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范文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

第1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范文

关键词: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 校企合作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33-02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软件工程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需求及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偏差,培养体系相对滞后,在知识体系更新、核心技术培养方面与产业发展存在“代沟”;同时培养过程与培养机制等方面也体现出无法适应产业变化的新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顺应产业发展,培养出适应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课题正式基于这个大前提,通过黑龙江科技大学与哈尔滨金融学院合作进行适应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同时着重于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本文以产业发展为方向,以培养优秀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创新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跨校园、跨企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向适应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方向转变,可以极大提升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从而对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对于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中的企业而言,可以通过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与高校实现更为深入的合作,参与高校师资培养、培养方案制定、软件基地建设等多项工作,根据市场导向,深层次引导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二、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高校传统的软件工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存在教材陈旧、知识结构滞后,实践环节目标不明确,理论教学偏重而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在目前国家大力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新形势下,这种情况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目前高校亟待改善的就是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黑龙江科技大学与哈尔滨金融学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建设。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目前已与哈尔滨海康、文思创新、中软、达内、富士康、大庆科瑞尔斯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建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在北京、烟台、大连、盐城、深圳、大庆、哈尔滨等城市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IT企业群,哈尔滨金融学院也充分利用各类校企合作资源,两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为在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也为企业提供量身培养人才的机会。在校企合作的大前提下,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在校本科大学生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在校培养3年+下企业培养1年”的模式,通过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导师入校任教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校内工程实践、导师制培养、校外顶岗实习、课程置换等全方位无缝连接的模式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入,充分发挥校企各方优势,实现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二)创新MPE-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

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突出实践,科学确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在“三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搭建了以大德育为先导、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大实践为途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引入麻省理工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后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阶段出发,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设计。基于“三大”教育理念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创新了MPE-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制定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及相关实施办法。M代表Moral,以德为先是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最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P代表实践Practice,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非专业能力;E代表工程Engineering,在实践中学会工程化思想,要求学生在做任何一个项目,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实验也都要养成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习惯,强化学生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

(三)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和MPE-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自2010年起就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制定了新型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大纲,搭建了基于MPE-CDIO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鱼骨模型,明确了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以及课程群的设计。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了CDIO体系中4类一级能力、17组二级能力以及73种具体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通过新式的课程群体系,合理搭配了软件工程专业各类大类课、基础课与选修课,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与知识架构,在引入软件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下,添加了符合企业研发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导师与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在校教师共同指导。通过课程置换形式,实现了在校3年与企业1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提前一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自2012界毕业生起,连续五年实现90%以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于毕业前即可赚取实习工资,50%以上优秀毕业生正式毕业前已获得企业正式员工级工资待遇,并实现月薪过万的高质量就业。

三、一体化平台建设与实践

为了辅助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及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便利,进行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平台、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与资源共享性,实现了跨越空间距离将师资培养与学生培养同步,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步,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

(一)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平台建设

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形成平台的需求分析报告;应用Web开发技术确定采用MVC的三层体系结构、确定系统开发环境、完成数据库设计、建立服务平台存档文件架构;采用ExtJs框架、Struts框架、连接池等技术实现平台代码搭建;最终实现了信息化虚拟学习环境搭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可以将各类学习资源共享于平台之上以便学生查阅、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产业发展最新动向,企业应用最新技术及方案解析,浏览各类教学资源并实现线上学习、在线问答、线上测试等功能。

(二)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主要完成校内、校外企业各类信息的交互,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管理以及校外课程置换学生管理等深入辅助校企合作程度的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在校生可以实时了解企业最新动态,发出实习应聘申请以及课程置换在线申请,并可以实现置换单位变更、校内外导师分配、与校内外导师交互等多项工作;企业方可以投放各类就业信息、招聘岗位、可置换课程安排等信息的共享,实现实习生的在线招聘等互动功能;校方管理人员及校内教师可以利用平成实习学生管理、交互与辅导等工作。

四、结论

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与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学院合作,以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载体,进行了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研究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创新MPE-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并创新了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搭建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平台建设跨越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弥补了“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通过近三年的改革与探索,摸索出一条成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2010级、2011级与2012级毕业生均实现了90%以上就业,其中50%以上优秀毕业生正式毕业前已获得企业正式员工级工资待遇,并实现月薪过万的高质量就业。通过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与研究,提高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及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和较好的推广前景。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JG2014011138)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 张凤武,周广林,曹景萍.基于MPE-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3] 才智,王国权,韩紫恒,赵春刚,朱秀,马海峰.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经济师,2013(7)

[4] 才智,赵春刚,顾泽元.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1(8)

[5] 才智,张学金.工程教育模式下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研究[J].经济师,2012(2)

[6] 王国权,才智,韩紫恒,马海峰,赵福军.基于校企课程置换的“3+1”IT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15(2)

第2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范文

中小学延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全市中小学延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广大师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影响,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做好全区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防控疫情是当前全省上下的头等大事。为切实解决延迟开学期间学生不能到校上课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等手段,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全面组织实施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改线下上课为线上上课,改在校学习为居家学习,做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确保线上教学计划与内容精当,确保各项教育教学措施落实,确保线上教学有效。

二、实施原则

(一)学生学业有保障。在疫情解除之前,学生全部在家进行线上学习、自学和活动,做到学生不入校,教师少出门,确保师生平安,确保学生学业不受影响。

(二)教育教学全覆盖。线上教育教学活动要切实做到学校全覆盖、学科全覆盖,同时要因地制宜,切合校情、师情、学情、生情,不搞形式主义,避免一刀切。支持和帮助离岛学校、薄弱学校一起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完成基本教育教学任务。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坚持“一区一策”与“一校一案”工作要求,以中小学校为主体提供线上课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教研部门和技术部门推荐资源平台为辅助,提供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线上授课既要教授知识技能,更要加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使学生通过线上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线下自我学习管理的能力。

(四)确保免费公益性。延期开学时段,各学校依托各类教学平台或资源实施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业辅导,均不得向学生(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三、实施时间

从2月10日开始至疫情解除,直到学生可正常回校上课时结束。

四、实施途径

1.网络教育教学。各初中学校采取全区统一平台和统一时间进行网络直播授课方式,利用“乐课网”开展文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各小学采取全区统一资源和统一时间进行录播课程授课方式,利用“百度网盘”中课程资源开展文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互联网设备进行登陆学习。

2.电视共享课堂。对于因条件限制不能参加网络教育教学活动的居住定海区内的学生,全区中小学统一利用中广有线、xx、xx、移动宽带等电视平台开设“空中课堂”,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直播或点播方式,收看相应年级的线上教育教学课程进行学习。

3.其他授课方式。全区中小学在做好文化科目的教学与辅导的同时,坚持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微信、QQ、钉钉、电话等途径,开展音体美劳等科目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实施要求。

五、实施准备

(一)制定方案

各中小学要分别根据xx初中学校假期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指南、xx小学生假期网络学习课程实施指南,“一校一案”制定好具体实施方案,在做好文化科目教学与辅导的同时,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实施要求,并列出具体到班级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周课程表。

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以指导学生居家综合学习实践活动为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幼儿园要做好每天一次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及时掌握幼儿的健康状况,指导幼儿家长科学育儿;

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家长提供适合幼儿居家游戏的各类资源和亲子互动的活动素材,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提高亲子陪伴质量。

(二)技术保障

有条件的以学校为主,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可以由一名有网络经验的优秀教师统一授课或录制课堂教学资源,也可以选择其他适合学情的教学资源。不具备条件的以区教育局统一安排为主,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网络直播、录播和点播教学,以满足师生线上教学需求。

