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

第1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市场化机制;国际制度

1前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植物遗传资源有目的地改良植物的性状与品质,为人类解决粮食、健康和环境等21世纪重大问题提供了诱人的前景。长期以来,人们对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主要作为技术、生态和伦理问题而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有关经济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探讨则至今仍相当滞后。随着植物物种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人类自然遗产”的植物遗传资源已逐步由公共物品转变为稀缺物品。与此同时,由于植物遗传资源分布和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存在明显的国际差异,尤其是缺少相应的市场化机制以及现有国际多边体系的失效,以致使物种资源相对贫乏的西方发达国家使用了地球上大部分植物遗传资源,而植物遗传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却受技术、资金等制约大都仍处于植物基因材料无偿提供者的位置。在此背景下,如何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公平分享为目标,利用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建立公正、有效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提高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以保证全球植物物种资源的安全,实现人类对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已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探讨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基础上,以现有国际多边体系为出发点,提出未来国际制度安排的可能选择。

2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市场化机制

2.1经济价值概念与市场化界限

遗传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部分,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与基础。与一般物品不同,植物遗传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它不仅具有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代际共存性,而且以其稀缺性和功能不可替代性为主要特征。但人们在认识与确定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时,所涉及的概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遗传信息的多样性”,而是“遗传信息的功能和稀缺性”。因为在通常情况下遗传信息的功能很少体现在某一单一基因,而是大多表现为含有多基因组合的遗传功能,所以“遗传编码功能"(geneticallycodedfunction)被经济学家认为是评价植物遗传资源经济价值和研究其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基础[1]。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资源对当今药业工业和从长远来看对农业更有实际意义的将是“遗传编码信息"(geneticallycodedinformation,下简称GCI)[2]。虽然植物遗传资源对解决农业、健康和环境等问题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类目前认识上的局限,尤其依靠现有的基因辨认与测序技术,一种植物物种及其遗传编码信息的经济价值又是很难明确量化的。根据Munasinghe[3]和VonBraun[2]等人的研究,植物物种与遗传资源的理论经济价值可借助下图(资料来源:文献2和3)所示来分类与评价。

图1植物物种与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分类

Fig.1Economicvalueofplant-geneticresourcesanditsclassification

值得注意的是,图1在构划出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细分的同时,也显示出植物遗传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市场化可能与界限。如果将市场化机制作为植物遗传资源分配的手段,其作用与意义在图中将从左到右递减(参见文献2)。同时,植物遗传资源的缩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在上图中所示的“可利用价值”与“不可利用价值”之间的冲突,如果植物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后者产生负面效应。这种效应不仅关系到遗传编码信息市场化交换方案的设计,而且涉及到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后将可能对资源保护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消除因遗传资源市场化对保护在经济上没有利用价值的植物遗传资源的不利影响,将是制度安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2供求趋势与保护效应内部化

从全球范围内看,植物遗传资源与遗传编码信息的供给,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保存在各国及国际农业与生物研究机构的基因库里的“离位”样本材料(ex-situaccessions);二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原产地栽培植物及其野生近缘,即所谓的“原位”样本材料(in-situaccessions)。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至1996年,全世界保存在基因库内的植物遗传资源共达200多万样本材料,其中大约有60万样本材料属于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监管之下[4]。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植物遗传资源和GCI“原位”样本材料的供给因野生植物和原产地栽培作物的不断破坏而明显减少,而其原因又是十分复杂的。除了自然力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长期以来植物遗传资源被视为可自由获取、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化体系和与此相联系的保护制度与组织的失效,从而造成植物遗传资源利用上的掠夺和保护上的积极性下降[5]。

在植物遗传资源供给减少的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辨认与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信息体系的日趋完善,将使GCI获取与保存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其结果是部分地减轻了因物种多样性破坏而引起的GCI供给短缺程度。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交换价格的上升幅度可能比预计的要小。另一方面,植物遗传资源的需求却因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医药、环境等领域应用的进一步扩大将呈急增的趋势。可以预见,在短期内,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将因多样化需求而提高。但从长远看,尤其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有可能使原生植物物种对植物与农作物育种的重要性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由于世界各国拥有的植物遗传资源的数量与保护程度以及生物技术水平的不同,以致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成本和效用也具有明显的国际差异,并由此进一步形成因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或破坏而产生的外部效应[6]。如果从一个国家范围内考察,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会形成社会(或私人)成本和与此相应的社会(或私人)效用。如果该国拥有的植物遗传资源被其它国家的科研机构或生物技术企业无偿地获得并用于农业、药业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那么这个国家所保护的植物遗传资源还具有国际效用。在一个国家内,私人投资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而产生的效用与该国的社会效用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私人投资的目标大多并不在于促进植物遗传资源在非直接利用价值方面的保护。因此,如果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所产生的社会效用来看,私人投资则是次优化的。与此同时,如果一个国家所保护的植物遗传资源具有国际效用,并且其保护行为没有得到任何补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诱发该国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的下降。对此,一个典型例证就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建立了一些在国际农业研究顾问委员会(CGIAR)监管下、作为“准公共物品”的植物遗传资源基因库。

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若一个国家的植物遗传资源同时具有国内效用和国际效用,则在该国遗传资源保护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之间将可能出现3种不同的理论均衡:国内私人均衡、国内社会均衡和国际均衡(参见图2,作者根据文献2更改)。这3种不同的均衡状态反映了该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程度的差异性。

图2不同均衡状态下植物遗传资源的优化保护水平

Fig.2Optimalprotectionlevelsofplant-geneticresourcesunderdifferentequilibriumsituations

从图2可以看出,如果这个国家对植物遗传资源采取有关保护政策与措施,在以期实现资源保护量为Qns的同时,还要达到国际优化水平Qg,则需要国际社会或有关资源受益机构采取相应的经济支持行动,因为在大于资源保护量Qns点时,该国资源保护的边际社会成本已超过边际社会效用。为了使该国的资源保护量达到国际优化水平Qg,国际社会或资源受益机构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是,要么使该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者或机构有权参与其资源利用效益的分配,向该国转移一部分因利用其遗传资源产生的国际效用,实现遗传资源保护效应的“内部化”;要么向该国提供至少相当于图中面积为BCE的补偿资金,在经济上对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行为进行补偿。只有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效应实现内部化或得到补偿的情况下,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水平达到Qg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并有助于保持或提高该国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因此,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效应的“内部化”或“补偿”机制应该成为探索公正、有效的国际保护与利用制度,实现全球植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3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创新

