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第1篇: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范文

一、甘孜州农业园区建设概况

目前,甘孜州重点以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果、川牛羊作为6大主导产业,共启动建设了21个现代农业园区,总投资16.2亿元,建成基地24.72万亩、饲养牲畜24.68万头(只),实现农业产值17.46亿元,带动受益农民3.93万户共24.99万人,园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万元。

二、主要亮点做法

(一)立足特色,合理规划

理塘县立足高原优势特色产业,根据现有的水源、地势、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生产力水平、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等综合因素,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着力打造濯桑现代农业园区,覆盖了濯桑、甲洼、藏坝3个乡镇,总面积达12.3万亩,核心示范区9万亩;九龙县立足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围绕牦牛、茶叶、花椒等特色产业建设高原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构建九龙精致山地农业发展模式,集中打造3.63万亩花椒基地、3万亩魔芋基地、1.5万亩茶叶基地;泸定县立足自然条件优势,打造杵坭片区水果、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园区覆盖杵坭乡、德威乡、冷碛镇、兴隆镇四个乡镇,19个行政村,园区核心区发展食用菌基地1000亩、水果基地3000亩,辐射带动园区发展特色产业7000亩。

(二)壮大产业,夯实基础

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原优势农业,着力构建现代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理塘濯桑现代农业园区紧扣绕“一园多主体、种养循环、三产深度融合”主题,重点打造牦牛、果蔬产业,实现了群众能增收、企业能赚钱、产品有市场、质量有保障、产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初步建成“一轴三区六基地”产业布局,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四川省首批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泸定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主要依托区域内果蔬产业及加工等基础优势,以食用菌、特色水果为重点,着力打造集农业主产区、农产品加工区、冷链物流区、农旅融合区“四大功能区”于一体的现代精品农业园区,园区综合产值达2.14亿元,带动人均增收6300元;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万元。

(三)培育主体,示范引领

理塘县采取入股、出租、转包、转让等多种形式鼓励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体牧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合作经营模式,健全完善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濯桑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依托“现代农业双创中心”,按照“经营主体+服务平台+服务主体”模式,探索建立了“五统一”(即统耕统种、统测统配、统采统供、统防统治、统购统销)的生产模式,构建了“五位一体”(即经营机制、生产标准、溯源体系、市场开发、品牌营销)的高原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服务体系的建立,2019年共为2家龙头企业5个专合社和3个乡5个村31户农户提供全程“代耕、代种、代收、代销”的社会化服务6689亩;泸定县杵坭水果、食用菌园区培育新经营主体240个,从业人员1314人,参加各类培训1300 人次,培训覆盖率达98.9%,园区产业利用网络技术的通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了喷灌、滴灌、土壤检测、温度计等技术先进实用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面积6900亩,推广率达到98.5%。

(四)发展科技,提质增效

理塘县人民政府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科院、四川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校(院)县合作协议,科学制定以“土壤改良、配方施肥、休耕轮作、技术规范、种养循环、植保防治、疫病防控”等为主要内容的高原生态农业标准,占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制高点。园区龙头企业还注重自身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积极应用加工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推出新产品。科技创新团队研发试种各类蔬菜新品种达20多个,牦牛肉奶新产品30多个,绒毛制品10多个,改变了极地果蔬和牦牛肉、奶、绒的生产模式,解决了极地果蔬和牦牛肉、奶、绒的生产加工制约瓶颈。园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经营主体培训实现了全覆盖,先进实用配套技术普及率较高。泸定县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依托省农科院、省畜科院和州农科所、畜科所等科研机构,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研发能力。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发展4个,其中有马铃薯原种培育基地、羊肚菌种植基地、仙桃人工种植基地、贡嘎雪桃种植基地。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充分利用泸定县科技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服务,解决科技推广难题。建有县、乡(镇)两级农技推广站,村有驻村农技员,农技社会化科技服务覆盖率每年增长5%以上。大力推广羊肚菌、仙桃、特色水果等标准化种植技术,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数达到1323人。

(五)打造品牌,拓宽销路

理塘县以“圣洁甘孜”农产品品牌为落脚点,通过电子商务双创孵化中心、康藏阳光公司、鹏飞牦牛肉食品公司现有外销渠道,加大高端农产品及旅游资源联合推介力度,不断提升理塘农产品、旅游产品知名度,借助“农奢会”公众号,发展订单农业,将农产品远销北京、香港、台湾和珠三角地区,保障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九龙县着力打造“中国花椒之乡”,发挥正路椒、大红袍、高脚黄品质优势。开展茶博会,唱响茶叶品牌,打造出藏区生态茶叶品牌“臧雪”“臧红”、“纸醉”、“金迷”等。泸定县已培育“泸定红樱桃”“泸定幸福仙桃”“贡日夏藏香猪”“泸定有机羊肚菌”“雪森美好核桃油”等农产品特色品牌。培育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11个、绿色农产品1个,有机农产品9个,泸定红樱桃已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正在申报泸定仙桃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三、存在问题

一是入驻园区企业实力参差不齐。部分入驻园区的企业,2019年销售收入仅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够。

二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如理塘县濯桑现代农业双创中心每年生产了大量的萝卜,但主要只对萝卜进行了清洗及冷藏保存,未生产诸如泡菜、萝卜干等储存时间更长的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是内生动力不足。理塘县园区内的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因其主要由五粮液集团援建,其产品也主要销售到该集团,基本对外销量不多,渠道相对单一,一旦五粮液集团不再购买,该基地将无法立足于市场。

四、对策及建议

1. 给予财政倾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甘孜州部分园区海拔相对较高、气候恶劣、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差,中低产田比重大,有效灌溉面积不足,机械化作业难度大,导致园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施工难度大、任务重,给予一定财政倾斜,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第2篇: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范文

吃枸杞要宁夏的,喝普洱茶肯定要云南的……国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尤其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强烈诉求,则使得品牌承载了更多的期待,也成为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毫无疑问,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要求,推进农业品牌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2013年4月26日,由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简称中国优农协会)和农民日报社联合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强农兴邦中国梦?品牌农业中国行”活动在云南省普洱市启动。活动相继走进了云南、四川、山西、宁夏等省份。

一批地方品牌以此为契机走向全国,甚至打入国际市场。舆论普遍认为,“品牌农业中国行”活动推进了农业品牌化战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活动对我国品牌农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形成多个专题调研报告,得到农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对活动跟踪报道,各种新媒体转载、转发,一时间引起全国舆论的高度关注。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各地农业品牌化水平亟待提升——

多地政府申请承办“品牌农业中国行”

“品牌农业中国行”组委会人员忙得不可开交,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浙江省丽水市、吉林省延边州等很多地方政府纷纷来电来函,申请承办“品牌农业中国行”活动;联想佳沃、海亮集团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申请加入中国优农协会;四川蒲江、云南普洱、宁夏中宁等多地牵头,申请成立中国优农协会产业分会……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对品牌化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业部党组成员、驻部纪检组组长、中国优农协会会长朱保成认为,农业的品牌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然而,我国品牌农业发展整体依然滞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短板。农产品品牌虽然很多,但杂、乱、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也不高。

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专门出台了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推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品牌农业中国行”活动正是在现代农业品牌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紧紧围绕农业部党组工作部署,发挥行业社团及媒体在品牌建设上的独特优势,搭建了这一服务现代农业的大平台。

据介绍,这个平台由多方力量支撑,包括中国农科院、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等农业部部属单位,《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央视七频道等多家中央媒体,清华大学、中欧商学院等知名院校。

把品牌建设主体欠缺的东西补回来

生态高效农业是四川省蒲江县基于自身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综合因素而做出的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发展势头迅猛,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然而,在农业品牌建设上,蒲江自认不足。以传统知名绿茶“蒲江雀舌”为例,此茶成名于1000多年前,品质上乘,但在市场化发展中被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名茶远远甩在身后。

5月,“品牌农业中国行”活动走进蒲江。中国优农协会与蒲江县政府就品牌农业建设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在蒲江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方面展开合作,并共同举办“中国猕猴桃节”,协会支持在蒲江成立猕猴桃产业分会。

