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新格局范文

世界经济新格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世界经济新格局范文

多极时代来了

确认5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向世界经济注入1.1万亿美元,大力规范金融业,重建信任,重启多哈回合谈判,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减少失业,发展绿色经济……这是G20伦敦峰会所取得的显性成果,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有主流媒体甚至用“非同凡响”来予以褒扬。但更富意义的,也许还是世界格局的变化:我们迎来了多极时代。正如英国首相布朗所言,世界新秩序正在显现。

显然,一枝独秀的美国目前已是独木难支。世界,将演变为由美国、欧洲、新兴经济体为均衡支撑的多极时代。而在世界经济力量格局发生变化后,G20已经成为各方表述利益诉求的新平台。事实上,在此次G20伦敦峰会上,已经清晰浮现这种多极的板块效应,并各自提出了鲜明的主张。

单极时代的主角――美国提出的是“救”字为先,主张“各国政府加大财政投资刺激经济复苏”的优先解决方案;以德、法两国为代表欧洲国家,提出的则是“改”字为先,主张“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出台严格监管措施”的优先解决方案;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提出的是“争”字为先,主张“加大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发言权”的优先解决方案。三极势力,三种方案,三样诉求。

多极时代显然更具平衡性。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希望世界更加公平和安全,俄罗斯不允许任何人在任何领域的独断专行,世界不应由一个国家来掌管。”毋庸讳言,多极时代一定会在初期表现出某种“众口难调”的现象,一个时代的过渡,绝不会波澜不惊。当磨合期顺利完成,多极时代必然可以给世界呈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在G20伦敦峰会上,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发表自己的独立主张,成为最大亮点。这表明当今世界正在出现更加多元、广泛和公正的局面,体现了全球经济力量的最新变动。

第2篇:世界经济新格局范文

2008年的金融危机彻底打破了原有新经济下形成的全球经济格局。在旧有的经济格局下,商品流沿着“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的路线单向流动,资金流则沿着原路逆向返回。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型经济体系通过提高金融工具,得以完成资金流的闭合循环。

金融危机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性经济转型。综观各国的经济转型战略,低碳经济、绿色商业成为转型的方向和核心,各国的产业调整和发展无不是围绕此展开的。围绕低碳经济而发展的绿色商业,既有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也有新兴产业。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新的产业链模式正在形成,其中物联网的产业链模式最为成熟,其上下游间的产业脉络已然清晰、颇具雏形。但就产业成熟程度而言,即使已是处于跨越式发展前夜的物联网产业,产业链上的产业主导者目前仍未出现。正处在培育、形成中的新产业链,必将带来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的出现。

旧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但国际经济领域的新格局仍未形成。金融危机后各国均提出了经济转型战略,均希望通过经济转型,占领国际经济的制高点。在大家的转型方向一致的情况下,新的均衡格局难以马上形成。

美国凭借金融优势取得主动权

世界各国都在谋求经济的战略转型。拥有国际金融优势和国际货币主导权的美国,意图通过借助金融优势,谋求在新产业领域的优势,实现美国重振制造业的雄风。按照美国政府公布的经济发展战略,未来美国的转型方向将是生物技术、半导体、清洁能源技术等创新型行业。

对美国来说,扩张美元流动性,可实现“一箭多雕”的目的:短期解美国目前金融困局;长期助推经济转型。美元流动性的扩张将推动资源品的涨价,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交易商品的涨价,将为美国的新产业创造出发展空间;此外,对美国来说,通过金融优势还可获得资源涨价的收益。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通过掌握“定价权”,华尔街取得了不匪的收益。

欧洲凭借法制进步领先一步

金融危机自然也加速了欧洲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欧洲对“碳交易”、“碳税”等低碳社会建设的推进向来最为积极。欧洲“碳市场”的发展不仅已初具规模,而且还不遗余力地以规范、标准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广。在欧洲,碳管制已开始影响到经济、社会活动的深层次领域,并有被用作国际经济交往中竞争优势工具使用的趋势。

中国起步先输一局

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的冲击,实则是提供了一个加速推进转型的良机。经济转型是需要支付代价的,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较高的转型成本会带形成产业转换的阻力。在外来冲击下,中国社会对经济转型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任何转型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除非正好有承接体系来支付你的成本。在实践中,将淘汰下来的生产线卖给更落后的国家,或转移到更落后的地区,需要特定的国际经济环境。金融危机自然也加速了中国经济进行战略转型的步伐,“调结构、促发展”成为中国当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2010 年11 月,国务院公布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决定,并随后被编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3篇:世界经济新格局范文

【关键词】 班轮联盟;重组;市场格局;SWOT分析

1 当前班轮联盟的新格局

1994年,由美国总统轮船、东方海外、商船三井、渣华轮船和马来西亚国际等5家班轮公司共同组成的全球联盟标志着世界航运联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班轮联盟经历多次重组变化,形成如表1所示的联盟格局。

