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范文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

第1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中;电算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企业的信息化关键是企业财务信息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之中是财务信息化的必由之路。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计算机来管理企业的信息,特别是企业的财务,如何结合本地区的社会需要,让从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能在校学到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成功走向社会,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目前,大部分职业中学对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仅仅是完成广东省会计丛业资格证考试的三科课程,其中会计基础、电算化二门课程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模拟性的操作,而且相互之间是独立,没有通过同对一个企业系统数据的处理,让学生比较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的不同,更没有针对目前社会的实际需要和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面临问题而开设其他辅课程。通过这样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只会模拟操作,将来实际工作不知如何下手开展实际工作。(2)手工会计和电算化没有比较,将来学生那怕会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都会,但在企业需要从手工会计过渡到电算化时,不会处理。(3)因为没有专门掌握数字录入技术,数字录入速度较慢,会明显影响到工作效率。(4)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没有使用财务软件,便不会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如EXCLE进行一些简单数据管理,如人事、工资、固定资产等,由于大部分小企业的数据处理较为简单,同时考虑到使用成本,一般不需要专门的管理软件,这样就会制约学生到小企业就业。(5)学生的数据安全保护意识不足,只使用财务软件提供的数据备份,万一使用的计算机储存设备出现故障,则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6)欠缺电子商务处理能力。(7)没有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和付等方面的处理能力。(8)欠缺网络财务处理能力。

学生毕业后如到企业担任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面临如下二种的可能:(1)企业已经正常开展电算化,这类工作比较简单,只需要安步就班,掌握使用的财务软件就可以开展日常的电算化工作;(2)企业还没有开展电算化,正准备开展。这类工作比较复杂,要求电算化人员不但掌握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二方面的数据处理,同时还要掌握从手工会计过渡到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综合知识,特别是处理系统的初始化方面的数据和系统的分类问题。

针对以上的情况,本人结合当前社会对电算化人才的要求,总结归纳出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电算化知识。

结合国家相关规定,要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必须掌握软件操作办法,同时能够进行审核记账程序,并且能够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等三大工作内容。按照这三大工作内容,及各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作为电算化人才必须同时掌握会计、计算机及电算化知识。

一、会计基础知识

要成为具备初级电算化的优秀人才,首先应当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同时能够清楚财务软件所有操作步骤的作用,避免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在完成学习后,应当结合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若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发生了冲突时,应当以工作实际为主,按照工作情况进行较为适当地操作。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与实务知识这两大知识结构,是成为初级电算化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此同时,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在具备电算化条件之后,应当尽可能地多进行计算的操作,及时调整上机实践操作的课程,同时减少算盘的使用,也可以将传统的珠算转化为数字键盘的录入。如课时允许,可以开设点钞、传票方面的技能课程,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

电算化必须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并以此来完成会计作业。因此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能力对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心中明了,但不会运用”的情况,亦或者是因为操作不熟练而处处碰壁的情况。因此,在课程的改革时,应当尽可能地将计算机教学穿插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数据处理知识以及文字处理等基本能力。

三、财务软件方面的知识

正确操作时下最基本的大型财务软件,并能偶通过软件的辅助对总账、报表、工资等六大内容进行处理,同时将总账作为整个业务操作的中心工资,通过给定的虚拟数据,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帐证表的整理工资,并能够确保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掌握在把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和应付等四个子系统增加在一起的处理数据的流程和结账的顺序,掌握业务模块数据出错在不同阶段的处理方法。掌握扩建其他功能模块的方法和结账顺序。

四、掌握网络财务的处理能力

网络财务是企业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下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必然选择,网络财务的远程处理和适时处理功能,可能实现数据传递的电子化和集中化,从根本上改变财务、业务动作时间差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滞后状况,使财务和业务协同进行。掌握收发电子邮件、文件传输(FTP)、网上信息即时交流、网上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等操作能力。

五、初级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

既然要成为会计电算化的人才,掌握其理论知识是理所应当的,并且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贯穿到整个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各项会计操作,并掌握其操作原理,同时对涉及到的法律条例及政策知识均有掌握。在实际岗位中,还应当全面了解企业在会计工作方面的相关制度章程,把握会计岗位的岗位责任,同时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中岗位权限的划分。同时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如何实现手工转化为电算化的运作方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从什么方面下手进行改进,同时制度及操作流程又需要如何进行变革。

六、综合实践课程

在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及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手工向电算化转化的过程。并能够完全使用财务软件知识,能够正确处理财务数据及报表等工作。

上述六方面对电算化专业在课程设置的探讨,可以通过下表明细表达。

说明:1、一个为课时为40分钟;2、课程开设顺序一般要求根据本表的开课顺序,但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七、结论

通过对电算化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内容,针对岗位特点及要求,电算化人才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课程改革应当尽可能的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培训,以此来推动电算化课程质量的上升,为岗位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及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昆明.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与改革探讨[J].教师,2011,5

[2]刘振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1,1

第2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知识经济;电子商务;网络经济;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

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因素,实现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关键,只有会计人员都普遍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实现会计电算化才能有保障。人类进入2l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新技术、新观念将贯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过程中。而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将不可避免地使现代财会人员的知识库面临着严重的冲击。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状况

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工作开始于1984年,其标志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招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也陆续招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并将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财政部于1994年5月也专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等文件,为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各部门各地区也都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会计电算化应用人才。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

