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技能实训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针对电子产品制作、检测、调试与管理岗位的电子工艺技能;以电子产品制图制板员、电子产品维修试验员、工艺助理工程师、SMT操作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训内容源于电子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的技术应用;培养胜任电子企业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维修与工艺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宗旨是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紧跟企业电子产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经过社会调研与岗位分析,确定电子产品制作、检测、调试与管理岗位的电子工艺技术应用职业能力,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开发出实训项目。以项目为引导,选取企业生产的实用电子产品为载体呈现教学内容,依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保障校内外实习实训等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建设具有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具备实践补充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
采用基于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以行动为导向,以电子工艺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做前知、做有依、做中思、做有果”四位一体教学组织,运用案例分析、项目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做到学生、学院和社会三方受益。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教学内容选取步骤
第一,岗位调研分析。针对电子工艺技术应用职业岗位进行调研与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分析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职业能力确定。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对同类知识、技能归集和序化,分析出电子工艺技术应用岗位的三层次职业能力。
第三,实训项目开发。以电子工艺技能培养为核心,按照生产现场用到的不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开发出相应的实训项目。
第四,教学载体确定。以实训项目为引导,选取行业企业生产的,能涵盖实训项目工艺要求的典型电子产品作为教学载体。
第五,学习任务设计。参照“电子设备装接工”和“电子产品制版工”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环保要求和企业安全文化,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选取教学内容
3教学载体确定
选取实际应用多、适用范围广、易于操作的双声道BTL功放、SMT调频收音机和KJD11-36型局部通风机自动切换控制器作为教学载体,分别涵盖了单面板通孔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表面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及双面混装电子产品制作的职业能力要求。
载体一为双声道BTL功放,通过载体一的设计制作,可以使学生掌握单面板通孔安装电路的设计制作方法和工艺要求。
载体二为SMT调频收音机,要求学生在掌握单面板通孔安装电路设计制作基础上,通过载体二的设计制作,学习表面安装电路的设计制作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通孔安装和表面安装电路设计能力。
载体三为KJD11-36型局部通风机自动切换控制器,通过载体三的设计制作,要求学生在掌握单面板混合安装电路设计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双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方法和工艺要求。
一个教学载体即是一个实用电子产品,教学过程中,要求对产品进行电路板设计制作、检测调试及工艺设计管理。通过3个产品的制作,学生掌握了根据电路要求,选择元器件安装方式,设计并制作单、双面电路板,确定适合的生产工艺,调试组装为电子成品的方法,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整体教学组织与安排
“做前知”―――学生制作产品前,由教师通过演示操作、视频解说、图片说明等形式,说明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听、看、试操作等形式,知道了做什么,明确任务。
“做有依”―――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通过讲演结合、学做结合、讨论互动、设疑、启发等教学方法,将该怎么做所依据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
“做中思”―――学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通过自查,进行质量检测(包括电路设计检验、电路性能检验、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等),填写学生自查表,反思任务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任务实施情况。
“做有果”―――在每个任务完成后,学生自制出电子产品,并进行成果展示与考评。
(二)单元教学组织与安排
每个学习任务均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任务单》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如同在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我们设计的《任务单》为校本教材的角本,经过教学实施、信息反馈,优化学习任务及《任务单》,形成校本教材。《任务单》包含教学方案、任务布置、相关知识、技能要点、工作计划表、任务实施、学习考价、相关习题、后续任务安排等部分内容。
教学方案:主要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学时安排、教学方法和材料等。
任务布置:由3~5名学生组成学习团队,教师通过演示操作、视频解说、图片展示等形式,讲解、说明项目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目标。
相关知识:本着“体现职业性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与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性技术,鼓励、敦促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生产实践中思考、总结、创造;学生可浏览网站或查阅教材、参考书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学习。
技能要点:为学生提供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和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要求。通过教师(师傅)的演示,使学生初步认识产品生产工艺和技能要点,做到有的放矢。
工作计划表:由学生按照电子产品制作的工作过程,列写出工作计划表,使学生熟悉工作步骤,理清工作思路,按工作计划进行操作。
任务实施:通过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训练学生及团队的电子工艺技能,提升安全质量意识,培养职业能力。实际操作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切磋技艺的机会,即邀请动手能力强、掌握快的同学进行操作示范、经验介绍,同学自由提问,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创造条件。
学习考评:根据《项目考核标准》、《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和教学要求,设计出学生自我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表、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表。以考评表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考评内容包括学生成果展示、学生自查、自我考评、教师(师傅)考评学生、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教师考核、点评等。
相关习题:学生通过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技能点。
后续任务安排:该任务完成后,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团队讨论、查阅资料、现场收集资料等方式,熟悉后续学习任务。
四考核与评价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全面考核与综合评价,制订了《项目考核标准》和《实训报告考核标准》,采用学生、专职教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师傅)三方共同参与的过程考核办法,通过对4个项目中的11个任务进行学生自我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和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学生要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需要将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考评相结合;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估,为锻炼其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因此,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学生、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进行过程考评。
学生综合成绩由对四个项目的过程考核成绩决定,其中,项目一、二各占20%,项目三、四各占30%。过程考核中,学生自我考评占2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占30%、教师(师傅)考评学生团队占30%,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占20%。
其中,学生自我考评是学生根据自己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考评是考核学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新知识和新技能掌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考评是考核学生团队在产品制作过程中表现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训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应知应会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情况。各实训项目成绩由四部分组成,任何一部分缺失都不能构成完整的实训过程。
