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医学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方综合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华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就业难问题[1-2]。出现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不畅的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无关系,如研究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临床实际结合少;学术交流不活跃等。因此,为了使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笔者就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3]。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4],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证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论证小组,指导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兴趣和专业要求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实践、收集病例、论文撰写等工作。导师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每名研究生进行辅导,安排专人就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等进行指导、审核,确保研究生熟练掌握基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4结语
评价一名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要坚持综合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不能简单地看的数量和规格,更要看其独立解决科学问题以及与临床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莹,陈学飞.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0-75.
[2]张玲.研究生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0):13-15.
[3]李红枝,毛建文,陈宏远,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13-214.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网络PBL模式;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南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2015JG006)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3—),女,湖南祁东人,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梅毒螺旋体的诊断、致病机制及防控;赵飞骏(通信作者)(1973—),男,湖南邵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梅毒螺旋体的诊断、致病机制及防控。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5-0195-02[收稿日期]2019-10-22
一、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包括南华大学研究生院仍沿用传统导向式教学模式来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才[1]。该模式将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问题解决之间的主从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导致研究生的科研专业知识积累有限,创新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很难实现,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对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新需要。许多问题在研究生科研实施及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2]。
1.早期科研设计阶段面临的问题。尽管部分高校采用弹性培养模式,但绝大多数高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仍为三年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固定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往往还是按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随堂听课,这期间学生尚未真正进入导师实验室,导致研究生真正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时间变得相对紧迫。
2.科研方案/计划具体实施阶段面临的问题。此阶段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方式相对单一,通常通过课题组间隔性地召开组会进行工作汇报或阶段性总结的方式来了解学生们的实验进展,而研究生们平时的沟通交流则通过与同年级或高年级师兄师姐的当面相互请教,甚至依赖导师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一些实验技术方法的传承学习,而且绝大多数研究生通常直接按照导师已设计好的科研方案来实施自身学位科研课题的研究。导师们常因日常工作事务繁忙,无法做到与学生第一时间沟通交流,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导致研究生们在其整个科研计划实施阶段,只会被动按照导师要求实施课题计划方案,而无法自主去探索如何从具体科研实践中发现、提出并解决相关科学问题[1,2]。
3.科研计划完成后成果评价阶段面临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包括我校仍以发表科研论文的多少和优劣作为衡量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参考标准,却往往忽视了对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效果、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等一些相对抽象指标[1]。经过三学年的阶段学习,并没有让学生们真正领会什么是自主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科研思维能力。由于研究生科研实施阶段时间紧,学生们基本上是在完全被动实施和执行的环境氛围下来完成科研计划,这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科学问题、积极探索、寻找问题解决办法和答案的科研探索精神培养不够。
以上问题存在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各阶段,且不同程度制约着现代基础医学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发展[2]。
二、基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交流模式的兴起及应用优势
1.流媒体技术。该网络技术是指将音频视频等格式的多媒体文件以信息流的形式在网络中传输的一种沟通形式。集体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医学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及科研指导工作,因为研究生招生与本科招生特点显著不同,学生之间年龄、经历、学习背景都有明显差异,因材施教、个性教学模式逐渐被提及并引起关注。
2.云端储存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储存资源放到云端上供人存取的一种新兴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在任意时间,通过任意可连网的装置在任何地方均可连接到虚拟云端上,十分便捷地进行各项数据的存取。该项存储技术的容量超大,可以将科研教学相关的所有重要教学课件、科研文献、研究会议及教学视频上传存储,师生可通过云端上传与下载。
3.微信/QQ交流平台。用户通过手机或平板等界面即可实时迅速将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信息资源一对一或多对多传送他人。应用微信/QQ平台进行教学或科研指导,相对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①只要用户保持实时在线状态,微信/QQ平台推送的消息、图片或视频就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用户手机并会语音提醒,这就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②在教学或科研指导过程中,能够使导师针对不同学生出现或提出的科学问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沟通、解答和引导。③导师可将课题组成员微信/QQ号汇集到一个群,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小组交流群/平台,及时传播自己的最新学术思想和科研动态,展开科学问题讨论和后续科研计划的布置。
三、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网络交流模式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1.科研课题的选择、设计阶段的应用实施。研究生导师首先可围绕最初科研设计的科学问题/假设,提出一个或系列引导性问题,或者精选与导师科研课题相关的几篇经典文献,结合该科学设想的研究背景,录制一个相对应的教学音频或者制作PPT课件,现场讲授录制视频并以流媒体形式上传云端,通过图片、动画及视频音频,以及网络文献参考资料,形象而直观地突出重点。
在长学制和高科学素质的宏观背景要求下,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是近十余年来出现的高层次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毕业实习开展课题研究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微生物学教研室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带教和指导进行了分析。
1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特点分析
1.1学制的由来和培养模式国内数家医学院校开展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教育,其宗旨是面向基础医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这改变了基础医学人才长期依赖招其他专业毕业生再重新培养的模式。开设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解决了基础医学的师资问题,可以在医学院校里培养精通医学和理化学科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了基础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的接轨。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分成四个阶段:前两年在综合性大学培养,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程;然后,回到本校后进行两年医学专业基础的学习,其中包含三个月的科研训练;第三阶段为临床实习阶段,学习临床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约一年半;最后一年半返回基础医学专业完成毕业前研究实习任务,拿到科学硕士学位。本教研室自从1997年至今共指导毕业实习学生25名,其中19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在高校任教,占76%,有6名学生进入疾控中心和医院的检验科工作,占24%。可以看出,培养的大部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成为基础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1.2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毕业实习包括学生学习、参加课题组的课题讨论、开展课题研究等活动。毕业实习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增强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1]。毕业实习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特点分析
2.1学生素质特点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学成绩高,生源质量好,有在综合性院校学习数理化基础的经历。学生思维较活跃,科学素养高,具有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整体上学生擅长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如有些同学容易骄傲,但遇到挫折则会气馁,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指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向老科学家学习客观、严谨、求实和刻苦钻研的品质。指导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研究尝试。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自主性强的学生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自主性差的学生实行博士研究生带教的模式。指导教师需要阶段性地监测学生的课题研究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关注程度和辅助作用直接相关。但是,这也给指导教师和课题组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2.2知识结构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属于科研型人才,科研综合素质突出[2]。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具有精和专的特点,适合从事某一医学专业的研究,尤其是基础学科,而不适合临床主干科室的工作。这是因为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时间短,医学专业知识背景较弱,毕业生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和博的特征。尽管本教研室毕业的基础七年制学生的24%的学生从事临床辅助科室的工作,但还是面临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这也是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办学目标(面向基础医学师资培养)所决定,很难解决。学校开设的面向临床医师培养的临床七年制能很好地解决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3]。
