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科学专业就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

第1篇: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海洋声学;理论教学;讲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67-02

一、概述

国防科技大学水声工程硕士点成立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这是湖南省也是国防科大涉及海洋技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唯一专业。多年来逐步建成《水声学原理》、《声纳信号处理》、《计算海洋声学》及《专门水声实验》四门课程,构成水声工程学科的较完整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其中,《计算海洋声学》课程于2011年开始论证建设,并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授课,面向对象为研究生一年级以及博士生一年级学生,至今已开设课程四次。

2015年1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并将水声工程学科纳入研究院下,这两年来,选课学生人数逐步增加,同时学生的专业包含了水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软件工程等多个专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生们本科学习基础不同,数理功底差异明显,因此在课程讲述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对不同基础知识点的覆盖面,并不断优化教学课件与讲授方式,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介绍

《计算海洋声学》课程授课目的是深入探索海洋中声传播规律所形成的物理机理,通过建立海洋声场理论模型,通过理论推导及数值计算的方式研究海洋声场的物理现象与规律,具有较深的数学性、物理性,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值计算能力。同时也承担着高素质创新型水声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任务。课程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水声物理规律,具备深厚的水声数理计算素养,能够灵活运用水声计算方法,因而对理论教学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计算海洋声学从声学理论基础中的波动方程出发,推导出频域内亥姆霍兹方程,该方程属于数学物理方程中泊松方程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不同的数学与数值求解方法,可以得到海洋中声波传播的数值模拟仿真。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总结,发现学生需要综合利用本科时期所学习的多门数理知识,同时,非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需要补充相当一部分额外的知识体系,这些基础知识体系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为教学带来了挑战。

三、理论教学方法思考

1.明确理论教学目标。任何一门理论课的学习目标包括整体学习目标与各章的分支学习目标。整体学习目标是对课程的整体内容而言的,各分支学习目标是从属和服务于整体学习目标的。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标,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抓住学习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避免或减少学习的盲目性,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1)整体学习目标。教科书的前言中讲到:“本书试图介绍用于求解非均匀液态―固态介质中波动方程的现代数值技术。重点在于阐述对于实际海洋环境能直接得出数值实现方法的理论基础。”该段文字在教科书前言中第四段的中部,点明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目的,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在第一节课中,通过扩充该段内容,并进行详细解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程的整体学习目标,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主线。(2)分支学习目标。课程中每个章节均具备明确的分支学习目标。具体来说,或通过某种方法得到海洋中声传播的规律,或通过规律研究海洋中的某种特殊现象。在每章学习中,首先给出该章内容的总体目录,之后通过备课时的分析,给出该章内容的章节结构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该章的各个小节的分支学习目标,进而掌握章节学习目标,为学习提供一条流水线。章节结构图在每次课程的开始、结束前及下次课程开始的复习中出现,通过三次分析,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加深学生印象。如图1给出课程第二章中的章节结构图。当然,在备课中也发现,很多小的知识点并非是串行分布,存在多类并行现象,这就需要在规划章节结构图时,一方面复杂化图形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兼顾主线,有所取舍,尽量使结构图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掌握。

2.多样化理论讲授方法。理论教学尤其是公式推导,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十分枯燥并且难以理解的过程,应尽量减少公式的数学推导过程。但对于计算海洋声学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因此有些重点的理论讲解必不可少。为了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中有以下三点体会。(1)教学重点体系化理论讲授。针对章节中重点的理论知识,无法弱化过多的理论讲授过程。此时,尽量采用体系化思路对公式进行讲解。类似于章节结构图,首先给出理论推导的全过程结构的文字流程图,使学生了解大体思路,之后按照顺序逐一讲解。当讲解完成后,给出理论推导过程的公式流程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这样以结构图为主线,进行体系化理论讲授,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理论推导的目标,另一方面不会陷入到理论中,从而影响总体理解。如教学中第五章简正波法的主要推导过程,首先给出简正波法的整体推导文字流程思路,然后分部讲解该方法的理论推导过程,讲解完成后,再次给出文字流程图,并给出公式流程图,通过文字流程与公式流程,使学生建立起该方法的分析体系,从而可以深入思考体系中各部分难点。(2)教学非重点物理概念讲授。理论教学中针对非重点的理论推导,尽量采取以物理概念为主体的讲授方法。首先弱化理论推导过程,只针对思路与难点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以物理概念为主,配合图形讲述理论公式给出的具体含义。通过让学生了解公式的目的、物理含义及结果显示,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且物理概念、图形等信息直观且容易理解和记忆,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直观的印象。如果学生将来有需要,可以通过再次学习掌握相关内容。(3)结合编程的实践化理论讲授。本课程虽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条件所限,目前课程以编程仿真作为主要的实践内容。一方面使抽象的公式转变为形象化的图形显示,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课程掌握部分编程实现方法,为后续的研究生毕业课题打下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在每章节的讲述过程中均加入了程序仿真的内容,在课堂中进行讲解与仿真运行,并对仿真结果进行详细解释,通过学生反馈来看,这样的授课效果取得学生的一致认可;在授课完成后,预留仿真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仿真,通过这种方法回顾课程学习内容,并近一步掌握理论知识。

四、总结

针对跨专业研究生而言,《计算海洋声学》课程存在理论艰深、基础门槛高等特点,在教学中应有所侧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本文根据近年来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在教学目标、讲授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该课程的建设提供了部分思路,也可对理论教学相关的课程提供参考。由于笔者教学经验尚浅,课程建设时间有限,在教学教具、课程实验等方面还存在大量欠缺,需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近一步进行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指南[Z].2004.

[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2009年培养方案[Z].2009.

[3]张志伟,孙运泉.目的・中心・思路――《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工作初探[J].教法研究,2013,(10).

[4]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4).

Thought on Theory Teaching Method of Computational Ocean Acoustic Course for Cross-specialty Graduate Students

MA Shu-qing,BAO Chang-chun,WANG Yi-bo,WU Yan-qun

(Academy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73,China)

第2篇: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海洋战略部署,培养热带海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琼州学院于2015年9月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实现了由一所综合类院校向海洋类院校的转型。其办学宗旨与办学定位变为立足海南、服务南海、面向东盟,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的热带海洋类大学。随着陆地资源的开发,临海各国已将目光投向资源丰富的海洋,围绕海洋能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权益的维护等方面展开不同程度的竞争。为了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国务院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了全国各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港、澳、台除外)。而海南海洋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洋面积三分之二的领海,已成为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战略十分重要的一个海洋省份。位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担负着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责任。自《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的海洋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已开始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海洋战略”由此也成为海南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已成为实现海南海洋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琼州学院在原有办学基础上,转型发展成立一所海洋类院校,为南海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生物科学专业成为学校转型背景下第一批培养热带海洋类人才的12个试点专业之一。如何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下实现海洋类生物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围绕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与优化

(一)以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石,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类特长选修课程,凸显海洋特色

