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类的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33-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工业、农业、军事、商业、金融、服务业、教育科研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但是分析近年来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形势却不容乐观。就业直接影响着招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出现了人数下降、生源素质下降、专业建设停滞不前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中职学校要切实转变自身工作观念,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更新中职育人观念和模式,选择合适的中职教学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开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开设大而全,缺乏针对性和深度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实用性技能人才,社会既需要懂得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能够利用计算机熟练进行专业化工作的人才。许多学校为了体现本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的新颖性和全面性,紧跟时代的潮流,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了计算机专业的各个领域,从计算机原理到计算机操作系统,从办公软件到计算机程序设计,从平面设计到三维设计,从数据库到网页制作等,不可谓不全面不丰富,但是其问题就在于脱离了学生的就业实际,没有考虑到一些专业课程的就业实用性不强,学生学不会的特点。须知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在中考中失利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程就很吃力,现在又让他们去习VB、VC或者是汇编语言等程序设计课程无疑是不现实的,开设这样的课程使许多学生在毕业时只掌握了一些专业的皮毛,真正让他们去做程序设计他们做不来,做平面设计、效果图缺乏美感、艺术感,学CAD制图,有些学生些连基本的制图基础知识也没有学过,学完了网页制作“三剑客”(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却发现网页模板满天下,但是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好的网页仍然难度重重。许多学生毕业时感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真是少之又少,许多专业课的学习只是蜻蜓点水,样样都不精通,这种课程开设违背了中职教育以就业为主导,以实用、会用、够用、好用为标准的培养目标。
2.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科任教师难以做到与时俱进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会有计算机方面的新知识不断涌现出来,新的软件不断开发出来,新的技术不断发展起来。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应当具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应当及时加强专业继续教育,但是许多一线的计算机教师因为从事教学工作或忙于学校的日常事务,加之有些校领导对计算机专业的不理解、不重视,教师们没有机会进入企业实地接触快速发展的计算机行业,对行业的发展缺乏充分的了解和研究,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严重落后于时代,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应考虑的问题
我们中职计算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的、专业化的、实用型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手进行:
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计算机专业应用范围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对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专业课程。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学生应当首先掌握制图和设计领域的基础知识,辅助设计软件在各行各业应用极为广泛,有建筑CAD、机械CAD、电子CAD等多个领域,学校应根据专业的就业需求和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开设CAD课程。因此在制定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合理的计算机课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2.根据社会的需求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多个应用方向的划分
根据社会的需求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多个应用方向的划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企业的需求等因素选择某个方向深入学习,根据企业对初中级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按以下方向进行划分。
第一,企业办公人员方向,对这类人员的教学应当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办公自动化、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作为主要的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出的人员能够适应企业办公自动化需求,为企业处理各种业务文本、信息和数据,为企业产品实现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宣传和推广企业产品。
第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这个方向要求培养学生从事局域网、广域网的构建、安装、测试、管理和应用方面的能力,毕业生主要面向应用计算机网络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单位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网页设计人员。
第三,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辅助设计方向。学生要重点学习Photoshop、3D Max、Flash、CorelDraw、AutoCAD等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计算机辅助制图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适应广告公司或者企业内的许多设计工作。
关键词:计算机产业;高职教育;对策
本文论述当今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作用与性质,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以及其改革的方向。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的价值与地位进行研究,供计算机专业学生与教师参考。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与市场现状
1.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
21世纪作为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据统计在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十万亿元大关,达到11.0万亿元,增幅超过15%,超过GDP增速7.3个百分点。增长不仅限于当前,还在于未来,我国计算机基础建设投资将达到4000亿左右的规模。
2.高职教育特点与教育方向。
高职院校是指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其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实用为主。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它部份放弃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与研究,突出教育的实干型功能,以培养技术骨干型学生为主。
二、计算机专业面临问题
1.计算机专业就业警示
2012年6月11日由著名教育质量评估机构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每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都会对当年大学生就业各专业进行分析排名。计算机专业已连续多年上榜,这就不禁要引起我们的疑问?为什么一方面是计算机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巨大的人才缺口,而另一方面确是计算机专业就业的持续低迷,这中间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目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2.教学配置与软硬件条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各项软硬件条件尚不完善,面对着今年高职教育的热潮,很多高职教育院校缺乏冷静的认识,从短期利益出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近几年出现大幅增长,增幅远远超过同期市场扩大的幅度。原本的市场供求局面在短时间内发生逆转,而很多原本在计算机报考热潮期间进入计算机专业学生遇上这一轮计算机专业就业周期的低潮。
3.教育难以跟上市场变化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高职教育具有相当强的实效性,对市场动向变化的反应力必须十分敏锐,能够捕捉到市场的变化趋势与发展方向。但是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一定的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众所周知计算机产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其变化发展速度十分快,并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因此,紧盯市场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也必须及时进行知识与教育方法的更新,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索以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满足市场需求。很多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并未及时跟进,在课程设置上沿用原本呆板的教学模式,并且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大量的重复设置,专业雷同度高。很多高职院校较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没有进行足够的实践实习,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实验室实训能力。
4.计算机专业学生素质下降
除了高职院校的原因外,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素质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这一轮计算机专业扩招有单纯的“铺摊子”的嫌疑,在进行扩招时对所招学生的素质考察标准出现一定下降,很多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并未对其有一个客观地认识,而计算机专业理论的抽象性导致部分学生因心理落差产生一定厌学情绪,同时标准降低导致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加之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很多毕业学生没有真才实学,达不到就业单位的要求。
