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

农作物种植新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种植新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作物种植新技术

第1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农作物种子 种子监督检验工作 质量 加强措施

种子监督检验工作在我国开展的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种子贸易的迅速发展及多种渠道经营局面的出现,对家农作物种子的监督检验势在必行。由于农作物种子的特殊性,与其他商品相比,其监督检验有自己的特点。

一、农作物种子的特殊性

由于农作物种子的特殊性,检验人员一定要了解农作物种子各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在生产和使用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和时间性等特点。此外,农作物种子具有一定的保存期限,要求有较严格的储存条件和不同于其他商品的使用场所。农作物种子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环节多,技术要求高,由于农作物种子形状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人们无法从种子的外观上进行准确的观测种子的真实性,需要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另外,种子在播种后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可以退换和维修,具有不可代换性,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把好种子播种前的质量关,防止假劣种子上市,减少坑害农民事件的发生。

二、农作物种子监督检验的特殊性

农作物种子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作物种子监督检验的特殊性。一是对象的复杂性。农作物种类多,各种农作物间及园艺品种类型繁多,并且旧品种不断被淘汰,新品种不断涌现,并且含义广,不仅仅指植物学概念的种子,还包括果实、根、茎、苗、芽等用种材料。二是检验的时间性。目前国家农作物种子检验标准及国际种子检验标准中,衡量种子农作物的四大指标是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后三项指标可在室内借助一定的仪器在短时间内检验完成,而作为种子分级的主要指标——纯度,特别是杂交种子的纯度,必须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因而需要的时间较长,一般为一个生产周期才能得出结果。三是有较强的经验性。在我国,特别是基层,种子纯度的田间鉴定、室内净度分析、发芽率的记数等种子质量项目检验的仪器化程度不高,特别是田间纯度的鉴定完全靠目测,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较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否则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四是工作的艰巨性,农作物种子检验对象的复杂性、较长的时间性、较强的经验性,以及大田环境作业,加上种子检验工作极其细微繁琐,重复性强,决定了农作物种子监督检验工作的艰巨性,而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导致种子检验人员在工作业绩评价和工资福利待遇上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从而影响种子检验人员的工作情绪。

三、加强农作物种子监督检验的措施

随着市场的开放、经济的发展,种子经营多元化,一些不法商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坑农害农,所以加强农作物种子的监督检验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健全种子监督检验机构。

长期以来,种子质量监督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直到近几年才将种子纳入国家质量监督的范围。到目前,种子监督检验机构网络尚没形成和配套。特别是县级种子机构虽已建立,但人员少,仪器陈旧,手段落后,致使一些项目的检验未能正常开展。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随着种子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种子生产、经营已形成多渠道,对种子质量的监督无疑增加了难度,所以应把种子监督检验提到工作日程上来,尽快建立健全种子监督检验机构网络,并为检验室配备各检验项目的仪器,必要的高素质检验人员,使检验室通过质量认证和技术认可,确保种子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有法律效应。

2.加快种子检验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由于商品种子在使用上的季节性和使用后的不可代换性,客观上要求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必须在上市前完成,即及时性,而种子纯度的田间种植鉴定最少需要几个月,往往使得检验结果成为马后炮,起不到预防把关作用,因此,研究一种准确、快速、简便、价廉并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农作物种子纯度测定技术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我国已研究出快速的种子纯度蛋白质电泳鉴定技术、同工酶鉴定技术等,为了提高种子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并确保种子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我市对百万元办证的单位都配备了蛋白质电泳纯度测定仪、天平等四项指标必备的仪器,但由于技术跟不上,多数未开展工作,只有市站开展电泳纯度鉴定工作,并利用先进的电泳技术,对各县区经营种子的单位每年普查两次,监督种子质量,使我市种子检验新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开展电泳纯度质量检测以来,我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杂交种子的质量大为提高,对防止假劣种子上市下地,保护农民的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电泳纯度测定结果多数没有标准可依,特别是园艺种子,只能作为参考数据,所以要尽快修订出电泳纯度测定各作物的具体标准与方法,使电泳做出的结果有标准可依。

3.加强对农作物种子边准制定。

种子检验规程是种子检验技术的准则,质量评定的边准方法,是种子质量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规范的种子检验技术对种子生产和国际种子贸易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种子贸易发展的需要,提高检验结果在国际间的可比性和有效性,我国于1989年开始全面修订GB3543—1983《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历经六年多时间,已经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5年8月18日了GB/T3543.1—3543.7—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并于1997年6月1日起实施。由于新规程中的许多方法和内容与过去的规程规定差异较大,而且表述比较简明,使用起来难度较大。并且标准是针对全国而定,因此,制定出适合地方的标准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学习、提高检测人员素质。

第2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

关建词:种子 市场管理 策略

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决定在全国县级以上建立种子公司,对种子生产进行计划调控,尤其是杂交种子实行专营,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种子质量以及数量得到了保证,品种布局区域化比较合理,促进了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和社会进步。三十年来的国有种子经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化,农民加大对农业投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权放开,加快了农业生产资料的流动速度,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本世纪初“国退民进”种子经营权发生变化,种子生产的形式也发生改变,也就是种子“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统一由国营种子公司供种)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加速了社会对种子开发、研究、生产投入,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生产及流通,促进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切实加强种子质量管理。

