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

第1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

关键词:五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颁布实施已经 3年多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情况怎么样,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对此进行评价,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利益集团的需要。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主要目标导向模式、要素导向模式和整体综合模式。目标导向模式用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监督与管理机构的需要,该种模式目前研究很少,由此可见,研究基于五目标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是迫切的。

一、基于五目标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为了保证构建体系的科学合理,在参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相关的内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基于五目标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此原则要求在内控规范的指导下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且,按照一些相关的内控评价结构与单位的特点来设计它。

(二)系统性原则

此原则要求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系统的评价内控的有效性。评价体系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使评价体系能够综合了内控的各个目标,避免单一反映内控的质量。

(三)客观性原则

此原则要求体系在评价内控的时刻,以实在、客观的数据为根本。联合单位真的现实情况及加上外部监督反馈回来的内容来分析。

(四)可比性原则

此原则指的是内部控制体系打分出来的结果能够在各个单位之间进行比较。不管是横向水平比较还是纵向深度比较,都能够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内部控制的比较。(五)可操作性

财政部发行了内部控制的规范,但是没有具体的操作流程,本文评价体系则是根据这些基础来实施操作。这样则利于社会民众对单位全面评价,既简单,又方便。

二、基于五目标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在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构建基于五目标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应该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具体情况如下:

(一)德尔菲法

此方法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到最终获得的结果来进行评分。通过多轮调查专家对不同层次的指标评分之后,形成大家意见一致的看法,作为结果。该法具有广泛性,较为可靠。

(二)层次分析法

其是通过塞迪设计来的标度法发展而来。其关键的观点认为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对不同层级的各个目标进行决策评价分析的方法。

1.首先进行层次模型构造

根据单位内部控制的五目标,将业务进行层次化、表格化,构造出层次分析模型。内部控制的评价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内部控制有效性,此为最高目标。下设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具体的五个目标分别有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五目标。该法通过要素间的两两比较,使繁杂的定性问题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数学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构造成对比较阵

在进行权重分析时,在已建立好的模型中开始打分。从第二层开始,在每一个目标层下的子层,也就是在子层之间。文章用两个指标相互比较的方式来对指标间举行对比评断。再者就是 1至 9比较分制建设对比阵,最后到目标层的最低端层。这样就可以得出数值 aij建立判断矩阵 A=(aij),其中,aij>0,aii=1,aij=1/aji,通过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 P,进而可以得出 P的最大特征值为 λmax,满足公

 

 

式:PW=λmaxW,其中 W为λmax的特征向量,W=(W1,W2,. 监督了解单位的运行情况。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从报表质..,Wn)T,则 W1,W2,...,Wn是因素 A1,A2,...,An相对于 A的重量中选取。单位除了要确认会计报告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要性排序。具体公式如下:准确、特殊信息清晰明了的前提下.按财政部门和上级n 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求的规定限期实时编制、实时报

k 1

取。

n j 1

b/

ij aij

=

a

判断矩阵 P归一化:

kj

送。则报表质量指标从报表被查出问题、差错与舞弊中选

 

b 表2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w i

=

ij

 

判断矩阵 P按行求加: i=1,2...n

 

3.算出权重并做一致性分析

凭据每一个互相比较多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查验通过,即归一化之后得结果就是权向量。若没有检验成功,则应该再一次构造成对比较阵。

公式为:CR=CI/RI CI=(λmax-n)/(n-1)

其中:CR: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

 

CI:判断矩阵 P的随机一致性指标

RI:是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均值

表1 RI随机一致性指标值

 

 

根据以上公式,若 0<CR<0.1,则该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的要求。以上计算可在软件 AHP中实现。

三、基于五目标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一)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目标衡量指标选取

单位不像企业一样,会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来经营。行政事业单位由国家政策建立,有着严格的国家法律、规范制约着行动。所以单位的合法合规指标的选取则在国家相关的政策,制度里面找到。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从单位合法合规中看出,从对法律法规遵守程度,看得出来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

(二)资产安全目标衡量指标选取

资产安全有效目标是从单位使用国家资产方面找。行政事业单位得资产归属于国家,单位具有使用权。资产指标从关于资产的利用、保值、是否有闲置、投资的安全。则可以从资产盘亏毁损、资产负债率、人均办公使用面积、人车比例、未达账项、对外投资等几个方面来评价。

(三)报表质量目标衡量指标选取

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目标可以让内部管理者和外部

(四)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目标衡量指标选取

防备舞弊和防备腐败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内控的执行层面。舞弊与腐败从单位支出中可以看出。单位支出超出了以前平均的水平或者是有重大的差异,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则明显。一些单位员工为了私人利益,利用业务从中窃取单位经费也是内控评价的重要指标。则可以从三公费用的多少,单位支出与费用的超额量或是严格按照预算量执行的多少来找到目标的指标。

(五)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目标衡量指标选取

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目标反映出了单位的经营目标,单位的经营就是为了国家政策的需要,为了服务社会大众。国家与大众认同是评价的来源。目标又分成了效率与效果,内控的评价则可以从单位外部评价与内部的严格要求中选取指标。通过社会公众对单位的评价与单位内部人员日常的行为规范程度作为评价标准。

(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由此,本文形成了如表 2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表。

表3权重系数表

 

表格来源:AHP软件表4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权重

 

λmax=5.4357一致性 =0.0937<0.1满足一致性要求。

四、基于五目标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权重确定

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与及权重系数表来赋予其权重。

多个不同的专家在上文已经建立好的评价指标举行打分。打分依据以上系数表的程度值,在评价表中打分。评价指标表中,最高的层次即最终的目标是内控的整体有效为(G)。E层下面是具体的内控五个目标为 M层(目标层)。行动方案的指标称为 Z层(指标层)。M、Z层跟 G层对比下的重要性设计构造矩阵。进行构造矩阵及矩阵的一致性判断,若判断在 0跟 1/10的中间,则其归一化成功,否则重新对矩阵进行打分。可在专门的软件 AHP中实现。

表5合法合规目标权重

 

λmax=4.1394一致性 =0.0522<0.1满足一致性要求。

表6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权重

 

注:λmax=6.5365一致性 =0.0852<0.1满足一致性要求。

表7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目标权重

 

注:λmax=3.0536一致性 =0.0516<0.1满足一致性要求。

24

 

 

 

表8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目标权重表10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注:λmax=4.2072一致性=0.0776<0.1满足一致性要求。表9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目标权重

 

注:λmax=4.2022一致性=0.0757<0.1满足一致性要求。

五、基于五目标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

从上文的构造矩阵及一致性判断,可以得出本文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如表 10所示。