1.正规教育

指高等院校开设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通过正规学习,学习计算机知识、会计知识、程序设计等,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最关键的人才。

2.委托培养

主要是基层单位的会计业务骨干,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手工账工作的经验,他们主要是通过专业学习达到提高理论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目的。

3.在职短期培训

主要是通过各级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学习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二、新形势下对财会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济业务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内容,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对我们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会计电算化教育所培养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新的知识结构。

1.更新会计专业知识

随着网络经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网络会计、知识会计也随之产生,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跨行业跨国界多主体的集团业务的出现,这一背景下也出现了“网络财务”、“全能erp软件”、“数字化管理”等多种定位。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必须适时充实或增加上述内容。

财会人员必须时刻警示自己,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是会计工作人员事业的根本。

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工具无疑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来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财会人员不会打算盘就不算合格的财会人员的话,那么在信息时代那些不懂起码的计算机知识的财会人员无疑也很难算合格的财会人员。

在新时期,会计电算化人员除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计算应用基础知识、网络知识、系统分析技术、internet、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应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的教学力度。

3.学好英语,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根据国际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internet)信息量中,有90%是以英文为基础的,常见的网页设计及一般程序都以英文为基础。虽然近年来中文网站显著增加,但无论是信息搜寻、文件编辑、还是电子邮件的收发,都仍然是大量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另外,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商品交易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国际之间的交往已存在大量英语的商业信函,重要合同文本,往来凭证,支付手段。因此,作为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财会人员如果不掌握英语,在将来的时代里,就很难算作一名合格的优秀会计人员。

4.熟悉相关学科知识,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以其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无可比拟的信息优势备受企业青睐。基于电子商务的新的财务软件亦得到大量的开发,即:把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往来核算等业务处理逐步与电子商务密切融合,实现“网上理财”,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基于电子商务的财务软件把实现“网上理财”业务作为最主要的技术目标,这样核算、管理也将在一个虚拟的办公环境下进行,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对网络的驾驭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电子商务挑战。为此,未来的财会人才必须是能够应用电子商务理论与技术以及精通财会理论与实际的复合型、全方位人才,这也是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会计电算化教育必须及时充实、更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使学生不仅掌握既有的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更能掌握随时展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及边缘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在未来的信息时代有立足之本。所以我们设置课程时,一方面要有学生必修的一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应有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供学生选修,以便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通过对相关现代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可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使其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运用的深入发展,各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将在企业中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企业生产经营趋向更加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当然也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3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范文

企业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快速提供信息的能力提高会计信息加工的效率,为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满意的服务。要实现对这一系统功能的完善,除了有必要的资金外,还应该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必备的人才。一般地说,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3类人才:系统分析师、系统维护人员、系统操作员。系统分析师不仅要具备软件开发的知识,而且要精通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技术,他可以主持系统完善的全部工作和整体设计。系统维护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和软硬件维护的知识,同时还应熟悉电算化系统的会计和管理基本知识。②管理工作基本规范化。它包括:计量规范、标准成本体系、规章制度、数据收集和传递基本程序等。

一、采取的策略

会计电算化系统要从原来的单纯的会计核算进一步开发成为具有支持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的高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策略是多方面的。

1.摒弃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策略,强调以会计、理财和经营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为主,并与计算机技术良好地融合。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要适应先进的企业管理需要,其关键在于系统开发人员对会计、理财和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有较好的掌握,再使用计算机实现这些方法和技术。因此,在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时,应当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性,不能单纯从会计子系统的目标出发,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管理职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尽可能利用国外的成功经验,拓展会计电算化系统,以适应于企业的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

2.打破以企业管理现状为基本需求,采用以会计、理财、经营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导出的新的需求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完善的基本要求。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非常强调系统用户的需求,要求系统开发的会计软件应当适应企业管理现状的需要,这只能简单地把会计系统模式和管理模式做一次移植,采用这样低水平的应用软件,即使装备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也无法促进企业经营控制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众所周知,我国企业普遍管理水平低,会计信息系统效率低,会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出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才能促使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尽快更新,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国外较成熟和先进的会计商品化软件一般都是按照国际先进的适用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共性及新型的管理模型进行开发而成的。目前,我国会计商品化软件的功能基本上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若要完善这一系统,一般可采用与软件开发商合作或者由有能力的企业自行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开发,这样会给企业管理人员造成一种必要的压力,并迫使他们去改变落后的管理现状。

3.改进以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主的习,惯,主张以财会人员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主导。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掌握着绝大部分的经济信息,又通晓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因此,应当将精通理财和管理技术的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联合起来共同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从目前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来看,若是单纯外购的商品化软件或由企业自身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其实际的运行效率和效果都不令人满意,而且安全性能较差。可以说,没有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开发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很难发挥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的支持作用的。二、实施的方法

