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第1篇: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

回顾一年多来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机关干部,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从基层到机关,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压力一方面来自组织对我的信任,另一方面来自我自身,就是缺乏工作经历。但是,我还是充满信心地面对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我想,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紧张感才有紧迫感。所以我想我既然担当了这个职务,就必须对上级负责,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很好的融入到我们这个班子和集体中去。事实证明,一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依靠班子整体力量和科室全体员工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规范管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是人行为之准则,“有条”才会“不紊”,有轨才会减少越轨。因此,围绕农行一系列政策举措,我始终把规范管理,梳理各项管理流程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求执行制度必严肃,落实政策必到位。应该说,一年多的工作成绩是肯定的,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其中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习上不够深入,特别是在加强政策学习,主动思考问题上还做的不够。当前工作形势对我们农行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深入学习已是刻不容缓。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尤其是作为领导干部,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自身和内部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领域,改善知识结构,促进适应发展,提升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忙于工作事务,深入基层调研少。因此,今后我要围绕农行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多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在提高调研针对性和调研质量上下功夫,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系统的分析,力争在发现问题,揭示矛盾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三是在执行上级的政策规定上,执行意识和执行力有待加强。当前,农行对依法规范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农行干部我深感压力重大,责任艰巨。在今后,我要切实提高对执行力的认识,加强执行力建设,养成果敢硬朗、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作风,不折不扣地将上级政策贯彻落实到位。

第2篇: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

当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重视校本教研,以科研促发展

1.拓宽教师学习培训渠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校本研训思路,引导教师向专家、书本、同行、前辈、同事学习;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学习由学校领导作专题讲座,分散学习由学校推荐学习内容;组织检查的形式有检查读书,笔记,研究成果等。

2.加强教研活动,在课堂中发展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分年级备课组开展“形式多样教研课“引导教师对比教学活动,反思自我教学行为。春期期中举行学科赛课活动,由备课组集体研课,提高协同作战能力;秋期期中举行“新教师汇报课活动”,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还积极举办各种课题研究课,班队会课等赛课活动,一大批教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

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世界名校之所以能够云集大师、精进学术、辈出英才、长盛不衰,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其教育教学管理更重视学术管理的职能,重视管理研究,实行严格的岗位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等。本人认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确立整合思想。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课程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

四.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第3篇: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中职物理;创新性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也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素质,但是,随着国家对大学的重视越来越高,忽视一些中职类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育水平,导致了中职类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现阶段,对于教育事业来讲,中职类学校已经成为了教育部门的弱势群体,其师资力量的提高以及教育方法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创新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自主的进行学习,所以说,为了提高我国中职类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对其教育进行创新性改革,从而保障中职类学生能够适应现今社会,不会产生脱节。在中职物理的教育改革中,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

一、中职物理的特性

物理这门学科是与我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它更具有生活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等显著特点。同时,物理也为老师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提供了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根据物理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展情境式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

1.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

为学生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在各种“问题”的困扰下,不断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事物是否感兴趣完全取决于是否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产生兴趣,学生才会自主的进行学习,所以说,必须在中职物理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想、去假设、去质疑。比如说,在讲地球吸引力课程时,可以才课前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砸在牛顿的头上,为什么不飞到天上去。”在讲到重力的课程时,可以向学生们提出:“为什么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等等能够让课程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质疑,要让学生的头脑里有很多个为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去弄清楚“问题”的答案。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来面对学生提出的甚至有些可笑的问题,这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开始,所以,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

让学生去想象也可以称作让学生去联想,其含义就是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上,学生通过讨论以及老师的指导下将问题解决,并且在此问题基础上,能够衍生出更多的“问题”。比如说,在讲到电压稳定性课程时,老师将电压表与小灯泡,测出现在的电压,然后让学生去联想,电压表与电源连接的导线是否可以换成别的代替工具?通过在中职物理课堂上老师提出的一系列假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其中一部分。

三、重视物理教学中实验部分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时对任何事物的关注都是源于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这种好奇心。在中职物理试验部分,一定要让学生多多动手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的操作实验要求的内容,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参与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并对其进行操作,然后实验出的结果与教材中的相比对,老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学生在试验中的错误并加以正确引导,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实验室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能提高学生兴趣的一项重要措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进而能够自主性学习,同时学会独立的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改革以往对学生的考评与评价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考核,也是对学生成绩的认可,所以说,正确的评价至关重要,也是能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只有考试,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效果的了解,传统的考评手段很容易导致学生自信心的不足,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性,影响其今后的发展。所以说,必须改革以往传统的评价方法,一定要做到全面性,准确性以及多样性,绝对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考评手段,对所有学生都要有一定的鼓励,从而保证学生有信心面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大胆质疑的这种学习态度加以肯定,这就需要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合理的公平公正的考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拓展。

五、总结

自从教育模式的改革以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也要在课程教育上找出设和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突出的物理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进成.物理教学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初中物理“内能”教学创新构思[J].中学教学参考,2009,(35).