3.1完善国际多边体系——制度创新的出发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上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已形成两种基本制度:一是对基因尚未改良的植物物种资源如野生品种和农民种植的原生植物作为可自由获取物品来处理;二是对作物新品种承认育种者权利的“知识产权制度”。例如,1961年制订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协定》(UPOV)就是以保护植物育种者权利为目标,规范新品种交易行为的国际性文件。此后,有关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制度得到确立并逐步扩大品种范围。这种专利权制度甚至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文件之一《知识产权贸易》(TRIPs)中也可找到有关条文。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至今已有175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部对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意义的国际性文件,它在主张各国承担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义务的同时,强调了所谓的“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

原则[7]。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粮农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承诺》提出的“农民权”概念[8],则在肯定农民对“保护、改善和提供植物遗传资源”所作贡献的同时,主张农民也应该有权利获得一部分的“资源保护效益”。1996年在德国莱比锡有150多个国家参与、以植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世界行动计划”,已视为各国承认原产植物品种价值和承担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义务的开始。为全面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有关法律的文字与精神,1999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有数十个国家参加的有关植物遗传资源共享的国际会议。该次会议制定的《关于遗传资源取得和利益分享的植物园共同政策准则》,提出尊重各国对其遗传资源的,维护资源原产国和其他各级各类资源托管者的利益,并强调建立和完善遗传资源效益的分享机制,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物遗传资源提供鼓励和帮助[9]。在这些国际多边协议与文件中,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以下4个主要问题:①植物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权;②植物遗传资源的获取方式与条件;③植物遗传资源效益在“遗传资源所有者”与“遗传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公平分享;④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提供国际资金支持。

如何完善已有、但在内容上又未能充分体现经济激励机制和在法律上还未具有真正约束力的国际多边协议,将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种挑战,也是全球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在未来的国际多边体系中,必须明确地承认植物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关注各资源所有国和有关机构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尤其是按照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原则,处理好资源所有国与资源利用者之间的资源效益分配问题。在此,要充分体现出全部参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国家或机构都应是受益者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参与者之间在利益分配上是均等的。所以,以何种方式实现遗传资源效益的公正、合理分配将是完善国际多边体系的中心议题。如果在协议中未对利益分配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则会容易导致国际多边体系的失效或解体。此外,在制定与实施国际多边协议时,应考虑植物遗传资源利用部门如农业与医药工业之间存在的产业差异性,尤其是植物育种企业从事其产业活动的特殊性。植物育种企业应该与生物技术工业企业有不同的制度性环境,生物技术企业可以在竞争条件下与资源拥有国政府或机构达成获取、利用与开发植物遗传资源的双边协议。

3.2制度创新的可能选择

在完善现有国际多边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原则,国际社会应该考虑建立国际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从而为体现资源所有权和实现资源保护效应的“内部化”提供必要的制度性条件。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应设计为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实现资源交换的中介机构,它提供有关来自原产地国家的特殊植物遗传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需求等技术经济信息。“交易所”的服务要以植物遗传资源供求双方在资金补偿、技术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达成双边协议为目标,充分考虑到以不同资源开发为目标的供求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与效益,以降低正处于培育中的植物遗传资源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的建立与发展必须以资源所有权得到充分保护、以GCI为基础的遗传资源功能价值得到明确确认为基本条件,同时又有赖于资源使用者的生物技术进步和最终产品市场的发展,以及必须避免因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交易使物种资源的长期、潜在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短期的商业利益。

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尚缺乏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市场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利用《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金建立的“生物多样性基金”,不仅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提供特别项目资助,在经济上对遗传资源保护国进行一定的补偿,而且还可以起到“风险资本金”的作用,促进有关机构对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投资。因此,“生物多样性基金”的这种基本功能最终将有助于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形成。但是,考虑到全球植物遗传资源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国际基金机制应该有一明确、公开的评价方法和控制计划,以便在实施中充分发挥国际基金的使用效果。

对在经济利用价值上尚未明确的植物遗传资源,可通过“生物多样性合作社”的方式,以建立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补偿机制。与农业合作社类似,“生物多样性合作社”可以设想为植物遗传资源效益与谈判主体相结合的一种垂直型联合组织。在这种合作方式中,资源所有者向资源利用者提供遗传材料,并对植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收入拥有一定的比例,实现遗传资源效益的补偿。补偿标准可根据植物遗传资源的数量、意义、濒临灭绝程度和保存与开发价值,以及原产国的经济收入水平等方面协商加以确定。随着这种合作方式的逐步制度化,将可使之逐步培育发展成为“低级的遗传资源市场”。

4结束语

随着野生植物和原产地栽培作物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植物遗传资源正由以往的公共物品转变为私有物品,它预示着以“遗传编码信息"为基础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逐步形成。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承认植物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和坚持资源保护效益的公正、合理分配,完善和建立有效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将有助于提高世界尤其是各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以保证全球植物遗传资源安全,实现人类对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不应再把自己置于遗传基因材料无偿提供者的位置上,而是应在做好本国植物遗传资源及其分布的确认等技术性工作、关注国际生物技术与市场信息、加强遗传资源出口管制、完善国家关于遗传资源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性条件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积极开展以“参与”或“补偿”方式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为本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以提高本国的遗传资源保护能力和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VogelJH.GenesforSale:PrivatizationasaConservationPolic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2VonBraunJ,VirchowD.PflanzengenetischeRessourcenzwischenAngebotundNachfrage:EntwicklunginstitutionellerRahmmenbedingungenfuerKonservierungundNutzung[J].BerichteueberLandwirtschaft,1998,B(76):74~86.

3MunasingheM,LutzE.EnvironmentEconomicsandValuationinDevelopmentDecisionmaking[C].EnvironmentWorkingPaperNo.51,WorldBank,Washington,D.C.,1993.

4FAO.TheStateoftheWorld''''sPlantGeneticResourcesforFoodandAgriculture[R].Rome,1996.

5CowenT.TheTheoryofMarketFailure:ACriticalExamination[M].GeorgeMason,UniversityPress,Virginia,1988.

6CervigniR.TheEconomicsofBiologicalResourcesandofTheirDiversity[M].BtasenoseCollege,UniversityofOxford,1992.

7UnitedNations.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R].InterimSecretariatforthe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Geneva,Switzerland,1994.

