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告效应分析范文

广告效应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告效应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告效应分析

第1篇:广告效应分析范文

讯:公告栏发展非常迅速,随着BBS在Web上实现,现在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访问BBS,因此大大简化了操作。

在讨论组中赢利性质的广告是粗野和无礼的,在讨论组中信息要短小精悍,主题要鲜明且与讨论组的主题相符,要相互尊重,互通有无等。下面是借助讨论小组的BBS广告注意几点:(1)与讨论组主题相符的通知、短评、介绍性质的信息。(2)在撰写文字时,短小精悍是必要的,要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3)要注意这类信息的频率。(4)经常更新文章。

公告栏广告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在某个组中单独挑起一个话题。(2)选中一个话题,巧妙地插入。(3)最简单的方式是选择某个组的适当位置,单纯地粘贴广告就行了。

在公告栏广告信息的步骤主要有:(1)根据广告信息的主题选择讨论组;(2)阅读组中的文章,看一看当前存在着哪些话题,哪些话题参与的人多;(3)查看有没有与你要的广告信息类似的文章存在;(4)起草自己的广告;(5);(6)定期跟踪,查看自己的广告是否存在,有没有人响应,是否引起某些人的敌意和反感等;(7)根据反馈和效果,修改方式和文字,在适当的时候再次。

第2篇:广告效应分析范文

关键词:儿童消费;心理;广告设计;旺旺

一、广告设计对儿童消费的效应分析

广告设计中的效应就是其对产品对象,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相关对象的影响,因此儿童消费群体中的广告设计效应分析实际上就是广告设计对儿童消费群体的影响。但由于儿童并没有直接的购买力,其购买力主要来自于儿童的家长等,因此这类产品的广告设计在考虑到对儿童的影响时,还需相应考虑到家长的购买心理。从广告设计的效应分析来看,一般可以分为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即我们所说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对于所有广告来说,都应当尽可能的扩大正面效应,避免负面效应的出现。尤其在消费对象为儿童时,受到儿童独特的心理发展状况,更应当注意避免负面效应的出现,防止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1.正面效应。儿童消费广告设计中的正面效应指的就是广告设计在符合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对儿童消费群体有积极的影响。不仅可以增强儿童和家长的消费欲望,甚至可以让儿童在看到该广告时,可以从广告的透露的信息中取得一些收获,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从广告设计对儿童消费的具体效应来看,首先分析对儿童群体的具体影响,广告设计可以培养儿童的品牌意识。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品牌意识不是一种不良的消费购物观,而是一种有助于人们区分不同品牌在功效上的侧重点,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现代社会中,各种广告琳琅满目,让儿童从小接触品牌,有助于他们形成一定的品牌意识,继而学会如何选择、区分商品,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观,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广告设计的影响对象除儿童为,对产品的生产商也有一定作用。首先广告设计可以增强儿童消费群体对品牌的信任感。一个好的广告设计,可以在儿童心理树立起对改品牌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甚至可以持续到成年以后,使得他们一直忠于这一品牌,有助于品牌消费群体数量的稳定。因此,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广告设计可以引导儿童的购买行为,从而增加他们的购买欲望。无论是儿童还是普通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常常会出现选择困难。“由美国广告研究基金会(ARF)主持完成的广告调查确认项目(CRVP)发现越受观众喜爱的广告,销售能力越强。在荷兰,曾进行了这样一项行业研究,SPOT跟踪23个电视广告,试图估计这些广告对品牌认知度和购买倾向的影响。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在有效性方面,40%以上的变化程度是由广告喜好决定的。”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不会像成人顾客那样通过对比产品的价格、性质等来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品,更多的时候儿童是被广告所吸引,可能广告中有吸引他们的元素,由此产生对改商品或品牌的购买欲望。所以广告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了儿童的购买行为,增加他们的消费欲望。

还需注意的是,儿童作为消费群体的一种,但是在一些时候他们没有直接的购买力,需要通过家长来进行购买行为。因此广告设计除了要吸引儿童目光外,还需要适当将产品性质的信息透露在广告之中,当吸引儿童目光后,儿童会像家长表示想要购买这一产品,这时家长往往会细看产品的性质,如果符合心中要求的话就会购买。

2.负面效应。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广告设计亦是如此。好的广告设计对儿童产生正面效应,使得双方达到共赢的局面。而一些广告设计,同样具有负面效应。广告设计对儿童负面效应就是指其带来的消极作用,不仅违背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准则,甚至会违背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从具体的方面来看,广告设计在儿童消费群体中的负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可能诱导儿童产生不正确的消费观。广告设计可以引导孩童树立品牌意识,但是过度的消费宣传可能会给儿童的消费意识产生不正确的引导,刺激儿童的购买欲望,导致在儿童群体之间逐步流行攀比之风,这种现象在现代儿童生活中十分常见,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其次,广告设计有时为了达到语言效果,可能会对常见词语进行变形组合,不符合正常的语法规范,继而误导儿童对词语的使用,不利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

还需注意的就是广告有时会对儿童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当前的快餐文化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挑战,并且不符合中国人成长所需。但是很多快餐为了吸引儿童注意,在广告设计中采用大量儿童喜爱的卡通因素,引诱儿童前来购买食用。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更是对儿童生活方式产生不利影响。

二、旺仔系列广告中的效应分析

儿童消费的广告设计与所有广告设计一样会产生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旺旺公司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台湾宜兰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从1992年起正式进入大陆市场,1996年已经在台湾上市。从目前旺旺公司的产品范围来看,包括饮料、食品等,吸引了大量儿童顾客,甚至很多成年顾客也喜爱旺旺公司的产品。从旺旺公司的产品范围看,饮料和食品都是很常见的食物,很多品牌都生产与旺旺相似的产品,但是旺旺却能在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儿童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与其独特的广告模式是分不开的。

1.正面效应。从旺旺广告的平面设计基本图案来看,旺旺的品牌标志就是一个眼睛向边上看的卡通娃娃形象,而这一卡通娃娃的形象在所有旺旺的产品包装上都可以看到。

产品的包装设计实际上就是广告设计的一种,例如旺旺的经典食品“旺仔小馒头”,在产品包装上也是引人瞩目的。首先作为广告的主体,品牌的标志一定要体现在包装之上。“旺仔小馒头”改变传统的卡通娃娃头形象,将其进行适当的变化,成为一个踢球的小男孩,体现出一种积极的运动精神。其次,在包装上注明“选用新西兰进口乳源”,则说明其产品原料的先进,富有营养。而在设计颜色的选用上,上半部分用鲜艳的橘色以达到吸引人眼球的目的,下半部则采用透明包装袋,让消费者可以直接看到产品的色泽、形状等。从广告设计的基本效应来看,这一设计在图案选择上采用积极的运动形象,符合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求,并且卡通人物和鲜艳的色彩可以吸引儿童眼球,当儿童对商品产生购买欲望时会向家长表达需求,家长再看到产品中标注的“选用新西兰进口乳源”就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信任感,继而完成购买行为。

