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科技专业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内关于科技银行的探索和实践
设立科技银行的理论来源于人们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Stiglitz和Weiss认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Berger和Udell研究发现:大型金融机构通常不愿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而规模小、组织复杂程度低的小型金融机构更多地向中小企业提供了贷款、国内学者林毅夫和李永军也认为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很多知名企业,如微软、苹果等都是从一个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而来的;但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缺乏同定资产抵押的轻资产特性,很难利用传统方式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因此为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国内很多学者,如王焕英、王言实、余伟达和孙代尧、房汉廷等,都提出了参照美国的硅谷银行来成立中国的科技银行(有的也称“科技发展银行”),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的建议。
在国内专家的呼吁下,从2009年起,科技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推动国内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目前国内已经成立了多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持对象的科技银行的雏形――科技支行,详见表1。
目前国内新设立的科技支行,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企业提供贷款融资在内的多项服务,有效缓解了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困难,促进了企业快速成长。
建立专门的银行贷款评审指标体系
鉴于科技支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其特点与大型企业明显不同,为了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科技支行都设立了单独的审贷流程,建立了不同于传统银行贷款的专门评价体系。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就实行内部单独核算和单独审贷。中国农业银行无锡支行制定专门的科技信贷服务体系,为科技中小企业开辟了专门的“信贷绿色通道”,放宽了货款准入、评级、授信、担保等条件,特别降低了对企业当前资产、销售、利润等财务指标的刚性要求。
引入科技专家进入银行贷款评审委员会
为了提高对科技项目的认知和准确评价程度,科技支行郜和当地科技部门合作,引入科技专家加入评审委员会。如:杭州科技支行在成立时就引入科技专家委员会,对企业技术含量进行定性打分,权重达到50%;成都银行科技支行组建时,成都科技厅建立科技专家系统,对科技贷款项目进行审贷前技术评估,科技支行则按照独立审贷原则,对省科技厅推荐的科技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提供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主的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
目前科技支行都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作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一个主要金融产品。企业利用拥有的知识产权向银行质押获得银行贷款支持,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为了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科技支行还提供多项融资服务。例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还开发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质押贷款等产品。平安银行深圳科技银行还提供风险投资、上市、理财、资产管理等一站式、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创新经营模式
科技支行在开展业务时,还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提高服务质量,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制定了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即银行与政府、创投机构和担保公司合作;与创投机构采取银投连贷合作方式,创投机构投资、银行跟贷方式,企业高管授信;与担保公司尝试期权贷款,允许担保公司获得贷款企业的期权并和银行分享。平安银行深圳科技银行则与创投、担保公司、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农业银行无锡支行则与政府、创投、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科技高新区全面合作。
探索建立单独的贷款风险容忍度和风险补偿机制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快、轻资产为主、经营风险较大的特点,科技支行设定了较宽的贷款风险容忍度。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在发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时,实行单独的风险容忍度,不良资产比例可以放大到3%。
美国硅谷银行的运作方式及其特点
国内学者建议设立科技银行的参考模板是美国的硅谷银行。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简记SVB)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专业银行,虽然贷款支持了大量早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但是硅谷银行却很好地控制住了信贷风险,并从所支持过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中获得了较高的收益,率先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硅谷银行净利息收入比2009年增长9.4%;贷款增速达21.4%,不良贷款率由2008年的1.57%下降到了0.71%。硅谷银行因此也获得诸多荣誉,2010年硅谷银行跻身福布斯美国银行前5位,2008年《银行家》杂志绩效银行150强排名第三位。研究发现:硅谷银行的成功在于其创新发展了一套支持各个成长阶段、尤其是早期阶段具有高风险的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投融资服务模式。
坚持服务特定领域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模式
硅谷银行的服务对象具有鲜明的技术领域特色。硅谷银行并不是覆盖所有范围的科技型企业,而是有选择地长期支持几个特定技术领域的企业,支持对象集中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清洁技术和葡萄酒行业等领域。发放贷款以高科技企业为主,根据统计,2010年在SVB发放的贷款组合中,有55%是支持软件、硬件、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企业。通过长期服务于特定领域的企业,硅谷银行的专业化优势非常突出,可以确切掌握这些企业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市场价值,有效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银行对于企业的认知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不同成长阶段高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
高科技企业从设立到发展壮大,所需要的服务不仅是融资服务,还包括咨询、信息等多种服务。硅谷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将所支持的企业划分为三类,分别是初创期(收入在500万美元以下)、小有成绩的处于扩张期的企业(收入在500万~750万美元之间)、全球化(收入在7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硅谷银行量身定制提供SVB加速器(sVBAcceler-ator)、SVB增长(SVB Growth)、SVB企业金融(SVB Corporate Fi-nance)三种不同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融资和服务需求。
与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合作,提高项目选择和评估能力
创业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记“vc”)在美国高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很多非常成功的公司都曾获得过VC的支持,如思科、雅虎、微软、eBay等。而且,VC公司还具备较强的挑选项目能力,其投资过的早期科技型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成长前景。因此,硅谷银行致力于和全球范围内的VC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目的是提高银行甄别客户和挑选项目的能力,及时掌握投资界的最新动态和VC所投资企业的最新状况,准确估计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回报。
建立专门的专家服务团队,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服务质量,硅谷银行建立了专门的清洁技术和生命科学行业的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价值评估和咨询服务。硅谷银行的生命科学团队在业内非常有名,具有丰富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企业创业知识,现已经为全美半数以上早期阶段的生命科学公司提供过服务。硅谷银行还设立了一个专门服务初创阶段生命科学型企业的专家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入驻到企业,与企业创业人员一起工作,利用自身掌握的创业知识,给这些初创期的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孵育创业企业成长。
开展适应高科技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针对早期阶段高科技企业缺乏固定资产、专利多的特点,硅谷银行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很多拥有技术专利的高科技企业由此获得了硅谷银行的贷款支持,解决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采取独特的产品设计理念和风险控制措施
硅谷银行之所以敢贷款支持处于早期阶段、风险较大、不被其他金融机构认可的高科技企业,在于其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品开发设计理念和风险预防措施,包括:首先选择VC支持过的科技企业发放贷款;其次发放贷款时签订第一位受偿顺序条款;然后以企业的知识产权作为质押,降低企业违约贷款的风险;最后是重点关注贷款企业的现金流。
当前国内科技银行运作方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目前国内的科技银(支)行在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目前设立的科技银行都是以支行的形式出现,还不是具有法人地位的金融机构;与硅谷银行相比,国内科技银(支)行在运作模式上还存在局限性,发展方式的持久性有待进一步探索。
总体上看,当前国内的科技支行都是在政府的行政推动下设立的。各地的科技支行在设立时,都会享受当地政府的政策优惠,科技支行会强调追求政府政策支持,如要求较高的风险容忍度、要求科技贷款人员尽职免责等。更重要的是,国内科技银(支)行在运作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业务外包和风险剥离”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外生发展模式,与硅谷银行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还有很大距离。
科技支行的贷款风险主要是由政府承担
目前科技支行发放贷款的损失主要有财政资金来承担。虽然有些科技支行也联合出资设立了贷款风险补偿金,但是比例都不超过30%。还有一些科技支行是利用担保机构或者创业投资机构来控制风险,但是这些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都是政府m资设立或者政府控股的公司,因此一旦银行发生了不良贷款,贷款损失实质上还是由财政资金来偿还。如杭州银行的贷款损失由财政资金、国有担保公司和银行分别承担4:4:2的贷款损失,银行只承担贷款损失的20%。
科技支行的服务对象没有明显特色
与硅谷银行的服务对象具有鲜明的技术领域特色不同,国内科技支行的服务对象并没有明显的行业和技术领域特色。目前科技支行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当地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并没有对支持客户进行明确的领域划分,基本上包括了本地区内所有科技领域的高科技企业。
科技支行的专家团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的科技支行主要是依靠政府科技部门或者高科技园区推荐项目,或吸收科技、政策、投资等领域的专家参与联合审贷,来弥补银行在科技、投资等领域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与硅谷银行强大的专业团队相比较,国内科技支行的专家服务团队建设存在不足,尤其是缺乏服务于创业阶段高科技企业的专家团队。
科技支行的金融服务特色不明显
