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数学; 评价;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96-01
一、案例
案例一:课堂中经常听到,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后,就说:“你说的真好!你真棒!”更有夸大其词的:“你是我们班最聪明的!”“没有人比你更厉害了!”;要么,常见课堂上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就说:“说的不对,请坐下。”“错了,谁再来?”……
案例二:在某学校家长开放日的一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提问:“4+5=?”,一位学生高举小手,大声地说:“4加5等于8。”这位教师用了三句话这样评价:“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
二、问题分析
由以上案例一可以发现,只给予“你真棒!”“你说得真好!”等简单赞扬的话语,这样的评价当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你真棒!”——棒在哪?“你真好!”——好在何处?教师简单的赞扬,评价不明确,导致学生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或给予言过其实的评价让学生滋生自满情绪,变得心浮气躁。要么,给予“说的不对,坐下。”等简单定论,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课上到最后没人想举手了。再看案例二可以发现,这位教师的三句话是多么的巧妙。第一句“很好”,充分肯定了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第二句“很接近”,既给予了学生希望又婉转说明了不正确;第三句“谁还有不同意见?”,把思考留给大家,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课上到最后,小朋友们都高举小手,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评价语上多练内功,使评价语发挥激励、指导的作用。如果我们进行课堂评价时能做到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就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使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投入学习。在目前,一线课堂口头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评价语言和标准单一、僵化。在口头评价中,语言单调、笼统、含混不清,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表现在评价标准上,有三种心理定式:一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二是以优秀生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三是以整齐划一答案为中心的评价定势。2.评价侧重于学业成绩,忽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新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然而,现实中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非学业评价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评价的范围很窄,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而对学科教学中丰富的培养目标,如对自信心、创新习惯、思维推理、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与分享等等,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3.评价主体单一,自评、互评流于形式。口头评价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现象十分普遍,而忽视学生的参与与主体性的发挥。有时组织一些学生自评和互评,但这些评价模式还很不成熟,一部分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明确的评价目标与标准,忽视对学生的反思、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等。
三、启示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评价犹如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直接动力。要真正营造充满生机,焕发人文气息的课堂,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注重正确性、激励性、多样性、多元化评价,同时无声语言的评价是补充。让评价具有真诚性、针对性、指导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发挥评价所具有的神奇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1.正确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犹如高速路上第一次行驶的小汽车,教师要适时充当一个“三岔路口的标志牌”,及时明确的“指出方向”。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到前进方向。2.激励性。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对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适当的点拨,留些时间,让学生重新感悟,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3.延时性。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些教师常常是“一锤定音”,容易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而助长学习上的依赖性,学生甘当听众、观众。而延时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研讨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普通的一员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去分析、去论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应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要学会转化、调动体态语言、让学生评价等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4.独创性。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口头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如“送你智慧星”;“太精彩了,今天你以某某学校为荣,明天某某学校以你为荣”;“来,握握手,祝贺你取得的进步。”等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可能不断变换表达方式,语气诚恳,态度宽容,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展示课堂评价的魅力,在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一、海峡两岸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比较
(一)相近之处
1. 充分认识数学课程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纲要》也指出:“数学之所以被纳入‘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有三个重要的原因:数学是人类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人类天赋本能的延伸。”