随着2010年马来西亚国际被迫退出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2011年主要班轮公司进入新一轮厮杀,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及“天天马士基”等经营理念的推出使得班轮公司进一步分化。2011年12月,地中海―达飞联盟建立,两公司宣布开始共同经营5条亚洲至北欧航线,旨在通过联盟将两家船队中尺寸最大的船舶物尽其用,以获取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舱位利用率,成为目前市场运力排名第一的承运人。伟大联盟和新世界联盟的6家主要集装箱班轮公司也达成协议,重组一个新的海运联盟,名为G6联盟,市场份额达到17.9%,成为市场运力排名第二的承运人。CKYH联盟则由中国远洋、川崎汽船、阳明海运和韩进海运组成,航线市场份额上升到11.2%,排名第四。当前的班轮联盟格局如表2所示。

对比前后联盟变化,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联盟对市场的控制不断加强。2009年三大联盟和马士基集团总运力仅占总体市场份额的47.0%,然而2012年该比例上升至66.4%。就个别航线而言,其市场份额更大,未来对市场的控制力会不断增强。例如,马士基航运、地中海―达飞联盟、G6联盟和CKYH联盟在远东至西北欧航线投入的运力占到该航线总运力的83.35%。

(2)班轮巨头与主要班轮联盟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从单个公司情况来看,运力增速较快,马士基年均运力增长率接近10%。G6和CKYH联盟受马士基等班轮巨头竞争影响,开始抱团取暖,共同抵御市场竞争。

2 班轮联盟重组的成因

金融危机背景之下,遵循国际班轮运输市场的发展规律及发展特点,分析引发班轮联盟重组的主要成因如下。

2.1 经济低迷使得世界贸易需求疲软

世界经济尚未从美国金融危机及其衍生的欧债危机中恢复过来,将进入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的时期,前景黯淡。发达国家债务高企、金融持续动荡以及全球性通货膨胀等,都可能造成全球经济指标的再次调低。世界经济持续下行,欧债危机继续恶化,使全球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受挫,加之主要发达国家自主增长的动力不足,使得全球外需疲软,国际间贸易下滑。2012年10月,据IMF预测,2012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仅为3.4%,增速明显放缓。全球需求疲软,导致班轮运输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强。

2.2 运费低迷导致班轮公司全面亏损

各航运公司201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除了马士基、达飞和东方海外保持盈利外,各主要船公司上半年的财报一片惨淡,整个行业的平均经营亏损率为4.9%。尽管马士基集装箱运输业务盈利仅4亿美元,较2010年相比下跌66.7%,但相较其他公司的亏损业绩,行业内已算得表现上佳。在对业绩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时,众多公司一致认为,全球航运业需求低迷、运力过剩、新船交付快速投放、油价高企、经营成本高涨等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

针对2011年上半年班轮公司财政状况所作的Z-score分析显示,已有57%的班轮公司面临破产风险。2011年,已经有数家航运公司宣告破产,包括韩国集装箱航运公司、挪威天熙箱运等。

2.3 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平均经营成本

目前主要营运船舶中,8 000 TEU集装箱船的舱位成本在950美元/TEU左右,14 000 TEU集装箱船的舱位成本在800美元/TEU左右;而马士基航运18 000 TEU “3E”级船舶的舱位成本仅在700美元/TEU左右,远低于现有运行船舶的平均经营成本,其规模效应十分明显。

图1反映了大型海运公司较中型海运公司各项单位费用的降幅,可见大型海运公司的单位成本比中型海运公司低了15%。

2.4 船舶大型化趋势加速

集装箱运输所经历的半个世纪的发展充分发映出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以载运集装箱能力和吨位等数据为划分标准,表3反映出集装箱船从第一代到第六代的船型发展演变情况。2013年,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将出自马士基集团打造的 TEU号称“3E”标准的现代化超大型船舶,这将加剧班轮市场的竞争态势。

船舶大型化提高了各大航线的准入门槛,没有足够的实力将很难在班轮运输市场上立足,因此各大班轮公司进行联盟重组,以提升自身实力。近年来集装箱船队的船舶大型化趋势如图2所示。

2.5 “天天马士基”对市场的冲击

马士基推出“天天马士基”服务模式,引起班轮市场一片恐慌,导致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船公司被迫退出市场,其他班轮企业开始抱团取暖,加强合作,提高航线密度和改善服务水平。

2011年“天天马士基”推出之前,亚洲至北欧的贸易航线中,有44%的集装箱会迟到,11%会迟到2天以上,8%会迟到8天以上;亚欧航线2011年第二季度航运准班率仅为56%。2012年春节前后,在传统航运公司变更服务网络、准班率下降期间,“天天马士基”却创下准班率历史新高,达到98.5%。“天天马士基”为航运业提供了一个新型的服务理念,其他班轮公司为保住市场份额就必须提供类似的服务,如G6联盟重组后推出“天天G6”。

