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应用好看图说话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那就是由?觉引发的心灵冲击,又由心灵冲击引发快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的表现往往就是联想。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我们可用的最佳资源就是“图画”。看图学文由图画和短文组成,是将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是短文的形象表现,短文是图画的文字叙述。在小学看图学文的教学中,要注意从看图入手,将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起来。
二、扩大生活视域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经验显然不足,在阅读来自于生活的小学语文素材时,贴合他们生活的资源,他们就能触景生情,而远离他们生活的资源,只会引发负迁移。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建议扩大学生的生活视域。感性知识是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它是想象的基础。一方面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做到透彻地理解,另一方面陶冶他们的情操,扩大学生对生活视野的观察,尽可能引导他们接触实际事物,如组织他们参观游览、参加劳动、听英模报告、看画展、录像,看大自然绚丽多彩的景色,看社会事物的蓬勃发展,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实想象的材料,这样情感知识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生成想象力,除了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引发学生的想象迁移,还有一点,就是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生成学习兴趣。而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会变得极为积极。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成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远远不如对具体事物的理解更为透彻,要想开阔学生的想象思维,就要发挥表象的作用,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是作用于人们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形象,是人们对事物最直接的感受,表象越丰富,人们的想象就越开阔,表象越贫乏,人们的想象就越狭隘。表象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接触,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表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到很多以前没有认识到的事物,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学、多说、多写、多做,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为想象思维的开发提供丰富的表象。
四、让学生生成学习情感
人是情感动物,如果没有情感学生就不会成长为思想健全、情感健全的成年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语文学习活动中,都快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是想象的动力和翅膀,如果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具体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情感激发的方式都很多种,比如音乐渲染、实物演示、语言描述、现场表演、展示图片等等,学生还可以通过丰富的阅读获取丰富的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和作者产生共鸣。
五、培养学生的续写习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学习模式被积极地投入使用。为教师创新课堂,形成个人风格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这里就提升学生想象力这一话题,笔者想说,让学生“续”话题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想象力的本身存在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训练更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由于表达的需要,文章中经常有略笔或者虚笔,可以让学生根据原文的内容,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化简略为详细;有些课文写的事物虽然已经完结了,但是事态还是可以继续发展的,教师可以在写作课上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扩写或者延写,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六、开展活动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想象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59-02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实施,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发展,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强化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一线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笔者二十余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关键在由于做到如下五个“注重”。
一、在教学观念上要注重盘活更新
一是教学思想要“活”。语文课要常教常新,不能老一套,墨守成规,每堂课的教学要有新意,不讲“八股课”,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活跃,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来启示学生。
二是赋予空间要“大”。小学生的想象空间是自由无边的,没有任何条框约束。教师要“看好”这块处女地,给学生创造发展想象力的环境,坚持以正面表扬为主,鼓励他们自由想象。
三是想象火花要“保”。学生的有些想象,受到年龄、阅历、经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可能不符合成年人的所谓“标准”,甚至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和“出格”的,但也许在他的眼里,在他的世界里,他的想象就是顺理成章、天成自然的。对这些东西,要加以爱护,加以引导。因为,须知教师一个不经意的否定,也许就消弭了一个创造,毁掉了一个发明,埋没了一个天才。
二、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找准结合
在教学中要使想象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教学内容方面找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结合,做到融会贯通。本文分别就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和词语教学方面举例说明。
1.拼音教学方面
拼音字母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记住字母的音和形,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想象来达到记住音、形的目的。例如:教学韵母“e”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e”字母的形状象什么?“e”字母的发音与什么相近?学生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就会想到鹅的外形和鹅叫的声音。学生通过这样的思维、想象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学好字母“e”。
2.识字教学方面
