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校园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

第1篇:智慧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校园文化由四部分所构成,也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石,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本体,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一)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石

物质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本质上是协同联动,共赢发展的衔接过程,物质文化呈现透明化、显性化及明确化的特点,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构架作用,物质文化是客观存在和集约发展的,侧面折射出设计者、参与者及受益者的思想精华和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和持续性。校园建筑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宿舍等硬件设施和自然环境集聚一起共同构建形成物质文化体系,工程基建的普遍布局和建筑格局的配套分配都是物质文化的显性彰显。优美的校园文化不仅在宏观上可以衬托出校园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建设,在微观上为师生提供一个惬意与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提供一个广泛高校的平台,使得师生员工能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起到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深层面,又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及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它是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需求内化为主体的自我需求,增加师生员工的强大求知欲望,建立起正确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校训、校风、学风、教风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能够体现出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之所在。校刊、校史、校徽、校歌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校刊和校史都是以学校历史沿革情况为主要内容来反映以往的发展史和现在的发展情况。校徽和校歌可以表达出学校深层办学的理念,可以起到其应有的凝聚师生感情的作用。

(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本体

科学与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校园制度文化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软性环节,作为一种内在机制和文化体制,制度文化承载着很多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具有制度保障和公开约束的功效,作为保障体系的制度文化也是保障校园文化有序传承的重要支撑。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属于校园范围内需要严格遵守和强制执行的文化类型,具有学校强烈的规范性、秩序性和组织性。这种具有严格性和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旦经过学校成员的高度认同,不但能促进优良品质和价值观的形成,更能凝聚成一种具有传承精神的文化传统。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高校建设校园文化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是顺应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学生而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需求,建设校园文化的落脚点是在人上,一切都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为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而营造一个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将科技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结合。

其次,对学校而言,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需要,大学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基本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师生为本,在学生发展良好的同时学校自身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再者,对社会而言,是对大学第三第四种功能的呼应,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后输送到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一)坚持指导思想,夯实理论基础

任何阶级的社会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都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征,又反过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即有一个政治方向问题。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大学教育同样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当代,我国的大学教育要坚持为指导,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基本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坚持用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要求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并把它具体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实现共同理想,完成基本目标

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国家和学校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同时,全体师生员工一定要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到一起,实现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一切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奋斗目标。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要从校风、教风和学风入手。第一,形成和谐良好的校风。深入发展校风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发挥学校档案文化的育人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具有社会主义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校园风气。第二,养成求真务实的教风。追求更高一层次的育人精神,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高校要进一步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在学校宣传栏上挂上老师照片、老师对学生的寄语、师生对话、老师的教学心得、学习体会等,大力发扬教师良好的教风。第三,加强求真创新的学风。全面开展学风建设,要进行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增开选修课,加大人文课程的设置,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术论坛,科技活动,读书活动等。

(三)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把握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而高校所要建设的校园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方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同时还要广泛开展校园和适合实践活动,在能将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的同时,学生能真正领悟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伟大精髓。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一,将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弘扬民族精神,要大力发扬学生的历史人文气息,增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讲座和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将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开创时代精神,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课程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校园活动。如开展知识竞赛、科技创新的学术报告会,增加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研究生阶段增设创新基金项目,让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

(四)树立和践行荣辱观,增强道德基础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应该是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高校应该在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八荣八耻”的时代价值,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更进一步发展自我。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就应该发扬古代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将艰苦奋斗贯彻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使他们更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要让他们懂得感恩,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其他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要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大力发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态度。在高校建设校园文化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彤,刘文.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3(10).

第2篇:智慧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统领、引导、规范各族人民的行为和思想的精神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终体现,在各行各业中都闪耀着精神光芒,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必然会起到引导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确保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

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应该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要求和内容完全统一、完全一致。文化建设在于长期规划和持续发展,高校校园集中了优秀知识分子、专家、学者、管理人才和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是我国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体验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的整体成效。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桥头堡,就需要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作为我国先进文化根本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也是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确保高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广义上讲,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这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都不难理解,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指的就是高校的教学行为和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具备理论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在任何时期都不容置疑。故此,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接受的指导,在大学生心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行为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的精神产物,这种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可以发挥出重要的精神效果,可以确保我国高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从实践效果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优秀人才的层出不穷,就得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抵御不良风气对校园的侵袭

