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的盈利模式

第1篇: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采用,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资源库等先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极大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地方。

1 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1 教学模式单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不少教师仍习惯于采用单向输入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前相比,也只是加入了现代技术设备的传统单一教学方式。比如陈坚林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相比只是多了光盘和计算机, 教学的本质未变, 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没有考虑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学生缺少参与英语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打瞌睡、玩手机或是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并不少见。

1.2 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

根据对2014级和2015级学生高考英语成绩的统计,虽然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学生英语基础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学校每年招生近4000人,分布在16个二级学院,44个专业。这其中既有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类学生,也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学生,还有土木工程、信息工程等工科的学生。并且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这些学生中,来自东部和南部沿海等省或是大城市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有些高考英语成绩可以达到120分左右,而西部地区部分考生的成绩只有60-80分;从专业来说,中文以及城市规划、工程造价等偏文科或是文理兼招的专业考生的成绩100分以上的较多,而音、体、美等专业学生的英语成绩在40-50分的比较普遍。在同一专业中,学生英语成绩的差距在30分左右,但是不同专业间(音体美专业除外)的差距达到了50分左右,不利于教学组织安排。

1.3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

与重点院校的较多学生有出国留学或考研深造的计划不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会直接就业,而且除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外,就业单位一般对英语水平没有较高的要求。再加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位于非省会城市,往往一个城市只有一所本科院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也相对较少,学生对外交流机会不多,缺乏语言交流的大环境。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热情,缺乏兴趣,除了完成老师要进行检查的作业外,很少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进行听说训练,甚至有些学生到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前夕才提出收音机有问题,无法正常收听节目,说明平时他们根本没有按照要求收听学校调频台每天播出的听力练习,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期末考试。

2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

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始终存在费时低效,高分低能的问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得到了发展,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对于这些问题,已经无法通过在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改进教学效果进行解决。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契机,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地学习、主动式的学习方向发展,也使得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因此,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发展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

2.1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改变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首先,要改变课堂生态主体的地位,也就是要转变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师控制型教学理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音频、视频、网络等多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从而构建更加灵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进行语言学习与实践。其次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培养所需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习者个人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愿意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双向甚至多向交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多边多向”交流与协作。此外,教师还应该观察学生的需求,找到学生的关心之所在,包括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通过设置相关的话题,鼓励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努力提高竞争与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有目的地相互学习,在增加自己的信息获得渠道和数量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习自信心,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2.2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确立分级教学目标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再加上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以及学生偏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仅不同专业的学生入学成绩差别大,而且在同一个班上学生的英语成绩的差距也达到30分左右,此外,即使是成绩相仿的学生,也可能在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 会导致教师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消化不了”的局面,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使具有各种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有必要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其接受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水平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组织教学,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而且由于在同一班级中学生英语水平相近,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增多,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确保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共同进步,实现师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贯彻教育部2007年9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2.3 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好外语最有效的推动力,兴趣的培养也就成为了教学的关键。只有学生对英语及其文化学习产生了真正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深层动机,才能产生对学习动力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目的。

语言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而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正是由于对外交流机会不多,缺乏语言交流的大环境,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与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个近似于英语社会的学习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了。首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运用,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态化。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加大对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学校的教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大部分教室都已经安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学课件以及自己查找、收集的网络资源,通过视频、音频和图片的应用,使声音与形象结合,语言与情景结合,给学生展现一个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情况,并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任务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锻炼和挺高学生听、说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可以和团委、学生会以及一些院系合作,动员学生建立和参加一些“英语角”、“英语协会”、“英语竞赛”、“英文歌曲演唱比赛”、“英文戏剧表演比赛”等组织和活动,增加学生练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并且在交流、互动和竞争中实际应用英语。这些活动的开展,构建一个和谐的、多元的英语教学生态环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英语学习更有价值、更具活力,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真实性与习得另一种语言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4 加强实训室建设,借助移动互联网创建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争取学校增加投入,建设更多的自主学习室供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测试的同时,也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通过创建无线校园网络,使得师生能在校园内随时使用智能手机登录互联网,通过下载使用英语类APP 有效学习英语。移动学习的灵活性、便捷性、实效性的特点,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网络资源的多样化,也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 结语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控制型教学理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分层次教学,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建立起一个和谐、生态、多元化的教学系统,开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局面,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慧.对大学英语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任丽.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马武林.信息技术环境下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个案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外语教育,2010(2).

[4]罗弦.浅析吉林省西部高校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以白城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

[5]郑秀芬.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6]陈营.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

[7]白雪莲.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增刊).

[8]宋铁花.地方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化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9]单岩.营造生态化课堂环境实现大学英语有效教学[J].琼州学院学报,2007(6).

第2篇: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不仅如此,由于光伏电站在资产、现金流以及流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中国的银行、现金流充裕的企业和稳定收益型基金也在紧跟这些光伏企业的步伐进军电站建设领域。另外一些光伏企业则在分布式光伏政策的支持下,开始进入小型并网/离网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项目中。

中国的主流光伏企业,如天合光能、英利、阿特斯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光伏系统集成相关业务。本刊连续追踪了一年的光伏电站发展动态,试图向读者全景揭示光伏电站发展路途。

组件企业为何进入?