三、教育改革方向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紧跟市场动向,教学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1、强化软硬件配置,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计算机需求市场的研究和教学研究。及时捕捉行业发展动向,抛弃过时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采用最新教学成果,及时扩充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软硬件配置与师资力量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并适度限制教学规模,进行教学规划时要有长远的目光,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2、紧跟时展步伐
在教学中要紧盯现实发展趋势,紧盯学科前沿,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事加强自身教学特色的建设,形成自身的优势专业与学科,保持毕业生的竞争力。
3、加强对学生素质考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招生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考察,加强对学生的甄选,加强师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苦难并将之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落后学生的鼓励与教育,使其跟上教学进度,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保持学生的意志品格,使其不断奋进。
四、结论
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领域最近面临着较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短期内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应重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在这过程中需要学校不断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科研的攻关,同时学生也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主动关注社会,注视社会的变动,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竞争实力。(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勇毅等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趋势与对策[J]大家 2010.(10)
关键词:专业建设;行业特色;培养方案
1 背景
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强调高校办的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而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是特色专业,所谓特色专业就是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并为社会所承认的独特风格的专业,特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1]。我省乃至全国几乎所有学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设置频次极高的专业。高职类学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从本科课程体系移植过来后降低要求或浓缩而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相似,人才结构失衡,课程设置较少反映不同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导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近年来,各学校又纷纷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效果如出一辙。研究表明,形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对高职院校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没有针对行业应用领域的需要,呈现明显的趋同现象,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
2 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2.1 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目
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我院是山西省以土建类专业为主干专业、服务于建设行业的一所行业特色非常明显的高职学校,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于2001年开始设置计算机类专业,最早申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专业。从近几年的办学情况来看,呈现出发展不力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需求脱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培养目标没有考虑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本行业的需求,行业特色不显明,就业市场的倾向性不明确是主要的问题。
2.2 构筑与行业融合的专业培养方案
针对行业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应用需求,构筑融合性专业培养方案,为行业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方向。为使计算机类专业能够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引进该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并加以改造,形成适合本地经济需要的实施性强的教学方案。同时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对方定期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强化了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为学生去外企、合资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申报了“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两个新专业,与学院的优势专业相呼应,建设了各具特色的三个专业,保证了
作者简介:魏怀明,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体系结构、高等职业教育。
多渠道生源和就业市场空间,扭转了与其他学校专业设置趋同的现象。
2.3 专业培养方案实践
我们从职业岗位出发分析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分
解出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由此推导出支撑课程体系。我院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专业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分别如图1、图2所示[2]。
3 专业建设改革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专业建设工作,本系的招生专业数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现在的三个;学生数由2006年最低谷时的28人增加到现在的500余人,形成了具有“建筑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从高考填报志愿情况、第一志愿录取学生数、就业情况、新生入校后专业思想的稳定性等方面都说明,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前景广阔。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第一届学生已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均有千元以上工资,就业情况非常喜人。今年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第一届毕业生也在实习,持有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有多人,学生都在建筑行业顶岗实习,实践证明本专业毕业生在建设行业有了就业市场。从招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专业的特色及行业倾向性吸引了不少生源,扩大了就业空间。有很多外地学校通过校园网了解到我系关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方案后,来校访问学习。我们承担的“依托优势专业建设特色计算机类专业群的研究与实践”科研课题于2010年11月通过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审核结题。
4 实践中的问题
1) 专业教育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的,由于专业跨度大,师资是由多个教学单位(院、系)选派的,对培养方案的整体性把握有一定难度,构建融合性课程体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从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 由于行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市
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面向市场建立以需求导向的动态教学机制[3]。
3) 人才培养方案的“复合型”决定了带头人本身是“复合型”的,要求带头人对相关专业领域有较深的了解。
4) 建设一个复合型优秀教学团队是特色专业强有力的保障。这要求教师队伍学缘关系广泛,团队不是多学科专业方向或课程类别的松散组合体,而是集成团队中各成员的强势,形成跨专业跨课程的有机整体,要能够形成为特色专业教学服务的合力。
5) 要将建立毕业生就业的跟踪机制作为一个长期任务。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进一步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岗位设置更加适应市场需要。
6) 简单的堆叠课程对于教学是不利的。教学改革工作深入开展的任务是整合师资资源,编写适应融合性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使融合性课程真正地融合起来。
5 结语
把计算机类和土建类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利用学校专业师资、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资源,面向行业就业大市场背景,针对人才的岗位要求,使本校优质教学资源最大化,面向行业经济设置专业,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建筑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为建筑行业IT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个理念为其他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专业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贾宗璞,杨波,王海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101-103.