第4篇: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措施创新能力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66-02

创新可推动民族进步,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自身亦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持续地发展及完善。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体制变革的深入,学校将素质教育置于首位,尤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体系的关键内容。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环节之一的“体育教学”,可有效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因其“教学目的”及“培育目标”特殊性,亦表明了其对于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具特殊性。在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全方位实施中,要充分考虑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将创新能力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要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特征为基础,优化整合传统体育教育,创设以创新教育理念为背景、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教育“理论及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进而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变革的深入发展。

一 创新能力教育理论的概念

创新能力,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经有效运用“社会经验”及“理论知识”,为人类社会发展给予具“经济、社会、生态”等价值的新“理论、思想、方法、发明”的能力,可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民族进步。人的综合素质里,“创新能力”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人类“社会及自身”价值显现的关键前提。

创新能力教育,指经培养及修正学生创新的“意识及动机”,激发其创新欲望,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首要任务的素质教育,是我国为了加快开展“科教兴国战略”而推行的重大决策,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导向。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教育,务必需理解创新能力教育理念,洞悉其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间的差异,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规避其“即时效应”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教育”思想,启发、诱导学生在“学习及发展规划”的创设,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意识,以便其能快速地“融入、适应”社会,推动学生健康发展。而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务必与时俱进,以创新教育理念为背景,更新教育观念,对传统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实施变革,探索更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二 创新能力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及基本策略

1.创新能力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认知水平。教育实施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学体制变革的如火如荼,教师由“主体向主导”地位转换,但教师教学组织者的地位永远无法替代。当下高职高专院校引入的全新教学内容,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实现由“知识为中心”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务必提升素质教育理念认知水平,转变教学理念,在实施创新能力教育活动中,有效地“组织、引导”教学,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创新能力教育快速发展。

第二,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强化教师创新体系的创设及完善。教师置于媒介地位,其素质能力直接关乎教学效果。创新能力教育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务必强化创新能力体系的创设及完善,让“教学理念”、“组织模式”与“教学方法”等,顺应素质教育需求,符合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素养”的要求。此既为开展创新能力教育的基础,亦是促进素质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关键。故此,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需构建“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变革创新”的教学理念,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以便让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创新能力教育实施的主要策略

第一,更新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学生“创造力”、“完善人格”及“个性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颠覆了传统“重视传授专业技能,强化培育单一技能”的教育理念。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理念需及时更新,需构建“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其是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前提,启示学生“创新意识”为基础条件,培育及发展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形式。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需懂得体育教学不仅只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还需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习惯,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确立学生终生体育的习惯。

第二,把握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体育教学主要特征有下列几点:其一,实践性。体育基本的“理论与技能”,在传授活动中其实质皆为“实践”,是经教师与学生的引导及自主参与而一同实现的教学活动。其二,整体性。体育教学为完整的“动态体系”,于教学的“内容、目标及实践”等皆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其三,社会性。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关联密切,对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育,更加突显出其社会性特征。其四,灵活性。教学形式上,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差异显著,于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内容”的选择及设置上,则突显其特有的“灵活性”特征。

三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实施创新能力教育的途径

1.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培育创新意识与能力相融合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多以传统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于教学活动中为被动接受角色,无法发挥及培育其独立的“个性与自主意识”,有悖于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需求,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故此,需要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重视培育学生的“爱好与兴趣”,调动及启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释放个性,培育学生形成“自主意识”,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发展。

2.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形成与发展,受外界刺激及影响,与环境密切相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依据内容需求,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调动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且可给出个性化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发挥自身的“引导、辅助”效用,支持学生的独特见解,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及时展开归纳、讲解,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里修正见解的偏差,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调动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创新能力及学习自信心的提升。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创新水平

自主学习,为学生经独立的“探索、实践、质疑及创造”等手段获取知识与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之一。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需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依据体育教学内容需求,将与学习有关的要求展示给学生,并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时间,诱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活动。在此学习活动中,将会相应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探讨、思维、创新”能力,促使高职高专学生生成全新学习理念,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及综合能力”的发展。

4.创新教学评价

体育的课堂不仅仅是考试考核,更重要的是平时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进步的空间等变化。因此,创新教学评价可以采用诸如:设立创新附加分,设立自我表现分,改变课堂提问方式,改变课程的评价方式等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岩、陈凤英、金连坤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4)

第5篇: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血气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差异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027

