教学需要。他们也同样存在理论知识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与经验欠缺的情况,所以数控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的教师力量依旧薄弱,这也从一方面限制了数控专业教学的发展。

1.4 数控专业培养方向滞后于目前企业对于数控人才的需求

目前的中职数控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朝着操作工的方向去培养的,但是经过前几年数控专业教学的蓬勃发展,输出的毕业生完全能够满足企业对操作工的需求量。现在的企业中更多的是需要有一定的设计能力或者能够熟练掌握CAD\CAM软件进行加工的人才,现有的中职学校虽然也有开设CAD\CAM软件课程,例如:MasterCAM、UG、Solidworks等,但此类软件课程要么滞后于企业生产所需,要么开设课程课时较少,学生不能熟练掌握。使得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为待遇相对较差的操作工,造成学生对就业不满意,企业依旧缺乏所需的设计型或能够熟练掌握CAD\CAM软件数控专业人才。

2 数控专业教学的改革的建议

2.1 充分利用现有装备条件,做好数控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数控机床,提高机床的使用率,合理的安排学生实习时间段,争取做到数控机床利用率最大化。如果数控设备严重缺乏可以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实现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实践技能,双轨制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学校和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多与企业沟通,不但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的数控生产加工,在加工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同时学校可以通过这样的校企结合的方式更多的了解当前数控加工专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建立新的培养方向,及时把握数控专业发展的时代脉搏。有条件的学校也应该加大学生的技能训练力度,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实习、训练、摸索才能真正掌握数控加工的技能。

2.2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特点自主编写合适的教材和实训手册

数控专业的教材在编写时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内容专业性强,部分内容晦涩难懂,并没有进行对学生的分层次编写,这使得学生们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不适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各个中职学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及本地域对数控人才的需求类型编写适合自己教材。对于超出中职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点应当适当删除,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内容,以加工任务为课题,在课题中穿插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组织教材编写。此外,编写《实训操作手册》时,要实施精细化教学。编写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数控机床实训操作流程,整理从“开机到出产品”过程中的每一步动作,教学时再进行适当的讲解,要求学生刚开始时严格按照以上流程操作。这样,学生很快能够操作数控机床,从而提高实习实训的效率。

2.3 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对现有师资的培训,采用的是校内培训为主,送出培训为辅的原则,通过自学、互学、以老带新和集中培训的方式,在短期内尽快提高现有教师的数控专业水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同时,还要在假期送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一方面学习数控加工的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学习企业的文化,以满足数控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2.4 加强与企业的对接,紧跟数控专业的发展脚步,采用定制培养方式

学校的专业发展通常都滞后于社会生产若干年,从学校出去的学生进入企业还要进行再次培训才能上岗,这对企业、对学校和学生三方都造成了不便。使得企业不满意学生、学生不满意学校、学校受到质疑。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中职学校必须走出去,加强和企业联系,紧跟数控专业的发展脚步,本着为企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完成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还可以针对企业的生产加工模式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定制人才。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数控专业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教育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培养与之适应的专业人才。在新形势下数控专业教学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专业化队伍。

参考文献

第9篇: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发展措施;江苏徐州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31-02

1 徐州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职业教育是与学术教育相对应的概念。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直接从事物品生产、交换或服务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善于进行理论思维或设计与规划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1]。根据上述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可以把农业职业教育表述为培养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交换或服务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根据以上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界定,可以对徐州农业职业教育的状况做出明确分析。

建国以来,徐州地区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有6家:①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江苏省徐州农业学校,创建于1956年,1958年改为徐州农业专科学校,1975年创办徐州地区五·七农业大学,1979年恢复江苏省徐州农业学校,2002年更名为江苏省徐州生物工程学校,2003年升为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2012年2月获批成立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②徐州市农业干部中等专业学校,前身是徐州地区干部学校,创建于1980年,1982年更名为徐州市农业干部学校,1984年更改为现名。③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徐州分校,创办于1981年,6个县分校是办学实体,市分校是管理机构。④邳州市车夫职业高级中学,前身是邳县车夫职业中学,创建于1982年,1992年更改为现名。⑤铜山张集职业高级中学,其前身是铜山张集职业中学,创建于1983年,1996年更改为现名。⑥徐州农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1986年,2006年并入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截至2012年6月30日,各单位办学情况见表1。

