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心里学上讲究为人营造自由宽松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就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敢于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探讨。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就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向,要把握好时机,相机激发学生的所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植树问题时,我先把几根小棒放在黑板的一角,然后问学生,你们指导老师会用他们来干什么吗?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呢?这样,激发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进一步教学扫清了障碍。
其次,要注重引导与培养。在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遇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老师摆在黑板上的小棒,你看出了什么没有?当我在路的两端都摆上时,这时中间的间隔和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当我只在一端摆上时,间隔和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当我只在中间摆,两端不摆时,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他们去主动思考、探索,发现规律,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要对学生的想法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信,使课堂上充满了和谐、热烈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教学合理搭配这节内容时,我给孩子们出示了两件上衣,三条裤子,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最佳搭配方案有几种,你认为怎样搭配最合适,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老师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是他们有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作为教师,就应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并且能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然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水平,将课本中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发现,教师相机进行指导,这样,把学生的发现及时给予肯定,让这些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教师细心呵护下慢慢滋长。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学史;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90-01
从物理学史的发展来看,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实验、科学抽象、类比、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证明和反驳、假说与理论等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是在科学家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贯穿于物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融入在大量生动的物理学史实中。通过这些事例的学习与重温。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资源近20年的发展来看,我国人教版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不同程度的渗透了物理学史教育的内容,尤其新课程中物理学史内容比其他版本明显增加了许多。物理学史在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从1994年的4%增加到新课标的20%,教师面对着如此重大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往往不知道怎样渗透物理学史,对渗透物理学史有没有必要等展开了大讨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引入中渗透物理学史
引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引入的作用主要是进一步让学生集中注意、明确目的、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和进入学习,为新课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而物理学史的故事的情节性、思想性,人物的生动性、趣味性恰恰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用回顾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就像当年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二、课外作业中渗透物理学史
在以往的作业布置中我们会给学生留一些练习题、思考题或是动手做些小实验,其实讲过的知识和即将要讲的有关物理学史的知识布置给学生查阅未尝不是一种好作业。比如让学生去查一查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的“巨人”指哪些人?学生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感受一种人文,感受科学巨匠的深邃,感受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前赴后继的追求与合作,摒弃那种个人英雄主义;让学生查一查在人类认识光的本性中提出过哪几种说法,学生在查阅的过程中会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螺旋上升的,会逐渐感悟辩证法中的真谛。
三、阅读材料中渗透物理学史
在教科书中提供了很多物理学史的资料,尤其是一些科学发现的史实,教师不应该将其束之高阁和漠然视之,不仅要剖析物理学史的案例,使学生体会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想办法弄清楚概念发展演变过程,从中实理解概念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要充分挖掘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潜能,组织好教学,以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材料来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其中史例中的方法论意义及科学态度的色彩更为浓郁些,通过导读、讨论、座谈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方法的梗概。这样的策略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四、选修课中渗透物理学史
