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

实体经济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体经济的问题

第1篇: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

摘 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文中首先对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剖析,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泡沫经济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虚拟的经济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并且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虚拟经济也逐渐呈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但是,从以往虚拟经济的发展进程可知,虚拟经济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因为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对实体经济造成破坏性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希望对分析总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有所帮助。

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一)虚拟经济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有效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虚拟资本具有非常高的流动性,其可以根据经济形势迅速从效益低的产业撤出,并流向效益高的产业,从前景不理想的企业撤出流向更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从而不断的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实现资源重新配置。虚拟资本的这种特性,使得虚拟经济无形间对产业和企业产生一定的压力,并促使企业不断的寻求措施和途径来增加本耽误的效益,进而使得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有效的提高整个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二)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一定的融资支持

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够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通过合适的方式导向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起起大量的资金,满足资金缺乏的单位的要求。因此,虚拟资本流动的便利性和迅速性,对提升货比资金的周转、转移以及结算等各个环节的速度,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均有很大的助益。除此之外,虚拟经济能够加速财产和资本的积累,其所具有的多样性和扩张性等特征,能够帮助实体经济超脱实物形态的约束和限制,实现大规模的增长和扩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融资支持。

(三)虚拟经济能够促进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资产价格随之上升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新兴产业上。新兴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收益的大幅提高和增长,由此可知资产价格和投资收益也同样将迅速增长。而新兴产业资产的价格,尤其是股票的价格超过其实际收益在上升时,就会带来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从而为传统产业的财富向新兴产业流动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并且与此同时,不仅会带来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其同时也会促使人才向新兴产业的方向流动,从而带来产业的迅速成长,促使实体经济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因此,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提高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

虚拟经济的存在肯定离不开虚拟货币,通常来说虚拟货币包括纸币、账面货币和电子货币等多种形式。而当虚拟货币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进入生产或者服务系统的循环时,虚拟经济就会进入实体经济,并因双方之间的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两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的形成则会大大提升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为,其不仅受来自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还会受到更多的来自于金融市场上的与实体经济并不存在直接联系的各种交易和投机活动的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不确定性与风险性成倍的增加。

(五)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容易引发泡沫经济,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因为虚拟经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其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因此,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需要而大幅度的增长和扩张时,就会带来经济泡沫,从而引发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但是泡沫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因此其是不可能长久和持续的,是早晚要崩溃的,而一旦泡沫经济崩溃,就会对金融系统造成严重的打击,并会进一步影响整个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就是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产物,因此,一定要避免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一旦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造成泡沫经济,就会对实体经济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二、有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而出现的,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虚拟经济的出现是经济形态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表征。大力发展虚拟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虚拟经济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者健康持续的共同发展,必须妥善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注意适度的原则。要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适度的发展虚拟经济,切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另外,还要注意控制虚拟经济的总体规模,要保证虚拟经济始终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如果虚拟经济膨胀的速度过快、规模过大时,其就会脱离实体经济,带来经济泡沫。

(二)完善虚拟经济的监管措施和机制

要实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要注意不断完善虚拟经济的监管措施和监管机制。这主要是指,随着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金融机构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来源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同的虚拟资产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在金融行业中存在,而且相互之间的投资方式、交易方式以及交易期限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因此,不断完善虚拟经济的监管措施和监管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虚拟经济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措施,因虚拟经济自身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特殊之处,首先,虚拟经济的监管应在行业监管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做到统一监管和协调。其次,要对市场上的金融交易行为和金融机构的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的管理,并应规范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刘晓欣.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虚拟经济全球化.南开经济研究.2002(5).

第2篇: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第3篇: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温州经济 产业转型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14-02

一、产业模式是温州问题的症结所在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离开一、二、三次产业,人类无法生存发展。温州产业结构“低小散”,是导致困难产生的结构性和深层次原因。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认为:温州经济出现困境同宏观调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温州产业模式有关。温州产业结构模式的特征是“低小散”,2009年,温州企业有14.7万家,规模企业只有8488家,占企业总数的5.77%,近95%都是小微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许多产品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现在,我国制造业平均利润为5%,温州制造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平均利润还不足5%。现在,低成本发展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工资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水电和环境成本提升,升幅较大,在10%左右,温州90%的微利企业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新形势,现在企业的困难面占到40%到60%,企业的路子越走越窄,传统经济模式不堪重负。从去年以来温州150多位老板“跑路”,除思想、品德问题外,更直接原因是同产业困境有关,没有起死回生的希望。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产业转型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同的经济时代有不同的产业与之相适应,在工业化的后期,产业向高度化方向发展,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智能化,产业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用工大幅度下降,生产成本随之下降,利润率显著上升。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盈利企业同亏损、破产企业相抵之后,投资公司的利润率为25%到35%。这说明为什么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的原因和根据。据此,温州的经济转型一定要把产业提升作为新的方向,不能再回到传统的“低小散”产业模式上。实践证明,温州的产业模式和实体经济没有改变,温州发展经济的风险不可能消除,这是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什么人怎么讲也无用。