当前社会形态中,不可否认的是各种不正之风、腐朽的价值观念、西方和平演变的思潮,正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进程,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高校扩招的持续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内容,远远滞后于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的进程,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现状,每所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都应正视这个问题,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来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特别是西方自由文化价值观的侵袭。这种客观任务就需要我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接受先进文化精神的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向导和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容来武装在校师生的头脑,提升每位教师和学生的道德水准,为师生员工塑造正确向上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实践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准则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的中进行开展,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进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成效。

(一)方向性准则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有一个方向指导,还应确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中,指导方向就是一面旗帜,是前进的动力,是行动的指南,更是团结全体师生员工的核心要素。偏离了指导方向的文化建设注定会失败的,这也被历史经验所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武装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食粮,是规范、引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方向,自然就应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方向,每所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都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方向,发挥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堡垒作用,将理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之中,为每位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整体性准则

前文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由各个部分整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辅相成,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故此,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应从整体入手,在整体上确定建设方向和实施准则,按照整体规划来推进每个组成部分的建设进度。不容置疑,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上就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要求,确保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效果,在具体实践进程中,各个环节的文化建设,都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建设校园形象文化,学校的、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要适合师生的学习和心理规律,使每位师生员工都能在校园环境中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制度文化建设重要摈弃不合理的要素,按照人性化的原则来制定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

(三)长期性准则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长期的持续、深入建设,才能发挥出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坚持长期性准则,应长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建设,我国高校校园才能在整体规划、校训校风、精品校园等方面体现出成熟的文化效果,展现出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学生对所在院校的归宿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校对的学生凝聚力、向心力和感染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的校园文化深入到每位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者和执行者,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内容传播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程度,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措施

当前和今后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的指导,这种价值观的精神内容应完全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用这种先进的文化内容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指导制度文化建设

我国高校党委和相关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容,领悟这种价值观的真实内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容来指导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尤其是制度文化建设。高校党委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要求,把握校园文化发展规律,加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建立在校党委领导下、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和团委等主要部门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确定年度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和重大活动主题,解决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相关职能部门要对校园文化建设中所涉及的资源进行统一配置,避免出现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的现象,切实提升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用科学系统的制度文化来带动整体校园文化的建设步伐。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统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为第一要务,将的最新理论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坚强意志,将校园精神文化紧密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相结合;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创新能力,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注入民族因素和时代因素,在传承和创新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之中,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进行具体化落实,以此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感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党建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网络技术的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内容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增强学生网络法制意识,帮助学生过滤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最终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第3篇:智慧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 高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46-01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

恩格斯指出:“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预知、掌握时代的潮流,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将其内容确定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对于高校而言,当今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我们构建好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重点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其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发高校文化创造活力,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学生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个人是否取得成功,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灵商(SQ)这三方面达到了均衡的发展。” ①也就是说,只有高智商、高情商、高灵商的人才是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灵商更是尤为重要,“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②大学四年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四年,高校如果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商教育,忽视灵商教育,走出校门的学生可能成为不适应社会需要的“畸形”人才。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都不断发展变化,不同经济成分的并存,使学生产生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不同理解,不同程度的存在信仰缺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整合。同样,在当前思想价值体系多元的社会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思想指导。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战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培养上担负着重要使命,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教育中去,分析、研究并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包容学生思想多样又能兼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这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要加强引导,用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弘扬正气,凝聚社会正能量,以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学生。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开始个体社会化的真正历程。而“90后”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快速变化人们思想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转轨时期与大学生成长中的自身特征融合在一起,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得更为复杂多元。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放到整个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和认识,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评价,我们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解决他们面对的诸多困惑。

首先,在营造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思想为指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建设的具体实际,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认识社会思潮,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目标。

第4篇:智慧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作者:龚慧枫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在学风建设方面,要大兴学习之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着力建设与精神文化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制度文化建设与校园精神文化相一致,就可以彰显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质提供制度典范,做到外在约束与师生内在文化自觉的统一,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反之,就会使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出现矛盾,制约校园文化的顺利发展。高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主动自觉地协同发展自己的智能、情感、个性与行为,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的创设中,自然离不开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要让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和行为方式。教师及管理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更要对学生中的流行文化、思想风气加以引导。