黄 煜,男,现任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传理学院院长、新闻系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均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博士毕业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1994年加入浸大新闻系担任讲师,其后提升至教授。2006年至2011年出任新闻系系主任,2013年4月起任传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传媒转型、新闻媒介、大中华区政治传播等,发表研究论文及著作篇章50多篇(部)。2011年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的“教学人员杰出服务表现奖”。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黄煜教授,您好!我们知道,在2015年最新公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香港浸会大学传媒专业位列世界前100名,浸大传理学院更被誉为“亚洲第一”,那么就请您以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为例谈谈香港与大陆的新闻传播教育在理念及方式方法上有什么差异?您认为形成此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黄 煜:您好,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有幸和读者进行交流!大陆及香港高校的传媒教育的理念及方式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香港高校的传媒教育主要还是用英美大学传媒教育的理念和课程安排,主要侧重实务的训练及方法的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引导也比较重视,4年学制中有一年到一年半时间是进行博雅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是一种基于社会公民所需的通才素质教育。它不同于专业教育。在这之后才进行专才学习。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更全面,也因为有早期的博雅教育,之后才能把专业的东西做得更好。
产生这个差异的原因主要还是香港实行的是英美传媒教育的一种体制,不论从师资、设备、资源配给及考核评估等都和英美的教育模式基本相同。
香港传理学院共分为三个学系,即有:传播系提供组织传播和公关及广告专业;电影学院提供电影与媒体艺术专业;新闻系提供中文新闻、国际新闻及财经新闻专业。教学实行理论与实践并重,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实践方法的传授和实验。学院备有完善的器材及设施,以配合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从事传媒或与传媒相关的工作。
记 者:近年来,贵院与内地传媒院校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开展学术交流对贵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体制建设具有什么意义?这些交流活动对大陆和香港的新闻教育相互都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黄 煜:最近五年,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同内地很多高校的传媒学院展开了密切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学习考察、交流访问等方式,比如我院通过“”,每年学院会有近百学生去内地如北京、上海、浙江、重庆、广东、云南、湖南、江苏等省市展开大规模的交流和学习,取得了很好的交流和互动效果,使香港和大陆的传媒教育在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很好的交流和经验借鉴。同时我们学院的学生还参加了“新西行漫记”及“范长江行动”等有意义的学习之旅。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内地高校的老师及学生到我们传理学院进行考察和学习,时间从数天至一周以上不等。这种交流,也使得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更加广泛与常态化,同时也对两地学生及老师产生了积极作用。未来我院还会派更多的学生去内地交流学习,也愿意接受更多的内地学生及老师到我们这里来,互相学习和交流。
记 者:作为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院长,请您谈一下您对传理学院未来的发展建设有怎样的规划及目标?
黄 煜:传理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主要按照浸会大学培养博雅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研究、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等几个方面尽力做到最好,研究上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鼓励学院的老师在新媒体、大数据、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文化产业等方面做世界一流的研究。教学上我们正在根据传媒行业的变化重新调整课程的安排,目前正在和计算机系联合设计新的课程,主要方向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媒体传播的结合,希望可推出一个本科4年的学士课程,使学生可以全方位地学数据、人工智能及新闻传媒等,学习信息采集的新方法、新技术,使学生可以成为全媒体的复合型人才。
关于服务社会面向世界,这是我们作为传理学院的使命。服务社会主要是参与社会的讨论、提供专业意见,在社区和新闻界,建立更好的学术和专业标准。同时我们也同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香港,让香港更好地了解世界。
记 者:在未来,新媒体将会是人们接收并信息的主要渠道,那么您认为,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未来媒体环境及格局会有怎样的影响?
黄 煜:新媒体的崛起和广泛使用,尤其是社交媒体,正在形成一种主流化的传播方式,它对未来的传播格局有一种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决定性影响已经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大众媒体和小众媒体、个人媒体和社交媒体等的界限全部打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种广泛的、高度渗透的,同时又是分化的、局域性的、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媒体环境。这是一种世界性的变革。对今后的传播渠道、生产内容、发送方式以及我们的社会交往都有巨大的影响。
从培养未来的全媒体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主张把媒体分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而是把它看成一种以社交媒体网络媒体为主导的新型的社会传播方式。在这样一种传播方式下,各种已经存的媒体形态,都将在媒体的大环境里有其存在价值与功能。
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传统的大众媒体,比如说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他们逐渐会改变形态尤其是报纸和杂志这样一种纸质媒体,它们逐渐会成为小众媒体。而广播电视则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会变形成为一种社交媒体表现方式,因为广播电视有声音和图像并可配上文字。
现在预测未来还不太好说,但是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的个体和社会、局部和总体、小众和大众,这些界限需要一套新的游戏规则来重新界定。
记 者:当前,出现有关传统媒体,如纸媒及电视媒体等消亡论的说法,那么请问黄教授,您是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消亡论的?依您看,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黄 煜:传统的媒体,尤其是以纸质为载体的媒体正在逐步成为小众媒体,像广播电视则是转型成为某种程度的社交媒体载体而已。所以他们形态的消亡目前不太好讲。
