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

第1篇: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农科专业 研究生 就业教学 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科研究生的就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持续加快,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2001年的招生数量为46万人,2007年增加到了每年的130万人,2010年增加到了180万人,研究生数目的持续扩招,造成了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对农科专业的研究生需求一直都以高标准、高要求、高操作能力为标准,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来看,目前绿色化农业、生态养殖、低碳农业、核动力农业相关产业、太阳能农业相关产业等方面的专业农科类研究生属于稀缺类型人才,可是目前我国培养的农科类研究生大多数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研究生专业,我国农科研究生的专业主要有8大类,分别是:作物学、园艺学、农业生物工程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农业工程学、林业工程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随着新时期的经济转型,对农科类研究生人才的标准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传统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 农科研究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首先,农科类专业的选择面积比较狭窄,而且选择农科专业的学生多为调剂生,而且大多数农科类专业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时对自我学习专业领域的技能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并不感兴趣,对待农业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热情,不能让自己“钻进去”学习,导致了研究生毕业后没有实际应用能力,对当前的农业发展和农业需求人才类型掌握不明确,可以说是研究生主动性不足的原因占多数。其次,农科类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教学体系中欠缺树立农科类研究生的一种就业观念,社会的虚华让学生们认识到只有生活在大城市才可以让自己具有更多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愿意选择薪酬高、职位好、待遇优厚的工作,不喜欢选择西北边远山区基层性的工作,在工作环境上的挑剔,造成了“群羊效应”,导致了大多数的农科研究生毕业后都想留在现代化的大城市,在工作意愿上就没有端正态度,导致学生没有设身处地地理解自身农科专业的去向问题,引起了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的不足。最后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因为在学校中欠缺系统化和职业化的农业产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导致学生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的不明确,难以将自我的优势或发展理想与现实接轨,造成了农科类研究生的社会化发展与就业的难题。

3 发展农科研究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新路径

3.1 坚持全程化就业指导,引导研究生自主就业

农科类研究生的教学路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校对农科类研究生的充分重视的基础上,农科类研究生的特点是以农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中也要侧重与农业之间的联系,要改善对待农科研究生的一种态度,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教学引导,更好地引导研究生自我寻找并发现适合的岗位与具有潜力的职位。从实际就业工作中看,研究生在就业政策的掌握、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的主动性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高学历所应具有的优势。因此,进一步加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引导他们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树立就业信心,成为研究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着力做好的工作。学校可通过帮助硕士研究生分析专业、社会需求、经济结构,提供给学生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理念,使之认清就业形势,加强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就业和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70页)

3.2 树立农科专业研究生基层就业理念

农科类研究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其发展要与农业产业相结合,而农业产业的发展较集中的地区都在农村或者偏远城市,这些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集中地区,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要改变当前农科研究生对农村或者基层就业的落后观念,要增强农科专业研究生对待基层农业就业的认识,改善农科专业研究生学习上的不足,要增强农科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农科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在实际农作物生长和农业发展中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要鼓励相关农业产业和相关组织提高基层农业地区的高等人才就业薪酬,改善农科研究生就业的环境,加强对农科类研究生的重视,稳定安置农科类研究生,发挥农科类研究生的从业价值。

3.3 创新农科院校研究生的专业设置

农科院院校的专业设置按照传统的分类法一直是8个一级学科,它们是作物学、园艺学、农业生物工程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农业工程学、林业工程学、食品科学,在这些学科中还下设27个二级学科。这些学科虽然分类明细可是在现代化的绿色经济转型时期,略显一些不足,在长远发展中不具有培养潜力和价值。创新农科院小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是现阶段农科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创新途径之一。创新农科院小的研究生专业设置主要目标是针对现代化发展中的前沿性的专业进行定位、开展教学,这其中包括: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新兴的生物技术、低碳能源、生态养殖技术、生物质能、核能、光电产业中与农学科目产生变化联系和具有相关性的学科,这些学科已经成为了研究我国新型经济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培养新型农科专业研究生会帮助国家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改善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3.4 加强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基层体验式教学,提高农科研究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加强农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基层体验式教学能力是改善农科研究生自身对农村地区和落后偏远城市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的一个最优化的途径。通过加强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科专业研究生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改善对落后偏远城市和农业基层地区的认识,加强对落后地区发展的基层式教学体验,让研究生亲身体验农业企业发展与运营的发展方式和流程,改善研究生的“理论盲目”的缺点。而且还要提高农科研究生的自主创业的辅导教学,在创业的辅导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现代化新农业领域发展的认识,了解到市场中的欠缺与不足,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商机,学校还要积极与本地区的金融机构与组织进行联系,形成统一体,加强对农科类研究生创业的支持,在资金和技术上都给予相应的扶持。

第2篇: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科高校 毕业研究生 就业能力提升 方法策略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逐渐下降,就业形势每况愈下。个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甚至比不上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减弱,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弥漫着由就业问题导致的心理焦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学校重视不够、研究生自身的不重视等,导致研究生的教育不容乐观。本文结合农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从职业生涯教育的角度,谈谈通过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的方法策略。

一、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职业生涯规划,但整体而言,各高校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仍然处在薄弱环节。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不足,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并局限在毕业生,而忽视了在校期间的整个职业生涯教育。一些看法甚至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培养单位的责任,忽视了社会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生自身的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等问题。高校扩招规模的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但是不乏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考研目的不明确、缺乏研究动力源的问题,他们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没有清晰的人生规划。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职业竞争力差,择业时又普遍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瓶颈。加之种外在因素的存在,导致研究生职业规划不足,从而引起就业困难。