2012年,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可谓是遭遇到了行业的寒冬。欧债危机、政府补贴削减、产能过剩等因素让整个光伏产业陷入低迷状态。数据显示,到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为10GW,其中8GW来自中国,到2012年产能过剩上升到22GW。

这一年组件企业的心情可以用一句宋词来表达:“月挂霜林寒欲坠。”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行业的洗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欧洲市场需求大幅消减,相关国家先后下调了补贴力度,而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因此“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成了行业真实的写照。

光伏电池板卖不出去,企业的库存压力快速增加。2012年66家已年中报的光伏上市公司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存货共计达450.87亿元,比去年年底的409.89亿元增长41亿元。而这一数字在去年年中为374.71亿元,光伏主要企业存货在过去一年时间内增长了75.15亿元,同比增幅达20.32%。赛迪智库统计表明2012年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40GW,而2012年全球电池产能仅为80GW,亟待消化的产能有一半是在中国。

于是,大量的一线光伏大厂都开始进入电站建设领域试图来去库存压力。相关企业都认为电池板销售不出去,做电站用上它总比放在库房里强。但行业内部人士则指出,这是从短期库存变成长期库存,由于现金流无法兑现,所以企业的风险实际是被转移到电站一端。

与此同时,中国的光伏系统集成商也在紧跟政策的风向标伺机而动(集成商的工作包括组件的采购或制造、电站的设计建造、并网发电、运营管理等)。受到国家“救市”的利好政策——敞开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强制光伏发电并网的影响,主流系统集成商,如中国电力投资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广核太阳能开发公司、中电电气、中盛光电等快速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西部省份布局。

据本刊记者统计发现,2012年国家发改委加大了光伏项目审批速度,截至2012年底已有约60个光伏发电项目获批,涉及装机容量超100万千瓦。而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全年批复的光伏项目只有36个,装机容量为33 .5万千瓦,约为2012年的三分之一。

中国电站建设下游市场窗口被充分打开了,这已经成为现实。但一些专业技术背景较强的集成商则表示了忧虑。一位集成商说,“在目前汹涌的电站开发热潮中,电站开发的质量堪忧,豆腐渣工程隐现。”

由于电站开发需要具备一定技术能力,一个设计细节,可能会影响到整体运营成本。一个电站项目只有在真正运营起来之后,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而目前,在光伏制造商的围攻中,原来作为电站开发主角的系统集成商的利益受到严重挤压。原来依靠在电站开发中销售组件的差价而赚取的利润,如今也被制造商的直销而剥夺;而华能、大唐等国企与电力公司的背景关系,在协调电网的能力上显然也比集成商更具有优势;集成商的盈利空间逐渐被蚕食。

盈利模式在哪里?

光伏电站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单/多晶硅生产企业、组件制造企业、开发电站的系统集成商(包括开发商和 EPC/安装商)、运营电站的业主,以及购买电力的用户等。和其他环节相比,光伏电站开发由于在技术、市场、资金及产业链四大方面的竞争门槛较高,无疑是全产业链中综合竞争能力最强的一环。

目前,针对于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市场上有三种比较常见的模式:一种是BOT,一种是BT,另外一种是EPC。光伏电站投资建设这三种模式,如图2所示。

其中BOT模式是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集建设和经营于一身,在合同规定的一定年限后,再转让出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一定的资金实力,受投资商青睐。

在BOT模式下,当电站项目建成后,并且各方验收合格后,电站开发商通常会选择将电站售出给运营商(一般以电力集团为主),以达到资金快速回笼的目的,而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在短期内并不一定能够达成共识。此时,电站开发商会选择自己当运营商,同时再寻找适当的买家,伺机出售电站。BOT项目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风险因素多。

BT模式是指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即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电站建设,电站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运营商赎回。BT模式中影响企业利润率的,主要是电站的售出价格。国内光伏电站的收购方主要为国有电力公司、基金投资公司等。

就BT盈利模式自身而言,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解决自身资金问题后,如果企业有一定的渠道,能够优先获得电站开发权,再利用银行贷款杠杆,公司就可以进入BT盈利模式。目前,该种盈利模式下,净利润率高达8%~10%左右,远高于传统光伏制造业务。

EPC模式是指Engineer-Procure-Construct,是对一个工程负责进行“设计、采购、施工”,即工程总承包。这种模式下,光伏电站的工程总包方,即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并且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而相应的工程承包商必须具有 EPC 资质。EPC则是集设计、采购和施工于一体,更多的是为其他人打工,对资金的要求也相对低一些。在国内,做系统工程的企业包括:正泰、阿特斯、保利协鑫等,且之间竞争相对比较激烈,毛利率水平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

目前,BT的盈利模式适用于技术标准明确、资金实力雄厚、尚没有工程建设管理经验或能力的开发商。目前有专家将光伏电站 BT盈利模式归结为“有钱人的游戏”,其主要原因是BT的盈利模式通常需要开发权、资金、销售渠道三个方面的布局。

BT盈利模式中,公司须有电站的开发权,也就是“路条”。其中“小路条”就是省级政府统一将该项目列入本省建设规划的批文。大路条是由省级政府及项目最终投资方共同向国家发改委提出项目申请,由国家发改委递交国务院会议通过后得到项目立项的批文。该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此外,BT 模式下,电站开发商需要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一般最低要求为 20%的自有资金+80%的银行贷款。目前A股市场上的光伏制造企业所涉猎的下游光伏电站业务,且基本上都采用BT模式作为其盈利模式。比如海润光伏、综艺股份、中利科技、向日葵等公司等。

