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学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油松;土壤肥力;城市绿化
中图分类号: S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8-22-2
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目前,传统单一的园林绿化已经发展为景观生态园林,因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植物配置至关重要[1,2]。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形挺拔,耐干旱贫瘠、强健抗寒[1],在东北地区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也是长春市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之一。但是,松科植物由于普遍含有丰富的挥发性萜类和有机酸酯等化合物,使林下土壤酸性化,造成土壤结构紧密、板结、透气性差、土壤中的有机质如钙、磷等减少,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3,4],并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效应,使林下植物较难生存,难以形成乔冠草的复合结构,严重影响城市生态园林建设。
近年来, 我国有关油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松人工林水分平衡和养分循环方面[5-9], 而有关油松冠下土壤变化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有关松属植物与其他园林植物混交条件下的研究,仅见有落叶松分别对冷杉、水曲柳、赤杨、核桃楸等树木生长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选取立地条件相同的长春人民大街道路隔离带油松下土壤作为土样。以吉林农业大学校园内长势良好的草坪土壤和油松林下土壤作为对照,分别采取 0~10cm、10~20cm、20~30cm土层土样。
采集隔离带土样时,分别选取油松根际和树冠垂直投影外缘土壤两组,相同条件下每组在四个不同方向上选择不同土层,每个土层分别采集三个样点,共72个土样。草坪和油松林下土壤在四个不同方向上选取四个样点,每个土层各采集三个样点,共得土样72个。将采集的土样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研磨过1 mm 土壤筛,供试验用[10]。
1.2 实验方法
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用pH 计测土壤pH值。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有机质含量,碱解扩散法测定速效N含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P含量,火焰光度法测定速效K含量。不同方向土样测定后取均值,同一土样相同指标测3 次, 测定结果取均值[1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层土壤的水分变化
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见表1。
表1 不同土层土壤的水分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油松根际、树冠边缘、油松林下的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小于草坪土壤含水量,基本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含水量下降幅度较小,草坪土壤含水量则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2.2 不同样地土壤的化学性质
不同样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见表2。
2.2.1 土壤pH值 从表2可知,各样地土壤pH值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21.615,P=0.01≤0.01)。油松下土壤pH值总体呈现随土层厚度的加深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草坪则呈现相反趋势。草坪下土壤pH值与根际、冠边、纯林相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根际、冠边与纯林相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这说明油松对土壤的pH值有影响,纯林pH值最低,根际、冠边其次,草坪最大。
2.2.2 土壤速效氮 对不同样地进行速效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样地间相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31.590,P=0.000≤0.01)。从不同土壤层次来看,速效氮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根际、冠间的速效氮含量与纯林、草坪相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不同样地中,绿化带中油松下土壤速效N含量明显低于纯林和草坪土壤。
2.2.3 土壤速效磷 磷在土壤中易被固定,利用率较低,因此速效磷的含量是衡量土壤磷素供应状况的良好指标,它在诊断土壤肥力方面具有较大的意义[11]。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呈现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的趋势。不同样地相比较,纯林下土壤速效磷要小于其他样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含量土壤磷含量均呈现草坪的含量高可能是由于绿化树种的枯落物聚集和多个绿化树种混交的缘故。纯林地含速效磷较低,这与长期营造人工林缺磷的结论是一致的 [12]。
2.2.4 土壤速效钾 速效钾能较好地反映出近期内土壤钾的供应状况[13]。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绿化带中油松下土壤速效钾含量要明显低于纯油松林和草坪,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根际土壤中的含量又低于边缘土壤。不同土层深度速效钾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
3 讨论与结论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只有水解后才能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土壤按其水分含量分级为:极干
林业用地按土壤pH 值可划分为五类,其中pH值7.5~8.5之间为第三类土, 称弱碱性土。从试验结果看,各样点土壤均为弱碱性土,土壤pH值过大主要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抑制土壤有效成分的形成,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形成,危害树木成活和生长发育[14]。本试验结果表明,油松能改善土壤pH值,使碱性土壤pH值下降。与耿增超[15]研究结果相一致。
城市绿化带中油松下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含量低于纯油松林和草坪,油松纯林则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因此,在园林应用中选择与油松搭配的植被时,应考虑由于栽植油松造成的土壤贫瘠问题,同时在养护方面应及时灌溉和施用氮、磷、钾肥,以防止其他植物与油松混植时产生营养元素缺乏。
参考文献
[1] 陈有民.树木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241-245.
[2] 苏雪痕.植物造景[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27-29.
[3] 李志洪,赵兰坡,窦森.土壤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5-50,67-74.
[4] 东北林学院.森林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54-59.
[5] 魏天兴,朱金兆.黄土区人工林地水分供耗特点与林分生产力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5(4):45-51.
[6] 韩冰,吴钦孝,赵鸿雁,等.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对土壤水分因子影响的相关分析[J].防护林科技,1998(3):2-5.
[7] 刘向东,吴钦孝,赵鸿雁.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和山杨林林冠截留作用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1,11(1):4-7.
[8] 李勇,徐晓琴.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根系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有效模式[J].林业科学,1993,29(3):193-198.
[9] 李勇,李玉山,徐晓琴.油松人工林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增强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1990,4(1):1-5.
[10]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科学出版社,1983.