二、树立信心,明确方向,实施产业转型提升战略

从国家提出经济转型问题以来,温州的转型提升方向是不明确的,有固定资产投资论、有半城市化论,有产业转业提升论等等,究竟哪个是主攻方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近三年来,正因为全市上下许多企业没有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使温州产业面貌依旧,造成今年上半年温州GDP大跌。今年上半年,全国GDP为7.6%,浙江省为7.4%,温州为5.0%,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第一次出现温州GDP低于全国平均数2.6个分点,降幅之大,出人意料。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国际通用的主要指标。GDP的大幅下降,必将削弱温州的经济实力,制约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温州全市上下要树立信心,明确方向,自觉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温州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企业的高效运作,温州经济一定会再展宏图。

1.正确认识温州的经济实力。温州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大加强,积累了丰厚的民间资本,尽管对民间资本的数量有不同看法,但温州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个不争的事实。温州人的三个板块都有较强实力:一是温州本土的798万温州人,这是第一板块。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1978年与2011年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由13.21亿元上升到3350.8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11.12亿元上升到7073.61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由6.29亿元上升到1767.64亿元,财政收入由1.34亿元上升到485.62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50元左右上升到317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3元上升到13243元。温州本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善经商的温州人,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的经济为第二板块。全国各地都有温州人,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温州人有175万人,其中从事贸易业有114万人,占65.1%;从事服务业30万人,占17.1%;从事工业18万人,占10.3%,其他行业13万人,占7.4%。175万温州人在我国东部有92.03万人,占52.59%;中部有52.98万人,占33.13%,西部有24.99万人,占14.28%。

温州人分布最多是上海市,达20万人;其次是北京市和武汉市,有17万人;人数达10万人的有天津市、石家庄市和新疆自治区,5万人的省市有13个。

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达1764亿元,投资100亿以上城市有3个,投资50亿以上的城市有8个,投资20亿以上的城市有22个。温州人在外创办工业企业1800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超千亿。创办各类市场100多个,拥有市场摊位5万多个,年实现商业贸易2880亿,年经销温州商品800多亿。

温州人的第三个板块是分布在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万温州人,其中法国的有10万人,在美国、意大利各有4万多人,经营行业由鞋业、眼镜业、餐饮业逐步向制造业、金融业、珠宝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外贸业、远洋运输业发展。经济实力可能超过第二板块或旗鼓相当。

在现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决定两个实力:一个是经济实力,一个是科技实力。实事求是地说,温州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现在摆在温州人面前的是把经济实力转为科技实力,科技实力上去了,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温州的经济实力增长。问题的关键是主攻方向要明确,坚持实施产业转型提升战略,把力量用在刀刃上。

2.充分利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条件,促进温州产业转型升级。温州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和规范化,创新金融产品、机构、平台和服务,振兴温州实体经济。温州民间金融如果能在阳光化、规范化基础上再创新资本高回报,这对中国将是重大贡献。

分散的小资本如何集聚大资本,为高投入创造条件。高科技产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温州几千亿的民间资本分散在几百万户之中,分散的民间资本如何集聚起来,怎样建立民间资本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像拿钱存银行一样,不用就存款投资,要用时就能拿出来,有没有好办法·

高风险如何规避·国内外已创立风险投资机制。高科技产业失败率达70%,成功率为30%,通过风险投资运作方式,成功与失败相抵,还能获得25%~35%利润,比现在我国制造业平均5%利润高出4~6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建议要直接融资,因为银行贷款具有天然的保守性,不适合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因此国务院给试验区的任务,还有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开展股权转让和股权交易,发展各类债券产品,开展债券融资。

3.以规模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活动,为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抓科技投入,实践证明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1%,企业生产经营局面困难;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2%,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科技投入占销售3%~5%,企业才有竞争力。因此,温州市应以8488家规模企业和39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分别实现规模企业3%的科技投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科技投入,为提高科技水平创造条件。第二,建立研发机构,积极研发新产品,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分别建立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研发中心,建立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实行股权制、期权制、为自主创新创造条件。没有创意谈不上创新;创意是否有价值,还要不断通过研发来证实。第三,抓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抓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在当前,实施“产、学、研”联盟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有人才,有大量科研成果,需要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拥有资金,但缺人才、缺技术,实施“产、学、研”联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产、学、研”各方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第4篇: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