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用如下公式计算:课程综合成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尽可能使教与学的活动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促进学生从学习者角色向工作者角色转变。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室、机房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应用技能实训项目允许学生自由选取、自主完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群组劳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并有机会发挥所长,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享成功的快乐。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二)把实训教学搬进工厂,贴近企业工程实际
课程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制作都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边做边学完成的。为在实训室中营造职业氛围,我们不仅购买了工厂生产用的设备,将实训场地按照工厂的标准建设布置,张贴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条例标识,还要求学生必须穿着实训服并以实训班组的形式参加实训,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实训。
(三)探索实践了基于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依据本课程知识、技能、素质目标,选取实用电子产品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开发具有实用、可操作、可检验,并注重趣味性的实训项目。在项目引导下,以培养单面板通孔安装电子产品制作、单面板混合安装电子产品制、双面混装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电子产品生产工作过程,从电路板设计电路板制作组装产品整机调试维修,分别设计出3个学习任务来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维修。
参考文献
[1]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编审委员会.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资格标准[M].工业与信息化部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维修电工 教学管理
维修电工操作技能实训是高职电气类、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此类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必备技能,我们学校要求此类学生具有中级或高级维修电工的水平,并且参加劳动部门的考核,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针对《维修电工》实践课程知识面广、内容深且动手操作难
一、电工训练技能需要注意的几点
电工操作技能训练是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而进行的实习训练,是为企业培养、输送技术过硬、素质优良同时又能与时俱进的现代技术人才。因此,必须使训练的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动作的准确性。就是指动作方向能准确指向目的物,肢体移动准确。2、动作的协调性。就是自己对动作的控制与调节。四肢与心智等方面的反应正对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3、动作的速度。在准确、协调的基础上还要有速度,表示一定的熟练程度和工作要求,也是提高工效的主要方面。4、动作的自动化。当外界情景对生产技能产生刺激时,产生近乎条件反射式的动作就是自动化阶段。作为一个熟练的操作工,注意力并不集中在如何掌握工具、姿态等低级状态,而是要考虑如何提高工效和下面的工作。5、动作的创造性。技能的最高境界是熟能生巧,是前四项的综合,是运用多种技巧提高熟练程度并形成创造性的阶段。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出现听觉,视觉和感觉的疲劳,降低教学的效果,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于年轻人的感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对培养学生的感觉技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技能训练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真实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手段,能把抽象变具体,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如安全用电、操作规程、电机和变压器的制作工艺流程等内容,通过屏幕展示,只需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系统地、科学地把原来需要几十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内容展示完毕,并收到更好的效果。使学生能较快地对《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2、实行一体化教学,讲练结合。技能训练是针对本专业技术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其操作技能的正确性、科学性一般都有其理论依据。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专业技术知识、工艺知识与技能训练分开上课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实行一体化教学,是适合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操作技能练习时,讲授相关的工艺知识,或者是讲完某一工艺技术知识后,紧接着进行相关题目操作练习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给学生上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时,边讲边让学生进行电路安装,并在教师指导下通电试验。当学生看到交流接触器动作情况及电动机转动方向后,其电路工作原理便一目了然。这样,既有利于技能训练操作与理论的相互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同时,学生学起来有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强化直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东西容易使人产生多种联想,不利于理解《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内容,因此,变抽象为直观,有利于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教学。例如《维修电工》中有电动机及控制电器等实用电工的内容,了解这些设备的结构,掌握其各部分的功能,是操作和使用的前提。在各种设备的结构与功能教学中,应认真贯彻直观性的原则。首先,注意充分运用实物教学,可以利用一些废旧设备、电器,将实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进行拆卸、安装,接触其内部结构,并介绍其功能,讲解其工作原理。其次,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利用投影仪投影自制的结构示意图,并介绍其功能。将设备或电器在工作中有代表性的状态制成幻灯片,正确运用多媒体将各个状态演示投影到屏幕上,加强工作原理的理解。在教学中,还特别注意发挥微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将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直接安排到微机室内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边听讲边演示。
三、制定相应的电工技能实践计划
实习指导教师应在学生实习前,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电工专业工种以及实习场所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工作内容,并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认真做好规范化、标准化的实际操作示范讲解,充分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维修电工》这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程中,学生在获得维修电工技能的同时,还得考虑学生今后继续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进一步钻研新技术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将一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技能技巧,让学生自主地在动手操作训练中慢慢体会。当发现学生做题的思路和操作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马上否定,更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思路上或做法上的辨析,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考,必要的时候让他们查找资料,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养成了动手和动脑的习惯,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实践教学确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后,要想达到相当的技术标准的要求,必须教、学、练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开动脑筋,进行自我总结,让学生不但懂操作、会操作,而且更善于创新,为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做些努力,培养出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耀生.电气综合实训.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课程设置 能力培养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技术人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规格和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采用比较多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这种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学术性强,理论性课程比例较重,实质的职业技术内容(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不足,仅满足于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灵活性较差。二十一世纪的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多证书”的教学思路和“以能力为本”新的高职课程观,因此对五年制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面向制造业,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专业生产的相关管理,取得维修电工或无线电装接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能更快地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在于突出以下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1)掌握相关电气基础知识,具备识读一般电气图样的能力;
