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第1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字:乡村旅游;现状;优势;问题;对策

一、瓦房店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自古而来不断发展。然而在开展乡村旅游之前,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似乎并不能为农民创造太多的价值。而乡村旅游的开展则把这一切纳入到旅游市场中去重新估价。展现了农业在旅游产业中作为旅游资源而存在的价值性。近些年来,乡村旅游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热爱。大连瓦房店市响应国家的号召,并紧紧跟随社会大众的潮流,重点着力于开展乡村旅游活动。

现今瓦房店市开发的较好的乡村旅游景区(点)有汇龙生态园、崔家村桃花园、辽南农家院、炮台镇鲍家村垂钓休闲中心、东马屯生态园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瓦房店市现已开发十四个旅游景区。现有农(渔)家乐大约3500多户。其中星级农(渔)家乐仅120多户。而四星级农家乐只有许屯东马屯村寺沟农家院等8户。2015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大连瓦房店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3.3万人次,旅游方面综合收入4.75亿元。在这其中农家乐接待人数仅6.63万人,营业收入116.8万元。在这样的总体大背景下来看,瓦房店市旅游总体发展水平提高,但乡村旅游发展仍不健全。(见表1)

二、瓦房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1.水资源丰富

瓦房店市在温泉旅游资源方面极为丰富,现有亚洲唯一一个将动物园温泉的水上乐园――房店谢屯镇香洲水上乐园、仙浴湾温泉度假村、安波温泉度假城等众多温泉旅游京都景点。其中一些温泉度假村结合温泉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利用自己自身的“水”资源优势,做大“水”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足以撑起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片天。

2.果蔬资源丰富

瓦房店大连市瓦房店位于辽东半岛,四季分明,适宜果蔬的生长,是我国主要的水果产地之一。有着“苹果之乡”的美誉。瓦房店市种植优秀品种繁多的苹果,种植面积达3.3公顷之多。种类繁多的苹果和广阔的果树种植面积为瓦房店发展乡村采摘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另外瓦房店市还有得利寺大樱桃种植基地、万家岭苹果采摘园、草莓采摘园、蔬菜播种采摘园等远近闻名的采摘圣地。

3.空间资源丰富

瓦房店旅游资源空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西部海岸、北部、东部和南部。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尤其是西部海岸的海岛、海滨浴场、奇景奇观和古迹遗址,类型极为丰富,品位高端大气。是瓦房店市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主要开发的区域之一。

4.资源类型丰富

根据国家标准和规定,资源类型共分为三种,即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瓦房店市拥有主类8个,占全国比例100%。亚类24个,占全国比例77.4%。基本类型 54个,占全国比例35.3%。而瓦房店旅游资源的类型全面,丰富度充足,是一个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容并蓄的旅游目的地。

(二)政策优势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旅游业,并将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党的“十”提出,加速我国土地利用、社会平衡、环境资源、城市发展四大问的城镇化件事。《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还提出积极推动各地旅游投资建设,设立旅游产业基金的相关政策。在此契机下,抓住政策优势,加大乡村旅游相关财政支出,加强政府主导型乡村旅游业建设。在发展建设瓦房店乡村旅游中,市、镇、乡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是当地发展旅游的村落里的指路明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在安全、规划土地、道路交通、水电、价格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在此政策环境下,瓦房店市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实施,也给出了一定的响应。2015年,旅游局在旅游业管理与服务共支出131.7万元, 旅游宣传共支出60万元。并出台了《瓦房店市2015年度创建星级农(渔)家乐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2015年,在全市发展星级农(渔)家乐100家的工作目标。

(三)文化优势

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对游客就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而言,很大程度上是有影响的。在渤海湾地区还未开发之前,瓦房店市复州古城是当地的海防重镇、商贾云集之地。复州古城拥有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名刹永丰寺(始建于唐)、辽代的永丰塔(大连市重点保护文物)、学府横山书院(清道光年间的辽南最早),以及一株龙爪槐(已有400多年历史)等景观。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风景名声为瓦房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纷纷踏至而来感受学习瓦房店当地的民俗文化。

(四)市场优势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度E,出游人数猛增,旅游市场迅速扩大。近年来以环保低碳方式进行旅游活动的乡村旅游备受欢迎。城市居民短暂休闲旅游的需求量较为广阔,而一般存在较大客源需求的区域就是拥有知名度较高的景区附近的乡村以及城郊一带。依据《“大大连”城市总体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应达到4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94%。由此可见,对乡村旅游有需求的的人数将在很大程度上明显提高。瓦房店所在位置,南面距大连市内104KM,北面距沈阳市292KM。并且拥有十分著名的旅游景区――复州景。更有人曾说道“瓦房店是到大连旅游必不可少的一站”。数据显示,85%到大连旅游的游客都会选择到瓦房店游玩1―2天。

三、瓦房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单一、营销环节薄弱

对发展乡村旅游而言,雷同的产品、类似的资源、重叠,这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上缺少了核心竞争能力。瓦房店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单一,主要以农家乐和水果采摘游为主要方式,旅游开发方向相同,没有模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突破。另外旅游营销力度薄弱,在市场营销方面形式老旧。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度低,营销范围小,使瓦房店市发展乡村旅游受到明显的阻碍。

(二)企业和农民之间存在分配矛盾

瓦房店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大多都是采取企业与农民合作,政府协作的经营模式。虽然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公司和农民之间有成文的协议规定。但是农民方面不能够获得其期待的收入份额。这一问题使得企业和农民之间在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期间,工作配合不能够得心应手。其主要表现在资源所有权、旅游经营权、公司的用工、门票收入分配等方面。而企业对农村发展的责任心不强,在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略政府有关带动村民发展,承担部分公益事业的要求。