一、美国经济继续面临严峻的挑战,上半年经济增长继续低迷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扩散以来,发达国家流动性出现逆转,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石油价格屡创新高,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7年数据显示: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私人消费和投资依然疲软,政府消费、公共投资、进出口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08年经济增长仅有0.6%,虽然好于预期,但经济继续低迷。近期一些经济指标显示,2008年美国经济继续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美国服务业1季度出现了2003年3月以来的首次收缩,经济整体可能出现季度性负增长。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的行业活动指数,美国非制造业(服务业)活动指数2008年1月份为44.6,58个月来首次低于50,低于50表明收缩。2、3月份数据显示,美国服务业仍在收缩。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超过75%,服务业连续收缩表明经济整体可能收缩。同时,美国制造业2、3月份连续明显收缩,尽管1月份温和扩张,制造业1季度也将整体收缩。

其次,美国非农就业市场1季度也明显萎缩,3月份失业率达到5.1%。美国非农就业市场2003年9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1月份减少7.6万人,初步估计2、3月份分别减少7.6万人和8万人。其中,1月份,商品生产和服务部门就业自去年1月以来首次萎缩。商品生产部门就业1季度更是逐月萎缩。非农就业连续萎缩表现,美国经济开始收缩。同时,3月份失业率自2005年10月份以来再次达到5.1%。

再次,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带来更多的负面信息。2007年4季度全球金融巨头花旗、美林、瑞银、摩根大通、美国国际均报出巨额亏损,很多机构都在罕见地寻求外来资金的帮助,给金融市场带来全面打击,造成进一步信贷紧缩,股市震荡幅度加大。同时,2007年3、4季度,美国企业利润、企业流动资金、公司所得税和非金融类国内企业利润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这些指标的下滑充分反映了美国经济的风险。

最后,经济先行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带来更多的悲观信息。到2月份经济先行指数连续5个月下行;同时,1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3个月大幅下滑,3月份降至64.5,远低于预期。目前商业环境、就业市场及工资预期都比较悲观,而信贷紧缩、物价上涨和就业市场恶化进一步增加了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为了应对危机,美联储6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2.25%。考虑到未来的风险,美联储今年仍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同时,去年以来布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措施,今年2月份进一步启动了总额为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但是,我们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急剧调整和华盛顿经济激励政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的周期性特征。

二、次贷危机影响继续扩散,大大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次级债危机反映了本轮经济周期中美国房贷和金融市场累积的风险。次级债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消费和投资的信心。次级债危机爆发、经济减速则使得这部分家庭雪上加霜,导致消费疲软,引发信贷紧缩;2007年美国住宅存货继续大幅上升,价格回落。图1显示2008年美国次级房贷还款仍处高峰,房贷市场风险仍未充分释放,次级房贷危机大大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其一,次贷危机有演变为一场全面信贷危机的可能。应该看到,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次级债仅是全部次级债的一个部分,与中低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直接和间接影响到的必然是全部次级债。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次贷相关损失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华尔街的损失接近40%。美国银行、券商、基金和企业的损失可能会达到4500亿美元。这些机构的次贷损失有50%与次级住房贷款有关,大约15%―20%是次级不良商业抵押贷款,其他为信用卡、车贷等商业贷款。

其二,次级债危机引发信贷紧缩,形成大量流动性陷阱。次级债危机扩散以来,由于投资风险急剧放大,西方金融机构大幅收紧信贷杠杆,出现了大量流动性陷阱,体现为发达国家流动性短缺,美联储、欧央行、日央行等大量增加了流动性供给。同时,美联储在半年时间里迅速放松银根,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美国放松银根和发达国家流动性大量供给客观上大大增加了全球通胀压力。

其三,次级债危机继续扩散,美联储下调利率,为美元对部分货币贬值提供了更大空间。2002年2月份以来,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欧元、日元和英镑大幅贬值,到2007年底分别贬值69.5%,19.7%和40.1%。2007年美元对欧元、日元和英镑仍分别贬值9.8%,4,4%和2.3%。2008年1季度美元对欧元、日元和英镑仍分别贬值7.24%、9.8%和0.16%,对人民币贬值4%。78

其四,美联储不断提供流动性以及美元的持续贬值,导致石油、金属和食品价格攀升。次贷危机扩散以来,国际资本为了回避风险,通过对冲基金大量进入国际石油、金属和矿产品市场,直接和间接地带动了主要以美元结算的国际石油和食品价格大幅上升,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2005年7月至2007年11月数据显示,国际原油市场多头合同与欧元兑美元汇率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回归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线性相关系数高达86%。

最后,次级债危机继续扩散,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会大大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性。应该看到,美国经济的效率和科技的竞争力使得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继续保持主导作用,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和技术管理优势使得发达国家继续左右世界经济的走势,中、俄、印、巴等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影响有限,更多受发达经济体的影响。2007年美国经济增速降为2.2%,下滑0.7个百分点,日本、欧元区和全球增长速度大约下滑0.3个百分点。2008年1季度包括消费者信心指数和经济先行指标等多数参数显示,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三、全球金融市场联动增强,金融稳定风险加大