第2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

尽管绿化物种多样性已倍受重视,越来越多的观赏植物被引入城市,但往往过于强调区域绿地或某绿地空间的物种丰富度,缺乏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结合,没有将多样性的物种应用于群落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并未明显增加,加上不当的配置方式,往往导致群落结构的单一和单调,群落结构的缺陷未明显改观,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只要是所谓的“乔、灌、草”结构,甚至树木种植密度稍大,就被冠以“生态群落或生态园林”。但事实上,基于多样性的群落自维持机制并未形成或发挥,建植的群落并不稳定,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能量维持群落正常的生态过程。因此,绿地群落的问题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瓶颈”。

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绿地群落构建途径

2.1 开发以地带性物种为核心的多样化绿化植物品种,培育具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木产业绿地群落构建的最直接限制因子是规模化的多样性苗木来源,由于地带性植物的研究开发长期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尤其缺乏品种意识,不重视植物品种间的筛选和园艺品种的培育,品种选育手段和快速扩繁技术落后,苗圃缺乏规模培育植物新品种的引导和技术。

2.1.1 科学认识绿化植物的特点和功能,趋利避害,拓广多样化物种的应用

长期以来,主观上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甚至猎奇,轻易否定和放弃物种,导致绿地物种的贫乏。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就造成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被旁落;无序的“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作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更被轻易否定。植物本身无所谓低劣好坏,春萌、夏绿、秋实和冬枯是正常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栽培养护水平。如何合理评价和衡量城市绿化植物,必将深刻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应用。因此,应将生物多样性列入主要的绿化评价指标,尤其是绿地应用地带性植物的丰富度和比例,加强多样性的绿化植物特性及其群落配置的研究和示范,特60应增加对植物生长和群落发育的耐心。

2.1.2 引导发展生产多样性植物品种的苗圃

城市绿化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也不应该“毕其功于一役”,应有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足够的耐心,正确引导苗木生产。杜绝城市绿地直接移用山林树木,绿地苗木必须来自苗圃,从制度上促进地带性物种资源的研究开发。

由于城市土壤、小气候和污染物等特殊生境的胁迫,直接引进地带性物种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应重视种内不同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加强抗逆性和适应性的试验,避免盲目引种,加大适应性品种的培育,制止盲目追求新颖绿化植物径级的倾向,树立・百年树木”的执着精神,脚踏实地;同时,有节制地引进外域特色物种,特别是那些原产我国,并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如花灌木、观果植物、色叶植物和宿根花卉等,将为城市绿化提供丰富的物种资源。

通过重点培育绿化植物苗木产业,特别是建立种类丰富、批量较大和供应稳定的苗木基地,确保不同生态功能、多彩景观的绿地群落植物来源,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构筑具有地域区系和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

2.2 模拟地带性群落的结构特征,遵从“生态位”原则,构建适宜的复层群落结构

绿地群落植物配置核心是生态位的配置,利用不同物种生态位的分异,采用耐荫性、个体大小、叶型、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等方面差异较大的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互惠共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

经过长期演化,顶级群落是与当地气候和土壤等相适应的最佳生态结构。因此,绿地群落应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种植设计,借鉴地带性自然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幅度,营造以乔木为骨架和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灌、草复合群落,并充分考虑群落的发展和动态演替规律,促使城市绿地群落与潜在植被特征相接近,形成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增加总体物种潜在的共存性,为动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确保群落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和时间结构的合理性。城市植物群落也应追求自然美,优化物种、群落外貌、形态和色彩等组合,重视植物的景观、美感、寓意和韵律效果,产生富有自然气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达到生态、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的效果,并与城市景观特色、建筑物造型相融合。

2.3 恢复和重建城市近自然群落,创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第3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植物;形态;审美;标志设计

标志,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图形符号,是对自然、社会以及人们观念中认同的事物形象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加工,进而形成具有高度简洁与个性特征的图形符号。其视觉形象纷繁多样,各有千秋。或自然形态,或文字造型,或抽象符号。“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作为最贴近生活的自然元素,人类本能地对植物有着先天的依赖与亲近感,这使得植物成为标志设计中最为常见的造型元素之一。“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千姿百态的植物展示出来的外在美感,也赋予了标志设计更多、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表现内容。

1植物形态的美学特征与标志构思

自然美的精髓在于不一致性和多异性。置身于植物的海洋,我们会发现每一种植物都有着独特的构成规律,大到植物整体形态,小到树叶、花朵、果实内部的组合关系,甚至微观世界中花粉、细胞的构造等,它们所展现出的视觉形态中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形式。有的以枝干的姿态取胜,有的以花叶的形态迷人,有的呈现出整体的和谐。这些极具自然性的美学特征为标志设计的提高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1.1多样性提供丰富素材地球上生存着数十万种植物,其形态千姿百态,变化万端。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着各自的形态特征,如随风摆动的柳叶、苍翠挺拔的松树、傲然挺立的翠竹、含苞欲放的花朵等等;同种植物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不同生长期也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两个诗句描写荷叶在不同生长期的形象特征,春华、夏茂、秋实、冬骨则是反映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表现形式;同种植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种多样性为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使得设计师们有更多的选择,进而为标志设计增添了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1.2动态性拓展创意空间植物是有生命的,每种植物有它自身生长、变化的发展规律,其形态不是停留在一成不变的状态中。从破土而出的点点嫩芽到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从含苞欲放的花朵到争艳怒放的鲜花,在这孕育生长的过程中,它们所展现的形态是鲜活的、有机的,同时又有运动和变化的自然特征。植物的这种动态美为标志设计带来广阔的创意空间,它一方面能提升标志的个性、活力与内涵;另一方面又极大程度符合了现代人们的审美心理自理性向感性发展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对自然的回归与追求。1.3秩序性丰富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说秩序是一种规律,是为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有组织、有条理地安排各构成部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它所展示的形态正体现了这种秩序性,也由此产生了形式上的美感,它是植物形态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比如所有的植物都有一种垂直向上的倾向,叶片与花朵呈现出对称有序的排列,树木年轮的呈放射状态等等。植物秩序美展现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对称、重复、渐变、放射等。在标志设计中,这种秩序美能够使标志作品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艺术形式,提升标志的艺术表现力。1.4直观性使得易于传播标志设计的本质在于它的公用性。它能够鲜明地表现事物特征的大众传播符号,传播者与接受者都是通过它的视觉特征结合自身经验对其进行分析与体验,从而获取相应信息。作为客观存在的植物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自然物体之一,对大众来说其形象是直观的、易识别的,所以植物造型的标志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与文字、抽象符号等其它造型标志相比,植物造型标志具有直观性强、识别度高、清晰易理解等特性,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而不受语言文字障碍,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传播。1.5象征性赋予人文内涵植物的形态美不仅体现在其本身形体、色彩、构造等物理特性方面,它们为适应自然而形成的生命特征也常常被人们赋予某种寓意或性格,同时人们也会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素养,对植物做不同的欣赏,体验出不同的意境,并赋予它们一定的人文内涵。中国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用来比喻清高拔俗的情趣、虚心的品质、正直的气节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在希腊,人们将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在日本,樱花代表着春天、希望以及武士道精神。此时的植物便成为一种具有暗示含义的事物,承载着人们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在标志设计中能极大提升标志的内涵,有利于民族的认同与凝聚力的提升。