高校是求学的场所,更是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地方,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能使学生更充分地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弘扬主旋律、高品位,受益面积广、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使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活跃在高校校园文化阵地。

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高校德育教学的范畴,还在于它启发人们开启认识高校无形资产、教育资源的新视角,启发人们去认识、探索高校集体教育中存在的种种现象:譬如我们常常会说某校的某专业很出人才,那里的学生某方面的才能很突出;某学校具有某种文化传统,学生整体上有某种特征,等等,像北京大学民主科学爱国意识的浓厚,南京大学“渊默深稳,不激不随”学风的悠长,武汉大学“沉稳持重”学术文化气氛的绵远,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悠悠哲思……实质上都是这些知名高等学府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体现,是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和教学资源。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办学传统和特色,能使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科学地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并不断予以建设和完善。

就学校而言,对原有的传统和特色故当如此,在未来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亦应着意于挖掘凝练,以丰富学校的无形资产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保存正确发展方向和不断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同时,我们应该对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所处的背景和任务的艰巨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给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诸多挑战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当然。我们只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遵循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和规律,紧密依靠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第5篇:智慧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 虚实 简丰 上下 辩证思考

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校园文化建设既不是“校舍装修”,也不是“景观工程”,而是一项将校园赋予灵魂进而使校园更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业。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考验学校的审美观,更是考验学校对教育与文化的理解,以及表达这些理解的能力。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辩证地考虑各种因素,本文所谈的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虚与实、简与丰、上与下的辩证思考。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虚与实

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是“由虚到实”,“先虚后实”,在“虚”的问题没有考虑成熟之前,不急于动手进行“实”的操作。我们这里的“虚”,是指学校的理念系统。拿我们一所新学校来说吧,它建校于2009年9月,学校的一切都从零开始。虽然是从零开始,但我们充满文化意识。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是“文化切入”,把“文化建设”作为第一代教师的神圣使命,我们为此逐步地提出并践行一系列的文化主张。2009年8月,我们提出了“从现实世界出发,向理想境界迈进”的整体办学框架,提出“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这一核心价值观。到2011年底,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的理念系统,并在全体工会会员大会上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对学校的文化愿景、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师生成长目标、学校校训等进行了完整的梳理,理清了“成长”与“坚持”的关系,并把“恒”作为学校校训。我们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是在务实的办学实践中点滴积累而成的;提炼之后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又不断地用实践来丰富与滋养。如果我们把这些无形的文化看作是“虚”,把有形的校园建设看作是“实”,那么,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就是“由虚到实”的。正是在梳理学校理念系统的基础上,2012年6月,在学校成立将近三周年的进程中,我们也逐渐形成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性方案。

校园文化中的“虚”是魂,“实”是体。虚实相生,校园才能充满生机;虚实不谐,就会魂不附体。校园文化中“虚”与“实”的结合点,就在于设计“我的文化”,即具有校本意义的校园文化。比如,为了体现“恒”的追求,我们曾经设计过一组雕塑作品: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绳锯木断,打算置于“恒园”中。但后来又全部这个方案,因为这些作品缺少“我”的元素。我们设计了一个由36本书册堆叠而成的雕塑,这个雕塑的初始想法是:学校初创时,有36位老师,在第一学期,他们参与“土书著述”,奠基了学校以“恒”为特质的“成长文化”的基础,之后“土书精神”一直在延续,至今已经有200本,这里积淀的正是丰富的学校文化。雕塑形成之后,它的含义又可以无限扩展:可以指已有的作品,师生们可以经由名著阅读造就精神高度;可以指有待书写的作品,师生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无论我们怎样去解读,“恒”的含义却是一定蕴在其中的。