(三)管理老旧,服务档次较低

瓦房店大部分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的村落都采用企业与农村相结合的方式,服务人员多为本地区农民。而这其中大部分农民并没经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以至于造成了整体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自然服务质量欠佳。还有一些当地的农民在景区内胡乱摆摊设点,尾随游客兜售物品,导致前来消费的客人产生厌倦的心态。这严重影响了游客对该地区满意度,从而丧失了回头客的来源。在实际的运作中,相关部门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对本地区村民加以规范。造成企业、行政组织、个人在开发经营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四)顾客消费弹性较小

瓦房店乡村旅游购物品结构简单,购物品主要集中于需求弹性小、效益较低的饮食、交通、住宿商品上。旅游购物品单一、季节性强。以海产品为主,主要是海鲜、贝类艺术品等。旅游产品大多相仿,缺少针对性,为主的还是传统的旅游工艺品。这些产品缺少特色特点,对游客的吸引力已经明显减弱。单一的旅游购物品对游客而言索然无味,也就无法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五)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卫生条件不尽如人意

在瓦房店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村落里,常见的乱倒乱扔生活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现象十分严重。另外厕所设施简陋,以及“院内鸟语花香,院外垃圾臭成堆”等也是普遍现象。随着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游客的不文明现象以及本地区环境保护意识差对瓦房店市生态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瓦房店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对于生态环境的正面保护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四、瓦房店乡村旅游的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以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为契机,顺应现代都市人体验生活,回归自然为趋势的旅游潮流。依托瓦房店的天然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自然条件,推进开发垂钓,水上运动等休闲体验项目。配套“住在农家屋、吃在农家饭、享在农家乐”等活动,加快乡村旅游开发。做优、做大、做强家庭旅馆产业,带动发展休闲体验产业。

(二)做大企业规模,给农民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

在餐饮方面,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挖掘瓦房店特色饮食文化,建设大规模的海鲜养殖区域。在购物方面,重点突出特色海鲜,从品种、包装、口味等方面下功夫。同时深加工有特色海鲜。并组建销售队伍,扩大市场份额,打造海鲜特色品牌。在游乐方面,重点依托企业公司,开发水上降落伞,摩托艇,蹦极等水上运动项目。大力发展休闲体验产业,形成吃、住、行、游、娱、购等一体化的大型产业链。进一步规模发展家庭旅馆,争取做到每个度假村落80%以上农户有家庭旅馆。坚持舒适、温馨、整洁、休闲的服务特色,完整联合经营体制,逐步形成产权式休闲度假基地。同时,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加快提高水上运动企业的发展的速度。

(三)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水平

1.瓦房店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知识和管理知识加以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日常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时常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其他地方吸取经验,引导他们不断树立新理念,进一步增强市场观念。

2.组织培训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要针对瓦房店的当地实际情况,使村民的接待服务方面的能力逐渐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都要严格规范管理。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时常到各旅游景点组织学习讨论,努力提高服务档次和质量。

3.对于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从业人员更要深透的发掘和发扬。要让瓦房店乡村旅游与本地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前来游玩的旅游者真正的体验瓦房店别具一格的风土文化。

(四)刺激游客自主消费欲望

1.“物美价廉”、“返璞归真”向来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卖点。所以,乡村旅游注重的该是“薄利多销”。乡村的蔬菜、果实、农作物等天然无公害,最受前来旅游者的追捧。农民可以将自家的作物、甚至是家畜当做旅游产品像前来的游客销售,提高旅游收入。

2.大多的乡村旅游在模式上基本相同,让游客总是缺乏新鲜感。开展乡村旅游的村落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传统,增加一些独特的活动、另类的表演等。使得游客不会对单一模式的乡村旅游感到厌倦。以此提高回头客的概率。

(五)加大环保力度,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增强宣传,提高认识。近几年,残害动物、砍伐森林、古老建筑失修,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是刻不容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实施保护会使旅游资源得以延续发展。

2.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维持乡村生态系统的不断平衡,建立高质量的旅游自然环境保护区。这就需要对乡村旅游地区加大资金、人力等的投入。对此而言,国外的经验建立基金或社会捐赠等机制很值得借鉴和消防。

3.评选、建立乡村旅游环境保护示范区。选取优秀的乡村旅游村落,授予旅游模范村落的荣誉和一定的奖励。呼吁其他村落以其为榜样,对其在经营、管理、科研、体制等方面学习进取。

4.增加完善的环保规范制度。有关部门应对环境的保护加以规定制度化管理。对开展乡村旅游地区的实况,制定统一的程序和内容要求,并且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姜立英.浅析大连乡村旅游的发展[J].商业经济,2014.

第2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 连云港旅游业发展基本条件分析 “一带一路”下连云港的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施 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析连云港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开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韶关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竹岛建设现状及管理模式研究 平昌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崇礼县滑雪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舟山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鄂尔多斯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灾后重建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连云港地区加拿大一枝黄花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连云港市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植物检疫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 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周永广.旅游业环境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45-46,237-238.

[3] 熊元斌.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63-68.

[4] 周海燕.连云港水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 12(4):99-101.

作者简介:

袁榕,女,四川省自贡市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李辉,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徐戴辰,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第3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nbs

p;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第4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优势;问题;对策;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592.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35-02

1 贵州省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背景介绍

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省内安顺布依石头寨、黔东南上朗德、南花、青曼、西江苗寨等8个民族村寨被选中成为旅游扶贫试点。目前,贵州已有16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特色村寨游且以民族文化为主要体验项目。形成了农业观光、城郊“农家乐”、歌舞表演、民族节庆、民俗寻踪、古镇探秘等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另外,贵州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属乡村旅游。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贵州乡村旅游的年收入已逾550亿元,解决就业人数多达230万人。按照计划目标,至2017年,贵州省将建成100个以上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示范村寨、1000个左右重点村寨,突出示范和重点经营户建设,实现农民旅游收入占20%以上的农民的人均纯收入[1]。

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是以乡村文化和自然环境为依托的,是具有唯一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中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无论是对境内游客还是境外游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对于贵州旅游产品的建设、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加强贵州旅游核心竞争力和调整贵州省旅游业结构都具有重大意义。

