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

第1篇: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1. 基于历史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为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13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国家教育部又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进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规范汉字书写能力。如何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2. 基于教师现状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雅塘村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创建于1983年2月,是长沙市最早的示范性小学之一,为实施义务教育的全日制公办教育机构。我校以“雅”文化为旗帜,培育文雅的学生,培养儒雅的教师,打造高雅的课堂,营造典雅的校园。近年来,我校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特色教育,2014年正式挂牌为“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通过了长沙市写字教育和经典诵读双特色学校的验收。目前,我校无写字专职教师,但老教师有22位,有很好的写字功底。我校在写字教学这一块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因为师资有限,在师资紧缺、无法很好普及的情况下,如何传承学校的文化和特色,如何让教师在写字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大面积地推广书法教学,如何做到让全员参与,是我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3. 基于学习现状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①误解导致误写:汉字为象形文字,属于方块文字范畴。人们对此误解多多,“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提法广为流传,许多人对此片面理解,误将书上的宋体、仿宋体作为学生的正楷书写规范,加之近十多年中小学取消了毛笔字的教学,学生仅用硬笔书写,“造就”出了一种笔画粗细不变,结构平直相似,笔迹生硬僵化的“方块块”的书写体,在中小学生以致成年人中广为流传。这一现象混淆了人们对汉字楷书规范的认知,扭曲了学生书写的手形,还为之后快速流利的书写行书带来了不可低估的障碍,以致许多人成年之后,写出的汉字,仍是“孩童稚体”。②蛮干有违科学: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最早源于造型生动的不规则图形,在字形逐步规整的演化过程中,汉字始终保持和发扬了象形文字笔势错落、大小独具、收放自如等灵动活泼的美感,被历代书法家视为有血有肉、姿态可掬的“生命体”,并植根于甲骨文、篆文、隶书中,不断发掘、传承、发展,不做简单的“描摹”。当今,一些人学习汉字书写,对传统文化只是顶礼膜拜,而缺少科学态度。对汉字的象形因素和演化过程不甚了解,仅崇拜于感性的“临帖”,一味地照葫芦画瓢,追求分毫不差的形似;不讲究理性的“读帖”,对其字体的造型不知缘由,知其美不知其所以美,使汉字书写学习变得呆板乏味,费工费时,艰难缓慢。③僵化不讲实际:汉字的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相辅相成,既要美观,又要流利,有一定的速度――这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但在过去,小学、中学、大学(书法专业除外)的整个教育阶段中没有安排快写汉字教学课程――规范行书。有的学校存在极端的认识,只将书上的印刷体视为“正宗的规范”,过于机械刻板地理解汉字的规范,不分学生年龄差异和书写速度的需求,一律要求学生一笔一划地写字,禁止学生写行书。2013 年,教育部新颁《中小学写字教学大纲》及《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小学写正楷,初中写行楷,高中写行书……”这是与时俱进的实事求是的重大举措,但是时过多年,许多学校从领导到教师仍不知晓,学生写行书在大部分学校仍是处于被禁止的状态!究竟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轻松地教学?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基于时代背景、教师现状、学习现状三个层面的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研究。本课题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用拟人书写法指导写字教学,探究信息技术在拟人书写法写字教学中的应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工程,汉字又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符号,因此对于写字教学的研究,从古至今,自成一家者比比皆是,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汉字书写理论研究。以“写字教学“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通过精确和模糊查找得知,关于写字教学的研究有一百多条,大部分理论侧重于研究汉字书写的笔顺与结构、以及写字教学中的情景模式构建、教学模式的变换以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对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征没有深入的研究。

2. 关于信息技术与写字教学

信息技术是变革教育手段,更新教育观念的强大武器。信息技术与写字教学的研究在我国呈现出遍地开花式的境况。以“信息技术与写字教学“为关键字进行查找,共有660条记录,分析得知目前的研究着重在于信息技术条件下建构适合写字教学的情景、搭建写字教学的媒介、构造写字教学的评价和检测。特别是微课的使用,使得信息技术打破了写字教学的时空界限。线上、线下的开发及信息技术条件下写字教学的固定网络课程模式、信息技术在写字教学应用中用于评价反馈的应用研究不多,推广和普及利用的力度还不够。

三、选题意义

1. 提高写字教学的趣味,利于学生快乐习字

传统的写字教学侧重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临摹,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单一的教学形式也难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效果不佳。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信息技术是图、文、声、像并茂的鞑ピ靥澹它能生动地呈现出汉字的变化过程及立体形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汉字的魅力。拟人书写法以人体本身作为写字的参照物,将汉字生活化、形象化,让汉字具有了生命,也给写字教学注入了活力,更利于学生接受。

2. 增强写字教学的实效,利于教师轻松教字

目前,大多学校没有专职的书法教师,许多教师自身的写字水平不高,难以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更谈不上指导、评价学生写字。拟人书写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以汉字人形构架定位格――“王”字格明确规范了汉字的整体结构与笔顺的具置,让每位教师获得了写好字与评价字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切实指导学生写字,按照科学标准评价与指正学生的习字。在此基础上,信息技术利用其强大的储备能力与可重复利用、不断改进的优越性,使教师检验学生的识字效果,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再纠正成为可能。

3. 保障写字教学的延续,利于学校推广写字

写字教学不应局限于写字课堂,它应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时刻保持规范写字的良好习惯。因此,学校应突破写字教学的空间局限性,建设一个庞大的写字教学资源库,让有需要的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拟人写字法可操作性强,是一条写字教学的全新途径,一旦掌握其要领,学生就能借助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再加上信息技术具有储存方便、传输迅速的优点,它能大大突破局限,提高写字教学的空间延续性。长沙市雨花区书法教育专家钟克佩先生的拟人书写法最早在我校试验推广,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使得我校大部分教师的汉字书写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4年我校还获得了“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的殊荣。

4. 扩大写字教学的影响,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公布,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人文底蕴,主要指的是学生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汉字书写作为一种集教育、训练、艺术和审美实践为一体的活动,历来就被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手段之一,它能使学生形成健康、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拟人书写法关注汉字的匀称美、对称美、稳健美、动态美与组合美,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信息技术将这一孕育美的过程高效化,切实扩大了写字教学的影响。由此观之,探究信息技术在拟人书写法写字教学中的应用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塑造的必然要求。