蒲江县委书记刘兵称,蒲江的优质农业资源只有实施品牌化战略,才能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市场价值。“品牌农业中国行”的平台资源和影响力无疑为蒲江农业品牌发展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中国优农协会执行副会长黄竟仪认为,很多地方政府及农业企业缺乏品牌规划、创建、传播和维护的经验和理念。尤其在区域品牌建设上,在政府主导的同时,必须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尤其是数字化营销渠道,建立有内涵的品牌,快速提升品牌价值。

你的农产品品牌可以从这里“高飞”

以“联想控股”为代表的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成为时下热点话题。今年5月,联想控股佳沃以新品会的形式,高调推出现代农业品牌及其首款产品“佳沃”蓝莓,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品牌农业中国行”走进成都时,农业部调研组深入考察了佳沃猕猴桃种植基地,并高度评价佳沃现代种植方式及品牌战略。佳沃积极申请加入中国优农协会。

调研组形成专题报告,呈送农业部。韩长赋部长作出重要批示,认为佳沃现代化的种植模式值得借鉴。“公司+规模农户”,大公司带动大农户,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大家在一个产业链上合理分工,共享增值收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也要求相关部门认真总结研究“联想”等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路径与模式,多宣传一些带动不代替、互利共赢的好典型。

随后,《农民日报》深度报道“联想”进军农业及佳沃品牌经验,各大网络媒体及新媒体纷纷转载。多家企业通过《农民日报?品牌农业》特刊编辑部,寻求与佳沃在生态绿色种植方面的合作。

宣传推介是农业品牌打造的必要手段,活动的聚集效应也因此得到了充分释放。这种推介合力使农产品品牌最为关注的市场效应得到极大扩展,提升了一大批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会展、融资、走出去”三个平台则更凸显“品牌农业中国行”所具有的丰富市场资源。

在展会方面,作为“品牌农业中国行”重要内容,“2013中国国际品牌农业发展大会”于10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旨在搭建一个国际流平台,研讨国际品牌农业发展理念及趋势,开阔中国农业品牌发展的国际化视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品牌经验,进一步探索中国品牌农业发展路径。以此为代表,由中国优农协会和农民日报社主导的一系列农产品展会,都将成为品牌推广的重要平台。

在品牌农业投融资方面,黄竞仪认为,打造品牌是一个投资的过程。创立一个农产品品牌,需要先进技术及加工体系的保障,需要现代化营销网络的支撑,需要高端人才队伍的带领,这些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一般来说,政府对品牌农业的支持重点是设施的改善和科技的创新,是有限的,更主要的是要发挥社会资本和企业的主导作用。

带领国内品牌“走出去”,帮助打造中国国家品牌,是“品牌农业中国行”的重要目标。中国优农协会充分利用其与部属外经、贸促和国际交流等部门的协作机制,支持国内品牌走出国门,已成功组织国内13家企业参加了“第78届柏林国际绿色周”,目前,正在协助云南省龙头企业参加在迪拜、土耳其举办的国际性农业展会,并积极准备参加“第79届柏林国际绿色周”。

开放式架构让活动内容和形式更丰满

“品牌农业中国行”采取了灵活的开放式架构,结合各地特点和需要进行板块设置、资源组合。经过近半年的运行,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丰满,对我国优质农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也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更深刻的思考。

黄竞仪说:“我们深切感知到,按市场理念来衡量,相当一部分涉农企业还处在待培育状态,在投融资、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权益维护等方面还缺乏经验和能力。仅从一些政府和企业对活动承办及产业分会筹建的强烈愿望就可以看出,优质农产品开发和品牌培育还需大量的公益服务或外包服务。”

尤其是随着政府职能的加速转变,更多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职能将交给社团。农业行业社团组织在推进品牌建设方面大有可为,可在政策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制定、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行业协会的市场贴近性,决定“品牌农业中国行”的视野必将国际化。9月16日,在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农业合作论坛上,朱保成指出,中阿国家应继续传承丝路精神,共织丝路新梦,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农业合作水平,促进中阿农产品贸易发展。朱保成认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而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国际战略构想,必将有力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与合作,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也必将给中国农业品牌的国际化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更多的合作机遇。

第3篇: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范文

本次生活会的主题是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选拔任用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照检查和剖析。

省农委党组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参加了这次民主生活会,会上各位领导按要求,先后进行了发言。

省农委主任任克军到会,并就省农委领导班子和自身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

关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问题

对于党风廉政建设,我们始终抓得很紧,一刻都没有放松。在年初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的基础上,每次委领导班子会、委党组会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会议上都反复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认真落实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一岗双责的责任制度,坚持做到党风廉政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落实,业务工作部署到哪,党风廉政建设就抓到哪。认真抓好理想信念、党风党纪、政治纪律、岗位廉政和警示教育等经常性学习教育活动,强化敬业为农、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了农业农村工作巡查、廉政档案、办理婚庆丧葬事宜报告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机关政务公开、财务管理、干部管理、项目管理、重大问题报告、群众评廉和组织考廉制度。委领导班子带头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同时,没有发现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行为。

近年来,省农委党风廉政建设和政行风建设在全省评比中始终保持着领先水平,但从更严格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尤其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会议宣传教育的多,实际深入剖析的少,挖掘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主动性还不够。二是注重强调领导干部带头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制度的要求多,而对既抓领导、又抓队伍的要求不够,特别是对处级干部和一般干部在工作、生活、接待等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抓得不紧,教育得不够。三是注重对干部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的要求和监督,而对业余时间的监督和要求不够。对于这些问题或倾向,我们要深入研究,认真加以解决,真正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关于干部选拔任用问题

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省农委党组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等规章制度,处级领导选拔任用全面实行公开竞争上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民主测评和考核,并由驻委纪检组、监察室对干部推荐、提名、组织考核、讨论决定和公示核查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监督,有效防止和杜绝“带病提职”等问题的出现。去年年末以来,先后4次选拔任用处级干部13名,其中通过两次公开竞争上岗、民主选举等程序选拔正处级领导干部3名、副处级干部6名,经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核等程序横向交流调整正处级领导干部3名,经笔试、结构化面试等程序从基层调任干部1名。由于委领导班子调整等多种原因,省农委已经三年没有提拔和调整干部,今年是近年来省农委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力度较大的一年。由于省农委在选拔干部上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透明、择优,全委各级干部比较满意,在全委上下形成了人心思进、想事干事、创先争优的良好工作氛围。

虽然委党组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干部负责的态度,今年以来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干部调整交流不够、部分优秀年轻干部暂时还没有得到提拔任用等问题。主要原因:一方面省农委是2000年机构改革时在6个部门基础上组建的,老同志和后备干部比较多,但领导干部职数相对较少,干部调整任用工作压力大。另一方面,个别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在一地任职时间较长,干部交流力度不大。今后,我们将花更大气力、下更大功夫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工作,切实做到任人唯贤、因材施用,创造更多机会把优秀、年轻的干部选拔到处级领导岗位上来。

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

年初以来,省农委制定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意见,委党组召开大会进行思想动员和安排部署。为把影响和制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找准摸透,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合作化经营、推动城乡联动发展、统筹推进“三化”等6个重点课题21个子题目深入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活动,撰写调研报告32篇。近期,针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我们又制定了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意见和现代农业推进计划的实施意见。

2010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作是在极其复杂、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展开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按照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积极应对,科学谋划,强化措施,奋勇拼搏,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获得特大丰收,初步预测粮食总产将比去年净增100亿斤以上,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50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畜牧业产值预计达到925亿元,同比增长12.1%;园艺特产业预计实现总产值700亿元,同比增长25.9%;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稳定增长,预计达到5840元,同比增长11%以上;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金融改革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启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省政府部署的12件民生实事到年末将全部完成,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虽然我们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事求是地说,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从农业农村发展上看,农业农村经济规模不大、结构不优、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没建立起来,促进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城乡间、工农间差距仍在日益扩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还没有形成,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压力大、任务重。从组织领导层面看,思想解放程度还不高,抢抓机遇、创新突破、敢闯敢试的能动性不足; 理论武装不够,工作方式方法还不完全适应,开展工作凭经验、凭热情较多,还不能抽出时间带着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工夫。从体制机制上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大的症结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束缚,目前,农村资金短缺、技术等要素匮乏,公共产品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经营制度、支持保护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现代农业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今后工作中,必须着力破除这些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切实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持久动力。