2 相关概念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山野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状态以及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为吸引物,把乡村文化作为内涵,目标市场针对都市居民,为了满足旅游者娱乐、学习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从而开展的融观赏、考学、实践、体验、购物、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2]。

2.2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

我国多数地区的民族村寨的发展都离不开乡村民俗文化,原因在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使都市旅游者体验到淳朴乡情以及民俗文化的魅力,带领旅游者了解不同地方民众特有的民风民俗和生活常态。因此可以定义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为建立在一定的旅游设施和异域、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的独特吸引力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内涵,吸引都市居民并满足其购物观光、娱乐休闲、考学体验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消费体验民俗文化的一种旅游活动[3]。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是乡村民俗风情,其独特的创造性与民族异域性是吸引旅游者的真正魅力所在。

3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

3.1 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民俗文化性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的发生地是在乡村地区,乡村的山野风光、生活和生产活动、乡村文化习俗、民族节日等是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所在[4]。

3.2 旅游资源的原生性

乡村地区无论是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抑或文化模式都保持相对自然原始状态。

3.3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农村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属性,景观资源丰富(如农村的民俗文化、婚丧嫁娶习俗、种植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生产生活工具、乡村工艺品等)[5]。

4 贵州省发展乡村民俗文化的意义

4.1 促进居民脱贫致富

如表1所示,贵州乡村旅游的接待游客数量从2011年4458.35万人次发展到2015年的98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从147亿元上升到430亿元,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也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扩宽纯收入渠道,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条。

4.2 调整贵州农村产业结构

F州省传统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相对单一,而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服务业(食宿等)、物流业、特色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有效的扩展和延伸了产业链条[6]。

4.3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贵州原有经济条件的落后,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缺乏物质支持,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同时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实现也相应提高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使得许多濒危的传统文化在旅游大潮的冲击下得到复苏,并整合融入到旅游市场中重构,得以更新重生。

5 贵州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

5.1 资源多样,内涵丰富,分布集中

贵州乡村民俗文化兼收并蓄、内涵丰富,涵盖巴蜀文化、粤桂文化、楚文化、滇文化,其核心是少数民族文化。贵州全省分布着49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回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讫佬族等人口超过10万人,故而素有“文化千岛”的美誉。省域内各式各样的民族节庆、民族艺术、民族风俗、饮食习惯、神话传说等文化景观“多元共存,共生共荣”,形成了“好歌村村有,好酒家家有,好节天天有”的多彩贵州民俗风情[7]。

贵州各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于贵州省东南部和西部地区。形成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集中连片的特点,尤以黔东南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州最为集中。这有利于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重点布局和重点突破。

5.2 原始性和神秘性

“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由于特殊的地貌背景,贵州省在工业化开发上不具备其他省份的自然优势,工业化程度的落后也使其传统的乡村民俗文化原始风貌保存较好,神秘感强,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渗透较轻。地理环境的相对闭塞导致的人群沟通困难反而促使形成了不同地区形成了形形的民俗文化,造就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原生性、稀缺性、独特性和完整性。

5.3 区位优势突出,旅游市场广,开发潜力大

当前国际国内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旅游业也从传统的观光阶段向体验休闲阶段过度,独具魅力的乡村民俗更是受到青睐。

从文化的角度看贵州是个大省,是一块高地,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对旅游潜在市场的新引力极大。同时伴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尤其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崛起,入黔旅游的便利性大大提升,总之,今天的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处在一个极佳的历史际遇上。

5.4 政府支持力度强

贵州省政府在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和基础旅游设施的改造提升等方面不论资金投入还是心血的倾注力度都较大,2016年起,贵州省旅游局每年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专项资金多达5000万元,同时为贫困户提供贷款贴息,并探索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担保贷款平台。为了全方面的保护和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8]。

6 贵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开发保护并举

固本培元,坚持以保护和传承文化为第一要务,涸泽而渔的旅游发展模式必不长远。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于一些具有唯一性特点的民俗文化(民族建筑工艺、悬棺丧葬文化等)要重点研究保护。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坚持完善政策管理和加强技术支撑二者并举,实现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6.2 提高认识,摸清家底,搞好乡村民俗旅游规划

制定科学的全省乡村民俗旅游开发规划,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对全省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别特征和地域分布进行调研考察、登记造册,对重点文化资源做好完善的开发、发展与保护的旅游规划,同时,各乡村民俗景区景点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具w的实施计划[9]。

6.3 整合资源,挖掘内涵

系统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区域联合,把贵州乡村民俗旅游区与省内颇具特色的喀斯特自然风景区和邻省一些著名景区联合起来,形成旅游网络。如贵阳-榕江-从江-黎平-锦屏-隆里-镇远-凯里-西江-广西桂林的黔东南旅游线;建设以喀斯特自然风貌、历史文化遗址与布依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风情相结合的贵阳(花溪高坡苗寨、天河潭镇山布依文化村、红枫湖景区)-安顺(龙宫、黄果树、屯堡文化)-安龙、兴义(苗绣、腊染、贵州乡村龙、马岭河风景区)-云南昆明的黔西南旅游线等。同时,对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进行概括、发掘、升华以致凝聚区域特有的个性化精神,将民族文化中别具特色的民间节日、生活风俗、饮食习惯、神话传说、民族信仰等文化挖掘出来,设计和创造出多元化的产品,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6.4 改善设施,提高档次,创建品牌

多渠道融资集资引资,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全方位综合开发,确保乡村民俗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的服务完善、合理衔接,特别是要加强乡村民俗旅游区的环卫设施、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旅游公共厕所、交通道路、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完善乡村民俗旅游服务设施,优化乡村民俗旅游区的大环境,使游客能够进得来、留得住、游得好,提高乡村民俗旅游业的层次和综合效益,进而实现品牌效应[10]。

6.5 培养人才,提升管理,完善服务

宏观上引导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发展如与地方高校合作,定向定点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提高接待能力、接待档次和接待质量,管理体制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制度。

6.6 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贵州由于受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知名度不够响亮,故而应重点利用港澳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促销窗口,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电视、报刊、展览、互联网等进行宣传介绍,提高乡村民俗景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增大吸引力[11]。

参考文献:

[1]张遵东,章立峰.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以雷山县西江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6):66~71.