3 新班轮联盟的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新班轮联盟的市场竞争地位进行比较。

(1)马士基航运

(2)地中海―达飞联盟

(3)G6联盟

(4)CKYH联盟

4 新联盟格局对未来班轮市场的影响

受全球贸易发展放缓和班轮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影响,未来集装箱运输市场仍将面临诸多挑战,预计未来1~2年集装箱班轮市场仍将处于低迷调整期。在此背景下,新联盟格局的形成将对未来航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从短期来看主要有以下3点:

(1)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主干航线联盟影响力快速提升。受主干航线船队升级影响,次干航线和近洋航线的运力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2)班轮行业服务水平会有所改观。受马士基准班率提高影响,其他班轮联盟会不断增加船期密度,提高班轮公司服务水平,以保障自己的市场份额。

(3)班轮公司提价会越来越频繁。受新联盟格局形成影响,班轮公司持续恶化的竞争格局预计会暂时告一段落,同时面对班轮公司普遍亏损的现实情况,班轮公司迫切需要增加盈利,为此,集体涨价计划在短期内会更加频繁。

从长期来看主要有以下2点:

(1)班轮联盟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随着主要船公司大型船舶不断交付,未来主干航线超大型船舶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低价竞争和高准班率的趋势会有所上升。

(2)市场份额较小的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随着新联盟格局的形成,未来非联盟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部分中小型班轮运输企业只能选择退出主干航线,进入短线市场,而短线市场的运力过剩程度会进一步加剧,未来竞争会更加激烈。

第4篇:世界经济新格局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 竞合格局

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有利环境

人们在探讨2003~2006年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时,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综合起来,大家都同意的看法是:一是美国经济增长平稳,二是欧元区、日本经济增长趋势良好,三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同时,有利的世界经济环境也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条件。

1、世界经济三大支柱与金砖四国

世界经济三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一半以上,体量极大。他们的经济增长块,则世界经济增速快,他们的经济平稳,则世界经济平稳,如果他们的经济下滑,世界经济则必然滑落。

笔者认为,美国经济总体仍处于健康状况,制造业生产仍保持适度增长,就业增加,企业赢利状况基本良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仍有空间,目前并未出现衰退的迹象。美国近年进行的高科技研究以及生产方式转换,如将服务业,尤其是IT外包,形成新的全球配置,正逐渐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可能会在传统产业面临竞争滑落时,推进美国经济的继续增长。

另外,2003~2006年欧元区、日本经济表现基本良好,欧元区经济在欧元走高、油价高企、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面前,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能力,日本经济则走出了谷底,利率走高,呈现较好增长势头,将有助于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和保持利润增长。三大国的经济维持平稳增长势头,有助于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

2003~2006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受益于全球经济,“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增长表现出色,保持了旺盛的经济增长势头,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愈来愈重要,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笔者认为,尽管世界经济各种潜在风险向新兴市场经济体提出了新挑战,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具有脆弱的一面,但从总体看“金砖四国”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比重较大,只要他们的经济趋势向好,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总体的经济状况就会很好。

国际社会普通看好印度未来的经济发展,印度是世界石油和某些原料的进口大国,如果国际油价能够回落,国际原材料价格增速趋缓,将有利于印度减少贸易逆差,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另外,印度已有的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势头不会发生根本逆转,这对于印度吸引外资具有推进作用,2007年上半年的国际资本在印度投资的增长,表明了外资流入印度的速度正在加快。

巴西是拉美第一大国,2001至2003年,巴西经济陷入停滞,2004年后经济逐步开始恢复。今天,在生产乙醇汽油、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面,巴西位于世界前列,巴西拥有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近年来年巴西进一步推进改革,降低利率、加快投资、减少公共开支、降低公共债务、优化出口结构,使得人们对于巴西经济发展的前景看法比较乐观。

21世纪头5年,国际油价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俄经济欣欣向荣,有人甚至认为2006年的俄罗斯经济已经恢复到了前苏联的水平。尽管人们批评俄罗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石油出口,导致工业竞争能力不强,同时,俄卢布升值、物价增长速度加快、失业率也较高,经济增长有潜在经济风险。但如果近期世界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出现大幅下降,俄国内消费需求继续旺盛、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则经济增长前景良好,笔者认为俄罗斯经济增长将会保持在7%左右甚至更高。