(2)熟练掌握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具备触电急救及电气(线路、设备)故障应急处理的能力;
(3)掌握常用电气材料与元件的相关知识,具备选用和检测常用电气材料与元件质量的能力;
(4)掌握企业常用电机的相关知识,具备选用电机的能力;
(5)掌握电气测量及常用仪表仪器的相关知识,具备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及选择测量方法的能力;
(6)掌握电气控制技术的一般知识,具备按图制作电气控制设备的能力;
(7)掌握电气设备维护保养和维修的一般工艺知识,具备维护、维修电气设备的能力;
(8)掌握维修电工中、高级或无线电装接工高级操作技能,通过考核取得一个工种的高级工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9)了解电气控制的前沿技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10)了解相关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
(11)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创新的意识;
(1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13)具有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4)具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制造类企业电类产品生产一线的操作,低压电气维修,电子产品的装调等工作;也可从事电类产品生产一线的相关管理、班组长等工作;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从事电类产品的工艺设计及营销、用户服务等工作。
二、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设置
在高职教育中,如果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目标是一句空话。新型课程构架应打破原来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的特点,重新规划,整合课程。就课程类别上讲,应分类为公共文化类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和选修课类课程等。公共文化类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和选修课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应控制在0.4∶0.5∶0.1,甚至可以达0.3∶0.6∶0.1,以强化实践环节。
1. 公共文化类课程设置
首先高职公共文化类课程应体现功能化特点,要以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过去以加大文化课比重来“夯实基础”的做法,使文化课为职业能力服务。文化课为专业课教学服务,既要“必需”又要“够用”。因此电工电子专业的公共文化类课程应包括德育类的职业生活与政治经济、职业生活与哲学、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学、马列、哲学和语文、数学、外语、物理、计算机基础理论、体育与健康等,在内容上应进行精简,并辅以讲座、报告、调研等方法完成教学要求。
2. 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设置
专业课应体现复合化、实用化的特点,在原来的课程构架内,按照凝练主线、有机复合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电工电子专业,专业核心教学把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工工具、材料、元器件的选用与检测技术、电工仪表与测量技术整合为电工技术基础,并安排电工工艺与操作实训;把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仪表与测量技术、电子元件的选用与检测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并安排电子装置工艺与操作训练;把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基础、电力拖动技术整合为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并安排直流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训练和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训练;安排传感器与PLC应用技术理论和实践教学;把电器设备维修技术基础、钳工技术、典型机床电器维修、典型电子产品维修技术整合为电气设备故障处理与维修技术并安排1∶3的技术训练;安排企业供电系统与安全用电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专业中级、高级技能训练;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基础实训课程等。
3. 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自主决定选修课的课目与教学要求,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选修课的成绩评定以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主。
(a)人文素养类
中国历史概论、中国地理概论、新闻采访、中国革命史概论、中国名著欣赏、外国名著欣赏、创新与创业、职业生涯、公共关系理论与技巧、音乐欣赏、礼仪规范教程、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口语交际、书法、环境保护、心理健康教育。
(b)知识拓展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概论、电机调速系统、单片机接口技术、电子CAD软件应用、计算机工业控制、数控技术基础、现代物流技术、企业管理与营销、管理心理学、多媒体与图形处理、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
(c)操作技能类
计算机中级应用教程、印制电路板制作技术、电动机维修技术、电冰箱维修技术、电视机维修技术、小家电维修技术、照明电路的敷设安装技术。
(d)健身强体类
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少林武术、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跳绳、踢毽子、健美训练、形体训练、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
三、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调整
课程构架确定后,课程内容的筛选、确定是保证新课程体系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课程内容的确立应具有以下特性:
1. 针对性。即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课程内容是否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是教改成败的关键,严格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筛选是提高针对性的关键。应使学生学所用,所用即所学。
2. 实用性。即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按照生产实际需求流程、情景及职业特点进行整合。体现职业教育“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体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互动和密切联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提高适应能力。
3. 时代性。即课程内容要紧跟职业的发展需求和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要体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力。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包含传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要更多地融入现代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内容不能再几十年一贯制,而应不断调整更新。
关键词: 三段式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
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校传统老牌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的需求下,我校汽修专业室积极研究探索,不断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变革,从原来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到现在的 “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索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三段式的教学情况
传统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根据汽车维修专业各学科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即“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由于各学科过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造成了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联系不紧,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教学过程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其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这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学生的智能和技能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抑制了他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二)一体化教学方式的选用