而BOT模式和EPC模式则应用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拿到EPC资质非常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而项目开发商在选择工程建设队伍的时候更倾向选择具有一定电站建设经验的企业(集成商),光伏制造企业很难在该领域很快具备竞争优势。其二,绝大部分企业不想充当电站运营商。这一方面是由于光伏电站投资回收期一般长达8~15年,这些光伏制造企业在现金流压力下等不起,更倾向获得较快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国电价补贴政策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光伏企业无法确认1元/kw.h的上网电价执行年限,且长期来看,上网电价补贴下降是必然趋势,民营企业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因此,目前传统的中小光伏设备制造企业,一般更多的会选择BT盈利模式。

风险骤升

目前,全球新能源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经济领域中耀眼的明星,从太阳能到氢能,从生物质能到页岩气。这种探索新的能量的供给方式会给目前的经济以何种冲击,我们相信是巨大的。但是新能源的发展也意味着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而且由传统能源过渡到新能源的过程中,还涉及到经济背景和产业环境的支持。

以当前的太阳能的发展趋势来看,光伏组件在海外受到了相当大的销售阻力,只有光伏电站是其中收益率最稳定和可观的固定资产投资,且作为串联光伏产业上游制造和终端应用的核心环节,光伏电站的建设对推动整个新能源产业升级和应用普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枢纽作用。

但目前各方专家都对过度开发的国内光伏电站建设提出了预警。

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本应是企业家的任务,但其愈来愈成为资本家的。目前大量电站建成却未运营,就像新建却空置的房屋,对整个产业来说,最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产业危机。以下是记者根据目前光伏产业的趋势总结做出的风险预估:

风险1:BT模式利润率快速下降

由于BT模式的进入门槛较低,以电站建设平均成本15元/瓦计算,建成电站能以高于16.5元/瓦的价格转售,其净利润率明显高于严重亏损的传统光伏制造业务。目前的电站转让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个中原因一是电站开发商快速增加,二是部分电力公司开始自己投资建设电站,而基金投资公司也日趋谨慎进行投资。BT模式的利润模型显示其核心在于把电站销售出去,但是如果电站开发过度,越来越多的电站建成后却会成为巨大的负担。一旦电站卖不出去,制造商不仅将面临资金占用压力,其自身运营电站还可能导致亏损。此外,目前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客户超期拖延货款的情况。据业内人士透露,光伏企业的这类债权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数字”,而一旦有光伏企业的资金链因此断裂,其引发的连锁效应很可能导致行业面临新的严重危机。

风险2:补贴政策风险

除了价格战和质量问题,电站开发盈利的最大问题——光伏并网、并网电价、补贴等方面政策,或不明朗,或仍待落地,都使企业面临多方面风险未消。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主都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没有补贴,光伏电站一定会死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光伏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会导致供应商、开发商、投资商之间的三角债,长此以往,企业就没钱去做研发和质量改进,零部件的质量也会下滑,最后必然导致整个行业设备质量下滑。“兵马未动,粮草需先行,补贴资金不解决,企业即便进行投资,补贴资金不到位也会成为产业链上游的噩梦。”

风险3:电站并网难

现在全国光伏电站遇到的问题都是电站好建、网难并。光伏电站多建在偏远地区,电网未覆盖到位,发出的电难以外输。中国西部地区有很好的太阳能资源,有大片的面积适合建大规模电站,大型电站可能是一个优势,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西部是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工业偏少,用电量不多。其次是国家电网调度和接纳新能源电力的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

风险4:电站的质量风险

目前由于光伏企业的竞相加入,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已出现了价格战的苗头。成熟的太阳能市场,投资者对于组件、逆变器、支架、变压器、电缆等最重要的产品的质量应该非常关注,作为电站这样的工业系统工程,其质保非常关键,所以目前在德国等太阳能建设的过程中,开发商都对EPC开发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组件安装过程中不会对其衰减、隐裂、功率等造成损失。但是如果大量的组件制造商进入电站建设领域,如果发生规模性的价格战,链条中的电站质量可能会出现问题。正常情况下,电站需要8年以上正常运营才可以收回成本。一旦某座电站的质量出现问题,影响的绝对不是一座电站,而是其所代表的光伏能源系统。

第3篇: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近年来,汽车分时租赁作为一种将短租和共享相结合的创新型出行方式,日益受到国内外汽车行业和消费者的追捧。在海外,奔驰和宝马两大整车厂分别推出了“car2go”和“Drive Now”的共享项目,美国的“Zipcar”和法国的“Autolib”也是风头正劲。在国内,分时租赁品牌百花齐放,在北京市场有首汽的“Gofun出行”、一度用车、北汽绿狗等,在上海,“EVCARD”和途歌(TOGO)等运营商也应运而生。

与出租车和传统租赁服务提供商相比,分时租赁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了自助式运营模式。消费者可通过手机APP完成包括查找、预定、解锁使用和完成付款等全套用车流程,由此,运营企业能省去大量人力成本和维持门店经营与管理的所需费用。对消费者而言,分时租赁模式具有随用随取、即时付款等特点,使用体验灵活简单,且收费标准也有一定吸引力。

对城市l展而言,分时租赁的理想愿景是以共享租赁替代私家车购买,并以此减少汽车保有总量,缓解城市拥堵。同时,由于许多运营企业都以纯电动车等清洁能源汽车作为主力车型,该模式对城市治污减排也将产生积极效果。当前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十余个省市均出台了鼓励分时租赁示范运行的相关政策条文,而这些政策无一例外,都与本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相绑定。

布局难题待解

分时租赁模式的推广应用并非易事。只有运营企业、使用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统筹配合,最终才能达到各方预期目标,即运营企业盈利最大化、消费者出行性价比显著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力推进。

