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业发展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28
1目前畜牧业信息技术工程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从事畜牧业生产占很大的比例,这种情况下,在畜牧业发展中合理应用科学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生产效益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由于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其信息化发展也是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畜牧业信息工程的建设涉及各个方面,不仅包括了因为科研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畜牧业养殖经营更加科学简便,而且信息化发展也使得畜牧业的推广工作更加高效。
随着国际全球化脚步的不断迈进,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各种新型科技的发展崛起已成必然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行业知识层面的不断扩展和提升,而畜牧业作为比较特殊的农业生产行业,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抓住了机遇,畜牧业涉及到生产养殖、科学管理,还有禽舍建筑设计、生物环境保护以及经营推广、加工销售等各个方面,而在信息化时代中这些方面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很多新兴的科学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畜牧业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畜牧业所涉及的领域很宽,跨领域信息产业化的时代中,将各个方面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够从整体提升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畜牧业信息化生产的不断成熟。
2畜牧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方向
当前社会,传统的劳动生产力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科技手段,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真正母本上推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现代社会迈向新的科技化时代。而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传统基础产业的畜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其新的发展方向又会有哪些变化,其中主要包括了生产养殖技术的转变更新、经营销售的合理便捷及信息知识获取方面的全面合理等。
2.1信息科技化的养殖生产
首先受到信息科技化影响的就是畜牧业最主要的养殖生产环节,现代养殖技术不同以往,科学自动化和信息数字化的管理控制使得如今的畜禽养殖更加先进,其中数字化标准养殖的生产观念在社会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断的成熟,其主要是通过多方面的信息采集和整理,之后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控制,使得畜牧业可以向其他生产产业一样迈向高度自动化,通过这样的发展形势,借助越来越完善的网络信息以及科学管理系统,加快养殖生产的科学自动化管理,并且配合数字化监控管理和科技信息理论知识的支撑,解决传统形象中脏乱差且投入过多收益太低的问题。不仅使得现代畜牧业养殖环节能够更加科学便捷,而且通过规范管理和养殖模式来整体提升现代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2经营销售的现代信息化发展
虽然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是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依旧重要,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也占据着农业生产的很大比例,但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畜牧业的商业化产业链要远比其他农业生产业要长,科技信息化的加入可以使得畜牧业的经营销售更加便利,先进的技术支持使农畜产品从产前养殖到经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优化控制,而信息化所提供的市场需求也会更加准确,帮助农畜产品可以更好的迎合现代居民的实际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使畜牧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壮大,市场供需调控更加科学合理,实际的销售经营效益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市场信息化监管配合科学养殖生产,畜牧业的信息化工程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强。
2.3现代农畜服务平台的管理
畜牧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对于各个方面的知识需求不同,在生产养殖和销售经营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支持,而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以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来为更多的畜牧养殖户提供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并且在服务平台中设置多种自助智能信息监测系统,帮助更多的畜牧养殖人员依据自身需求来进行信息筛选,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信息栏中加入政府官方的服务窗口,使得政府或市场管理人员能够实时了解市场的发展动向,从而进行规划方案的合理预调评估等工作。通过建立科学的农畜服务平台,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管理,从而促进畜牧行业的健康发展。
3结语
综合以上所分析的畜牧业信息工程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各种问题和应对策略,可以切实认识到信息技术理论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带来的重要转变,因为其在我国传统农业基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畜牧业的整体发展更新换代也逐渐引起关注,通过信息管理使得养殖生产、销售经营和信息推广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更加科学先进的发展变化,当然,对于畜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也是畜牧业信息工程化健康发展的一大重点,只有做好各个方面的优化管理工作,才能切实保证我国畜牧业现代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成功,保证其基本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宝祝.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09):4-8.
[2]魏学义,王韵扬. 统筹规划 创新服务 扎实推进新时期畜牧领域信息化建设[J].现代畜牧兽医,2011(12):8-10.
1.1铜梁县畜牧业现状
畜牧业在铜梁县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7年以来,铜梁县推广了科技含量较高的PIC、洋三元、DLY、DYL等生猪品种,占总量的50%以上,推广了波尔山羊和简阳大耳山羊。承担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20多个项目,全面完成并通过市级和国家的检查验收。土桥奶牛养殖小区获得全国“奶牛养殖小区示范奖”。2009年生猪出栏62.4万头,比2006年增长7.5%,其中优质瘦肉型猪出栏40万头,比2006年增长33.3%;肉兔出栏157万只,比2006年增长15.9%;土桥奶牛饲养量达到了458头。畜牧业产值达14.91亿元,比2006年的10.39亿元增长43.5%,农业人平均增收645元[3]。2012年,铜梁县生猪出栏预计70.3万头,其中:优质瘦肉型猪出栏预计65万头,分别比去年的63.5万头和45万头增长12%和44%。家禽出栏预计2800万羽,其中:水禽出栏预计1850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20%和3%。在草食牲畜发展中,肉兔出栏预计210万只,山羊出栏预计3.5万只,分别比去年增长8%和6%,分别占年初目标任务105%和110%。鹌鹑存栏预计400万只,比去年增长14%,鹌鹑蛋产量预计7300t。截止2012年末,该县畜禽产量稳步增加,畜牧业经济收入为18亿元。近年来,铜梁县畜牧业发展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切实抓好水禽、草食牲畜、生猪‘三大’产业,积极建设畜产品加工和无公害畜产品供应‘两大’基地,稳定畜禽产量,提高畜禽品质,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工作思路,加快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积极增加畜禽产量,努力提高畜牧业收入,畜牧业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1.2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铜梁县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确实令人欣喜,但据本人在铜梁县服务实践期间了解到,铜梁县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畜牧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专门针对畜牧业的信息化发展还没完全成型。基本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如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话网“三网”的建设在政府和企业已基本完成。在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共享方面,目前基本仅仅依靠于政府部门相关机构的传统式人工采集,畜牧业服务体系也还是传统的政府部门各级机构相关人员来组成。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生产各环节中应用也只是个别企业自行引进和学习,并未形成很系统的服务体系。同时政府在财政、政策支持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也希望当地企业和人民给予足够的重视。
2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建议