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和服务体系不明显,没有形成系列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针对初创期的高科技企业而言,科技支行在提供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和培育上的能力不足。
科技银行运作方式的探讨
目前设立的科技支行只是为最终实现成立科技银行做探索性铺垫,未来我国科技银行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消除金融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解决企业的贷款融资难问题呢?消除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缺失问题,需要重点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发现、价值评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风险分担和技术变现流通上人手,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有效促进科技与银行的结合。
针对当前国内科技支行运行方式存在的不足,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国内的科技银行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才能真正发展成为类似硅谷银行的市场化运作的科技银行,实现贷款支持早期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
建立银行本身的专家服务团队,提高银行识别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能力
科技型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需要具有相对专业性更强的专家来进行识别、判断和服务,因此科技银行必须要拥有专门的专家团队,实现高科技企业的鉴别、评估和服务功能,保证科技银行拓展主营业务。
细化服务对象,发展成为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银行
高科技企业所涉及的领域有几十个,不同领域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何把握不同行业的企业特点,挑选和判断适合科技银行贷款支持的高科技企业,尤其是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科技银行是否发放贷款非常重要。硅谷银行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将支持对象集中限制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清洁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提高了银行挑选高科技企业的能力。因此,未来的科技银行应该细化服务对象,突出所支持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特点,成为支持特定领域的科技银行,这样不但可以充分提高科技银行认识和把握所属领域企业的能力,也有助于科技银行跨出区域的限制,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商业银行
提供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科技企业的服务
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高科技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壮大成为一家大型企业,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除了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之外,还需要其他的创业辅导等服务,因此,科技银行需要和硅谷银行一样,开发出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创业辅导等服务功能,支持企业快速成长。
提高金融创新,增强金融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
科技银行必须改变目前依靠政府来承担银行贷款风险的短期发展模式,走依赖金融创新来减低银行贷款风险的道路,因此未来的科技银行必须提高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依靠金融创新来控制和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建立与VC、评估、担保等机构的广泛联系渠道
关键词:创新;战略;认识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16-02
党的十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核心和关键,必须在制定政策、落实资金、强化扶持、注重实效方面推进科技创新,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切实把发展思路聚焦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提高认识,切实摆上位置
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攻坚期和创新能力的跃升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政府、到企业以及每个人,对此都有责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切实认清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切实把科技创新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把一切能调动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二)加强领导,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突出以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实绩为主的奖励导向,加大对优秀科技成果和人才的奖励力度,组织科技创新大会,大张旗鼓表彰宣扬科技创新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对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的进行重奖。加强区域技术经济合作,以“加强科技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引进科技人才、加快产业发展”为主题,举办科技成果交易和人才交流会、举办科技成果会、高端论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三)科学部署,强化政策支撑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政府部门要围绕本地区发展大局,制定自主创新体系规划、人才战略规划等。同时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投资导向、专利申请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开展创新攻关创造条件。通过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等工作,着力构建本地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
二、积极把财力投入倾斜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创新
激活民间投资,降低准入门槛,按照“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的原则要求,重点向科技创新方面引导。做好中小企业担保、信托投资等投融资工作,有效科学解决创新资金缺口问题,为创新驱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推进金融资本支持创新
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为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积极搭建科技与金融合作的平台,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引导基金,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扶持科技发展的担保机构,为企业创新资金保障增添渠道。
(三)争取上级补助引导创新
上级专项补贴资金不仅能弥补创新资金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政策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要认真学习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谋划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争取国家、省和市科技推广等专项建设资金支持,为创新驱动提供活力。
三、真正把企业主体突出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扶持企业开展创新合作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科技信息平台,提供国家优惠政策、经济走势、行业动态、科技创新方面的信息;搭建企业供求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供应商和客户,加强双方战略合作;搭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建立本地人才信息数据库,为企业人力资源高度提供便利 [1]。坚持把优先扶持产学研科技项目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适时召开产学研对接大会,组织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推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企业实现对接、转化,推进产业化进程。
(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能够敏锐地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对成果转化应用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在产学研合作中处于关键环节和核心地位。只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有根本的力量依托,科技创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2]。可以依托骨干企业,通过战略引进、合作共建、扶持培育等途径,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等,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帮助企业引进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帮助企业重点培育和引进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在户籍、档案管理、职称晋级等方面实现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培育创新团队、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夯实促进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四、始终把科学发展依托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依托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传统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动力正在削弱,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大而不强。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难以支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3]。由低端到中高端这个形势“倒逼”我们必须通过创新这个驱动力来解决、来发展。要努力在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备方面下功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条,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稳步提高竞争水平。
(二)依托创新驱动打造特色专业园区
一个地区要实现创新驱动大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园区,反过来,创新驱动对产业园区的发展起着根本的推动作用,专业化的科技园区发展与创新发展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要依托创新,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创造企业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为区域自主创新发挥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依托创新驱动推进“新四化”融合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必须由原来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创新是“新四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发展的动力和核心。要通过创新,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而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耿明斋.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基于传统农区的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59-280.
[2]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海城模式:三化并举协调发展[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1-137.