任克军主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分别从工作认识、干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陈述。

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加快落实整改措施,强化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任克军主任认为,首先要解决好“五个方面的作风”问题。

要解决好思想作风问题

核心是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突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培育推广、抗旱能力、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强化惠农政策八个重点,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要解决好学风问题

核心是要解决学习动力不足问题。不学习就跟不上发展形势,就做不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学习就会放松自己,放松自己就会降低标准、不思进取。因此,必须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加强党的政策理论、市场经济、现代农业、法律法规等方面学习,并转化为指导工作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要解决好工作作风问题

核心就是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更多地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农业农村工作更广泛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坚决不搞粉饰浮夸的虚假政绩,不作劳民伤财的表面文章,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切实做好解决农业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基层矛盾问题、侵害农民利益问题等方面的工作,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繁荣稳定。

要觖决好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

核心就是要进一步坚持和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集体领导集体决策的原则。不搞“一言堂”,坚持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例会制度。在事前听取和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经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第4篇: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高等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73-002

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三农”的大环境下,农业和教育在我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丝毫不能动摇,必须优先发展。经过高等农业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一些农村等多方面努力,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正逐步走上正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高等农业院校既是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培养和输送高级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和迎接全球农业科技革命挑战的主力军,还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各级各类农业教育水平的龙头,所以,国家要进一步加大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和发展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在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使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持续快速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高等农业院校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在战略层次上有系统的发展措施,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从国外发展经验看,一个国家进入现代化行列并成功崛起,总是伴随着整个社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总是伴随着高等农业院校科研实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因此,现代化本身的内涵实际上天然的包含着农业现代化,以及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发展。特别是当前国际粮食生产地区分布不均衡、产量增幅摇摆不定,以及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业生产方式尚不先进、耕地占用不容乐观、大规模粮食进口不现实的情况下,高等农业院校的地位不能削弱,作用决不能忽视,高等农业院校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大发展。

1.高等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其他高等院校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大量科技创新的实验条件和基地,具有大批高水平的创新队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为高等农业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在“三农”领域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这就需要更多“知农、懂农、爱农”、熟悉现代经济规律、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同时,不断增长的经济全球一体化,竞争与机会并存的国内与国际市场都使生产者和管理者在产品、市场、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归结到人才强农问题上。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更强的人才;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要求高等农业院校与“三农”领域进行更多与持续的合作,加速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三农”领域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增强服务社会的职能,提升社会影响力;传统产业的改造必然要通过现代高新技术来实现。

2.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优势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运用现代的科技来改造传统产业,运用先进的管理来优化资源配置,运用先进的理念来建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这方面,高等农业院校由于多年积累以及专业的优势,具有明显的现代科技和管理技术优势。应该指出的是,现代农业的概念已经不是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而是几乎涉及现代经济每个角落的全新概念和产业,相应地,现代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优势也已不同程度地覆盖了农、林、水、经、管、文、法、理等多个领域,可以更好为“三农”提供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3.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获得更大的财政支持

国家“十一五”规划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国家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向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农业和农村。国家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高等农业院校将会从中获得相应的直接和间接的财政支持。同时,国家将增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费用和项目,增大国家财政对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的投入。另外,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可以增加对农业院校人才的需求,改善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减少就业压力。

二、高等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

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展定位、自己的目标追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不仅要“顶天”---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要“立地”---真正面向“三农”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带头人,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帮助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问题。高等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顶天立地”的目标,必须在办学实践中树立五个中心的发展定位。

1.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育中心

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始终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之一。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规模和能力的新要求,正视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不相互适应的矛盾,分析新农村建设和其他诸多社会、教育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教育人才。随着高等农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农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中心, 高等农业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必须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领域不断调整改革,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相关专业,提高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以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提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2.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中心

现代农业科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主要标志。作为新农村建设中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中心,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立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需求,以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为先导,突出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以常规应用技术研究为核心,强化优质品种选育、先进种养殖技术集成等领域的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后贮运加工技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研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实现从模仿跟踪向自主创新的跨越,真正实现以农业科技引导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心

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经过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等环节,把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实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整个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过程。对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完成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将现代科技成果根植于农业农村一线。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动实践中,应通过科技副乡(县)长、农业科技特派员、建立农业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推广大量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推动这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民的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了有效的提供技术保障。

4.新型农民培训中心

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以高等农业院校为核心的“三农”教育体系的作用,推动高等农业教育向农村延伸,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导向,针对不同层次农民的不同需求,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分层培训目标。要依托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层次专业农民,为农业和农村培养培训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懂专业、懂管理、懂经营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教育培训发挥这些核心农民的牵引、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新型农民培训中心的核心地位将随着培训对象素质、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的调整而逐渐显现。

5.农业农村发展决策咨询中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类重大问题的决策之中,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发展战略的重要咨询顾问。高等农业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在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紧密融合之后,一大批专家学者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调研等工作,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和建议,逐渐成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囊。高等院校由于其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有机会、有能力影响政府决策、充当政府顾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农村发展决策咨询中心在决定参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瞿振元.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高耀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第5篇: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网络普及,电脑成本的不断下降,网上购物已经从当时雾里看花遥不可及的状态,变成了当今最火爆,最适合上班族、年轻族群购物口味的一种购物方式。网上购物已经慢慢地从一个新鲜的事物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消费习惯和思维、生活方式,以其特殊的优势而逐渐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对网络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对网上购物行为接受很快,是未来购物市场上的潜在用户。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查,了解并寻求大学生购物的趋向以及大学生的购物标准等问题。研究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消费态度,正确指导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行为,以及未来对网购发展潜力的期望。

二、引言:

淘宝、支付宝、商家信誉、旺旺——这些词语如今是大学生的常用语,在校园里、在宿舍里,怎样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也是每天都能听到的讨论。再看看那些快递公司每天中午就像开展销会一样,在学校里摆开一长串各式各样的邮件。求乐、求廉、求方便是大学生网上购物的主要消费动机,男女消费动机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较看重便捷,而女性更加重视价格。从网上买来一件商品自己是否满意,除了商品本身外,支付方式、商家信誉、运送满意度也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几个重要方面。

但是还有许多同学不懈于或者不愿尝试网上购物,主要心理障碍因素是:产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可靠性、保质期等方面,以及网站上同类产品的信息丰富程度、可筛选性、可对比性是否能够达到购买者的预期标准。此外,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方便与否也是影响因素。男生更多怀疑的是网站信息的可靠性,而女生则更多怀疑的是网上购买产品的质量。

因此,网上购物对于大学生而言的利弊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将就此类问题进行简述与分析。

三、调研报告正文:

(一)调研方案

1、目的: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购物正以越来越强的力度冲击着各国的消费群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是不可忽视的进行网购的庞大群体。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的基本情况,为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2、地点:XX的部分高校

3、对象:部分高校的在校本科生

4、方法:网上问卷调查(发放问卷XXX份,有效问卷XXX份,)

5、时间:XXXX年XX月XX号——XXXX年XX月XX号

(二)调研结果部分数据分析

1、大学生网购产品类型分析

从我们的《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经常购买的产品类型。首先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的是服装类产品,其次是选择在网上充值话费,当然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数码和图书类产品。

2、大学生网购过程中是否有受骗的经历

网上购物,看不见,摸不着,即便商家需讲求信用,但一些无良商家还是借此欺骗顾客,从而达到自己盈利的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还是有部分人有受骗的经历。

3、大学生网购消费金额情况分析

消费的金额主要是由生活水平所决定,而大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收入,所以一般的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30-60段和60-100段,其中女生偏多。

金额数男女男生所占比列女生所占比列

30以下21130.180.07

30-6027890.240.48

200以上1860.160.03

4、大学生对于网购商品的满意程度情况分析

网上商品无论图像多么的吸引人,颜色艳丽,但都可能经过修改,跟实际收到的有所色差及型差,所以有时购物人对收到的商品会不满意,觉得被商家欺骗。

满意程度人数所占比列

很满意60.02

满意1080.36

一般1770.59

不满意90.03

很不满意00

注:大学生对于网购的商品满意程度主要集中在“一般”和“满意”这两项,也有少部分同学表示“很满意”和“不满意”;没有人选择“很不满意”。

(三)网购优点具体分析

1、方便性,不受时间不受地点限制。

网络购物,是一种极其方便的购物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的迅速发展。网上购物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方式。“网络购物”之所以可以深受时代青年的亲睐,第一大特点应该就要数它的便捷性,不论你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上网"逛商店",选商品买商品,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时下的青年男女,白天忙完纷繁的工作,下班时间有时会很晚,再去选择逛店买商品已很难,那么网络购物对这些年轻人你来说就成了最快最方便,也最喜爱的购物方式。