3毕业实习的指导模式
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前的一年半时间为研究实习阶段,目标为达到硕士毕业要求,对发表文章不作硬性要求。在实习前,需要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后,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实习。此时,转为所在学生年级和教研室的双重管理。在实习的开始阶段,由教研室统一组织为期两周的入科培训,包括科室管理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培训、仪器使用培训和知识产权培训等。对于病原生物学专业来说,生物安全培训是培训的重点[4]。经实验室主任考核合格后,填写入科登记,并领取许可证进入实验室。
3.1个性化的讨论式实习指导针对每一位实习学生,进行专门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一个系统的研究方案,把前期背景和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提炼出来,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这个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导师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与学生共同讨论并逐步确立课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习过程中,一般由导师指定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带领学生开始熟悉课题组研究,此时,学生主要是熟悉课题组研究方向,逐步参与部分实验操作。在一个月后,导师、高年级博士生和七年制学生共同讨论,在确认实习学生的现有状况和感兴趣的方向后,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进展共同制定研究计划。毕业实习的研究计划与高年级博士生的研究发展方向形成高低搭配的互助模式。在随后的资料查找过程中,高年级博士生参与实验分析,以解决宏观性的背景资料的知识支持问题。在第三个月结束时,完成开题报告,开始实验研究。
3.2课题组支持模式为每位基础七年制学生建立一个支持小组,包括指导教师和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研究辅助平台,弥补了学生能力素质的不足,较好地解决了深入研究所需要的医学复合素质。同时,在具体实验上,将一名博士和一名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分配为一个研究方向,两人需要有总体研究计划和阶段目标,阶段性地向导师汇报进展和成果。这样两人形成了一个发展共同体,两者实验研究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前进。我们在实践中觉得这种实习模式的研究效率最高。在实践中,学生的研究效率提高,创造性得到发挥,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七届学生的实践,毕业生均在省级或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著,超标准完成了学校规定的研究目标,其中一位同学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课题设计大赛一等奖。这都源于在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上做好了统筹规划,在宏观上完善了课题组的支持机制。
3.3研究课题的选择课题选择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强调“点”而非强调“面”,不适合选取需要很强背景知识的尖端课题和系统性强的复杂课题研究。这时就需要在指导教师亲自指导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可把握的创新性课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发挥基础七年制学生创新性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学生容易突发奇想,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尝试打乱或者否定既定课题研究和实验方案,导致课题组的实验计划受影响。#p#分页标题#e#
4存在的问题
4.1毕业要求达到的标准问题基础七年制毕业学生从事研究的时间短,学校对学生毕业没有发表文章等硬性要求,导致毕业学生在成果方面两极分化。一方面,自主性较强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要求较高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同期硕士毕业标准;另一方面,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没有成果,学位论文的水平较差。毕业标准如何要求成为难题。我们发现,基础七年制毕业实习的时间和硕士研究生相比偏短,如果要求过高,则学生负担过重,而且指导教师和课题组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出现了一个学生身后跟着一个专业支持组的模式,影响了课题组的正常研究工作。如果要求过低,则获得硕士学位的门槛偏低,不利于该学制的健康发展。
4.2增加实验研究的时间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短,导致学生潜力不能有效发挥,现有的一个解决办法是增加实验研究的时间,这也就是近年出现的基础医学八年制[5]。在具体实施上,增加实验研究时间,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同时,提高毕业要求标准,达到或超过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在试行中发现效果很好,解决了七年制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通过延长研究时间,提高毕业标准,发挥了学生的最大优势,也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培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国家要创新,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生命科学是21纪发展迅猛的学科之一,医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与国家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相比,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医学研究生尤其突出[2]。大部分研究生还是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倾向于将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简单地重复或移植到自己的论文中,很少或根本没有自己对论文课题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这可能与现今的培养模式僵化、创新教育意识薄弱、创新氛围欠佳等有关。如何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尤其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值得思考的。下面就相关问题并结合本学科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一、强化创新意识,理解创新内容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对研究生整体培养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贯穿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新就是要在学习、运用前人总结的理论、方法中,摒弃旧观念、旧形式、旧手段,创造新理论、新形式、新方法,出现新成果。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即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及新成果的能力。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创新的原动力,又称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和开拓性。创新品格是非智力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严谨、自信心、激情、好奇心、乐观、容忍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意志品质[3]。
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及特点,不断向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笔者所在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是界于临床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特殊性就需要该学科研究生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这些学生毕业后可以去医院、研究所、高校等机构从事临床或基础研究工作。目前,大多数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往往只能满足于日常性工作,很少能够进行开创性研究性工作。而社会对于这些毕业生又寄于很高期望,希望能够满足开发新实验、研究新课题等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校传授专业知识、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生教育不能只满足于本方向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对研究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推进,近年来我校医学研究生招收规模不断增加,目前每年大约招收200名以上的医学类硕士生、10多名医学类博士生。分析我校医学类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的情况,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生源较杂,基础不一:虽然规定具有医学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才有参加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资格,但现在许多大中专毕业生经函授或自学考试等方式取得本科学历后亦考取了研究生。且入学前的专业多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护理等等,造成我校医学类研究生基础不一,入学后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显现出来,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操作技能相对薄弱;有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相关技能匮乏。(2)创造力不强:医学研究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模仿性很强,然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这一方面要归咎于研究生教育之前的传统基础教育的死板、灌输式、应试模式的惯性影响。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狭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往往壁垒森严,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3)实验课程开设较少:医学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包括许多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非常重要。要进行实验就需要相关试剂及耗材,目前学校这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当紧张,满足不了课程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改革医学类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课题灵活的运用所学技术并具有创新精神。
二、加强学科建设,提供创新平台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人才。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战略措施。建设好重点学科,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对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都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注意学科水平发展的均衡、学科结构布局的合理。没有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学科难以创名牌;没有好的学科群体作后盾,重点学科的水平也难以提高。通过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带动起相应学科的发展,通过对学科的综合、交叉和延伸,在保持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新增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带动学科建设的更新和升级,从而带动学科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4]。