四、课题界定

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和光电技术等为基础处理各类信息的现代高技术的总称。虽然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一切与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及应用有关的各种技术都可以归类为信息技术。现在流行运用于教学和学习中的信息技术媒介有电脑、白板、平板、手机等。信息技术在写字教学中的应用分为软件的应用和硬件的应用。

2. “拟人书写法”写字教学法

拟人书写法就是结合人体构造拆解汉字结构及笔顺,这套方法遵循古人“字如人之体”的书法古训,运用现代形式美学和人体美学原理,将人体与字体结构、形态、美感的相似之处巧妙地融为一体,让汉字获得人体的匀称美、对称美、稳健美、动态美与组合美。

五、研究目标

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规范、端正、美观地书写汉字,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②摸索出适合小学生写字教学拟人书写法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小学写字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写字教学的实效性。③构造信息技术条件下具体汉字拟人书写特性的网络课程资源和在线课程服务。④促进教师主动学习、搜集、制作课程资源,发展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水平,培养一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理念新、学科素养优良的教师队伍。

六、研究内容

①小学生拟人写字法的基本教学方法的研究;②小学生拟人写字法的校本教材;③小学汉字拟人书写法与信息技术融合及推广应用研究;④拟人书写法相关微课的开发研究;⑤拟人书写法写字操开发研究。

七、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由学校领导牵头,全校教师协同合作,分析我校写字教学的现状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有的放矢地边实践边研究,逐步解决具体问题。

2. 经验总结

对课题实践研究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3. 文献资料法

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数字化校园、微课和提高写字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教育理论、有关拟人书写法写字教学和信息技术下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等呈现方式变化的的理性认识,总结交互式教学系统以及各种软件、硬件的使用原理和独特作用。

八、研究步骤

第2篇: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活动设计初衷

起初,四川师范大学的吴长城老师作为联合两地学校做“自组织”学习活动的指导老师,一直在考虑如何找到一个两校师生都感兴趣又可以对话交流的主题,从而搭建起两校联合综合实践教学的桥梁。活动设计的初衷一是能够跨越地域,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孩子们的异地互动,突破地域限制;二是强调在此活动中孩子们能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由他们自己选择主题,并最大程度地实现学习小组“自组织”的学习状态。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校项目老师引导和学生们的自主推选,确定了适合两地学生共同探讨的“大问题”,即活动主题――“交流探讨京蓉两地特色文化之美”(文中简称“家乡美”)。

两校四五年级部分学科(主要包括科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教师自愿加入此项目,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北京和成都两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和特色文化等,以增进学生对彼此家乡的深入了解,增进两地差异文化交流。

活动理念:自组织学习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交流和语言科学学院的苏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教授在印度、柬埔寨、英国等地开展了著名的“墙中洞”教育实验。其研究结论表明:贫穷地区的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同样能够完成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学科内容的学习,而且其学习成绩与有教师讲授的班级几乎没有差异。苏伽特・米特拉教授由此提出“自组织学习环境”(SOLEs)的理论体系,主要囊括自组织学习系统、形成条件、学习动力圈、最小干预教育探究循环圈、信息流五大部分。自M织学习环境理论是在大量实践中形成的,并指导着实践应用。

苏伽特・米特拉教授认为“墙中洞”是一个没有外界干预、结构化的自组织学习系统。这个系统总是显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被称为“涌现”的学习状态,而学习的本质深藏在自组织之中。教育如同自然界的蚂蚁群居、蜜蜂筑巢一样,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学习就是其中“涌现”[1]。

经过更多的研究学习之后我们发现,自组织学习理念关注以下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存在自主自发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需要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建构新的认知;需要借助认知工具和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习;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等。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两校项目组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开展了跨区域、跨学科的“家乡美”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家乡美”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在本次跨区域综合实践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了“自组织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环节:提出“大问题”(活动主题)――形成“学习共同体”团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展示发现总结。下面,我们借助“家乡美”活动设计的三大环节来看其中“自组织学习”理念的具体实践情况。

1. 提出“大问题”,确定京蓉两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探究主题

自组织学习是以孩子们的兴趣和问题为起点,激励孩子们以团队形式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激发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潜能。首先利用线下课堂,学生在两地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推选了适合两地学生共同探讨的“大问题”,即活动主题――“家乡美”。接着,在这个主题范畴内,两地学生先分别梳理介绍自己家乡成都(或北京)主要地方特色文化有哪些。然后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数课论坛” 开展线上交流,针对各自家乡特色文化进行交流、提问、相互答疑等,不断深入讨论学习。

2. 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开展实践学习活动

自组织学习是孩子们自由和自愿开展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迫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习自然涌现,自然而然地发生。学生们在线下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了本地特色文化类别之后,就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分话题,并由此形成兴趣相同的“项目学习小组”。如图1所示,孩子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分支方向,以发纸贴的形式构成不同话题为中心的学习小组。

形成不同的分话题“学习小组”后,学生们利用线上学习QQ视频,两地话题类型相同的小组学生先互相认识。比如两地的“旅游景点组”借助视频相互介绍、增进了解,然后“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就开始针对他们选择的某一家乡特色所引发的问题展开线下家庭和社会的调查实践研究。此后,再借助网络上传相关图片、视频等调查资料到“数课平台”相应讨论区,为下一步针对各自家乡的不同文化特点展开线上讨论交流活动作铺垫。

例如,美食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向家长或专业厨师请教,并拍摄特色美食的食材配料和制作过程等,再上传到线上学习论坛为交流做准备。比如北京草桥小学美食组同学除了在论坛上向成都同学详细展示了北京特色小吃“驴打滚”的制作方法和图片之外,还借助视频课向棕北小学师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有关“驴打滚”的有趣历史典故;而棕北小学的学生在论坛以文字、图片方式介绍成都当地名小吃“串串香”之后,也借助视频课向草桥小学师生展示了跟家长合作自制的美味实物“串串香”,并邀请北京的老师和同学们节假日来成都旅游,亲自品尝成都美食。

