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体育锻炼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锻炼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锻炼的方法

第1篇: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体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因此,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纠正心理缺陷、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心理训练方法。不过,人体各异.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也应有的放矢。

1 孤独、怪僻的心理缺陷。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应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帮助你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2 腼腆、胆怯的心理缺陷。如果你感到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箱)、平衡木等项目活动。这些运动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你的胆子自然会大,处事也老练了。

3 优柔寡断的心理缺陷。如果你觉得自己处理事情常犯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毛病,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角力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良机、遭到失败,久练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

4 急躁、易怒的心理缺陷。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感情容易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些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

5 缺乏信心的心理缺陷。如果你感到自己做事情老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得事先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坚持锻炼一个时期,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6 遇事紧张的心理缺陷。假使你感到自己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紧张、失常(如考试),那应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才能取得优势。若能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久经沙场”.遇事就不会过分地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可给学习、工作带来益处。

第2篇: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在高校组织管理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高校教师的工作状态既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又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甚至是社会的和谐发展。相关研究显示:工作倦怠现象已成为教师职业的最大困扰,教师作为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已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1〕。

工作倦怠的研究发展已经超过30年,对倦怠的本质、理论、影响因素等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且成果较为丰富。工作倦怠研究不仅在于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其最终目的在于制订方案或选择适当的应对策略,帮助高校教师预防、降低或处理工作倦怠。目前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其前因变量(应激、组织公平等)和后果变量(个体身心健康、离职意向、工作绩效等)方面的研究,有关调节变量研究相对较少,对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仍然是十分有限的,《Clinical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2000)针对倦怠的干预与治疗问题作了一期专刊,但文章主要集中在理论阐述和个案研究报告上,并没有关于干预策略和技术的具体实证研究。Westman & Eden曾多次考察休假对于应激和倦怠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休假对于应激和倦怠具有积极的短期改善作用,被试在休假时的应激和倦怠水平低于正常工作时,休假后的应激与倦怠水平低于休假之前,但随着休假的结束,应激与倦怠水平迅速恢复到休假之前的水平〔2〕。Gorter等通过参与职业咨询方案的方式对牙医的倦怠水平进行干预,结果在6个月内,干预呈现积极效应〔3〕。Cheek等考察了音乐疗法对教师倦怠的干预作用,研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和音乐疗法,对照组接受单纯的认知行为疗法。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干预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证实了音乐疗法的干预作用〔4〕。因此有关倦怠干预的研究较为薄弱,多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干预手段单一,不便于组织和个体在实际中的实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几近空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文明病日渐增多,体育锻炼的价值也日益彰显出来,无论是出于自发、自觉还是被迫,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时间积极投入体育活动之中,参与者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发展了体育运动,增进了身体健康,同时还调节了精神,丰富了文化生活,增进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因此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对情绪、心境、认知、自尊、抑郁、焦虑、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本课题组曾采用大样本的调查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次数、锻炼量与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身体锻炼量、锻炼强度进入工作倦怠总分的回归方程〔5〕。为了进一步证实体育锻炼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的干预效果,抽取部分高校教师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工作倦怠问题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促进高校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中,提高工作绩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在前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抽取一所高校部分教师作为实验对象,将工作倦怠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列,从高分人群中选取自愿参加本实验的且无经常运动史的高校教师40名(男20名,女20名)作为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中3名男教师、2名女教师退出实验,因此有效实验对象为35人(男17人,女18人)。

1.2实验程序及控制变量

新学期开学4周,教师适应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负荷、学生状况后进行工作倦怠方面的前测,第5周开始进行体育锻炼干预,锻炼12周进行后测。体育活动项目选择趣味性健身性较强的羽毛球项目,锻炼次数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活动量为中等强度。抽取实验对象前告诉被试参与锻炼的项目、周次数、锻炼时间、强度等要求。