[2]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证课程”教学方案汇编[M].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129-167.
[3] 王陆海,王忠民.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3):16-18.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WEI Huaim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Shanxi Architectural College, Taiyuan 030006, China)
【关键词】中职就业导向计算机教学改革
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53-02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人才培养过剩,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计算机专业岗位的技术性比较强,分工明确,各类教育都有其对应的岗位层次。但人们往往有“学计算机就要学得精深”的错误认识,这也导致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尴尬现状。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就业,并以此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
一、找准中职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定位
教师必须与行业企业接触,提高对市场形势的认识,在教学中明晰培养目标,对教学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市场针对性。而中职毕业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热情的持续时间不长,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他们的学力层次。
中职计算机专业要有准确的培养定位,要把职业岗位与中职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考虑,重点培养中职生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能力,这样教学改革有才方向可循。因此,针对中职生的能力基础和市场需求,在教学培养目标上不应以理论上的高深为准,而应该强调动手能力,要培养他们熟练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学内容的涉及面要广,在实际操作中强调技能的熟练度。
中职毕业生要求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胜任行业中的最基层岗位。如准确开、关机操作,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硬件的使用,熟练掌握某种输入法,office工具的使用,网络浏览、信息下载、收发文件等办公操作。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普通大众并不拥有但在实际中运用频率较高的技能,如防止常见的病毒破坏,系统的重新安装,电脑运行情况的测试,检查硬件的故障等。在日常工作中,这些技能对多数办公的人来说都比较困难,他们的电脑遇到故障时往往需要有此专业技能的人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论知识,而完全是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他们应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从而开发出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技能熟练度有很高的要求:能够安装和维护各种计算机的硬件;熟练使用各种软件。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一定要是技术界的能手,也不一定要是懂得计算机和编程原理的高端人才,但必须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自学,可持续地逐步更新技能。
二、确立以基层岗位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将自己定位于企业内的基层人员。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企业的基层人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校是以培养企业基层计算机专业人员为主,他们今后的求职方向也该以此为准则。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以毕业生的就业职业岗位为导向,以中职生的学习基础为根基,让学生清楚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在训练中体现技术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技能的条件,要考虑到有一部分学生的天赋和志向,他们清楚自己的就业目标,懂得为之奋斗和更进一步所要做的努力,自己能在企业的发展中到达什么样的层次,还有什么是自己应该并且能够提高的。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适当设置选修课,安排出专门的师资力量,为这部分学生服务,打造专业品牌。
就业目标定位准确后,教师还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让他们在面对求职压力的时候,勤奋刻苦,求实创新,要正确对待自身的能力,在训练和学习中提高自我,力求实际能力逐步符合工作岗位目标的要求。学校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工作中能吃苦、虚心向他人学习学习,在工作过程中能良好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素质,即对新技术有较强的理解力,能够通过自身的学习快速掌握新技术,接受能力强,能够对企业的现有技术情况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有效的训练。
三、打造符合市场定位的专业品牌特色
中职学校应致力于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品牌,以在就业市场上形成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引领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职学校应针对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合理设置培养目标,将人才定位在基层技能型人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设置目标明确的专业课程,以利于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发展。中职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应分散在各个专业方向上,同时在每个方向上要精心打造,使毕业生在软件、硬件等某一方面有自身的特长。
(一)培养硬件维护人才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还是工作在基层,在行业企业中主要承担为单位提供计算机硬件维修和保障,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和维修是最经常遇到的问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在日常的维护中保证计算机的普遍故障得到及时解决,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使用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应该熟悉如何整合整个单位的网络资源,合理配置各项参数,以保证单位网络总体运行状况的平稳,当硬件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维修或更换,真正做到在实际操作中保障企业电脑资源的顺利运行。
因此,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重点不是让学生了解软件的设计或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而是要让他们积累足够的实战经验,在面对计算机硬件的常见问题时能够从容解决,应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投入时间到动手实践中,多设置与日常应用相关的实践课程。这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硬件设备和训练资源,制定更为贴近企业需求的教学计划,暂时缺乏硬件资源的学校,可以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或与行业企业合作解决。
(二)培养软件使用人才
目前电脑在大多数行业企业已经是日常办公的工具,办公室员工的电脑操作水平也已经不低,但遇到需要比较深入学习才能掌握的软件,他们还是无能为力,能全面熟练使用各种软件的企业人员还不是很多。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满足企业各种需要的软件专家,这类人才能在自身能力的帮助下,快速熟练操作各种企业的内部软件,他们对专业应用软件不必要非常精通,但要有一定的了解,在企业内部软件出现问题时,知道如何查找原因及拥有相应的解决方法,维护好企业的软件系统稳定。