根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务处2015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修订要求,生物科学专业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为指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热带海洋人才的特色理念,除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外,通过设置特长类课程及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来确保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海洋特色的海洋生物类人才。将以前培养热带果蔬花卉栽培专长、生物技术专长等的课程改为海洋水产养殖专长如海洋生物学、鱼类学、鱼类遗传育种、水产营养动物与饲料、鱼类养殖学等课程,海洋生物技术专长如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学、海岸带开发与管理、海洋生态等富有海洋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拥有较为丰富的海洋生物知识。

(二)开发校本教材,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凸显热带优势

生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此类课程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结合海洋环境更新教学内容,赋予这些课程更多的海洋知识。比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海洋资源特色,侧重讲授南海海洋动植物的认识与分类及标本的制作;野外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在海湾、海水养殖基地去实地考察与了解。微生物学课程侧重提高学生对热带海洋微藻等海洋浮游生物的认识。生态学课程注重让学生掌握海洋生态与海水养殖环境的关系等。目前海洋类书籍很多,但其知识内容比较零散,一些课程内容需要整合多本教材方可达到教学目标,且许多知识内容中缺少热带海洋资源介绍,这样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所学课程均缺少整体性与系统性。为了满足教学要求,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前沿性,开发立体化的校本特色教材尤为重要。校本教材开发应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为侧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一线技术员参与教材的合作编写,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素材,突出区域资源优势,以培养区域特色人才。

(三)优化课程性质比例,注重实践实训,强调知识应用,突出个性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比较多,但课程性质比例在地方院校仍然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实现与企业、行业接轨,生物科学专业调整与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实践实训课时,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实践类、职业类课程的培训与技能竞赛,在经费上支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参加三亚举办的各类企业、行业及协会的海洋类专业技能竞赛与学术论坛。比如参加蓝色海洋经济论坛,学生可通过学术平台将教师承担的一些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成果进行分享,也可以自己家庭养殖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爱好利用暑期去红树林保护区、海虾养殖场、鲍鱼养殖场等基地实习,以实践活动的多元化提高实践技能,突出专业的应用性,注重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拓展与完善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而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完善的实践实训基地与仪器设备,对培养学生解决海水养殖、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生命科学本来是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向培养海洋类人才转型,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生物科学专业在原有东岛、西岛等认知海洋动植物实践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在三亚周边及陵水、海口、东方等多个海水养殖场建立了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实习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在现有生物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对海洋大楼实验室的新建,原有基础实验室的扩建,与中国海洋大学兄弟院校实验室的共建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在海洋类领域基本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与中科院深海研究所实现了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部分学生可跟随老师搭乘深海研究所的科考船进行远洋考察与探索。为加强学生的技能,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增设冬季小学期,要求各专业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等方式革新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在冬季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集中性的以突出实践教学为主要目的的不同程度的技能比赛与学术论坛,聘请校外海洋专家、行业的公司总裁来校授课,学生去企业实地考察,为培养多元化的海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学生毕业论文逐步由传统的以论证性实验室研究为主体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主体方向转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结合学校的规划建设,以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开发为大背景,将在原有海洋食品研究的基础上,与海南大学组建教育部热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功能重点实验室,围绕海岸带生态资源保护平台、海水养殖与病害防治研究平台、海洋药物资源开发利用平台等多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将围绕海洋生物展开研究,为培养以海洋生物为背景的生物科学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专业特长为基础的平台搭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突出海洋特长,设置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业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观赏鱼养殖等特长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特长,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流就业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新办海洋类专业的申报与筹办搭建了平台。学校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水产养殖专业、海洋渔业等新专业。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的基础上,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了重组,通过组建新的学院,如对传统专业食品专业,通过与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组建在一个学院,使生物科学、海洋渔业、水产养殖等食品专业在海洋领域的拓展提供原材料,食品专业也为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拓展了更加广阔的人才培养空间。

四、以海洋为特色的教学改革与职业育人

生物科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典的教学方法、原有的实践实训场地等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而海洋生物科学更注重海洋理论知识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现有的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海洋生物类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校转型的背景下,专业与企业行业搭建平台,签订协议,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一线技术员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减少满堂灌,注重讨论、案例分析,以行业企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契机,由学生来处理问题,并通过实践实训与竞赛等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技能技术的提升。考核模式上改变传统“唯分是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技能考核,以提高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生物科学职业育人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职业教育纳入其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海南海洋类企事业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大学生科技园,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就业创业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实用的实践实训教材,共同寻找与推荐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培养与全程职业育人的目标。五、应用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与优化在学校转型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原有教师队伍的转型、分流、构建与海洋生物科学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尤为重要。首先是培训与提升。年长的师资根据个人意愿,可以外出培训或承担基础课程或分流从事行政。而青年教师可以借助学校与海洋类高校加强合作的平台来提升自己。学校聘请国家海洋局丁德文院士、国家海洋食品工程中心主任朱蓓薇院士、中科院广东分院陈勇院士等打造学校的“双聘院士”或特聘教授的平台,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内的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院士工作单位等机构学习深造。有海洋教育或工作经历背景的青年教师,学校通过与周边的企事业加强联系,将青年教师送到相应的实践基地积累生产经验,参与到企业行业中去解决实际的生产应用问题。其次是聘用。将有专业技能证书的企业行业技术人员聘到本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指导,改变传统的单向引进人才策略,实现对教师人才构建与利用的多元化途径。再次是引进。对新进的人才如博士,不仅要求他们理论知识丰富,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实践锻炼,如学校统一实行的挂职锻炼或是选派去实践基地锻炼,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师通过分流、培训、聘用、引进等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授为学生授课,校外著名院士学者、教授来校讲学,青年教师进行实地训练、组建教学团队,为海洋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化、海洋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结语生物科学在国内高校中为开设时间长、开设数量较多的一个经典专业,从总体看,其毕业生就业适应面不是很广,就业率不是很高,而且不同高校毕业生缺少各自特色和竞争优势。为办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近几年以海洋生物为背景和材料,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重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性,达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但是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与企业行业对海洋类人才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生物科学海洋渔业养殖特长类人才培养,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背景下,除了掌握基础的遗传育种知识外,还需掌握与养殖相关的育苗、饲料喂养、鱼药(疫苗)使用、海洋生态等理论和技术知识。海洋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需要学生既要熟悉海洋药用生物的特性,还要具有化学、生化分离、结构解析等知识。而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增设这些课程,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会增加专业的办学成本。因此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这一新课题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洪武,刘志媛,刘均玲.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大学教育,2012(11):53-54.

[2]刘洋.对我国高校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8):54-55+68.

[3]傅学丽,徐峰,曹瑞雪.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9):55-57+73.

[4]杨斌,梁燕茹,钟秋平,等.地方高校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4(6):156-157+165.

