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策划范文

城市设计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策划

第1篇:城市设计策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符号;城市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59-02

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一方面给城市经济带来了拉升作用,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城市设计及建设雷同化,无序化等问题。纵观城市设计实践,城市文化缺位现象较为普遍,城市设计过于单调,在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代社会,寻求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融合,逐渐成为城市设计人员的共识。

1 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1 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体现出了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之间在社会属性方面的结合,是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及城市物质精神价值的统一体,其内涵及外延较为广泛[1]。具体到城市设计环节,城市文化侧重指城市形成发展过程中物质、精神、行为及制度层面的文化属性及价值,通过将城市文化融入城市设计中,以此彰显城市的独特性,最终形成城市文化标签。

1.2 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

1.2.1 独特性

城市文化的独特性是基于城市分布的地域性而言,由于城市所依赖的自然及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文化及价值趋向就变得丰富多样,使城市文化带有极强的独特性及地域性烙印。具体地看,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一方面体现在其具备较为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另一方面反映在不同城市的居民在价值趋向及性格特征上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鲜明性。

1.2.2 兼容性

城市文化的兼容性指的是城市文化能够包容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物质及精神文化内容,并在众多的文化内容中进行筛选,最终选择出最能代表本城市发展特征的文化要素及文化样式,以永葆城市的发展动力和潜力。兼容性的另一体现是城市文化既涵盖了文化保护机制,同时又不排斥城市文化管理及引导,而在两者的互相博弈中,形成符合城市大多数居民价值认知的文化形态。

1.2.3 传承性

城市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存在,既不是凭空而来,也不会凭空消失,其在独特性及兼容性的保障下,城市文化还兼具了传承性及多样性。城市文化产生伊始,就在与城市环境,城市活动的互相融合中生发出较强的多样性特征,而在这种多样性的背后,借助于城市文化景观的保留及创新,城市文化又带有传承性的浓厚色彩。

2 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属性

城市文化一方面是以一种隐性及间接的方式存在,另一方面其又可以通过文化符号被人们观察并感知。可以说,城市文化是为补充城市的外在形象而服务的,是为了凸显出城市的可辨识度。而城市设计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为提高城市运行质量,增强城市发展后劲而采取的基于城市基本功能发挥及居民价值取向的一种管理及规划手段。城市设计和城市文化间在目标指向上带有一定的重合性,两者从内外两方面共同促进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加具体地探究,城市设计需要以城市文化为支撑及依托,以确保城市设计中的物质及精神层面上的规划契合本城市的发展趋势及文化需求,而城市文化的体现又要借助于城市设计来进一步展现,两者呈现出一种互为影响,彼此交融的内在关系。

3 城市文化视域下的城市设计思路

城市文化视域下,城市设计要在对本城市的城市文化特点加以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再确定设计的目标及方向,最后形成适宜既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又契合城市文化基调的设计方案[2]。

3.1 把握城市文化脉络,对城市文化进行准确定位

城市设计中,涉及到城市功能分区时,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文化遗产内容及要素进行归纳,遵循城市文化遗产的布局特点及特质属性,围绕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挖掘,对城市文化进行定位,藉此来确定城市设计的具体规划布局,使城市文化能够在城市设计中淋漓尽致地展现。

在对城市文化的特征及演变方向进行定位及梳理时,要注重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及要点:首先,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文化定位应最大限度地发掘城市的历史性及文化传承性,通过在城市设计中多方位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特征,使城市能够在保留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契合时代背景的规划设计,以此博取城市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其次,城市设计中要彰显出城市文化,要秉持城市文化的独特性特征,使城市文化焕发一枝独秀的魅力及价值。在这一原则及要点的利用上,现阶段,愈来愈多的城市已经对此加以重视,立足于自身的地理区位及区域文化,城市文化及城市设计的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第三,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文化定位要具备区域性和整体性互相协调匹配的特征。在这一点上,侧重指城市设计中的功能分区应体现城市文化的普遍性,使小区域内的城市设计及城市区域也能够具备明显的城市文化基调,使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紧密粘连。

从具体实例上看,我国城市设计与国外城市设计,都较为注重在对城市文化进行把脉的基础上开展城市规划设计。例如,以历史文化古迹为城市文化突出表征的西安,南京等城市,其在城市设计中就较为注重凸显历史文化古城的意蕴,通过对钟鼓楼,夫子庙等进行保护及开发,围绕这些文化遗迹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增补,使城市文化较好地融入到城市设计中。而我国的苏州及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着重在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上下功夫,打造出东西方“水城”,其城市设计在保留新颖独特的基础上,也体现出城市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3.2 梳理城市文化要素,突出城市设计的空间及符号应用