缺点:配送时间不定

2、网上购物要比传统购物还便宜

对于网店比实体店价格还要便宜,主要是由于网店不像实体店,需要花钱租店面以及其他一系列的花费,并且开网店不要任何税收,这样就可以省下很多与实体店拼价格。另一点,很多开网店的人都是一手商,拿货价就要比很多实体店经营者还要低,所以在网上开店价位更低也就合理了,不过并不是所有价格低廉的网店都是这样的理由,里面不排除有黑心老板将次货混在里面将价位打低。所以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商家的信誉度。

3、可以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货比N家

现在的网上商场越来越多,习惯网购的朋友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一般都不会只选一家,看上就购买,而是随意的挑选,只要你输入你想了解的商品,同样的商品不同的商家就会出现,你可以任意挑选,现实中的货比三家,在网上就可以变成货比N家,而且不会浪费你很多的时间,而更好的一点是,如果你想选择一件现实中很难找到的商品,就好像几十年前的一本很老的小说,现实中你可能很难找到,但在网上要找到你需要的并不是一件难事。

4、网购更具便捷性

网上购物的另一个优点对宅男腐女而言是最大的诱惑,那就是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商品,从订货,买货到收货都不必你离开家门,省时省力省事,不过这个优点受惠的当然不止是他们,在夏天或冬天,天气很不好的日子里,利用网络购物对大多数人而言的确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不必忍受外面极冷或极热天气的摧残,也不必忍受去实体店选购产品的烦躁,在家等着送货上门的服务,是很惬意的。

5、不必怀揣巨款购物

在购物缴费的时候,网上购物不必像传统购物那样,怀揣巨款或拿着信用卡刷卡时候担心身边有人会窥伺你,而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网上支付就不必担心这些问题,你可以安心的支付而不用过多的考虑周围是否有坏人在等着抢劫你,因为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四)网购缺点具体分析

1、配送时间不定

虽然方便性让很多时尚年轻朋友爱上了网购,不过不能说网购就是完美的,在货物的配送速度问题上,网购就不如传统购物方便,当你在网上选购好商品,再下单,到收到真正的产品中间短则一到两天,多则一个星期也有可能,这一点就不想传统选购,你当时就可以拿到你满意的产品,而且当你拿到网购的商品后,有可能出现这些或那些小问题,解决起来也不叫麻烦,需要再通过邮寄或配送环节更换产品,这样中间就需要浪费很长的时间,而在传统的商场购物的话,当时不满意的话就可以随意的更换。

2、质量不好选择

就像上面说的,的确网店价格低廉是网店吸引消费者的另一法宝,不过不是每家价格标的很低的商家都能保证他们销售的产品质量上是没有问题的,里面会有以次充好的现象,甚至是假货,在选择的时候由于消费者无法见到实物,所以上当受骗有时候是难免的。这种事情在实体店一般就不会出现,大家选产品都会注意挑选,有问题当时就可以解决,如果发现假货就可以立刻退换。

3、不能当场试用

的确,在网上选购你可以随意的挑选,也不会有不耐烦的服务小姐对你?哩吧嗦的絮叨,不过,它也有先天的缺点,那就是网购的商品你只能在网上看到他的照片,却不可能当时就见到实物,如果是选购衣服之类的产品,你更不可能当时就试穿或试用,这对消费者来说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或许你看上的产品与实物的差距会很大,这一点在实体店就会令人放心很多。

4、售后很难保证

从网上购物的缺点之一就是消费者往往得不到发票,产品得不到保修服务,消费者想要进行维权会很难。发票是消费者维权的基本凭证,没有发票也就无法受理和解决质量纠纷。现在在全国已出现多起消费者因为在网店购买手机或家电由于没有发票而造成厂商不予负责售后问题的案件。

5、网上支付也有风险

不要以为像上面说的,就以为网上支付是万能了,当然不是,他的安全性体现在不必担心周围人的窥伺,但却不能保证网上有没有窥伺着你,网上盗号盗密码的也大有人在,而且更不好应付,除非你自己就是个电脑高手,打好了所有的漏洞补丁,做好了所有的安全措施,否则网络盗号高手要比现实的强盗还要令你头疼。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采取的措施是在网店看好产品的价格,再去实体店选购,以免行当受骗,也不必担心自己的帐号密码被盗取。

四、调研总结:

调研显示,有大部分大学生喜欢偶尔在网上购物,主要是因为网购节省时间、节约费用和在网上比较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其次是因为在网上购物操作方便和可以享受购物的乐趣。其少数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是为了追求时尚。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商品主要是服装类,其次是在网上充值话费和购买数码产品,再次是购买化妆品和礼品。大多数大学生网上购物的金额也符合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曾经有过网购经历的人大多数对网上购物的优点具有更强的认同感,她们比起没有过网络购物经验的更相信网络商家,更习惯网上购物的消费方式。这一结果也说明,上网购物会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一旦开始,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我国网络购物的经营者在多年的经营之后,已经比较理性,知道在网络购物的发展中应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

根据我们这次的调研也可以看出,大学生---这一未来的主要消费群体对网上购物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说明网上购物这个市场还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相关网站,企业和商家应提高宣传力度,同时对于网络管理与支付程序等不足加以改进。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以此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群体并且增加老客户的忠诚度。不仅让大学生这一群体了解,也要让广大民众参与进来,促进网上购物的发展。

大学生网购调研报告(二)

我在很久以前就听说了“网购”这个词,淘宝网更是家喻户晓的知名网站。人们对于网购这种购物形式众说纷纭,在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觉得网购存在很大的风险,也很少人真正尝试过。我一直都对网购很感兴趣,很好奇,在今年春天我开始了我的“网购生涯”。从那以后,身边的同学也纷纷开始了网购。后来网购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什么东西都喜欢从网上买。像我这样喜欢网购的大学生有多少呢?因此我选了这个主题。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为了揭开网购的真实面目,让更多的人了解网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由于调查的困难性,选取了本学院进行调查)

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大学生网上购物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上网购物基本情形和情况。

3、调查方法:对经贸学院的全部学生(限于三年级以下)进行分层,分成大一,大二,大三三层,在总体中抽取容量为60的样本,在每层中进行系统抽样,根据每层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在三层中分别抽取容量为22,22,16的样本。随机选定某一学号后,间隔10进行抽样,得到样本。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问卷附在最后一页)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以95%的把握推断经贸学院中网购人数比例范围为45.36%~70.44%

2、在没有在网上购物的同学中,有近50%的同学认为网购不安全,而在有过网购行为的同学中有97%的同学觉得网购值得信任。另外,在前者中有92%的人会尝试网上购物。

3、在网购人群中,因为节约费用而选择网购的占网购人数的62%,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出于好奇和寻找新奇商品而选择网购。在众多的购物网站中,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呢?有48.57%的网购者会把网站商品是否齐全作为他们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标准。其中,淘宝网名列前茅,有87.3%的同学选择在淘宝购物。

4、大家都在网上买些什么呢?经调查,数码产品位居榜首,占到总消费的37.7%,其次是服装27.87%,在网上买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占到总数的19.67%。相比之下,由于食品的特殊性(保鲜等问题),却几乎无人在网上购买食品。

6、在网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主要困难是商品描述不清楚,达到45%,其次是商品数目繁多和网站太多,网上市场太杂乱(21%),网购市场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在网上购物还不是很普及,但潜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阻碍他们开始网购的主要是安全因素,只要他们认为网购值得信任了,网购的方便,省时,商品齐群等优点一定会吸引绝大多数的人开始网购。目前,人们在网上消费的商品种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购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优化购物体系,打破这种局限。

购物网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能让我们实现资源共享,在网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便宜的,质量最好的,最时尚的商品,坐在家里就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未来网购一定会成为人们的主要购物形式之一。

