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46-03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具体表现为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或自然景观,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如果从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来概括,乡村旅游就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自然生态和个性多样为最大特点。
乡村旅游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在国外已有100多年历史。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增长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2002年,意大利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企业,当年夏季就招徕了120万人(次)的本国旅游者和20万人(次)的外国旅游者。法国农会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大力推销农业旅游。2004年,法国农村地区接待了占全国总量28%的旅游者,本国公民在本国农村旅游的消费额约为200亿欧元。在美国夏威夷,2000年有5000多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事业。
我国的乡村旅游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开始崭露头角,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部分农村,作为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旅游规模逐渐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确定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产品在我国被正式列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因地制宜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实现了农业增值、农民获利。尤其是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轻视的新增长点。全国已建成的2万多个旅游景区(点)有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目前已有1000多家,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农、林、牧、副、渔等产业。黄金周期间,全国有70%的城市居民选择到乡村去旅游,每个黄金周形成约7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亿人(次),旅游年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起步较晚,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如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旅游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品牌意识欠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乡村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英、美、法、意大利、日本、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经验丰富,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无不与各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密切相关。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促进措施。英国是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就兴起了乡村旅游。到20世纪90年代,农业和畜牧业类的旅游景点已成为与手工艺品中心、休闲类景点、主题公园、文化遗产中心、工厂景点齐名的旅游胜地。据英格兰旅游委员会统计,1995年农场景点、主题公园、工业旅游景点是英国最受欢迎的三大类景点,英国有近1/4的农场都开展了旅游活动。
为了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自1991年以来,英国中央政府农村发展委员会提出向包括景点在内的目的明确的私人开发项目提供资金;农业、渔业和粮食部也按计划对一些以农业为基础的景点开发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向通过发展旅游来努力使经营多样化的农场主提供资助。乡村委员会也向改善乡村地区旅游设施的项目提供资助,这些政策对于推进英国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意大利政府也积极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乡村旅游可以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意大利政府还对全国各地重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了统一评估和协调,以便使各地能充分发挥区域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
这些国家从立法上确定乡村旅游的地位,制定强制性标准,从标准上确保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同时,政府还通过低息投资贷款、减免税收、补贴等方式,对乡村旅游给予特定的支持和帮助。在科技文化方面,通过向农牧业生产者提供乡村旅游知识和技术上的培训,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也可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坚持农业主体地位不动摇
英国的乡村旅游大多定位于“农业开展多种经营的一个方面”层面,乡村旅游紧密依托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虽然农业为了开展旅游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建设,但农业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削弱,农业生产本身可能为了方便旅游观光进行了一些必要调整,但这种调整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的性质。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国乡村旅游的运作也越来越规范,开展乡村旅游一般要到各级政府旅游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并在通过考核后发放许可证书。
如意大利政府规定,接待游客用房必须是非农业生产活动用房;游客的食物全部或大部分必须是本农场或当地农场的产品;乡村旅游应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乡村旅游主要利用农场的现有资源和条件,允许维修原有的庄园或别墅。
为了保护游客的利益,意大利还规定对向游客出售的当地农产品的质量和特性进行评估和鉴定,出售价格应低于市场批发价。为了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规定旅游者留宿地应有其活动范围的限制和考虑旅游者自我留宿的能力,向旅游者事先说明设备尤其是电器的使用方法等。
