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传统文化的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笔记

第1篇: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关键词:休闲;传统休闲文化;休闲价值观;休闲时代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181-02

一、休闲与休闲文化的内涵

休闲之事古已有之,《康熙字典》和《辞海》对“休”是这样解释的:“休”就是“吉庆、欢乐、美善、福禄”,注重“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关系。把“闲”引申为道德、法度及限制、约束之意;“闲”也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既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地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价值意义[1]。从现代角度来理解,“休闲”是指人们在工作之余的娱乐和消遣活动,并在其中获得情感体验。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它通过时间和精力的消耗来调节身心,是一种人类文化。我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马惠娣(2004)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来概括她对休闲的理解。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指出:休闲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是上帝给予人类的“礼物”。他认为,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否则,我们将毁灭自己[1]。

而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指人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它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等方式,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完整的发展。” [2]

二、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对比分析

尽管休闲是人类普遍的生理需要和娱乐活动,但由于国民性不同和社会背景差异,导致中西方休闲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休闲文化的哲学基础不同

西方休闲文化根植于其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传统思想,而这种思想与古希腊先哲们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性主义强调理解、思辨,主张主体要注重理性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且要有比较系统的哲理性。人本主义以倡导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题,注重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关注个体自身需求的满足,倡导在休闲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所以,西方休闲文化呈现出动态的特征。

中国休闲文化以儒释道为哲学基础。儒家主张修身养性,向内实现心灵的宁静、与外界的平衡。如孔子精神修养的过程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道家更强调以静制动,人要把握“道”,也要用“心斋”、“坐忘”等静的办法,才能到达“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中国对外来佛学的改造使之中国化,也是将自身的静与佛学中的静打通,从此,中国文化中除了儒道互补又多了佛的心灵安抚,形成“以儒治世,以道养身,以佛修心”的生活模式。所以,中国休闲文化呈现出静态的特征。

2.休闲的状态不同

在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中,中国人的传统休闲活动以静态为主,而西方人的传统休闲活动以动态为主。西方人信奉伏尔泰的“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而中国的许多理学和道学大师都主张“生命在于静止”。西方人的动是动中求静,于健身中兼求娱心;中国人的静是静中求动,于颐情养性中兼求养生。明代洪应明在其《菜根谭》中概括了中国人静态的休闲观和人生观:“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中国人的休闲真谛就在于“静”。由于中西方休闲文化的动静性质之差异,便导致二者休闲活动速度之殊途。西方社会的动态性使他们的休闲活动倾向于急速和激烈;而中国社会的静态性使其休闲活动趋于舒缓和柔美。

3.休闲的形式不同

西方的传统休闲文化重视集体活动,而中国的传统休闲文化则注重个人活动。西方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曲棍球等均是集体项目。中国的传统休闲活动大多是个人项目,如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太极拳、气功等。中国传统社会为个人留下的位置和空间十分有限,使人们只有在消闲中方争得一份自在与逍遥,因此,当中国人消闲时,便着意去寻求孤独,让自己的身心尽量去接近天籁而避远人籁,于孤独中求一清静[3]。孤独的休闲心态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传承至今。这是以集体休闲为主的西方人所难以感受到的。

4.休闲的功能不同

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在休闲活动的功能上也有一定的区别。中国传统的休闲文化重在向内发掘心灵世界,西方传统的休闲文化重在向外张扬人的个性;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的功能重在调适性情,追求心灵慰藉,而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功能则重在缓张筋骨,追求感官刺激;中国人面对着明月清辉、和煦微风常感到飘飘然的快意,而西方人却以为要取得飘飘然的快意只有去高空跳伞,去滑翔,去蹦极来实现。西方人通过挑战生命的极限与大自然抗争,来张扬人的个性,西方流行的蹦极、跳伞、飞车特技等休闲活动均以生命为赌注去孤注一掷。他们认为,正是这种危险性才使休闲活动具有极大的魅力。而中国人的休闲则主要是为了开掘内心世界,使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并通过顿悟和神游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永远是和我们共呼吸的,是最能激发人心底产生共鸣的。所以,中国人一直认为休闲的真谛在于投身于自然、认同于自然,并在自然中陶冶出更加美好的心灵世界。中国人的最高追求是以大自然的精灵之气涤荡自己的身心,追求一种心旷神怡的自得,从而求得物质、情感、性灵的融汇[4]。因此,对中国人来说,休闲文化具有独特的调适心灵的功能。