城市文化要素既涵盖城市的物质层面,又涉及到城市的活动空间及城市文化精神层面,在城市设计中,应围绕这些要素进行总结梳理,着重在城市空间的挖掘、城市文化符号的利用、城市活动的组织等多方面揭示及推介城市文化。首先,在城市空间的挖掘上,由于城市空间带有较强的公用性,其是多种城市文化价值观念碰撞及交融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挖掘城市空间时,城市设计者应注重做好宏观上的城市结构规划设计,使城市空间的文化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与此同时,涉及到城市小型空间挖掘时,要在对城市大空间的文化特点加以明确后,提高城市大小空间文化意象的匹配性[3]。其次,在城市文化符号的应用上,要注重城市设计中文化符号的代表性和直观性,通过文化符号来传达城市设计理念及城市文化意蕴。第三,在城市活动的组织上,应在城市的休闲活动、城市商业活动、城市民俗活动中融入本城市的文化要素,使城市文化可以进一步传递,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在设计实例中,城市空间挖掘上较多城市都可以作为参考范例,如香港作为东方的动感之都,其在城市空间中注重对本土文化及外来文化进行融汇,彰显了香港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在城市符号的利用上,我国邯郸市在城市建筑样式上,沿用了古代汉代的一些形制,使城市文化立显。而新加坡这一城市也以城市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及杂糅化取胜,在传统中融入后现代设计风格,使新加坡城市设计独具魅力。

4 结 语

城市文化视域下的城市设计更加突出了城市文化的地位,在城市设计优化、城市文化品位养成、城市文化架构完善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到城市设计中,应在城市文化的定位,城市文化要素的归纳及利用等层面加以深度整合,以此促使城市设计文化气息更加浓厚,使城市的发展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 卢峰.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J].新建筑,2013,(3).

第2篇:城市设计策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居住区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曾指出,21世纪的两件大事将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然而,关于城市化的定义各个学科理解不一,有学者综合各类研究认为“城市化居民聚落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并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过程,其中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008年10月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0%,2005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2.99%,2008年末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约45%,2012年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城市化对于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基于当前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尽城乡差异化协调发展” ,是我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经之路,而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进一步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内容。居住作为城市的第一功能,建设城市生态居住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下建设生态居住区亟待研讨。

2.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居住区存在的问题

生态居住区作为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应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居住区设计往往能够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降低居住生活能耗,推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但同时设计不当的生态居住区给居住区居民带来不便,同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2.1土地条件制约

土地条件的制约对于生态居住区建设有一定影响,一方面是土地价值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土地原有的环境制约。前者是由于某些大城市内地价普遍较高,某些地区土地价值可谓寸土寸金,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干预,导致地块密度、居住区内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极高,难以创造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后者则是由于历史原因,大城市内部普遍缺乏可利用的自然生态资源,生态居住区内部的景观多为人工建造,造价成本高,同时又形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2.2技术设备影响

大城市内部的生态居住区景观由于缺乏自然的生态环境,多依赖于技术设备,从而营造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然而技术设备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开发商造价成本的提高,其次设备易产生故障,增加了日常维修费用,另外设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再一次的增加了小区营运成本。上述影响导致不少大城市中的生态居住区设备往往形同虚设,规划设计时美好的愿景反而成为居住区内的累赘。

2.3新城镇盲目模仿

大城市内居住区往往是由于缺乏自然生态环境而不得不采用人造景观的手段,然而有不少新城镇居住区纷纷模仿试图营造相似的生态环境,将丘陵夷为平地又将平地开凿为池塘,极少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环境,盲目模仿大城市内的生态居住区环境建设,导致原有生态体系的破坏,增加了建设成本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

3.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区生态设计策略

如今,以生态的策略进行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区的设计早已迫在眉睫,但如何真正做到系统性的整体的居住区生态设计以达到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仍然需要去探索。新城镇地区具有较为良好的环境风貌,对于其中居住区的生态型设计亟待整体研究,目的在于减少现代城市化进程对所在区域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以及改善生物圈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促进城市化进程汇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3.1城市设计层面——合理规划居住区功能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

因地制宜,根据基地不同自然环境条件设计居住区的功能布局,以获得最佳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功能布局与周边环境息息相关,生态居住区的功能布局并无固定模式,需以当地具体、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生态文明为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将居住区内部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空间结构相联系,结合开放空间,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3.2住区规划层面——合理保留住区内部自然风貌,与自然生物环境相协调

3.1.1保留自然环境风貌

居住区设计应考虑基地中是否具有保留价值的自然环境风貌,同时考虑保护现有的生物栖息地。保持自然环境要素譬如湿地、河流、池塘等的自然状态,也就是保护生物自然栖息地。此举一方面为居民提供了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保护了生物自然栖息地与自然环境风貌,同时以较少的技术设备以及较低的成本运营塑造了零号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地区内的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3.1.2促进物种多样性

在自然环境良好发展的同时,注重促进物种多样性,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多样的娱乐式空间,真正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对于居住区规划而言,“单一的草坪和外来物种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无显著的贡献” 。要促进物种多样性,就必须提供多样的生物栖息地,也就需要种植不同种类的本土植物,提供相应的栖息地环境。在物种多样性发展的同时,也为居民多样的娱乐式探索活动提供了可能。

第3篇:城市设计策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生态导向;规划设计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as the best development pattern of a kind of pursuit to minimize the resourc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environ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direction of world city construction, and carry out a substantive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Europe, America, Asia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macroscopic thinking and ecological orientation ang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the ecological orien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S757.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以循环再生的生态工艺为基础,以协调共生的生态体制为经脉,以持续自主的生态活力作调控,使全城市的物质、能量得到高效利用,部门和地区间和谐共生并不断对系统实现趋优调控,建设一个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二.规划设计方法在生态城市中的运用