[2]骆 诚.浅析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11):60.

[3]白 娜.参与型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思路[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4~17.

[4]查爱欢.乡村旅游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影响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5]邓 位.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乌蒙论坛,2013(4):49~53.

[6]刘 瑞,苏维词.贵州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模式[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2):167~170.

[7]王丽芳.浅析乡村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J].安徽农学通报,2007(11):205,152.

[8]黄欣伟.兴义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3.

[9]李 云,殷志华,韩 笑,等.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4(17):42~44.

第5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农业生态旅游

一、引言

海南全省土地总面积占我国热带面积的42.5%,农业作物种类繁多,热带作物品种十分丰富。海南海域辽阔,河库众多,水产品种类和数量丰富,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世界一流。丰富的“3S”资源、奇特的山野温泉、原始雨林、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热带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优越的旅游资源库。目前旅游客源来自于三方面,一为国际游客,这部分游客主要倾向于历史特色与国家特色浓厚的旅游景点;二为外地游客,这部分游客出行时间较为集中,其出行受旅游营销或口碑的影响较大;三为本地游客,这部分游客一直是各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盲点,大量、多次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

传统旅游业发展受旅游资源分布限制,其开展的地域与项目泾渭分明,其面对群体也相对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代表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普及,旅游资源分布界限被打破,固化的旅游景点被充满地域特色的特殊旅游项目替代,吸引可更多旅游需求群体的参与。创新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淡化了旅游业中一直存在的旺季与淡季之分,使区域旅游持续繁荣成为可能。

海南省一直致力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大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带动了诸多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了生态资源保护。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旅游业发展插上了翅膀,突破了传统旅游对时间、地域、信息的依赖,成为旅游产业在现阶段发展的特色,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旅游电商产业已成为振兴传统旅游业的重要手段。

二、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目前在兴建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方针下,海南地区的旅游行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想要强化和振兴海南旅游行业,提升海南区域旅游在国际市场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是十分有效的渠道。旅游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在国民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呈飞速发展态势。由于消费习惯传统、从业人才缺乏、个性化服务缺少、协同能力差及整体协调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且发达国家旅游电商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在借鉴国外经验过程中缺乏本土化改造。所以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旅游电商方案与对策,从而提升海南旅游业的总体竞争力,最终使海南旅游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旅游电商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区域性特色,不能形成合力。大部分的旅游电商网站功能单一,偏重于基本的信息与交易功能,所含信息量较少、更新缓慢、技术落后,没能实现社会化功能。作为新亮点和突破口的海南生态旅游呈现规模小,发展慢,规划差的特点。虽然海南生态旅游电商网站正在抓紧建设,但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现阶段,技术支持和发展思路成为行业革新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电商如何利用好流行的新技术,引进社会化智能旅游新思路成为当务之急。

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围绕着产品信息化、交易电子化以及网站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普遍存在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低、旅游企业网站宣传不到位、支付手段单一等问题,缺陷明显。同时旅游产品类别不足,社会化旅游服务不够,移动电商建设滞后等问题是旅游电商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因素直接制约了海南旅游电商的发展速度。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建设进程设想如下表所示。

1.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情况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体可分为企业主导与政府主导两种。由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映出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就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而言,政府主导的主动性高于企业主导,这也凸显出旅游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海南金旅网”作为国家旅游局倡导和发起“金旅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海南公共旅游信息官方网络平台。由于人力、资金及管理体制及职能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海南金旅网只承担了政府政务网的基本功能,还没有发挥出作为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生态旅游等新生项目,导致政府主导建设后劲不足,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来看,海南旅游电商面对的客户群体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脱颖而出,势必淹没在市场的洪流中。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的权威性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无法比拟的,但企业主导的建设更具灵活性更接地气转化更高。因此,采用两种主导平行发展是海南旅游资源推广与建设的关键所在,任何一条线的弱化都会影响到另一条线的正常运行,进而拖累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旅游电商市场发展趋向

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次。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统计,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传统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也引发了电子商务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宣传开始由线下往线上渠道转移,线上渠道所占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以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化发展在旅游电子商务市场拓展中展现了巨大力量,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三、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1.强化旅游电子商务在旅游产业链中的地位

传统旅游业与旅游电子商务的结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与必然趋势。旅游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优势,其发展伴随技术进步与消费习惯转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旅游业发展策略中,应将旅游电子商务放到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资源配套和建设规划等方面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投入力度,使之成为推动旅游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外部动力。

2.本土化发展策略

发展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应结合海南区域情况,深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海南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完善与借鉴的地方很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适当借鉴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在短期内有助于旅游产业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要避免缺乏本土化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而导致的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没有长效性的局面。在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有本土特色、难以复制的旅游项目与商业模式。另外,要大力培育“服水土”的本地旅游企业,以旅游企业带动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

3.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在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互联网+旅游不仅需要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应互联网操作技能。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网络技术是旅游产业整体腾飞的重要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竞争,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关乎旅游产业当前与未来,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系统性工程,人才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4.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海南整体旅游产业经济呈现上升势头,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关注。传统的旅游行业间竞争也日趋激励,具体体现在景点与景点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旅游企业在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弥补本区域产业结构不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海南应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热带农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和推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将农业生态旅游与传统人文、历史、自然景点等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开发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技术高、线上线下结合的试点项目,实现海南区域旅游特色突围。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以技术为产业驱动力,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使农业生态旅游搭乘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快车,为海南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同样明显。旅游产业作为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托海南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区域特色旅游服务,组建云服务、大数据支持下的社会化、智能化的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电商平台。坚持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将农业生态旅游打造成海南旅游的标识性项目。

参考文献:

[1]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

[2]蔡舒.浅谈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J].科技展望,2015(05).