大学生网购调研报告(三)

衡水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较快,但农业现代化仍较为滞后,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科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完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衡水市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条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全市农业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五)农业科技转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步伐。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一批增产增收和标准化新技术,扎实开展多种方式的农民种养知识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着眼京津市场,生产高质量、高标准、无药残、无公害的畜禽产品。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因素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机遇难得。

一是国家经济环境继续看好。国内经济总体向好,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在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将保持持续上涨态势,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供给稳定、储备充足。

二是国家政策支持更加强化。“十二五”期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等方面制定各种扶持政策。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是科学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随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得到大力发展、农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入户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五是我市区位优势日益突出。衡水是京津冀都市圈中离北京、天津最近的城市之一,特有的区位优势使我市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棉花生产基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深入推进,三省市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为我们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发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提供了良好机遇。

五、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推进现代农业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环境资源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对各种自然条件所带来影响反应敏感。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频发、病虫害、疫害几率增高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同时工业废物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力降低,农产品产量质量同步下降等问题,而且我市水资源量匮乏,仅占全国人均的6.7%,且高耗水的粮食作物在我市农业种植结构中长期占较高比重,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自去年以来,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致使不少农民遭受损失,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民面临着更多“高成本”风险,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用工费、柴油价格上涨,使种植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依然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引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增加,由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技术准备不足导致的技术风险日益突显。

(四)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虽然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年增加,但是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分散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规模小,管理方法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大等问题。

六、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现念,推动思路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组织形式和推进手段,现阶段要特别注重以产业化、工业化思维和项目化手段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化思维就是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把农业作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整个大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从产业之间内在联系和要求出发,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工业化思维就是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项目化手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农业投资经营活动按照投资项目方式进行运作,可以实现科学论证和合理组织,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符合当前政策要求,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粮、棉、油是我市的传统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全市粮、棉、油人均占有量已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当前,我市传统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占地比重偏大和比较效益低。目前,全市粮棉油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高居90%左右,其中粮占70%左右;受价格、生产成本和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粮棉油的比较效益明显低于蔬菜、果品和畜牧等其他产业。粮棉油占地比重偏大势必挤压其他产业发展空间,并影响到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粮棉油产业的发展。改造提升粮棉油传统产业一是通过增加投入、主攻单产等措施,在保持粮、棉、油总产量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其占地比重。二是优化粮棉油产业布局,适当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生产要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开展粮食稳产增产行动,建成一批吨粮县。棉花生产逐步向冀州、故城和枣强优势产区集中,重点抓好深州、饶阳和安平油料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规模产区。

2、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生猪、奶牛、肉牛、禽蛋、蔬菜、瓜果、园林水果是我市7个特色产业,我市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要科学合理确定特色主导产业数量、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特色产业不在多而在专,不在面广而在量大,要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域界线,按照经济区划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布局,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使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向配套设施最完善、生产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优势最明显的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对现有已经形成生产优势的“点、片、线”要促其转化升级,尽快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完成数量扩张。在优势产区完善道路、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聚集,抓好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递延增值,还可直接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目前仍然是短板,特别是精深加工领域。根据全市农产品资源条件,应着力打造七条加工产业链:一是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食品生产,积极开发食品、医药和化工等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肉类加工链条。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重点是分割肉、冷却肉、精肉和熟肉制品。三是棉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支纱、高档服装面料、纺织品服装等档次高和出口创汇产品。四是果品深加工链条。开发生产果汁、果汁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五是蔬菜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净菜、腌渍菜、脱水菜、速冻菜和蔬菜罐头等。六是奶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奶制品和高档奶产品。七是林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板材生产。

4、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兴农业。我市靠近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又有衡水湖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有可为。要抓住游客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园、生态养殖园、林果产业基地为依托,拓展休闲观光新功能,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三)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

目前,全市农业仍然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由此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加快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把工作着力点转到制度完善、规范管理和提升经营服务能力上。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率,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

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增强农业公益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市场化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4、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

5、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抓手,是用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以项目为手段抓农业的具体体现。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合理确定区域范围、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要突出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编制。二要把种养、加工、营销、休闲观光等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形成一体化产业体系。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整和,对示范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引进、多功能拓展给予集中支持。

(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对高效种养、节本增效、农业节水、植物保护、疫病防控、加工储运、农机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加强农机、农艺、信息化互相融合,提高适用性和有效性。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增强服务功能。鼓励农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创新,同时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引水农灌工程、节水工程建设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齐全、田间道路通畅、林网配套、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六)开展农业劳动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第6篇: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和定位增加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的综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应地,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多重战略目标。英国教育家纽曼提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教育,即通过教学传播普遍知识。19世纪末期,德国洪堡在创立柏林大学时主张科研是大学的第二个职能,即通过理论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即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目标可归纳为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一)教育服务: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

教育服务职能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为现代农业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的综合发展,要求农业专业人才具备宽广的理论知识面和多样化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基层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对农村干部和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专题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新农村建设输送理论专家和实践工作者。

(二)科研服务: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发挥科研服务职能,为现代农业提供先进技术研发成果并推广应用,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在研发基金和课题专项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建设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形式,组建研究项目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通过政府主导、校企联合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托政府财政支助和政策扶持,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创办科技成果推广实体机构,解决农业生产流通领域技术难题。

(三)社会服务:决策咨询与社区建设

高等农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既包括为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市场调研和发展规划等决策咨询服务,又包括在农村地区宣传新观念和传播新知识,促进城乡文化交融,改善人文氛围,构建和谐社区,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要素

在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目标的统率下,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势资源和支撑保障。概而言之,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素包括人才、科技、信息、物资、观念和环境。其中,人才、科技和信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素;物资、观念和环境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并改善农村社区环境,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素。

(一)“人才”是基础

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培养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科技和管理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为各地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为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适应各地区、各时期农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培训模式,培养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科技”乃关键

科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科技创新、科技传播及科技应用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已从传统单一的教育教学中心向科学研究中心和社会服务中心转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村福利水平的提升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及其成果应用孵化。高新技术研发和传统技术革新既是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服务的体现,也是服务“三农”、创造经济效益的关键。

(三)“信息”创平台

信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网络平台,“三农”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共享与运用是高等农业院校整合资源,联系政府、企业、协会、农户和消费者等新农村建设多方参与主体的现代化手段。高等农业院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企业数据库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农产品交易拍卖平台和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市场供求服务信息,在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之间传播分享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协助政府管理决策参考。

(四)“物资”成支撑

物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高等农业院校可将图书资源、体育场所、医疗设施、教学设备、计算机及网络等物质和设备为当地农村和农民服务。高等农业院校的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等在社区的共享为农村地区福利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功能。

(五)“观念”为先导

观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向标,倡导“科教兴农”理念,帮助农民树立现代农村文化观念,推广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高等农业院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师生下乡实践,建立农村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农村远程教育等形式,高等农业院校推动城乡文化交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六)“环境”作保障

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因素,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村地区政策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人文氛围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高等农业院校为改善农村社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献计献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路径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服务目标定位,有机整合服务要素,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基础、学科特色和科研实力等因素,立足各地区、各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合理选择并组合各种服务路径,以实现教育效益、科研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最优。

(一)树立服务“三农”办学理念

高等农业院校首先要树立“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必须始终把科教兴农、科教兴国作为第一社会责任,以科普为载体,注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基层的技术、经营和管理的农业复合型人才。将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渗透到校史、校训和校园文化中,通过举办征文、摄影、书画、歌咏比赛等主题的文娱活动加强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闻媒体宣传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职能和社会影响力。

(二)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创新人才的能力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培养知识基础宽厚、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具备较强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本科生;二是培养高素质的能够胜任交叉学科研究任务的优质研究生。高等农业院校应以传统农科专业为核心,实施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学校+农业企业”、“学校+农村”、“学校+农业协会”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综合运用互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

(三)构建以农为本课程体系

高等农业院校应着重在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以农为本”的学科和课程特色,通过创办农业经济管理、农村金融、农产品营销和农业旅游等特色学科专业,采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等形式,综合考虑农业特色、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国际办学经验等因素,构建公共必修课程系统、农科专业课程系统、交叉学科特色课程系统以及创新素质与能力训练课程系统,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与此同时,高等农业院校应结合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全面开设综合课程体系,开展对农业企业员工和农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重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四)发展农企教学实践基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为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路,坚持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并重,携手农业企业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农业企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其既是农业创新人才的需求单位,又是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经验和经营管理实践案例的提供者。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携手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旅游企业等,构建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实践基地,采取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科技活动周、学科竞赛、调查研究等具体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农企教学实践中获取的研究成果也可为相关农业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五)实施技术研发推广机制

高等农业院校应大力开展跨领域、跨产业的研究与合作,引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及新产品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具体而言,高等农业院校可通过实施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技术研发推广机制,组织科教人员定期下乡调研,鼓励科研专家深入基层讲学,成立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企业研究中心、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中心等以农为本的科研项目小组,加速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的实际推广应用。同时,在薪酬设计、科研论文奖励、课题立项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应着重向对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从而调动教科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设立管理决策咨询中心

第7篇: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范文

一场“造区”盛宴正在河南上演。

盛宴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河南已经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631.5亿元。

这不是新农村建设的简单翻版。“要认真研究社区和行政村的区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区别、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变城市的区别。”在“盛宴”启动之初,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即如此强调。

那么,何谓新型农村社区?为什么河南要提出试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外地借鉴?