生态城市作为人类的理想住区,并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也不同于乌托邦或海市蜃楼,而是在继承原有的城市文明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与演化的结果,是从实际城市的不断更新和改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的实现有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传统的规划方法与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城市的发展。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是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和引导城市“生态化”的全新规划设计方法体系,这也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客观要求。

2.1基于宏观思维的生态城市规划对策

在编制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时,要用宏观的思维来进行整体把握,要把当地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地理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确定适宜的城市容量和人口容量,合理配置相关资源,配置相应的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从而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方向,使人类与环境达到双赢,建立人与自然相协调共存的人居环境。

2.1.1以区域为单元来进行整体规划

城市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存在的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同时与其区域经济发展也是相联系的。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将建设区与区域视为一个整体,规划的地理空间也从城市建设区扩大到城市的周边发展地带,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包括进来。城市通过掠夺外界资源来追求短暂繁荣的时代必须终结,这种发展模式只会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而合理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市与其区域共存共荣,相互依托。

2.1.2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时序,保护自然资源

在进行土地开发时要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的全面分析,形成土地的合理分区,由此确定土地开展的顺序,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及布局,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排,将城市与大自然的天然网络相融合,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散,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并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同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也利于城乡空间融合,回归自然。

2.1.3提高公众参与的广泛性

公众参与体现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而不仅仅在于规划决策这一环节。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在规划的制订、实施、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上的参与机会,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同时这种参与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和提高,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安全、公正的生活环境。市民大众参与规划才从根本上体现出规划为人服务的宗旨,从而提高规划的社会满意度。

2.2基于生态导向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以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系统为规划对象,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应用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生态工艺、系统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信息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

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不同,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对追求利益至上、人类主宰自然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本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创新等手段,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系统向更稳定、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

2.2.1基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点

(1)可持续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要凭借必要的技术手段,从城市的长远利益出发,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导向,不能为了城市暂时的繁荣,用掠夺的方式来谋求发展,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生态导向性广泛地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来规划设计、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引导城市“生态化”。这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2)系统性。整体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形体层面规划,而是兼顾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思想。把城市看作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系统,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在为了物质建设需要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后果。在规划工作上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2.2.2基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则

社会、经济与自然,三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互关联而又不可分割,共同交织成了城市这一复杂系统。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要三者兼顾,既遵循三要素原则,又遵循复合系统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又要兼顾精神需求,创造稳定、自由、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2)高效经济原则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能源与资源,采用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消费的发展模式。

3)尊重自然原则给自然生态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保持在所允许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增强其健康性。

4)复合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把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高的整体效益,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生态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可以有效应对转型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应当借鉴全球成功经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观,探索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适宜规划技术,构建技术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生态城市模式。

参考文献

1.于立,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建设科技,2010,(13)

2.于立,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09,(6)

3.姚士谋等,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与空间布局的若干思路[J],规划师,2004,2O(1)

第4篇:城市设计策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

1 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理论说明

1.1 城市地下空间及集约化概念

1.1.1 城市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即特定的空间环境―城市―中的地下空间,其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受到城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同时可以辅助城市各项职能的发挥。可以理解为:

①城市规划区。城市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空间,为满足居民生活、工作的需要,需要对城市予以规划,这其中就包括城市地下空间。因此,可以将城市地下空间范围理解为城市规划区。②地表以下空间。基于空间角度来说,可以将城市分为地表以上空间和地表以下空间。其中,城市地下空间就属于地表以下空间。③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角度来说,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用于商场扩建、地下空间设置等,如此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1.2 集约化

所谓集约化就是表示事物从分散到集中,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涵盖范围比较广,将其应用到经济、技术、生态等方面都是非常实用的。在城市地下空间来说,集约化所表达的意思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城市聚集作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少,创造的社会财富和综合效益最多。

1.2 城市范畴的集约化理论平台

从城市范畴方面来讲,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所运用的理论有:

1.2.1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理论 其实,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就是在现期条件下,基于城市规划导线,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布局、配置,从而实现城市持续、良好的发展。基于此,城市土地集约化的重点是观众土地投入产出比例,进而科学的运用城市土地,以创造最大的价值。

1.2.2城市经济集约化增长理论 城市经济集约化是以质的变化达到量的增长的经济,相当于一个优化系统。良好的实施此系统,可以实现效益最大、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城市经济集约化增长理论,重点说明的是经济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经济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经济从物质型转变为知识型、从资源型转变为生态型,促使经济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

1.3 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内涵

1.3.1 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的功能要素 从城市范畴来理解地下空间集约化,可以确定城市地下空间与功能的聚集,实际上就是集约化设计的本质。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集约化的设计,可以使地下空间实现多元复合,如集商业、办公、仓储等于一体的空间利用。当然,集约化设计,还可以使地下空间进行深层立体开发,以使地下空间利用更加高效。由此可以确定,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的功能要素为地下空间多元复合的呈现及地下空间深层立体的呈现。

