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学校 会计教学 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52-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获得企业的青睐必须要进一步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个巨大的市场竞争当中站稳自己的脚跟。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会计教学经验发现,我们进行的会计教学一方面是传授我们学生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掌握实践操作的技能,只有做到了这两个方面结合才能够培养出学以致用的人才。在当前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生往往都是通过理论知识学习能够进行一定的会计计算,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又有许多会计数据需要我们去处理去判断,而我们的学生才刚毕业,面对大量的单据和凭证,他们根本无法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为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职业学校培养的会计学生应该以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多重视会计的实践教学工作。下面笔者就当前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建议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仍然以理论授课为主
虽然我国专门就会计教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必须要开设实训课,但是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并没有对相关的实训时间进行明确分配,也没有对具体的实训内容做好落实。据有关调查显示,现有职业学校进行的会计实训教学时间基本上没有超过30%,这就远远低于了我们会计专业要求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比例1:1,使得我们的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并且很多的学校进行的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检查。同时,我们的会计教师往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他们所进行的会计教学往往是为了传授理论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同时他们还喜欢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来考查我们学生学得怎么样,这样就极大的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毕业证,而只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操作技能的学习。
(二)缺少课程实践环节,学生理论实践脱节
会计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进行的会计教学往往就忽视了这个过程。在会计专业理论课程结束后往往缺少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这就使得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无法将理论与我们的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也影响了我们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到最后我们的学生还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局面。
(三)专业教师配备不足、实践能力欠缺
一方面,是由于前几年职教滑坡,学生生源严重不足,致使专业教师需求锐减。这几年国家开始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职教优惠政策,形势发生喜人变化,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是我国真正进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已经严重的不足,我们的教师一肩挑,一是要承担理论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他们感觉到教学时有一定的压力,因此进行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课时往往无法保证。同时我们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理论功底,但是他们往往出来后没有进行任何实际的财务操作工作,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动手能力不是很强。
二、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工作改进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原有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一是我们要对当前学校进行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要有了准确的定位才会培养出高规格的人才,我们具有了定位和方向这对我们会计教学也有了指引性,对我们教学计划的完善和调整具有指导作用。二是我们要根据我们会计培养的目标来调整我们会计相关课程的设置,突出操作性技能的培养。
(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
我们会计要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有相关环境的支持,要有环境的支持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场地来提高我们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职业学校我们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建立起相关的会计实践教学基地。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们的学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真正的实现我们的工学结合,这样我们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但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能够满足我们企业的会计需要。
(三)创造有利条件,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现有的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教师的岗位,应该说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普遍没有进行实践锻炼。因此,我们的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我们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我们的学校可以考虑与我们相关企业建立一个教师实践基地,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安排一批我们的会计专业的教师进行实践学习和实践锻炼。同时,我们还可以派我们的教师到某些企业和单位进行顶岗学习,将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让他们充分了解会计在社会当中的运用,然后再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工作一定要做好定位,坚持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培养的基本目标,重视在实际工作当中的运用。同时,会计实践性教学是我们会计教学今后的改革方向,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强对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支持。除此之外,职业学校在进行会计教学手段改进的过程中要建立起新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进一步推进学校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改革初探[J].林区教学.2008(03)
[2]宋晓明,张京奇.会计实践性教学之我见[J].林区教学.2009(09)
[3]李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0(03)
关键词: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校;质量;外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2-0088-04
2013年6月24日到27日,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Baden-Wfirttemberg,巴符州)学校发展研究所(Landesinstitut far Schulentwicklung)的评价专家小组对该州职业学校进行了外部评价,笔者作为学习者和观察员参加评价的全过程。自2010年9月开始,巴符州的300所职业学校均运用OES(Operativ Eigenstandige Schule,即自主办学型学校)发展理念,即每所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的条件,积极开发和实施发展项目,以进一步提升学校质量,加强职业学校的发展自主性。这种内涵式发展道路有利于保持和发展职业学校的特色及优势,也为评价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新视角。
一、外部评价的内涵
在扩大职业学校自的情况下,评价是对职业教育宏观控制的有效手段。学校的自我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有偏差和失误,影响教育评价功能的发挥。外部评价注重对学校自我评价的再评价,通过对学校工作过程及成果的评价和及时反馈,外部评价可实现对学校内部评价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揭示影响其教育质量的深层原因,有利于促进其评价工作的公平与公正,并使评价形成有层次性的结构,更加科学、系统和规范。
二、德国巴符州职业学校外部评价机制
1.第四代的评价理念
德国巴符州职业学校的外部评价认同第四代评价理论,关注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第四代评价理论由美国著名评价专家库巴(Guba)和林肯(Lincoln)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和提出。他们在《第四代评价》(Fourth GenerationEvaluation)一书中提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彰显了“回应”、“协商”和“共识”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在外部评价过程中,评价专家小组通过网上调查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兴趣和焦点,为“回应”各利益相关者如学校领导、学校质量管理团队、教师和学生做准备。评价专家小组深入分析学校的质量文件和自评报告,对学校信息有全面了解,并在进校考察时充分融合或沟通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评价专家小组强调“价值多元化”,广泛搜集评价信息,对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核实,从而检验自评报告的信度和效度。评价者、学校领导、学校质量管理团队、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协商”逐步缩短对评价对象的意见分歧,达成“共识”,共同建构评价结果。
2.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
在职业学校的外部评价中,评价主体不仅是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还包括参与评价活动的学校领导、质量管理团队、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德国巴符州拥有数量庞大的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校,但州政府部门并不直接对教育机构进行评价和干预,而是委托州学校发展研究所负责。研究所在财政上南州教育部提供资金保障,但又是独立于州政府和学校管制的非政府机构。为胜任这一工作,评价机构内建立了评价专家团队,并定期审核团队内评价专家的资格,每五年更新一次。专家在成为专业评价人员前需接受系统的评价培训和资质认证,以胜任评价者角色,确保评价的效果。
在对职业学校进行外部评价时,州学校发展研究所从专家团队中随机抽取两至三名专业评价人员组成评价专家小组。为确保评价公平公正,职业学校可自行聘任一名具有权威性的高校教授、专家或者其他职业学校领导者作为评价专家小组的成员之一,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以保证评价过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层级分明的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影响职业学校运行过程及其效果的关键因素,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外部评价有效性的首要任务。巴符州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符合本州职业学校现状的《外部评价指标体系》,外部评价指标体系由过程性指标、成果性指标和条件性指标组成,由4个质量领域、3个维度、51个具体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课程领域质量”、“个别反馈”、“学校自我评价”和“质量过程的学校领导和控制”,每个一级指标下设“执行情况”、“影响与效果”和“规章制度”3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面又分别设置若干三级指标。以下仅列举“质量过程的学校领导和控制”一级指标下的二级、三级指标,作为参考(见表1)。