二、研究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方法策略

(一)建立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机构

做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应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研究生顺利就业,还在于帮助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不断强化职业理想,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等。农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应设法为学生就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⑴为研究生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加强为研究生就业服务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单位应构建研究生职业教育的全程化模式。对研究生进行分阶段和内容板块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市场的教育,提高研究生职业定向的意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有效规划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注意提高研究生在人际沟通、信息沟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技巧。⑵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宽松的情感交流和智力交往环境。开展一些与就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引导他们关注就业,模拟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寻找解决办法。⑶为研究生创建社会实践基地。如一些与学校合作的农业研究所,定期选派研究生参加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对于自己期望进入的行业有所了解。在参与的以职业适应性为目的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接受到更加丰富和真实的教育,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定位。通过社会实践,他们不仅获得了相关的工作经验,加深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正确认识社会和经济发展局势,认清就业形势,有效避免了就业的盲目性。

(二) 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农科高校的研究生一般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导师,对研究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很大。很多导师在对研究生的关注上,更多关心学习状况,而对于研究生就业的指导不够重视。农科院校可以利用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适当安排导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研究生进行人生与职业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导师在学生入学之初给他们上好就业和指导课,要求学生做好求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规划,做好规划人生与就业的心理准备,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学生以职业规划的建议。在求学期间,学生提供参与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为学生发展就业能力提供帮助。

(三)提高研究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和竞争能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作为就业主体应加强自身职业竞争力的学习。研究生自身的努力,应建立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对自我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勤奋、自律主动积极的按既定计划培养职业能力的实施推进,强化自身优势;其次,转变就业观念。研究生应通过各种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及岗位要求。根据现实调整自己求职的心态和期望值,认清就业形势、抓住有限的就业机会,并努力的拓宽自己的择业范围,追求个人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只看眼前利益;最后,加强在校期间与社会的接触,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并融入社会。通过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等观察社会,洞悉社会发展脉动,实习行业规则,增加社会阅历。清晰的认识自己,明确职业和自己未来发展的走向。

小结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的就业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是需要高校、研究生本人等共同努力的。高校应建立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提高研究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和竞争能力,多方面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吴妮莎. 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3篇: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25-02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毕业生就业难、就业满意度低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牵动各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破解就业难题成为各级政府和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符合新时期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增强就业、考研竞争力,从源头上解决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积极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以山东农业大学创新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口,建立“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块化、个性化重点培养,增强考研、就业竞争力,破解就业难题为例,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途径。

一、种子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

该专业于2003年设立,同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6届本科毕业生,6年来共培养了500余名本科毕业生。从2007届至2011届种子专业就业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2007年毕业生的59.5%就业率上升至2012年的98.61%。随着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也逐年提高。该专业毕业生考研质量逐年提高,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多元化就业趋势明显,毕业生就业去向改变以往考取研究生和到种子公司工作这一单纯的二元就业格局,出国、公务员、创业等就业形式丰富了种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就业区域日趋广泛。随着种子行业地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区域也呈现出日趋广泛的特征。

二、种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具体做法

种子专业是理论型和应用型并重的一门学科,学校将培养“个性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新生入学后,注重从思想引领、专业认知、培养方案制定、模块化个性化培养、导师负责制等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1.及时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努力方向,坚定成才信念。由于多种客观、历史原因,农科类大部分专业在社会上都属于冷门专业,每年新生同学中调剂志愿人数比例较高,新生报道后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努力方向不明确等情况,不利于新生个人发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专业认知和专业教育为契机,学校通过院长论坛和校友论坛等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专业教育,让新生了解身边的榜样,通过学业规划,确定目标和制定学业方案,树立“学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的信念,扎实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

2.掌握社会需求,科学分析论证,完善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对用人单位走访、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多种途径,全面掌握当前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以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及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完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以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为基础,将培养方案分为侧重于理论研究模块和侧重于实践应用模块,每一名学生结合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通过对生物学、经济学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具备种子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够在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3.学生客观分析自我,全面了解发展方向,理性客观地做出选择。学校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设立学生职业测评系统、配备学业规划导师等措施,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有了全面的认识,对自己将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有重点的选择符合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块,在模块内选择个性发展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

4.搭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通过不同人才培养模块的设置,让学生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学习准备中,有更多、更细化的选择,学院也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块,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增设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学习,在实践创新环节中增设基础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创业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等,积极为同学们搭建成长锻炼的平台。同时,学院通过举办系列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竞赛性等学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针对侧重于理论研究型的同学,学院设立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开设科研岗位等措施为学生进行专业研究和实验创新提供条件;针对将来侧重于实践应用型的同学,学院开展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企业实习、“三产田”实践创新项目等活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通过模块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5.完善导师指导制,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为帮助学生走好大学之路,学院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立班主任和学业规划导师,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制定学习计划,规划大学生活,解答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大学三、四年级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针对每个学生同学个性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个人发展意愿选择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提供个性化发展条件,通过导师指导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规划。

三、构建“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几点思考

本文所论述的“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按照培养对象个体对自己全面客观了解的基础上,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做出选择,按照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等作出选择,有侧重地进行学习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考研、就业打好基础。

1.要把“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其根本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素质化教育的根本要求,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服从服务于人的根本发展和长远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需求变化,体现细化模块和动态调整的特点。随着社会地快速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90后”也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力,他们身上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要及时做出调整。“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需要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以及学生主体的变化而适时作出调整。

3.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个性化与复合型的协调统一。人才培养方案中个性化体现了对个人的兴趣爱好的满足,只有将个人学习进步与自身兴趣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复合型体现出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只注重学习理论而忽略实践环节,重理论而唯理论,反之也不能只重视实践创新而放弃课本知识的学习,重实践而唯实践。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前提下,有侧重地进行选择性学习锻炼,个性化、复合型才能做到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守才,廖允成,付增光.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7,(8):54-56.