[3] 曹勃亚.新驱动谋发展[J].时事报告,2013,(3):8-15.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 of Innovation Strategy
LIU Chang
(Zhengzhou Tourism College,Zhengzhou 450009,China)
[关键词]农业科技;金融支持;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54 ― 02
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程度也随之增加。随着国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和农村配置,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强,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但是,农业科技企业自身信贷吸纳能力弱,农业保险作用未能发挥,农业担保体系弱小,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多方面因素制约了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
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贷款条件严格、程序复杂,农业科技企业很难满足贷款要求。目前,由于农业科技企业多属于成长型企业,受资产结构不清、发展前景不明等因素的影响,信贷风险普遍较高。对此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对农业科技贷款都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贷款条件。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贷款采用商业贷款管理,贷款必须满足抵押条件,并经过银行及科技部门双重审批。即使农业科技项目符合贷款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还需要有不低于项目总投资20%的资本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其他企业法人为其担保,贷款门槛高。商业银行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发放执行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审贷标准。特别是对小微型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不仅要求企业提供土地、厂房作抵押,大部分还规定抵押物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股东房产,民营企业还需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并要求企业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贷款门槛较高,多数小微型涉农科技企业很难达到。
(二)农业科技预期收益不稳定、成果估值难弱化了自身信贷吸纳能力。农业科技发展一般开发周期长、投入大。正常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6-8年完成,一项新技术需要3-4年完成。而且,在农业科技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面临着技术风险、应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管理风险。农业科技发展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研发成功难、预期成果估值难、成果转化应用难弱化了农业科技自身信贷吸纳能力。信贷吸纳能力较弱。商业性金融机构从利润收益、风险管理、贷款责任等角度出发,介入意愿较低,不愿为企业,尤其是成长初期的企业办理此类高风险贷款。据统计,截至2013年2月末,齐齐哈尔市风险投资资本投入到新农业及生物科技行业的金额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1.9%和0.67%,而且由于风险投资机构较为谨慎,对于种子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更是微乎其微。
(三)金融制度安排和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不利于支持科技创新业务开展。农业科技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可抵押资产较少的特点,但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对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执行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审贷标准,企业在创新产品产业化之前难以得到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同时,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知识产权质押、农产品抵押、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发放规模有限。而且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转化为产品、升级为产业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无形资产价值认定非常困难,转让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
(四)农业科技相关险种有待开发,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由于农业本身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而黑龙江省单个农户经营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有效规避农业生产过程的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较弱,急需参加保险转移风险。但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迟缓,导致投保的农户与企业少,受灾损失难以分散,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目前,黑龙江省开办涉农保险业务的机构主要是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和人保财险公司,农业保险险种非常有限。同时,农业保险在发展中,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高、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导致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2012年,种植业保险覆盖面积仅为8551万亩,仅占全省农作物植面积的39.2%,赔付金融仅为11.71亿元。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年均损失20亿元左右,旱灾损失10亿元。
(五)担保体系弱小,放大能力不足以支持农业科技信贷需求。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贷款安全,在提供贷款时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的质押物或通过第三方进行担保。但企业能满足银行抵押要求的资产少,缺乏有效的质押物。如农产品加工企业用机器设备等作抵押,金融机构认为此类设备更新换代快、折旧率较高,变现价值低,影响保障效力,不同意作为质押物。同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中小企业担保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黑龙江省目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有110家,有一定经济实力担保的政策性机构仅有50多家担保机构,年担保能力仅为100多亿元,而且担保机构主要集中在省内大城市面向制造业、流通业,县级面向农业担保机构相对弱小,甚至没有担保机构。与农业科技企业和融资担保需求相比,农村担保机构无论在数量与还是担保能力上都有较大差距。
(六)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僵化,融资成本偏高。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处于政策性扶持而又完全商业化运作的特殊经营特征,加之农村金融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在农业科技企业信用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利率已经远远对城镇其他企业的贷款利率,严重削弱了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有效需求。2012年我省有的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年利率11.358%,与农户贷款利率一样,融资成本高于城市企业和居民, 超过农业科技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和承受能力。
(七)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没有形成整体合力,配套建设有待完善。目前,由于某种信息交流不畅、沟通机会少等原因,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部门之间的缺乏信息共享和支农共建平台,金融机构与科技、农机、农技等部门联系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性质和经营风险缺乏掌握,农业科技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认识,导致同时这些部门与金融机构也衔接少、配合少,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模式,提高研发效率。鉴于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及外部性的特点,应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推动、院所保障、金融支持”的研发推广模式。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支持,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及保障措施,设专项经费重点推进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环节。企业要发挥在产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校、科研机构要建立科技转化机制,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金融部门要建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风险投资与风险保障相结合的多元化金融支持机构,合理满足农业科技资金需求。
(二)从制度层面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提高金融支持的有效性。金融机构要根据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农业发展银行把涉农企业在研发育种、农产品改良、土地改良及高效灌溉等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纳入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要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拓宽贷款主体、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授信额度,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满足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开展设施农业、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农业科技多元化资金需求。金融机构要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为质押的融资业务,简化质押环节,完善技术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操作流程标准,探索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模式,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和中小企业股权信托融资,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展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业务,既降低了银行风险,又有效弥补产业化的资金缺口。
(四)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发挥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一是延伸农业保险体系。在农业较为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建立农业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农业生产分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保险公司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将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三是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针对农业大灾之年出台对保险公司的有效补偿机制,弥补保险公司承保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损失。
(五)金融化运作,优化财政资金的引导效能。各级财政在自身财力范围内,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探索建立对农业科技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奖励补贴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财政农业资金的金融化运作的新形式,政府与民间金融组织建立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合作研发机制,资金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效能。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存款吸收的现状
长期以来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与地方经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存款吸收仍然处于“守株待兔”式,缺乏系统的体系。虽然大部分县级农村信用社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的体制改革,但是,仍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致使农信社在吸收存款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影响信用社吸收存款的问题
