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第1篇: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精神文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的全面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那么何为心理健康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一、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要求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处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心理层面有着即将成熟和片面幼稚的两面性:首先,中学生其心理上对于整个社会、他人、自己的定位和关系有着较为独立的看法和观点。可以这么说,在中学时期,学生既在学校努力地的学习知识,为中考、高考做足充分的准备;又要在学校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此组成较为独立的世界观。但是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与心理素质又是幼稚的,他们的摇摆性和片面性使其很容易的受到外界的影响,致使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再者,中学生大都处在一个成长的叛逆期,也是逆反期,如果对其没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指导,他们很有可能会顺从着自己的天性,远离心理健康这条康庄大道。所以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其次,中学生性机能的迅速成熟,也会造成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如果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并且缺乏成人的适当监护、照顾而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就会造成心理失常等种种后果。而健康教育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从而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走上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而在当下综合国力愈来愈多的体现在精神文明与科技实力的软实力上。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与诚信观念,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其道德水平,若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价值观念是否正确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弱化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矫正异常行为,使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三、社会和时展要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和时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当今社会,对于个人价值的衡量主要停留在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其主要还是在心理上,心理负重超载,将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课业上,中考高考的压力,社会、父母的期望都重如泰山一般压在中学生稚嫩的肩膀上。中学生很容易不堪重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无论是对个人幸福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是能适应并促进社会急速发展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是社会和时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四、素质教育要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科学研究表明,人终其一生只能够使用10%的脑细胞,若是大脑全部功能都被开发的话,大脑将会相当于一台计算能力与记忆能力强大的电脑。这就说明人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并有待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按照心理发展规律,捕捉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中学生的大脑。培养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学习动机、健康而稳定的精神情感、坚定的思想意志、健全的人格个性等都能促进智力发展,使之走上健康全面发展之路。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可预测和治疗心理疾病,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人在剧烈紧张情绪状态下,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消化停止,持续时间过久会导致人体某此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活动状态。而活泼开朗、乐观豁达等心理活动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得到积极休息,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人体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第2篇: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范文

一、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曾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5个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情绪问题。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就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因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不明确,内驱力不足,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不愿学,产生厌学情绪。

2.智力问题。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智力异常、学习技能障碍、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

3.意志问题。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中小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遇到困难、挫折和障碍时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看不到有利的因素和发展的前途,盲目地否定自己,消极悲观。

4.人格问题。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中小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怯懦、自控力差、自卑、自闭等。有些学生非常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想到别人,缺乏同情心,缺乏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

5.人际交往问题。学生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对他的学习效率、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形成发展、身体健康及班级集体,都有重要影响。中小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同学间关系不够亲密融洽;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因素,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遗传及肌体疾病因素,客观因素来源于枯燥的学习生活方式、激烈的学生竞争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1.先天性遗传基因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中小学生某些心理障碍与遗传有关,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都会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减少遗传疾病、创造良好的产前环境和早期生活环境,是防止出现某些心理障碍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6000多名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的家长认为在子女教育上是失败者,“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未来走向没有把握”。多数家长缺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常识,对子女缺乏正确引导,较少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只关心孩子学习。

3.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尽管广大教师已认识到要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己任,但社会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依据是升学率,导致课堂教学方式单调无味,课业负担沉重。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积极到挫伤进而到泯灭,失败的阴影长期笼罩着他们,致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衹,造成学生厌学、倦怠。

4.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和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小学生心灵起着腐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上坏人的影响、品行不良同伴的诱惑,都会导致心理障碍。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

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是一个解冻、变化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配合,采取适合当代中小学生生理、心理规律和特点的方法,矫正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素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避免引起心理冲突的挫折,产生消极的情绪。矫正办法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诸如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演讲会、辩论会等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模范事迹影响他们,向他们印发《健康心理标准表》,让他们对照学习,防止种种心理偏激的发生。

2.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聘请有较髙理论水平和教育工作经验的资深班主任、教师组成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权益,在教学和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宽容、尊重、关怀和引导。同时,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分析性格的优缺点,自觉进行性格锻炼,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