3. 展示发现,交流分享

经过每周2-3课时,历时近三个月的线上线下教学以及综合实践互动交流之后,两地学生对于各自不同的“家乡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了达到更全面系统的认识,活动最后阶段又开展了以下活动。

(1)通过线下课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爱好自发组成“绘画组”“诗歌组”等不同特色的展示小组,用画思维导图、手抄报、创作美术、诗歌和说唱等多种方式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表达对家乡特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通过线上论坛交流课和视频课,两地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学习成果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上传到论坛交流区,开展跨区域学习成果交流和汇报分享。

(3)针对整个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总结,以便查漏补缺,为以后的学习指引方向。两地项目教师一起设计了总结反思课的内容,比如为学生搭建了几个支架性的反思问题: ①通过这次跨区域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你对自己家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线上学习活动,弥补了我们传统课堂学习的哪些不足? ③在整个学习交流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提示: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技能、合作、交流等方面)

附表说明在整个活动中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交替融合和相辅相成(见上表)。

活动实施后的总结反思

整个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两地项目教师针对施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在不断地反思并改进教学。

首先,“自组织学习”理念有别于传统教学理念,对于该理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不断学习领悟理解并实践改进的过程。“学习是个体头脑内的认知加工活动,但这还不够,学习还是一个自组织的社会性建构活动。学习的社会性与科学家研究工作的社会性一样,也是在学习共同体的信息分享、协作、对话和社会文化的情境脉络中建构,是一个自组织特征相当鲜明的过程。”[2]在“自组织”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要让孩子们在自己营造的环境下学习,能够有更多自发形成团队、主动学习行为。由此在两地“家乡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尽量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一定程度的组织者,尽量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线上教学活动初期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缺乏信息采集、辨别和引用加工信息能力,比如在网络搜索过程中,有些学生像信息搬运工一样,从网站上找到相应的信息复制,然后直接粘贴在“数课平台”的帖子里,不会主动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还有的学生引用网络上的权威信息时不知道标明出处,等等。因此,利用线上线下的评价教学,我们不断引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信息的采集辨别和加工处理等。这些是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中必备的素养。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并非一日之功,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长期浸润的过程。但愿这次跨区域、多学科融合的“家乡美”综合实践交流活动带给两地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收获和能力提升,还有对各自家乡、对祖国更深厚的热爱。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棕北小学)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51-02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需要广泛借鉴其它学科和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恰当选用教与学的方法。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面临的新挑战。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中学开始实行提倡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号召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这门课也同样受影响也参加各种培训,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分析,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改进了一些措施,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flash中讲引导层动画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动画“地球绕太阳转”。学生欣赏以后迫不及待的想做这个动画,我先给他们布置最简单的任务一个圆球直线运动动画,全班学生都完成这个任务,再引出问题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帧动画都是使运动对象沿直线运动,我进一步引出问题:能否让它们沿某一特定路径(路线)运动呢?再逐步给他们布置任务要使运动对象沿特定路径运动,就必须增加引导图,讲授“引导图层”含义。引导图层就是设定运动对象运动的某一路径(路线),在引导层中画好运动路径,在被引导层(引导层的下一层)中使运动物体与路径相吸附在一起(用鼠标点中运动物体的中心移动)。让学生做一个圆球(作为参照物“太阳”),然后再增一个图层做一个稍小的球作为“地球”,并把它转换成图形组件,插入关键帧。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若要物体沿某一特定路径运动,就要找到起始和结束位置,我们现在给出的这一椭圆封闭曲线,我们能否找出起始点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提示一个问题:要想在封闭的曲线上找到起点和终点是不可能的,那我们能否利用人眼睛的视觉差,在这一封闭曲线上做一些处理呢?我们可否将这一封闭剪断一部分,或在某一处切开呢? 再继续布置任务将运动物体放到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用光标键进行精确定位),设置帧动画的方式为移动一个圆球绕着另一个圆球运动动画。这样学生逐步了解到了这个引导层动画的制作原理,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最后自己制作出“地球绕太阳转”的动画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遇到困难需要个别辅导,这种情况下我采取让做好的同学辅导没做好的同学一起完成这个任务。最后给学生再出一个问题:我们构建的路径在输出的影片中没有看见(引导图层的内容在输出的影片中是隐藏的),若我们需要椭圆曲线(路径)也显示出来,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并尝试动手实践。这样多层次任务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慢慢理解,很有效果。

二、演示、实践

适当的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广播”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把学生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因为学生当中也有差生、学困生。他们接受知识的反应比较慢,所以根据每个班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一堂课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当然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上机实践。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每个班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和我一起进行辅导。

四、学生示范

教师的示范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操作示范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更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都会借助“多媒体广播”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表扬鼓励顺便提出更完善的建议。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舞台。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刚刚开始,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我们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好多不足之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引诱中学生的游戏厅、网吧的出现,对中学生影响很大并导致了学生学习上不用功而偷偷跑去上网玩游戏。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传播正确的信息意识,促使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同时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第4篇: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限制。通过合理利用Moodle平台的功能模块,精心设计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从而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Moodle;中小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20-03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与生活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入使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课程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也使得在线学习成为了一种趋势。通过运用Moodle教学平台,开展网络化的学习模式,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改进,能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而言,这一技术的应用具有很深的实践意义。

一、Moodle教学平台的优势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之一,它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是一个完全免费的开源代码软件,以其超强的兼容性、可扩充性和灵活性,吸引了全球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利用它所提供的课程活动模块,教师并不需要掌握太过复杂的编程技术,只要经过短期培训即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轻松地在网上创建自己的课程。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Moodle环境中,教师可以将课程资源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为学生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利用Moodle教学平台中的资源以及学习模块开展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以更加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学习需求,对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确定学习进度,并通过小组协作与讨论,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Moodle平台为师生提供了非常方便的互动与沟通功能,教师可以利用BBS、Blog、WIKI等社会性软件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学生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小组线上讨论、上传自己的作业以及查看学习评价等,然后教师在线解答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批改作业以及作出评价等,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与帮助,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不足的局限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促进学生潜能与个性的发展。