次债危机的持续扩散导致信贷质量恶化、结构性信贷产品价格下跌以及金融体系杠杆率下降,使流动性问题更加突出;同时美元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欧元的地位。尽管主要央行采取了干预措施,但金融市场的压力仍然不减。

信贷恶化和被迫出售带来的损失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表面临考验。根据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2008年4月份《全球金融稳定报告》预测,美国房价下跌和抵押贷款拖欠的增加可能导致与住宅抵押贷款市场和相关证券有关的损失总额达到约5650亿美元,其中包括优质贷款预期出现的恶化。若加上美国发放的与商业房地产、消费信贷市场和公司有关的贷款及发行的相关证券,潜在损失总额将增加到约9450亿美元。鉴于金融体系的证券化和杠杆程度,当前的动荡不仅仅是流动性危机,反映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内在脆弱性,所以其影响可能更加广泛、深入和持久。

信贷危机蔓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后,金融市场联动性增强,全球股票市场信心均受到打击。1月22日,道琼斯指数当月深度下跌11%,创下2002年10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同期,日本和欧洲股票也分别下跌17%和15%。1月底,受美国降息预期的影响,市场反弹,但2月再次出现剧烈震荡。1季度,全球股票市场整体表现为震荡下滑,标准普尔500指数由年初的1447.16下跌到3月末的1322.7,下跌8.6%;纳斯达克指数由年初的2609.63下降到3月末的2279.1,下跌13%;道琼斯工业指数由13043.96下跌到12216.89,下跌6%;纽约证交所综合指数由9647.5下跌为8797.29,下跌9%。英国金融时报指数由6479.4下跌到5702.1,下跌12%。近几个月来,新兴市场债务价格与美国融资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上升,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的股票市场也大幅度下挫。

最后,美元持续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欧元的地位。2003年以来,欧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基本稳定在25%左右,2006年为25.8%,2007年4季度升到26.5%;2007年欧元成为最大的发债货币。2007年4季度,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由2006年的65.5%下降到63.9%。尽管美元地位短期有所下降,但是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地位不会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保持稳定。四、应充分认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

2008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本轮经济扩张中,一些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经济走势变得更加复杂,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政策选择将更为困难。因此,今年应尽早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

一是应重视美国经济收缩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我国对美货物出口增速降为0.4%,2月份出现了负增长。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货物进口增速从2006年的10.7%回落到5.5%。其中,从加拿大、墨西哥和欧洲进口增速分别下降到3.5%、6_3%和6.2%,从日本进口则减少了1.8%;从中国进口增速仍然高达11.7%。但是2008年1月份美国进口增速回升到10.7%,从中国进口增速却跌落为2.1%。美国经济衰退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非常复杂,应充分准备美国经济收缩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

二是应重视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给国内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国内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上涨。2008年1、2月份我国进口粮食、石油和矿产品价格大幅攀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分别达到7.1%和8.7%,面临1997年以来最为严峻的通胀压力。我国已连续4年粮食增收,近年来一直是主要粮食产品的净出口国,但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价格仍有很大影响。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口价格大约上涨50%,石油和金属价格大约分别上涨7%和15%,我们运用宏观经济模型分析发现:农产品进口价格上涨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6个百分点,而石油和金属进口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影响有限。

第5篇: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虚拟企业;虚拟经济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四、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第6篇: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

1.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观念弱化。

(1)意愿不强。村干部客观上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农民创业创新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再去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原有村办企业都已然改制,重新强调由村班子集体经营“属于全体村民”的股份制市场主体,在机制体制上看也存在矛盾,难于有大的作为。

(2)发展信心不足。部分村干部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无路可走,信心不足。

(3)工作精力不专。村经济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无专门经管人员,大都是村两委班子人员兼任,很难专注于发展经营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力不从心。

(4)考核激励不够。村干部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力量。但长期以来,对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有余、激励不足,现实中往往出现短期行为。一些村干部只顾村级组织的日常开支,不管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有些拥有一定经营性资产、经营性收入比较稳定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所作为。

(5)管理难度加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对发展集体经济,部分干部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有顾虑;部分群众怕搞毁了受连累,背上新的债务,思想上有阻力。

(6)村级共有资源匮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由于第一次土地承包到户时,集体地、山林及公有财产分割比较彻底,村统管山、留用地保留小,很多村公共财物的变现等,给现在发展村级经济留下空间小,发展的资源不足,加上错过了第一次发展乡村企业的大潮,造成现在想发展村级经济起步难的尴尬。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2.1因地制宜,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本地区的自然与经济条件和优势,通过可行性调查研究,确定经营项目,把潜在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增加产业投入。合理调整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特种种植畜禽业,增加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不断发掘本地区独特资源条件,利用本地区优厚的地理位置,力争把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