汉字教学讲究音、形、义。要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必须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大胆想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有机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教学“喵”字时,可以这样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猫怎么叫的?启发学生想象一下猫叫的声音,进而帮助学生记住“喵”字的音“,喵”字的义。再如:教学“田”字时,可以这样训练想象力:农村里种庄稼的稻田是怎样的?同学们可以画下来吗?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想象稻田的样子,再通过简单的勾画,帮助学生掌握“田”字的形和义。
3.词语教学方面
词语教学中理解词义很关键,意思懂了,才记得牢,才谈得上会运用。在理解词义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一是用直观法(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动作表情直观等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大胆想象、理解词义。如理解“微笑”一词的意思,就可以用言语直观法或动作表情直观法等启发学生思考,即通过言语的描述或通过演示“微笑”这种表情,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二是用联系上下文,故事情节来理解词义。如“聚精会神”这个词,它实际上是概括一个场面,一个情境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回忆,想象一下这个场面、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它的意思,理解词意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想象力生成和提高的过程。
4.作文教学方面
作文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由此可见作文与学生的想象力关系十分紧密,作文教学与想象力的培养更是密不可分。
在下面几种类型的作文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1)看图作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看好图,那么怎样才算看好了图?一是图上所描绘的内容要看清楚、看明白、看到位;二是还要根据图上内容看到和写出画外之事、画外之人、画外之情景、细节等。
(2)命题作文教学,在审题、立意、选材的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假如学生不具备想象力,那就会不堪设想,学生写出的作文那一定是没有血肉的干巴巴作文。因此,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的过程,又是一个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好时机。
(3)给材料作文中的续写、扩写,要求学生能根据材料的内容和要求,把原来内容简单、笼统的短文或片断等,经过作者的再创作,扩展成内容具体、结构完整的文章。学生在扩展、再创作的过程,必然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因此这种作文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好时机。
三、在教学形式上注重把握导入
1.在听的过程中催生想象力
教学中在学生听故事,听朗读,听题目等之前,向他们讲明听的要求,提出听的过程中需思考的问题,或者故意设置悬念,让他们有目的地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
2.在说的过程中训练想象力
一是评说,就是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对课文中写的一个情节、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种说法、一种现象、一段对话乃至一句话,加以评论;或对课堂上某个同学的发言、演示、操作进行评价等,评说的过程,就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就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二是复述,让学生在课堂上复述课文内容或某个情节,某个场景,或将某某讲的话或故事再复述一遍,也就训练了想象力。三是描述,让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或某一局部细节作必要的想象性的补充描述;或看图描述,说图意,说图意以外的补充内容;或看实物描述,说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用途,说对实物的感受等;或描述操作、演示过程等,以上这些描述,就是学生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在读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教学中通过朗读,可以进一步意会课文中语句的含义,想象其情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读的过程,同样也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过程。
4.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升想象力
教学中让学生带着目的、任务观察插图,观察影像画面,观察实物,观察操作演示等,这种观察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性的,有任务的,学生要将观察的结果说出来,这种观察的过程必有思维和想象,因此观察的过程也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抓住兴趣
(1)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变式”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抢答法、自学法、游戏法等,让学生自始至终处在新奇、兴奋的状态中,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2)巧妙设计练习题,在习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宽广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
(3)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中,感受真情、真意、真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训练想象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像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像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必由之路。
大家知道,现在小学考试的作文题目让人耳目一新,考生们摆脱了以往命题作文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答卷也是异彩纷呈,洋溢着创新的活动。近年来的考试,不断地进行改革、完善,命题新颖、灵活.侧重于培养学生想像力,打破了追求人才选择尺度的所谓准确、公开,对考试制度的限制,限制再限制的侄桔,让学生有自由发挥才能的机会和想像的空间。这几年来,考试命题已经启示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已迫在眉睫,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种形势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与现实要求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本文就此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像力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虽然小学教材进入课改阶段,教法也要求进一步改进完善。但有部分教师教法和观念仍然存在老化,在语文教学中按部就班,过于依赖“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自己的教法改变,就会走人泥潭,学生在课堂稍加发挥就一概否定,还有部分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数,追求升学率,采用各种教学硬让学生往牛角尖里钻,采用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由于上述教师的做法,使部分学生觉得学习语文索然无味,没有意思,一部分学生做了分数的奴隶,在“题海”里苦苦挣扎,无法发挥自己的想像;一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学习前人的知识,失去想像的空间。没有想像就没有发明创造,就会埋没这批人才,这样社会还能有进步吗?