除了平面广告设计外,旺仔在电视广告的制作中也是值得关注的。从目前常见的旺仔电视广告看,无论是旺仔牛奶还是旺旺雪饼等常见食物、饮料,在广告片段中我们都能发现其特别注重“家庭”的观念。例如在旺仔牛奶的广告中,有两期是受到关注的。一期是母亲拿着旺仔牛奶送到孩子所在学校,孩子则表示出对母亲的感恩,在这一则广告中贯穿的主要因素就是“母爱”的价值观。而另一期广告中,则是小男孩和父亲在在家中一起喝旺仔牛奶,父亲希望孩子可以通过喝旺仔牛奶补充营养,快快长大,同样贯穿了一种“父爱”的价值观。在这两则广告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旺旺在宣传产品的时候,将社会正确的价值观“父爱、母爱”以及“家庭和谐”的理念贯彻到其中,有助于培养儿童孝敬父母,创造和谐家庭的价值取向,因此这就是儿童消费广告设计中正面效应的体现。

除此之外,在旺旺很多系列产品的广告中,例如旺旺雪饼、旺旺大礼包等,在电视广告的录制中,都会体现全家人围坐一起,食用旺旺的食品,宣传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家庭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负面效应。当旺旺的广告在电视上大量播放时,于此而来的争议也是不断的。首先从旺旺广告中对产品成分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往往都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并且有时原料还来自于国外。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大众质疑其是否真的如此富含营养,对身体好;另一方面,旺旺的产品大多都是零食,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虽然其富含多种营养元素,但是其作为零食本身仍然富含很多对儿童生长不利的元素,长期食用仍然会对儿童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旺旺在广告中大量宣传其营养成分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其次,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指出旺旺在电视广告中会宣传“家庭和谐”的观念,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可以视为一种社会正能量的表现。但是从大部分旺旺电视广告中,我们发现其在广告人物和情节设计中,一般会采用较为夸张的拍摄手段。

例如在旺仔牛奶的“母亲给儿子送牛奶”的广告中,本来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情节处理上,人物表情和语言略显做作,让人看了会觉得很假。并且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有些儿童认为自己的母亲不给自己买旺仔牛奶就是不爱我了,这种思想的出现是很可怕的。这些都是其在广告设计中的负面效应所在,广告内容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的培养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旺旺的产品虽然在成人消费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其主要消费对象仍然是以儿童为主,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应当考虑到对儿童的负面效应。在广告拍摄时也可以采取更加自然的拍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采用略显做作的拍摄手法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尤其是在日益变化的社会中,大众需要的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广告,而不是单一的需要靠“特立独行”来博取关注度。

三、儿童消费广告设计中效应的启发

儿童消费广告的主要对象是儿童群体,他们与成人消费群体不一样,基本上不具备敏锐的分辨能力,这就导致不正确的消费广告会对儿童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儿童消费广告设计中需要注意到以下三方面因素。

1.增加积极内容,避免消极内容。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增大广告中的积极内容,避免消极内容的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每天可以看到的广告不计其数,平面的、动态的甚至可以切身体会到广告之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广告,有些让我们觉得舒心,增加购买欲望,有的却让人感到厌烦,更不要说去购买了。儿童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广告,有时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区分广告中词句的真正含义,家长也不可能随时都在儿童身边,帮助儿童解释。因此在现代儿童消费广告设计中,应当将浅显易懂的积极内容融入到其中,让儿童通过广告可以感受到一种正确的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以这一点为基础,再融入需要宣传的产品,正确引导儿童的购物心理。

2.加强相关法律监管力度。法律对广告具有监管作用,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广告中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可以欺骗、误导消费者。但仍然有一些厂家在利益的驱使下,钻法律空子,希望吸引儿童眼球,推销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对儿童广告进行严格的监管,避免误导儿童消费的情况出现。

3.加强公益宣传力度。公益广告在我国电视广告中也经常出现,儿童消费广告设计可以融入公益广告的相关理念,将公益思维融入到广告设计之中,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做出一个正确的榜样。

四、结语

消费产品广告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产品,而儿童消费产品,不仅仅要吸引小顾客的眼球,更要吸引家长的眼球,并且在广告中要富有积极向上的内容,避免负面效应的出现,从而满足儿童和家长的心理需求。因此相比与一般的广告设计,儿童消费广告除了满足一般的产品消费广告要求外,更需要结合儿童和家长的心理来进行设计处理。

参考文献:

[1]赵冰清.广告设计在儿童消费群体中的效应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7).

第3篇:广告效应分析范文

[关键词] 英语广告 消费心理 语言

一、广告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迅速加深与扩大,广告逐渐成为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和人们获取外在信息的重要途径。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效用,已逐渐从普通英语中独立出来而发展成为非规范化的专用语言,用词造句与普通英语也有着许多差异,并随着广告的发展、时代的前进、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变更而变化。怎样的广告活动才能够激起消费者的欲求,怎样的广告词能够促使他们购买并持久地使用广告主的产品呢?要探讨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广告心理学及广告英语进行研究。

二、广告运作的心理机制

一个成功的广告,在于积极地利用有针对性的诉求,把广告主所需传播的信息进行加强,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消费者对广告主的产品发生兴趣,并进而刺激起消费者的欲求,促使其产生购买行为。可以看出,广告发生作用的这一机制和过程完全是心理性的,而广告也是针对消费者的物质欲求心理而发。这就是所谓的广告心理功效,它是广告宣传通过对消费者的感觉和知觉刺激去激发消费者的认知过程的结果。

要想有效发挥商业广告的认知、诱导、便利、教育和促销的心理功能,将广告的语言文化因素、心理功能与消费者心理活动联结起来,在广告设计中必须充分重视对消费者心理活动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增强广告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和诱导力。

三、英语广告与消费心理

一般地讲,广告与消费者心理联系的过程大体如下:引起注意启发联想增进感情增强记忆实现购买。那么优秀的广告在语言上是如何揣摸消费者的心理,刺激消费的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多采用简单句,祈使句,省略句,避免复合句,节奏明快活泼,琅琅上口,增加可读性,易于传颂,易于记忆。

例如:The taste is great(味道好极了!) 雀巢咖啡

Ask for more.(渴望无限。)百事可乐

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斯威尔咖啡

Impossible is nothing(一切皆有可能!)Adidas

2.多采用疑问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与参与。疑问句在广告中颇受欢迎,因为疑问句可以有效调动消费者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参与性,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起到启发联想的作用,使消费者参与到广告中来。

例如:Arthritis pains? All you need is Bayer Aspirin.