3. 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教师通过对Moodle的功能模块设计,不仅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分类搜索与分类学习,而且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经历进行记录,从而随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效果,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此外,Moodle平台提供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二次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全面评价看到自身的优势或不足,并从其他学生的评价中找出对自己有启发的闪光点,从而对学习充满信心。

二、基于Moodle平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标的分析,利用Moodle平台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多样化和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等特点,我们构建出基于Moodle平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设计模型(篇幅所限,图略)。

1. 课前――构建学习资源

教师在课前应对学习者的特征、教学内容、知识难点与重点等进行分析。在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时,教师可通过Moodle平台提供的投票功能或调查问卷功能来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学习需求,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教学内容、知识难点与重点的分析,教师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Moodle平台进行整合创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提供教学内容,设定学习目标,也可以通过预设问题的形式来给学生创设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心理上为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学生通过Moodle平台初步了解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起点,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为具体学习做好准备。

2. 课中――开展模块化学习

通过Moodle平台,教师可以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递进式阶段设置,并对每一个学习模块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与考核评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各个模块间的合理衔接,逐步实现完整的学习目标。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对相关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答疑。学生通过Moodle平台进行模块化学习,通过教师的指导,不断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问题,从而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并进行多元化的考核,逐步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

3. 课后――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通过Moodle平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并创设相应的测试与拓展训练。课后学生借助Moodle平台进行更为广泛的学习,对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完成教师给予的测试,并深化延伸,构建出基于自身新的知识结构,教师再通过各种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效果的反馈,并根据这些信息不断调整Moodle平台上的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以更加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于Moodle平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与生活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这一学科,发挥其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通常由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组成,根据以上通过Moodle平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的设计,可以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应用。

1. 基于Moodle平台的理论课的教学应用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所占比重并不高,相对于实践操作,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传统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老师讲理论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兴致缺乏不想听的情况,但几乎所有的实践操作都离不开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对于简单易懂但比较乏味的基础性知识,如电脑的组成、操作系统的界面与功能、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等,单纯地讲解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不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因此,教师可以将精心准备的学习资源上传至Moodle平台,在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登录Moodle平台,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在线学习,并在学习结束后当堂完成相应的“知识点测试”。借助Moodle平台进行在线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自主性。而完成相应的知识点测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更可以使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对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讲解或训练,以此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掌握的原理性知识,如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原理、动画制作原理、算法与编程的原理等,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声音、视频、动画进行辅助讲解,但不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素材,其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不同,因此会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文字资料、幻灯片课件、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上传至Moodle平台,引导学生在教学平台中进行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需求或兴趣选择对应形式的资源进行学习,这样更加容易帮助他们理解复杂的知识,从而完成自身的知识的建构,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涉及学生情感类的知识,如信息素养、信息安全、信息与个人、信息与社会等,仅靠教师的机械讲授,不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需要将情感学习与实例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Moodle平台让学生借助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与学生建立集体讨论,就某一实例进行讨论,如“如何看待信息安全”(以QQ账号、QQ空间的安全性为例)等……学生可以借助平台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思考、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概念,完成知识的学习。

2. 基于Moodle平台的实践课的教学应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课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及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应的动手实践技能。实践操作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相关系统与软件,更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探索的能力以及通过实际应用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对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有所促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我建议以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来组织信息技术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Moodle平台将各种素材整合在一起,从而创设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登录Moodle平台后,可根据相关的教学情境,分析、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隐藏在问题背后的信息技术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视频信息的采集于加工”教学时,教师将相关的操作演示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成视频或动画,再上传到Moodle平台,最终要求学生完成“我最喜欢的经典电影情节”的作业任务。这样,学生通过Moodle平台,自主学习《视频素材的检索》《视频素材的获取》《视频素材的编辑与加工》《视频素材的生成与共享》等各阶段学习资源,并根据兴趣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不同的形式完成最终的作业任务。

此外,实践课中学生或学习小组往往以提交作业或学习成果的形式来完成阶段性的学习,通过Moodle平台学生可以方便地提交作业、展示学习成果。通过Moodle平台的“作业”功能,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在Moodle平台中设置为互动评价,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给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学生的交流与互评,促进他们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限制。通过合理利用Moodle平台的功能模块,精心设计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从而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借助Moodle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的学习环境,学生借助平台可以获取知识、交流协作、评价信息,养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教师只要合理使用Moodle平台,充分发挥其优势,就能有效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使用Moodle平台进行教学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马志强,王妍丽.Moodle平台在线学习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07).

[4]董健.善用Moodle平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21)

[5]柳兵.基于Moodle教学平台的网络教学模式学习效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6]史文成.初探Moodle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9(11).

第5篇: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思维 任务驱动 思维模型 实践与创新

当今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所以现代教育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即成为了一种文化。中小学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时展对教育的现实要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成为人类创造能力的延伸和智力拓展的得力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地位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变化,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每一位处于教育一线上的人员眼中的新亮点。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的,沿着特色教学的模式发展。就如何放置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的地位,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于我们教育实践与方法探索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本文拟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在学校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的教与学与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合理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思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该课程设置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这说明,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素养”,体现出一种学科思维、一种学习方法。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来源、产生、获取、识别、转换、组织、存储、处理、检索、表达、评价和其它相关问题的学科。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技术。仔细地分析每一过程,在思索“信息素养”的同时,也看出应备的学科学习方法,亦即学科思维:

1.信息获取。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但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寻找信息,并能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如网络、书报杂志、电视或是调查、参观、考查等自身实践,进行对信息的获取。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对学生来说,渗透着一种由“要我做”向“我要做”的思想转变,亦即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信息处理。信息处理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包括对信息的综合、归类、建档(存储)、交流。这之中,向学生渗透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归纳、综合、抽象、联想,找出相关性、相异性,就一般(表面)现象对事物进行分析,培养创新能力。

3.信息应用。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突出主动性与亲和能力,以便与他人进行交流。在掌握大量信息资料之后,通过分析,并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对事物进行深层次的认识。这样,可以跳出“学校――家――书本”的小圈子,进入社会、自然等大范围,开阔了眼界,也促进了其它文化课的学习。