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被试的特点,在全面、细致、及时了解被试的心理需求、锻炼习惯、运动基础、运动兴趣以及体质状况的基础上选择羽毛球运动作为体育锻炼项目。对被试实施12周(每周3次,周一、三、五下午)共36次羽毛球运动,前4周主要以羽毛球基本技术和趣味活动为主,通过这些活动主要是提高被试羽毛球的基本技术和培养他们对该项目的兴趣。后8周主要以羽毛球技术、战术练习及比赛为主,进一步使被试在项目活动中体验乐趣和效果。整个实验过程由经验丰富的羽毛球专业教师进行临场指导,实验中注重被试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交流。每次活动包括准备部分和结束整理部分,活动强度控制在中等,以心率作为测量依据。 控制变量:(1)教学负荷、教学对象、教学事故:选择在新学期开学4周后进行前测,教师适应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负荷、学生状况,基本适应学期教学工作。实验期间被试均未发生教学事故等应激事件。(2)学校组织管理环境: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组织管理制度以及措施未发生变化。

1.3实验测查问卷

选用李超平等翻译和修订的《马氏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I-GS)》对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状况进行测评,该量表为五等级记分,包含三个维度,16个项目: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专业效能。量表采用李克特5等级评分,如果教师的工作倦怠及其各个维度的均数在1~3(包括3)表明倦怠不严重,在3~4表明倦怠比较严重,4以上表明倦怠非常严重。

1.4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前后测数据一一对应录入SPSS,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前后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研究结果

2.1实验前后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对比分析

由表1可见,高校教师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专业效能以及工作倦怠总分等实验前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得分明显低于实验前,其中情绪衰竭因子得分下降最多,低专业效能次之,人格解体下降较低。

2.2不同性别实验前后工作倦怠差异

由表2可知,男女性别教师实验前后在情绪衰竭、低专业效能因子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人格解体因子女教师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教师前后差异不显著(P值接近0.05),工作倦怠总分男女教师在实验前后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2.3讨论与分析

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提高和保持机体工作、学习等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6〕大量研究已证实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7〕 体育锻炼与焦虑、抑郁、应激反应成负相关,效果量为负值;与积极心境、自尊和认知功能成正相关,效果量为正值(Landers,& Arent,2001)。〔8〕体育锻炼还有助于提高人格中的坚强性,通过改变对应激刺激的认知评价〔9〕,将应激事件转换或缓冲为低应激的形式。〔10〕体育锻炼或者作为一种应对策略发挥作用,或者是一种“预防措施”,使人们面对心理社会应激刺激的侵袭时,反应更加有效。〔11〕实验数据也显示出体育锻炼对工作倦怠有显著的干预效应。

体育锻炼为何对工作倦怠产生如此积极影响?可从美国学者考克斯的几种假说上得到理论上的解释〔12〕。第一,转移注意力假说:体育锻炼能够通过身体的活动给人们创造一种新的注意情景,从而转移他们对工作情景的注意,这样便使人们暂时忘却工作的压力、烦恼与疲惫,使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出现短时间下降,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对倦怠自然是一种积极缓解。第二,社会交往假说: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们在工作场所,更多的可能是与同事、朋友一起进行活动,能有效地促使与同事、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社会交往能令人愉快并促进倦怠情绪的改善。第三,认知行为假说: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与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工作所致的情绪衰竭、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的心境具有抵制作用。第四,心血管健康假说: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加心血管的收缩性和渗透性,而心血管健康状况的改善与心境状态相关,健康的血液循环可使体温恒定,有助于保持神经纤维的政策传导,有利于参与者产生良好的心境状态。第五,内啡肽假说:认为身体锻炼能够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能够引起欢,能够降低工作带来的抑郁、焦虑、困扰以及其他消极情绪。除上述已有假说外,也可能是体育锻炼通过排汗后身体放松而促使睡眠质量的提高,好的睡眠能够使人得到彻底的放松和调整,能够使人们在新的一天精力充沛,自然也是对工作疲劳的缓解和调整;也可能是一项体育技能的掌握与展示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或是一场比赛的胜利带来的快乐,这些高层次需要的实现会产生积极的效益。这些还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探讨。总之,体育锻炼改善工作倦怠主要是通过肢体活动带来的心境、情绪的改善而完成的,它能够使参与者从工作的疲惫中解放出来,忘却工作的压力与烦恼。正如访谈中一位高校教师谈及自己缓解工作倦怠方法时所说:工作累了就到户外活动,锻炼排汗能放飞心情,那种酣畅淋漓能让你忘却工作中的一切烦恼。

3 结语

体育锻炼实验后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得分显著降低,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总分实验前后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体育锻炼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有明显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仅仅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至于哪些变量是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之间的中介变量,哪些体育活动项目更能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oyle GJ , Borg M G, Baglioni A J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 str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5,65 :49-67.