“战略基点”

“造区”盛宴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底,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

在是次会议上,河南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增加新型农村社区这一战略基点,将传统的四级城镇化体系变革为五级体系。

在接下来的全国“两会”期间,卢展工更是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到与相同的高度,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继之后农村发展的“第”,是继“离土离乡”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城镇化之后探索的第三条道路,即“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

于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河南迅速推开。

那么,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何在?

其意义首先在于,它是河南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2011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中原经济建设五大战略定位和核心任务。对河南而言,这进一步明晰了其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明确了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

但河南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人多地少。人多地少是制约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2011年河南城镇化率为40.6%,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另一方面,加速城镇化必须实现模式创新,跳出“赶人上楼、逼人进城”的怪圈。

就此,河南决定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即“两不三新”。而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是“两不三新”的核心。

不过,与以往城镇化不同,河南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重要层级纳入现代城镇体系,并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探索一条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卢展工就此称,中央早就提出要城乡统筹发展,但怎么统筹一直难以破题,河南的领先之处就在于找到了切入点,“三化”协调核心是破解不牺牲农业的难题,切入点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把农村发展联系进来,以农村新型社区作为着力点。

不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于河南更直接的意义还在于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拉动农村经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若干个村整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新型社区,使农民集中居住,可以有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村建房点多、面广等状况,节约出大量土地可以复垦为耕地或调整为建设用地。

据有关部门测算,不超过3层的社区住宅节约用地率为48%,6层以上的节地率可达到70%。这对缓解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用地供求矛盾意义重大。

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直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建房消费需求,带动钢铁、水泥、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据测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资拉动比例为1:23,一个1万人左右的社区可以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和配套投资3000万元,可以撬动7亿元左右的农村消费。

“乡村社区”

“规模适度、相对集中、道路硬化、人畜分离、商住分设、饮水卫生、服务配套、街容整洁.......”这是今年年初,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草稿)》中对未来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也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施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河南一个创新。那么,新型农村社区应该建成什么样?

“新型农村社区不是新农村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卢展工直言。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地建新村,新型城镇化也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城市,而是一系列理念的变化、思路的调整、观念的转变。”

在河南官方,更明确的概念是,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显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通过新社区建设,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也即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建设,或由一个行政村改建而形成的乡村社区。如果非要找一个典型,那么,5月挂牌的河南“西辛庄市”是绝好的样本。

“俺村里有好学校,有好医院,有水有电有暖气,有宽的马路,好的绿化,俺有就业的地方,有宾馆,有超市,有休闲跳舞的地方,这不就是城市生活?”西辛庄支书李连成对于西辛庄的目标的就是“城市有啥俺有啥”。这是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朴实的构想。

不过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个个不同”。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推进”的原则要求,河南以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更多地和小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区与专业园区建设相结合,选择适合各自的建设发展模式。

滑县锦和新城是其中的典范,也是河南目前规模最大的新型农村社区,共规划整合33个村,可节约土地约7000亩。如今,锦和新城一期投资12亿元整合18个村,已有2940户入住新居。

“创新规划、‘三区’联动,是锦和新城成功的前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马明华说。锦和新城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村庄、整合土地”,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统一规划建设用地,仅3个月时间就完成1.7万亩土地流转,用以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支持产业集聚区内的工业企业发展,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同时加快了工业化进程。”马明华解释说。

钱从哪里来?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到“十二五”末,河南省的城镇化率要达到48%,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要转化为城镇人口。

如此大规模的城市化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钱从哪里来?

今年6月,河南省社科联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各地的调研报告中都提到了专项资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撑作用。例如,郑州市市级财政每年设立不低于2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污水处理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沁阳市市财政也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专项资金之外,沁阳市还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通过建立涉农财政资金整合使用平台,按照“项目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对能够整合的20多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作用。

而成立投融资平台也是河南各地解决钱从哪儿来的办法之一。以沁阳市为例,其组建瑞源公司、丰庆村镇地产等投融资平台,对该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进行融资、投资,成为撬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点。其瑞源公司承担了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投资7.4亿元,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整合周边11个村庄,可吸纳11342人入住,可节约土地3305.4亩。

同时,河南各地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引领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例如,新乡先后出台8个方面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

不过,河南省各级社科联在报告中仍然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还是单一,仍以政策性投入为主,投融资平台建设不足。

此外,河南新型农村建设还面临着规划建设新民居,土地需求量大,但每年下达市县的增减挂钩指标较少,不能满足用地需要;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项目支撑,大多数农民仍然选择外出打工等问题。

就此,河南省委政研室工业处处长吕五权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应当注意四个问题:一要控制社区数量,扩大人口规模。土地节约利用程度,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与社区人口规模成正比。二要尊重农民的财产权利,提高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加快农民腾退土地,关键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将通过复垦增加的建设用地大部分“漂移”到中心城市或县城,利用级差地租原理,使土地收益最大化,并将这部分收益全部补偿给农民。三要合理规划二三产业,坚决避免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再发生。四是创造条件,逐步过渡。新型社区是农村还是城镇?还要继续观察,分类指导。部分社区基础好,发展态势好,将来有望成为小城镇。也不排除个别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多方面原因,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还是农村,规模大一点的农村而已。

链接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

【模式一】市场运作型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筹措资金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市场化运作。这种运作模式重在运用市场机制,综合利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洛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于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土地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地方,可以通过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业主开发、集中建设,实现整体搬迁,整合成为新型农村社区。

【模式二】政府主导型

对县、乡财政基础较好或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BT、BOT等模式开发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目前,BT模式、BOT模式都是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的形式。

【模式三】企业参与型

采用这种模式,需要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

许昌市长葛市古佛寺社区建设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该社区的居民房屋建设面积为19万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6亿元。为筹措建设资金,古佛寺社区将腾出的690亩土地交由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统一使用,公司拿出补助资金1.035亿元,用于居民房屋建设,这样农民户均只拿1万元。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众品公司部分用于建设养殖基地和果蔬加工基地,剩余土地用于众品公司扩大发展。社区居民不仅能够获得土地入股的股金,还可以到基地打工,增加收入,实现了双赢。

【模式四】政策引导型

对位置比较偏远或者深石山区、地质灾害威胁区、煤矿塌陷区、矿区等不宜居住的地方以及扶贫搬迁的村庄,要重点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实施整体搬迁,就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

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和谐社区杜寨小区建设就属于该模式。该小区是洛阳龙门煤业常村煤矿塌陷区杜寨村搬迁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计划安置杜寨村搬迁居民400余户1700余人。小区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杜寨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第8篇: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功能;农村社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研究和立法层面都将其定义为经济组织。但在实际生活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大量的社会功能。同时,对其的法律规制却是缺失的。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没有规定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学术研究将其作为经济组织,部分研究将其认为是一种企业形式。而农村社会现有的自治的无力和城乡交流的日益增多都对农村社会公共物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研究注意到了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但在实践中可以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是社会功能的发挥。本文基于各研究机构的调研报告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