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变化莫测,要把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那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因为想像以感知为基础,学生保留在头脑里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是想像的原始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引导学生,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产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对语言文学进行形象化的加工,形成较正确的表象,逐渐扩展思路,提高学生想像力。如教学《荷花》一文,我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展开想像,比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想像它们都有怎样的姿势?把语句描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画面,我鼓励学生充分想像,不受课文内容的局限,学生众说纷纭,答案不一,任其想像,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比较,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这样的教学,
生既能学到课文的精妙,又可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2)利用教材,从教材实际出发,发掘学生的想像力。现行新课改教材,编人了大公蕴含着丰富想像因素的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这些因索,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像。例如《咏柳》一诗,教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可让学生展开想像,想像春风剪开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在课堂上就必须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作品,咀嚼丰厚的语言底蕴,从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有趣味。
(3)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
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我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再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针对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分别做大王时的三幅插图,我引导学生根据插图想象猫头鹰下令后大家怎样议论纷纷,袋鼠上任后大家怎样辛苦的练习跳跃,小猴子做大王后大家怎样欢呼雀跃;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教室里孩子们的神态、心理活动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4)运用巧妙的教法,诱发想像力。例如《春日》一诗;让学生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理解“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像当时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又培养学生想像力。
一、通过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
有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在实际观察中,从某一现象中受到原型的启发而成功的。如锯子的发明、飞机的制造……所以,通过观察存储表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各个方面,如用眼去看、用鼻子去闻、用手去摸、用耳去听等,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加入自己的独特情感,否则学生对观察的事物冷冷冰冰,写起文章就必然平平淡淡,毫无生气,没有真情实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经常把学生带进自然,去观察、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美丽。春天,我会领学生走进公园、走进野外去寻找春的足迹;夏天,我会跟学生一道享受蚂蚁搬食物的快乐,欣赏荷花的美丽;秋天,我会带学生去郊游,去感受秋叶的绚丽多彩……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只有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他们才会写出形象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才会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
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这是想象的方法基础。小学生想象的自觉性与目的性的差距,还不能做到为某一任务的实现而循着一个方向进行想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联想的方法,如从弯月想象到英文字母C,从“春华”想象到“秋实”等。我们教学生循着一定的轨道联想,但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是一生活在贫穷的家庭、缺衣少食、在寒冷的夜晚还要出来卖火柴、遭人欺负的悲剧人物。教师在教学时,可提前布置编排课本剧的任务,学完后,可布置改写“小女孩命运”的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假如小女孩卖出了所有的火柴,她会过一个什么样的圣诞夜?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上展开想象,激发了创作的兴趣,活跃了思维。
三、通过朗读教学使学生展开想象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朗读,启发学生想象,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朗读的好能使课文所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理解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而浮现在学生头脑中,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特殊的葬礼》一文中,作者描绘了大瀑布由雄伟壮观到日渐枯竭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用不同的语调朗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想象昔日瀑布那雄壮的气势。学习课文时,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根据我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自然注意了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地,脑海中便浮现出大瀑布今昔不同的画面,读出来的感觉自然也就不同。