第3篇: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

关键词: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课程设置 海洋特色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1]。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展,国内经济亦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加速前进。随着3S技术(GIS、RS和GPS)的发展,传统海洋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海洋卫星、各类浮标、海底观测网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系统等,使得海洋数据以海量、实时、动态、多类、多源等形式产生,这种变化要求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海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国内迫切需要面对海洋信息的各类专业人才[2]。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无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开办院校根据实际,结合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学校根据国家海洋大国发展战略和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基于海洋事业需求的专业定位,进行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建设[2]。

1.课程设置整体规划

2010年,上海海洋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开始招生,到2014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培养方案运行一个周期,2014年重新修订、优化培养方案,明确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掌握海洋信息技术及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海洋、城市、农业、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综合,最后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两条主线:

(1)以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原理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对计算机能力有明确要求,要求培养掌握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人才。结合本专业特点,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目标,确立计算机教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类课程知识和能力要求结构图

图1中所有课程均包含一定量的实验,除以上课程外,还包括程序设计实践、JAVA课程设计和数据库实践三门纯实践课程。

(2)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空间海洋信息处理能力课程。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海洋特色鲜明的跨学科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为核心设置了多维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相关的课程,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空间海洋信息处理课程群关系图

先修课程:引入海洋的概念,并从宏观角度介绍现有的海洋探测技术、数据的传输技术等。同时在通信课程的基础上,引入物联网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现有的数据传输方式。

多维空间信息的获取:空间信息导论讲述现有空间数据的获取途径及处理流程,并掌握采用传统的全站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的数据采集方法;同时GPS和遥感原理与技术,讲述通过卫星、航空遥感、测量船、海底观测网等方式,快速大面积地获取基于空间信息的海洋大数据;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获取方式,从海、陆、空全方位介绍多维空间信息的获取。

多维空间信息的处理:介绍空间实体――空间数据――空间信息――获取知识的处理流程;通过介绍空间数据库的原理与设计掌握空间数据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存储形式,为后期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空间决策与支持、空间建模与数据分析和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应用,让空间数据发挥作用,为其从数据到知识建立实时、精确和形象的桥梁。

多维空间信息的应用:GIS系统开发加深对GIS开发实践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使用ARCGIS的二次开发实践应用的能力,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挖掘和综合应用地理空间信息和其他专题信息的系统工程,将相关地球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2.课程之间的衔接

空间信息与数字专业课程专业面宽,从表面上看两条主线好像无关联,但它们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故在撰写、修订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时需要慎重,注意其中的关联,避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要求的基础之间出现断层(鸿沟)。具体如下:

(1)清晰界定课程中的边界,消除重复交叉内容,做好衔接。

以空间信息技术为特色,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模块,对不同层次的多门课程及不同课程组间的相近内容进行合理重组,既注重知识结构上的承前启后和衔接,又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2)实验内容的重新规划、制订。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新整合现有实验设备、软硬件资源,合理安排各课程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从全局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内容,重视各课程之间的衔接、交互。

(3)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拓宽知识面,增加授课信息量,注重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课程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学生认识和记忆了多少理论,而应注重正确引导学生真正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信息技术及相关的分析方法和实现技术。随着信息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迅速发展,对于许多经典理论的认识需要补充、修正或以新的观点审视。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和方法,比如强调空间多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而不是过于强调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在空间类课程教学内容中使用ARCGIS软件,要求学生掌握强大的地图制作、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上海海洋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2012年在上海等地区按一本专业招生,2014年经过四年的培养,第一届毕业生参加毕业答辩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高于上海海洋大学平均值。该专业经过六年的探索,培养方案基本合理,课程设置经过多次修订,基本满足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士i,王修林,高艳.适应新形势,加快海洋科学教育的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2(增刊1):23-25.

[2]何世钧,张书台,袁小华,等.基于海洋发展战略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10:75-77.

[3]张明华,唐宁,邬群勇,等.“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新办专业建设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2):42-46.

[4]满旺.不同院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8):13-16.

[5]丰江帆,兰文富.大类招生背景下的GIS专业人才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3.2:154-155.

第4篇: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

论京族海域使用习惯法与现行海域使用权制度的冲突和调适

西汉公文写作的个中翘楚——浅析晁错的公文写作

皮日休《襄州孔子庙学记》辨伪

现代散文化小说的写作思维研究——联想思维在现代散文化小说中的运用

金克木情诗创作探微

质疑探究求真创新——关于大学精神的探讨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创新英语翻译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钦州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

论高校德育的具体化发展取向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男女大学生的职业倾向差异

高校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与对策探讨——以钦州学院为例

农村中学教师的新旧课程理念博弈

工科专业学生翻译教学近十年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广西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探讨——以钦州学院为例

案例教学对英语教学论课程教学的启示

“3S中心”教学模式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媒体就业空间压缩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以苏州大学为例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新探——以学习小组方式推进课堂实践性教学

陈锋教授

论汪伪当局对上海文艺的统制

抗战胜利后“京派”作家的分化

“里比多”视野下曹七巧的情感生活

论《鹿鼎记》的后现代文本特征

王小妮散文思想意蕴简论

从《卧虎藏龙》到《十月围城》——中式大片成功之道探索

《清诗别裁集》僧诗佛学色彩淡薄原因初探

《雨里的猫》:海明威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罗生门》:一部审丑艺术的杰作

论杰克·伦敦小说中的境遇

《简·爱》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

面向东盟的物流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地方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探析

对儿童早期舞蹈教育的思考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现状与对策

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探微

几何画板追踪功能在曲面生成过程中的应用

赋拟范空间的共鸣定理

基于WDM模式的USB驱动程序研究

多层次二值图生成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PSO和Fuzzy的PID控制及仿真

基于粗糙集-RBF网络的故障诊断策略

基于Ontology的北部湾海洋信息知识库的研究

MAX+PLUSⅡ中RISC设计与仿真

对油膜滑动摩擦系数测量系统的研究

椭圆偏振光的示波展示

谐波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建模分析

海藻酸钠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稳定性的研究

松散结构砂砾基层的应用技术

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建设初探

大学英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计算机文化基础》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浅析新升格本科院校化学实验室的人性化管理

浅谈高校如何全面推进校务公开

第5篇: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

一、海洋环境管理人才

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出创造性劳动或者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指的是在海洋环境领域接受过专业的知识教育或技能培训,有一定的海洋环境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并能对海洋环境管理做出创造性劳动或者突出贡献的个体。根据海洋环境管理的定义,海洋环境管理人才也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海洋这片总水域的管理人才,主要涉及海水监测和管理、海洋生物保护和开发、海底资源开采和利用等方面的管理人才,对应的这方面的管理人才需要的技能主要是海水、海洋生物、海底资源等专业知识以及对这些海洋自然要素进行管理的统筹领导能力。第二对海域及其周围的空间和陆地组成的空间整体的管理人才,主要涉及大陆架、滩涂和沙滩管理、海鸟保护等内容,技能需求主要包括海域周围陆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海陆、海空相互联系的整体性认识和思维能力。第三人类行为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海洋环境这些非自然要素的管理也是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了解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规律,这类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对海洋污染、海洋灾害等非自然因素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具有专业知识,更具有有效应对种种海洋环境变化的能力,即海洋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应急管理能力以及事后建设能力。