在对软件使用的要求上,不是要学生掌握软件的制作和调试,而是要他们掌握目前企业中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及时更新软件的版本,保证企业的电脑配置处于最优的状态。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为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人员,其岗位定位包括:安装最新软件以供办公人员使用;指导相关人员使用软件,并解答关于软件使用的问题;对数据和文档进行保管、备份;软件的试用和测试;企业网络的配置和维护,确保企业网络的安全和可靠;企业网站的日常更新和维护等。
四、根据区域发展情况拓宽毕业生工作岗位的适应面
学校应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区域产业特点的计算机课程。例如,在广西就可以根据农村特点,针对当地城镇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模式,开设中职计算机的面向农村地区的课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正大量需要此类计算机的基层技术人才。当前的农村信息化进程正逐步加快,改变了农村过去信息封闭的状态,城乡信息化的差别正在快速缩小。这正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而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外来企业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这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在广西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很多人对电脑尤其是网络的熟练程度还不高,而随着农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农民对产业信息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他们需要通过网络查找政府部门公布的最新信息,查找资料,产品信息,甚至还能通过电子商务丰富产品销售渠道,而这些都需要有计算机的专业人才,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的硬件安装、维护,能熟练使用大多数软件的技术人员。这与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发展方向无疑是高度吻合的。
高职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维护、程序代码编写等应用型人才。现在,一般的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普遍都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信息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动漫设计等多门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学生将来走上岗位也大都为一般的综合性计算机系统维护员或者专业的软件代码编写员。前面所提到的几门专业方向在社会上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岗位群与之相对应,使得在校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前途了解不深,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应付的思想。很多在校学生对各门专业知识不是特别精通,只是略懂皮毛,高职类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走到社会上就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有一个清楚认识,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明确的思路。
2专业建设与定位
高职类院校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定位是学校为了能够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的标准。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其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相应的社会对应岗位也就比较多,甚至岗位之间也是大相径庭。该专业必须进行专业定位和设置才能够满足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育需求。
2.1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方向是否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是培养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前提和要素。专业的设置就应该以市场导向为指引,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应该培养什么人才。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就应根据I1r人才的需求进行规范化,对市场动态实行实时的动态跟踪和调研,只有这样才能办好有市场前景的IT专业,对于没有市场需求和就业出路的专业就应该坚决停办。现在的高职类院校大都开设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方向都应该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对于专业的设置应该根据该专业的市场需求来进行相应调整,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考虑所设专业的方向、规模、结构以及跟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跟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此外,还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用人单位的意见等。
2.2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掌握各种硬件、软件工具,同时具有一定的设计、安装、维修和项目开发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此外,还应该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应以职业能力分析作为基础,进而面向整个职业过程,将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态度的需求有机地结合,从而把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转化成切实的课程目标。
3课程建设
作为高职类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内容,课程建设同样不可欠缺。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课程建设是为课程学习者或者本专业学生构建通向成功就业的桥梁。一般来讲,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可以按照不同性质分为:公共文化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课等三个大的模块。其中,公共文化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高等数学和英语作为现代IT从业人员的基础素质课程,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开展;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课可以统一起来划分为不同的模块,然后按照不同的模块来选择相关课程。此外,在各门课程的授课时数的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应该在保证毕业学生具有很强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进行考虑,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适应能力。