学校有学校的群体教学、门类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使学生把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的能力转化为一种习惯性思维,成为享用一生的优良品质与财富。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使学生以此融会贯通,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法思考。信息技术不能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后者是存在着优势和不足的。这是每个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时下,课件制作的话题俯拾皆是,各种制作工具、作品也是如此。我们不排除其中的精品,但也有很多一部分是一时的即兴之作,即使是前者,有时也只是证明了一种结果(或模拟一种过程、环境的再现),未必都能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楚地展示给学生,而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种方法,一种用其它方法解决不了或是不能很好说明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任务驱动。在课堂授课或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展示给学生的是任务,师生在这种解决问题的驱动合力中主动配合,共同完成某一问题,这不仅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也应有意识地渗透于其它学科,把问题解决与知识的一体性结合在一起,起到了融会贯通的作用,这样也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偏科、挑食现象。

2.能力培养。我们力图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认知工具。这种工具不是神秘的操作过程和昂贵的设备。相反,应用起来应如我们吃饭的筷子和洗脸的毛巾一样自然、方便。传授的重心除让学生学会知识,同时也要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能力与创新精神。这种“任务驱动”式训练的反复刺激,学生便慢慢地把这种能力应用到其它领域。

3.师生位置与协作精神。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将军”,这种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应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的任何活动都是主动的和有目的的,教师则是“军师”,是过程中参与组织、指导、策化者,目标是使过程更加优化。这种“主体”与“主导”的结果是,学生间的合作、师生的协作,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一种社会化大生产下生存的优良品质。

三、思维模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目标与其它学科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作为一种学科思维与其它科目的融合中,可试以以下模型进行解决:

1.一般模型

这里提到的一般模型是指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色,教师首先对任务进行分析和处理,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料(课件、网页等)进行学习,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工具(包括该课程本身),以最终完成任务为目的。因教师只在过程中起组织、指导作用,故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见图1)。

2.积极模型

在学生中多次实施一般模型,并且结果很满意者,可选此模型。该模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般情况下,以综合任务为选题初衷,教师在定位时要把握学生的学识层次,认知能力。做到高低年级有区别,并注意激发其学习热情、兴趣。因主要以学生自主为特色,教师的遥控功能要在无形中准确控制。最终在总结中要评价科学适中,既要不打击学生热情,防止断其“后路”,又要中肯而不夸大,防止学生的疏大、浮躁、自傲、盲目情绪,模型如下(见图2):

四、实践和结果

两种模式是有先后顺序的,一般模型在多次操作,学生反映良好的前提下可试以积极模型,这对教师是一个考验。在教学中,我分别以数据库语言Foxbase+2.10中程序结构、高中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例,进行了以下诱导(图3):

在两个模式中,我们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有目的的诱导后,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一方法,并能应用于其它科目的学习中,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以笔者所带的10个班与另外的8个班进行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全程比较(见图4):

结语

信息技术课的全面开展,无疑会影响到中小学的教与学。特别是地处不便的边远山区,面对着国家大力倡导的开发西部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如何积极地探讨适合新时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闫承利.课堂教学的策略、模式与艺术.教育研究,2001,4,43-46.

[2]吴也显.试析教学模式的研究.1992,4,19-22.

[3]熊川武.教学模式实质说.教育研究,1993,6,42-46.

[4]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版,1999.

[5]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陕西人民教育版,1998,237-260.

第6篇: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作为一个“全民皆网”的网络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迫切地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新形势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实践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需要。数学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关键词】

整合信息技术中学数学优化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快,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过去比较单一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什么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能够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呢?如何能将信息技术更好的与中学教学进行整合,将数学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呢?笔者就这两个问题与大家作一下简单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中学数学教学中某些抽象的概念,特别是不能明白地展现出关于几何图形 “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使用常规作图工具(如圆规、三角板等)作图,有时绘制的图形达不到一定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在探究图形时的几何规律;再则手动画图不能让画出的图形显示出平移、旋转、缩放等变换的动态效果,也不能让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旋转起来以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问题常使我们数学教师要讲清一个数学知识点时显得力不从心,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耗费了不少,但收效甚微。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动态的、直观的数学图形与数学规律,由一个静止图形到引入“无数个”图形,这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恰恰弥补了中学数学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2.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弱点,例如:教学内容表达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限于依靠口语和板书来表达教学内容,全班学生被迫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教师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无法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练习和及时的反馈等等.利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辅助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改善认知环境,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3.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手段进化的必然发展。

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突破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为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呢?

1.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CAI(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讲“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时,可以设计如下环境:屏幕上给出一个三角形并用三种不同颜色突出三个角,再设计“平移”、“旋转”、“反射”等按钮,不管选中哪个按钮,三角形都能产生相应的变换,出现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同学们在观察实验过程时,不但高度集中了注意力,而且还很好地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到了变换的思想。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2.利用CAI课件呈现过程,引导自主参与。

CAI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CAI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素材。如,在推导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进行讨论、操作等活动,把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总结出来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得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CAI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3.利用CAI课件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CAI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象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如,在讲“中心对称”重点概念时,若用传统教学方法,拿一些教具比划演示,教师总是难以讲清、讲透,学生难以理 解、掌握,利用CAI课件让两个图形各自绕着定点旋转180°,运动过程保留在屏幕上,在旋转的同时配以适当的声响、鲜艳分明的色彩,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极有兴趣地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加强。当演示完备后再作点拨性的叙述,学生就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对称” 的概念了。

4.利用CAI课件联系生活,培养数学意识。

利用CAI课件联系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5.利用CAI课件化静为动,感知知识形成。

应用CAI课件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视线、水平线、铅垂线、仰角、俯角”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水平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水平线是怎么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视线,将上边一个端点向上延伸,就形成了仰角;将视线向下适当延伸后,得到一个俯角。通过这样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通过这样的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当然,我们在谈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也不要“矫枉过正”,如果在教学时能用板书、板演等方式很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就不必非得刻意地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始终注意“辅助”二字,根据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特征和特殊功能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去选择、设计和优化组合,同时还要适时地使用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穿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另外,在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中,我们还要设身处地的为所有学生着想,结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来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从而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而正是因为信息技术融进课堂教学,使得传统的数学课堂增加了色彩,借助于现代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这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了根基与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希文 多媒体辅助小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软件导刊,2007