2标志设计中的植物形态视觉表现

在标志设计中,植物形态最基本的视觉表现形式有三种:具象、抽象和意象表现。这三种形式是在不同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方式下产生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段,根本目的是把植物所体现的精神内涵通过外化的可视形态运用到标志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和设计主题。三者之间既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又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2.1“具象形态”的客观呈现具象形态通常指自然形态,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原型。在造型艺术中是指对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画或模拟,是以还原现实对象为主要表现方式,它的形态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标志设计中,具象形态的客观呈现并不等于完全的写实表现,它是采用经过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图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形象鲜明、直观性强的特点,表现较为写实,在标志设计中是常用的表现方式之一[2]。这种标志设计的表现方式一般偏重轮廓的线条确定、画面构图的形式感,并辅助以色彩突出主体性。如图1,雅典奥运会会徽的主体是一根橄榄枝缠绕而成的桂冠,象征着荣耀、和平与生命,造型写实、简练、直观。这种清晰、明快的视觉形象准确地传达了标志的含义。2.2“抽象形态”的间接表达在造型艺术中,抽象形态是一种被高度提炼加工过的形态,它不反映任何具体的客观物象,以理性规划的几何形态或者精神理解的一种纯粹的形式语言再造空间与形象,赋予其新的含义与表现内容。这种形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神秘的意味感,它能激发人们通过本能的自学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其所表现的视觉形态形成某种深层次的感应与体验,在表达感觉、情绪、意识、观念等抽象概念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标志设计中,对植物形态的抽象表现并不是单纯的对其形态外形进行概括与简化,而是体现在对自然造物规律法则的理解与提炼。设计者常借助于抽象的点、线、面、体来表达对象的特征,创造出一种暗示含义或表示机构特征的符号。这种标志画面简洁、耐人寻味,有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如图2,中国农业银行标志中心是高度概括与提炼的麦穗,暗含田字的造型,与外部的圆形构成了中国古代钱币的样式,其意义不言而喻。2.3“意象形态”的自由表现意象形态是指客观事物反映到作者主观意识中并在那里经过处理所创造的形象,它是存在于人的心里或思想里的一种感知物体或事态[3]。这种形态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对客观现实形态进行有取舍的改造,因而它保留一定的客观形态;二是以人的感情来掺入客观现实形态,又有着明显的人为因素,带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它是现实与幻想、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介于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臆造、写实与抽象之间的意象形态是标志设计中最常用的表现方式。它不但兼顾了对象特征与直观的识别性,也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设计者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具有最开阔的自由表现空间。它常用解构重组的方法将植物已有的形态进行分解,提取其具有鲜明特征的局部元素,再运用形式美法则省略、放大、缩小、旋转、变形、减缺、复制、发射、渐变、徒手等方法进行重新组合,使植物形态呈现出新的形象。如图3,这是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标志,月季的形态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表现手法自由奔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标志设计中的植物形态应用创构策略

第4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

???让我们保护“她”

西溪,古称河渚,“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溆”!如今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杭州市区西部,占地面积10.08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

西溪集生态湿地、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身,堪称中国湿地第一园. 西溪湿地以独特的风光和生态,形成了极富吸引力的一种湿地景观旅资源;湿地内河流众多,水渚密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植被繁多,大面积的芦荡,众多飞禽走兽,到处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啊!!!

在西溪,你可以泛舟湖漾港汊,可以垂钓河塘柳荫;秋风中可以观柿听芦;冬日里可以探访梅花,也可以在初春时踏青漫步;在夏日下采菱赏荷,其中的野趣妙意,真是令人流连返忘 !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西溪民风,淳厚质朴。每年端午节在深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烟水渔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典型的民俗!

杭州西溪湿地是在自然湿地基础上,并在一千多年农渔耕作用下形成的城市边缘次生湿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它的面积急剧萎缩,植被受干扰,生态脆弱,不久前成立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将保护提上日程。

何种小生境利于保护本地和湿地植物多样性呢?入侵种在各种小生境中的影响如何呢?那么怎样防控?

根据调查,将西溪湿地草本层的小生境分成5种类型:强光高基、弱光(有树遮光)高基、强光低基、强光高渚和强光低渚。采用分层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这5种小生境下的植物群落组成,以重要值作为变量来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并排序;共26个地点,约234m2的样方;结果显示在农渔耕的背景下,水位高低及光照等自然因子对植物组成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强光高基生境物种丰富度最高,其中本土、木本和豆科植物数量最多,而入侵种、湿生物种数量最低;强光低渚生境的情况正好相反;强光高基生境有利于保持本土植物多样性,降低入侵种的竞争能力,但不利于湿地植物的存在;强光低基有中度本土植物多样性及抵御入侵种的能力,有较大的草本比例和湿地植物比例,是一个保持良好的湿地环境;有利于湿地植物的低湿生境目前在西溪比例较低,湿地植物偏少,这主要与西溪先前人类从事农业和渔业活动有关;在去除影响景观、影响本土物种多样性的入侵种的同时,可考虑增加低湿的生境,并补种湿地物种。

第5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环境的建设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并且土地的退化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城市的建设必须加强对园林绿化的建设,而城市建设的好坏,主要还是取决于对植物的设计应用,园林植物的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怎样才能协调好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形成环境良好、生态健全以及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指的就是利用植物作为设计的基本材料,有效结合园林当中的一些其他元素,按照植物的立地条件以及生长规律,利用不同形成的构图所创造出的不同的园林景观,用来满足人们在城市当中游乐观赏的需要,很多当前所进行中的研究都是从设计的基本原则处着手的,主要是在满足城市植物对环境和生态所产生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美学原理、韵律、均衡、调和以及对立统一的观念,来创造植物景观,作为园林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园林植物的配置能够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以后园林功能的准确发挥。

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生态学原则。对于物种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应当尽量避免出现直接的竞争,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准确按照艺术的要求和功能来合理选择植物的种类,保证景观效果能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种树时,应当将本土的树种作为主要的种树材料,适当选取一些外来的树种,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来选择,结合本地区长期以来园林种植的实际栽培经验,不断丰富园林建设过程中植物的种类。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还需要按照草、灌、乔相结合的原则,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慢生树与快生树相结合,强调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特性应当与环境相融合,尽可能地运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最终达到植物多样化的要求。