2.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社区集体经济补充实力

农民个体的贫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实力,农民富裕了,反过来又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所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农民需求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范围,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引导农民在经济实体内自主投资、自主经营,瞄准市场,选择适合家庭经营的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风险小的项目,使农民愿意投资经营,并且在经济上承受得起。对于有发展前景的,社区集体也可以投入启动资金、场地、房屋等参股,进一步夯实社区集体经济。

2.3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创新,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是要创新领导机制,根据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村级班子素质,帮助村班子建设适合村实际的工作领导体制,重点解决好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决策盲目、债权不清、缺乏约束等问题,确保集体经济项目能按市场化要求运作,实现债、权、利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活力。二是规范财务管理机制,要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对集体资产,无论是土地、果园等资源,还是小型水利设施等固定资产,凡是不再由集体直接经营的,都要合理确定集体与承包、租赁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强承包、租赁合同的动态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

第7篇: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质量 问题 对策研究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经济发展总量问题,其不断通过各项政策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总量不断实现高速增长,但是新时期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经济社会及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质量问题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根深蒂固、实体经济发展乏力、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竞争机制等,这都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必须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充分提升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二、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总量轻质量思想根深蒂固

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国都在重视经济发展总量,不断通过各项政策干预,最大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的发展质量,使得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价值观缺失等问题显得日益严重。虽然新时期我国政府不断强调经济发展质量,但是各级政府为了完成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总量。这种思想在未来还将长期存在,其对新时期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彻底化的修正。

(二)各级政府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不足

实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性保障。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相关企业的利润较低,发展成本不断高企,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显得十分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不足造成的。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其实体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因此这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三)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为引导和规范,而经济发展质量对相关政策的依赖性更强。当前,尤其是十以来,我国政府不断重视经济发展质量问题,但是目前仍然出台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法规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严格的规定,使得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方向,依旧沿用着传统的发展模式,在不断激化的国际市场中,我国经济增速整体在下降,如果再不以相关政策引导各地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将会使得我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

(四)缺乏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目前我国的市场竞争机制还是畸形的、不完善的,因此对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质量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垄断性的企业占据市场主要地位,其具有政策等方面的垄断优势,而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难以全方位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中,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难以得到全面提升,这是十以来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新时期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时期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

经济发展思想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十分显著,就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来看,过于重视经济发展总量带来的问题不断增加,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一方面可以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实际和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本着经济发展质量第一的原则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思想,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改进,通过先进的经济发展思想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二)提升各级政府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其经济发展的质量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扶持,所以对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此,各级地方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出台地区经济发展政策,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实现各方面的创新,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该通过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对各级政府的关于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行为进行监督,使其能够从意识和行动方面充分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经济质量相关政策法规

当前,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思想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当前的经济质量相关政策法规,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完善统一化的指导性政策,在保证经济保持既定速度发展的同时,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同时要通过完善的法规政策严格监督地方政府的相关行为,充分提升各级政府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政策法规,对经济发展质量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引导,使其充分迎合十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

(四)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竞争机制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要在政策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使其能够拥有与大企业同等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增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要使得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充分参与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中,活跃我国的资本市场,使其充分发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功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路径,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四、总结

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经济总量的提升并不能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必须要从彻底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提升各级政府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完善经济质量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出发,在保证经济发展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以此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经济监督管理

从瘦肉精、毒奶粉,到“染色馒头”、毒豆芽、毒粉丝,再到西瓜“膨大增甜剂”、黄瓜“激素避孕药”……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最离不开的食品,却一个个令人闻之色变,又无可奈何。叹息之余,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为什么我们不敢信任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为什么这些造假现象与自我伤害在我们的民族屡屡出现?

一、违法生产为什么屡禁不止

显然,不法生产者与不良商贩造假或使用有害添加剂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尽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投资与获利渠道仍然较为狭窄,但这不应该成为其昧着良心坑害同胞赚黑心钱的理由。和平发展年代,通过正当的途径、方法,经过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解决温饱问题、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是很容易做到的。二者唯一的不同是后者付出的艰辛远高于前者,得到的利益却远低于前者。“利之所驱”成为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的关键。因此,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点思索

一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改变在道德与思想教育层面疏于引导和管理的现状,将道德教育纳入到对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考评中来。具体而言,就是将道德教育与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到对政府官员工作的量化考评中来,把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安全监督管理的有效与否作为对其政绩考评的一部分,并且这部分考核所占比重要大,要与官员的升迁及发展挂钩,任期内辖区出现类似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使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真正从源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二是从立法角度完善法律,发现食品安全问题重典法办,使违规违法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敢触碰公众安全底线。生产者要对自己生产的产品全权负责,经营者要对自己经营的商品全权负责,改变出现问题只有生产者被处理的局面。重大食品问题更是要发现一起,追究一起,严肃处理一起。对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生产者法人和经营者法人,要处以重罚,严肃追究其责任乃至追究刑事责任,要求其必须为自己的不负责任与把关不严买单。目的只有一个,无论生产者还是经营者,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公共安全负责。