二、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

2010年4月,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了《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国家已经认识到海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已经开始从国家战略层面培养海洋人才,但是对于海洋环境管理亟需专项人才的现状却没有充分认识,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开发。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涉海高校教育模式,涉海的海洋类院校主要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从地区分布来看,海洋类高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尤其是海洋经济发展较好的沿海省份,而且专门开设海洋环境保护或者海洋环境管理相关专业来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只有中国海洋大学和淮海工学院两所院校。高校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其发展现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培养机构看,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高校仍然比较少,存在培养机构缺乏的问题;从高校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目的来看,多数高校把海洋特色当噱头以提高本校的知名度,而非真正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需求角度去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从培养方式看,多数高校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只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缺乏对能力型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式;从培养内容看,以机械的海洋环境专业知识灌输为主,缺乏管理知识的教导,缺乏非自然要素造成的海洋环境管理要素的内容教授。总之依赖于高校培养模式的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再利用高校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三、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单一的高校培养模式的缺陷、培养内容与人才实际需求的巨大差距、国家政策的缺位以及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整体缺乏统筹性四个方面。

1.高校培养模式的困境。高校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类的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普适性。高校教育模式因为同一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地点和时间等使其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规范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由精英教育理念向大众化教育理念转变,高校的教育更具普遍性。然而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需要的人才恰恰是专业性和统筹管理性兼具,在海洋环境管理方面有突出建树的精英。这就和当前高校教育模式存在冲突,主要体现在:首先高校设置的海洋环境管理专业多是与海洋环境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纯粹的海洋环境专业知识,而没有管理知识的学习,即高校的海洋环境管理教育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学校大多按照文科、理科、工科三个类或者按照院系设置专业,但是院系之间缺乏交流,学科之间存在专业壁垒,缺乏横向的互动交流。同时,海洋环境管理与其他专业类别不同,笔者认为这类人才需要的不是普适性的大众化教育,更需要的应该是精英教育,因为海洋环境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人才需求也具有很强的定向性,这类的人才流向多与海洋相关。虽然,学科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对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其有针对性地就业,才是最有效率的培养方式。其次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在我国仍然处于新兴人才类别,其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性的师资队伍,还不足以满足海洋环境管理的人才需求。

2.培养内容与人才需求不相符合。由于对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内涵认识不清,同时缺乏海洋环境管理人才需求分析,使得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主要包含三类人才:一是水域环境管理人才,二是与水域相关的陆空环境管理人才,三是非自然要素造成的环境变化管理人才。但是在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把它狭隘地界定在水域环境管理这一层次中,忽视与海洋相关的陆空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基本没有设计非自然要素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多是海域环境专业知识,而忽视了海洋与周围陆空的相互联系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海洋造成的影响,显然培养内容是狭隘的,片面的。其次,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社会人才需求分析是必要的,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才能使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更为有效。正是因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需求分析,才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去向不明,也使得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对自身的就业前景、发展空间存在质疑,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培养者与被培养者都存在盲目前进的情况,不清楚自身的专业定位和未来选择,培养的效果也就大大地降低了。

3.国家重视不足,缺乏大环境支持。人才发展还离不开国家大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国家的战略管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而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环境不完善使得海洋人才的培养备受阻碍。大环境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社会冷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三方面。首先,由于海洋环境教育和社会的脱节,社会需求和毕业生期望的背离,使部分学校的海洋类学生就业发生了困难,而目前海洋科技与管理的人员中,绝大部分来自高等学校海洋科学专业,长期不被重视。由于海洋科学是艰苦行业,经济效益也不好,海洋科学专业受到社会的冷落。其次目前我国并没有指导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没有专门的指导思想,只是把以往人才培养的思想的框架套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而缺少特色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观,也没有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规划,只有针对海洋人才的《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最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缺乏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还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中。没有国家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使得不受重视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举步维艰。

4.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缺乏战略规划。人才的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必然要遵守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包涵人才培养这一个中间环节,绩效考核与人才评估、人事保障和人员流动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把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中,而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只重视了培养这一中间环节显然是不足够的。对海洋环境管理进行绩效考核,不仅能使被培养者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找到现存不足,明确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而且以培养者掌握培养对象的需求与动态发展,从而加强二者沟通交流,增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良好的人事保障政策和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则有利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系统的交流沟通和协同合作,有利于海洋环境的整体性治理。此外各种培养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有待加强。

四、完善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

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需求,已经成为人们共识。尽管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

1.改革高校培养模式,提高高校培养能力。从目前发展状况看,高校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将仍然是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选择。因此为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改革高校海洋环境管理的教育模式成为首要途径。首先,要明确高校培育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理念和宗旨,确立以海洋经济建设为导向,调整优化海洋环境学科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改善涉海类专业办学条件;以教学改革为手段,加快海洋人才培养;以整合优化为目的,建设综合性海洋大学的办学宗旨。其次,要坚持海洋环境专业知识和管理领导技能并重的教学理念,加强海洋环境学科学院与管理学院的互动交流,强化海洋环境专业与管理专业之间的融合,培养海洋环境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兼备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再次,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走实用性、精英型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之路,在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人才的提升与创新。再次,要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优化学校海洋环境管理软硬件的资源配置,以低成本且高效率地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最后,沿海城市对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有着特殊的需求,因而沿海的地方高校要担负起育人成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到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育中来。

2.加强需求分析,合理设计培养内容。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应在社会需求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学科专家学者对海洋环境管理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及指导作用,根据社会需求状况,改善专业设置,调整海洋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做到既满足社会需求,又不造成人才浪费。这一方面,要求加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在对海洋经济发展需求、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发展现状以及国外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实践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分析工具,对未来海洋环境管理人才需求做详细的市场预测,以此为导向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在海洋环境管理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改善目前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改良培养工具。第一,要明确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概念内涵和内容层次,培养各种类型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第二,海洋环境的专业知识和领导管理技能都要列入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体系中。第三,要明确人才为社会服务的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与时俱进,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时代适应性。

3.强化政府重视程度,提供政策保障。人才的良性发展需要大环境的良好运行,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育离不开社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首先,要营造有利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育和发展的社会氛围,这就需要从点滴做起,加强海洋环境管理重要性的宣传,使海洋环境管理专业的人才赢得社会尊重,培育起社会支持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发展的市场空间。其次,国家层面要制定专项的规划政策,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将海洋环境管理人才这一门类加入到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利用一章的内容详细介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在纲要文件的方向性指导下,制定专门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规划,具体阐释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路径。最后,政府要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第6篇: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

[关键词]海洋强国梦;海洋意识;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36-02

海洋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母胎和产床,一切生命都起源与海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积的71%,人类的居住环境是被水包围着,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事业虽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与我国海洋大国地位不相称。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人类的形成、发展和生活都离不开海洋,而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程度也决定了对海洋主动权的把握。新一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海洋意识的强弱对我们整个国家实现“海洋强国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现状

我国不仅是一个陆上大国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我国的海疆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海洋渔业人口最多、海洋渔业文化历史最为悠久和丰富的国家。我国的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在内的四个内海海域和绵延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同时拥有着近20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涉海就业人员有3500多万(其中还不包括港澳台的涉海就业人口),与海有关的人口多达6-7亿,可以说靠海吃饭的人不在少数,海洋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但我们对海洋的了解程度又有多少?按照涉海人员1人关联家庭人口平均3人计算,我国直接关联海洋的家庭和人员占到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而这其中的每一个“海洋人”对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和实际国情可以说知道的微乎其微,海洋意识也十分的薄弱,这种缺少体现在我们大学生身上尤为明显。曾经有过一个调查,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海洋基本知识的问卷,像类似中国海域面积是多少,准确说出我国四大岛屿,以及对大陆架、领海、等这些基本海洋国土概念的简单问题都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多么可怕的现状!