一、农作物种子经营现状

从2005年7月1日起,云南省全面放开了“两杂”(杂交水稻、玉米)种子经营权后,基本上“取缔”了各级国营种子公司,种子管理站负责当地种子质量管理,把执法权和经营权分开,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了种子生产、销售的主流,一方面加快种子的研究、生产、经营速度、使种子生产、流通的更加灵活、便捷,提高了新品种推广速度,种子管理行政执法更加公平、公正,但另一方面,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从事种子生产、加工、销售者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在大批良种得到推广的同时,未经过区域试验和示范的不少二、三流品种和劣杂品种也充斥市场,造成鱼目混珠,品种布局乱混。种子执法主体也不太明确,即工商行政管理局管发放营业执照,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管理种子质量的鉴定和经营资质,故在种子经销商中有资质办执照,不具备资质的办代销营业执照。另外《种子法》规定,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审定后进行试验、示范、推广,而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要求登记。在种植结构特殊地区,如云南元谋,非主要农作物(蔬菜)品种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更大。造成种子执法难度大,种子质量纠纷案件也迅速增多,给各级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良种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时效性。在农业生产中种子质量一但出了问题,在较短时间内难于判断优劣,特别是品种的真实性难以鉴定,在现实生活中受害农户即使得到赔偿,也只是获得很少补偿。给农户的生产、生活也带来负面影响,有些地区的农民甚至是“告状无门”。

二、农作物种子经营权放开后市场监督存在问题

种子生产、销售渠道放开,加速了良种生产和推广速度,对种子生产和经营,实行公平竞争,起到优胜劣汰的推动作用。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营户多、品种多而杂,使农户不知什么品种好,有的农户种植面积不足10亩,购种时每种作物却要买上几个品种,当年种一点,如果好下年接着种,不好就丢掉(拌着药的)造成品种布局区域化不到位和良种浪费,致使良种、良法不配套。二是有的经营户素质较差,引进省内外局部地区的二、三流品种充斥市场。三是多数经销商没有按照种子法规定,在销售前进行田间正规试验,好的和不好的品种都在卖。四是种子使用者素质较低,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多数农户买种时没有向经销商索要收据。当种子质量出了问题造成损失时时才去找经销商,即便经销商认可种子是他售的,农民得到的赔偿有限或难以得到赔偿。五是种子价格属“霸王”定价,没有那个部门可以涉足。致使生产成本增高,增产不增收。六是有的经销商以次充好,种子质量难以保证。七是检查主体差异。《种子法》规定,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审定后进行试验示范推广,而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要求登记。八是执法难度大,执法成本高。

三、原因分析

以云南元谋县为例,主要农作物品种和非主要作物品种各占我县种植面积的50%,而这50%的非主要作物品种在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因此购蔬菜种子(苗)资金和生产投入是主要农作物种子5―10倍甚至比例更高,它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全县耕地面积不足20万亩,每年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面积不足40万亩,有营业执照的经营户就达65家,但符合办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经营户只有4家。全县虽然每年只有4万多亩的籼型杂交稻和6万多亩的杂交玉米,13万亩左右的蔬菜面积,但目前每年销售的杂交稻和杂交玉米品种(组合)均超过100个;3万多亩的番茄,品种也超过200个;3万多亩的菜豆,品种也有20―30个;2千多亩的辣椒,品种有50个以上;同种不同名,同名不同种,农民购种时眼花缭乱,不知道应该买啥品种。加之有的农户“喜新厌旧”,错误地认为“新品种比老品种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品种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对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影响很大。如在蔬菜生产中番茄的商品性(外观、成熟期、耐储运能力、抗逆性等),在栽培中经济效益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各级农业部门及有技术资质、资金雄厚的企业来引领良种生产、经营市场。笔者在县级农业技术部门工作,曾经遇到农民叫苦和参与县级种子管理站组织的种子质量纠纷中的田间鉴定。在田间鉴定工作中实际存在很大难题,首先是对种子真实性鉴定困难,其次是赔偿尺度难以掌握。 2008年3月28日云南省出台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市场,消费者的利益有望得到最大保护。但县级职能部门对种子质量的管理,实际是对销售环节进行管理。在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督管理中,种子质量管理狭义的说就是监督、检查种子的四项质量指标(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 )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衡量的方式和手段主要是通过对照市场销售的农作物种子的标签、标识及标注值进行检查,以扦样送检和留样备查的方式,对商品种子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以留存的样品种子作为衡量所代表的种子批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种子质量状况的依据。如该种子批种植后发生品种质量、适宜性等问题(包括出苗低不真实减产等),管理部门可以此作为依据,对涉及的责任对象进行处罚、责令赔偿、溯源追偿以至追究法律责任等。在现实生活中种子引发的纠纷较多,实际上也较难以得到解决。因为使用者多数是农民,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绝大多数农户都用感观去判断种子质量好坏,一般在经济损失数额较小或不太影响家庭生活时,抱着这季不行下季来弥补的思想,选择自己承受。

目前县级以下经营种子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多数没有相应的种子生产技术资质和独立经营的能力。大多数经营户都属于代销,主要农作物种子都要从外省引种或国外进口,种子价格居高不下,相关费用最终要靠农民来承担,增加了生产成本,削弱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云南元谋蔬菜种子(苗),目前每亩种子成本:洋葱在360―520元、番茄400―1000元(苗:每株苗高达0.6元),菜豆种250―300元。有些蔬菜品种如果自己繁(制)的话,在种子质量得到保证同时,种子的零售价格可下降50%左右。元谋种植冬早商品蔬菜30多年了,至今没有自己的种子品牌,只能说没有从这方面研究。