昔日的瀑布如同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而现如今的瀑布则像奄奄一息的老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分组演绎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则头脑空白,追溯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学生的交往有限。如果教师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平时乐于交流的学生,头脑中往往浮想联翩;而那些不乐与交往的学生,往往头脑比较空白,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作家不能天天在家闭门造车,他们也要适时地出去采风就是这一道理。所以说,小组合作就是最好的途径,对于一些情节详细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编排情境剧,这样学生就能把想象转化成表演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五、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
1 理解课文,丰富想象
在分析、理解课文后,课文表达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再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从中观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小语第五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精读诗歌,体会意境。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你最喜欢诗的那一句?”“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诗的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让我们看到了天色渐黑时的一幅风景图,青色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更远了。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写得很有意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飘飞之时,夜间回来的人姗姗而至,这样,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想象出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
2 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教学看图课文,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①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②再看什么?(茶叶)③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像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3 延伸文本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
4 在说写中培养
想象是创作的原始动力,思维是由想象培养创新的再创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想象力得到了拓展,学生才能开阔思维的空间,使思维的方式更加灵活,才能突破现有单向思维的定势,才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才会寻求问题的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达到创新的目的。在一次看图写话练习时,画面上是青蛙、池塘、荷叶,许多孩子都写了青蛙捉害虫等,唯独有个孩子写道:“青蛙妈妈要生孩子了,青蛙爸爸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话!那是孩子的独特想象,充满亲情、温馨和童真。
5 利用续写方式
【关键词】象形文字;想象;故事;快乐
在(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学期练习六中,有这样一道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月,林,森,鹿,龟”这五个字对应的象形文字,发挥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
在第一节课中,我安排了“交朋友”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认识这五个象形字。没想到因为象形字惟妙惟肖的特点,学生们对它们非常感兴趣,不仅争着发言,看古字说今字,相互间还热烈地讨论着到底哪里像。有些孩子还用笔在书上描字,在空白处学着写象形字。我暗暗记着,不动声色。
第二节课的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有几个孩子还在那儿窃窃私语。哈!热乎劲还没过去呢!当我问到:“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个象形字,小朋友们还记得吗?”“记得!”同学们的回答响亮得几乎把屋顶都掀翻了。我又问:“哪些小朋友能在黑板上为我们把这些象形文字写出来?”“老师,我!”“老师,我!”“老师!”“老师!”一眨眼,我眼前竖起一片小手,有性急的甚至把手举到了我的鼻子尖。
我请了5个同学上黑板板演。5个孩子在黑板前小声商量后,各自在黑板上写下“月,林,森,鹿,龟”的对应象形文字。其他的孩子小声讨论着像与不像的问题。
“小朋友们喜欢这些象形文字吗?”“喜欢!”听得出,孩子们是真的喜欢这新奇的文字。姚凌站起来说:“这些字就像画一样,表示的是什么东西,一看就知道了,特别好玩!”“就是!看到这些字,我的头脑里就好像出现了一幅画一样。”旁边的田心仪插了一句。“哎!是的!”“哎呀!真的哎!”教室里热闹起来,孩子们高高举起手,小嘴巴也没闲着。
严谨是个思维缜密的小姑娘,刚才也参加了板演。她说:“刚才我们在写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所以,(她走到黑板前,指着黑板)‘月’就写的高一些,就好像是月亮挂在天上一样!”真想不到,二年级的学生考虑问题居然这么周到,真叫人佩服!
我对她赞许的点点头:“你说的真形象!谁能来形容一下月亮呢?”
张民民说:“晚上,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我有更好的!夜晚,一轮皎洁明亮的月亮挂在天上。”她的同桌陆哲男在“皎洁明亮”上加了重音。
“夜幕降临,月亮出来了。他像一只弯弯的小船,在空中荡来荡去。”李远杰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道。突然,教室里安静了,大家都看着他。要知道,他平时的发言就是“挤牙膏”,一个字一个字朝外“挤”,几乎说不完整一句话。真难以置信,今天,他居然说出了这么美的句子。不知谁带头,大家为他热烈鼓掌。他的脸更红了,手指绞着衣角,嘴巴咧到了耳朵根。
在大家的带动下,我也很激动:“你们说的真好!在你们优美的语言带领下,老师也仿佛看到了这美好的夜色!多美啊!除了月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还有森林。‘森’和‘林’写得分开一些,好像告诉我们这是个大森林。”曹阳是个爱动脑筋的小伙子。
细心的丁云发现:“还有小鹿的背上是小乌龟!”
“是啊!”“是啊!”等大家稍稍平静,我问:“你猜,他们是干什么去?”