一、农村社会的衰落与再造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农村社会逐步衰落,但宗族社会生活还是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传统的乡村自治下,农村社会是封闭的。根据李银河的研究总结出村落文化的以下特点:一是小群体中的一切信息都是共享的;二是村落的规模以一般人相互熟知的极限为其极限;三是村落成员的流动性不大;四是村落中的人有相互竞争的倾向;五是村落中的成员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趋同的压力。农村社会生活基本是宗族社会生活,地缘和血缘的关系是主要的社会生活范围。梁漱溟的研究认为:“中国社会秩序之维持,社会生活之进行,宁靠社会自身而不靠国家;地方自治和职业自治是相当有的。”

直到1949年建国,这种宗族社会基本瓦解。李银河总结出三个原因:一是解放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中,族权曾经被当作旧社会压迫人民的势力予以打击;二是担任宗族首领的人大多是地主、富农和乡绅,在运动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三是解放以后实行高强度的中央集权体制。宗族社会的消失,继而农村社会生活进入了下的集体生活中,私生活领域开始减少。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出现大量的合作社,并为后来合作社的重新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虽然这时的合作社在现在历史评价中地位不高,但作为共同的记忆,也是农民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实行,农村社会得到了发展,农村的世俗生活逐步恢复,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宗族的复兴。但二元结构下,农村的发展也慢慢陷入了停滞。

2003年农村进行了税费改革,其后又取消了农业税,这些政策在减轻了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得基层组织减少了收入,形成了财政缺口。为了解决这个财政缺口问题,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各地合并村、乡等基层组织,使基层组织退出了农村社会,形成了真空。而农民对农村的公共品的需求却在不断地增长,这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大众基础。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职能

(一)科技推广职能。合作社对农民在生产经营中进行生产技术教育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市场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合作社也成为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在对浙江农民专业社的调查中发现,合作社推动当地农业科技应用。在农业部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试点、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等项目中,逐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示范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科学生产是重要因素,这客观上将促进合作社对社员进行生产技术教育。

(二)文化职能。农村文化生活随着城乡流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民俗文化生活逐步消失,而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却日益增加。合作社为满足文化需求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浙江宁波慈溪市观海卫镇高背浦渔业合作社在村民大会上提议,通过文艺汇演等方式普及“和谐社会”理念,并以合作社名义出资帮助这项活动。每逢周末或者节日,村中心都上演文艺晚会,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三)农村卫生职能。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一直都是一个难题。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治理污染的基础设施无法建设,但同时各种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却越来越严重。合作社作为一个农民组织,对治理污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浙江杭州市临安县,合作社为治理畜粪污染争取到国家资金,治理了8个村的污染。

(四)社会保障职能。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尤其是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结束其打工生涯时,对社会保障如何解决?在第二代农民工的问题上,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已经远离土地的他们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农村老龄化问题也急需解决。虽然合作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其作用还是不容忽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社员的互帮互助,尤其是在社员患病缺钱时,合作社可给予帮助。笔者曾经到吉林省梨树县的部分合作社参观,发现资金合作中的用途并不仅仅限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在社员因患病出现急需用钱时,合作社也会借贷给社员。这与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宗族帮助很相似。

三、合作社社会功能性质分析

合作社积极发挥社会功能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可以看到:一是合作社社会功能是农村社会文化和经济所决定的。农村社会虽然经历了现代化历史巨变,宗族社会已经瓦解,但农村的家庭延续并没有发生很大的人口流动,所以一个村里的大多数人都沾亲带故。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相互帮助是情感的出发点。市场经济的风险对农户来说是巨大的,合作社一定程度上能抵御一定风险;二是合作社发挥社会功能并不是说合作社有很大的社会责任。当前大多数合作社仍然弱小,只能给予社员一定的社会帮助。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社的确可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地区带来社会福利,但合作社本身仍是农业市场化的产物,发挥合作社在经济上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在带来农民收入上提高的同时,发挥其社会功能。合作社也只有在经济上有了作用,才能在社会功能上有所发挥。

合作社是否是农民公民社会出现的体现?从公民社会的概念变迁可以看出当前的合作社应该是一种初级的公民社会的体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社会是由平等自由的公民为追求更美好生活,通过平等缔约方式建立的政治共同体、政治社会或政治国家,这种社会区别于人们缔约前的野蛮的自然社会,是文明社会和道德社会。黑格尔和马克思将其认为是基于私人利益的结合,属于经济领域,与国家和政治社会相分离。现代公民社会概念强调‘私域’的存在。”农村专业合作社承担社会职能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基层政府组织缺失所造成的。很多基础政府组织不能承担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出现了社会组织的真空,而农村社会的自发秩序的组织化恰恰以农村专业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体现。

四、结论

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社会的建设更显重要。农村社会的完善才能让农民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农民专业合作社其本身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却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功能。对这种情况,一是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承担这种职能,在法律和政策上给予支持。这样,可以无间断地完善农村社会。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和进一步改革农村自治。这样做可以让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于经济事务。

(作者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

第9篇: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范文

振兴之策

根据兵团党委常委会议决定,2012年4月至5月,兵团党委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安排各师党委统战部、民宗局,对兵团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综合调研报告和单行调研报告40份。

为进一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根据兵团分管领导的安排,兵团党委统战部、兵团党委政策研究室、兵团发改委、兵团财务局、兵团统计局、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兵团民政局等部门共同组成4个调研组,选择6个师的8个团场(乡)进行了重点调研,形成了7份单行调研报告。

通过大规模的深入调研,相关部门摸清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基本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梳理分析,在认真集中和研究基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调研报告,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最终摆到了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的案头,这一调研报告也引起了车俊的高度重视。

在兵团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指出,加强困难团场和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加大扶贫开发工作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结合起来,举全兵团之力,争取各方面支持,整合资源,综合施策,通过2至3年努力,使困难团场和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职工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困难职工群众基本脱贫,人均收入达到兵团农牧工平均水平。

会后,兵团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兵团党委、兵团出台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贯彻落实兵团党委兵团〈关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举全兵团之力,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4月26日,在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会上,车俊再次谈到,加快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团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难度也很大。兵团党委之所以下决心举全兵团之力集中2年至3年时间推进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即地位重要、任务艰巨、机遇难得、责任重大。

当年4月,兵团成立了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和所在师分别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把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和综合经济指标的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对工作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和责任追究。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汇报工作进展,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

按照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要求,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贫困程度,兵团决定将14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作为重点扶持团场,其中三师四十四团等8个团场作为兵团重点扶持团场。兵团、师两级组成由职能部门干部参加、师领导带队的工作组,分别进驻重点扶持团场,为推进团场城镇化建设和促进团场稳定做了大量重要、细致的工作。

一项项具体措施的实施,在兵团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产生了巨大成效。

喜人之变

变化一:团场成为美丽家园

10月23日,在十四师四十七团二连中心居住区,参加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现场会的与会代表们参观了职工居住的二层小别墅、各项基础设施和中心广场景观工程。近两年,借助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二连职工不但住进了美观气派的小二楼,喝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还有了文化休闲活动场所。

四十七团京昆小区已有居民1386人,与会代表听取了社区服务模式的情况汇报。目前,该社区的职能经逐步完善,社区职能正在有效发挥,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当与会代表来到十四师皮山农场,夜幕已经降临。皮山农场新镇区楼房林立,道路宽阔,灯火通明,俨然是现代城镇的夜景。

10月24日,在参观新镇区绿化时,在缓缓行进的车中,看着新崛起的城镇,兵团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武强激动地说:“今年上半年到皮山农场,我就站在沙漠上,看着规划图,听场领导的介绍。场领导在戈壁上指着说这片盖保障性住房、那片盖宾馆……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再来到这里,蓝图已经变成现实,沙漠上崛起了一座新城镇。”

2012年以来,十四师不断加强3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给排水、电、暖、气、通讯等城镇基础设施和11个连队建设,使团场面貌日新月异。在北京援建和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下,2012年十四师保障性安居工程共投资1.14亿元,建成1010套;2013年,截至目前投资9004万元,完工1290套,在建1040套。

