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1篇: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运用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spac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Some of its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principle, patch-corridor-matrix principle, the landscape pattern such as principle fo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guidance. I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will be applied to,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us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不仅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规模也在显著扩张[1]。城市化过程对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显而易见。如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破坏严重.城市热岛效应等[2]。这些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社会形象和区域生态质量也受到影响。因为城市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塑造城市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3],人们对其越来越关注。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采取形式和达到效果,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可以减轻城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重建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思路[4].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由德国学者Troll通过航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正式提出的,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产物[5]。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6]。简而言之,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7]。

景观生态学原理优势在于集中了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精华,克服了两者的弱点,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及对空间异质性的管理[8]。

2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2. 1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之一, 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 是指一个景观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 或某种形状) 在空间( 或时间) 上的变异程度( 或强度)[9].景观异质性包括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以及功能异质性, 异质性大、则密度高、稳定性大[10]. 在景观这个层次上, 异质性的主要起源于自然干扰、内部演替和人类活动[11]. 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景观的异质性使人类居住的生态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扰的柔韧性[12].

2. 2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 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类型、大小、形状、边界、动态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绿地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13]。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对生物的迁移、觅食、灭绝等有重要的影响。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14]。斑块的形状则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15]。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16]。廊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17]。根据廊道的起源人类的作用及景观的类型,廊道可分为三类,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及河流廊道[18]。在城市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廊道分为蓝道(blue way)、绿道(green way)和灰道(gray way)。蓝道即河流廊道它不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19]。绿道主要是指城市中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型要素,即种植廊道如林荫步道防风林带等[20]。而灰道就是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21]。

基质,又称衬质或模地,它是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和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是景观中最广泛连通的部分[22]。

2. 3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 往往是指空间格局, 即斑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与格局不同, 过程则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23]. 格局从结构上可以分为: 点格局、线格局、网格局、平面格局、立体格局[24].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 景观的空间格局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景观的组成和结构即景观的空间异质性; (2)景观中斑块的性质和参数和的空间相关性即空间相互作用; (3)景观格局的趋向性即空间规律性或梯度;(4)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即格局的等级结构[25].

3.城市绿地系统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多种要素[26]。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是以绿色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开放空间并具有相对同质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可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景观元素[27]。而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时, 城市绿地中的不同绿地类型可认为是绿地系统的不同景观元素[28]。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1 理论缺乏生态性思考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只强调了“游憩”功能和“景观”功能,却相对忽视了生态性的思考[29]。

4.2 绿地指标不能直接反映绿地生态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分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4 项[30],单以4 项定额指标评定一座城市绿化的水准,缺乏科学理性,难以反映真实性[31]。

4.3 受城市建设用地制约及忽视绿地生态性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地往往依附于城市结构,而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结构应依赖于生态系统,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并未因生态性需要而优先考虑城市绿化用地[32]。

4.4 城市绿地系统编制、法制不健全,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但是有些城市贯彻实施力度不够,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33]。

4.5 城市绿地系统缺乏城郊之间的完整统一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34]。

4.6 缺乏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往往被忽视[35]。

5.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36]。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3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以点―线―面的形式共同构成城市的绿色体系[38]。站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在城市范围,公园、风景区、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等都是以缀块的形式存在,河流、道路绿地等有望起到廊道的作用,而城市就是这个景观单元的基质[39]。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40]。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绿地系统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以及确保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主要包括三方面。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41]。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通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42]。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43]。数量模型着手,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与其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之间的回归模型,或者利用GIS 进行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研究,根据城市绿地的三维特征,基于遥感技术建立相应的“绿量”模型,将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定量化[44]。

5.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5.1.1 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45]。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征和明显的视觉特征[46]。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47]。

5.1.2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地规划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循环过程作为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应将认为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48]。

5.1.3 独特性原则。每个城市绿地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城市绿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49]。

6.总结

基于生态学的相互关联思想,运用地理学的规划方法,综合在城市绿地规划中,既是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50]。运用景观生态学与绿地规划融合原理对城市绿地各种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组合原有景观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绿地景观格局,对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1]。

参考文献:

[1]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25- 28

[3]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4]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2).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

[6]R・福尔曼. 景观生态学[M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7]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李哈滨. 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框架[ J] . 生态学进展, 1998, 5( 1) : 23- 33.

[10]王仰麟.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发展[ J] . 自然资源译丛, 1991, 36( 4) : 43- 49.

[11]李海丽.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关注公路景观设计[J]. 现代企业教育 , 2008,(12)

[12]肖英, 刘思华. 城市森林建设的景观生态学思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09,(02)

[13]翟辉.斑块・边界・基质・廊道[J].华中建筑,2001,19(3):59~60

[14] 隋艳.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9,(08)

[15] 郭玮, 张硕新.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6,(01)

[16] 卫凌志, 牛月波.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 民营科技 , 2008,(07)

[17] 傅立群.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葫芦岛市为例[J]. 中国城市林业 , 2007,(04)

[18] 吴兴琼, 张绿水. 浅谈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04)[19] 刘纯青, 陈飞平, 张绿水.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宜春市绿地系统规划[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8,(02)

[20] 夏娃, 黄守敏. 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化趋势[J]. 中国林副特产 , 2007,(05)

[21] 宗跃光.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1999,19(2).