由于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和有待发展的地方。参考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目前建设情况,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进行。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话网“三网”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政府和企业上,要力争打造县镇村三级畜牧业信息化网站群建设。按照本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四有要求”即有房子、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四个一标准”即配置1台信息机、1条宽带线、1个专家远程诊断视频服务终端和1个兼职信息员,布局建设镇(街)、行政村的畜牧业息服务站(点)及时解决养殖户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大力鼓励养殖户个体信息化硬件建设,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2.2搭建基于互联网的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覆盖县、乡(镇)及龙头企业、畜产品批发市场、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经营大户、养殖大户等的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各级畜牧网站、畜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畜牧业信息化收集、整理、分析、传递、体系。同时强化农民信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强化传统的农民信箱平台建设,作为信息化的辅助手段从而使养殖户等更快适应、接受信息化。相应的电话、手机和移动智能设备等其他相应平台也应开通相应热线或服务,更加方便养殖户门获得最新信息和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业内信息的收集分析,准确了解和把握畜牧业发展动态,及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可靠、及时、准确的情报。
2.3积极开发应用畜牧业信息化专业系统
根据畜牧业生产、防疫、运输、购销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特点,县政府部门要逐步开发和应用畜牧业数据分析系统、畜牧电子政务系统、畜产品价格动态监测系统、畜牧专家咨询系统、畜牧地理信息系统、重大疫(病)情预警监测和畜牧应急情况指挥系统、畜牧电子商务系统七个畜牧业信息化的专业系统,并将采集来的畜牧业信息加工处理,实现各专业系统之间的信息互享、数据互通,从而使各类信息和数据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更好地为政府相关部门和畜牧业从业人员、养殖户等服务。
2.4加强畜牧业相关数据库的建设
畜牧业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同时基础数据库的信息数据录入、信息归类、合计自动生成、数据汇总等功能也是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本地畜牧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所需要的。目前我国已建成饲料信息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行情数据库等畜牧业相关数据库。针对铜梁县的情况,还需要加强数据库的本地化建设,建立铜梁县自然生态资源数据库、畜牧业资源数据库、饲料信息数据库、畜牧业生产技术资料库(包括养殖、牧草生产、草地改良与保护、疫病防治等)、畜产品价格行情数据库等,并实现与国内相关数据库的互联互通。
2.5加强畜牧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技术培训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畜牧业从业人员,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在提高畜牧业体制内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政府应还应加强对畜牧业养殖户的信息技术培训,培养其现代的信息意识,使养殖户充分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科学技术和市场动态的重要性,让养殖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从而提升整个畜牧业人员系统的信息化素质。
3结束语
[关键词] 云南 畜牧业 生产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195-01
畜牧业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创收致富的好途径。从全球范围来说,畜牧业在各个国家整个农业生产中的比例要超过百分之五十,而我国目前的畜牧业仅占农业比例的百分之三十五。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适合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正确途径和方法,组织各农户进行科学集约化畜牧产生与加工。本文从云南地区实际情况出来,说明了云南地区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总结归纳出当地农业发展的弊端以及未来发展建议。
一、美丽云南,沃土肥疆
云南地区位于我国云贵高原,纬度较低而海拔相对较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早就云南独一无二的自然气候。在这片神奇的沃土肥疆上,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这也为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如丰沛的水热资源吸引着各种动植物的栖息繁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云南发展畜牧产业的雄厚背景条件。
云南省委省政府切合实际,创新发展。把畜牧业定性为优势产业和扶植产业,为农民群众增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技术帮扶。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云南地区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二、云南畜牧业近年来的成绩
几年前,甲流和三聚氰胺危机的爆发冲击了整个畜牧产业的发展,云南当地政府与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危机。加强管理水平,改善养殖环境,沉着应对突发危机,力保畜牧产业安全平稳地发展前进。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畜牧业生产跨进新的阶段,畜牧业产值稳定快速增长
2009年,云南地区肉类累计产量达到304.6万吨,同比增长5.7%,其中,猪牛羊三畜肉产量达到270.95万吨,同比增加5.3%,出栏生猪数达到2824.5万头,同比增长4.5%,牛奶为48.38万吨,同比增长8.3%,数据证明,云南肉类生产已经从不能满足需求转变为自给自足的局面。
2.人均占有量大幅提升
在2009年末,以全省人口为4571万为标准,肉、蛋、奶人均占有量达到81.76公斤。
3.畜牧业产值大幅增长
2009年末,畜牧业产值贡献飙升并打破500亿元标准,最终定格为557.76亿元,同比增长7.9%,这一数字在全省农业产值中达到30.6%的比例。
4.农民创收突破
2009年,农业方面的人均纯收入为3369元,同比增长266元,畜牧业收入贡献达到30%左右,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之一。
三、云南畜牧业发展隐患
尽管在最近几年云南地区畜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为社会经济向前迈进贡献了自己坚实的一份力量,但不可忽视的是,云南地区发展畜牧业高速腾飞的背后隐藏着不少危机与制约因素,这些问题亟待我们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1.科学技术投入低
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云南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投入量十分有限,传统的农业产生管理仍是农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在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科技力量更是难以到达,农民们采取粗放式的饲养管理模式,这样一来,畜牧产品的质量水平得不到提高和保证,导致商品转化率低下。
2.生产较为松散
在全省范围内的标志性畜牧企业数量较少,不能带动整个畜牧产业集约性商品转化,农民们更多的是采取各自为战的方法,未能打造出属于全省的产业化发展和经营模式。
3.产品加工能力弱
有能力的加工企业较少,影响产品加工能力,现有的加工企业也未能施行高水平的加工工艺,导致畜牧产品的产品附加值低下,在市场上难以和其他先进产品较量,市场竞争力缺失。
4.疾病因素制约
云南地区良好的气候条件不但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各类细菌和疾病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病原来源复杂,基础兽医队伍建设又不完善,导致疫病控制难度很大。
四、当地畜牧业未来发展建议
1.做好科技普及工作
要以使农民群众增收这一核心问题为基础,加快先进科技、合理规矩规划下乡进村的步伐,提高科技在产业贡献中的比重。农民群众要积极配合政府工作,转变生产思想,树立科学养殖和管理的概念,双方齐心协力共筑科技长城。
2.扶植带头企业发展
优秀的带头企业能为行业树立规范和标杆,同时也为产业化经营做出贡献,政府应适当给予龙头企业政策倾斜和发展鼓励,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使企业走上正规化,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企业应该做到结合云南特色畜牧产品研发先进加工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企业需要与养殖户良好的合作关系,监督养殖户进行科学集约化饲养和管理,保证畜牧产品的质量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3.建设疾病防控体系
重视疾病防控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狠抓主要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具体来说需要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需要加强检测技术,对动物的疫病日常检测是基础性的任务,加强检测技术有利于提升疾病防控基础能力。第二,制定紧急预案措施,一定出现规模化的疫病爆发,紧急预案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遏制疫病的蔓延。第三,加强动物自身免疫,日常生产管理中,注意动物饲养环境的及时清理,尽可能降低饲养密度。这样有利于增强动物自身免疫能力。
五、结语
云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已经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果,如今也正在稳步向前发展,尽管我们背负着诸如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缺失和漏洞,但我们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并着手研究对策和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南的畜牧业生产在正确发展观念和措施的引导下,能够一步一个台阶,走出省区,迈向全国,冲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胡廷继.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牧业通讯.2010(19).