我们以为,一种好的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直白的,而该是可以引起思考的、引发探究的。校园文化绝不是“校园文字”,校园文化要“少文字”,要“用意象说话”,而这个“意象”就是虚实相生的产物。意,即“虚”;象,即“实”。有意无象,玄虚缥缈;有象无意,平白无味。虚实相生,才能建设有品位的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简与丰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各种景观的堆砌,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追求至简意义上的至丰。“至简”与“至丰”,是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围绕“至简”来展开,我们的设计哪怕是极其繁多的,也必将是“至乱”的而不是“至丰”的。因为所谓“至丰”,一定是将核心的东西阐释得淋漓尽致,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多而聚焦谓之丰,多而杂碎谓之乱。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着校训“恒”字展开,我们是一所从零开始、从无到有、逐步丰富的学校,我们将校训的源头追溯到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讲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我们的这种追溯,不是卖弄“学问”,不是故作深奥,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感受,我们正在用无数的努力逐渐地积淀学校的文化。可以说,一个“恒”字,开启了并丰富着学校的“成长文化”。而学校的LOGO,也由“恒”字演变而成,汇聚了师生们的追求与希望。左边的竹竿与竹叶,象征着成长中的师生;右边的一片云,一卷书,一波湖面,象征着我们的思绪、智慧与胸怀。左边沉静的深绿与嫩绿,是生长的力量;右边跳跃的橙与黄,象征热烈与奔放。就这样,一动一静,寄寓着“育内外兼修学子”的梦想。

校训的确立为学校文化寻找到了至简的核心,LOGO的确立为校园建设寻找到了聚焦的中心。遍布校园的文化景点无处不是LOGO中的元素,它们一起使至简的东西至丰起来。而“竹子”,也就成为了学校的精神意象。漫步校园,到处可见的就是青青翠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也都被融入了竹的元素;校门口被称为校园八景之一“双童迎旭”的恒恒与成成,也被设计成竹笋的模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竹子是中华精神的代言,而在我们的校园,近30种竹子更多地被赋予了“坚持”与“成长”之意。

“恒”的精神被赋以各种“解释”。在开课教室里,每一学期一届的“成长课堂研讨会”展示了“恒”的阶段性成果;在学校图书馆,200册“土”书的书脊展示了“恒”的迷人力量;“毕业墙”上每届毕业生的“毕业纪念册”,留下了“恒”的痕迹。我们试图用生动的故事与正在创造着的历史,把一个至简的“恒”字演绎得尽可能丰富。

没有至简,就没有核心,校园就会失去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至丰,就会流于单薄,校园文化就会变得概念化与表面化。而只有至简,才能使校园的丰富性有所归属,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丰;只有至丰,才能使校园至简的追求更有力量,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简。至简而后至丰,校园才能富有强大的文化张力和文化底蕴。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3.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

我们可以多元地理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第一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校园文化“上位”与“下位”的关系,即“上位”的理性思考与“下位”的物理呈现的关系,也就是“虚”与“实”的关系,这一层意思,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阐述。

第二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上级领导、高层专家、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需要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但是,在听取各方意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往往是各有各理、各持其理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对学校综合取舍能力的考量。比如,我们的LOGO,先后就有十稿,其中好几稿都是单色调的绿色,造型为完整的圆形,在征求教师意见的时候,美术教师就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增添别的色彩,因为孩子会比较喜欢“跳”的色彩;二是要打破圆的完整性。后来,我们根据这两点建议进行调整,又邀请了学生代表进行投票。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听到了很多的不同意见,最后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定下现在的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听谁的”可不是容易找到的简单答案:既不能简单地“听学生的”,也不能简单地“听领导的”;既不能简单地“听文化设计专家”的,也不能由校长来拍脑袋;既不能几个人说了算,也不能依赖于“投票”。这是围绕核心价值观进行综合思考之后的智慧取舍。但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却是必须的。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们的智慧投入有多少,校园建设的文化含量就会有多少,师生的文化认识与文化情感就会有多深。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和投入。

第6篇:智慧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服务

1. 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所起的作用

1.1 图书馆是学校最主要的精神文化资源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资源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而又合理的开发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坚持以馆藏为中心向以开发利用为中心的转变,坚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学校最主要的精神文化资源,它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支撑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展开。建设好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1.2 图书馆是育人成才的重要基地

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和第二课堂。图书馆凭着丰富的馆藏和文献信息资料,以及各种服务功能,在建设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中,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责任,对推动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优雅、恬静的环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令人神往,让人身临其境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陶冶,体现优秀的文化精神影响,塑造学生成功的人生,展示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通过特殊的文化氛围,使得学生感悟到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精神,人格得到升华。文化的魅力在于激励学子通过学习和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1.3 图书馆是构建大学生获得知识和创新动力的平台

图书馆是学生在课堂之外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求知欲强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先进的传媒设备设施,优雅的学习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对于处于学习增长期的大学生来说,图书馆正是他们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图书资料信息是一种文化符号,而这种符号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解读,学会消化吸收,得到升华。需要把图书文献信息这个人类知识宝库的潜能发挥出来,让先进文化的精髓融入当代大学生所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中去,让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滋润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整个生命过程。