(三)资源整合

各学校既要充分利用各级平台资源,合理引入并用好第三方教育教学资源,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展网络直播、录制课堂教学。

教师进修学校要组织学科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加强网络直播、录制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形成满足当前教育教学需要的线上教学资源。

(四)教研培训

各学校与教师进修学校要及时组织教师网络培训、在线集体备课、平台磨课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使用、线上教学、线上辅导等基本技能。

教师进修学校要积极提供几种常用教学平台的操作教程,供学校和教师选用;

要认真研究探索线上教研新模式,及时发现典型案例和好的经验做法,定期汇总推广阶段性成果,切实提高线上教学效果。

六、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各中小学校的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时间为从2月10日开始至疫情解除、学生可正常回校上课时结束;

为顺利做好实施准备,各校可适当提前进行测试。各学校暂按1个月左右的时间预排计划。线上教育教学应当作为新学期整个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考虑。

(二)教学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既要重视文化科目的教学辅导,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积极开展音体美劳等科目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三)教学组织。各校要列出具体到各班级的线上教学活动周课程表,及时推送电子教材、网络课程资源、预复习、作业册及居家综合活动要求等,明确学科任课教师、课堂组织、作业批改、在线答疑及个别辅导等安排与要求,并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和家长。

班级的原任课教师应同步听课,并做好线上答疑、作业批改和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线上教学应同步做好学生学习状态监测,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四)教学进度。各学校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慢到快原则,刚开始适当放慢教学进度,让师生都有个适应的过程。2月10日开学后第一周,以复习课为主;

第二周开始除初三以外,各年级均按要求授新课,直至疫情解除正常开学。线上教学的进度要慢于日常班级授课的线下进度。

(五)作息时间。科学合理把握线上教学的作息时间。每节课教学时间小学宜20分钟左右,中学宜30分钟左右,每节课要留出一定的预习和练习时间。课间休息时间一般为15分钟。每天集中授课总时长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宜分别不超过1小时、2小时、4小时。各学校要控制好学生每天学习的容量,防止加重学生负担,保护学生视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六)教学评价。线上教学应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及时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考查和评价,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切实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教师进修学校要在疫情解除后,对全区各校的3-9年级新授课线上教学内容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要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

(七)教材使用。区教育局将根据当地疫情发展情况和防控要求,适时组织做好中小学校教材发放工作。在新教材发放前,学校要尽可能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教学配套电子教材与使用指导,不得要求家长打印电子教材。各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缺少纸质教材引发的焦虑。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周密安排实施

为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落到实处,区教育局建立“线上教育教学”专项工作小组,主任xx、xx,副主任xx,成员xx、xx,整合行政、技术、教研、教科研等部门力量进行协同推进,负责制定与教学业务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指导各校做好开学前的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技术部门主要负责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做好在线学习技术服务;

教研、教科研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学校落实教学计划与进度,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要求和资源、教师网络备课与授课,跟踪评估教学指导效果。

各中小学校是实施线上教育教学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引导教师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立足本职、集中精力,确保全员网络在岗,全力做好网上教学、在线辅导工作。要组建并发挥好学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小组与技术团队作用,及时组织教师开展网络研训、平台磨课、在线试讲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的使用、直播教学、录播教学资源、线上辅导等技能,并实时监控“线上教育教学”运行情况,及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同时要加强校内师资、资源、年段教学安排的统筹,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选择和推荐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线上学习,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效,确保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实施。

(二)加强工作值守,完善服务保障

学校线上教学期间要实施专人值班制度,确保平台安全稳定运行。任何学段,无论采用分班分层教学还是集中教学,教师都应当网络在岗。班主任要通过组建班级学习指导群,借助钉钉、微信、QQ等途径安排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任课教师应当同步参与直播听课,配合主讲教师指导好本班学生相应学科的学习,做好作业批阅、线上测评等工作。名优教师、党员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技术中心要统筹技术服务保障力量,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保障。计财科要保障网络平台搭建和在线教学流量资金需要,不额外向家长收取费用,确保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行、有序实施。对参与实施、支持线上教学投入较大精力、取得较好成效的教师给予相应补贴,相关学校应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给予配套。

(三)家校协同配合,净化学习空间

各校要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学生、家长接受和提前熟悉掌握线上学习方法,及时解答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要特别提醒家长做好孩子在家学习的监督,减少焦虑。建议小学生尽量能在家庭成员陪伴下参与线上学习活动。指导家长控制好孩子的电子产品用眼时间,切实保护好视力。

落实中小学减负要求,严格按教学进度开展线上教学,不得超纲、超进度、超负荷教学,不得额外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加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引导与监管,不得发送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确保网络学习空间清朗、纯净,传播正能量。

(四)关注特殊人群,给予特殊关爱

要关注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困难家庭子女等特殊人群的线上学习帮扶落实工作,建立特殊人群人员清单,逐个确认,对线上学习确有困难的,要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指导;对由于家庭贫困、勤奋好学、无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特殊关爱与帮助;对重点疫区不能按时返校的随迁子女等学生,要及时通过多种办法给予必要的教学辅导。

没有采用“一区一策”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如确无条件组织线上教学,经区教育局批准,可暂不实施线上教学,但应通过其它方式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健康关心、动态跟踪;正常开学后,要创造条件支持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及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教学质量

全区教师要自觉扛起维护校园安全和保障教育教学的政治责任,自2月10日起,全体一线教师进入线上上岗模式,坚决执行学校工作安排和指令,确保在线在岗,发挥教师引领作用,畅通家校沟通渠道。要自觉根据学校明确的教师在线教学工作要求,加强线上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提高学生“在家学习”效果和自身“在线教学和答疑”质量。所有教师,一律严禁线下开展任何形式的辅导和教学;

严禁以在线教学为借口,要求家长购买设备和网上学习资料。

各学校要结合线上教学特点,严肃工作纪律,确保教师全员网络在岗。要健全跟踪排查和监督问责机制,严格制订落实教师全员网络在岗考勤制度,线上脱岗的按旷工处理,以严明的纪律推动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篇二

(一)线上线下融合。各级教研部门、各学校要深入研究线上教学的规律、特点、实施策略,不要简单将线下课堂教学直接搬到线上进行教学,注意线上教学和线下学习场景的不同,防止照搬套用正常课堂教学方式、时长和教学安排,原则上线上重导学、答疑,线下重自学、实践。要吃透教材、把准学生,教学指导要尽量具体、形象、生动,确保线上导学、答疑高效高质,有效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充分利用居家学习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线上学习、自主学习、综合实践、亲子讨论、阅读名著名篇等多样化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和内容要体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居家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

(二)坚持适度教育。要充分考虑到线上教学和居家学习的特殊性,建议放慢进度,以课程标准的达标为宜,严禁超进度、超要求、超标准教学,避免偏题、难题、怪题。要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对小学低年级线上学习不作统一硬性要求,由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要统筹安排好其他学段各门学科的线上课程内容,线上课程时间一般不能超过20分钟,各学科每天的学习容量要合适,避免各自为政增加学生负担。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通过增大休息间隔、做视力保健操、强化体育锻炼等方式,做到劳逸结合,保护视力,增强体魄,保障身心健康。