四、农作物种子市场管理与质量控制对策

一是成立种子生产经营联合体(或协会)。种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成立种子生产经营联合体,就是把当地种子企业和个体经销户联合起来,利用大企业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优势,开发研究适应当地栽培新品种新技术,集中技术力量和资金,相对集中地引种调种,减少中间环节,减少田间重复试验示范。在行业内制定行规,规范种子生产经营市场,可防止以次充好和乱定价及哄抬种子价格现象,让种子生产经销商与使用者成为唇齿相依伙伴,改善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生产力发展。

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强种子生产、经营质量的宏观管理。首先是政府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将规范市场和提高种子质量水平纳入种子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发展种子生产、经营中,在信贷、税收方面给予种子企业政策上倾斜,保证规划实施。其次是种子是有生命力的商品,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区域性,在生产经营中常受到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风险较大,直接影响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国家在规划建设项目中、可向种子产业倾斜,建设相对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再次是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 种子法》 是我国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法律,为了完善种子管理制度,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引导、督促种子生产经营者加强自身建设,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提高种子生产经营种子质量水平。

三是强化种子质量检测,建立、健全种子质量检验体系。《种子法》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进行种子质量检验。这就明确了种子质量监督与种子检验的关系,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种子质量监督工作,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负责种子质量的检测工作。种子检验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科学的种子检验,才能为社会提供真实的、可靠的、科学的信息。现代种子产业要求种子检验工作不能局限于市场质量抽查,而是拓宽监督职能,因此,强化种子质量检验,建立健全种子质检体系,提高种子检验员素质是保证种子质量的硬件措施。

四是在处理种子质量案件中,可采用举证质证法律条款。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加大对伪劣种子的检查、打击、处罚力度,坚决打击无证生产和无照经营,禁止没有在当地试种一个周期的品种在市场上销售和推广。如给使用者造成较大损失的,职能部门可根据种子使用者举报,按照举证质证原则,给予损失的两倍以上经济赔偿处罚,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是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措施,把当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非主要农作物种子也要纳入管理检查范围。农业职能部门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农业职能部门在提高新品种试验、示范质量的同时,还要对生产、经营、使用者进行培训,一方面督促种子生产、经营户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另一方面引导农户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和新技术,促进地区良种布局区域化和种植规模化。有关职能部门在种子质量监督、管理中,要建议政府出台法规,把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蔬菜,瓜果类等非主要农作物种子也纳入种子质量检查管理。

第3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种子市场;现状;对策;印江县

中图分类号S3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88

1 印江县种子市场现状

1.1种子市场门槛低,导致品种多、乱、杂现象 2012年印江县主要农作物种子备案经营的企业涉及30多家,经营品种有193个,其中水稻81个、玉米112个,种子经销商143户。随着种子市场的开放,种子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种子监管的复杂化,《种子法》规定:种子经营者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或者受有种子经营者以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无需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经销者进入种子市场门槛低,导致种子经营人数不断增多,种子市场不断繁荣,经营主体有个体种子经销商,外地种子企业分支机构,部分乡镇甚至出现小商店顺带经营和小商贩走乡串户卖种现象,市场构成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经营模式多为受委托代销、受多家委托代销和直接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种子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促进了种子市场发展,但也加剧了低端种子经营户的竞争,导致种子价格战,相互换货,造成品种多、乱、杂现象,一些经销商追求高利润,夸大宣传新品种的增产潜力,使农民购种时雾里看花,无从选择,只好跟随购种,仿效购种,听信零售商的诱导购种。甚至有些终端商不管种子质量好坏,不看种子来源,不顾法律、法规限制,不搞跟踪技术服务,追求高利润乱调种子,造成种子市场混乱。选择优良种子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和前提,由于品种多而杂,主要表现在一个经营摊点品种多,有些未审定的品种,存在提早上市。

1.2部分经销商和种植户对作物的特征特性不了解 部分经销商对作物的特征特性不了解,不懂农作物栽培新技术、不懂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农民提出的问题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再加上农户本身素质不高,据调查有3%的劳动力在30岁以上,70%的劳动力在50岁以上,27%的劳动力在60岁以上,总体年龄偏大,而且很大一部分人不识字,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很难掌握,所以种植科技含量低,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不强,旧观念、旧耕作制度难改变,粗种粗管,严重影响产量。遇到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人们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造成一些品种大幅度减产。

1.3个别经销商为了逃避检查,推脱责任,采取隐蔽销售如用A公司的种子销售发票销售B公司的种子,甚至不开发票,种子串种现象多,一部分种子是经营户从本县以外的相关批发商手中调购“三杂”种子,既不到种子管理站备案,也不具有该批种子的原始植物检疫证书和质检证,给种子质量监管带来了难度。无照经营现象存在,在印江县种子经营市场中,有少部分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经营者没有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标签、标识不规范,同一品种的标签包装有多个,有的将审定编号印制在包装物内,给种子执法增加难度。

1.4种子管理经费不足,装备差 种子执法需要一定的装备,但印江县种子执法装备缺乏,如没有必要的照相摄录设备、计算机、交通工具等,在案件查处、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经营行为、维护种子市场秩序等工作中取证和整理较为困难,在市场检查和案件处理工作上较为被动,很难适应现代执法的需要,也没有完善的检验条件和执法装备。