[3]雷春.在线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研究--以海南三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05).

[4]陈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01).

[5]易振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01).

[6]陈文婷.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8(02).

第6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 连云港市盲学前语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连云港市滨海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 连云港市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连云港市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研究 连云港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实证研究 连云港市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基于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市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 连云港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连云港市抗倒营养剂劲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 连云港市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 连云港市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连云港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连云港市海滨新区建设用海与海洋功能区的适宜性研究 超级稻研究进展及连云港市发展超级稻的思考 连云港市杨集镇――“高颜值”美丽乡村振兴全域旅游 基于慢生活理念对我国乡镇旅游开发的研究 连云港市“十二五”港口经济发展研究 连云港市下岗职工状况和再就业工程实证研究 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连云港市道路工程中表层软土地基处理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刘晓明,杨牧,吉文化.连云港迎来旅游发展“黄金期”[N].江苏经济报,2012-6-29(2).

[6]2012年度连云港环境状况公报 水气声均“达标”.[EB/OL].[2013-6-4].http://.cn/shixianchuanzhen/lianyungang/201306/t1217797.shtml.

第7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民宿;乡村旅游;可行性探究;哈尔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5日

一、乡村民宿概述

(一)乡村民宿概念。“民宿”一词起源于日本的MINSHUKU,原意与英国的BED & BREAKFAST(B&B),也就是仅提供住宿与早餐的家庭旅馆,有许多相似之处。民宿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偶发现象。早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从外地赶来朝圣的人们没有住的地方,就会到当地居民的家里短住,这与我国古代的民间旅舍“逆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以看作是民宿的早期雏形。

从概念上来看,狭义上的民宿是指利用自有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文化,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场所。V义上的民宿是指除了一般常见的饭店及旅舍之外,其他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小型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在我国一般指的都是广义民宿。而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实现城乡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二)民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对经济而言。发展民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此外,还可以促使当地的服务业、餐饮业、种植养殖业、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形成一种连锁发展,经济共赢的局面,推动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而民宿所带来的营业收入会以营业税的形式上缴国家和地方,这也会改善当地的经济环境,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民宿的进一步发展,这也为延长旅游者住宿时间提供了条件,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对文化而言。发展民宿可以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居住,形成城乡间的一种互动,旅游者可以同当地居民直接交流,而民宿经营者作为新事物的示范者和实践者,也影响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宿除了提供住宿的功能外,也可以成为展示和保护当地文化的平台,当地的特色建筑、服饰、小吃都可以在民宿中得以展现,而为了更多的吸引游客,一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也会被民宿经营者自动自发自觉的保存下来。

3、对环境而言。发展民宿会推动当地居民树立生态意识,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一个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当地居民为了吸引游客,就会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旅游、对民宿发展的重要性,就会以身作则,开始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4、对行业而言。民宿的兴起推动了酒店行业由标准化向个性化的转型,也影响着旅游者从追求品牌效应到追求个性化住宿体验的观念转变。同时,民宿的进一步发展还会产生一批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乡村创客,为整个行业注入更新鲜的血液。

二、哈尔滨乡村民宿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哈尔滨乡村民宿发展现状。(表1)

(二)哈尔滨乡村民宿开发必然性分析

1、旅游业发展的推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旅游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政府把旅游业打造成综合性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的背景下,哈尔滨市的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而随着哈尔滨“冰城夏都”的旅游定位,冰雪旅游和避暑旅游在国内外持续升温、市场份额日益扩大,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加大。乡村旅游的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且淡季过长的特性为哈尔滨乡村民宿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适合在哈尔滨进行长期旅游观光,倒是周边一日游或是周末休闲游在哈尔滨很是盛行。这给哈尔滨乡村民宿带来了充足的客源和发展机会。

2、市场需求与住宿供给的不平衡。旅游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接待压力。哈尔滨市住宿业的基础设施和质量管理已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但周边地区的住宿设施还属于“大车店”模式,设施简陋、缺少特色、服务质量参差不一。在旅游旺季,客流量会大大超出接待地的承载能力,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游客无限的要求,会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而淡季,当地的资源和设施又会大量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以中国雪乡为例,众多乡村民宿的出现可以在节假日期间接待大量游客,减少当地住宿业的接待压力,而在淡季又可以退出市场,减少竞争压力,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由此可见,在哈尔滨开发乡村民宿可以实现节假日期间游客的合理分流,减轻接待地的接待压力,平衡市场需求和住宿供给的关系。

3、符合当地居民利益。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出现上述市场需求和住宿供给失衡的现象大多是处在相对偏僻地区的自然风景旅游区,这些地区通过种地养殖等方式使农民脱贫致富难度较大,而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民宿倒不失为一个致富的有效途径。

民宿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低,只需经营者空出几间闲置的房间和置办一些基本设施即可,若不愿继续经营民宿,这些房间和设施仍可以自己使用。对农民来说开发乡村民俗没有较大的成本投入和风险损失,还能增加收入,因此在哈尔滨开发乡村民宿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

三、哈尔滨乡村民宿开发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松花江水系穿城而过,动植物种类繁多且分布集中,有凤凰山、香炉山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冬可赏雪,夏可避暑。以冰雪和避暑为主的旅游品牌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2、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哈尔滨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上是金文化的发源地,清王朝的肇兴地,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又成为了移民城市和国际商埠。中西合璧是哈尔滨的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金文化、黑土文化、红色文化、北大荒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冰雪文化、啤酒文化等在哈尔滨交汇、融合、并存,留下了“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由此可见,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资源都十分适合乡村民宿的开发。

(二)行业竞争优荨C袼尴喽源统住宿业来说,成本低、价格低,可以大幅度节约管理成本和财务支出;并且投资小、风险小,只需几间房间和基础设施,而一旦不再经营民宿,房屋和设施还可以自己使用。与目前哈尔滨乡村旅游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且随着哈尔滨周边一日游、二日游的盛行,以本地人为主的旅游者们希望远离城市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去体验不同的风景和文化,乡村民宿的开发满足了这一要求。