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时我国政府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来保证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时,要鼓励农民建立行业协会,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政府部门还应深刻认识到,即使乡村旅游收入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但乡村旅游仍然是农业的副产品,农业生产更不能成为为旅游服务的纯粹表演行为。
三、吸引旅游者参与体验
近年来,国外乡村旅游正在向更深层次发展,旅游者不仅要“看”而且要“做”,由过去简单欣赏转化为参与过程,真正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
日本是亚洲开展乡村旅游较早的国家。日本各地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各种具有特色的服务设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旅行社也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产品,组织旅游者参与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草原放牧、牛棚挤奶等农场体验。到了收获季节,旅行社还会选出一小包稻米或茶叶给游客寄去,让游客亲口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服务十分周到。例如日本岩水县小井农场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民间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生产经营项目,先后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设有动物农场,可供游者观赏到各种家畜在自然怀抱中的憨态,又能增加动物学的知识;牧场馆每天有定时挤牛奶表演和定时开放奶油加工过程,观赏之余,可以购买到各种包装精美而新鲜的奶制品;别具一格的农具展览馆陈设有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人们可以借此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和农机具知识;农场旁边,是由废机车改装成的旅馆,深受怀古思旧者和青年人的欢迎。
在美国,当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即将成熟之时,农庄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美国参加乡村旅游的人数每年达到2000万人(次)。
目前,在日本、瑞士等地,还出现了更高级的乡村旅游形式――租地自种。城里人在乡下租一块“自留地”,假日里携妻带子,呼朋唤友,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翻土耕种、施肥浇水,平时则由农场主负责照看。这种浅尝辄止的劳作方式为忙碌的城市生活平添了许多雅趣,深受游客欢迎。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经验,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能仅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产品上,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层次,一是要提高可参与性,参与性强是乡村旅游一大特点,这就必须让游客下地干农活,上树摘蔬果,下河捕鱼虾,上马牧牛羊,体验真正的农牧生活;二是提高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在保持“农味”特色基础上,加大科技在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应用;三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容,尽可能多地综合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客流,延长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
四、优化旅游环境,坚守乡土气息
乡村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其深层次原因是: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病加剧,人们越来越怀念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空旷的田野和绿色的大自然氛围,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因此,生态化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很多农庄都会在营造随意休闲的乡土氛围方面动足脑筋,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手段。在瑞士东部和中部有一种独特的农家度假产品――稻草之旅。参加稻草之旅的游客白天可以在农场体验农家生活,晚上则可以在农场的谷仓里使用自己带的睡袋,在散发着清香的稻草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一早品尝一顿美味可口的农家早餐,从而体验一种随意、慵懒、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
我国旅游业能保持蓬勃发展的趋势,这离不开我国中央和各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重视。在政府层面来说,首先,我国很多地区政府都利用传媒的力量,对本地旅游业进行宣传,对当地的旅游业给以大力的支持。另外,我国旅游局与其他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如定期举办特色的泼水节狂欢活动、祭拜孔子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外来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其次,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这对旅游营销的影响非常大。其我国旅游局是旅游委员会领导下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市场促销、投资引导、信息统计、教育培训、行业管理、景点开发、受理游客投诉等。这无疑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体制的保障,使其井井有序地蓬勃发展。最后,我国旅游业不断开拓以欧美地区、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市场。在确立了这个新的方向后,中国加强了与韩国、日本、美国、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制定一系列的旅游优惠措施,诸如降低旅客的团费和落地签证等,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功开拓了更大的市场。这些政府的措施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大的保障,并为探索旅游营销方式提供发展方向。
二、新时期旅游营销的发展方向
(一)旅游品牌营销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兴盛,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得到各地政府的支持,品牌营销工作是旅游营销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人文历史也不同,任何地方的旅游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陕西西安旅游以商周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著称、湖南有马王堆汉墓遗址和岳阳楼、浙江省有河姆渡遗址等,不同地方的旅游业应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旅程,做好品牌营销工作,打造自己的品牌。每个不同区域的旅游业也应该像服装等商品一样有自己的标识,这种标示称为品牌标志,不同地域的旅游品牌标志可以附加在旅游纪念品、复制品、宣传材料、信笺、旅社车辆、网站的页眉等与博物馆相关的所有素材上,通过反复的视觉冲击,加深观众对当地的旅游业的认知印象。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的层次也不断提高;他们需要通过旅游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博物馆便是最典型的知识型景点;因此,旅游业与博物馆的合作前景甚好,从目前市场运作的情况来看,博物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所以不同地方的旅游业要积极与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合作,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营销。