[2]盖国强.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创新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2,(9):7-9.

[3]李保同.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2):53-55.

[4]高荣岐.高校种子专业就业形势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22-23.

第4篇: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就业心理预期;社会需求;错位

中图分类号:G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08-02

2009年7月,全国610万莘莘学子纷纷跨出大学校门,其中包括一部分研究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就业问题一直被认为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研究生,如今也为“归职何处”翘首。据2008年7月《羊城晚报》报道,华南地区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生,重点高校本科就业率65.2%,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49.8%。另据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处2009年一份统计数据表明:该校2007年研究生就业率98.4%;2008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2.4%,而2009年毕业研究生870人,截至4月1日,硕士签订就业协议的占42.3%,博士签订就业协议的占50%。总体上看,该校研究生近三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呈逐年下滑的趋势。

客观地讲,研究生就业出现巨大压力,与目前的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教育培养机制、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等诸多外部因素有关。其中,不乏与学子考研的目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等因素有极大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考研心理预期的设定、读研“成本”强化这种心理预期和就业的心理预期与现实错位等方面人手,剖析研究生就业难这一话题。

一、考研:背负心理预期起航

心理预期,这一概念更多地源于经济学层面,它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们心理上的决定性影响。在社会学领域,“心理预期”更多地指人们对某一事物价值的真正估量。一个理性的人,在行动之前都会有心理预期。研究生就业心理预期早在考研之时就已经有意无意地设立。要谈研究生的就业预期,得从考研的目的谈起。实践中,考研的目的多种多样,每一种目的都是一种心理预期和心理期待。经过疏理,考研的心理预期大致可归纳成如下四类。

1.崇尚兴趣,利用专长做研究型人才。研究生,在中国大多指大学后攻读更高学位的人。无论硕士还是博士,都将会在某一学术领域内有所“研究”和“创新”。在大学应届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力者中,有不少考生具有研究的兴趣和创新的潜力,他们的心理预期是,通过读研,希望把自己打造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

2.提升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立足于岗位、职业和社会,部分人选择继续再学习,攻读研究生,其心理预期是,通过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和前沿的学科研究,提升自身素质,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拿到研究生学历后,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这种类型的人,在考研者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3.着眼长远,为后续发展储备实力。对于一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操作水平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考研并非最佳选择。而对于一些着眼长远的非应届毕业而言,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一些在职人员,包括一些政府机关、高校或企事业等单位的人士,他们攻读研究生的目的是,既能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也能提高自己的职业资本。更能构建更广的人际关系,为后续发展积累资本。

4.随波逐流,学历至上而漫无目的。除上述三种类型的考生,也有随波逐流者和学历至上者。这部分人对于自己的攻读研究生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考研的动机要么有从众之嫌,要么“学历至上”使然。对于考研,他们没有太多的职业规划。随着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这部分考生日渐减少。

二、读研:心理期望被“成本”强化和加重

考研有了心理预期,但还得付诸实践。从心理角度讲。如果某人设定一个目标并加以实施。即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期待,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其付出的“成本”越大,其期望值越高,心理期待越强;反之,“成本”越低,其期望值越低,心理期待也越弱。研究生所面临的情形也不例外。

这里所指的成本,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经济价值范畴概念,而更多地指一种价值牺牲,意指为实现或达到一定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价值。

考生不管以何种心态参考,一旦其进入研究生序列学习、研究阶段,除了要付出大量的体力、精力、脑力,还会产生必要的额外“成本”。从非严格意义层面上讲,这些“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货币成本”。

1.时间成本。这与研究生培养时间相关。在研究生学制年数上,2002年我国部分高校推出“三改二’,实行弹性学制,允许论文、学术水平“达标”的学生两年毕业。但2007年,由于培养质量和就业压力等诸多原因,研究生学制大多又“二改三”。根据现有的教育体制,除了少数高校或研究机构,其他大多数高校或研究机构,研究生都必须学够三年时间,有的学校或专业学习时间会更长。

这至少三年的时间,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时间成本”。单从时间概念上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随着经验积累、思想成熟等条件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读研的时间,意味着一定程度的价值牺牲。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原本指进行一项投资时放弃另一项投资所承担的成本。通俗地讲,就是为了从事某件事情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在这里,可以具体地指考生为了读研而放弃就业等机会的价值。

大学毕业生,一旦走进社会,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一旦读研,他们将失去一些创造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机会。而机会常常是瞬息万变的。三年前是机会,三年后未必是机会。机会的丧失,也是一种价值的牺牲。

3.货币成本。提及货币成本,最直接的莫过于研究生收费问题。2008年,全国有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研究生招生不再区分公费自费,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但是,这56所院校在所有可以招收研究生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其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对于大多数未实行改革的高校而言,自费读研是主流。即便有56所高校改革,但在硕士研究生这个层面,奖学金和助学金也不能实现“全覆盖”。这种“货币成本”,是一种最直接的价值牺牲。