(三)市场优势。哈尔滨市是中国老工业基地和全国农业大市,虽然近几年旅游需求日益提高,旅游消费市场日益壮大,但总体的旅游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大部分消费者对价格仍很敏感,他们希望花尽量少的钱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尽可能多的旅游服务。在哈尔滨开发乡村民宿恰好满足了这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并且随着体验旅游的兴起,单纯的走马观花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更倾向于深入探究当地的文化和生活,获得更真实的旅游体验,民宿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四)政策优势。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七条指出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哈尔滨市正在打造红旗满族乡、民主乡朝鲜族村等特色乡村民俗旅游特色村,扶持“农家乐”、“渔家乐”、“景观休闲乡村”等旅游项目的开发,而乡村民宿不仅能提供住宿的功能,还可以使旅游者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民宿还可以成群的出现,聚集成一个特色的“小镇”,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地,换句话说,民宿是旅游村镇发展的基础也不为过。

四、结语

近年来,哈尔滨市独特的冰雪旅游品牌,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亮点。哈尔滨乡村旅游的市场不断扩大,接待人数逐年上升。据对哈尔滨市乡村旅游点的抽样统计,每逢“端午”、“中秋”、“五一”、“十一”黄金周来临之时,有2/3左右的哈尔滨市居民会选择乡村旅游。可见哈尔滨的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加上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民宿可以为哈尔滨乡村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积极发展新农村经济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丛东来,,孙娜.哈尔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路径及模式[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7.

[2]李安琪.哈尔滨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33.

[3]阎磊.对我国旅游区家庭旅馆发展的探析[D].天津大学,2008.

第8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遵义 历史名城 保护 开发

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历史相当悠久,“上溯春秋战国时期,遵义地区隶属于巴、蜀、夜郎等地,到了秦汉时期,在遵义西北地区开始置郡。延续到唐朝贞观年间,即公元639年设立播州,642年改播州的罗蒙县为遵义县,遵义之名自此开始并沿用至今。”[1]从唐末到明万历年间共经历七百二十五年,该地区由杨氏土司世袭。平播之役后,朝廷在此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并设遵义府。解放后设遵义地区,1997年改名遵义市。

1 遵义历史名城概述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经国务院核定批准保存文物古迹,特别是具有重大科学、文化、历史和革命纪念意义或艺术价值,而且现今依然存活的城市。”[2]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了该地区的文化水平,并鼓励着人们不断奋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遵义在1982年2月8日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中,遵义作为革命圣地载入其中。近年来,人们倡导重走路,学习革命前辈吃苦耐劳的精神。遵义作为革命老区,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五一”、“十一”假期和春节期间,从四川、重庆、云南、湖南等地的游客来遵义旅游,给遵义的旅游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会址作为遵义的标志,吸引众多游客参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可供旅游的地方很多,有会址、山、娄山关、海龙囤、四渡赤水纪念馆等。遵义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而且自然风光也十分美丽,其中赤水市丹霞地貌在201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 遵义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遵义位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以及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悬殊较大,地貌形式多样。”[3]遵义属于黔北,占据云贵川交通要道,有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全市。

2.1 遵义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现状

2.1.1 遵义名城的保护现状。目前除了对会址及相关旧居的保护修缮以外,其他方面与全国大多城市一样修高楼,建洋房,每年花在老城及周边反复修整的交通线上的资金较多,道路却依旧狭窄。硬件设施保护的层次低,用混泥土建筑模仿古老楼房,花费巨大,效益不理想。同时,遵义地区的各个历史建筑分布较广,海龙囤、沙滩文化遗址、杨粲墓等受交通限制,布局较为分散。再则,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各种环境保护规章宣传不足,市民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不强。

2.1.2 遵义名城的发展现状。随着遵义经济水平的提高,历史名城也有了新发展。交通线路不断完善,旅游规划日趋合理科学,对旅游产品的配套逐渐更新。

一是旅游资源的技术更新和配套完善。会址及其他旅游景区,都在不断应用电子科技和高新技术来展示自己。并利用科技对历史文物遗迹进行保护。遵义各个旅游地区在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加公共服务场所,简化旅游程序。

二是交通网络体系发展较快。已经投入运行的遵义白腊坎至茅台高速公路,以及正在修建的遵毕高速公路、遵义至赤水的高速公路、遵义新舟机场以及遵义环城(一环)高速公路等,都在不断扩大遵义的交通网络系统。高速公路可以直达贵阳、重庆,始发列车也开通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三是旅游线路合理规划。遵义推出了红色旅游、国酒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及休闲度假相配套的旅游线路体系。形成以会址、娄山关为主的红色旅游区,以及仁怀——习水——赤水旅游区等。

2.2 遵义历史名城开发存在的问题

2.2.1 商业化利用现象严重。为了增加经济收入,遵义历史名城的一些重要地理位置被贴上各种商品的商标,对历史名城的形象造成不利影响。各种良莠不齐的商业经营充斥在经济发展中,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协调现象严重,旅游文化产品质量粗糙,历史文化产品缺乏。

2.2.2 旅游线路单调。目前规划的旅游线路中,遵义发展旅游的线路比较单一而且分散各地。由于旅游线路归属不同,导致旅游线路呈直线形式如遵义-仁怀-习水-赤水旅游线,游客旅游到一地就有走到尽头的感觉。这是严重制约遵义旅游循环发展的问题。

2.2.3 旅游景区规划配套不合理。遵义旅游发展是以红色旅游线路为主,单一的红色旅游线路难以留住旅客,红色旅游与茶文化、国酒文化之间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历史文物景区与自然景观配套不衔接。如会址旁边全是居民楼,老城被局限于会址周围一小部分地区。