第3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范文

经教育部批准,由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全国10余家航海高职院校、20余家行业主管机关和航运企业共建了“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icve.com.cn),为广大学生、航运企业以及社会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该资源库设有“专业园地、课程中心、微课中心、职业认证、岗位晋升、素材中心、航海博览、企业案例”共8个主模块,其中课程中心为航海技术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职业认证为海员基本能力训练、值班水手、GMDSS通用操作员课程,素材中心涵盖了丰富的教学视频/动画、数字化教材、虚拟仿真教学资源、高清图片等,航海博览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从航海历史、船舶文化、航海地理、航海技术、海员心灵之窗等方面对“航海”这一词汇进行了全面形象的阐述,资源库容纳了大量的试题库、考试样卷、各类航海案例以及行业标准和国际规范。

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面向全社会开放,为广大航海类院校的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也为院校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课堂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作为一名航海技术专业的教师,也应顺应潮流,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手段,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电脑、手机等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解决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老大难”问题,变堵为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SPOC)是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采用此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灵活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进行学习;而教师则可利用网络平台的技术和资源,开展线上或线下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互联网优势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基于“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职教云”网络平台,在高职院校、特别是航海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混合式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特点等来进行课程搭建,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次,开展混合教学可为授课教师提供比较完整的航海实训设备、实训场景和模拟情境等素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不足。最后,开展混合式教学也能改变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通过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的相结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 混合教学模式的开展

为方便教师更加高效地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更加客观、系统的对学生的学生成绩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资源库进一步研发了利于教师授课的“职教云”平台。“职教云”平台以院校为基本单位进行管理,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课程搭建和内容设计,也可由教师自己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来自我创建课程。在调用资源时,为确保课程内容的契合性、课程素材的多样性,教师可根据需求,在各大类专业资源库、各门公开课程甚至每一个素材点中来检索合适的资源,筛选保存在个人资源库中以便后期资源调用,这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2.1 课程前期搭建

教师首先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设计适合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学习环节和学习活动,同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在线提问情况设定相应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互动内容,来编制授课计划。

在进行课程搭建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授课情况和学生学情,通过对资源库素材的检索、收藏,丰富课程素材;然后,教师可以在资源库的公开课程中选择需要的内容直接导入为自己的课程;再次,教师对导入的课程进行个性化设置和编辑,可以随性添加自己的素材资源,也可删除冗余的素材资源;最后,教师可通过资源库或者自己本地导入相应的测试题目,完善课程。

2.2 线上自主学习引导

首先,教师需要制订合理的线上自主学习计划。教师基于“职教云”平台,在了解学生整体和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设置自主学习方式,如学习安排、学习程序、学习方法等。“职教云”平台设计开发了功能齐全的终端app,为学习者提供了基于“职教云”app的碎片化移动学习途径,自主学习可以个人为主,也可划分小组合作进行,这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在制定自主学习计划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完成每一任务点的任务单,以便使学生有明确学习目标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从根本上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任务单的形式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进行直观的演示,也可通过小组任务、问卷测试等形式。例如可以将任务目标云航在通过雷达模拟器模拟物标跟踪与碰撞危险判断的真实航行环境中,建立学习与虚拟现实的关联,这能使学生快速的理解学习目标,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W习兴趣。

最后,教师通过“职教云”平台或者终端app来查阅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情况,在讨论区或者答疑区查看学生的提问情况,归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难点疑点,结合这些疑难点进行课堂混合教学的设计。

2.3课堂混合互动教学

在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疑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混合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职教云”app可以以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来学生线上学习中突出的内容和问题;其次,教师以提问、抢答、投票等形式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解读和回答,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现场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注重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再次,教师在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设置相应的投票活动和随堂测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线上学习掌握情况;最后,根据学生自主掌握情况,通过多媒体演示、电子白板、拍照上墙、实物投影等各种方式对疑难点进行解答总结。教师在课后根据任务内容设置相应的测验内容来验证线上线下学习实际掌握情况,学生可利用电脑、手机在“职教云”平台上完成相应的作业测验。

2.4 状态跟踪与测评

在混合式教学的环境下,对学生的线上线下全过程学习状态跟踪尤为重要,因此,课程在基于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同时,结合“职教云”平台数据统计建立了“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混合式教学考核模式的多维评价体系结构。教师通过平台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状态跟踪,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过程化考核,从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以《航海?x器操作与维护》课程为例,其考核方式如表1所示。

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全程动态跟踪,施行课程学、做、测、评一体化考核对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考查功能进行整体改革设计。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互相完善的功能作用。基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职教云”平台全程自动记录并统计学生网上学习行为,形成性考核实现学生边学边测,及时反馈,全面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2.5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在该考核模式应用之初,就已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前已取得了如下的效果: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看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操作虚拟实训设备,很容易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难题。通过讨论区,学生能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大量资源的支撑下,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

大力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通过手机终端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查找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回答,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前预习等方法,促使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模式中期末终结性考核仅占比30% ,促使学生在线上学习、课堂互动和平时作业努力,就可以提高成绩。

第4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范文

在新零售时代背景下,实体零售业受到电商的冲击,不断出现关店危机。作为“水果专业连锁业态”的首创者,深圳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果园”)逆势而为,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创造盈利奇迹。目前,百果园在中国3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1800家门店,并且仍在以每个月30~40家的速度扩张。

百果园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管理者对新零售时代营销人才的快速培养。

2017年,百果园计划新增门店1000家,以每家店6名员工计算,意味着百果园今年将有6000名员工入职,其中包括1000名店长。如此巨大的人才需求,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以传统的招聘渠道来选拔、培养员工,将不能满足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而百果园的门店遍布全国各地,也无法对员工进行集中培训。与此同时,门店员工从90后向95后延伸,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待加强。对此,百果园从两方面发力,破解新零售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发展困局。

严控人才供应源头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高校学生资源是人才市场上重要的招聘资源,然而,同质化的校园招聘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学生入职后会遇到上手慢、融入难、流失大、晋升慢、文化不匹配等问题。百果园在与高校的合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摸索出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 “紧密合作订单班” 2.0模式(见图表1)、“双主体办学、企业为主导”的现代学徒育人4.0模式,以及“店长学院、连锁化办学职教集团” 5.0模式。

开展现代学徒制 打造人才蓄水池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厂”的合作教育制度,具备“双主体办学”“学生双身份”“双环境交替”“双导师指导”的特点。百果园与多所高校共建百果园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很好地解决了实训基地与工作场地一体化、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一体化、企业师资与学校师资一体化等方面的问题。

明确定位 培养“职业店长”

高职院校传统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通常面向各行各业,基于学科体系泛泛培养学生。百果园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则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职业店长”。学生即使将来离开果品流通这个行业,不再做水果专卖店店长,也可以去其他行业的小型专卖店做店长。

校企同步 招工招生一体化

在招生模式上,推行一体化的招工与招生模式。在招生宣传时,校企双方会将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开设情况、毕业与就业要求等充分告知每一位有意向的考生及家长。由校企共同出题,共同面试。在面试时,会再次向学生介绍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正式录取前,学校会将企业的用工合同发送给学生和家长,双方达成共识后,校企共同举办现代学徒制百果园店长班签约与录用仪式。在学生与企业签定用工合同后,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

聚焦专业 校企共设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校企共建专业教学标准。根据“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百果园学院围绕企业店长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教学组织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质量监控标准以及相应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典型工作场景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材,以此规范和保证学徒的培养质量。

互聘共用 构建丰富的师资队伍

在师资建设上,百果园学院实现了校企师资队伍的互聘共用。校企双方各自选出的老师会进行互聘共用,他们既是学生的双导师,也是校企双方各自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补充。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还会派4名教师去企业担任人力资源总监助理等职务,协助企业做好员工职业发展的规划与研究;跟踪并深入研究百果园店长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制定岗位工作手册,为百果园学院店长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第一手素材。