1.居民个人把钱放高利贷,而不存银行。
2.和专业银行的竞争太激烈
3.软硬件不如专业银行
4.员工素质普遍偏低
三、对策建议
(一)提升服务沟通,促进信用社与客户关系发展
目前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为提高我们信用社在客户心中的地位,员工在为客户办理业务的同时,应主动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适时合理地向客户推荐产品,员工在为客户办理正常业务的同时,注意发现客户的需求,并为其做好产品推荐工作,这就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首先要全面提高修养,锻炼与客户的交往能力,在柜员与客户沟通中:一是必须知道说什么,就是要明确沟通的目的;二是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把握好沟通的火候;三是必须知道怎么说,就是要运用正确沟通的方法。其次掌握沟通技能,所谓沟通技能就是:倾听能力、语言能力、体态语言能力和化解对抗冲突的能力,如倾听客户的讲话时,就要能做到静心、虚心、专心、诚心、留心、耐心等。
(二)提高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改进支农作风
认真领会和宣传信用社的服务宗旨为“三农”服务的方针,在员工的思想上树立“存款立社”的经营理念,改变工作作风,做好柜台服务,同时鼓励员工跨出大门到家庭院户,田间地头宣传,与农民促膝谈心交朋友,动员群众把有限的钱存到农民自己的银行”来。发扬背包银行的优良传统,推出流动储蓄、汽车储蓄、电话预约存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吸储手段,把聚财生财的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上,把储蓄业务办到农民兄弟的身边。改变坐等送钱的看门生意及“死”储和靠制度措施的“硬”储,将主动上门精心“揽储”、上门热心“劝”储和尽心开源活”储同电子信息化相结合,解决农民异地存取款难的问题。推行客户经理制和联络员制度,培养信用社的“黄金客户”,使之成为信用社的生息基地。注重优质企业的扶持力度,利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空间。从而达到存贷两旺的良好境界。
(三)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城乡差别对农村资金的分流效应日渐明显,企业、机关和财政在资金的再分配过程中有形或无形的引导着大量农村资金的分流。首先,政府应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乡镇城镇化的建设步伐,着力解决乡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问题,为企业的落地扎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部分企业能扎根资源地;其次,政府还应减少对财政预算资金的直接干预,应当建立以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的资金管理办法,允许农村信用社办理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等的存款业务,而不是简单的上收、下拨,让农村资金能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适当的形式返回农村金融市场。借此,增加农村企业、农村机关团体和农村预算资金形成的存款货币总量在M1、M2中的占比,促进资金回流农村。
(四)加快发展电子化建设
目前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电子化建设日新月异地发展,而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与同业相比已明显滞后,因而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既是适应同业竞争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自身行业升级换代的需要。从现实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上看,更要彻底解决结算渠道和通兑问题,以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紧迫性和使命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主管机构来组织领导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应充分借鉴商业银行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制特征,引进科技专业人才和培养自己原有的人员相结合,统一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在引进设备方面,既要讲究先进性又要兼顾实用性和效益性。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统一各地主机型号、软件版本、网络平台,尽量避免软件开发管理及费用的重复投资所造成的巨大浪费,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
着力破解高校院所“就是硬道理、立项就是生产力”的科技评价机制扭曲难题。和科研立项是高校院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大多数高校院所将科研力量和工作重心放在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博硕士点建设上,把研究人员的职称职务与数、出版专著数、课题立项数挂起钩来,按成果级别量化累计并作为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科研奖励的依据。在“重发表、轻运用,重立项、轻转化”的评价机制导向下,高校院所更关心科技创新成果的“产量”,研究人员更在意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对这些成果是否为企业和社会所需重视不够。高校院所自身形成了相对封闭僵化的体内小循环,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企业界人士、科技部门工作人员则反映,科研院所、高校自主申报课题进行研究,很少考虑其现实应用价值和由此转化所能产生的效益,这种模式导致科技决策不科学、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不互通等问题。因此,尽管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数量与日俱增,但并非基于市场需求驱动下的增长,况且不少成果在职称评审、课题验收结项后束之高阁,最终导致科技成果雷同重复多,原始创新少;成果数量多,实际转化少,高校院所创新成果与企业和市场的需要脱节。
评价机制扭曲是科技投入产出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着力破解。要尽快调整将数、课题经费数、项目专利数、获奖成果数与职称职务晋升挂钩的机制,不再以论文和项目论英雄,要将技术创新成果和转化应用实绩纳入考核体系,尤其是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要确保有一定比例的指标用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人员。研发项目特别是大型科研项目短期难以见效,要改变按年度定期考评科技创新成效的做法,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或实施周期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科技资源投向和力度,确保有限的科技资源用在刀刃上。要尽快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科技投入不能过于集中在研发阶段,要建立覆盖研发、中试、转化等全过程的科技资源支持体系,特别要加大对中间试验、转化运用等环节的投入;要改变单一按科研论文和项目配置科技资源的机制,哪怕没有论文或专著公开发表,只要创造出有市场价值的专利、发明、技术或产品,都要给予支持。科研链要紧贴产业链深化研究,高校院所要主动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研究方向和项目遴选要遵循市场规律、瞄准企业需求,突出企业在科研立项方面的话语权,特别是应用型科技研究,必须紧扣市场需求,以服务企业和创造价值为宗旨,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导向,促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改革,高校院所利用财政性资金资助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至少50%归成果完成人或研发团队所有,让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享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收益,有更充足的创造动力和创新激情。要建立重大科研创新转化成果利益均沾机制,对于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不仅要重奖完成者,还要给予其培养单位(培养人)荣誉,激励高校院所和博士(后)导师在培养和传承后人上多下功夫,在科研领域真正形成“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继有人的局面。
着力破解企业科技投入“不敢投不愿投,内生创新动力不足”的难题。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最贴近市场,对市场感知和产品需求最敏锐,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理应成为创新主体。但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高校、科研院所主导创新,企业偏重生产运用的路子,这样的路子无法动态把握市场走向和产业发展趋势,难以有效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企业科研投入动力和热情明显不足。再加上创新环境不佳,不少企业对创新忧心忡忡,担心投入产出周期长,沉淀成本高,创新风险大,特别是仿冒盗版成风。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假冒伪劣盛行,违法成本又低,必然导致科技领域“劣币驱逐良币”式的逆向选择,伤害企业创新积极性。具体而言,企业创新投入不足的原因各异。国企有创新实力,不缺研发资金,但由于市场占有率本身比较高,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又不受硬约束,创新动力不足。一些国企负责人对创新“不冷不热”,认为“创新时间较长、风险很大,不成功要自己兜着走,成功了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民企富有创新活力,但往往缺乏研发实力,资源和能力有限,创新实力不足。外企研发能力强,但严格控制技术转让,特别是对关键核心技术严格保密,技术外溢不足。
因此,当务之急要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资源投入优先向企业集中,创新平台优先向企业集成,科技项目优先向企业集结,高端要素优先向企业集聚,保护企业创新热情,激活企业创新活力,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愿意投入、舍得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支持力度,着力发挥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效用,支持设立各类科创基金,加大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金融支持,推动产业资本、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更紧密地结合,使企业有动力、有条件在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领军型骨干龙头企业建立研究院、中试基地、转化基地、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进行科技项目攻关,引导企业参与产业发展规划、科技专项规划等政策制定,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申报,高校院所必须联手企业才能申报。要尽快完善国企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将对主要负责人的科技创新考核作为硬性要求并加大考核力度,促使国企进一步加大从收益中提取研发投入的比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是富有创新精神、极具创新活力的企业方阵,要千方百计帮助它们破除制约创新的一切瓶颈障碍,大力推进共性技术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辐射和扩散,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切实把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财税金融等相关扶持政策用足用到位,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承担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研发,让它们感到科技投入“投有所值”,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创新主体的合法利益,让真正的创新行为得到应有回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着力破解各类创新主体“画地为牢各自为战、协同创新不力”的难题。科技创新力量多元,除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三大主力军之外,还有中介服务机构、科技社团、投资机构、法律机构等大量辅助力量。长期以来,各类科创主体协作意识淡薄,“小作坊”观念较强,协作机制匮乏,甚至抱着“别人有不如自己有”、“自己有不如独自有”的心态,彼此条块分割,独立运行,各自为战,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不能互通,优势不能互补,即使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也是“各自保密,分别使劲”,攻克一项科技难题的实际耗费数倍于协作研究。而且科技资源分散在科技、发改、经信、教育等多个部门,科技项目申报、中试、转化等不同环节的科技经费来源均不同,导致一些科技项目多头重复申报,科技成果重复利用,科技资源重复获取,科技力量耗散流失,制约了有限科技投入效用的最大发挥。