那么比如说最近五六年,我们开始大规模地使用手机、ipad等阅读器来进行的这种代替以往的纸张性的书籍阅读,从这方面讲,并没有说书籍消亡,而是转换了形态。
一、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中学思想政治课应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制订教学目标,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彻底转向让学生自主学习,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新良好的氛围、条件和土壤。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探讨、求异创新。在这里教师不能只是传达真理,而是要激发学生去探索真理。我们不能急于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要教给学生找到提出问题、探求问题的方法。我们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是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在这设“陷阱”,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的过程,即使有时是不恰当的甚至是荒唐的或错误的,也不能批评和任意抹煞。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很多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经常带着兴趣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有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联系身边的事例提出一系列问题,请求老师解答,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强烈倾向,兴趣是智慧的触发器,是创新的催发剂。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产生兴趣时,才会产生求知欲,进而积极地思考和创新。因此,要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好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更要更新教学观念。上好政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很关键的,教师应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师生应相互尊重。创造民主、平等、活泼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不要课堂死气沉沉,过于严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自然是轻松活跃的。正处于青少年的中学生,民主和平等的意识尤为强烈。因此,在课堂上若不体现民主平等的气氛,还采用过去几十年的“满堂灌”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思维就发挥不出来,因此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努力寻求师生平等互动,学生会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按不同思路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收到显而易见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要谦虚,对于学生的发问和大胆质疑,要加以肯定,及时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能使学生产生动力,激发起学习积极性。要做未来的主人,必须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自我行动,自我创新
布鲁纳强调指出:“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自我行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头脑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最终达到自我行动,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和行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很多发明创造都是通过想象才创造出来的。教师应把学生置身于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起来,通过多元化、多维性的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我经常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或是好的文章,让学生讨论,让他们通过讨论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说出来,这样便教育了学生,效果也比我直接说出来好。又如:教材的“想一想,议一议”,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进行自我剖析,能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足够的动手动脑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增强智慧,培养能力,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是学生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生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检验,得到了升华,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行动和自我创新能力。
深圳市政府提出“十二五”公共机构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要完成这一节能目标,必须对全市15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进行改造,需投入约15亿元。如何摆脱依赖财政资金实施节能改造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依靠市场、完善政策、建立标准、规划路径” 的“四位一体”工作思路,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解决问题。
(一)依靠市场手段,推动公共机构节能
依靠市场手段解决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难题,首选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就必须依靠节能服务企业。率先启动市民中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多家媒体宣传,并召开企业座谈会,听取对公共机构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深圳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改造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招投标流程以及资金支付的具体办法,并分批向社会公布了公共机构拟改造的相关项目,激发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搭建了企业―银行信贷平台,修改了合同中不允许抵押的规定,允许企业用合同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促使多家银行和节能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文件,对设备供应、节能量审核、工程监理、审计等单位的选择,给予了规定,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节能政策保障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驱动。