专家对评价表打分的每一层具体指标分值乘以目标

指标权重。加总计算出内控整体有效分值。最后此分值就

是单位内控得质量。对比如下表格 11可以得出单位内控

的成效。

从表中我们得知,G值位于第一档则说明内部控制

有效。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比较高,只是

可能会有稍微的不足,但是没有影响。G值位于第二档,

说明内部控制基本有效。单位内控质量良,现实得执行或

是轨制中还须要改进的地方,稍微有影响。G值位于第三

档,说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单位内控质量不及格,可能

在内控制度设计得不怎么好,执行不到位。这样的单位内

第2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

【关键词】 水利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有效性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薄弱,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不高,一直是我国水利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不仅不利于提高水利事业单位的规范化管理,也制约了水利事业单位相关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强化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已经成为水利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重点,这对于确保水利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规范单位会计行为,防范财务舞弊等问题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特点分析

首先,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涉及内容较多。水利事业单位一般来说业务活动相对较为广泛,水利项目建设管理等内容较多,由此造成的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资产管理、资金审批等经济活动较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需要覆盖的范围面较广,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标准要求较高。

其次,内部控制的侧重点更突出社会效益。对于水利事业单位而言,开展业务活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或者并不单纯是获取社会利润,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提供水利方面的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质与社会公益性,追求社会效益的特征明显,因此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上,更应该充分侧重考虑评价内部控制管理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再次,内部控制建设的目的更倾向于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而言,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在治理结构下能够获取正常的利润收益,并规避企业的市场风险问题;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主要是防范财务舞弊,确保资金安全与机构运转正常,确保事业单位服务效率的提升。

二、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有待优化完善

现阶段,一些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内部环境不完善所造成的。首先,在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上,虽然已经实行了相应的授权审批制度,但是授权审批主要是由党委、党组等会议决策决定的,而且也缺乏相应的追责机制,造成了党组会议有权无责的问题,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失效的风险增加。其次,在水利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于针对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制度以及绩效考核管理,造成了一些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得不到较好的执行。第三,在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还较为欠缺,水利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内部控制管理执行的动力不足。

2、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在水利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监管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依据,这样就造成了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内部控制不系统问题。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较为分散、零碎,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没有相应的制约,各项控制活动也未能全面涵盖事业单位内部的所有业务部门以及相关环节,效果较差。

3、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不科学

首先,水利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不科学,没有充分发挥对于内部控制活动的规划约束作用,造成在水利事业单位内部各种违规支出以及临时追加预算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水利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不够严格,经常存在票据不完善、经费管理不规范等,费用管理方面的问题较多。第三,在水利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方面,由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力度不足,造成了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资产盘点清查管理不到位、资产处置不规范等问题,资产存量不实以及资产账实不符等问题较为突出。

4、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不足

内部审计是评价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但是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一些水利事业单位认为自身事业单位的性质,有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纪检部门的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无足轻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工作长期流于形式,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起到规范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水利事业单位没有成立专门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工作,而是由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主导开展内部审计,出现了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单位内部的资金、核算以及预算进行自我审计监督的现象,势必会造成内部审计监督的无效,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开展。

三、完善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措施研究

1、完善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基础,提升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也必须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进行完善,在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管理上,首先应该对水利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特别结合水利事业单位的决策特点,完善单位内部的党组会议制度以及责任倒查机制,确保各项管理决策的规范合理。其次,应该对水利事业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职责权限分配进行相应的优化,尽可能地通过对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的整合,提高单位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效率。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文化氛围的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员工的价值观与职业素质,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水利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在内部监督审计、报告反馈、内部控制评价以及纠错等几方面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应该确保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管理岗位授权制度,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阶段授权的对象、范围以及权限额度等内容,控制越权风险问题;事项批准制度,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审批权限及其所应担负的责任;人员岗位管理责任制度,明确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岗位所应担负的责任;激励约束制度,重点对水利事业单位内部的不同部门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措施,对不同的岗位制定相应的薪资、职位晋升管理制度;岗位权力制衡制度,重点落实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以及重要文件信息管理的内部牵制约束制度,确保关键环节活动的合法合规;监督审计制度,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审计范围、处理措施;内部报告、评价制度,对内部控制活动开展情况以及活动的效果向相关管理层及时汇报,调整内部控制管理措施。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健全完善,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开展。

3、强化各项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

(1)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重点针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审批风险、资金拨付风险、专项资金使用风险、行政审批风险、权力运用使用风险以及公信力风险等问题,完善风险识别分析以及评估应对策略,防范风险问题。

(2)业务流程的优化。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水利事业单位内部不同业务科室的主要职能、权责范围以及相关规定,完善水利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重点是将有效的内部管理资源相整合,缩减不必要的流程,加快各项管理决策的进展效率与办理质量,确保各项管理活动程序执行的完善。

(3)货币资金控制制度。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在单位内部建立现金零余额制度、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关键岗位轮岗制度,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收支管理的规范,同时确保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

(4)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在预算管理上重点是确保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并确保分解到水利事业单位不同职能科室的预算控制目标能够全面实现,以预算管理的方式加强对水利事业单位内部各项活动的规范约束程度。

(5)收支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方面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制度的落实,在收入管理方面,重点是对收款、开具票据以及会计核算等岗位职权进行分割;在支出管理方面,主要是严格执行财务支出审批制度,确保支出活动严格履行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6)资产管理制度。对于资产管理,主要内容是严格按照资产支出预算控制、资产授权批准制度以及资产使用维护盘点制度等,确保水利事业单位的资产在采购审批、验收使用及处置等不同阶段的规范合理,特别是通过定期的盘点,及时掌握事业单位的资产实际情况。

4、强化水利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管理

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必须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首先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应该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以及单位的职能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制,可以在事业单位内部党组领导下设置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同时,为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在内部管理中应该强化内部的信息沟通,可以结合事业单位的办公信息平台来完善内部的信息交流共享渠道,为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提供全面的参考。第三,对于内部审计结果,应该及时形成内部审计报告,特别是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管理部门进行反馈,总结内部控制管理中的缺陷问题,改进内部审计方案。此外,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的作用,通过专业的会计事务所等,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审计,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四、结语

强化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当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背景下对于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水利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点在内部控制环境完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实施、信息沟通以及内部审计监督等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确保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开展。

【参考文献】

[1]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现实模式[J].会计研究,2010(6).