目前,我国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在推广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是网点布局难度大。当前,许多省市都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网点规划目标,比如上海计划到2020年,将全市分时租赁服务网点数量增至6000个,但在现实情况中,车辆停车位和充电桩布局建设却是困难重重。

例如,分时租赁对停车位的需求量很大,要想让用户获得“随时取还车”的最佳体验,就需要打通与各个物业主体的合作渠道,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车位用地紧张、停车费用高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徒增了布点难度。

此外,新能源汽车还需要配备数量充足、位置合理的充电桩,但是,当前一些分时租赁服务网点却存在“只见停车位、不见充电桩”的问题,给用户的实际使用和租赁公司的运营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是各地每年发放的车辆运营牌照额度有限。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的通告显示,2017年新能源营运小客车指标额度是6000辆,与2016年的计划指标持平。但据业界统计,北京市去年实际发放的指标数却远不到这一数字。

在此背景下,“一度用车”一家企业在北京市内布局了200多个网点、约300辆车,即平均每个网点只有1~2辆车,这在用车高峰时段显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也不利于用户黏性的养成。

另一方面,政府限制牌照额度的背后,也有对车辆供应过剩的担心。

如今,分时租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果贸然大幅放开运营资质,是否会打击城市公共交通、加重交通拥堵程度?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部门联合相关协会机构进行认真考量。

三是企业盈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近两年来,有一大批分时租赁领域的O2O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目前依然挺立的租赁公司也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赔本赚吆喝”的境地。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投入成本大,虽然分时租赁免去了出租车司机的人力成本,但从前期的车辆购置、网点建设、停车位和充电桩的配置,再到车辆后期的保养与维修,所需费用着实不菲。

在此情况下,湖南、上海、安徽芜湖及合肥等地区都针对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出台了相应的购车和运营补贴政策。虽然财政补贴可以起到短期刺激作用,但可持续性存疑。更何况,相比于出租车和传统租赁门店,分时租赁并不具备绝对价格优势。一般而言,单次出行时长越短,分时租赁与出租车的价格越相近。因此,仅依靠补贴来增加网点密度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大幅提高消费者的使用频率。

对于运营企业而言,拓展广告投放等增值及衍生服务或许能成为未来有效的盈利渠道之一。但是,眼下国内分时租赁企业的盈利模式依然较为单一,要想“稳赚不赔”仍然任重道远。

“三思”而后行

综合看来,国内城市在大规模鼓励和推行分时租赁模式之前,首先应想清楚以下三大问题,“三思”而后行。

第一,分时租赁模式是否与本地实际情况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路线相契合?城市的人口密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交通发达程度、私家车保有量、本地居民出行偏好及消费水平、城市主干道规划格局等,都是决定分时租赁模式能否在当地推广、何时才能大规模“上马”的重要因素。

第二,如何科学规划分时租赁的推广路线图?从业务类型来看,政府是该先鼓励运营企业拓展B2C,还是B2B模式?B2B模式有利于打通与物业的合作环节,并起到试点示范作用。例如,北京就曾在去年大力推广“公务员专用分时租赁车辆”,主要在各委办局设置服务网点和充电桩等配套设施。

第4篇: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风险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背景

能源紧缺已经危及国家安全。2011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超过国家警戒线50%。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及燃料消耗水平,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数量将超过1.5亿辆,石油消耗将超过2.5亿吨,将占到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57%。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通常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浓度占CO总浓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大部分颗粒物和VOCS,也是增长最快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要实现如此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加快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主要有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几种路径,竞相发展,各有优劣。混合动力技术主要是以内燃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纯电动技术以汽车电力电子学为基础,燃料电池技术原理是使作为燃料的氢在汽车搭载的燃料电池中,与大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与传统产业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技术含量带来高成长的同时,也伴生了高投入和高风险。由于技术不成熟性,该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1]。

1、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威胁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风险。它主要包括:技术竞争风险、技术选择风险。

技术竞争风险。各国争相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都各有所获,而且都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而我国在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相对落后,各个汽车生产企业也在相互竞争,浪费了社会资源,没有形成技术联盟和技术共享模式。

技术选择风险。新能源技术处于技术混沌期,存在诸多技术路径。国家具体战略方向不明,一旦方向选择错误,国家和企业的投入就会白白浪费,丧失技术赶超机遇[2] 。

2、消费者认知风险

对于普通汽车消费者而言,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兴产物,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念旧和排新的念头,仍然倾向于购买传统的石化燃料汽车,对于新能源汽车有一种不信任感。由于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损失回避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利益最大化者,因此认知风险对消费者行为表现出非常强的解释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可能存在的认知风险主要包括:安全风险、性能风险、方便性风险等。这些风险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考验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3、成本风险

在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之前,成本是难以克服的问题,新能源汽车自然也面临着成本风险。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之一是使其平均成本降低到传统能源汽车的水平,这里平均成本既包括消费者购买成本(市场价格),也包括使用成本(燃料、维修、保养等费用)。新能源汽车成本受技术选择、规模化程度、政策支持力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燃料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新能源汽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考虑的是成本问题。从目前国内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尽管新能源车在环保和省油上占据优势,但由于价格过高等原因,新能源车市场遭受冷遇。

4、资金风险

企业是否能够获得充足的研发、推广等正常发展所需的资金,是任何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都会面临的一项风险。新能源汽车属于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投入,产品的推广也需要巨额投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根据我国的国情,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投入不可能是充足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使政府的投入资金分散,另一方面只有企业取得一定的成果,才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就要依靠自己的融资能力,金融机构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贷款相对来说也是谨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较高的投入与较低的收益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使投资收益很难覆盖投资风险。