[2]涂小丽.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
[3]鲁俊.关于加快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J].吉林畜牧兽医.2010(09).
(一)是川西北民族地区引领新常态的迫切需要。
2014年中央、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新常态的特征要求,为经济发展增速换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国内畜产品产销逐渐回归正常,消费更加趋于理性,人们对畜牧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它提供大量健康营养的畜牧产品,同时要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为此,在畜牧行业调整生产结构,控制总体产能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便成为维护地区生态安全、维持正常畜牧业生产的关键。四川是畜牧业大省,川西北又是全省欠发达地区,只有突出“生态立州、畜牧强州”的工作思路,将循环经济融入现代畜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畜牧业有效转型,才能使畜牧业在引领新常态中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川西北民族地区推动新发展的现实选择。
同志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川西北民族地区幅员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7.9%,不仅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也是全省五大经济区之一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拥有全省87%的牧草地和46%的林地。2013年,川西北民族地区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57.6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2.4%,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导优势突出,在全省三次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明显。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出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路子,为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径,为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川西北民族地区迎接新挑战的重要举措。
川西北民族地区是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藏、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生态地位、政治地位、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近几年来,该地区生态改善、环境治理效果不够明显,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藏区、反破坏、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艰巨;同时,该地区又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当滞后的民族地区。据统计,2013年末甘孜、阿坝两州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01.22亿元、233.99亿元,在全省各市州中排位倒数前两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435元、6793元,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有一定差距。面对诸多挑战,只有大力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以一业促多业”,“以一点带多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才能确保川西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国内畜牧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加大。
近两年,受禽流感疫情、倒奶杀牛事件、死猪事件等的影响,国内畜禽养殖业一度遭遇“寒冬”。据统计分析,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畜牧业总产值与2013年前三季度相比未见“增色”,其中第一季度产值还略低于2013年第一季度产值。同时,四川玉米、大豆等饲料粮供需矛盾突出,饲料价格上升直接导致全省畜牧养殖成本增加。此外,劳动力、环保、用地、防疫、水、电及循环利用技术方面等费用也逐年呈上涨趋势,而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养殖效益面临多方挤压,势必给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增加难度。
(二)生态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
草场资源是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川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稳定的战略资源。没有稳定良好的草场资源和养殖环境,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将无从谈起。从这几年川西北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看,农牧民的环保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草原退化现象比较严重,超载过牧问题依然突出。
(三)畜牧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变。
川西北民族地区地处高寒山地,除地形、气候等客观条件制约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因素外,当地生产企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科学技术投入不足,形成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浪费,畜产品深加工率低,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畜牧养殖户等的产业利益链接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作为散养户的农牧民,个人文化素质较低,家庭养殖条件较差,采用实用技术较少,防灾减灾能力弱,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三、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路径
(一)突出绿色循环再利用,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利用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当前,阿坝、甘孜两州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牧民增收新型业态的双重任务条件下,要从现有畜牧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考虑,突出绿色循环导向,强调上下游资源及延伸产业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逐步形成以养殖业为核心的多种业态相互交融的新型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在上游及延伸产业中,注重对牧草资源的适度利用和提高畜牧饲料品种的多样化。针对牧区饲料和玉米、豆类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要深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扩大草场资源供给和秸秆资源化利用;要加大饲料原材料的培育力度,拓展饲料品种,降低畜牧饲养成本;要充分借鉴红原县草原畜牧试点经验,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种子培育、良种繁殖、生产、加工、储藏、供应于一体的草产业,另一方面由牧民自建牧草基地,为畜禽养殖提供丰富的牧草资源(同时可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可以较好地解决牲畜“冬瘦、春死”的困境。同时,由图1分析可知,通过疾病防控、技术研发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畜禽疾病,减少损失。在下游及延伸产业中,注重畜禽产品废弃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如图1所示,在畜牧业生产中,除畜禽产品用于食品加工、生物制药(藏医药)、皮革生产、奶业等加工业(精深加工业)及餐饮业、旅游业外,牛、羊、猪等畜禽产生的大量废水和消化不完全的有机质,通过技术分离后直接供给种植业或通过微生物处理方式供给种植业或生产沼气,既可减少污染排放,提供燃料,又可为草场、林地、花卉、果蔬等提供低廉的肥料,也可用于特种经济和药用动物生产,充分拉长畜牧业产业链,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二)突出标准化生产养殖,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标准化养殖是川西北民族地区提高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基础。2014年四川省深化现代畜牧业发展现场会议明确提出,要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要求,提高畜牧业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层次,增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要严格执行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建设标准,落实安全生产要求,完善养殖配套设施,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强化疾病防控、市场监管,提高畜产品生产质量水平,加快畜禽出栏周转,增加生产效益。要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注重对牦牛、藏绵羊、藏香猪等优良高原特色畜种的选育繁殖,继续探索在若尔盖、红原、石渠、德格、色达、理塘、白玉等牧区,发展乳肉兼用型商品畜种,突出畜牧知名品牌建设,切实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强化示范引领,依托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红原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张“名片”,大力推广畜牧业生产基地(园区)、龙头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社和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共建或集中联建养殖小区发展的先进典型和经验,通过示范带动,推动畜牧业标准化养殖,使其不仅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三)突出新型经营体系培育,不断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体系,是推动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按照四川省《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重点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畜牧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畜牧生产基地或示范建设园区),推动川西北民族地区畜牧产品精深加工,延伸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构建农户为基础,合作社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将分散的养殖农户组织进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中;突出农牧民主体作用,建立家庭牧场,培育家庭养殖大户,支持牧民转产创业,成为畜牧业延伸产业或服务业新型主体,让农牧民充分参与和受益。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基地”、“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等发展模式,在部分地区探索“企业+协会+养殖户”的新型模式,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形成相互依存、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产业化框架体系。要广泛推行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和以牲畜、草场等为股权的股份合作、股权转让、受益分成等做法,探索推行畜牧产品价格指数保险,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收益时间,确保农牧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四)突出科技创新这个支撑点,努力实现畜牧业循环经济跨越发展。