三、中西方各自的休闲价值观

1.西方休闲价值观

西方休闲思想的学术渊源和文化渊源起源于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并形成了西方人所固有的休闲观。亚里士多德是最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也是对休闲给予最多赞美的人,他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并把休闲看成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空闲时间并不等同于休闲,一天或一个简短的时间间隔并不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他认为,人在休闲中的沉思状态是最好的“境界”,是一种神圣的活动。此外,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学派都主张把学问与休闲思想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知识总是同自由相关,自由又同休闲相关。还认为休闲与美德、愉快、幸福密不可分。

自20世纪尤其近二十几年以来,西方学者对休闲的研究,已成为引导文明生活的重要力量,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休闲作为人的精神状态,将是人类进入自由王国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在休闲“过程”中,已将个人意义与社会意义连接在一起。美国休闲研究学者奇克与伯奇(Cheek and Burch)认为,休闲之所以在价值与优先权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取决于休闲是发展与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空间。

2 中国休闲价值观

从文化渊源上来说,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的休闲价值观很推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赞誉“体静心闲”。古人以为,宁静能容纳百川。当内心宁静时,感知事物的能力特别地敏锐和细腻,而置身静境,人很容易进入悠闲,甚至心地明澈。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常有代表性地表达了休闲之境界――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体现到了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结语

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预测,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会带来两个变化:第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到来,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观、休闲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5]。

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上的差异及价值观的不同,为中西方休闲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实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借鉴、融合,促进文化的传承更新与创造,从而满足休闲时代人类多元的需求。因此,我们在继承我国传统休闲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可取之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弘扬和挖掘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休闲文化,建设既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又不同于西方文化,既保持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更健康、更有品位的21世纪休闲文化。

参考文献:

[1] 马惠娣.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61-64.

[2] 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齐鲁学刊,1998,(3):99-100.

[3] 马勇,周青.休闲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2-65.

第2篇: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历来所尊崇的思想,因为这不仅是儒家与道家所接受与赞同的观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渊源的体现,其中包容性与和谐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展现,其中包容性的衍生就体现为多样性。将“和”的思想融入进工业产品设计中,就能体现出工业产品功能的统一性与造型的多样化,并使人、社会及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展现出来。而工业产品设计的平衡、对比、对称及统一等都是为了将视觉方面的和谐体现出来;工业产品中色彩的运用则是体现出色彩的和谐性;工业产品造型中几何化形态以及线条比例的处理则能体现出一定地域文化特征。

二、工业产品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工业产品设计的基础

文化是通过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而成的,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华,而且它也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工业产品设计的灵魂,但凡是优秀的产品设计,总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在其中。作品设计不光是物化一件产品的形态、一幅广告,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将一种新的文化与新的生活方式生动的体现出来。

2、工业产品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不断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载体,其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工业产品设计就是一种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载体。工业产品设计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体,它不仅体现了文化精神,也将地域、时代、民族等文化特色与文化的面貌反映了出来。工业产品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为了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将历史的文化现象在这样一条“发展”线索下连缀成一个体系,且这个体系能够有效的将联系与发展体现出来。

三、工业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实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促使其精神追求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使我国设计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其中也有许多设计成功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工业产品,比如:

1、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

曾经在设计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时,总共经历了北京奥组委的三次筛选,最后在全球的388个竞标方案中成功脱颖而出,并成为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一个非常好的实例。在08年这次的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中,不仅火炬整体的设计元素采用的都是“祥云”这样一个传统纹样,同时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卷的造型来设计火炬的形态,将火炬设计成为了一个“卷起来”的形态。其中,此火炬中,书卷代表了中华文明,祥云代表了祝福,有机的将两种设计元素进行结合,产生了一个同时饱含本土化与全球化特征且优秀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除此之外,奥运火炬的包装中也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韵味,其包装是一个木质的盒子,中国传统的木箱是其形态设计元素的来源,外加两个金属的搭扣,显得古朴而又厚重,用金黄的丝绸作为盒内的软装饰,不但对火炬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又体现出了皇家的高贵。这样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不但中国人自己看了喜欢,而且全世界的设计师也都认可这项设计,且这样的设计也将北京奥运会的喜悦与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了全球人民。