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摆在重要位置,王荣书记、许勤市长先后作出批示,要求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方面要“敢想敢干,先行先试”。陈彪副市长作为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政策。市发改、财政、采购等部门挑选专业骨干组成研究小组,一起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具体办法和规定,先后出台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三年行动方案、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招标模板、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金支付流程、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政策为公共机构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建立标准体系,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以国家颁布的节能行业技术标准为基础,结合推行综合节能改造模式的实际和南方夏热冬暖的气候特点,提出了针对政府机关和医院、学校等不同类型既有建筑的改造需求标准;以项目基准能耗量为基础,根据项目大小不同,对参与投标企业的注册资金、融资能力、技术力量、案例个数等提出了不同的商务标准,形成阶梯档次,便于企业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参与相应项目;针对办公、教学及其他建筑等照明的不同要求,编制了单项LED照明系统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参考国家和省市的节能技术标准,专门在招标模板中增加了技术创新的加分条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研发独有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四)科学规划路径,保证项目有序推进
根据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目标要求,以能耗统计数据分析结果为基本依据,确立了“分批实施、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全市一盘棋,合理规划布局。把能耗排名前50名的能耗大户或能耗超过同类建筑平均水平的用能单位作为改造重点,区分项目大小、能耗高低和难易程度,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顺序,分批推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分为机关、医院、学校三大类,抓好分类指导,每类先抓一至两个点,摸索路子,积累经验,再在相应系统内推广。为提高推广效率,解决同一系统内项目节能效益“贫富”不均的问题,采取“系统打包”的形式,难易搭配,统一招标,有效避免了好的项目企业抢着做、效益差的没人做的局面。
二、实现合同能源管理招标模式“四个突破”
(一)突破项目申报难的障碍
长期以来,公共机构的能耗支出实行实报实销的财政制度。开展节能改造不仅工程技术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又不属于政府采购招标的范围,导致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热情始终不高,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如何让用能单位自觉申报项目,成为公共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首要问题。深圳市从转变观念入手,首先,转变“不能采购招标”的观念。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工程、服务、货物之外的第四种模式纳入到政府招标采购中,并简化审批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方便用能单位申报项目。其次,转变“申报难”、“立项难”、“审批难”的观念。积极向用能单位宣传合同能源管理知识,讲解新招标模式中立项招标、合同签订、监理检测等细节,让用能单位熟悉每个流程。最后,转变“干不干都一样”的观念,把节能改造任务作为市政府重大事项分指标到户,提出强制性改造要求,并实行问责制。通过转变观念激发了各单位的积极性,仅在第一期项目征集中,市直机关就申报了86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二)突破传统工程立项审批程序
市发改委简政放权,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审批权转移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全市申报的项目,发改部门仅负责项目备案确认。财政部门也简化了采购计划下达程序,由过去的对口管理用能单位资金的处室分头下达采购计划,归口为一个处室集中批量下达。优化审批流程后,大大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间,提升了行政效率,使多个项目、多批次集中招标成为可能。
(三)突破固有的招评标模式
坚持公开招标的原则,把过去由企业主导的价格谈判变为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价格,增加了透明度,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项目招标的具体实施上,着重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主推综合性节能改造。采用对用能单位进行整体改造的方法招标,不仅便于准确测定能耗基准,测算节能效益,也有利于不同技术优势节能企业之间的联合互补,推动节能产业由单一向综合发展。二是采用最优方案的形式招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兼具工程与服务的特点,且各个节能公司技术千差万别,难以确定标底,明确由各节能公司自行制作“节能改造方案”,并以“方案”的形式进行招投标。这样既无需财政额外支付能源审计费用和编制标底预算费用,又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发挥企业优势,最终由节能专家评选出最优节能改造方案,确保节能效益最大化。三是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招标模板。编制《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模板》,采取综合评分法,设定了年综合节能率、节能效益分享年限、资金效率、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四个核心指标来评价节能效果。四是实行“系统打包”项目招标。全市共有1700多家公共机构,项目多、能耗跨度大,若全部以“一事一招”的形式招标,会给政府采购部门造成极大压力,进度缓慢。为了提高项目招标效率,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发改、财政部门和采购中心采取以系统为单位整合项目,将同一系统的全部项目打包进行公开招标。
(四)突破财政支付瓶颈