三是改变“每一回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几乎只有生产者负责抵罪、整顿、挨罚,而负责监管的质检、工商等行政部门其实则只负责突击行动、道歉、表决心”的局面。强调质量检验检疫机构要切实对每批次产品随机抽检,并对自己的检验检疫结果永久负责。“让生产者自己取样送检”,以及“在办公室看样品”的不正常的监督习惯要彻底通过程序和流程的细化予以彻底纠正。笔者认为:食品安全的管理应参照城市管理的经验,实施网格化管理,明确各区域各点面的责任单位与责任人,责任单位对所辖区域各经营点的现场抽检与检测应作为一种例行工作量化固定下来,有关工作人员每日检测品种及数量亦应作为量化指标确定下来,每日检查要有记录,检查结果要在第一时间公布。所辖区域或范围出现问题,要能较早发现,较早处理,要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对于那些在媒体曝光后才匆匆去检查、去应对并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的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出现问题可能不是你的错,但发现不了问题就是你工作的疏漏与过错。

四是检验检疫费用与罚没处罚款分项列支,由国家或地方财政负担与调配,不得向企业收取。据《中央高层推动食品安全治理》报道:来自山东和浙江的一些基层监管部门的公务员向媒体曝料,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工资福利要靠罚款收费来实现。这样就造成交费罚款的目的不是为了整治和确保食品安全,而是为了部门“创收”。其结果是,违法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只要向监管部门上交“保护费”,即可继续运转。监管部门为防止生产者和销售者因过高罚款而无力生产经营,也会适当降低罚款额度,以确保“羊身上还能长出羊毛”。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检验检疫费用与罚没处罚款应分项列支,检验检疫费用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拨付,专款专用,审计部门定期审查,并定期在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对违法企业的处罚款则应进入国家或地方政府指定的专门账户,计入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调配使用,同样账目公开、流向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不得将对企业的处罚款划归至质检、工商等职能部门收入,更不应按比例返还,使之成为职能部门收取企业费用的动力源泉,避免由此而滋生的腐败行为。

五是扯断监管者与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利益链,加强监管,层层问责,层层追究,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对相关监管责任人要严惩不贷。对于监管部门与违法生产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利益相关者”的问题,要从立法和流程变革的角度予以解决,打破其原有的平衡,扯断其利益纽带。关于立法惩处方面,据媒体报道:可以参考的例子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最高到卫生部长,最低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为此负责而引咎辞职。

第9篇:实体经济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旧区重建 土地征集 政策动向 改造成本

一、前言有人说,深圳用10年时间建成了一座崭新的城市,又用5年时间将其建成一个难以改造的旧城。这个说法虽则偏激,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市规划和管理焦点和难题。进入90年代以来,以东门老街拆迁、上步工业区转型和特区内旧村改造为标志,我市建设已由新区开发转向新旧城区建设并重的阶段,市区重建(或称城市更新、旧城改造)被提到议事日程,并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由于前一阶段城市主要的精力放在新区拓展上,市区重建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很多问题还来不及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一些地区拆迁已经匆匆上马全面铺开。由于缺乏全面的考虑,改造中的社区往往成为新问题区。东门老街改造应该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例。从1993年开始,有关部门将东门老街12.8万m2地区划分为大小不等的若干地块,交由不同开发商自行拆迁改造。由于缺乏统一的筹划,至今改造还局限在有利可图的各个商场单体独立改造上,急需更新改造的基础设施难以推进,加上开发商各家风格不一,工程进度不一,长时期以来东门成了脏乱差集中地区,顾客群体从最高峰40万人下降到25万左右,商业竞争力和吸引力受到明显的影响。更令人忧虑的是,1999年所有单体改造全部完成后,将有近100 万m2商场面积进入房地产市场,而东京最大的商业中心区(包括银座-东京站一带两个一级商业中心地)营业面积仅60万m2,北京西单营业面积也只有32万 m2.相比下,东门商场改建总量远超出实际需求,无论是对周围片区市政设施还是全市房地产市场,其影响是长久和深远的。有专家说:“东门改造将是一锅煮不熟的夹生饭”,也有专家说“东门改造使深圳永远没有了自己的历史[1]。笔者认为,以上问题出现固然与目前不规范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有关,但与我们规划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也不无关系。市区重建历来是城市建设中最复杂、涉及面最广的社会工程,有着极强的政策性。成功改造规划不仅要综合考虑配套政策法规、拆迁补偿组织管理和资金筹措等固有的模式的变革,更要解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速度与标准、更新与变化、近远期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统一等一些复杂的”技术“和”非技术“矛盾。 目前,特区内15个工业区不同程度进入改造和调整时期,构成深圳市区重建的主要内容。加深相关的经济和政策问题的研究对于城市更新工作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这类旧区重建的”旧“,含义已与传统概念有很大差别。它不是指建筑质量、环境景观、交通和市政设施较差,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而是工业区本身的功能和性质”陈旧“,确切地说上这些功能和性质不能适应隐含在现时地域空间之下的”地利“的变化。由于改造对象一般都质量结构完好,市区重建规划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可能是并存的。笔者就八卦岭片区改造规划谈谈对其中社会和经济问题的认识,并清大家指教。