2、美学原则。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要注意空间的变换以及纵向的立体轮廓,尽量要做到高低搭配,体现出植物配置的起伏有致和韵律感,将颜色、线条、形态以及体积加以对比和重复。每一种植物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姿态,在进行配置时就应当要求植物与环境以及植物与植物之间相融合,并充分考虑植物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为了能够使得景观的效果更为丰富,应当将植被按照乔木、灌木、花卉以及地被植物的顺序由高到低进行合理的搭配,避免景观的效果过分单一,可以讲花期花色不同植物进行分层次的配置,为了能够使得落叶乔木可以显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在对落叶乔木和常绿植物进行配置时,要做到常绿植物高于或者是低于落叶树。反复可以应用到质感、色彩以及形状上,增加植物设置的趣味性,使得设计师可以在控制植物设计的气氛和风格方面有所突破。

三、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问题分析

1、空间组织设计。在园林植物的设计当中,植物的造景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设计者利用植物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天然特点,比如季相的变化、质地、姿态以及色彩等因素,可以构成不同形式的环境空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设计人员也可以根据园林中的不同需要,与山石、小品、地形、道路、水体以及建筑等相结合,共同营造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造景,带给观赏者不同的空间感受。

2、观赏特性的设计。植物不仅是一种可以用于绿化的重要元素,也是一种重要的色彩渲染手段,植物本身具有非常独特的姿态、风韵以及色彩美,在园林的景观设计当中不但能够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也具有非常强烈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下面所述的几个方面当中:

①植物大小。园林当中所具有的乔木是园林植物景观形成的主要元素,例如毛白杨、银杏等气势雄伟、树干通直,老年油松苍劲有力,利用这些树木进行群植或者是孤立栽培,都可以构成较好的园林主景,在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大小,其大小能够直接关系到植物景观的整个结构空间组成。

②植物色彩。那些具备漂亮的树形、美丽的花朵或者是缤纷色彩的植被,在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为完美的景观设计应当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有效统一,植物色彩应用的方法主要是类似色的配合、多色的配合以及单色的处理,观赏植物的配色设计主要体现在观赏植物的邻补色对比和补色对比,暖色花和冷色花以及类似色植物的应用,逐渐可以形成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象征。

③植物质感。除了具有不同的色彩之外,叶片还具有不同的质地和形状,例如棕榈科的植物起姿态比较优美,而银海枣、三药槟榔比较适合成行或者是成林种植,以此来营造出具有浓郁氛围的热带风情。

3 做好园林植物的景观设计

3.1 树立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意识

园林绿化是基础设施与植物景观对立统一的有效柔和点,没有园林绿化配置的亭台楼阁都是生硬和呆板的。因此,决策者应做到“先规划,后施工”,组织专业人员对园林植物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论证,衡量其是否与整体景观自然和谐。如多功能的城市性综合公园,应有供健身活动的大草坪,还要有为满足安静休息需要的疏林草地或密林;无论是浓荫蔽日的幽林小径,还是色彩艳丽、花香果佳的花灌丛,都要极大限度地满足园林绿地的使用功能和景观要求。

3.2 满足园林植物生长的生态要求

园林植物的景观种植设计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具体到园林植物生态配置,应该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而生。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其能生长健壮、优美;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来园林植物,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二是重视生物多样性。如果植物种群过于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应注意乔、灌、草结合,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有利于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提高景观质量和生态效益。

3.3 考虑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要求

园林融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于一体,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艺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绿地实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绿”的效果,而且应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来选择植物种类和确定植物种植方式,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3.4 结合园林绿地的经济要求

城市园林绿地在满足使用功能,保护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貌的前提下,还可结合生产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在不妨碍满足功能、艺术及生态等要求时,可考虑选择柿子、枇杷等对土壤要求不高、养护管理简单的果树植物,或选择核桃、樟树等油料植物,或选择桂花、茉莉、玫瑰等芳香植物,选择杜仲、银杏等具药用价值的植物,还有荷花等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水生植物等,以充分发挥园林植物景观的综合效益,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四、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逐渐开始摆脱原先的萧条和单调局面,植物的种类也逐渐开始从少到多发展,在园林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些设计师单纯追求大手笔和大尺度的设计,很少栽植乔木树种,采用的通常都是由低矮的植物以及草坪所组成的不同的图像,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植物绿化园林逐渐成为展览品,违背了其生态发展的原则,也不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有效途径。生态化是当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设计者应当将园林植物的适应性生态发展当做植物种植的主要依据,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特点,真正体现出现代景观的整体风貌,遵循当地植被生长的一般规律,充分应用已有的植物特性,构造出城市绿化发展的多层次格局。

结语:

城市的建设必须加强对园林绿化的建设,而城市建设的好坏,主要还是取决于对植物的设计应用,园林植物的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基本原则以及设计内容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许君君,马力,王金生,杨文娟,童雨花,潘燕华,甘敏洁,祝嵩玥,袁常洪. 浅析苏州市吴中区张桥村产业布局及园林景观规划[J]. 中国园艺文摘, 2012,(04) .

第6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选生态原则;园林设计;应用

生态原则的基本概念就是通过生物形态而衍生出来一种适应性艺术。在现代社会当中,生态已经融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之中,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上面,更加体现出了生态的协调性。生态逐渐的成为景观建设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并且成为园林设计中必须进行考虑的一个问题。

园林设计总的来讲,就是一门专注于研究如何能够运用现代的艺术和技术,对自然、建筑和人类之间架通微观定义上的“桥梁”,使三者能够成为一种有机的整体,进而达到和谐、美好、美妙如画的境界。园林设计的范围非常的广阔,其包括了公园、花园、庭院、街道、校园、宾馆等等,只要能够效想象到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园林设计的地方,甚至有的地方是无法进行想象都能够可能出现的。在现代生活中,公园的设计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充分的彰显出生态原则的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邯郸市的生态原则与园林设计的现状

1.1邯郸市的生态平衡

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对于生态的平衡具有着和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决定着规划的设计、风景的规划和各项设计标准,是在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如果出现在园林设计中打破了生态平衡,会造成生态临界点的突破,对生态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园林设计过程中不能严重的破坏植物和植被,在需要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要利用先进手段来进行移植,或者是进行分块的处理。且不能直接对植被或植物进行清除,然后栽种新的植物或植被,一旦遇到天气不好的状况,会直接导致新的植物或植被在还未能够形成群落之前就遭到严重的迫害。邯郸市的丛台公园位于中华大街中段西侧,总共占地360亩,无论是从整体还是单方面来看,在设计上都与都与生态平衡具有一致性,无论是植被的移植,还是对建筑的重铸,都没有打破生态平衡。