4.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德国巴符州对职业学校的外部评价程序采取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包括六个步骤:第一,网上调查问卷一数据采集,评价专家小组对网上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汇总和评价;第二,学校自我评价,职业学校根据《外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学校自我评价是外部评价的基础,目的在于为外部评价提供文本材料:第三,文件分析,职业学校向评价专家小组提供学校质量文件,以便评价专家小组对职业学校有整体的了解和认识;第四,学校现场考察,评价专家小组深入学校,采集有关办学条件及教学基本状态的数据;第五,座谈会议,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校领导以及学校质量小组的座谈会议:第六,数据分析,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应用三角互证法制作分析备忘录,同时,参考网上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资料,对每个三级指标作出分析判定,进而对每个二级指标作出综合判断,最终获得每个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
5.发展性的评价结果反馈
评价结果是质量符号和标签,巴符州的职业学校外部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在评价结果正式确定之前,评价专家小组征求被评院校的意见,共同协商,达成共识,做出结论,形成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剖析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并对学校提出包括改进建议在内的反馈意见。
三、德国巴符州职业学校外部评价的特点
1.彰显第四代评价理念,凸显评价的激励改进功能
第四代评价理论强调“回应”、注重“协商”、“价值多元化”、“共同建构”等理念。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没有特权,扮演着中立者的角色,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对其关心的主张、焦虑和争议进行分析,并做出“回应”。通过协商缩小关于教育评价结果的意见分歧,使利益相关者最终达成对现实的重构。外部评价从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向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实现对职业学校的激励改进功能。通过对职业学校进行外部评价,职业学校得到客观的反馈意见,最终形成“评价一反馈一改善一再评价”这样一个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达到评价效应的最大化。
2.廓清与行政权力的边界,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德国巴符州教育部成立独立的、具有一定权威的职业教育评价中介机构――州学校发展研究所,由其组建专业评价团队,不受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干预和控制。这一举措从特定层面促使政府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也从体制和制度上避免了外部评价由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直接负责,职业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的“管理主义倾向”的弊端。在职业学校外部评价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利益相关者,都是评价主体。仍显不足的是,在外部评价过程中没有涉及企业,调查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和意见。
3.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评价指标的适切性
职业教育评价的功能和形式要求评价必须关注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职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在符合可信性(信度)和有效性(效度)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显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的功能和特征,必须有不同级教育层次的独立的评价指标。德国巴符州职业学校外部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的内涵比较明确,其可测性较好,信度较高,较易于获得综合性的结论。但是对于巴符州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外部评价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是在评价结果中得出不同的评价等级,这种评价体系就显得过于笼统了。目前,州学校发展研究所正在考虑完善改进评价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更具有适切性,促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4.实现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相结合,增强评价过程的灵活性和弹性
教育评价是在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美国学者格朗蓝德(N.El Gronlund)以这样的等式表达教育评价的概念: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的判断。定量方法搜集的资料和结果比较客观精确,但是难以反映评价过程中复杂模糊的现象,为了避免追求评价精确而失去评价应有的深度和意义,还需要质的分析。质性分析强调在收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情境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是不断放弃已有的假设而提出新假设,建构概念框架的过程。建构性的探究过程是一个“诠释辨证的循环圈”(Hermenenticdialectic circle),在这个循环圈中,尽可能地吸收各方见解,通过协商和分析,逐渐形成共识,实现共同建构。
5.统筹诠释辨证的评价结果,加强反馈意见针对性
职业学校外部评价过程中,评价专家小组十分重视评价结论的导向性和客观性。因为若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反馈意见趋同,就很难给职业学校明确的改进方向和清晰的改进路径。所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与症结,评价反馈意见必须有针对性,体现“个性化”。基于反馈意见的权威性,在评价反馈意见中,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可以了解过往的得失,更是为了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使未来的评价活动能够更合乎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更加贴近职业学校发展的目标,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一、《方案》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一)《方案》建设的主要内容
《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名称(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与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专业师资、实训实习环境等9项基本内容。
(二)《方案》建设的方式
《方案》的建设任务由有关高职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承担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试点改革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任务的学校承担,每个专业由1所学校牵头,2所学校参与,各任务承担院校在认真开展前期调研、多方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研发。
二、《方案》建设前期调研结果分析
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工作团队累计调研行业33个、企业295家、省内外职业院校288所、毕业生5225人,发放调查问卷6408份(回收调查问卷5933份),召开94次方案编写工作研讨会,征求了186名专家意见。下面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为例谈谈前期调研的主要情况。该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深度座谈、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直接调研,同时,充分利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联系查询、文献查阅等形式进行间接调研。调研主要参访了21个行业和25所职业院校,并对农机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行业调研以安徽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为主;农机企业调研对象兼顾地域发达与欠发达、不同规模与不同生产形式的企业;学校调研以安徽为主,兼顾沿海一带发达地区和内陆不发达地区的国家重点、省级重点和一般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等。其中农机行业调查问卷发放20份,收回18份,有效问卷17份;在农机生产企业、公司、农机市场以及农机合作社问卷调查中收回问卷160份,其中有效问卷147份;学校问卷调查中发出全省学校问卷30份,外省2份,收回问卷27份,其中有效问卷25份,并通过毕业生座谈与100份问卷调查了解到了毕业生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意见,并听取了用人单位对中职农机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学计划实施来看,各校专业建设标准意识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式传统,教材不合学校实际要求,教学计划实施不一
从各校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不够,虽运用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但开发、互动实操不够。在教学评价方面各校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极少有吸收行业、企业参与的情况。教材编选上多以中职规划教材为主,但在调研中发现各校普遍认为现行教材无法使用,多数教师在选编教材上随意性大、推广性不强。
(二)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不足,教学环境不利于人才培养,农机专业复合式教学居多,附属性明显
学生培养模式途径单一,主要是校企合作培养熟练工或对口高考升学。部分学校开设该专业有其名而无其实,部分学校把农机专业合并到汽车、机电类专业中,虽有复合式培养人才优势,但专业开设附属性明显。创建一体化教学场景条件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跟不上,学校专业课程时数不足,直观教学少,而实操环节又不足,学生实操能力较弱。
(三)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与企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存在着较大差距。青年教师在终身学习能力、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熟悉产业状况、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待加强。而另一方面学校又难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及一线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到教学一线,主要原因是聘请费用高,学校投入难。
(四)教学设备配置较差,实训开出率较低
一是教学设备老化陈旧。许多教学设备基本是上世纪80~90年代初期购置的,目前已到报废期。二是结构不合理,6所学校的教练车主要是拖拉机,应该具备的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教练车只有个别学校具备。特别是新型、多功能、大型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更少。三是实训开出率低。原因主要有投入难,维护成本高,另外学校也有安全考虑。