[11] 袁可能.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2] 王辉民,张家武.人工林地力衰退和树木施肥的研究[J].植物科学综论,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327-334.
[13] Mercik S,Nemeth K.Effects of 60 - year N,P,K and Ca fertilization on EUF-nutrient fractions in the soil and on yields ofrye and potato crops[J].Plant and soil,1985 ,83(1):151-159.
[14] 林德喜,樊后保,苏兵强,等.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4,41(4):655-659.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近20余年以来,我国工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使我国资源过度地消耗和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污水、工农业有机废弃物及农用化学物质的长期大量投入已对我国农业环境生态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农业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在我国若干人口密集、水土资源相对缺乏、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更为突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资源、环境、生物等科学的交叉和创新研究,创立化学物质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新的基础理论,建立高效低廉的污染土水环境修复技术体系。
“应用农业重在应用,不能仅局限于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必须有应用价值,要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杨肖娥决不是满足于“纸上谈兵”的空想主义者,“中国人多地少,广大的农民就这么块土地,如果这块土地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农民们靠什么吃饭?农产品的安全又从何说起?”杨肖娥表示,我们科研的重点要针对当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瞄准环境资源科学前沿课题。“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离人们的需求近些,为人民的切身利益着想。”杨肖娥说。
从个体诊断到系统研究
浙江大学在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系统健康方面的研究历史悠久,上世纪70至80年代,在著名土壤学家朱祖祥院士和农业化学家孙曦教授的带领下,在化学物质的土壤化学、植物营养生理学等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为全国最早建立“农业环境保护学博士点”。作为原浙江农大的第一批博士,杨肖娥谨记恩师孙曦先生“跳高要跳世界第一高”的教诲,目标始终盯在土壤化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前沿。早在1993至1995年在美国Virginia理工及州立大学作博士后研究期间,杨肖娥选择了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这一国际前沿领域,攻克植物对重金属特异吸收和积累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取得了新进展。1995年杨肖娥回国率先开辟了植物营养环境生态学的学科新研究方向,并开始培养研究生和争取相关的研究课题,推动了我国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杨肖娥等在富阳建立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大田修复基地,在上海嘉定建立了重金属中、轻污染农业土壤边生产边修复的示范基地。针对水体氮磷污染和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问题,她还创立了浙江省第一个富营养水体植物系统修复华家池试验平台;此外,在杭州首次初步建立了环境修复特异植物种质基地。但这些还都是个体性的研究。个体研究也会出成果、出文章,但容易从理论到理论。“中国的问题特别多,人多,土、水资源少,污染比国外更厉害,对整个生态系统污染修复的研究迫切性与重要性更大。”杨肖娥说。从个体诊断到系统研究,杨肖娥和她的同事们又跨出了跨越的一步,开创了新的天地。
交叉合作形成创新群体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34-02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实验和实践活动是关键环节,当前普通高校的专业基础学科尚存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不尽合理、实验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急需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但解决实验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往往涉及到校内外多个部门,而且受到空间、资金等条件的制约,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协调实践内容,挖掘现有教学设施和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其效能,用创新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般隶属于农林院校本科专业中的环境生态类别,是针对农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而设的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资源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资源状况与环境质量的分析与评价,掌握提高农业环境资源要素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并有能力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骨干课程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农化分析》、《植物营养施肥原理与技术》、《植物营养诊断》、《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等,目前每门课程均有实践教学内容,但是内容存在重复和交叉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宝贵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容易导致学生积极性低、教学效果差。
山西农业大学是一所普通农林类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该校传统的特色专业,由于近年来在校学生增多,原有教学实验及实践资源增速较缓,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农业人才的需求。鉴于以上情况,笔者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进行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整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实习内容为目标,进行多门课程综合教学实习的改革和实践,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系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的水平。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认知土壤―植物系统基本特征的能力。(2)土壤、植物、肥料分析化验能力。(3)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及评价能力。(4)试验布置及综合分析应用能力。以上四个方面涵盖了专业核心课程《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植物营养诊断》等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的84个实验,每门课程均有实践教学内容,但存在内容重复和交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宝贵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容易导致学生积极性低、实验实践教学效果差。本研究通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重组和整合,使得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互为实验素材,在进行植物营养研究法培养实验的同时完全可以配置植物营养诊断等课程的实验,使得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更有目的性,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具有科研协作和节约资源精神,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和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r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具体整合措施:(1)设计农业资源环境专业综合实验环节,其中依托《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指导学生根据专业、兴趣、爱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分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同时锻炼独立科研能力,使学生掌握《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的基本实验技能。