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心力衰竭都是老年人常患的心脏系统疾病, 两者都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 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生命健康安全。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老年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长, 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增高[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 治疗复杂, 导致患者病死率高。急性心力衰竭由于心脏病变, 导致心脏功能的下降, 使得心脏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如心排血量, 心跳次数降低等)。这两种疾病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疾病, 由于两者临床表现相似, 但是病因以及治疗方法极为不同, 因此掌握两种疾病的血气指标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心力衰竭,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5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急性心力衰竭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中男24例, 女26例, 年龄最大83岁, 最小61岁, 平均年龄(71.5±4.5)岁;体重最小45.5 kg, 最大65.3 kg, 平均体重(56.4±2.2)kg;急性心力衰竭组中男25例, 女25例, 年龄最大86岁, 最小71岁, 平均年龄(72.5±4.6)岁。体重最小43.3 kg, 体重最大67.4 kg, 平均体重(54.7±3.7)kg。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各种生命体征以及一些患者的基本资料。检测患者入院后的各项血气指标。如两组PCO2、Lac、RI、PO2、pH、BE、AG、SatO2水平, 并进行比较。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急性心力衰竭组在PCO2、RI、pH水平上高于急性心力梗死组(P

3 讨论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 且正在呈现老年化的趋势, 再加上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使得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们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代谢性疾病。这两方面因素都促进了中国人们患有心脏疾病的风险。而急性心力衰竭与急性心肌梗阻是心脏疾病的重症疾病, 同时也促进了由于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死亡的人数, 因此不得不加强对二者疾病的预防与重视[2]。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心脏病变, 使得心排血量、心跳次数、心收缩力、心耗氧量等功能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心脏病变的因素可能为感染、心肌缺血以及糖尿病[3]。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发生以及炎症的产生, 使得心肌血管狭窄、阻塞、病变, 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促发急性心肌梗死。据研究调查急性心力衰竭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好发人群都是老年人,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年纪的增大, 身体免疫力降低, 容易受到外界疾病的感染, 再加上身体以及各种器官功能的下降, 使得冠状动脉硬化, 收缩能力下降, 一旦有血栓等物质通过血管, 就会造成动脉阻塞, 出现心肌供血不足。从本研究中, 也可以看到两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是(72.5±4.6)岁与(71.5±4.5)岁, 可见本研究与报道结果相同。一旦急性心力衰竭发生时常常会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跳次数降低, 从而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 引起急性肺淤血、肺水肿等症状。这样就使得肺功能降低, 体内的细胞由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就不会很好的从体内排出去, 会与体内的水产生作用, 进而产生具有弱酸性质的碳酸, 在体内的循环系统中碳酸中的氢离子电离出来, 产生H+并使得体内pH 值增高。同时由于与肺功能的紊乱, 使得肺部吸收的氧气量降低, 使得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降低, 体内二氧化碳含量增高, 即PCO2增高, PO2降低, pH增高, 呼吸指数降低, 碱剩余降低。在本次研究中急性心力衰竭组在PCO2、RI、pH水平上高于急性心力梗死组(P

综上所述,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血气指标上比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更差, 即在呼吸状况、血液循环等方面的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再加上老年人的患病率较高, 加重了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于患有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应该早发现, 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鲁琳, 任平香, 于大勇, 等. 重症冠心病患者应激血糖和高敏C 反应蛋白及年龄的比较. 中国医药, 2014, 9(8):114-116.

[2] 秦迁, 王归真.近1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年龄变化及临床特点.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4):60-61.

第6篇: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英语教师发展;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师发展:问题与出路

大规模课程改革一般都伴有大规模的师资培训,意在将课程所规定的目标、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传达给教师。然而往往课程理想和课堂现实之间相差甚远,“穿新鞋、走老路”常被用来写照在新的课程或教材启用以后原有做法依然不变的情形。当前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开展,我们不能不反思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问题,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师发展途径,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人和新型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两大问题。第一,理论与实践情境的分离。专家讲学式的培训课程与教师的实践需求存在距离;而观摩教学等做法往往就事论事、不触及问题实质,二者都难以形成教师建构知识的条件。第二,忽略教师的主动地位。在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中,教师多处于被动受训、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受到忽视,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发展。

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技术理性的教师培训模式渐被以“反思性实践”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所取代,赋予教师自我教育、自主决策的责任与权利,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基于岗位、基于学校、基于具体情境,与解决现实问题密切相连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受到重视;现代教师发展还强调大学教师教育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合作与互动。

这种以反思性教学为特点的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为我们寻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提供了借鉴。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包括外语教学界,也在倡导以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2][3][4]但如何使更多的中国英语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理解并实施反思性教学,如何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反思性教学和教师发展机制,我们还面临艰巨的任务。