有学生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高校的研究生专业一般学费在每年7000元至8000元,再加上生活费,三年下来需花三四万元。按照现在本科生就业的平均收入,每年年薪2万元计算,那么三年下来,自费读研就相当于损失七八万元钱。

三、就业:心理预期与现实的错位与冲突

实践中,所有的心理预期都会接受现实结果的“检验”,最终形成三种结论:其一,当现实结果好于心理预期,当事人会喜出望外,非常满意;其二,当现实结果与心理预期一致时,会感到满意;其三,当现实结果不如心理预期时,当事人会感到

沮丧,不满意。

在研究生的就业过程中,其心理预期会通过多元的方式和手段“外化”,主要表现为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层面。而对具体的研究生个体,这三个层面的心理预期,又常常会“物化”为“专业对口度”、“职位”和“薪水”三个终端。但在当下,研究生就业这种“外化”和“物化”的心理预期,往往会一厢情愿,因为与残酷现实和激烈的竞争与心理预期产生了强烈的错位与冲突,最终导致心理落差的形成,从而形成研究生就业难的局面。

1.专业对口度――自我价值实现层面。研究生,绝大多数是“术业有专攻”的专业性人才。要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就业中和专业对口度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环节。一旦在就业中,这一因素得到满足,研究生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根据地”,然后“精耕细作”,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将能得以体现。如果专业不对口,研究生放弃专业,与本科生相比,其拥有的专业知识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在就业的竞争和未来的发展上,研究生就失去了强大的后盾和后劲。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研究生“专业对口”这个底线,正在被无休止地突破。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迫于压力,走上了跨专业的岗位。2010年5-6月,智联招聘对包括研究生在内1.5万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就业方向比较明确的理科、工科及医科学生在就业选择工作时放开了范围。要求“专业严格对口”医科学生比例仅为3.5%。而认同“专业不对口”的。医学学生占41.9%,工科学生为40.3%,理科学生为36.6%。

2.职位――社会价值实现层面。如前所述,作为专业人才,研究生希冀在就业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所供职的单位谋求“一官半职”,一方面,可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职位的高低与薪水、福利等“利好”因素大致成正相关关系,即职位越高,其薪水、福利等待遇也会越好,社会价值体现也就越充分。这种“一箭多雕”的局面,也会在某程度上让研究生在巨大的“成本”支出的同时,保持一种心理平衡。

第5篇: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三大战略;高校毕业生;就业;耦合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9-54-3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nan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and Colleges Graduates Employment

Pan Jing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The polymerization of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has become the power and advantage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mode transform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deeply analyses the industrial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imbalance match status between Hen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tructure, explor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and collegegraduates employment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the control and transfer between the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self-adjustment when employment structure facing the strategic stimulus.

Keywords:The thre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collegegraduates;Employment;Coupling

2009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纳入国家粮食战略工程,2011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当前,河南统一服务全国大局与加快自身发展的战略思想,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实施,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对各类高素质人才供应链的需求也持续走高。囿于多种原因,近年来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失业,未能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非均衡状态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寻求“三大战略”具体实施与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契合点,探索两者间的耦合关系对实现河南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观点相对集中。萨缪尔森认为,只要经济持续不断发展,就业也将会自发的持续增长,两者呈正相关性[1]。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随着产业的演进,人口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随之发生改变,两者的变化方向和协调性将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经济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律也被实证证明[3]。王崇锋、石龙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匹配呈现出不平衡态势,并通过构建结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两者间的协调程度,得到仅制造业和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两类产业基本实现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协调发展,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属于就业滞后型,其余产业均为产业滞后型的结论[4]。曾海宏等基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出深圳市就业空间格局由“带状组团式”向“网状组团式”发展[5]。靳卫东、周光锋考察了产业结构转化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决定作用及其就业效应[6]。牟宇峰应用重心法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就业、产业重心的演变轨迹,从空间和结构两方面确立了两者间的耦合关系[7]。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在以下几个问题上需要深入研究:首先,产业结构的转化及其重心的演变规律区域性特征不明显,数据较为陈旧,缺乏对因外部强刺激的结构突变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匹配研究。其次,研究角度多为结构、空间相关性,缺乏对时间维度的相关性研究。第三,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载体也发生着变化,与就业结构的耦合关系需要重新构建。河南高校毕业生生源以省内为主,2014年占到91.86%,省内就业比例达到81.98%,其中郑州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最强,可以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面对就业总量持续增高、宏观经济环境下行压力、毕业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三大战略”的实施可以视为外部强刺激,从时间、空间、结构等维度研究战略实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耦合关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河南省“三大战略”实施的产业背景及短期成效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近六年,充分发挥了河南农业大省的比较优势,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为保障河南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兑现了中原经济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科学发展的承诺。在新常态下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持续增产难度加大、土地规模递减、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种粮比较效益偏低、边际产量递减等困境,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培养面向未来的科技新型农户、发展食品精深加工将引领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新。

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是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全国示范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2014年,经济区GDP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主要依托郑州航空港区朝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发展。两年来,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苹果、微软、阿里巴巴、京东等先后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签署合作协议,围绕航空设备制造维修、电子信息、精密机床、生物医药重大项目实施集群招商,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大战略”规划目标迥异,但具备交叉的产业背景和整体推进的先决条件,强化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以产业集聚区为科学发展载体,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壮大第二产业,完善产业转移承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成长业和现代农业,为第三产业后发制胜提供优势基础和平台。