4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IT类专业课程的属性划分,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原理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培养应该按照理论够用、重在技能的原则来实现,所以,原理型课程主要负责对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和工作原理进行讲授;在开展此类客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原理的推演和推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的整体工作原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基于此,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完全采用多媒体方式来实现。同样,对于技能型的课程,由于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所以对此类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样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上实际操作的直观性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此外,该类课程一般都是通过某一软件平台来进行讲解,如果不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给讲解带来困难。所以,应该根据具体课程的实际情况确定配套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5课程技能测验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专业课程的考核和测试是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情况进的重要手段。所有,如何对所设置的专业课内容进行测验,以及采用何种或者什么方式进行检测,是高职类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计算机专业这种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更应该根据就业岗位和教学大纲的实际需要,经学生的测试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23-02
《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提出实施“14+4”十八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打造包含信息产业在内的等14个千亿元产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建设,计算机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对中、高级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大、更高的需求。培养一批信息类高技能紧缺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类专业的当务之急。
一、改革的主要依据及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与IT行业发展实际接轨,合理定位,找准中职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地制宜,将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有机结合,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模式,建立与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新型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考核机制,形成中职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特色课程模式,并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类建设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二、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分析
国外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如英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国外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这些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符合其国家发展的需要,并为他们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能人才。学校计算机与应用专业自2002年成立前后,先后进行过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产业调研,对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报告,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计算机专业就是一个“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平均3~5年的技术更新周期,对专业实施教改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的基本思路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①以广西北部湾区信息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为指导,确定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实施“产教相融,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②以行业情况分析及专业工作分析为基础,制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项目,结合信息产业对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知识的需求设置学习领域与实训典型课题,构建专业“宽基础、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并进行基于该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及特色教材的建设。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指导,构建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依托合作企业,以“内培、外聘、优化、提高”为基本思路,通过校企双向互派、引进和培训提高,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教研能力、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能力,同时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培养与使用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教师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开展“校企一体,互聘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引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牵头,企业技术能手兼职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3.相关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带动学校信息类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高,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四、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
1.探索融合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基本原则,我们为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计算机与应用专业实行了弹性学习制。为配合不同的就业方向,我们博采众长,融合了“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双证书制”等三种各具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形成“工学交替,三岗保证,揉合进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岗位驱动式”课程体系。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建立适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岗位驱动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三年来,有近500人选择了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大部分成为了网络管理的人才,如钟绍春、陈志曹成为钦州农校网站建设的主要骨干。
3.形成多证书认证的技能鉴定模式。学校的计算机与应用专业分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方向,专门化知识,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确定,三个专门化方向均有相对应的技能鉴定认证模式。①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应的就业岗位有网络管理员、微机调试员、计算机网络公司技术员和销售人员,而与此相对应聘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CEAC网络管理员、OSTA证书。②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应的就业岗位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员、办公室文员、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而与此相对应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培训证书(CAD)。③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相应的就业岗位有办公室文员、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而与此相对应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CEAC办公软件应用专家。