1.3.2 地下空间与城市系统密切关联 基于以上理论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必然要将城市地下空间与整个城市系统联系在一起。在具体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设计过程中,以城市发展为目的,协调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并注意优化与城市地上空间的联系,使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于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

2 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

2.1 本体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

2.1.1 对功能要素进行有机集中 因同一地下空间范围内,按照功能逻辑关系、空间构成秩序进行地下空间构成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必然能够优化地下空间,且实现地下空间聚集。基于此,在本体空间集约化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地下空间功能要素有机集中,具体的做法是:①包容多元的功能构成要素,也就是综合分析城市地下交通系统、城市地下公共设施系统、城市地下市政管道设施系统、城市地下防灾设施系统等,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安全及环境,从而合理的规划地下空间,合理发挥以上功能的作用。②理顺复杂的功能内在秩序。为了保证城市地下空间的各个功能可以有效应用,在设计城市地下空间时还要进行功能相关性机制的分析,并基于功能相关性原则,对功能进行优化组合,提高功能应用性。

2.1.2 对空间构成进行立体聚合 为了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应用性,在对城市地下空间构成进行立体聚合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合的、合理的平面空间聚合类型。也就是综合线性通道式、中心大厅式、复合式等类型的优缺点,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需要,选择适合的类型。其次,确定合理的空间竖向划分标准。也就是基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性质、功能、位置、地形等方面,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分层划分,如0~10m,设置基础设施管线或0~20m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科研教育等。

2.2 内在品质强化策略

2.2.1 空间安全性品质强化 除了注重本体空间集约化设计之外,还要注意提升内在品质。具体的做法是:其一,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构想及地形、功能等方面,综合分析地下空间开发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进而合理设计地下空间防火安全方案。其二,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空间艺术品质的同时,设计人员,还要综合分析地下空间优势,并对其合理运用,以提高地下空间综合防灾性能,尽可能保证地下空间安全使用。

2.2.2 环境舒适性品质强化 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品质的强化,需要加强以下几点:其一,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环境及可能影响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进而提出有效的优化措施,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予以优化,如提高空气质量、改善听觉环境等。其二,在进行地下空间设计时,应当注意树立“人性化”理念,从人们的需求角度出发来优化设计,为人们营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3 结束语

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还能促进城市经济良好发展。总之,参考相关理论,结合城市发展需要,规范、合理的进行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5篇:城市设计策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消防设施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向集约型、紧凑型发展,城市成为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地。城市集聚力显现的同时,人口大量聚集,用火、用电、用气频繁,致使城市火灾的频发,破坏性和影响力增强。从我国火灾造成的损失看,从80年代开始,一般火灾有向重特大火灾方向扩张的趋势,从90年代开始,重特大火灾特别是公众聚集场所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明显上升,城市重特大火灾占全部重特大火灾的80%,其中城市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又占城市重特大火灾的40%左右。遏制城市火灾的标本兼治的途径,就是贯彻《消防法》、《城市规划法》,完善城市消防规划的编制,促进城镇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迈上“快车道”。

2城市消防规划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城市消防安全总体布局处于畸型状态

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本着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从节约土地资源的实际出发,我国的新城市建设的基本是以老城为基础,在对老城、旧城积极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有限度的扩大城市建设规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正是处于新城与旧城,城区与工业区、商业区与棚户区共存,相当一部份城市还遗留有历史原因建成的不符合消防规范标准的加油气站、易燃易爆品生产储存点等,城市格局处于畸型状态。

2.2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欠账严重

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设施。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公共消防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历史性欠账太多,导致了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积重难返,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尽管各地近年来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但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增长的速度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2.3消防设施建设、装备不能满足形势需要

随着高层地下建筑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消防站责任区面积远远大于《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站的主战车辆吨位小、性能差、供水距离短、灭火效能低,个人防护装备和器材不足尤其是特勤装备的缺乏;另外,部分官兵对新装备及其作用了解不够,再加上训练、使用和管理跟不上,影响了消防部队灭火效能的提高。

2.4消防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据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城镇人口约4.6亿,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所揭示的“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第二、第三产业及非公有制小企业应运而生。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小城镇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欠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总体上也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区、县小城镇消防规划建设空白点较多。回顾我国大中城市建设进程可以看到,片面的城市化忽视消防规划而造成消防设施不足,现在许多小城镇正在重蹈覆辙。

3加强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和落实的对策研究

3.1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城市消防规划涉及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能单靠消防部门一家,必须由政府组织实施。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保障,针对规划制定的旧城区、城中村的消防改造,易燃易爆工业、仓储的迁移关闭,加油站、加气站的布局调节,“三合一”企业的清理、查处等措施,均涉及部分单位、团体和个人的直接或间接利益,必须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作为强有力后盾。

3.2加强消防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消防规划工作是对地区或行业若干年内安全指数、安全模式的宏观构思,它的正确性、精确性直接影响该地区或行业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预见性的正确与否可以帮助或阻碍社会经济综合因素的发展。城市消防安全总体布局要对城市的整体性、发展性、规模性、生产性、储存性、危险性等方面的一种综合评估,要能够比较科学地分析出若干年内城市发展的走向经济状况,评价出城市消防安全的属性和等级,为具体规划打下基础。随着“网络工程、信息产业、环保科学”等行业的崛起,需要破除原有的规划思想综合新方式新方法,从多层次、多方位的角度思考问题,城市规划编制要从技术型向政策型、管理型、综合型转变。