2.孙众余胜泉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误区分析

3.许兴业 几何画板与中学数学微型课件制作

第7篇: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历史的回溯

一开始的信息技术教育仅仅只面向部分地区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国在1981年参加了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之后在国内五所中学开展计算机修课实验。1984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技术教学处于大量小规模实验探索阶段。

直到2000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才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以及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内容。2003年4月,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模块设置与内容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从2004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开始,信息技术课程就成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而在各试点高中开设,各学校又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设了不同选修模块,支持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截至2010年,高中课程改革逐渐推广到全国,信息技术课程也普遍地在各所高中学校得以实施。据教育部2009年的统计,普通高中专任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达到了39101人,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全体高中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了必修与选修模块,注重普及提升全体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落脚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们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软件等获取、传输、存储、加工和表达信息。在选修课上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路径,根据各校的情况选择开展不同方向的课程,在加强信息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全国各地的开展情况仍有差异,但总体上高中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部分地区的小学、初中也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且在内容上与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软件操作部分有大量重叠,导致原本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在实践中体现。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快速迭代,操作系统的不断升级,软件本身又变得越来越傻瓜化,很多多媒体软件的操作不需要教学学生们也可以自学掌握。

因此,信息技术教育需要随着时展进行调整与改变,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教育核心价值,在已有的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的体系上继续深度地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素养。

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国际上不同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有着不一样的定位取向,并且近几年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梳理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下信息技术教育的趋势。

1.现状

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向最为多元,各个州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向于信息社会文化的公民信息素养定位,也有的偏向于纯计算机科学的专业学科定位。因此,我们会看到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同类型的框架体系,如美国计算机协会提出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框架,计算机科学教师联盟提出的K12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颁布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框架体系。最具代表性的美国K12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于2012年,明确指出计算思维、计算机实践与编程、计算机和交流设备、合作和社区全球化与伦理是K12计算机科学课程的主要领域。该标准对各个年龄段有不同的定位。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6年级):计算机科学和我。②第二阶段(7~8年级):计算机科学和社会。③第三阶段(9~12年级):现代社会中的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概念与实践、计算机科学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部分州的高中课程体系里信息技术或计算机课程不是必修课程,而是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给予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们选修,并通过国家统一的AP课程进行考核。美国AP课程中CS(computer science)科目包括计算机A、计算机B两门课程。

2006年,欧盟通过了面向全民的“核心素养”提案,核心素养包括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和文化意识与表达。其中“数字素养”(Digital Competence)框架明确提出了五个素养域,分别是信息域、交流域、内容创建域、安全意识域和问题解决域。这份方案预示着欧盟许多成员国将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推荐。

英国的国家课程方案中将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划分为4个阶段,即5~7岁开始自信地使用信息通讯技术、8~11岁较广泛地使用信息通讯工具和资源、12~14岁成为信息通讯工具及资源的独立使用者、15~16岁自主选择与使用信息通讯技术的工具与信息资源。

澳大利亚2015年的《设计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课程标准》中将项目管理、设计思维、系统思维、计算思维、数字技术、设计和技术、解决问题作为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俄罗斯颁布了《信息学课程示范教学大纲》,由信息和信息活动、信息理论、计算机、模型设计、算法与程序设计、信息技术等六部分组成。

2.特性

从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来看,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两个特性。

(1)计算思维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之一

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已上升到一种思维层次。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将问题形式化。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符合逻辑地组织和分析数据,通过抽象再现数据。按照一定的算法思想支持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利用计算机和其他工具帮助解决问题。

(2)数字素养成为面向全体的基本素养

欧盟所提倡的数字素养,包含信息域、交流域、内容创建域、安全意识域和问题解决域。预设着信息技术教育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和责任。信息技术教育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们的信息敏锐度,如基于信息技术的交流,基于信息技术的内容创造,以及具备基本的信息安全意识等。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在信息时代充分有效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目标。

展望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需要紧跟时展的学科。最初,人与计算机只能通过计算机语言进行交流,因此LOGO和BASIC语言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不可回避的重点。后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各种各样多媒体软件成为教学主流,关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加工和表达信息成为了信息技术教育不可回避的主线。紧接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教育承担大众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驱动社会发展,整个社会与计算机、互联网脱离不开关系的时候,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需要掌握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与投入到当今世界。而如今,提升计算思维的方式似乎离不开对基础语言的掌握,对算法和程序的理解与运用,对数据库相关知识的使用等一系列计算机学科的相关知识。然而,这依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关注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同时也不可忽略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展每一位学生基于技术的创造边界,为每一个人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第8篇: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国际合作项目;教育信息化;培训;项目竞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06-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扩展至整个教育领域。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比我国经济较发达省份,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还面临着资金短缺,资源匮乏的困难。在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由教育部牵头实施的一部分国际合作项目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在项目管理、教师培训、学生学习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案例、资源、经费和帮助。本文将就这些国际合作项目在广西的具体实施效果做粗浅的探讨。

一、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从2001年起,我区先后实施“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程”项目,并于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配合此工程,广西还先后实施了“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信息技术设备装备项目”,“广西乡镇教育资源中心工程”,“广西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等多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先后投入资金65521万元。截至2011年底,面向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共建成光盘播放点34491个,教育卫星收视点18369个,计算机教室2094间,多媒体教室1996间,多媒体互动电子白板教室13487间。为816所农村中小学的16402个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提供和开发数字教学资源近3000GB,全区用于中小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设备总台数208624台。

“十二五”期间,按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数643.32万人,其中小学436.78万多人,初中206.55万多人,班级数达到16.85万个班,完成相关信息化建设规划,共需要投入32.3878亿元,其中每年开展1万人次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需要投入0.125亿元。

综合来看,广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硬件建设比起经济较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方面也显不足。

二、部分国际合作项目在广西的开展情况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间在教育方面的交流变得频繁与迫切,教育也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成为各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必经阶段。下面介绍部分典型的国际合作项目在广西的开展情况。