2、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经济的助推

今天,各国约35%的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参与了世界经济各个层面的交流,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广泛流动,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实现着优化配置,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笔者认为这一进程可以从两个层面对21世纪头10年中期以来的世界经济增长给予解释:第一个层面是“统一市场”在全球的逐步形成,即世界范围内各个经济体的经济活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统一整体的过程。第二个层面是“市场游戏规则”在全球的逐渐形成,即世界范围内规范经济行为的一般规则以及规范经济活动普遍机制的建立。世界经济进入,21世纪头10年中期后,正是在这样两个有利条件下,才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世界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显现出严重失衡,人们概括为,美国过度消费与中国的过度生产,美国的零储蓄率与中国的超高储蓄、投资并存(2006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为负1%,低于2005年的负0.4%,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的最低储蓄水平)。这种世界经济失衡,在中国或美国,都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困惑。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二者的生产与消费的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正负为零”的全新格局,成为推进世界经济的两大引。美国的消费使之成为世界商品的最终实现者,而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之一,作用日益明显。美国消费者和中国生产者对全球高达36万亿美元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起了推动作用。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美中两国对2001~2006年间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度达43%,明显高于两国在全球GDP总额中35%的份额。没有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全球竞合格局的新变化

21世纪头10年中期之后,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市场体系下竞合活动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并体现出了一些重要的新特点:

1、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改变了全球生产格局

21世纪头10年中期之后,全球产业的调整,不仅是某些传统产业的转移,更多的是新兴产业的转移;不仅是产业结构的国内调整,而且是产业结构的全球调整。这次调整中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转移,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转移。这意味着高新技术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涉及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跨国转移,更为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部分生产环节的跨国转移,输出方在经营中侧重于关键技术,掌握核心业务,而将其他环节,哪怕具有科技含量和较高附加价值的生产和服务环节,以委托加工等方式转移出去,产生新类型的外包

加工贸易,这种通过经济全球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大量的产业内贸易活动,形成新的世界生产体系。

2、世界经济核心竞争力呈现多元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经济体参与世界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大多以高科技的产业优势为核心竞争力,如利用国家信息化,即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21世纪的头10年中,一种新的世界经济现象产生了:有些国家的高新技术水平并不居世界前列,但能够形成很好的后发优势,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对于生产流程和工艺标准化的产品实行大规模生产,取得成本优势,如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IT工业,或以低成本,或以遍及天下的营销网络为核心竞争力,将其它国家的产品行销天下。它们甚至在世界产业分工链中,抓住几个环节,形成专业化规模生产,也能够呈现出很强的经济增长势头。总之,结合本国资源约束条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便能够形成本地区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3、全球化条件下经济体的强大体现为控制力

21世纪头10年,全球经济中强国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控制力。全球化中谁能够真正地控制住全球资源的流向(如重要的石油资源的流向,决定未来生产力发展趋势的高智力人才和资金的流向),以及控制住全球经济产出的流向(如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品,对未来有重要主导作用的高科技产品的销售流向),并能够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整合全球的资源为自己所用,才是真正的强大。21世纪头10年,谁能够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的流向为手段,以游戏规则的制定保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才是全球化最大的利益获得者。近年来,各大经济体在全球化中对于控制力的培养与追求,成了大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战略选择,某些经济体实行所谓“单边主义”的基础就在于具备了相应的控制力。

4、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21世纪头10年中,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产业与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利益分配的矛盾性以及经贸问题政治化等,造成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今天国际经贸的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在公正贸易的旗号下,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实施特殊保障措施被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壁垒如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性能标准和卫生检验与动植物检验标准等,正成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也在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方面。另外,贸易摩擦日益波及更多经济与社会领域,环境保护标准、社会保障、汇率制度等已开始成为摩擦的起因,而围绕资源的贸易矛盾正在逐渐显现。从地域结构上看,贸易摩擦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之间,也发生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内部相互之间。这反映了国际经济利益矛盾的错综复杂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表现。

5、区域合作兴起,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自启动以来进展缓慢,2003年坎昆会议失败后,曾一度陷入停顿状态。2004年8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达成框架协议,但内容不仅原则笼统,各成员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在2006年又暂时中断了多哈回合的谈判。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贸合作得到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截至2005年1月,签署的类似安排有300多个,实际有效的区域贸易安排达到了162个,其中80%是近10年内建立的,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矛盾正在逐渐转化为区域集团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发展中的大国形成的,以南南合作为基础的贸易谈判集体(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影响正在逐渐加大。以上做法正在成为各国争取市场、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战略安排,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

6、发展中世界正在逐渐形成二元结构

第5篇:世界经济新格局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格局;分化;国际贸易秩序;演变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国际贸易格局分化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形成

在美国迅速成为强国之后,美国、欧洲国家的发展逐步趋于相等,而在欧洲国家、日本、美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后,欧洲国家、美国、亚洲国家等相继形成多极化发展趋势,给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格局等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从而促进多边贸易规则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签订的多边贸易规则可知,其实WTO真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给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同时,国际贸易格局的分化、重组,给多边贸易规则的继续发展带来更多挑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入HATT以后,世界各国的经济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国际贸易服务的快速发展,致使国际贸易相关规则制定的要求不断提高,最终推动多边贸易规则进一步转型。

