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资源的管理范文

信息资源的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资源的管理

第1篇:信息资源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信息;信息管理;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31 文献标识码:A随着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充满了信息和知识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生产的一种重要资源。公共信息资源是最庞大、复杂、人们利用最多的信息资源。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优化社会信息资源,改善人们的信息环境,方便人们的信息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公共信息资源及其管理

1.1 公共信息资源概念

对于公共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共识,只是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定义。如美国《田纳西州公共信息法案》指出,公共信息是在法律或法令以及与官方事务相联系下所收集、组织和保管的信息,包括政府部门产生的信息或为政府部门所生产以及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信息或有权获取的信息。在联合国《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指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须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在国内,一些学者从公共信息资源的覆盖范围上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公共信息资源不但指政府信息资源,还包括第三部门(非营利机构)等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公开的方式所的组织信息(如企业宣传册)、个人信息(如博客)等。夏义堃则强调了其公共性,认为公共信息是一种特定的实用型信息类型,它是指所有发生并应用于社会的公共领域,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

1.2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

按照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可以把公共信息资源分为纯公共信息资源和准公共信息资源。纯公共信息资源是指完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特征的信息资源,例如气象信息、地理信息、公共知识等。这类信息是属于全社会所有公民的。准公共信息资源是指只具备上述两个特征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完全具备;或两个都不完全具备的信息资源。准公共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不完全主要表现在可以通过收费的手段排除一部分人消费该信息的可能。

按照产生公共信息资源的机构来划分可以把公共信息资源分为:

(1)政府产生和拥有的公共信息资源,这一部分信息资源在公共信息资源占有的比重最大,因此人们常常将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混为一谈;

(2)公益事业单位产生和拥有的公共信息资源;

(3)其他组织产生和拥有的公共信息资源[3];

(4)个人公开发表的弱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例如(个人博客)。

按照内容种类,公共信息资源可分为国家政策法规、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国内和国外)、经济基础设施(基础科学研究、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公共服务信息,也包括技术资源、专利信息和招商信息、企业数据等。

按照地域分布可以把公共信息资源分为:(1)全国性公共信息资源;(2)区域性公共信息资源。

1.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管理是指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在组织内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指挥、协调和创新活动,管理具有组织、计划、决策、领导、控制等职能。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对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活动,又要讲究效率。即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

如何给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夏义堃指出“公共”是构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本质的概念。也就是说公共性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这其中包括管理内容的公共性、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和管理客体的公共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5]因此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上,从管理的机制和功能出发对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便于公众对信息的利用,合理分配投入和产出,实现公众的公共利益。

2. 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将公共信息资源上升到关键的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高度。(2)政策与法律保障不利。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负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机构,也尚未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公共信息管理法规或条例,已通过的相关法规太笼统、抽象。(3)政府信息公开困难重重。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全部归国家所有,不公开是原则,公开是例外,很多掌握在相关部门手中的信息,公众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加上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政府信息公开难以为普通公众所熟悉,信息成为一些行政机关,甚至是权力拥有者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造成信息垄断。信息的不公开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产生了资源配置失调、经济活动成本增加、腐败滋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6]。(4)政府上网工程普及后不够深入。"政府上网工程"和信息港项目提供的信息量小、陈旧,远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普遍存在有硬件无软件、有形式无内容的局面。此外,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步骤,信息化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缺乏公共信息管理人才也影响了公共信息管理的顺利发展。(5)公共信息服务存在着短期行为严重、效率低;浪费严重、个性化服务空白、资源动员能力薄弱;发展不均衡、创新乏力;衙门作风严重、公共信息供给规模不当;过剩与短缺并存、公共信息服务质量低;深度开发欠缺等问题。(6)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部门设置交叉重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设置主要包括图书馆、科技情报所档案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各有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分别为各级文化部门、科技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以及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时图书馆又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3个系统,这样使信息资源管理在体制上出现了严重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态。各有侧重,功能交叉,势必影响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难以协调统一工作。(7)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协调职权主要掌握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地方各级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手中,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又存在多头管理,这就难以真正发挥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强有力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职权的管理部门,同时要真正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合理使用、良性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3.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初探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在本文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对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使公共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

3.1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在管理学中,管理组织有明确的职能划分,只有分工和职能划分明确,才能实现管理的目标,使整个机构得以有效的运作。在这其中,有两个角色对管理的有效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者。领导者是指在组织中担任某种职务、拥有某种权力的机构。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中,领导者就是指对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宏观上的规划、整合、处理等权力和功能同时也具有约束公共信息资源使用者权限的机构和个人。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所以毫无疑问政府在这个管理机制中应当承担最高领导者的责任。政府负责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制定相关的信息政策,推动信息共享和公开,同时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以保证公众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权力和职能主要有:(1)统筹规划。公共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结果。公共信息资源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公共性,并且其用户具有公共性和多样性,这样使得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纳入了整个社会的范畴,政府作为最大的公共信息资源产生机构和最大的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可以站在社会的高度来统筹规划公共信息资源,制定信息政策,完善信息公开和共享的法规制度,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网络建设,保证每个公民合理的公共信息需求。(2)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信息网络。当信息以一种混乱的秩序、错误的规则在流动时,就会形成信息熵,不但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反而会使公众获取信息的难度增加,使公共信息资源的投入大于产出,那么这笔信息财富就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关系到公共信息资源能否有效利用的问题,所以一定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其统一标准,使各信息资源之间能够有效交流,尽可能减少冗余或不一致的信息。