关节痛吗?你需要Bayer牌阿司匹林片。上面这则广告站在用户立场上以问句形式出现,目的在于吸引读者去思考,去寻求答案,去购买。

3.注意当地文化风俗,增进与消费者的感情。由于社会文化不同,英汉民族观察事物、对待事物的角度和观念也不同。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会习俗。要使广告的商品被接受,打开市场,就要使广告迎合当地价值观念,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如,著名的 “金利来”(goldlion原意金狮), 正是迎合了中国百姓求吉求利的心态。

索尼公司名字的修改也可以看作是广告要顺应当地社会风俗的一个例子。50年代末期日本“东京通讯工业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平认为,公司名称外国人不容易念,决定改名为 Sony。公司名字的修改对于索尼在西方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采用各种修辞方法,引起注意,引发联想,刺激购买欲望。英英语广告往往会采用各种修辞方法,加强广告的感染力、渲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引起注意,引发联想,刺激购买欲望。

Poetry in motion, dancing close to me.(动态的诗,向我舞近。)丰田汽车这一广告把汽车比作诗歌,在心理上给人以华美优雅的暗示,引起消费者的美好联想,最终能刺激消费欲求。Flowers by Inter-flora speak from the heart. 这是一家花店的广告,拟人手法使鲜花成为传递情话的使者,充满了浪漫的情怀,无疑能被消费者在众多花店中能一眼选中。

We lead, others copy. 我们领先,他人仿效。理光复印机广告中的“copy” 一词一词双关,既有复印的意思又有仿效的意思,不但语言优美流畅,还可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堪称是广告中的经典。

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丰田汽车的这款广告是仿照《独立宣言》中的“No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则广告就是将名句改头换面,以人们熟知的知识为源泉,用简练鲜明的语言形式助广告语的记忆和传播,有着无法估算的促销效果。

Most spacious and luxurious. 运用了押运;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运用了对偶手法;等等。

四、结论

英语广告的语言在广告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语言的完美驾驭能使广告语简洁明了、新颖别致、节奏和谐、韵律优美、机智幽默、生动诙谐、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产品的认同,产生购买欲望并最终促成购买行为的实现。因此,企业在选择英语广告时必须充分重视对消费者心理活动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只有那些具有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和诱导力的广告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胡春琴刘伶:广告英语的修辞魅力与消费心理[J].文化论坛,2005(17):212

第4篇:广告效应分析范文

关键词:酒文化;文化起源;文化诉求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60 -02

酒的历史源源流长,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自古以来酒就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酒文化已经融入了人们日常的生活、社交中,并形成的独特的酒文化。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关注酒的同时,更开始关注酒的文化内涵,酒甚至成为一种精神消费品而存在。因此,酒文化则成为广告诉求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酒类广告与酒文化关系

随着酒类市场的繁荣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各酒类企业都努力寻找一种有效广告营销的方式来宣传酒类产品,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得消费者对酒类产品产生较好的认同感。在现在酒类“同结构、同等级、同质化”的市场上,酒类厂家大多实施了文化营销的策略。厂家之所以选择文化诉求为酒类广告的主要诉求手段,原因如下:

(一)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酒文化已经和酒紧密结合

中国的酒文化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酒文化随着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在社会进步,科学文化空前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面貌、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同日而语,而酒文化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范畴也得到广泛的发展、完善与弘扬,其深层次的发掘、研究和展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二)酒类广告具有其特殊性

酒类广告的特殊性主要取决于酒的本质的特殊性,在中国长期的文明历史中,酒从起最初的普通消费品成为作为一特殊的消费品,它成为一种文化——酒文化的载体,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人们在消费酒类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的消费,这就决定了酒类广告有其自身独特的特殊性。

因此,由于酒的特殊性,酒类广告营销的宣传,除了一般商品广告的实体宣传以外,还要重视文化宣传。因为文化是产品品牌中最具个性和最长久的因素之一。同时,在文化宣传中,在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以外,还要注重对酒类特有文化的宣传。对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能够使得酒类厂商寻找到一种合乎自身的、有效的文化诉求方式来表现酒类广告。

二、酒类广告文化诉求辨析

(一)酒类广告独特的文化诉求手段

1、突出自身的历史

这类酒广告主要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历史厚重感,迎合消费者对历史的认同心理。所以,在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很多的酒广告的中都强调了其产品或者其厂家的悠久历史。例如,国窖1573、泸州老窖、水井坊、剑南春、……等等。这些品牌在其产品的广告当中都突出了一个“历史悠久”字,例如,“品尝400年历史的”国窖1573、“千年精酿的”剑南春、……等。通过这种历史的注入,使得消费者该品牌酒形象的正统、正宗表示认同,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在最大程度上取得了品牌认知感,在这些酒类广告中,有很多都取得了不错的广告效果。

2、著名的历史人物

“李白斗酒诗百篇”,中国古代的不少诗人都爱酒、好酒。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浇出绚丽的诗篇!

将著名历史人物作为一种品牌的代表形象,将他们引用到自己的产品当中。这也是目前国内许多酒类企业常用的广告策略,一是因为著名历史人物为社会所熟知,能使该品牌较易被消费者接受;二是这些酒广告中历史人物都与酒有着联系,在消费者心中很容易将这些历史人物作为该酒的品牌等同;三是由于历史人物已年代久远,使产品能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年代久远的认识,符合普遍的消费心理。

3、塑造产地文化品位

白酒优势产地是对白酒酿造文化最好的界定:如仁怀是酱香酒最好的产地,宜宾是五粮浓香的源头等。塑造白酒产地的形象,就是弘扬正统的酿酒文化。例如:茅台镇当地的酿酒史可追溯至汉代。而茅台文化主要是以茅台酒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隶属于夜郎文明,其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浑厚,兼收并蓄、风格朴实,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它的生成、发展和辉煌有其固有规律,随历史发展而发展,呈不断上升完善之势。

在《中国白酒五十年》一书中,沈怡方、曾祖训等德高望重的专家,回顾了五十年来白酒发展的历程,鲜明地提出:现代勾兑技术,只能生产出中档的白酒,高档白酒只能在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诞生!传统酿造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茅台、五粮液的经典案例证明了这一特征。茅台酒具有不可移植与不可克隆性,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出茅台酒。因此,利用酒的地域性,来塑造酒产地的文化品位,能够形成独特的地理、口味、文化上的优势。