3 河南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匹配的非均衡

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存在密不可分的天然关联,一来产业结构的变动会打破原有的就业格局,二来会给就业结构带来更多的挑战。1978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39.8:42.6:17.6,2009年为14.2:56.5:29.3,2014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并持续优化,比例为11.9:51.2:36.9,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模式的历史性转变,但有着鲜明的河南特色,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后劲发力不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工业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升,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集聚区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4%,集聚区载体优势明显。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9月1日,48.3万应届毕业生进入就业序列,其中,91.86%毕业生生源地为河南,郑州和周口名列省内生源总数前两名,省外就业比例仅为18.02%,且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地,省内就业中仅郑州就吸纳了超过50%的毕业生。研究生初次就业率相对较高的专业多与医学有关,本科生车辆工程、治安学、动物科学、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的初次就业率领先。专科生就业集中于卫生和社会工作、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等行业,本科生就业集中于教育、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建筑业等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制造业、公共管理等行业受研究生的就业青睐度较高。同时,2014年核发了3 442份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电气信息类、艺术类和市场营销类等专业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热情相对较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所遵循“二、一、三”到“二、三、一”模式演变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河南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无论在结构、空间和时间上都存在非均衡性。

4 河南省“三大战略”实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耦合关系

4.1 耦合

“耦合”一词常用于通信、软件和机械工程领域,指两个或以上电路元件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是影响软件复杂程度和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耦合关系研究也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耦合性”也叫耦合度,是对模块间关联程度的度量。耦合度取决于模块接口的复杂性、模块调用的方式及传送数据量,按其强弱性可以分为内容耦合、公共耦合、外部耦合、控制耦合、标记耦合、数据耦合和非直接耦合等类型。

4.2 河南省“三大战略”实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间的控制与传输

“三大战略”实施至今,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发生了突变,两者间的控制与传输现象明显。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联合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2011计划”,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省内“2011计划”立项建设,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就业层次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中原经济区涵盖河南全省及山东、河北、安徽、山西部分县市,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省内高校把握时代契机,主动转型发展,黄淮学院、许昌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安阳工学院等试点院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学科调整、专业优化布局,在政产学研、行业学院建设进行了积极摸索,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学科结构、地域结构得到了极度改善。航空港建设日新月异,对临空经济、航空物流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传统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无法承接航空港岗位需求,以航空港目前集聚态势较好的电子信息、航空运输等产业为基础,省内相关高校夯实物流学科基础知识,注重对产业集聚中产品供应链的前后双向延伸,对现有物流专业进行改造,横向拓宽专业口径,纵向拓展专业内涵[8],根据航空港规划岗位预测及时更新专业(方向)设置,为临空经济、航空物流储备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4.3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在“三大战略”刺激下的自调整

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思维的行业渗透,人才需求和岗位划分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时代新呼唤[9]。“三大战略”的实施将倒逼河南高校进行自调整,围绕市场需求、岗位划分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进行改革,适度转型,为区域经济建设更好提供智力支撑。第一,保障粮食安全是根本,持续增长难度加大,要通过土地流转确保生产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农业类相关专业要围绕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社会化服务进行综合改革。第二,工业升级转型是关键,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将引领就业潮流,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网等载体的作用越发凸显,相关高校要整合资源,把握转型发展契机,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优化布局专业设置。第三,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服务,动态监控就业状况,测算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水平的一致效应,掌握差异度,为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地域结构等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Samuelson P..Marxian Economics as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2):616-623.

[2] Feldmann H..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labor market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Post Communist Economies,2005(1):47-62.

[3] Egger H.,Egger P..Labor market effects of outsourcing under industrial inter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05(3):349-363.

[4] 王崇锋,石龙.产业关联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耦合效应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15(2):94-103.

[5] 曾海宏,孟晓晨,李贵才.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J].人文地理,2010(3):34-40.

[6] 靳卫东,周光锋.产业结构转化的增长与就业效应――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经验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4):32-36.

[7] 牟宇峰.长江三角洲产业、就业演进及其耦合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3(10):95-102.

第6篇: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资环学院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保证人才的充分利用,切实发挥人才的作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我院根据学校安排,在招生就业处的指导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做好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XX届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院领导重视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毕业生就业率也被作为考核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学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曾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虽然学院领导重视此项工作,但由于学院相关鼓励措施尚未出台,导致参与学生就业的教师相对较少。

       二、多次举办就业讲座,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对学生的就业动员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新生入学期间,重点是目标分解。通过对专业介绍、分析近两年的就业形势,从新生入学起就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同时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将三年的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实行目标管理,使新生入学后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第二阶段放在二年级,重点是准确定位。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高职升学的目标;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多拿一些奖证,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同学们基本上能找准定位。第三阶段的就业动员工作放在三年级上学期,重点是降低学生期望值,合理定位。动员会内容:进行正确自我评价,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介绍上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包括联系方式。分析当年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就业方向,适度调整期望值。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根据自己的成绩、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处发展潜力,合理定位,既不能缺乏自信心也不能期望值过高,以避免求职理想与现实出现的较大的反差,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导致失去所有机会。特别指出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一次择业定终生的误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动员学生到基层工作。

       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快的、更好的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逐步更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观念,避免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在对于用人单位的选择上做到不再将目光仅仅放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上,应当考虑实际情况先就业再择业。此外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择业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遭遇挫折的时候,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在遇到问题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对学生如何抓住机会、参加面试以及如何签约一一作了具体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和抓学风建设的过程,通过对毕业生的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XX年11月至12月份,学院组织毕业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教师所做的讲座,从求职技巧,求职心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我院还邀请校外有关专家为学生进行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院领导结合专业、企业情况跟学生谈就业,学院还举办模拟招聘会,不仅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同时还教育学生,切实转变择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