(五)教学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学校均为事业编制,靠的是财政拨款。财政资金只能保证学校人员工资,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四、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指导方案建设思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面向农业机械行业企业,从事农业机械使用、维护、营销、技术服务、装配、检测、管理和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基本公民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技能)方向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方向、农业机械营销与售后服务方向和农业机械装配与调试方向。主要对应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装配钳工、营销员等岗位。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各校要依据自身原有优势,建设自己的亮点方向。如一些地区收割机械保有量大,跨区作业成熟,就应该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实际,加大农机经营管理课程内容,开设一些针对性选修课程,满足本地农业机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及要求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训等。建议开设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课程。建议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为:机械识图与公差、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金属加工与实训、种植基础、农业机械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等课程。综合实训可集中或分散到各学期进行,也可将课程教学与实训整合在一起,采用“理实一体”教学,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议开设综合训练课程:金属加工实训、农业机械驾驶实训、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农机修理工技能实训、中级工训练与考级等。专业(技能)方向课至少确定3~4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要的课程。选修部分允许学校自主开发和选择,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需要。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实训要求
目前开设农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还不令人满意,要实行新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大投入,解决教学实习实训的硬件建设问题,才能真正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建议校内该专业主要实验实训室应有: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室、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室、农机修理实训室、农业机械实训室等。同时,要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小而全、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形成综合型、功能型的实验室,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扩充实验室功能。进一步整合实验课,增加实验课的系列性、系统性、综合性和通用性。增加实验课独立设课的比例,增强实验课的系统性、操作性,增强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利益结合点,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要有计划、分步骤安排教师到农机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加快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要注重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注重引进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重视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机制,切实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以各种形式鼓励教师深入农机生产一线去体验、解决问题,直接为三农服务,并在服务中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校本教材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进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职业学校应加强自身媒体资源建设,到生产第一线录制一些实际素材,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教学需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地实际注重校本教材开发。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能够反映本地生产实际和经营方式,使之更贴近岗位、贴近社会,满足本专业实际教学的需要。教材也应考虑中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要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七)加大教学考核与评价改革力度,注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要根据教学需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要依据学生表现、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采用学段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要注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单证、双证或多证并举。建议学生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获取如农机修理工、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装配钳工、营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八)创新办学模式,拓展专业建设和培训渠道
关键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63-04
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之后,职业技术教育固有的一些瓶颈问题,如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问题显得尤为突出。[1]据调查发现职业学校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整个教师比例为35%以上。虽然青年教师工作精力充沛、工作热情较高,但由于缺少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经验,在教学中很难取得满意的成绩。另外很多职业学校在制度和方法层面都缺乏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有效指导,使得部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缓慢,影响职业教育改革进程和发展。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组基于对苏北7所中等职业学校284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和梳理,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为职业学校制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调查研究的实施
(一)调查范围与对象。为使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我们选取淮安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等7所学校,其中淮安5所,盐城、徐州各一所。涉及园艺、园林、畜牧兽医、机电、计算机、汽车、会计、建筑、电子电工和公共基础课等专业教师共284人,其中专业课教师占81.4%,公共基础课教师占18.6%。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别访谈作为补充。淮安市内职业学校主要发放纸质问卷,盐城、徐州两学校通过网络发放电子问卷。教师访谈形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以面谈为主,其他主要通过QQ、微信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访谈。
(三)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围绕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发展重要性、专业发展存在问题、教科研水平和继续学习等五个方面共27个选择题,其中单选题18题,不定项选择题9题,还有2个开放性简答题。
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课题组对《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进行试测和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和专家意见最后定稿,以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通过当面发放和网上发放两种方式,共回收问卷303份,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93.7%。
二、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总体偏低
调查结果,各学校青年教师本科学历达到100%,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占比情况偏低(见图表1)。这与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评审标准要求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及以上学位占20%以上存在一定差距,与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达100%相比,差距较大。[2]
图1 被调查教师中研究生学位、学历占比
(二)部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教师对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喜欢程度(见图2),被调查教师对职业教育工作专一程度(见图3)。
图2 被调查教师对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喜欢程度
图3 被调查教师对职业教育工作专一程度
(三)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外在环境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管理压力。被调查教师中26.79%的教师将学生管理压力排在工作压力的第一位,缺少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和管理方法。
第二,教学工作量的压力。有56.6%的教师周学时12学时以上,其中有17.3%的教师周学时在16学时以上,57.6%的教师同时担任3门及以上专业课的教学,备课和上课的压力较大。
第三,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种考核、竞赛和评选等。被调查教师中18.35%的教师将各种考核、竞赛和评选排在工作压力的第一位。调查发现,青年教师每年要迎接省、市、学校各级技能大赛、信息化大赛、“两课”评比、创新大赛、论文评比、品牌专业视导等各种考核、评估不少于10次,平均每个月1至2次重大考核与评估活动。
另外,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缺乏专业的系统性指导。调查发现,青年教师进校有一定学时的专业指导,而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系y的指导则较少。虽然也有不少学校为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但实质性培训带教不多。而对40多名进校1-2年的青年教师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为其指派1名高水平的“师傅”进行系统性指导。
第二,缺乏适合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资源。青年教师在工作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有47.01%的人首先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将学习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和翻阅书籍。在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3]如果学校能够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网络学习资料和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将更好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四)大部分青年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近3年青年教师参与或主持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总体偏低(见图4),撰写教科研论文数量总体不足(见图5)。学校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反思,更多地参与教科研课题的研究。