二、 问题的提出1、 概况八卦岭工业区是1986年经济特区确定建设的15个标准加工工业区之一。在1994年以前,区内有近500家企业(其中有20家拥有自己的物业),就业人数最高达9万人,是特区成长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近年来,城市高速成长和快速拓展,使该地段区位由原来城市“边缘地带”迅速成为城市核心部位,也使区内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急升和工业效益下降等问题。在效益普遍不理想的状况下,工业外迁和将空置厂房改作商业、办公等用途,就成为企业摆脱困境的一条有效快捷途径。截止到1996年底,八卦岭工业区188幢总建筑面积约16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中,涉及改变商业办公功能的有60幢,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其中的65%是未经规划国土部门批准擅自改变功能。2、矛盾和冲突客观的说,以上改造行为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进行的,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控制管理手段,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它的弊端不仅是带来了诸如交通拥挤、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国有资产(土地收益)的变相流失。有鉴于此,管理层面认为必须制止改变功能行为,并要求以改造为住宅区的发展目标,制定片区的改造规划。但是,企业对此却有不同的认识和反应。在我们的调查中,50%的业主有改变建筑物功能的愿望和要求,但绝大部分对改为居住难以接受。这是因为现有的标准厂房,可以通过进行内外装修改变为商业、办公、娱乐等,惟独不能直接改为居住用途,除非将只有10多年楼龄的厂房拆除,这会带来改造成本和风险剧增,对整个社区的环境和交通也有很大影响。但是,商业、办公、娱乐的发展是必须借助于一定规模居住人口和经济活动量的支撑,不可能无限发展,因而厂房的改性也有一个限度,这使企业也处于很为难的境地。

三、应该不该?——对计划和市场冲突的思考实质上,处理以上局部地块企业个体经营行为与规划管理层面行为的矛盾,在宏观或更深层面上,是如何协调市场经济和城市规划关系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工业区改造最终靠企业(业主)完成。作为独立预算的经营实体,追逐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行为准则,这是规划必须尊重和服从原则之一。但是,价值规律也决定了市场行为的盲目和天然的缺陷,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市场不能有效地预测经济的长期发展方向,从而使得经济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所需的社会成本很大。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研究市场,把握市场,在顺应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和经济手段引导市场,帮助企业克服盲目性使其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有利城市整体发展。因此,我们以对全市房地产市场研究为突破口,在深入分析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转换关系和城市发展对该片区要求上。确定片区改造方向近期以工贸办公为主,远期发展居住为主的综合区。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特区工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第三产业较工业要高的物业收益,与八卦岭所处的位置相互作用,使调整功能成为一种客观必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八卦岭片区在现时和未来都不具备发展为专业市场或片区零售商业中心的区位。而且目前特区商业楼宇空置率高达70%,过多的商场建设造成了这两年零售服务业滑坡。从1994年至今,特区内已有15家大型商场倒闭。如果以上步工业区为代表的大量厂房改为商业, 可能会因其租金低廉进一步打击原有和新建大批商业楼宇。在这种情况下,应严格限制本区盲目改为大型零售商业用途;3、目前全市商业写字楼总体上严重过剩,但是市场细分结果显示,中低档次的商业写字楼特别是直接服务于工业“总部”式办公楼相对紧张,在补交地价的前提下,应允许厂房直接改为办公用途。4、在片区周边的园岭、白沙岭、泥岗村等住宅区形成规模的情况下,八卦岭工业区的住宅开发有良好的形象和氛围。从城市发展策略角度,八卦岭工业区住宅建设也有助于罗湖区居住人口疏散。