开启“订单班”合作模式 输送专门人才

开展现代W徒制的前提是企业与高校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并且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百果园在全国各地的业务布局加快,现代学徒制在人数上已满足不了各区域,特别是新区人才高速发展的需求。为此,百果园推出“定单班”的校企合作模式,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补充。

2017年,百果园开拓了重庆新区。在此之前,为培养高稳定性、与本土文化相符的员工,百果园校企合作事业部在2016年便与重庆财经职院开展了“校企合作定单班”模式,将该校两批学生分别送到百果园成熟的深圳区和成都区培养。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线上知鸟(微课学习平台)校园版培训考试、微信案例培训和线下集训授课等,到门店报到前便具备了店长的理论水平。同时,学生于2016年12月到门店进行2个多月的实操学习,当43人于2017年2月返回重庆时,都已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高质量地支持了重庆16家门店的开业工作,也为重庆储备了一支职业店长队伍。

自建水果大学

线上线下双向提升

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快速奔跑起来,否则很容易被淘汰出局。而如果想在竞争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百果园通过自建水果大学,综合采用线上知鸟、线下实操和技能大赛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培训迎接新零售时代的人才挑战,搭建敢挑战、能打仗的人才梯队。

推出线上培训平台 倡导碎片化学习

为满足全国各地门店员工培训的需求,百果园通过在线培训,让员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让学习时时在线。百果园采取“以会代培”的方式,将每次的内部业绩大会、总结会议和高管演讲等,通过文字或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知鸟学习平台,让全体员工学习。2016年4月,百果园上线了自己的移动学习平台――水果大学,在前期推广和内容搭建方面下足了功夫。

精心策划 推动“水果大学”全覆盖

水果大学上线之初,百果园总部部门经理以上的员工必须首先下载,并熟练使用。然后,推广到每一个门店,通过店长传导到员工,最终覆盖百果园每一个人。公司十分重视平台的搭建,将其作为重要的项目来落实,注册激活率被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指标予以考核。同时,每个部门设置了一个后台管理员,进行课程的上传和后台管理,并以甘特图的形式做重要工作的时间节点要求。

人人参与 搭建培训学习的网状结构

人人参与,每位员工既是学习成果的共享者,也是学习内容的创造者。百果园重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公司内部创造价值,共享成果。在前期,通过把已有的技能、案例和课程逐步优化、上传到平台上,将百果园多年水果和零售的相关知识沉淀下来。

截至2017年2月,水果大学已实现上线课程1138门、员工激活率达99%,总部及门店课程体系规划完毕。与此同时,由总监带领各部门核心干部,把各部门重要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萃取出来,放到平台上。百果园要求每一位核心干部都要成为微课程开发师,每个月至少要制作两门精品课程,并且鼓励每一位员工将自己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成果,通过水果大学分享给大家。

设计考核 激发员工不断升级的斗志

员工在学完所有课程后,还要参加线上考试,考试成绩会按照排名情况予以公布。虽然公司对于考成绩只给予口头奖励或警示,但是这对很多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而言,其促进作用堪比物质奖励。在百果园,每个人在水果大学中的权限是不同的,随着员工层级的不断提高,公司将为其开辟更多权限,让员工就像打游戏获得升级一样,拥有不断进步的动力。

线下师傅一对一带教 开展晋升集训

每名新员工入职门店后,都会有师傅对他进行一对一带教,师傅通常为店长或技能较强的老员工。师傅带教是新员工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傅按照流程和经验完成教学内容,按时安排实操任务。通过一对一带教,员工逐渐胜任收货、收银、导购、果吧加工、订货、陈列、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管理、客诉管理等工作。由于教学内容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在员工调店或支援新区时,可以无差异化地胜任新的门店工作。师傅一对一带教决定了门店的战斗力,极大提升了新员工成长的速度和稳定性;同时,在培养新员工的过程中,师傅乃至店长也可温故知新,可谓一举两得。

员工每向上晋升一级,都要经过系统性的集训并且通过考核。根据百果园门店人才发展体系,员工走向店长职位,需经过“新员工培训―班长培训―店助培训―店长黄埔训练营”的培训流程(见图表2),培训内容也从工作心态、果品专业能力,向销售营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层层递进。通过系统性的集训,学员可以接触到来自百果园各个区域的员工,相互分享工作心得,在竞争性的培训和学习中逐渐提升自己。

以赛代练 通过实战巩固员工职业技能

百果园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技能大赛,通过“线上筛选苗子,线下考核实践,赛后总结课程”的方法,以赛代练,为员工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线上考核内容具体分为技能类和知识类,其中技能类的考核包括收银、导购、打包、水果开切等内容;知识类的考核包括员工手册、水果、果吧100个为什么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在线下比赛开始前的两个月内,参赛人员每两周需要在线上参加一门考试,一共考四次,只有在规定时间内成功闯关并且通过四门考试,才能马甲加身,进入线下的技能PK。

公司根据不同的部门和条块,设置了不同的奖项,包括“金牌导购奖”“得心应手奖”“才高八斗奖”“全能王”“全能团队冠军”“最佳组织奖”等,并给予不同的物质或现金奖励。这些奖项不仅是一个个荣誉称号,更是员工升职加薪的依据。

第5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范文

三大驱动力:?巨大市场空间、技术革新和政策推动

教育的重视和职业发展压力使得教育需求日益提升。随着中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中国教育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攀升。2013年中国民办教育市场规模接近6000亿元,近十年年均增速10.7%,与中国GDP 的增速相当。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及教育开支的不断增长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德勤的数据,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由2004年的150亿元 上升到2013年的89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2.5%。根据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45亿元。

根据CNNIC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数达到6.17亿,互联网渗透率达到45.8%。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逐步养成了利用互联网查找知识和学习的习惯,为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此外,基于云环境、社会化网络与智能终端的发展,使用者搜集、存储与处理数据变得更加简单易行、数据解读与反馈的交互也更加深入。在线教育对于传统教育的补充和提升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选择的机会,同时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可为学生定制个人化学习方案,提高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

政策层面,2012年3 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并把建设教育云网络、培养信息化人才和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等三项任务作为十年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2012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行列。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信息化人才及教育信息系统的建设,均离不开在线教育的大力发展。

细分领域受资本热捧

按照受教对象和年龄层次划分,教育可分为学前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语言培训和其他职业技能培训等细分领域。

不同的细分市场中,在线教育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地位。目前在K12教育和学历教育市场,传统教育拥有较大优势,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自控力较弱,老师和家长的主导性更强,仍需要意识上的转变,在线教育更多以辅助、补充的作用为主。但在其他细分市场,如学前教育、语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在线教育则具有较高的渗透率,正在逐步打破传统教育的垄断性地位。对于语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这一年龄层次的人来说,互联网和计算机早已是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和帮手,该群体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很高。

2013 年及2014年第一季度国内获得投资的在线教育投资项目也多集中于语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前教育。

语言培训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多语言培训领域融资案例17起,占比32%,在各细分领域中排名最高;其中,已披露融资金额约1.47亿美元。语言培训一般以考取证书、出国留学等为目的,由于近年来出国留学热愈演愈烈,这个领域成为最热投资领域。在线外语视频教学模式以其比线下更低的价格优势和便利性获得好评。

趣味性及个性化受到资本青睐:看电影学英语,以兴趣为基础,通过精彩的语言应用场景达到过目不忘高效的学习效果的魔方英语获戈壁8000万人民币投资;学习者可通过线上充值支付方式与外教一对一交流,满足个性化需求以提高英语水平的无忧英语获顺为基金及DCM1200万美元投资。