       三、班主任积极落实各项推荐工作

   为更好地做好毕业生的择优推荐工作,班主任定期到本班调查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清楚是否每位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单位,未落实的是否有意向单位。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实际困难的每一位毕业生的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学院专门为毕业生建立了资源库,将有需要学院再推荐意向的毕业生的个人资料登记造册,只要有信息,有合适的需求就通知他们,使他们能早日落实就业单位。让毕业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愉快地走上社会,正面人生。鼓励学生参加高职升学考试不仅仅可以让学生继续深造,有新的发展空间,也是我们提高就业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一种途径。

       XX年1月份由班主任组织毕业生认真填写推荐表,同时组织毕业生上传求职信息到高校就业网,以便于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4月8号左右组织毕业生参加我校举办的“双向选择洽谈会”,与社会和用人单位广泛联系,推荐毕业生;3—7月份邀请多家单位(如云南斯泰城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九河农资股份有限公司、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到学院招聘毕业生,院团委及班主任认真做好接待工作以及推荐工作,努力做到用人单位满意。共3页,当前第1页1

       四、拓宽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把就业的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致使这些地方在某些领域人才饱和、供需失衡,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另一些不被看好的行业和领域却出现人才匮乏。应该说: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只是人才的相对过剩。 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带给就业工作的压力,逐年加重,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逐步发生转变,使毕业生接受“先就业后择业”这一理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工作。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开阔思路,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就业政策,制定符合我院专业特色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建立并健全相应的网络机制:

       (1)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建立网络平台,及时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基本情况,向毕业生就业信息。

   ??(2)与用人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需求网络,定期向用人单位了解需求情况,建立长期、稳定的双向合作。

   ??(3)人才网络:建立政府支持体系(如:学校成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统一管理,把毕业生推向社会,为其创造更广阔的就业天地。

   根据历年经验,采取

了实习安排与就业推荐结合的办法。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目的的选送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毕业生参加实习,让实习与就业挂钩,以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要求班主任能掌握每个毕业生的求职动态、意向和签约结果,及时统计学生的意向和签约情况,以便向用人单位推荐时有的放矢。对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帮助他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己,力求学生保持清醒头脑。

       在学习中我院非常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多次组织学生座谈英语学习心得,各班主任开班会也不厌其烦的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突出优势,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在毕业生分配工作上计划好,下手早,工作细,抓落实,讲服务。同时,我院近年重视毕业生取证教育工作,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业生开始实现从凭各种证书求职,向靠岗位证上岗的转变。鼓励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公务员考试,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国家和地方就业项目,如到边远地区支边、执教,响应为西部服务的号召;努力创造条件,使部分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推荐相结合。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我校XX年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已基本结束。在本年度的就业工作 中,多方搜集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妥善安排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截至目前,我院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9人,考取公务员4人,签定正式就业协议20人,参加国家、地方就业项目30人,就业率达到70%;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0%。

       五、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跟踪统计

   我院毕业生有一部分回到生源所在地,参加第二次就业分配;还有部分毕业生参加地方公务员考试,这些学生就业情况关系到我院就业率。学院通过团委、在校研究生、班主任与毕业生网上或电话联系,在毕业生中做调查,及时反馈毕业生对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工作的看法与建议。建议以学校牵头编写毕业生文件汇编及就业指导手册,将有关国家就业文件和政策编辑成册,使毕业生人手一册,做到人人知政策,用来更好地指导毕业生的就业。

       进一步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开设必要的毕业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纳入学院的教学管理中。使同学们了解基本就业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和需求及时弥补自身不足。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考取各种必要的资质证书,积极地接触社会,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奖证偏少。

       2.我校缺乏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3.学生潜意识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误区,导致少数同学好高骛远,挑肥捡瘦,不愿到基层工作,不愿到外地工作。

       4.个别同学签约不慎重,还有悔约现象。

       5.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条件。

       6.少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总之,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围绕着“巩固就业率,提高签约率”的总体思路,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以上是我院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我们会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本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力争做好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共3页,当前第2页2

   ????                              资源与环境学院

                                         XX年9月19日

    

   资源与环境学院XX年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资源与环境学院组建于XX年5月,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四年来学院教职工人数始终保持在30人左右,特点是高学历人数多,科研力量相对雄厚,班主任主要是由年轻老师担任,发展至今已有三个硕士点,研究生人数为84人,三个本科专业12个班级,近630名本科生。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经研究,我院对XX年届毕业生就业制定就业工作计划方案。

       一、07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院XX年年本科毕业生共有154人,其中环境科学96人,农业资源58人,研究生23人。

       二、加强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学院在9月份成立0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服务和协调工作。

       组长:段红平

       副组长:杨志新 高召华

       成员:王吉秀 董艳  秦丽

       三、学院就业工作计划

       1.继续举办就业讲座,加强学生就业教育,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2.采取措施,鼓励班主任加强落实各项推荐工作。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拓宽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4.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跟踪统计。

       5.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采取措施调动教职工的协助学生就业积极性。

       6.研究指派专人联系就业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建议:在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上,若确实需要车辆,可适当考虑予以安排。

    

    

                                          资源与环境学院

                                           XX年9月19日

第7篇: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职业提升型 人才需求分析 软件人才 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08-02