1.2邯郸市的生态性质

生态性质的基本概念就是生物的多样性,这种性质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生物进化而出现的结果,因此,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体系,终而形成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园林设计与生态设计中的遗传多样性具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因为在进行园林设计中要对植物进行“驯化”,这种驯化就是将植物进行杂交,通过这样一种手段来提高植物的遗传多样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长时期的植物由于亲近的繁衍而导致自身能力下降,不能够刚好的对自身进行保护,所以,进行杂交的培育。邯郸市的龙湖公园,在设计的形式上主要是以大型音乐喷泉为主,其他生态建设为辅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在整个园林中,把各种植物作为衬托,充分的进行杂交,形成一种气势蓬勃的景象。

1.3邯郸市的生态共生

生态共生主要分为两种效果,一种是偏利共生,其主要指的是在生长过程中对其中的一个方面有利,而对其他方面没有危害;另一种是互利共生,其主要指的是在生长过程中具有着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传递,进而相互依赖、相互活力的共生关系。所以,在进行园林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到生态共生这种生长的关系,并要有效的进行使用,这样才能够使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互相帮助,使所有的植物与植被都能够更好的存活,不会出现一方严重成长,一方逐渐消亡的现象出现。邯郸市的赵苑园林,坐落在邯郸市的西北部,共占地2100亩,无论是从哪个层次来看,这座园林的设计都是具有着绝对的古典艺术,用过园林的设计把古代的形象重新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2.邯郸市生态原则在园林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1邯郸市在区域特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邯郸市的七彩园林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采用无纺袋栽培金叶榆、金叶槐、金枝槐、国槐、白蜡、造型大树、法桐、北栾、海棠、白皮松、皂角、垂柳、金枝和金叶龙爪槐等各种规格的植物;另外采用营养体栽培金叶榆、密枝红叶李、红叶小檗、月季、金叶女贞等植物。使整个园林的生机盎然,为生态环境的改观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2邯郸市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邯郸市金鼎园林在设计过程中,将高仿真动植物雕塑、人物雕塑、寺庙雕塑、园林景观雕塑、园林小品、假山假树都应用到了园林其中,使园林具有了多样性的特点,能够彰显出园林独特的景观,将生态完全融于生活之中。

2.3邯郸市在生态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邯郸市许多的园林都种植了发财树、苏铁、金琥、榕树盆景等常青植物外,更是集中了日本小姐惠兰、剑兰、春兰、蝴蝶兰等兰花新品种十余种及鹤望兰、仙客来、一品红、杜鹃、红掌、进口凤仙、上品君子兰、山茶、松果,凤梨等等令人喜爱的鲜花。再加上晶莹剔透的水培花卉和造型别致优雅的花盆、花架、山水动态盆景等让每个进行园林欣赏的人,都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2.4邯郸市的园林设计与生态系统构成生态食物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生态学之中,生物链所指的是以能量和营养物质为纽带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自然的生物链,每个地域内同样有着自己的生物链,对于一个地域来讲,所需要的物质需要从外部输入,从而就会产生废气的物质,这样就会形成以物质为纽带的食物链。在进行园林设计中,如果对这些已经废气了的物质进行重新的利用,就能够让这些物质得到全新的价值,并且重新归入到地域的食物链当中,从而相应的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5邯郸市对生态位原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生态原则在生态位原理方面占有足够的空间,因为生态位所指的的就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之中的功能和作用,产生出来的时间和空间的地位,这种形态反映出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生态位原理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物种健康的成长。一方面,园林设计中要对植物的选择有合理性,使所有的植物能够具有良好的生态位,在园林中形成一种稳定的组织结构,通过自身的作用获取园林中的资源,促进自身更好更快的生长;另一个方面,园林设计中的绿地存在着生物流,生物流是否得以正常的运行,决定了生态位的好坏,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要对所有生物活动进行充分的考虑,防止出现影响生态位的事情发生。

3.总结

总而言之,生态原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园林建设的总要组成部分,通过以生态为基本原则来设计园林,能够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使园林更加的开拓创新。同时,生态原则和园林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完美的园林需要具有优秀的生态环境和艺术效果,所以,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原则是我们需要更加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刘彦琢.生态原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10).

[2]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 2010.

第7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综合应用

园林植物是尽管设计的主体,人们运用植物配置,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园林景观。园林植物的应用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

1.园林植物在观赏方面的应用

1.1艺术性的观赏

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在手法上的艺术性大多表现为写意自然山水园,山水是园林的骨架,挖湖推山理所当然,而如今人口密度、经济建设、环境条件与古代相去甚远。故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应保留古典园林中的一些园林艺术精华,在追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植物造景应有一定的艺术性。植物造景的艺术有色彩的艺术、构图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等。

1.2季节性的观赏

植物是季相变化的主题,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季相变化,而景观设计中需要四季变化的自然景观。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局部或整体反应明显都可称作季相植物,如春季发芽早的杨柳,开花早的梅花,春季叶色变化显著的臭椿等;秋季落叶早的梧桐,或落叶非常晚的,叶色变化极为明显的槭树科、大戟科、漆树科的植物等。其次是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最后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加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

2.园林植物在功能方面的应用

2.1美化环境的功能

城市景观不仅给城市增添生机与活力,还能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园林植物以其不同的姿态、色彩、气味,使人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获得对大自然的审美享受。

2.2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要使城市景观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就必须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从一定意义上讲,重视园林植物多样性就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自然界植物千奇百态,丰富多彩,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如果城市景观中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失衡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配置应注意多种乔、灌木、藤本、草本相结合,形成区域性植物群落,增加种群的稳定性。

2.3保护环境的功能

园林植物在改善空气质量、除尘降温、增湿防风、蓄水防洪、以及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中起着主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城市中,人口密度大,工厂和汽车派出的尾气和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其与郊区生态环境相差甚大,因此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大小决定了该城市人们生活质量,在景观设计中应考虑植物遮阳防辐射、降温增湿、对有害气体的抗性等因素。

3.园林植物在场所方面的应用

园林植物配置要基于场地的实际环境,根据地势的起伏变化大小,周边的建筑风格,当地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园林景观。

园林植物空间设计要依据地形起伏状况和空间大小等方面的条件和艺术要求合理配置。园林植物空间的轮廓线要有高有低、有平有直,与地形的起伏变化相结合。等高的轮廓线雄伟浑厚,但平直单调;不等高轮廓线丰富自然,但切忌杂乱无章,特别在地形起伏不大的园林中更要注意。