——管理者。管理者的一般定义是指指挥别人行动的人。许多管理学书籍中把管理者比喻成一位交响乐的指挥,具体而言,所谓管理者是指担任某一职务,具有相应的权力、责任,为实现预定目标,使组织活动有效进行的人员。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管理系统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管理的成效有无或大小,管理者起着重要作用。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公共图书馆、档案局等公益单位以及政府信息部门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但是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协调职权主要掌握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地方各级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手中,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又存在多头管理,这就难以真正发挥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强有力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职权的管理部门,同时要真正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合理使用、良性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公众参与。建立公众参与式的管理模式兼顾效率与公平。传统意义上公共资源管理属于政府管理的范畴,这种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化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又加之政府作为利益集团从本质上具有自利性,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不少问题,甚至存在、损公济私的行为。由于局外人式的监督很难真正发挥效用,这需要公众和其他一些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协同政府进行管理。

3.2建立一套适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消费和使用取决于所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大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唯一主体,缺少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不同主体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竞争主体的最终目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资源建设水平、共享程度、综合利用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用等多个方面对每个竞争主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开放的竞争平台,并可从宏观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3构建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在我国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应充分协调各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利益,以市场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为信息共享的推动引擎,达到信息共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公共信息资源是重要的信息财富,但是信息只有成为有效的信息流才能为人所利用,起到它应有的作用,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在资源配置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公共信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资产,也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管理的优先目标。完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明确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各项职能分配,才能使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实现其目的。

参考文献

[1]戴艳青,龙朝阳.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9,29(2):58-60.

[2]蒋永福.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念、配置效率、政府规制[J].图书情报知识,2006(3):11-15.

[3]杨秀丹,白献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25(6):211-213.

[4]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属性、分类及管理结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5):59-62.

[5]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05(2):20-24

[6]何其宝,范培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策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7,23(2):38-41.

[7]莫力科,王沛民.公共信息转变为国家战略资产的途径[J].科学学研究,2004,22(3):263-265.

[8]牛红亮.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2):164-167..

第2篇:信息资源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 企业管理; 信息资源; 集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38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70- 02

1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构成要素

① 企业管理中心。即企业管理中心是整个企业管理运用的管理决策和指挥中心,负责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各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间的运作,以确保企业管理运用的各个环节能有效地衔接。② 业务单元。在企业管理运作的各个流程中,往往有多个企业管理机构根据决策指挥中心的指令,负责组织实施所属管理环节的企业管理活动。③ 以企业需求为系统的行动指令和考核标准。即在接到各业务需求信息后,所有与此关系的组织机构和实体及企业管理环节都必须按业务部门需求行动起来,以确保整个企业管理流程的无缝化连接,并以业务需求满足情况作为考核相关业务单元的工作绩效。④ 以企业管理集成信息系统。基于这个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一方面能与受供业务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另一方面能及时协调各业务单元间企业管理运作活动。

2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结构设计

2.1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组织模式选择

(1) 均衡链式型组织。这种类型的集成化管理中各业务部门效能旗鼓相当,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交错与融合,形成竞争与合作始终并存的动态网络体系。该类型的组织结构具有以下特点:① 从组织地位上看,系统中不存在强势地位的组织,缺乏或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是组织任务牵引他们进行合作行为; ② 从信息共享方面看,各单位的信息是分散的、零乱的,且标准也可能是不统一的,因此,信息共享程度极低,这导致信息不对称下的分散决策行为; ③ 从组织行为上看,由于系统的非排他性和网络化的特点,决定了节点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快速适应被管理单位的保障需要,因而表现出其多样性、灵活性和易变性。

(2) 虚拟型企业组织。虚拟型企业组织主要是按照某个协定或标准,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的平台,以实现共享优势、降低成本,并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所组成的临时性网络组织。这种企业组织可以将一起工作的业务单元集成起来,从而使保障服务能力倍增,以满足企业的各种管理需求。变动性大是这种管理模式的一个显著性特点,也即意味着一个业务单元一旦和其他单元协作结束后,马上转入和另一些组织的合作。该组织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① 以信息为联系彼此的纽带,跨越传统的组织边界,在各级业务单元之间构成了一条紧密的共享信息与知识的价值链;② 该组织中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协作的关系,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目标是一致的,其行为要求步调一致;③ 该组织中业务单元通过充分利用电子网络信息平台,使他们的运作相互连接,这不但使组织内部具有透明度,而且还可能将单元间的分割和利益冲突降低到最低限度。

(3) 流程集成式组织。根据流程管理的观点,企业管理也是较为典型的流程。因为企业管理的目的在于将业务活动信息低成本高效率地运送到需求部门,这种工作需要时刻不停地进行,甚至于根据任务的不同辐射到更大的范围。所以,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应该立足于管理好整个管理流程,而不是如何组织好各个业务单元的功能。很显然,这种模式是一种以流程为基础的水平型的组织模式。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 强调从被管理单位的需要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组织的所有努力都集中于对被管理单位的增值活动,因为被管理单位的需要是企业存在的基础;② 流程集成化组织反映了企业管理流程的要求,实现了组织结构和管理运作的统一,并为信息资源集成化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③ 企业管理流程的整合强化了各管理节点的核心能力,并为业务单元提供了有利于核心保障能力培育的环境。当然,流程集成化组织作为水平型的组织应该具有3个条件:① 需要大力开发适宜自我建设和发展的环境,以产生最大的绩效;② 管理流程而非功能,要注意提高组织效率;③ 通过迅速而精确的信息共享,提高组织集成化程度,即利用信息技术代替组织层次。

2.2 企业业务单元之间的结构模式选择

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是为了使企业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共同的目的,因此,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协作—响应”关系。但由于各单元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其相互间的结构关系也有所不同,一般分为3个层次:

第1层为核心层业务单元。它是集成化企业系统中实力最强的组织,在某些资源及能力上相比其他业务单元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它是系统的指挥中心和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建设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制定统一管理体系标准和标准化作业流程;负责管理、协调和控制业务单元间的运作联系。

第2层为紧密层业务单元。它与各业务单元之间呈现某种互补性,或能力互补性,或地域互补性,主要为企业业务实体,接受统一管理。

第3层为非紧密层业务单元。主要为友邻单位或者社会力量,借助于集成化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具体执行由指挥或管理中心分配的任务,并接受其监督和调控。