要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提高会计系统的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相配套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1.明确系统完善的目标。系统完善的目标是:大大改进企业的会计信息在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经营效益。原会计电算化系统仅着眼于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和提高会计数据准确度,要想完善这一初始系统,应当:①采用网络联机系统,所有的数据从经营管理现场适时收集,及时处理,快速反馈。②实现会计反映和经营控制一体化,强调扩充经营控制的功能。③实现会计、财务、生产、销售集成化系统。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从产品开发研究、生产制造和产品销售到理财活动应当以会计电算化系统联成一个有机体。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应当以会计电算化系统为基础,完善扩展而成,这样可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2.注重分析,系统完善按统一规划进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的是为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及时而可靠的信息,因此,在做系统分析时,应当明确企业的主要经营控制和管理活动,清晰地掌握企业的控制和管理活动所需的数据或信息数据应用的流程,并了解它们与财务目标的关系,使完善后的系统不会偏离整体设计,同时也避免各个控制和经营活动部门分别建立自身的信息系统而造成数据管理混乱、资源浪费、功能重复,便于建立一个优化的、综合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

第4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会计处理模式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财务信息化需要以会计电算化为发展的基础,利用更加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将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进行融合。从技术的角度上来看,难度不断增加,这就要求相关会计工作人员加强财务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对企业整体的信息系统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企业经营发展的成本,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但是从目前的局势上来看,想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笔者认为想要达到会计信息化的目标就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进行过渡。

一、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论述

(一)会计电算化相关论述

1、会计电算化概念

会计电算化相比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来说已经是人类相关技术的重要飞跃。所谓的会计电算化在日常生活中也叫计算机会计,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相关的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在日常工作中,会计电算化不仅能够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还能够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等,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功能使有一定局限性的。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实现数据自动化处理的目标。

2、会计电算化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会计电算化能够提高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事,还能够减轻相关从业人员的负担;其次,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能够对企业财务的风险起到一定的预示作用;最后,会计电算化能够推动会计技术不断地发展,促进相关理念的更新,对会计工作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方面能够为会计信息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论述

1、会计信息化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顺应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所谓的会计信息化主要是指会计与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是当今时代对会计处理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会计信息化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这一对财务进行处理的方式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

2、会计信息化所具有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所具有的特征主要包括:普遍性、继承性、动态性和渐进性四个方面。普遍性就是指会计信息化技术需要运用到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各个方面,并且还需要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在应用的范围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会计信息化虽然对传统跨级的相关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重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继承了传统计算方式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动态性:会计信息化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处理信息是实时的,能够保证信息动态地反映企业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演化方面。会计电算化通过与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从而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也是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形式;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

二、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从目前企业发展的形势上来看,会计电算化根本不能够满足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目标。具体来说,会计电算化只能够为财务部门提供相应的录入凭证和数据,只能够在部门内部进行使用,但是会计信息化能够突破这一情况,不仅能够为财务部门提供一定的服务,还能够为企业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为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提供参考。

(二)会计信息化能够有效弥补会计电算化的劣势

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点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能够有效弥补会计电算化的一些劣势,并且,会计信息化能够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之内,通过权限的设置让各个不同部门的人进行浏览,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

三、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策略方式

(一)需要树立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正确认识

树立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正确认识首先需要从宣传开始做起。对企业员工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能够提高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笔者认为,宣传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召开相关会议。通过召开会议的形式宣传会计信息化的知识,从根本上总结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实现向信息化过度的目标;2、宣扬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加快推动会计信息化的推广速度;3、通过新闻媒体对会计信息化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在社会上形成认识的基础。

(二)对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相关软件进行更新

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购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和各个部门之间获取信息的网络渠道软件,并且还需要提高软件应用的安全性,对相关的软件进行保密设置。但是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加强保障内部沟通交流的方便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的参考依据。

(三)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信息化人才

虽然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普及让相关的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汇总,这种对计算机航我的程度根本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笔者认为,在世界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培养高素质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力度。笔者认为,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信息化人才首先需要从基本知识入手,这样才能够让相关工作人员适应新的形势,其次,需要让会计工作人员学习系统的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了解操作的基本原理,转变对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的理解。最后,需要在会计教学中加入会计信息化这一模块,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水平。

第5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范文

一、各种各样的宣传和发动

为推动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使其能够适合我国国情健康地发展,财政部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下大力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发动,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向全国普及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等。

1991年,由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财政杂志社《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北京用友财务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普及有奖读书活动”,历时六个月,推动会计电算化知识普及和提高,增进广大财会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共收到答卷7088份。

1994年9月21日到9月25日,由财政部、中国技术协会、中国会计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会计电算化成果展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参展单位共100多个,观众达数百万人次,是检阅我国会计电算化丰硕成果的一次盛会。参展单位既有管理会计电算化的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实际的基层单位,也有为会计电算化服务的软件、硬件公司和从事会计电算化科研、教学的单位。展览会比较集中展示了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管理单位和部门的丰硕成果。为了推广这些成果,鼓励先进,展览会组委会组织了“会计电算化事业贡献奖和鼓励奖”评奖活动。山东省财政厅、广州市财政局、上海市财政局、万能公司、用友公司、远方公司、安易公司等16家单位获得贡献奖。大连市财政局、金蝶公司等获得鼓励奖。展览会上,中国会计学会中青年会计电算化分会同时举办了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10名会计电算化专家报告了他们最新的成果。展览会上鉴定的财务软件销售合同200多万元,意向性协议2000多万元。

从这次展览会的全面胜利召开并取得丰硕成果来看,我国企事业单位已经普遍意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于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财务软件的设计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这次展览会上,我们也看到了国外的财务软件公司正凭借自己雄厚实力虎视眈眈的紧盯着中国巨大的财务软件市场。