2 规范种子市场的建议

2.1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 提高种植的科技含量需要培养一批得力的技术员,发挥农民技术员、科技户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主力军作用。因此,要抓好村级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的专业培训。

2.2加强基地建设和新品种的展示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良种引进,试验、示范和繁育、推广工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鉴定引进试验示范是良种更新换代的基础工程,作物良种的供应是种子生产的归宿,因此加强种子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让农民购到放心的良种,保证农民增产增收。政府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扶持建设一个大规模,上档次具有农田基本设施完善、科技水平较高、服务管理先进、经济效益显著的种子试验示范场地,新品种审定后须先展示后再推广。

2.3加强种子经销商和种子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销售种子必须经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必须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种植栽培技术,懂法、守法,售后服务意识较强,经培训合格才能办证销售。实施人才工程,加强对种子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种子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设立专门培训基地对种子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健全种子经营档案,对种子销售去向逐一登记,出具统一票据便于售后跟踪服务。进一步加强上下左右联动机制,建设高效运转的种子管理网络。

2.4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和品种管理 严格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逐步推行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管理,加大对种子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提高品种审定标准,规范品种审定程序。完善品种推出机制,加快不适宜品种的退出。

健全种子管理机构,强化种子公益性管理职能,加强种子质量检验、新品种试验和信息服务网络三大技术体系建设。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在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增设种子管理岗位,重点加强县级种子管理机构的建设。

第4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

1 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起步晚,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尤其是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的直接支持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在一些领域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例如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2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技术的国家;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现如今我国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各类研究机构已超过200家,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

2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实践应用

生物技术之所以能够对传统农业产生冲击,是因为它在改变物种性状、增加抗病害能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1 提高作物的抗性

自然界强光、干旱、低温等不利环境因素对作物影响极大,其引起的不良结果之一就是氧离子基团的产生,因此若能提高作物对氧离子基团的耐受能力,就能大大提高其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转入到作物基因组中,使其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以抵抗氧离子基团的毒害,这种技术在烟草上已经获得了应用[1];另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抗寒、抗旱、抗盐碱等作物也获得了喜人的效果[2]。

2.2 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因此损失达数千亿美元[3]。如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把抗虫害基因转入到农作物中,使培育出的新品种具有抗虫害功能。目前,抗虫害的基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具有杀虫活性的原毒素基因,另一类是编码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4]。

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弱毒株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到作物基因组中,使其表达病毒外壳蛋白,这些蛋白的积累能够抑制病毒,这样就有效的保护了农作物。例如,美国科学家将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到烟草及番茄中,并用于大田生产实践中,其防病率高达90%[5]。

2.3 增加作物新的性状

杂草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除草剂在除草的同时也会把农作物杀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将抗草甘膦的基因转入到植物中,使植物获得对草甘膦的抗性,在大田中使用草甘膦除草剂时就能有选择将杂草杀死而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大大减少劳动力,提高粮食产量。目前已经获得抗草甘膦的转基因植物有烟草、大豆、番茄、马铃薯、棉花等[6]。

2.4 改进农产品的品质

将一些用传统育种方式无法培育出的性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引入作物,使作物提高营养价值,并达到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近些年来进行的作物品质改良主要集中在种子贮藏蛋白、淀粉、油脂等成分的含量和组成上。比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使甜味蛋白在马铃薯种成功表达;可使大豆、油菜、向日葵等植物含有较高水平的不饱和脂肪酸[7]。

3 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展望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首先,在国际上发展生物技术的热度始终不减,仍在你追我赶,激烈竞争。这是由于生物技术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决定的,而这种应用价值难以很快被其它技术所替代,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011年统计,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位居全球第六。其次,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政府已对农业生物技术投入大量资金,此外还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建立起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从事范围广泛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相信只要我们发挥优势,奋起直追,我们完全有能力攀登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高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大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福章等.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烟草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5) : 1897- 1898.

[2]乎庆等.植物抗性基因研究现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31(1):74-82.

[3]翟礼嘉等.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冯斌,谢先芝.基因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高传生.美国生物技术及其在农业上应用[J].国外科技动态,1989,(10):38-40.

[6]顾宝根.生物技术对未来农药的影响[J].世界农业,2000,(2):27-29.

第5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

新乡种业为何能取得如此的成绩呢?其持续稳步提升的发展秘诀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11月8日,记者专访了新乡市种子管理站站长李璐,探究新乡种业发展的秘密。

科技创新打造种业辉煌

新乡种业企业驰名全国,所培育品种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均领航黄淮农业主产区。1950年至今,新乡审定的农作物品种达103个,成为河南省审定品种最多的地市之一。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00年以来,新乡通过省审、国审的品种达52个,超过以往51年来的总和。其中我国玉米第一个单交种“新单一号”和第一个双交种均出自新乡,第一个既抗枯萎又抗黄萎的棉花品种也出自新乡,目前河南唯一的超级稻品种“新稻18”同样出自新乡。

据了解,新乡种业公司的数量占河南种业企业总量的1/7,共有种子企业46家。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23家,其中注册资本3000万元的4家。

“2013年,我们小麦种子繁育基地达110万亩,年生产各类农作物种子近4亿公斤,约占河南农作物产种量的1/5,各类农作物经营量占河南农作物经营总量的1/8。种子销售辐射安徽、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山西、陕西等省。在某种程度上,新乡种业的发展已经成为黄淮海区域种业发展的晴雨表。”谈起新乡种业的概况,李璐显得很自信。