科技创新是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加快川西北民族地区畜牧业科学技术应用与创新,必将实现畜牧业从粗放式外延发展,向现代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要充分利用甘孜、阿坝和省内外优势科教资源,构建政研院企合作共研平台,积极争取项目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快涉及畜牧业循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努力提升畜牧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素质和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要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引入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将具有可追溯系统的畜牧产品迅速推至市场,并对流通全过程进行跟踪,实现畜产品从田间到车间到商场(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要积极探索畜牧业电商新型经营服务模式。依托全省对民族地区开展“民生工程”、“富民安康工程”建设,在加快推进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利用电商节约化、便捷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优势,同步建设互联网、金融站点、支付终端、物流体系等设施设备,打通川西北民族地区“网络大道”,为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结束语
关键词:畜牧;兽医;工作;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构成出现了一定的改变,畜牧业在农业生产工作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畜牧业的管理形式也出现了很多大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兽医服务领域在不断地缩减,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兽医团队的建设出现了阻碍,导致畜牧兽医工作涌现了大量的问题。
1我国畜牧兽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畜牧兽医站综合技术过于老套。现阶段大量工作人员都是从散养户转变过来的,这些工作者的基础技能较低,对新技术了解到不多,这样会阻碍畜牧兽医工作的现代化发展。第二,基础设施过于陈旧。实际畜牧兽医工作的资金投资较少,医疗设施、建筑物基础设备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第三,管理系统不全面。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并不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这是因为管理系统构建不全面,并且在考察过程中无法对工作者实施有效的激励。第四,工作存在约束性。现阶段,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导致畜牧业的范围较为大,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兽医工作存在约束性。第五,思想理念过于落后。因为现阶段我国畜牧兽医团队的很多工作者都是从散养户转型过来的,他们的年龄较大,思想观念过于老套,无法有效处理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工作中没有构建优质的团队观念,从而影响畜牧兽医工作的质量。
2提升畜牧兽医工作水平的方案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提升畜牧兽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要为畜牧兽医工作者构建优质的工作氛围,从而提升畜牧兽医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喜爱。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实际清苦,设计相关的培训内容,对在职畜牧兽医工作者实施全方面的培训,从而优化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技能,从而引导畜牧兽医工作者向着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第二,提升基础设备的建设。对畜牧兽医工作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动物疾病治疗、防疫以及检疫等工作,这些工作内容都需要结合相关的设备进行。由此,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提升对畜牧兽医工作基础设备的建设,政府需要加大对畜牧兽医工作过程中的扶持,并且支持社会组织加大对畜牧兽医工作的投资【1】。第三,设计全面的管理系统。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为了保障畜牧兽医工作的有效实施,畜牧兽医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全面的管理系统,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加大对畜牧兽医工作者的管理。第四,加大畜牧兽医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要增加对畜牧业新兴技术的建设,结合新技术来获取更好的效益,从而促使畜牧兽医工作向着现代化推广。除此之外,还要以整体为基础,提升防疫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这样才有助于保障畜牧兽医工作顺利实施。同时,畜牧兽医站要加大培训强度,全面提升兽医工作者的综合水平,并且支持社会、群众对畜牧兽医工作者进行全方位的监察。第五,改变工作者的服务观念。在现代化的发展环境中,畜牧兽医站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改变工作者的服务理念,从而引导我国畜牧向着集中化、规模化发展。畜牧兽医站还要提升工作者的集体观念,并且不断拓展畜牧业的服务规模,从而全面提升畜牧兽医工作的服务质量。总而言之,本文主要是以畜牧兽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提升畜牧兽医工作现代化为基础,积极构建专业的兽医工作团队,改变我国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服务观念,提出优质的创新工作方向,从而促使畜牧兽医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畜牧业不仅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阶段,而且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中,曾经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的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及畜牧资源需求的浪费矛盾日益突出,由此规范了规模了养殖业的规模与发展的限度,尤其是使一些依粮型的养殖项目受到相对制约,无论其饲养和商品量都无法满足畜产品市场日益扩大的需要,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我认为,进一步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有限饲草资源的效能,大力发展节粮高效的草食家畜,是实现传统畜牧业向商品畜牧业过渡的重大战略转移,是畜牧业体制改革的一场革命,同时也是畜牧业的内涵潜力所在。
一、草食家畜发展的必然性
草食家畜是以植物性青粗饲料为主要日粮的一类动物,包括牛、羊、兔等,在养殖业内部结构中有相当比例,如2010年,草食家畜占我县畜禽总饲养量的36%,其发展势头将进一步增强,这是由社会、经济、自然及其自身的特点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草食家畜在畜牧业中具有较高的商品属性和制约因素少等特点,养牛、养羊、养兔都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次,在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饲料粮紧缺将成为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大力发展不与人和依粮型养殖业争粮、争地的草食家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摆脱饲料紧缺这一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第三,从保障肉食市场均衡供应来看,单靠猪肉支撑难为长久之计,只有广开肉路,大力发展多肉、少脂的牛、羊等草食家畜,为人民提供营养丰富的瘦肉和奶类,才能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第四,农作物生产发展需要草食家畜为其提供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肥料具有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态、蓄水保水能力,促进粮食的增产丰收的生态效益。
第五,轻防、医疗、食品、外贸等行业需要草食家畜为其提供大量的原料和丰富的货源,肉、毛、皮、绒、脂、肠衣都是目前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是当今世界性的紧俏物资,价格逐年上涨,为国家出口创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草食家畜的可行性
大力发展草食家畜,是符合我县现阶段畜牧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草食家畜以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已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高度重视,成为农村养殖业中又一“热点”,本文以我县为例,对发展草食家畜的可行性作一 阐述。
1.资源条件
牧坡饲草是发展草食家畜的先决条件,我县有天然牧坡草地达69万余亩,人工草地3万亩,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三种饲草资源可产饲草2.5亿公斤,这些饲草除去现有大牲畜、羊、兔约4000~6000万公斤外,还有1.6亿公斤饲草,年复一年的白白浪费和荒废,有待于扩大开发,充分发挥其效能,这部分未被利用的资源,粗略计算,可养羊8万余只,或养牛3万余头,如果在用一些现代科学实用技术,如牧坡改良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草粉加工技术等,栽畜量还会大幅度提高,由此看来,饲草资源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2.社会条件
养牛、养羊、养兔都是广大农村的传统养殖项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县养牛户均2头以上的乡有一个,户均一头牛的有三个乡镇,还有许多户均十头以上的,如车城的天申院张铁礼,中垛、文城、柏山寺等乡均有,羊群生产经过较大调整后,经济羊种明显增加,存栏增长幅度加快,上年末存栏羊3万余只,但仍没有达到历史最高的水平,这也说明吉县发展养羊业的潜力还很大,在草食家畜存栏与商品同步增加的同时,在品种上也有明显改善,全县现有草食家畜优良品种10余种,品种的优良化,不仅提高了畜群质量,而且成为增加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3.技术条件
有着比较健全的家畜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体系、防疫灭病体系和加工销售体系,可为养牛、养羊、养兔业
转贴于
等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三、发展草食家畜的效益分析
发展草食家畜是一条投资少、风险小、周转快、效益高的农民致富门路,在近几年的畜牧业发展实践中,已得到证实,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对发展草食家畜的效益作一分析:
先以我县发展养羊业为例,我县的养羊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高存栏达到过12万多只,但由于多年沿袭的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养羊业长期是“毛不过斤,绒不过两”的低生产水平,加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合理,养羊就是养羊,不是进行商品生产,诸多因素构成养羊业压栏重、商品量小、经济效益低的畸形发展状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羊产品价格的放开,各级政府的重视,优良养种的引进和品种改良,养羊业得到稳步、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发展养羊业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改良求发展,以改良求效益,以改良求致富,在政策上鼓励,资金上扶持,使全县存栏羊由过去1万余只发展到现在的3万只,增长了3倍多,其中纯种绒山羊280只,绒改羊2528只,2010年全年出栏6000余只,出售绒900公斤,羊毛1800公斤,总收入达400余万元,占畜牧业全年总收入的20%,另外还有一笔未算的账,那就是肥料账,这也是一批可观的收入。
养羊能致富,那么,养其它草食家畜如何呢?吉昌镇社悉村农民郝小东2010年养兔6000余只,纯收入2.7万元。在养牛上,群众收入也相当可观,2010年全县出栏牛3138头,总收入1800万余元,占畜牧业总收入的35%。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草食家畜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已成为一些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相信,草食家畜将在今后相当时期的畜牧业商品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并将成为养殖业的骨干产业,影响和带动整个畜牧经济的稳步发展。
四、发展草食家畜的战略目标
发展草食家畜的近期战略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努力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度和利用度,实现我县畜牧业由依粮型向节粮型的战略转移”。
五、发展草食家畜的实施措施
1.由于山区县农民经济基础差,无法启动产业,因而采取政府贴息,群众小额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
2.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建设规范的舍饲圈舍,转变生产方式。
3.有计划的、科学的采取自然牧坡轮牧,对于“封山禁牧”不要搞一刀切,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草坡退化。