第3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事业单位

一、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从2014年1月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始,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普遍存在内控体系建设缓慢、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内控体系组成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内控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在发现问题与改进过程中应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自我评价和风险预警系统,借助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风险并及时化解。

(一)内控体系组成不够全面,内控流程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是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双重控制,不能有所偏颇。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有待提升,部分单位有制度未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相关制度建设存在瑕疵,操作性差。内控流程不是空泛的表面工作,它应与业务流程保持协调,例如全面预算管理应落实到业务科室,财务工作应加强事前评估与事中监督等。

应建立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可监督、可管控的内控流程。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控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全面理清内部职能、明确工作环节,加强不相容岗位分离与审批授权控制、加强预算控制及财务监管、分析总结内控风险点,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预案及对应策略,才能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控架构设置不够科学,内控有效性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内控架构应当依据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职责分工。有单位未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无重点监控与风险评估机制,未设立整改固化与信息公开机制;有单位忽视不相容岗位设置,出现合同订立与审核不分、采购与审批职责不分等问题。事业单位特e是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若没有合理实行权责配置方案,没有科学细化权力运行流程,就会丧失对风险节点控制,形成风险隐患。

提高内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应明确分配职责、合理配置人员。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业务性质,确定内控重点和目标,确认相关部门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分事、分权、分岗,责任到位、责权对等,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三)内控信息公开机制不够健全,自评机制有待落实

在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中,信息公开机制是重中之重。目前常见问题的:单位原有档案信息和部门电子数据没有充分利用,未建立内控信息化平台,内控信息未定期对外公开。事业单位须充分考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和运行问题,应当依据内控规范,遵循重要性、全面性原则通过整理数据资料,保证内控信息完整,保证内控信息公开机制的有序实施。

在内控信息公开基础上,积极开展内控自我评价也是应重视和改进的内容。包括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各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并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形成自评报告作为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成为今后内控体系与实施工作改进方向,达成内控目标。

(四)内控监督检查不够常态化,考评整改有待提升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定期、定点、定岗的监督检查很关键。虽然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健全,但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单位负责人内控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内控知识学习。内控监督检查需要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形成常态化,要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时时监督检查,不能掉以轻心。

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需严格按照内控程序、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执行,内控专职监查人员,借助内控信息平台发现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完善,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值。同时将单位和个人内控制度实施情况和检查结果与干部任命、绩效评定、年终考核相结合,加强监督与奖惩制度,及时解决问题。对内控过程中相关失职、失察部门和责任人违规行为进行追责问责,才能使考评整改成为内控制度趋于完善的推动力。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目标是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措施、提高内控执行力、确保内控有效性,最终建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国有资产安全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监督反腐有效长效、公共服务有序推进。

内控体系建设还须严格遵守内控五大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2.重要性原则:重点岗位、重要项目、重大环节;3.制衡性原则:职责分工、相互制约、有效监督;4.适应性原则:紧跟法规、调整提高、修订完善;5.成本效益原则:控制成本、扩大效益、适当平衡。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重点

制度完备不等于管理到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才是二者通达的必经途径。事业单位内控建设重点应在以下四个环节,战略制定、机构人员、内控实施、检查评估。

1.强化内控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加强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责任主体意识,强化政治意识,确保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到位,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打造适宜的内控环境。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必须与事业单位主旨相一致,旨在规范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约束和监督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实现管理服务目标。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控人员综合素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关键因素在人,内控从业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奋善思、知识丰富、知法守法、公正客观,应在专业性、政策性、法制性三方面加强培训,加强内控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促进个人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应科学完善内控人员考评办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奖罚政策,激发内控人员积极性、责任感,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和谐统一。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障内控体系实施畅通。内控制度不能用一般性管理制度来代替,应当围绕收支业务、全面预算、财务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活动寻找内控重点,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制定内控制度,确认内控管理职能和部门关系,合理进行责权分配,保证单位内控体系科学高效运行。

4.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加强检查整改效果。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差错。将内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等原则融入系统中,通过分析发挥内控系统的反馈作用。信息系统的建立也将为内控监督与整改创造条件,通过基础指标数据比较,使得风险预警、阶段评价和节点整改成为可能,借助信息系统可健全内控监督制约机制,可对内控实施质量及检查整改效果进行动态评估。

三、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与实施步骤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制度配套

1.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单位层面上应包含内控组织机构设置制度、审批决策制度、关键岗位设立及轮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内控信息管理制度。具体如组织层级、汇报对象、工作岗位设定、工作人员要求、规则与原则标准、信息公开等。尤其是具体执行机构必须明确,内控工作范围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与监察部门必须明确。

2.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业务层面上主要分以下几部分:一是预算业务方面应包括预算编制及执行制度、预算岗位责任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决算管理制度等;二是收支业务方面应包括收入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业务岗位责任制度、收入支出风险管理制度、收入支出备查表、收入支出业务流程表、公用经费管理办法等;三是政府采购业务方面应包括采购管理岗位责任制度、采购申请授权审批制度、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采购业务管理制度、采购风险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责任制度、供应商风险管理表等;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等;五是合同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合同风险管理制度、合同违约纠纷处理管理制度等;六是建设项目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流程等;

3.内控体系的评价与监督方面应包括内部评价与监督制度、内部评价与监督流程等。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必须加强宣传培训,强调其重要性。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主持制定工作方案并承担领导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及人员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沟通反馈,统筹部署。

1.明确组织保障与机构设置: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编制计划,确定流程,开展内控专项知识培训,组织项目启动。可请专业咨询公司或机构指导协助,以保证体系的专业化、系统化和合理化。

2.开展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通过设置问卷调查,结合内部调研,分析统计并对单位层面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编制风险数据表,识别重大风险。

3.梳理内控流程与监控重点:对单位关键业务流程进行细化梳理,了解管理现状,发现薄弱环节,建立内控流程图,标识监控重点。内控流程须明确围绕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建立,以保证内控流程的全面与规范。

4.内部控制评价与整改完善:按照监管要求及管理实践,对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预算收支采购等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可进行内控抽样测试,查找执行缺陷,编制内控缺陷汇总表,按照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提出分类整改意见,直至整改优化。

5.建立信息系统与内控报告:事业单位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做为内控制度落实平台,定期编制内控实施情况汇总表,汇总各阶段、各环节实施情况,定期编报单位内控管理反馈表,每年末应根据全年内控评价及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编制单位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由单位内控领导小组审核报上级领导审批,同时按规定及时公开披露。

四、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单位层面包含组织机构、决策部门、关键岗位、会计系统、信息系统,业务层面包含预算、收支、合同、采购、资产、建设管理等,可设置重点领域进行专项风险防控。通过全面调研、梳理业务流程、识别系统风险、选择风险对策、确定整改方案等措施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应充分贴合单位实际,具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建立框架。搭建适合本单位的内控体系框架,通过梳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转向预算、采购、资产、信息系统等各业务环节,再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单位组织架构、单位文化等单位层面。

发现风险。事业单位业务性质千差万别,管控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风险、资产风险等风险点各不相同。识别关键点、控制风险点,及时纳入信息系统动态管控,及时评估整改,保证内控体系有效长效。

制定制度。风险逼人,制度先行。内控体系最直观的成果就是各项内控制度。制度是否科学,表现在单位风险的整体把控、单位发展的良性推动、单位内部的和谐互动、单位文化的全面优化中。

评价完善。内控体系的规范长效运行,依靠监督改进和持续完善机制来保障,借助信息系统定期评价、持续修正,才能让内控体系良好运转。内控风险评价能帮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及时控制、整改、优化,解决风险。