2.高校图书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2.1 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态势和水平。图书馆的服务要根据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保证信息资源的来源,做到及时、准确、有序的采集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同时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资源信息链,把握好各个传输和服务的环节。当今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多元文化的融合与选择,主流文化地位的确立等扬抑,图书馆信息服务导向尤为重要和敏感。必须坚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文化精神,坚决抵制和阻止那些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的侵扰和腐蚀,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确保校园文化健康的发展。

2.2 找准切入点,全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知识是通过学习和吸收,积累和内化,进行再造,转化成文化。文化的高度是思想,文化是大学的厚度,思想是大学的高度。大学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营造一种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文化具有渗透性、传承性、迁移性的功能。图书馆服务工作应找准切入点,以快捷的形式,全方位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服务工作要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积极开展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不断的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内涵。主办或协办文化讲坛、读书活动、新书推介、文化沙龙、社会民生热点研究、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空间,提供和开辟校园文化活动场地,积极协助学校党团学工组织,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增强师生和校外同行以及社会的认同感。

3. 努力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内涵建设

3.1 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以适应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优质高效。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辨证统一。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必须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化,全体馆员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围绕着为了人、尊重人、理解人做好服务工作,而发展人则是服务工作最终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图书馆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知识结构和组织协调能力都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因此,首先要求馆员要确立爱岗敬业的思想,不断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培养馆员的各种能力,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充分发挥馆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作用。使得图书馆这个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更加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3.2 运用科技手段,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

科技创新对于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现代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人类的学习和交流,认知和创新提供了快捷的途径,为人类认识微观和宏观世界奠定基础。图书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功能与范围的扩展,必然会给服务增加大量的工作。而在服务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先进手段,积极配合创新服务的发展,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效能,借助科技创新的技术作用,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质量。在信息描述、标引、分类、存储、检索等分析与传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先进技术设备。例如:超大电子信息显示屏、计算机服务管理终端处理器、指纹识别借还系统、语音识别信息文献检索系统等。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发挥其优质高效功能,开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4. 突出服 务特色,创新服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4.1 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探索构建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模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归宿。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生态文化就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正确认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是生态文化反映在高校校园中人与自然社会的一种现象。高校图书馆通过利用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把人类知识的结晶和文明成果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更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自然生态的文化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适时的温度,吸收新鲜空气,沐浴阳光雨露,饱泽养分。完成一个认识世界、完善自我的生命历程,达到成长成才,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终级目标。校园文化正是在这种生态文化的时空中孕育成长,完成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过程。

4.2 突出服务特色,建立服务保障机制,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阅读和借阅方式受到了很大冲击,人们的阅读借阅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读者的阅读借阅需求方式表现为:快速、便捷、准确、全面。而图书馆服务也必须在流通服务有所创新,建立多种服务平台,开展特色服务。例如:个性化服务、追踪服务、推介导读服务、文化活动策划服务等,促进馆员与读者互动。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建立专业图书馆、手机图书馆、音像资料图书馆、就业实践图书馆等,突出馆藏服务特色。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健康图书馆,有一系列的健康视频讲座,仔细的讲解各种健康问题,告诉你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持身心健康,很受师生欢迎。我国有的城市和社区建立了自助图书馆,极大的方便了读者。这些先进的服务理念都值得借鉴。为了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要建立校园文化服务机构,做到:“人员落实,服务到位,责任明确,效果明显。”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培训服务人员,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从组织和管理机制上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图书馆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最终达到共建互利双赢的目标。