2、联想的奥运“祥云”笔记本

在以前,不管是国内的笔记本,还是国内的笔记本,外观都是黑色面板、方盒造型的。但是这款由联想推出的奥运“祥云”笔记本,整个产品都是利用传统的贵族金黄色云纹作为点缀,并运用承载千年中国印象的漆红作为其整体色彩,是想将吉祥的语意传达给人们。而且这也是一个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成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标志性作品,在此现代产品中结合了传统的色彩及纹样符号,改进了传统的笔记本造型,成功的让奥运“祥云”笔记本成为了奥运的一个艺术品及珍藏品。

3、中秋月饼的包装

在我国,中秋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亲人们团聚的时候,且是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心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为了增添节日的气氛,月饼就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近年来,月饼的包装不仅越发的精美,而且种类也是日益增加,但是不管月饼的价格如何,包装效果如何。月饼的包装始终都是将蓝色、黄色或是红色作为包装的主色调,其中蓝色表示夜色,黄色表示月亮的颜色,而红色自古以来在中国表示的就是喜庆的颜色。除了包装的颜色之外,通常也会有几句古人的诗词印在月饼包装上,对节日的气氛进行进一步的渲染,也体现出节日的重要性与传承性。

四、结语

第3篇: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一、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小学生不断地背诵、阅读中华经典,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了他们的思想情操和文化艺术涵养,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发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经典诵读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扩建图书室、文化墙等,全面推广、宣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校园内拉横幅,办板报,加强师生的文化意识建设,明确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和具体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合理、有效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讲话,让学生体验庄严的氛围,提升思想认知;校园广播中的“美文赏析”,播放优美文章和古诗词,陶冶学生情操;开展“诗朗诵”校园文艺活动,对优秀班集体进行奖励;家庭互动,教师或学校组织家访,为家长讲解诵读经典的重要性,让家长参与其中,亲子阅读等。

(三)班级文化建设

1.文化角建设。发动学生自愿建设班级文化角,集体购买阅读书籍,实行图书借阅模式,并设立文化墙,让学生张贴美文、美句,供学生学习、欣赏。

2.开展“我为同学推荐一本书”等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每周或每月定期举行一次,让学生自主推荐有关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层面。

3.班级诗朗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诗词朗诵活动,并奖励朗诵优秀的学生。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优美的古诗词供学生欣赏,同时进行相应的解析,并指导学生做好书面笔记。

4.“阅读心得”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是日记、随笔等形式,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

三、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开展诵读经典的培养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发展。因此,开展诵读经典,对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2.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水平。

3.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智力。

品味经典,就是在品味人生,品味文化。诵读经典的培养教育犹如一条长长的纽带,无形中拉近了祖国与我们的距离,也拉近了学校与教师、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品味书香,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语文水平和素养,就是诵读经典最好的体现。诵读经典不仅仅只是语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不竭之力。

第4篇: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一、立足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然而当下,我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诵读备受冷落,“要点应试式”、“内容分析式”和“词句串讲式”取而代之。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出路首先在于立足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根据深浅程度的认知规律,可将诵读划分为初读感知,研读理解,品读评价,美读参悟四个阶段。在这里要注意的是:1.教师一定要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不要将诵读流于形式,要落在实处;2.诵读要讲究方法,可以贯穿读这一主线,进行由浅入深逐步进行四个阶段诵读;3.在遵从教材大纲基础之上,对于诵读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不要让学生感觉诵读是枯燥乏味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1.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在计划的时间内,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