财政支付难是节能企业对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望而却步的最大障碍。首先,固化预算,由财政部门按项目业主单位改造前原有的预算标准或能耗定额全额拨付给项目业主单位,用于支付实际发生的水电费、节能效益和节能奖励资金,解决“无钱可付”的问题。其次,明确支付流程,由项目业主单位负责向财政部门申报节能效益,并向节能服务企业支付资金。这种支付方法不但有效地化解了财政预算和节能效益分配之间的矛盾,而且大大激发了各单位实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创新 探究 教师 教学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71-02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中学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学观念对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用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转变教学观念就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首先,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其次,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索动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源泉。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抵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置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
2.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高分低能力,缺乏创造和实践能力,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同化倾向严重。因此必须实施更先进的参与式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要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形式不拘一格、思想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呈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创新教学内容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书本和考试的奴隶。
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
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
六、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激活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或实践能力的保证。
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完善教学评价机体制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Sciens_Technology_Society)的简称,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然而物理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科学素养呢?笔者根据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业界同仁探讨。
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探究和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渗透STS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中做起,要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科学家名人轶事与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着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与故事,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原理”、“牛顿观察苹果总是落到地上从而创立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例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飞船与杨立伟太空旅行”、“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等。此外也可由学生讲讲各自所知的一些科学家小故事,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2、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声现象中的“双耳效应”内容时,我让学生分别聆听单声道和立体声录音机,播放同一首乐曲的效果,然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而讲解利用“双耳效应”原理在技术上实现立体声效果的应用等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时,我让学生举出生产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例子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强化探究与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与探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科学原理与技术的实现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强化实验与探究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教师要先提出要求或问题,然后让学生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在探究实验基础上的科研小论文写作教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科学素养。从而体会科技与社会的联系,真正领悟STS的价值。
二、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渗透STS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瓶子吞鸡蛋”、“水透镜取火”、“纸锅烧开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和技术的孪生兄弟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关键词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分类号B84
2001年春,当我们开始中国人自我的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时,并不知道它属于一个叫做社会认知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的领域,也不知道该领域的第一次学术会议就在当年召开。
社会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结合诞生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1~3],它的基本要点可以用图1的棱柱表示。
图中A、B、C联成的三角形,就是Kosslyn和Koenig在1992年提出的认知神经科学三角形[4]。他们当时指出,几十年来认知心理学在脱离大脑的情况下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理心理学和生物心理学在信息加工的框架之外对脑与行为关系的研究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现在到了把行为、认知与脑三者结合起来开展研究以取得最大进步的时候了。换句话说,在认知神经科学的框架内,研究者可以将外在的行为表现(如再认的百分比),内在的心理过程(如深层的语义加工过程)和相关的脑机制(如左侧额下回的激活)统一在一个实验研究中,从而对三者以及三者关系的理解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如对记忆的深层加工的理解)。类似地,Ochsner和Liebermam认为,将人格与社会背景的维度分别与三者联接组成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将不仅克服认知神经科学(A、B、C三角形)的不足――它不强调社会、文化、动机行为等的重要性,也将克服社会心理学(B、C、D三角形)的不足――它不涉及神经机制[2]。