[22]唐东芹,傅德亮.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 J ]. 中国园林, 1999 (3) : 40 - 43.

[2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5]高峻,杨名静,陶康华. 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 J ]. 中国园林, 2000 (1) : 53 - 56.

[26]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探索[J ]. 华中建筑, 2005, 23( 3) : 88- 90.

[27]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8]吴效军. 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J ]. 现代城市研究, 2001,( 1) : 9- 14.

[29]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探索[J ]. 华中建筑, 2005, 23( 3) : 88- 90.

[30] 王煜倩. 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8,(07)

[31]李敏. 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J ]. 建筑学报, 1995,( 2) : 148-157.

[32]许克福.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07,5(2):39~41

[33]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34]舟廷刚,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

[35]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

规划,1999,23(8).

[36] 姜允芳, 刘滨谊, 石铁矛. 城市绿地系统多学科的协作研究[J]. 城市问题 , 2009,(02)[37] 刘婧, 张培, 孙峻峰. 成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03)[38] 刘纯青, 陈飞平, 张绿水.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宜春市绿地系统规划[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8,(02)

[39] 李小龙. 金溪县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 2008,(12)

[41] 江阜家.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 2008,(11)[42] 郝本泉, 杜潇, 赵磊. 浅析现代居住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J]. 科技致富向导 , 2008,(24)

[43] 夏林. 浅析景观设计中生态价值的体现[J]. 国外建材科技 , 2007,(02)[44] 陈连波, 张国军. 浅谈生态位理论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J]. 山东林业科技 , 2008,(02)[45] 王萍. 景观设计须遵循自然辨证法[J]. 艺海 , 2008,(03)

[46]林耕, 夏青. 创造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深圳特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J ]. 建筑学报, 1997,( 12) : 37- 39.

[47]李嘉乐. 生态园林与园林生态学[ J ]. 中国园林, 1993 (4) : 42 - 43.

[48]赵慎,陈尔鹤. 园林生态学刍议[ J ]. 中国园林, 2001 (3) : 8 - 10.

[49]谷康,江婷,苏同向.城市绿地系统的地方特色初探[J].中国园林, 2005(12):36- 40

[50]张惠远,倪晋仁. 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 J ]. 城市规划, 2001 (7) : 15 - 18.

第2篇: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55-01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多种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是以绿色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开放空间并具有相对同质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可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景观元素[。而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时,城市绿地中的不同绿地类型可认为是绿地系统的不同景观元素。

1、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1.1 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是指一个景观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形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景观异质性包括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以及功能异质性,异质性大、则密度高、稳定性大。在景观这个层次上,异质性的主要起源于自然干扰、内部演替和人类活动。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景观的异质性使人类居住的生态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扰的柔韧性。

1.2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类型、大小、形状、边界、动态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绿地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对生物的迁移、觅食、灭绝等有重要的影响。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的形状则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廊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根据廊道的起源人类的作用及景观的类型,廊道可分为三类,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及河流廊道。在城市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廊道分为蓝道(blueway)、绿道(greenway)和灰道(grayway)。

1.3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往往是指空间格局,即斑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与格局不同,过程则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格局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点格局、线格局、网格局、平面格局、立体格局。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景观的空间格局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景观的组成和结构即景观的空间异质性;2)景观中斑块的性质和参数和的空间相关性即空间相互作用;3)景观格局的趋向性即空间规律性或梯度;4)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即格局的等级结构。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缺乏生态性思考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只强调了“游憩”功能和“景观”功能,却相对忽视了生态性的思考。

2.2 绿地指标不能直接反映绿地生态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分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4项,单以4项定额指标评定一座城市绿化的水准,缺乏科学理性,难以反映真实性。

2.3 受城市建设用地制约及忽视绿地生态性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地往往依附于城市Y构,而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结构应依赖于生态系统,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并未因生态性需要而优先考虑城市绿化用地。

2.4 城市绿地系统编制、法制不健全,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但是有些城市贯彻实施力度不够,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

2.5 城市绿地系统缺乏城郊之间的完整统一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2.6 缺乏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往往被忽视。

3、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以点―线―面的形式共同构成城市的绿色体系。站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在城市范围,公园、风景区、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等都是以缀块的形式存在,河流、道路绿地等有望起到廊道的作用,而城市就是这个景观单元的基质。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绿地系统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以及确保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主要包括三方面。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通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数量模型着手,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与其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之间的回归模型,或者利用GIS进行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研究,根据城市绿地的三维特征,基于遥感技术建立相应的“绿量”模型,将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定量化。

3.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3.1.1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征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3.1.2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地规划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循环过程作为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应将认为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

3.1.3独特性原则。每个城市绿地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城市绿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

第3篇: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设计;生态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program.