“他们是踏着银色的月光回家去。”钱语灵总是那么有诗意。
“我觉得是小乌龟受伤了,好心的小鹿背小乌龟回家!”爱帮助人的董思远说。
“我看他们是坐在一起欣赏美丽的月色呢!”“他们是去参加森林夏日音乐会!”“也许小鹿和小乌龟在比谁的本领大,他们一个说自己的壳硬,一个说自己跑得快。怎么比都没有结果,后来他们终于知道了不要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他们小小的脑袋仿佛是大大的宝库,有那么多奇妙的想像,多彩的故事!我望着他们亮晶晶的眼睛,微微涨红的小脸蛋,还有鼻子上因为争论而冒出的细细的汗珠,心底漫过一阵复杂的情绪,有欣喜,有激动,有惊讶,还有羡慕,相信他们这节课一定学的很丰富。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故事写在了本子上。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丰富的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创造离不开想像,有作为的人只有借助想像力这对翅膀,才有可能发挥创造的才能。
小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想像。而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又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敏感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和他们的兴趣爱好,如果教师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自由翱翔,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予以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学习丰富的儿童文学,进而有助于其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必须突显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儿童文学内涵
所谓儿童文学指的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为儿童提供阅读的作品。儿童文学的种类有很多,包含寓言故事、科幻故事和童话、诗歌等,诸多的创作方式,都使得儿童文学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与小学语文其他教育文章相比,其具有趣味性,所以儿童文学适合于各年龄段的儿童去学习。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应该将儿童作为主体,向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儿童学习儿童文学能够陶冶其情操,为日后语文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1]。总之,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内涵,对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补充,对于我国现代儿童文学而言,是在五四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教育人员加大了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讨论,进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自从产生儿童文学开始,其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材通过多次改编,并推出了一系列儿童文学创作,目前,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较大的比例,所以表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空前发展[2]。同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息息相关。总之,儿童文学的产生,能够积极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的重要资源
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重要资源。儿童文学是教师开展课外活动的主要材料,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能够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内容比较广泛,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外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儿童诗歌、散文等作品,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更有利于开展故事会和表演等活动。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外习作练习时,可以将儿童文学作为范本,所以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在“陶罐与铁罐”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理,通过讲述寓言故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先向学生朗诵该文章,学生仔细分析故事,可以了解到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比较骄傲,对陶罐持有鄙视的态度,然后将二者埋在土里后,陶罐出土却成为了文物,而铁罐变成了泥土。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该寓言故事,其实每个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而我们一定要看到对方的长处,并正视自己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尊重,并和睦相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能够使其学会做人的道理,并学习到一定儿童文学知识[3]。总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儿童文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儿童文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当前,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提高思想能力已经成为培养儿童的核心,所以小学在语文教学期间,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将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其内容和题材都相对广泛,儿童文学中所描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相关矛盾冲突等都能够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此外,儿童文学能够满足儿童心理特征需求,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比如,在讲解“小小竹排画中游”期间,学生通过诵读“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这首诗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到该诗歌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江南水乡撑着小竹排,观察江南秀丽的风景,并感受到江南水乡物产丰富[4]。同时,鸟儿欢唱,鱼儿游动,从而表达了小男孩愉悦的心情。此外,借助于对两岸禾苗和树木的描写,呈现对大自然赞美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儿童文学对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结束语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对语文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有利于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结合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展开语文教学,从而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松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J].课外语文(下),2014(12):21-21.
[2]李艳玲.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展望,2014(22):69-69.
[3]王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0):227-227.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表演教学法 实践 探索
表演教学法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参与空间,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理解了语文知识,感受到语文文章中的感情,促使学生在掌握语文教材内容的同时丰富情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教师应当把握表演教学法的精髓,充分将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本文通过深入探索分析表演教学法的必要性,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表演教学法的实践。
1.小学语文教学中表演教学法的必要性
1.1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时代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了更广泛的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知识和优异的成绩,在能力和性格上也要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发展的全面要求,需要教师以更严格积极的态度进行语文教学,不断优化语文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多的优势。表演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更多学习上的自由和参与机会,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表演,不仅可以掌握语文教材内容,还可以培养自身表现能力和想象力,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表演教学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必要性。
1.2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仅应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还应当是实际上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秉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表演教学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推动学生智力和体能的和谐发展,将素质教育有效实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表演教学法的实践对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表演教学法的实践