3.3加大规划管理和监督力度

城市消防规划编制是基础,落实是关键。作为消防部门要当好政府参谋,协助政府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尤其是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规划的有关内容。只有将编制完成规划成果转化为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政府文件,才能真正成为政府及其他部门的统一行动纲领,才能促进消防规划的持续发展。还可以通过建立近期规划的动态管理、滚动调校机制和年度实施计划,适时对近期建设规划进行调校。此外,还要建立近期城市建设项目库,每年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凡不符合消防规划建设要求的项目,应坚持原则不予审批,确有必要增加的项目,必须经过充分研究和严格论证,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

3.4紧密结合城市其他专项规划

城市消防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子系统,在编制过程中必须与其它专项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城市消防规划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交通系统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抗震规划、人防规划等总体规划子系统相互作用,互为补充,不能把消防规划单纯看作是建消防站和设置消火栓,忽视了城区供电、供水、供气、通讯及城市资源合理利用等深层次规划问题。各级公安机关及其消防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情况,交流信息,搞好协调配合。如督促财政部门保障消防装备、消防通信建设等经费的落实,及和部门一同落实道路、供水、供电建设和维护保养。

3.5完善消防规划内容

加快城市消防站建设步伐。主城区消防站应严格按照公安部颁发的《消防站建筑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要求来建,在建设、验收中严格把关,保证建站质量。同时,要制定技术装备发展规划,调整装备结构,改善装备质量和性能,优先配备大吨位、高性能、多功能的现代化消防技术装备,全面提高消防站的基础装备设施水平。将消防站建设(包括营房、装备及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基础建设中,并与城市基础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消防通道规划从消防通道不畅和缺乏的突出问题入手,既从城镇路网构架体系中分析规划消防通道,又要充分考虑各消防站点道路交通情况,解决出警及作战的消防通道。既从分期规划实施路网规划入手,又紧紧抓住近期内市政工程实施计划,解决现有及拟建站点的通道建设问题。

3.6引导公众参与,动员全社会关心消防

城市消防规划建设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大事,城市规划是政府行为,更是公众行为,公众自始至终都是实施体系主体和被服务者。过去过于依赖规划师、工程师自身的技术和思考,往往容易导致脱离现实,所以,在拟定初步规划方案后,要向群众讲解公布,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倾听各方面不同的意见,进一步修改规划。公众参与的过程亦是教育公众的过程,对消防规划及消防设施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就会自觉地维护消防设施,有助于城市规划的指定及其管理的实施。

3.7开拓渠道融纳资金,发挥金融、保险业的作用

地方政府要把消防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建设与维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按照当地经济增长比例,逐步增加对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的投入。消防部门还要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多渠道筹集落实经费。如洛阳支队积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购置消防装备,苏州市推行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利用保险费率这一经济杠杆作用,使保险费率的确定与投保单位的消防安全条件挂钩,从而自觉维护、改善消防设施,提高自身防范意识。

4结束语

要切实将城市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应清醒地认识面临的严峻形势,正确处理城市建设 与消防安全的关系,在新建、扩建和改建城市时,认真组织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市政、供水、电信、交通、电力、燃气、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城市消防规划,并切实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城市消防安全需要的城市消防体系。

参考文献

第6篇:城市设计策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 交通道路;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交通道路合理规划

1、道路环境规划

传统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比较重视道路的路网布置、线型设计、车道数确定、路面结构形式等交通功能和城市空间功能,而忽略环境功能。在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应该把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放在重要的地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应从城市环境的整体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要求,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使各构筑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给人以舒适、美的享受。例如加拿大,该国的道路规划设计建设部门是以保护道路周围环境为出发点来搞建设的,自然森林资源绝不能遭到破坏。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很薄弱,只注重路线平纵指标,忽视了道路与周围地貌的融合。

2、城市交通发展弹性规划制定

整体交通发展战略,根据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条件及城市自身特点制定城市交通分期发展战略,包括近期、中期和远期交通发展战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致力于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及建设,但往往较少重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道路网络规划方案均以分析预测为依据,对未来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更重要的是路网规划中对系统的应变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一些先前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会逐步发展为衔接老城区的重要地区。对这些区域发展的环境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发展论证不足,往往会造成城市用地布局不当、设计标准采用不当,路网规划弹性不够,形成新的交通约束。

3、进行道路交通影响分析和交通量控制规划

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性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合理地利用土地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土地利用的性质和开发强度不断改变对周围乃至整个城市的交通量分布,任何开发项目都会带来新的交通问题,尤其在土地利用非常密集的地区,必须系统地进行交通评估,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时下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拉开城市框架,热衷于修建大马路,以期将大马路沿线两侧的土地进行上市拍卖。土地上市拍卖后开发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考虑道路承载能力进行超强度的土地开发,道路沿线单体建筑容量设计穷尽所能。另外,从交通量控制上看,应对交通工具与道路之间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规划。