职业技能培训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多职业技能培训领域融资案例15起,占比28%。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希望通过职业培训以增加竞争力。由于职业教育一般以考取证书、找到工作等为目的,因此该用户群体通常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自主性。通过投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最受投资机构欢迎的依旧是计算机(IT)培训,投资案例为7起。

IT培训领域在线编程学习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正在崛起。以泡面吧为例,该平台最大的优势是实践与交互,比起传统的课堂教学或书本教育,在该平台学习更加有效,因为学习者必须亲自编写每一段代码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挑战性,并且根据学习者编写的代码讲解区实时更新内容,这种跟随式教学模式给学习者很好的学习体验。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以儿童兴趣培养、潜能开发、英语早教、幼儿园等模式为主,得益于近年来一二线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及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一线城市一个儿童每年业余学习的花费投入可达万元甚至数万元。由于学前教育的学习主体本身不具备独立能力,因此互联网教育产品作为低龄儿童的学习工具,其趣味性、易操作性显的十分重要。

目前针对早教群体,已经有不少教育机构、动漫机构包括很多游戏公司开发适合亲子互动并出寓教于乐的网络早教产品。考虑到中国一亿多学前儿童的庞大基数,以及家长对幼儿早教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这一领域是近年来产业资本投入的热土。例如近期获得投资的剑桥WoWo幼儿英语、宝宝巴士、爱乐奇等。

K12教育

在中国教育体系下,K12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进入一个好的大学,因此最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此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中小学生人群,投中研究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中小学在校生总量高达1.62亿人。这些因素导致了K12课外辅导历来是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热门。但是与线下教辅产品发展趋于白热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线上K12课外辅导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比起在线教育其他领域,K12非常特殊,即高度应试化和高度分数导向诉求。这也是在线K12难以与线下面授竞争的核心难点。同时,K12除了学生,还涉及到学校、家长等环节。初中高中方面,除非产品能完成教师组卷、学生线上做题、系统在线测评、学生老师根据反馈学习的闭环,否则加重了学生负担,粘性不够强。

投中研究院分析认为,从老师、学生和家长三个角色出发完成闭环,线上线下相融合,线上学习转化为线下和老师的沟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将是K12在线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

近一年多高等教育领域融资案例较少,获得投资的项目主要是考试辅导以及校园应用等领域。

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学习精力除了本身课业以外也基本在英语、考研、国考、职业教育等方向。近两年在国外MOOC大规模公开课受到广泛关注,全球著名高校通过线上公开课使更多有需要的人群能更为便捷地获取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主要承担知识传播的职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 较高,因此这种需要较强自制力的线上开放课程非常适合高等教育,以及那些具有强烈学习意愿的人群。但由于国内大学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和学籍管理模式,这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

手机课程表产品近一年多发展迅速大受欢迎,本身又具有一定社交粘性,是近期一大亮点。

盈利模式及产业链关系

在线教育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盈利模式尚处于探索过程中。目前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内容和课程收费、平台和渠道佣金、广告、技术服务收费等。

在线教育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按照产业链分工,可以分为内容提供商、平台提供商和技术提供商三类。在各细分门类下,盈利模式各不相同。

内容提供商

教与学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因此提供学习知识是在线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线教育内容提供商主要提供包括教育视频、学习资料等在内的学习知识;以及教育工具类产品。

主要盈利模式是对提供的课程和相关资料(电子教材等)收费。

(1)传统拥有知识产权的教育企业和机构把自己原有的线下教育资源整合,以网络作为高效便捷的分销渠道和吸引部分习惯于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学习的用户群体,进而实现盈利模式的拓展或影响力的拓展。如新东方、大学、出版社等。

(2)搭建线上教育平台,并匹配以适合线上学习的自研教学内容。数字原创内容的来源,有些是公司内部机构创作并视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一些是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直接借助网络向普通用户购买其上传的高质量用户创作内容的版权;还有一些是在购买线下教育资源的版权,然后进行整合,上传至网络销售。如近期获得投资的邢帅网络学院等。

中小创业者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出现在内容领域,对于内容提供商来说,提供丰富的、高附加值的内容,才是在线教育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平台商

在线教育平台是指一些为教与学提供中介的平台商,此类平台多为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线上机构主导,拥有强大的平台技术、丰富的线上运营经验,是在线教育的核心生态构建者。主要可以划分为“B2C”、“C2C”两种模式。

B2C型:B2C在线教育平台的提供商直接生产内容传递给客户,一般需要掌握优质的师资力量和高水平的内容制作能力,如近期获得投资的91外教、51talk等。

C2C型:C2C在线教育平台本身不生产内容,由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自发上传内容,是教育课程提供商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如近期获得投资的粉笔网等。

其主要盈利模式为对进驻平台的教育机构收取佣金或者采用收入分成模式,以及利用本身具备的海量流量转化为广告收入等。除了百度教育这样大的平台通过广告盈利,其他做平台的收入并不理想,实际上平台的模式需要长时间的坚守与用户的积累,才能够最终将流量转化为最终的广告收入模式。

技术服务商

在线教育产业链中,除了提供内容、平台外还有一些为技术支持的企业。例如近期获得投资的为各种机构提供教育解决方案的慧科教育,为在线视频教学网站及平台提供视讯服务的大米科技,以及提供教育软件和现代教育装备的中教股份。

主要盈利模式是对提供的技术服务进行收费。该类技术提供商虽然本身不输出教育相关的内容,但其技术支持也是整套解决方案不可或缺的,甚至直接决定在线教育产品的体验和质量,而在大量项目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或者相关领域的传统资源优势则成为了其最大的壁垒。

伴随在线教育的发展,为在线教育提供技术支持等配套服务的企业迅速扩张,也已经成为吸引风险资本的重要领域。

投中研究院分析认为,传统内容收费或广告等收费的模式相对落后,成本较高且毛利较低。平台分成等模式是相对较好的盈利模式,但成为平台的门槛较高,需要长时间的坚守与用户的积累,才能够最终将流量转化为最终的广告收入模式,中小创业者的机会在于内容领域。巨头的优势在于搭建平台,平台间对优质内容的争夺将会日趋激烈。

在线教育行业发展趋势

在线教育互动化,移动化,交互化来临。最初在线教育是以单纯的视频教育为主,但现在行业越来越认可具有交互的互动式教学。今天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无线互联网大国,在中国有将近4亿移动端用户。根据2013年中国网络视频播放量分终端情况数据显示,整个视频行业已呈现PC流量停滞、移动端爆发增长的趋势。在在线教育领域,移动互联网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的利于碎片时间学习知识。

第6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范文

我们为酒店和服务业带来的是人力资源领域一体化解决方案。简单来说:我们有一所学校叫洛阳华富商学院;我们有一个基金叫华富慈善助学就业基金;我们有一个酒店专业人才招聘网站叫第一团队酒店招聘网;我们有一个培训平台叫BOB职业培训网,我们有一个猎头网叫BOB猎头网;我们有一个门户网站叫第一资讯;我们有一本杂志叫《酒店风云》;我们有一个线上人才输送管理平台叫华富派遣网。这“八个一”看似互不关联,分属不同领域,但我们让它们围绕酒店发展这一主线,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创新性商业模式。

人才基地

所谓人力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首先是人才的源头。我们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训基地――洛阳华富商学院(),同时还拥有华富商学院和华富慈善助学就业基金为主导的中西部职教同盟()。