2.2.4 专业的保护和开发研究队伍缺乏。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势头强劲,旅游专业人员空缺较大。加之传统观念认为旅游业为服务行业,做服务员是被人们看不起的,造成许多即使是旅游专业的人员也选择其他行业就业的现象。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地方财政对旅游教育科研的投入也不多,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合理开发缺少理论支撑。

2.2.5 对历史文化认识和宣传不足。遵义的历史悠久,在这块地方形成的地域文化很多,包括土司文化、沙滩文化、国酒文化和茶文化等。人们在对外宣传时往往忽略了对各种文化的捆绑式宣传,导致在其他游客对遵义的认识就是“一座楼、一瓶酒”的印象。人们对自己拥有的文化遗产认识不足,相关单位的保护措施也不完善。

3 遵义历史名城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遵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是相互作用的,完善各项保护措施有利于科学合理开发,而合理的开发使历史名城得到更好保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遵义历史名城进行保护与开发:

3.1 遵义历史名城的保护对策

3.1.1 制定完善相关制度。“为了旅游资源可持续的发展,遵义市有必要制定完善的旅游法规,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科学管理城市规划与发展。”[4]对遵义的历史文化遗址及革命纪念地加强保护措施,对遵义海龙囤、杨粲墓、会址、娄山关、四渡赤水各渡口等区域划分严格保护区。鼓励人们多学习保护条例,对违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的事迹进行举报有奖制度,让法律约束人们不良的举止行为。

3.1.2 适当控制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保持着原来的自然状态,基于外来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污染物,自身能够完整消化吸收的能力。旅游资源所在地区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受游客数量、生态容量、污染量、自然净化时间的影响。”[5]遵义地区的旅游客流量最多的时间段一般在春节期间、五一假期和国庆节假期三个时间段。要从往年的客流量数据中掌握每个旅游区旅游的最佳容量,旅游价值才会得到最好的体现。不能让人们在高峰期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从而尽量减少淡季对历史古迹的修复支出。

3.1.3 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保护,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市民用自身的行为做好保护名城的实践工作。通过提高遵义市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人们互相学习,共同为打造旅游强市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全民参与到对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保护行列中来。加强旅游科普知识的宣传,转变人们传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让更多人投入到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工作队伍中,以适应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今发达国家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比例是最高的,解决就业也是最多的,而且产生的经济效益比第一第二产业高得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当中,尽量减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3.1.4 加大名城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每年从政府财政支付一定资金用于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修复和改进。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难免会造成一些破坏,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对会址定期检查和维修。号召社会各界对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的开发修复积极献策,并集资对海龙囤旅游区进行科学开发。对娄山关战斗遗址以及其他革命战争场所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同时用一定资金投入到沙滩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存在不能只是一具驱壳,要有生命力去支撑它。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存在不能一味商业化,否则就失去了历史价值。要保护好遵义各地的地方文化,把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3.2 遵义历史名城的开发对策

“旅游开发是指对潜在的旅游资源进行打造和包装,从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活动形式。”[5]要把历史文化名城做强做大,遵义还得加强对各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3.2.1 旅游线路设计要多元化。现在遵义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线路较为单一,直线型线路居多。从遵义到仁怀、习水、赤水的旅游线路就是如此,这样的设计使旅游效益大打折扣。旅游线路规划设计应多元化,形成环形旅游线路。把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山水景观结合起来呈现给游客。运用大旅游的概念,和贵阳、毕节、重庆等地区合作,把旅游线路做大,扩大旅游辐射范围。

3.2.2 注重品牌塑造,突出独特性。拓宽遵义历史文化渠道,把中世纪播州历史以及海龙囤土司文化设计为历史纪录片,搜集明朝末年平播之役的资料,开发成大型历史战争连续剧。从红色旅游入手,加强对精品旅游线的宣传,通过从电视、广播、音乐、网络和报纸、期刊等媒介打造“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红色旅游品牌。同时加强与白酒行业的合作,特别是以茅台酒为龙头的酱香型白酒,拓宽旅游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通过召开各种酒类推销会议,也可以带动遵义旅游,使遵义的历史文化得到充分利用。

3.2.3 明确定位,科学开发。既然遵义是“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就可以把遵义定位为会展旅游城市,通过召开一系列的展览会和洽谈会,引进外来资金,吸引外来游客,推广遵义的优质白酒和茶叶,同时给游客介绍遵义的历史文化和美丽风景,带游客通过环型旅游线路参观“大遵义旅游区”。这样不仅通过贸易洽谈签订合同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在遵义参观游览的旅客还可以为遵义的知名度发挥作用,也解决了一部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

遵义历史名城的保护开发要遵循“保护第一,开发次之”的原则,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尽量保护名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彰显遵义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学东.说古道今话遵义,北京:中国改革,2004,(10):68.

[2]胡晓玲.以文化的视野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北京:城市发展研究,2006,(4):55.

[3]王国恩,肖荣波,彭涛,吴天谋.山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开发策略—以遵义市为例,南京:现代城市研究,2010,(2):74.

[4]刘亭君.浅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意义及启示,青海: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16):227.

[5]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7-298,24-25.

第9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生态蚕业;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 活动;问题;作用

中图分类号 S88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50-02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是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活动,旨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建设,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西是全国种植桑园最大的省(区),2012年全区桑园面积达17.47万hm2,蚕茧产量超过30万t,连续7年居全国第1位,桑蚕产业已发展成为广西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1]。生态蚕业是按照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发展经济与建设优美环境、充分合理的利用与增殖资源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2个良性循环,从而形成优化环境,合理投入,持续发展,增中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蚕业新格局[2]。

合理利用蚕桑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对“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改善蚕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建立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创造出更优美的人居环境,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蚕业的意义

生态蚕业主要是把种桑养蚕与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配置相结合,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发展生态蚕业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美化环境、增加蚕农收入、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关系、推动蚕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2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目标意义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党委为贯彻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战略部署,以发展“三农”,改善农村生产、生态环境、农民生活为重,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总体要达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