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按照内控标准和规范发挥作用,体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整体策划、找准目标、分段实施,真正使内控体系成为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推手,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凌.关于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

[2]潘维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第4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 内部控制 策略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可以让企业的经济活动正常的进展,让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升,让企业资金安全得到保证,让企业内部的相关法律法规正常进展,所以,健全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加强企业的防范措施,对企业经营的效率具有很大效果,可以提升企业运转效率,让企业防范风险得到降低。铁路运输企业在经营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让铁路企业在发展中稳定的进行下去,必须要结合企业内部的情况,实施一定的内部控制措施,让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完善。

一、建立铁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主要是指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财产安全,让会计信息达到真实可靠,让企业运营的效率增加的职能控制方式。铁路企业在我国的运输体系中暂居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国民经济的有机构成。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既能让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得到满足,也能保证我国铁路向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我国的铁路内部机制现在面临着比较重要的问题,处于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时期,经营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加,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内部的管理关系和调整机制依然需要完善。要通过一系列的内部管理控制措施和方法对铁路企业内部的资源不断进行优化,让铁路企业在市场化的运转中,提高自我竞争力。

二、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状况

实施内部控制对于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经营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从当前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来看,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完善的控制制度是铁路企业运营的前提,是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依据。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机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构,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时候缺乏专业性指导,导致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不佳。

(二)缺乏专业性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基础,高质量的人才可以对内部运行的情况进行掌握和控制,让铁路企业在运行的时候安全有效的进展,但是,从目前我国铁轮运行的状况进行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缺乏专业性管理型人才和运输人才。由于铁路人力资源的欠缺,还不能及时的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铁路的运行中,对铁路运输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能满足现代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和需求。

(三)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是我国铁路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的问题。铁路运输企业的评价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形式比较单一,评价体系经常由自我评价和内部评价组成,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主要以自我评价为主;另一方面,评价的内容不够完善,现在铁路公司的评价主要对公司治理、企业文化、道德素养等软实力进行评价,对于专业控制方面很少涉及;最后一方面,在评价的时候缺乏评价指标,在评价的时候没有一定的依据,体系建立依然不够完善。

(四)监督存在问题

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已经对企业的内部问题实施了监督,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了也进行了评价。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时候,对审计中存在的违规现象已经进行了处理,发挥了内部监督的作用,但是,在铁路运输企业监督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不能对企业内部的制度进行评价和审核,也不能对内部机制进行监督,制约了铁路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三、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改进的策略

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中,建林和完善内部控制策略十分重要,针对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策略进行:

(一)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落实

在铁路运输企业运行中,要以国家政策为前提,针对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征,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并具有可行性的法律、法规,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另外,要将铁路运输企业长远规划作为参考的依据,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为铁路运输企业财务部提供更加真实、全面、有效的数据和信息。另外,要充分掌握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的运作特征,根据内部控制的特点制定适合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制度,采取有力的办法和措施对铁路运输企业进行控制,最终提高铁路运输企业风险预警的能力。改变传统管理中的错误理念,为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最终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效果。

(二)构建铁路运输人才管理机制

培养企业化的管理人才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市场化的今天,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环节。人才已经成为进行企业实践操作和实现的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可以促进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可以引进、吸收和留住人才,让企业在运营的时候保持活力。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框架时,要建立人才培训、人才管理、人才考评等各项人才资源管理机制,让铁路建设的人才素质得到提升,将铁路运输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为企业的发展提高更大的智力支持。在进行优秀人才管理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培养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中财政管理人员的会计意识和理念,让从事财政管理的人员形成良好的现代化会计管理意识;第二,加大培训力度,使相关人员的能力和业务知识的熟练度得到提升,多对员工进行鼓励,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培养优良的企业竞争风气,让人才的创造和企业的文化环境进行融合,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三)建立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内部控制评价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可以加强企业管理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重视,可以将内部的控制环境进行改善;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反应,可以反映内部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可以及时的进行内部管理,将潜在的风险得到规避。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能否进行实施,很大程度和企业有力的组织机制有关。要对内部控制评价质量进行确定,必须要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从目前铁路企业机构设置的情况来看,可以将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机构组成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系统的进行内部控制体制的评价。

2.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体制。铁路企业进行控制评价的时候,要将企业内部系统性的指标进行控制,既要反映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指标,也要对非财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内部评价主要包括制定评价方案、组成评价组、认识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制评价报告的环节。

(四)健全铁路运行企业的内部监督

通过内部监督的实施,可以让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运行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实施确定性的评价报告,让监督及时为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做有效性参考。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的时候可以与其他各个部门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这些部门的监督意识,发挥各个部门在管理、监督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内部监督机制,还能进行积极有效的结果评价,将内部管理中的问题落到实处,并采取必要手段来改善,促进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管理工工作的进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主要是指企业为了降低运营花费、实现资源优化、保证各项活动进展的策略。虽然我国属于企业转型时期,但是在完整的监督制度实施下,一定会促进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的能力,来提升服务的质量和发展的空间。但是在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缺乏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建立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健全铁路运行企业的内部监督。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实际的铁路运输企业工作情况,总结出了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希望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媛春.对健全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9).

[2]邓寄秋.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第5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对于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如何设置,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在以目标导向构建的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是密不可分的,对控制环境的认定和评价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在风险评估要素中,全面的风险识别、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的准确判断决定了控制关键点和控制方式的选择,基于风险分析的应对策略则是确定控制程度与方法的直接依据;控制活动是风险应对策略的具体化;真实、相关、及时的信息收集、加工、传递有利于高校内部各组织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偏离控制目标的行为;健全的内部监督机构设置和监督机构间的密切配合为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基于此,可建立由以上五个方面构成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一)控制环境 (1)组织架构与权责划分。评价高校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权责划分是否明晰,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是否相互分离与协调。(2)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反映高校是否组建财经管理委员会并负责对经济进行管理和监督、是否由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重大经济问题、重大改革方案是否经过教代会、职代会充分讨论等。(3)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高校的人力资源规模能否满足高校需求、各岗位员工的胜任能力如何、高校是否建立了科学的员工晋升的条件、标准和程序以及员工业绩评估、考核与奖惩制度。(4)高校文化中的诚信与道德价值观。高校文化中是否强调诚信与道德,是否建立了员工道德行为规范,对违背诚信与道德的行为是否做出恰当的处理。(5)领导的管理风格。领导是勇于冒险型还是风险厌恶型,是偏好于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领导重视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的程度等。

(二)风险评估 (1)事项识别与风险确认。风险在识别时是否充分考虑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高校的内部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2)风险分析。高校是否对所有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均采用了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每一风险事项的分析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对关键风险指标的选择是否恰当。(3)风险监控。高校是否根据关键指标进行了风险监控,对重要风险事项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否进行了压力测试,并采取了完善措施。(4)风险应对。高校应对策略的选择是否符合风险承受度、应对策略的选择是否受到关键人员风险偏好的不利影响、每一事项应对策略的选择是否是在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平衡的基础上做出。