4.大力开展饲草科学化处理,如颗粒饲料、草粉、氨化、青贮等。
5.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采取谁种、谁管、谁用的政策,开发新的草资源。
关键词:现代;畜牧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畜牧业的经济管理涉及众多环节,包括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在这一过程当中,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畜牧业的顺利发展。畜牧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发展,与人畜健康发展有着紧密地联系,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着重对准现代畜牧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找寻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的畜牧生产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
1畜牧市场的环境分析
随着畜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畜牧经济效益也应该得到提升。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畜牧业市场结构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西方畜牧产业较为发展的国家为首,大幅占领国外以及国内市场,而我国的畜牧产品的出口比重增长量却不明显。在畜牧产品需求量日益上升的背景下,仅仅保证出口稳定,相对来讲就是经济管理的原地踏步。因此,国家及时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和调控机制,国内的畜牧产业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应该基于当前的畜牧发展情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情况,从当前的畜牧产业结构入手,从根本上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在国内的畜牧市场当中也要积极提升占有率。在消费者的眼中,产品质量就是竞争当中无形的优势,也是口碑提升的渠道。畜牧相关企业也要注重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行业内部工作秩序,建立标准化、现代化的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确保畜牧产品的质量优良。管理人员要时刻将产品品质放在发展的首位,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依旧能抵抗发展带来的压力,并且通过当前的先进技术,逐步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对于保持销售额、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直接作用,也有利于企业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畜牧养殖生产基地。
2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农产品竞争较为激烈,在进入21世纪之后,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进入新态势,尤其在农副产品市场,要打破传统的需求界限,为市场竞争和发展带来新内容。我国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与国际市场间存在着冲突,因此在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在改进方向上没有制定良好的对策,对于我国的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从当前的发展角度上来看,我国的畜牧产品的生产值仅够维持国内的需求,在出口方向上的潜力也较为有限,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肉制品的价格在稳步上涨,我国的肉制品出口量处于发展相对平缓的状态,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猪肉出口量较低。在这一过程当中,我国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优势地位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例如畜牧饲料、养殖投入等。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之下,我国的畜产品还要满足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由此可见,我国在畜牧出口上的潜力极为有限。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不仅是畜牧产品,其他的生活资源需求也在逐渐增多。饲料的用量以及粮食的紧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畜牧业发展的波动,从短期眼光来看,这一问题会降低国内畜牧产品的供给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饲料的价格对于畜牧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速度都带来不小的影响。当前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畜牧养殖的成本也在逐渐加大,从而对畜牧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当前的很多养殖场仅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却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重视污染处理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自然环境,对于周围的居民以及畜牧养殖都带来潜在问题。当前大多数的养殖场的污染处理系统和技术上不完善,而且无法满足当前的养殖需求,给自然资源带来较大的损失。我国的污染管理条例也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这使得一些“钻空子”的管理人员有机可乘,加重了养殖场周围的污染情况,对于现代畜牧养殖经济管理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管理人才和设备。由于受到设备更新速度,以及企业的资金运转等诸多问题,畜牧企业很难做到及时引进吸纳新机器,这也促使畜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无法高质量的开展畜牧养殖工作。这样的发展情况不仅会大幅提升经济成本,也不利于当前畜牧行业的管理。人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畜牧经济发展当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的企业管理团队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无法从根本良好的开展管理工作,为后续的畜牧经济管理带来较大的阻碍。
3现代畜牧经济管理的对策
3.1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基于当前国内畜牧经济的发展情况,应该全面改善农业资源的配置结构,促使国内农业资源扩大出口规模。利用这种进口替代的形式,逐步向出口促进方向进行转移。这样的资源配置需要畜牧行业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加大猪肉的检疫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市场体制;积极建设农产品交易港口,完善运输设施,为农产品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改革。畜牧业的管理也要基于经济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达到相应的发展目标,就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引导相应的管理人员明确当前的畜牧养殖理念,并且完善畜牧产品的管理和检测体系,完善畜牧发展的信息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具有示范性质的农场,加强带动领导作用,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带动畜牧行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提升我国农副产品的竞争能力。随着国家发展形势越来越好,畜牧业的发展地位以及重视程度都有所提升,畜牧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无法缺少的必需品,因此,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我国应该积极改善农业资源的配置,不断拓展农业资源,并且对当前的畜牧技术进行及时更新,解决饲料等方面的问题,满足畜牧行业的发展需求。
3.2更新畜牧管理观念
在过去的畜牧业发展当中,人民的生活条件有限,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这也导致人们的思想水平以及对外界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只注重经济利益,而没有考虑到社会与经济间的发展关系,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公众进行及时的思想引导。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领导干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积极应对畜牧经济管理当中遇到的问题,将畜牧经济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进而促使畜牧行业进入到可持续发展地规划当中。除此之外,人才的引进也是现代畜牧经济管理的基础。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进行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与此同时,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建立完整、有效的考核制度,通过定期培训,逐步提升工作人员以及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加强管理人员以及人才的全面发展。企业也可根据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进一步提升人才管理机制。现代的畜牧行业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从根本上吸引大量的人才投入畜牧经济管理队伍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入手,解决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全面降低现代畜牧行业饲料成本以及养殖成本,全面提升畜牧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企业相关发展。
3.3创新规模化的经营
对于畜牧行业发展来讲,需要基于当前的发展情况,不断改善自身发展规划,而不是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从具体层面来讲,要不断减少成本支出,与资金以及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我国的畜牧业发展速度较快、前景较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新产品,但是在经济管理当中尚处于混乱状态,因此,在管理当中,要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实力,并且进行有效整合,尤其是在品牌方向上,及时更新相关管理制度,不断促使品牌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应该加大标准化生产,进一步践行无公害畜牧养殖。在标准化生产当中,首先要注重无公害生产和绿色食品的相关定义,并结合当前的畜牧经济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示范基地,有效推动养殖技术进行更新。与此同时,畜牧经济管理制度应该作为畜牧行业的生产标准,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为农副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相关的管理人员也要积极发觉畜牧企业发展优势,将内在优势与企业进行结合,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展示区,从而引导中小企业借鉴优秀管理技术以及发展方向,为畜牧行业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环境问题也是值得畜牧行业关注的问题,对于相关的农业污染,有关部门也要及时制定有效地管理措施,有效管控当前的污染问题。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对畜禽粪便、废水或其它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推广“果沼蔬”“菜沼蔬”“茶沼蔬”良性循环养殖模式,从而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在2015年度内,通过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多处调研发现,目前牧区的发展困境有如下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草原畜牧业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传统与现实中,中国牧区经济面临的真实困境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嘎查(牧区集体经济组织)草场制度?为什么已有的专业合作社法框架下的合作社不解决问题?中国牧区的特点、前途和存在意义如何?如何评价建国60多年来在牧区问题上的成败得失?国家的生态奖补机制如何和牧民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结合?