3 “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3.1 清洁治理管理落后

农村缺乏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场所,也缺乏管理措施与制度。公共设施缺乏管护,各家各户散养的禽兽随地乱排放粪便,造成公共场所脏乱不堪。污水排放也缺乏统一的规划,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3.2 农民环境意识薄弱,清洁难度大

目前,乡镇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儿童,由于长久养成的生活习惯,造成随意乱丢垃圾、乱摆摊,环境意识较为淡薄。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田间地头、河道水渠、池塘等成为垃圾倾倒的场所,严重污染了水源,给田间的清洁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3.3 资金不足,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难于集中处理,配套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收入不高,自筹资金难度大。大多数乡镇缺乏环卫工作站,造成垃圾随地乱扔,难以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4 生态蚕业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中的作用

4.1 有利于“生态宜居、和谐生活”的特色乡村的建设

通过规划引领、政府引导、蚕农配合3个方面,重点开展蚕沙处理、环境净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等工程,着力打造养蚕特色乡村,塑造“一村一品”的形象。同时,开展生态蚕业,有利于引导蚕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清洁生产习惯,提高蚕农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制订完善的清洁制度,规范生产行为,形成文明的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如宾阳县古辣镇的南阳村依托桑蚕协会,大力实施“科技兴蚕”工程,通过改良品种,推广新技术,不定期组织群众开展桑蚕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科学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成为广西新农村示范村。该村年平均养蚕13批,平均每张产茧40 kg,全村每批产茧可达6 t,年产值近260万元,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宾阳县古辣镇龙额村委南阳村的经济支柱产业[3]。

4.2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形成特色产业

发展生态蚕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蚕桑资源、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以科学的立体种植养殖和加工方式来发展生态蚕业,培养和打造蚕茧、蚕丝、桑等的品牌效应,形成了蚕区特色产业。如河池市利用下茧生产蚕丝被,2012年全市蚕丝被生产企业有21家,年生产蚕丝被达16万床,产值达9 000万元以上;宜州市年生产蚕丝被10万床;象州县蚕丝被生产企业有4家,共生产蚕丝被2.2万床,其中象州县蝉宇蚕丝被公司生产的“蝉宇”牌蚕丝被,质量上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生态蚕业是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并重的产业,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促进了蚕区经济的发展,为“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4.3 改善蚕区环境,推进清洁生产

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蚕业,形成蚕桑经济的良性循环,对推进清洁乡村的工程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蚕沙在蚕区乱堆乱放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是蚕区需解决的最大环境污染问题,如今通过对蚕沙进行发酵处理,把蚕沙资源转化为绿色能源,让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清洁能源,在为农村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4]。

生态蚕业是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并重的产业,在产业推进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村容村貌,促进了“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2012年全区蚕业工作会议上指出,罗城县建立了38个蚕沙无害化处理示范点,无害化处理率达77%,通过把蚕沙集中堆沤发酵后用作农作物的肥料,对改良土壤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宜州市已建成蚕沙收集中转站55个,对解决蚕沙污染环境问题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4.4 建设生态环境,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合理种植桑园不仅可以养蚕,对于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合理规划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蚕业,通过立体种植、养殖,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美丽乡村”增添色彩。如广西鹿寨县重点推广“猪—沼—桑”及“养蚕—沼气—种植(桑、果、菜)”的生态模式,有效地改善了蚕区生态和居民居住的生活环境[1]。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蚕桑生产模式,以桑基种桑、桑叶喂蚕、蚕粪喂鱼、鱼粪肥塘泥、塘泥种桑,构成一种良好的生物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为“生态农业”的良好模式[5]。忻城县利用蚕沙作为填充料发展沼气池2.5万个,通过“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效遏制了石漠化[1]。生态蚕业的建设促进了蚕区环境的美化、绿化,有利于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4.5 发挥蚕区特色,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开展

传统的蚕业经济是以栽桑养蚕为主,现代蚕业充分利用桑蚕副产品资源,借助生态、蚕桑文化、休闲观光、养生为一体,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通过开发桑椹采摘、蚕桑科普知识宣传、桑蚕宴、桑园观光等旅游休闲项目,让游人了解蚕桑现代养殖的新技术,领略田园风光。如在钦州、北海等地有部分蚕农引进了台湾的具有果型大、无籽、糖度高、口感好等特点的特大果桑、四季长果桑等优良品种。果农通过举办果桑采摘节,以农业休闲的观光方式吸引了不少游客来采摘[6]。通过开发蚕桑资源,建立蚕桑立体种、养植模式,突出蚕区乡村特色,既符合现代人生活品质的需求,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有利于蚕桑文化传播[7-11],对推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工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广西是全国蚕桑第一大省(区),可充分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村容村貌,建立清洁管理等长效机制,实现蚕桑资源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目标,逐步形成有特色、成规模的“美丽广西”格局。

6 参考文献

[1] 陆春霞,吴婧婧,梁贵秋,等.广西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举措及其促农增收成效[J].中国蚕业,2013,34(2):60-62.

[2] 钱忠兵,薛卫东,沈卫德.从干物流量谈发展生态蚕业——如皋市打造绿色低碳循环蚕业的例证分析[J].中国蚕业,2011(2):58-61.

[3] 邓昶,覃雄,李晟.[美丽广西]种桑养蚕桑果红 南阳村成新农村示范村[EB/OL].(2013-03-30)[2013-12-01].广西新闻,http://news.gxnews. /staticpages/20130330/newgx5156ea68-7265454.shtml.

[4] 国家农业部.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廖森泰,肖更生,施英.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J].蚕业科学,2009,35(4):913-916.

[6] 陆春霞,李全,陆飞,等.广西桑椹酒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分析[J].广西蚕业,2012,49(2):69-73.

[7] 齐永红.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9):36-37.

[8] 兰丽盼.开拓资源利用新路 促进蚕业持续发展[J].蚕桑通报,2013,44(1):58-59.

[9] 苏超,张明学,李耀文.陕西省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北方蚕业,2013,34(1):4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