Keywords: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面临着诸如人炸、城市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能源枯竭、贫富不均、生态失调等严峻问题,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逐渐在消失,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应运而生的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给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标志着人类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1 生态设计的概念

所谓生态设计,是指任何与生态环境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 它注重的是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随着行业的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不断地被补充进新的内容。

2 生态设计的特征

2.1 节约资源

现代社会中使用的大多数能源都是由煤、油等材料燃烧产生,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即使一直被认为是“清洁能源”的水电也由于水利设施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而变得“不清洁”了。园林景观中运用的大量材料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如大树移栽、开山炸石使城市享用的优美环境却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态设计认为,应该采取措施不用或者减少使用资源和能源。4R 原则便是在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预案设计也是值得推广的设计方式,通过景观预案可以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有效地避免浪费。

2.2 加长寿命

现阶段的许多景观作品花费大量金钱建设但是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生态设计有4 个阶段: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日本政府通过生态设计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4 倍其至是10 倍,有效地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景观材料的高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为材料的再循环使用或者处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 因此,延长景观材料的使用寿命也是十分必要的。

2.3 地域文化特征

生态设计必须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每个地域都有其环境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许多景观作品全然不顾当地的文脉,一味追求“新、奇、异”;不顾当地的气候盲目引进外来的植物;不顾当地文脉盲目引入外来的文化。在满足了短暂的新奇感之后却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尊重当地的气候地理,可以使景观设计在少费人工的同时使公众获得认同感。

2.4 尊重土地

园林景观是关于土地的科学和艺术。园林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事物, 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古人之所以能够和自然和睦相处是因为他们总是去顺自然,总是满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热爱。现代人则由于违反了土地景观内在的规律而使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生态设计就是尊重土地,根据土地的属性决定土地的利用模式,许多景观学家重新研究土地的功能、结构和变化。

2.5 遵循生态学原理

各类生态学,包括植物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学中的整体论、系统论和协调机制更是指导景观设计的根本理论。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规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景观作品。

3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3.1 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弗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 erickSterner)提出,景观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是形成场所的时间和文化的叠加与融合,是自然与文化不断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种元素的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荒漠、水体及居住区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认为,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而将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应用于景观设计当中,就产生了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它是把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虑。

3.2 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关系

3.2.1 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麦克哈格认为,任一场地都必需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并且必需根据该生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

3.2.2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包括动物和植物)、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景观中的任意一点,如一片树林,一个亭子,一座小桥,一排行道树,一个池塘等,都将落在这个基本模式之内,或落在斑块内,或落在廊道内,或落在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继而改变和调整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3.2.3 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 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均具有自身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个层面上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 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 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

3.2.4 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个层面的生态关系包含植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人也是景观生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虑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2.5 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质上,上面所述的4 个层面上的生态关系中,均包含着这一生态关系。

4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程序

(1)探求设计场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机遇;人类面临众多的社会、经济、政治及环境等问题和机遇。景观规划与设计要解决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确立规划设计目标;目标是对未来景观的清晰的描述,目标一经确立, 意味着相关人员或机构已对第一步中确认的问题和机遇给予了确认。目标的确定是解决问题的组成部分。目标的确定依赖于文化和政治系统(如政府机关、规划部门、建设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等),但应尽可能使与目标有关的人参与到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来。

(3)通过分析确定区域尺度;包含各种尺度等级,如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场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级的组织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级尺度的整体即为更高等级的组成部分。

(4)对更为具体的规划与设计的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和活动的认识,包括对区域内的物理、生物及社会元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5)目标场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这一步需要针对目标场地建立景观概念,并围绕这些景观概念提出多种预景方案,对其做进一步的景观分析。在通常情况下,设计师运用自身拥有的各种知识、技巧和经验,对调查和分析阶段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性的逻辑思考和丰富的想象,从而形成规划区的景观概念。

(6)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将最优秀的景观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这一步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景观规划强调对自然与社会的综合考虑。一个景观规划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与本景观规划的人员和机构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单位、某一房地产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项目的规划方案或规划设计方案, 该规划方案事先未同关系紧密的有关人员协商和探讨, 结果常常会遭到激烈的反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关人员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将好的意见融入到规划方案之中。这样做可能会使前期规划耗时更长, 但却能使规划方案成功率比较高,为景观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7)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在已定的景观概念方案下,运用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人类与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进行景观设计。

第4篇: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 生态设计; 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相关概念的论述

1. 1景观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斯坦纳提出, 景观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 是形成场所的时间和文化的叠加与融合, 是自然与文化不断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种元素的组合, 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荒漠、水体及居住区等 。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认为,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

1. 2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科学。

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的定义是: 风景园林是一种包括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 。

加拿大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的定义是: 风景园林是一门关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专业, 它涉及与其相关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恢复等。

笔者认为风景园林至少可以从以下9 个层面来考察:

(1)风景园林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土地和地上空间及物体进行布置的艺术。

(2 )风景园林是对自然和人为环境以及人本身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分析、规划和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3)风景园林最注重的是艺术、美学、科学、自然、人类五者之间的直接的相互关系。其中, 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一科学文化的新领域中, 风景园林与设计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 风景园林又是一种文化, 一个历史时代的缩影和代表。

(4)风景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互矛盾的哲学学说的支配, 如日本的园林贯穿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概念, 而文艺复兴时的园林则体现了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思想。

(5) 在风景园林与园林设计中, 艺术、科学和自然在观赏园艺学的某些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新的草本和木本植物品种的培育, 对园林景观形成极为重要的园艺栽培、修剪整形技艺等。