在许多情况下,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系统中的各类业务单元可能不是“一对一”的上下关系,而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关系,并且这些关系还可能出现相互交叉。相同的成员在不同的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体系中可能处于不同的位置,也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尤其对非紧密层成员单元而言更是如此。所以,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中的业务单元更多地应视为是一种“网链”。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信息资源的管理范文

一、当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曝露的问题

首先,档案归档管理模式陈旧目前。我国档案归档已经慢慢地实现了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的目录管理以及全文管理,同时,电子档案归档也逐步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对于归档管理而言,其模式却并没有实现同步的发展。管理中对归档部门业务引导方法效果不佳,没有管理好兼职档案人员,对于归档文件的质量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其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运作效率低。企业或者部门的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对于档案管理的流程他们都比较了解,熟悉系统的运作模式,明白业务规则制定以及管理的方法。但是,由于业务规则存在形式是代码,而代码在计算机系统中不集中,计算机系统灵活性和友好性都较差,所以规则的修改和调整需要由档案工作人员将意图告诉IT技术人员,然后再由技术人员对业务规则进行修改,这就导致了业务规则调整的时间变长,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降低。再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维护费用较高。很多人认为信息系统上线运作后就代表工作的成功,然而这却仅仅是工作的开始,在后面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完成。系统的维护、软件的升级、数据库的开放等等,这些后续的工作导致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维护费用昂贵。然而,档案业务人员对于系统的维护工作不懂,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者公司进行,这势必会造成维护费用的提升。最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寿命过短。许多档案部门为了省事直接把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交给外包公司来完成,然而最终能够成功开发出合适系统的并不多。因为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比较迅速,管理规则以及操作制度等变化较快。档案管理部门种类不同、级别不同,则业务管理标准也不相同。业务规则经常发生变化,而规则每变动一次就要对软件进行一次修改,经常有系统刚要交付就有出现需要修改规则的要求。

二、业务规则管理及其系统原理

业务规则是描述信息,它主要功能是对业务逻辑结构进行验证,影响并控制业务逻辑。业务逻辑的处理方式正是受到了业务规则管理而发生改变,业务行为采用结构化的业务规则数据表示。业务规则与程序之间相互独立。所以在编写程序时,可使用专业术语,对业务人员开放业务系统。业务规则系统属于工具和机制的综合,包括了多个组成部分。规则集成开发环境、规则语言框架、规则管理工具、访问控制、规则库、规则引擎等。规则集成开发系统主要是对规则进行调整。规则语言框架根据面对的对象不同,存在方式不同,有程序设计形式、数据库处理语言形式以及业务规则语言形式三种存在形式。规则管理工具面向更加多样化的对象,向他们提供入口,方便他们对规则进行调整。访问控制主要是设置访问权限,保证规则数据库的安全。应用程序主要把对象和数据交给规则引擎,规则引擎调用对应的规则,发生动作。总的来讲,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了管理规则、部署规则、分析规则、定制规则和设计规则,这些功能共同提高了业务规则管理的水平。

三、业务规则管理系统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档案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了五个部分,首先是档案业务规则集成开发的环境,它主要集成业务编辑器和编译工具,管理业务规则等工作。依据图形界面,能够方便用户建立业务模型对象。其次是档案业务对象的模型,它主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描述,记录档案业务的约束条件和名称等。业务规则语言是通过业务对象模型提供词汇。第三是档案业务规则语言,语言模型能够为技术人员以及业务人员提供了业务规则的语言,语言通过系统的处理后,以代码的形式传给规则引擎,由它进行执行。通常情况下对业务人员提供受限中文业务规则语言,对技术人员提供Java之类的语言。第四是档案规则库,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存储作用。当用户将规则输入后,系统编译后将其存储在档案规则库,规则引擎可以对档案规则库中的规则进行调用和执行。有些公司还对档案规则库进行了分类,方便使用。最后是档案业务规则引起,其工作流程大致是创建对象、加载更换规则集、数据集合的提交、命令、得出结果。

第4篇:信息资源的管理范文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

收集信息一般来说,图书馆收集信息主要利用了很多种数字化的技术,如高分辨率的扫描、压缩及转化大量的文字和图像、光学字符识别、语言识别等。

存储信息目前,数字的信息量逐年增大,如何做到将这些海量的信息储存好,是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利用高效的信息存储技术,例如多种数据压缩的方法,完全可以解决好信息存储问题。

组织信息对于海量的数字信息来说,如何组织好信息业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组织和管理好这些信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探讨数据信息、电子出版物的标引和著录等大量内容。

检索信息信息的检索也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处理,为用户提供快捷的检索工具和方便的信息查询工具。因此,信息的检索需要网络信息浏览技术、因特网技术、Web技术等的支持。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广大的高校师生获取文献信息的手段基本都是来自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在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献拥有量、收藏质量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然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率很低,闲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和利用率。这表明信息资源的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条块分割为了改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及能力,服务好高等教育,这是高校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的初衷。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和应用过程中,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因素。由于受体制的限制,高等院校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而且有的高校读书馆还作为地市的图书馆,这些都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条块分割。条块分割导致了资源的封闭,馆和馆之间不能做到相互的连通,优势也得不到互补,资源也就不会共享,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这些有限的资源,同时,人力、物力和财力均得到了大量的浪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的好坏与很多因素有关,但管理人员的素质极为关键。要想管理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就必须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现有的管理人员大都是文献情报以外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献情报方面的专业教育和相关的培训工作,缺乏现代文献情报的知识和应用技能。除此之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比例很少,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很少,管理人员缺乏一种创新思维和主动意识,这使信息资源管理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依然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上进行停留,很难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要。