(2)在进行《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实践教学的同时将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作为《植物营养诊断》课程实践教学素材,通过观察实验管理过程中的形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营养缺素症状或养分过量时对应的特征形态表现。(3)在以上两个实践环节基础上实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农化分析》课程的实践实验,通过对供试土壤或培养基质以及供试植株的分析化验,让学生熟练掌握农化分析技能,并进一步了解化学诊断方法在植物营养诊断过程中的应用。(4)利用《土壤农化分析》课程实践实验环节的化学分析结果,结合第一实践环节的实验设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深入研究植物养分供应与其外部形态特征的相关性,同时巩固应用《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的统计教学内容。(5)在综合实验实践的过程中实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课程的实践实验,利用施肥技术平衡养分观察植株形态变化,加强学生对植物营养诊断和施肥技术的理解,同时实施配方施肥,对供试材料的实验症状对症协调养分供应,提高本专业学生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实用型农业人才。
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实验条件的优化设置
依托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试验站搭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优化设置实践实验条件,试验站拥有四个温室1600平米,试验地20亩,可以满足学生本科实验教学和毕业实习,但多年来存在管理混乱、温室区域使用不合理,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本研究将温室区域进行重新规划,统筹安排为沙培区域、水培区域、土培盆栽区域、小区实验区域四个实习区,每个区域配备专用实验材料设备,安排设置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内容供学生实践研究。
三、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开展综合实习环节
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进行综合实验设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综合实验为多因素设计,包括土壤条件、营养元素丰缺、水分丰缺、施肥方式等元素在内,试验结果要求利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其方案见图1。
在综合教学实践内容的安排上,结合《植物营养研究法》的教学要点,设计概括多门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单个知识进行深刻理解,也可以对融合多个实验要素的综合性研究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实践内容更接近于农业生产实际,有利于学生提高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肥料;粮食安全;肥料资源;肥料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48
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必须提高农业产品单品种产量,而提高单产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施肥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
1发挥肥料增产性,降低环境污染
化肥安全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粮食产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同时,国家针对农业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为世界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做出了贡献。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我国还存在肥料利用率上偏低等问题,全国化肥实验肥效试验结果和近年来粮食主产区的研究表明,我国平均每公斤氮素可使农作物增产12公斤左右。与其他国家相比氮素肥料的利用率还不到国际水平的一半,氮素当季作物回收率同比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粮食生产中使用的氮素总量要比国际水平高出数倍,这种情况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底肥力土壤上想获得高产就必须增大肥料的投入,但过多使用肥料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通过分析我国部分地区农作物田间观测数据,得出肥料利用率低连带对环境也产生了极大影响。环境问题和粮食问题的紧迫性都是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而土地却在逐渐减少,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保证我国粮食和农业产品的安全,仍然要依靠化肥来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样势必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只有尽快完善这两大管理体系,才能使我国农业向健康稳定繁荣的方向发展。
2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化肥施用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的土壤肥料科研工作者都在研究和探索如何提高肥料效率,多年来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以水带氮、氮肥深施、测土施肥等新的施肥方式,为新型农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巨大挑战,土地肥力相对其他国家较弱、耕地单块面积较小、农作物倒茬时间短等,这也决定了我国实现科学施肥存在很大难度,在生产中施肥仍然存在盲目性,所以必须在国内外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施肥技术,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体系。
3保障粮食安全及肥料问题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土壤是农作物生产必须的基础。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土壤基础薄弱,主因是我国农耕历史悠久,土地经过几千年来的消耗,土壤中的有机质量要比其他国家土壤中的有机质量低很多。经过相关机构统计,我国耕地土壤中有机质量不及欧洲土壤的50%。根据我国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判断,我国2/3的耕地属于中低水平。如果想在这种产能低下的土地上有好的收成,只能通过农业科技手段和加大物资投入。近几十年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化肥投入使用以后对农作物的增产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合理利用肥料资源
科学利用肥料养分资源的主要思想就是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有机养分资源,其中包括家禽粪便和作物秸秆。在这基础上利用各种微量元素化肥,组成有机和无机相结合的施肥体系,充分发挥肥料的养分。若要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加强土壤养分循环和肥料高效利用的研究工作。掌握不同养分或者相同养分在不同形态下不同土壤环境中的转化规律。同时加强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工作,建立有效的技术推广体系,使土壤肥料科研机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努力实现肥料产业资源节约、养分高效、绿色环保等,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施肥区域布局
我国的农田大多数都处于中低水平。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想提高农田产量十分困难,致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得不到改善,所以只能通过提高中产地区的粮食产量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的灌溉排水条件,充分发挥中产地区施肥效果。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才能实现农田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樊小林,刘芳,廖照源,郑祥洲,喻建刚.我国控释肥料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02).
[2]杨兴明,徐阳春,黄启为,徐茂,梁永红,胡江,冉炜,沈其荣.有机(类)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J].土壤学报,2008,(05).
[3]杨青林,桑利民,孙吉茹,季志强,袁文利,郭玉炜,盖颜欣.我国肥料利用现状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J].山西农业科学,2011,(07).
[4]吴萍萍,刘金剑,周毅,谢小立,沈其荣,郭世伟.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02).