1 引言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然而,以市场为需求的双向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大衰退,使目前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3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700万,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突显。一方面是全国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四处求职,纷纷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每年几百万个就业岗位“招人难”。麦肯锡的一份《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毕业生过剩与人才的稀缺矛盾揭示了中国大学生为就业准备不足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而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只有着眼于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近年来,中国软件产业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是我国高校招生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本文以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人才结构、能力以及文化等方面分析了目前软件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一种“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Career Advancement Programs)。该模式将传统单一的“学术型”和“应用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重学术,同时更注重应用。

本科高年级(大三及大四)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他们临近毕业走上社会,却又缺乏市场所需人才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本科高年级是作为职业提升人才培养的最佳阶段。本文将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2 软件行业人才需求

中国软件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目前还是小作坊作业居多,和发达软件大国相比,在产值与规模上存在很大差距。其最主要的深层原因是我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完整且人才综合能力及素养不足。

2.1 人才结构

当前中国软件行业中,高层次的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以及低端的从事基础性开发和测试的人员少,而中级的软件工程师又相对过剩。这种中间粗、两头尖的人才结构限制了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不能满足行业国际化的需求。因此,中国急需的软件人才是具有前沿高端软件技术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眼界的高级管理人才,这部分人员将决定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方向、水平以及在国际软件业中的地位。

2.2 知识与能力需求

优秀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其中,专业化要求软件人员首先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这是从事软件行业的最基本的要素。由于高层次的国际化软件人员常常参与研发国际项目,需要在海外与国内环境中都能胜任工作,因此,在“海外前方”,他们精通需求分析、项目管理、现场实施,具有专业技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海外用户的需求;在“国内后方”,熟悉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编写代码、测试交付、文档编写,具有质量意识,能在海外前方和后方开发之间做好协调工作。

知识结构国际化要求软件人员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了解国际应用规则和背景、了解国际软件开发规范也是成功完成国际化项目,扩大市场规模的保证。除此之外,熟悉外国国情、了解外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也能促进项目国际间合作的顺利进行。

2.3 职业素养需求

优秀应用型软件人才除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如:较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在国际间合作中更要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它被视为在软件日益复杂化和大型化形势下,项目开发以及工程管理关键的能力之一;外语能力,这也是国际化高端人才不可欠缺的重要技能。

3 “职业提升型”人才培养模式

考虑到毕业生大多数都期待能够学以致用,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提出构建“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带有浓厚的工具性色彩,通过此类培养模式,学生不但能够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1 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体系

复合型人才培养一直是研究生培养目标重要特征之一,然而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本科生教育也应朝着同样的高度努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体系。软件国际化市场经验显示,软件人才除了专业性知识外,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知识结构的综合化。例如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应当横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多学科,要懂业务、懂管理、懂企业,能够提出用于解决问题的管理信息化方案,并实施该方案;还要熟练掌握主流管理软件,有效实现该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

因此,在高年级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应增加跨学科课程这一部分,这部分课程可以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这样的与项目工程管理相关的学科课程,还可以包括“农业信息化”、“生物信息学”等当前我国热点学科的内容。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为提升毕业生的知识眼界以及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3.2 完善的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制度

在本科生高年级培养方案中完善毕业生职业规划指导,建立较为完备的职业指导制度。在大三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职业观念加强教育,对每个学生个体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建立“一帮一”教师责任体系,帮助学生确立2~3个职业岗位并进行跟踪指导;毕业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咨询及选择指导。健全完备的就业指导制度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确定职业定位、明确选择方向,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3.3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在校内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基金资助力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大三的学生就进入到感兴趣的科研研究室,实际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出成果,在成果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高年级学生还应重视培养中英文文献以及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高成果技术报告撰写水平。这些都是科研活动以及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重要技能。

3.4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与时俱进、常教常新。高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较重的课堂讲授型理论课程,因此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参加学术讨论会、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内外有学术价值的讨论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参与导师的课题组,培养科研实践能力,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加入研究讨论班,督促学习进度,激发研究热情,提高研究能力。

4 总结

“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是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本文从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基本内容。然而,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积极的尝试才能分清到底哪些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毕业生培养。因此,我们会在未来5年内以东北农业大学为实验点对“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进行应用与示范。首先针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进行示范研究,将2010级学生划分为两个班,其中一班作为试验班,采用“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开展教学等活动,对比验证新的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及效果,不断完善“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推广到学校其他方向毕业生培养过程中。

(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参考文献:

[1]麦克斯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黄霞,郑军.对软件行业未来发展的思索[J].信息技术,2010,(06).

[3]刘焕亮,赵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于桂娥,刘洪彬.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提升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06).

第8篇: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一、招聘岗位及条件

应聘人员应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符合岗位所需的专业水平、身体素质。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1973年6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山东省常住户口(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不受生源地限制)。属在职人员应聘的,其工作单位应在山东。定向、委培应届毕业生应聘,须征得定向、委培单位同意。应聘人员不能报考与本人有应回避亲属关系的岗位。

(一)省植物保护总站植物保护技术岗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植物病理学专业植物病毒研究方向。

(二)省环境保护总站农业环境质量控制岗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土壤学专业土壤环境质量研究方向。

(三)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业技术岗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农药学专业。

二、报名和资格审查

报名时间:从公布之日至6月22日

报名方式:可采取两种方式报名,一是由本人携带报名材料,到省农业厅人事处现场报名;二是将报名材料寄至山东省农业厅人事处(地址:济南市十亩园东街7号,邮政编码:250013)。