〔2〕李永鑫,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5:23.

〔3〕Ronald C.Gorter,A career counseling program for dentists: effects on burnout〔J〕.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Volume 43, Issue 1, April 2001:23-30.

〔4〕James R. Cheek ,Using Music Therapy Techniques to Treat Teacher Burnout〔J〕.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Volume 25, Number 3 ,July 2003:204 - 217.

〔5〕周毅刚,郭玉江,刘洋.高校教师体育锻炼与工作倦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2):103-106.

〔6〕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9.

〔7〕徐波.体育锻炼对机体心理的影响及其生化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5:23.

〔8〕Lander, D.M.,& Arent, S.M. Physicai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In R.N.Singer, H.A.Hausenblas,& C.M.Janelle(Eds.)〔J〕.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pp.740-765).New York: Joh wiley & Sons,Inc.2001.

〔9〕Kobasa, S.C. Stressful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 inquiry into hardi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9,37:1-11.

第3篇: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短跑;体育教学;训练方法

一、重视分组训练

(一)中学体育教师对短距离跑训练方法和短距离跑训练动作要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反复的讲解和示范。然后,边讲解,边示范,使学生完全掌握训练方法,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重点把短距离跑中的小步跑,高抬腿跑以及车轮跑等要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使各位学生接受体育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后,要共同练习,要相互探讨,相互总结。体育教师也要进行总结,扎实学生的短跑基本功。

(二)分组内进行短距离跑训练,在这个环节当中,体育教师要激发学生在短跑训练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短距离跑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总结,使学生做到取长补短,从中了解同伴的势和不足,从整体上提高训练水平。

(三)体育教师要总结每一组的训练结果,在学生训练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的错误动作和错误的训练方法,并要及时地纠正错误动作,使学生能够掌握准确的训练方式和动作。例如,学生在训练短距离跑中的起跑,起跑后加速跑,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短跑技术,短跑技术是由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等四个紧密相连的阶段组成,针对学生没有注意起跑后的加速跑等问题,起跑后第一步大腿不能抬得过高.步长不也不过大,(一般为3个半-4个脚长为宜)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动作,并要及时地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四)各组在接受体育教师讲解和示范后,相互交流,找出在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并要相互探讨,要巩固训练中获取正确的方法和技能。

二、运用球类训练

做一名合格的教练或体育教师,对任何一项训练或者课堂教学都不能采用单一式训练,而要采用多样式训练法。针对学生喜爱球类运动的特点,体育教师把训练球类运动的方法融合到短距离跑的训练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短距离跑训练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训练氛围,从而提升了训练效果。

(一)运用球类运动对学生进行短跑和腿部训练,体育教师要有效地把球类运动与短距离跑训练两者要结和起来,要重点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为短距离跑训练打下基础,例如,单手向前推地滚球,分两组,一组追逐一组,接着运用其短跑的方式对快速追赶的人和球进行追赶。这样的训练方式旨在训练学生即能快速推球和快速跑动的能力,增强了协同配合传球意识。

(二)利用球类竞赛活动来增强学生短距离跑的训练能力,在球类竞赛活动中。例如,足球比赛中学生利用脚下传球,脚下运球,利用短距离跑技能和方法,来尽可能的提高短距离跑的速度和传球水平,在竞赛中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短跑能力。

三、利用游戏开展训练

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在一定规律约束下进行的娱乐活动,由于它富于趣味性和知识性,深受人们尤其是学生的喜爱,在实现娱乐身心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如果将游戏训练渗透到中学体育教学或者训练中,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训练效果。因为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游戏的趣味性与锻炼性于一体,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这些游戏既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在游戏中学习体育动作技术,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增强学生的耐力,从而有效地巩固学生的短距离跑的技能,提高了短距离跑的训练效果。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要明确短距离跑的目的,体育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浓厚的短距离跑训练氛围,根据训练目标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短距离跑训练设置相应的反应信号,为学生灌输要在信号的指示下,使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在看到体育教师发出信号时要立刻做出快速的反应,这时,体育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要准确无误的记录学生的反应时间,经过多次训练和观察记录结果时间误差在不断的缩小,那就说明学生的反应速度得到有效的提升,经过反复训练,既增强了学生的锻炼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耐力和持久力,体育教师在进行短距离跑教学中要采用多样的游戏训练形式。例如让学生做起跑的练习,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的反应最快,要求学生做好两膝微屈的半蹲动作,在体育教师发出信号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起跳触及头上的气球。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训练成绩。