2.养成课堂上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过程。当然,做笔记是要讲方法的:(1)做好准备工作,不同科目准备单独的笔记本,准备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以突出重点。(2)做笔记速度要快,笔记内容应该是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体系、难点、考点以及老师重复多次的内容。(3)笔记的版面很重要,可以不美观,但必须段落清晰。(4)课后及时温习检查笔记,查漏补缺。(5)温习笔记有周期:课后回顾,检查遗漏,加强记;每天做作业前回顾重复,加深理解;每周定期翻阅,加强记忆;考前回顾,知识点简单化,增加信心。(6)做笔记要做到:课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笔记内容不满黑板抄;没有记下便索性不记,先认真听,课后问老师同学;下课把笔记简单回顾,保证没有遗漏。

3.养成课后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习惯。

喻旭初在高考信息会上说作为高三毕业班语文老师一定要“狠抓五件事”,第一件事就是:1-5册教材,古文要认真复习一遍,因为每年高考的第二题考四篇课文,四个虚词。教师在起始阶段要做好敦促工作,甚至可用练习本的形式,强化重点词法句法现象的归纳,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积累的良好习惯。如《师说》中古今异义现象的归纳,《游褒禅山记》有21个“其”字,可适时归纳“其”字的用法。

三、强调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考试中,关于文言文的考察并非完全与教学内容相符,考察主要是针对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思维。要注意几点:

1.明确学习重点。就往年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题目,像字词的考察依据都脱离不开教材内容,因此学生在做相关练习时,教师要重点讲解。要将练习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相融合,让学生明确题目考察的出处,从而明确学习重点在哪里,并熟练运用所学,获得成功。

2.方法指导不可忽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习与考试不完全等同,学习讲究方法,文言文练习也有相应的方法。高考中,文言文词句翻译占8分之多,在加强练习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翻译的方法与规律。像知“出处”,要通过通读文章和对作者的了解,确定出处,进而提供一定的阅读环境,由此可以积极探究,理解文意;知三名(人名、地名、官职名);信达雅的原则;留增删换调缩扩的方法等。

四、引导感悟,培养学生鉴赏审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鉴赏审美能力。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语句中的美,提升学生鉴赏审美能力,建议做到以下两点:

第5篇: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第6篇: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一)诵读法

“诵读”自古以来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它可以有效地规避死记硬背带来的弊端。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传统文化蕴含的内在美。通过大量诵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领悟汉语的魅力、培养语感而且可以丰富语言材料,对写作大有裨益。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偷”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不少写作能力强的孩子,往往都是博览群书,出口成章的“诵读小达人”。

(二)形成阅读习惯,激发兴趣法

养成阅读习惯,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应该养成的重要习惯之一。而兴趣是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首要条件。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晦涩难懂,一下子激不起很大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前,首先要给学生进行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其次,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怎么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如《石壕吏》教学中,老师可以声情并茂地吟诵此诗,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与悲痛之情感染给学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第三,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授课环节。教学相长,教为先。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一杯水知识,那么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一桶水的储备。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

(一)一个成语、一句名言警句

具体来说,就是课前掌握一个成语,课后了解一句名言警句。成语是人们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博大精深的一种固定短语。它往往具有形式简单而意义精辟的特点,而且成语往往蕴含一个个寓意丰富的小故事。通过课前掌握一个成语,这样既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好的习惯。不仅潜移默化地熏陶了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又可以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提升阅读水平。名言警句是名人贤士或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下来的精辟而又发人警醒的句子。它不仅闪烁着传统文化智慧的光辉,而且颇具哲理。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些名言警句或爱国,或诚信;或励志,或修养。让学生记诵积累,分类整理,不仅有利于学生传统美德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其爱国热情的树立。

(二)一张古诗文书法写作、一段《论语》精讲

具体来说,就是每周写作一张古诗文书法和精讲一段《论语》经典。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其作品丰富,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而书法更是中国艺术的国粹。小学阶段,习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可以说终身受益。每周写作一张古诗文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练习书法,而且可以积淀文化素养,可谓一举两得。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学习的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论语》节选,但由于是只言片语,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浅层的读背层面,很难深入系统理解。通过每周一节课精讲一段《论语》,汲取精华。必要时还让学生扮演孔老夫子和学生模样,摇头晃脑来上一段。不仅让学生学得饶有兴趣,而且还记忆深刻。久而久之,优秀的文化像雨露一样滋润在学生的心田。