关键词:过氧化氢酶活性;高锰酸钾滴定法;土壤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4-0078-02
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又称触酶(Catalase,CAT),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末端氧化酶,酶分子结构中含有铁卟啉环,1个分子酶蛋白中含有4个铁原子。在土壤中分布十分广泛,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促进过氧化氢对各种化合物的氧化。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也来自土壤动物和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样品与采样方法
供试土壤样品采自农家菜园地,采样区属平原地带,位于东经116°,北纬35°,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降水较为丰沛,具有多春旱、夏季多雨、秋季干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分别从种植油菜、小白菜、葱、土豆、甘蓝、黄瓜、毛豆、芹菜、大蒜、豆角和芸豆的菜园地里挖去一定深度的土壤,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将从外面田地里取回来的土壤进行风干处理,风干后,过1mm筛,置于4℃的冰箱中备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中对酶活度大小的定义,只有小白菜、油菜还有甘蓝这三种蔬菜的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5.000mLKMnO4/g干土以下,其他蔬菜地里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都维持在5.000mLKMnO4/g干土以上。由试验所得数据可知,取自不同蔬菜地土样中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即种植不同蔬菜的同一土壤,其中所含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2.2 结果分析
总体上来看菜类(包括油菜、小白菜、甘蓝等)土壤里的过氧化氢酶要比豆类(包括毛豆、豆角、芸豆)地里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低,说明菜类地里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对要小一些。尤其是油菜地和小白菜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都在4.9mLKMnO4/g干土以下,比甘蓝地都要低许多。经从菜园管理者那里了解,油菜和小白菜刚喷洒过农药不久,或许是农药的抑制作用才会比较低。而各种豆类地里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相差不是很大,只是毛豆土样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要低一些。但从整体上来看所有土样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还是相差不大的,原因是土壤中所含的各种酶的量都很少,活性不会很明显。
3 讨论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土壤酶活性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类及土壤中种植的不同种类的植物等等。
3.1 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
通常认为土壤酶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土壤微生物,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试图在酶活性和微生物活性之间建立某种相关性,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往往很不一致,只有很少的证据表明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的直接记数或者与CO2释放之间存在关系。
3.2 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
尽管过氧化氢酶似乎不太可能直接参与土壤结构的发展,但已有证据表明土壤微生物在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理论上分析,不同土壤团聚体的粒径间具有不同的营养元素,适合不同种类的土壤微生物生存;土壤团聚体在结构上的不同,能够限制捕食微生物对某些特定种类微生物的捕食,因而,由土壤微生物起主要作用的土壤酶活性在不同土壤团聚体之间具有差别。
3.3 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农田管理
土壤因为人工管理的方式不同,加快了土壤物质的迁移和转化,熟化速度加快,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施用的化学农药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土壤表层或耕作层,污染并破坏了自然的农业生态环境,从而对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特征。
3.4 实验误差的分析
由于实验过程中的太多误差造成最终结果不显著。一是取土样时,天刚刚下过雨,表层土壤由于刚受过雨水的冲刷,过氧化氢酶的含量会有所下降;二是是对于所取土样前面一茬作物的情况不了解,不知是不是重茬种植,同时有好多种蔬菜地是刚刚种上幼苗不长时间的;三是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滴定时用的高锰酸钾的浓度相当的低,滴定效果不明显,导致结果会有误差。
参考文献
[1] 张坤生,田荟琳.过氧化氢酶的功能及研究[J].食品科技,2006.
[2] 李志建,倪恒,周爱国.额济纳旗盆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垂直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1):86-88.
[3] 戴伟,白红英.土壤过氧化氢酶活度及其动力学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1):37-39.
[4] 李良树.不同菜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相关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28.
[5] 杜伟文,欧阳中万.土壤酶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5,32(5):76-79.
[6] 钱嘉渊译.酶的测定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107-110,173-177.
[7] 尹君,高如泰,刘文菊,林租良.土壤酶活性与土壤Cd污染评价指标[J].农业环境保护1999,18(3):130~132.
[8] CaprielP, Beck T , Borchert H , H?rter P.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liphatic fraction extracted with supercritical hexane ,soil microbial biomass,and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Soil Sci Soc A m J,1990 , 54 :415~420
[9] 杜社妮,张成娥,徐福利,等.不同施肥对日光温室西红柿菜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8):1467-1470
[10] 周礼恺.土壤酶与植物营养以及与农药的相互作用[J].土壤学进展,1981,9(6):18-27.
[关键词]知识储备;知识需求;研究生;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周建(1989—),男,山东沂水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地整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2-0237-02[收稿日期]2020-03-10
1999年,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扩招[1]。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2],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接受研究生教育。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290万人,而且根据世界大学发展的规律,大学的功能会逐渐向育人功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综合方向发展[3-4]。因此,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校研究生人数会逐渐增多。
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8月2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双一流”文件的出台和“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5]。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特征,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6-7]。基于此,本文从研究生的知识储备与知识需求的角度出发,以研究生课程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为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重点介绍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整治工程设计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典型土地整治规划案例和土地整治工程设计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整治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相关的方法。
二、学生知识储备与知识需求分析
(一)学生学科交叉融合多,基础知识掌握存在差异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涉及地质学、土壤学、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然而,研究生的本科专业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建筑学、地质学等学科,也就是说学生的学科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必然不同。为此,如何让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存在差异的学生更好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是一大问题。