第4篇: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锻炼的主人。”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和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生锻炼学习的方式-自主性锻炼学习法。因此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的主人,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学生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其实锻炼学习的方法是很多的。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三种方法和同事们共同探究。

【关键词】自主锻炼法 发现感悟尝试法 合作探究法 思维创新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锻炼的主人。”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和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生锻炼学习的方式-自主性锻炼学习法。因此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的主人,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学生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其实锻炼学习的方法是很多的。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三种方法和同事们共同探究。

1.发现感悟尝试法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许多问题的发现,不仅使课堂处处闪烁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进人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在课中,做完一个动作后,多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还有新的想法吗?”让学生阐述内心真切的感受。正因为重视了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才会产生标新立异,具有时代气息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尝试、自悟、自问、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内驱力。

2.合作探究法

2.1 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术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2.2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权力,每一个学生应该有选择学习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出一些自由空间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动作;练习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课堂学习中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2.3 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安排练习次序,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报告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教练员”(纠正小组同学的错误,正确示范动作)、“形象大使”(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练习时能否相互提醒、做动作时能否相互帮助)等,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做到组内互助合作,小组间竞争夺标的氛围。

2.4 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足了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梯度,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更多的在课外搞好人际关系,创设愉悦的合作氛围。为此要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3.思维创新法

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练习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第5篇: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体育与健康 锻炼习惯 锻炼方法 基本策略 参与意识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方式,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为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和能力为首要目标的课程。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只有让初中生真正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技巧,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为初中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并使他们终生受益。下面结合近几年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谈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指正。

一、转变初中生传统的思想理念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初中体育老师,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现在的身体健康状况,又要使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身体锻炼方式,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促进他们身心协调、全面发展。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努力转变初中生传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体育活动和锻炼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学校体育活动是学生终身锻炼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引导学生把体育锻炼和自身的身体健康有机结合,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结合,与他们的未来发展结合。体育锻炼宣传是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文化长廊、校园广播和互联网等宣传阵地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通过组织各种体育活动,调动他们体育锻炼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二、教给初中生科学、高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巧

体育锻炼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力活动,如果学生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则不仅会影响他们锻炼的效果,而且会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锻炼方法,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提高,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选择锻炼内容,并教给他们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指导他们学会看图和根据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进而使他们做到科学有效地锻炼,以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身心素质的目的,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培养初中生的运动兴趣和积极性

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初中生自主锻炼和终身坚持锻炼的重要条件。无论是锻炼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重视与关注学生的锻炼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他们的锻炼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初中生的锻炼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和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学生已有的体育锻炼经验和运动经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为重点选择和设计体育锻炼内容,并根据具体的锻炼目标、活动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逐步促进他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参与意识

有效参与是初中生掌握体育知识、锻炼方法,锻炼身体与提高身体素质,树立积极的体育观和乐观向上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锻炼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比赛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的竞赛活动。例如,乒乓球、篮球、拔河、排球等比赛。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力争做到一器多用,有效引导他们设计活动场地和游戏活动。这样既能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实现活动形式多样化,又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

五、注重培养初中生的独立组织能力

第6篇: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体育锻炼 积极性 主动性

[作者简介]周丽寰(1960- ),女,河北成安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1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更是他们将来胜任工作强有力的保证。而一些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生活变得散漫、无规律,一有空余时间就上网,作息不规律导致饮食不规律、不健康,平时更是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一些学生体重上升、视力下降、身体肌肉萎缩、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指标降低,等等。日前公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经常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身体不良状况、提高身体素质的最好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影响高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因素

(一)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

一些高职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锻炼重视不够,只将文化课放在首位,忽视了体育的学习。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各种体育项目对人体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缺乏相关的了解,进而对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产生质疑,缺乏锻炼身体的动力,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学生上体育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做练习时不认真、不标准,课后也不能自觉进行锻炼,这些现象在高职生中很常见。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安排的教学内容略显单调或是过于简单。由于很多学生过去学过并已掌握了一些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体育项目,这就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反感的消极情绪,学生练习的时候就会不积极、不主动。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教学效果差。这样就导致有些学生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当考试结束后,所学技术、技能也随之丢弃。