(6 )风景园林与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美学方面的问题, 如空间, 包括物质要素、人和人的视觉感受所形成的氛围和环境; 体量, 空间的对立面, 对于视觉实体来说, 空间与体量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其转化在于, 观赏者置身其中时产生空间感, 置身其外产生体量感; 线条轮廓、色彩、色调、声音等。

(7 )园林是城市建筑景观与开阔的乡村景观的过渡, 从而形成一种空间的连续性。

(8)由于树木花草等植物不断生长和四季周期性的繁茂凋谢, 形成构建物和雕塑等静态物所无法表达的一种连续性。

(9)风景园林要解决技术和功能问题。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 现代风景园林的核心是要研究和处理好艺术、美学、科学、自然与人类五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景观生态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 它注重的是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 。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识, 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这个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 实质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

2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设计, 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 它是把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虑。景观是一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的综合体 。那么任何一种景观: 一片森林, 一片沼泽地, 一座城市, 一座校园, 一个机关大院, 一家工厂, 一个居住区, 乃至一户人家的后花园, 他们都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 它们是有生命的, 是具有功能和结构的。在一个景观生态系统中, 至少存在如下几个层次的生态关系。

2. 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 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 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 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我认为, 任一场地都必需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并且必需根据该生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 。

2. 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水流、物种流(包括动物和植物)、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 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景观中的任意一点, 如一片树林, 一个亭子, 一座小桥, 一排行道树, 一个池塘等, 都将落在这个基本模式之内, 或落在斑块内, 或落在廊道内, 或落在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 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继而改变和调整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2.3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大的尺度来看, 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 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 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 从小的尺度上看, 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均具有自身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个层面上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 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 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例如, 在做一个居住区或一个公园的景观设计时, 把这个居住区或公园视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 其内部设计有一个小湖泊, 在其相邻区营造一座栽植各种植物的森林小山体。那么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是, 既要使小湖泊和小森林符合各自的生态系统原则, 又要使两者达到有机的联系。具体到设计的手法上, 如在城市中, 一个水体的四周用宽阔的硬质铺装围合封闭, 称为湖边休闲游步道。这种全封闭的硬质道路布局就会切断湖泊生态系统与其相邻的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 两者的能流就会中断, 这样的设计就不符合生态原则。

第5篇: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道;河道治理;景观生态模式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城市河道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古时的防卫及用水需求,为此,治理城市河道也就不再只是拘泥于城市运行的需要。更加的重视河流自然生态,不断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更好的做好景观建设与生态的结合,逐步成为城市水利建设的热点。

1 城市河道基本功能

对于城市河流而言,其自然状态和其他的天然河流一样,由河床、水体、河滩及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共同组成有机的整体。但是,对于城市的河流其还要受到防洪、用地、供排水等因素影响,对于绝大多数的河道还需要我们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改造,因此城市河道系统应主要具备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生态环境改善、雨洪利用等功能。

对于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而言,其直接关系到整个河流防护区的安全,同时,河流需要做到的防洪标准也决定着河道治理的标准范围。结合大多数城市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到,城市河道除了需要能够有效地排出过境洪水外,还需要能更好的容纳流域内设计标准降水带来的地表径流。为此,城市河道的排水能力要满足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效修正汛期河道内水位与流量的关系,降低河道周边防洪目标的洪水风险;城市河道的景观美感通常来自于知觉。狭义的景观美学重视视觉感受,重视河道空间布局、色彩效果、层次搭配等;广义的景观美学不仅重视视觉感受,而且更加注重听觉、嗅觉等各种知觉的体验,包括体验者头脑对整个知觉感觉的思考。从空间分布模式上讲,河流的条带型特征可以改变以地块拼接的城市地块镶嵌模式。人类是景观环境的构建者,环境中个体与社会群体对环境对象的审美判断,会随着时间趋同;城市河道的景观结构类型属于廊道,是上下游营养传输、污染物运移转化和水生生物迁移的重要通道。同时,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敏感带,应重视植被群落的生态功能,尤其为各种软体动物、鱼类、爬行动物和植物资源等提供栖息场所,这对维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忽视了河道在雨洪利用中能发挥的作用。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但要防止洪水对城市的破坏,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城市河道用好雨洪资源,实现以丰补欠和雨洪资源化。

图1 城市河道生态构成图

2 景观生态学原则

景观生态学指的是研究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结构组成及其与生态学互动的综合性学科。其更加强调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维持、生态学尺度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此项学科研究的核心是人类对景观及其元素的影响,其过程中需要遵循:①系统性原则:在景观系统内,每个要素或生态系统均可视为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狭长的廊道、背景或基质,景观组成的最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从本质上看,景观结构是生态客体在景观中异质性分布的结果,生态客体在景观中的运动直接影响着景观结构的变化;②可持续性原则:景观生态学过程研究需要兼顾景观变化与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河道治理过程强调对改造对象景观目标的实现,同时,要符合水文、动植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长久发展的需求;③景观改造的谨慎性原则:景观改造的过程与研究范围内的异质性为因果关系,人类通过改造景观的异质性来提升景观价值,但在一定范围内,异质性增加对景观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强烈的生态流增加更容易破坏所在系统的稳定性。一般认为,越复杂的系统,其稳定性越强,但稳定性遭到破坏后恢复稳定的难度越大;④经济合理性原则:景观过程是通过工程项目实现的,经济上可行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不仅需要考虑项目实施的投入产出状况,还要对项目后期运行维护费用的落实进行研究。

