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范文

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

第1篇: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儿科;出疹性疾病;皮疹特点;血清学检测

儿科常见的出疹性疾病有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以及药物疹等。其中,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麻疹和风疹。小儿出疹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目前,仍是儿科常见疾病,可以由病毒感染所致、也可是免疫系统疾病所致、也可见于细菌感染患者[1];现将本次研究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整理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2月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出疹性疾病患者124例,其中男71例,女53例。年龄4个月~14岁。麻疹患者67例,占总数54.03%,风疹患者29例,占总数23.39%,其它类型28例(猩红热患者10例,幼儿急疹7例,肠道病毒感染6例,药物疹5例),占总数22.58%。

1.2实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不同出疹性疾病的皮疹特点,并对常见的麻疹、风疹进行年龄分布统计,并通过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查[2]。

1.3统计学检验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2.1年龄分布统计

麻疹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4岁~9岁,占总数的67.16%;风疹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9岁~14岁,占总数的68.97%。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有明显差异(P

具体数据见表1。年龄分布统计

2.2 血清抗体检测

麻疹患者IgM抗体阳性51例,阳性检出率为76.12%;风疹患者IgM抗体阳性17例,阳性检出率为58.62%。麻疹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风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具体数据见表2。血清抗体检测

3 讨论

儿童的皮肤常常会反应出疾病的类型,临床上医生经常会根据皮疹来初步判断儿童的疾病类型[3],将这些疾病统称为出疹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皮疹类型主要是麻疹和风疹[4],主要是有麻疹病毒与风疹病毒感染所致。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其它疾病,如幼儿急诊,由人疱疹病毒6型所致、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肠道病毒感染还有药物疹等[5]。

儿童免疫力相对低下,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临床上,各种类型皮疹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具体如下:

(1)麻疹: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畏光、结膜炎和Koplik斑,皮疹特点为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向颈部、躯干、四肢发展,退疹后常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且通常在发热3天~4天后出疹,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6]。

(2)风疹:风疹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在耳后、枕部等位置淋巴结肿大并且有触痛感,皮疹自面颈部向躯干、四肢发展,为斑丘疹,疹间可以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患者通常在症状出现后1天~2天出疹[7]。

(3)猩红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且有杨梅舌,皮肤弥漫性充血,有密集针尖大小的丘疹,全身皮肤均可累及,退疹后可有脱皮,且在发热1天~2天内出疹。

(4)幼儿急疹:主要见于婴幼儿,高热可出现惊厥,皮肤有红色细小秘密集斑丘疹,其中头面颈部较为常见,一天出齐,次日即可消退[8]。

(5)肠道病毒感染:主要有散在的斑疹或是斑丘疹,不易融合,不脱屑,有时可呈现紫癜样或是水疱样皮疹[9]。

(6)药物疹:皮疹多变,可为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等,有痒感,且摩擦和受压部位相对较多[10]。

临床上,通过临床特点来进行鉴别仍有一定困难,因此,必须通过血清学检测进行明确诊断。综上所述,分析并探讨儿科常见出疹性疾病的皮疹特点,对于早期预防,及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等.全国2009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2):99-108.

[2] 罗绍德,刘江伟,蔡丽,等.江川县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卫生软科学2012,26(1):42-43.

[3] 王庆华, 唐甜, 王清青, 等.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智能诊断模型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3(23): 2471-2475.

[4] 陈立翠, 谭艳, 余涛. 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研究[J]. 中医儿科杂志, 2010, 6(1): 37-39.

[5] 郑翠萍. 小儿发疹性疾病的临床分析与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5(10): 46-47.

[6] 倪秀兰. 常见发疹性疾病的鉴别[J]. 哈尔滨医药, 2009 (3): 33-33.

[7] 胡超芬, 郑小莉, 钟政武. 21 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J]. 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6): 810-810.

[8] 王鸿飞, 苏翠敏. 幼儿急疹 106 例早期诊断探讨[J]. 福建医药杂志, 2008, 30(3): 176-177.

第2篇: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儿科;传染病;发热;降温

1 发热的机理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多见,是由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等感染机体后,其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释放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热敏神经的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从而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使体温升高而引起发热[1]。因此,发热是疾病的信号,它反映机体病变的存在和暗示病情的演变过程,是传染病最突出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可作为诊断、治疗、观察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参考资料。

2 热型

依据热度的高低,可分低热(37.5℃~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和过高热(41℃以上)四种,从发热的病理生理看,体温每升高1℃,心率即增加7~14次/min,耗氧量增加7%,而下降1℃,可减少耗氧量6%,寒战可使患者代谢率增加300%~400%[2],高热可使脑皮质过度兴奋,小儿体温41℃以上可出现烦躁、高热惊厥,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故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可致婴儿腹泻脱水。持续发热,可使人体防御感染的功能降低,不利于恢复健康。但有时发热与病情不一定平行,如:“幼儿急疹”患儿体温高达40℃,而一般状态比较好。“麻疹”患儿出疹期,体温不超过39℃可不予处理,对体温过高超过39℃以上或有高热惊厥史的婴幼儿,可酌情适当退热。实际上当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治疗时,降温不能促进康复,强行解热并不意味疾病已消退,效果往往不持久。相反疾病一经确诊,治疗奏效,则热度不解自退,若急于强行解热,则由于干扰了热程,失去诊断上的参考价值,有害无益。