高校图书馆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措施

和国外先进的研究机构、高校图书馆合作,制定数字资源引进规划近年来,很多的高校图书馆都进行了创新的资源获取途径,例如购买大量的耗资巨大的中国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获取虚拟信息资源,而在高校图书馆引进数字资源的过程中,会产生管理、服务、版权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好数字资源引进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引进政策,才能管理好和充分利用好引进的数字资源,才能适应当前时刻变换的信息环境,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更好发展。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我国的研究和实际管理起步都比一些发达国家晚,与他们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要想缩小这种在管理水平和能力上的差距,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高效管理的远大目标,使得数字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积极的向国外学习,加强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不断的完善和总结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管理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采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的媒介,在当前的信息环境条件下,如果还保持以往单一而不灵活的服务方式,保留被动的“坐、等、靠”思维,这样是很难提供良好的服务的,因此,必须改变旧有的服务模式,采用新的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少数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推出了个性化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如一些985和211大学等的大学图书馆,他们加大了数字资源的引进力度和水平,并且在数字图书馆建立了读者信息模块,这个模块设计了一个窗口,可以为读者提供个人借阅信息的有效查询服务,读者可以在这个窗口向图书馆提出服务请求,如,图书预约、增购新书、变更地址、馆际互借等。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近些年,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很多高校已开设了图书馆情报学等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图书馆情报学培训班也相继涌现,图书馆情报学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将逐步得到改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此外,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的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相关人员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培训。无疑,一支优良的管理队伍是高校图书馆做好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和关心信息资源的保护问题,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可以利用下面的保护技术:(1)数据加密。加密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而产生了两种形式,主要包括对称数据加密技术和非对称数据加密技术。对于对称数据加密技术来说,涉及到两个程序的同时运行,在进行加密和解密时只需要运用一个密钥就可以获取到想要的内容。即用户之间进行通信联系的过程中,使用同一个密钥就可以完成编码的加密和解密操作。这样,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联系的过程中,信息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想要获取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得到而不被别人盗取。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就可以通过数据加密的操作,有些涉及保密的文件等就可以被保密起来,不被外人阅读或者保存上,有效的保障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安全。(2)身份鉴别。身份鉴别对于用户来讲是很重要的,一致性验证是需要被强调的,除此之外,一般的验证也要保持与一致性的证明相匹配正确的。对于计算机信息中心人员来说,就可以通过身份鉴别的设置,对于加密的文件只有管理者才可以阅读或者获取,有些涉及保密的文件等的信息安全就得到了保障。(3)存取控制。存取控制的内容涉及到以下的一些方面,对于人员的限制问题、关于人员访问权限的设置问题以及相关的控制风险分析等。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就可以通过对电子文件的存取进行设置,可以保障有权限的用户,包括高校图书馆领导和普通职工,保证他们在高校图书馆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安全,防止外界的人员对内部的涉及保密的文件进行阅读或者获取。(4)权限设置。规定合法用户访问网络信息资源的资格范围,即反映能对资源进行何种操作。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就可以通过设置权限,有些涉及保密的文件等就可以不被外人阅读或者获取,保证信息安全。(5)虚拟专用网技术。这就要求使用虚拟专用网或虚拟局域网来进行有关网络的互联。虚拟网技术构建的是一种不同于平常的网络环境,具有非常特殊的私有性和隐蔽性。

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按照学科分类将一个高校所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其达到系统化的目的。在整合的过程中是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重新类聚和组合的。它不是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简单的累加,而是在图书馆员的努力工作后,建立一个新的资源体系,这个体系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给每一学科建立信息资源库,将有关的馆藏印本书目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等归入其中,即组成了系统化的各学科信息资源库。内容详尽、资源丰富的学科资源库,不仅能集中某一学科专题的信息资源,而且对这些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揭示报道;不仅提供信息资源定位,还提供知识内容,它将成为广大用户获取信息、学习研究的指南。

培训用户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大学很需要文献信息来进行科研和教学,在大学这个重要的场所,学术文献信息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和大量地生产。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接受能力、信息意识以及信息能力。除了开设检索课以外,高校图书馆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和编制一些有用的学习软件和应用程序,在图书馆主页上使用文献信息的法律规定,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和手段向全体师生传播,促进他们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掌握有关的信息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结论

第5篇:信息资源的管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 资源体制 模式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1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

目前,公共信息资源尚无一个公认的概念,纵观国内外学者及行政机构等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狭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即是政府信息资源,而另一种更加广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内涵应大于政府信息资源,即包含政府信息资源在内的任何产生并作用于公共领域的信息资源都可视为公共信息资源。

随着社会的 发展 ,仅靠政府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广泛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乃至私人 企业 开始为公众提供信息。显然,单从政府角度来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是产生于社会领域并能为公众所享用的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信息资源。这里所说的公共物品特性,是指它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除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点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公共信息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工作、 教育 、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方方面面,政府十分有必要公开这些信息来满足公众对其的需求。

因此,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公开性。其次,公共信息涉及社会的 经济 、 政治 、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为社会各项事务提供信息支持,具有十分广泛的适用面。所以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基础性。再次,公共信息资源还具有公益性特征。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社会组织要免费或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为公众提供,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1.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鉴于人们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不同界定,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一部分人仍从政府的角度理解,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即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但是由于公共信息资源产生主体范围的扩大,数量的急剧增加,显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已经不能单纯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来解释。结合公共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的特性,文本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理解为:政府或第三部门等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组织,为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以及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而对其进行的收集,加工,整理,组织,提供等活动的过程。

1.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客体

管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必定有它实施管理的一方与接受管理的一方。也就是说必然具备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很明显,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客体无疑是公共信息资源本身。而我们主要要讨论的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活动不仅仅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也不仅仅将公共管理活动等同于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而是将公共管理看成是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由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复杂 网络 的治理,是由公共部门、准公共部门及部分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私人部门共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与产生领域中占据着龙头地位。但我们所认同的这项管理活动的主体不再是单一性的,它应包括一切产生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或机构等。也就是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应由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这三方共同组成,而在其中,以三者所占比重来区分其主次。

2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管理活动,其管理体制应当是多元化的,而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第三部f3辅助,企业参与的管理体制十分有利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