2. 提倡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纲要》也指出:“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带上来,是九年一贯及“国家”教育政策既有的理念。在数学教育里,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权利要求受到良好的数学训练,并充分认识重要的数学概念及提升厚实数学能力。”“带上来”是对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而言的,就是说,即便是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我们也不能放弃,要想办法让他们的数学成绩提上来。
3. 注重课程的统整。《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其中“综合与实践”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同样,《课程纲要》的数学课程中除了数学领域内“数与量”“几何”“代数”“统计与概率”四个主题外,还设计了“连结”这个主题,目的在于沟通四个学习主题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 重视计算器、计算机的使用。《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课程纲要》指出:“在当前的资讯社会里,电脑与电算器已被广泛使用于生活中。面对大量资料,如何处理并获取有用的资讯,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正面有效地使用电脑与电算器,来完成五大主题的学习。”
(二)不同之处
1. 《课程纲要》特别重视能力培养。《课程纲要》指出:“在进入21世纪且处于高度文明化的世界中,数学知识及数学能力,已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及职场里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强调“数学能力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把数学能力提升为民众素质的重要指标,这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的。《课程纲要》把数学能力细分成演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数学沟通能力,用大量的篇幅谈数学能力的培养理念。关于数学能力的培养问题大约占《课程纲要》基本理念部分的五分之二。
2. 《课程纲要》特别强调情感教育。《课程纲要》的基本理念指出:“除专业素养外,教师对学童的爱与关怀,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帮助儿童渡过难关最重要的助力。老师的关怀,能让学生对新的问题持有好奇心及拥有努力寻求问题的解答之意志力。”
3. 《课程纲要》注重指导课外学习。《课程纲要》针对学生的课外学习,也谈了自己的理念:“对于想辅导学童学习数学的家长,须以‘学习数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经验’作为座右铭。在做家庭功课时,让学童在专心一致的情境下学习数学,才能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正面情绪与感觉。若心绪不集中,就容易造成计算失误,导致过多的挫折感;而负面情绪的累积,则容易使学生放弃数学。
二、《课程纲要》对内地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1. 应当注重开发学生的多种能力。纵观《课程纲要》,课程目标转化为分段能力指标,以分段能力指标来检测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强调能力的开拓;将“分段能力指标与十大基本能力之关系”作为《课程纲要》的一个项目,突出能力本位,重视对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都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就启示我们,需要将这种理念确实变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行为,进而真正成为学生拥有的能力。但《课程纲要》分段能力指标过于繁琐,不易操作,尚需改进。
2. 应当注意课程“统整”过度问题。“课程统整”是《课程纲要》的显著特征之一。但从实践层面来看,“课程统整”多偏重事实,缺少对学习内容的全盘考虑;学习内容停留于事实,很少发展到概念或原理,学习质量有待提升。数学课程中“统整”过度,有忽视知识学习的危机这一现象值得我们重视。我们需保持应有的警惕,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要兴利除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3. 应当重视情感教育。人是有感情的。数学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对数学教师有感情,就会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习的效果肯定会好一些。
[案例1]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例3的《没有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
一.学习同级运算
1.出示主题图
师:想进滑冰场玩吗?那同学生们必须先解决滑冰场负责人提出的问题。
2.出示例题
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要求列出分步式和综合式)。
3.反馈(师板书学生的各个综合算式并要求学生说明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列式情况如下:
72-44+8572+85-44987÷3×66÷3×987
4.观察
师:这些算式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72-44+85”“72+85-44”这两个算式中只有加减,“987÷3×6”“6÷3×987”这两个算式中只有乘除。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算的?
生1:72-44+85先算72-44,再算它们的差再加上85。72+85-44先算72+85的和,再算它们的和再减去44。
师:谁能像他这样说说987÷3×66÷3×987的计算顺序。
生2:987÷3×6先算983÷3的商,再乘6。6÷3×987先算6÷3的商再乘987。
生3: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小结: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减法或只有乘法,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学习两级运算
1.出示
师:请跟着负责人进入冰雪天地吧!进入大门先买票,你和你的爸爸,妈妈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你会怎样算?
学生独立解决,并说说解题思路。
2.反馈
所有学生列式:24×2+24÷2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爸爸和妈妈各买一张,每人需要24元。再加上我自己只要成人的一半,所以用24÷2=12元,一共需要24×2+24÷2=60元。
3.对比学习
师:这道算式与前面四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生:前面四道要么只有加法与减法,要么只有乘法与除法,而这一道是乘法,除法,加法都有。
师:那这道算式还能从左往右按顺序算吗?
生1:不能,要先算乘法,再算除法,再算加法。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1:先再爸爸和妈妈共需要的钱,所以先算24×2。再算我需要的钱,所以再算24÷2,最后加起来就是60元。
生2:我觉得这里的乘法与除法可以一起算,因为可以同时算出爸爸和妈妈的共需要的钱,和我需要的钱,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4.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时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想这一个算式中乘法,除法同时在加法的两边时,可以同时计算。
三、巩固练习(略)
[案例2]
一、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四则运算”。你对这个内容知道哪些知识?