3 治理关键

3.1 基本要素

基于传统水利视角,河道治理重点在水位、流速及雨水入河口高程等3个因素,其对河道治理有直接影响。设计水位依照城市总体规划及防洪规划确定,同时,还需要让雨水入河口内顶高于设计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与流速可以通过沿途闸坝进行调度控制。

3.2 断面选择

河段不同则河道就有不同的功能,河道断面有多种选择,如梯形断面、矩形断面、复式断面等。受制于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河道空间布局限制可谓多重。采用梯形、矩形断面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滨水地带土地利用率,但枯水期与丰水期水位波动大,且硬性护砌切断河流水体与河岸物质能量交流,生态和景观效果并非最好。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断面选择是区域景观结构选择的过程,构成景观的要素数目、类型、大小、形状和外貌特征对生态客体的运动特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河道断面设计重点考察标准洪水的影响范围,根据土地条件尽可能预留较宽的河道宽度,再根据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关系设计河道河槽和滩地分布比例,这样不仅可满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空间需求,而且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起到缓冲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图2 河道断面-矩形断面图

图3 河道断面-复式断面图

图4 河道断面-梯形断面图

3.3 河道景观设计

作为一个线性系统,城市河流景观设计需要依照线性工程特性及经济性原则选择尺度,景观设计核心基于生态原理,需要引导城市河道与周边生态良性互动,尽可能的用好自然力促进系统有机更新再生。设计策略上面,需要尽可能满足多尺度多目标的景观需求,了解区域居住者、办公者、旅行者不同时期需求差异。同时,设计者要用发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统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运用适宜的人工干预引导自然系统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陆两栖生物群落,会逐渐演化成一个复杂的“水生-水陆两栖-陆生”生态系统,考虑到系统发展带来的景观变化,应在设计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河道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是当前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同单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滨水空间规划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将影响河道与滨河生态的所有问题加以考虑,制定综合规划,从而达到恢复水域生态稳定性的目的。

图5 河道景观设计示意图一

图6 河道景观设计示意图二

图7 河道景观设计实景图

3.4 生态环境与景观效益

恢复河道生态则代表着河道及滨水带生态恢复,有效地保证河道生态系统衍生。通常,河流廊道生态功能主要分为通道作用、栖息地功能、源汇作用、过滤和屏障作用等。治理河道时,硬质衬砌堤岸可作人工廊道,依照人工廊道距离―效益理论,距离延长,其经济效益就逐步下降,而自然廊道环境效益随距离延长而提升。其中,存在一个平衡点,在这个长度条件下,人工廊道的经济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环境效益大致相当。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解释为适度的局部衬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对区域公共与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时,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过人工措施进行加固,对保障经济效益并发挥环境综合效益是有积极作用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要了解景观元素之间的连通性,避免降低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考虑在影响生物群落的重点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态系统设计时,尽可能以本地植物为主,以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河床坡降设计应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虑鱼类洄游和上下游双向的物质、能量联系。

图8 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结合

4 结论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城市河道治理有了多样化需求,我们通过景观生态设计做到城市防洪、景观改造和生态修复,更好的推动人工河道治理更亲近自然,推动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更好的实现城市与河道的有机共存。

参考文献:

[1]杨洪彬.对双流县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 (12).

[2]韩玉红.浅谈城市河道整治与水生态修复工作[J].才智,2011(16).

[3]郭玮,解秀丽,潘士勇.钢坝闸与橡胶坝在陷泥河治理中的应用比较[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02).

[3]陈杰,黄凌.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J].水电与新能源,2012(3).

第6篇: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理念;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法

自然风景区不仅以优美、宁静、洁净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而且往往在维持区域生态和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适当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对自然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状况和生态作用,以维持和优化自然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功能为原则。新时期,如何为风景区后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先期的规划和控制,如何结合当地文化实现风景区的特色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新世纪风景区规划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生态规划设计理论的应用现状

一、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分析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规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景观作品。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思想已经被融入到规划构架中。但是,由于以能量流和物质流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和以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的景观规划之间缺乏连接的共同点,直接把生态学应用到景观规划具有很大困难[1]。80年代以来,以研究景观要素(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及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和变化为主的景观生态学则弥补了生态学的这一缺陷,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园林景观生态学专注于土地或景观,利用空间和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特定的美学效果。另外,景观生态学是在完整的格局内操作,并且在不需要完全了解外部细节的情况下理解整体或所有系统。这种整体和跨领域的研究方式克服了传统上郊区和都市景观的差异性,提供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二、生态设计原理

1、人与自然的共生合作的关系

自然生态系统的周而复始,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创造和再生;作物和自然植被的授粉传媒;大部分潜在农业虫害的控制;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人类从中获取农业和工业等的关键元素;保护人类不受紫外线的伤害;局部调节气候;缓和极端气温;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