新乡种业为何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

“首先得益于新乡天然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李璐说。新乡拥有最适宜河南农作物品种生长的气候,又是农作物品种繁育最为适宜的区域。很多农作物品种要先在新乡种植,然后才会向其他地区推广。

“新乡种业的成绩是因为有科研院所的支撑。”说到新乡种业科研,李璐充满自豪。新乡是河南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地市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在新乡设有分支机构,同时新乡还拥有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100多家技术中心、研究室等,这些科研院所为新乡种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撑。丰富的品种资源、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新乡种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由于科研院所的影响,参与新乡种业科研的人才形成了多元化发展局面。除了科研院所的育种人员外,很多种业公司的掌舵人也是育种家。河南丰源种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桂凤,通过不断学习,从一个农民成长为水稻育种专家,5年间其培育的4个水稻品种通过了审定;科林种业李修立,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既抗枯萎又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新植杂1号;锦科创世纪种业法人孙长法,13个棉花品种已经通过审定,其中有4个是国审品种……

据统计,新乡市18家种子企业拥有自有品种,占新乡种子企业总数的39.1%,远远高出全国10%的比例。新乡每年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数量占河南的1/6。

此外,宽松的农业政策和对种业发展的大力扶持,也是新乡种业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管理创新展示新乡模式

套牌、假冒、高仿、山寨等不法经营已成为制约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打击假冒伪劣种子,新乡市种子管理站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手段,通过实地调研和摸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种业管理是服务全局的工作,具体到实际工作,概括起来就是服务好种业发展“一个中心”,打好“两个基础”,抓好“三项管理”,落实好“五个创新”。

打好“两个基础”,就是打好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要想打好政治基础,首先,抓好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其次,通过开展检验人员技能竞赛,提高技能水平;再次,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打好经济基础,就是积极帮助企业争取种业项目,提升发展实力。

抓好“三项管理”,就是抓好种子“品种管理、质量管理、市场管理”。

在品种管理方面,加大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力度,新乡市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百余个,安排试验和展示,科学鉴定品种的适应性,确保品种种植的安全,对生产出现问题的品种,积极建议省评审会终止。

在质量管理方面,抓好源头,加强种子基地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强化组织、强力推进种子基地建设,实行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着力培育一批种子生产专业村、专业乡(镇)和专业县(市),以此提升大田种子纯度和质量。从种子田、入库、抽检、出苗排查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农民用种安全。加大春、秋市场抽检,对质量不合格种子,及时召回,加大处罚力度。

在市场管理方面,春、秋种子销售旺季,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检查活动,对大的种子市场或种子集散地,抽调县(区)站长突击检查;对有问题的门店或企业列入重点,设专人监管。对市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大惩治力度。

在工作创新方面,新乡市种子管理站主要落实好“五个创新”,即在管理方式上有创新,在培训内容上有创新,在宣传上有创新,在许可办理上有创新。

谋划未来,创新引领发展

2011年4月1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种业进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意见》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把建立产学研联盟、促进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努力建立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种业体系。

“具体到新乡种业的实际,我们目前已经有两大种业科技创新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一是河南科技学院茹振刚教授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已经取得了新的突破,与常规育种的小麦相比,杂交小麦的品种在抗性、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有大的改进。其二是河南丰源种子有限公司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学院合作的水稻远缘分子育种技术也已达到了新的高度,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审定通过了一个水稻品种,新品种水稻在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在谈到新乡种业发展,李璐解释说。

第6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注意事项

前言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在风沙和干旱侵蚀下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这就导致土地含水量不断减少,土地沙化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农民的收成也在不断锐减,越来越威胁到国家粮食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对土地和环境的改善,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土地生产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1 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 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

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提高农作物的光照时间,从而确保光合作用延长。利用间种、套种及立体种植等来提高复种的指数,确保农作物收获面积的增加。可以对农作物的生育期进行延长,对其进行补充人工光照。利用合理密植及改变株型等来增加农作物的光合面积,利用通风透光及增施各种肥料等来增强农作物的光合效率。

1.2 改良遗传因素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其是否高产与种子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确保农作物种子的优越性,选用具有较好抗逆性、稳产及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种子品种,通过育种来对株型进行改良,确保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提高,使其具有较为适宜的成熟期,这对于农作物增加复种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多种育种方式进行有效配合,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确保育种水平的提升。

1.3 提高栽培技术

通过土壤耕作、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利用土壤耕作技术可以有效的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结构,确保土壤具有较为适宜的孔隙比例,能够对土壤中的水分分布进行有效的调节,协调土壤中的肥力问题,并做好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杂草清除及表土的疏松工作,确保土壤的高产性。在对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农作物进行施肥时,需要根据气候、土壤、生产条件及产量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肥料,做好肥料用量配合比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肥效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和优质。

1.4 其他措施

目前在农作物生长发展过程中可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可以适当的延长农作物的成熟期,使其完成养分的累积和转移。通过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作物的灌浆期,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目标的实现。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通过松土、垄作、地膜覆盖、灌溉等会直接对土温和气温带来一定的影响,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的生长。利用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温,有效的保持土壤的水分,不仅能够对土壤物理性能进行改善,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对降低土壤盐渍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温度,而且还会对温度的变化起到较好的缓和作用。