(二)旅游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平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生产、经营高质量产品,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视觉是最主要的体验。苏州各地的乡村旅游地的视觉景观设计要注意在色彩上突出乡村景观特色。比如,景区建筑的风格和色彩应该协调一致,相得益彰,还要注意到购物场所、休憩场所乃至洗手间等的建筑设计风格,要力求这些乡村旅游设施的外观形态与主题保持一致。除了建筑的外观形态之外,暴露在游客视觉内的所有硬件设施,如游客休息的长凳、宣传栏等,也需要起到为主题服务的作用,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的效果。
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也是感官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对旅游者的体验产生重大的影响,将它们有效地整合有助于旅游者形成难忘的旅游体验。比如在听觉方面,保留各个乡村旅游地吴侬软语的苏州方言、评弹、船歌等,让游客可以听到乡村特有的鸡鸣、犬吠、鸟唱、蛙鸣、虫叫等。情感体验是通过触动游客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的。在旅游过程中,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使消费者自然地融入到情景中来。
(三)旅游网络营销
旅游网络营销方式可以分为旅游网站营销、旅游邮件营销、旅游博客营销、旅游网络广告等。旅游网站是指在因特网上使用HTML等工具制作的用于展示旅游信息的相关网页的集合,例如比较受人们欢迎的携程网、去哪儿网、同程网和广之旅网站等。邮件营销是指通过电子邮件向目标客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博客营销是指利用博客的形式,向目标客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旅游网络广告就是指与传统广告区别开的在一些网站上传播旅游广告,通常是退出一些特价游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旅游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营销人员应该要做到一种营销观念的转变、营销技术的变革、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沟通方式的转变,旅游网络营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营销产生巨大的冲力,但是实质上旅游网络营销是传统营销的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4-01
摘要:乡村旅游最早亦称为“农村旅游”,源于19世纪的欧洲。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运动的兴起,乡村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贵州乡村旅游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成为“柏油沙漠、水泥丛林、噪声海洋、垃圾围城”,城市里空气不佳,水质不净,食品不绿使得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再加上近几年来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运动的兴起,乡村旅游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贵州作为“公园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原始自然的高原喀斯特景观和古朴神秘的山地多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孕育了贵州较高文化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其次才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先休闲体验。后感受的一种经历或过程,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里欲望,是人们调节心态的一种方式。乡村旅游本质是旅游的内在规定性,它是人们寻求心里满足的一种体验形式,乡村旅游之所以发生,是潜在旅游者在生活中出现心里失衡,产生旅游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里欲望,调整自己的心里状态。谢彦君说:促使旅游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是旅游者的心里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差异。乡村旅游具有资源转化、投资合理、参与广泛、示范带动、效益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是指在旅游业中的产业关联带动下,立足于乡村的资源优势而生成的一种特色产业,它具有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对吸纳当地就业、促进结构调整、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都能发挥独特显著的作用,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规模小,概念理解不一致
贵州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大多都是由村镇、农户自发组织。这种开发形式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形式零散,再加之政府引导不够,所以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明显。由于乡村旅游在国内发展还不够成熟,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这大大的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并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开发模式单一,缺乏特色,重复建设多
目前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是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而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徒步探险、健身康体等内涵丰富的旅游形式还未能引起重视,只是单一的依赖农业资源。这种单一的旅游形式使得贵州的乡村旅游文化内涵较低。不能充分体现多样性和地域性,再加上重复建设,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3)基础设施不健全、卫生条件较差,安全保障低
贵州经济发展缓慢,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设施不健全,有的景区电视信号较弱和通讯条件较差。由于乡村旅游大多是在乡村开展,相对闭塞的环境使村民们的卫生观念落后,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等卫生条件差,很多地区还存在着“人畜共饮、人畜同居”的现象。