徐州农业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不断发展,为徐州地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智力支持。但目前,徐州农业职业教育显然还没有形成体系,办学主体的层次、数量和规模同徐州市农业大市的产业地位相比很不相称,远不能满足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 徐州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对于继续保持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龙头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徐州与外省的教育竞争实力,提升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2.1 是建成现代农业基地,继续保持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龙头地位的需要

2008年11月19日,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苏发[2008]19号),《意见》明确指出,徐州要建成“三大基地”,加快发展“四大产业”。“三大基地”是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四大产业”是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意见》要求徐州要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作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特色蔬菜、优质果品、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高效设施农业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品牌农产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服务社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成现代农业基地,继续发挥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的龙头作用迫切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技术人才的层次和规格,培养一大批农业管理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建设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2]。目前,徐州市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现代高效规模农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匮乏。据统计,目前徐州市共有镇农技站114个,全市农技推广在岗人员2 400人,其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占21.4%,中专学历占46.8%,高中学历以下的占32%。乡级技术推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7%。农业基层干部的学历层次也偏低,分管农业的书记、乡(镇)长中,专科只占44.5%,与苏南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农牧业生产受地域性因素影响明显,江苏省地域呈南北走向,跨越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南北差异突出,除大宗的粮食作物外,淮北与沿江、江南的农作物、畜产品生产种类迥异。农业类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教学内容、生产实习项目也不相同,势必会出现南方所学,到北方难用、无用的现象。此外,苏南、苏中的高校毕业生不愿到苏北工作,高级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当地农业高校和中职校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且适销对路的人才。

2.2 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高标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任务的需要

省委领导多次指出:“实现苏北大发展,徐州要走在前列;加快全省发展,徐州要做出更大贡献;推进富民强省,徐州要尽快赶上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规划到2012年,徐州市在切实达到省定4大类18项全面小康指标要求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但是徐州是一个拥有940万人口的大市,其中农业人口达614万,占65.3%,各项经济指标的人均占有量离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标准差距很大。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还必须尽快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去。

目前,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就业能力差、就业观念落后、依赖性强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农民脱离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主要瓶颈。此外,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着整体素质继续提高的要求。因此,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增强农民职业培训,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协调城乡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2.3 是增强徐州教育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的需要

徐州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4个特大城市和3大都市圈之一。目前徐州的教育实力与大城市、大都市的要求还有距离,和苏南苏中相比还有差距。目前,全省81.5%的高校集中在苏南、苏中地区,苏北高校明显不足,而农业类高校(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100%都在苏南、苏中。在全省的80所职业技术学院中,苏北12所,徐州仅3所。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是周围20个城市、17万km2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淮海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所覆盖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目前只有1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如果徐州能利用现有的城市地位、办学条件等优势加大对农牧业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力度,必将使徐州市在这个区域参与教育竞争增强相当的实力,赢得主动。

3 徐州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战略措施

3.1 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引导

3.1.1 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力度,构建层次分明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要统筹研究发展规划、学校布局、招生办法、毕业生安排原则、经费筹措渠道等重大问题,特别要定期对企业、乡镇、村庄和农户的文化科技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类齐全、稳定与急需相统一的专业体系。

3.1.2 政府搭台,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教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徐州市的农业产业已经有一定规模,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与农业教育相结合,能够产生双赢的效益。其基本路子是大搞联合办学,即由农业部门提供实习基地,保证部分经费供应,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教学,既能拓宽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子,又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自身吸引力

3.2.1 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农业职业学校要为徐州市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农民致富服务。职业中学的涉农专业应该以培养新一代农民为目标,衡量它最重要的标准是所培养的人在当地经济建设中能不能发挥作用,有滑过硬的技术及经营能力和致富本领。

3.2.2 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徐州市几所职业学校现有的涉农专业以种植、养殖业的产中为主,为产前、产后服务的专业少,是单纯的技术性专业,与经管脱节。涉农专业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技能训练的要求不明确,且缺乏明确的市场取向和职业针对性,一部分教学内容偏于陈旧,远跟不上农业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上,在黑板上种花,在教室里养羊,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大农业的观念,要使专业设置从单一的粮食、作物栽培发展成为种、养、加配套成龙的专业体系[3]。教学内容要跟踪最新技术,及时应用到实习实训中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实践中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竞争、满足社会需求,具有上岗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4]。

总之,加快农业职业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根本措施,是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必须采取各项措施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28(1):5-11.

[2] 鲁钊阳.浅析我国新型农民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