身肩负着民族希望的青年一代知识分子大学生对海洋知识现在如此可见一斑,实在令人感到痛心。数字告诉我们:我国的海洋知识教育存在不完善的严重缺陷,在大学生中很难形成自觉、系统和长久的海洋意识学习。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建设大多以职业院校教育、文科和工科为主,综合性的大学较少,涉及到海洋类的专门院校更是少之又少,各个高校对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教育程度普遍不够。高校对海洋学科的建设更是与国外院校差距甚远,更不要说定期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或者海洋意识教育类的通识课程,即使有的所占比例也是极小。

当菲律宾将我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和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划入自己的领海基线以内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声讨、抗议………当我们的南海受到侵扰时,高校学生不能仅仅依靠看看新闻、谈谈看法就糊弄而过,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办法。种种事实表明,虽然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距离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海洋大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影响当代大学的海洋意识薄弱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黄色文明”(陆地文化),而“蓝色文明”(海洋文化)的提出相对较晚。海洋文明始终未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具体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代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中,小农经济为主导,靠天吃饭、靠地养活的传统耕作和生活方式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一大陆是我们经济的主导和重要影响因素。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长期占据人们的主导思想,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重陆轻海的,老百姓也普遍存在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大学生的这种思想观念也不例外,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海洋意识的认知不够、对海洋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二)关于海洋知识、意识的教育不够

海洋意识缺失根源在意识,途径在教育。我国教育体系中海洋意识教育匮乏,仅存在现有的以地理、生物为主导的理论化教育之中。而教育的分科又使得地理被划分为文科范围内,导致理科生从理念上就弱化这一学科知识。而我国现有的海洋教育往往偏重以具体的海洋知识为主,且多以宣传海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及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性为主,学生了解最多的是海洋生物与环境问题,加之文理分科的教育体系,逐渐的弱化海洋知识和考试学科地位的下降,使得学校、家长、老师、学生都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有机的对海洋知识进行学习。这就导致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不重视、不系统、不连贯地去学习海洋有关的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进入大学,这种分学科的专业学习趋势更为明显,学生意识中只需要将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即可,由此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如果没有兴趣就更难去接触获得相关的海洋知识,更谈不上形成什么系统的海洋意识。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海洋意识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和投入不够,对海洋教育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建设等都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没有从意识上重视这一类教育。

总体来看,这种教育体系上的漏洞导致我国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以海洋为主题的知识教育缺乏,不能给学生提供海洋知识和海洋文化的相关教育,无法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海洋意识。

(三)法制不健全

我国有关海洋的立法建设处于比较滞后的位置,自1992年起开始设立,以立法形式颁布的《临海及毗连区法》,直到1996年我国才公布了部分领海基线,才使得我国的领海有了第一次法律规定的轮廓。标志着我国有200海里专署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和管辖权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96年正式批准。没有法制的保障,宣传力度也是不够的。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开始举办海洋国际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全国航海日等有关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海洋知识,强化海洋观念,但这种存于皮毛的形式活动是不能长久地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系统、自觉的海洋意识。

二、从教育入手。为实现“蓝色海洋强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中国梦”的提出,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海上重要部分,建设和平海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中国海洋文化建设的新的背景和发展的新坐标。这一要求,适应了世界海洋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实现我们“海洋强国梦”所必须要迈出的坚实一步。

尽管我们的海洋权益与归属与周围国家还存在争议和分歧,尽管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尽管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海洋意识仍然薄弱,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一直在路上。针对这种理想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我们,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有效的去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提高全民整体的海洋观念。

(一)针对当代大学生获得海洋知识渠道狭窄这一现状,政府可通过设立海洋教育基金,设立海洋类优秀科普著作基金,鼓励更多的海洋科学家、海洋类科普作者创作更多的通识类海洋科普作品以及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海洋类宣传片、娱乐片,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海洋科普活动中来。

(二)让海洋意识走进课堂,虽然我们有很多版本的地理、生物教科书都提及过于海洋有关的相关知识,但并没有一本教材系统的从海权意识的高度下去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海洋。各高校应该增强思政课渗透海洋意识的知识,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海洋知识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促进学生开始关注海洋、了解海洋、学习海洋的有关知识,自觉增加海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建立起大学生海洋海洋知识教育答疑解惑的平台,通过专人管理,提供专业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与不解都能够及时的得到解答。这种平台可以是一个信箱、可以使一个网站、也可以是一个热线电话或者咨询室等等,这样都会对大学生树立海洋意识起到良好的引领和导向。

四、结语

第7篇: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

数学类

数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数学,另一类是应用数学,其专业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基础科学等。纯数学又称基础数学,偏重于理论,只研究单独的数的关系。而纯数学的孪生兄弟数学与应用数学可就“亲民”多了。所谓“应用”,当然是指与实际密切结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天气预报到股票涨落,到处都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用武之地。

榜单解读

数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学校的教育发展方向不同,教学的质量能力也不同,所以如果选择本科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就必须考察高校在该专业上的科研实力、教学实力等。数学类专业是中国大学中比较大的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超过两百所,主要是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北大在该学科上的雄厚实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因数学大师陈省身定居南开大学,身边汇聚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数学人才,南开也因此成为国际数学重镇之一。清华、复旦、浙大、川大等院校也具有很强的实力,各校均设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则拥有基础数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前者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他如此师大、南京大学、中南大学、新疆大学等院校也有较强的实力。数学教育较好的学校有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可以选择的深造方向有计算数学、统计学、信息数学等。

报考须知

数学系是理论学科,学习难度相当大,如果没有对数学的热情或者没有努力的心情,最好还是不要选择本专业。

物理学类

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学科,物理学能锻炼人严密的逻辑推导能力,使人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该学科的训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研究的进展,直接改变人类发展的进程,就像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震撼人类的文明进程。物理学科水平往往能代表一个学校的理科水平,一个学校物理学科的实力,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实力的一种表现。

榜单解读

我国有近四百所高校开设物理类专业,该专业有比较多的研究方向,各招生院校的侧重点及优势也不同,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选择报考。作为我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的物理学具有国内领先的实力,复旦则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清华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学科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吉大、上海交大、山东大学、兰大、山西大学等院校的物理学学科亦实力不俗,各校均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吉大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而上海交大、山东大学则拥有凝聚态物理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兰大设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山西大学的光学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他如北师大、川大、大连理工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工大、华南师大等院校的物理学也各具优势。