我校“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学科经过4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学科建设的特色,其中以疾病的免疫学诊断及临床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及造血系统疾病的实验诊断研究和临床化学和生化检验技术的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然而,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本学科必须进一步拓宽发展,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平台。随着基因克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生物信息学为检验医学提供了高通量、高效力的技术平台。20 世纪末数理科学在生物学领域广泛渗透,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蓬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工作正逐步从实验基础研究进入临床实践,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当抓住国家整体发展、全面提升的机遇,加快学科建设,并结合研究生培养工作,所有的硬件措施应当尽量考虑到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需要,为开展创新性实验提供平台。在研究方向上要选定位于国际前沿并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使本学科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重视队伍建设,发挥导师作用
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要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 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一般都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有创造性工作的经验。他们治学严谨,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好的导师能够教书育人,把自己的好思想、好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作用。“导师”本身而言,应该是一个高水平的学者,在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上做出过贡献,这是担任导师的基本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 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另外,导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以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基础,而且还要在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启发。导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讲座、学术报告与交流、专题讨论等,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参与竞争的意识和团队精神。使研究生及时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利于他们进行创造性研究。特别是对博士生来说,在其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导师应不断地引导方向、诱发灵感、启迪思路、促进升华、点石成金。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民主”, 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积极参与讨论,不盲从任何学说、结论,勇于革新,自由思考,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这种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浸润着一种创新个性,对学生起感染、暗示、熏陶的作用,可以极大的培育其创新精神,锻炼其创新能力[5]。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成绩显著,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但是,不能满足现状,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今后要进一步严格导师的遴选标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公平竞争的原则,严格选拔博士生指导教师。 废除导师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注意加强导师梯队建设,优化指导教师的年龄结构,积极支持和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年青教授承担博导工作,具有硕士学位、符合条件的年轻副教授上岗承担硕导工作,形成合理的导师队伍。
四、改革培养方式,产学研相结合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在学校培养,学制上硕士生一般为2~3年,博士生为4~5年,起初的1~2年要完成必要的学分学习,主要通过课堂学习来完成,后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研究生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可以考虑改革由学校培养研究生的局面,加强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合作的培养方式。学校既可以广泛接纳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来校授课,又可以与相关单位优势互补地联合培养。事实上,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强化产学研合作以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路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政府均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进行合作,以推动本国科技、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产学研结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策略。一方面,产学研结合是科技创新强调社会化协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也是科学技术自身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就必须重视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探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服务的新模式,探索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机制,探索如何走上“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我校“临床检验诊断学” 学科与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及南京昂迪罗斯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并获得江苏省教育部门的立项支持。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个基地,大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在理论教学上,应改变教师单方面满堂灌讲授的教学方式,可以以学生的讨论和独立研究为主,教师只用较少的时间讲授基础性、方法性知识,而用较多的时间精力精心组织各种学术活动,以此发动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己思考,独立探索,找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在自主的基础上生长出的创新能力。导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从第二课堂了解各门学科的背景和前沿,引导学生走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道路。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等,使研究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全面提高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扮演一种引路人的角色,为学生提供线索,促进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真理。也可改变单一导师个体培养研究生的方式,采取导师个体和导师群体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在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使研究生能博采众长,在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当然,学生应当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参与科研,参与学术讨论,配合教师,积极思考问题,并在激烈的讨论中锻炼创新思维[6]。
五、营造创新氛围,设立激励机制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为研究生营造创新氛围。提倡和鼓励研究生提问,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是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萌发和完善创新思想的重要途径。学术活动可在研究生中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这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除了学校提供大的环境与导师的正确引导外,更重要的因素就是研究生自身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敢于冒险的精神,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创新充满自信和激情,主动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提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参加交叉学科的学术沙龙,可使不同思想、观点产生碰撞,由此产生一些新的创造性思维,从深层次培养上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同时,学术交流是激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7]。21世纪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广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最容易在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中产生。拓宽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避免专业面过细、过窄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的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面临的新挑战和重大责任。举办一次学科前沿、预见学科发展方向的讲座,很可能点燃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可能在某个领域产生创造性的方法和工作方式。特别是人类已进入了21 世纪的信息时代,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谁能广泛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谁就能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因此,广泛地获取信息随时掌握科技前沿的动态,善于团结合作,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品质,也是激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8]。
要设立一些激励创新的机制以鼓励、促进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将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研究生的综合考核之中,形成一种激励创新、崇尚创新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在本学科研究生中,我们每年开展研究生论文的评优获奖活动,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有较大的促动。今后还应加大力度,采取各种形式激励学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综上所述,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掌握创新规律,学会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改变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导师作用,建立激励机制,是培养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措施。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JGY2007109)
[参考文献]
[1]李小刚,杨兆中,陈玉祥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成都大学学报[J].2008,22(2):35-37