3.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带领学生多参加实践锻炼,如“青少年志愿者行动”、“军事夏令营”,通过意志体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耐挫折能力。针对不同的不良心理因人施“矫”,比如对心理表现孤僻、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她)感到集体可爱,从而培养他们开放的性格。针对职中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好等情况,可以采用个别辅导、集体辅导、小组辅导、家访等方法,有效矫治学生的不良心理。

4.加强人际指导,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通过正向强化、口头指导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教育学生对人热情、真诚、守信,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从而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充满关爱、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5.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院实行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带出学校,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同时绝不回避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尽力将社会立体地展示给他们,帮助他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同时,教师应帮助家长加强亲子沟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教师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第3篇: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范文

关键词 奖学金 综合测评 学生教育管理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83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university scholarship are summarized, the control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arget found two common point train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larship in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holarship that help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scholarship, and help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cultivating socialist development needs of talent.

Keywords scholarship;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tud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1 奖学金

1.1 奖学金的定位以及分类

奖学金是政府、高校、社会团体及个人给予优秀学生的一定奖金,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的奖学金体系以及制度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需求在不断完善和进步。目前,从级别上来说,奖学金有国家级、省(自治区)级、校级、院级以及社会团体和个人奖学金;从类别上来说,奖学金分为奖优型奖学金和资助型奖学金,奖优型奖学金主要有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 本文主要以本科生教育中的优秀学生奖学金为例展开讨论,在我校此类奖学金称为新疆师范大学奖学金。

1.2 奖学金的功能

在贺云侠主编的《组织管理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高校奖学金的设置具有激励效应,这种激励效应是通过评奖评优等外在因素的刺激,使学生完成目标的行为总是处于高度积极状态,以进一步鼓励、激发、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即通过对优秀者、先进者某种行为的肯定和奖励以及对优秀事迹的宣传,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之目的。 因此,奖学金的功能有:(1)奖励优秀学生的功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2)学校可以通过奖学金的实施行驶教育行政管理权;(3)奖学金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管理手段,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通常情况下,高校都可以发挥奖学金奖励学生的功能,但选拔出的“优秀”学生是否和我们的初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是否能够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这个问题已经被相关学者关注很久,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也已经采用了“综合素质测评”的方法,收到了不错了效果。但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方高校,奖学金综合素质测评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还未完全实行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奖学金在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的导向功能。

2 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

按照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说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指“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Y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从规定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与奖学金的定位以及导向是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奖学金的完善与优化会直接帮助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在新疆,随着新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在新疆地域背景封闭,国际政治错综复杂、宗教环境浓厚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安全稳定甚至是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方法。而奖学金的评定,学生在受激励效应的影响下,不仅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向一个思想政治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方向靠拢。

3 目前我校奖学金评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3.1 评定条件全面但不具体

《新疆师范大学奖学金评定办法》(新师学字[2004]3号)评定条件中包含了奖学金评定的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基本条件”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而制定,内容丰富全面,但没有具体量化。“具体条件”中提出了“综合测评”的概念,但量化的只有学习成绩,因此,基层学院在最终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导向学生“唯成绩论英雄”。

3.2 现行评定办法给基层学院教育管理学生带来的影响

基层学院都会公平、公正、公开地评选,严格按照《新疆师范大学奖学金评定办法》来评选,但思想政治状况、道德水平、社会实践能力等都是靠班主任、辅导员、同学们主观判断,没有统一的依据,因此,基层学院为了使评选结果没有争议,索性直接依据学习成绩来论“英雄”,而有一部分综合能力强的同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和奖励。因此,学生逐渐养成了只关注自己学习成绩的潜意识和态度,校园的文化活动都成了学生们心中边缘化的事情,学校、学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熏陶学生、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3.3 现行评定办法对少数民族同学教育管理的影响

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约为60%。众所周知,新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但近年来,一些极端势力的蛊惑和渗透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封闭了对舞蹈音乐的热爱。高校通过多种方式恢复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奖学金的激励效应也会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外,积极发展自己的文体艺术天赋,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活动等方面得到更适合教育目标的发展。