如果仍延续分散、封闭、孤立的科研工作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单打独斗、各行其是、闭门造车,很难出什么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要尽快建立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产学研结合创新专项基金,统筹方方面面的科技资源和力量,协作实施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专项。要大力破除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创主体之间的藩篱障碍,加快构建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的战略合作联盟。鼓励高校院所与开发区、工业区、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园区开展科技结对,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把经济社会发展急要的科技需求转化为重大科技任务,把与产业转型升级息息相关的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为重大攻关课题,组织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技术力量进行协同攻关。特别是对于一些应用广、投入大、转化周期长的关键共性技术,要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以股份制、理事会等方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或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整合行业相关资源进行联合承接和研发。对于面向中小企业、市场集中度低的行业技术研发,要围绕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建立研发机构,强化技术成果共享,发挥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辐射功能,服务块状经济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要打破科技人才流动的条块分割,打通企业和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流动障碍,鼓励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到企业兼职兼薪从事研究或自主创业,鼓励企业选派科技人才到高校院所参加技术培训或研发,允许高校院所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并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岗位职级和工资待遇,支持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休学创业,创业实践可抵扣学分,并允许其无限制接续学业。
着力破解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不专、孵化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难题。创新的本质是将创造的知识和技术转变为经济效益的过程。只有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成功,创新价值才得以实现。然而,目前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只有25%左右,最终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科技转化效率不高,并不完全在于技术不成熟、企业不接受、扶持力度不够,也不一定是企业不愿投、不敢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科技中介服务不够。科技中介服务是孵化科技种子的“阳光”和“雨露”,没有良好的科技服务,科技“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就会很难。目前,各种冠名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等名头的科技中介机构琳琅满目,但这些机构不少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化过来的,服务理念、市场化意识、专业化程度等都与现代科技服务需求有不少差异,难以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一条龙式的良好服务。更有甚者,一些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宗旨和目标有一定异化,不是以帮助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为导向,而是以帮助企业或科研院所争取科技立项为任务。据熟悉科技中介服务的人士反映,这个行业的不少机构主要精力不在于为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排忧解难,而是帮助企业“包装材料”向有关部门公关,争取科研项目经费。
科技中介服务质量和效率高不高,关系到科技成果能否尽快转化真正落到地上。在目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技术交易服务标准,规范科技服务市场,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各类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技术评估机构等的管理,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提高科技中介机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要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创新孵化体系建设,扶持优质孵化器做大做强做实,加强孵化器规范运营管理和考核,进一步提高孵化器孵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大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聚,鼓励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利商标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机构向科技开发区集聚,促进知识、技术、专利、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高效耦合,加快科技信息交流、技术交易和科技成果转化。如可探索建立“科技中介服务超市”,促使优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起来,特别是把有质量、有信誉的中介服务机构串联起来,为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提供“量体裁衣”式的科技服务,降低科技成果转化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着力破解科技创新领域“冷板凳不甘坐坐不住,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难题。科技创新的“天敌”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没有甘坐冷板凳的执着精神,是难以出大成果的。必须正视的是,在现有评价考核机制下,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些科研人员不敢冒险、害怕失败,被功利观念束缚住了手脚,没有踏踏实实地搞研究,甚至向歪风邪气低了头,将严肃神圣的科研工作变成了“圈钱”的捷径。个别学术大腕、学界明星无心潜心学术,像明星一样频繁走穴,利用自己的人脉拉项目、跑项目,被称为科研界的“包工头”,这些人拉来项目之后又分包、转包给助手或研究生,搞出来的往往也是短、平、快的东西,最后再冠名发表或结项。在现行科研体制下,一般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创人员囿于资历浅,不得不依附于名家大腕,在科研子项目承包中“分一杯羹”,从而形成一条分工严密、职责明确的科研“生产线”。这样的科研体制,压制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致使他们无法将全部心思精力放在科研上,难以产生真正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关键词]科技服务;市场主体;企业效益
1科技服务业的统计界定
2015年,国家统计局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和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了《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从统计标准的角度对科技服务业统计进行了规范。将科技服务业的范围确定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普及和宣传教育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七大类。其中,信息技术服务、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推广等行业是科技服务的核心“骨架”;金融、财务、法律、出版、科普宣传、政府管理等行业,是科技服务的“筋脉”支撑。
2市场主体分布五个集点
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截至2013年,西安属于科技服务业行业范围的法人单位1.33万个,从业人员58.88万人,呈现五个集点。
一是向核心领域集中。核心领域有法人单位0.58万个,从业人员22.26万人,分别占43.9%和38.0%。考虑到相关领域中只有部分业务活动和单位应属于科技服务业,核心领域的实际占比将达到半数或更多,初步呈现向核心领域集中的趋势。
二是向专业技术服务集中。根据普查资料,西安科技服务业中专业化技术服务单位占15.9%,从业人员占20.3%,主要是勘察设计、工程设计单位。科技信息服务单位占21.9%,从业人员占26.4%,主要是各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单位,反映了西安软件业服务外包行业的实力。
三是向企业类型集中。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核心领域中企业机构的比重已经超过90%,市场化程度较高;相关领域中,由于有部分行业涉及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单位,企业机构的占比相对较低,但也接近八成。
四是向非公领域集中。从控股情况看,目前西安科技服务业中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单位数占比尚且不到10%,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和其他控股类型的企业占比达到了92%以上。其中私人控股企业的单位数最多,有超过1万家企业,但规模优势仍未形成,人数、收入、资产等指标仍远小于国有企业。
五是向开发区集中。五区一港两基地共有科技服务业单位近5000家,单位数和人数都占全市30%以上,企业营业收入更是占全市半数以上,成为西安科技服务业集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安高新区的科技服务业集中优势最为明显,区内共有科技服务业单位近3000家,从业人员近18万人。
3企业经济效益喜忧参半
经济总量规模较大但下行压力同样加大。2013年,全市属于科技服务业行业范畴的法人单位中,有企业1.12万个,全年营业收入2077.32亿元,资产总计10425.97亿元,总体规模较大。但企业收入增长放缓,利润实现困难,下行压力较大。
规模以上单位数量增加较快但平均规模有所缩小。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417个,比上年增加155个,增长较快。但户均拥有从业人员306人,年实现营业收入2.26亿元、营业利润0.26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69.7%、72.1%和65.3%,企业规模显著缩小。
核心领域成长性好但相关领域经营形势严峻。2014年,核心领域的规模以上单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0%,成长性较好。相关领域的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营业收入同比仅微增0.1%,营业利润同比减少5.7%,经营形势严峻。收入下滑最为明显的是科普宣传、中介服务、广告会展等领域。
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双高。2014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人均产出73.64万元(按营业收入计算),是其他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的2.1倍;人均应付薪酬12.54万元,是其他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的2倍,是2014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2倍。科技含量高、人才智力密集特点明显。
4“骨筋”适配有所不足
核心领域综合实力较强,技术要素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核心领域调查单位中,有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73个,占32.9%;有114个企业独立拥有各类知识产权5000余件;有84个企业专门设置了负责研发的机构或部门,专职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超过6000人,约占企业员工数的1/5。从业人员中,8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2%具有海外学习经历,1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014年,调查单位营业收入344.21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收入增长7.3%,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收入增长4.4%,近三年有科技经费投入的企业收入增长8.8%,技术要素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研发意识强、投入高。除了专门设置研发机构,部分调查单位采取项目组形式,按项目从不同部门中抽调人员开展研发活动;还有近30%的调查对象与其他机构开展了科技合作,省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是企业合作的首选。26%的企业在近三年的财务数据中能够明确核算科技经费投入情况,且科技经费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在18%左右,其中科技经费投入最高的企业甚至超过了同期营业收入。
对相关领域服务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核心领域调查对象列出了当前最需要的3项服务依次是人才培训、市场推广和法律服务,与企业反映的当前经营中存在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缺乏,企业有技术、有产品但推广营销渠道狭窄、平台少,各类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棘手等问题直接呼应。但从相关领域调查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认识依然停留在空泛的概念阶段,存在对科技活动的认识不足、业务量不足、效益预期不足、未来拓展意愿不足、有效服务不足等问题。
5对策
第一,全面提升核心领域综合竞争力。加大对基础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工作者从事基础性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用权威、领先的学科优势为产业发展打造核心实力。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开展研发活动,参与区域或行业标准制订,提升影响力。