(三)控制活动 (1)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分析与考核制度。高校对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是否有明确规定;是否执行责任制;对重大预算项目是否密切跟踪和监控;预算调整是否经过原预算审批机构批准;预算是否执行分析制度、审计制度和考核与奖惩制度等。(2)内部审计内容和程序以及质量控制。内部审计机构是否独立公正、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有适当的胜任能力和工作经验、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责任和审计计划是否符合高校的需要。高校是否全面实施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否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3)财务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汇报。高校领导是否对重大舞弊行为承担责任;高校是否针对管理人员的行为建立了反舞弊机制、是否针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存在的虚假记录或重大遗漏行为建立了反舞弊机制、是否针对未经授权或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或挪用高校资金、牟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建立了反舞弊机制。(4)重大交易和事项的控制。高校对筹资、采购、工程项目、固定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和外包业务等重大交易和事项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授权批准制度、业务流程是否有完善的制度管理、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要求。(5)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的编制、提供和评价。高校财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财务报告各项目中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高校是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汇总、生成内部报告信息,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高校是否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日常工作。

(四)信息与沟通 (1)信息识别、获取和加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提供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各层级对相关信息是否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从而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监管部门等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否畅通。(2)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高校是否从设备和信息技术方面升级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能否及时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和要求提高完善信息系统。(3)信息沟通的充分性。信息在高校内部横向沟通是否充分,各层级管理者是否拥有决策和监控所需要的充分信息,针对来自外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管理层采取的后续措施是否及时和适当。

(五)监控 (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系统持续运行的监督。高校管理层是否定期检查账账是否相符和账实是否相符,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提出的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外部信息与沟通对内部生成信息的印证。高校是否对外部监管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核实并进行原因分析及采取针对措施。(3)专项监督的范围、频率和过程。高校是否制定了有关专项监督的制度,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变化和升级是否进行了专项监督,在组织结构、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是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监督,专项监督是否有明确的检查评价计划,专项监督检查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当。(4)内部控制缺陷报告机制。高校是否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下建立缺陷报告机制,该机制运行状况如何、缺陷是否报告给了管理层,是否对问题的根源进行调查和进行必要的跟踪,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改正措施。

根据上述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内容,可建立如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

二、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下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是一种将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根据表1相关内容,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的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评价。

(一)层次分析法下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对比得到各因素的权重,通过由低到高的层层分析计算,最后计算出各方案对总目标的权数,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的评判排序思想,在指标赋权理论中可以建立有序的递阶指标系统,运用两两指标比较对系统中的各个指标进行比较评判,通过对这种比较综合评判结果进行计算处理,进行一致性检验,可以获得各指标重要性大小不同的排序系数,即指标权重系数。下面应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

(1)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指同一层次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它由若干位管理专家进行判定。AHP法在确定经济变量的相对重要程度时,引入了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引入九分位的比较标度,使任何两两指标通过专家意见,形成一个判定值。全部指标经两两判定后,形成一个判断矩阵。具体方法可以采用表2中的标度法。

(2)对各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计算。AHP法的信息基础是判断矩阵。利用排序方法,可以计算各指标重要性的排序。判断矩阵B求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通过求解BW=?姿maxw可获得排序值,其中, ?姿max是矩阵B的最大正特征根,W为排序矢量。可以采用方根法计算?姿max。先分别计算判断矩阵B的每一行元素的积Mi,分别计算各行Mi的n次方根,对向量w=(w1,w2,…,wn)T作归一化处理,Wi即为所求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值。

(3)进行AHP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在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时,需要保持判断的一致性。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的条件,是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值与阶数值相等。为了检验其一致性,可以建立一致性检验指标CI和RI,用于判断矩阵B偏离一致性的程度。首先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姿max,?姿max=■■■,建立一致性评价指标,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根?姿max与n的差和n-1之比值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记为CI,CI=■,最后计算一致性比率CR= CI/RI,上述一致性检验指标CI值与矩阵阶数有关,平均随机一致性检验标准值表如表3所示。

CR=CI/RI,当CR0.1时,则认为该判断矩阵不具有一致性,应该调整判断值,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根据以上步骤,各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如表4。

最后,计算各指标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中的权数,可以利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各指标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权数=二级指标各因素相对于一级指标中所对应因素的权重系数×一级指标中该因素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系数

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二)模糊法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 模糊法是综合事物的多种属性和各种因素影响而做出的总体评判,它应用了模糊数学变化的原理,以关键影响因素为着手点,确定被评价对象若干等级的评价集合和指标权重,对各指标作出模糊的评价,然后确定隶属函数,以形成判断矩阵,将其与权重矩阵进行模糊运算,最后得到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具有模糊性、层次性和定量性的特点。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步骤如下:首先是因素集的分解,将影响因素分为五个子集,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然后根据前面用层次分析法应用的结果,得到指标权重。可以将各因素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差、很差,即评价集V=(优、良、中、差、很差)。根据对高校实地调研和通过向高校的财务会计人员和部分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其对该校内部控制状况的评分,综合所得信息,得出各评价指标对应各评价等级隶属度,并得到各子集的模糊矩阵。最后,可以得到高校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结论。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与防范策略研究”(编号:13YGC880017)、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促进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的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校风险预警防控研究中心”资助]

参考文献:

[1]翟华云、郑军:《高校资金运行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商业时代》2011年第34期。

第6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 信息沟通 内部监督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环境和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缺乏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预决算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给高校的管理活动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随着经济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化,教育体制的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不断推进,也对高校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高校的内部控制能力,对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库集中支付与高校内部控制概述

(一)国库集中支付概述。国库集中支付,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或用款单位的一项国库管理制度。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提高财政性资金的拨付效率和规范化运作程度,有利于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过程的有效监管,有利于高校用款及时和便利,增强了财政资金收付过程的透明度,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高校内部控制概述。

1.高校内部控制的涵义。高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构成,具体体现为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制度所需的控制程序和措施。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提高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保证财经纪律和高校各项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保护高校财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办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校内部控制的原则。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主要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高校的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实现对所有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二是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高校的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三是制衡性原则。高校的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建立议事决策机制;规定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规范内部授权审批程序和强化评价与监督;建立预决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部门和岗位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建立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评价和轮岗等机制,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底线,自觉依法履行职责。四是适应性原则。高校的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二、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招生政策的变化,高校面临着新的严峻的工作形势。现阶段,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在国库集中支付的影响下得到了加强,但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部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 2014 年1月起施行,但是该规范仅作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导,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只能根据众多规章中的相关零星规定摸索前行,而部分规定是相互矛盾的,高校炔靠刂频目蒲性和规范化很难得到保障。