3.4 现行评定办法给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带来的影响

根据现行办法评选出的“优秀学生”缺少校园文化的熏陶、社会实践的锻炼,甚至是思想不坚定,不能够称之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大学毕业走出校门专业比不过研究生,技能比不过专科生,综合素质“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在就业市场中就是被淘汰的对象。而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难上加难。

4 奖学金综合测评体系

奖学金综合测评体系是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全方位的考核。

德育,首先考察的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水准等:可以通过公共课程、参加学校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情况、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情况、好人好事情况等来量化;智育:主要从学习成绩来体现,改革和完善课程平均分计算方法是智育考核的重点,此外,学术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也可以列入智育的考核范围;美育:可以通过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体育:主要通过每年度体育课成绩和体质测试来衡量。

4.1 学校领导重视,顶层设计

奖学金的综合素质测评要从学校全局出发,从顶层设计,由学生处牵头,各能部门、基层学院配合集全校的力量来制定奖学金评价体系。学校应出台奖学金综合素质测评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为了保证综合测评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分、审核、公开、回避、时效、申诉程序作为保障。该系统不仅应具有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还要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测评方法,如学生间相互监督与互评,从而使每个人的成绩都能得到客观、合理、较为准确的评估。

4.2 建立奖学金综合测评体系

要制定综合测评体系,将智育、德育、体育、美育量化到奖学金评定办法的具体条件中。笔者根据文献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奖学金综合测评体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附加分评价体系,其基本思路是基本思路是:综合分=学习平均成绩+附加分。附加分体系必须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类是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各成体系,只有学生的成绩和综合测评分别达到相应的要求才予以评定。

5 建立奖学金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重要意义

5.1 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奖学金奖励的是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优秀、遵守校纪校规、学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调查实践能力等综合方面强的同学,从而引导大学生们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术创新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

5.2 激发活力,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丰富校园文化

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擅长能歌善舞,但不少同学碍于学业压力或者社会上的极端宗教思想的渗透,渐渐远离了让我们生活变得美好的音乐和舞蹈。学校通过在奖学金评价体系中体现对此方面的重视可以排除参加文娱活动浪费学习时间从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担忧,另一方面扭正一些极端思想,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5.3 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部,亚欧腹地,少数民族众多,错综复杂的环境,影响甚至是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对主流文化的适应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帮助他们、引导他们的意识形态回归和扎根到祖国的大家庭中。

5.4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学生走出大学校门时,首先要用到的可能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如何开口与老板、同事交流和相处,因此,学生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是专业知识所不能照顾到的。因此,在校的时候引导学生有意识的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团队等来锻炼自己的社交、组织、协调能力,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是非常有价值的。

注释

① 刘德赢.中外奖学金制度的对比分析及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9(1).

② 刘燕.中国大学生奖学金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6.

③ 贺云侠.组织管理心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235-236.

④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2005.

第4篇: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范文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校教育;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是教学场景,主要关注得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关键在于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教育双方的心理健康。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

1、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学习心理,还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涉猎甚广。但对这些领域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上必须要有一个排序,这样才能做到调理明晰。但是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中,有的重视学习心理,有的重视品德心理,有的重视心理健康,并没有达到统一。这说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冗杂、体系不清晰。导致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庞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没有明确、官方、主流的理论指导。其次,研究课题没有限定、主题花样繁杂。最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的变化性较大,难以掌控。

2、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述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强调实证主义,注重自然科学的客观性,采用大量的实证量化分析,利用一系列的数据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另一种是强调现象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能用自然现象的观测方法,采用大量的非自然的定性方法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上只出现了这两种教育方法。