近年来,研究者在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框架下对诸如刻板印象,态度与态度转变,对人观感(person perception),自我,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自我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虽然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我,但至今仍没有关于自我的科学定义。在“自我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分析”的标题下,Klein等人2002年发表文章[5],以神经心理学的资料为根据,将复杂的统一的自我系统分解为6个成分或子系统。(1)一个人生活的情景记忆,如“我在某时某地上初中”;(2)一个人人格特征的表征,如“我是勤奋的”;(3)一个人生活的语义记忆,如“我住在XX街18号”;(4)经验到现在的“我”是与过去的“我”相联系的;(5)个人作用与拥有的感觉,如“我是我的思考与行动的原因”;(6)形成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的能力,即自我反省(self-reflect)的能力,如“我想我是怕狗的”。各种脑损伤病人可能缺乏上述6个成分中的1个或2个。Klein的研究为理解自我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策略:以神经科学的资料为根据具体分析自我的各个成分,然后逐步把它们整合起来形成对自我的完整看法。这一策略也体现在自我的脑成像研究上,目前人们从三方面对自我进行研究:自我作为知觉(自我面孔识别),自我作为记忆(自传性记忆与情景记忆)与自我作为思考(回答“我是谁?”等问题)[6]。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强调从3个分析层面的交互作用上去理解心理现象:社会层面,它关心影响个体行为与经验的动机与社会的因素;认知层面,它关心导致社会层面现象的信息加工机制;以及脑神经的层面,它关心揭示认知过程的脑机制。学习与认知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关于自我的研究正是在这3个层面上进行的。(1)在社会层面上,采纳如下的观点,即自我是文化的产物,因而文化对自我概念有重要影响[7]。西方文化中大多数人具有独立型的自我(independent self),独立型自我不包括母亲、好友等成分。亚洲文化中大多数人具有互倚型的自我(interdependent self),互倚型自我包括母亲好友等成分。(2)在认知加工的层面上,朱滢关于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母亲参照加工与自我参照加工具有同样好的记忆成绩[8],但西方文献表明,美国人的母亲参照加工在记忆成绩上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9]。(3)在脑机制的层面上,众多的关于自我参照加工的脑成像研究表明,自我信息的加工激活了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lobe)[10,11]。但是,Li Zhang等的fMRI研究表明[12],对中国人来说,除自我参照加工外,母亲参照加工也激活了内侧前额叶,而他人参照加工则没有激活内侧前额叶。该结果提供了很强的证据表明,在脑水平上互倚型的自我也是包括母亲成分的。希望将来的研究会表明,西方人独立型的自我不包括母亲成分也能够在脑水平上得到证明。
由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涉及脑神经水平上的分析,它大大提高了情绪现象归类与说明的精确性,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例如,大量的神经心理学与脑成像的研究表明,杏仁核(amygdala)这一脑结构参与了态度、刻板印象、对人观感和情绪等不同社会情绪过程。这提示我们,所有这些现象虽然分属不同的研究课题,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依赖于杏仁核这一脑结构。因而情形很可能是这样,性质不同的社会心理现象可能只使用一小部分共同的脑机制,而不是使用完全不同的脑机制。这种情形或观点有利于将表面看起来不相干的社会心理现象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科的纵深发展。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脑成像研究揭示,扣带前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既与自我的表征又与对他人的表征有密切联系[13],因而,可以将关于自我的研究与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研究更紧密的联系起来。Decety等人基于他们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甚至提出了一个自我与他人共享的神经网络[14]。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关于情绪的研究还克服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情绪的某些局限性[2]。按照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情绪是对事件以及事件与一个人的目的、需要、愿望的关系的评价而产生的,人可以调节自己最初的情绪反应。但另一方面,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者只把情绪看作是对刺激物性质的反应,如刺激的颜色,形状或大小,并不把情绪看作是依赖于个人特点,依赖于人的加工的东西。因此,一些关于情绪的脑成像研究虽然探查到与情绪相关的脑区激活,但激活结果模式的含义却不十分清楚。例如,某脑区激活是与思考该情绪刺激有关,还是被试在实验中调节情绪情感的结果,或只是被试情绪反应的个别差异,或是上述全部可能的综合结果?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关于情绪的研究强调在实验过程中控制被试情绪反应的方式,强调被试情绪反应的某些方面可能是自动加工不能被觉知的,强调人格对情绪过程的影响。在这方面,Eisenberger等人的研究是有说服力的[15]。他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fMRI研究表明,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引起的脑区激活类似于身体受伤害时引起的脑区激活。实验是这样进行的:13名青年被试玩3场计算机游戏时对大脑扫描。计算机游戏中,有两个动画人物代表两个在别处进行比赛的真实人物,动画人物互相扔球,也与青年被试相互扔球。在第一场游戏中,被试观看了一会儿动画人物相互扔球,然后被告知,因技术问题他不能参与游戏,这种情形属于内隐的社会排斥(implicit social exclusion);在第二场游戏中,被试高兴地参与游戏;第三场游戏开始不久,动画人物继续相互扔球,但不再给被试扔球,这种情形属于外显的社会排斥(explicit social exclusion)。第三场游戏结束后,被试填写调查问卷,评估他们在第三场游戏中感受到的排斥以及苦恼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扣带前回(anterior cinglate)在第一场与第三场游戏中有显著的激活。以前的研究证明,扣带前回是一个警戒系统,它与疼痛的情绪成分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第一场游戏中被试知道不是故意不给他们玩,但扣带前回还是激活了,这说明社会排斥以一种自动的即不为人觉知的方式出现,换句话说,这时候被试的情绪反应是自动加工的。另外,对照问卷第三场游戏的结果,愈感到苦恼的被试他的扣带前回激活愈加厉害。(2)右侧腹侧前额叶(right ventral prefrontal cortex)在第三场游戏中也有显著激活。以前的研究证明,右侧腹侧前额叶与对情绪的思考和自我控制有关,该区域愈活跃会导致疼痛区域(扣带前回)减少激活,从而减轻人们感受到的伤害。总之,Eisenberger等人的研究第一次证实,感受社会性刺激引起的疼痛与感受物理刺激引起的疼痛激活同样的脑区。同时,该研究也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关于情绪研究的一个范例。