2 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 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 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我国化学肥料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也导致当前许多农户对于土杂肥及绿肥缺乏重视,为了片面的追求高产,往往加大化学肥料的用量,从而导致土壤不断恶化。不仅土壤板结较为严重,而且土壤酸化、毒化较为严重,对农作物正常的生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这种状况,则需要对土杂肥的施加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还要利用深翻改土来实现对土壤团粒结构的改善,确保土壤肥力的增强。另外,还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实现对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控制,利用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择抗病能力强品种及利用化学控制病害等多种防治措施来对病虫害起到有效地预防作用。在实际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措施结合一起应用,这样才能确保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2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在当前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快栽培观念的转变,通过科学栽培来加强管理,确保实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以增施有机物作为基础,对施肥过程中采取科学的配方进行施加,确保土壤肥力的提高,实现高交、稳产的目的。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通过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增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通之深耕、细耙及精细整地、除草等来强化对农作物栽培期间的管理工作,确保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高效。

3.3 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在以往的农作物栽培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对栽培经验进行总结发现了许多可以实现农作物增产、防病的重要措施。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对马铃薯进行施加,可以有效地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减少化肥用量,实现增产的目标。

3.4 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4 结束语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作物高产的目标,则在加强农作物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要选择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进一步对栽培环境进行改善,努力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加快农作物栽培理念的转变,利用现代化的栽培技术,实现农作物科学栽培,严格管理,从而确保农作物能够达到高产、稳产的目标,为农民收入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风弼.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云南农业,2010,5.

第7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农业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青海海北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87-01

青海省海北州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下辖30个乡镇214个行政村,农牧业人口22.41万人。现有专业合作社440个,带动社员4.26万人,占农牧总人口的20%,在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通过对海北州海晏县金滩乡姜柳盛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跟踪调查,总结经验与不足,摸索适合海北州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道路。

1 发展现状

姜柳盛村位于金滩乡北侧,地处前半山与脑山地区,辖姜柳盛和盛源2个自然社,总耕地面积159.47 hm2,共137户558人,其中盛源社由于地理位置限制,80%以上为半平地或旱地,农业收入低,整体整户外迁移居海晏县城46户,多以打工为生,土地撂荒或收不抵出。根据中央耕地集约化经营的精神及省、州、县、乡的有关文件政策,2008年海晏县姜柳盛高产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在盛源社土地的基础上集约土地30.67 hm2,逐年增加,至今已整合集约土地109.33 hm2,配置拖拉机2台套,小型联合收割机2台,农用运输车4辆,手扶拖拉机80多台,参与农户67户268人,集约参与户占全村的50%,参与户收入达825万元,集约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9%,解放劳动力134人。

2 主要做法

2.1 土地流转循序渐进,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社

姜柳盛村最初以“租赁经营,流转承包的形式”将土地集经营给本村农户,2008年成立之初先以盛源社迁移人员30.67 hm2土地为基础形成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雏形,一方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发挥本村种植户主动性。自2010年起形成了完整的姜柳盛村高产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既有理事长,也形成了专门的监事会,土地流转面积逐步扩大到村土地的65%左右,参与农户也扩展到全村的50%,专业合作社开始能够规范运行。2012年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109.33 hm2,成员30人,参与户268人,带动户60户,固定资产达157万元。

2.2 种植业发展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化种植

合作社整合土地25%在25°以上的坡地,种植多以青草为主,产量低下,并且种植户种植青草品种较杂,品质参差不齐。合作社集约经营后,多从市场需求出发,联系了本地区内科研单位,种植类型涉及油菜、牧草、豌豆、青稞等不同作物多个新品种,青海省海北州农科所推广的豌豆品种“草原23”、“草原25号”,优质牧草品种“黑饲麦1号”、高产燕麦等不仅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也减少种植业风险,并且形成规模种植促成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如2011年起与海晏县夏华肉食品公司签订26.67 hm2青草种植合同,2011年与西宁奇业农贸有限公司签订青加工豌豆“草原23”42 hm2的种植;2011―2012年实施的“草原23”示范种植及优质牧草“黑饲麦1号种子基地建设”项目,当年从专业合作社外调良种12 t,辐射到全州刚察、门源以及临近的湟源。

2.3 专业合作社发展以村情为基点,发挥村内优势以点带面合力发展经济

姜柳盛村是海晏县的牛羊贩运重点村,随着牛羊育肥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饲料靠外村或到外县收集,饲草料给牛羊育肥造成大量劳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集约经营后专业合作社从村情村况出发,与大型养殖育肥户直接签订饲草料订单,就地解决育肥户饲草料缺乏的问题,种植业产出优先解决本地本村使用,互惠互利,以种促养发挥优势,合力发展村经济[1]。

3 取得的经验及成效

3.1 做强基础产业

姜柳盛高产农作物专业合作社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走一步看一步,总结以往经验发现合作社的自身能力必须加强。姜柳盛合作社从最初的土地整合开始每年机耕费就达到了870元/hm2,4年内按2009年拖拉机的售价计算相当于将2台(套)拖拉机拱手让与他人,多方筹款后购进了4台农机具、2辆农运车,使合作社在产前、产中及田间地头运输等问题上都得到了解决,从根本上加强了基础建设,也促进了合作社集约经营土地的规模种植,引来了八方客,形成了订单农业[2]。因此,专业合作社基础建设是发展的基础。