(4)乡村旅游人才短缺,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由于贵州乡村旅游的开发处于较低层次,所以旅游专业人才较少。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统一的专业培训,很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都是由当地的农民担任。由于综合素质较低。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他们不仅不能正确揣摸旅游者的心里,甚至还会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他们对旅游专业知识的缺乏,很多时候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三、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探索及对策
针对贵州省乡村旅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在为游客提供一种深度文化体验的全新旅游产品的同时。又极大地加快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贵州省的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成为展现当地社会生活与旅游文化的一个窗口。如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节庆特别多,一年有三百多个节日,如牯脏节、芦笙会、姊妹节、龙舟节、苗年、侗年、端节等等,我们可以结合这些节庆来展现当地文化。
(2)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贵州省对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所以在开发中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如黔东北的江口县云舍村是典型的土家族村寨,这里的民风民俗几乎没有受其他文化的渗透而异化。
(3)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省各地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应成立各级旅游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以本辖区内的乡村旅游为主体框架,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充分体现出政府在旅游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这样才能为贵州省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
关键词 :祁东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一、引言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所谓“四化”即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所谓“两型”,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1]。“四化”与“两型”之间的关系是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以加快经济转变内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内外汇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内粗放向节约集体转变,城乡发展内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这是实现湖南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一、三产业紧密结合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采用怎样的发展方略,正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以湖南省祁东县为例,就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略陈管见。
二、祁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的优势
2.1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祁东县位于湘中丘陵盆地的西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有四明山高耸。其主峰登云岭,海拔1041米,为县境最高峰;中部有祁山密布,丘岗起伏,海拔多为200~300米;东部为湘江河谷平原,海拔一般为100~200米,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年降水量1223毫米,且水热同期,有利于各种农林经济作物的培育。湘江流经县境51,其支流白河、青河于归阳汇于湘江,祁水源自于与祁东县交界的邵阳水龙坳,流经县境西部并接纳蒋家桥江、步云河等众多支流后入祁阳县境。经黎家坪、下马渡汇入湘江,并江口、杨家台、上夫冲、铁塘桥、曹口堰,红旗等水库棋布。古有“祁山叠翠,湘水环清”之美誉。整体上形成了祁东山青水秀,绿水长流的自然生态环境。
2.2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祁东原属祁阳县,1952年才从祁阳县析出新立县制。其历史文化与建制于“三国”东吴时期的祁阳县一样古老,并孕育出了丰厚而独特的祁东地域文化。如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有岳飞驻军的大营和金兰寺,小米山春秋墓,古永昌县址,归阳古镇的老街、状元桥和落排洲、河洲镇的刘三庙及其神话传说;四明山的四明寺,洪桥镇南的黄山寺,石膏镇的洪塘牌坊,鼎山胯下的万福寺,砖塘汉砖,以及黄土铺,衡宝战役烈士墓等。祁东戏曲文化繁荣,有独树一帜的祁阳渔鼓,祁剧,龙狮舞等,祁剧、渔鼓历久弥精,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风味特产有祁东香芋、黄花菜、无渣生姜、百合,砖塘萝卜以及美食“叫花鸡”,竹筒饭、桐叶粑粑、柚子糖等;地方特色工艺品有席草织成的折叠帽、太阳帽、地毯席、壁席、窗帘席等,一切都令人神往。
2.3 优势明显的地域农业品牌。
农业品牌即质量过硬、信誉卓著或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强势农产品。祁东县人民充分利用其优越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并经辛勤培养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至今全县已形成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县,山塘养鱼先进县,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黄花、席草、香芋是传统优势产业,被誉为“祁东三绝”。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黄花集团、香芋集团、金鹏草席集团、金泰米业等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其中黄花集团是国家指定的全国产业化龙头企业。映武牌黄花、青蛙牌大米、鸣放牌草席等产品早已成为湖南名牌,甚至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草席、黄花为祁东特产,已被国家命名为“黄花原产地”,祁东县的柑橘、水蜜桃、李子等水果产地也很知名。这些都是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行品牌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三、祁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发展力度不大,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准确定位。