近10多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化心理学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提供了一个大有用武之地的舞台。在Nisbett等人[16,17,7]的推动下,文化心理学已用大量的实验证明,东方亚洲人与西方人在认知过程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包括分类(categorization),归因(causal attribution),对规则的信赖(reliance on rules),使用逻辑(use of logic),以及对辩证的理解事件的喜好(preference for dialectical understanding of events)等。这些认知上的差别很多来源于知觉上的特别是注意的差别。东方亚洲人重整体、全局,而西方人重局部、个体。我们认为,上述东方亚洲人与西方人在知觉、注意和认知上的差别都是十分成熟的可以立即开展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探索的问题。第一,因为在社会层面上,文化对知觉、注意、认知以及自我等的影响已获得证明。第二,在认知机制的层面上,上述Nisbett等人的工作已阐明了东方亚洲人与西方人的差别。目前缺少的工作正是在脑神经的水平上检验上述差别,并将3个层面上的结果整合起来。现在国内不少心理学单位购置了ERP技术系统,与医院结合开展fMRI研究也不是难事。总之,使用脑成像技术对上述东方亚洲人与西方人的差别开展研究的时机已经来临,这也是我们可以做出独特贡献的一个领域。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 Wu Yanhong, Geng Haiyan & Zhu Ying. What we learn from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3, 35(supplement): 1~5
2 Ochsner K N, & Lieberman, M 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9): 717~734
3 Lieberman M D. Intuition: a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0, 126(1): 109~137
4 Kosslyn S M, & Koenig O. Wet Mind the New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Free Press, 1992
5 Klein S B, Rozendal K, & Cosmides L. A Social-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alysis of the self. Social Cognition, 2002, 20(2): 105~135
6 Zhu Ying.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self-reflection.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in Press). 2004
7 Markus H R, &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y Review, 1991, 98(2): 224~253
8 Zhu Ying & Zhang Li.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2002, 45(2): 120~128
9 Klein S B, Loftus J, Burton H A. Two self-reference: the importanc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self-descriptiveness judgments and autobiographical retrieval in self-reference encod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6): 853~865
10 Craik F I M, Moroz T M, Moscovitch M, et al. In search of the self: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1, 10(1): 26~34
11 Kelley W M, Macrae C N, wyland C L, et al. Finding the self? 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2, 14(5): 785~794
12 Li Zhang, Jian Zhang, Zuxiang Liu, et al. In Search of the Chinese self: an fMRI Stud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ociety Annual Meeting Program 2003, B206, 74
13 Frith V, & Frith C.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social interac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3, 151~155
14 Decety J, & Sommerville J A. Shared representations between self and other: a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view.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3, 7(12): 527~533
15 Eisenberger N I, Lieberman M D, & Williams K D. Does rejection hurt? an fMRI study of social exclusion. Science, 2003, 302: 290~292
【关键词】心理学;神经解剖学;生理学;教学方法
人体神经解剖学和人体神经生理学是人体神经解剖生理学的两部分内容,而神经生理学是心理学专业所要学习的重要部分。解剖学关注的是正常人体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生理学部分则侧重研究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及其产生原理。一个是“骨架”,一个是“血肉”,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1]。心理学专业缺乏医学背景,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本专业的神经生理学教学内容,让这部分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怎么变革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神经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目的。本文就这些内容说一点肤浅的体会。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为本校新开设的专业,其人体神经解剖生理学与人体神经生理学这两门课程整合为神经解剖生理学,该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由生理学教研室和解剖学教研室教师共同完成,无教材,安排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26学时。目前,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兴趣不够。教师常常讲授比较难的结构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感觉这些内容比较枯燥单调,很容易出现厌学,没有意愿去了解掌握这些知识。(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是紧密相连,很难分割的。部分学生未能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认为与专业课没有太多联系,上课考试仅为拿学分,不够重视。(3)不同教研室分别教学。教学任务由解剖和生理两个教研室的教师一起承担,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4)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神经科学和“应用革命”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心理学向认知神经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发展。如何看待心理学本身的研究主题[2],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更多侧重于精神、情绪、精神疾病等方面[3-5],而非神经结构本身。