1995年3月15日,中国会计学会中青会计电算化分会与机世界报在在北京联合召开《财务软件技术发展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我国财务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的,从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财务软件功能和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对于提高财务软件的质量,不断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同年11月24日,财政部会计司组织向全国推荐的安易、万能、华正、用友等15个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教学软件和6本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教材。

1996年4月北京召开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核算型”财务软件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我国“管理型”财务软件,并就开发和运用“管理型”财务软件中的各个方面提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会后一些财务软件专业公司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都为开发和应用“管理型”财务软件投入了一些力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99年4月在深圳召开了有各省市财政部门管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同志参加的会议,会上提出了财政部和各省市财政厅(局)不再组织商品化财务软件的评审和替代手工记账验收等建议,并形成了“关于改进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意见”。会后,进一步酝酿和建立在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向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政策与法规

作为财务软件管理部门,财政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会计电算化作出了政策指导和支持。1987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国营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工作中若干财务问题的规定》,文件规定:“凡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需要购置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应尽量先用企业发展基金解决,确有困难的,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对单个系统价值在5万元以下,可分项摊入生产成本。”在当时国营企业成本支出管理严格,计算机价格又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这一规定无疑对于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8年在上海召开了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议,对制定各省(市)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规划、实施对财务软件的评审等工作作了统一部署。随后,又把会计电算化列入我国“会计改革纲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会计改革的重要。可以说,这次会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988年8月在吉林市召开了“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注3,会上提出了实现财务软件通用化的几项措施。后来实践证明这套方案是可行的,不久按这些方案开发设计出了一批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的通用化财务软件,并相继成立了几百家专门开发与营销商品化财务软件的专业公司,形成了庞大的财务软件市场,促进了我国财务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1990年,财政部正式成立了核算软件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我国企事业单位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同时,必须使用通过财政部门评审的软件。由于境外软件的本地化偏弱,因而要通过评审并不容易,这无形中就形成一个壁垒,这也在一定程度给了我国财务软件一个成长壮大的时间。「注2

1994年,财政部又下发了《关于大力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对培训、长远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要求。「注4

2000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新《会计法》,更是对机处理会计业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各单位使用财务软件提供了依据。

以上这些政策、法规的推出,都在舆论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推动力,为财务软件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契机和较好的外部环境。

同样,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从1989年起,财政部先后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1989年)、《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的补充规定(试行)》(1990年)、《关于加强对通过财政部评审的商品和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通知》(1991年)、《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规则》(1994年)、《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4年)等法规。这些法规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非常快,使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常处于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形势发展需要的情形,管理制度也就面临着经常修改与变换的过程。

三、大力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

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离不开大量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会计电算化人才,大致可以分为管理型人才、操作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1994年5月,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中、高三级培训计划。拟到2000年,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初级培训,有10%—15%接受中级培训,5%接受高级培训。在财政部文件的指导下,各地的培训工作发展迅速。1995年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大连、哈尔滨、沈阳、深圳、广州、宁波、武汉、成都等各市财政局共审批电算化培训点215个,培训会计人员17万。「注5

在对会计电算化管理人员培训方面,主要由财政部会计司牵头举办。例如1995年4月由财政部会计司和全国财政干部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第三次会计电算化管理人才培训班。同年12月,会计司又在重庆市召开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座谈会,对电算化审计方面的知识、各地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情况和经验、会计电算化培训具体做法以及今后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计划和任务等进行了和交流。

同时,为了使各地的电算化培训规范化,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共14条,对会计电算化培训的具体实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随后,财政部会计司又公布推荐了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上机实习教学软件,包括安易、万能、华正、用友、润嘉、益和、四方、金蝶、华兴、远方、新星、汇理等共15个财务软件。

截止1998年年底,我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已经有200万人接受了比较正规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书。事实证明,通过培训和发放会计电算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形式使得大多数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了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无疑对加快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四、会计电算化资料的出版

自1990年以来,财政部为了便于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和使有关人员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法规制度、动态、工作规划、实践经验、国外信息等以及为帮助广大的会计人员全面理解和掌握财政部1989年65号文件及1990、1991年有关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的补充规定的精神实质,由会计事务管理司分别编写了《会计电算化资料选编》第1、2辑、《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讲解》和《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等书。

同时,财政部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委员会工作组为了系统介绍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的、步骤、组织程序等,推动这项工作更好的开展,并且让广大的会计人员更好的了解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也于1992年7月编写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方法与实践》。

第6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范文

所谓会计电算化,是指将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以计算机代替手工对经济业务中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从而为单位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一、认知,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提高了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事业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事业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可以轻松的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传统会计方式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便于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而传统会计,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

二、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实施

(一)明确单位会计电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

1、明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目标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一类是远期所要达到的目标。目前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建立和开展一般是以实现模块的数量来进行的,例如本单位已经有财政统一的账务核算和报表、固定资产核算三个模块,当前只希望建立进销存核算模块和门诊收费核算模块,处理日常收费、发票打印及生物制品和药品的进销存核算。近期的目标建立以后,单位还应该制定长远目标,因为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开展是一项长期工作,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正以核算为主向管理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以发挥管理和决策支持作用。因此应从单位长期发展计划入手,据此确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标。