(三)一次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展示

第7篇: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南派三叔何许人也?“灵异”“冒险”“盗墓”小说《盗墓笔记》的作者,原名徐磊,也有媒体称之为“中国的J・K罗琳”。

百度上,“盗墓笔记吧”贴子数533万,而以“盗墓笔记”为关键词搜索,找到相关结果1500万。历经五载,《盗墓笔记》第8部完结篇终于12月19日面市,而其前7部累计销量已过千万册。在盗版书、免费书横行的当下,这可是让读者从腰包里自愿掏出的真金白银。曾以外贸为主业的徐磊,其群众基础之夯实恐怕要让很多专职以写字为生的人“羡慕、嫉妒、恨”了。

当当网预售书的图片上,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腰封上写了句戏谑的话“连盗墓笔记大结局你都能等到!还有什么能难倒你。”这不仅是因为书迷们执着的5年等待,还因为读者又经受了12月1日、12月16日、12月19日――不断推迟上市的折磨――“盗8”也玩了把饥渴营销。

因“饥渴”,盗8还带动了连载小说杂志《超好看》的销量,这本南派三叔主编的杂志,8月首期50万册被一抢而空。此外,《盗墓笔记》漫画、游戏也营销得如火如荼。除却书籍、杂志、漫画与游戏,网上众多书迷、游戏迷们对《盗墓笔记》影视版更是表示“翘首以盼”。

谈及影视,“盗墓”是个敏感词汇,没法正常通过“安检”。2007年,同题材的《鬼吹灯》据说要拍3部系列电影,其中之一由杜琪峰执导,但时至今日仍无下文。及至比《鬼吹灯》更火的《盗墓笔记》出现――是不是意味着这种国产好故事必须倒手老外来拍,再回头来赚中国人的钱?

第8篇: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关键词:学生;课堂沉默;十年;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

一直以来,学生课堂沉默成为普遍现象。这一问题的存在已经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课堂沉默(消极沉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与教师缺乏配合与互动、思想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被动,更重要的是,长期的课堂沉默致使学习效率低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乃至创造力的逐渐丧失,最终导致教育与育人目标渐行渐远的严重后果。因此,关注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找出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是创新教育的需要,此类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学术界对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普遍存在,近十年以来,已引起国内学者的不断重视。使用CNKI文献检索,输入“课堂沉默”可得593条文献,显示自2005年至今的十年间,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在逐年增多,其中2011年达到108篇,形成一个,之后的2012、2013保持在80多篇的水平,见下图所示:

数据显示,论文篇数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外国语言文学、中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说明在以应用为目的的外国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沉默现象引起了最广泛的关注,以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为研究目标的研究者对课堂沉默现象予以高度重视,在我国中等和高等教育中存在较为普遍的课堂沉默现象,而以中等教育程度更甚。数据源显示,中国学术期刊论文篇数最多,语言方面以中文占据绝对优势。

结论:

1.我国学校教育环节中存在较为普遍的课堂沉默现象;

2.课堂沉默现象在中高等教育层面较为突出;

3.在外国语言文学教育方面程度较为严重。

通过个别访问,我们了解到:在高师学生中,超过95%的人在课堂上保持沉默。教师在课堂提问得不到回应:有些学生低头不语;有的站起来后回答不出(有的不知老师问的什么),显得不知所措;而有些学生在点到名字后能够做出回答(大学师生接触少,叫出名字少);但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选择了沉默。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保持沉默,教师往往在提问没有回应的情况下,为避免出现尴尬局面或影响教学进度,只好中断或略去互动环节,这样,课堂重新变为“一言堂”。不少教师做出种种尝试,试图打破学生的课堂沉默,但是收效不大,对此感到无奈。

二、课堂沉默现象研究涉及主要内容

(一)原因剖析

围绕课堂沉默的原因,很多研究针对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社会文化以及教育制度因素等诸多方面展开。剖析文化背景,从众心理,价值观导向、体制的原因、教师授课问题、学生个性差异等众多因素,旨在找出导致课堂沉默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1.教师方面,教师的交际风格、教学组织形式、教学风格、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的期待,以及师生关系等因素与课堂沉默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少教师上课沿袭的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有的甚至照本宣科,而且讲授的内容也都只是空洞、枯燥的理论,“距离现实生活太远,既不能指导生活,也无法应对将来的就业”;