二、反思性教学作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理解涵义

“反思性教学”,也称“反思性实践”,源于美国教育哲学家Dewey早在1933年How We Think一书中提出的反省性思维的概念:实践者对支持其行动的任何信念和假定性知识作积极、执著和审慎的思考;[5]后经另一位美国思想家Schn发展,在其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1983)中正式提出。作者对传统技术理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坚持认为,能够促使从业者(包括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动以及内隐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6]Schn认为这种思考可以发生在行动之中、行动之后和未来行动之前,即为行动而思考。

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在80年代以来兴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中受到广泛关注和大力倡导。一方面,国外学者们从认知心理学、认识论哲学、批判社会理论等角度对其做理论上的释义和扩展;另一方面教师教育者探索反思性教学在教师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它的内涵。这种趋势也反映在外语教师教育领域。Wallace(1991)提出了有别于匠人学艺模式、科学应用模式的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反思性实践模式,其核心是实践与反思的交替进行,并以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共同为其提供依据,最终导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7]随后有多名外语/二语教师教育者就反思性实践对语言教师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8][9][10][11][12][13][14][15]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许多有益启示。

当然,国外研究者在对反思性教学的概念界定和实践运作上,并不十分一致,侧重点各异;另外,国外反思性教学研究涉及的教育、社会情境与我国教师发展的情境显然有所不同。为构建我国外语教师反思性教学的概念框架和工作模式,在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6][16][17][18][19],我们对反思性教学的概念作如下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以追求实践合理性为目的的教学探究活动。教师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行动、对行动发生的原因与后果、对行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进行反思,并回应于下一步的行动,以提升教学实践的质量。

反思性教学是以提升专业知识为目的的教师学习活动。教师对自己行动背后的个人认识与假定进行反思,了解自认为所信奉的理论和实际所用的理论之间(espoused theory and theory-in-inaction)[6]的差距,从而促进外显理论知识的内化。

反思性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师思维方式。就过程而言,教师的反省思维体现于对教学问题的觉察与界定、对解决策略的设计和实施、对问题解决结果的自我评价。

此外,反思性教学还具有以下的特征。

反思性教学具有程序性和循环性。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反思必然表现出一定的过程;同时,伴随教学实践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一轮探索活动的结束意味着新一轮活动的开始。

反思性教学需借助一定的活动形式。借助一定的方式(个体的、交互的或合作的),教师才能对实践行动或相关教学事件加以观察、记录和分析,进而对其理解和认识予以揭示和思考。

反思活动的主体需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反思不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没有主体对反思的心向和需求,就是盲目的、缺乏动力的反思。反思实践者应具有Dewey所说的执著精神、责任感和开放胸襟。

反思性教学会处于不同的水平和发展阶段。受教师个人或环境因素的制约,反思性教学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对实践合理性的认识,有人关注某个具体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提高了课时利用率,有人则关注课程目标中是否体现了个体的发展需求或社会的公正等。

三、反思性教学作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运作模式

在理解了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之后,如何将它落实到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这需要将对反思性教学内涵的理解转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模式。笔者尝试从参加者、活动过程和支持环境三个方面来建构反思性教学的基本要素,探讨它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

(一)参加者

参加者是反思性教学首先要考虑的要素,它包括两方面。

1.反思活动的主体──教师本人。我们考虑这样一些变量:从认知角度看,有反思者的知识基础、元认知水平、探究能力等;从非认知角度看,有反思者的责任心、进取心、开放态度等。考虑上述因素,有助于对我们确定适当的反思性教学目标、任务难度和合理评价反思的效果。超越教师发展水平、忽视教师个人需要和专业基础的反思性教学不可能成功。

2.反思活动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他们或是校内的同事、管理者,或是来自校外的教师培训者或专业研究者等。在现阶段,是否有校外合作者、他们以何种角色和方式参与等,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参数。

(二)活动过程

根据反思性教学的涵义和特征,可以辨认出反思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

1.确认问题:反省思维过程始于问题的觉察或困惑的出现。教师独自或在他人引导下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确认问题的性质并寻找其背后的主、客观原因。

2.计划对策:教师针对问题寻找应对策略和计划解决问题的行动,这里涉及寻找资源、同事探讨、求助专业人员等,并思考计划的合理性与预期结果。

3.行动与监控:将计划或策略付诸行动,观察其过程和效果,适时予以调整,使行动朝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

4.评价成效:对根据计划行动后的结果予以评价,对教与学的有效性是否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解力和态度是否发生变化等予以考察。

上述四个环节可以分别看作是:前次行动后的反思、(本次)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行动后的反思。除活动运行环节外,反思教学过程还包括活动方式这一要素。反思教学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写(如日记、教学案例、个人成长历程)、说(如教学故事、问题讨论)、做(如行动研究、教师学习档案)等。

(三)支持环境

反思性教学需要良好的环境,即教师所在学校或专业组织的支持。

1.领导方式:领导对教师反思性教学的支持、管理和激励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组织风尚:鼓励、支持和合作的群体氛围促进反思性教学的健康发展。

3.资源条件:是否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便捷的信息渠道、必要的设施和工具,乃至活动场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反思活动的成效。

四、反思性教学案例:描述与反思

以下介绍的是1999~2000年在南京市两所中学所进行的以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试验。尽管该试验案例发生在数年前,但仍可用以说明反思性教学的工作运行模式。该试验的参加者为两所学校英语教研组的部分中青年教师,其中有四名重点观察对象;笔者担任反思性教学支持者(reflection facilitator),同时与他们构成合作研究关系。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

反思性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认识和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思性教学使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及能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什么是有效和可行的反思性教学的活动方式?