3、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为:首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成果跨度是从理论到理论,并没有实践的经验成果作为理论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关注到日常的实践,却没有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的理论指导。其次,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在教育改革中但有一定地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除了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外,还会对教育体制造成重大影响。最后,学科应用领域不光。目前,教育心理学还仅仅应用于高校中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双方,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1、研究设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大量高科技统计分析方法被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这虽然为研究开展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为研究沦为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附属品。这种现象虽然源于研究工作者对于统计精确度的严格要求以及数据量的本身限制,但是想要站在该领域的尖端,不仅仅要对方法、技能进行高科技创新,更关键的是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2、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首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定量研究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度,但教育心理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观察性和体验性,并能够深入发掘某种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定性研究虽然能够进行思维的发散,但是过高的主观性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才是进行心理学现象研究的正确方法。其次,使用高科技的研究手段作为辅助。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摒弃,但也要迎合是代变化采用高科技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到了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但,也就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轨现象。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意识到过往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格式化的情景下开展了,无视了社会现实。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更尊重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教学现场为背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育双发的心理动态的变化以及背后的规律机制,走出理论研究的禁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学科体系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不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生搬硬套,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而是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其次,保证研究对象的典型性。认真了解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面向社会进行研究对象的招募。此外,也要保留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历程中的精华,极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最后,打造一支分工明确、特色显著、跨文化的科研团队。由于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区域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征,我开展大范围的研究需要多方位的人才的支持,只有协同共进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对象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主要存在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提高研究设计的质量要求、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等手段保证教育心理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2]程刚,曾捷英.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5(4)

[3]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第5篇: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来探索一种意志心理、情感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心理、认识心理以及交往心理;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需要以教学标准作为大纲,其涉及的因素有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对象与社会要求,在这门学科中,需要加强对信息接受、信息传递、教育者心理、教育对象心理、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的研究,从这一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1]。

1.2缺乏实证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诞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学科,该门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需要面向教育实践、面向社会大众,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对于实践活动并无较大的指导作用。

1.3理论整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就是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一种相通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尚未实现科学的融合,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依然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分开研究,两者的整合严重的不足,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不科学,此外,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2]。

1.4缺乏人员支持

在现阶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数学者都处在一个个体研究阶段中,整合协作困难重重,在讨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与前景时,也都是各自为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5专业性的教材不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诞生的十余年时间,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育部也针对其编写了教材,但是,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教材一直未得到及时的更新,教育部并未阻止专业的队伍进行编写,导致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处在散乱状态中,缺乏统一的教材。

1.6缺乏完善的业务培训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新型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人员并不多,他们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一类型的人才必须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但是,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员也缺乏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于这一因素,必须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保障这一学科的发展有后背力量[3]。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2.1进行理论整合,完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行为学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具有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以及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些学科共同有机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其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也增加了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学科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庞杂,要想构建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将心理学的理论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从人的思想意识着手来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心理因素。此外,要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就需要在借鉴以上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理论体系。

2.2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动态研究

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要扩展研究领域,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性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4]。

2.3注重操作性研究,突出实践的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在未来阶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操作性研究,研究生活中的课题,做好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即可有效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情绪,让他们可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4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于社会舆论、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的自身整合,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时,必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与个性倾向。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规律的分析,从心理矛盾来着手,深入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与此同时,教育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产生应有的成果,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还要分析其接受心理,注意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6篇: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第7篇: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范文

一、已取得的成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规律入手,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此种研究方法既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是其‘‘科学化”的现实需要。总的来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等。”^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形成了共识。以其研究对象为例,学界看法大体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胡凯、荣复康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0。姜相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郭崇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科学。”4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原则上大体没有分歧。那么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问题上,学界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次,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的发起者、组织者,可以说,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者的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也事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能否取得一定的实效。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践行者,其教育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上。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都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界关于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中指出:其一,需要定位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角色,提法有“政治的引路人’“精神的指导者’“心理的咨询师’“人格的示范者”等。提法虽然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提法对教育者有了不同的定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二,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论述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如智力方面的良好认知能力、敏锐观察能力、较强分析研究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表达、决策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三,指出了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途径,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以及自我修养。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个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个体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以及个体差异心理研究等方面。群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

再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研究手段,有利于加强、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咨询法、心理剌激法、心理诱导法等都对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所帮助。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因为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方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同时,也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而只有引入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及其心理规律的方法,才会取得教育的效果。而心理学的_些方法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这种现实的需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借鉴和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是有所批判和保留的引入,缘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教育方法。如果毫无保留地、不加批判地全盘引入心理学的方法,那么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时,需事先把握好_个度,即引入的前提与目的是‘‘为我所用’以便‘‘充实和完善自我”。