1.“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

英特尔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支持教育创新的项目,在美国部分中小学实施的“AEC”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2000年被引入中国,正式命名为“英特尔未来教育”(IntelTeachtotheFuture,ITF)。它是一项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全球性教师培训计划。在中国定位于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21世纪学习技能。基础课程项目启动于2006年,全国有13个省、自治区实施了该项目,广西是2007年第二批实施的地区之一。

“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在广西实施以来,我自治区教育厅非常重视,由一位副厅长任“项目”主任,执行机构设在广西电化教育馆。项目工作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开展得非常顺利,并形成了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1)每年坚持召开“项目”市的管理会制度,及时传达总执行机构管理会精神,结合实际指导做好本地的管理和实施。针对广西实际情况,采用区域性推进的方式,逐年逐渐铺开项目工作。

(2)通过2007至2008两年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09年颁发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广西执行制度》,就出现的问题以制度纠偏,力求用制度管人管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3)充分利用电教系统业务职能,将工作列入日常业务管理之中,从而保证了“项目”的执行力度。每年各项目市都能按制度提供计划、总结和相关的培训资料,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项目”。

(4)探索奖励机制。为了鼓励项目市和学校发挥主动性做好相关工作,我们探索了奖励办法,利用“项目”配给的设备,奖励优秀的主讲教师。2011年11月在钦州市举办了“广西实施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五周年纪念活动主题会”,中央电化教育馆培训中心主任李凤兰莅临主题会指导,活动总结五年来“项目”实施经验,表彰了一批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工作优秀的单位和个人。

六年来,“项目”先后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贵港、贺州、河池、北海、钦州、防城港等10市实施,覆盖率占全区14个市的72%,全区累计培训了45624名教师,仅此一项已解决每年在教师培训上的投入数百万元。“项目”有效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受到普遍好评。广西电教馆2008年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先进执行机构;2009年代表“项目”出席“英特尔未来教育”论坛会并作中心发言;2010年在全国管理年会上作经验介绍。

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在广西实施经验和不断的探索,形成了一种行政手段监管和“项目”合同式操控相结合的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对其他项目工作的实施起到了非常有益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区许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沿用或借鉴这种管理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客观地说,该项目为广西的大多数一线教师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开了一个先河,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和参与式的培训方式给老师们开拓了视野,在品味原汁原味的国外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更加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我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有了设备有人会用的基本保证,所以说“项目”在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上,功不可没。

2.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等基于竞赛的项目

2003年11月20日,教育部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微软将提供价值1000万美元捐助,用以支持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携手助学”(PartnersInLearning)项目目标:以创新的软件和实践,帮助师生实现潜能。尽可能地缩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数字鸿沟。其中“创新学生”子项目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广西2008年开始实施携手助学项目,7个市13所农村中学为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二期)“创新教室”项目校。2010年开始,陆续实施中央电教馆―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Quest英文叙事、中国和联合国儿基会远程协作学习、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互联创未来”等项目。广西电教馆作为项目管理机构,采取了许多有益的措施,例如组织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成项目学习团队,采用特酷网、本地教育信息网、博客及博客圈、QQ等信息技术工具以及面对面的方式,开展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组织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为项目实验学校捐助计算机;对在实施项目做出成绩的团队给予奖励。项目活动开展良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2009年,南宁市北湖路小学和隆安县丁当镇中心小学合作完成的VCT作品《鸡宝宝孵出来啦!》代表中国赴巴西参加“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2010年,南宁市卫国路小学《学区交通安全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代表中国赴南非参加“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2011年中央电教馆―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Quest英文叙事项目,柳州四十六中学附小作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州山歌》获小学组全球二等奖。

这些成绩说明实施城乡校际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可以以最经济的成本在农村学校快速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学校师生素质,改善农村学校信息化的条件和环境。从广西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来看,是大有益处的,局部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这种基于竞赛的项目给了农村教师和学生一个很广阔的展示舞台,他们的参与、探究、获奖,就可视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体现。

三、对国际合作项目持续发展的一点思考

1.国际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

国际合作项目的合作周期一般都以年计算,不管是英特尔的教师培训项目,还是微软携手助学的学生竞赛项目,项目区域、项目校在完成一个周期(年)的项目活动后,缺乏对后续的指导和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指令性的要求项目工作必须延续,但是完成后的项目区域和学校不再有额定的任务,因为没有后续的提升培训,培训过的教师没有必要再培训,不再有经费和设备的支持,积极性就会慢慢消失,原本的项目工作就变成一项任务,被完成了。竞赛项目因为经费、设备向新的项目校倾斜了,缺乏激励竞争的机制,参加竞赛的人数理论上应该是逐年增加,但其实是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是一种东边不亮西边亮的状态。

优质的国际合作项目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多益处,所以我们希望探索一种长效的保障机制,能够持续发挥项目的作用,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国际合作项目的本地化

在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时,虽然我们总强调原汁原味,但其实各个项目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譬如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材每年都在不断的修订,以适合本土的使用。而就中国而言,地域广大,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也不相同,不同区域的教师的认知水平、教学能力存在差异。我们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小的尝试,例如:调整教学时间、教学要求等,努力使项目活动更贴近本地化教学,更贴近本地化的需要。然而这种实验是浅尝辄止的,国际合作项目有着严格的项目评估体系,我们不可能大范围地改变项目要求的做法。所以期望针对这些国际合作项目,出台一系列的适应性原则,突显本地化的特色,使其能灵活的开展和运用。

3.国际合作项目的趋同性(convergence)

这个来源于生物界的名词逐渐应用于IT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在进入中国的伊始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附带着各种繁复的要求和规则,以保证其鲜活性,而这些项目在实施了一个过程之后,为适应国内的教育环境自发地去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就会变成“不约而同”,如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参与式学习方式大获成功后,其他的项目也争相效仿,可能就会造成培训内容重复,资源浪费;又如基于竞赛的项目大多是项目学习实践活动,内容都集中在一些小的科学活动命题,而这几个国际合作项目活动评审的专家团队组成却大致相同或观点相近,这就造成评审的标准、内容、方向也大同,一个作品,放在哪个项目中评比都一样,暴露出严重的审美疲劳和少部分专家主导的局限性。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不然项目活动将流于形式。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这样描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千秋大业。基础教育信息化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尤其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师生们来说,教育信息化将使他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共享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缩小城乡差别。