2、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和节约资源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公园的设计首先强调保护不可再生资源,自然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不在万不得已时不予以使用。建设保护型生态公园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是相当有利的。其次,尽可能减少各种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光、风及水等自然因素,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同时,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三、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法——分区模式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旅游热潮席卷全国, 风景区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其规划设计也逐渐起步并发展起来。但是, 由于国内风景区从整体规划到细部景观设计较大地受到资金投入与经营效益的影响, 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 许多风景区在建设初期为了招徕游客, 兴建高档服务设施, 开山修路, 修建索道缆车, 严重破坏了风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因此, 将风景区进行合理分区, 根据不同分区确定开发力度十分必要[3]。下面我们主要以某地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详细进行分析。

1、动物生境网络

构建的动物生境网络能重点改善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根据规划标准,采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来建立动物生境网络。依据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存有生物数量较多的面积较大的湿地斑块作为动物的核心栖息地,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来源。将土地类型、地形坡度和水分条件作为动物活动的阻力因子来建立阻力表面,并且根据土地和水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分析得到生态安全格局的缓冲区、源间连接、辐射道以及战略点,最后根据生态安全格局得到野生动物生境网络的初步规划方案。

2、居民生产管理网络

根据规划标准,居住生产网络规划的关键是合理居住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布局,确定适合进行居住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具体区域。按照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将被逐步关闭或搬迁出风景区,因此生产布局只需重点考虑农业用地。通过分析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之间的关系,将坡度作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子。坡度25°的地方需退耕还林。将地质、坡度、坡向、水源、交通以及生态环境作为居住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基于居住适宜性评价,居住采用组团式布局而不是沿着河谷任意蔓延,这样可以在组团之间留下建设生态廊道的空间。

3、风景游赏网络

规划构建的风景游赏网络以白洋淀水域为主干,将重要景区、景点、有开发价值的遗迹以及景色优美的村庄串联起来。根据规划标准,关键是确定非机动休闲游道的具体路线,并处理好游道、河流以及公路之间关系。由于风景资源主要分布在白洋淀中部,结合游赏体验、地形条件以及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规划将沿着白洋淀的游道主要布置在白洋淀的中部。游道、河流和公路之间的关系是:游道介于公路与河流之间,并尽量远离公路以避开机动交通对游赏活动的威胁和干扰;游道距河流时近时远,这样既能丰富游人的游赏体验,也能适当减小游道与游赏活动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在狭窄的地段,游道可以与公路并行,但要设置安全隔离带。

四、建议及意见

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作为风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一环已经在设计界受到了重视, 近年来许多风景区设计工作对生态思想和方法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并得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然而,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风景区折自然条件, 生态系统都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在生态设计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对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保持生物多样性, 本土性, 原始性。有效保护和利用本土生物, 合理栽植本土植物不仅降低建设成本, 更能体现地区特色, 并且要尽可能选用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在改善自然资源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对重要景观资源和原始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设计手段进行保护。在风景区的设计开发过程中, 原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十分重要。重要的景点不仅是风景区内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 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3、景观设计在最小限度地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 要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环境。

总之,风景区内旅游设施规模控制是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风景区规划设计原则乃是我国风景区规划和管理工作者长期积累经验的总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风景区正在规划设计,希望本文通过交流,能对推动我国风景区总体规划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3):48-57.

[2]张明,刘曦.新时期中国旅游产业走向分析与展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25.

[3]刘鸾君,李涛.滨水景观塑造与民族文化特色演绎—以河池市“一江两岸”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0,(10):67-68

作者简介:

第7篇: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 基于法经济学与系统法学理论的林业法治效益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法学理论研究 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动向 基于管理科学下的消错学理论研究 基于适度教学角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理论研究 顶棚设计中的美学理论研究 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角度 当代法学理论的发展 气候变化应对与《森林法》修改 会计理论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学生学习型组织研究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规制经济学理论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述评 中学化学教学理论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校企合作办学理论研究综述 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理论研究 小学数学创新式教学理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 李宝明.中国系统法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OL].(2003-10-27)[2013-5-29]..

[8]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2-04-13)[2013-05-27]..

[9]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10]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J/OL].(2013-03-27)[2013-05-29]..

[12] 张国庆.系统企业学[EB/OL].(2013-5-21)[2013-5-29]..

[14]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M/OL].(2011-02-20)[2013-05-29]..

[15] 张国庆.新森林法必须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J/OL].(2009-05-10)[2013-05-29]..

[18]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2(11):245-246.

[19]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M/OL].(2012-05-25)[2013-05-29]..

[20]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3-05-29]..

[21] 张国庆.和谐林业的法律保障[EB/OL].(2007-08-23)[2013-05-29]..

[23] 张国庆.对森林法第四十一条的修改建议[EB/OL].(2010-08-03)[2013-05-29]..