5.结语

以现代先进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为准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共建生态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张志宁.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纪宝成.深刻认识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第7篇:智慧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以上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种种特征表现虽然说明了二者之间界限的客观存在,然而透过形形的校园文化现象,二者又不乏有机统一的一面,这种统一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二者相互规定。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外在地规定校园文明的存在。例如,清爽的校道、别致的景点、畅通的网络、齐备的教研设施等器物文化体现的是精致与优良的器物文明;整理内务、发明创造、排队就餐等行为文化显示的是有益与优雅的行为文明;按章管理等制度文化凸现的是有序与高效的制度文明;勤奋务实、敬业励志等精神文化张扬的是健康与向上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规定。校园文化虽然是千校千面,但它们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学校的文明需求。以学校的社团文化为例,甲学校的文学社在办刊、经济社在生产,而乙学校的文学社在讨论、经济社在消费。显然,这两所学校的社团文化在对方看来或许都存在值得怀疑的地方,然而经过仔细考察却不难发现各自都不乏文明的价值:前者突出的是社团活动的技能性和创造性,后者突出的则是社团活动的表现性和消费性。这一例证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校园文化,不论师生如何建构它的内容和形式,校园文明始终都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蕴或内在规定。其次,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互依存。一方面,校园文化是校园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文明从来不是随校园落成就可自然出现的伴生物,而是广大师生积极创造校园文化,并努力克服校园文化中存在的譬如教与学、学与用、劳动与休闲等诸多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之间的重重矛盾,使校园文化发展到具有泽被师生、造福学校这一价值时而取得的历史成就。离开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变革和完善,校园文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代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存在虽然使得不同校园文化间的频繁交流与碰撞变得空前激烈和复杂,但校园文化避免蒙上文化尘埃,绽放文化光芒的关键既不在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增多,也不在于校园文化形式的新奇,而在于校园文明现实地成为了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是因为:其一,校园文化如果不以接近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变化的方向,那么我们在发展校园文化时就会只注重校园文化的积累而疏忽其内容的意义,以至于将校园文化的建构看成是一种可以任意为之的操作。其二,校园文化倘若不以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那么我们就会把现有校园文化的存在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事情。离开了校园文明牵引的校园文化只能走向混乱、流于低俗。

校园文明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尽管一些学校“有文化无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结果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由“文化建构的任意性”、“文化引导的盲目性”、“文化主体的浮躁性”和“文化组织的散乱性”等原因所导致,但对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二者关系的理解有误与处理不当才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智慧的深刻原因。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改造校园环境、协调入际关系、把握自身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校园样式、风格及行为。它一般由校园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个层面的文化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器材等物质条件与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指用以规范师生行为的各种政策、守则,是校园文化的纽带;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并自觉认同的群体心理和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行为文化是指师生的具体行为展示,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而“校园文明”则是指校园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满足师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良性运行的程度,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各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产生条件不同。校园文化是师生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产物,是师生对校园地理环境、人际关系和自身进行人造的结果。而校园文明则是师生在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矛盾的过程中,对人造结果加以合规律合目的的改造后将“人造”结果转化为“造人”结果的产物。例如,各种亭台楼阁、名人塑像、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就是师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烙上其思想或活动印迹后的人造之物;但雅致的环境、美好的言行、淳正的校风等校园文明却源于那些具有造就和发展人材和大师这一“造人”功用的优秀校园文化。

第二,存在依据不同。校园文化是特定学校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为了特定的追求而创造出来的一切,故在不同的学校,校园文化总是各具内容、风格和样式,体现出它以不同学校、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目的为存在依据的多元特征。例如,农业大学的田地棋布、追求增收增产的校园文化就有别于师范大学的名师丰碑树立、培养师范人材的校园文化,也不同于理工大学的科技迹象遍存、崇尚发现和发明的校园文化。尽管如此,校园文明的存在依据却是一元的,即不论是何种内容、样式和风格的校园文化,它们要想发展为校园文明,都只能以能够满足校园师生获取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共同依据。

第三,变化形态不同。校园文化的变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则是一个相对平稳跳跃的过程。一般来讲,校园文化由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成果,因而它往往是在顾及学校传统及其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连续渐进地展开它的千变万化。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却不同。校园文明对师生和学校发展所起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被轻易地加以改变,而是保持其相对平稳的变化态势,但当学校出现大的转型和调整,抑或校园文化出现大的变革,那么原有的校园文明势必会随着学校的转变或校园文化的积极变革而发生跳跃式的变化。

第四,价值属性不同。在当今学校,师生个性的差异存在及校园文化生成环境的开放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容往往是真假共存、善恶同在、美丑并蓄,展现出它在价值上既可彰显智慧和先进,又能暴露愚昧与落后的二重属性。而校园文明因为是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恰当把握,其同假恶丑相远离,与真善美相伴生,所以它在校园中的千姿百态只会是精华的自由展示而不是糟粕的丝毫泛滥,从而显示其在价值上惟独容纳校园精华的单一属性。