一、改造牧区传统的放牧畜牧业经济的几个问题
中国传统牧区的小牧经济,特点为以家庭为单位邻里合作躲避干旱而协商使用草地的一种游牧经营方式。对其评价, “落后”、“没有前途”一直是主流的共识,所以要“改造”或“消灭”。这些见解,影响了中国建国后一系列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方向往往与中国传统牧区经济的特点相反,这些政策导向在改革开放后则是出于对美国牧场模式的崇拜和模仿。可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下列问题:对草原畜牧业而言,公司化生产并不能像工业那样因为分工而提高效率;对于草场产出率而言,扩大单位经营规模,草场产出率反倒显著降低;要发展生态循环资源节约型草原畜牧业,则帮助牧民降低风险比增收更重要。因此,要兼顾草场的生态性、经济性、牧民就业性和牧区社会稳定性,自然资源的合理管理比盲目地引进欧美的现代性要更重要。
(一)公司集约化生产还是家庭经营
对于草原畜牧业生产,不能忽视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不同的规律,而将只有在第二三产业中的规律不适当地套到草原畜牧业上面。这就是对草原畜牧业所谓规模经营、专业分工的想象。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认真地分析了工人之间的专业化及其引致的规模经济。斯密说,由于这种专业化,针厂每个工人每天生产几千枚针。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工人选择独立工作,而不是作为一个团队来工作,“那他们肯定不能每人每天制造出20枚针,或许连一枚也造不出来”。但是,草原畜牧业的产品并非是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植物和动物,草原畜牧业的规模经营不可能改变这个基本的事实。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周期即使可以人为缩短,也极其有限。草原畜牧业生产是在广袤大地上进行的一年四季的活动,由时令而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劳动,而在同一时间段,在所有的草场上都是做完全同样的劳作。基本上,放牧畜牧业劳动专业化分工必要性不大,同时,放牧畜牧业劳动因为是长时段养活物,深受气候和其他意外因素影响,在中间时段计量劳动绩效和监督很困难。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放牧畜牧业都实行了以自然人为基础的家庭经营,公司法人农场所占比例很小。
(二)草场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降低草场产出率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扩大草场规模和专业化生产,将中国牧户改造为美国牧场,就能完成牧民增收、畜产品供给增加的任务,今天仍然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最近几年中,主流见解将“草场集中化、产业化、规模化”作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标志,草场流转和规模经营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在放牧畜牧业经营模式方面,当下的政策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牧场、牧民合作社、牧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放牧畜牧业经济学领域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增加公司经营的规模草场并非一定带来更多的畜产品。在对呼和浩特一些乳业企业在草原地区的牧场的调查中,通过比较大规模经营、中等规模合作社经营和家庭牧户经营三种草场经营模式发现,三者的机械化投入、科技投入与草场经营的面积成正比,而单位面积产量却与之成反比。
通过对以上调研数据分析:家庭经营每亩产出29元,中等规模的合作社每亩草地产出18.51元,大公司牧场每亩产出14.07元。规模经营的现状再次证明了畜牧业经济学对草场效益与规模经营成反比关系的结论。
二、为什么牧户的单位草场收益要高于集约化牧场
在传统的放牧畜牧业家庭生产中,牧民生产者实行的不是雇佣劳动制,而是家庭劳动制,劳动者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来组织生产的。这些因素反映到他们的生产决策中,就是他对劳动力投入的决定,遵从的是产量最大化的原则,而不是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劳动者生产行为具有把劳动投入增加到边际产量为零的趋向。
图1描述了一种投入与产量之间的变动关系,总产量曲线TP上任何一点的斜率就是该点的边际产量MP。而连接总产量曲线TP上任何一点与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即为该点的劳动生产率,即平均产量AP。通过这个图来分析小牧经济下畜牧业劳动投入与畜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在微观经济学中,根据TP, AP, LP 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劳动生产率逐渐上升,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之上,此时劳动的总产量也呈上升之势。
第二阶段,劳动生产率逐渐下降,而且大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在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之上,不过此时劳动的边际产量依然大于零,因此劳动的总产量仍呈上升之势。
第三阶段,劳动生产率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从最高点开始下滑。
以牧户家庭为单位计算在不新增劳动力条件下产量也增加,不过总的劳动投入增加了,所谓农闲不闲,老少皆忙。计算劳动生产率的时候,要考虑到牧户增加的劳动投入其机会成本为零,也就是如果不投入因为生态牧业而增加的劳动中,也仅仅是闲着而已。这就决定了劳动力雇佣制和以效率为目的的企业永远不可能达到的。
三、内蒙古牧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简单的讨论
内蒙古牧区的核心是其独特的放牧制度。这种放牧制度的成功和草原社会生态系统的维持,取决于为特定的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找到合适的制度。在传统的游牧社会中,在许多人认为因为产权不清晰,会被搭便车破坏的地方,恰恰是互惠合作的激励奖惩的各种制度安排o设计精巧o效率极高,可持续发展o堪称人类组织的“有机体”,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公共制度(达林太,2013)。“没有各种公共制度作为支持市场的基础o任何市场都不能长期存在下去(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
这种经济模式有着独特的优点,尤其适合于内蒙古的资源禀赋和其他条件。在草原畜牧业领域,有人将传统畜牧业模式视为落后,美国牧业模式称为现代畜牧业为先进,然而对内蒙古来说,建设大工业不是要消灭小农牧业,城市化也不是要消灭牧区。英国农学家沃星顿(M. Worthington)所作定义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特点是“顺应自然”与在较小范围内的“自我循环”。
目前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的问题,不是劳动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问题,而是私有草场制度导致的地租竞逐和地租享有不均;私有草场制度妨碍了草场利用的整体性,破坏了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畜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凭小牧户自身无法解决。小牧经济的问题并不需要改变小牧生产模式,而是可以通过其它途径也就是本文说的组织建设解决。中国小牧经济,需要的不是改造,而是帮助和完善,以发挥出其潜力。因此,国家倡导的草场流转、公司经营、牧民进城的战略,其实是违背了生态畜牧业的生态性,降低了放牧畜牧业的经营生产率的。
对草原生态系统而言,掠取地租的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内耗,草场流转高地价是社会财富的耗散。一旦陷入恶性资本主义,则会陷入锁死的发展陷阱。经济发展不会导致劳动者剩余的增加,即普通劳动者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