第二,全面提升非公领域主体活力。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服务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对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科技小巨人给予奖励。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比例,研究设置专门面向民营企业的科技服务采购项目。
第三,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资本实力。多角度加强科技服务投融资体系建设:在传统货币银行业探索新的抵押、质押方式,拓展完善知识产权质押业务;鼓励开发适合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的保险品种,分散项目建设中的风险,减少因支付保证金等原因而产生的资金沉淀,激发流动性;在地方财政允许的范围内,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切实减少科技企业税收负担;鼓励科技服务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企业上市给予辅导和奖励。
第四,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科技影响力。引导和鼓励科技服务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发现机遇,为科技服务开拓市场的同时提升县域经济科技含量。发挥开发区带动作用,提升开发区科技服务增长极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影响力。
第五,全面提升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科技服务公共设施建设,充实各类科技馆、博物馆的馆藏量,丰富布展方式,提升科普宣传服务能力。鼓励新闻、出版单位探索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市场好评度高的科普出版物。培养挖掘文字功底好的科技从业者和具备相当科技专业素养的文字编辑,提升科普宣传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势下,如何认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把握农业科技供给及农民需求状况,构建合理的农业科技供给模式,关乎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与稳定。笔者以农业大省的山东省为例,根据问卷调查和政策分析,研究基于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供给模式构建问题。
1山东省农业科技供求的现状
为了解山东省农业科技供求状况,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0年12月~2011年3月对山东省17个地市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回收问卷418份,有效问卷389份。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情况、政府提供农业科技的状况、获取农业科技的途径及评价、影响获取科技的因素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解,以此探求农业科技供求规律,从而构建一种能够真正满足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供给模式。笔者所用数据均来自课题组的调查。
1.1农民具有强烈农业科技需求,但使用效率偏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文化科技意识有了普遍的提升,绝大多数农民都认识到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调查统计来看,84.1%的农民认为农业科技非常或比较有用。但是,农业科技的经常使用率却很低,仅为27.5%。大多数农民没有将农业科技持续、稳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调查中49.6%的农民认为获取农业科技不方便。
1.2农民实际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应用,建构了较为完善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供给体系。但是,现实中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却很单一。调查表明,“向邻居亲友学习”所占比例最高,为29.3%,24.4%的人“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书报查阅”获取农业科技信息,从“政府和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下乡”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比例仅仅为13.4%和9.1%。可见,政府的科技供给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没有真正切实的满足农民的需求。当问及农民“最有效的科技获取方式”时,36.3%农民希望农业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指导,11.5%的农民希望农业专家进村培训。可以看出,农民对政府和农业专家提供的科技服务寄予较高的期望。现实中农村科技的有效供给与农民科技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
1.3农民需要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销售信息调查显示,农民最需要的是实用、高效的农业技术,超过半数的农民认为最需要的是能够直接增加产量的农业技术,其中31.6%的农民最需要的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27%的农民最需要的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因此,农业科技供给应当从农民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科技的供给结构。除了生产技术需求,50.6%的农民还选择了“农产品销售信息”。因此,农业科技的供给链条要延伸到流通环节,切实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
1.4政府的科技下乡及科技培训工作实效不显著调查显示,48.6%的农民没有接受过农业科技学习培训,偶尔参加过的比例为37.5%,经常参加的仅为13.9%。当问及农民“政府的科技下乡培训工作情况”时,60%的农民承认政府不同程度地做了相应工作,但是半数农民表示政府的科技下乡培训工作只是偶尔进行。可见,政府对基层农民的科技培训在供给的覆盖面和长效性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位现象。而且,17.7%的农民认为目前的培训工作存在着培训内容不符合需要,11.1%的农民表示听不懂,34.0%的农民认为没有时间,17.4%的农民认为培训方式过于单一,15.2%的农民认为遇到问题后不能得到及时指导等问题。可见,山东省农民普遍认识到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对实用性生产技术和农产品销售信息有迫切的需求,而现有的农业科技供给却难以有效满足其需要。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供给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繁荣农村的一个根本问题。
2基于农民需求的“一体两翼型”农业科技供给模式的构建
结合山东省省情,从农民需求出发,需要构建以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一体两翼型”农业科技供给模式。
2.1以政府为主体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的供给模式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供给的主要渠道。调查表明,36.3%的农民希望农业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指导,认为这是获取农业科技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行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晰、运行机制不活、农技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1],需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来恢复重建,使之成为一支高效、真正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农技供给主力。同时,政府担当着宏观调控、政策扶持与引导的主导角色,负责协调社会多元力量,建立健全相应运行机制,保障农业科技供给的长效性和普遍性,从而为农民提供全面、周到、有效的一体化科技服务。
2.2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两翼美国实行的是农业高校“教学、科研、推广”体系,一方面把农业研究成果输送给农民,使之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把农民的需求反馈给农业高校以寻求解决方法[2]。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在农业科技供给中具有其他主体无与比拟的优越性,不仅能够发展与创新农村科技,而且能够实现“产、学、研”和“农、科、教”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与推广。山东省具有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应当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科技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并建立起长效的协调机制、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农民为了维护共同利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愿、民主组建起来的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同时农民合作社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万余家。在国家合作社政策环境日益优化背景下,山东省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好合作社资源,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普及、应用中的作用,包括对农民社员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服务,对非社员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积极的示范效应、辐射作用。这种农村科技供给模式的建构要充分依靠政府合作社政策的支持、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与信息咨询。#p#分页标题#e#
3促进“一体两翼型”农业科技供给模式有效实施的对策
3.1继续深化对现有农技推广部门的改革山东省要以满足农民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健全、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根据中央精神继续深化对农技推广部门“三权”的上收改革,明确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农业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是盈利最大化,而农业本身具有的准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省内农技推广部门“三权”必须彻底上收至县(区),以确保农技推广工作“人、财、物”的充分保障,从而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充分总结国内各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要建立县农业主管部门领导责任制、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农技推广人员岗位责任制,实现推广人员的“责、权、利”有机结合。要建立自下而上的技术需求反馈机制和以农民满意为主的绩效考评制度,实现农技推广人员收入、工作业绩与农民需求有机结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政府农技服务的公信力与实效力。要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这就需要政府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3]。还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促进其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中的作用。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4]。此外,要建立中央和省级政府农技推广的专项基金,完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保障有足额的财政支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要加强对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定期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农技人员技术素质与服务意识,切实为农民提供高效、高质的技术服务。要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充实与提高农技队伍的力量与素质,要激励农技推广人员创新多样化的、自下而上的、有效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方式。