因此,在没有明确诊断前或已明确诊断而正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何种降温措施,对疾病的诊断及疾病的康复是极为重要的。

3 常用降温方法

①药物降温:应用退热药,一般用于估计高热时间不会长的,如:感冒、输液反应、局部急性炎症等。婴幼儿患者剂量应偏小,以免体温突然下降,出汗多而导致虚脱;②物理降温:用冷湿敷或冰袋枕头部及将冰袋置于腹股沟处,腋下等。在冷敷降温的同时,如患儿四肢末梢循环不好,手、脚发凉并出现寒战,应及时给予四肢末梢用热水袋保温,降温时出现颤抖,要立即停止冷敷,而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③冷盐水灌肠:用2%冷盐水温度在20℃左右,婴儿约需100~300 ml,儿童约需300~500 ml,按普通灌肠法行之,此方法常用于菌痢患儿。可起祛除肠道积滞,达通肠降温作用;④酒精擦浴:常用于体温上升太使,而应用降温药或冷敷时,不降反而上升的患儿。

4 根据病情选择降温措施

4.1 流行性腮腺炎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当患儿体温超过39℃,伴头痛,可采取降温措施,如:头额部冷敷,或头枕冷水袋、冰袋,温水浴或酒精浴(流脑患儿皮肤出瘀点,瘀斑多者忌用温水浴或酒精浴),对热度较高的患儿可口服或肌肉注射退热药。

4.2 伤寒、副伤寒 当患儿体温稽留阶段时,若不超过40℃一般不做降温处理,因它有独特的热性,在病因尚未控制之前,由于细菌和内毒素的作用,即使使用各种办法降温,高热也是无法控制的,还应注意在发病第三周,此乃溃疡形成期,易造成肠穿孔、肠出血、白细胞减少等,禁止冰盐水灌肠及腹部冷敷。

4.3 麻疹 在透疹期不宜冷敷及使用退热和冬眠药物,因为不利于毒素的排出,影响麻疹透出或并发肺炎,一般在38℃以上出麻疹比较顺利。体温超高热时,可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不可酒精擦浴冷敷。可用温水(30℃)灌肠,当体温突然下降至38℃以下,皮疹颜色转暗,数量减少,疹毒容易归心,病情有转重的可能。因此,在采取降温措施时,要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4.4 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高热见于中毒性菌痢或急性典型菌痢,因容易诱发惊厥,而且有时高热本身是大脑受损的一个表现,故出现高热时应及时处理[2]。可选用一般化学退热药(伴有休克者不用,因出汗会加重病情),温水酒精擦浴,或低温盐水灌肠降温。如病情严重用上速方法降温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则可采用亚冬眠疗法,用氯丙嗪和异丙嗪进行肌肉注射,配合物理降温可较好地控制高热,使体温尽量在短时间内降至38℃左右。单纯将冰袋置于头部、腋下及腹股沟大动脉表浅处的物理降温,患者多有强烈的冷感,若患儿有寒战、憋气、口唇发绀,肌肉抖动而达不到降温目的,则表示冬眠药量不足,应暂撤冰袋,加用冬眠合剂直至冷敷无反应为止,当体温降至35℃~36℃时,可逐渐撤去冰袋,最后只留头部冰袋,用以保护脑细胞。患儿皮肤细嫩,应特别注意不可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10~20 min观察皮肤及更换冷敷部位一次,防止冻伤。

4.5 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特点是皮肤和黏膜相继出现斑丘疹、水疱疹和结痂。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多为低度和中度发热,重症可见高热。降温措施首先要让孩子多饮水,这样既可以排毒,又有助于降温。如果体温在38℃以下,不必用退热剂。如果患儿持续高热,可用小剂量退热剂,最好应用扑热息痛。近年有报道,水痘患儿应用阿司匹林,有增加瑞氏综合征[3]的发病趋势,所以应该慎重使用。另外,对水痘患儿不宜采用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降温,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引起皮肤感染。

5 护理措施

首先要明确护理诊断,根据护理诊断,施以正确的护理措施,并且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5.1 做好一般护理工作 让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婴幼儿高热时,不可包裹过紧,以免影响散热;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可用温水擦浴,保持衣物干燥,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饮食易消化食物或半流质,同时加强口腔护理。

5.2 观察病情 ①定期测体温,观察热型。一般每4 h测1次,如系高热、高热惊厥趋势或其他特殊情况时,须1~2 h测量1次,进行退热处理在1 h后应测体温;②应注意有无新的症状、体征出现,如神志改变、皮疹、呕吐、腹泻等。尤其对诊断不明者更应密切观察;③给予退热处理后,再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现象,若有以上虚脱现象,应给予保暖、饮热水,重者补液;④供给液体及营养,发热患儿多食欲低下、多汗、热量消耗多而摄入不足,应注意给患儿多喝温开水、饮料或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稀饭等,必要时输液[4]。

综上所诉:小儿发热,只是各种各样疾病的一个表现,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痊愈,关键在于对原发病的治疗。因此,充分认识传染病的发热机制,做通患儿家长的工作,告知正确降温措施的采用对疾病治愈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冯天行.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06-07.