4、道路人性化规划

很多的城市道路环境是“重车不重人”或者说是“车重于人”。在道路设计中,往往存在忽视行人交通权利的倾向,比如禁行时间长,通告时间短;斑马线、天桥、隧道等过街设施间距过大,又缺乏合理选择,而这些管理上的问题,又常常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交通繁忙路段没有人行天桥、过街地下通道和斑马线,行人需冒险穿越街道;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或牺牲绿化带来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已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危险性。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道路交通规划只一味注重车辆的机动性规划,一味追求道路的宽度,甚至宽马路同两边的建筑不发生关系,只是快速通过,很容易造成城市原有的商业区衰落,导致城市中心片区、副中心片区郊区化。

5、建立、健全交通法规

现代化城市发展不仅要有现代的快捷的交通方式,同时也要有完善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约束,以保证交通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提高交通治理和建设水平。同时,由于没有健全的法规和必要的科学监督、制约机制,交通建设有时甚至会成为个别领导追求“个人政绩”的依托,专家意见、群众呼声和交通建设的科学性、长期性、系统性被搁置在一边。国内不少城市里的个别和局部交通设施,如道路立交、高架路、现代化交通管理设施等,尺度、气势是有了,但是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并没有因此得到应有的改善,巨大的交通项目投资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经济效益回报。为此,交通领域亦迫切需要贯彻依法治国的思想,并以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通过健全法制,加强民主监督和公众参与,促进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提高各城市交通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充分发挥交通建设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小结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就是要从城市远景的交通需求进行道路系统布局,以城市的近期交通需要来逐步实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的重视与解决,都直接关系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合理性,以及道路交通能否向良性发展。

二、城市交通道路功能设计

1、城市生活性道路其设计的交通特点是:目的性、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一般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它更多考虑人的需要。故必须考虑公交优先,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而且自行车流量相对较大.生活性道路的总体特征是人车同样优先,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考虑交通安全需要人车分离,干道级的道路可同时考虑机非分离,支路则可以机非混行并视交通状况路边停车行人可采用平面过街(人行横道)。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2、商业性道路

这种道路两侧商业发达或间隔拥有多处大型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对道路的通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商业性道路应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购物环境及交通目的,机动车道不应太多,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自行车也应与人群隔离,减少干扰,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3、景观性道路

又称园林景观路,它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的道路。通常绿化率不小于40%,总宽度应较宽,部分主干道或次干道才具有此特性。景观性道路以行人休闲、休憩和绿化营造为主,人行道要求比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灵活布置;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保留自行车道、同时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布置形式。

三、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城市成为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综合体,城市规划也就越来越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科学,道路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要综合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的要求。合理规划,勇于探索。对于城市道路,如何适应城市发展、城市现代化、交通现代化的要求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与持续发展等,许多重要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第7篇:城市设计策划范文

1.1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的意义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其中,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的发展的一面镜子,建筑设计的合理规划,不仅为人们的休憩、娱乐、工作等提供了方便,而且有利于城市城市各方面的协调,从而保证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1.2建筑设计能够使城市规划更加的合理

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延续和细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需要对城市的建筑进行合理的布局与规划,其中包括建筑、交通、绿化等各个方面。城市建筑设计的合理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实现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这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做好建筑设计的规划,建筑设计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针对建筑的不同功能不同的地区要做出不同的建筑规划方案,实现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城市风貌的目标。良好的建筑设计方案能够促进城市规划更加的合理,使城市的发展质量与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城市利用空间的考察,了解城市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其中的经济联系、政治联系等,建设相应的建筑群,从而使城市的建设布局更加的合理化。二是能够使城市规划方案更加的科学化、人性化,在进行设计方案的审核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目前的发展需要,而且从城市长远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建筑设计,并且还要考虑其设计理念是否符合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要注重把握其城市规化建设的度,不能搞“面子工程”,这样不仅浪费资源,更背离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1.3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具有经济调控作用

城市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具有调控的功能,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对城市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进行调控,在审核城市建筑设计方案时,注重对城市设施分布以及布局进行调控,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能够使城市建筑布局也更加的趋向合理。二是对城市的经济进行调控,城市发展水平,主要是从其经济实力的强弱来体现的。因此对于城市的经济开发区、商业区、研发区进行空间上的调控,以促使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加的和谐与稳定,从而保障城市的经济安全。

1.4建筑设计能够促使城市规划工作稳步

进行城市的规划工作包括各个方面,有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等。正因为城市规划的复杂性,所以要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以保证城市各个行业的经济协调有序发展。如果没有合理化的城市设计,就会造成城市各项工作不能稳定运行,短期内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长期则影响社会稳定。

2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对策

2.1建筑设计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各项设施与布局也更加的合理化。现代城市的发展布局与城市形态主要由经济水平来决定。在高度发达的城市,根据不同的生活工作需要,其建筑布局分工也更加的明确,如:住宅区、行政办公区、娱乐区、旅游区、工业区等等,这样的分布容易形成群聚效应,各个区内的基础设施能够相互利用,并节约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使城市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絮的进行。