2.1政府主导

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政府信息资源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信息资源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一些 法律 法规条例,医疗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等,都是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公共信息,对于此类信息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有效地管理好政府信息资源,及时地为公众提供所需信息,都是衡量一个政府能力的关键指标,而政府对于其所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也是责无旁贷的。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势必要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在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总揽全局。政府在其中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作统一合理的管理、规划和配置。这一机构应当聘用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负责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提供等活动。

(2)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与获取,防止出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浪费、不公开等社会问题,尤其要注重 金融 保险、教育、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等信息问题比较严重的公共领域的管理。

(3)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方便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查找和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与获取要做到规范化,政府设立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作为公众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窗口,通过建立信息中心或官方网站等途径,为公众搭建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平台,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服务。

2.2第三部门辅助

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第三部门包括慈善组织、民间社团等,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学校、 医院 、福利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 体育 馆等,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部门在其自身的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相关信息,而其作为一种公共组织以及它的非营利性则决定了这些信息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其自身所产生这些的可公开、可供公众利用的信息也属公共信息资源范畴。第三部门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参差不齐、分布分散,加强第三部门对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也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完全可以并且有理由加入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帮助政府进行管理。

2.3 企业 参与

科斯的经典 论文 《 经济 学的灯塔》中的研究表明,一向认为必须由政府经营的公共产品也是可以由私人提供和经营的。同时,私人部门的一些信息也内在的具有公共信息的性质,例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市场交易信息等都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可见,公共信息资源并不是与企业毫无关系的。

但是,企业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其对于信息的公开程度是非常小的。有些企业的信息是政府强制规定要求公开的,如食品的原料、配料,药品的成分、副作用等,但涉及企业内部技术等的商业信息则不属于公共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产生的一些公共信息,这些公共信息仅是以“副产品”的形式被顺带生产出来,而企业可能也没有多少兴趣来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这部分信息资源。我们所说的企业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来,是说企业作为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一类主体管理好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

3构建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3.1分散式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是一种微观的管理模式。简言之,就是社会各部门、各机构对自己所生产的公共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保存与提供等活动。就政府而言,各个政府部门、机构在日常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活动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公共信息,而这种分散式管理就是各部门自行管理其所产生的那一部分信息。

第三部门所涉及的社会组织是十分庞杂的,它们在社会活动中也会生产出繁杂的公共信息,对于这些公共信息,各部门则要配备专人来进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公共信息有时作为一种“副产品”被生产出来,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公众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比如药物的成分与副作用的这一类重要的信息。可见,企业也完全有必要将自己的这一部分信息管理起来。

可见,分散式管理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但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范与监督下,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才可以顺利实施。

3.2集中式管理模式

集中式管理是一种宏观的管理模式,在整个社会领域中,主要在政府和第三部门两个领域中完成。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政府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个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一机构除了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外,最主要的是要对各政府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各政府部门将其所产生出来的公共信息上传到这一集中管理机构,由该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加工后,通过官方网站提供给社会公众。

在第三部门中,公共图书馆相对于其他机构而言,在信息的管理上,具有人员、技术、设备、环境等一系列的优势,因此,由各地区的省级图书馆管理第三部门其他组织的公共信息资源是十分适合的。各地区省级图书馆作为第三部门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导,定期收集、整理、加工第三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这些庞杂的公共信息就不会再另我们感到头疼,同时,对于企业中所产生的那一少部分公共信息也可以由当地的省级图书馆进行集中管理,这样也可以克服企业中的公共信息太过分散而不便管理的难题。各地区图书馆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查询网站或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为公众进行信息服务。

3.3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模式与集中式管理模式分别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管理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我们同样也可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第6篇:信息资源的管理范文

1 科研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特点

科研单位的图书馆拥有非常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有着坚实的信息基础,专业的资料和试验结果,有自己的馆藏特色。一般情况下科研单位的图书馆馆藏量大,但馆际较小,管理人员也比较少,所以信息资源的管理状况不甚乐观。随着近些年国家的发展,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资料也越来越丰富,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也正在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与互联网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够将这项工作做好。

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比如说科研单位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保持对这个领域的了解,能够及时掌握本领域的发展状态和学科发展情况,并且要保持这些情报信息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由于图书馆的信息查询者一般都比较固定(比如说是本单位或者本领域)的人群,他们的特点就是文化水平高,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强,所以他们希望得到的文献资料一般是学术期刊、专业工具书籍、会议、学术论文和内部资料等,所以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应该紧抓广、快、精、准的特点,确保这些资料的准确性,拓宽多种查阅方式,满足信息查询者的需求。

2 科研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不够系统性化和规范化

在国外,科研单位的图书管理人员大多是非常专业并且富有责任感的团队,只有极少数的图书馆资源管理者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而且基本上素质都比较高,能够使用计算机来统计和管理信息。但在国内却恰恰相反,在快速变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许多科研单位的信息管理者仍然不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更有效的组织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策略,对管理的意识还很薄弱。

科研单位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信息资源的核心,其中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献只有被迅速地搜索到,才能够发挥其价值。就虚拟信息来说吧,进入21世纪之后,网上图书馆数不胜数,网上图书馆的形成可以使人们查阅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高效,网络可以使用户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和内容,也可以减少出门的麻烦,节约图书馆的书籍存储,保护自然环境。但是在很多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中,竟然没有网上图书馆这一个门户,局限性非常强,即使在实体图书馆的管理中,他们也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就目前看来,很多科研单位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退下来的员工,他们不仅年纪大、思维僵化,而且缺乏信息资源方面的的管理经验,缺乏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严重阻碍了科研单位图书馆发挥其价值功能。