4、打造地域民俗文化

“民族的才是最有特色的”,这个观点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这是因为在物质文明相当发达的今天人们开始更注重精神的需求,开始注重民族传统。许多具有浓郁民风民俗的活动、仪式都被人们重新延续。

民间传统的文化是从人们自古以来在日常生活中各种风俗习惯、行为喜好等多方面逐渐趋于统一而慢慢形成的,人们长久以来一直都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因此人们对民族文化非常熟悉,也是非常容易接受的。而且地域民俗文化,在独特的地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酒类广告运用民俗文化,能符合该地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例如,宁夏红的酒广告以“红”为中心,其目的是想用“红”将该产品和喜庆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里红色就是代表喜庆的。

第5篇:广告效应分析范文

它们分别是:

1、营销等于销售。

2、营销等于炒作。

3、营销等于社会化传播。

其中,第一种错误认知普遍存在各行业,认为营销的唯一目的是“卖货”,这带来了浮躁的急功近利做法,更让企业看不到营销的本质是正确理解用户需求,并努力去创造用户真正认可的价值。该观念造成大量企业患上了“营销近视症”。

第二种错误认知是一众所谓“营销大师”通过“点子”、“策划”,向用户兜售他们本不需要的东西,甚至将产品品牌改头换面,夸大其词,用博人眼球的方式吹嘘本不存在的价值。用此种方式“营销”的企业无疑于在自杀,此观念让营销背负了“忽悠和作恶”的骂名,造成了行业大面积的“营销歪曲症”。

第三种错误认知来源于对“互联网思维”的盲从,这时候,企业对“社会化营销”寄托过高期望,认为其代表了一切,而不对营销做更“完整”的理解。

这种思维往往过度看待营销中的“传播”职能,轻视对品牌价值的探索、明确、定位;另一方面将社会化媒体视为单向传播工具,将过去在传统渠道上制造的大量噪音搬上互联网,深入骚扰用户,搞不清楚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和用户交互的真正意义及正确方式是什么。他们患上的是“营销焦虑症”。

近视!歪曲!焦虑!是今天营销人面临的现实困境,这三种错误思维相互交错,除了人们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局限本身,更有特定主体的利益驱使问题。

比如,企业的CMO们因背负太多KPI而导致其习惯性地追逐短利;另外,如果今天一个大品牌将一个糟糕的营销战略和一大笔预算一起交给某Agency,除非大卫·奥格威再世,我们也很难想象营销机构有主动去纠偏的动能。在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营销机构帮助品牌去梳理正确的营销策略要冒着“把客户往外推”的极大风险,即便品牌的出发点本身有问题,他们还是倾向于忠实于计划地加以执行,即使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相互质疑和扯皮,也不在首要的“生存”考虑范围之内。

回到一个基础命题:如果一个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本身没有正确的营销观,一连串错误、尴尬和灾难接踵而至就不稀奇。今天的营销从业者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难”,一方面要抵御行业充分竞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还不得不与错误的营销观念做持续抗争,身心俱疲。

基于这些原因,若要改变每个营销人的职业环境,让他们受客户理解、尊敬;让她们创作时身心愉悦;让他们在向亲友介绍工作的时候,对方不因脑海中浮现“搞推销的、忽悠人的、发骚扰信息的”,而一脸惊魂未定的闪烁目光,我们就必须向那些不正确的营销观宣战!必须坚持己见,不向错误的思维妥协,并通过不断探索营销的真实本质,来帮助客户,同时也帮助自己成长。

这是写本文的一个基础想法。

本文从一个基础问题开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借着对此的探讨,希望得出——“用怎样的结构性方法,可以帮助品牌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市场营销?”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先用在市场营销历史中做短暂巡游的方式,来看看今天的营销本质都经历了哪些变迁。

一、在营销简史中探寻其本质

1948年,当37岁的大卫·奥格威创建奥美,并开始在广告界相继取得成就,距离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确认4P组合尚有差不多20年时间(后者问世于1967年)。可见开始我们并没有营销的思想家,但早已有广告界的巨匠。

定位理论之父艾·里斯在2014年的一场演讲中描述了那个时代:“50年前我在纽约开了家广告公司,当时广告界受3位思想家影响,罗素·瑞夫斯、大卫·奥格威和李奥·贝纳。”艾·里斯总结瑞夫斯的方法是USP(独特销售主张),李奥·贝纳强调创意,而大卫·奥格威认为广告是对品牌的持续投资。显然,这些思想包括“定位”本身,都是以企业的广告行为为发端的,那正是一个“强广告驱动”的营销时代。

这一点在“定位”理论上体现明显,宝马的Slogan坚持用了几十年——“终极驾驶机器”,这是对应沃尔沃最“安全”汽车的竞争定位策略;百事可乐针对可口可乐的The real thing(正宗货,那就是老)定位了“年轻一代”,成为百事历史上最成功的营销策略。而所有这些,几乎都是通过广告战来实现的。利用广告,以差异化角度进入顾客心智正是定位理论的精髓。

被奉为圭臬的4P理论由杰罗姆·麦卡锡提出,通常被认为是现代营销学的起点。4P走出了广告唯一的视角,开始围绕产品、定价、渠道、促销来做全面性的思考,让营销真正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一部分。4P出现后还有不同学者提出4C、4R乃至4I。4C加强了对“需求”和“关系”的关注,强调品牌并不仅是在卖东西,而是持续性地经营与消费者的关系;从Promotion,到Communication,4C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这些理论之前,有SWOT分析,有偏宏观的PEST模型,还有由温德尔·史密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经菲利普·科特勒完善放大的STP: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Targeting)、市场定位(Positioning);之后,又有由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提出的“五力模型”,带来了大家熟悉的3大战略思想:“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一化”。在这个时期,营销从广告驱动,愈发发展成为一张又一张涉及企业战略战术的复杂图表,并尤其强调竞争。这是一个营销繁复的时代,这是一个强调科学与竞争的营销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中,唐·舒尔茨提出“整合营销传播”(IMC),试图让营销回归简单。IMC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与市场营销相关的一切传播一元化。该理论一方面把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PR等统统纳入营销范畴;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能够将统一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Speak With One Voice(用一个声音说话)是其精要。

提到上个时代的营销思想不得不提管理大师德鲁克。德鲁克曾犀利地指出营销不等于销售,甚至互斥——“营销的目的就是使销售变得没有必要”。认为,在调研中,理解客户比量化分析重要,量化分析无法替代营销者的主观思考和直观感觉。

德鲁克甚至认为,企业有且仅有两个基础职能,即营销和创新!德鲁克给营销界吹进了新风。

乔布斯无疑是后来的集大成者,乔布斯曾说——“对我来说,营销学讲的是价值观。”他将企业的营销行为指向了一种非常明确、高辨识度的价值创造,以及与之匹配的价值理念的深入人心。

二、移动时代的营销本质——“价值驱动”

经过这番短暂的历史巡游,我们发现,市场营销跨过了最早期的“广告驱动时代”和稍后的“科学竞争时代”,期望过去这些理论预言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交互革命,及与之相关的创新营销模式显然并不现实。那么,今天的市场营销到底是属于哪个关键词?