[2]王寒峰,郑玉建.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医学教育探索[J].2009,8(1):100-103
[3]高立,杨本付.浅谈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技咨询导报[J].2007,6:173-174
[4]高蕾,陈幸华,孔佩艳,张曦.如何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西部医学[J].2010,22(1):189-190
[5]莫武兴,潘献奎.师生角色的转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J].2006,4(2):200-203
[6]庞强强.关于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析.出国与就业[J].2011,1:80-81
[7]段蓉芳,童建.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生教育[J].2007,6(1):64-65
关键词:转化医学;七年制;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24-02
转化医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重点研究方向。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称转化研究,提倡以患者为中心,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通过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障碍,保持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服务于患者。“转化医学”这一名词在1996年的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科学家Geraghty指出了转化医学的“BtoB”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的含义是双向的,即“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临床到实验室”的过程,也就是“bench to bedside to bench,BtoBtoB”的过程[1]。研究者明确提出,转化医学理念是双向、开放、循环的转化医学体系[2],转化医学的核心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3]。而我国著名学者钟南山教授认为,在我国,转化医学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还包括从临床中提炼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再回到临床,以及从经验到循证的过程。
转化医学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直接影响临床医疗模式的发展和基础研究方向的确立,并将会逐渐影响医学生基础和临床教育。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七年制医学生从基础课向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引入转化医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由卓越的医学生成长为卓越医生。
一、在临床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内容的必要性
(一)七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开始临床课程遇到的困难
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在临床理论课学习、临床实习阶段和研究生学习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如: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课程学习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容易将基础知识淡忘,如何将基础医学的学习顺利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学习;临床理论课的学习如何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怎样将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七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习方式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室实验为主,在进入临床阶段理论课学习后,很难有机会接触基础实验。学习内容与之前有较大变化,学习环境也有差别,每次变化均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二)现代医学的发展摆脱了旧有的模式,对医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健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美状态,体现了医学的系统整体观。尽管医学模式的转型尚未完成,但已然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让医学生适应新型医学模式的需要[4]。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被隔离开来,缺少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这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分离的医学教育,不能适应医学改革的需要,也不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如何突破这种“瓶颈”,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转化医学理念在临床实践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恰好可以帮助医生、临床教师和医学生适应传统医学模式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将转化医学理念贯穿于内科学的带教过程中的探索
(一)将转化医学的理念逐步运用到见习中
学生刚开始临床理论课学习时,普遍感到有一定的困难,理论课的教学有严格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任课教师介绍转化医学的新进展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在见习的时候,教学内容的安排相对灵活一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问、思考,带课教师也可以有时间和机会结合临床具体病例将转化医学中的成果安排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学习慢性胃炎、胃溃疡时,将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提出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的事例穿插其中,加深了学生对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理解和记忆。两位医生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使学生了解了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应用的典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接受和适应新型医学模式,增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与能力,从较高的起点出发,未来从医后亦能将转化医学的理念用于工作中。
(二)在实习中,鼓励学生参加转化医学相关的学术活动
学生有对临床工作的好奇、紧张,也会对将来研究生阶段学习满怀憧憬和思考。我们鼓励实习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拓展多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结构。例如:要求实习学生参加医院举办的小讲课,部分内容涉及肿瘤的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中的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密切相关。学生在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学习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在临床实习中可以见证基础科学的重大进展如何在临床上“大显身手”,能够建立转化医学的意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担当起突破基础医学成果和临床应用之间屏障的任务,架起两者的桥梁。
(三)渗透“转化”理念,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准备
转化医学的实质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与融合;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与合作精神。七年制医学生研究生阶段只有两年,本科阶段有意识的将“转化”观念引入教学,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有利于他们为下阶段学习做准备。采用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启发模式,指导他们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时代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总结的能力,强化其只有不断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才能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理念。近年来,我校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的本科生可以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申报或参与临床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到收集病例、归纳总结、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学生参与科研的各个环节,培养了对科研的兴趣,锻炼了思维,又能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转化”的理念渐渐贯穿在学习中。
(四)转化医学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转化医学要关注疾病的治疗效果,就不能放弃对病人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从实验室到病房,再回到实验室的全过程都需要病人的参与。人文精神的注入能够帮助医学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具备转化医学多因素的研究思路,有利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全面医学人才。在带教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多与病人接触,课堂讨论的病例,尽量要求学生亲自采集病史。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多思考,勤提问,教师帮助学生提炼问题,引导讨论向纵深进行,将转化医学的理念逐步带入讨论中。将转化医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会遇到诸如新技术、新方法带来的伦理观念上的冲突,还需要慎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避免盲目强调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忽略病人的感受或带来伦理上的新问题。
三、转化医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在教学中存在问题
目前,为了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世界上各主要的核心期刊都开辟了转化医学专栏,同时还出版了国际性专业杂志,如:《Translational Research》、《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各个国家开始制定实施转化医学的发展计划,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受到极大鼓励。国际知名的医学院近年来在转化医学理念的影响下已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并取得不少业绩,起到了引领新的医学发展的范例作用。
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传统医学教育体制的影响,还存在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临床技能培养相脱节的现象,缺乏完整的教学体制,教学条件和设备不够完善,教材中关于转化医学的理念强调不够,教师缺乏主动将转化医学理念注入日常教学的意识,也很少有医学院校开设转化医学课程,本科生科研创新的项目不能覆盖所有学生。但转化医学在我国发展迅速。国家级和卫生行业的科技发展计划,都对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为疾病的预防、预测以及个性化药品研发提供了可能。国内有专门发表转化医学内容的期刊《转化医学杂志》,特别是七年制内科学教材不断更新,关于转化医学的内容也逐渐增加。
总之,转化医学在新时期医学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临床医疗模式的发展与医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大力传播转化医学理念,将其渗透到在医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一定临床科学研究能力,思维活跃,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Lancet, 1996, 348(9025): 422.
[2]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 A two-way road[J].J Transl Med, 2003, 1(1):1.