3.2 提高信息接收能力,以新促发展,以优持续

姜柳盛农作物高产合作社成立初期只是简单的土地集中种植,品种仍显单一,当年只能随市场行情销售产品;后期土地面积不断增加,人员增多,成员自身素质建设也提上日程,对科技培训以及技术指导从用时才想起转变到农闲时积极的衔接开班,新信息、新技术能够迅速及时传达到合作社每位成员,通过豌豆新品种“草原23”、“草原25”,牧草“黑饲麦1号”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利用,不仅建成了品种种子基地,也形成了加工产业的原料生产基地模式,以新技术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历经4年就累计资产157万元,将农户户均年收入提高到2万元以上。

4 存在的问题

姜柳盛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运行以来,虽然呈现的成绩显著,但是作为村专业合作社的长期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专业合作社发展多处于最简单的原料生产,费时费力但附加值低。一是海北州内各级专业合作组织多以土地流转模式形成集约化种植,种植作物仍限于大众作物,随市场波动较大,难以产生高附加值和稳定性[3]。二是专业合作社发展以种植户带头人为主,信息滞后,以需定产稍显欠缺,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5 对策

5.1 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海北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多为当地的农业种植大户,种植面积大,参与人员多是村中“能人”,在村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借助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既能快速产生示范效应也能加快成果转化,同时也是对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推动力[4]。例如:2011―2012年青海省海北州农科所在姜柳盛专业合作社示范种植“黑饲麦1号”品种,当年使周围地区以及湟源农户对该品种都有认知,当地生产种子90%全部外调周边及刚察等地,宣传示范效果显著。因此,在州内项目选点上可以将专业合作社作为首选示范点或联合申报成果转化项目,促使专业合作社向特色、规模种植发展。

5.2 与市场对接,做好产品的开发加工

专业合作社作为原材料生产基础单位,只是局限于原料生产,农业附加值无从提高。只有在不同专业合作社形成特色、规模种植的基础上,提前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与市场对接、联系合作企业或是开办小型企业,才能形成产业链条,发展朝阳产业[5]。

6 参考文献

[1] 陈蓉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8):4934-4935.

[2] 卢昌军,周志斌,曾建民,等.湖北省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11):2140-2141.

[3] 于化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初探――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6(S3):148-151.

第8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种植结构;种植制度;演变;山东阳谷

中图分类号 S6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089-01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5°39′~116°6′、北纬35°55′~36°19′,年平均气温13.6 ℃,年平均日照时数约为2 223.3 h,年平均辐射量1 172万J/m2,平均降水量约为523.9 mm。

种植结构和制度的演变受自然资源、技术条件、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4]。种植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3],1949年以来,阳谷县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制度。文中初步统计总结了建国以来阳谷县种植结构和制度的演变历史,以期为今后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历史依据。

1 建国以来阳谷县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1963年以前,阳谷县是一个粮区,粮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1.5%左右,经济作物面积占4%~5%。1963年棉花列入国家计划,经济作物面积扩大,至1979年面积一般为1.53万~1.60万hm2,其中棉田面积1.4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1.23%;粮田面积下降到4.33万hm2,占耕地面积62.5%;1981―1990年,棉田面积又有所扩大,其中1981年棉田面积达到2.2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1.9%,粮田下降到3.4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0.1%,其他作物面积1.19万hm2,占17.2%,至1990年,棉花种植面积达到顶峰,约2.33万hm2左右。从1992年开始,受经济效益的影响,棉田面积开始逐步下降,粮田及蔬菜种植面积逐步上升,1997年以后,该县棉田面积稳定在0.4万hm2左右。由此可见,建国以来,阳谷县经历了粮油区过渡到粮棉区,再过渡到棉区,再过渡到粮区等几个阶段。

粮食作物内部,当前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趋于稳定,豆科、小杂粮面积减少趋于稳定。解放初期至1965年,粮食作物虽以小麦、玉米为主,但大豆、谷子、地瓜、高粱等面积占相当比重。1956年小麦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0.0%,玉米占20.5%,谷子占7.8%,大豆占11.2%,高粱占4.3%,地瓜占7.2%,其他杂粮占6.9%。1965年以后,小麦、玉米面积大幅上升,其他粮食作物面积显著下降,1981年小麦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35.8%,玉米占35.7%,大豆占2.9%,其他杂粮占6.2%。2010年小麦占播种面积的35.4%,玉米占37.3%,大豆占1.1%,其他杂粮占1.2%。

2 建国以来阳谷县耕作制度演变

20世纪50―60年代初期,在土地瘠、薄、洼、碱未得到治理,人均占有土地相对较多,生产条件落后的情况下,阳谷县主要以两年三作为主,约占耕地面积的50%,即小麦―玉米(或大豆)―谷子(或高粱、地瓜);一年两作次之,占耕地面积的30%~40%,即小麦、玉米―小麦、玉米;一年一作面积占10%~20%,即棉花或小麦―休闲―小麦;一年多作极少,一般占1%以下,多为菜园地。

1963年开始棉花列入国家发展计划,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阳谷县棉花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一年一作和一年多作占耕地面积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一年两作和连年三作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在此期间,一年一作(主要是棉花)占耕地面积比例在40%~60%,一年两作(主要是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占耕地面积比例在20%~30%,二年三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在10%~35%;一年多作(主要是蔬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在1%~6%。以1981年为例,1981年一年一作占耕地面积比例为59.4%,一年两作占耕地面积比例为24.1%,二年三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为11.5%;一年多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为5.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阳谷县耕作制度又发生重大变化。一年一作和两年三作面积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一年两作和一年多作面积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并且逐渐趋于稳定。在此期间,一年一作(主要是棉花)占耕地面积比例在4%~8%,一年两作(主要是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占耕地面积比例在60%~80%,两年三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在1%以下;一年多作(主要是蔬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在15%~30%。