祁东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力度不大,关键在于思想认识尚不够到位,发展方向不明。为此,首先必须提高认识。鉴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2]。因此,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发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提高对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进行科学定位。祁东县是农业大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奇。其定位应结合自身特点,在上应置于农、林、牧、渔的同等地位。特色上应突出“山水胜地,鱼米之乡”;目标市场上定位为衡阳、永州、邵阳城市居民休闲游览。
3.2 布局分散,景区景点路远人稀,关键是优化布局。
祁东县特色农业资源 分布是中间一条线――沿湘桂铁路和322国道沿线,西部一大片――四明山,凤岐坪溶洞群和以黄土铺为中心,包括官家嘴,步云桥、蒋家桥在内的百里黄花长廊[3]。而目前祁东县的农业休闲山庄和乡村旅游的农业多集中四明山和县城洪桥镇一带。四明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深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众多文化胜迹,但离祁东县城达80公里,交通状况业不好,结果发展状况并不让人满意。县城洪桥古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可进入性较好,并有鼎日、温泉、燕子岩、红旗水库等胜景,形成“山如鼎、水如镜、岩如燕、汤如泉,梅如诗、枫如画、酒如画”的高品位综合性旅游品牌。但目前开发成景并不突出,尤其是缺特点。东部的归阳古镇,属湘江中游北岸,离祁东县城仅33公里,有1800多年的历史。自古经济繁荣,古有“金归阳、银白水”之说,而且至今留有归阳古桥、状元桥、战国古墓之胜迹,且有衡桂高速公路通过,然而目前的归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此,必须调整布局,今后发展的重点应该一是洪桥古镇;二是归阳古镇;三是季节性的百里黄花长廊。交通不便的是四明山、凤岐坪熔洞群留待后期开发。
四、结论
祁东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自然环境上乘,随着交通区位经济条件的改善,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但一定要提高认识,准确定位,优化布局。特别是要政府主导、资金技术到位,在布局上先易后难,在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洪桥古镇――白化市一线和东部地区的归阳古镇重点开发、优化开发。
参考文献:
[1] .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湖南科学发展[J]求是.2001(16):15-17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得天独厚。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科普旅游展示、乡村休闲度假、农家乐等形式的新农村旅游符合黑龙江的省情。能满足城市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是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重要内容。
以下谈谈发展农业旅游的几点认识。
一、以农为本,统筹推进
从黑龙江省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培育民俗旅游接待户,推进旅游名乡(镇)建设、旅游名村建设,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丰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内容和体系,发挥农民作为农业旅游的开发主体、建设主体、服务主体、受益主体的作用。
从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乡村旅游市场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打造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新格局。
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引导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以保护和开发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古迹保护。
二、突出特色,产业运作
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个性化发展,打造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推进品牌建设,形成特色发展格局。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要严格按照市场化运行、达到经营规模化、营销网络化,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互动。建设精品、扶持龙头。
三、培育功能完善的旅游产品
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工程、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工程、乡村商品开发工程、旅游人才培训与就业创业工程、旅游质量提升工程工程建设。
建设系列乡村旅游示范区。构建乡村旅游精品体系。最先推出一批完善成熟的农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成乡村旅游精品。拓展和提升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增强亲和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挖掘原生态村落、少数民族风俗和生产生活特色。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的保护,突出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龙江特色的旅游名乡(镇)、名村品牌:开发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线的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产品,并引导其走向品牌化发展道路。
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如厕难问题。
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职能向乡村旅游地延伸、覆盖。建立包括乡村家庭旅馆在内的网上预订系统。提升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在机场、车站、等城市窗口向游客提供乡村旅游咨询服务。在重点客源地交通站点设立广告牌。推动分散的农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举办系列节会活动,提升产品形象。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设计、开发、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抓好乡村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旅游院校学习,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全面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体系,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服务意识、形象意识、品牌意识”。