图4 青年教师参与或主持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情况
图5 青年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情况
(五)部分青年教师终身学习意识不强
对青年教师学习和阅读情况调查(见图6和图7),只有部分教师学习和阅读情况较好,大部分教师终身学习意识不强。
图7 青年教师平均每年阅读情况
三、建议与对策
(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能力为重”理念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应坚持树立“终身学习、能力为重”理念,始终意识到“学无止境”。青年教师只有坚持“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和再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理应是终身学习者。[4]青年教师更应做“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二)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师德为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忠诚度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青年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校领导更要重视青年教师(特别是刚进校门的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忠诚度。
(三)学校和社会需要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外部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其专业发展需要不同的支持和帮助。[5]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个终身持续的进修、学习、实践和提高过程。学校和社会应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以下帮助。
第一,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技能、学历等方面的提升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和推动管理、教学、学习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表扬先进,形成示范、带头辐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积极进取。对有突出表现的教学能手、技能标兵和教学骨干在聘用、晋级、评奖评优及外出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以调动其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第二,学校应为青年教师“减压”,让他们能够“厚积薄发”。我们认为尤其应对年轻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一些有效的培训,特别是在青少年心理学、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一些针对性培训或开展“班主任沙龙”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生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三,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竞技、展示的舞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读书会”“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展现青年教师的风采,对表现突出的要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另外,可以设立“青年教师研究基金”,让更多青年教师有机会参与到课题申报和研究中来。
第四,搭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和交流平台――“青年教师沙龙”。通过工会组织青年教师活动组织――“青年教师沙龙”,组建学习型团队让教师在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中获得心理支持,交流新的想法,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减轻负担,共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6]当然也可组建“青年教师沙龙”网络空间,将一些热点话题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另外,可购置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及教师学习电子资源,以便于青年教师下载学习,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手机学习平台,让青年教师能利用“碎片时间”有选择性地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
总之,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种成才有途径,发展有空间,生活有保障的良好氛围,要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关心青年教师,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青年教师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快速成L。
参考文献:
[1]张桂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规制及经验[J].教育科学,2013(10).
[2]徐朔.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历史和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3]吴建琴.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4]赵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职教论坛,2010(27).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1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学、不想学的现象。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正确认清形势,端正学习态度,势必造成其就业竞争力的下降。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学生的被动学、不愿学为主动学、我要学,就必须弄清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然后对症下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者,不得已才到职业学校里来,学生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知识差,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厌学情绪普遍,组织性、纪律性不强。第二,很多中职学校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课堂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也仅限于举例、案例分析、讨论、作业等辅助方式的运用,多数课程无法使学生体验、参与、操作,正如学生概括的“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现已成为教学考核的基本模式。
1.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因素的探讨
(1)中职学校教师师资水平的先天不足。在中职学校中,相当数量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理工院校,他们从普通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业务,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他们的理论专业知识较全面,但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动手能力不强,专业技能不高,教学能力不足,职业教育理论较缺乏,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气氛沉闷,没有活力和吸引力,教学上导致学生厌学。同时这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情况,专业知识与现代技术不能有效对接,实践教学能力普遍较低。
(2)中职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优秀人才引进难。中职学校可以通过“能工巧匠进校园”政策,引进愿意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有时好不容易有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生产经验,又具有突出专业技术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有意向来校担任教师,却由于“硬件”不过关而不能引进。比如教师资格证、大学本科学历、学校对应的职称享受,由于原来的中高待遇或者由于年龄超过要求而过不了门槛,而无法引进优秀人才。
2.增强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议
(1)健全师资培训长效机制,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岗前培训,强化师德教育,传授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方法,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艺术,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和要求,不断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并对未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进行资格认证。
(2)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教师准入制度。为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提出,该专业标准是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3)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建立相对稳定的中职教师队伍。鼓励学校从相关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高校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这样既可壮大中职师资队伍,又可改观师资队伍中的学历结构布局,此类学生不求是最优秀,但求是最适合者。
(4)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在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地区性各类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采取“基地培养”“企业培训”或“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因此,组建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35-01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自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有了很大发展。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信息不畅,影响就业
当前,大多数就业指导老师,对向学生推荐的就业企业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导致学生基本接触不到企业的有效信息,就业意向建立不起来,仅仅在就业前通过就业老师组织的就业推介会粗略了解相关企业情况,且了解时间短,咨询面窄,择业酝酿很不成熟,出现仓促就业的被动局面。学生就业后思想波动大,岗位稳定性差。
(二)培养与需求脱节,影响就业
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是养成良好品质,具备一技之长,找到合适工作。然而,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很难与企业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岗位技术要求达成一致,导致学生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不明确,甚至脱节,影响就业。
(三)就业时机错位,影响就业