二、国际贸易区域化发展与双边、区域贸易规则的发展

在国际贸易格局分化中,国际贸易区域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一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贸易体;二是,欧盟贸易体;三是,以中国、韩国、日本为核心的东亚贸易体,并且,这三个主要贸易板块的国际贸易额加在一起已经高于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70%。在这种情况下,双边贸易协定、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成为了规范各个贸易国之间货物贸易的重要准则,对于推动国际贸易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例如:跨国区域之间的贸易合作由跨大西洋贸易、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虽然在WTO各项条例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双边协议、区域贸易规则的制定发挥着一定作用,但在很多地区,他们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双边、区域贸易规则不能取代多边贸易规则,在双边、区域贸易规则趋向于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区域化发展的过程还很漫长。

三、美国国际贸易实力的变化与发展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唯一一个贸易强国,但在社会、经济、世界各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美国国际贸易出现了逆差现象,因此,美国国际贸易实力在不断减弱中。根据相关数据来看,美国国际贸易出口量已经下降有15%左右,但是,美国服务贸易顺差在持续上升中,直到2015年已经远远超过2500亿美元,因而有着他国没有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一定转变,如环保标准与碳关税、反倾销与反贴补、劳工及社会责任条款等方面,是美国单边贸易主义不断强化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中国国有企业的反补贴这个问题上,其单边贸易管理制度非常完善。与此同时,美国大力完善单边贸易管理制度,积极寻求双边贸易、区域贸易协议当面的合作,是为了更好的打造与其本国经济发展相符、更有利于本国利益的国际贸易秩序,如美国与欧盟在2013年进行的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相关的谈判,对于形成有利于美国、欧盟等国经济发展的贸易规则有着直接作用。由此可见,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组成中、国际贸易发展中占据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在国际贸易秩序的稳定上有着极大影响。

四、中国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变革

目前,中国是二战以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贸易、国际贸易秩序上的影响非常重大,从而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全球贸易格局分化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并随着各种政策的全面实施、各种方针的严格执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货物贸易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从而成为全球各个经济体系必须重视的贸易伙伴。对当前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情况、与东亚各经济体的区域贸易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来看。中国必须积极维护WTO的各种规则,并加强各种贸易秩序的建设,才能促进中国国际贸易不断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经济水平全面提升。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与贸易已经进入新常态,需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新措施与新策略,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深度合作,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经济体中的地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国际贸易格局分化、秩序发生转变,是世界各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必然需求,因此,深入了解国际贸易格局分化与国际贸易秩序演变,才能更好的提升各国的服务水平,从而推动物货贸易更快转型、升级等。

参考文献:

[1]章昌裕.WTO困境下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与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13,12:4-8.

[2]刘建.基于社会网络的国际原油贸易格局演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48-57.

第6篇:世界经济新格局范文

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已经确立,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就业市场初步恢复,2009年三季度GDP环比增速达到3.5%,我们预计,2010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望大幅超过市场预期。而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将为中国出口恢复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的零售情况领先中国出口2-3个月。这意味着美国消费2009年三季度的好转和2010年一季度补库存的强烈需求,将明显刺激中国的出口回升。

主要发达经济体2009年二季度起就已经走出了衰退,迈上了复苏道路,下半年复苏加快。尤其是美国,2010年GDP增速将从2009年-2.5%回升为2.2%,从负变正回升幅度很大。

我们判断,在美联储庞大货币刺激政策和美国政府财政刺激措施下,美国金融系统、房市房价和劳动力市场将较快稳定下来,经济自我调节的补库存机制开始启动,制造业和经济整体已走出衰退,到2010年初有望实现全面复苏。

从国际视角来看,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新格局在基本面支持下的长期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投资者到新兴市场寻求增长,投资者意欲跑赢货币,投资者设法躲避美元持续下跌和出现危机的风险。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趋势,就是在这三大基本面动力驱动下运行的,表现为股指上升,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美元贬值,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涨价。这三大基本面动力将长期推动此市场趋势前行,未来长期投资方向将仍然是资源、能源、大宗商品,新兴市场成长型股权和资源型或成长型国家货币的投资。

以下为我们认为发生概率大于1/2,但市场认为其概率小于1/3的事件:

1.美国GDP增长强劲,2010年某个季度甚至接近5%。美国政策退出晚于预期,房价持续回升,就业市场逐步回暖,消费者信心恢复。

2.世界经济的PRC分工模式(即中国生产,新兴市场国家提供资源,美国消费)在2010年与危机前相比并没有大的改观,所谓的再平衡需要漫长的过程。随着美国补库存需求的释放,2010年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由负转正,并且成为GDP增长的新引擎。

3.美元相对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货币相对坚挺甚至走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10年上半年基本保持稳定。