上述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关系深刻表明: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校园文明形成和升华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多层面构筑与文明化追求必须结合起来,互动互进。既重视校园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又追求校园文化的优化和提升从来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然之义。换句话说,校园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决不是一个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分离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统一、交互完善的过程。因而在实践层面上,实现校园文化发展的方略就在于从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统一的角度去构筑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由以下三要素构筑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无疑就值得学校师生予以重视和参考:

“丰富”,即积累、兴盛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基石。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的建构既要重视对校园自然环境、教研设施等“硬件”的添置,也要关注对校园精神、管理制度等“软件”的培育,以保证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要求针对师生需要及学校条件,尽可能地创造吸引师生注意、便于师生参与、发挥师生才华的多种校园文化形式,使校园文化形式能够准确、灵活而充分地体现和强化校园文化内容。为此,本着“开放搞活”的原则,在教师和学生队伍中培养和使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专家及文化活动骨干、积极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以争取社会力量的文化投资、建设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数字校园、对外来文化加以批判吸收等就不失为丰富校园文化的有效举措。

“创新”,即变革、优化校园文化。是指对现有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超越性的改造和完善。创新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思、批判和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能够不断孕育和提升其文明价值,因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关键。它首先要求师生时刻反思校园文化的文明程度。例如,反思精神文化是否催生了“道德文章、堪为师表”的大师和“知行合一、心智健全”的学生;反思器物文化是否得以绿化、美化,因而能够“筑巢引凤”;反思制度文化是否成为了促进学术、培育人才和大师的坚实保障;反思行为文化是否彰显了师生热情、上进的儒雅气质;反思校园文化是否成为积极影响社会的示范文化等等。其次是要求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胆变革校园文化形式、小心改造和完善校园文化内容。采用校园文化新形式尽管经常会面临因违背传统、冒犯权威所带来的风险,但只要新形式有助于增加校园文化的文明价值,广大师生就不妨大胆突破校园文化形式的旧框框、采用校园文化的新形式。当然,校园文化新形式的采用由于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扶持,例如国情的允许、法律和政策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宽让、家长的理解与协作等等,故在变革校园文化形式时要做到必要的小心谨慎,不能随意触犯社会的法规与道德。

“树我”,即树立校园文化的独特个性或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能独具一格且品格优质,那么该学校不仅难以培育出一流的大楼、大师、大材和大气,而且还将走向沉寂甚至是沉沦[1]。鉴于此,追求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无疑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重点[2],需要学校特别注意的是:第一,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这是指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只有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他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仅仅是强调在维持诸种校园文化相互支撑、协同提高这一结构关系的同时突出对校园优势文化的建设。第二,重视校园文化的国际定位。在日益开放的时代,校园文化个性的树立显然必须面向全球,实施国际定位战略。它主要强调学校须以自信的校园文化传统与西方学校的校园文化对话,用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国际视野来审视、评价和完善自身的校园文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现向世界展示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个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大师大楼大气[刚.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4-02-25.

[2]胡弼成.特色追求:大学创新之髓[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8—9.

第8篇:智慧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和谐教育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一、和谐教育向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实行和谐教育,首先是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全力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应渗透于校园文化的创建中,其创建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部和外部环境和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向上,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一是民主的校园。表现为对师生的人格尊重与平等,对各种意见和兼听,即民主、公平、进取、关爱、有序、开放;

二是公平的校园。表现为学校各方面的利益要公平对等,一视同仁,努力保护绝对弱势群体,使校园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三是关爱的校园。校园中要洋溢着浓厚的人文关爱,心里沟通取代了僵硬的计划指令,师生融洽相出,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四是进取的校园。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实现,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表现为校园内生机勃勃,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五是有序的校园。表现为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教学,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

六是开放的校园,表现为在学校教育中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教育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

七是清廉的校园。表现为在学校教育中,社会上腐败因素少干扰回不干扰,到处渗透廉洁之风,课堂教育传授廉洁精神,使师生充满高尚的风格,体现人本相互关爱,敬业奉献之感。

二、和谐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1、构建开放、民生、和谐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隐性的课程,对学生成长大到理想道德,个性品德,小到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从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入手,精于思考,精心设计,以景育人,把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品德实际,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学校的文化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和目标,即“人文化”和“人性化”,人文化主要是指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水平,人性化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本,以师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给他充分的人文关怀。