2.2 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国内的科研单位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管理环境,图书馆需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这就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陈旧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创新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大多数科研单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思维仍然没有改变,还是用老一套传统僵化掉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一些虚拟的数字信息,这显然已经不能迎合时代的需求和图书馆的发展。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国科研单位图书馆中的管理问题就是因循守旧,一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就很难得到创新和改革。由于图书馆是一份比较清闲的工作,所以其中的职员也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2.3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图书馆并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亦没有适合现代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人力就是企业的成本,所以很多单位并没有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以上这些原因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单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 科研单位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措施分析

3.1 加强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随着科研需求的增加,各科研单位图书馆不断增加本馆的数字信息资源,给各个分散、零散的数据库研究者检索查询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困境,急需科研单位图书馆对其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并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研究者可以借助统一检索平台,选择不同的检索方法及信息资源类型,从各个数据库中筛选出所需的信息资源,以使研究者可以快速、便捷地检索,使检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2 创新管理模式

首先,科研单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对信息资源的先进性要求很好,对信息资源的数量亦有很高要求。在进行信息资源整理过程中,需要在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系统的前提下,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删除重复的信息,最终形成本馆独特的资源特征。其次,科研单位图书馆应重视科研机构的人才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针对本地和本馆特殊的条件和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发特色数据库,以便信息资源可以很好地为各学科研究者服务,为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3 注重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

科研单位图书馆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充分利用本馆现有的技术人才,针对本馆的特色和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本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重视引进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加快数字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

第7篇:信息资源的管理范文

当前,我国各个公共管理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相对独立、比较完善和准确的信息系统,如工商、公安、供电、银行、海关、质检、车辆、房管那*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国地税等。全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为税务部门提供了大量可供利用的第三方信息资源。随着税务部门税收分析、监控、评估、稽查“四联动”体制的运作成熟,第三方信息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

一直以来,税务部门运用第三方信息较多的单位是稽查部门,其举报信息,已经成为税务部门查处大案、要案一个重要的线索来源。基层工作中,我们运用税收分析这个税源管理的眼睛,比对纳税人报送税务部门、银行系统和政府统计部门财务信息,发现三者常常差异很大。通过第三方提供的片言只语,经过分析加工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税源,如果管理到位,那就变成国家的税收收入。

第三方信息涉及的面很宽泛,只要是能反映纳税人经济利益的一个面或点的外在的信息,不管是关系人或非关系人提供的都可称为第三方信息。

纳税人是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处于信息源地位,拥有信息优势,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往往隐匿真实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以少缴或不缴税款;税务部门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难以完全掌控纳税人的税源信息。所以税务部门加强税源分析,必须充分提高挖掘第三方信息资源的能力,改善信息不对称局面。

第一,确定税源数据收集内容并合理分类。数据收集是税源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数据收集的质和量在根本上决定了税源分析质量和水平。要重视采集参与者交易信息,直接参与交易者包括与纳税人发生交易的另一方经济主体或个人消费者,他们参与了纳税人的某一次或某一项涉税活动,处于信息源地位,与纳税人的信息状况完全对称。税务部门如能全面准确地获取他们手中的信息,就能达到应收尽收的目的。同时在收集数据源时,应将税源信息分为以下几类:户籍数据,财务经营数据,申报纳税数据,发票税控及举报数据,综合治税数据等。近年来,随着税务部门推广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税收收款机等税控装置,利用现代化设施以掌握纳税人的购产销等涉税信息;通过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调查核查以采集涉税信息;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实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以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这些监控信息的获取为我们进行税收分析提供了可能。“一户式”共享和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的推出,也要求税务部门尽可能的扭转征纳双方对信息的不对称的现状。 第三,精心加工,提高信息增值利用价值。第三方信息只是为增加税源提供了一种可能,如何让这种信息资源,变成实实在在的税收收入,这就要通过分析发挥增值作用。信息质量反映信息价值,没有质量的信息也就没有价值,错误或垃圾信息会使分析人员的投入的精力失去作用,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第三方信息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税源数据加工分析是税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是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经过组织、整理、加工、分析转化为有价值的税源信息,加工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直接比对分析,实现当期堵漏增收。如户籍信息,可与工商、质监等部门的登记类信息进行直接比对,以便发现新开业纳税人和漏征漏管户;发票信息,通过发票系统和税控装置,直接比对发现发票使用情况与申报情况之间的差异。这一层次的加工应用主要面向税源管理的操作层。

(2)综合逻辑分析,实现事后深层全面监督。从各税种计税原理出发.依据审计学、财务分析、统计学等原理,设计和筛选涉税指标,运用财务分析、数理分析等方法,综合加工处理税源信息,对某一行业、规模、经济性质、区域、时间段、税种、具体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大争之世 网游之复活 炼宝专家 混在三国当军阀 重生之官道发现税收疑点,由纳税评估部门进行约谈或实地核查,并将核实后的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制定具有针对性、规律性的税源管理措施。这一层次的加工应用主要面向管理层和操作层。

(3)深度挖掘利用,建立行业数据模型。在积累大量底层数据的基础上,面向行业,汇集所有税源信息和外部经济信息等各类数据,应用数据挖掘、展现等技术加以深度加工和增值利那*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用,建立数据模型。同时开展税收风险、纳税遵从、征管质效分析,提供宏观税收分析、税收预测、税收政策评价,增强对税源管理状态、规律的信息化解读和挖掘能力。

第三方信息对税源分析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关涉税信息,要求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这些规定有利于我们建立科学的税收分析观,有利于我们构建第三方信息资源报告制度,为税源管理和分析提供切实可行的数据源。

第8篇:信息资源的管理范文

1.1概念厘定

信息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起源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及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下诞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理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进行管理,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及与信息相关的资源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高校开设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通过信息分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描述、信息构建、信息安全等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并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把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并能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起源、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通过文献学概论、电子文献检索、现代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JAVA 程序设计、新型程序设计方法、图书馆业务实践、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与知识库、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理论、高级计算机网络、图形学与可视化、现代信息检索等课程的设置,旨在有针对性的培养图书馆方面的专业人才,挖掘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库的价值,进行更有深度的情报交流与知识交流。