2.1鼓励学生认真表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鼓励学生表演就是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真表演,深入学习。表演需要学生对教材内容全面了解,不仅掌握字词的读法,还要理解字词句及整篇文章的大意。学生通过表演从多角度掌握教材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真表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言文由于生字多,意思难以理解,致使学生学习进度慢,积极性低,教师可以将其与表演相结合。例如,教师在讲授《扁鹊治病》这篇文言文时,可以将每三个学生分成一组,一人扮演扁鹊,一人扮演蔡桓公,一人读旁白。先给予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让学生还原对话,这时学生就会自主地学习文章,进行充分准备,然后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是学生展现对于知识理解程度的过程。教师在看完学生的表演后,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和查缺补漏。这种表演方式可以使文言文的学习更有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2鼓励学生灵活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流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作为小学教学的主导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自由和机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表演教学法是自由的,它能够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灵活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表演青蛙,为文章续一个结局。有的学生可能会表演说:“小鸟说得对,我应该跳出去看看,说不定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美呢。”然后做一个跳出的动作,睁大眼赞叹道:“原来小鸟没骗我呀,我要去看更远更美的风景。”有的学生可能会想象青蛙依然固执己见,一直待在井底看不变的风景,直到死去。这种开放性的表演将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3鼓励学生积极表演,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主导课程的展开,学生很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不仅导致学生难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导致性格活泼的学生难以表现自己,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性格形成都有不利影响。表演教学法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表演,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扮演教学法会让性格活泼的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表现学生的天性,发挥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外向性格的形成。同时表演教学法会让性格内向的学生产生兴趣,通过一步步的参与改变自身性格,学会表现和交流。所以表演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3.结语
教师应当注重表演教学法的多层次教育意义,充分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增强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淼著.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与数学、英语并称为小学的三大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古诗词、寓言故事、散文、现代诗、小说片段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带有极强的审美性和文学性,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代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充分挖掘语文内容中的审美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审美能力是能力的一种,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针对客观对象或情景的认知、欣赏和评价。审美能力包含有先天的因素,但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逐渐提高,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发现美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力,进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些资料带有审美的意味,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加以深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美的体验――对美的理解――对美的升华――对美的创造,由低到高,逐渐提高。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把握教学资料中的美学因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规律,层次化的开展审美教育。
1、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尤其在小学阶段,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审美能力作为小学生综合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能力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加强对美的鉴赏能力,进而对身边的事物和外界的环境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会以一种审美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是对素质教育的升华。
2、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升语文教学的需要
语文同数学一样是小学阶段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只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进而对其他学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古诗词、文言文、现代诗歌、散文、叙事短文、小说片段等,这些都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和弘扬。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古诗词和文章等学习内容的感悟能力,例如文章中运用的词语有的华丽、有的朴素,有的直接、有的婉转,语言修辞手法使用很普遍,例如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进而凸显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形式美,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做能感受到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3、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审美能力既然是能力的一种,在小学阶段更要受到重视。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加强美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美学基础。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提升小学生品质的关键,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对于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阶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给学生夯实基础的阶段,不容忽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美学鉴赏力都会显著提高。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措施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压抑的环境使人痛苦,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愉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营造优质的环境,创设合理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学生的艺术熏陶。语文教师要重视环境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阶段营造合理的情境,要建设一个包含情感和艺术气息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的情境,进而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升华学生对美的认识。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有关文学作品的图片和音乐,例如在讲解《黄果树瀑布》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瀑布的图片,将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观,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讲课要生动、形象,语言要具有感染力和爆发力。小学生本身性格特点较为活泼,注意力不够集中,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首要因素。语文教师要从课文中挖掘出审美的元素,分析课文中蕴含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2、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力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元素,文学作品靠语言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针对语文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导学生对优美的语言进行品位和欣赏,精致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对美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带领学生品位课文中的语言可以了解什么是美,学会鉴赏美,进而形成一种对美的独特感悟能力,即审美能力。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奶奶的向日葵花海》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描写“夏天的向日葵花海开的无比灿烂,漫天遍野的金黄色仿佛让人置身于金色的太阳上面,一朵朵向日葵向我张开了灿烂的笑脸……”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色彩语言十分丰富,拟人手法运用的十分纯熟,向日葵露出了笑脸,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花朵颜色艳丽,描绘了一幅十分畅快迷人的景色。语文教师要利用对语言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向日葵花海中,感受那是什么样的一种美丽,进而体会了大自然的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主要体现在学会运用语言表达美,最佳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多进写作练习。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想要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愿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做任务《季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自己对于季节的理解,一年四季,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点,不同的季节大自然的景观是不同的,很多生命现象也体现出不同的样子,学生要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四季之美。在写作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出去接近大自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阅图片和有关资料,亲自体会季节的变化和身边景色的状态。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春天绿色的小草、夏季火红的花朵、秋天金黄的稻谷、冬天皑皑的白雪。
4、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提高美的意识
想象力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想象力,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对于美感的认知都是通过想象开始的,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性格活泼,好奇心强,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育内容的特点,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联系自己经历的实际展开想象,进而加强对事物的审美认识。小学生有着真善美的一面,他们对美的追求是最纯粹和简单的,教师要保留小学生的这份天真和美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对美的认识不断深化。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语言教育和写作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感悟,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没、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建峰.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探析[J].读与写(上,下旬),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