(二)如何更好地激发不同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管学生的專业为人文地理学、国土资源学专业,但是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选题涉及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土地整治、城镇化等方面。该课程内容与有些学生的选题有直接联系,与有些学生的选题联系远一些。在此情况下,有些学生由于课程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内容相关性不大,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如何调动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学生对空间分析技术的知识需求迫切
要出色地完成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需要掌握GIS、CAD等计算机操作软件。同时,作为人文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其日常科研活动也时刻会用到GIS、CAD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尤其是利用GIS软件进行数据的空间分析。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对相关软件均有一定的接触,但是理解不够深刻、操作不够熟练。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该课程中理解并熟练操作软件对学好该课程,同时更好地服务学生日常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亟待加强
尽管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进行了系统、专业的知识学习,但是本科阶段对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研究生入学后即进行科学研究,但此时大多数研究生会感到些许的茫然。为此,在该课程中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既可以提高研究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也有利于研究生顺利进行科学研究。
三、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教学探索
(一)重点进行课程基础知识的强化,使学生深刻理解该课程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进行任何专业课程的学习,必须对学科的专业名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等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完全、透彻地掌握知识,做好科学研究。但是大多数时候,学生对专业名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不够深入。为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强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相关专业名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讲述,让学生透彻理解相关的专业名词、把握住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全面学好该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研究方向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想学、愿意学,教学效果才会好,学生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学好。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之初会对各个学生的研究方向进行摸底、了解。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尽量将课程有关内容跟学生的研究内容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将技术处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课程会涉及大量GIS、CAD的处理,为此,在土地整治规划授课过程中,会穿插ArcGIS在土地整治规划过程中的运用情况,并通过软件对学生进行示范;在土地整治工程项目设计授课中,就具体的土地整治项目利用CAD进行展示,并介绍涉及的CAD的主要操作。上课过程中通过相关软件的实际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四)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就科学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
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就当前本学科存在的科学问题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例如,土地整治投资标准经过多年的施行,现在是否存在标准偏低的问题。引导学生就科学问题如何产生、怎么发现科学问题、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更好地解决科学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地与学生进行科学问题的互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与素养。
关键词:土壤污染;重金属;防治
1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含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土壤重中金属污染不仅对生物的生存有危害,对于人类自身的危害同样十分严重。农村因农药的的大量使用从而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城市则因为工业原因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
而在处理重金属污染方面,目前国内有资质处理重金属污染的公司寥寥无几。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又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研究其解决方法。
2 现状
根据我国有关权威相关部门的显示,目前在我国东部发达经济地区为数不多的耕地中,其中有超^七成以上的土地被污染,并且照这个趋势来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污染的情况还会持续加剧,对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影响十分恶劣。
根据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调查结果,我国的土壤污染种类多样,从重度金属污染到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高度污染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其中尤以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重金属近年来在工程使用超标,在严重污染领域已经首当其冲,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所导致的重金属污染比起传统的水污染影响是十分恶劣的,破坏力强,恢复时间久,修复速度慢 在一些重金属超标污染严重的工业区,我国有些城市的大片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超过十成的的土壤已经基本丧失土地生产力,近十年都无法进行耕种收获。
严峻的问题越来越导致周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变化,也开始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早在2005年,我国有关立法机关便通过了对污染的防御和治理的有关条款进行规定,要求企业和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法律角度提供了理论基础,让企业、公司有法可依。
3 污染来源
从上文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当前主要污染以重金属为主,那么主要是哪些金属构成的呢?它们是怎么来的呢?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重金属污染以镉、铅、铬、铜、锌等为主,其中镉的污染最为严重。而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例如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农业用水农药污染以及人类生活污水的排放等。
3.1 铅的来源
铅作为原料应用于蓄电池、电镀、颜料、橡胶、农药、燃料等制造业;铅板制作工艺中排放的酸性废水中铅浓度最高,电镀废液产生的废水铅浓度也很高。
3.2 镉的来源
镉可以为钢、铁等电镀,提供一种抗腐蚀性的保护层,具有吸附性好且镀层均匀光洁等特点,因此工业上90%的镉用于电镀、颜料、塑料稳定剂、合金及电池等行业。
3.3 镍的来源
镍在废水中主要以二价离子存在,主要是硫酸镍、硝酸镍以及与许多无机和有机络合物生成的镍盐。电镀业、采矿、冶金、石油化工、纺织等工业,以及钢铁厂、印刷等行业是含镍废水的工业来源,其中以电镀业为主。
3.4 银的来源
硝酸银是常见银盐中唯一可溶的,废水中含银的主要成分也是硝酸银。硝酸银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化工、机器制造、陶瓷、照相、电镀以及油墨制造等行业硝酸银有着广泛应,电镀业和照相业则是含银废水的主要来源。
4 土壤污染的修复
对于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处理方法,目前主要有四大类,即化学方法、工程方法、生物方法以及农业方法。
4.1 化学方法
该方法针对不同的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加入土壤,用以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也可抑制污染物质的再次溶出、扩散,从而最终达到降低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4.2 工程方法