试验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工作──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择重点合作对象;2.实施反思教学──按照四个基本环节开展反思活动,反思支持者协助教师以不同形式进行反思;3.成效评价──看教师的变与未变,并分析原因。2003年秋季我们对有关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追踪访问以评价实验的持续性效果。试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访谈录音、课堂录像、工作日记等方式收集试验过程的有关数据。以下介绍一个阶段性的活动过程及效果。

(一)确认问题

在对教师进行初步观察和与他们深入交谈后,我们确认了高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第一轮教学反思和探究的目标。尽管当时SEFC教材已经使用数年,教师仍感不适应,传统课文教学思路和加强阅读理解力训练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围绕总的目标,我们进一步分析各位参加教师的具体问题和研究目标(见下表)。

(二)开展活动

围绕所确认的问题和目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反思活动。

1.临床视导

原本用于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的临床视导现被赋予新的涵义与思路,应用到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中:[20]反思支持者(也可以是同事和合作伙伴)听课并录音(像)和课后回放并谈话,分析行为及其动因和后果。新型临床视导突出“非指导性”的特征,视导者避免对教师行为先作判断或直接提供改进举措,而是搭建一种“支架”引发教师反思,设法让其本人判断和选择,从而达到自我监控和自主决策之目的。下面是笔者在一次听课后与教师B回看和分析录像时的谈话节录(F=反思支持者,B=教师B)。

F:你看这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怎样?

B:(神情有些不快)他们好像说不出我要他们说的话,甚至连我的原话都没听懂,我只好重复好几遍。

F:你要他们说的目的是什么?

B:我是想检测一下他们是否掌握了预习的生词。不是应该在阅读之前处理一下生词吗?

F:是啊,尤其是在可能影响理解时。看上去学生认识这些单词的,但为什么说不出你要他们说的句子呢?

B:我……不知道。

F:你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生词,以便开始阅读;但你有没有想过recognize单词和reproduce是有区别的吗?

B:(表情一震)我没想过这个问题。

F:你想过没有,阅读涉及的只是recognize,就是说在阅读中能懂它的意思。

B:是啊。

F:而这里你让学生做的是什么?

B:我让他们说出一个含新单词的句子来替换我的原句。

F:那是不是超出了“recognize”,而是要求他们“reproduce”了?这样做符合你原来的目的吗?

B:(恍然大悟状)哦,不符合,太难了,也没有必要。

这次视导启发了教师B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她认识到自己教学条理不清的原因之一是设置活动的目的不明确,这对改进她后来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谈话与讨论

反思支持者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经常性的交谈和讨论是我们使用最多的教学反思方式,同时也构成临床视导的一部分。交谈(包括电话交谈)对反思支持者来说,提供了了解教师教学困惑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教师提供“言出心声”和清理思路的机会。以下是笔者与新手教师小X的谈话。

F:近来怎样?

X:我还是觉得与学生关系是个问题。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又是他们的英语课老师。在我的英语课上我必须严肃,如果对他们太友好,他们不拿我这个班主任当回事,班级管理很难做。但是在英语课上老对他们严肃,他们好像不喜欢我,一下课掉头就走。我也没机会了解他们。

F:呣。看来,要在保持距离和搞好关系之间找到平衡,是吗?

在以上交谈中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小X出点子,而只是让她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暗示她需要自己寻找对策。然而就从她说出心中烦恼的那一刻起,小X的进步已经悄然开始了。

几周以后笔者又遇到小X。以下是二人的对话。

X:我最近尝试了一些做法,与学生关系融洽多了。

F:是吗?你怎么做的?