10月26日,与会代表来到三师五十三团,这个维吾尔语叫“皮恰克松地”的地方。虽然已是深秋,温暖的阳光依旧照耀在这片土地上,一排排外观漂亮、设计新颖的住宅小区错落有致,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休闲广场,绿色的风景树和草坪点缀其中,悠然自得的老人、嬉戏玩耍的孩童、舞姿轻盈的妇女,犹如一副副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这就是正在崛起的三师五十三团新城。

“今年年底,我就要从原来的土木房搬进‘别墅’了。白天忙农活,晚上还可以到公园散步,就跟城里人一样了。”今年3月,该团水管站职工斯迪克・艾沙布拉在团部花了21.98万元买了一套200平方米的别墅。他说,加上装修,虽然花了很多钱,但一想到一家人要住进别墅,心里美滋滋的。

去年,为了吸引周边连队人口向团部转移,该团按照少数民族聚集团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完成二十一连(718套)、二十四连中心连队规划(432套),其中别墅20栋。目前像斯迪克・艾沙布拉一样,搬进新房的职工就有140多户,另有2000套保障性住房自去年9月份动工建设,今年8月已完工。

“我们希望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建设,吸引周边连队人口向团部转移,帮助偏远连队、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职工,逐步转移到团部新建的楼房,让他们‘住在楼房上,休闲像城里,享受团场小城镇的便利’。”五十三团政委葛统一介绍说。

位于三师五十一团团部北边新区的唐王路两边非常开阔,路两边规划了6个小区,占地面积65公顷。4号和5号小区已经动工建设,今年交工,规划的道路两旁已经种上了法国梧桐。在观摩现场,承建单位负责人说,小区规划了公园、文化活动场所等,还安装了流动循环水系,将来这里的环境会和公园一样美好。

五十一团政委努尔买买提・买海提说,新区共投入7亿多元,将集中居住4700户连队职工,占到连队总人口的50%至60%,是团场集中连队职工最多、规模最大的居民区。

走在唐王路上,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路边色彩鲜艳的3号住宅小区。3号小区去年动工兴建的,今年已有部分职工入住。在团部学校后勤工作的维吾尔族职工热合曼・吐逊的新房里,地上铺着色彩鲜艳的地毯,家具样式新颖时尚。热合曼・吐逊说:“楼房比平房好多了,没有倒垃圾、倒污水的麻烦了,上卫生间、洗澡也方便多了,我们很喜欢。”

“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政策实施后,有了国家、兵团、师里的大力支持,团场资金多了,干啥都有劲了,这几年心里特别愉快。”五十一团团长苏建明说。2012年以来,五十一团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当年建了2000套,今年要建3700套,明年要建2000套,计划3年内3万人集中到团部居住。去年,团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亿元,今年计划投入7.92亿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一年多来,兵团共投入资金56.25亿元,实施项目365个,多数项目投在了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建设上。其中,兵团14个重点团场投入资金24.54亿元,实施项目193个,73个项目已经竣工,其中兵团本级专项资金5亿元,实施了53个项目。这些重大项目实施,使团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变,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变化二:职工收入逐步提高

10月24日,与会代表参观了新建成的位于皮山农场老城区的民族特色手工地毯厂,这个地毯厂实现了民族地毯的生产由“原始粗放型的家庭作坊”向“科技集约型的现代工厂”的转变,不仅传承与发扬了少数民族特色手工工艺,还促进了农场近千名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开辟了新的多元增收渠道,转移就业人员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10月26日,在三师五十一团青年连,100名维吾尔族青年身着迷彩服,精神抖擞地在军事化营房前接受检阅。这些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团场青年,初中、高中毕业后本在家中待业,五十一团党委在小海子垦区率先成立了青年连,他们踊跃报名,投身到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列中。该连现有编制150人,耕地1.5万亩,甘草0.5万亩,饲草1万亩。在刚刚运行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在团场持股的图木舒克市叶河羊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作,预计每人年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

三师政委姜晓龙谈到,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五十一团青年职工的就业问题,还尝试开拓了师、市少数民族团场劳动力转移致富的新渠道。

自2012年兵团实施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政策以来,14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已转移就业5820人,其中三师、十四师8个重点团场已转移就业3493人,三师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23.6%,十四师增长28.5%。

变化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

10月24日下午,与会代表走进皮山农场双语幼儿园。可爱的维吾尔族孩子们背诵了唐诗、唱了汉语歌曲。与会代表和孩子们用汉语交流一点也不困难。与会代表还听取了皮山农场第一小学、皮山农场中学的“双语”学习成果汇报。汇报中,各学校都选用维吾尔族学生用流利的汉语进行汇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随后,与会代表观看了学生们文体活动的精彩展示。

皮山农场为与会代表送上了精彩的文艺晚会和篮球比赛。文艺晚会演员全部由本场的干部职工、大学生志愿者和复转军人等组成,可谓是“本土出演、本色演出”。整台晚会贯穿着对党的感恩,对北京、对兵团的感恩,展示了皮山农场近两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焕然一新的面貌。演员的朴实表演和真挚的感恩之情不时令与会代表热泪盈眶。此次演出完美的舞美灯光、LED屏运用,非常有视觉冲击力,演出迭起,掌声不断。皮山农场职工组成的篮球队也为大家奉上了精彩的比赛,球队的技术水平不但在和田地区数一数二,在近期兵团的联赛中也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近两年来,皮山农场的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同时,双语教育、文体活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兵团精神和先进文化深入职工心中,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兵”的意识。

皮山农场开展了增强“兵”的意识“十个起来”,(即广播响起来、军号吹起来、军歌放起来、团歌唱起来、国旗升起来、广场活起来、阵地建起来、电影放起来、军训搞起来、“双语”学起来)已形成制度并在全师推广,这次也作为好的经验,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10月25日晚上,在三师、图木舒克市风雨活动室,一场展示三师、图木舒克市职工群众风采的演出在这里精彩上演,传统的“刀郎歌舞”、部分单位的红歌演唱、丰富多彩的节目,让台下的观众爆发出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立新观看演出后说:“几天的观摩让我不仅看到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也从文化演出和职工群众的笑脸上看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满足。”

努力之向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与会代表们也清醒地看到,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加快发展任务仍然艰巨。

与会代表、兵团财务局局长李萍认为,兵团应继续加大对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扶持。再用2年至3年的时间,每年从兵团本级拿出5亿元专项资金,夯实基础,乘势而上,使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真正实现与兵团其他团场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同时,她建议,调整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向,将扶持资金的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0%用于职工多元增收,加大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力度,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

与会代表、兵团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穆坦里甫・买提托合提谈到,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发展至少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第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城镇化建设存在着几个不同步:一是“三化”建设不同步,发展不平衡。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布局不合理,非农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高,二、三产业层次低,经济规模小,综合竞争力弱,功能定位趋同,关联度不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辐射、支撑力不足,城镇内生动力不强,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能力弱,职工群众收入增长空间有限。三是城镇综合承载力弱。四是部分中心连队和一线连队的建设与轰轰烈烈的团场城镇化建设形成了强烈反差。

第二是职工多元增收处于短板,收入增长缓慢。

第三是团场富余劳动力过剩,就业形势严峻。

第四是《实施意见》中关于编制问题的有些政策尚未根本落实,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相关部门领导也提出了对策建议。

兵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郭灵计认为,应尽快增加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干部编制。落实《实施意见》中提出的要求,重点团场增设1名党委副书记,人口在2000人、3000人、4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连队增加1名至3名干部编制。

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立新谈到,要加强先进文化引领,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要依托城镇,整合文化资源、优化功能布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群众文化活动,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用兵团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职工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和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加大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力度,用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武装职工群众。另外,应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兵团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师成立翻译机构,做好重要文件和各类学习宣传资料的翻译工作。

兵团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武强则表示,应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带动职工多元增收,让职工的钱袋子鼓起来。首先,要通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相结合,着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增加农业收入。其次,要大力发展大型工业企业与促进民营经济相结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增加工业性收入。最后,要有计划地引导职工群众向城镇转移与鼓励自主创业相结合,从事商贸、餐饮、运输、维修等服务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从而转变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兵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高见说,要开辟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促进职工就业。要以“三化”建设为依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就业空间,开辟就业渠道;要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要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

10月26日,车俊在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现场会总结会上强调,既要充分看到取得的成绩和显著变化、看到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更要看到这项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进一步牢记责任、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紧紧抓住各种机遇,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更加有效地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