报名须提交材料:《山东省农业厅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情况表》(表样附后)一式两份,2张1寸近期免冠照片,及相关证明材料。相关证明材料主要包括:非应届毕业生应聘的,提交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身份证、户口簿,是在职人员的还要提交有用人权限部门或单位出具同意应聘的证明;应届毕业生应聘的,提交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机构的证明材料和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学历证明。上述相关证明材料,到现场报名的,须携带原件,同时提交1套复印件;以邮寄材料方式报名的,只提交复印件,不要寄原件,在面试前再提交原件。

应聘人员需如实填写、提交相关个人信息资料。主要包括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证书、身份证、户口簿,专业资格证书,等。属在职人员的,需提交单位同意应聘的证明。

三、面试

应聘中级岗位的博士学位人员,通过资格审查可简化程序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在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主管机关的指导下,由省农业厅和招聘单位按照规定程序组织实施。

面试采取答辩的方式进行。主要考察个人岗位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面试安排在6月底进行,具体时间、地点等在面试通知单上通知或电话通知。

体检和考核人选从面试合格人员中以得分排名顺序按招聘人数1:1.2的比例确定。经面试,应聘人员均未达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要求的,取消该岗位招聘计划。

四、体检与考核

(一)体检

参加体检人员需携带本人身份证根据单位通知,到省级医院体检,体检标准参照录用公务员体检标准执行。不按时体检者,视同放弃资格。

(二)考核

省农业厅人事处分别和用人单位成立考核小组,对拟聘人选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学习经历等进行考察,并对拟聘人员的条件进行复审。

五、办理聘用手续

(一)经体检、考核合格的拟聘用人员,在山东农业信息网公示7日。

(二)公示结果不影响聘用的,由省农业厅提出聘用意见,报省人事厅备案。省人事厅同意后,聘用单位与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期满合格的正式聘用,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试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受聘人员为应届毕业生(含择业期内)的,试用期延长至12个月。

六、招聘信息渠道

招聘信息在山东人事信息网、山东农业信息网上。

联系人:刘戈

联系电话:0531-67866063

二〇〇八年六月三日

第9篇: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就业问题特别是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意味着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我国就业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之高校的盲目扩招,所以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目前重点工作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同时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引导使其发展协调一致,而高校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双管齐下相信很快就业环境会得到改善,就业压力会得到缓解,就业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产业结构;三次产业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的最主要成员,其就业成了近年来社会的难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有2500万人等待就业,同时农村还有1000万剩余劳动力需要被转移,但我国每年只能提供900万左右的实际就业岗位,这样就有一大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闲置。而且全国高校大规模盲目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优化了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但是,我国的劳动力现状不能很快适应这些调整和优化。有些对技能和素质有较高要求的岗位总是招不到合适的劳力,而那些技能和素质都不高的劳动力又找不到工作,就像这种许多单位招不到大学生但是很多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频繁存在。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由于对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一致引起的就业问题很严重。并且,产业不同,对于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也会很不同,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供需匹配关系。

二、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分析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升级,这涉及的是经济问题,而大学生的就业涉及的是社会问题,两者虽然属于不同领域,但却息息相关。不同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不同,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劳动力中的主力军,其就业也必然会随着发生变化。由我们所熟知的“配弟―克拉克”定理就可以得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规律也就是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就业结构也会变动并呈现出一定的趋势。从岳昌君和丁小浩(2003)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一般弹性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弹性的计算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相对于经济增长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对其吸纳能力更为强烈。很多学者都持这样的观点,他们就认为产业结构是对就业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张志奇(2012)就在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问题做了研究后指出,产业结构就是影响就业分布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但同时它也会受到就业的制约。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由于其结构单一、产业化水平低等等原因,不能够使大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价值得到更好体现,所以它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是最低的,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在此就业。主要包含工业和制造业的第二产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也得到很大提速,“中国制造”到处可见,它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的岗位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高,较低文化层次的人也能够胜任,所以它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次之。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由很多非单一的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就从近些年来大学生对村官、公务员等“铁饭碗”的热衷也可以看出,它是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总体来看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虽然这些变化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就业结构变化速度是远远跟不上它的速度的,而且像高校这样的人才培养基地,他们的培养机制变化也跟不上其变化的速度,这样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对策

(一)虽然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变化是处于一种比较合理的状态,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相比,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和不合理的地方。从第一产业来说,在我国从事这一行业的普遍是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技能低。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必须引进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尽快实现现代化农业,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的体制和机制,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尽快形成农业产业链,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去。针对第二产业,我们可以适当放缓其发展,把重心转移到对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上来。不能只做外国的“加工厂”,要不断引进高科技对企业研发机制进行创新,使制造业的技术得到有效升级。在工业化的同时发展知识经济,使工业化和信息化得到充分融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渠道,最大程度的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其中展现才能从而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比重不断提高而且吸纳能力最强的第三产业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就业岗位,但是目前来看大学生在此就业的情况不容乐观。服务业以后必然会发展成为全球的主流行业,它已经被拿来作为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我国必须投入大量精力来大力发展服务业,对其行业结构进行优化,极大提升其技术结构,努力改善其组织结构,引导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只要第三产业的产值上去了,就业问题就一定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二)高等院校作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的基地,虽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但是它的改革调整步调明显没有及时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没有把握好产业调整的方向,对市场需求、技能要求等市场信息也缺乏足够的了解,这样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导致它的整个课程体系是与市场脱轨的,结构性失业也会愈加严重。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必须给高校及时提供完善准确的市场信息,并尽快建立能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关系得到有效反映的指标体系,必须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同步,这样就能培养出来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更好的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