(三)场地、器材短缺

通过对周边几所高职院校的走访调查发现,一些高职院校体育场馆面积、体育器材数量与在校学生数量相比,比例失调。并且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数量不足且种类不全,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即便是学生有体育锻炼的兴趣及动力,也会因没有充足的体育设施,而无法进行体育锻炼,打击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教师综合素质的欠缺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出现示范动作不规范、讲解要领不准确、组织教学与方法手段略显苍白等问题。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应变能力不足,这都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高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途径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要使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教学外,还要进行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断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有助于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情感,不断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对待体育运动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第7篇: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1.1研究对象

该研究选择兰炼一中,兰炼二中,师大附中3所高中院校,涉及3个年级,随机抽取男女生共20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的资料,通过互联网络检索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等,了解和掌握近年来高中生体质健康相关的研究结果与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不同年级男女生共200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54份,男生93份,女生61份,问卷有效率为77%。1.2.3数据统计法通过Excel对所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讨论与分析

2.1兰州市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

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中,男生占7%,女生占14%;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时间2h以上以男生居多,女生大多集中在1~1.5h;球类体育项目喜欢程度,男生占74%,女生占39%;其他项目喜欢程度,男生占20%,女生占37%;自发性课外体育锻炼,男生占73%,女生占46%;在有无必要参加体育锻炼调查中,男生占81%,女生占65%。

2.2造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如表1)

2.2.1学生方面

就学生而言,自己本身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可及家长老师对其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及强度。13%的同学认为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必要,其主观态度上对体育锻炼持排斥意见,将严重影响其课外体育锻炼状况。14%的同学由于自身身体生理因素,远离课外体育锻炼,这其实也是其主观认识上对体育锻炼的误区。此外,学生的课外锻炼动机不同,同样会导致其课外体育锻炼结果不同。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经调查显示,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占比中,增强体质占65%,考试达标占57%,休闲娱乐占25%,体育求知占14%,缓解压力占28%。不难看出,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增强体质与考试达标排名前两位,说明高中生认识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体育成绩关系到评优,毕业等。因此,学生特别在意这一点,这也说明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清,忽视体育锻炼的真正价值意义。

2.2.2学校方面

学校运动场地的局限性,运动项目的局限性,重智轻体及校内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偏少都影响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物质保证。学习运动场地设施的类型、状况和规模,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由于学校场地的局限性,导致运动项目种类单一,学生兴趣调动不起来,对体育锻炼丧失积极性,调查显示,48%的学生认为运动场地的局限性有碍于其课外体育锻炼,46%的学生认为由于运动项目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其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因此,这两个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此外,学校为提高学生升学率,对文化课要求严格,轻视体育课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学校体育课工作开展不到位,文化课课时侵占体育课课时,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在时间上无法保证,直接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校内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偏少,氛围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氛围是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校方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管理方式,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课外运动训练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及班主任、辅导员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等,直接影响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此外,高中生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与其缺乏老师运动技能的指导有一定的原因。缺乏运动技能理论方面的指导,实践将会盲目没有目的。现行高中生教学课程中,体育教学课的课时很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时间实践,学生体会不到锻炼的成果和乐趣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调查研究显示,兰州市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良好,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有待改善。影响兰州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不足,场地设施条件有限,学习压力,家长与老师的支持态度及学校组织活动偏少等因素。

3.2建议

第8篇: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终身体育观念的普及,体育的功效和重要性相信已经习惯性地走进人们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的心里。而体育锻炼是否能够落到实处得到有效保证,这不仅是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保证,也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事实上,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项目课表中,体育教学每周不过仅仅两个学时而已。很明显,短暂的体育教学时间与繁重的体育教学任务以及与理想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不相协调的。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是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又是与即将走向社会紧密衔接的关键环节,所以培养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根据对西安市各大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走访调查,结合我国的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的部分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图书资料、Internet、期刊等对本课题相关资料进行查询。

2.走访观察法:通过实时实地的观察和访谈得出较为客观的数据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体育锻炼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途径。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及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