最后,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_方面离不开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学者指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小环境,同时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社会大环境。自然环境有地理条件、气候、季节等。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入手,了解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而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进步。因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关,而研究外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进一步研究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环境,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面临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自成立以来,其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难题,等待研究者进一步进行研究。

难题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学界主要有两种倾向:_种是构建心理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以童彭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为代表,主张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另一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总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影响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因素,以杨芷英、王希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为代表。第一种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种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相比来说,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值得借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总的来说,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是为了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特殊学科,不能将其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否则将使这门学科失去其特有的属性。但是,可以借鉴吸收心理学研究中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难题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确定。这个争论主要是为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多数学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同时,另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四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0可以看出,这种主张,从方方面面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除了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外,还涉及教育环境、教育过程。但是,又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应该太宽泛,而是要深入研究,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学科地位。无论哪种主张,都有其可借鉴之处,但是需要学者进一步进行研究讨论,以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对于构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大有裨益。

难题三: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究竟这些理论成果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就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因为只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才能得知其是否为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不例外,须由实践来证明和验证。那么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是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际操作。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使得学科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导致专业化从业人员比较缺乏,从而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鉴于此,在未来研究中,大力推动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

三、未来的发展构想

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构想,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作为一门成立不久的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方面不成熟、理论准备不充分、理论整合不强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与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加强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更多的是用以指导实践,因此免不了注重实际操作的研究。同时,加强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理论体系科学化。一个理论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全仰仗于该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如果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正确的,那么理论才是可以被采纳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实践的可操作化。

第8篇: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范文

关键词:学习风格论;教育心理;应用

从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可看出我国的古代教育也一直比较重视每个人的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来施教。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出学习风格理论,从个体差异的方面来看待学习问题,从何进行教育教学。虽然说法不同,但是核心的思想是一致的。无论出于生理的、心理的,还是社会环境的因素,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个人接受教育和教学之中。学习风格理论有很大的理论贡献,推动了教育和教学的进步。因此,将其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之中,从而推动教育心理学教学的改革,发挥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对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良好的实际意义,都是大有裨益的。

1浅述学习风格理论

“学习风格理论”是1954年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最先提出来的。旨在关注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与传统的中国儒家提倡的“因材施教”有相似之处,都是在从人的个体差异方面来开展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它把现代教育心理学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也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化。由每个人的性格、脾气和人生的阅历、受教育的背景等都是不同的,也就让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有的人爱学习,有的人不爱学习。国外学者根据每个人学习的差异和实际情况将学习风格总体上分为四类:经验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由于这种学习风格的差异,那么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中便要考虑个体的差异,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这种差异的存在,从而关注个体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最终才是能够收到实效的。而国内的学者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对学习风格进行了综合的划分,其情况各不相同。从生理因素来讲,我们的智商、生理状况的好坏(这包括是否有先天缺陷、该阶段的生理状况是否良好等)、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反应状况等都会对我们的学习风格造成影响。简单的说,一个有听力生理缺陷的和一个听力能力正常的人的学习风格显然是不同的。在心理因素方面,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很不相同。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特征、情感态度和意志都是有区别的。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物的态度和情感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心理方式来面对,从而导致不同的个体行为。有的人似乎从心理上就接受学习,而有的人却往往觉得厌恶学习。同样,在学习方面的意志和态度也不一样的。有的学习者秉持“书山题海”、“读万卷书”的精神状态,而有的则是“一曝十寒”。这种心理因素的差异十分明显,就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再者,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学习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在高考的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的学习风格和大学教育下的人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这是由社会的大环境所导致的。人毕竟是群体的和社会性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征都有重大影响。我们强调个体差异,不能够仅从个体去思考,社会环境的因素对于个体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也需要将对个体风格的分析置于其中。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风格理论有着各自的理论看法。随着这种教育和教学实践的进步,这种理论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学习风格理论已经很大地应用到各种人才培养的教学中。重点是的我们提出了理论的进步,也要将其应用于教学和教育的实践中去。