2.2建筑设计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的运用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因此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其各方面的联系。从而使城市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它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建设方面,城市的规划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要根据时展需求来进行微调整,使城市的建设能够跟得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因此在进行城市的基础设施设计时,要对城市的发展速度进行分析,根据其发展速度与规模,设计出未来发展的蓝图,并针对发展的需要,去指导城市的建筑设计。不能用宏观城市规划的理论,去指导瞬息万变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案。

2.3建筑设计方案在在城市产业规划发展中的运用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每个城市产业发展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因此,每个城市都有其相适应的建筑设计风格,如: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城市,多以工厂为主体,于是形成了工业性城市的建筑风格;以旅游为主体的城市,多是自然风景、文化古迹,因而形成了旅游城。针对城市产业的不同,要设计出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工业城主要是对其电、水、厂房的规划建设;旅游城要在美化环境、保护文化古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开发。所以,建筑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其产业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促进城市的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4建筑设计在整个城市科学化发展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城市因发展速度快,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而建筑设计为城市科学化的发展提供依据,因此要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化的建筑设计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在整个城市科学规划发展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筑设计与景观区、经济区、工业区相协调,与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周围的风景、古迹相适应,这样的科学规划方案,不仅能够保持城市原有的活力、特色,并且还能形成城市的独特的建筑风格。

3结语

第8篇:城市设计策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 项目策划 导向策划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 言

在现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城市规划始终。城市设计重视城市空间和实体的形态研究,而较少关注功能业态、市场需求等方面,更少考虑在实际开发中的市场可能、收益程度以及开发动态[1]。城市设计在实施过程缺乏内在的市场支撑和开发动力,往往使得美轮美奂的设计空间无法通过市场化运作得以实现,出现了设计和实施的断层。因此,科学、合理的前期策划研究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设计前期的功能目标体系起到产业定位、商业引导与实施策略的导航作用。

项目策划在城市设计中的地位

城市设计过程中,项目策划被认为是一种上层的计划过程,是明确项目前期的设计内容。在城市设计没有明确的上位指导或者任务书的情况下,前期策划日益成为城市设计不可或缺的过程,也是城市设计科学性和市场性的前提保障。在开发项目的城市设计中,项目策划更多关注的市场策略谋划、资金运作过程、经济收益等方面。项目策划核心内容往往包括了城市设计或者项目的定性、定位、定向等战略决策,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提出思路,对重大开局,和为下一步城市设计/规划的设计组织、实施运作提供导向。

城市设计中的策划手法

项目策划作为城市设计的向导和依据,城市设计中的策划手法根据资源条件、服务对象、市场需求分为资源导向型策划、服务对象导向型策划、市场导向型策划三类。

资源导向型策划

资源导向型策划是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先天优势条件进行项目策划。从现有的资源条件入手,现有的资源条件适合做什么。如现有的自然条件、山水资源、人文历史资源,这是目前规划中最常见、最直观的策划思路。此类策划放方式仅仅是以单一的从资源条件为导向,有一定的局限性,策划出来的项目不能保住其有市场竞争力。

对象导向型策划

对象导向型策划是根据规划区未来主要人群的生活特点与需求为导向,策划有使用需求的项目,利于规划的实施。从服务对象人群的生活需求、工作需求、休闲需求等各类需求入手,保证项目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保证策划的项目具有市场性,使用性。

市场导向型策划

市场导向型策划是分析市场,寻找市场空白,真正理解市场,满足市场需求,策划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项目策划不是主观凭空想象,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中的策划出来的项目,最终都得进入市场,如果没有市场竞争力,策划出来项目应该只是“空中楼阁”。所以项目策划需从分析竞争市场入手,寻找市场空白,分析项目到底适合怎么样的定位,与周边同类型项目如何竞争,是否应该错位发展。

案例---炎陵县九龙商贸中心城市设计

项目概况

炎陵县九龙商贸中心地处炎陵县西城区,九龙工业园核心地段,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规划面积约为93.6公顷。

目前九龙工业园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园区的快速发展,九龙园区开发缺乏动力,很难保证园区后期有效的滚动开发,项目又地处炎帝陵分路口,具有良好的形象展示面,九龙商贸中心的建设势必将体现九龙工业园乃至炎陵县的形象 ,因此炎陵九龙商贸中心需承担园区配套与旅游服务两大功能,起到激活土地价值,展现园区形象两大作用。

策划先行

针对上述规划区需解决园区配套、旅游服务问题,起到激活园区土地价值,展现园区形象作用,确定项目定位,业态功能。

(1)项目定位----以提升九龙工业园区的配套服务功能为契机,依托其良好的区位、交通、环境条件,将规划区打造成为九龙工业园区核心生活配套区,炎陵县旅游形象展示区,旅游服务接待区。

(2)业态功能----规划以园区两大配套功能为导向,寻找出有需求与市场潜力的配套项目,以项目的服务对象的生活特点为导向,通过模拟项目服务对象24小时生活路径,策划有使用需求的配套项目。