在2007年开始,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我校开始试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把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训教学整合在一起,在一定的周数时间内完成整体内容,能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的知识重复,突出了现场示范,注重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同时,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是:有的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能转变,单纯地认为实训场所上课就是“理实一体化”,改变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学生的操作停留在机械模仿阶段,局限其主观能动性,缺乏职业能力的训练要求。
(三)项目教学方式的应用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的思想指导下,我校在2010年开始了“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探讨。“模块化”就是根据汽车维修专业的特点,将汽车的各个功能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而“项目化”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内容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工作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工作任务基本要求。达到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教学要求。
例如:以《汽车传动系统》模块为例,综合分解教材中的各个知识技能要点,以职业能力(工作项目)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制定教学项目的可操作方案,具体如下:
二、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配套措施
(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我们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划分成基本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其中基本模块划分为文化课和专业通用课;专业模块划分为维修专门化课程和专业实践课;拓展模块也划分为专业课和人文课。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本专业所对应的维修工作岗位,培养方向划分若干个学习模块,根据特点实行项目化教学。例如:
基础模块中的专业通用课包含机械制图、钳工技术、机械基础、电工技能、电子技能等课程。
专门化方向模块设定以汽车机电维修为主,分别有专业实践课和专业专门化课程,包括有汽车拆装操作、汽车综合诊断操作和十个模块的专业课程。
拓展模块课程包含有汽车营销、维修业务接待、汽车理赔等营销类课程,也开设汽车钣金、车身焊接、汽车涂装等车身修复工艺实训,拓展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
(二)构建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场所
好的教学模式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环境相匹配,才能保障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适应教学要求,根据汽车专业模块的要求改造汽车实训场所,按专业模块课程要求改建和扩建了14间汽修实训车间,每一间中划分出教学区和实训区,充实配套设备,设备总值达700万元,引入企业文化,创设与工作实际环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为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开发项目教材
在项目教学中,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要求老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选用具体项目,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传统意义上的“课本”可视为师生相对固定的参考书;“教材”是教师按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融于一体的“工作指导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工作指导书为载体记录本堂学习所需的知识,了解本堂目标和任务,记录本堂所学重点内容,并针对性的复习练习,然后在工作指导书上做出学结,从而层层推进,点点积累,既培养其良好习惯,又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以“任务引领”的编写原则,按“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的编写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形成项目化教材。已编写了校本教材《汽车传动系统维修教程》《电控发动机维修教程》、《汽车悬架及转向系统维修》。
(四)加快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
实行项目式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这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实际工厂的作业经验,更要有规划设计、组织、现场调控能力,才能保证授课过程中规范的操作指导。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五)规范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对应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新课题。针对项目化教学指导需求量大,课堂组织管理要求高的特点。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松、散、乱等现象,汽修教研室开展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制订各项目课程的教学标准。即对每门专业课的能力要求、具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学习态度、技能考核方式有较详细说明,如成绩评定标准(见附表1)、每个项目的具体考核要求(见附表2),并以《项目化学习领域指导书》的形式下发到学生中,以(下转第145页)
规范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同时作为教学检查、学生考核评价的依据。
关键词:电子工程实训教学模块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63-02
在我国,电子工程专业是理工科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理工专业教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电子工程专业是电气工程的一个子类,是面向电子领域的工程学,主要研究电路与系统、通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领域。电子工程专业汇集了机械、电子、通讯、系统、电磁场、微波、工程技术等等,属于交叉类型学科,需要专业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技能。
正因为电子工程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训教学环节才成为了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电子工程实训教学过程中,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电子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1实训教学在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训教学在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训教学是电子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电子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许多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例如在电子装配科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集成电路的原理、电子元件性能及仪器仪表工作原理等等,向学生教授相关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对电子装备有一些浅显化的认识,而且这些认识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电子装备工作的实践中,如何运用相关的知识完成一个指定的项目,是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学生通过实训教学环节,能够切身地体验到电子装备各工作环节在实践中的衔接,也能够熟悉各种仪表器材在实际操作中的使用方法,对于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实训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门具有高度理论性的理工类学科,电子工程专业的理论课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而且由于学生对于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不一,很多学生会因此产生一定的理解障碍,这些对于专业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实训教学,教师可以直观化、生动化地展现以往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可以将复杂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实际操作问题,学生通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就会产生成就感和喜悦感,长此以往,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具有很强的助益。