4.迪拜危机对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没有产生任何持久显著影响。

5.在海外热钱和大陆资金的推动下,香港股市接近或者创出历史新高。

6.钢铁供求状况良好,产能过剩问题远低于预期,钢铁企业利润大幅回升。

7.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大幅上涨,形成局部资产泡沫,引发各界担忧。

8.财政政策持续宽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高不下,带动钢铁、建材等物资的需求。

第7篇:世界经济新格局范文

如果按照前5个月的增长幅度测算,今年我国原油进口将超过5000万吨,根据有关预测今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仍将维持在25美元/桶的高位上。因此,如果我国每年原油进口量为5000万吨,预计将需要200亿美元。

石油作为工业经济的血液和基础性原料,其价格一直起伏不定,分别于1973年和1979年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石油价格猛涨,令当时的西方世界惊恐不已。可到了1986年油价暴跌近50%,1990年,世界石油价格又翻转猛升,1992年,每桶石油的价格为18美元,1996年底时达到每桶24美元,1997年在每桶18—20美元之间,1998年每桶油的价格一直在15美元以下,1999年2月国际石油价格大跳水,竟跌至10美元/桶,是近30年来的最低点。今年以来世界石油价格节节飚升,剧烈动荡,从1999年4月以来供过于求的疲态行情转为求大于供的紧张局面。8月15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布伦特油价曾一度突破32美元/桶,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点。那么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其今后的走势将如何?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涨势凶猛并非偶然

从20世纪开始以来世界石油工业、国际石油市场的总体格局和组成状况,总是与当时世界总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各国总体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后者发生重大变化时,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市场的组成和格局也必然迅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在一战以前是一种格局;在一战至二战之间又是一种格局;二战以后到70年代以前则是另一种格局;70年代至90年代初又是一种新格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推进,国际石油市场又正向一种新的格局演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欧佩克成员国在共同利益面前,团结一致,遵守减产协议,促进了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过去,欧佩克成员国也多次决定降低生产量来提高原油价格,但都未获成效,原因是比较贫穷的生产国不遵守达成的减产协议,生产比限额更多的原油,导致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不涨反降。这次却齐心协力遵守已签协议,把减产目标落到实处,从此油价节节上升。石油从刚涨价的1999年3月起,油价就从2月份的10美元/桶上涨到大约14美元/桶,上涨40%左右,5月份是16美元/桶,1999年底为25美元/桶,2000年3月8日,纽约的原油价格已达到34.13美元/桶。同时在伦敦市场原油价格也达到31.86美元/桶,国际油价在一年内涨幅高达2倍以上。目前,全世界每天耗费原油约7500万桶,而日产油量为7300万桶,欧佩克的总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0%。欧佩克成员国团结一致减少产量是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加入欧佩克成员国的减产行列,共同遵守已达成的协议。改变了原来欧佩克成员国减产以促使石油价格上升,而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却单兵作战扩大石油供应量的状况,共同促进了国际石油价格的猛涨。这预示着今后欧佩克成员将逐步扩大,石油生产国的行动将不断趋向联合。今年9月10日欧佩克庆祝建立40周年之际,俄罗斯、挪威和阿曼将有可能加盟该产油国大家庭,这种扩大和联合必将在世界经济中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

国际投机资本利用当前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在石油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兴风作浪、推波助澜。6月21日,为了抑制居高不下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背负重重压力的欧佩克不负众望再次作出增加原油日产量的决定。根据这项决定,欧佩克于7月1日起将其原油日产量提高70.8万桶,即从目前的日产原油2469万桶增至2540万桶的水平。然而,令人们大失所望的是,就在欧佩克宣布增产当天,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不仅没有出现回落行情,反而普遍上扬。在6月21日的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升至31.37美元/桶,升幅为2%。8月份交货的天然气价格更大幅上扬了7%。此外,伦敦市场8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也升至29.31美元/桶。在以后的几个交易日,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也超乎寻常地出现了持续上涨的行情。同时,目前实际需要的原油交易量不足市场交易量的30%。这些现象表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除了受欧佩克这只“有形之手”的影响之外,还有国际投机资本这只“无形之手”在背后作梗。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结束和全球经济的回暖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量。目前东南亚国家经济强劲复苏,美国经济强势不减,中国和欧洲经济稳定增长,日本逐步走出“后泡沫时代”,这都导致世界石油市场需求的增加,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00年世界原油平均日需求量为7580万桶,而供应量为7296万桶,缺口近500万桶;预计2001年世界原油平均日需求量7770万桶,但供给量仅能上升到7472万桶。

西方国家原油储备量骤减,引起国际市场供求的波动。美国是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大国,石油约有一半依赖进口,美国现时的战略石油储备降到了24年来的最低点,仅有约5.68亿桶,一个月就将使用殆尽。更重要的是,美国和欧洲取暖油的库存量也已经降至近10年的最低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今年冬季,美欧的取暖油短缺将分别为50%和20%。此外,美国国内炼油厂出现生产瓶颈,以及美国政府对汽油新颁布了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又引起汽油供应不足,原油价格上涨。