不同风格的景观建筑应选用不同的园林植物配置。比如,寺院、陵园建筑配置的园林植物要能体现其庄严肃穆的场景,多用松、柏等植物,且多列植和对植于建筑前或孤置于院内;公园内的植物配置也应根据分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搭配,儿童活动区要求植物色彩绚丽,老年活动区要求植物茂密,层次适宜;体育活动区要求达到开朗通透的效果等。

对园林植物有特殊要求的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对面临沙漠化威胁的地区应选用具备抗风蚀沙埋、耐干旱、耐盐碱、根系发达、繁殖迅速等能力强的植物,如樟子松、油松、毛白杨、胡杨、银白杨、怪柳、沙棘等;对工厂密集地区应采用抗有害气体能力强的植物,如桧树可抗光气、铬酸、硫化氢、硝酸雾、氯化氢、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等有害气体。棕榈可抗苯酚、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三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二氧化碳及氟化氢有颇强的吸毒能力。银杏对乙醚、苯酚、铬酸、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较强抵御能力。吊兰可以有效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能排放出杀毒素,若房间放有足够的吊兰,24小时之内,80%的有害物质会被杀死。

4.园林植物的配置应遵循设计意图

园林植物的配置应当遵循甲方对于该景观的基本构想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再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开展设计。

5.结语

任何一项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营建都不是孤立的,只有将植物自身的景观特质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与周围环境所要表现出的性质相吻合,才能算是成功的设计。在进行园林植物设计时,设计者要充分了解环境特点以及希望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由这些来决定植物的选择及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郝赤彪.景观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李文敏.园林植物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8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

摘要:植物是现代园林的主要构成景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在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中,要不断丰富植物的种类,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满足人们的观赏目的,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景观;空间设计

Abstract: the modern garden plants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landscape, is to improve the 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n effective way. In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to enrich the kinds of plants, to improve plant ornamental value, satisfy people's ornamental purpose, set up the good image of the city.

Keywords: garden plants; Plant landscape; Spac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就是指以各种植物材料为主体构筑的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具有不同的特点,所运用的构景手法也不同,本文将分析不同的植物景观空间特点和构景手法。

一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特点

植物是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主要构成材料,植物景观空间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点:

运动性

植物是不断生长的,植物是活的生灵,随着时间的变化,植物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植物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复杂性和灵活性、运动性,这是人为环境无可比拟的。

季节性

在不同的季节,植物的色彩也不同,植物的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植物的色彩丰富,季节分明,通过植物色彩的明暗对比和不同色相之间的有机配合,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

3、可塑性

植物的空间不像建筑那样很难改变,植物的空间可以通过人为的因素进行随意的改变,使其富于空间层次感和光影的变化。植物空间根据构图的巧妙,可以实现多种变化。

二 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特点

整体性

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要从整体空间入手,再深入到每一个局部。园林植物景观的整体性是指植物的空间构造要形成合理的群落,然后组群的内外部必须实现有机的结合,使组群内外部有一定的过渡和联系。

2、时代艺术性

植物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形状,表现为一定的地域性,外观呈现不同的色彩,人们除了欣赏植物空间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之外,还会对植物空间有一定的时代性要求,根据人们的要求和头脑中的创意修饰植物景观空间,使植物景观空间气氛能够表达每一个时代人们所要表达的意义,使植物景观空间符合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形成植物与人们之间的亲和性。

评价主体多样性

由于园林植物的欣赏主体不同,不同主体的自身素质不尽相同,评价的出发点和原则也不同,所以导致对植物空间的评价结果也不同。不同评价主体在评价的时候要调节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雅与俗之间的融合。

可持续发展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不断地加剧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普遍的要求,城市对园林植物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为了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要改变植物的空间组成,优化植物材料,灵活处理植物的位相和季节时相,在园林植物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三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

本文将从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和如何构成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景手法探讨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设计。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要素

植物材料是构成园林植物空间的主要要素,而植物的形态特征决定着植物景观的创造构图。下面将分析植物形态、植物色彩、植物质感和植物季相对植物景观空间的影响。

植物形态影响植物布局和构图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由于植物的着生方式不同,所以植物的形态也各具特征,常见的植物形态有垂枝形、圆柱形、椭圆形、锥形、圆球形、水平展开形和各种各样不规则的形状等等。

植物的色彩表现在花、叶、干、枝和果等上面,很容易被人们感觉到,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植物的色彩能够通过作用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使人获得美的感受。

植物的质感是指植物材料的表面特征,它能够被人们感觉到,而常常被人们忽视。枝条的大小、叶片、树皮的外形、数量和排列方式等决定着植物的质感。在冬天,落叶植物的质感主要由植物枝条的数量、大小和着生的方式来决定。通常我们所说的植物质感有细腻、中等和粗糙。细腻的植物叶片小、微小脆弱、小枝整齐密集。质地细腻的植物纤维柔软、轮郭清晰、外观文雅密实,因此常常用作背景。中等质感的植物叶片中等大小和枝干、密度适度,中等质地的植物在植物中占绝对多数,所以中等质地植物构成了园林景观植物的空间基本结构。粗质感的植物具有大大的叶片、粗壮的枝干和粗糙的树皮,因此,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

季相是指植物景观空间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它反映了植物景观空间的时空连续性,对植物景观空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季相变化中,色彩变化是最引人注目的。当植物的空间由落叶植物围合时,植物的空间围合程度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在夏季时,植物的树叶和树丛浓密,能形成一个闭合空间,阻隔人们的视线。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树叶会掉落,人们的视线能够延伸,显得更加空旷,此时主要由枝条形成植物的空间范围。

构景手法

植物景观空间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切能使用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需求,也就是说植物空间既要具有实用性,又要具有审美性。因此,植物需要通过不同的构景手法构成形式优美的植物景观空间。具体的构景手法可以分为多样性、秩序和强调。

多样性主要通过植物的色彩、形态和质感来实现。在植物的色彩处理中,要把握整体色彩和局部色彩的关系,将绿色作为基调色,其他的颜色作为点缀色彩,构成“大调和、小对比”的色彩布局。将相似的颜色布置在一起,能够丰富构图的层次效果。在植物的形态特征设计中,要将类似形态的植物组合在一块,使得这一形态的植物在植物空间构图中占据主导地位,使构图和谐统一。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还要注意植物的质感,处理细腻、中等和粗糙质地的植物的处理,要将中等质地的植物作为植物的主体。