2、创造丰富的,高质量的、高品位的校园生活。创造高品位的校园生活,要求学校内的各个系统,各种关系,各种资源置于一种教育规律的赏心悦目的平衡状态,创设学校各部门各处室的子文化,让学校生活远离粗放、简单、机械、刚性、让其成为科学的,精政的,审美的,温暖的,生动的,能给人无限形象,享受和怀念生活,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应当在教学关系上合作对话。伦理关系上趋向平等,情感上理解和信任,法律关系上民主互等。从外部环境上打造和谐的校园应让家庭,社区有效参与学校管理,这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还应体现在两个方面的最大化;一是在校发展最大化,另一个是终身发展潜力的最大化,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有良好个性品质和基本素养的人才,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3、建立良性、合作、互动的竞争机制。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包含校内良性竞争氛围建设,既要提倡学生合作,也要鼓励竞争。竞争能激发潜能,使人充满生机与活力,合作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增强竞争实力。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共同体。

三、和谐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1、更新理念。发挥书记校长的引领作用,校长书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统帅和核心作用。书记校长要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凝洁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凝练为学校精神,并内化为师生的行为与习惯。优秀的书记校长必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校形成有特色的人文和谐的文化,并使其内化为师生的集体意识,形成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书记校长还要学会开发校园文化资源,要不断挖掘学校潜在的文化资源,不断设计新的文化形象。利用身边已存在的优秀文化资源,给予师生正面积极的暗示和熏陶,使校园文化在积淀中升华。

2、潜移默化,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的职业角色以及学生更具稳定性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在学校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学校文化特色,风格,传统更要依靠教师这个群体来继承,发扬和创造。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将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融于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共同智慧成长的关建“接点”。要使学校教学成为永不枯竭的“智慧挑战”,教师必须舍“匠气”而就“师道”了,必须变护送式的“教学者”为“终身化”的“学习者”。教师应自觉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建立起一种重要理解、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9篇:智慧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一、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原因分析

校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孕育理想,成就梦想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创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努力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以下两点:

1. 认识模糊,缺乏整合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人的全面发展的三要素是“遗传、环境和教育”。遗传是物质前提,教育起主导作用,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孟母三迁”重在寻找适合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是温馨、舒适、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2. 顾此失彼,缺乏全面性。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只有这三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轻视了制度文化建设。

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操作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精髓,要追求并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着力构建体现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品位的校园文化,形成厚重的文化育人氛围,使其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

1. 从咏唱校歌、设计校徽入手。校歌、校徽是一所学校的重要形象标志,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创作代表校园文化和反映师生精神面貌的校歌,歌词要生动、通俗,曲调要优美、动听,师生传唱,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激情。

2. 环境建设要体现文化内涵。环境建设要秉承“高雅生动、智慧涌动、蓬勃进取、意蕴深厚”的目标,要依照“充满活力、诗情画意、引人入胜、陶冶品格”的文化精神,创新思路,精心策划,整体构建。

例如,我校创建了“走‘华夏文明’长廊、赏‘典型植物’展板、诵‘国学经典’诗词、观‘班级风貌’展示”四个系列的走廊文化。学生耳濡目染,从视觉、听觉、触觉,受到文化的熏陶,震撼心灵,陶冶性情。

3. 要精心打造教室文化。教室是学生感情最深、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学习场所。教室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学校要整体规划各个班级的“学习园地”,班级要结合自身特点创新设计。

例如,我校以“放飞希望,成就梦想”为园地主题,各班设有“我与祖国共成长”、“学习乐园”、“学习成果展示”等板块,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学生的绘画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的书法作品浸透着对方块字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幸福。

教室南北墙上可以张贴励志故事、安全教育常识、行为习惯养成知识等。教室既是“学习的场所”,又是“育人的摇篮”、“实践的基地”、“创新的乐园”。

4. 从读书中营造文化氛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诗书养性,文章育人。读书活动是一种隐性的文化建设,是练内功。可以利用校本课到图书馆阅读,做好读书摘记和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形成“书香人雅”文明向上的良好校风。

此外,还有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都是文化宣传的阵地,也是育人的载体。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将风格各异、精彩绽放的几方面文化相互融合、有机结合、有效整合,从而绘就一幅“文化育人”的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