学校推荐就业往往集中在较短的一段时间。企业用工有周期性,学生离校时往往错过企业用工的最佳时机,导致学生毕业时无合适单位,只能回家苦苦等待就业的现象。在校时学生对就业渴求不强烈,而一旦回家等待,学生、家长的就业愿望就变得尤其强烈,造成学生、家长对上学与就业工作连续性的断档感。在实际工作中,要全面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和面试时间,适当延长就业推荐时间,尽量减少错位。
二、改进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适应市场需求,保持毕业生就业渠道高度畅通
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建立明确的就业区域定位,力争使毕业生就业渠道及校企联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与教学部门的沟通,使得不同的专业任课教师了解目标就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有效就业率。用非所学,是就业的大忌,必须尽可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组建就业指导咨询委员会,听取他们对中职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广泛搜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指导咨询委员会可由与中等职业学校关系密切的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研究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兄弟院校负责人组成,并在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二)坚持科学设计,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管理
就业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将毕业生推出学校就算成功。必须进行科学设计,实现全程化管理,才能保证就业指导的最佳效果。学校要将目标就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工作条件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对就业前景形成清醒的认识。新生入学后不久,就要加强就业去向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高年级进行择业教育,宣传就业政策,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一对一的就业辅导。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指导部门要组织专人去用人单位回访,听取他们对毕业生素质、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学校培养方向等方面的意见,听取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意见,作为以后改进教学和就业指导的参考材料。
(三)规范就业程序,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双向负责的服务机制
学校应该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负责,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赢”。学校应对用人单位先进行考察,然后再组织学生报名、面试。学校要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严格学生选拔程序,保证将合格的毕业生选派到用人单位。切不可只图自己的毕业生就业率提高,而不顾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动态跟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及时将双方的需求反馈给对方,以做到信息的对称,避免因信息不对称产生误解,从而达到双方的满意。
参考文献:
[1]齐凤.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与就业指导策略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2,(12).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为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为进一步推进威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近日,我就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和研究,并对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提出了加快威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威海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威海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建市以来,威海市职业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近40万人。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威海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管理职责的意见》、《关于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建设重点、结构布局、办学体制、人事制度、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及经费投入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市财政局、发改委、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通知》,使威海市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市发改委还结合威海市实际,编制了威海市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规划。
(二)职业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全市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自2006年起,全市按实际入库的教育费附加30%和地方教育附加20%,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主要公办职业学校实验设备更新、办学条件改善、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对公办职业学校,地方财政按农村每班4000元、城市每班5000元的专业教学经费足额拨付。全面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制度,对于农村户口和城市低保户家庭的职校学生按每生每学年1500元标准给付,资助比例占到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的90%。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大力支持,为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威海工程技术学院、威海工业技术学校、威海市交通学校、威海职工中专和乳山市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文登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荣成职业中专今年已上报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各200万元。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全市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达到20多亿元,其中各级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达到13亿元。
(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趋于合理。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全面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市级重点加强了威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使其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首批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文登市、乳山市打破行业、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整合各类公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各自建设了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校;荣成市也将于近期成立综合性职业学校,从而使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和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分院相继落户威海,为威海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活力。目前,全市共有职业技术学校38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35所;政府办学13所,行业办学7所,民办学校18所,初步形成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公办与民办相协调、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市高职学校在校生数达到了2.9万人,教职工2000人,专任教师1371人;中职学校在校生4.4万人,教职工3416人,专任教师2410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之比为52:48,职业教育的结构渐趋合理。
(四)职业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一是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和校区建设,为技能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威海市里先后投资数亿元,完成了威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合并、建设、搬迁和威海工业技术学校的改扩建。乳山市占地500亩、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实训车间8000平方米的威海市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和文登市占地360亩、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的文登市职教中心相继落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日益完善,标志着两市职业教育在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据统计,2009年,全市新增各类专业实训室(车间)64个,使校内实训室、实训车间总数达到167个,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86个。二是通过重点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创建工作,带动了全市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职业学校围绕 “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设置什么专业、就培养什么学生”的办学思想,适时调整过时专业,及时开发紧缺专业,精心打造特色专业。通过实施示范专业建设工程,创建省级示范(特色、名牌)专业20个,市级示范专业24个。到目前,威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12所,省级重点1所。三是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针对实习指导教师少、生产技术变化快的实际情况,各职业学校采取高薪聘请、派出去研修培训等方式,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1100多人。