(3)通过实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子工程学科的本质规律。电子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电子设备器材等,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就为从事学科专业学习的学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凸显出了学科的本质规律。例如对于一些学习数控机床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但要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同时还要严格保证操作过程中的设备和人身安全。如果教师只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这些观念,即使强调的再充分,再具体,学生也很难在内心深处引发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亲身操作了数控机床设备以后,才有可能体会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学科本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加深入。
2现阶段国内高校电子工程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工程实训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实训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阶段的培养,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设定专业实训教学目标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符合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层次。2)应结合实训教学的特点,分阶段、有步骤的执行。3)强调职业导向,实训教学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但是当前国内高校在开展电子工程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训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的问题。以数控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为例,数控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电子工程技术,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高校在设定数控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专业特点设定总体教学目标和相应的阶段性规划,但是许多高校却忽略了数控技术包含的广泛内容,仅仅从指导学生获取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实现就业的角度开展实训教学,却忽略了数控机床编程、维护及其它数控设备的维护使用等重要教学内容。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许多高校过分强调电子工程专业的实用性,在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应用知识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上,而对于一些基础性和延伸性的科学知识则相对忽视和淡漠。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许多学习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希望在校期间能够获得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的坚实保障,高校的专业教育也就随之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相应地调整了实训教学的相关内容,这样无疑人为地缩小了电子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的范围。
(2)电子工程实训教学模式不完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实训与实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实训更加偏重于对专业设备、材料、工具等的使用,更加具有实际操作的特征。按照哈金教授的理论,实训教学一般应当满足问题、背景知识、工具、数据评估和归纳等15项特征,才能成为完整的实训教学模式。而在现阶段国内电子工程专业实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经过初步统计,大部分高校的实训教学指标要素只能达到标准的47%,还有相当一部分实训教学指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可以说,现阶段国内高校电子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电子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不完善,是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影响的。从客观的因素看,我国高校的电子工程专业起步时间相对较短,许多理论成果都是全盘引自国外,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实训教学模式容易出现一些缺失。在专业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资金、师资、教学条件等等的影响,实训教学环节的部分内容存在了缺失的现象。从主观因素看,国内一些高校的专业教师并不十分重视实训教学环节,认为过分强调实训教学就有将高等专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化的趋势,进而有意或无意地排斥实训教学,主张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人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主要精力完全放在了课堂理论教学和科研之上,对于实训教学模式设置的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便相应的减少,更遑论利用国外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指导实训教学模式和科目设置了。
(3)实训教学效果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实训教学效果评估机制是衡量实训教学模式水平的重要指标。实训教学效果考核评估机制应当包括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操作规范化水平、实训产品质量、设备和生产环境维护、应急事故处理、质量问题修正等等的综合全面考察。在现阶段我国高校电子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效果考核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根据电子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全面的考察项目,往往会采取指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对数控专业学生进行考核,往往会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操作数控车床,完成产品生产过程。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电子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割裂,也无法真实全面地衡量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3如何运用模块教学法提高电子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水平
(1)模块教学法基本含义。模块教学法是近年来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获得广泛认同的教学方法,其含义是指教师根据实训专业教学的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情景化的方式将教学目标统一在一个模块化的体系之中,让学生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中完成实训训练项目,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实训科目的水平。利用模块教学法,教师可以将阶段性教学目标进行统一,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阶段性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特别是对于学生实训过程中的知识维、操作维和认识维可以起到全面的考察和衡量。
(2)如何在电子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中运用模块教学方式。下面笔者就如何在电子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中运用模块教学方式进行解读。以数控专业实训教学工作为例,在学生知识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出发点,强化机械工艺、机械加工、机械设计等等基础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衍生知识如数控技术、数控设备操作维护、电气知识等进行专题辅导,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实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在学生操作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仍然要树立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这个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强化钳工基础、电工基础、电工技术、电工控制与PLC、CAD制图等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专业知识,采取阶段性目标,如在强化电工技术的过程中设置电子设备装配项目、在强化计算机制图技术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新型数控车床模型等等。在拓展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突破口,逐步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数控专业技术的基本框架,按照“初级-中级-高级”国家职业标准为参考指标,以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贯穿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模块教学理论的过程考核电子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水平的过程中,教师在设置考核内容的过程中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整合,争取在一个模块系统之内完整地考核学生的设计、知识运用、机械设备操作、维护检修、产品质量控制等全部的技能水平,达到科学、完整、全面考核实训工作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永顺,杨勇,李玉忠.职业教育中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