四、建议
(一)国家对草原的生态补偿应该是对牧民的生产条件的改善,对移动式的自然资源管理的鼓励和补偿。互惠机制是组织内部的o互惠制组织不仅既有激励o又有制衡o而且激励和制衡可以使组织达到效率最大化。
(二)改变畜牧业财政补贴模式,把财政补贴从“国家财政――>牧民个人”模式转变为“国家财政――>牧区集体组织”模式,引导牧民回到组织,把牧民重新组织起来。
关键词 畜牧业;限制因素;对策;哈萨克斯坦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81-03
Survey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Production
LI Hong-bo YAN Xiang-min DU Wei ZHOU Zhen-yong ZHANG Jin-shan YUAN Li-xing ZHANG Yang *
(Institute of Livestock,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s,Urumq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 in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analyzed the reasons which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 in recent years,and proposed the potential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Key words livestock husbandry;restrict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Kazakhstan
1 哈萨克斯坦概况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Republic of Kazakhstan),简称哈萨克斯坦,国名取自其最大民族哈萨克族,人口1 716万人(2014年1月)。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272万km2,其中土地面积2.70亿hm2,内陆水域面积为252万hm2,境内大部分领土为平原和低地。
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全国有农牧业用地2.1亿hm2,人均约12 hm2(有的州高达18 hm2)。其中,耕地有2 403.5万hm2,人均1.5 hm2,按农业劳动力计,每个劳动力约负担11 hm2耕地,具有发展农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2 哈萨克斯坦农业
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耕作传统的影响,哈萨克斯坦种植业以粮食、棉花为主,其产值达到了农业总产值的49.1%。畜牧业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为50.6%。总体来看,哈萨克斯坦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
哈萨克斯坦大量出口粮食,且近年来出口持续增加。2011年粮食产量增加1倍,出口量超过50%。2011年,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6.7%,畜牧业产值同比减少0.7%,农业生产总值增长26.7%。
3 哈萨克斯坦畜牧业
3.1 独立前畜牧业非常发达
哈萨克斯坦历来有发展畜牧业的传统,畜牧业非常发达。良好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孕育了辽阔的草原,再加上充足的日照,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萨克斯坦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和皮、毛、奶等产品,在中亚诸国中畜牧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3.2 独立后畜牧业严重倒退
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在经济整体下滑的趋势下,畜牧业也遭受了重创,出现倒退现象。近年来,哈萨克畜牧业存栏量大大减少、产量降低、技术落后等问题突出。
1990―1998年,哈萨克斯坦各种牲畜存栏量减少,除了马和骆驼外,其他牲畜1998年的存栏量比1990年减少了一半以上。虽然在1999年后,逐渐呈现出恢复的趋势,但与1990年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2012年底,大牲畜(主要指牛)的存栏量为569.0万头,较1990年减少了41.7%;羊的存栏量为1 763.3万只,较1990年减少了50.6%;猪的存栏量为103.2万头,较1990年减少了68.0%;家禽的存栏量为3 350万只,较1990年减少了44.1%。与1990年的存栏量相比,马和骆驼存栏量增加了3.7%、15.2%。
1990―2000年,哈萨克斯坦的肉产量降低了60.1%,蛋产量降低了59.6%,奶产量降低了33.9%,毛产量降低了78.8%,皮产量降低了92.9%。2001年,肉、蛋、奶的产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毛和皮的产量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2012年,肉产量为93.4万t,较1990年减少了40.1%;蛋产量为36.7亿枚,较1990年减少了12.2%;奶产量为485.2万t,较1990年减少14.0%;毛产量为3.8万t,较1990年减少64.4%;皮产量为4.4万张,较1990年减少97.6%(表1)。
3.3 由肉制品出口国变为纯进口国
畜牧业是哈萨克斯坦的传统产业,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曾非常发达,但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上肉及肉制品价格高,国产肉产品目前尚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目前仍是畜牧产品的纯进口国[1]。
根据哈萨克斯坦国家海关统计数据,2007―2011年,哈萨克斯坦肉及肉制品年市场供应规模约为120万~130万t。本国产量约为100万t,进口约为20万~30万t。2007―2011年哈萨克斯坦肉类进口情况见表2。
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哈萨克斯坦的肉及肉制品进口数量远大于出口数量。哈萨克斯坦出口肉不超过2 000 t,而进口鲜肉、冻肉和冷藏的肉及食用杂碎等共计23.54万t,进口香肠和肉罐头6.46万t。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畜牧产品交易不频繁。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2年哈萨克斯坦从中国进口的畜产品主要以禽肉及杂碎为主,进口量为496 t。
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为何从曾今的非常发达,大幅倒退到依靠进口来满足自身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自苏联解体后,80%的畜牧养殖业转入个人手中,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二是为满足市场需求,过早屠宰。哈萨克斯坦目前屠宰的牛的重量平均为305 kg/头,而发达国家为不少于450 kg/头;三是肉类的主导产品为牛肉,而纯肉牛的数量极少,牛肉只是产奶业的附属产品;四是哈萨克斯坦没有专门的肉牛品种。近年来,从国外引进了部分优良肉牛品种,但由于受到冻精制作、人工授精等技术条件的限制,杂交改良步伐缓慢。
4 哈萨克斯坦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稳定饲料供应基础是制约哈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天然草场,大田饲料生产(割草场)和配合饲料供应是饲料主要供应来源。从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看,很难达到牲口全年放牧的条件。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适宜牧草生长的春夏及秋季大部分时间,畜牧饲料依靠牧场能够满足。寒冷季节,牧草无法生长,只能依靠饲料饲喂。分析哈萨克斯坦牲口放牧和饲料业发展,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1 牲畜放牧用地面积不足。2012年底哈国牧场面积1.88亿hm2。但是其中60%牧场所在地没有水塘,极大降低了可用性。牧场整体状况存在问题,目前大面积牧场出现土壤衰退,导致已经不适宜用于放牧。类似情况在阿特劳阿克纠宾州已经出现。土壤衰退面积超过4 800万hm2,占整个牧场面积的26%。由于缺乏资金,当地植物学研究进展缓慢,对可经营牧场的监测和检查不足。