三、建立风险规避机制

1、政府应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风险规避中起总体协调作用[3]

政府应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要求、增长方向和发展重点,通过直接拨款、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措施来保障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鼓励发展新能源车。完善立法,从法律层面上,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加以保护。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协调各参与主体相互合作,促进产业发展联盟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政府应该加快建设可提供电力、电池充电、电池更换等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普及。

2、扩展投资主体,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应该引进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的独特运作方式决定了风险投资中的独特风险,它的高收益吸引着众多资金流向高科技产业,使风险投资就成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自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盈利模式、培育优质客户的重大机遇。信贷机制还需创新和完善,大多数商业银行仍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与其他贷款按同样标准考核,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及适应企业特点优化业务流程的主动性。

3、规避风险, 鼓励消费,提高汽车企业的盈利水平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利润, 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对中国汽车企业尤为重要。可从以下方面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一是从赚取制造利润到同时赚取技术利润和品牌利润。二是大力发展汽车金融。从历史规律看, 整车企业生产利润降低3%-5%时, 汽车金融业务的利润率仍可保持在30%左右[4]。因此, 我国汽车信贷市场盈利空间广阔。通过增加汽车信贷规模,提高汽车销售量,

又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三是多元化是上规模企业增加盈利、规避风险的必然选择。一个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 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 要向多车型、多品种拓展。

4、企业完善自我发展体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从长远利益考虑,企业应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在保证现有业务的发展不受影响下,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以确保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战略制高点;对于企业间,需要加强合作,目前的情况是,各个汽车生产企业各自为战,力量分散,这不但会导致重复投资,浪费资源,在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无法与国外汽车业巨头相抗衡。我国企业应尽快建立各企业联合开发的技术平台,合力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化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东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视点,2011(4).

[2]薛震.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及其规避[J].产业观察,2009(14).

第5篇: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难兄难弟的“强强联合”?

就在收购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特斯拉股价应声下跌11.05%,股价走低说明市场并不看好特斯拉对SolarCity的溢价收购,认为是高估了SolarCity的价格。那么为何市场对于这桩收购有这么多怀疑的声音呢?

SolarCity成立于2008年,是美国一家专门发展家用光伏发电项目的公司,提供系统设计、安装、融资和施工监督等全面的太阳能服务。但太阳能设备、光伏电站的建设和安装使得SolarCity前期投入很高,而盈利模式又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能短期融资来补贴现金流。SolarCity自2016年以来已经在项目融资中筹集资金超过15亿美元,而整个公司已经连续亏损5年。面对这种状态下的SolarCity,特斯拉决定采取换股收购,但是换股收购并不能给SolarCity带来直接的现金流,解决燃眉之急,收购后还会让特斯拉背上SolarCity约62亿美元的总负债。

另一方面,特斯拉自己也不比SolarCity强到哪去。据悉,特斯拉2016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2.8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1.54亿美元的亏损缺口扩大。而近期特斯拉正要推出新款Model 3轿车,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收购SolarCity,在许多投资者和分析师看来简直就是拖自己的后腿。更有人坦言这是一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好戏。

收购背后,马斯克的能源帝国梦

尽管外界普遍不看好,但马斯克却认为这场合并并非完全一无是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资本市场的融资。在宣布收购之后,SolarCity就为其新太阳能项目计划融资3亿美元。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对资本市场来说,将极具吸引力。

第6篇: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在还没有充分享受春天的时候,就已感到冬天的气息。”这是7月8日, “第六届亚洲风能大会中国风电产业融资论坛上传出的声音。

事实上,面对众多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风电市场投资前景的高度热情和中国急速扩张的风电规模,这样善意的提醒,或来自官方或来自业届,今年亦不是第一次出现。

5月22日,2009年中国风能产业对话资本论坛上,深圳风发科技董事长周庆余就曾直言:“风电制造业不等到过热就要进入到淘汰阶段,目前中国风电行业将进入整合阶段。”这与上述论断惊人相似。周更是语出惊人的表示,“风电产业大洗牌,今年肯定会开始。70家整机厂商,年底有一二十家停产很正常。”

与周庆余的观点如出一辙,在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高级顾问周凤起也表示,现在风机制造市场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不仅民营企业蜂拥而入,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把风电制造作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过度竞争的市场。如果企业竞争力很弱,那就有可能被削弱、被淘汰。”

在6月15日由中丹两国风能业界专家携手开展的“风电场微观选址”专项培训活动上,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副主任杨振斌指出,中国风电增长速度迅速,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居全球第四位。但在12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当中仅有800多万千瓦实现了正常的发电,1/3处于不发电或者是发电不能上网的闲置状态。

一边是高歌猛进的风机制造投资,一边是设备大量闲置无法正常并网发电,经济和社会效益无法达到预期的产业现状。今后,竞争激烈的中国风电设备市场将不可避免的进入行业洗牌时期。

疯长的市场

事实上,在2004年以前,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都是不温不火的。但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我国风电产业市场开始发力,风机制造和风电装机开始迅猛增长,2004年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只有76.4万千瓦,但到2008年,这一规模就已到1215.3万千瓦,位列世界第四。四年间激增了近16倍。

而风电产业投资急速扩张的势头仍在继续。据工业信息部的数据,今年1-5月份,我国发电设备完成生产3835万千瓦,同比减少23%,其中汽轮机和水轮机生产的减少幅度均超过20%,唯独风力发电机完成生产呈正增长态势。我国风能发电机的产能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国内其它类型发电设备的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国际风电的发展速度。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风电产业之所以被众多国内外公司看好,一方面是由于风力发电技术本身已经成熟,也是世界新能源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现在进行风电投资有抢占先机的意味;另一方面是因为近期国家出台了风电等新能源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