生1:我知道,四则指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生2:我知道四则运算就是加、减、乘、除法都有的运算。
生3:我知道四则运算就是一个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的算式。
生4:我知道加法与减法是属于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属于第二级运算。
…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确什么叫四则运算。
二、出示例1
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分步解决的学生列成综合题式)。
板书:72-44+8572+85-44987÷3×66÷3×987
小结:像这些不需要加、减、乘、除全部用上,只要用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运算符号,与数合并成一个算式。就是一个四则运算的算式。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叫同级运算,加、减法叫第一级运算,乘、除法叫第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算。
三、学生自己编题
出示用+、-、×、÷、78、2、和56编题。
要求:
(1)每人编2道
(2)用上2或2个以上的运算符号及合适的数编题。
反馈:收集学生作品。(学生会出现同级运算和两级运算的算式。)
四、学习没有括号同级运算与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1、板书将学生编的题目
板书:78+2-5678-2+5678×56÷278+2×562×56-7878-56÷256÷2+78
师: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叫做两级运算。运算顺序谁知道?
生: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法。
2、学生分类,然后选其中一道算一算。
3、小结同级与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按顺序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反思]
1.对教学进度进行“缩”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例3的《没有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教材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分别进行教学。因此,对比两个案例后发现,笔者在例1、例2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顺序的教学中,基于学生对同级运算顺序已有较好的知识基础,笔者采用了简化教学过程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将例1、例2合为一节课,并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实现了课时量上的“缩”。以便将更多的时间留给没有括号的两级运算顺序的教学。
2.对学习方式采用了“放”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改理念;教学案例;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24-01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尝试寻求一些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教学难点化整为零、逐一击破、精讲精练,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一、观念转变是前提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要彻底地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每一节教学内容都吃透,注重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以及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衔接;其次,教师要尽量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再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基本上与教师备课的充分性、课堂魅力、吸引力成正比。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在于老师讲得有多精彩,学生做了多少题,而是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少。
(2)学生学习思路的转变。课改不仅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然而,许多学生习惯了“拿来主义”,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这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发挥想象力、课下复习巩固,从多方面将知识点由浅入深地慢慢消化掉。
二、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起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和生活分离开来,而是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指导生活的目的。如果单纯地教数学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提不起兴趣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用数学指导和服务生活。下面以人教版数学必修1 第一章第一节“集合”为案例,提出问题并予以说明。
问题一:你能说出自己与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的关系吗?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刚开始很不解,觉得没有任何难度,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但还是有同学回答。生1:我在小组里、小组在班级里、班级包括在年级内、年级归学校管。生2:我是小组里的一员、我是班级里的一员、我是年级里的一员,我是学校里的一员。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第一个同学的回答有问题,他没有说明自己与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的关系。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原来简单的问题也是可能回答错误的。
问题二:刚才第一个同学回答的问题错在哪儿了?生3:忽略了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师:我们不能忽略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可以给要研究的对象起一个名称叫“元素”。这样,就自然地引进了元素的概念。
问题三:如果把每一个同学都当作元素的话,那么我们的班级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生4:把我们放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师:我们发现班级是由元素构成的,我们可以给班级起一个名称叫“集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师:元素一般用小写的拉丁字母 a、b、c……来表示,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那么元素和集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5:元素属于集合。师:我们引M表示属于的符号“∈”,如果把某个同学记作a,把小组集合记作A的话,就可以表示为a∈A。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属于符号。师:在问题一中我们把小组、班级、年级、学校分别记作A、B、C、D的话,同学a与A、B、C、D的关系你能表示吗?生6:a∈A、a∈B、a∈C、a∈D。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的左右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6:左边的元素属于右边的集合,集合中不止一个元素。在探究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以后,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教师可以通过三个问题引导探究。问题一:我们班大个子能否构成一个集合?教师通过问题一说明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问题二:一个同学能否在班级这个集合中出现两次?教师通过问题二说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问题三:班级这个集合中的几个同学换一下座位,构成的集合与换座位前一样吗?教师通过问题三说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
此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自身融入到问题中去,问题与学生本身非常贴近,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像抛绣球一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比直接灌输的方法获取知识要容易得多,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刻,学生真正参与了,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结束语
总之,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要看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要看教师是否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是否都是有效问题。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则体现在学生参与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程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活动以折纸,添画,展示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折纸,添画部分我采用欣赏,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想象热带鱼的形态,花纹,色彩,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识图制作教师指导的方法完成折叠添画部分的学习,展示部分可组织学生将制作好的热带鱼按大小,前后,疏密关系粘贴好画面后,请学生用贴鱼泡泡的形式评价作品。
2.学生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爱玩好动,有很强的好奇心,自制自己喜爱的小制作能让学生体验无限快乐。本课是集折、剪、贴、画为一体的综合制作课。本课在教学上应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爱玩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并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掌物拉折的方法,折出漂亮的热带鱼热带鱼。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前画或撕贴的方法进行装饰。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热带鱼的折纸方法步骤,装饰美化。
2、教学难点:
拉折成双三角。
四、教具学具
1、教具
课件彩色笔白纸油画棒
2、学具:
教材彩色笔白纸油画棒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
播放课件:热带鱼(同时配以故事帮助学生欣赏)
今天,在美丽的深海里,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服装展示会。热带鱼们都开始准备起来。看!小胖鱼买来了漂亮的花衣服,小瘦鱼订了一条美丽的红裙子……大家都积极的准备着。可是小扁鱼一直迟迟没有来,小鱼们谁都不知道为什么。
2.质疑激趣。
提问:影片上谁在干什么呢?