X:我让他们写英文日记。这可是一石二鸟。他们既练习了英文,也与我进行了交流。当面与我用中文谈话,他们觉得不好意思,但用英文写,好像觉得容易说真话似的。现在我对他们了解多了。

F:写英文日记真是不错的主意。你知道他们改变对你态度的真正原因吗?由于你对他们的世界有了了解,你的英语课自然就多了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的话题。其实让英语课贴近学生、适应他们的需求是一条重要原则,一旦你做到了这一点,好的效果自然就出现了。

谈话结束时指导者抓住机会,向小X点拨了一条简单而重要的教学原则,这是一次利用实践经验学习教学理论的机会。

3.集体议课

开展反思性教学后,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的次数比以往多了,而且方式也有所改变。听完课后,听课者不立即评价课的得失,而是让上课教师详细回述这堂课的步骤、发生过的行动和事件。回顾行动和事件是反思性教学的初级形式,但十分重要,因为教师往往对课堂的真实面目并不十分清楚;回顾行动和事件本身,就是审视其起因、掂量其后果的过程。

4.教师日记

参加活动的每位教师各有一本反思日记本,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写教学日记,记录教学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和自己的所想所感。

5.自我检测

反思支持者参考有关文献编写了一些教师自我检测工具,如阅读教学、语法教学、课堂管理、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等自我检测表,供教师使用。

(三)评价成效

上述活动进行了一个学期之后,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反思活动的效果做了评价;对反思活动形式的有效性、可行性也向教师进行了调查。

以上述四位教师为例,分析他们在经过一轮活动后的认识和行为变化及仍然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见下页表,表中表示出现了变化;表示没有出现变化)。

从中我们看到反思性教学活动的确使教师的教学认识和行为发生了一定改变。当笔者问起“你认为哪些方式对促进反思和提高教学最为有效?”时,教师们一致认为:大学合作者的临床视导以及与他们的交谈作用很大,相互或集体听课、评课的效果也很好。一些教师认为反思日记很难坚持,记些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当与教师一起分析为什么有的认识和行为变化不大的原因时,他们表示担心影响考试成绩。笔者还观察到,部分老教师的怀疑态度和对传统教学的坚持,也使年轻的参加者们对教学改革和反思活动有所顾忌。

(四)追踪访问

时隔两年多,我们对参加反思性教学实验的教师专业成长做了一次追踪访问。我们关注的是:反思性教学实验对参加者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否具有持续性?教师们目前是否能独立开展反思活动?

学校领导认为反思性教学的确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如今他们成了教学的骨干,教改的积极分子”。当问起“参加反思性教学活动对你产生什么影响?”时,教师B说:“从那以后,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楚了许多,而且我养成了课后想一想的习惯”。教师D说:“几年前大学老师来我们学校开展的那些活动真的很有意义,至今印象还很深,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问起“最近在关注什么?”“现在是否有目的地开展反思活动?”时,一位青年教师说:“现在生源扩大了,学生差距很大,差生现有课本都消化不了,很快又有新教材了,难度更大,我很担心。”另一位教师则说:“考试压力仍然很大,没有多少时间想别的。”教师们还反映,同事之间议论、探讨还是常有的,但不像当年有人指导时那样有目的和有系统地进行;似乎他们还不能自主地运用反思实践应对新的变化与挑战。教师们还认为,如果领导对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反思活动只有一般号召,而缺乏有力度的领导、管理和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的热情难以长期维持。

从一轮反思试验及其追踪调查中我们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有目的地开展教师反思性教学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探究式的、非指导性的、基于课堂证据的交谈是教学反思的有效形式;

教师日记要成为有效的反思工具,需要予以示范引导和反馈交流;

大学支持者与合作者的参与对促进中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将大学支持者的作用转移给校内支持者是实现反思性教学持续开展的关键,而如何实现这种转移还有待研究。

健康持续的教师反思活动需要有支持性的组织氛围和行政保障。

五、结束语

通过建构概念框架和实践尝试,我们对以反思性教学为核心的教师发展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我们认识到,这种机制的完全形成和健康运行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如何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改变单纯以考分评定教师的倾向,倡导教师学习的风尚与激励机制;如何与大学形成有效的合作研究关系,既借助专业研究者的资源,又形成学校自己的研究指导力量和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如何在现有反思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探索更有效、更切合教师实际的手段和策略;等等。这需要我们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作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甘正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4):12—16.

[2]高翔,王蔷.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3,(2):87—90.

[3]武继红.英语教师反思型教学实践初探[J].外语界,2003,(1):60—66.

[4]张颖.“反思性教学”离我们有多远?[J].国外外语教学,2003,(2):13—16.

[5]Dewey J.How We Think[M].New York:D.C.Heath and Company,1933.

[6]Schn D.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7]Wallace M.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8]Ho B,J Richards.Reflective Thinking Through Teacher Journal Writing:Myths and Realities [J].Prospect,1993(8):7-24.

[9]Mok W.Reflecting on Reflections:A Case Study of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ESL Teachers[J].System,1994,22(1):93-111.

[10]Pennington M.The Teacher Change Cycle.TESOL Quartely,1995,29(4):705-731.

[11]Kwo O.Learning to Teach English in Hong Kong Classrooms:Patterns on Reflection [A].D Freeman and J Richards(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95-319.