“国家4万亿的投资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包括促进电网的建设改造,甚至直接投资新能源行业的建设,这对于整个设备制造商和风电企业都是一个促进的因素。”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现在整个风电产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兴奋。”

而近期国家出台的一些关于风电产业的政策和政府有关部门对风电产业的看法和观点,也从另外的不同侧面印证了上述说法。

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强调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也于同日表示,当前财政支持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要着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一条就是:大力支持风电规模化发展,在做好风能资源评价和规划基础上,启动大型风电基地开发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风电产业体系。

所有的这些,再加上今年年初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的要求,以及正在酝酿中的新能源振兴规划,都会让火热的风电投资再持续兴奋上很长一段时间。

为适应风电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国家已经再次调整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先从3000万千瓦调整到8000万千瓦,最近又明确了2020年发展到1.5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的11年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净增1.38亿千瓦,平均每年需新增装机约1200万千瓦。

尴尬的现状

按照中国风能协会的说法,2009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大约是800万到900万千瓦。这就意味着,若以今年的风电装机容量为标准,未来十年,我国每年新增的风电装机容量都将是今年全年风电装机容量的1.5倍。

看起来,如此庞大的风电产业市场,似乎足够支撑这个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厂商的“舒心”生活,无论是对于风机设备制造商还是风电厂投资者。然而,表面上的风光无限并不能掩盖这背后的尴尬现实。

因为猛增的市场需求带来的是超预期的市场供应,比中国风电市场增速更快的,是中国风机制造商的数量。

“目前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经超过70家,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7家,民营企业23家,还有将近20家中外合资或者外方独资企业。”在5月22日举行的“2009年中国风能产业对话资本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凤起指出,“今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大约是800万到900万千瓦。然而,仅金风科技、大连华锐、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等国内4家企业的产能就达到1200万千瓦。”

因此,周凤起认为,现在中国风机制造市场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变得异常激烈。“如果企业竞争力很弱,那就有可能被削弱、被淘汰。”

对此,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也持相同的观点。根据中国风能协会测算,到2010年,我国的70家风电制造企业的产能如果完全释放,每年的产能将达到3500-4000万千瓦。而在张相木看来,未来十年,即使大幅调整目标后,我国风电制造的产能也就维持在1000-1500万千瓦之间,“因此,我国风电企业将面临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风电设备市场必将迎来买方市场。”

在周凤起看来,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在短短两三年内蜂拥而至,风电产业投资日盲目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感到整机制造门槛不是很高,“有生产许可证可买,有零配件可买,马上就能出货。何况国家在电价方面还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激励政策。虽然利润率有多大尚不明确,但肯定是有利可图,是企业普遍看好的一个行业。”

欲速则不达。很多时候过分的追求一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可能就会间接的影响到该产业的健康发展。这道理对风电产业同样适用。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中国风电产业市场就是这样――“虽然大问题没有,但小问题还是不少。”

“齿轮箱、主轴、液压缸、电机元件损坏以及雷击等,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终端产品的检验、标准的修改和完善等,还有待继续加强。”周凤起指出。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梁志鹏处长,6月15日在参加由中丹两国风能业界专家携手开展的“风电场微观选址”专项培训活动时也指出,“风电产业发展不仅要有量,还要追求质。”他同时强调,在把风电产业规模快速做大的同时,要在风电机组的布置、风能规律的研究、电网介入以后的运行上做细功夫,提高风能资源的利用率。

转型方向

按照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的观点,目前国内的风机制造厂商可以归类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在2007年及以前就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以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风机制造商为代表,他们几乎占据了中国风电装机市场的大部分市场;第二梯队是在2007年已推出样机,2008年初步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包括上海电气等厂商;第三梯队则是于2008年刚刚完成样机下线、并安装到现场进行调试的企业,包括有北京北重、国电联合等厂商。

剩下的在中国风电市场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众多知名的外资品牌,如丹麦的维斯塔斯、西班牙的歌美飒、美国的GE、印度的苏司兰等。统计资料显示,尽管中国风电市场容量巨大,但这个庞大市场将近九成的份额,却已被这些外资巨头携国内第一梯队的中国风机制造商占据了。

面对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二三线风机制造商的生存状态可想而知。也难怪既是是作为中国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公司――新疆金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也会惊呼:“这是一个过度竞争的市场。”

深圳风发科技董事长周庆余更是直言,“风电产业大洗牌,今年肯定会开始。70家整机厂商,年底有一二十家停产很正常。”在周庆余看来,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行业洗牌真的已经来临了。

而似乎这种观点也已得到了部分业界同仁的认同和肯定。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一些行业领军者已经开始悄悄寻找和打造新的盈利模式。在该公司2008年的年报中,金风科技表示,(公司)正在产业链中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不断增强整机制造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开拓风电技术服务、风电场开发销售和风电知识产品销售等多种盈利模式,争取成为国内风力发电机组制造行业优秀的系统开发和集成商。

“目前整个风电产业正处在高度竞争的状态,这种竞争将是长期性的,而风电产业真正的利润点在服务上。”金风科技首席财务官余丹柯直言,“我们正在培养公司的服务能力,尽管目前公司这块业务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未来公司会由单纯的风机制造商走向系统供应商。服务业将会成为公司一个重要的盈利点。”

这与全球最大的风电机组制造商维斯塔斯的观点不谋而合。

6月15日,在由其和中广核联合开展的“风电场微观选址”北京培训活动上,维斯塔斯公司中国区总裁安信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风电行业,服务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一个趋势。”

第7篇: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回顾这个过程会发现,降准、降息以及地产政策超市场预期的放松,都没有改变创业板大幅跑赢上证50的大分化过程,甚至是反过来加速了分化的过程。这使我们需要从更长的维度来思考,当前的市场风格背后,是否有一些更长远的因素?