(五)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取得较好效果。积极探索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新型办学模式。在校企合作方面,各级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和完善了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各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与企业联办专业、聘请企业家为顾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定单培训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文登市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了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以文登高级技工学校为龙头,以数控机械等专业为纽带,以天润曲轴、东安黑豹、威力工具、艺达集团等企业为依托,把实习实训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实现了师资、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威海技术学院与华东数控开展了专业共建,威海工程技术学院将荣成市十几个大型企业负责人聘为学校理事,使企业成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据统计,2009年,全市各职业学校都与2个以上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企业达到300多家,接纳职校毕业生4000多人。在校校合作方面,各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了与国内外各类院校的联系和合作。文登师范学校(商务旅游学校)与鲁东大学合作办学,培养“三二连读”小学教育专业大专生;与山东艺术学院合作办学,培养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专业大专生;与韩国大邱教育大学、韩国圣德大学、釜山经商大学、庆东情报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威海工程技术学院先后与美国TUNXIS、MIDDLESEX两所社区学院,以及韩国的新星、金浦、韩国伽耶造船等学校,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在工学结合方面,围绕“学历教育和短期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培养人才,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路,开展了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2009年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达8万多人次,其中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技能培训近7000人次,农业技术培训近2万人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威海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威海市各级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改革力度,使全市职业教育办学基础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威海市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先进市地相比、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到位,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不强。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没有应有的地位,以能力为本的人才观没有真正形成,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数从事的工作岗位劳动强度较大,整体工资水平较低,社会福利不到位,加上绝大多数中职和技工学校学生的继续升学道路被堵住,这些造成了一边是企业争抢技术工人,一边是职业学校招不到学生,家长“不让去”、学生“不愿上”职业学校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学生进入职校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迫于无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体制不够顺,教育行政管理出现空位。目前,乳山市、文登市已经先后将辖区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全部合并,分别成立了由上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的威海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文登高级技工学校。荣成市近期准备整合教育资源,成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的高级技工学校。工业新区也只有一所技工学校。按照“谁审批,谁管理”的原则,这些学校都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对这些市区的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造成教育行政管理上的空位、不顺和“缺腿”,上级教育部门的政策落实不到相关市区的学校,尤其是上级教育部门的诸多优惠政策无法惠及这些技工学校。同时,由于技工教育是职业资格教育,不能发教育行政部门的毕业证,难以满足学生对技工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双重选择。
(三)教学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一是教师数量不足。自1999年至今,威海市没有再对职业学校重新核编,随着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有的编制已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文登市2000年以来,职业学校仅调入韩国语教师7人、日语教师5人、旅游专业教师1人。以威海艺术学校(艺术类按师生比1:8配置)和威海工业技术学校(理工类按师生比1:13.7配置)为例,现编制缺口分别为156人和29人,缺口主要是专业课教师。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威海市技工学校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27,达不到1:16-18的规定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41,与1:20-22的标准差距更大。目前部分职业学校虽然自主招聘了一些教师任教,但其工资和经费绝大部分是学校自已承担,且工资水平与在编教师差距较大,优秀的人才招不进来。二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全市专任教师中的1293名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能证的“双师型”教师只占29%,低于省里规定的40%的标准。三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低。威海市从生产一线聘请的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只占专业课教师的12%,低于省里规定的20%的标准。四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研究力量薄弱。全市教育部门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教研的专职人员只有9人(行政5人,教研4人),市教研中心仅有1名专职研究人员;市技工教育研究机构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署办公,没有专职研究人员。各级教研部门主要面向的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而青岛、淄博、潍坊、烟台等市,都设立了职教教学研究独立事业单位,编制均在20人以上。
(四)实训条件较差,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威海市的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实训实验设备不足问题。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现有校内实训室(车间)、实验室共167个(包括同一专业拥有多个实训室),一半的专业没有实训、实验设施,很多学校的相关专业是在黑板上“开机器”、书本上“练技能”。全市技工学校共有实训设备1880台(套),平均7个学生一个工位,与2个学生一个工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同时,在当前技术发展进程加快、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以往配备的教学设备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不少器材和设备已经被企业闲置、淘汰,但仍在学校中使用,导致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由于实训设施数量少、质量差,该开的实习、实训课开不起来,实践教学不足总课时的1/3,因而较为严重地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前几年各市区执行的城市教育费附加30%和地方教育附加20%按规定应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培训,实际上大都用于部分学校的基本建设,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支持。
(五)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威海市职业学校设置的270个专业中,面向一产类的只有1个,面向二产类的62个,其余全部是三产类,而威海市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92:60.56:32.52,其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由于一、二产专业教学设施投入较大,学校难以承担巨大的费用,加上就业岗位与学生期望值有较大差距,一些一产急需的农、林、果、牧、水产、养殖等专业,二产急需的造船、医药、新材料等专业,无力及时开设招生。另外,威海市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雷同,真正叫得响的特色品牌不是很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学校抢生源和“招生难”等无序竞争现象。
三、加快威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尤其是当前“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调研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企业求贤若渴,对技术工人尤其是对一些高端技术人才需求迫切。今后,威海市的职业教育应结合威海市实际,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产业布局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逐步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建设宜居开放现代化新威海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快威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定期开展各类技术比武和优秀技能人才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优秀技能人才,引导人们逐步转变轻视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的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营造重视职业教育与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威海市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抓紧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快威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近期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部署任务,形成发展合力。
(二)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强化统一领导。继续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二是明确管理职责范围。分清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对职业教育管理的职责,明确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归口管理学历教育,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业技能鉴定,综合管理技工学校。三是对部分整合后的学校在业务上实行共同管理。为便于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与宏观调控,根据“谁审批,谁管理”的原则,各市区经整合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而设立的公办高级技工学校,应兼顾学历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实行教育行政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业务上的共同管理,即在现有技工学校的基础上,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校名和程序,报市教育局重新申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牌子,实行一校“两名”,教育业务实行由两部门的双重管理。四是设立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充实专职管理与教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管理与教研力量,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配备和充实专职人员,负责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及指导工作。