[12]Bailey K. Reflective Teaching:Situating Our Stories [J].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997,(7):1-19.

[13]Stanley C.A Framework for Teacher Reflectivity [J].TESOL Quarterly 1998,32(3):584-591.

[14]Farrell T.Reflective Practice in an EFL Development Group[J].System,1999,27(2):157-172.

[15]Liou H.Reflective Practice in a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f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Taiwan [J].ROC.System,2001,29(2):197-208.

[16]Richards J,C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7]Richards J.Beyond Trai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8]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0,(2):59—63(76).

第7篇: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育心理学也针对实验教育学展开了研究。或者可以说教育心理学是由实验心理学慢慢演变来的。实验教育学实际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在教育教学时揣摩学生的心理根据心理变化使用不同的方法。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开端。教育心理学萌芽阶段大约是在20年代前后,各种心理学发展起来,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种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格式塔学派引入到中国后,教育开始更多受到关注,“顿悟”顺势在心理学研究中火热起来,不再局限于试验和错误的反应。80年代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的三大定律,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30年代中国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老师学生的行为,根据行为揣摩心理,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习惯,此时,一位名为弗洛伊德的人研究者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情况下心理状态的变化,并把它当做很重要的成果来研究,费洛伊德的研究使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

二、与心理学的区别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第8篇: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对未来感到失望,极易产生挫折感和失范行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高职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挫折感的基本动因,了解学生认识挫折的心理规律,并针对高职学生挫折及失范行为采取心理教育和管理措施,从学习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正确引导,有效干预矫正,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职学生;挫折教育;失范行为;产生根源;心理教育管理

高职学生产生挫折与失范行为是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易被忽略。如今中国教育评价模式仍多以分数至上,许多家长、甚至老师也仅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与“坏”。而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太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受到来自家庭、亲友、学校等多方面的质疑和轻视。在许多人的眼里,高职学生也都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无论在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多数学生并不会受到“优待”。因此,对于长期得不到肯定和重视的高职学生来说,其或多或少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身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如果再遇到一些挫折,就可能产生失范行为,造成学生对学习自暴自弃,甚至放弃自己,引发社会治安案件。对于这种不被重视的社会角色,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受到了更多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挫折,所以他们是最需要被社会关注的群体之一。教育工作者面对外界对学生的质疑,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种现象。那么,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高职学生的挫折教育,从学习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使高职学生能够改变不良心态。

一、产生挫折与失范行为的客观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产生挫折与失范行为的自然因素有很多,包括高职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不能预测和防范的天灾人祸等。比如亲人、朋友的突然离世;班主任、任课老师临时调换;上学的路上遇到堵车或者电瓶车没电;训练了许久的运动员因为赛前意外摔伤而失去比赛机会;考试时发现随身携带的笔不好用等,由于各种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时伤害随处可见。

(二)社会因素

产生挫折与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是指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人为因素的限制和障碍,包括政治、经济、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如用人单位设定最低门槛,对高职学生概不考虑,或者承用后只能从最低层次的工作做起。尽管有的高职生在创新创业大赛或者技能大赛中表现极为突出,却也没有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在交友方面,许多人也会因为学历低等偏见拒绝与高职学生交友。高职生因为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从而导致压抑、孤独、不能倾诉、精神失常甚至绝望的案例也不胜枚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新旧文化的冲突,社会规范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各种负面影响和不良的社会氛围使得许多高职学生较早进入社会,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看起来成熟的高职学生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或小情绪而产生失范行为。〔2〕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塑造学生的感情、意志、性格、品德的重要场所。家长的言行和家庭成员及亲友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据调查发现,当孩子进入高职院校后,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寄厚望于孩子,却不知给他们未成熟的心理带来了负担、痛苦,甚至导致他们走入社会以后感受到诸多的不适应,到处碰壁;〔3〕而另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则不断减少,甚至不愿意在亲友面前提起孩子的近况。在这种过分溺爱或者忽视的家庭生活中都极易导致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出现失范行为。

(四)学校因素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比起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素质训练似乎更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技能的培养。在思想政治课上过分强调理想教育,忽视现实教育,注重理性判断而疏忽非理性的情感世界的培养等,这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学生毕业以后在技能操作方面能较好、较快地适应社会,但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便无所适从,甚至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失落和恐慌感。

二、挫折与失范行为的主观因素

(一)自身缺点与不足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尤其是自尊心极强的高职学生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包括生理缺陷、疾病以及身材、容貌等方面,都会构成学生的挫折源。如有的学生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走路有些障碍,不能参加体育比赛,也有的学生因为身材矮小而常常孤独自处、拒绝与人交流,还有的学生因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学习能力不足等原因而难以取得优异成绩等。这些不足之所以能让学生产生挫折感,也与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和别人对自己的特征评价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身材匀称、相貌较好的人更容易被单位录用,残疾人比四肢健全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个子过于矮小的人要比个子高的人挫折感更重等。