以季度为观察尺度,存量博弈和大分化的驱动逻辑主要在于增量资金的放缓,流动性脱虚向实,以及市场对短期经济增长的重建速度偏慢的预期等因素。而如果以年度甚至更长的周期为观察尺度,成长股大幅跑赢的过程其实起始于2012年底。

创业板指数从2012年底的不到600点涨到当前的超过2500点,涨幅已超过了300%。风格的背后不仅是中、短期的资金偏好或者流动性问题,还具有整个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正是在这一转型背景下,市场原有的对于行业景气度前瞻、产业链利润传导的分析框架经历了持续的无效;而自下而上的盈利模式寻找、公司业务转变等微观角度的投资角度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些系统性的变化,却是大家在短期当中容易忽视的。

当前,大分化的格局已经确立,未来的任务将是寻找成长溢价在牛市的进一步扩张。

A股市场未来的主要机会仍将来自于成长,而这种成长的范畴将进一步泛化,既包括中小板、创业板成长型公司,也包括主板传统公司的持续转型。

其中,大环保将成为政府坚定全社会新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是2015年与互联网泛化并行的两条最清晰的主线之一,新能源汽车将是大环保系列政策落地的急先锋。

我们预计,2014年年底已完成第一稿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有望于2015年上半年同时落地。而市场期盼已久的充电桩补贴和“十三五”期间新版补贴方案以及地方性配套政策也将加速推进。2014年动力电池及汽车整车等领域的公司基本面已出现更积极的变化,并持续扩大产业布局。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全面爆发, 2015年新能源汽车主题由过去几年的政策认知期进入行业强化期,由前几年政策驱动提升风险偏好,股价主要由估值驱动,逐步过渡到部分产业链基本面和政策面双轮驱动。

而长江经济带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当前的中国经济进入发展速度的换挡期,GDP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逐步调整。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GDP占全国51.28%,长江广阔的内陆腹地成为拉动内需的巨大市场。

顶层设计规划呼之欲出,长江经济带正迎来发展新格局。作为体系性投资主题,长江经济带具有投资价值持续时间长、受益行业范围广的特点。政策扶植的力度和市场认知水平将经历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作为国家三大重大发展战略之一的长江经济带要想实现全线发展,需要一个突破区域行政壁垒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判断,长江经济带顶层设计规划作为重要的催化剂将于2015年上半年出台,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正迎来发展新格局。交运、基建和机械行业将重点受益。

另外,本轮国企改革在改革形式上将与以往显著不同,国企改革与股票市场更好地结合,将给受益国企带来新风。过去几周,部分央企改革试点在上市公司层面的陆续落地已经引发市场投资者的注目。伴随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逐渐明晰,央企改革可能全面铺开,其中首批改革试点将首先受益。

第8篇: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常去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调研和讲演,当地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都反应融资困难,甚至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并没有像金融危机时出现大面权破户现象。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地的民间金融变得异常活跃,维持了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但是,这些中小企业究竟靠什么来偿付民间借贷的高昂成本呢?现在月息五六分(年率6%左右)的贷款已经成为民间金融市场的一般行情。

今天广大遭遇“钱荒”的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也是金融危机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控制的三高一低行业,油价水电煤价的上涨,和人民币的急速升值,以及拉闸限电的节能措施,都给他们的生存增加了巨大负担。本来我们都期待他们发“船小好掉头”的产业升级优势,但事实上,我们看到了今天他们两种不同的“尴尬”:

一是很早就放弃实业,拿着自己的产业资本和抵押所获得的银行低息贷款,去追逐高收益的楼市投资、一路上涨的大宗商品、被市场看好的字画名酒收藏行业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带来这些行业的商品价格急剧膨胀,实现了他们今天“以价补量”、“以钱养钱”的盈利模式。但是,一旦价不涨,钱没有,就逼得他们要么卖手头的资产,要么去高利贷市场借钱还贷,现在看来,在通胀预期还没有消失的情况下,他们选择的是通过高利贷来弥补资金链的缺口。

二是那些一开始“心不活”的中小企业,吃着老本等待产业春天到来,他们因为人才匮乏和资金短缺,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升级,虽然,近期一些中小企业拿到了不少出口订单,但是,民工荒、生产成本的高企和贸易摩擦的升温,让他们也只好稳重行事。不过,现在高利贷市场旺盛的资金需求却吸引了这批剩下来的企业老板,也开始把自己的产业资本以私募或小贷款公司的合法身份,投到了看上去能够赚到快钱和暴利的民间高利贷市场,满足了今天不想自己砸盘的企业家的资金需求,这使得民间市场的借贷成本随着紧缩货币政策的力度加大而一路上扬。从这个意义上洗国家的宏观调控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有些价格平稳的现象也是暂时的行政管理的效果。

另外,由于今天市场活力匮乏,大量的资金都聚集到政府指导的新型战略产业中,很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也为了融资的便捷性,一窝蜂搞新能源等国家扶持项目。尤其是这两年来外国一些机构知道我们好大喜功的特点,把新能派低端的生产环节搬到中国来,并利用我们互相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获得了最低廉的外包条件,事后我们才意识到新能源或清洁能源等项目虽然消费环节非常节能清洁,但生产环节要比传统制造业更耗能,更污染。