3.2推动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充分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供给中具有充分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如何使其充分出来并实现持续供给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3.2.1要完善《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各地政府要详化实施办法。随着农业科技需求日益多样化与供给主体多元化,粗线条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年)已经难以适应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广法》中围绕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职责、资质要求、基层支持与配合及推广的保障措施等内容做出较宽泛的规定,但是涉及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推广行为的规范条款较少,更重要的是缺失具体的实施细则、奖惩办法和监督机制。因此,政府应当组织农业专家,经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立足于农业科技的供求状况,对原有法律进行修订。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存款;电子化建设;业务创新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舞台上走过了近五十年的历程,在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邮政储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农村后,相继出现了农村基金会,近年又推出了村镇银行。目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基层金融服务网点主要由农信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成三角之势遍及各乡镇。这些机构在分割乡镇金融服务这一业务板块中由于在业务种类上近与趋同,而服务功能上优于信用社,竞争性和功利性强而互补性较差,信用社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银行逐渐收缩了对农村基层的信贷投入,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扮演了‘支持农村建设的金融信贷主力军’的重要角色,然而信用社由于功能上的劣势,存款业务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成了制约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瓶颈。
一、影响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制约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一些主要情况,我们认为金融同业的竞争、城乡差别、政策体制和信用社内部建设是影响存款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1.金融网点竞争的影响。目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乡镇农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开展的业务种类与信用社趋同,在网点硬件设施、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和服务功能方面都优于信用社,竞争性和功利性强而互补性较差,农村居民在储蓄观念上对传统的专业银行认可程度较高。传统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仰仗几十年的经营和管理,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已经深入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在竞争储蓄市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金融企业的综合优势,在农村居民的生活意识和文化领域得到了综合认可、接受,农村信用社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超越。
另外,近年来邮政储蓄业务迅猛发展,主要是由于人民银行付给邮政储蓄的转存款利率高于现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2个多百分点,在利益机制驱动下,邮政储蓄业务迅速向农村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渗透,甚至不惜采取非法竞争手段,争夺农村资金市场,从农村金融市场抽走了大量的资金,每年有近7000亿元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流失。对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城乡货币供应量差别的现实格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办法》关于货币总量层次划分的标准以及各层次所包含的内容,我们知道M1和M2的构成。
Ml=M0+企业活期存款十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十农业存款十信用卡存款;M2=Ml+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十信托类存款+临时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从上面的构成分析:由于我国的乡镇大部分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不能满足企业和机关职能单位设置对配套功能的要求。现实的企业布局和机关部队的驻地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城市的中心或城市边缘地带,他们所掌握的大规模货币总量M1、M2中的企业存款和机关部队存款又以货币存款的形式集散在他们的布局地和驻地。因而他们的货币存款大多集中在城市的银行。加之在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的相对落后,国有银行的服务优势已经得到扎根,农村信用社在这块业务上明显失去了先机。截止2007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382981.2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财政存款和机关存款为533937.94亿元,占44.98%;农业存款8680.98亿元,仅占22.66%。
3.财政资金分配的制约因素。在政策方面,我国许多现行制度不利于银行间公平竞争。如国家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财政预算外资金、事业单位、保险公司的有关款项不允许存在农村信用社。再如在近年地方政府推行的地方财政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的政策,要求地方所有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由地方财政核算中心核算,资金帐户统一在指定银行开设,更加加速了区域存款货币总量的集中。为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的发展又增加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4.电子化建设的影响。在电子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信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普及,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基本完成了银行业务电子化处理的推广,紧随其后邮政储蓄也完成了电子化建设。快捷的服务、方便的通存通兑结算,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而农村信用社在管理改革的探索中,业务核算电子化已远落后于他人了,电子化进程滞后,结算渠道不畅,成了阻挡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最不和谐的因素。
5.业务创新的影响。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各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国内金融与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国外银行业进入的冲击,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客户需求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业务类型,例如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顾问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个人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有一部分已经通过其他金融企业进入到了农村金融市场,影响到了农村信用社存款资金的组织。
6.农村农民理财意识的提高。随着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农民个人素质的提高,农民对金融理财产品的认知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目前在农村地区却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能着眼于农村市场,从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出发,开发出有利于农民生活的理财产品,致使农民朋友参与基金买卖、期货交易、股票投资等相关产品的几率不断攀升。全国股票交易统计数据显示,受我国股市行情连续上涨的影响,2007年1至9月沪、深二市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就达371168.32亿元,比2006年全年增长了280699.41亿元,增幅为310.27%。从某种程度上也分流了农村地区的一部分储蓄存款。
二、做好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对策
怎样突破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制约瓶颈,是解决我国农村信用社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要从职工思想作风的提高、涉农管理体制的理顺、信用社竞争手段和工具的完善入手来得到破解。
1.提高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改进支农作风。认真领会和宣传信用社的服务宗旨为“三农”服务的方针,在员工的思想上树立“存款立社”的经营理念,改变工作作风,做好柜台服务,同时鼓励员工跨出大门到家庭院户,田间地头宣传,与农民促膝谈心交朋友,动员群众把有限的钱存到农民“自己的银行”来。发扬背包银行的优良传统,推出流动储蓄、汽车储蓄、电话预约存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吸储手段,把聚财生财的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上,把储蓄业务办到农民兄弟的身边。改变坐等送钱的看门生意及“死”储和靠制度措施的“硬”储,将主动上门精心“揽储”、上门热心“劝”储和尽心开源“活”储同电子信息化相结合,解决农民异地存取款难的问题。推行客户经理制和联络员制度,培养信用社的“黄金客户”,使之成为信用社的生息基地。注重优质企业的扶持力度,利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空间。从而达到存贷两旺的良好境界。:
2.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城乡差别对农村资金的分流效应日渐明显,企业、机关和财政在资金的再分配过程中有形或无形的引导着大量农村资金的分流。首先,政府应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乡镇城镇化的建设步伐,着力解决乡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问题,为企业的落地扎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部分企业能扎根资源地;其次,政府还应减少对财政预算资金的直接干预,应当建立以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的资金管理办法,允许农村信用社办理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等的存款业务,而不是简单的上收、下拨,让农村资金能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适当的形式返回农村金融市场。借此,增加农村企业、农村机关团体和农村预算资金形成的存款货币总量在M1、M2中的占比,促进资金回流农村。
3.加快发展电子化建设。目前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电子化建设日新月异地发展,而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与同业相比已明显滞后,因而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既是适应同业竞争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自身行业升级换代的需要。从现实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上看,更要彻底解决结算渠道和通兑问题,以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紧迫性和使命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主管机构来组织领导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应充分借鉴商业银行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制特征,引进科技专业人才和培养自己原有的人员相结合,统一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在引进设备方面,既要讲究先进性又要兼顾实用性和效益性。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统一各地主机型号、软件版本、网络平台,尽量避免软件开发管理及费用的重复投资所造成的巨大浪费,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
4.加快业务创新步伐。要引进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金融复合型人才,加强业务创新型人才的培训,消除业务发展的技术约束,健全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管理机制。针对农村企业和农户,开发适应农村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系列金融产品,要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和网上银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工具和先进的支付手段,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全方位服务,来稳定和扩展客户群体;迎合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推出全新的业务种类,如开办预约存款、基金存款、养老金存款、学生储蓄、住宅储蓄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在农民理财方面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来吸引客户;开发培育真正适合农民工的银行卡产品,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的覆盖面。以达到增加信用社存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克华.货币银行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姚小军.农信社应对农村储蓄变局的思考.财经界,2006,5.