[2] 何煦芳,刘悦,董吴平.小儿中毒性菌痢25例临床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322.

第3篇:小儿幼儿急疹护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 临床; 并发症

急性呼吸道感染通常分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以病毒为主,可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支原体和细菌较少见。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黏膜失去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发混合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且传染性强,同时由于其引起的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病死率可高达40%左右,多为器官衰竭而死。故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临床研究,进行合理诊断治疗最佳合理方案,为临床医生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提供有力的依据,具有很高借鉴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儿均为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0.5~14岁,平均5.6岁;病程3~12 d,平均4.7 d。

1.2临床表现:

轻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鼻塞、流涕、轻咳、咽部不适;重者则可出现畏寒高热、咳嗽频繁、纳差,婴幼儿还可出现腹痛、腹泻甚至高热惊厥。体检可有咽部红肿、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部分患儿可见皮疹。

1.3治疗及结果:

本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预防并发症的出现。给予病毒唑等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以及给予板兰根等中成药治疗。经上述积极治疗配合精心护理,120例患儿全部治愈。

2讨论

呼吸道感染病多为病毒感染所致,几天后即发生细菌感染,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是治疗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常见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病毒主要有一下几种:(1)鼻病毒(rhinovirus):有100余种不同血清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分离需特殊方法。两者皆为常见的病原。其感染症状局限于上呼吸道,多在鼻部。(2)柯萨基病毒(parvovirus)及埃可(ECHO)病毒:此类病毒均微小,属于微小病毒(Picomavims)常引起鼻咽部炎症。(3)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分甲、乙、丙三种血清型。甲型可因其抗原结构发生较剧烈的变异而导致大流行,估计每隔10~15年一次。乙型流行规模较小且局限。丙型一般只造成散发流行,病情较轻。以上三种类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主要引起上感,也可以引起喉、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由于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种类较多,如要正确诊断和鉴别应该结合当地疾病流行情况,患某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不但患者症状相似,其并发症也大致相同。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起病时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相似。另外需要对患儿做全身格检查,以排除其它疾病。观察全咽部,包括扁桃体、软腭及咽后壁,如扁桃体及咽部粘膜红肿较重,则细菌与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当扁桃体上有脓性分泌物时,应考虑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上有较大的膜性渗出物或超出扁桃体范围,需认真排除白喉。一般以咽涂片检查细菌,必要时作培养。如急性咽炎的同时,还有出血性皮疹,则必须排除败血症及脑膜炎。

3临床治疗

应根据患儿感染状况进行选择性治疗方案,以充分休息,解表,清热,预防并发症为主。

3.1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主要有去因疗法及支持疗法。去因疗法中对病毒感染多采用中药治疗。有人从初乳中提取分泌性IgA滴鼻,每日0.3~0.5mg/kg,分6~8次,连滴2~3天,结果良好。另外卡慢舒,婴幼儿5ml,儿童10ml口服,一日3次,3~6个月为一疗程。 左旋四咪唑,2.5mg(kg·d),一周服2天,3个月为一疗程。 中药黄芪每日6~9g连服2~3个月。 以上药物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应用后可减少复发次数。细菌性感染则用青霉素或其它抗生素。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无效,还可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于病毒繁殖,必须避免滥用。当合并细菌感染时,如β溶血性链球菌A组所引起的咽炎或扁桃体炎,青霉素有效,如2~3天后无效,应考虑其他病原体感染。高热时,先用冷毛巾湿敷前额或整个头部,每10分钟更换一次,往往可控制高热惊厥。此外,可用一般退热药如适量阿司匹林或用扑热息痛,根据病情可4~6小时重复一次,但忌用过大剂量以免体温骤降、多汗,甚至发生虚脱。对轻症咳嗽小儿,尤其是小婴儿,不宜给大量止咳的中西药品。

3.2 避免交叉感染:

接触病儿后要洗手,必要时穿隔离衣,隔离不但保护邻近小儿,又可减少病儿发生并发症,在一般托幼机构及医院中可以执行,在家庭中成人患者避免与健康儿接触。 病房要实行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消毒出院病人的床铺及常备清洁空床,以便随时接收新病人。如有条件,可用紫外线照射病室与污染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播散。

3.3 注射疫苗:

最近认为,应用减毒病毒疫苗,由鼻腔内滴及/或雾化吸入,可以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表现分泌型IgA抗体的产生,从而增强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 大量研究工作指出,分泌型IgA对抗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比任何血清抗体更佳。由于肠道病毒和鼻病毒的型别太多,很能进行疫苗预防。

参考文献:

[1]毛晓健.2005-2007年广州儿童医院住院肺炎患儿三种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D].南方医科大学,201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