报考须知

除了物理系之外,国内部分高校还开设了物理学专业。这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一些院校的应用物理学系,有其名而无其实,对应用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如果是一心想向应用方向发展的考生,最好还是仔细选择一个工科水平比较强的学校。

化学类

化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它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除化工生产领域。凡是存在反应过程或传递过程并值得重视的场合,几乎都可以找到化学工程的用武之地。如服装行业、日化行业、医药行业的药剂分析和医药合成、环保行业的空气质量检验、材料检验以及制造等行业,都能找到化学学生的身影。

榜单解读

学好化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有一流的导师。化学专业,北大的实力位居榜首,其拥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多达五个;南京大学、复旦的化学专业也属国内一流水平。吉大、中国科大、南开、厦大等院校也有雄厚的实力,各校均具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吉大还设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中国科技大学则拥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南开的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学科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厦大设有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兰大长于有机化学,而武大、湖南大学则在分析化学方面颇具实力,中山大学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福州大学的物理化学学科优势突出,拥有该学科的博士点和国家级重点学科点。

报考须知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化学类专业细分了很多专业,如材料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报考时需要仔细区别。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一般分为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在许多学校,包括清华大学,这两个专业都是按“生物科学”一个专业招生。两者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写毕业论文时各有侧重。生物科学专业主要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和细胞发育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生物技术专业则主要包括生物芯片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藻类技术、细胞工程及酶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

榜单解读

国内各高校已完善至生物科学的所有分支,有的院校以生化、植物为主;有的以微生物学为主:有的是由制糖、发酵发展而来:有的则侧重于生理、人体学。虽然同在生物科学这一蓝天下,但具体的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别,各有千秋。

报考须知

生物科学类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色盲、色弱和嗅觉丧失的学生都是限制报考的。生物科学课业繁重,有大量的实验等着你去做。报考本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化学、数学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天文学类

天文学天文学及其分支天体物理学以整个宇宙为对象,研究天体(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行星系统)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运动和演化。今天,研究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探求星际航行的可能性,寻求地外类地行星系统,已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和高科技的重大领域。近几年来,以国际合作形式建造并投入使用或正在研制中的一系列大型设备,如哈勃空间望远镜,红外、X-射线空间观测站,新一代空间望远镜以及地面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和大毫米波阵等等,都反映了当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勃勃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榜单解读

天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多是航天、测地、国防等部门,就业省份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北京、山东和辽宁等五个地区。由于目前招收该专业本科生的只有4所名牌大学,所以不存在就业困难问题。该专业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另外,由于天文学是一门国际性专业,许多发达国家都招收该专业的研究生,所以该专业学生留学机会也比较多。

报考须知

选读天文专业的学生应当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和天文有强烈的兴趣,现代天文学是和现代物理学紧密相关的,当然,要学好物理必须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特别喜爱数学的学生可以在天文学的某些领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要想进入天文学的前沿领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

地球物理类

全球变暖致海平面升高,汶川大地震成为许多人不堪回忆的噩梦……地球内部的运行规律研究已成为各国及科学研究机构密切关注的焦点。地球物理学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球及其周围空间,认识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并揭示其规律,探讨与地球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从而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应用学科,包括预测地震、勘探地下资源、监测地下爆炸、研究地球内部地动力等。

榜单解读

目前,有不少学校有地球物理专业,像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及市场的需要专业发展也有所侧重:北京大学侧重于固体地球物理及地球动力学,中国地质大学侧重于地球物理勘探,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侧重于地球物理仪器方面。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各校都是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的,报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报考须知

地球物理学专业对考生的数学、物理科目有较高的要求。因为这个专业一般都在野外作业,尽管生活条件不一定比城市差,但劳动强度要比一般专业大得多。

统计学类

统计学是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其方法广适用于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还适用于社会科学方面。如人口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等。

目前为止,统计学最为重要的还是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可以说是经济研究中最为客观、最为重要的工具。金融、证券、保险等会经常用到统计学的知识。例如在证券投资中对于一个股票的分析,就需要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股票的历史数据;又如在保险业中的精算师。就要具备非常深厚的统计学功底。它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生产生活领域,所以,统计学近年的发展越来越快,各个部门和企业对统计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榜单解读

统计学是中国大学中比较大的专业,也是比较热门的专业,约有一百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主要是综合性和财经类院校。在统计学方面,人大、厦大、北大、复旦等院校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均设有统计学博士点,其中,前两者还拥有统计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上海财大、西南财大、辽宁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也较有实力。也都有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他如中央财经大学、云南大学等院校也不错,都设有统计学硕士点。

报考须知

本专业在多数一本院校只招理科生,二本院校文理科考生兼招。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统计学所学的很多课程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即使是“经济统计学”,相对于其他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纯理论学的内容也不少,难度也比较大。

大气科学类

天为什么会下雨,雪是怎样形成的,台风是如何移动的,人怎样能让天下雨,如何控制沙尘暴的发生,全球变暖、南极臭氧洞是怎么回事等等都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对象。传统观念认为,大气科学是基础学科,社会需求量少,学生就业面窄,远不如计算机、经济学等学科热门。但是很多人忽视了开设大气科学类专业的高校都是国家综合性重点院校,毕业生少而精的事实。目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且工作相对较稳定。各高校注重“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数据处理、计算机技术等都是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强项,因此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榜单解读

开设大气科学的院校较少,比较优秀有名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南京气象学院)是该专业招生最多,培养气象人才最多的地方。

报考须知

大气科学的就业面很窄,大多数只能去气象局和机场,而且东部省份的市局省局几乎只要研究生,所以想留在大城市得做好考研的准备。

心理学类

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生理学、数学、统计学、哲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完善自己。本科阶段的心理学学习还是以基础为主,会学习一些理论课,比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等等。在这些课中,我们会学到心理学应用各个方面的理论和研究结果,这些课就有意思得多。

榜单解读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这是心理学专家对心理学的适应范围所作的肯定答复。该专业几乎涉及一切应用科学,诸如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等领域。由于心理学在国内学科发展历史上的欠缺,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不过,由于该专业大多设在师范类院校,所以,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大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的就业领域还是中小学校。

第8篇: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

关键词:海洋人才;人才战略;人才管理

引言

世界大国争霸的历史昭示世人,所有大国的兴衰都取决于海上。这一点在2500年前就被狄未斯托克所言中:谁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一切!在明朝政府实施海禁政策以前,中国的整个文明史中,我国一直是西太平洋上的海上强国。但是,随着西方国家逐渐进入西太平洋,明朝政府在1511年主动放弃远洋,实施海禁政策,中国就开始经历了长达500年的失海史,在那300年之后,海洋的重要性又一次凸显,中国开始经历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史。这足以说明海洋的重要性。今天,我国政府也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党的十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依靠海洋科技发展突破制约海洋发展和保护的瓶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海洋人才是关键。