2、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建立的途径

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有许多种途径,两种基本的途径是开发和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每种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具体采用何种途径主要是根据单位管理的需要和经济、技术、组织上的可行性及是否有同类单位成功地运用某种软件来进行选择。例如:本单位需建立进销存核算模块和门诊收费核算模块,结合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的特点,通用性强,成本相对较低,维护量小、且维护有保障,软件开发水平较高,系统的扩充与修改快速,则选择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

3、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总体结构

总体结构指的是系统的总体规模、业务核算的范围,以及系统由哪些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间的联系和系统间的界面划分。系统结构应从分析现有手工会计的实际情况入手,了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任务,业务处理的内容和范围,再结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标来确定。

4、明确会计电算化建设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一方面,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需要涉及到人、财、物多个方面及供、产、销多个环节,所以需要明确管理体制,统一协调。因此应在规划中明确规定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以利于统一领导、专人负责、高效率地完成系统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会计工作的操作方式,而且引发会计业务工作流程、人员的组织方式等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因此在建立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时,还应组织专门人员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新的工作流程、工作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以及各类人员上岗标准等,以便系统投入运行后平稳、安全而有序。

此外还要明确工作步骤、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硬件体系结构和资源配置、制定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分工计划、明确资金的来源及预算,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规划分工。

5、明确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要求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还先后制定了《会计

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有关会计电算化的专门制度,对单位使用会计核算软件、软件生成的会计资料、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等会计电算化工作作出了具体规范。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二)单位会计电算化实施

实施方法的四个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四个循环渐进的实施阶段,在各个阶段中要分别完成、达到不同的工作任务,来开展实施工作,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准备阶段

以我单位为例,先项目分析,收集单位资料,包括:合同与相关文件、项目调研报告、项目解决方案、单位年度目标管理等本文由收集整理,做到心中有数;建立双方项目组织(包括项目实施小组、业务职能实施小组等);项目现场实施调研;明确和具体化项目实施需求后,确定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实施整体计划。

2、调试操作培训阶段

针对商品化会计软件,以本单位为例,先组织以单位负责人、中层管理干部、业务骨干等熟知业务的人员为队伍,在商家代表的指导下准备业务仿真系统的静态数据,并按业务流程解决方案进行业务流程的原型测试。在每一个步骤中都要由测试人员进行原型测试和确认,不符合的流程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业务解决方案。

建立起新系统业务规程、制定系统数据准备方案、系统上线方案。同时,就系统的实际应用制定最终用户培训方案,对培训内容、方式、范围、人员以及培训结果的考核等都做出相关的指定。

3、系统实现阶段

依据单位内的应用范围及涉及的部门,让单位内相应的人员参与进来,共同讨论并协商解决静态数据编码一致性或名称等在理解上存在差异的情况;最终确定单位静态基础数据的编码规则;指导单位组织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准备工作。

对担任不同级别的人员进行分别合适培训。对管理层的培训必须选择熟悉业务和管理的顾问;对操作员的培训则必须由熟悉产品的顾问来做,系统管理员的培训教师则必须熟悉系统配置方法。但最终用户的操作培训一定要由单位项目组成员来完成,最终用户培训后,应组织严格的考试,确保让合格的应用人员操作电算化系统。

按计划正确、及时完成系统相关的设置工作,指导系统上线。

4、验收交付阶段

项目总结,完成项目总结报告。报告包括几个方面:项目实施背景、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系统应用的产品和模块、项目实施应用范围和项目实施成果概述。

三、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常见的问题,管理与日常控制

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关键因素是软硬件设施和会计人员,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硬件环境已是十分成熟的产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都勿庸质疑。软件环境是会计电算化的关键环节,财务软件是核心。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会计电算化的根本保障。一般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虽然接受过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学习,但对计算机的应用和维护知识还是知之甚少,在平时的工作中容易疏忽对数据资料的及时备份,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所记账目便难以恢复,给工作造成极大的损失。有时虽然用u盘做了备份,但u盘的性能也不是那么可靠,依然存在着隐患。采用优质的移动硬盘则会可靠得多。重要的财务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最好安装在除c盘以外的其他分区最为可靠,以免所有资料丢失。计算机联网后病毒的入侵,轻则使计算机速度变慢,重则系统瘫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行。其他移动存储设备也是传播病毒的途径,同样要引起重视。对于财务软件的深入学习同样重要,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人员只是简单地学习了财务软件的基本知识,操作时不够熟练,时不时还要请软件售后服务人员帮助,边摸索边应用,发挥不出电算化的高效率。为了搞好财务工作,建议各级领导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学习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安排会计人员进修专业财务软件和计算机综合技能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以适应当今信息时代工作的需要。

(一)将思想认识深度以及系统控制制度进行提升和规范

我们必须要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会计数据领域、数据处理程序、数据存储形式以及会计核算方式进行了改变,并且将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提升,同时也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改革进行了促进,只有我们在思想方面认识到位,才能够将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完善、发展以及推进。