2学习风格论在教学中应用状况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对个人的注重,在教育领域也强调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自五十年代提出这种理论之后,已经成为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成了许多理论分析。而且这些理论又让教学实践和教育创新得到了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儒家传统虽然提倡“因材施教”,但是强调三六九等的这种等级差异,势必导致对个体差异的不平等对待,也就无法真正做到注重个体的差异。注重集体的传统和实用价值主义的思维,使得当前国内对于学习风格理论的注重不够,更多的是强调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心理研究。随着近年来多数人对于我国应试教育和大学教育模式都十分有意见,教育改革也要应时启动。那么注重学习风格,根据个体差异来实现个体的学习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教育要改革,学习风格理论也受到关注,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得到发展。虽然如此,但是教育心理学对于学习风格理论的关注依旧很浅显。关于风格理论的教育心理学书籍中论及个体差异也多数是从普通学习心理的研究成果中套取,而没有真正从学习风格的理论整体和综合全面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这就导致了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滞后。那么把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3如何将其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去

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去,这不仅仅是教育心理学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大进步,而且能够有效推动教育理论的开拓创新和新型的教育人才的培养。那么,重点是如何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教学之中去。我将从二个方面给出思考和建议:将学习风格理论具体转化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内容。这也是最为之简单的做法。理论的学习是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掌握理论的内容和其主旨,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应用。我们国内当前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也强调对个人差异的关注,但这这些概念显得十分抽象而不可具体实施。因此,要将学习风格理论关于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转化到教材理论中,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重要才能让学习者全面掌握这一理论,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到教学心理学的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推动教学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重要的,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个体差异来合理地安排课程、学生的作业任务等,而不能一概而论。教育者需要区别不同的学生,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也才能破除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困境,推动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总的来说,学习风格理论就是看到了每个人的差异和学习的不同,从而个人的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上来对其进行。这种方式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我国当前应试教育的困境以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学习风格理论教育十分有必要。将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应用实践,是一种教育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等的理论进步,实现理论的创新,开拓新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风格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也能够培养出能够根据个体特征来开展教育的教育者,这也是一种人才的创新。因此,将学习风格理论具体转化为教材内容和融入教学实践,这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创新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孙亚军,聂广星.学习风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71-71

[2]谭顶良.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尝试[J].心理科学,1996(2):125-126

第9篇: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范文

在发展范式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从走“独木桥”变成走“立交桥”,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将来,既统领全局又兼顾局部,做到学科建设、巩固与提高并重。目前,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成长”,其发展范式也应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既有偏重于对职业教育基本范畴心理规律研究的教育学科范式,也有侧重于对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心理学科范式;既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规律的范式,也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学习心理规律的范式。应该说,职业教育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其逻辑起点必然是多元的,而且心理学的发展更是流派纷呈、此起彼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是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向社会开放,把握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主动向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开放,欢迎、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从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要组织召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就学科当前的焦点和重大问题进行国内或国际合作研究。

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决策,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理论进步。而实践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研究者主张,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分为理论、应用和专项3个层次,其中应用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

从教育主体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有职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类别;从纵向层次上划分,有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从横向服务范围来看,有岗前、转岗和在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当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学术发展的前沿,处理好为实践服务和推进学科建设的关系,在科学分层的基础上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着力建设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求真,就是要倡导科学性,研究、把握职业教育心理的特殊规律,研究本真的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科学界定其课程性质,科学推进课程建设。务实,就是课程建设要有针对性,尤其要紧密联系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职校生发展实际和职业学校办学实际,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站在培养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和彰显办学特色的高度,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水平。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职业教育是由人来实施”的这一特殊现象,围绕“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展”问题,加强实践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研究。要坚持“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为本,以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本”,加强服务职教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教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教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教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实践服务。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攻方向。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注重校本研究、行动研究,积极倡导发展性研究、服务性研究。

應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同时要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和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对职校生这一主体的研究,研究职校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决定性的关键要素。要以加强专业化、网络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既要搭建学术平台,也要吸引其他学科学者加盟职教心理学研究队伍。要通过努力,造就一批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职业教育心理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