作为洛阳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也是河南省省外资金投资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项目,洛阳华富商学院总占地面积365亩,总投资5亿元,可容纳学生10000名,2013年获“河南省民办教育十大名校”称号。目前设立6大系13个专业,而其中尤以旅游和酒店管理为重点专业。

我们的办学模式有几大亮点:1、把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职业教育模式融合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和礼仪礼节教育。2、理论联系实际。各专业均建有完善和高规格的实训实操室,而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更建有河南省最好、国内一流的实训场地。3、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倡导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通俗版的校训就是6个字:能说、会写、会跑。

而华富慈善助学就业基金是我本人在2009年捐资2000万设立的,主要资助中西部各职高及大专本科院校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贫困学子入学及就业。成立以来,我们先后20余次到中西部14省1市考察了200多所各种办学层次的学校,并与30多家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目前受基金资助的学生达3000多名,安置了近2000名学生进入浙江省多家酒店行业实习就业。

华富慈善助学就业基金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慈善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扶贫救助基金的慈善思维,体现了慈善助学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价值蜕变。

线上服务与宣传平台

借助华富慈善助学就业基金和洛阳华富商学院良好的人才培育平台,我们在2009年成立了第一团队酒店招聘网()。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酒店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致力于为全国酒店提供精确的招聘渠道。目前,第一团队酒店招聘网每天新增人才简历超过2000份,覆盖全国50多个重点城市,1.4万家国内星级酒店均已经成为第一团队会员。未来将凭借丰富的资源,在酒店供应商及酒店之间搭建桥梁,更加深入地推进相关衍生业务,打造强大的线上销售和服务网络。

自2011年开始,第一团队酒店招聘网已经成功地将2000多名专业学生输送到温州、杭州、上海等高星级酒店实习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团队还组建庞大的后续服务队伍,在实习就业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后续服务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力资源集成服务商最重要的亮点,我们派出专业实习生管理团队,与学生同吃同住,不仅协助用人单位更好的管理实习生,还通过心理辅导和实地技能指导,更好的引导学生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跨越,合理规划自己的职场生涯。迄今,我们输送的学生无论在稳定性、品德素养还是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都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我们的后续服务模式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国酒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未来,第一团队每年将为中国酒店业输送约5000-10000名专业人才。

在线上业务的开拓和摸索中,我们还为中国酒店和服务行业带来了职业猎头服务――BOB猎头网(),这是一家完全严格按照国际猎头标准为执行准则的专业化猎头公司,依托第一团队酒店招聘网庞大的人才数据库和海量的行业资源,创造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共赢格局。而BOB培训网()依托的是中国饭店协会学术资源及先进网络教学理念,实现实地及网络培训相结合,为酒店人提供全方位、立体的新型网络培训平台。针对我们越来越庞大的派遣队伍,我们还建立了华富派遣网,以便于更好的进行人才派遣管理。

在披荆斩棘的推进中,我们也意识到宣传阵地的重要性。运营中心设在上海的《酒店风云》()是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专注以酒店为主题的时尚生活类杂志。讲述精品酒店文化,以及酒店时尚、酒店吃住游,同时报道国内外领先的酒店资讯、酒店潮流,共同见证中国酒店行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变革。第一资讯()则是一家酒店类门户网站,全方位报道最新行业资讯和动态。依托强大的采编团队,我们正以专业的传媒视角书写我们自己和中国酒店业的成长传奇。

综上所述,华富的核心业务就是“八合一”打造的中国人力资源集成服务商,可谓“从天上到地下”,涵盖了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线上人力资源多重功能平台以及文化传媒产业,而我们倡导的专业人才培养输送模式“助学+教育+就业+后续服务”也在不断完善与拓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第7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范文

一、就业形势分析

现阶段,高校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正逐渐成为衡量各高校办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强烈关注并为此出台了各种帮助学生就业的计划。根据教育部官网毕业生数据统计,预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909万人,各高校毕业生依旧呈快速上升趋势,同时,部分行业高校人才需求逐渐饱和、高校人才培养跟不上行业结构性调整需要和企业招聘时效性低的情况仍然存在,极大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目前,大数据技术早已加入国家发展战略计划中,社会就业情况也加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就业方面的运用更是为高校提升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方向,为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技术指导。近年来,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社会行业发展状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实现学生和企业精准对接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学生与企业线上“智能配对”线下“精准就业”的高校智能就业平台,探索培养更符合行业所需的个性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适应新时代行业发展的精准就业服务新模式,为各高校学子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已成为新时代各高校学生就业服务的目标。对此,高校应该基于大数据技术精准把握行业发展状况,以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进行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制定。因此,高校智能就业服务平台的出现,不仅可以解决社会上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和学生所学知识已被淘汰的问题,而且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具有显著作用。

二、大数据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定位

现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正在教育领域引发一场全新的革命浪潮,为提升高校培养人才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学生更加快乐、高效、智能地学习知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大数据作为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阶段的推动力也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其数据科学思维和技术促进了教育决策的科学化、高校发展的智能化、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大数据技术将重新定义高校就业生态系统,高校知识将更加满足行业需求,学生在校就能接触行业发展的最新消息,学生都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就业中的应用,将突破传统高校就业推荐方式的次元壁,为高校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带来新的机遇。

三、大数据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

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就业的实际问题,将突破传统的就业方式,为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便利,最终实现既定的双赢目标。在以往的就业模式中,对于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通常是由学校建立关系,然后由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进行双向选择,最后签订三方协议。但这种就业模式也存在“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不匹配的问题。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协调好学生、高校和企业的关系,应全面实现高校学生培养至企业人才供给的流程化信息服务,从而满足大学生对行业就业信息了解和个性化咨询服务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教育的精准性,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匮乏、与行业把握不精准的问题。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会上海量就业创业信息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获取精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从而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就业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为了满足上述业务需求,建立采用分层结构的智能就业平台,其通过不同的主题库,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业务需求。

(一)为学生检测学习服务

大学生首次注册登录时,平台将收集他们的兴趣、专业、特长、爱好等基本信息,为每个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帮助用户设定学习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目标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企业招聘服务信息库中的招聘需求,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会应用,学以致用。同时,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会随时更新,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提升目前适合企业的能力。

(二)为企业招聘服务

企业用户通过企业账号登录,不定期向智能平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后台通过企业需求分析,将其招聘需求更新为学生私人定制的学习目标,相当于企业直接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后台大数据推送到企业分析行业,供企业选择,从而减少招聘过程中人力资源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为高校教育理念提升服务

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账号登录,关注本校学生和留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企业招聘的需求信息,使高校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准确地教育学生。同时,学校还可以分析自身的优缺点,提高竞争力、知名度、就业率。

四、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趋势展望

第8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范文

1.1知识建构理论

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对自我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同时促进公共知识、产品等的形成,达到学习者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创立、优化和改善的效果。

1.2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该理论定量地描述了由照本宣科、单向灌输到逐步加深的体验式学习给学习者所带来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学习者间的协作学习,关注实际操练、于做中学,督促学习者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应用。

2需求导向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

2.1模式的建构

该模式是基于培训者需求而建构的。在培训内容的大框架下,不同培训者可以根据自身知识水平、经验积累、技术能力,等,跳过自身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有选择性地选择相应内容进行培训。该模式由三大部分组成:培训的硬件环境、软环境以及个体知识的建构。