宇见认为,应该是——“价值”。应该说今天正是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3.0》中所定义的“价值驱动型营销时代”。

近年来,越来越多提法将营销引向了明确的“价值导向”。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于2013年7月对市场营销下的定义是:“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

菲利普·科特勒在《跟德鲁克学营销》一书推荐序中写到:“我现在根本无法接受‘营销只是广告和销售’的说法,也不能接受‘营销只是处理好4P’的说法。所有这些只是重要的战术性工作,但不代表营销的全部内涵。若要理解营销的全部内涵,必须全面地看待营销。成功的公司就是这样看待营销的。在这些公司中,营销是驱动力。通过创造价值、宣传价值、传递价值来赢得客户、留住客户并拓展客户是其首要任务。”

鉴于此,在第14版的《市场营销原理》一书中,营销的定义被简化为——“企业为了从顾客身上获得利益回报,创造顾客价值和建立牢固顾客关系的过程。”

为什么市场营销从广告、科学管理、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了价值导向?

我们可以从技术、商业思维和人文情怀三个方面探寻这种变化的踪迹。

在科技方面,信息交互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也就重塑了这个时代的营销。

具体而言,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现实扭曲力”超强的黑洞型工具,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消费者沟通平台。无论社交媒体还是自媒体,这个平台将过去营销链条上的大部分环节都吸附到了该平台上,既有产品展示、广告媒介、渠道销售,又有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这使得品牌价值传递的路径大大变短,不再需要像上个时代,通过“广告”走一个迂回的反射弧。移动互联网减少了产品触达用户的中介环节,触达成本和时间也大大降低。现在,用户对品牌、产品是不是真正有价值具备了更高、更快、更强的鉴别和传播能力,产品和品牌是不是有独特价值比过去更加重要了。

商业思维的变迁,是营销走向价值导向的第二个重要推动力。

回到对营销发展有重大推动力的“定位”理论来看,该理论强调,要以差异化的姿态进入用户心智,如果某品牌已占据了用户心智,其它品牌期望采用同样定位进入用户心智的举动就不会成功。在《营销战》中,定位理论强调企业选择每一种战略都必须紧盯对手,“通过走到对手的对立面来定位”。百事可乐、宝马汽车,乃至该理论经常谈及的啤酒、汉堡、牙膏行业,普遍采取了这种差异化的“定位”竞争策略。

高度重视竞争对手,是定位理论的显著特征。纵观同一时期,无论是SWOT分析,还是“五力模型”,竞争似乎就是一条不言自明的真理,被普遍性地置于这些理论的背景之下。然而进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情况开始变得不同,今天如果我们想要对“竞争”思维提出一些反证,那就可以多看看像星巴克、无印良品、耐克、苹果、特斯拉、谷歌、Facebook这类品牌崛起的故事。这里面一些品牌虽然不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但到了这个时期,他们反而比过去更成功了。事实上,这些品牌大部分是“品类”而非“品牌”的开创者,在他们之前,类似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几乎没有,他们的成功并非来自与竞争对手的对标、定位,而更多地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与发现。

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早年赴意大利,收获到一条对其一生至关重要的价值发现:在意大利,人们不仅喜欢喝咖啡,更享受咖啡馆里的氛围和与之相伴亲密社交。据此,星巴克逐渐形成了“第三空间”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并借此崛起。

无印良品是另一个例子。该品牌由最初提供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逐渐升华为通过生活哲学、设计理念、美学主张,来创造和推广一种新生活方式。无印良品设计顾问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曾这样描述:“无印良品追求的不是‘这样好’而是‘这样就好’。

它将价值赋予可接受的质量,一种倡导以理性的视角来使用资源的哲学。”这是该品牌的价值发现。

苹果的故事大家就更熟悉不过了,今天没有人会说苹果的成功是基于与诺基亚的定位竞争。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看电动汽车特斯拉。特斯拉CEO马斯克曾不止一次提及他之所以能在多领域成功,都得益于对“第一原理”的思考。

马斯克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谈到:“我们运用‘第一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其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马斯克的逻辑可以用《从0到1》作者Peter Thiel的一句话总结——“竞争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扭曲了我们的思维模式。”这是对过去竞争营销思维的一种反思。和星巴克、无印良品、苹果一样,特斯拉的成功在于以不一样的价值发现制造了新产品、并开创了新品类。在这些案例背后,我们看到了在商业思维的演进中,越来越清晰的价值探索思维。除了科技和商业思维的变迁,还有我们不可忽视的“人文”因素,也是导致营销向价值导向发展的主因。

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3.0》中谈到:“现在营销者不再把顾客仅视为消费的人,而是把他们看做具有独立思想、心灵和精神的完整的人类个体。如今消费者正越来越关注内心感到焦虑的问题,在混乱嘈杂的商业世界中,他们努力寻找那些具有使命感、愿景规划和价值观的企业,希望这些企业能够满足自己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问题的深刻内心需求。”

第6篇:广告效应分析范文

关注效果、指导投放、节约成本、优化效益

推广计划的管理广告流量统计了解访客兴趣、行为SEM的辅助优化业务目标的转化监控推广媒介对比优选

一、85%的广告没人看

绰号因特色而比名字记忆率高8倍

Quester视角:“断臂”“珊瑚虫”“范特西”,善用这些词汇,能让你的作品有时代的烙印。Intel给每款芯片都搞一个“绰号”,也是为了市场的推广效应。

以上三点,第一点应该由广告公司和客户共同承担责任,第二点纯粹在于广告公司,第三点广告公司应该负主要责任。

在广告公司里,如果你是策划人员,你应该着重在第一点,如果你是设计人员,应该着重第二点,如果你是媒体开发人员,你应该重视第三点。

二、看广告标题的人数是看正文人数的5倍,也就是说标题比内文多5倍的阅读力

解读:也就是说,标题和内文的阅读效力是5:1。显然,你的广告应该有一个标题或者是口号类的东西。

Quester视角: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是设计人员的话,应该给予广告标题多大的篇幅和分量?这个调查结果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当然,在标题里说什么,是下一个问题。