(三)加大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以实习实训为主的投入型教育,其设施设备的多寡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决定着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不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继续落实“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政策,按照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兼顾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学历、技工教育不同需求,建立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通过引导性支持与奖励,集中用于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和市级以上重点(示范、名牌)专业购置现代化实习设备和实训基地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实训设施薄弱的局面。对公办职业学校,地方财政按农村每班4000元、城市每班5000元的专业教学经费足额拨付,确保财政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足额到位,专款专用。积极探索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办学经费制度。
(四)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进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办学路子。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进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探索股份制、承办制、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一是校企合作模式。引导企业参与和支持职业学校建设,使其在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按照省政府办公厅200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建立一批企业实训基地,作为职业学校定点合作单位。在36家省企业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选择一批规模以上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使威海市企业实训基地达到50家以上。参照江苏省的做法,对企业按规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威海市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实行部分统筹(统筹部分可定为职工工资总额的0.5%),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校企合作的重点项目与先进单位,对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和实习实训给予相应补贴。支持企业组织职工到职业学校培训,所需经费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支付;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所产生的费用,也可从职工教育经费中支付。二是行业协会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相关行业组织牵头,充分利用威海市行业协会门类众多的优势,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引导学校加入行业协会,建立“学校对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联系企业,校企共同培养”的产学一体办学模式,推动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学校育人机制的有效对接。三是职教集团模式。借鉴郑州、青岛、烟台等地先进经验,根据威海市产业发展特点、企业用工需求和学校专业特色,按照“政府引导,骨干带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职教集团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四是校校联合模式。建议扩大高职院校招生对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积极探索高级职业学校“3+2”的学制或五年一贯制,推进职业学校与职业学院、普通高等院校及海外院校的联合(合作)办学,多途径拓宽中等职业学校迈向高等职业教育的通道,让中职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威海市培养更多的高级职业技能人才。
本刊讯 在近日召开的益阳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一份益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红头文件格外引人注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首轮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后,被确定分成三个类别,其结果通报一目了然。这是益阳市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结果运用的关键一环。
根据《湖南省教育督导条例》的有关规定和《益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方案(试行)》,益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团于2007年至2009年分三批对安化县职业中专等30所中职类学校进行了首轮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根据督导评估团的意见,益阳师范学校等9所学校为一类学校,益阳市卫生职工中专等11所学校为二类学校,桃江县职业学校等10所学校为三类学校。分类学校的具体名单发至各区县(市)政府、教育局和各有关学校,并在当地报纸、网站上予以,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与监督,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臧远科)
梦想行动国际小组走进茶陵
本刊讯近日,由留美大学生和美籍华人学生组成的梦想行动国际小组一行6人风尘仆仆来到茶陵县枣市中心小学,就该校图书室建设、学生课外阅读和英语教学等工作进行为期三周的服务活动。同时,他们还为学校图书室捐赠了上千册书籍,受到了枣市中心小学师生的热烈欢迎。
“梦想行动国际”是2004年初由留学生和旅居海外的华人发起创建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宗旨是通过深入乡村小学了解当地办学情况、帮助完善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参与当地教学等活动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中国持续和谐发展。
据了解,今年该组织的湖南省志愿者活动全部安排在茶陵县进行。
(张文志 谭大善 袁军平)
郴州:教育基金会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设奖
本刊讯6月5日,笔者从郴州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会议上获悉,郴州市教育基金会从今年起奖励在基础教育中取得教学成果的单位和个人,最高奖金额为2000元。
本次评选共收到市直中小学和11个县市区的参评成果57项。根据《郴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实施办法》,经专家组认真评议,郴州市苏园中学申报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等15项成果获得一等奖,资兴市一完小申报的《关爱“三生”,情暖校园》等12项成果获得二等奖,郴州市七完小申报的《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小学生国防意识措施研究》等18项成果获得三等奖,特等奖此次空缺。
据郴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金娥介绍,郴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每三年评审一次,设特等奖2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18个,奖金额分别为2000元、1000元、600元和400元,由郴州市教育局批准授予。所有奖金由郴州市教育基金会设立专项资金支付,让扎实工作的一线教师得到鼓舞和奖励,从而提升郴州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张贵付)
宁乡县职教中心落户金洲新区
本刊讯(记者李旭林刘茜通讯员 贺志亮)紧锣密鼓建设中的三一(宁乡)产业园迎来了新邻居,同在金洲新区落户的宁乡县职教中心于6月7日上午隆重奠基,新址就在三一(宁乡)产业园“对门”,中间仅隔着金洲大道。这所按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建设的职教中心,规划面积365亩,总投资3.28亿元,一期投资1.68亿元。
宁乡素有“技工之乡”的美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大、办学水平高,宁乡县职教中心项目于2007年被确定为全省规划建设的13个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之一。宁乡县职教中心办公室主任、县职业中专校长贺建辉介绍说,在宁乡经开区和金洲新区实现就业的人员,中职生占了很高的比例,达到了总人数的一半。有些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园区的企业争相招聘。金洲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曾辉透露,目前仅金洲新区就有70来家企业落户,半数已投产,这些企业需要大量技工和普工,每年新增用工5000~8000人。如三一(宁乡)产业园一期需员工2000人,全面建成后员工将达两万人之多。而随着园区发展,当地每年又新增约500户左右的失地农民。园区需要什么样的技工,县职教中心就可以按需求定点培训,同时园区内所有企业也将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职教中心也将成为源源不断向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储备中心,成为帮助群众创业致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基地。
宁乡县教育局局长杨幼成表示,选址金洲新区是该县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是金洲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该县“奋力抢擂先导区”的最佳选择。,据悉,县职教中心计划一期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70个班、3000名在校学生和1000名技能受训人员。2010年元月底主体建筑竣工,2010年4月学校将正式投入使用。
监管网络呵护留守儿童成长
本刊讯日前,湘阴县文星镇黄金小学为留守儿童开展系列快乐游戏活动,38名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心理疏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湘阴县关工委、教育、公安等部门就全县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全方位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教育部门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积极开展家访、爱心结对帮扶等活动;公安、文化等部门联合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目前,该县在长康中学、文星镇黄金小学、太傅路阳光家教中心分别开展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托管试点工作。
据悉,目前,该县共有1.2万名留守儿童在学校、社会、家庭构建的监管网络中健康成长。
浏阳办理议案提案不含糊
本刊讯近日,浏阳市教育局召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座谈会,对2009年浏阳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行当面答复和征求意见。
今年,交由该局办理的代表建议40件、委员提案29件,共计69件。各位代表和委员对合格学校建设、幼儿学前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后勤工作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该局成立了以局长陈耀文任组长,党委书记卢从发任副组长的提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从3月下旬开始,紧密结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坚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原则,强化工作措施,注重工作实效,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在办理过程中,该局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加大了“开门”办理的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全程联系的开放式办理方式,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座谈会、走访、实地查看、面对面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加强多方面的沟通联系,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石自行)