(二)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不完善。高校教职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偏弱,对国库集中支付程序也模糊不清。受高校教学规律的影响,教职工偏好于期初期中开展工作于期末集中报销,而期末尤其是年末是财务编报和预决算的繁忙时期,给财务部门带来很大压力,极易造成国库集中支付中资金使用不规范、一些指标不够用而另一些指标多余、本年指标难以用完却挤占下年指标等情况,本年指标未用完,财政部门还会酌情缩减下年指标,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国库集中支付和高校内部审批手续较繁琐,使得审批时间通常比较长,国库集中支付的风险控制能力还不够强,相关措施也不够完备,对于风险问题的管理更注重形式而非实质,极易造成管理缺失的情况,增加风险。

(三)信息与沟通存在障碍。预算编制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相互独立且口径不一致,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存在很大障碍,加大了单位预算编制、资金支付、账务处理和年终决算的难度。预算是高校经济活动的源头,预算编制人员常根据上年经验编制下年预算,这使预算与实际存在偏差。此外,预算管理要求预算指标精细化,而国库集中支付人员、财务核算人员与预算编制人员因岗位不相容,需要由不同的人员来完成,而每人对资金来源、经济分类、会计科目等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不可能完全按照预算既定的类别支付和核算,导致预算编制、资金支付、账务核算和年终决算存在偏差。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很多高校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是由财务部门负责,无法保证监督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少数高校设置了内审机构,但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不高,且由于各项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很好的执行,监督工作形式化,不能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财政部门更关注资金的分配和执行进度,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却并不重视,不能保障资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措施

在新时期,高校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和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建立与时代和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应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加强完善内部控制。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高校内部控制的原则,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与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与发展目标一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标准清晰的内部控制工作程序,及时对其进行评估和修正;建立可操作的内部控制考核体系和评估标准等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保证各岗位之间权责明确、相互监督。此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贯穿高校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全过程控制,这不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更是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实施。

(二)完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编制更加科学规范的预算,按照预算进度执行;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监管力度,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健全审批与支付制度,保证资金安全;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员参与意识,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减少支付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三)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在内部控制中引入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预算编制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同步,资源共享,全面记录、分析高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与结果,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传递。对关键岗位实行轮岗制度,并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加强资金使用与核算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日常业务中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要保证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都处于内部控制的监督之下,对整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多角度的管理和控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了解高校目前的运行状况,对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

(四)加强内外部监督。高校应建立独立高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健全内部监督体制,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业务水平,将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微观审计和宏观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作用,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同时,为更好地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引入专业的外部审计监督。对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导致的风险,并制定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尽量减少风险发生时的损失,提高单位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高等教育事I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控制风险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现了资金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具有很大影响,为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提高了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透明度。高校应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各项经济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办学效率,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绿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下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

[2]王浩.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财会学习,2016,(08).

[3]伍洲.浅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1).

[4]陈美娟.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

[5]张勇.基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探析[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5,(08).

第7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新华发行集团

一、新华发行集团的现状

新华书店创建于1937年,是一个老字号的发行企业。1999年4月,江苏省新华书店联合江苏省各市、县新华书店,组建了以江苏省新华书店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的多个法人联合体的江苏新华发行集团。中国“入世”以后,面对图书发行行业履行WTO的相关承诺与国家开放图书总发权和全国连锁经营权及教材发行体制改革的行业巨变,2004年公司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江苏新华发行集团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完成了以事业单位转企、人员分流安置、全面连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集团改革,并取得阶段性改革成果,公司已由原来事企合一的混合型集团改制成为以江苏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下属81家全资子公司和3家控股子公司的纯粹企业集团,搭建了以资产为纽带、实行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管理、初步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架构。

二、新华发行集团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华书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内均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业务管理也有章可循。通过调研,笔者也发现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方面,集团同样也存在许多国有大型企业均有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一方面员工对内部控制认知程度低,缺乏风险意识。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很多员工把内部控制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单纯集合,不理解全面内部控制的意义。另一方面虽然员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认为新华书店是金字招牌、是主渠道,教材发行仍掌握在新华书店手中,经济利益靠政策仍可保障。这造成了集团处处要体现金字招牌的架势,楼要大、网点要广、品种要全,处处要体现主渠道的正统地位,在进货、陈列、卖场风格、服务等方面可以不计成本地展露主渠道形象,求“大”,求“全”,求“奢华”,几乎成了所有新华书店零售卖场追求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制度形成过程不系统,制度的推行缺乏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基层单位甚至未制订完整的、成文的内控制度。各单位、部门制定的制度形成过程不系统,缺乏整体协调性,缺乏统一的内控标准。制度的推行缺乏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相当部分员工认为推行规范化管理就是扣钱和束缚工作行为的错误思想,从而对推行规范化管理产生逆反心理,也使得公司推行制度管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预算制度执行不力

预算制度执行不力,缺乏全面预算管理。新华书店虽已制定了全面预算制度,但是并未全面执行,基层单位均未有预算制度和执行预算管理,仅有的也是一些费用预算,使全面预算作为内部控制重要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缺少对内控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机制,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公司及基层单位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制定了相当多的内控制度,但是,通过对部分内控制度的串行测试,也发现有许多未执行或执行的效果较差,如:预算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等,除了有些是制度本身不合理或者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外,较多的还是缺乏对内控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机制,造成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五)信息系统的沟通不顺畅

通过调研发现,信息系统的开发及使用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对接还没有完成,造成财务核算的准确、完整方面还存在问题。业务系统信息的报告流程(信息反馈)在内部执行过程中缺乏整体协调与沟通,普遍对执行流程缺乏跟进措施,造成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如:图书发货后业务部门不及时对订单进行核销,基层单位在添订图书时从库存管理系统中查询的是有库存,而实际状况是未有库存等。公司信息化内控制度侧重于硬件和网络方面的管理制度,缺乏确保信息畅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反馈、分析、评估和考核机制,影响公司在协作、决策和管控方面的效率。

三、完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改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环境

在企业集团中,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指集团文化、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以及母公司管理层的营运风格、管理哲学、风险理念、风险偏好、控制意识等。在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作为控股公司的母公司有责任监督各子公司控制环境的改善,而且有必要逐步建设统一的集团企业文化,并充分重视人的因素。要加强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信念、意识、价值观念、经营哲学等,以便为集团各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提供共同的理念支撑和价值指导。

(二)加强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

首先,加强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提高全体员工参与、促进内部控制系统完善的积极性。企业每位员工都必须明确,内部控制是涉及企业各层级、各部门日常的工作,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共同协力完成,要摆脱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内部检查是内部审计部门责任的错误观点。其次,加强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促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够自觉执行相关岗位职责。再次,使全体员工意识到,随着内部控制的逐步完善,工作强度必然有所增加。然而工作量的增加保障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防范了企业层面和重要业务流程层面的风险,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也使得员工自身的劳动安全得到保障,经济效益随之增加。