【关键词】 军队医院 基本卫生装备 研究及管理
【Abstract】 The army hospital is implement emergency medical support of the main body of work, the task is to safeguard the health of the deep army, improve fighting capacity. Health equipment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medical support.The army hospital in the existing health equip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medical and engineering choose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research on medical equipment, is to promote a peacetime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upport work motivation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treatment the source. The army hospital equipment research and the basic health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Army hospital Basic medical equipment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引 言
军队医院的任务是为军服务,在现有医疗体系、医疗资源、医疗市场条件下,以市场保战场作为军队医院发展方向,提高卫勤保障水平和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能力成为发展目标。目前,由于部队精简整编和军队医院床位限制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相对落后的基本卫生装备与卫生防病(防护)任务加重之间、有限的人力资源与抽组编配人员之间、医疗保障单位人员的扩大与有限的医疗保障人员及经费之间、搞好卫勤保障训练与开展临床医疗服务之间的矛盾,为军队医院卫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1.军队医院卫勤保障特点及目标
现阶段,针对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军革,三军联勤保障体制实现了卫勤保障工作的历史性跨越。为应对未来军事斗争的卫勤准备,适应卫勤保障对象向隐形化及方式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军队医院应不断转化卫勤保障观念,开发提高军队伤病员健康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建立以信息化为中心、平战结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卫勤保障体系,实现求快、求变、高质量和灵活机动的战时医疗救护保障。
2.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特点
卫生装备具有军民通用性强、品种繁多、人机交互性要求高等特点,且基本卫生装备主要是通过民用市场选型,选出适合平战时期卫勤保障需要的发展品种。军队医院在充分运用现有卫生装备基础上,以解决部队卫勤保障和伤病员急需科技问题为主要环节,将卫勤保障的综合化、协同化、集约化与临床医疗的学科化、个体化、多样化间进行结构关系优化,通过卫生装备研究去适应卫勤保障的机动性以及临床医疗的安全性、学科性是军队医院重要的科研课题。
卫生装备研究作为军事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是将医学基础理论、成果以工程技术手段运用到卫勤保障实践中,解决伤病防治问题。卫生装备作业功能上与地方医疗器械设备基本相同,借助于医疗器械设备等民品的选型、设计、改造等可逐步实现卫生装备的系列化和通用化,促进医疗设备层次及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适应军队医院特点及发展需要的医疗器械设备研发到基本卫生装备选型及应用间转化机制及体系形成,为军队医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卫生装备研究费用较大等难题。
3.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目的
现阶段,军队医院科研资源的配置应面向部队和战场,突出军事医学应用技术研究是其科研发展方向。卫生装备研究作为科研成果向卫勤保障装备转化的过程,应根据外军野战卫生装备发展特点与趋势,结合部队卫生装备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卫生装备工程技术并开发适应军队医院特点及发展需要的伤病防治新装备,以提高卫勤保障水平和实物装备部队为目标的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其中的战伤急救及复苏器材、手术器械设备、诊疗仪器设备等是重点品种。
目前,医疗设备已成为体现医院医疗活动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研究开发适合军队医院特点的医疗器械设备,并通过选型实现向基本卫生装备的转化,既是对医疗设备进行有益补充,成为提高医疗设备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也符合抢救器材小型化、诊疗设备集装化、品种规格标准化等卫生装备发展方向,并应用于野战及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领域,为平战时期卫勤保障及医疗救治提供安全、科学、高效的运转方式。
4.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对策
军队医院根据卫勤保障任务多、发生突然且准备时间少等实际,在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装备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医疗工作特点,充分考虑建设和发展需要以及卫生装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科研思路转化和科研方式调整,拓宽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思路,在应急训练、人员调配、环境建设、物资设备等多方面完善标准化配置。选择通用化及组合化等卫生装备研究原则,研究具有功能齐全、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并适合卫勤保障需要的医疗器械设备,实现向基本卫生装备转化,有利于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增强卫生装备配置的合理性以及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符合野战卫生装备的发展趋势。
4.1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方向
根据现阶段卫勤保障的发展及变化要求,军队医院以机动卫勤分队抽组为中心,对基本卫生装备的研究方向、人员、设施、理论与技术等进行相应调整,并通过研究加强医院应急机制建设,适应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需要。
4.1.1 研究方向要突出“两个转换”
一是实现由临床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到军事斗争条件下应用技术研究的转换。根据现阶段军事医学研究发展及变化要求,结合卫勤保障现状及相关经验,立足于军队医院的任务、特点、发展等需要进行研究。
二是实现由“小而散”到“大而全”发展模式的转换。军队医院卫勤保障是多门类、多体系等综合性内容,卫生装备研究更是如此,技术复杂且难度高,应在院前急救、医学救援保障、器械设备配套化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4.1.2 研究内容要突出“三个为主”
一是以军事医学研究为主,提高军队卫勤保障能力。紧密结合军事医学研究特点和技术创新方向,以解决部队卫勤保障和伤病员急需的科技问题为重点。
二是以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研究为主,提高平战时期医学保障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医学高科技发展所更新的预防、诊治等新技术手段,侧重于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相关研究。
三是以临床特殊及重大疾病的研究为主,提高新型诊疗技术水平以及发展实力。通过高层次、高水平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等的研究,满足军队医院医疗服务需要,提高“为部队服务、为伤病员服务”的技术及整体实力。
4.2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目标
4.2.1 符合野战特点
根据野战卫勤保障和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需求,结合无电源、温度低、易污染、机动性强等实际,进行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易携带、信息化程度高、抗冲击等特点的卫生装备研究。
4.2.2 与现有装备配套
充分利用现有野战手术车、野战采血车等卫生装备以及野战急救包等器材,为卫勤保障救治提供良好的手术器械及输血装备等,完善野战便携式急救器材的组成及功能。
4.2.3 适应机动特点
适合野战医疗所、野战医院等使用,操作方便、展收迅速、安全,为部队官兵野战、野外训练及长途机动中的卫勤保障提供便携式操作平台,符合野战卫生装备发展方向。
4.2.4 发挥作用强大
适合野战及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需要,满足不同领域的保障需求,保证卫勤保障救治中快速、安全、有效的各种诊疗工作,达到功能多样、方便、安全、快速、可靠等目标。
4.2.5 高度信息化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关系型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及数据共享,以信息化方式充分体现操作性强的专业特点,为现阶段伤员身份快速确认及治疗方式建立等拓展信息平台。