该方法是将污染的土壤移除后加入未污染土壤,并且对已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可以对已污染土壤通过热处理(将污染土壤加热,使土壤中的挥发性污染物挥发并收集起来进行回收或处理)、淋洗(用淋洗液来淋洗污染的土壤)、电解(使土壤中重金属在电解、电迁移、电渗和电泳等的作用下在阳极或阴极被移走)等方式加以处理。该种方法具有效果彻底、稳定等优点,但同时操作方式较为复杂、治理费用高并且易引起土壤肥力降低等缺点。
4.3 生物方法
该方法通过利用某些生物的特殊习惯以及生理功能来适应、改善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蚯蚓和鼠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功能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沉淀、氧化、还原,降低土壤中溶解的重金属含量。该种方法实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极为友好,但是所需时间极长,短期内治理效果十分不理想。
4.4 农业方法
该方法通过因地制宜的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在污染土壤上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来减轻重金属的危害。农村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因此改进耕种制度便显得极为重要。选择合理有效科学的耕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土壤再次被污染程度,辅以生物方法可以解决长期的污染问题,并且对于环境很友好,非常值得提倡。
5 前景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存在治理难、治理时间长的难题,因而如何有效的在不对土壤肥力造成影响的情况处理重金属污染就显得极为重要。而目前的大部分方法都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并没有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因此研究出一种优秀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处理方式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可以说刻不容缓。
通过对以上一些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介绍,可以预测,在今后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生物方法将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修复过程不仅仅局限于一种修复方式,而将成为两种或多种修复方式共同作用的情况。因此,在我们了解各种修复方式的实际操作方法及其优缺点后,在应用过程中取长补短,才能更大的发挥其修复能力。并通过一些新的修复思路和方法的探索,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这还需要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生态学、化学、遗传学、环境保护学和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修复的成功和失败经验,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加强研究,将会使我国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生物修复的工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6 结语
重金属复合污染是当前土壤污染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由于土壤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普遍性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样、复杂的复合效应机制,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以及加和作用等,还有复合污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是很难治理的。因此我们要大力研究其治理方式,尤其是生物方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治理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述评_何启贤
[2]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初探_林帅
[3]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_张国印
[4]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修复_诸振兵
[5]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_孙鹏轩
一
故事得从这儿说起曾经,杭州采荷社区公园一汪清澈的池水,带给附近居民无限享受,但是,近几年由于水环境污染,池水变得污浊不堪,还不时散发出难闻的臭气,附近居民苦不堪言。然而2004年奇迹发生了伴随着湖面上一蔟蔟绿色植物,湖水恢复了往日的碧波荡漾……这一切变化,源自浙江大学杨肖娥教授率领的创新团队。
杨肖娥――浙江宁海梅七乡的农家女儿,1977年考入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从学士、硕士到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0年,杨肖蛾两次赴德国波恩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1年和1996年两次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基金,赴德国访问研究,而后又赴美国、英国访问研究……自从杨肖蛾第一次跨出国门后一发而不可收,她领略了知识颠峰的瑰丽,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桂冠,与此同时,她更知道了如何以自己的学识服务于祖国的需要。
近20多年来,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繁荣进步的同时,突显了严重的土壤、水环境污染问题。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如何整治被污染土地?如何将碧波荡漾还于江河湖水,给人类一个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1993年,杨肖娥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做博士后时,了解到西方许多国家在土壤、水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她意识到这方面的研究之于中国的紧迫性。因为杨肖娥知道,在我国被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的土壤已经达到4亿多亩,而且污染还在不断加剧。于是,她果断地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将研究重点放在土壤、水环境的治理上。
考虑到用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治理,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达到清除污染的目的,只是将污染物转移或固定在土壤中,所用的化学药剂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她借鉴国外的经验,决定采用生物治理的方法。通过对植物耐镍、镉、锌毒害及超积累营养机理的大量研究,证实生物对重金属耐性和超积累有其本身的特点,用生物治理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杨肖娥欣喜地看到,土壤生物改良和植物修复是一条费用低廉、无继发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途径,不会造成以往化学方法治理带来的污染。她提出土壤生物改良和污染植物修复工程应以特异高等植物为核心,通过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作用,削减污染物,减少其向食物链迁移,从而保障农产品安全,防止污染地下水,保证人类健康,同时优化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业生产。这套理论和方法,为中国治理被污染的土壤,开辟了一个新的、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为了寻找到中国原生的重金属超积累植物,杨肖娥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的山川。历经3年多的艰辛努力,1998年,杨肖蛾和同事们首次发现了中国原生的铜耐性,富集植物――海州香薷。于是开展了海州香薷修复铜污染土壤的田间实验,其相关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2年她们又首次发现了我国原生的锌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同时能够超积累镉和富集铅,目前已经应用于中轻度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的修复、生产。中国的东南景天比国际上报道的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生物量更大,具有更多优越的生物学特性,用于土壤、水修复效率更高。
杨肖娥针对水体氮磷污染和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实际问题,在创立了浙江省第一个植物生态系统修复试验平台之一华家池的基础上,又在杭州采荷社区公园进行了富营养化水环境修复示范工程。杨肖娥率领的创新团队进行水污染治理成功的案例还有富营养化湖泊饮用水源区的除藻、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等系列技术,能使劣质水改善提高标准类别,他们还进行了绍兴汤浦水库水质保护和改善工程、临安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工程、城市及旅游区的湖、塘等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工程、德清竹笋加工厂废水处理等项目。
二
继受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后,2005年杨肖娥带领的团队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杨肖娥表示,“这都是很高的荣誉。它们给了我一个更好的条件,我将尽全力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使我们的研究再上一个层次。”