(三)逐步探索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新华发行集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践累积经验,逐步建立一套以基本规范为统领的内控标准体系。建议在具体操作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成立由注册会计师为主体,吸收企业各经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评价机构来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将管理咨询公司、高校企业管理研究机构和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管理者纳入到专业评价机构中来,各方面都成为评价主体体系的一部分来联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评价,以此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企业的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

全面预算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内容一般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现代企业中,从预算的编制到预算的执行以至预算的考核及评价,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对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行之有效地运转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可根据公司的组织构成、经营的规模以及企业成本控制的特性加强预算控制。在编制费用成本预算时,要注意分级管理,要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落实到每个责任单位,并进行业绩考核,以整体性以及全面性为目标,尽量控制企业集团的费用成本,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保证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

(五)完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与反馈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完备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企业首先应当鼓励全员参与建立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机制。全员参与不仅可使各级员工了解内部控制何处存在缺陷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更可以鼓励员工自己采取行动来改进这种状况,而不是像以往坐等内部审计人员站出来指出问题。其次,采取适当的激励奖惩措施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所必需的。

(六)加强企业集团信息沟通

内部控制体系中所指的信息沟通不仅仅是指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它应该是一个关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递、使用、报告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因此,集团企业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结合企业集团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覆盖整个集团的网络系统,特别是财务信息系统,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及时沟通,为整个集团的内部控制提供支持和保证。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各种活动可以进行远程处理,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也可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大大提高财务、经营等各方面信息的传播、处理、反馈速度,以提供给集团决策层最新、最全面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其所做出的决策更具实效性、准确性,产生最优的决策方案。

参考文献:

1、冯浩,胡书君.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与评价问题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9(5).

第8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5)24-0096-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规模扩大,资金来源多元化,对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管理会计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对管理会计信息化认识还非常有限,对其成功应用更是凤毛麟角。那么,什么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现状如何?现阶段高校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重点应该关注哪些方面?高校应该如何有效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

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管理会计是在20世纪初才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逐渐发展起来,以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提出“管理会计”作为其正式形成的标志。管理会计作为内部会计,它把管理和会计有效结合在一起,在预算、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评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会计领域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科学的结果。管理会计起源和发展于西方,在西方企业、政府公共管理方面得到长足的应用,而在我国管理会计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应用,是将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结合起来,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熊磊,2014)。

二、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高校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总体规划,高校各个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管理需要独自上相应的信息系统。例如校办,为了完成大量公文处理,建立OA办公自动化系统;科研处为了科研项目申报、日常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为了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处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都是根据需要用不同的技术开发出来的,而且通常软件供应商也不同,造成各系统数据交换困难,形成“信息孤岛”。

(二)高校缺乏管理会计信息建设所需的内部控制系统

2014年1月1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在高校开始正式实施,但是许多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缺乏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而管理会计十分强调规划和绩效,它要通过事前控制、绩效管理和财务管控达到合理保证业务运行风险、超越预算和持续发展的目的。内部控制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其能有机整合各个部门,实现信息共享。由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弱化高校管理会计的作用,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高校缺乏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

我国高校既懂高校财务知识,又拥有战略决策指导思想的管理会计人才严重缺乏,不能适应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所需具备的分析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使得高校在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严重受阻。

(四)高校缺乏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内部环境

作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的关键人物,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比较有限,甚至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大量兴建新校区、各种基础设施,造成高校贷款激增,经费紧张,使得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管理会计信息建设所需的技术和设备,而技术和设备又是管理会计信息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三,管理会计更加强调规划、决策、全面预算和绩效评价等管理行为,而高校的内部环境(高校管理理念、发展模式的定位、职责岗位设置和管理文化等)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具体落实进程。

三、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一)信息安全领域

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办公自动化、全面预算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监督与考核等能够展开并高效运行。数据库、信息技术运用会涉及到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无论信息技术怎样发达,用户端仍然会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和风险威胁。主要表现在:存放数据的服务器群受到黑客恶意入侵、计算机病毒攻击等会造成相关数据损坏,甚至丢失;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由于第三方截取而丢失;数据库中相关资料可能会未经允许访问,甚至下载或恶意更改。这些信息可能关系到高校机密,甚至资金安全和学校发展。所以,如何有效保证信息的安全,是高校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二)大数据及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领域

高校决策规划、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与考核等需要管理会计提供精准信息,而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依赖大数据和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百度将其定义为,“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的时间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能够在企业进行经营决策过程中得以利用的资讯。”数据仓库技术是指“基于信息系统业务发展的需要,基于数据库系统技术发展而来,并逐步独立的一系列新的应用技术,一般由系列数据源功能模块集成。”大数据和数据仓库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管理会计的决策模式,使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加精细、更加有效。因此,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关注大数据和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领域。

(三)云计算领域

“云计算”自2006年问世以来,凭其高度可兼容性、高效性、便捷性、价格低廉等优势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将影响到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是一种通过网络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计算能力。云计算是虚拟的资料库,这些资料库可以根据用户端的需要进行动态配置,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使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目的。将“云计算”引入到共享服务平台将是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信息化建设未来的一种必然趋势。

(四)现有信息系统领域

自20世纪90年代电算化实施以来,高校无论是在财务信息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还是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信息化建设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系统,积累了许多信息化系统建设成功的经验。高校在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是要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整合、改造和建设成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而不是将原有信息系统通通推倒另起炉灶。因此,高校在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现有信息系统领域进行重点关注。

四、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有效实施的路径

(一)制定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

良好周全的规划能保证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效果事半功倍,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现阶段信息化水平,制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总体实施规划方案。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同样提到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要纳入信息化总体规划,还给出三条鼓励性指导意见。因此,高校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中,要根据实施的工作制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制定年度实施计划。通过制定总体规划,明确高校管理会计息化的总体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在管理会计信息化总体规划指导下,分步有序进行,避免实施盲目性,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建设工作前后衔接和部门协调,推动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落地。

(二)构建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内部环境

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高校应该从内部控制、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资金保障和管理会计文化等方面来改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内部环境。第一,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绩效考核制度,使内部制度体系更加规范有效,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第二,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管理会计的财务人才,使高校财务人员从核算型向决策型成功转变,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提供人才基础。第三,提供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必要的资金支持。最后,构建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文化,使高校领导、教职工甚至每一个学生都懂得管理会计知识,接受管理会计先进管理理念,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构建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扩招、合并,大部分高校都有多个校区,各校区的财务部门相互独立开展财务核算工作。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推动财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会计决策型转变,是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一种现实路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自80年代问世以来,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的独特魅力,迅速被众多大型跨国企业所采用,例如,我国海尔、华为和中兴通讯等集团也先后建立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使得财务人员有精力参与到单位管理规划、战略决策、绩效评价上来,有效推动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总之,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是高校实现管理模式转型的有效途径,其实施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分阶段、有规划地推进实施,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在我国高校顺利落地。

参考文献:

1.何瑛,周访.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57-64.