4.1.2 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不足。近年来,由于谷物市场价格高,谷物在大田轮作中占比达85%,导致饲料作物面积缩减。自然生长和人工播种割草面积大约500万hm2,由于生产饲料的耕地面积约240万hm2。农业企业和农场保障1头牲畜的粗饲料和鲜饲料保障度为6~7 kg,而正常水平应为14~15 kg。
4.1.3 农业生产和储备技术低导致饲料品质不高。饲料生产成本增长,豆类植物和有营养的块根植物及饲料的生产下滑,采用先进技术生产的饲料比例下降,复合饲料和配合添加剂保障度不够。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相对较高情况下,动物精饲料保障水平仅为需求量的80%,说明饲料作物生产关注度不够,应加强科学化饲料轮作积极性。
4.2 良种率较低
根据最新资料,产肉大牲畜良种率约为2%(11.3万头)。大部分成长中的幼年牲畜每天增重世界标准为1.0~1.5 kg,哈萨克斯坦牲畜平均每天增重为400 g。
2012年,在《发展哈萨克斯坦大牲畜出口潜力项目》框架内进口了10 766头外国良种大牲畜(牛),耗资6 200万美元。至2016年拟进口7.2万头大牲畜。哈萨克斯坦所使用的牲畜线性繁殖法效率不高,根据世界惯例仅有0.2%的使用率。目前所采用育种-选种新技术(人工受精、生物技术、胚胎移植),未展现出显著成效。况且,《发展哈萨克斯坦大牲畜出口潜力项目》规定的第一次飞跃应该出现在2016年前。
4.3 小规模散养经济不利
牲畜集中在小型农庄导致了小商品经济和畜牧业产品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体现了畜牧业的消极发展趋势。78%的大牲畜集中在个体农庄,9%的牲畜集中在农业企业,13%的牲畜集中在农民(农场)手中,这一情况导致难以推广育种技术、高级喂养技术,生产率难以提高。
绝大多数小型个体农庄不具备为饲养场添置相关技术设备的能力,对畜产品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目前,母畜群受到高度关注,牧民有机会获得国家补助,以购买并养活母牲畜。但是只有3~4头牲畜的牧民,因为资金分配效率问题,不符合获得补助金条件,小商品经济条件下,牲畜喂养和繁殖非常艰难。在哈萨克斯坦入世后,仅有大型农牧企业有实力与国外农牧产品供货商竞争。
4.4 兽医服务不到位
根据哈农业部数据,2012年1―9月,出现狂犬病、气肿性炭疽、利斯特氏菌病、口蹄疫、肠毒血症、猪霍乱103、14、3、10、7、3例,巴氏杆菌病疫源数量为4个,在疫源地出现了钩端螺旋体病、羊快疫、结核病、禽类呼吸道支原体和马淋巴管炎。截至2013年1月,尚未进行牲畜核查工作。而牲畜核查工作本身是畜牧学统计、育种工作和预防防疫活动的基础。此外,主要疫病接种难以覆盖所有牲畜。
同时,兽医防疫干部缺乏。兽医学专业在哈萨克斯坦专业教育领域并非有前景的就业方向。哈萨克斯坦国内高水平兽医防疫干部不足,农业畜牧业部门只吸纳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人。
疫畜埋葬场数量不足。病死牲畜的尸体在缺少应有卫生防疫处理情况下,在居民点不远处焚化,造成了感染源可能持续多年。现有屠宰点中的20%已功能不全。
5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投资合作潜力及对策
农业在哈萨克斯坦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主要的支柱产业是矿产业、粮食产业、畜牧业。苏联解体后,能源成为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农业生产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依然是其支柱产业。这种状况既受哈萨克斯坦自然及地理位置的影响,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3]。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在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等领域,在品种改良和动物防疫体系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
就种植业而言,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进行比较发现,2个国家在农业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单产、人均农业面积、人均播种面积、人均农业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上,差距非常大。就人均耕地面积,中国少于哈萨克斯坦,但中国的人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却高于哈萨克斯坦,中国企业具有效率优势。
就畜牧业而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草场面积分别为2.62亿、502.3万hm2,中国远远大于哈萨克斯坦。对人均草场、草原面积和人均畜产品产量作比较,哈萨克斯坦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单产上中国则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哈萨克斯坦正在实施“2011―2015年扩大牛肉出口计划”。根据该计划,将建立良种牲畜培育场,并从国外进口7.2万头肉畜。此外,还将建立可产15万头牛的育肥场,以及母畜总数达30万头的农牧场。在农场主的支持下,该计划在2011年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已建成产量达1.77万头牛的5个育肥场,进口了1.35万头,农牧场也购买了5.56万头牛[4-5]。
关于哈萨克引进良种牛的种类,主要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分布较广的海福特牛和安格斯牛,以及来自法国的夏洛莱牛和奥布拉克牛。对于从关税同盟成员国及欧美进口牛,哈国农业部还提供一定的补贴:从欧洲进口1头牛补贴14万坚戈(约合948美元);从澳大利亚和南、北美洲进口1头牛补贴21.4万坚戈(约合1 449美元);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进口1头奶牛补贴10.7万坚戈(约合724美元)。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哈萨克斯坦将发展畜牧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哈国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畜牧工作:一是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工作。通过进口种畜产品及发展繁育基地等措施,提高畜禽繁育的水平,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二是扶持和发展中小型农场和家庭型农业经济。尤其是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种植饲料及安装灌溉系统。三是建立饲料企业,为畜禽提供优质饲料。四是推广使用现代化畜牧业技术,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尤其是推广干旱地区储水技术,保障动物饮水。
近2年,随着国内牛肉价格不断攀升,国内部分企业计划利用国内的肉牛养殖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利用哈国当地的土地资源、天然草地资源和肉牛养殖扶持政策,在哈国建立肉牛养殖场,发展肉牛养殖业,所生产的牛肉部分在当地销售,部分牛肉产品可以通过口岸运回国内销售,赚取相应的利润。
6 参考文献
[1] 卡比努尔・库拉西.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的基础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3(3):52-53.
[2] 李豫新,朱新鑫.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区域合作机制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10):11.
[3] 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3):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