三、如果在标题里能畅所欲言你就浪费了80%的广告费

解读:原因和上面一样。这里只是说你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内容,应该包括什么(按照以往的广告经验,他们建议将品牌名称或主题内容的名称嵌入到标题中去,比如:“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等等。但是并非一切都是这么教条),以及如何吸引注意(传统的3B原则,婴儿、美女、野兽)。

Quester视角:“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是黄沾的广告金句。黄沾写过一本关于广告的小册子,有兴趣的人应该找来读读。

标题说什么,绝不是上述3B原则这样的用法,3B是用于广告画面内容的选择的参考,而不是标题。

文字的吸引艺术,是另外的技巧。

四、广告空白增加1倍,注目率增加0.7倍

Quester视角:这是内容与空白的比例关系,很难做到的平衡。

我们试着按这个假设做一个推理:

A4幅面的广告面积,常用的排版文字,无特效纯文字排满,1/4行空。相信这个的注目率应该是很低的标准,我们假定值为1。但是经过测试,即便是将文字行空加一倍到1/2空,起注目程度也没有太大变化。甚至达到2倍行空,也不会有什么改善。

这说明,这个“空白”是指的“集中空白区域”而不是“平均分布”的方式。

那么,也就是说,画面需要空出一半的空白位置来,才能达到原来效果的1.7倍注目率。(其实如果所有广告都空出一半来,肯定都会被人看到的,不是因为内容,而是因为奇怪)那么这样空出一半来,就要经受考验了,客户的接受能力?内容的充足性?空白的性价比(越是低廉的产品,越不值得这样做)?

五、数字“100”元比“一百元”更打动人心25%,因为它接近实际

Quester视角:“接近实际”的说法比较牵强。应该说,阿拉伯数字比文字的传达速度要快,无国界理解限制,“无阅读”直达大脑,因此,在文字中夹杂阿拉伯数字,会增加文本的理解速度。(按照中国国家文字标准,凡是能在文字中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尽量要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不是中文数字,也是“数字说话原则”,方便速读)

六、彩色广告是黑白广告的5倍

解读:一个好的理由去说服客户做彩色的广告,如果价格不是5倍的话。

Quester视角:如果在彩色丛林中突然跃出一只黑白斑纹的斑马,是不是同样会吸引你的目光呢?因此,要理解,差异才是最大的吸引力,而不是形式如何。

七、广告语8-12个字最易记忆

Quester视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号了。有时候口号和标题是一体的。

是否便于记忆,还看押韵与否

“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一个很好的例子。(音韵学是中文的一个独特部分,音韵不对,会让口号生涩喑哑,难以上口)

八、广告正文20个字阅读人数为10,50个字阅读人数为5,500个字阅读人数为1

第7篇:广告效应分析范文

关键词:女性消费心理;平面广告创意;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060-01

随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日渐提升,该群体在家庭消费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中国市场迎来了“她时代”。我国女性消费者在10年前,就已超过4.8亿,占全国的48.7%。面对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推出迎合其消费心理的广告宣传,在占领市场份额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各年龄段女性消费心理分析

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女性消费者主要分为三个年龄层:22-28岁、29-35岁、36-45岁。以下是对各年龄层女性消费的心理分析:(1)22-28岁的年轻女性消费者大部分已经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有较为独立的经济主导权利并处于恋爱、婚姻的阶段,这导致年轻女性注重外在形象,“女为悦己者容”求美心理被强化。此外,该群体经济负担较轻,消费时较为随心所欲,容易产生冲动消费、从众消费;(2)29-35岁的中青年女性在这一阶段由“女儿”转变为“妻子”“母亲”,这使得女性的注意力逐步转向了家庭,闲暇时间和社会交往均比生育前有所减少。消费时更多的考虑产品的质量、价格、口碑等因素,在消费心理上也更趋于理性化;(3)36-45岁的中年女性,冲动、从众等一系列非理性消费心理已经彻底褪去,对于广告的宣传毫不动摇,对于新品牌往往持怀疑态度,偏向于购买老品牌商品。在清楚了解商品、明确购买必要性的前提下,才会做出购买行为。

二、女性消费心理对平面广告创意表现诉求手法的影响

1.情感诉求。女性感情丰富、细腻,常会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抓住女性这一特点,正是打感情牌广告的突破口。很多广告就是利用了女性的同情心、同理性,采用以情动人的广告形式来打动女性。王品台塑牛排广告没有直截了当地点出餐饮类的特色属性,而是从侧面将温暖传递给消费者的广告手法,令人印象深刻。

2.美感诉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特质在女性身上显现的特别明显。所谓美不仅仅只是姣好的容颜和曼妙的身姿,一切与美相关的事和物,都能诱发女性的浪漫情怀。法国时尚品牌――丽派朵,在新产品推出的平面广告中将浪漫气氛与芭蕾舞者的优雅气质完美结合,体现了商品的美感与气质,满足了女性对美的诉求。

3.个性诉求。时代在变,女性的消费结构也开始变化,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精神需求开始高于物质需求。她们开始寻找能够代表自己个性的符号化消费,为紧凑、乏味的日常生活增添一些乐趣。2011年卡西欧推出全新EXILIM数码相机,该广告将外观俏丽的数码照相机与女性常用的口红、睫毛膏等化妆品巧妙结合,完完全全抓住了女性的自我需求。

三、女性消费心理对平面广告创意表现形式的影响

1.抽象夸张的视觉创意。 “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虽然这是文学家高尔基对于夸张在文学的影响,但夸张手法在平面广告创意中同样适用。明显夸张或放大平面广告中的元素,强化该元素的美和特点,加深受众对商品特性的记忆。虚拟世界往往是我们内心的幻想,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广告能够激发女性的联想、创造。女幻想具有强烈的浪漫情怀,广告充满戏剧性和想象力能从精神和文化方面对女性进行引导,使其产生良好的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将思维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诠释广告创意,使其生动而有力。

2.图文结合引发形意想象。将抽象概念转化成可视化图形是广告创意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视化图形与文字相结合,在准确传达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赋予受众超出想象的趣味,达到最佳效果。女性对图形和文字较为敏感,而且图形具有诱导功能,能够促使消费者对产品信息产生兴趣。充分利用女性的想象力,借助有限的形式语言营造足够的想象空间,是平面广告创意的惯用手法。用视觉语言将女性的内心情感图像化,丰满品牌在女性消费者中的形象。