对事业单位日常的操作管理控制工作进行完善,操作规程控制以及

操作权限控制已经成为了系统操作控制的主要表现。其中,操作规程控制就是指在系统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一些标准操作的规程进行严格的遵循,将注意事项、操作程序以及职责进行明确,从而能够很好的形成一套事业单位自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文件。所谓的操作权限控制就是指每一个岗位人员仅仅能够按照所授予权限来对系统进行自己的作业,岗位人员不能够将权限进行超越从而接触系统。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岗位的安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想要建立健全适合的职责分工制度和组织机构就必须要对相应岗位职责制度、权限划分、人员分工以及部门设置等方面进行完善,最为基本的目标就是进行制度的建立,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制度,这样能够减少和防止舞弊事件发生的几率。在事业单位中,基本的会计岗位主要包括:会计档案管理、稽核、会计核算、出纳以及会计主管等等工作岗位,而电算化会计的岗位主要包括:电算主管、会计软件系统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等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在进行机构的调整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将其与组织控制相互结合,从而实现了职权的分离,及时、有效的发现违法行为和错误,与此同时,在保持各岗位人员相对稳定情况下,我们还必须要建立健全职务轮岗制度。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控制的制度

第7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融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是现代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为适应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各高校都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如何更好地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探究会计电算化

教学问题及对策,也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一)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进行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符合实际工作需求,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虽然有些高校围绕着会计从业资格证组织教学,社会培训机构开办了大量会计从业资格证培训班,但由于其中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内容存在局限性,比如考试的内容少、知识面狭窄,即使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同学,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的掌握仍很肤浅,运用财务软件处理业务的能力仍很欠缺,以致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尚需改进。目前,有些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还保留“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教学手段上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讲授财务软件应用的内容时,应采用上机的形式,人手一机,老师演示与学生练习交替进行,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避免学习内容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运用启发式和比较法教学,让学生比较和分析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来真正体会到会计实行电算化后工作的效率性。

(三)会计电算化教师业务素质尚需提高。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首先要对财务软件非常熟练,即教师既要对会计知识精通,又要对计算机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的现状是,高校的大多数会计电算化老师,要么是原会计教师,要么是原计算机教师,有实践经验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少。在多数高校中由于教学的任务比较重,一线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进修或到企业中实践,更没有机会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或ERP系统的实施工作。这都是造成会计电算化教师业务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设计

1、实行“理论+技能+证书”的教学模式。按照高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按照课堂讲授与自主实训相结合的模式展开教学,理论教学中融合模块式实训教学,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将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课程结束后还可参加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和用友ERP从业资格认证,而不需要花额外的时间参加职业证书的培训,从教学整体设计上保证了学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

2、会计电算化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项目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实际项目为目标,学生围绕项目协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活动。其实施的关键是: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制订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教学情境;其次要根据课程需要精心选择项目;最后就要根据项目选择教学情境和组织实施项目教学。该方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标。

3、创建网络教学环境,为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局域网进行演示教学,在课堂上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课后教师把教学课件、实训案例等教学资料发到网上,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仍可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给学生答疑,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没有理解的问题和没有完成的操作,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补上课内的任务,以至不会影响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设计

1、采取课堂教学、课后学生自主学习、模拟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改变以往单一的以课堂为中心的“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模块教学、演示教学等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2、推广“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立足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着导演的角色,学生充当着演员的角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着重理解会计电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穿插一些会计电算化应用案例,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寓于案例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通过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更透彻的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会计电算工作经验。

(三)课程考核方案的改革与设计。将期末考试与阶段性考试及平时学习表现结合起来。由于会计电算化学习内容较多,在期末考试中由于时间有限,一些模块在考试时不涉及,将其挪到相关的教学模块之中,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成绩的40%,阶段性考试占学期成绩的40%,平时的学习表现占学期成绩的20%。考核过程采用上机操作考核,按照考核要求,自主完成考核内容。阶段考核内容如表1所示。(表1)

三、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分阶段展开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

(一)会计电算化基础实验教学。这一阶段的实验内容一般是与课堂教学同步,按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主要功能模块逐个进行讲解,包括:账务处理核算子系统、薪资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应收应付核算子系统、电子报表子系统等,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各模块的基本功能。

(二)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实验教学。这一阶段的实验内容一般是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结束以后,单独设置一到两周的时间来进行,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软件处理实际会计业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具体方法是:由实验教师设计一套全真的、完整的、有一定难度的会计业务案例,学生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如三到五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分工协作来完成综合实验,通过权限分配和岗位轮换,使学生在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方法和整个操作流程。同时,可以激发学生进行仔细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和提高分工协作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会计电算化整体教学效果。

(三)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相结合的仿真实务实验教学。这一阶段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手工系统与电算化系统实际操作的对比,进一步感受到会计电算化的高效和优越性。教师在设计这一阶段的实验资料时要有一定的难度,业务资料的选择要有综合性并与实务更加接近,合理地将手工核算的方式与方法运用到电算化实验中便是这个阶段的一个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系统全面分析与设计,进行合理的系统初始化设置,注意整个实务模拟实验要运用电算化信息系统全部模块,最后要注重对手工核算与电算化核算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对于不一致的结果要查明原因,纠正错误,直至取得一致结果。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修平.高职会计模拟实训课程教学问题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第8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应用;注意问题;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及职责

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对此企业也要根据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对企业的会计岗位进行调整,由过去的报表岗位转化为系统管理管理岗位组织结构,因此根据新的工作岗位要求,设置以下工作岗位:

1.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也就是对会计点算系统的运行情况的维护,其工作范畴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运行阶段设定使用该软件的操作口令,并且根据工作需要对有关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规范;在会计电算化发生故障时,及时进行维修,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快速的恢复运行;具有严格的保密意识,保证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不能因为安全问题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泄露。