档案学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和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终达到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目的。高校开设的档案学专业通过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中国档案史、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网站建设、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学、档案文献检索、专门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计算机管理、外国档案管理等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希望学生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优势与经验,结合国内档案发展现状,运用专业技能管理档案文献,加强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建设档案室、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做出贡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重点是计算机软件的维护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强调面向信息分析与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同时也注重与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相结合。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管理类专业课程,诸如西方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概论、财务管理、基础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以及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诸如数据库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信息系统分析设计、JSP基础教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概论、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等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四大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也各具特色,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突出人才发展的专业性。

1.2概念辨析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者紧密又有区别。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传统的图书馆学发展而来的,它偏重于对文献信息的研究,还涉及信息资源的相关法规政策等问题。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伴随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偏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两大专业有很多重合或者相似的科目。但不能因此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子学科,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国内部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对比

2.1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基础、能够掌握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熟悉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系统的档案学文化知识与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资料信息中心、办公厅(室),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图书馆、情报机构、史志部门等从事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行政管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文秘、编史修志等工作及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背景,掌握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与应用技能,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能够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从事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及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2.2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硕士意在培养信息技术基础扎实并具有良好管理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对象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能够独立承担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知识、技能与方法,可以胜任国家机构、党政团体和各种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能够在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及利用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档案学本科重在培养从事档案管理及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及档案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够胜任办公室科学管理及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维护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可在国家机关、工商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及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与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人才。

2.3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需要、掌握信息基础技能,具有较好信息素养、可胜任各类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公共信息工作部门的信息咨询、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尤其是电子信息服务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检索、组织、描述、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各类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政务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掌握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4南京大学

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深厚文献功底、能够从事知识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档案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5苏州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重点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学本科是要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并能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能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专业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胜任信息化社会中各类社会组织的文秘、档案管理、行政事务管理、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重在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软硬件开发、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合上述介绍不难发现,几所高校的这几个专业都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培养,反映出四大专业在学科范畴上的交叉性。目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是新兴专业,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此本科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与控制的一门学科,它要求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但更多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加强对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档案学专业和图书馆专业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高校甚至将二者合并设为一个专业。档案学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档案资源的管理,是一种“社会记忆”工作,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主要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构成要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

3.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3.1创意档案

2001年,一个叫做“创意档案(Creative Archive)”的BBC姊妹创新开放了部分BBC大容量的档案文件――这个档案囊括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图书馆。公众可以按照他们的喜好免费享用这项内容,当然是非商业用途。

从此案例中可看出,档案文件包含了图书馆的内容,而这种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进行整合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同时,“创意档案”内容的处理与开放则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公众对此种信息资源的享用是以用户的角色参与信息服务过程的体现。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四大专业的紧密联系。

3.2图书的数字化整合

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以及哈佛、牛津、斯坦福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的图书馆馆员,他们几千本几千本地迅速扫描这些书并将其数字化。与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起,这些电子书会被整合在一起进入知识与文明的图书馆。当这个全新而真实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成熟了,它将为合作、学习、创新提供一个共享平台,将使现在的因特网看起来像个二手书店。

从此案例可总结出,这样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数字化然后提供共享平台的过程实则体现了对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图书馆馆员对馆藏纸质信息资源的管理的创新。而这样一个过程无疑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想象档案纸质资料也可以相类似地被进行数字化整合。

3.3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的渊源联系与区别

无论是从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性来看,还是从历史渊源、现实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共性来看,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都有着同族的关系。

图书馆学、档案学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都是信息资源,档案文献和图书文献都是知识载体。我国早期的图书馆工作与档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理论研究都是围绕文献如图书和档案的生产、采集、评价、组织、存储、传输、检索和传播等过程,技术方法上都是围绕索引技术、集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文献缩微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图书馆学、档案学有着密切关系。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多必要条件,诸如大量的实践经验、理论原则与工作方法,它们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领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从而对信息资源管理形成学科体系架构产生了有利影响。图书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图书馆更有成效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与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用户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信息系统为中心到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转变,用户的角色力量在增强,信息管理越来越重视用户的指向性。

图书馆学、档案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由于各自研究对象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在管理制度、原则和技术方法上各具特色、彼此独立,学科性质和学科研究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都注重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利用,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图书馆学工作者都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到数字图书馆建设和高效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领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其开放程度高,几乎所有的公民都可获得图书馆的资源。档案学最广泛的应用即是在档案室和档案馆内管理档案文献的实践。档案在一定时间内有着较强的机密性,因此,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是必要的。档案多数为原稿,档案室和档案馆都建立特殊的利用制度,规定档案文献一般不能外借出馆。档案的存毁也有相应的鉴定制度,不同的档案文献归属永久保存、定期保存和销毁三种形式。近年来,信息管理学派与信息系统学派互相融合,两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交叉性越来越显著,文献互引现象也愈加明显,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管理都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体系,都可以集中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母学科下,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架构也正趋于成熟。

4.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趋势

4.1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信息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作为政府行政内容的重要部分,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企业和政府管理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改善企业管理和政府职能的核心。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开展,信息服务以及对信息活动要素的管理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对于企业而言,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战略意义,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增值功能,为实现企业信息化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起源于美国政府的文书管理领域,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管理和图书情报领域,并形成记录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三大学派。在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增强,三大学派逐渐走向融合。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开始向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方向演进。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运营即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知识资源管理以及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在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过程中,IT部门和IT员工的激励和学习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同时随着企业联盟合作的加强和跨地区项目的增加,供应链管理和虚拟团队管理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国内学者借鉴国外信息资源管理协会会议提出的相关研讨课题,开始加强对电子商务、电子学习、虚拟组织、语义网以及Web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内部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是组织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如何选择、实施、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哪些因素会影响最终的成功,如何将“人机”和谐化带来最大效益,这些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依赖。

4.2有效快捷地检索、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将成为重点

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当今社会中,图书馆分为纸质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而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角。因此,图书馆学专业将更充分深入地揭示有关收集、组织、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和知识的规律,尤其是对数字化资源的处理与利用。