生:热带鱼们在准备服装展示会。
师:借机板书:“热带鱼”。哪谁迟迟没有来呢?
生:只有小扁鱼没有来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没有来呢?
生:是小扁鱼没有花衣服吧!所以不能来参加服装展示会。
师: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给小鱼穿上花衣服呀!(真聪明!你想的办法真好!)
师:出示课题《穿花衣》,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穿花衣的热带鱼》那现在我们一起请小扁鱼出来好吗?
3.探究折法。
3.1.看教科书折纸示意图。(投影出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虚线和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呀?
生:图上的虚线表示折痕,箭头表示折的方向。
师:出示课件“折纸步骤演示”。
师:漂亮的热带鱼怎样折呢?现在让我们四人一组,相互帮助,相互研究,比比看,那组最聪明,最先折好热带鱼好吗?
师:巡回指导。
生:折热带鱼。
师:同学们都会折吗?有什么困难吗?
生:会。
师:那么谁会当小老师告诉老师应该怎么折吗?
A.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对角对折,折成三角形。
B.把这个角向上折,反过来,另一个角也向上折,折成正方形。
C.拉开变成三角形。
D.将三角形三等份,折出鱼尾。
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折的好吗?谢谢小老师!
3.2.出示折好的鱼。
师:想一想谁能说说用什么办法给小扁鱼穿上花衣服呢?
生:可以用彩笔画,也可以用彩色纸进行撕贴。
3.3.探究装饰方法。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热带鱼大家想见见他们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观赏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热带鱼好吗?(课件出示:各种鱼图片和范鱼)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能说说吗?
生:看到了黄色的热带鱼,身上还有椭圆形的蓝花纹。
生:看到五彩的热带鱼,身上有不同的曲线颜色很美。。。。。。
师:现在,同学们想好了吗?想为小扁鱼设计什么样的花衣服呢?谁想说说呢?
生:我想……
生:我想设计……(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好的漂亮花衣设计出来,看看谁设计的花衣花纹最漂亮,色彩最艳丽,谁是最棒的设计师好吗?(学生自主表现,老师巡回指导对有新奇想法的同学及时的鼓励表扬,对有困难的同学及时帮助。配上音乐)
4.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设计的花衣服真漂亮,小扁鱼非常高兴。他很想对同学们说些心里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扁鱼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生:……
生;谢谢你们我的朋友……
生:我也要向你们学习去帮助有困难的朋友。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热带鱼是我们的朋友,正是有了这些朋友,我们的生活才多姿多彩,可是由于环境的污染,我们正在逐渐失去这些朋友。保护它们的家园,也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好吗?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选修 7 Unit 5《Travelling abroad》〉
(一)、教材分析(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出国学习或旅游”,课文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部分主要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进行设计的。
“热身”(Warming Up)部分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有关出国的信息包,使之对正文有初步的感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读前”(Pre―reading)部分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讨论出国学习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阐述自己的观点,为正文的阅读作知识上和心理上的铺垫;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预测阅读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英国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英国学校学习与中国学校学习的不同。
“阅读”(Reading)部分介绍了主人公谢蕾第一次去国外求学进预科班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房东和导师对她的帮助,使她大胆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最终树立了信心。“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的前两题是针对课文内容而设计的理解题目,后两题是对课文的升华与延伸,问题环环紧扣,耐人寻味。特别是第四题小组讨论部分针对“读前”的What do you think she might find difficult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设计,而且采用了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的“任务型”活动,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进一步地掌握阅读技巧(scanning和skimming)。同时通过本节课帮助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定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决心;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突破本课重点、难点的关键是:
1、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寻找关于旅游的背景资料,创造性地利用学生的热情和广泛的途径让学生学会寻找和搜集资讯并更好地融人课文内容中;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设计符合课文需要并使学生喜爱的阅读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二)学习者分析
在高中阶段,虽然阅读教学一直受教师的重视,但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高二的学生阅读速度较慢,且正确率也较低;有75%以上的学生其阅读速度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部分学生能在无意识状态下运用阅读策略,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策略。能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的学生其成绩显然高于其他学生。英语阅读策略是指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操作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和采用的各种措施,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又包括其具体行为。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高二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理解字面意义、具备识别技能;让学生提高文化意识,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语篇结构知识,训练抓住文章主题和要旨的技能;培养逻辑推理、评价和判断等技能,提高识别词语、理解文章和评价作品的能力;训练快速阅读技能,增加获取信息的量,扩大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与综合语言技能的培养:
1、语言技能:①阅读技能:根据篇章特点选择所训练的阅读技能的种类。②听说技能: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有关话题的讨论。③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材料中可用于写作的素材。
2、语言知识:在语境中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
3、文化意识 挖掘文化内容,进行跨文化比较。其中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三个方面。
4、情感态度 培养学习兴趣,理解语言隐含的情感,提高人文修养。
5、学习策略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测大意。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以下方面:
Ⅰ、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课教学多次开展活动课堂,重点在于强调学生参与、实践和探究。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Ⅱ、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所带来乐趣。
Ⅲ、重点突出任务型教学。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具体目标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应是互动型的、合作型的。具有真实性、挑战性的任务和活动,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与互动交流,可以引起学生者兴趣,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五) 评价