:五月底,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阳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的主题,把脉贵州发展。你认为科技创新对处于加速发展的贵州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陈 坚: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当前,贵州正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
东部地区现在的很多产品,过去是靠人口红利,靠改革开放初期低成本的市场优势占领国际市场。但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这些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现在的市场,必须要考虑资源、环境和人力等各方面的问题。由于在国际市场受阻,所以,目前东部很多地区的生产力有不少是过剩的。反过来,贵州因为工业欠发达,发展比较滞后,也跟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很多工业品都是过剩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引进一些过剩的产业,就是难上加难。东部地区的物流条件,配套条件,人才资源,金融资源,比西部地区要好很多,我们现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如果还是按照东部地区发展的那条路子走,是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怎样才能跳过这个陷阱?就必须要创新发展,通过科技创新走出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利用好贵州的独特资源,把各种红利叠加起来,这样才能形成我们后发赶超的优势。
:科技创新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近年来,贵州对科技创新也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陈 坚:“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召开了两次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和一次人才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科技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至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0年的893.54亿元提高到1402.64亿元,年均增长25.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比例20%,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全国第22位;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12年达到全国第23位,较2010年上升6位;省级财政研发投入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幅。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39.83%提高到42.02%,增长了2.19个百分点,为撬动各方资源共铸创新大业提供了基本保障。
但是,2012年,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仍排在全国第30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位挂末,差距很大,任务艰巨。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这正是加强贵州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因所在。
彰显优势 突破瓶颈
:虽然贵州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正如你所说,与全国相比差距还很大。此次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又把加快科技创新作为今后我省工作的重点。不管是现实情况还是决策要求,推进科技创新势在必行。你认为推动贵州科技创新重点和难点在哪儿?
陈 坚:贵州科技创新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是有难度的。我们在某些领域有些超前的东西,这和贵州本身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是,在大部分领域,我们是相对落后的,尤其是工业,我们对市场的需求不旺盛,导致科技资源在这里聚集的机会少,相应的项目就比较少,而人才又是附着在项目上的。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推进科技创新是有难度的。
但是我们又有相应的优势。这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欠发达,有后发优势,可以想方设法绕过东部地区走过的弯路,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适合本省发展的科技之路。另一方面,贵州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比如矿藏资源,长江以南我们煤矿最多,另外还有磷矿、铝矿等。再一个,自然条件好。贵州是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动植物资源丰富,烟酒茶、生物制药和一些特色农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盛誉不断。但是,如何把这些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科技创新与人才总是紧密相连,而人才在贵州一直都是稀缺资源,这对贵州科技创新发展来说,似乎是一个瓶颈。
陈 坚:要突破人才短缺的瓶颈,就要打破地域的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现在省里一再强调改革和开放,在这两者之中,开放更重要,这不是说改革不重要,而是要用开放倒逼改革,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生产关系没有很好地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变成生产力的一种障碍。所以,赵克志书记在这次报告中的第三个重点就是对干部提要求,对我们的各项工作提要求,要不断改掉工作中的陋习,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更多的强调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科技人员服务,为项目服务。怎样改变?这是我们每一个党委政府同志必须思考的问题。人才愿意来是因为他觉得这里有他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场合。就像今年年初的人才博览会上引进的一个国外人才,他就是看中了中科院的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也发现他主攻的方向和贵州天然生物在某些方面有可结合之处,他才愿意来。我们现在就是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人才感觉到这个地方有发展的机会,有研发成果的可能。要有开放的意识,用这种意识来推动改革,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贵州干事创业。
把握契机 加快发展
:你本身是自然科学类专业毕业,又曾在中国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等大型国企工作过,现在又任职科技厅,对科技工作应该有很深的认识和感受。
陈 坚:我个人觉得推进科技工作有几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这个指数来自各方面的指标,包括教育、通讯、金融、生产力发展、高科技等,这是全省各方面要共同努力的。
第二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力。我们不像京广沪那些城市,他们基础研究多一些,我们更多的是要实用研究,是对经济有直接帮助的研究,这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来做。企业最清楚市场的冷暖,最清楚发展方向在哪里,这就要求科研院所必须要瞄准企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要在这个基础上找科研项目,想方设法在企业和市场中找到科研的定位。还有一点,科技服务、政策服务、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服务也得围绕这些科技活动展开,也必须围绕市场、围绕企业、围绕人才去做,这样才能把科技成果转化好。
第三就是高新技术产值指标。要求年均增长要达到30%,要达到这个水平,光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政府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调动国内外的各种要素的积极性,企业的积极性,科研院所的积极性,以及市州县区的积极性,让科研人员能在这里找到发展的机会。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采取哪些措施提升贵州的科技创新能力?
陈 坚:为实现我省“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我厅将以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召开为契机,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搭平台。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园区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上升为高新区,力争在每个市州建设1个省级高新区。加快建设贵州科技城,引进中科院等重点院所、高校建立研发分支机构,组建贵州省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省应用技术研究院,到2015年,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企业基地达到20家,孵化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
聚人才。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和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把人才、项目、平台、资本结合起来,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考评激励机制,着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
抓创新。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建好项目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产业集群发展。以“5个100”工程、“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为载体,努力选好一批项目立项,以对口帮扶城市为依托,助力推进一批项目落地;以国家部委给力支持为引导,优化整合一批项目实施,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平均递增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