2.系统操作员。系统操作员也就是会计电算化具体的应用者,其工作范畴主要是:将原始凭证数据及时录入到计算机内,并且要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他们知道进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口令密码等,而且他们应该对密码信息进行保密;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系统管理人员进行汇报。

3.数据审核员。数据审核员是会计电算化软件信息准确的保证者,任何企业会计信息的录入都需要经过数据审核员的审核,因此其工作范畴是:对进行计算机录入的会计信息进行核对审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对审查出有不正确的、不完整的、不规范的要通知有关人员进行更正,然后在继续审核。

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基本计算机应用技能

在应用计算机电算化时,企业会计人员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基本应用技术水平,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要求会计人员要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能够对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了解以及应用自如,尤其是对电算化财务软件操作系统的应用要熟练,能够熟练的应用Excel、Word计算机基本系统软件程序。

同时在保证会计人员具备了完善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后,会计人员要根据企业的性质以及会计电算化工作模式等选择适合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具体到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一定要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合理划分一级科目、二级科目、三级科目,甚至更多科目,并且这些科目一旦赋予应用,企业在以后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就不能改变,因此在应用会计电算化前,会计人员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考虑。

三、会计人员在应用中要注意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

会计电算化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存在必然会有安全漏洞,因此在应用会计电算化时一定要注意网络环境的安全问题,提高会计电算化安全性,防止出现会计数据信息的泄露等。强化会计电算化安全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

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相对于会计人员而定的,它的对象是人,它是对会计人员工作流程以及计算机操作的权限的约束与限制。前面我们说的会计电算化应用给企业带来的新的工作岗位,当然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这些岗位可以有会计人员兼任,目前企业也都是采取这种方式,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对会计信息监管的不利,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必须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对于职权不相容的岗位不能有会计人员兼任,比如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人员不能接触系统设计文件、系统维护人员也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工作等等。由此可见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对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员进行约束,保证他们在自己职权范围内行驶相应的权限,因为只有他们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从事自己的工作,才能尽可能的保证会计信息传播面范围的缩小,才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安全。

2.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实现,因此强化计算机的安全是维护会计信息安全的首要因素,由于现代互联网漏洞的不断增多,发生互联网信息泄露的事件每年都在增长,因此为了提高会计信息安全,企业需要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首先保证计算机安放环境的安全,防止出现火灾、水灾、人为破坏的发生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或者被盗;其次提高企业网络安全,网络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一些网络“黑客”利用网络漏洞窃取企业重要的会计信息,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安全墙、应用杀毒软件、进行身份认证等方式提高网络安全,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对财务信息计算机进行局域网设置,而不采取互联网的链接;最后企业可以在财务信息文件上进行加密,以此提高会计信息文件的安全性。比如在应用文件时首先需要进行口令输入、指纹辨别等。

四、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资料,还包括存储会计资料和程式的光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等专业数据。这些档案的管理与纸制档案的管理有很多特殊的要求,为防止发生损害,应通过制定与实施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由财务部门装订成册,整理立卷,在年度终了,编造清册,移交档案部门保管。财务部门一般只保留一年的会计档案,企业应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做好会计资料的收集、保存和调用等方面的工作。财务部门对于已输出的磁性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应及时加贴外部标签,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存档,并定期检查、复制,对会计档案的调用要有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

参考文献:

[1]高斌.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出纳工作的几点探讨[J].新财经・上半月 2012年3期.

[2]李志斌.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J].会计之友 2010年21期.

第9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电算化系统 管理员 超级用户 角色 权限

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机系统,它的应用与维护需要运用较为复杂的信息技术、会计知识。它首先需要有一支既熟悉计算机技术,又精通会计业务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人员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的系统维护与管理人员,即系统管理员。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速,会计工作规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无论计算机方面的新技术,还是会计业务的新要求,都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不断地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系统管理员首先掌握、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各项新要求,及时地调整、更新系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系统管理员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其岗位的特殊性、重要性。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如系统软件、硬件的维护,系统数据保存,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的口令等等。可从一定程度上说,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实施的效果好坏,决定于系统管理员的工作水平高低。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现状与基本要求

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信息加工工具改变了,由原来的手工操作方式转变为融系统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为一体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使得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须按照会计电算化系统所要求的方式建立相应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责任制,划清责任,尤其是统管理员的任务,以保证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按照需要发展和提高。

1.会计电算化现状分析,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一些会计软件本身就允许赋予系统管理员全部工作权限,支持系统管理,员享有所谓的“超级用户”权力;(2)一些单位对系统管理员的岗位职责认识不清楚,混淆了会计主管与系统管理员的岗位界限,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需要软件开发商依照《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加强对系统管理员权限的约束,摒弃只图用户使用“方便”,而不顾会计制度要求的不严肃商业行为。更需要会计人员进一步学习体会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岗位分工,澄清概念,明确职责。