关键词:中职学生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课题:本文系温州市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职校生核心职业素养培育的选择性课程开发研究”(立项批准号:WK2016093)的研究成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已推行选择性课程改革多年,但各校的选择性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未经调研或未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学校特色办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存在选修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实施效果差等现象。调研显示,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有了全新的要求,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湛的专业技能、创新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对应聘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要开展核心素养视阈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培育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实现三全育人的需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了解企业与学生的需求
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本校”)成立课程建设小组针对样本课程开发进行调研。
一是调研企业。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对当地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调研,形成了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显示,企业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是调研学生。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真实学习兴趣和个性需求,为选择开发教学项目奠定基础。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满足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充足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条件
本校的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拥有省级电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及市级创客基地、市级中职“双创”示范实验室等资源。现有本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共34个,本校为实训设备投资两千多万元,能够充分为本专业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以专业和实训基地为基础,充分挖掘并利用实训场所、设备、媒体、软件及专业教学资源,发挥现有资源优势。
(三)发挥师资队伍优势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本校择优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又能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团队,包括校内外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及青年教师。其中,主讲教师是关键成员,他们能真正地内化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并能将这些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表达,为完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任务创造条件。
(四)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科研项目,本校教师对其接触较少,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教师个人能力有限,缺少组织与引领,信心不足;三是本校缺少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动力不足。为此,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规划校本课程顶层设计,适时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与评选,以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教师发展,就显得很重要。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分解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學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可分解为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和身心健康四大方面,其中“技能精湛”主要包括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双创”意识等。进一步分解显示,培植匠心文化的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渗透、能工巧匠进校园、工匠文化宣传、优秀作品展示等;强化专业技能的途径主要有打造核心课程、强化专业课程、参加技能大赛、推行选修课程、顶岗实习;渗透“双创”意识的途径主要有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渗透创客课程、举办创业创客大赛、组织社团活动等。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围绕“精湛技能”核心素养下所推行的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及“双创”意识培育,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以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培植匠心文化需要设置大师进校、作品展示、社团活动等公共活动课程,还要在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匠心文化;强化专业技能需要设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双证制”课程、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及顶岗实习课,并开展技能竞赛;强化“双创”意识需渗透创新教育教程、创业教育教程、创客类课程,开展“双创”竞赛活动,开展创客成果展示活动等。其中,专门化课程和“双证制”课程的校本开发,一般由专业名师、骨干教师及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联合进行,结合本地产业与地区特色,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鉴定,确保“1+X”证书制度实施。
(三)课时分配及比例调整
依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三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为1020课时,专业核心课程为374课时,专门化课程和选修课程为918课时,顶岗实习为1160课时。可见,公共基础课程课时不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专业课程、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的课时占比较多。
三、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分工协作,着手课程方案研究,确立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生成典型教学流程;研讨教材编写体例,形成特色样本;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一)研究课程方案,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的指南。课程建设小组应认真研究课程方案,领会本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对照纲要进行补充、拓展,确定课程方案、类型及专业内容。同时,重视选修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德技并重”“课程思政”,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选案例、素材,融知识、技能、德育为一体。此外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课程目标。
(二)实施课堂教学,形成典型教学流程
形成课程基本方案后,课程建设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料,选派业务骨干教师担任主讲,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特点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时,教师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形成典型教学流程。实施理实虚一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任务为主线,虚实结合、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研讨教材编写,生成特色样本
特色与创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在内容方面,课程要能体现创新性、趣味性,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还要编排合理、有序、科学,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习特点、适合目前青少年学习规律;在形式方面,教材编写体例要体现以问题为中心。
(四)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
开发“学生选课管理”和“资源库”平台。“学生选课管理”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相关方要根据选修课程来搜集、积累、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导学案、微视频、课件、学生作品等,教师把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资源库”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研究