第9篇:新能源的盈利模式范文

被科技部称之为IT产业第四次革命的云计算,就像旋风一样在中国数个主要城市扫过。北京定下了500亿元的规模目标,广州则以150亿为方向,深圳的计划是要培育十家年收入超亿、超十亿的云计算企业……

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1万亿元。尽管许多人至今也无法弄明白到底什么是云计算,但这并不妨碍投资者对于这一领域的热情。短短的两三年之内,产业资本、民间资本,纷纷在政府政策的护驾下,一头扎进了这个云遮雾绕的“谜团”中。

云计算会像人们预期中的那样,成为未来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吗?前有新能源投资的混乱与盲目,云计算投资会重蹈覆辙吗?对这股云计算投资热潮,到底是政府意志,还是产业趋势所致,抑或资本的魔手在驱动这个领域“”?

多方会战云计算

云计算的规模投资,已经拉开帷幕。

根据IDC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约280亿美元,预计2015年能达到730亿美元,年均增长27%,是传统IT的5倍左右。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对《英才》记者表示,民间资本对于云计算领域的投资主要是受近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刺激。

在去年底,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深创投等7家社会投资机构组成的“资本群”,对北京云计算产业链关键环节的14家企业进行投资,总额达2.03亿人民币。根据投中集团的一份研报,去年初仅世纪互联、盘石、思源信息等三家与云计算相关的企业就获得了来自多家机构共计6000万美元融资。

然而民间投资仅是云计算投资的冰山一角。有调查显示,与国外靠企业巨头推动云计算不同,国内云计算的主要推手是各地方政府。

中国云基地的发展早已是风起云涌,除了“北上广”提出打造“世界级”云计算产业基地外,全国二三线城市的“造云”项目,也纷纷批量上马。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云计算产业基地,数量目前已接近20个。

2011年10月,发改委针对五个试点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的首批资金支持批复,扶持资金规模达到15亿元,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金蝶软件在内的十多家企业,均获得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扶持资金。

王宁远认为,云计算其高效、大规模、虚拟化、按需分配等特点,在电信、教育、医疗、石油化工等领域都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因此政府的巨大投入,也就不难理解;但一位业内人士也告诉《英才》记者,实际上企业投入了更多的钱,与政府投资比约为4:1。

除了地方政府的极力推动外,IT产业巨头们也是云计算领域投资的另一大户。

浙江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小飞表示,国内云计算项目80%以上又被IBM、惠普等巨头包揽。保腾创投的投资经理李波告诉《英才》记者:“像IBM这样的大型IT企业为了配合其整体的战略也会将资金投入到云计算领域中来”。

相关资料显示,联想集团企业级产品制订了三步走战略,在其第三步中就是2014—2015年,联想将提供云计算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为了应对云计算未来发展主要趋势,华为也推出了华为CloudFabric解决方案。IBM同样也通过“蓝云”来聚焦云解决方案。各大IT巨头均将自己未来的关注点放在了云计算领域。

不成熟的生态链

如火如荼的投资热情,是否会得到预期中的回报,恐怕就如同云计算的概念一样,难以有统一的说法。

事实上,在2006年产生“云计算”概念后,业界对其定义不下10种,各个IT企业根据自己方式的去定义云计算。

微软将云计算定义为“云+端”和“软件+服务”,而亚马逊则将云计算限制于通过网络访问的存储、计算机处理、信息排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入式服务。除此之外谷歌、雅虎、阿里巴巴、网易、360等都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是被重新包装过的概念。它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提供,具体在上面跑什么业务,在不同的行业,企业表现形式会非常不同。”九合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啸认为。

国都证券分析师张咏梅亦向《英才》记者表示,“云计算是一种方法和工具,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它被应用到不同的行业之中,产生不同的效果,产品和盈利模式也不同”。

正由于被应用的极为广泛,云计算的盈利模式也是众说风云。

“亚马逊、微软云的网页门户上,有明确的定价,既然连计费模式都出来了,云计算的盈利模式已经相当成熟了。”世纪互联技术战略与政府事务部首席专家李志宵说,但银河证券高级投资顾问周存宇和李波则认为,现在国内云计算领域的盈利模式完全不成熟。

网宿科技(300017.SZ)的一位内部人士就告诉《英才》记者:“我们一直在做云计算的产品,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还没有推出面向客户的产品”。

不仅如此,业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云计算的发展一直受到来自安全、标准以及技术等问题的制约。

不过,无论盈利模式是否明确,另一些利益问题则可能更加明确。

有调查曾指现在云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政府为云计算项目所提供的优惠条件,如:廉价的土地,水电、税收的减免等。

利用云计算的名义进行圈地,也早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多位被采访者向《英才》记者表示,这种现象并不在少数。李志宵也认为,“现在国内云计算的生态链并不像PC,互联网那样成熟。”

这似乎与光伏、LED等产业投资的曾经经历颇为相像。当年光伏发展得到了大量资金的投入,但由于缺乏需求预计,造成明显的产能过剩,许多光伏企业因此折戟沉沙。

不过,处在光伏产业链上设备制造商依然赚足了丰厚的利润。云计算是否会重演这一幕呢?

王啸则对《英才》记者表示:“现在政府主导所谓的云计算基地是要建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只是铺路,路上跑什么车,这需要一段时间,而且需要商业化运作才能把它做好,才能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