4.构建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终结性课程考核评价,其评价标准单一,评价过于滞后,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无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质量,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弹性学习制的实施,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配合这种学习模式,我们在开设专门化方向课程时,采用了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即考核方式公开,考核题库公开,考核时间灵活多样,学生可选用参加课程考核或鉴定考核等不同的方式来获得课程成绩。为使每个考核点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还采用了小项目过程考核,累计评分的方式。整个评价体系既强调过程的监控,又突出与社会考核的衔接。
五、改革的支持条件
1.项目成员的研究能力保证:本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23名,专任老师18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名;中级职称教师8名;研究生学历5名;本科学历12名;专科学历1名;“双师型”教师12名,占67%。同时,学校还聘请了5名企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实训教学教改等人才培养活动。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多年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依据市场需求,注重依托行业企业,与区内外多家企业保持稳定、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广西南宁凯程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锻炼等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3.经费、设备、人力和场地支持:本项目的研究,我们做了一些前期调查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学校从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投入160万建成了3个实训室,建有8间计算机房,4间多媒体教室,新聘了5名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
4.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校自2001年就全面实行了以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此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5.“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为提高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2年学校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实行“大类专业、小专门化方向”的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大专业,活模块”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还开设了60多门的全校性任意选修课,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愿望。
六、改革的效果评价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通过对一个典型的高职院校的老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剖析,指出该专业的现状和跟不上社会需求发展的原因,必须改革才能生存,而改变专业方向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案。然后对多种该专业可以开办的新专业方向进行横向比较,找出每种方向的优缺点,分析生源结构以及专业方向的选择思路,并将专业分多方向推荐为符合学生不同基础的优秀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
作者简介:刘晓刚(1970—),男,湖北竹溪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教学和信息系统。
0 概述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些开办多年的老专业,随着市场的变化,技术的革新,这些老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脱离了主流的市场环境,招生和就业都面临巨大的困难,必须进行改革才能生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后面简称为计算机专业)就是这样的典型。这个专业一般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应用和维护技能,也学编程和网络技术,但每一方面都不精深,是一种“万金油”式的专业,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基本的应用维护技能已经没有市场,现在需要的是各个技能更加精深的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愈发严峻,而临的选择是要么改新专业,要么改方向,要么被淘汰。相对于改换专业的伤筋动骨,改变方向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改到哪一个方向,才能不与其它的专业冲突,又能最大限度地存留该专业的传统优势和实训条件,是众多教管人员苦苦探索的难题,也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本文提取了多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近年开办的新方向相关资料,希望通过比较分析,为大家找到解决方案,也为其它老专业的改革提供一点启迪。
1 典型新方向的横向比较
以前的计算机专业就像“万金油”,学的技术比较多,但都不够精深,适合于计算机处于尚未普及,市场大量缺乏计算机维护管理和软件应用的环境。其核心课程一般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技术,平面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实用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新的专业方向需要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和拓展,学习精深的技能,以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我们从多所高职院校近年来开办的新方向中获得材料,从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就业岗位这些方面进行分类比较,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1.1 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
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与老计算机专业比较接近,课程变化不大,培养的是能从事计算机日常硬件维护、计算机系统管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企业计算机网站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硬件维护、系统管理、办公文档处理、企业网站运维等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主干课程有主板维修、商务流程处理、Linux服务器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关系数据库和SQL、网站设计与管理等课程等。主要就业方向是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硬件检修员、数据库管理员、计算机系统运维工程师等岗位工作。
这个方向仍然偏重于电脑维修、网络管理和信息管理技能,核心岗位偏多,对于这些技能学习得也不够精深。对于电脑维修,没有深入学习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知识;对于网络管理,对路由与交换的技术学得不深;对于信息管理,也仅仅学了关系数据库和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仍然保留着老计算机专业的学得多、学得浅、“万金油”的特点。
1.2 企业信息管理