通过走访调查,西安地区在校大学生经过多年学校体育教育后,93.7%的人都知道体育的重要性,大部分都有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只有不到7%的少部分人不重视体育锻炼,漠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真正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只有12.2%,正在培养锻炼习惯的人有13.2%,绝大部分人(74.6%)没有体育锻炼习惯,也没有培养这种习惯的趋势。在高校中,每天参加体育锻炼在30分钟以上的仅占26%,有74%的人基本没有体育锻炼;参加锻炼学生运动的热点项目是球类,占了58.1%,跑步和其他运动项目共占41.9%;而体育教学课时安排以及对体育知识的了解这两点是有关联的,高校学生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是课外读物(51.7%),体育教学只占了31.2%,所以在高校体育课时安排上有78.3%的人认为课时安排太少,不合理。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是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他们思想开放、敢于表现、勇于开拓,其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往往表现在个人追求上,而体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需求是建立在一定兴趣基础之上的自愿性质的活动,这是很容易被他们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1]。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大都缺乏体育锻炼动机和行动,而影响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也有外在的,如自身兴趣、体育知识的多少、身体素质、场地因素、闲暇时间和课时多少、老师教学效果等等原因都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此外学校体育氛围也是一个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有近1/10的人认为学校的体育锻炼氛围是否浓厚能影响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斯蒂芬.利考克在《我之见牛津》中指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2]。由于校园文化氛围具有教育、导向、辐射作用,因此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继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对学生培养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正确的、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和保证,大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诸多益处,并从主观上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为往后长期坚持锻炼奠定基础。但我们在调查中却发现这样的现象: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考试达标和娱乐,分别占33%和25.2%,而增强体质只排到了第三位,仅占14.6%,其他的动机共占27.2%。这说明有85.4%的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大部分锻炼都只是消极性的、无明确体育锻炼动机的娱乐性锻炼。这种现象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虽然在长年的体育教学中知道了体育锻炼与健康的重要联系,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把这种锻炼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说到底“体育锻炼、健康第一”只是高校学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动机是行动的源泉,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是高校学生能自觉参加和持久锻炼的根本原因。所以,树立和转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实乃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当务之急。

(四)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

在有了正确合理的体育锻炼动机之后,制定一套适合个人的体育锻炼计划是很重要的,对于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体育锻炼要求,如性别、体质差异等等。针对初期的体育锻炼爱好者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抱有立竿见影的激进想法,否则,轻则肌肉组织拉伤受损,重则损害身体各大组织器官,使锻炼者的积极性受挫而终止体育锻炼行为。而实施锻炼计划受到的客观因素限制较多,如场地设施,时间,天气等等。针对我国体育人口的划分标准(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锻炼),高校锻炼者可把时间安排的分散一点,尽量1-2天有一次体育锻炼,而且锻炼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此外,在体育锻炼之初,因为人生理上的惰性,需要锻炼者有坚强的意志力,坚信自己能克服这种惰性,坚持不懈,待习惯养成之后,体育锻炼会成为一种不需要意志力就能自觉进行的肢体运动行为。

从体育锻炼到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其关键是体育行为的保持。而体育行为能否长期保持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a.是否有较强的毅力,能否在长时间受外界环境变化的考验下依旧保持这种体育行为;b.是否从锻炼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讲,人的体育锻炼行为得到强化后,大小脑之间会产生固定的紧密联系,就像上文提到的,体育锻炼者如果能从锻炼中收获健康和乐趣,那么这种体育行为将成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之,则会减少或放弃这种体育锻炼行为。同时,由于正确的合理的体育锻炼行为结果符合人体主观动机的需要,使人产生了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了长时间体育锻炼的潜在动机,那么此时,体育锻炼在心理与生理上已形式了固定的连锁态势,心理会主动的驱使生理运动,长此以往,体育锻炼行为也就形成了[3]。

三、展望与对策

我们不难发现,在进入21世纪十来年的时间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我国的竞技体育还是群众/社会体育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与发展,这说明我们在体育这条道路上方向是正确的,但反观高校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却是在向反方向行驶。究其原因,影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也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其他方面的外部因素。而在诸多因素中,根据我国目前的学生成长环境来说,学校教育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改善学校体育教育制度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形成自觉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体育价值观念只是“三观”中的价值观的要素之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动机开始,既体育与自身健康的密切联系、体育锻炼的诸多优点等与学生切身相关的理论知识出发,让学生明白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动机,为学生将来参加体育锻炼和形成习惯打下基础。