油价上涨全球紧张

对石油消费国来说,油价长期过高将拉动通货膨胀,贸易条件恶化,国际竞争力下降。根据经合组织推算,一桶原油每上涨10美元,工业国平均通货膨胀率就会增加半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则放慢0.25个百分点。由于一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升,已造成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从原来的1.1%增长到2%。对正步入经济复苏期的亚洲国家而言,如果油价保持在平均每桶29美元的高位,其能源支出将增加150亿到200亿美元,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0.6个百分点。欧洲中央银行也明确指出:“油价的上涨已成了控制通胀的主要威胁。”如果现在的国际石油价格继续维持在高位运行,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少0.5~1个百分点。

在美国,目前的官方通货膨胀率为1.9%左右,但如果把最近油价上涨的因素考虑在内,通货膨胀率将会升至2.7%的高水平。为此,克林顿总统在8月23日呼吁石油输出国组织增加原油产量,以使原油价格降至每桶20~25美元的“可持续”水平。美国参议院还通过了《反对“石油生产和出口卡特尔”法案》,允许美国政府对欧佩克提出反垄断起诉,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报复行为。

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居高不下,我国国内原油价格亦水涨船高,7月份我国大庆原油价格已高达2242元/吨(完税价),使国内炼油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炼油企业亏损状况,近两个月国家计委连续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同时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加快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并试图参照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定价的模式实现国内成品油价格逐步同国际市场接轨,为在我国加入WTO前激励石油、石化行业迎接挑战。

但由于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一直是国内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加之石油、石化行业长期受国家计划经济的制约,成品油价格一直由政府定价,企业未能真正面对市场,价格长时间不变,使炼油企业的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要求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尚待时日。

另外,如果按照前5个月的增长幅度测算,今年我国原油进口将超过5000万吨,根据有关预测今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仍将持续在高价位上,并且不会低于每桶25美元。因此,如果我国原油进口量在5000万吨,预计将需要200亿美元,仅原油进口一项就需要如此巨大的外汇支出,对我国多年以来积累的16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由于欧美不断施加压力,在欧佩克成员国内部就油价问题争吵不已,形成了以沙特为首的“鸽派”和以伊朗、利比亚等为首的“鹰派”,“鸽派”较迁就西方消费国的意愿,主张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维持一个较为和缓的油价水平,而“鹰派”却希望油价保持在较高水准,以确保产油国实现最大利润。伊拉克想利用冬季用油高峰来临之际,威胁关闭原油出口阀门,迫使联合国放松对其制裁,一旦发生这种事情,“石油危机”的噩梦可能就离人们不远了。

油价怎么走还看欧佩克

欧佩克的轮值主席国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于8月14日在尼日利亚访问时对新闻界表示,目前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水平是公正的。他呼吁各产油国抵制某些大国要求他们增产降价的企图。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主席罗德里格斯表示,尽管油价偏高,欧佩克不打算增加生产。在8月初,美国原油库存比7月底下降了900万桶,这是自1976年3月以来的24年间库存量最低水平。再加上目前冬季用油高峰即将来临,因此专家预计,今年冬季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仍将处于高水平。

油价今后怎么走,要看欧佩克的限产保价的决心有多大。其实,在欧佩克内部,委内瑞拉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真正有实力左右油价的还是沙特阿拉伯。沙特的原油产量占整个欧佩克原油产量的1/3、全球原油产量的近1/9,日均生产原油800余万桶。7月初,油价上涨势头加大,沙特单独宣布准备增产原油,致使油价应声下落。伦敦全球能源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朱利安·李前不久说:“我认为沙特已经着手实施一种政策,以利于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世界石油市场。”

而所谓的沙特政策就是既要照顾产油国的利益,也要照顾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利益。在中东,沙特是美国的战略盟友。它目前是美国五角大楼最大的军火买主,同时有巨额石油美元投资于美国的金融市场和不动产。美国经济如果因油价暴涨而出现麻烦,那么唇亡齿寒,沙特的经济利益也会受损,这自然是它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无论是出于政治考虑还是经济考虑,沙特在制定石油政策时都不能不看美国的脸色。

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虽然呈现出许多非经济的特点,但它仍然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而并不像西方传统的权威理论曾确认的那样,即世界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对石油的需求没有价格弹性,它的需求不受价格升降的影响。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油价的四次重大变动对国际石油需求和生产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已深刻地证明了这一认识的谬误。同时,历史也已一再表明: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同世界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它的发展对各国和世界经济的总的发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状况尤其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周期,反过来又对这一工业和市场的短期和中期发展发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决定了各个时期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也决定了这一时期内的石油工业的盛衰。

在未来的数年当中,石油价格不会涨势不改,它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新技术在石油生产上游和下游的运用日益广泛,使原油生产的成本不断下降。尤其是近几年来利用高新技术勘探、开采、提炼和供应石油。未来25年中世界科技的新发展将对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正面的影响是:增加可勘探到和可开采的石油资源;改善和增加石油的新用途;降低石油的生产成本;减轻和消除生产和使用石油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负面的影响是:降低石油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拥有的“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的重要地位;缩小石油的用途。