第9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

关键词:制度建设;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高校内部控制在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管理办法,可以为高校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办学效率和效果以及资金资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在高校内部控制面临着巨大管理漏洞的情况下,在高校管理方式、办学理念、后勤服务日益变革的形势下,如何从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的角度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和审计策略的完善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高校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意识。目前高校在内部控制中应用的仍然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运行)》,这项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是2001年的,在高校快速变革、管理日新月异的当下早已陈旧、过时,在观念和操作可行性上都已经非常落后。高校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基本知识匮乏,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具体来说,很多高校在建设学校时盲目进行项目投资,投入大量的基础建设资金,过分重视校园规模的扩大、设备设施的先进性和校区建设,导致自身蒙受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得自身陷入到债务危机中难以自拔,最终这部分资金缺口还要国家财政补贴才能填补。

第二,高校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督机制。高校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其和企业一样在运营的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风险,比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学生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招生风险和就业风险等等。大多数高校的内部监督和控制主要以内部审计为手段,但是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着天然的缺陷难以克服,它在运行中并不健全,存在很多权责分配不明确的现象,所以并不能完全客观、有效的评判高校运行状况,内部监督风险较高。

第三,内部控制方法单一。很多高校的内部控制理念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层面上,这是一种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和原则,其主要目标是纠错和查弊,其控制范围局限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范围之内,难以实现事前控制。内部控制中有很多体现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的理念,比如绩效考核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分权控制和现代信息系统等等,这些在高校内部控制中很少见到。

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制度呼吁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围绕着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总体目标开展的,全面梳理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流程和关键环节,将风险管理纳入到组织运营全阶段的一种管理方法和理念。全面风险管理在内容上涵盖了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构筑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理财措施的选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构建。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全部都贯穿着风险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坚持以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风险管理的过程,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和传统的内部控制相比具有如下突破:

第一,控制目标发生变革。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查错和查处舞弊上,是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合规性、资产的安全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运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则将高校的运营效率、运行效果、组织目标的实现考虑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新的内部控制目标和传统的内部控制目标相比具有视野更开阔、内容更深化的特点,从长远来看,更加适合高校的办学要求和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二,内部控制主体实现突破。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主体主要是指高中层管理者、会计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全面风险管理将高校内部的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内部控制主体的范围之内,每一个师生员工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履行内部控制制度。

第三,内部控制时空范围发生转变。传统高校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在空间上关注重大事项和异常事项,在时间上关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主体实现了全员性的突破,那么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内部控制在空间上实现了全方位的控制,在时间上实现了全过程的控制,内部控制可以覆盖所有的盲点、死角。

第四,高校内部控制方法实现更新。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在方法上比较单一和枯燥。全面风险下的内部控制方法实现了多样化和多元化,更加强调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权责分配、授权控制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等等,这些内部控制方法往往被综合运用,相互借鉴,能够将所有的内部控制对象纳入旗下。

三、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

90年代是我国市场经济腾飞和高等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校的各项办学业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办学的资金来源也突破了单一财政支持的模式,实现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所以高校收入不再单单是财政拨款,也存在着校办企业收入、科研课题收入、学费收入和捐赠收入等等。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校和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也愈加频繁和紧密,银行为高校提供了大量的贷款,高校在使用办学资金上获得了更多的使用权和管理权,高校内部存在着大量可控资金。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高校要做好事前控制,进行详尽的预算安排和预算编制,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听取高校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高校内部各个关键的资金使用点和控制点进行强化和分析,以最优的控制成本进行最合理的预算安排,让资金使用保持在最安全的范围之内;其次,高校要进行事中控制。高校内部应该形成权责分配明确、职责划分明晰的内部监督机制,对于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义务进行清晰的规定,在会计处理中坚持适当的职责分离、恰当的授权审批、充分的会计记录和内部核查原则,做到不相容职务都分离开来,对于那些重要的会计岗位,应该做到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负责,财务人员应该实行岗位轮换制,让财务人员做到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有效遏制舞弊,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强化。高校应该对各项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和学习,将与资金使用和资产使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学校收到的预算经费,财务负责人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严格遵守预算要求,对于现金流量的变化应该编制日报表、月报表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分析实际资金使用和预算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及时解决漏洞,防患于未然;最后,高校应该做好事后控制工作。事后控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审计的监督和稽核上,高校内部控制应该伴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并且要随时随地关注自身办学状况的实际需求,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结合在一起使用,经常地检查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状况,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四、完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及措施

第一,高校应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理清自身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尽早推行高校法人主体制度。另外,高校应该将管理重点下移到各个二级院系,增加各个院系的权责范围,将各个责任中心应该遵守的制度和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书面契约规范,契约中要将业绩指标下达给各个经济责任人,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在和绩效挂钩的基础上实现对各个院系和负责人的约束和制约,将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高校决策层引领内部审计机构,使其具备独立的审计定位和监督权力,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打分,让内部控制质量获得提升。

第二,高校应该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我国政府颁布了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高校内部审计》,它对高校的办学管理、科学研究、物资采购过程、资产房产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环节的风险评估进行了制度性的规定,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办学状况,将风险评估工作恰当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积极开展是对风险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是财务预防措施的第一步。在这里,笔者认为高校风险评估工作的范围应该展开来讲,不能仅仅针对会计领域进行评估,应该对高校内部管理全过程进行评估,包括科研、教学、基础设施、后勤、资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只要是能够影响高校正常运转的方面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的风险按照发生的概率和重要性程度进行类别划分,对那些需要优先控制的风险应该率先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第三,高校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活动。高校最高管理层应该对管理的方向和政策负责,具体的管理部门对详细制度进行规定,高校在同一的公众平台上消息,那些已经公布的制度应该在高校内统一执行,统一遵守,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此进行管理,预测学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将之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绩效应该进行评价和考核,并保证评价结果是公正公开的。

第四,高校应该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职责、权力和宗旨,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找到自身提升组织效益和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将自身工作定位在咨询和服务的基础上,处理好与被审计部门人员良好和谐的工作关系,了解对方的需求和难处,从实际出发解决各种问题,将高校内部审计环境控制在和谐范围内,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采纳和内部审计建议的高度接受。简化内部信息反馈渠道,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并修正系统。

第五,高校应该重视审计监督机制的重要作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规章、增强审计管理的意识,确定合理的内部审计目标,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学校纪委组织应该进行廉政建设和排查工作,对审计意见的执行状况进行调查,审计结果问责机制要建立起来,确保每一次的整改建议和方案都落实到位。

诚然,高校内部控制在现阶段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探索在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提升途径,从加强内控环境、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和加强内部控制活动多个角度来实现内部控制度的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黎,赵东星.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