与全球知名的信息技术公司合作,无疑将极大的促进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过程,就是从模仿、迁移,到自我创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黎加厚.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

第9篇:小学信息技术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40-02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

英、美等国教育技术发展迅速,中国教育技术研究专家在根据中国的教育国庆上,对比国外优缺点,最终形成独具本土特色的“4(14)N”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其中4、(14)、N分别代表了不同内容,具体如下:4――表示有4个能力素质维度;(14)――表示有14个一级指标;N――表示有N个概要绩效指标(针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三类不同的群体,N依次是41、6、44)[1]。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基本内容

1.应用与创新

应用与创新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设计和实施:首先明确教授内容,然后根据自身教学条件确定教学目标,在充分掌握学生鲜明特点的基础上设计风格教学。与此同步,提供各种实践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获取最佳途径。

(2)支持与管理:教学中的一系列程序能够得到有效管理,通过收集、加工、以及整合来优化教学环境。

(3)合作与交流:重视与教育相关的各类人员,通过学生、家长、教学人员及相关专家共同努力,得到更好提升。

(4)科研与开发:结合相关学科教学内容,能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我教学能力。

2.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规范行为:指向学生传授和示范应用技术过程中的法律知识和伦理道德[2]。

(2)公平利用:学生拥有使用资源的平等权利。

(3)健康使用:引导学生科学使用学习材料。

(4)有效应用:通过利用资源而获取帮助。

3.意识与态度

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意识到教育技术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素质,它对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等至关重要。

(2)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持有不断进取、完善自身的意识,从而实现专业领域提升以及自身能力进步。

(3)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育技术,敢于挑战新技术、新方法。把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4)评价与反思: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的反馈与总结。

4.技能与知识

技能与知识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是基本技能。教师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对信息搜索以及再利用的能力、选择以及开发教学媒体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基本知识。老师需要对教育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包括其概念、设计理论、主要内容以及技术与方法等。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问题

1.部分教师对培训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3]。可是,很多教师仍有很多误区在教育技术培训上面。一方面,很多教师抱着学习一门技术的心态,而不是结合教育技术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不得不提及,一些教师目的性较强,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看得较重,忽略了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真正的目的及意义。

2.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

首先,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通常实行分层培训,导致培训方式同培训的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其次,受中小学校软硬件环境的不平衡影响,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在培训中并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对应培训,没有同步满足不同等级教师对学习的期待与要求,长此以往,会对整个教队伍师产生影响。

3.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

“如何教”是传统教育技术标准,在培训过程中就是确保这位教师能领悟“如何教”的技术。可是对教育技术理论过度的重视而忽略典型案例会导致严重的教学脱节。过多的理论和较少的实践,导致教师们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实践应用存在“消化不良”的现象[4]。

4.缺乏培训持续发展的措施和环境

通过信息技术影响教学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终极目的,这就要求学校给予必要环境条件。这些由软件、硬件的组合、进行培训的方式以及策略、结果分析以及管理模式等等,这些都要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教育技能的生态失衡

1.迁移过程不平衡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能否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学校外部能量的输入和学校内部能量的转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5]。

首先,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重视直线上升。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配套设备以及师资培训上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然而,在这些“新鲜”教育设施逐步迁进的进程中会出现投入失衡的现象。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在逐步进入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失衡现象会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产生严重影响。其次,物质流和能量流分配不合理。要想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良性平衡状态,就需要兼顾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合理分配。

2.潜移过程不等价

就教育及教学来说,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介质,然后感官器官感知,再经神经传输到大脑皮层,经过演绎、推理、加工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来完成。针对教师不同的心理及生理情况,教学资源到教师本身的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观念均会成为障碍。可以肯定,相当大一部分物质方面的投入会转换成教师的自身能力,更有一部分教师会在掌握能力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6]。可是,还是会有一部分投入不会被教师而掌握及使用。所以,学校物质建设的投入,不是会对等的变为教师身上的知识流,在迁移的途中会有不等价的现象。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完善培训的政策制度

想要得到预期的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相应的制度构建必不可少。学校在执行的过程中除了做好培训课程、督促教师端正态度、及时参加等。也要有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意识,根据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处区域等来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视考核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培训过程的评析。

(二)创造实践的环境

学校给教师发展提供平台,为教师的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提供舞台。一方面,提供足够数量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保证教师能方便的应用软件设施及硬件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持合理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7]。重视教师日常教学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相互融合,在教师之间开展交流、沟通、指导与反思,在此过程中使教师实践能力得到不断进步,通过反复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发展。

(三)合理地构建人力资源组织结构

一方面,学校中的管理者、技术支持人员在帮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不断进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都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学校的管理阶层而言,陈旧的教育理念是否能与新颖的教育理念相融合,是对于全体学校系统结构能否良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中有着决定性作用。管理部门拥有怎样的管理形式、采取怎样措施优化教学,要求与具有关键作用的教师加强思想交流,这是要打破管理体系的等级约束,建立层级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更易得到真知,进而,共同促进学校组织系统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健康的管理措施能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技术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学校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所承受的压力及任务是显而易见的。这要求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负担进行缓解。要求学校加配相当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技术支持人员,构建合理地人力资源结构,创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刻不容缓。

(四)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教育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还表现在薄弱的边缘和荒芜的交会区[8]。众所周知,城市与乡村之间由于信息化建设水平有着巨大差异,这就会导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存在重大差异,长此以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针对此种现象,教育机构及部门不仅会在制度构建上更加重视乡镇学校,也会在财政投入上多注入乡镇,加大对乡镇学校的信息化资源投资,注重加强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在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方面,城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远高于乡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导致乡村教师没有机会能够参与到其中。就此种情况来讲,给予乡镇教师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加强城镇乡之间的互动,在教师间彼此交流和观摩中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促使城乡之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汪颖,解利.教育生态学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4]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教育信息化建设,2005,(4).

[5]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6]王奕标.从新版NETS.T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