第8篇: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社区;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一、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的含义

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二、构建生态社区的主要要素

1. 斑块――生态社区内空间节点

斑块的基本原理包括斑块尺度、斑块数目、斑块形状、斑块的位置等等。应用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的目的是合理调整居社区内各类斑块的尺度、数量、形状、位置等,以便更好地组织社区的生态空间网络,发挥各个斑块的最大作用。社区景观中的斑块则是组成社区景观中的重要空间节点,分别针对不同的功能要求具有不同的设计侧重点。

(1)广场空间

广场空间作为景观的过渡,在社区景观节点处经常会以硬质铺装形式存在,并提供居民以休闲活动的场所。在规划设计中应当注意广场的尺度,通常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为重点,尺度不易过大。结合自然景观要素设计最好,不应只注重图案化的构图等形式,同时配有舒适的室外家具及活动器材。从而形成尺度宜人、有景可赏、功能齐全的广场将会更好的发挥综合生态效益。

(2)康体空间

居民健身康体的场所主要分布在社区内会所及社区附近的集中休闲体育设施,但在社区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健身运动仍然是更多居民的首要选择,因此设置良好的生态社区环境对康体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适合低强度运动的康体空间主要有散步道、足底按摩路、缓坡等;适合中强度运动的主要有慢跑道、健身器械场等:适合高强度运动的有泳池、球场等。在康体空间的周围可配置有益身心健康并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比如广玉兰、香樟、桂花、丁香、薰衣草等。

(3)娱乐场所

“儿童活动区”为孩子提供了运动、游戏、学习、交往等场所,不仅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并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提供条件。设计应考虑到孩子的特质,比如善于发现、善于想象,好奇心重等,因此,具有色彩鲜明、形状独特、草丛和流水等变化中的各类事物都能够激发孩子的探求欲望。设计应该满足孩子的这些身心特点,不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进行考虑,注意预防危险和伤害,提供成人庇护条件,注意激发他们从小对自然的热爱。

(4)停车场

近年来,私家车需求量的增加给社区停车场的布置了不少压力,并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因此采用更多的公共交通是未来的趋势,但目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导致对私家车的需求仍呈急速上升趋势。因此对于居住区机动车停车场的建设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停车方式有三种:地上停车、地下停车和半地下停车,对景观绿化的营造都造成一定消极作用。通常都可以用绿化进行弥补。地上停车场可采取绿化遮荫来创造良好的场地微气候,并采用透水型地面等。

2. 廊道――生态社区内交通休憩空间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在被廊道所分割的同时又与廊道相接,该特性使廊道在绿地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廊道理论普遍应有于系统连接、资源保护和美学效力等方面,几乎可通过任何形式渗透到各个景观中。廊道理论在景观结构设计中的景观系统化、生态效力最大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社区环境系统中廊道的结构和功能差别,廊道具有绿带、绿色及滨水廊道多种。

绿带廊道多设置于社区与道路相接处,隔离道路的噪音及大气污染,同时为社区增加了绿色景观。绿带廊道还连接了社区内部空间与城市,增强社区绿地系统的完整性,提高绿地景观的生态效能。

绿色廊道主要形式有步行林荫道路和社区内干道次干道两旁的道路绿化。设计形式从游憩交通等功能为出发点,草花植被与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相结合,形成视线通透、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

滨水廊道是指河流,道路及绿带系统,即社区居住环境中所有呈线状或带状的空间形式。滨水廊道的规划须尊重自然环境,不仅要提高社区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还要保护生态区生物多样性,因此恢复和重建被破坏的自然景观是其很重要的设计内容。

3. 基质――生态社区的绿地系统

基质主要指的是社区的绿地系统。对社区绿地系统的布局形式主要是点、线、面的相互结合。一般的设计中,组团绿地和庭院绿地以及宅前的小块绿地等作为绿地系统的“绿点”,道旁树和行道树都被认作“绿线”,而社区内的景观广场和游园等则被称为“绿面”,这些景观要素的“点、线、面”的组合形式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组合。

从实际出发,即从自然生态的角度考虑,强调社区绿地形式点、线、面的结合,必须归结到如何利用这种结合,促进社区绿地形成一个具有较好的整体性与联系性的完整系统。根据上述对保持居社区“基质”连续性与完整性的认知,可以作以下一些进一步的考虑:

(1)改变“见缝插针”的绿地景观设计观念:传统的设计中通常是把建筑与道路景观格局确定下来后,再考虑绿化景观的具体设计,这种思路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绿化景观的连续性。实际上由绿化景观与步行系统共同构成的“绿色景观系统”,在改变了居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有利于保证居社区绿化系统自身的健康。因此,设计中可以考虑以“绿色景观系统”为主轴,将建筑景观的布局与之相结合的设计方式。

(2)绿化景观面的扩展:保证基底绿化景观的连续和完整有助于提高社区绿化的生态效益,而要使绿化生态效益迸一步提高,应当将绿化景观面进行扩展,比如利用建筑、廊、架、景墙等硬质景观的立面或顶面。

(3)“基质”的连续性与底层架空:“底层架空”是南方地区多层(高层)公寓型居住区设计常用的手法,在设计中应该注意将“底层架空”纳入到“绿色景观系统”的整体考虑中,而非随意设置。确保“底层架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提高架空的层数,以保证大型植物廊道的通过。

三、结语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面临着许多严峻问题,诸如人炸、城市膨胀、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等。可以预见未来的人类居住环境将是一个复杂的的生态巨系统,它将利用人类的最新科技成果完善自己,随着党的十报告“五位一体”的新提法,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思想随即顺应发展起来,为时代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不可阻挡的发展方向。绿色生态社区的建设立足于节约、健康、环境、人文,强调整体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智能性。因此,生态社区设计更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就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静.城市绿色生态社区理念的构建与案例研究――以银川市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2005.