4.3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选题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应注重战场与市场需求,既有利于卫勤保障工作,又促进医院优势技术及特色服务的发展。研究项目来源上突出高层次,以立项的计划课题为主。研究经费来源上突出科学性,以医院科研经费支持为主。研究项目创新上突出先进性,以国内领先课题为主。研究项目难易上突出合理性,以学科领域广、技术难点多为主。研究项目产出上突出效益性,以经济和社会效益大为主。研究项目时间选择上,以近期课题为主。研究项目构成上,以中型课题为主。
4.4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方法
卫生装备研究涉及工程、勤务、医学、管理等诸多学科,以工程学科为基础,大量应用通用技术、组合技术、移植技术等。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可通过医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选择军队卫生勤务学研究方法,提出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的研究目标、环节管理等;采用军队医学科研管理学的相关方法,提出研究的科研配置思路、项目设计方式、研究方法等。采用现代统计学等方法,完成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究成果评价等。采用卫生装备研究的通用化和组合化原则,结合现代外科学及手术学等方法,设计开发多功能野战手术器械箱等器械设备。采用条形码等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安全身份认证系统等。
4.5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环节
卫生装备研究是科研成果向卫勤保障装备转化的关键,军队医院以适应卫勤保障、有利于军民共用、符合建设发展标准化、满足医院临床医疗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卫生装备水平及诊疗效果为基础,结合最核心的创新活动,加强各个环节的综合管理,以良好的运行环境对项目研究进行保障。
4.5.1 组织管理
政策因素是影响科研效益的主要因素。军队医院应根据建设及发展需要,注重战场与市场需求,立足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实际, 采用指导性与指令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部队官兵身心健康和防病治病技术水平为目标,以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加强研究项目的支撑条件建设,不断开发符合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发展要求的高新技术产品。
4.5.2 人员管理
卫生装备研究大多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重大课题项目,对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提出很高要求。应充分发挥军队医院科研工作特点,经过院校培训及临床实践的具有较高科研及实验能力的人员为技术骨干,并充分发挥老专家的指导作用。
4.5.3 资源管理
卫生装备研究是将医学基础理论、成果以工程技术手段运用到卫勤保障实践中,硬件环境及设备要求复杂。军队医院根据发展和实际需求, 以医学专科中心建设及管理为主导,合理规划科研环境布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在布局、结构、功能等方面相对独立的硬件环境设施,促进基础医学实验室、中心实验室等支撑环境建设及发展,科学规划仪器设备引进与使用,促进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环境的科学化发展。
卫生装备研究的费用较高,且往往随项目、实验设备、耗材等要求不断增加,而课题资助范围和额度有限。军队医院应根据研究方向、领域、方法等方面的发展急需,充分考虑实际水平和适应能力,提高医院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突出经费使用的方向性、规范性、科学性,注重优化投向投量。同时,积极申请军队科研课题等,最大限度地匹配科研经费。
4.5.4 医疗管理
军队医院科研管理的特点是以医疗工作为中心,临床医疗可为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病例及相关诊疗信息。卫勤保障实践中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治信息,可为基本卫生装备研究提供及时、可靠、有效的病例资源,对推动卫生装备研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5.5 科研管理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应选择系列化、信息化管理等多种科研管理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量化指标体系。在项目设计与实施方案上, 以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为中心,注重科研投入与产出相一致;在相应的配备人员、实验环境、仪器设备、支持经费、时间周期上,注重研究的连续性。同时,在实验设备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管理标准和操作规程,对工作流程各环节进行评价。
4.5.6 信息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军队医院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工作重要的管理形式,充分体现在野战医疗队的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在基本卫生装备研究的项目选题、整体设计、实验研究等方面,应充分利用国内外医学信息资源,完善立项查新等信息检索手段,为科研人员提供科学直观的信息资料、情报及其他科研支持。
4.5.7 社会管理
军队医院基本卫生装备研究以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加强医院多学科协作,面向军内外,突出重点,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选择院院联合、院所联合等方式,注重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联合,通过社会化的发展道路,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
4.6 军队医院卫勤保障器械设备(装备)的研究评价军队医院卫勤保障器械设备(装备)等研究要适应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服务中的安全服务标准,在项目设计、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方面,充分体现研究思路的独创性和技术的独到性,选择有效利用和创新成果去具体体现,并以立项查新为重点表达手段,以科研成果申报为表达方式。研究成果申报的数据资料要完整可靠,技术资料要系统齐全,设计开发实物应尽快完成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保护,并充分体现研究成果的设计合理、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技术含量高等特点。
结 语
军事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军队卫生装备研究的不断发展。军队医院在管理模式、信息流程和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科学完善的规划设计,形成适应医院特点及发展需要的医疗器械设备等研发到基本卫生装备选型及应用间转化体系,是使有限科研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提高卫勤保障及临床医疗的层次与水平,达到科研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卫勤保障、临床医疗、科研工作、经济效益四者共赢的重要保证。
科学论文是对科学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记载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的过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价值,也是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记录。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着特征是 ①系统性 ②客观性 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 — 假说的形成 — 假说的验证 — 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 — 结论的得出 — 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 1~5万字
博士论文 >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着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着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着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 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着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 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年轻的“碰撞”
“他们的年龄都不大。”行前,教育部国际司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回国办”)主任徐培祥向记者介绍着。记者翻看了一下哈佛团成员的材料,果然,8位团员都是清一色的“70后”,目前都在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雷海新,1973年生,2004年在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研究所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牙科医学院博士后协会联合主席,本次哈佛团的团长。
陈凌懿,1978年生,2004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程红,1974年生,2003年获日本神户大学医学部大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胡俊杰,1979年生,2005年获纽约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纪俊元,1971年生,2003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