秩序是指植物形态的秩序,利用圆球形、圆锥形、圆柱形和水平展开形之间的相似顺序形成低、中、高的秩序变化。植物质感的顺序是从细质、到中质、再到粗质,或者反过来也行。植物的秩序由植物的质感、形态和色彩分别形成,还可以互相结合形成。还要按照一定的节奏,根据植物的质感、形态的色彩,协调配置植物的景观空间。秩序形成植物景观的节奏,它引导人们的视线不断地移动,从一个焦点移至另外一个焦点。植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种植,中间隔开一定的间距,形成一定的秩序。然而,人们的视野中只能有一个焦点,因此要仔细安排主景植物在植物景观中的位置。

强调主要是指主景植物起到的强调作用,它是人们注意力的焦点。主景植物要在形态、质感和色彩方面十分突出。比如,当一个植物群体中有一株植物的形态特征十分显著时,它就会在植物群体中突出来。当一群植物主要是质地细腻的植物时,那么在中间种植一些中等或者粗质的植物时,就会十分的突出。在植物景观中,要注意保持植物之间各要素的平衡,表现均衡的美学价值,对称均衡可以衬托植物的主题,不对称均衡可以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让人们心理产生自由灵活的感性认识。

总结: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是由许多单纯性的植物空间单元构成的,每一个植物的空间单元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在它们的形态、质感和色彩处理方面也不同,在植物空间构景时,要注意均衡、强调等空间构景的规律,表现植物空间所要表达的涵义和性格,从而实现植物景观空间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汤振兴, 叶云.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J]. 北方园艺, 2007(09).

[2]高培培,郑占锋,刘玉. 小尺度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6).

第9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乡土植物;特点;对策

1 乡土植物的概念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理解为:经过长期的物种选择与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的总称。而人们通常把当地土生土长的,经过长期种植,能很好的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自然分布,自然演替,已经融入当地的自然系统中的植物,统称为乡土植物。而我们现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栽植的一些植物,不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原产植物,但其经过长期的栽培己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呈现出稳定的生长状态。因其已经具备了乡土植物的特性,因此我们也把其划入乡土植物的范畴。

2乡土植物的特点

2.1具有抗病虫害能力。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时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它经受了严寒酷暑,干旱暴雨,大风雷电等各种恶劣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对它的考验而生存繁衍下来,因此乡士植物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大部分乡土植物对病虫害都有很好的抗性,尽管一部分乡土植物也易发生病虫害,但其自身的抑制系统很快就会阻止病虫害的扩散,避免整个群落发生大面积的感染而死亡。

2.2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乡土植物是形成特色园林景观,实现地方园林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园林景观的基础是多样化的园林植物,以植物为基础营造的本土特色文化最具感染力。因为乡土植物是当地人民最熟悉的植物类群,不仅与当地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情结,而且它代表着当地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强有的景观特色。另外,利用乡土植物形成的园林景观还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家园感。

2.3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乡土植物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观赏价值,许多种类为新疆地区所独有,极为珍贵。将这些特色观赏植物引入园林建设将改善地区园林植物种类较单一、群落结构简单、景观单调的弊病,为园林增添新的色彩,提供新的观赏内容,最终提升并增加园林景观的观赏水平与内涵。

2.4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乡土植物因适应当地的气候与土壤,生长势旺盛,能够自然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特别在一些环境恶劣的土地上,种植乡土植物的优势就会很快的显现出来,它会带来强大的生态效益。外来树种少自然就会降低管护费用,节省人力、物力。

2.5具有容易管理养护。因为乡土植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对病虫害抵抗力高,所以其在管理养护上非常方便。它在施肥、浇水、修剪、防护等方面的用工量都比别的植物少。

2.6 具有植物多样性的建立及保护。乡土植物资源是植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泛的挖掘乡土植物资源,加大其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程度,将会大大有利于城市植物多样性体系的建立,此举可保护和延续许多在自然界面临生存威胁的植物种。人们在欣赏这些具有自然美植物的同时,也将被唤起珍惜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自觉的行动起来。保护了自然环境,也就保护了植物的多样性。

2.7具有可避免因“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大量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在园林建设中盲目的引进外来植物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于乡土植物来说,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其具有稳定的生态位,因此不会造成生态危害,可大胆开发利用。乡土植物应用力度的加大必然会减小因“生物入侵”对本土生态环境及景观的破坏与改变的风险。

3.园林绿化中影响乡土植物广泛应用的原因

3.1乡土植物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城市园林相关部门对乡土植物的研究虽取得了若干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仍处于初步性的理论探索和试验阶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且较成熟的栽培技术能使乡土植物真正大范围的在园林中应用。

3.2 乡土树种价格高。园林行业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行业,趋新求异的潮流必不可免;另外,面对的顾客和服务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众口难调。园林苗木培育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因此作为园林建设的基础一园林苗圃来说,一旦育苗方向失误将会使生产者处于非常尴尬和被动的局面。就算有少量苗木培育,价格却居高不下让人难以接受,少量的苗木和较高的售价对园林建设方无疑是一种压力,而且承建方要寻找大量的乡土苗木也十分困难。

3.3乡土植物宣传力度不到位。因对乡土植物缺乏必要的科普宣传,另外园林建设出资方及设计方自身的知识层次、审美情趣及对园林项目建设的利益出发点不一致等若干原因,使园林建设出资方及设计人员对乡土植物普遍存有偏见,产生了片面的档次观念,不愿使用乡土植物。如有人认为:乡士树种司空见惯、土里土气、档次太低,不应该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出现,就应该被淘汰。此种想法导致了乡土植物在园林建设中被冷落的局面。

4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的对策

4.1加大乡土植物研究。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及高校加大对野生乡土植物资源的调查力度。要想对野生乡土植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资源调查是前提,必须先摸清地方其种类、分布区域、生境条件、生长特点等基本情况;只有全面详实的掌握了地区植物资源的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有的放矢的去研究和应用它们。

4.2多部门联合保护乡土植物。在对野生乡土植物资源很好的保护的基础上,各部门相互合作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在对地区野生乡土植物资源研究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特别是濒危野生植物资源和名贵品种,必须坚决予以保护。在此基础上各科研院所与高校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如此必能更高效、更全面、更深入的进行项目研究。

4.3建立乡土园林苗木繁育基地。目前各地园林苗圃经营目标定位困难,育苗方向不十分确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园林绿化苗木生产相对过剩。而以乡士园林苗木为经营特色的苗圃则是一种创新求发展的有效模式。尤其是国营苗圃应积极引种并繁殖有发展前景的乡土植物以满足园林造景及花卉生产的需求。

4.4提高乡土植物管理质量。“三分栽植,七分管理”,表明管理的重要性。尽管乡土植物的适应性强,但是必要的养护和和科学的管理更加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园林景观,增强地方特色,给友人留下深而美好的印象。因此,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应该加强绿化管理,提高绿化水平,并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民护绿意识,让每一株花草树木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