杨肖娥十分重视科学创新研究与本地资源环境实际紧密结合。她认为“既然是‘创新团队’,就要真正创新”。她的创新之处是在研究如何解决污染的同时,为下游提供可利用的产品,使之成为一条有机生物链。比如,在净化了遭受污染的水体、土壤后,再用那些修复特异植物反馈农业、畜牧业。几年来,杨肖娥率领团队在浙江富阳分别建立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大田修复基地。同时,在上海嘉定建立了重金属中、轻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基地,该基地在不破坏农田生态环境和种植功能前提下,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对于提高农产品安全性,进行了积极而大胆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杨肖娥的创新团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她经常说“科学研究要放在国家的层面和水平上进行自主创新,解决国家的大问题,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这一理念支撑下,杨肖娥很注重团队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经她实验室培训的不仅有自己名下的10多名研究生,她还乐于给“非份内”的20余名学生以指导,经她培训的不仅有浙大学生,还有来自国外的研究生及进修生,杨肖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传授给她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可以独立开展项目研究了。
通过近10年的研究攻关,她们的实验室拥有了系列植物修复技术及其配套工程,在修复领域取得了先发优势。杨肖娥说,今后的研究目标,就是继续从人体健康出发,针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实际情况,通过植物营养学、作物遗传与育种,化学,微生物学、农药学、蔬菜学,生物物理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充分发掘污染环境修复特异植物与微生物资源,明确特异植物或微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生理生态机制,对化学污染物高效吸收、同化或积累的分子基础,进行种质改良与创新,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污染环境修复特异生物资源信息平台、种质基因库及种质基地,建立污染环境修复特异种质国家改良中心,为我国大面积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与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提供创新生物材料及其利用技术。她的观点是“农业研究重在应用,不能仅局限于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必须具有应用价值;其次,也要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杨肖娥不是个满足于“纸上谈兵”的空想主义者,她一直坚持亲自下农田考察,获得第一手实验报告,然后做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咱们中国人多地少,土地有限,如果这块有限的土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将来靠什么吃饭? ”“我们的杨老师就是这样朴实地对待科学”。了解杨肖娥的人莫过于她的学生。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学术研究到实际应用,杨肖娥用行动履行了一个科学家的职责。
众所周知,农业研究辛苦,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而杨肖娥同时进行的水稻营养研究,大多是在一年里最热的三伏天进行。下过稻田的人都知道,双腿浸在湿闷的水里,不时有蚂蝗,蚊虫叮咬,头上烈日灼烤……但为了取得准确的数据,她经常在稻田里从白天工作到夜晚。她也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教育着学生们。
谈及研究的艰辛,杨肖娥永远淡淡然。她以为“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尤其是搞农业科学研究,就应该具备能够经受任何艰辛的品质,否则,就不要搞农业科学研究。再说,我就是农村长大的,什么苦都吃过,现在的苦根本不算什么。”
【关键词】新疆 少数名族 景观生态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383)、新疆紧缺专业建设项目及新疆土壤学重点学科资助。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9-02
1.前言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来源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的交叉,它把地理学对地理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尽管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但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建筑等许多领域,并在生态建设规划、区域生态环境预警、土地生态评价与规划、森林规划与保护区设计、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等方面,并对上述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尤其是通过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等工作,对森林资源管理、土地利用、保护及开发利用等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47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13个。由于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新疆中小学校使用7种语言文字授课,高校使用4种语言文字授课。无论从多民族角度来讲,还是从教育对象和教学语言来讲,新疆的教育都主要以民族教育为显著特点[1]。
当前新疆全面推行双语教育,高等学校老师必须用汉语授课。在这一大背景下,面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差,以及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如何使少数民族班级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新疆高校景观生态学教学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迎合专业设置
随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环境教育启蒙和环保社会风气的形成,申请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也开始大幅度增加。当前专业课程设置应当以地理学和生物学为基础,围绕景观生态这个概念可提供许多不同的教学课目和方向:如景观发育,景观规划,环境规划,地理生态以及景观管理等[2]。建议将景观生态的教学附属在地理学或生物学主专业之下,并常常体现在相关的辅助专业教学内容中,避免将景观生态设立为独立主专业。同时根据不同大学对景观生态的研究重点不同,对这一专业的理解也存在着许多歧义,景观生态也可有不同叫法:如地理生态,景观规划等。
3.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新疆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和教育质量低下影响了少数民族的认知发展,造成少数民族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同时基础差和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客观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3]。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现状,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专业汉语学习
由于景观生态学这门学科本身的跨学科性和复杂性特点,它的研究和教学主要是结合地理学或生物学的各要素课程,突出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方向,如农业景观生态,森林景观生态,热带景观生态等。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预科期间主要加强学习的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学的作品,并且汉语水平考试(HSK)内容针对景观生态以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也较少,因此,在学习景观生态学课程前期应当加强专业汉语的学习,从而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景观生态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4]。
3.2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大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新疆少数民族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应当紧抓这一点,不求多,不求难,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专业采取合理的方式讲授课程。
根据景观生态的教学目的首先让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和地理科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和科研的能力。理解在全球化,区域化和地方化影响之下的普通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知识,理解生态因素影响下的空间规划和信息。其次,还要让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方法和技术,如数据的收集,计算机辅助操作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等,特别是针对未来从事职业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方法性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5]。