2.1.1培训的硬件环境

培训环境是混合式的学习环境,由面对面、网络在线、移动三类培训环境组成。面对面培训的组织形式通常是由专家及其团队为受训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互动答疑、小组研讨等活动;网络在线环境为受训教师提供相应的内容资源库、在线交流研讨平台、资源共享窗口、学习工具以及专家辅导团队的在线辅导,等;移动培训环境是受训教师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搭建的虚拟学习社区,为受训教师及时交流、讨论提供支持。通过硬件环境的搭建为培训提供一个物理的、虚拟的、移动的、实时的混合学习环境,以实现培训效率的最大化。

2.1.2培训的软环境

培训的软环境包括团队支持、资源库、培训形式、组织策略四大块。其中,团队支持包括专家、助教以及协作团队,专家团队为受训教师提供专业知识视域、问题解决策略等支持;助教团队为受训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后勤服务、疑难解答等支持;而协作团队由参与培训的教师组成,协作团队的形成应考虑将具有不同特长的教师组成小组,从而更好地共享不同的经验以促进个体、共同体知识的建构。资源库是培训的物质基础,资源库包含内容资源库及工具库;内容资源库承载了培训的专题资料,为受训教师获取与培训主题相关的资源提供平台。只有在培训主题相关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培训成效的提高;工具库提供各种工具资源,为受训教师的学习、培训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培训效率。培训形式主要以面授及在线研讨为主,可依据培训类型的不同调整面授及在线研讨的比例。组织策略是培训过程中采取的培训、教学策略,主要有协作学习策略、分层任务教学策略、认知学徒制策略以及元认知策略。

2.1.3个体知识的建构

教师培训的目的在于充实教师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在培训过程中,对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要求教师在培训期间能对培训进行梳理、消化,达到对培训知识进行建构的目的,进而促进知识的迁移,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2关键策略根据该模式的需求导向基础、学习环境特征,该模式有四项关键策略:

2.2.1协作学习策略

学习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是个体通过社区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共同协作解决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协作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培训过程中,由于参与培训的教师在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层级参差不齐,因此,在组成协作小组时应当做好培训前测,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再组合协作小组。在该模式中,协作学习的运用分布于线上、线下。线下的协作活动主要由专家、助教组织;线上的协作活动主要由助教引导及协作小组自主进行。

2.2.2分层任务驱动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富有趣味性并能激发学习动机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培训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方法为教师提供一定的任务目标,驱动教师将培训过程中的内容运用于具体实践中。但由于每位教师的层级水平不同,在进行任务设计及分配时应注意任务的分层化,避免所有任务一致的情况。通过分层任务的设计,让教师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达到一定的提升。

2.2.3认知学徒制策略

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能够促进教学专业技能从一种课堂情境到另一种课堂情境的迁移,使受训教师能在自己的课堂中实施各种专家教学规范。该模式中,认知学徒制策略的运用主要分布于在线学习、培训,并且其中的“师傅”并不是专家,而是受训教师中在某一方面能力较强的受训者。某一方面能力较强的教师与这方面能力较弱的其他教师进行“结对子”,“师傅教师”将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知识、技能教授给“学徒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师傅教师”不仅能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巩固,还能在彼此交流、协作过程中重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由于参与培训的教师存在部分共同经验,“学徒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等的掌握会更深刻。

2.2.4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主要用来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是对认知的认知。由于教师是具备一定社会经验、具有自主性、能控制自身行为的成年人,因此他们具备较成熟的自我反思、评价、监控、管理等能力。通过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引导受训教师对其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管理以及监控。在对自身学习进行元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检测自身知识掌握程度、反思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经过这一训练,将促进教师对培训内容更好地掌握,实现培训效果的提升。

2.3模式的特征

2.3.1教师需求是关键培训模式应以教师的需求

为基准,在培训主题的大框架下进行,而非脱离培训主题的其他相关需求。在一个培训中,应为提升教师某些方面的能力、扩充某些方面的知识技能而努力,而每个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需求也许并不一致。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地受训、选择性地注重培训自身在某一或某几方面的能力。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培训,能够避免知识、技能的重复获取而导致的疲乏感,同时由于是自主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动力、目标的获取。

2.3.2以不同的培训策略促进教师能力的多维提升

四项关键策略可使培训形式多样化,增强培训的趣味性、自主性。每一项策略的侧重点不同,对教师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协作学习策略的运用使得教师能够在与他人协作、交流沟通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产生思维火花、促进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同时通过与风格迥异的教师协作,能够培养教师的协作、沟通能力,等。分层任务驱动策略使得教师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进行知识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机会、平台。认知学徒制策略通过受训教师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将一种经验教授给不具备这一经验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师傅教师”能够进行自我知识的重新建构,完善知识网络,“学徒教师”则能获取不同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元认知策略关注教师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评价、管理与监控,通过此过程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及监控能力。

2.3.3知识获取、深化、创建是目的

21世纪信息的大爆炸、知识的急速更新,对信息、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如何对知识进行深化,最终创建新知识是新世纪公民应当具备的一项能力。教师也应当意识到在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传授,而需要培训自身以及学习者这一方面的能力。培训目标不仅仅是对培训内容的掌握,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深化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技能,等,最终能够达到知识创建的目的。

3需求导向的教师培训模式的应用

广东医学院每年对在职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其培训模式在不断演变、完善中逐渐以需求导向为培训应用模式。以此为案例对该模式进行了解析,从混合学习环境的搭建及策略的应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3.1混合学习环境的搭建

混合环境的搭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物理环境、虚拟社区环境、移动环境。物理环境主要由实地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组成。在物理环境中主要由专家及其团队对技术(如毕博平台、多媒体技术)的操作、运用进行讲解,同时教师进行技术操作的练习活动,等。虚拟社区由Moodle平台、云平台搭建。在Moodle平台上集中了相关技术的介绍、应用案例、实例等资源,同时教师在Moodle上进行主题研讨、协作学习等活动;云平台则主要用于教师之间资源的共享。如某一教师对Flash软件的操作、应用很熟练,他将对软件的操作过程录制成微课并共享于云平台。移动环境主要用及时通讯软件(QQ、微信)搭建,QQ用于受训教师课后的交流。如在应用过程中遇到难题可在QQ群中寻求帮助,QQ群的应用避免了只有Moodle平台而导致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的情况;微信则主要用于协作小组,由于微信强大的语音功能,小组协作运用微信能较好地促进交流、沟通。

3.2培训策略的运用

3.2.1协作策略的运用

协作策略运用的前提是协作小组的形成。此案例中根据培训前测,将教师分为技术型(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学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以及两全型(信息技术及教学经验、能力)。小组以6人一组,其中1名两全型教师、2-3名教学型教师、2-3名技术型教师。协作策略在面授培训中主要应用于小组讨论、小组教学方案设计、课件制作。如在要求小组制作一个教学课件时,小组根据每位成员的能力进行任务分配,并协作完成。

3.2.2分层任务驱动策略

在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内容培训过程中,针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设置层级水平不一样的任务。层级水平较高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帮助层级水平较低的教师。

3.2.3认知学徒制策略

“师傅”一般由两全型教师担任,偶尔根据相应主题由技术型、教学型教师担任。如在进行教学软件培训时,两全型教师的技术水平也许低于技术型教师,此时的“师傅”则由技术型教师担任。

3.2.4元认知策略

在培训中,元认知策略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引导教师定时进行反思与计划的制定。每一堂专家面授课后,要求受训教师撰写学习心得,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助教团队帮助教师完善计划,提高计划的可行性。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养成自我反思、总结的习惯。