2.系统管理员岗位基本要求。系统管理员工作压力大、责任重,会计人员对系统管理员的要求是事事必会,出现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当应用程序出现不干活、报表数据计算错误或者系统死机了,会计人员首先想到的是找系统管理员,而不是去问其他技术人员,因为他们认为系统管理员应该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不能判断是系统方面的原因,还是计算机硬件或网络方面的原因,这无形中提高了对系统管理员工作的要求。这就要求系统管理员首先应该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熟悉会计业务,了解会计软件的各项功能及其结构联系,尤其是网络版软件的功能设置。其次,要求系统管理员掌握会计法、会计制度及财经纪律的各项规定。第三,系统管理员必须知道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基本知识,单机条件下应熟悉基本的计算机硬件,如软驱、硬盘等,出现硬件的小问题,知道错误在何处及解决办法;网络条件下的系统管理员还必须掌握网络方面的基本硬件知识。第四,系统管理员必须熟悉本单位主要业务情况,了解主要工作流程。最后,要求系统管理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鉴于系统管理员岗位的重要性、特殊性,其工作涉及整个系统的会计数据、重要工作口令等,故而要求系统管理员应忠于职守、诚信自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信念。

二、系统管理员的职责与权限

会计电算化主管又称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会计电算化主管负责协调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 行工作,应该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相应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的经验。电算化主管可由会计主管兼任。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系统管理员的总体要求是保护计算机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

1.系统管理员的首要任务是,负责会计软件运行环境的建立以及系统建立时的各项初始化工作。会计软件运行环境的建立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使用,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科目体系、凭证类型、会计核算方式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中,系统管理员非常有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系统建账等初始化工作,尽早熟悉本单位财务运行情况和工作流程,结合财务软件功能、特点和运行要求等等提出适宜的实施方案。

2.系统管理员要负责会计软件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监督并保证系统的有效、安全、正常运行。系统自身的安全运行主要涉及系统各项运行日志的管理维护、防病毒的措施等。系统运行日志主要是指会计人员上机的操作日志管理,包括机制日志和手工日,志。加强对操作日志的管理,应成为系统管理员日常的一项重要而又必要的工作。计算机病毒对系统攻击的破坏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得多,预防与清除计算机病毒已成为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应加以重视的问题。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日益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系统管理员有责任监督检查系统的抗病毒能力,坚决杜绝病毒可能入侵的机会。

3.系统管理员应负责系统定期的正确性、安全性检测,保证系统软件、硬件、网络、数据库的正常运行;负责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恢复系统的正确运行,针对系统事故找到系统事故原因。

4.对系统各类人员进行分工、管理操作,协调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对用户的管理,必须及时掌握新任成员的增加注册,离岗成员的处理操作,人员分工权限的授权管理等。

5.系统管理员应对系统的安全性负责,尤其是做好系统灾难预防与恢复工作。灾难包括数据库受到严重的意外破坏,由于计算机病毒造成系统崩溃或机器受损,因为意外情况,如火灾、水灾、失盗、电源问题等造成系统、数据受到严重破坏。这里特别将灾难预防单独说明,原因就在于会计数据的重要性、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预防灾难的措施中主要包括会计软件、系统软件和各项会计数据、各项网络参数的备份等。会计数据易受到人为篡改、不正确操作、计算机病毒的删改以及意外情况的破坏,系统管理员应及时备份会计数据,监视和发现系统中的一些不正确操作。系统中的会计数据在受到攻击或破坏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到系统最近状况,这应当作为考核系统管理员工作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管理员的权限,一般来说主要有:网络服务的管理(口令)、数据库的操作(口令)、会计数据的及时备份(历史数据和当期数据)、系统运行及维护的记录管理、基层单位系统管理员的授权和管理、依照主管会计的人员岗位分工分配会计人员工作权限、新旧会计人员的注册与注销等。还有一点需要着重提出的是:对于自主开发的专用软件,系统管理员是不允许由软件开发人员担任或兼任的。

三、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主管主要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确定会计人员的岗位安排、分工权限,总体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安全、保密工作,本部门工作进度,系统的稳定、可靠,数据的安全,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运行工作。系统管理员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技术管理工作,包括会计软件系统所涉及到的软件、硬件的使用、管理、维护等。在一般情况下,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应由两人分别担当,尤其是实现网络条件的会计软件,从软件的规模、电算化工作的强度与会计业务的工作量上都要求由专门的系统管理员负责。

1.选择使用通过财政部审验的,对系统管理员职权设置符合分工要求的商品化软件,选择信用好,有技术能力,售后服务好的公司购买财务软件。

2.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尤其要花大力气对一批有潜能的会计人员进行专门的高层次的系统管理员的培训。

3.有效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对一些非财务的具有计算机技术的人员,进行基本的财务知识培训,兼任系统管理员,完成系统管理员最主要的职能一一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稳定工作。

4.充分利用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会计电算化服务。我区多数单位所在地一般都有经营电脑和财务软件的公司,对他们充分考察试用确认诚信可靠之后,可以聘请担任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划分系统管理员与会计主管的岗位,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置专职人员担任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不能进行具体的会计业务的处理。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以集中处理为主,任何一个岗位的差错,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系统管理员一般由具备条件的部门负责人或会计主管担任,也可指定专人担任。但人们往往将系统管理员与数据管理员、网络管理员混为一谈,造成工作中职责不明、权限不清。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系统管理员的权力过大,相当多的单位在赋予系统管理员权限时,都能够调用系统的所有功能,有时甚至完全超过了会计主管的权限。系统管理员与系统维护员的目标比较一致、职责交叉,有时很难绝对划分。在同时设立系统管理员与系统维护员的配置下,需要分清管理员与维护员的不同责任。会计主管是本单位的业务总负责人,系统管理员应服从会计主管的工作安排,系统管理员的权限并不是无限大的,其所做各项工作都应对会计主管负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