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会使石油消费比例日趋减少。在新的世纪当中,以“轻、微、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将取代以“重、大、硬”为特征的工业经济,石油在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将日趋下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材料,石油消费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80年代中期的7%下降到目前的1.5%。

合理和有效利用能源的意识和能力空前加强。许多国家对石油消费采取征收高额税等措施,以抑制石油需求和提高石油消费的效能。当前全球经济在不断发展,而每年石油需求量平均只增加2.25%,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率。

各国普遍实行能源供应多样化战略。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不断开发和扩大使用非石油的多种能源,如核能、太阳能、地热等,减少了对石油过分依赖的局面。再如天然气以其燃效高、轻污染、易加工的优点也日益取代石油。

第8篇:世界经济新格局范文

6月30日,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9》商务调查报告。从今年3月开始,313家在华欧盟法人实体参与了问卷调查。按惯例,调查本应从每年的第三季度开始,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欧盟商会决定提前进行今年的年度调查,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在华欧盟企业的情况作最新评估。

受访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313家在华欧盟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免受金融危机冲击。有98%的受访企业称“金融危机影响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其中有30%的受访欧盟企业表示“深受危机影响”。

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来说,他们在中国所受的金融危机影响,相比于他们在本土市场所遭遇的冲击要小得多。71%的受访在华欧盟企业指出,“相比欧洲或是其他会员企业总部所在地的传统市场,中国经济的恢复能力更强”。

一些欧盟企业正在改变他们的全球战略,以便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查显示,虽然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多数行业的在华欧盟企业仍然对中国充满信心。在华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印证了欧盟企业对中国的战略重视程度。

调查还显示,一些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应不断对中国这个重要市场加大投入。尽管正值金融危机,但仍有39%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今年将考虑新的投资。同时,在华欧盟企业期待中国政府创建更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

“中国将在明年上半年摆脱危机”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将成为第一个从经济下行中走出来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所遭受的危机影响将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中国将比世界其他地区提早一年走出危机阴影,而全球其他市场所受到的危机冲击可能将在2011年上半年才开始消退。

受访企业认为,虽然中国还不能取代美国或者欧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但在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变得愈发重要。调查显示,大约37%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增加,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在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36%的企业认为没有显著变化,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中获益

在被问及中国经济现状及确保增长的措施时,61%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需其他措施共同促进经济复苏。13%的受访企业则表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足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当被问及是否能够从中国的刺激计划中获益时,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的表态几乎各占一半,有44%的企业预期可以从中受益,另外的40%持不同看法。

第9篇:世界经济新格局范文

本刊评论员

又到全国“两会”时。中国进入“两会时间”,世界进入“中国时间”。全国各地代表委员聚首北京,赶赴这场“春天的约会”。共商国是、建言献策,热烈的讨论、频繁的互动,反映着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可喜变化,也折射出未来中国发展的走向。

海外不少媒体高度关注中国“两会”,并以此预测中国经济走势。外界为何高度关注?第一,中国的经济地位不可小觑;第二,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经济发展;第三,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三者交织在一起,让世界的聚光灯照到3月中上旬的北京来。

中国经济2015年年报日前公布,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个来之不易的数据:GDP超67万亿元,粮食产量6.2亿吨,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814亿元,对外直接投资7351亿元……

可以说,在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的块头,非但没有拖后腿,反而凭借自身的平稳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5%,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

当然,中国经济绝非一帆风顺。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全国“两会”,更受举世瞩目。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看待结构调整的阵痛?怎样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如何防范与化解国内外累积、释放的各类风险与矛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呈现的经济议题,离不开各位代表、委员的咨政建言、献计献策。

回顾过往,代表委员们关于宏观调控的不少建议,既接地气、又识大局,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同程度为决策部门吸纳,为助力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究其缘由,成功的议案和提案大抵离不开“求真”与“务实”两种特点,于科学分析基础上肯定成绩、识别问题、研判出路,从而聚起同心奋斗的宝贵合力。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更需要各位代表委员秉持一贯的责任感,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建言献策,助力结构改革,推动经济转型。代表委员有责任帮助公众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分清“势”与“形”的辩证关系,认清“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总的客观规律与具体的矛盾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行稳致远,聚焦在民众身上,到底会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目标,需要代表委员以务实的态度,最大限度汲取民意、提振信心,为改革凝神聚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问题倒逼的必经关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供给侧创新迫切呼唤来自群众身边有生活气息的真知灼见,这也正是代表委员大有可为之处。

“两会”年年开,时势总不同。今年“两会”最重要的议程之一,就是审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未来5年,中国要制定哪些计划?这给了外界很大想象空间。尤其未来5年,中国如何开放发展,如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等等,备受世界关注。代表委员们带着问题来、领回课题去,为“十三五”规划的落地生根培植厚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