(二)个人动机冲突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舞台,当然也带来了紧张和压力,冲突和烦恼。例如,曾有学生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常常会因为多个目标而同时产生多个动机,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并存的动机不能全部实现,在必须有所取舍的时候就会形成动机冲突的心理现象。高职学生长期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会引发挫折感,做出不恰当的举动。

(三)自我期望与实际有效行为的不匹配

高职学生的自我期望与实际有效行为的不匹配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知识能力不足。大多数的高职学生知识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也不够完善,能力欠缺,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有挫折感,产生失范行为。二是人生观念不当。许多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符合社会要求,这也是挫折的来源。比如曾有学生为了获得学生会主席的职位而不择手段地拉票,当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后竟然“失联”一周。三是生活阅历简单。高职院校还有一些学生由于长期不自信、自卑而拒绝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实践能力较弱,在进入社会之前的实习时常因为不能完成工作量担心被领导批评而要放弃实习工作,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引起挫折感和失范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造成挫折情景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因人而异。

三、加强挫折教育和学校管理措施

目前,教育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挫折教育对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但仍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建议高职学生的挫折教育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贯穿于课上和课下、教育和指导、咨询和服务等方面。第一,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挫折教育课程,将挫折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在编排校本课程或是职业课堂体验教学时,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发挥模范榜样作用,以多种形式渗透挫折教育的思想和观念,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定期对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关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形成案例分析和心理预警防范。〔4〕第二,安排具有高职特色的挫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合理评价自己。分享高职学生成功立足社会、成功创业等案例,并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认识产生挫折的原因,正确地面对挫折,合理分析和评价自己的遭遇。更重要的是明确在不久的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应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因为挫折导致的失范行为。通过活动,模拟、感受挫折,从源头控制,让高职学生明白在最终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道路上还得靠自己,还得靠科学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第三,开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挫折教育锻炼,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耐受性。与企业合作,定期开展有益于学生意志品质锻炼的体育竞赛或技能大赛,让学生通过比赛增强体魄,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当学生的内心足够强大,以乐观的心态去处理问题,那么也就不再惧怕挫折。第四,健全具有高职特色的挫折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根据学校规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并且制定合理的方案,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在青春叛逆期面临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第五,搭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多方沟通渠道,使学生及时走出挫折困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校可以通过申请微信公众号、安装手机APP软件、设立留言信箱等方式组建校信通,与企业、家长、老师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和家庭氛围,为高职学生及时走出挫折困境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年龄阶段的限制,在对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高职学生很容易产生或轻或重的失范行为,甚至酿成悲剧。他们的身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应当依据透彻的分析,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及时、有效地干预和矫正学生的失范行为,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丹萍,杨忠,陈英葵,李启念.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5):677-681.

〔2〕张潮,张佳楠.高职生自尊、主观幸福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4):537-540.

〔3〕罗晓珍.高职学生常见道德失范行为的心理成因与心理辅导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29-31.

第9篇: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心理学 发展与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表了一些代表性强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标志其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国外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育体系不成熟

目前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主要是以下两条思路:一条是将高职院校教育同教育心理学相融合与对接;另一条是按照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求来寻找对应心理学理论上的支持和依托。但这样就会造成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以及教材的编写中呈现“普教化”的现象,整体趋势会走向明显的“复制”和“移植”,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因此,事实上这两条思路不太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相符。所以要求在职业技术的师范院校,做法是努力研究出能够反映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最新成果,通过增加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新课题,将学习心理、师生心理、社会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与管理心理等几个板块的内容组合起来再加以融汇,来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

(二)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将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属于一门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其的性质划分时,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教育心理学还是职业教育学,也都众说纷纭而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从学科走向的未来发展上看,职业教育心理学并未形成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也未在自身形成独特体系的话语结构,或者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稳固。

(三)其他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 地区之间发展普遍不平衡;2. 国家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3. 学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4. 教师的理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5. 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对其研究的层次不够深入;6. 教师研究的成果震撼力还不够大;7. 没有真正建立起科研、服务以及发展机制等。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教育发展理念要与时俱进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就得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所要具备的建设理念。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首先要本着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积极争取推动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主动探索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学实践和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理论基础研究。

(二)教育结构体系要分层整合

其实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体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曾经有学者主张,应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分成理论、应用与专项三大层次,并将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再分成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如果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这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这三种。其实无论怎样分层来整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最重要的还是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要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

(三)队伍建设要内培外引

高质量专业性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以网络化人才队伍、重视专业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专业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一方面既要搭建好广阔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吸引其他学研究者积极加入到职教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中来。

三、结束语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应用性、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而服务。本世纪的头20年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走向全面应用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对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充满信心,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玉英.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