3 结语

1949年来,受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生活需要、经济效益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阳谷县经历了粮油区过渡到粮棉区,再过渡到棉区,再过渡到粮区等几个阶段;耕作制度上一年一作和两年三作面积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一年两作和一年多作面积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并且逐渐趋于稳定。

在农业发展初始阶段,种植制度明显受自然条件制约,建国以来,阳谷县随着生产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总产逐年增加,设施蔬菜栽培面积扩大,复种制度显著增加,种植制度更多体现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

4 参考文献

[1] 卞正瑶.种植业结构调整:我国世纪之交的一场革命[J].中国粮食经济,2000(11):13-15.

[2] 牟正国.我国农作制度产业的新进展[J].耕作与栽培,1993(3):1-4.

第9篇:农作物种植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抗旱保墒;增产增收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08

近年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极端气候条件频发,特别是春旱与夏旱,影响大豆生长发育。一旦遭受春旱,会影响大豆出苗,使其无法正常成熟。而夏旱,会影响大豆落花落荚,导致大豆减产,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绝产情况,给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抗旱保墒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效、常用的种植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选择优质品种

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大豆种植覆盖3个积温带。当前,针对不同的积温带,推广的品种有所差别。如针对第4积温带来说,推广黑河43号、38号、北豆5号等;对于第5积温带,可以选择黑河45号、北疆2号等。第6积温带,主要推广黑河35号、44号等。根据气候特点和发展规律选择合理的大豆品种非常重要,为了减少春旱对大豆种植的影响,应尽可能选择成熟期较早的品种,确保霜前大豆能够正常成熟,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目标。

2 合理灌溉

灌溉是缓解旱灾的有效手段,能够为农作物及时供水,缓解干旱情况。近年来,田间水利基础设施日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农田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如果出现干旱现象,应及时进行灌溉。但在灌水时,要坚持节水原则,将原来的长沟变为短沟,减少田间灌水量,兼顾灌溉与节水双重目标[1]。管灌,利用低压管道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该项技术能够减少成本和时间消耗,较传统灌溉相比,能够节水30%~50%。还可以采用微灌、喷灌方式,前者将水进行加压、过滤理,经过管道直接作用于作物根部,湿润部分土壤,提高节水率。后者是当前大豆较为理想的灌溉方式。一般来说,大豆生长季节对水的需求最为明显,应进行合理的灌溉,以此避免过度干旱影响大豆生长。

3 抗旱栽培措施

科学的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大豆作物产量。因此在实践中,农民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栽培技术。详细来说,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加厚活土层,以此来提高土壤透水性,减少地面径流,形成土壤水库。一般来说,大豆播种前,应深耕30~35cm,保证其能够更好的渗水。实践经验表明,活土层每增加3cm,每677m2需水量能够多增加70~75m?,为农作物发育提供支持,以此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促进大豆能够更好地应对干旱气候。

适度趟地,进入夏旱时期,大豆开花结颊,要适当进行趟地,减少作业次数,特别是不要对整个垄沟过深耕种,避免水分过渡蒸发,保障土壤蓄水量[2]。

增施有机肥,在大豆田地上,施加有机肥,能够降低用水量50%左右,在有机肥不足之处,要积极推行秸秆还田,提升土壤的抗旱能力。

覆盖保墒,利用薄膜或者秸秆,铺盖在大豆地上,能够避免水分蒸发过快,提高土壤水量,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保墒作用,提高大豆产量。

4 化学调控

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下,保水剂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百倍、甚至千倍,将保水剂涂抹到大豆种子上,或者进行沟施、穴施直接施加到土壤当中,好比给大豆根部搭建小型水库,当土壤含水量下降时,大豆能够及时吸收保水剂供给的水分,且能够在水分供给充足情况下,将雨水及时保存到土壤当中[3]。再次遇到干旱时,保水剂能够将保存的水分缓慢释放出来,为种子和作物生长提供支持。抗旱剂是一种蒸腾剂,将其喷洒到叶面上,控制气孔张开度,减少叶面水分蒸发,从而控制好干旱和热风的危害。抗旱剂每喷洒1次,能够保持10~15d。还可以通过拌种、浸种等方式,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根系发育,以此来提高抗旱时间及能力。随着农业技术不断发展,还应加强对抗旱保墒技术的研究,创新更多新技术,减少气候对农作物种植和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

5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黑龙江省作为粮食大省,大豆作物产量不仅与当地农民生活存在密切联系,且会影响国家粮食储备。但农作物种植与气候存在直接联系,北部高寒地区常常遭受旱灾,影响大豆产量。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农民要根据当地气候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对大豆种植的管理,从源头入手,选择抵抗力较强的品种,进行合理抗旱,利用高效栽培技术,还可借助化学手段对土壤含水量进行调整和控制,提高大豆种植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抗旱保墒增产增收目标,促进当地大豆种植更好的发展,增加农民收益。

参考文献

[1]韩德志,房树彬,张伟力,等.黑龙江北部高寒区早熟大豆科技创新现状与对策[J].中国种业,2016(11):24-25.

[2]赵军林,王云泉.黑龙江省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02):41-4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