1.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海洋人才队伍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涉海领域比较广泛,层次结构也相对分明。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我国涉海就业的总人口已经突破3500万人,海洋人才资源近200万人,并且还在以每年10万人左右的速度增加。我国几乎全部沿海省份也都建立了涉海本专科院校专门培养海洋人才,近年来各海洋相关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的数量都在稳步增加,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在海洋教育发展方面,我国涉海洋类本专科院校130多个,其中专业海洋类院校22个,分别以“海洋”或“海事”命名,如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涉海类院校100多所,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普通高等院校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职业技术学院。我国设立的涉海类专业点近300个,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才数量达数万人,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浙江、辽宁、天津、上海和福建等沿海海洋强省,具有十分明显的聚集效应。其中四分之一以上的具有高级职称,3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才质量相对较高。从专业结构上来看,我国海洋人才涉及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科研、海洋教育、海洋服务等多个领域,并且人才结构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开设水产养殖专业的院校数量最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数量次之。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基础海洋教育、高等海洋教育和职业海洋教育发挥了各自的功能,给我国的海洋人才队伍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人才。

2.海洋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1海洋人才结构失衡

我国海洋人才结构层次由低到高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但是人才结构还是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海洋人才老龄化问题突出。虽然国家延迟退休的政策能够延缓高级海洋知识分子的退休高峰期的到来时间,但是中青年高级海洋知识分子的培养还需很长的时间来培养、积淀,而且大部分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都已经到了退居二线的年龄。如果不加大对中青年海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海洋人才的年龄结构,那么海洋人才很可能面临人才断层的风险。

二是学历与技能、水平不匹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海洋人才本科、硕、博士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实际的海洋技能与科研能力却大大降低,难以达到我国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海洋科技创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三是海洋人才技术结构严重失调。我国涉海就业人口早已突破3500万人,而海洋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十万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远远低于海洋产业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另外,技能型人才更是后继乏力,也存在着年龄老化的问题。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数据显示,70%以上的船员年龄在45岁以上,只有不到10%的船员年龄在35岁以下。

2.2海洋人才分布不均

我国海洋人才虽然在数量上很多,也基本上覆盖了海洋行业的方方面面,但是仍然存在着分布不均的问题:

一是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海洋专业人才基本上都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海洋强省,而海南、广西等海洋大省的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仅山东省就吸引了五分之一左右的专业海洋人才和技能型海洋人才就业。在海洋人才的培养资源分布上也是如此,80%以上的涉海专业学位点都建设在东部沿海省份,尤其是山东、广东等海洋强省。山东和上海作为我国海洋人才教育的重要基地,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则虽然有所不如,但是在海洋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有了其独特优势,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上术业有专攻。而海南、广西的海洋人才高等教育一直十分落后。

二是人才资源领域分布不合理。我国百分之九十以上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的高级海洋人才都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本来对提升我国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现实看来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在海洋事业一线的人才资源大量流失,最艰苦、最需要高级人才的地方也最缺乏高级人才。

三是海洋人才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我国开设的海洋类专业点300多个,但是大部分的专业点都是传统的海洋专业如水产养殖或者基础专业,教育水平不高,且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过程中急缺的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不仅数量较少,教育水平也不高。另外。我国海洋人才当中,绝大多数都是理科人才,工科人才数量不足,海洋经济管理、海洋法律等文科人才数量更是稀少,相比于海洋自然科学,在海洋人文科学教育上的投入也是十分之少,更有甚者很多涉海院校从来没有培养海洋社科专业人才的意识,这也是导致我国缺少十分优秀的海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难以出现优秀的海洋产业的企业家。

2.3复合型海洋人才匮乏

建设海洋强国不仅仅是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上与其他国家竞争,在环境、权益、法律、安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法宝之一。可以说,海洋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需要各类专业海洋学科的人才,还需要既懂专业海洋知识,拥有专业海洋专业技能,又懂政治、经济和法律、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某种层面上说,海洋事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对复合型海洋人才的要求比其他行业更为严苛。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培养模式来看,我国的海洋教育还处于“专才”培养的阶段,还没有院校尝试海洋自然科学月人文科学交叉培养。

2.4海洋人才教育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基础海洋教育、高等海洋教育和职业海洋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基础海洋教育和海洋职业教育。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十分淡薄,对于“蓝色国土”几乎是完全没有概念,遑论海权意识。基础海洋教育也仅仅是在沿海的某些城市作为一种特色教育开展,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基础海洋教育。海洋职业教育方面,由于我国主流的职业教育都偏重于计算机、会计等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对于海洋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较低,而我国对于技能型海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另一方面船员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也极大的制约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我国的基础海洋教育和职业海洋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育功能十分有限。

3.促进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3.1统筹规划,实施海洋人才战略

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顶层进行设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次上出台配套的政策体系。宏观政策上需要国家将不断提升增加海洋人才数量、提升海洋人才质量放到战略高度上,从全局上引导国民提升海洋意识,将海洋人才战略作为国家经济生活中长远的一条国策。中观上来说,需要沿海各省市的政府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海洋事业发展趋势,协同其他各省市的发展状况,提出本地化的引导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微观上来说,在宏观政策和中观政策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制定出具体的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提出针对各类海洋人才的专门措施,加强海洋人才引进,推行海洋人才信息数据库化,整合海洋人才资源,并重点引进、优惠政策吸引等措施多管齐下。另一方面要做好海洋人才的使用和激励工作。对于不同类型的海洋人才,制定不同的使用方案,并建立能够促进海洋人才快速成长的使用机制,在最大化的发挥海洋人才作用的同时使其快速成长起来,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高层次人才。其次,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激励机制,废除终身制度,引入竞争,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海洋人才的贡献和创新,调动海洋人才的积极性。再者,需要发挥国家人才市场的作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等合理引导海洋人才的有序流动,发挥好市场的中介作用,引导海洋人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3.2健全海洋教育体系

建设海洋人才队伍,海洋教育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要建立综合性的海洋教育制度。重视基础海洋教育和终生海洋教育将海洋知识融合到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基本的教育书籍或杂志中,带到中小学课堂里,从小开始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海洋基础教育,普及海洋知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并将海洋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基本知识教育开始,直到专业海洋知识甚至特种海洋知识教育。其次,发挥国家的调节作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海洋高等教育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有序调整专业设置。一方面,引导各院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优势学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引导各院校解放思想,创新海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海洋人才的多学科交叉混合培养,加强对海洋人文社科方面的投入,培养复合型的海洋人才。同时,提升海洋人才的培养要求,宽进严出或者严进严出,从源头上提升海洋人才的质量。最后,重视职业海洋教育,根据市场需求引导职业院校适当扩大招生规模,稳定技能型海洋人才的供给。(作者单位:国家电网山东胶州市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孙敬文.国内外海洋管理人才培养对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 王祥梅.中国海洋软实力的提升途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 周甜甜.我国海洋教育政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

[4] 邵志刚.我国区域海洋管理中的地方政府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5] 李凤至.我国海洋人才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6] 王萌萌.宁波海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02:20-22+28.