策划引导下的规划设计

规划通过“筑心造景”“串水联城”“显山透绿”设计手法进行构思,落实策划出来的项目。

“筑心造景”:利用现状地势低洼地段、现有水塘打造九龙湖景观中心,吸引投资,提升周边土地价值,体现园区形象。

“串水联城”:保留水塘,建设公园绿地,打通水系,连接各个组团绿地、公园绿地。

“显山透绿”:控制山水景观通廊,保证九龙文化广场、九龙休闲谷、九龙公园三者的渗透与联系。

规划实施保障

城市设计空间规划落实后,通过重点研究开发建设模式、分期建设、拆迁安置方案、提供开发控制图则,直接指导项目的开发建设,保证项目具有操作性。

结语

城市设计中的项目策划以上述三类型策划进行综合考虑,并不是凭空想象,主观意愿,应该以现有资源条件、自然条件、优势条件为基础,分析规划区内的各类人群使用者需求,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准则,策划出初步项目,最终纳入市场体系进行评估,分析与周边同类型项目竞争的优劣势,寻找市场空白,最终得出的项目才真正的具有操作性,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设计策划范文

1.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因此,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深入研究基于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模式和机制,使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2.以精细化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

《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设计体现了“理实一体,素能本位”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广告公司各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建立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精细化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广告公司运营过程为主线,按照策划广告过程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即把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认识广告模块、广告市场调查模块、广告策划模块、广告设计模块、广告制作模块、广模块、广告效果评估等7个模块,第1.2个模块对应企业市场专员岗位,第3.4模块对应创意与策划专员岗位,最后3个模块对应编辑专员的岗位。

3.以高位就业为目标的课程任务设计

3.1教学内容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真实工作情境为载体,通过模拟广告公司的业务流程,从营销专员、广告企划专员及主管的工作岗位出发,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实现基于企业工作岗位的工学结合。《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教学模式正是基于“高位就业孵化”的理念,利用并整合学校校企合作单位如红府超市、年客服饰有限公司等,针对在校学生设计出“工作环境、岗位轮替、职位递升”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广告公司各岗位的轮岗,综合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职业素养。与此同时,还将优秀毕业生选派至校外合作企业,与广告项目总监直接对接,进入管理层,更进一步增强管理技能,体验领导的艺术,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高位就业。

3.2实施步骤

3.2.1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个小组6-7人。

3.2.2工作情境设置

在广告公司一般都设有客户部、策划部、媒体部、创意部等职能部门。其工作流程是:先由客户部搜集广告产品与竞争对手以及行业资料等,然后会同策划部一起消化企业信息资料,形成策略思路和策划方案,媒体部则根据策略思路和策划方案完成媒体方案,并形成创意简报交给创意部,接着创意部就组织文案、美术指导进行创意表现,形成设计方案后向客户部进行内部提案,内部通过再向企业进行正式提案。由组长担任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在市调专员、策划专员、媒体专员、提案人、文案专员等角色中挑选一个,在每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轮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岗位。

3.2.3教师分配任务

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书,根据社会热点事件或学生感兴趣的行业、产品设置七张订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客户有广告需要,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广告方案,需要每个公司独立设计广告方案参与竞标。项目由易到难,由单一技能的演练到综合技能的运用,对能力的培养既有重复的部分,又不断提升。订单1.“优乐美奶茶”在合肥高校校园推广设计悬挂平面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学生熟悉的快消品进行广告策划入门训练,限定校园市场为广告对象,为学生进行广告调查等相关工作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操作。订单2.“**辅导班”合肥高校校园推广角落平面媒体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学生熟悉的服务类商品进行广告策划入门训练,限定校园市场为广告对象,为学生进行广告调查等相关工作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操作。订单3.“联想YOGA3”超极本广播广告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市场上新推出的热门商品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广播文案创作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洞察能力。订单4.“美图手机”微博、微信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市场上新推出的热门商品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洞察能力。订单5.“可爱多”冰淇淋微电影广告方案招标:学生自行设定广告情境,利用手机、电脑、视频拍摄剪辑软件等设计、拍摄并制作视频广告,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订单6.“江淮IEV4纯电动汽车”宣传单页、灯箱、电视、广播、微博广告方案招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电动汽车市场,针对安徽市场设计江淮IEV4新车上市设计一系列宣传活动,配合企业的新品推广,使学生对多种媒体的广告形式综合运用。订单7.“商之都周年庆典”整合营销方案招标:在教师指导带领下,对商之都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开展相应的策划工作,整合营销方案的设计业是对学生营销能力的综合运用。

3.2.4分析任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设计广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订单属于哪种类型的广告,通过鉴赏不同类型的广告作品、学习优秀广告案例、讲授各类型广告的设计要点,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

3.2.5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在设定的项目周期内,由项目主管合理安排整个任务的进度和分工,最终形成的广告策划案由提案人准备方案的展示。

3.2.6正式提案

每个小组的提案人陈述本组作品的创作理念,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在职场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3.2.7策划案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完毕之后,评委进行提问和打分(评委不对自己组的作品进行打分)。在此过程中,教师点评每个作品的亮点,并启发学生的思路完善方案。

4.基于工作过程的体验式课程设计的创新思路

4.1坚持产教融合,走校企合作之路

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力图寻找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使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4.2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方式,充分强调学生参与性,同时强调企业导师的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完整的广告策划工作过程。为满足企业对广告策划人才的需求,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广告公司各岗位和真实工作情境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托设计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一体化。

4.3高位化的人才就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