[2]大卫.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著.王健,单燕华译.营造21世纪的家园――可持续的城市邻里社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吴林春,丁金华.绿色生态住区的水环境建设[J].住宅科技,2003(2):18一20.

第9篇: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原有的自然生境和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原生植被几乎消亡,人们很少有机会享受与野生动物相处的乐趣。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和身心再生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满足市民游憩的需求,也要更好地发挥健全城市生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而我国目前多数公园过于强调美化和造景,将公园等同于花园或旅游点,自然景观多被人工景观取代。因此,如何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回城区,恢复和重建乡土动植物种群,满足住区居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建造生态公园是重要途径。

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

1、“生态设计”0的概念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生态设计是随着全球工业化速度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现,自然资源短缺和生存危机加剧而发展起来的,参照生态学家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的关键是要把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利用,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保持营养和水循环,创造出不同的小生境,丰富植物群落景观,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维持生态平衡,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四条基本原理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

2、“城市生态公园”的定义

“城市生态公园”最初称为/“Ecological Park ”(生态公园),是用以称呼那些以城市生态保护和恢复为目的的城市公园。城市生态公园是面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在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渐完善成形的。邓毅等将城市生态公园定义为:城市生态公园是指以生态学和生态文化为指导思想,位于城市城区或近郊,通过保留、模仿或修复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在尽量保留利用自然拓殖植被的基础上,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结合了传统城市公园和主题公园(人造景观)各自的特色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以生态文化或技术为主题,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公共园林。

总之,城市生态公园是将城市空置地转化成自然化的公园,以生态途径改善城市景观,是一个集城市景观、市民休闲、亲水及户外锻炼为一体的公园。其对维持公园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有重要作用,为野生生物的觅食、栖息和繁衍提供良好并安全的空间,并改变一些传统的绿化行为对自然的随意改造,避免使绿化成为破坏自然的人为活动,形成了自然的! 生态健全的景观,增加物种潜在的共存性,是城市生态链的形成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城市绿地类型。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系统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主要功能之一是保护区域性生态系统,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时 要从城市牛物多样性、牛态系统连续性、牛恋环境的完整性和保持牛态资源的稳定性角度,保留城市自然生态绿地和废弃地建设城市生态公园。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保持城市生态公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保持城市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生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还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维系和发扬地区特色文化。

2、区域分异原剐

根据生态系统的可承载能力、保护价值和环境本身状况予以空间上的划分。区域分异是空间载体的共有规律。城市生态公园布局要根据城市自然地理地貌特征和生态敏感性,不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为基础,结合城市生态功能区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理划定城市生态公园。针对不同区域如城市湿地、风景林地、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地等,因地制宜确定功能菩异的生态公园,提出不同的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合理引导城市生态系统向良性转变,保障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3、生态修复原则

城市建设的扩张和不合理的利用.使城市地形地貌、水系湖泊、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生境破碎化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生态公园具有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的功能,规划布局时,要根据城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利用市区的荒地或废弃地以及城郊地区规划建设咸城市生态公园,尤其是对废弃的城市湿地进行恢复重建,使城市破碎化的生境得以恢复。

4、城乡一体原则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统筹布局城市生态公园。构筑点、廊、蛱相结台的生态网络,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面,促进生物间的联系,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公园规划建没问题,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公园发展战略、措施和行动计划。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手法

场地原有资源保留利用的设计

场地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及机器等景观的保留:一是完整保留,二是部分保留,三是构件保留。

场地原有废弃材料的保留。一些废料对环境没有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一些废料是污染环境的这样的废料要经过技术处理后再利用。在废料和污染处理中,原则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在污染严重时要对污染源进行清理或销毁。

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保留场地中原有的动植物资源及水资源等,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对当地自然生境进行恢复与重新创建。对以前人类活动留下了痕迹,在重新的景观设计中并不试图掩盖或消灭,而是尊重场地特征,采用保留、艺术加工等处理手法。

景观要素的增、减处理的设计

原有建筑、构件的处理。保留下来的废弃建筑、构筑物或设施,可处理成场地上的雕塑,只强调视觉上的标志性效果,并不一定赋子其使用功能。

废弃材料的处理。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自然系统和元素的处理。一是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二是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前,需要对工业废弃地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才能选择相应的对策。

废物再生利用设计

艺术生成。用非常规的材料、鲜明的色彩和戏剧性形式,以及对材料的拆解与重构,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美学标准。

艺术地展现生态过程。城市废弃地的更新,融合了艺术思想和生态的原则,在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中,这种手法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适用特殊生态因子的植物建造花园。第二方面,将以生态学原理为运行机制的污染处理系统。

总结

正在建设和将来建设的城市生态公园,须将生态设计贯穿到众多设计细节中去,生态公园还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杜绝粗放、浪费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和谐、高效的公园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