(二)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潜在因素。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它既是一种健身的方式方法,又是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4]。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由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体育基础设施是高校学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要素,而且国家教育部对全国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拥有量也有一定的规定。针对高校因投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足以及近些年各大高校因扩大招生规模而使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教育部门应以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关措施,给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场所。

2.体育文化节及多样化体育比赛的开展

体育文化节和各种比赛是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窗口,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施展个人的体育才华,发扬各自拼搏的体育精神。从而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拼搏向上、竞争有序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改善体育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教学制度模式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不强、目的不明确、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差的根本原因。据调查,目前高校大学生掌握的体育锻炼知识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情况令人担忧,这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缺少正确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无法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养成的原因。而体育教学实践时间的多少也是影响学生锻炼的原因之一。既然如此,那么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就势在必行了。将体育知识的传授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知识走近生活,让生活检验知识,使学生在体育理论学习中思考生活中的体育行为,同时在生活中体验体育理论的实际运用;适当增加学生的体育课时和业余锻炼时间:如上文中所提到,在调查的人中有44.2%的认为大学学习任务繁重、体育课时太少,没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所以,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适宜的增加体育课外实践时间,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四)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监督者,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起积极的引导作用。而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与个人情感态度不但影响着课堂体育教学,还直接感染着听课的高校学生。

1.教学方式方法

体育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用较活跃课堂氛围着重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同时向学生传授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锻炼方式,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为今后的体育实践打下基础。而在体育实践课上,体育老师首先应开展多样的、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性质类的活动,在学生们逐渐接受并喜爱体育时再循序渐进,慢慢加大体育锻炼强度,给学生的心理、生理一个缓冲的过渡时间认同体育锻炼。而体育老师对体育锻炼方法手段的熟悉掌握程度以及多样性,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情感态度

情感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积极情感可以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发展,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如:老师讲课的激情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的鼓励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等等。同样的,在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数据显示,体育教师对学生是否应有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会对其教学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此外,体育教师的期望值对学生是否能养成锻炼的行为习惯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较高的期望值有助于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所以说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扮演着一个“导演”的作用,既要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又要从情感上给予期许鼓励。

(五)成立学生锻炼监督机构。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模式,成立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监督机构对高校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和习惯的养成是十分有必要的。

1.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为了能真实、准确、及时的反映高校学生的体质状况,高校应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同时它也有助于高校计划、开展、实施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对大学生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积极作用。

2.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学校应从制度上把学生的体育锻炼规定下来,在正常体育课时以外给学生设置定时定点的锻炼计划(如早操、课间体操等等),并设立出勤监督机构。另外,不断完善体育锻炼健康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增加人文因素比重(如:锻炼态度、心理素质、健康知识等等),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锻炼意识和成果,促进高校学生自主形成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蹇晓彬,郭赤环.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J]. 体育学刊,2008,15(7):58-62

[2]Marcu Kilpatuich,Edwadu Hebert,John Bartyolomew.College Student Motivation for Physical Activity:Differentiating Man’s and Women’s Motives for Sport Participation and Exercise[J].Journal of Amercian College Health,2005,54(2):87-95

[3]康健.影响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03):155-156

第9篇: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A)―0028―01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它是学校体育教学形式的延伸,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少之又少,偶尔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40.8%,很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8.6%,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4.4%,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得到普及。那么,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1. 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近年来,虽然兰州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加大了对体育的投入,改善了学校的场地设施,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的还是占85.6%。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矛盾。学生活动场地极其匮乏,制约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 学校没有很好地组织和领导。学校的领导和组织是开展好课外体育锻炼的关键,没有学校领导的组织支持,课外体育锻炼是无法开展的。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安排时间少,显得学校领导对课外体育锻炼不够重视,挫伤了师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 学生一致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需要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希望在体育知识、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上得到老师的指导。另外,45.3%的学生未形成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有自卑心理,成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有的学生则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视不够,怕苦、怕累,对课外体育锻炼没兴趣。

针对这些现状,如何来推进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策略的实施呢?

l.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课教学,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近些年来,部分学校甚至开始尝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受到了学生广泛的欢迎。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造体育文化氛围,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需要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研室应在学校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出课外体育锻炼的制度和计划,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确实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锻炼时间,将抓结果转变为抓过程。

同时,应加强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和完善,以满足学生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提高学生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

3. 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工作才能调动起来。所以,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觉积极性。

4. 加强体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课外锻炼的能力。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也有赖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