田卫东,1973年生,20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系获博士学位。
云彩红,1974年生,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张立峰,1973年生,2002年获美国贝勒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哈佛团访问期间共作了5场学术报告,听者达上千人。除了一些专家、教授和院系负责人,大多数是在校学生。每次作报告,报告厅里都挤满了人,加了椅子也不够坐。来晚的人没有座位,就倚墙而立或席地而坐,几乎填满了所有的空间。虽然入秋的天气已十分凉爽,但屋内所有的冷气都开到了最大,否则无法抵御这里的“人气”。
报告全部用英文。
“原本想用中文作报告,但很多学术词汇不知用中文如何表达,再说国内高校学生的英文水平应该不低,所以经过商量,最后决定用英文作报告。”哈佛团团长雷海新解释说。
因为时间太紧,每次报告都要限制提问次数,还经常出现主持人不得不打断提问的场面。于是,报告中间的休息时间就成了“黄金时间”,哈佛团的团员们总会被学生团团围住,探讨一些专业问题。
在北大医学部,作完报告的雷海新与两个学生在休息时间里仍没交流完,干脆拿着他的笔记本电脑,又搬了3张椅子,几个人坐在走廊里继续谈。
团里年纪最小的胡俊杰每次上台,记者几乎都会听到下面有人小声议论:“这么年轻,真不简单啊……”有一次作完报告,胡俊杰给几个学生留了联系方式。这次访问快结束的时候,他收到了几封邮件,原来是那几个学生仍在就一些专业问题对他“穷追不舍”。胡俊杰不敢怠慢,认真地逐一回复。
在清华医学院参观时,院长助理李林法教授带领团员们参观学院和各实验室。走到一间办公室门口,李林法推门进去,里面没人,便转回身在楼道里喊了起来:“颜宁……颜宁……”记者看了一眼门旁的牌子,上面写着“颜宁教授”。
“唉,我在这。”人们循声望去,见一个清秀的女孩儿从楼道尽头的一间屋子里跑了出来。大家很是惊讶,这个教授也太年轻了!“这是颜宁教授,今年上半年刚刚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回国,是著名分子生物学教授施一公的学生。”李林法介绍着。
随后,颜宁带大家参观了她自己的设备房和实验室。在110多平米的实验室里,人们只看到了一排排崭新的实验桌。“桌子刚到,还要陆续进一些仪器和设备,大概一个月以后就能到位了。我回国才4个多月,这样快的速度真是没想到。学院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颜宁说。
来到清华大学生物系,在这里拿到硕士学位的田卫东与自己的同学吴琼不期而遇,两个人兴奋地几乎抱在了一起。“他现在已经是生物系的副教授了。”田卫东指着“同门师弟”对记者说。
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哈佛团遇到了同样曾在哈佛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的张宏和邵峰。现在,他们俩在所里已经有了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实验室。因为同是校友,共同语言自然又多了起来。团员们不断提出一些关于国内学术环境,工作强度和科研思路的问题,张宏和邵峰一一作答。记者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真切地体会着年轻的科研一代之间的心灵“碰撞”。
张立峰在研究所参观的时候被两个研究人员叫走了,参观快结束时他才又出现。“我们的研究领域正好一致,有一个实验他们做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结果,所以向我咨询了一下。我只用了5分钟讲了一些细节和要点,就帮他们解决了实验难题。其实,那个实验我也做了一年的时间才成功。”张立峰说。
“这次回国,我们与很多学生和年轻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的执着和科研精神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浓郁的学术氛围,真是不虚此行。”这是团长雷海新的心声。
真诚的接待
“这样的报告会每周要有两三次,有时我们都安排不过来。哈佛团的博士后们水平都很高,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我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位接待单位人事处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情况确实如此,哈佛团此次回国,受到了各访问单位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无形之中,也上演了一场场“接待秀”。
9月12日下午,在北大医学部,医学部副主任方伟岗亲自主持座谈会并介绍医学部的历史和现状。在座的有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医学院生物物理系主任、医学部人事处负责人,还有附属医院人民医院、肿瘤医院的负责人。
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周春燕也曾经参加“春晖计划”资助的为国服务活动,最终于2001年回国并加盟北大医学部,她希望哈佛团的博士后们能够“步她的后尘”。肿瘤医院的负责人在座谈时收到了一条手机短信,打开一看,是医院留学回国的副院长寿成超发过来的。原来,寿院长上午听了哈佛团的报告,下午因其他公务没有参加座谈,但纪俊元和云彩红两位博士后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便直接“短信指示”那位负责人:最好能把这两个人请到院里参观。座谈结束后,纪俊元和云彩红真就被肿瘤医院的车接走了。
9月13日一早,在绵绵秋雨中,哈佛团前往位于北京东单三条的医科院基础所。由于司机的失误,车没有开到正确的位置,一行人下车后,拉着行李又走了两条街才到达研究所正门。远远的,就看见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沈岩教授已经冒着小雨在门前迎候了。
“本来想准备一个小型报告会,只有相关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参加,但海报一贴出来,有
将近200多学生报名,没办法,换了一个大礼堂。”沈岩所长一边引大家上电梯一边说。
由于在医科院基础所只有半天的日程,所以大礼堂的报告一作完,团员们马上被领进一个小会议室,沈岩所长、朱大海副所长、各系负责人、科研骨干都落座等候在那里。座谈到中午时分,两个工作人员提着几个大塑料兜走了进来,开始为大家分发盒饭。原来,为了不占用宝贵的座谈时间,所里并没有在外面安排午餐,而是买来了盒饭套餐,所有人围着会议桌一边吃饭一边开会。这样的座谈场面真是让记者开了眼界。哈佛团的博士后们也倍感轻松,放下了一切拘束,抛出了所有自己关心的问题。
“我们研究所最有利的条件就是‘人和’的因素。人总要活一个心情,这里的杂事少,大家一心搞科研,有困难都会互相帮助,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一种随和的状态下。虽然请大家吃的是盒饭,但我们有一颗真诚的心。”朱大海副所长向哈佛团敞开着心扉。
9月13日夜里11点多,哈佛团抵达了上海虹桥机场,上海复旦大学人事处张劲副处长和几位工作人员早已等在出口处。“以往都是学校组团出国招聘人才,这一次是教育部亲自把这么多优秀人才送上门来,真是太好了。”张处长对记者说。随后,我们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份详细的参观访问计划,足有两页纸,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也把这次哈佛团来访列入了上海医科大学庆祝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第二天,复旦大学副校长陈晓漫接待了哈佛团。在详细了解了日程后,陈校长临时决定,要工作人员安排哈佛团参观复旦大学江湾新校区。到了江湾校区,大家才明白陈校长的特别用意。3万多平米的占地,2亿多投资,一座现代化的、环境优美的校区展现在眼前。“这是生物医学搂,将来如果你们落户复旦,就在这里上班。”工作人员指着一座高大气派的建筑对参观者说。哈佛团的博士后们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感叹,对未来的憧憬也油然而生。
9月17日,四川大学的座谈会。副校长李虹、石坚,人事处、科技处、医学管理处、国际处等相关负责人,华西临床,口腔、基础医学与法医、公共卫生、药学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科研负责人等全都到齐了,凡是和生物医学,科研合作及人才引进有关的院系部门一个都不少。巧的是,“春晖计划”资助的另一个回国服务团――澳洲生物医学专家赴西部服务团也在同一时间访问了川大,并参加了座谈。
“我在国外待了13年,1996年回国来到川大,当时对引进的人才还没有什么特殊政策。”作为川大历史上较早被引进的人才,副校长石坚有很深的感触。“现在不一样了,学校会资助最高几百万的经费帮助成立实验室,组建科研梯队。我真诚地希望各位优秀人才能够来川大实现你们的理想。”
在整个访问过程中,“只要是人才,我们肯定需要”这句话在接待单位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切实的收获
“和以往‘春晖计划’资助的回国团队不同,这个哈佛团不只是为了回国服务与合作交流,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回国找工作。”回国办主任徐培祥在一开始就下了这样的定义。
的确,此次回国,8位博士后是直奔工作岗位来的。“我们在国外与很多中国学者有过接触和交流,多数人表达了回国发展的意愿,但因出国时间较长,对国内的科研环境、人才引进制度和程序的了解几乎为零。如何使海外人才供应与国内的人才需求相匹配,是一个还需多方探讨和尝试的难题。”雷海新说。
于是,霄海新所在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牙科医学院博士后协会提议组织一个回国团队,为有回国发展意向的优秀博士后提供与国内高水准科研院校接触的机会。从去年9月开始,在回国办和驻纽约总领馆教育组的指导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内进行公开遴选和组团工作。从报名、筛选到最终确定人选,前后筹划准备了一年时间。入选者除了要具备相当的专业水平,还必须在一两年内有回国工作的意向。在100多个报名者中,最终成行8人。在他们的个人简介里,每个人都给出了一个大致的回国时间,最长的不超过两年。为了充分展示自己,8位博士后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把这两年发表的文章全都拿了出来,每个人作报告用的幻灯片就多达三四十张。
这次回国,除了作报告,座谈和参观实验室也是哈佛团的主要任务。开了9场座谈会,参观大大小小的实验室几十间,团员们都有些疲惫,当然,收获也不小。
在双方的座谈中,记者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在实验室配备方面能有多大的支持力度?”