2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所做的一些实践
2.1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不仅具有一般院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同时还具有医药院校的特色,毕业生将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将获得更为宽广的就业前景[6]。目前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但无法突出心理学专业特色,授课教师对心理学专业知识也知之甚少。因此,针对这个问题,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结合心理学专业特色[7-8],适当压缩了解剖学及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学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拓展了一些新的学习内容,如增加了情绪的脑机制、脑的节律、性与脑、学习记忆、语言和注意等几大模块,既是神经系统研究比较热门的地方,也与心理学的专业特点紧密相连,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医学背景,为后续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调整授课方式
针对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遗漏,授课教师无法把控学生究竟学过哪些理论知识,以及由于解剖学知识较为直观,易于理解,而生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记忆,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建议解剖学及生理学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将解剖学知识点及生理学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先后顺序授课,先上解剖学,让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后再上生理学,帮助学生对生理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并且可适当压缩解剖学课时而延长生理学授课学时,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点。
2.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的问题,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采取了课后谈话的方法,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并针对性地实施了解决方案[9]。学生认为本课程没有教材,全部知识点由教师通过口述及PPT的方式传授,知识点又相对抽象复杂,因此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通过课前列举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例子及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知识点,效果显著。如在讲视觉、听觉章节前,通过一段有趣的影片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式提问[10]: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听到东西?从而引出视觉听觉的知识点。在讲授性与脑章节中,首先跟学生聊聊最近的明星恋爱、“出柜”等娱乐新闻,询问学生中有没有在谈恋爱的,然后询问学生:为什么相同性别的人有的喜欢男生,有的却喜欢女生?为什么热恋中的人会有强烈的幸福感,失恋又会让人无比悲伤?这些感受在我们的大脑中是怎样的机制?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大胆删减和心理学专业不太相关不必要的章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3小结
神经解剖生理学融合了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一方面,近年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其知识点更新加快,涉及领域逐步增广[11],仅仅依靠教材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医学生教学、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授课时要紧密结合其专业特点,讲授和心理学紧密相关的内容,例如上述拓展板块的内容,当然像精神疾病抑郁、精神分裂症等,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及性的脑机制等内容均有待于花费更多时间,将这些内容讲授给心理学专业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在此次教改过程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方式可以加深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在后期谈话了解中学生较为肯定的。此次教改亦有不足之处,即教学内容得到改进,但是考核方式没有同步跟进。以后将进一步探索更合理的考核方式,并添加相关的学生更感兴趣、更符合心理学学科专业特点的课程内容,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莉.浅谈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89-90.
[2]俞国良,韦庆旺.比较视野中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5):136-143.
[3]郭玉琴,郝彩,李雅.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42-43.
[4]廖晓艳,李亚洁,蔡文智,等.美国精神-心理健康高级护理实践及建设我国精神-心理健康护理学科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3,27(1):13-16.
[5]赵娜,任凤龙.偏头痛并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82-83.
[6]韩永升,王训,程楠,等.中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神经心理学》的教学与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6):547-548.
[7]贾立敏,徐玉东,孔建,等.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458-460.
[8]葛鲁嘉.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41(2):63-70.
[9]王巧真,王箐,刘永新,等.药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6,25(12):202-204.
[10]罗孝美,陈远寿,田虹,等.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2059-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