四、值不值得?——社区利益和按商业原则开发的平衡理论上说,类似八卦岭工业区的改造,由于不存在着提供重建楼宇给受影响住宅的业主问题,改造的赢利和回报是相对丰厚的,但是,根据规划,以住宅为主的改造方案将拆除工业厂房面积893897m2,改造工业用地406317m2;提供居住用地339088m2,提供新建高层住宅面积1017264m2.该方案涉及到近300家企业的搬迁和15家业主的利益问题,投入资金和工程量巨大,必须靠政府、企业、私营机构共同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市区重建的工作实际上逐步由单纯强调社会效益向三大效益结合转化。而今,城市更新一大变化在于政府有关部门不再是建设的主体,而是通过政策来调控,靠业主或其它开发企业甚至社会团体来操作改造项目,资金的筹集和运转都由具体的经济实体来谋划。因此,对于改造项目来说,它必须有利可图,最起码是收支相抵才有启动的可能,事实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相协调成为改造的基本目标,而经济效益的多寡往往又成为促使某一经济实体参与改造的关键所在。八卦岭工业区以居住为主的综合区的改造方案,不仅意味着业主损失厂房物业残值,也意味着损失了工业厂房租金和租赁毁约费用,机会成本大大增高,除非能争取到很高的容积率确认能有可靠和可观的利润回报,否则业主或开发商是不会轻易按照规划设想运行的。但是过高的容积率必然会损害社区的环境利益。如何在保护社区利益和按商业原则开发之间求得平衡,是规划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协调这一矛盾,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对具体方案从开发商和政府两个角度衡量,进行“成本-收益”经济分析。测定在给定的规划设计条件下的企业盈利水平和政府财政平衡能力,并综合比较各种方案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可行方案。

1、从开发商角度来衡量:由于改造项目是按商业开发原则进行,因而“成本-收益”经济分析应该按一般的房地产估价程序进行。由于市区重建的特殊性,作为财务预算的真实成本费用,应包括:

物质成本:补交地价、建安费、管理费、综合配套费、利息、房地产税费等

机会成本:物业残值损失、租金损失

意外成本:由于市区重建的时间较长,不可预见因素多,市场的多变往往导致实际发生的成本或收益偏离预算情况。

2、从政府角度来衡量:本区由于功能改变,必须增加大量的生活配套设施,改造现有的市政管网及设施。收回的补交地价,是否抵消以上市政投资费用,政府在财政收支上是否能达到平衡是衡量“值不值得”一个重要的因素。此外市区重建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面临各种难以预见的因素,实际运作中谈判、收购、拆迁、建设发生的时间成本、心理成本和环境成本是否为开发商、政府和社区接受,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从社会、环境就财政角度考虑,改造的成本可以量化为:

基础设施成本:生活配套设施和市政、绿化配套投资

收购成本:由于八卦岭地区生活配套用地非常困难, 中小学用地必须依靠政府收购业主土地改建来解决。

环境成本:由于建设周期长,社区可能长时间处于一种混乱局面,从而使片区甚至整个城市运作成本增加(交通堵塞等)。

时间成本:由于以上原因和土地产权分散等因素, 改造中谈判、拆迁、建设过程将可能是艰难和旷日长久,对于这部分成本应设不可预见成本系数考虑。

五、如何运作?——对运作模式和政策动向的评价一直以来,由于产权的分散,开发商物业收购工作非常困难,深圳旧区重建始终处于“零敲碎打”式的机制和模式。从东门改造情况来看,由于开发改造零敲碎打地进行,社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处于一种混乱局面, 改善环境的各种配套工程很难顺利进行, 社区付出的环境成本很高,最后甚至有违改造的初衷。反过来, 业主的销售收入最终也会因公共和市政环境得不到改善而使下降,于业主和于社区都不利。八卦岭工业区总面积108公顷,是东门改造面积的10倍。如果还因循以原业主拆迁改造为主的“自主开发”方式,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建议由政府委托一家或几家企业进行物业收购、全面开发的“统一改造”。但是“统一改造”模式在实际操作时预计会遇到一些困难。最突出是物业收购。严格意义上讲,市区重建是城市土地的再开发,之所以对开发者有巨大的吸引力,是隐含在物业之下的丰厚“地利”。由于八卦岭地区交通、生活服务设施相对齐全,享有较强的集聚效应,保值增值潜力巨大,与郊区土地的经济价值有天壤之别,区内业主都把筹码压在土地升值所带来巨额的回报上。在这种情况下,要让业主以工业用地的楼面地价将土地出让给政府或开发商,业主在心理上是不能接受的。据调查了解,目前物业收购的楼面地价市场行情为2000元/m2左右, 是理论上的5倍。当然政府有权强制性按工业用地的楼面地价收回土地, 但工作量和难度是十分巨大的。届时,巨额的收购成本有可能使得“统一改造”模式的最后的回报率很低。经测算在目前允许的容积率下,“统一改造”模式综合利润率为12%,如果由于各种难以预见的因素使得成本增加10%或者销售物业收入减少10%,利润率只有2%-8%,对开发商吸引力不大。因此建议政府:1.减免部分地价, 分析表明政府可能在财政收支平衡上有5.26亿元的结余,如果免收这一数目的地价, 开发商的盈利水平可以达到20%以上, 并获得较好的抗风险能力。2.或者成立类似香港土发公司半官方半民间的开发机构, 由该机构进行物业收购前的谈判和前期工作, 之后向开发商进行熟地转让, 帮助开发商减少开发成本和克服物业收购的重重障碍。

3.强调市区重建的政府行为性,强制落实公共市政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