本节课很成功,有效地完成了预设目标。课上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从大意到细节以及文中结构,学生都深入理解。最突出的亮点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活了自己的思维得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阅读技巧与阅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说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利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声像并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开展活动课,教师在学生自由对话前,给予学习和练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与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中,模仿英语,运用英语,体验英语。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 漆权《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教师培训教材》
关键词:护理安全教育;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校实习的50名护士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护士为25名。两组护士在年龄、教育背景、成绩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护士为临床一线在职护士,在实习培训的内容和教师的配备上两组无差异。
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实习培训,即依据培训手册的教学任务,采用集中听讲、电化示教、自主学习、模拟护理、临床观摩等方式进行培训,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练习。
观察组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教育内容,安全教育穿插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并且定期通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向实习护士进行临床案例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评定标准
所有护士在我校进行为期1年的实习培训,实习结束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对实习护士进行考核。考核内容由我校护理教学组统一出题,两组带教老师均不参与出题过程,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每项考试成绩总分100分,60分以上为及格。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统计软件对本次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二、结果
两组护士的考核成绩均已完成实习任务,其中理论考核中观察组平均分数(95.34±2.3)分,对照组平均分(89.87±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在临床中对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能有效促进病患疾病好转,如果护士在工作中缺乏安全意识,导致护理工作不到位或者护理不当等,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宣传等使患者对护理的了解逐渐深入,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患者病情的差异性,会导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发生,因此要求教师在技术操作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护理意识,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问题。实习期是护士由学生转变为护士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护理教育,增强其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安全意识非常重要[3]。将护理安全教育应用于护理技术操作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能激发护士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培养护士在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意识。本次研究显示,在护理技术操作教育中增加安全教育不仅能提高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促使护士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提高综合能力,值得在教学活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昂芝,姜 贺.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接受患者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5(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49-02
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是特殊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指导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学科教学基本理论、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能力。但是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后表现出小学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明显欠缺的问题,需要盲校、聋校花费较长时间来培训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小教专业的毕业生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扎实,进入工作岗位马上能够适应教学工作,致使许多盲校、聋校在招聘时宁愿选择小教专业的毕业生。这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应如何有效地设置特殊教育教学法?本文试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满足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为其他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笔者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2012级和2013级学生――分别是98人和80人为教学对象,根据该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剔除其中重复的内容,重新编排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边教学边调整课题方案,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本课题是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研究过程
本教学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
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信息,拟定课题方案,整合教材。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基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根据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两类儿童的特点和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使用天津出版社的《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和《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作为教材,选用《小学新课程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小学数学教学法和网络资源等为教学参考资料,通过对《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整合,形成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理论知识。
(二)第二阶段――实施教学阶段,调整教学计划
1.理论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着重从理论方面阐述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其中第一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数与代数的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2.实践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应通过实践课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突出本课程的实用性。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训主要通过课内讨论、试讲、说课和评课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校外实训则是利用见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顶岗)实习等机会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地教学,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作专业指导。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为例。该校与广西南宁市盲聋哑学校、百色特殊教育学校、北海特殊教育学校等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见实习基地,为学生见实习提供很好的实践场所。另外,这个阶段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选编及录制了部分学生教学录像,以配合教学。