3.3培训效果

第9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范文

关键词手机新媒体;高校教师;教学新模式

一、手机新媒体给高校教师教学带来的挑战

海量信息通过手机新媒体的无障碍传播,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渗透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手机不仅拓展了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空间,而且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进而扩大了他们的信息容量,使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们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固有知识。同时,高校青年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多、探索心较强、更易接受新鲜事物,手机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新鲜功能也使他们容易对手机“上瘾”,这些都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青年学生变身“低头族”

手机———高校青年学生的生活必需品,搭载微信、微博、视频、直播、游戏等手机新媒体后,摇身一变成为击败青年学生的一把“利剑”。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园人行道上,亦或是在学生宿舍里,处处可以看到“埋头”抱着手机的“低头族”。据了解,在课堂上,大部分高校青年学生都曾用手机做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聊天、玩游戏、刷微博等。部分学生反映,在课程内容苦涩难懂的时候,自己并没有选择“更加全神贯注听讲或者与教师互动讨论”,而是带着厌烦情绪和逃避心理,转而沉浸到轻松愉悦的视频、微信、微博等手机新媒体当中。课后作业的完成过程,本该是青年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思考总结能力的最佳时机,但部分学生往往会因懒惰而选择“捷径”———通过手机新媒体查阅网络答案,或是直接让同学将做好的题目答案拍照传输、誊写为自己的作业答案。期末考试时,不少学生利用手机建立“互助讨论组”传阅答案或者在网络上寻觅“助考大神”,抱着侥幸的心理“通过考试”。近年来,因手机新媒体作弊被处分的学生在所有违纪处分学生的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有极个别学生因手机作弊受到两次及以上处分,最终拿不到学位证,对将来的就业和工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青年学生尚未成熟的判断力,导致他们过于依赖手机新媒体上的信息,虽能广泛涉猎,但都浅尝辄止,这种“快餐式”体验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青年人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

手机新媒体给高校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被动的单向性知识传授,教师单靠陈旧教材的备课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必须将以教师“教”为主的旧式课堂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新式课堂,提高课堂内容的交互性;同时要注重提升教学课件质量,用精美的课件、动听的音乐和丰富的视频素材等提升学生课堂的感官性、趣味性。另一方面,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宽,对教师教授内容、学术观点的质疑能力增强,教师如果不及时充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授课质量,那么其学术权威性和师者形象将受到严重挑战。再者,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考评体系也要随之转变,以往“一考论英雄”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通过提高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质量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制定更加综合、客观、公正的考核办法来引导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成才。

(三)对手机新媒体认识不足

在手机新媒体已经覆盖校园每一个角落的现实背景下,个别教师秉持守旧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一味给予手机新媒体以否定的态度,不仅没能将手机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为我所用”,而且还将利用手机新媒体学习的学生视为“玩手机”和“不务正业”,他们寄希望于学校信息技术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屏蔽手机信号,或者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施行“无手机课堂”等,通过这些途径摆脱手机新媒体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相反,也有个别教师没有掌握好分寸、过于依赖手机新媒体,认为它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将未经深度加工考究的网络资源直接通过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在课堂上互动学习,或鼓励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自学,就连学生作业的完成、缴交和批改等也完全依靠手机新媒体,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批改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忽略了国家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等“三全育人”的要求。[3]如果一位高校教师对手机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长处与弊端认识不足,将导致其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充分运用手机新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思和教学研究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手机新媒体给高校教师教学带来的机遇

手机新媒体方便快捷、交互存储性强、高移动性和便携性、知识碎片化和功能多样化的特性也给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带来了机遇。[4]

(一)拓宽了教师自我提升渠道

手机新媒体较强的交互存储性决定了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利用手机新媒体进行充电备课,提高自己的课前准备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若要运用手机新媒体中的声光电功能图文并茂地向学生讲授课程,就必须掌握手机新媒体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并且能熟练操作相关新媒体软件,这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实施能力,即教学融合能力、教学交往能力、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使高校教师能够更加有效灵活地将教学方案付诸实践。课后,手机新媒体自带的匿名教学评价功能,可以分章节、分专题、分时间段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真实地评价,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举措,精准地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反思的实效性。同时,手机新媒体搭建的课程建设、课程交流、课程协作平台,提高了教师同行教学难题解答、教学成果共享和教学问题探究的便捷性和时效性,有利于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路、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稳步促进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

(二)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手机新媒体的普及使“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得到长足而多样的发展,从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教学模式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课本+黑板”“讲台+书桌”这种已经无法吸引现代青年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传统模式,教师和学生分别从“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中得到解脱,树立了“人本位”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以“翻转课堂”为例,它在教学理念上以授课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模式上以学生合作为前提,在教学技巧上以展示学生成果为核心,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专业指导为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适时调整课程的进度、深度和难度,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手机新媒体与教师教学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传统的只在课堂中从事“教学”活动的授课方式限制,使碎片化的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契合了青年学生富有朝气、思想活泼、爱动好动的特点,给“爱学、好学、乐学”的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新的教学方式使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升华自己、使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改变了原有模式中教与学对立的局面,促成了教师和学生“你———我”的伙伴关系,营造了教书与学习互融共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丰富了师生的交流途径

手机新媒体上搭载的各类通讯工具,如微信、QQ、微博等互动性强的交流工具,在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建构了多元化的沟通桥梁,使“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壁垒被打破,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解决了“学生下课后就再也找不到任课教师”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惑和难题,对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线上“一对一”学业辅导。同时能适时根据同学们反馈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亦可以将教学计划和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上传通讯平台,方便学生提前做好课程预习,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建议,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手机新媒体可以向校内外学生图片、声音、文字等融媒体信息,定期推出优质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丰富了师生之间学习沟通方式和交流渠道。另外,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学生本人乃至学生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可以通过手机新媒体及时关注到学生所发“QQ说说”和“微信朋友圈”,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生活向导和心理疏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高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三、利用手机新媒体推动教学发展的路径

面对手机新媒体“风暴”的强势来袭,高校教师应主动适应,创新工作方法和内容,充分运用手机新媒体给“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一互融共生的教育过程带来的机遇和契机,引入教学新模式,打造“教+学”沟通平台。

(一)正视手机新媒体,提升运用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教师如不正视手机新媒体、提高运用能力,将无法实现手机新媒体在教学发展中“为我所用”。[5]首先,高校教师要了解手机新媒体的特点,既要看到它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好处,也要看到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增强对手机新媒体“双刃剑”功能定位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对各种教学资源能辨别真伪、存善去恶,让手机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出正能量的声音。其次,通过专业培训、同行交流和实践探索等途径增强自己对各种手机新媒体APP功能的了解和运用,寻求手机新媒体与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契合点,运用手机新媒体开发出质量高、效果好的教学载体。最后,善于发现运用手机新媒体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讨、持续更新、定期升级,让手机新媒体成为教师“教好”的助手和学生“学好”的帮手,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服务。

(二)引入教学新模式,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面对手机新媒体带来的挑战,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并适应青年学生对手机新媒体的“依赖”和“上瘾”的现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手机新媒体,引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开放性、研讨式教学模式。首先,高校青年学生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会使用手机新媒体,受众广、使用频率高、契合青年人的年龄特点,这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手机新媒体。其次,面对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开小车”的状况,高校教师应通过课前手机新媒体素养培训、课中运用手机新媒体互动交流提问、课后对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参与课程情况进行总结点评等,多途径提高学生参与手机新媒体课堂的有效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坚持手机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发展,不能一味推崇手机新媒体,夸大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结合当下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将手机新媒体课堂的“新”与传统授课课堂的“实”二者相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