(一)组建机构,制定制度
为了落实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方案,全面实施选择性课程改革,本校由校办牵头,建立了由教务处、科研处、实训处联合组成的校本课程评价机构,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增加了选修课时费,大大激励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保障了开发者的权益。
(二)丰富测评,反馈效果
测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一环。对课程,主要从课程方案、教材编写质量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执教教师,主要从课堂教学质量和选课人数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主要通过学生作品和问卷调查等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验证开发课程的成效。
(三)研究评价,促进提升
为了衡量课程质量,应参照精品课程评比量化要求分解评价内容,要对教学内容、学生收获、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及教学管理等合理分配分值。明确说明指标内涵,让课程建设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标准,促进质量提升。
五、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1.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来自问卷调查)
为了解专门化课程,专业拓展类、特色类选修课程实施一年来的效果,笔者对本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6.35%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较大兴趣。
2.提高了专业成绩(来自学业水平测试与技能考试)
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在温州市专业课学业水平测试中通过率达94.3%,其中优秀率达28.5%;在温州市无线电装接工技能等级考试中,学生合格率达85.3%,特别是参加“双证制”课程的学生,通过率达95.5%。综合起来,比上一年级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3.渗透了双创意识(来自学生竞赛与创客作品)
学生参加了创客活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并在各类大赛和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仅让参与者有了“双创”带来的实践体验、经验与收获,也让“双创”意识、“双创”理念影响了更多学生。
4.提升了实習就业能力(来自企业的声音)
学校对高二后学生实行分流:参与实习就业,或进行高三复习准备高考。对部分参与实习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一方面,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找到了对口的专业实习单位,并受到肯定而直接就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能进行短期实习,不能顺利就业。
(二)教师方面
1.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意识
对于大多一线青年教师而言,课程开发是一块空白。两年来,本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共有75%的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或实施。这些教师亲历校本课程开发,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要求及方法,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
2.提高了发现学生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选修课程,表现出一定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展现了个性和特长;另一方面,实施小班化、多样化教学后,教师易于跟学生交流沟通,并发现学生的潜能。如通过无线电装接工实训课程发现技能操作强的学生,通过创客电子课程发现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方面
1.生成了系列优质校本课程
教师开发选修课的同时,生成系列选修课程,确定课程标准,积累教学资源,以此来编写教材。其中《无线电装接工实训教程》《创客电子》《维修电工(初级)》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无线电装接工(初级)获浙江省中职精品选修课程一等奖,创客电子获温州市中职精品课程一等奖;家庭电子电工基础成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青少年电子制作成为温州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电子类高技能人才
笔记本电脑基地落户我市给职业教育带来了莫大的机遇和挑战!连日来,包括惠普、富士康在内的企业均向我市各所中职学校抛来“橄榄枝”,与校方洽谈人才培养合作事宜。目前市内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在围绕这一巨大的人才需求,开展电子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怎样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怎样设置与之相对接的课程?这些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最关注的实际问题。
一、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8月,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园区,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永微电子园带给重庆的不仅仅是投资数字,更会产生20万人的就业机会。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将会变得炙手可热,必定会成为香饽饽,成为重庆的“抢手货”。目前我市拥有360所中等职业学校。如果按照每个学校电子类专业每年毕业100人,那么重庆一年将有4万个电子类专业毕业生。随着各个配套企业的进驻,2012年,整个项目将需要20万电子类专业毕业生。重庆的各大中职院校也都已瞄准了这一人才缺口,更加重视对本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培养。
二、剖析中职院校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几年,中职院校比较重视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设立的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优质课程的资源不够;受师资的影响,缺乏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受实训室环境、规模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知识落后、实践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的错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往往也都是分开的。在教学的评价上,通常是以学生的卷面分数为标准,强化了考试成绩,难以保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二)师资队伍水平偏低
在中职院校中,既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教师比率小。大多数中职院校的理论教师都是从大学校园直接走向讲台的,造成了教师实践经验的“先天不足”;个别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又流于形式,疏于实质,造成了教师实践经验的“后天不补”。而部分实习教师文化水平偏低,我们肯定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文化基础知识决定着再学习能力。于是,这样的师资队伍就成了培养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蹩脚”。
(三)实训设备匮乏,实训环境差
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职院校实训室数量少,规模小,水平较低、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与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实训需要,难于满足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四)适合校企合作特点的教材少
虽然有很多电子类教材,但按照理论层次展开的多,校企合作、强化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以项目和案例驱动的少。教材理论水准定位偏高,重知识的系统性,轻专业需要和知识的应用,很多教材可以说是大学教材的缩影,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给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强的职校生带来了学习困难。
(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相关技术的课程内容显得较为滞后
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新电路、新器件、新技术不断涌现,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课程内容显得相对比较陈旧,无法及时满足产业的最新要求,需要更新。
三、要缓解缺乏企业需求的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才符合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而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就必须有一支既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师资队伍。中职院校可将理论教研组、实习教研组合并成一组,理论、实习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备课,共同带班。利用业余时间对理论教师进行电子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创造机会让实习老师多上理论课,增强他们的理论教学能力。并将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校就得到仿真企业的锻炼,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专业竞争力。教师还应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观念中,有效地提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水平。只有理论实习一体化才符合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对理论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最好理论教师可以下到企业基层学习培训,并同时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学校应大力鼓励实习教师深造学历,这样便可以进一步优化电子类专业教师团队的双师结构。