3.色彩引发强烈情绪。严格说来,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明度产生的。现代女性对色彩和形状的注意力分别大约占到视觉的80%和20%。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的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色彩的情感体验在对女性思维和联想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红、橙、黄给人以温暖、热情、亲近感,蓝、青、紫则给人以寒冷、理性、疏远感,色彩的张力是文字永远无法超越的。色彩在引领时尚潮流的同时,对品牌的识别作用起到一定过的作用,加速了传播。

四、结语

分析女性消费心理对平面广告创意表现的影响,首要清楚女性在先,其次才是消费者。掌握了女性消费心理才能创造出让人难以忘怀的平面创意广告;多重转换的角色也成了广告商针对女性度身定制平面广告创意策略的关键性因素。现代女性的消费心理影响下的平面广告,能够引起创意人对流行文化和趋势的关注,从而挖掘具有利用价值的广告元素,对流行文化进行再创造使广告效果更完美的呈现。

参考文献:

第8篇:广告效应分析范文

关键词 男性消费者 角色 男性消费心理 广告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男性消费心理

消费者行为融和了营销学和心理学为主的两大学科,反映了消费者个人或群体获得、消费、放弃产品、服务、活动和观念的所有决策及其历史发展。在个体研究的过程中,“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尽管消费者行为学家们试图用不同的模型或维度来解释不同的消费者行为,然而在消费者心理方面的自我概念研究仍然较少涉及性别、年龄等因素,而更多的关注于使用产品本身。国内学者杨晓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系统的中国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模型,即著名的"SF模型”。作为消费群体的另一半,男性在市场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和男性消费品的消费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曾德明对男性消费者自我概念以模型构建形式进行了研究。

男性消费心理是指男性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时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往的调查研究总结出男性消费心理的特征表现为:(一)注重质量,实用为主。(二)目的明确,迅速果断。(三)自尊心强,讲究面子。(四)减少麻烦,力求方便。

二、男性消费概况:兼论与女性的比较

马克・施伟恩西奇分析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产品统计数据后,认为美国男性积极地将大量的消费活动并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表明男性消费的娱乐休闲商品大概是女性的两倍,且为此花掉了可支配家庭收入的30%左右。越来越多的男性广泛卷入到市场经济的种种消费行为中。男性作为消费者的角色在社会上逐渐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认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融和,两者之间的性别差异也在不断缩小,新一代的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男性消费已不再局限于高端商品的孤岛上。根据尼尔森2005年的广告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男性消费品广告显著增长,产品的性别因素在广告投放中得到凸显,以男性为主要目标群体的产品广告投放成为一大亮点与上年同期相比,男性美容用品的广告花费增幅超过六成,男装及配饰的广告增长已接近八成。相比之下,女性化妆品的增长仅有一成,而女装及配饰的广告花费更是出现了超过五成的下降。在酒精类饮品这一通常以男性消费者为目标受众的领域,国际知名品牌在2005年前6个月的广告投入也有大幅度的增加。根据尼尔森媒介研究的统计数据,2005年上半年烈性洋酒在国内媒体的广告量大幅攀升,威士忌和白兰地的广告花费增幅分别达到350%和152%,这一现象在沿海发达城市尤为明显。

相反,女性市场的开发在近几年出现饱和状态,一方面说明女性市场较男性发展得更为成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以往女性在消费市场购买行为中所占据的主力地位。女人拥有家庭日用商品选购的决策权。因此早期的生产商和广告商几乎都将目标锁定为女性,很多广告信息的对象是女性,对话方式也是选择女性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而随着男性性别角色的转换,新时代的男性逐步转变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开始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其他途径,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生活品质和气质外观,其消费领域必然将从以往主导的高端产品的消费,延伸到与娱乐、休闲和衣饰装扮等相关的各个领域。众多商家一致看好其市场发展潜力,广告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是以男性消费者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各电视台的体育频道、体育杂志,都将成为广告投放的主要战场。

因此,重新定位男性消费市场,缩减男女差异,引导男性消费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广告对不同年龄段男性消费者的影响

广告活动能够从不同角度影响或“击中”消费者心理;相应的,消费者心理也不同程度地左右着广告的决策和实施。那么,广告又是如何对广大男性消费者产生影响的呢?我们根据发展心理学将男性消费者划分为二三个阶段加以具体分析。

1.儿童阶段

儿童阶段又分为幼儿时期和小学时期。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也称幼儿期,或学前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对性别开始有了懵懂的认识,能够表现出基本的差异:男孩对倾向武力的战斗性游戏有莫名的喜爱,而女孩则更多对充满情感的游戏有兴趣。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产品广告以玩具食品类居多,产品的差异化也不明显,在电视广告的熏陶和同龄朋友的影响下,幼儿对某一产品的渴望显得较为强烈,同时借由幼儿施向家长,形成一种间接消费。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个时期也称为前青春发育期。进入学习期的儿童已经能够掌握一小部分的资金,可以自己选择商品。而男孩子相对而言自由消费的机会更大些。

广告在应用儿童形象中,许多由男孩子扮演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如一则感动许多家长――“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中,小男孩在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后,小小身板硬是将一盆水端给妈妈洗脚。在这些广告片中,男孩子是中心,充满生机和活力,透过广告,不仅传达了消费概念和信息,也宣扬了一种正确培养儿童道德观念的方式。因此,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广告媒体作为社会性因素起到良好作用。

2.青少年阶段

青少年期是指个体从11、12岁到17、18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青少年对自我的同一性的发展和自我概念的稳定。这一阶段的男生的自我意识日益加强,对待事物个性鲜明,因此喜欢购买一些具有特色的商品。且追求时尚,乐意尝试新产品。在选择商品时,感情因素占主导地位:

继80后主人翁消费群体出现后,90后已经成为当今家庭消费中“做主的一代”,更被冠名为“吞时代”(Tweens)。针对这一群体中的男性,广告投放多在网络、电视或是时尚报刊上,以其时尚青春的形象。引领不同以往的消费时尚观。例如百事可乐将目标锁定年轻一代,打出“新一代的选择”的品牌广告语。通过引领潮流,逐渐树立起自己“年轻、活泼、时代”的形象。从1894年迈克尔,杰克逊的“百事,新一代的选择”到1998年珍妮,杰克逊、瑞奇・马丁、王菲和郭富城的“Ask ForMore”,由贝克汉姆、亨利、卡洛斯、劳尔、罗纳尔・迪尼奥等足坛巨星海报至最新古天乐、黄晓明和蔡依林人群篇和京剧篇广告,采用新新青春偶像和明星代言,一贯“玩酷”宗旨,结合中国特有元素,打造出年轻一代的消费文化。