3.3讲授和野外实习相结合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多人格特质上表现出典型特征:一方面具有乐观外向、开朗热情、坦白直率、与世无争、不计小节、自律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存在学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顺从保守、畏怯退缩、缺乏自信、不容易信任别人等特征。根据民族学生人格特质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实习、练习,对学生实施分组辅导,同时穿行讲授。实习分为野外实习,研讨,课题作业和社会实习的形式。讲授应当以讲师以上职称讲授为主,主要讲授景观生态学基础知识,介绍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常常与短期的野外实习相结合[6]。
练习与分组辅导课由助教及高年级成绩优秀的汉族学生协助辅导,除了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外,同时协助老师训练少数民族学生的制图和数据分析技能,在教师介绍操作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每组配备一个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研讨课应当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形式,在上课的第一周进行分组,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总体表现为城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因此分组时应充分考虑汉语水平问题。各个学生从代课教师处获得一个研讨题目,然后自己阅读文献资料(高级研讨班还要求学生有野外实地调查),撰写论文,每次上课先由学生用汉语宣讲并演示半小时(不用脱稿进行),然后在主持人(一般由汉语水平较高者担任)组织下,集体围绕该题目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教师对该题目作评论和总结。
每一门研讨课都应对相关专业知识学习进行一次全面考核,特别是考核运用地理和生态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野外实习和实验操作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和动手能力,比如GIS方法和地理遥感的判读能力。大型的野外实习分校园周边短途实习和疆内长途实习,短途实习主要围绕一些生态专题(或辅修专业)进行,为期三天左右,而疆内长途实习主要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利用假期进行(一般在暑假),大约三周,这也是对整个学习课程的综合检阅。由于专业基础以及汉语水平的差异,野外实习和实验操作可与汉族班学生结对子,促进民族班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技能[7]。
3.4 强调课题作业重要性
课题作业往往是全面考察学生掌握景观生态及相关辅修专业知识程度的重要环节,在课题作业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三至四人一个小组,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差异性,因此在分组时根据汉语水平搭配分组。从收集资料,野外调查,加工分析(一般运用地理信息和遥感地图等方法)花费一到两个学期(业余时间进行)的时间最终形成报告。课题作业内容一般以大学实验基地具体的生态规划实例为主,分析评估实验基地的生境系统,绿地、森林,土壤等要素的动态变化和影响以及城市及郊区休憩公园的景观生态演变过程等。通过课题作业培养少数民族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分析和表达并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作业争取与实际相关部门合作,为合作单位和部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锻炼了汉语,也培养了少数民族同学与校外单位的沟通能力,优秀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发表或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社会实习是主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少数民族学生在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如政府部门,自然保护区,研究所,规划局,公司等),至少持续两个月[8]。
3.5注重前期的基础课程设置
无论是汉族班级的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民族班级专业课程设置,在开设景观生态学前期必须有相关基础要素课程学习支持,根据少数民族特点,新疆区域特点,大学培养的重点方向,院系应当设置不同的基础要素课程。一是设置普通与应用景观生态学,如景观生态的规划方法,景观生态的空间规划;二是设置地理科学基础要素课程,如地质地貌、经济地理、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历史、文化等;三是专业方法,技术以及基础理论课,如制图、遥感、计量地理、计算机以及GIS等;四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9-10]。
4.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
4.1教学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
由于新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大尺度大区域的景观研究的开展,新疆高校景观生态的教学应紧抓教学与科研都紧密联系,根据当地各个单位都有少数民族工作人员的特点,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优势,与实践单位相配合,共同研究和解决新疆辽阔区域的实际生态问题。比如对农业生态的教学研究,对沼泽地和湖泊生态的教学研究,对森林生态以及生态建模的教学研究等。在充分考虑学生安全、家庭收入、民族信仰等情况,采取学生自筹学校补助的形式,根据景观生态学教学重点进行短期疆外地区景观生态的教学实习。
在景观教学中,室内作业与野外作业实际相结合,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民族学生和汉族结对子,促进专业知识交流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学生演示自己的作业时,争取邀请实际规划单位参加并对全校公开,促使学生早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4.2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协作的教学形式,分组原则紧抓“民汉结合”、“双语学生和非双语学生结合”和“城市民族学生和农村民族学生结合”的原则。组织小组野外实践、文献查阅、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与个人作业交替进行。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同时又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一方面,分组协作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完成作业的责任心,这无疑为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作了良好条件[11]。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促进了民族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专业知识在汉语水平层次上的理解。
4.3引导学生就业
在国家对少民族地区教育优先扶持的大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成绩优秀,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计划报考研究生,向有关老师申请攻读硕士的资格。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大多数毕业生都将面临就业的选择。在当前大学生扩招的前提下,面对逆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在新疆本地就业,同时拓宽就业思路,在人与环境关系日益得到注重的今天,认识到具有景观生态学背景的毕业生择业面非常广泛。少数民族毕业生可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景观规划师、景观保护问题专家、企业环境评估专家、生态环境咨询专家、教师(须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记者、乡村、城市和区域规划、政府工作人员等工作[12]。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生由于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又很强,同时由于新疆的少数民族特色,必将受到新疆各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买合甫来提・坎吉,木合塔尔・甫拉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4-615.
[2]陈芳,冯革群.德国大学的景观生态教育[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103-108.
[3]闫丽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双语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4]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楚光明,宋于洋,李明艳,李园园.林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5):221-222.
[6]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7]黄义雄.地理理科基地班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探讨[J].福建地理,2002,17(2):25-26.
[8]陶波兰,郁书君,齐家祥,等.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0,10(6):86-87.
[9]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1-4.
[10]张明如,温国胜,侯平,等.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5:60-63.
[11]楚光明,宋于洋,李明艳,等.林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8):221-222.
[12]杨矫,赵炜.在高校双语教学中探索针对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景观生态学双语课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97-298.
[13]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