[7] 顾昊.江苏海洋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96-99.

[8] 王琪,李凤至.我国海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1,02:30-36.

[9] 王琪,王璇.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11,03:62-68.

[10] 李洁琼,叶波,郑道英.海南省海洋人才队伍现状和对策浅探[J].经营管理者,2009,09:177-178.

[11] 潘爱珍,苗振清.我国海洋教育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2:101-104+109.

[12] 潘爱珍,苗振清.浙江省海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39-41+44.

[13] 潘爱珍.地方高校海洋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9,06:91-93.

[14] 王刚,王琪.整合海洋教育资源加快海洋人才培养[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1:35-38.

[15] 魏婷,李双建,于保华.我国海洋人才发展的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18-20.

[16] 王璇,刘小杰.我国海洋储备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2,05:140-145.

[17] 郑卫东,李杲,程彦楠,张建敏.国家人才战略视野下海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11:21-24+40.

[18] 张俏,吴长春.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与海洋人才素质培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50-154.

[19] 宋刚.滨州市海洋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环渤海经济t望,2014,01:25-28.

[20] 郭艺峰,吴文婷.基于SSH的海洋人才招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海洋信息,2014,01:29-33.

[21] 曲丽敏.蓝色经济区背景下青岛海洋软实力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2] 梅婉君.区域海洋人力资源开发比较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

[23] 王诗成.实施海洋人才开发工程[J].海洋信息,1998,01:5-6.

第9篇: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

【关键词】IT专业 工程训练 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

Research on the way of the IT specialty of the application-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launch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Xie Shiyi Peng Xiaohong Zou Ajin Zhang Xiaohu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wrier has made a main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acticing way of the IT specialty of the application-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launch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established the three-level teaching system of the IT specialty engineering practice combining t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with the specialty background, which has a good leading function for innovating the mode of the application-typ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ith a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obtain employment.

【Keywords】Information Theory specialty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pplication-type person with ability

1.IT专业开展工程训练的必要性。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社会对IT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1],IT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理论,学会信息检索和信息查询,而且更要学会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信息通常都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并且通过载体进行传输和移植,因此IT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工程”的概念,在工程训练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实践和方法[2][3]。

1.1 IT专业开展工程训练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但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还是工程和与工程有关的活动,如: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教育是一个树人工程,发展卫星是一个航天工程,发展IT是一个信息工程。工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2 IT专业开展工程训练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办学条件落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改革滞后,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甚至没有意识到工程训练的重要性等现象,以至于造成很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教学计划不合理,连最基本的画法几何、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工程训练等与“工程”有关的课程都没有开设,完全脱离和违背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1.3 IT专业开展工程训练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高校不断扩大校舍规模和招生规模,新引进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学士,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所以教师如果不首先进行工程训练的学习和提高,不但科研水平上不去,而且在走上讲台讲授课程的时候,也只能是内容空泛和理论脱离实际[4]。

1.4 IT专业开展工程训练是学生掌握技能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事关其今后就业和发展。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不参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工程训练、科研项目开发,其工程实践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学生毕业后缺乏实战经验,学生能力和社会需求脱轨,以至于造成学生就业没有信心,学校信誉逐渐下降。

总之,应用型为主的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特点正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不同的学科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特点,构建以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为培养目标、强化工程训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合格和出色的高度专业化技能人才。

2.IT专业开展工程训练的思路和方法。IT专业虽然都是理工科专业,但它的专业性质和专业内容与机电、航空、航天、船舶、轮机等专业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IT专业的工程训练方法不能简单照搬传统意义上的工程训练方法,而是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设计和实践。

2.1 加强与IT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深入交流和合作,紧跟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实验实训条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教学资源。

2.2 按照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化建设目标为要求,优化各相关专业实验室资源,努力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最大化。

2.3 在保证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课程实验正常进行的条件下,积极探索由浅入深,由基础到高端,按工程认知训练、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系统训练三个层次构建以独立实验实训课程群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工程实践训练教学体系。

2.4 改革工程实践训练教学手段,开创“多元化”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通过开设个人技能强化实习、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外创新性和创业性实践等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2.5 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加大力度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实验人员的同时,强化在职人员进修提高,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有较强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教师队伍。

2.6 积极探索建设科学的实践技能综合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实验考核方法,推行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3.IT专业进行工程训练的教学体系建设。结合IT类专业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

3.1 发挥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各自长处,积极探索以实验课程化教学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互为有机配合,各类实验室资源互补与共享,验证性实验精炼有效,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不拘一格,使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保证实验教学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3.2 建立良好的实验室环境,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建立工程训练实训网站,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仪器设备等资源全部上网,实行对外开放、预约、登记与指导的管理制度。

3.3 改革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加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根据工程实际需要,专业课教学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把着眼点放在工业、工程一线先进的实用技术和工艺上,放在解放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上,精选理论内容,强化应用知识。专业课教师要根据工程技术可预测的发展情况,更新知识结构,注重引进新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工艺技术,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讲授。通过生动、具体的工程实例讲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4 处理实际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分析,进行综合判断,得到较优化的教学方案。因此专业课教学必须增加综合性训练,除课程设计外,还应大量增加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的作业训练,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

3.5 按照如图1所示的工程认知训练、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系统训练三个层次,科学规划和分步建设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以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训课程群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工程实践训练教学体系。

3.6 工程训练要采用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方式(如表1所示)。

①工程认知训练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工艺焊接、装配、调试、修理、制版等,计算机组装、调试、维护,常用软件安装及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

②工程基础训练是在工程认知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工程基础训练主要包括:电工与电子系统实习、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训练、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训练、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

③工程系统训练是在工程基础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和企业的具体研发环境进行工程系统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系统训练主要包括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创新实验项目研究与开发、课外科技活动和比赛等方面。它可以为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学校的各种竞赛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实验研究。

4.IT专业进行工程训练的特色。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从工程的角度制定加强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内工程基础训练、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创新基地项目开发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4.1 根据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求,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修改信息技术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和学科体系结构,构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行业应用、前沿探索等不同的工程实践模块。

4.2 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科交叉,分别建立起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主的大类工程训练专业实验平台,同时建立起以企业环境相适应、以项目开发和前沿研究为主的科研实验平台。如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专业,建立跨学科的海洋遥感实验平台。

4.3 针对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的特点,进行CAD/CAM设计、PLC控制设计、DSP应用设计、ARM应用设计、基站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等创新实践项目的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4 通过对现有人员、条件等资源的整合,加强工程训练条件建设,规范工程训练中心的仪器设备管理,努力把中心建成高水平、高效益、高质量、管理规范、辐射能力强、覆盖面宽的开放式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5 使学生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研究性学习”。

5.结束语。对IT专业的学生进行工程训练主要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目前广泛采用的以“项目”为中心或以案例的方式进行教学得到学生的欢迎。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项目开发来掌握所学知识,然后再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开发复杂项目的目的,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润成.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供需现状、就业形势和工作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0

2 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