智能车未来挑战赛落幕
本刊讯(记者刘茜)6月8日,湖南大学传来喜讯,在西安举行的首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中,该校研制的“无人驾驶车”作为唯一全部顺利完成所有参赛任务和挑战的智能车,获得现场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荣获冠军。
本次比赛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办。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等七所大学的无人驾驶车辆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角逐,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获冠、亚、季军,此外湖南大学还获得了“最佳组织奖”。
据介绍,湖南大学无人驾驶车辆预研项目组成立于2008年7月。与其他参赛队伍不同的是,湖南大学无人驾驶车辆研发团队不是由单一学院或实验室组成,而是依托机械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国家重点学科,在学校“985工程”、“211工程”经费的支持下,由学校研究院牵头,采用行政和技术的“两总”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多学科团队开展联合攻关。
岳阳出台未升入高校应届高中毕业生免费就读中职学校政策
本刊讯(记者陈仁和 李像谦 袁卫和)近日,岳阳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部分应届高中毕业生免费就读有关工作的通知》。这对于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目前,岳阳市共有各类职业院校63所,在校学生7万余人。为了拓展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缓解就业压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岳阳市决定今年秋季在中等职业学校招收部分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就业培训。这些学生除了按政策享受国家对中职学生的生活费补助外,还实行学费全免或部分免费。
据介绍,岳阳市今年将有3.3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往年,除其中65%左右升入高校外,未升入高校的不是辍学在家,就是在外打工。“让未升学的普高毕业生免费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不只是在他们人生关键时刻拉了一把,也为他们掌握技能、成为有用之才创造了条件。这项工作我们以后还要继续坚持下去。”岳阳市教育局局长王志明说。
祁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怎么办 县长办公会定方案
本刊讯高考之后紧接着就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近日,祁阳县县长张常明主持召开第6次县长办公会,重点研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在听取了县教育局有关情况汇报后,张常明表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是一项政府行为和新开展的工作。教育、财政、物价、公安、监察、保密、电力、交通和卫生等部门,要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在县学业水平考试协调领导小组的安排下,切实强化部门职责,做到高考之后班子不散、力量不减、要求不降,全力确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顺利有序地开展。
会议决定,县财政在预算安排的基础上再解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经费5万元,并由县编办与市及其它县区编制部门衔接,调查确认后适时成立专门的学业水平考试办公室,或者给县教育局增加2个事业编制用于全县学业水平考试组考工作。 (李新春)
新田:“等同教育”惠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本刊讯近日,新田县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列入全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了县城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实施与县城居民子女享有同等教育资源、同等安排入学、一视同仁教育的“等同教育”。该县实行统一招生,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学,明确要求县城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时,该县开展“亲情关爱”系列活动,营造“等同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县委县政府每学期都组织县直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助成长”、“1+1帮扶”等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献爱心活动,在校园内广泛开设“爱心超市”、“谈心屋心理咨询室”等。几年来,先后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各种资助价值10余万元,结对帮扶130人次。县城6个社区都成立了以离退休干部、热心市民为主的“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服务小分队”。同时,各学校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建立了思想道德成长档案,引导他们参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实践活动。
(刘岳彬)
炎陵
近日,由炎陵县妇联、县文明办举办的“弘孝杯”家庭亲子读经典活动落下帷幕。来自全县22个单位选送的20多个家庭节目参加了预赛,有12个家庭节目经过激烈角逐进入了决赛并获奖。(彭新平)
双峰
近日,双峰县永丰镇中心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禁学校、老师占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学生补课以及在职教师暗示、诱导、发动或强制学生参加有偿家教活动。
学校成立了整治有偿家教领导小组,在该县电视台播放了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设立了有偿家教举报箱和举报电话。
(李景山 彭黎明)
沅江
近日,沅江市人武部部长邱志鹏得知该市新湾镇小学三年级学生陈宇芬因家境困难面临辍学后,与人武部政委臧国政一起,来到陈宇芬家里当场捐赠2000元,并承诺以后每年都捐款2000元作为她学习和生活的费用。为了使贫困儿童得到有效救助,今年来,沅江市人武部开展了以“关爱贫困儿童”为主题的活动,要求每个官兵联系一名贫困儿童给予帮助。
(李榆林)
凤凰
6月8日,笔者从凤凰县教育局获悉,该县广泛开展了“促进生育关怀、温暖计生家庭”的主题活动,为教育系统计生家庭安上了“平安锁”。
据了解,该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的通知》。通过宣传发动,该县24个乡镇学区(校),有2000余名计生教师家庭自愿参加了意外伤害保险。投保对象家庭成员一年内因意外伤害的,能够享受到最高达1000元的意外医疗金和19000元的意外伤害赔付金。
(傅海清)
临武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班额标准;德尔菲法;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4-0060-04
一、问题的提出
2007~2011年,笔者开展了两轮针对职业学校专业课的教学调研,共听课350余节。对调研中获取的优秀课例进行集中分析,发现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优秀课例呈现的多是实际班级人数较少的课堂教学。研究表明,班额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当前职业学校的实际班额数普遍过大,教师组织教学力不从心,一些被认为能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班额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基础性指标,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各级教育的班额数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发[2006]21号)中对班额明确规定为:城市小学与中学的班额分别不超过45人和50人。有关班额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影响的研究表明,我国的班额标准已落后于教育改革的发展实际,应针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建立新的班额标准。较之于基础教育,对于中职学校的班额问题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但在班额等诸多问题上却未形成独立的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定编、行政经费划拔等诸多重要方面都套用普通高中的标准,由此造成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的大量问题。
从提升教学管理效度与教学效果的视角出发,职业学校的班额问题应当受到重视并制定适当的标准。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中职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中职学校的班额到底以多少为宜,才有利于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又不致于造成教学成本过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设计
采用德尔菲法,与一线教学领域专家共同研究中职学校的班额问题。由于中职教育领域没有先前的研究可以建立有关班额问题的有效的知识,而德尔菲法是用于决定初始知识的最好的研究策略。这种方法能非常有效地吸收实际从事职业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专家的意见。采用三轮德尔菲处理过程以确定并优化中职学校的班额数。条目描述与排序水平数据用于解释与分析专家的建议与观点并用于决策。
(二)专家选择
确定的研究专家是具有丰富教学与管理经验的一线教学骨干。金华市于2006年开始建立各专业骨干教师数据库,从最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中遴选并定期进行动态的调整,该数据库共有各专业带头人与教学骨干75人,这一群体是研究本问题的一个较好的样本群体。从75人中挑选25人作为初选对象,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多门课的教学经历;有较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是双师型教师;考虑了专业的分布,参选人员从专业上基本涵括该市13个主要专业大类。
(三)研究过程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职业学校的班额以多少为宜,既有利于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不会导致教学成本过高”,要求回答者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或是一个区间范围,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理由。通过E-mai向研究小组成员发送问题,在给定的时间内,16名专家作出了回应,这16名专家被正式确认为德尔菲研究小组成员。对于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得到了不同专家不同的回答,就班额数而言,最低为“20人”,最高为“少于50人”,给出的区间范围有大有小,最小的区间长度为3人,最大的区间长度为10人。每一个回应者都给出了理由,详略情况不一,最少的2条,最多的7条,共记录下49条理由。
第二轮调查基于第一轮调查。由于第一轮调查中专家组给出的班额最小是20,最大不超过50,给出的区间范围不一,其中的一种表述形式为“24人左右”,我们认定最小区间长度为3,所以对班额以3为区间长度进行处理,分为20~22、23~25、26~28、29~31、32~34、5~3、38~40、41~43、44~46、47~49十个区间,让专家组成员对此做出评价,表明他们同意或是不同意的程度,采用六点评分法,即“完全同意”、“同意”、“基本同意”、“不太同意”、“不同意”、“完全不同意”,分别以“6”、“5”、“4”、“3”、“2”、“1”分表示。同时把第一轮调查中列出的理由反馈给各专家组成员,供评分时参考。另外,可以在上述条目中增加新的条目,如新的班额数见解与理由。对第二轮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别得到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偏差等,德尔菲调查中最重要的统计数据是对每一条目的中位响应,因为这一结果最准确地描述了对每一特定条目的总体评价。
第三轮调查在第二轮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把每一个成员(匿名)的评分情况以及统计分析情况发送给所有的成员,让专家察看同组其他专家的反应,并让他们根据他人对同一条目的评价修正自己的判断。专家可以坚持第二轮的评价意见,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并提出新的班额数见解。根据结果再计算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和基本偏差、变动率以及四分位距,用于确定专家团队意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