3.教学方法的选用。本课程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和实践型教学法等。
4.考核手段的选用。在考核上,改变传统作业与考试方式,将每部分教学理论与特殊教育小学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写教案、试讲、制作课件等作业形成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理论,同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本课程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40%)包括课堂讨论、教学计划设计、观摩课的评析、校内实训(试讲、说课和评课);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为随堂考查,为指定教学内容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教案,并选派小组代表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试讲。
在第二阶段,笔者采用行动研究法,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这个阶段笔者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教学案例集和学生实践作品集汇编成教学资源包,这些既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四、实践效果及反思
本课题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获得学生基本认可,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也获得见实习单位的肯定,2012级学生现已毕业,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用人单位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非常认可。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83-01
1.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有了更新、更广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PPT展示、视听展示等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因此,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课堂中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性、互动性、先进性的新时代特征,所展现出的教学优势也更加全面。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在具体的论述中,以案例教学陈述的形式,着重阐述了数字媒体、软件媒体、微课媒体等几种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互动教学策略分析
2.1 巧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创设"分组探究"情景,体验课堂互动。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字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构建"数字媒体+分组探究"的课堂情境,并通过多元的形式,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效应,对于培养学生的互动探究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尝试中,教师可选用不同类型的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平台,展开教学。例如,笔者在对本校3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便采用了数字录播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具体的教学操作如下。
【教学案例1】《周长》数字录播多媒体互动教学设计
首先,我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录播平台,为学生播放已经录制好的关于《周长》的教学视频;其次,由于录播速度较快,一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周长》的含义,于是,我利用录播媒体的回放技术,构建课堂互动答疑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再次,在视频的引导下,我结合视频,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周长的含义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如何求解?"等,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组织他们根据问题,进行分组探究。最后,当各小组完成探究后,我举行了一次主题为"周长,你知道多少?"的汇报会,让各小组选派一个代表,结合小组内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教学效应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多媒体数字录播平台成为了贯穿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录播系统的录制、回放等功能,教师能够及时地为学生解释不懂的问题、组织分组探究教学情境、录制教学现场视频。可以说,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变得更加可视化,由此可见,基于"数字媒体+分组探究"的教学流程,对于提升教学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
2.2 活用多媒体微课技术,创设"感官互动"情景,体验课堂互动
微课,是近年来流行于我国教育界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它以5-10分钟的自制教学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以此作为延伸课堂教学的手段。而微课教学的载体,正是多媒体平台,基于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微课,组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情境,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展开互动教学。例如,在对本校5年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我便经常利用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制专家等微课制作软件,制作5-10分钟左右的教学小视频,创设感官互动的教学情境,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生课堂探究、互动学习的引子,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3】《多边形的面积》多媒体微课教学设计
首先,我引导学生对书本上关于《多边形面积》的理论概念、求解概念等内容进行充分阅读,并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何为多边形的面积?"、"你会求解6变形的面积吗?"……一系列的探究性问题,初步搭建起了互动教学的平台,也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心。其次,我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引导至多媒体大屏幕上,屏幕上出现了一则由我在课前亲自录制的多边形识别、面积求解视频,例如,正方形的面积求解、6变形的面积求解……视频中我的头像和声音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当视频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我点击暂停,并抛出问题:"你能根据我的提示,求解8、10、12边形的面积吗?" 视频被中止,同学们立即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他们的好奇心也被激发,此时,我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围绕我的问题,展开互动探究。最后,我收集完所有小组的探究结果,并继续播放视频,视频中给出了相应的答案,而全班同学也围绕视频答案,展开了一轮新的探究,并与我热烈地交流探究的心得体会。
【教学效应分析】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微课技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探究、交流、合作的教学平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下,那种"填鸭式"、"生搬硬套式"的教学弊端被完全打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被完全激发,熟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短而精的多媒体微课视频,让学生掌握复杂的理论变得不再困难,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大提升。
4.结束语
本文对多媒体平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两种具体的多媒体互动教学思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未来的教学研究中,各级小学的数学教师应本着大胆创新,干预尝试的理念,运用更多、更好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开展互动性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