2.文化方面,传统文化的面子观念形成的“校园亚文化”,有些学生为避免被同学看成“出风头”而选择课堂沉默。研究者认为由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浮躁殃及校园,导致中高等学校学生无心向学,加之网络的普及,不少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被网络及其它事物所吸引,对课内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平时上课往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和不主动提出问题都在所难免;

3.研究者认为我国教育制度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学生的课堂沉默与应试教育密切相关。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体制具有很强的惯性,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补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模式,导致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唯命是从”;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不高,缺乏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自觉意识,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

(二)课堂沉默现象的对策

针对课堂沉默现象,研究者提出应对策略: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要有责任感,有爱心、耐心,以平易、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交流;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提问技巧,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研究学生心理,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能力,注意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热烈、愉快的氛围里自由表达自己观点……

三、有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课堂沉默现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对其形成的深层原因挖掘不深,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何形成了学生的从众心理,学生课堂上保持沉默的深层意识等;其次,由于目前的研究缺乏理论分析的深度,因而提出的应对策略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泛泛而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对课堂沉默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不够,因而未能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法。

尽管如此,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制约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课堂沉默现象终将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向前.论课堂沉默[M].曲阜师范大学,2005.4;

[2]滕明兰.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80

[3]叶立军彭金萍.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3.17.44-46

第9篇: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祝《中国计算机报》的读者 新年旺旺,成就更多英雄梦想!

――TCL集团副总裁、TCL数码电子事业本部总裁 杨伟强

品味

江苏菜主要由淮安扬州、苏州(无)锡、徐州海启三个地方风味所组成,是我国主要菜系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淮扬菜为其代表,特点是讲究选料,注重火工色调淡雅,造型清新。用料以水鲜为主,清鲜本和,咸甜醇正。

“浪花天香鱼”的浪花指的是一种切鱼的刀法,浪花的造型比喻钱江的浪花。以虾油卤为主调料,虾球形似浪花,鱼肉味道美似天香。这道鱼肉洁白而又入味的菜肴,着力体现苏杭菜肴的风格就像TCL精心打造的特色产品一样给人以感官和享用上的美好体验。

主料 主推产品

在PC领域注重以创新价值推动行业前行的TCL十分注重精品的打造。TCL个性化的产品,如女性PC、海盗游戏PC、轻薄时尚的T10笔记本,都是在讲究唯美个性的造型下,特别注重优秀的性能及严谨的工艺,醇厚品质及时尚个性兼备。

无论是女性PC还是海盗游戏PC,凸显的都是女性和高性能PC用户所追求的“本味”需求,TCL系列个性电脑的特征与苏菜“风格雅丽、形质兼美”的特性不谋而合。

辅料 成就回顾

从2005年的市场表现看,TCL电脑始终走在PC产业发展的前沿,由此彰显出TCL电脑在策略上的前瞻性。而差异化细分产品为市场带来新的增长。

台式机市场,以SHE女性PC为代表的差异化产品取得成功。商用电脑方面,TCL实现了个人电脑和商用电脑架构的整合。在教育、网吧、中小企业等领域,TCL取得了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大单,如江苏“校校通”工程的3.5万台电脑采购,是国内教育领域第一单。笔记本方面,TCL力推4998元“丽屏”笔记本,全面发力笔记本市场,其中的明星机型K10、T10受到消费者青睐,销量增长明显。

佐料 企业文化

TCL的文化力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粹,使之成为一种适合现代企业精神的“合金文化”。它既能体现管理严、效率高、讲创新、充满竞争精神的运行机制,又能体现为员工提供归属感、成就感,人人敬业乐业、讲和谐的企业氛围,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一种互为依托的新型关系。

烹饪 新年战略

倡导“有梦想就有可能”的TCL,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006年将有更多动作。1月,TCL在美国CES展上首推NAPA笔记本,并将同时推出一系列NAPA笔记本:T31、T20、K40等。TCL还将大力扩展渠道,进驻更多的3C卖场。2006年,TCL将与渠道商、消费者一起实现更多英雄梦想,共赢2006。

游食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