有些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办了企业信息管理方向,该方向培养目标为面向企业信息化行业,培养具备erp系统的辅助开发、实施、维护和运行管理能力,能在大中型企业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项目实施和管理或在IT企业从事ERP系统的设计、实施和售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生产管理、仓库管理、ERP项目实施、系统维护和管理、系统开发、产品销售。核心课程有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ERP系统实践、ERP项目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向有既定的国家职业标准,这个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事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复合型人才。该定义有几层意思:一是从事的工作是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而不是一般的技术工作,即该人才不是一般的技术人员或IT人员,而是信息化建设的人员;二是承担的任务是综合性的,不仅有通常的IT应用,还有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明确点出是复合型人才,而这尤其重要,在国家职业标准中,界定为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是很少的,这才是该方向的要点所在。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同将该职业划分为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都有对应的资格考证,通过后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信息技术打交道,企业信息管理师是一个专门负责信息开发和运用的职位,在现代企业中信息管理举足轻重,直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重要影响,虽然我国的企业经历了近20多年的信息化,但企业信息化效果不佳,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1.3 多媒体技术方向
多媒体技术方向面向网页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工作,培养能够从事网站策划、设计、开发、管理,动画设计、视频加工、交互设计等岗位的专门人才。主干课程一般有网站视觉形象设计、网站设计、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flash游戏开发、VI形象设计、交互媒体制作、虚拟实境设计等。毕业生主要从事网页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技能型专门工作。
多媒体方向是目前市场的热门方向,但这个方向如何定位存在争论,是完全偏向美工、动漫的设计制作,还是学习多种多媒体的技术,不追求某一门技术的精通,各所院校有所不同。完全偏向美工、动漫,首先是与动漫专业有所冲突,而且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这个方向很难学好。广泛学习多种多媒体技术,每门技术都达不到精通,在这个行业又面临很大的竞争,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1.4 WEB程序设计方向
WEB程序设计方向面向WEB网站建设、网站前台界面设计、网站后台维护、WEB程序软件安装测试等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对WEB应用程序的需求分析、界面设计、后台管理程序开发、WEB程序集成等专业能力。主干课程有网页设计、图像制作、SQL SERVER高级应用、Windows程序设计、项目开发训练、ASP.NET程序设计、动态网站建设、企业网站制作等专业课程。毕业生主要从事WEB软件编写、WEB网站开发与维护、软件测试、软件销售、软件安装与维护等岗位工作。
WEB程序设计在软件开发技能中难度偏小,比较适合高职生。现在互联网普及,以前的单机应用程序都需要开发成能在浏览器上运行的WEB程序,因此开发量很大,市场需求量也很大。对于基础较好的高职生来说,从事WEB程序设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业后找工作容易,薪酬上涨空间大。
1.5 动漫方向
动漫方向培养掌握图文软件、三维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的操作技能,能从事办公事务、图文排版、平面设计与制作、网站制作、三维建模与效果图制作、动画制作与视频处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核心课程有构成与设计、素描与色彩、数字摄影、平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图文制作、影视制作与编辑、RIA程序设计、FLASH动画制作、三维图形设计、AUTOCAD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就业岗位包括网站设计师、网络信息编辑师、印刷和广告业平面设计师、动画和游戏设计师、音影视设计师、三维虚拟现实模型设计师等。
动漫方向也可以看作是多媒体方向更加精深的一个方向。首先这个方向跟动漫专业可能冲突,只适合尚未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其次,由于动漫对于美术基础的要求,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这些技能。建议有这方面的兴趣,或者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同学选择这个方向。
1.6 移动互联网方向
移动互联网方向培养掌握移动终端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开发和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门户网站开发和应用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核心课程有Android应用与开发、IOS应用与开发、移动Web编程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移动测试技术等。就业岗位主要包括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IOS应用开发工程师、手机游戏开发工程师、手机WEB开发工程师、手机测试工程师、手机软件移植工程师等。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崭新的方向。目前4G移动互联网正在掀起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78.7亿元,同比增速66.7%。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占总网民数的74.5%;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达到2.58亿部,增速达167%,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在经历了大型机、小型机、PC、桌面互联网四个时代之后,伴随着4G应用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正成为IT行业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在未来多年内将都是热门的方向。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重点方向。
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市场出现真空。不管是大型跨国公司还是小而专的软件开发商,移动应用领域企业都在轮番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人才招聘工作。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报告显示,移动软件工程师已居于职业收入排行榜榜首。所以就业好、收入高是这个方向的优点。但是这个方向偏向于开发,跟传统的软件开发专业有一定冲突,实际上部分高职院校的软件开发专业已经包含了移动开发方向。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针对于目前高职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如果偏重于前台开发和测试技能,降低学习难度,可以适合于大多数的学生。
2 各方向的分析和推荐
从近几年的市场就业情况来看,与软件开发相关的WEB程序设计、移动互联网方向的就业率高,薪酬也高;企业信息管理方向就业面广,找工作容易,薪酬一般;多媒体方向和动漫方向就业有一定困难,市场只需要有美工基础以及对技术精通的人才;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就业和薪酬都一般,并且处于下行状态。