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等;二是相关技术研究,包括XML语言、元数据、数据挖掘、数据仓储、知识信息导航、数据异构封装等;三是建设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联合与衔接、对馆员素质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新型服务以及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在纯技术和纯理论方面,国内都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如何将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继而运用到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是国内学者面临的难题。

数字图书馆最富有创造性和里程碑式意义的趋势即是创客空间将与数字图书馆相辅相成。创客空间是具有相同兴趣或爱好的人们将各种想法或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场所,它是创新2.0模式的典型范例。创客空间顺应了时展要求,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它将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甚至影响数字图书馆发生深刻变革。

4.3将更多的“社会记忆”数字化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覆盖,档案学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将文献数字化,即将文献集成、整合到网络上并供人们查阅。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在档案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文件管理已然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企业档案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划定企业档案的范畴,如何使企业档案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并得到企业内部员工与社会的认可,成为研究中的主流问题。而企业档案又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两者有着共同的动机和目标,即是实现企业的知识传播、共享与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平衡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其自身特殊的保密性之间的矛盾是档案学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档案研究必定会借鉴相关学科的高端先进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3G网格等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4.4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主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将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事业和部门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换言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更多的致力于培养新型高端的管理人才、IT人才及其综合型的复合人才。

从国内外研究方法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尤其重视技术手段和系统规范的数学模型。但西方研究者注重实证方法,而国内研究者主要依赖于理论研究方法。信息技术的管理会对信息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而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又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而其依赖的信息技术也势必会产生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开发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软系统开发方法之外的新的技术方法。

第9篇:信息资源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管理机制 构建策略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图书馆已经逐步向数字图书馆方向转变,数字图书馆实现了图书等资源的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我们获取资源提供了便利。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不仅需要建立与完善数字平台,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只有不断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才能保证高品质与高标准的共享信息资源,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概述

信息资源共享是利用一定的互联网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是数字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字图书馆相互之间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1]。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率,实现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基于计算机网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庞大的信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备、大量的资金、专业化的人才等资源作为基础,还需要在制度、政策、法规、机制等管理方式上加以保障,才能够促进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更好发展,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好。

2.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现状

2.1共享信息资源质量不高,存在严重浪费现象。

数字图书馆在我国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大规模地建设与发展,但总体表现为共享信息资源质量普遍不高,更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数字图书馆在我国发展时间还较短,一些相关规定与标准没有健全,更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标准不一、参差不齐,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和执行,各部门之间经常出现利益冲突,严重影响数字图书馆建立的水平。与此同时,有些单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片面追求信息资源的量化[2],忽略信息资源的质化,又没有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原有图书馆的特点进行建设,使得数字图书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

2.2共享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纠纷。

在数字图书馆实际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共享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纠纷,这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安全出现严重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网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广泛的信息资源被各种媒体转载利用,尤其对于文献资源格式的转换,网络作品的复制、下载、盗版等,还有一些黑客和恶意病毒等违法行为的侵害,这就使得数字图书馆对于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渐突出。在相关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对于作品的转载必须取得作品权利人的同意,但是复杂而且庞大的数字图书馆中,要联系到这一作品权利人不大容易,一些法规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数字图书馆,新的法规没有健全与完善,这是使得知识产权纠纷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数字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够重视,防范意识不强。

2.3数据图书馆建设的资金短缺。

任何项目的建设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数字图书馆也是一样。建设数字图书馆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建造,还需要信息资源的更新、购买,人力资源的管理,等等,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对于高校来说,资金本身来源就很单一,在学校其他开支上资金就已经很难,更别说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这是导致数字图书馆难以发展的主要困境。

2.4相关管理团队综合素质不高。

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中,不仅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团队,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还不高,整体水平较差,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求。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相关学校对这项工作不重视,社会对其认可度不高,使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存在很大难度。另外,由于数字图书管理工作相对枯燥,一些专业人才的流失,使得数字图书馆人才匮乏。

3.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有效策略

3.1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法规。

首先,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家性质,相关国家部门构建完善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规章制度与法规[3],各单位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并明确管理工作的权利和责任,保障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更要明确管理者的岗位职责,对职责范围内出现的问题进行追责。其次,完善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监督体制。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与用户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要通过完善的监督制度使管理更加公平公正。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不仅要在内部实现监督体制,更要在外部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的监督体制。最后,建立分明奖惩制度。对于在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严惩,对于实现工作目标并表现积极的给予物质奖励,通过构建管理机制的科学合理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2构建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

数字图书馆是基于计算机网路系统而建立起来的,其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基于这种强大的系统而存在的,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管理机制,是当前数据图书馆建设的首要问题。首先,保障软件系统设计的安全。然见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核心部分,包含服务器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在软件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应的安全防护功能,屏蔽一些病毒的侵入。其次,保障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定时进行安全维护与监测,保障系统对各种资源的稳定性与兼容性及在信息Y源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安全。

3.3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管理机制。

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资金保障,不仅仅来源于政府和地方,还来源于社会各界及各行各业的支持,使其融入市场机制中,通过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丰富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资金供给手段,组建数据图书馆运营机制[4],提供一些有偿服务,增强资金筹集渠道多样性,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3.4构建高标准的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

在数字图书馆运行中,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接收与保管,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服务的提供[5]。因此,必须建立高标准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首先要对原有的工作者进行培训与指导,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其次,引进高标准的先进人才,充实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队伍。最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数字图书馆工作者发挥创造力并进行物质奖励,调动积极性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各项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与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数字图书馆更快、更好的发展,虽然在广泛推广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作用的高效发挥,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机制是其突破难题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熊艳玲.论版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冲突及平衡[D].湘潭:湘潭大学,2004.

[2]张惠芳,李楠.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机制的构建――以宁夏地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7:94-95.

[3]邹富联,杜永红.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北京档案,2009,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