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青少年作为活力的代表成为市场开发的主要目标群体。广告成为这一群体的消费指向标。青少年时期的男性与女性在性别取向有了明确的区分,由此产生的分歧将表现在部分产品的消费上,如衣服饰品类、文化消费类、生活用品类等等。而广告也不再只是单纯地介绍产品信息,对消费目标群实行狂轰滥炸。新时期的广告将以一种理念为核心。借此引导新式的消费观念和方式,标榜出

性别无差异、个性化的时尚消费,青少年中的大部分男性在广告的宣扬下成为这方面的忠实追随者。

3.成年阶段

成年期包括成年初期(18-35岁)、成年中期(35-60岁)、成年晚期(60岁以上)三个阶段。个体从18、19岁到35岁左右,是成年初期,也称其为青年后期。在我国,青年消费者是所有企业竞相争夺的主要消费目标群。这个阶段是青少年的延续,继承了青春时期的消费观念,但是也因为角色的改变发生变化。在经过学校和社会的经验洗礼。男性更多表现出沉稳的个性,在消费上更是注重品牌,形成品牌忠诚度。例如陈道明代言的“简约而不简单”利郎商务休闲男装等,从品牌消费形成一种时尚生活,凸显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个体从35岁至60岁是成年中期,也称中年期。中年期的男性较少参与家庭中的生活消费,这部分多数是由家庭中的女性作为直接执行者。一旦涉及到高额耐用消费品,例如家电、电脑、汽车、旅游、房子等资产性消费,男性的意见和决策成为关键。所以这类高端消费产品的广告在考虑女性的’感性因素的同时,也要关注男性的理性色彩。如房产广告,以女性的视角来看周围环境和附近的学校设施设备,而以男性的视角来考量商业区和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个体从60岁开始便进入成年晚期,也称老年期。老年人产品倾向于保健品和药品。这类产品大多在广告中体现产品的功效,宣称消费者在使用了该产品后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其中,子女的关怀和照顾成为老年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养生堂龟鳖丸广告中父与子的情感交流。这时候,产品的功效显然不是放在第一位上的。

四、男性消费者角色定位发展趋势

让-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文化就是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符合时展的、良性的消费文化,必将对男性和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第9篇:广告效应分析范文

【关键词】体验营销 体验式广告 策略

一、体验营销与体验式广告概念

体验营销是指通过采用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平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生产、经营高质量产品,拉近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体验式广告是现代广告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把焦点放在消费者体验上,将消费者体验用符号化的方式通过各种载体传播展示出来,整合利用多种方法与工具为消费者创造出一个符号化的体验环境,这一体验环境能为消费者感受到,产生令人心仪的体验,并采取反应的一种广告形式。

二、体验式广告与传统广告的差异

核心诉求的差异。传统广告模式依托传统营销,一般只从商品本身出发,专注于功能上的性能和效益,注重从满足产品功能或利益诉求的角度挖掘产品的独特卖点,而不关消费者是否接受。而体验式广告则依托体验营销,更加坚信消费者的体验才是核心诉求,注重为消费者创造美好和令人回味的体验。体验式广告把焦点放在消费者体验上,通过将无形的、不能直接被感觉或触摸的广告体验进行有形展示,用一些可视可听的、与体验有关的实物因素帮助消费者正确地理解、评价体验。

目标的差异。传统广告关注的是产品的销售量、市场占有率及品牌知名度;而体验广告的目标是为受众创造学习、娱乐、超脱、审美体验,并立足于此基础,达到企业目标。

空间观念的差异。体验式广告使空间成为广告信息的一部分,如麦当劳地铁广告#张口闭口都是麦当劳,就是要在空间中透露出麦当劳与您同在的讯号。而传统广告则很少在空间上加以创意。

三、体验营销中的体验式广告策略

(一)基于感官营销的体验式广告策略

感官营销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感官刺激使人感受到愉快、兴奋、美观以及满意的体验。借助感官营销,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实现自身和产品的差异化,激励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并向消费者传递价值。感官体验广告就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要素强化建立消费者感官上的体验。其在广告创意方面的思路可以更灵活,调动更多的感官力量,全方位地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通常在广告作品中,可以依托广告的色彩、音乐、风格、主题及整体形象等刺激人们的基本感官,从而让顾客沉浸在某种环境里,以引发受众的美感或兴奋,激发受众兴趣和增加产品的价值。

(二)基于情感营销的体验式广告策略

情感营销是在营销过程中,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喜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顾客对公司和品牌产生好感,甚至强烈的偏爱。情感营销对于推广消费者参与度高的复杂产品极其有效。

情感体验广告的诉求则是要触动消费者内心的情感,目的在于创造喜好的体验,引导消费者从对广告对象略有好感到产生强烈的偏爱。广告中可引出一种心情或者一种特定情绪,表明消费过程中充满感彩。这种广告诉求的运作需要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能使消费者自然地受到感染,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

例如,“百年润发”广告巧借中华民族夫妻间百年好合的传统美德,以洗发的浓浓深情,把人带入“青丝秀发,缘系百年”的美好境界。因此,“百年润发”洗发水几乎一夜之间名声鹊起。而南方黑芝麻电视广告则引出受众强烈的怀旧情感,堪称利用情感体验的典范。

(三)基于思维营销的体验式广告策略

思维营销是运用智力为顾客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同时鼓励消费者用心思考,使思维更具创意,从而重新认识公司及产品、品牌。思维体验通常有两种方式,即收敛思维体验和发散思维体验。收敛思维体验是指消费者将思路逐渐集中,直至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体验过程。发散思维体验则是拓宽思路、集思广益的体验过程。思考体验式广告诉求就是要启发消费者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它往往运用惊奇、计谋和诱惑等引发顾客产生统一或各异的想法,创造出吃惊、有趣或者愤怒等情绪。通常可以在广告中故意设置讨论的话题,引发消费者积极的思考,使得消费者在思考中对产品或品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或认可,从而接受产品或品牌的主张,或是激发兴趣,引起消费者的好奇心理。

(四)基于行动营销的体验式广告策略

行动营销是通过偶像,角色如影视歌星或著名运动明星等来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予以改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行动营销为消费者创造各种各样的体验机会,包括身体体验、长期行为模式体验、生活方式体验以及与人互动的体验等。行动体验广告诉求主要侧重于影响人们的身体体验、生活方式等,通过提高人们的身体体验,展示做事情的其他方法或另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丰富消费者的生活。

四、体验式广告策略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广告以重视消费者体验而日渐受到青睐,大有替代传统广告之势,但在运用时也要注意参照一定的指导规范,避免带来负面的影响,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和误解。

注重区域观念的差异。体验式广告在跨区域应用时,一定要率先考虑该区域已有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因素,避免因习俗、观念的不同而误用进而造成公司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引起当地消费者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