所以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从事WEB软件开发和前台设计,开办WEB程序设计和移动互联网方向是较好的选择,毕业生普遍就业好,薪酬高。但是各省的高校招生情况不同,录取高职生的素质也不相同,许多高职新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弱,很难学好软件开发和网站设计技能。而且开发设计岗位工作辛苦,出差加班较多,也是许多学生拒绝这个方向的理由。对于数学、英语基础较好的高职生,特别是从中专、职高单招单考进来的学生,有一定编程基础,或对编程感兴趣,可以开设这两个方向;如果生源基础不是很好,可以考虑企业信息管理、多媒体方向,这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不是很难,学习起来相对容易,而且都有一定的就业市场;动漫方向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适合在美术方面有特色的高职院校。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离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TI''''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TI''''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人的Tf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Tf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T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TI''''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砒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块中需要同时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实训
1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开发能力,解决计算机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化过程进行很好的互补融合。现代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仍然存在一系列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不能与市场化有效结合的问题。
1.1教学模式过于应试化
虽然高职计算机专业在很多方面摒弃了教育的单一化,但是教师在传授理论课程时的模式仍然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记录笔记、提问学生、布置作业的单一过程,学生学习理论课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教师的提问,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性有限,直接影响了课堂效率。理论课程与学生实训不能有效的结合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学生上完理论课程后一般都是相隔几天再去实训室进行上机操作,此时有的理论知识已经忘记,学生上机遇到很大问题,实训中不同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技能不同,上机操作造成有的学生掌握快有的慢,时间长了学生之间的技能差距越来越大,影响了上机效果[1]。
1.2专业课程设置范围广,针对性不强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维护、安装调试等技术岗位,学校应该展开针对性培养,以实际的应用为主。但是,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应用专业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比较相似,没有突出性的特点。高职3年中,第1年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训课程较少,第2年偏重理论课程与实训同时进行,第3年主要是实训课。高职学生在第3年中需要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企业定岗实习和找工作,任务分配比较多,学生实训时不会全身心投入,最后导致动手能力差,实践性不强,就业也会相应出现问题,因此课程分配出现比较大的问题[2]。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中不光要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还要学习一些大学的选修或者必修课程,比如毛概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学生兴趣一般,以应付考试为主,在整个大一都要学习,抽走学生大量时间。
1.3实训体系不健全,与课程设置不能同步
加强实训是高职计算机培养的目标的有效手段,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标准的实训体系,将理论授课和实训同时展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目前的关键。学生应该能够快速地组装一台软硬件兼备的计算机,对系统网络和软件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甄别和维修、对网站开发和维护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这些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需要必备的,也是学校实训需要重视的。高职中教师授课的理论知识是为实训服务的,理论知识不能脱离实训,当前,高职理论授课与实训操作还是分开进行的,学生学完理论后不能立即转为为实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用没有融合在一起,学生刚刚掌握的知识没有在实训中快速体现出来,造成实训效果一般。实训过程比较笼统,实训教师与理论课程教师往往不是同一个教师,实训中各个教师观点和方法不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实训中内容与理论课程出入较大,理论不能转变成实践,学生无法有效进行动手操作,这些都是实训体系不健全、与课程设置有突出的矛盾造成的,因此高职教师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2.1立足就业原则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大批高职学生面对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该立足学生就业,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计算机课程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课程结构、课程难易、与实践联系紧密度以及就业方向上都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学生将来直接就业岗位进行匹配设置,能胜任这个岗位的课程要进行系统教学,比如以后就业方向是计算机组装维护的学生,课程中要突出计算机结构、硬件软件类型特点、如何进行硬件软件匹配使计算机性能达到最高要求,这些是课程需要突出的。
2.2针对性原则
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课程设置知识点和能力要与实训同步进行,应用专业要突破常规,朝着专业化、行业化的方向发展,按照社会实际需求和计算机应用发展的方向进行专业的细分,专业课程内容不能固守不变,要适当的创新和创编,比如学习操作系统专业课程时,现在的操作系统几乎每年都在变化,教师应该将操作系统的核心内容交给学生,还要将微软操作系统与别的操作系统在创新点、操作界面、操作方法上的不同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以致用[3]。
2.3授课方式要多样化,课程突出实用
高职学生第3年一般都是在外实习,因此专业课程需要在前两年进行有效学习。对于思想政治课和毛概等应该以教育为主,力争在半年内学完。数学课程学习应该安插在计算机学习中,对于计算机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现场学习,这样会使学生兴趣提高,数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与实训练习进行同步,对于课程中讲到的上机操作内容,学生现场学习理解比较容易一些,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牢固度,对于大三这一年学校应该让学生尽可能的在企业进行定岗锻炼,将课程理论在企业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3实训体系的有效构建方法
高职实训要与课程同步进行,针对不能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训应该分步骤进行,不能笼统地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实训可以按照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专业课程能力、专业实践综合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开展,基本动手能力安排在大一的前半年进行,主要让学生结合课程学习中的基本操作进行上机练习,教师按照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打分;基本专业能力可以安排在大一下半年和大二上半年进行,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让他们将某一阶段的课程知识点进行串联,培养学生的以后处理问题的实践基础能力[4];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在大二结束或者大三全年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以后工作后的实践能力,将岗位相关技术和管理能力在实训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从而提高学生处理计算机应用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适应岗位要求,更好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