“取决于你聘什么岗位,如果干得好,各方面条件可能会不断改善。老实说,在座的各位要达到长江学者的标准可能很难,不可能作为领军人才引进,但可以当作骨干人才引进。实验室的条件取决于经费,课题和产出。如果长时间没有产出,实验室面积还有可能缩小。我们千辛万苦引进的人才,不可能给他一间办公室让他整天坐着,是要让他发挥作用,出成果的。”
“启动资金有限,要自己申请资金,单位会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吗?”
“当然,这是我们的职责。”
“在国内申请课题有没有限制?”
“单位可以帮助解决课题申请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怎么解决?招生名额有没有限制呢?”
“可以同步进行。如果你来我们这里工作,可以先招生,招进来的学生先挂在别的教授名下,调配使用权归你,以后再正式转给你。
“仪器设备怎么解决呢?”
“大型的、可以共用的仪器设备由单位解决,小型的、特殊的仪器只能自己想办法,可以从科研经费中拨出一部分购买。”
……
记者注意到,所有接待单位在强调各自的优势时,无一例外地打出了“学术环境牌”,而淡化了个人待遇问题,甚至直言不讳地表明:待遇并没有期待中的那样高。
程红是团中惟一的一位女博士,也是准备最充分的一个。早在几个月前,她就根据复旦大学的招聘要求递交了申请,复旦大学的报告会刚开始,就不见了她的踪影。记者事后才知道,她已经和学校方面联系好这天面试。“生命科学院的9位教授,专家对我进行了面试,感觉像是论文答辩。”程红对记者说。“他们问我进入复旦后准备专心搞自己的研究,还是暂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而是根据学校的需求,进行一些大方向的科研工作。我回答说会尊重学校的安排。还有人问我如果进入复旦,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变化,我说尽我最大的努力。”程红的语气淡定而从容,但脸上仍流露出一丝兴奋。据说,她还在等待上海另外两家单位的面试。
田卫东可以说是团里最“抢手”的一个。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术报告一结束,他就被学院的罗泽伟教授拉了过去。罗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田卫东的研究方向早就引起了他的注意。“我是做生物信息的,目前国家对信息领域比较重
视,每个访问单位也都认为这个领域应大力发展。我在国外有两个同行业的同学,回国后不到一年已经拿到了500万的科研经费。这次,有一家访问单位要成立生物信息系,还承诺让我当系主任。他们几个都羡慕我选对了专业。”田卫东憨憨地笑着说。“罗泽伟教授准备成立一个生物信息实验室,需要3个研究人员,认为我很合适。这次他要了我的一份简历,今后我们还会加强联系。”
“国内现在是可以做事的。”已有7年没回国的张立峰用这句话总结了自己的回国感受。据他讲,已有几家单位对他感兴趣,他也递送了简历,准备下一步的面试。“国内科研单位的发展很有计划,他们先引进了一些‘大树’,周围再种一些‘小树’,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片‘科研绿洲’。我们这个层次应该是国家急需的科研中间力量,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回国干一番事业。”
“这次回国,我们每个人都对自身进行了重新定位。”作为哈佛团的团长,雷海新总结出了大家心中的共同感受。“既然是要回来工作,选择单位时会不自觉地‘货比三家’。但实际上,高水平的科研单位之间的差距真的很小。”
“为什么是重新定位呢?”记者把“重新”两个字说的很重。
“之前,我们对自己回国工作的期望值很高,通过这次访问,感觉国内虽然需要人才,但引进人才的门槛儿却不低。所以我们还要对回国计划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整。”雷海新继续说,“这次回来收获很大,通过访问增进了我们对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实力的了解,包括师资及硬件的配备,近期与长期建设的目标和计划、人才引进现状和具体办法、经费资助力度、人员配备等方面,为我们在近期回国发展做出选择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另外,各科研单位从过去资助具体的科研方向开始转化为资助有潜力的人才,让他们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我们感受到了国内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科研经费较为充足,科研硬件条件良好,甚至不比美国差。对科研的评估也从论文数量开始过渡到更着重论文质量,改善了过去对科研成果急功近利的做法。”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行政和后勤服务于科研的理念开始建立,消除了归国人员的后顾之忧。这是一扇窗口,借此可以看出,国内已经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各接待单位都出台了引进人才的配套方案,确保归国人员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当然,国内整体学术氛围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高层次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还有欠缺。我们希望回国后能带来新的科研思维和技术,逐步加强这种学术氛围。”
记者又问:“到底什么才是你们回国后最理想的工作状态?”
“很简单,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能够发挥专长,做些实事,个人待遇嘛,只能让位于自身科研事业的发展了。”雷海新说得轻松随意,却真切地道出了所有人心中的期待。
科学论文是对科学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记载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的过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价值,也是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记录。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著特征是①系统性②客观性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假说的验证—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结论的得出—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1~5万字
博士论文>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著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著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著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著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讨论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证,不能作为结论的依据
4、要客观科学准确简练地使用文字,避免笼统,过宽过窄的断言
㈩致谢
[十一]参考文献——列在论文末尾’’用温哥华格式
1、期刊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文题刊名出版年卷(期)及页码
孔详彬伪石蒜碱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讨癌症1988;2(3):144~145HuthE.Newformsforreferences.BrMedJ1979;1(6):1697-8
2、图书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齐顺贞主编实用外科诊疗技术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741DavenportHW.Adigestofdigestion.2nded.Chicago:YearBookMedicalPublishers’’1978:123-5
[十二]附录
1、实验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无法列入,又有旁证价值
2、论文已完成后,发现有新材料或遗漏材料必须补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
1、英文文题
2、作者姓名和单位
3、摘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