(三)建设合理的教学硬件环境
中职院校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开展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应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校企合作保障教学、保障学生的技能实训和项目实习实训的正常开展。通过充实教学、增加实训、加强实习三个阶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与上岗的顺利衔接。将学校资源作为主力军,利用政府和企业提供的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融“教、学、做”于一体,采用一体化教学有效改善教学手段。可以开设电工技能训练室、电子技术技能训练室、电子整机维修实习室、单片机应用综合实习室等,作为学生必修实践教学项目。由学校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派出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上课和指导,实现学校与企业需要的接轨。还可以让学生选修实践教学项目,例如:收音机装配与维修实习、电话机维修实习、电热与电动器具维修实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习。还可以将部分学生定期派送到企业参加企业生产锻炼、顶岗实习或者深入企业参观,熟悉和掌握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工序,了解企业的一系列情况,为就业打下基础。
(四)加强教材建设,规划、有序,形成系列教材
认真规划电子类专业教材建设,并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完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教材建设。需要建设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电子产品检测、电子整机装配工艺等实用技术教程,初步形成电子类技术专业系列教材。
(五)要及时收集电子信息产业的动态,紧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准确调节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要始终紧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保证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技术。同时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不断加以完善。可以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和教室的布置尽量突显企业特色,通过专栏等形式宣传产业与专业的最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市场对人才最新的需求、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以便让学生能感受电子信息产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普通电气控制;电机;综合控制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210-02
本文介绍的普通电机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平台,充分利用了普通电气控制领域的基础知识设计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又以开放性和设计性实训为主,改变了原来的单一实验、单一设备,单一课程、单一实验装置、单一实训实习时间不能设计过长、教学实训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等缺点,主要满足“电机的基础拖动控制设计与实现(电动机的启动、运行停止、制动、换向、调速等基础控制)、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普通车床、普通磨床、摇臂钻床、普通铣床等普通机床的电气控制)以及凡与普通电机电气控制相关的其它拓展控制设计与实现(如电动伸缩门电气控制、用接触器设计防盗装置等)”的需要设计该实训平台。
该平台可以完成电机的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安装、调试及检测,模拟工厂所有普通机床的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安装、调试及检测、故障的分析及排出,同时又能满足电工技能鉴定的要求;该平台可以同时满足1至3个组在不同时间段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不同的电气控制项目实习,对于较大的实训项目不能一次完成的还可以下次接着完成。
一、实验台原理
实验台原理分析:首先建立实验平台的控制系统的理论模型。典型的控制系统由系统输入、控制部分、反馈元件、系统输出等组成。
一般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由输入设备、逻辑控制和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
输入设备用于采集现场信号输送到系统,本平台输入设备由断路器、胶盖闸刀开关、倒顺开关、十字开关、手动转换开关、行程开关、按钮、热继电器等组成。
逻辑控制部分由继电器——接触器线路搭建(交流接触器、时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电压继电器等组成。
反馈元件由电压表、电流表、有功功率表、无功功率表、指示灯组成。
执行机构由接触器组成。
保护机构由熔断器、热继电器、按钮和接触器常闭辅助触头等组成。
二、实验台结构
根据典型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实验系统的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控制面板——实训平台箱体的箱门上由按钮、开关、电压表、电流表、有功功率表、无功功率表、指示灯等组成。
控制部分——实训平台箱体的箱底面由逻辑控制部分(继电器—接触器系统)、执行部分(接触器)、保护机构(容电器)、控制对象(电机)等组成。
保护环节——平台外电源控制、平台离地隔墙绝缘、箱体接地、开箱操作断电保护等构成多重保护环节。
电器工作状态指示装置——有六个绿色指示等分别指示实训平台的六个接触器的动作状态。
耗材及工具放置部分——实训平台箱体中部设置的两个抽屉。
预留升级空间——在面板和箱体底板上留有较大空间位置。由于系统的开放性和扩张,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电气元件、执行部件和其它功能模块。
三、实验装置的特点
安全性高,该平台设计了多重保护环节:电源外部控制与指示、短路保护、漏电保护、接地保护、操作保护等保护环节确保师生安全。
与实际生产机械电器控制系统接近,实际生产机械电器控制系统一般是控制面板(控制台)、电控箱、指示装置,电动机等组成,它们分设在生产机械不同的位置,或把整个电器控制系统除控制对象外的所有其他部分用一独立的电控箱来布置,我们设计的这个平台与后者相似。过去的实训平台是把所有的器件布置在一个板面上,与实际生产机械电器控制系统的电器布置不一致。
控制效果直观,由于在箱门面板上设置对应的指示灯,其箱体底板布置的电器的动作情况直观可见,不用观察电动机的运行情况就能判断整个电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
实践性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平台采用真实的电器元件,直观性很强。学生通过对各类电器及电器元件的认识,接线和安装,可以熟悉并掌握各类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学生在这些具体线路的组装和调试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电机控制,首先要熟悉电机控制原理图,绘制出电路图和接线图,然后完成线路的连接,再通电实验,调试,最后观察电机的运转情况。
开放性好,培养综合素质。和其它课程实验装置相比,此平台的电机实验内容涉及面广,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实验平台还可根据不同实验要求,增加相应的功能。比如添加PLC、变频器、软启动器、触摸屏等可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实训。
创新性高,增强科研素养。实验平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选题,自主设计,提高创新能力。另外可以利用此实验装置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最终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利用效率高,由于本平台是按照较为复杂的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布置的,其箱体规格较大(1700X800X600),电器布置空间大,操作空间大,可以同时进行1——3个不同的电气控制电路的连接。
实训成本低,器件损耗小,本平台由于是自己设计制造,每个平台成本比相似平台成本低,设计中设计了大量接线排,并把电器上的各个接线端子接到对应的接线排上,学生在操作时在接线排上连线,这就大大降低了器件损耗,同时由于设置了工具和耗材放置的抽屉,每次用过的材料下次还可以再用。
该平台有升级的空间,由于该平台空间大,留有安装布置PLC、变频器、软启动器、触摸屏等的位置空间,随时可以升级为自动化控制实训平台。
四、实验装置实际运用的效果
我在11级机电一班《电机与电气控制》的实训教学中,在“C6140D普通车床电气控制”、“M7130平面磨床的电气控制”、“Z35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的线路的连接实训中,随机从八个小组中抽取两个组在该实训平台上操作,其它六个小组按分发散件在木板上操作,起对比结果如下。
散件在木板上操作的小组完成的时间要比在实训平台上操作要长,其主要原因是散件组要事先在木版上布置并安装固定电器,而实训平台组就没有这个过程。
散件在木板上操作的小组在操作中感觉相关图纸与器件对照较为直观,有时不按规定也能接好电路,而实训平台组要完成接线,必须先分析图纸,搞清其原理,并按电气控制线路的接线要求进行接线端子编号,再按规定接线顺序接线,其原因是该平台的电器不是布置在同一平面,线路的走向必须按行线槽布线,到面板上的导线还要穿波纹绝缘导管,所有这些都与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系统接线相似,给学生实训增加了难度。
散件组通电试验效果要用电动机的运行来体现,而实训平台组通过设置在棉板上的指示灯来体现,后者直观,而前者如若电动机接线接触不良等原因则不能反映电路的运行情况。
散件组通电试验危险性高,当电路有短路故障、导线连接不规范等现象时易出现危险;而实训平台组在通电试验时关上实训平台箱门,把电器与人进行隔离,只在箱门面板上的按钮或开关操作,就是电路有故障或接线不规范也不会带来危险。
本文所述的电气控制综合试验平台的试制样品的使用来看,教师和学生可在实验台上自主设计调试出各种普通电机电气控制线路,并且形象生动的看到实际的控制效果。实践证明,此实验运行正常,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教学,实训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