四、建立保障机制,促有序发展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统一协调的多部门协作机制,统筹发展规划和长期发展战略: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鼓励社区参与,调整收入再分配机制。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和社区经济内容,让农民体验到从旅游业中直接获利的喜悦。实现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个体之间利益的再分配过程。研究制定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接待服务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并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
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多样等实际情况,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笔者在近几年先后走访了我省几家乡村游试点。尚志市将河东朝鲜族乡的四个朝鲜族村作为该县整体推进的试点单位,通过国家、省市建设资金扶持,村民自筹两种方式,投资近千万元用于道路、路灯、绿化、院墙等基础设施建设,栽花3万余株,植绿化树5000余棵。
邱丽梅(1992-),女,汉族,福建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11会展经济班学生。
李海岗(1990-),男,汉族,河南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11会展经济班学生。
摘要:本文以旅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为着力点深入分析,结合现如今国家旅游发展的大环境状况,再联系如今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探讨旅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力。同时以重庆市铜梁县为例,树立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借鉴例子,并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和发展方向,为各方旅游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参考与意见。
关键词:旅游发展;县域经济;展旅联动—商旅联动模式;地区旅游发展方向。
随着《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国家确立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地位,为旅游业的持续广阔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支撑单元,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无疑是具有巨大开发意义的。在当前国家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区位条件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对县域经济无疑有着强大的拉动效应,彰显了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重庆市铜梁县作为一个位于重庆市近郊的小县城,在本身旅游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近年来却在旅游发展这条路上异军突起,旅游收入年年创新高,旅游经济前景一片看好,这对县域经济的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它的发展内涵和前进方向。
一、铜梁旅游发展状况
(一)优势与原因
(1)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铜梁不仅有国道319线上风景最是清幽独特的温汤峡;还有重庆四大名泉中海拔最高的西温泉,造就游泳避暑胜地;更有融翠秀景色与道教文化的巴岳山,其系重庆市十二景点之一;同时还拥有系重庆市“泽渝工程”项目的玄天湖,湖面港湾连绵、辽阔秀美;除此以外,还有岚峰溶洞群、安居古镇民俗文化区、中华龙温泉旅游开发区等旅游资源。而铜梁县境内的烈士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享誉国内外,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
(2)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铜梁县积极招商引资,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园区和几所大学,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员,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刺激了区域经济的消费发展水平。预计到2020年县城面积将达29.4平方公里,人口达28万人以上,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为当地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3)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目前为止,铜梁已获得全国造林百佳县、中国民间艺术(龙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越来越多的城市休闲公园已开始动工修建,一些风景区也逐渐的成熟和享誉重庆市内外。而随着交通条件的大力改善,铜梁已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交通便捷之城。而随之配套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将为其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极大的动力,带来更多的商机,创造更多的优势。
(4)相关政策的积极实施。铜梁县抢抓休闲旅游大发展机遇,明确了“一城三区五朵花”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力争尽快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高水平编制《铜梁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铜梁县乡村旅游营销规划》。明确编制目地,注重环保问题,力争把旅游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一个腾飞点,完成了安居古城总体规划,污水处理厂、乌木溪治理等工作。此外,注重旅游宣传与营销力度,开展旅游行业质量标准化建设,鼓励旅游企业发展和壮大。
(二)困难及问题
(1)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管理规范化欠缺。随着都市人群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发强烈,而铜梁作为重庆的一小时经济圈内核心城市,迎来了众多的主城和近郊游客,由此兴起大批休闲社区。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私人经营,由于资金、人才、管理经验欠缺等原因造成这些社区存在规模偏小、特色不显、良莠不齐、组织散乱等问题,而在地方资源的使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浪费,对消费市场和铜梁旅游的激活作用不强。
(2)旅游产业开发程度不够和开方发式欠妥。从整体来看,铜梁旅游的开发程度与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不相符,多数景点开发规模不够、档次较低、服务水平不高,精品度较弱;并且,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创新度不高,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如近几年兴办的“荷花节”,“桂花节”等旅游活动,游客的回头率较低,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亟待提升。此外,铜梁县旅游重视度不够,政府的许多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存在控制乏力、无序竞争等现象。
(3)旅游资源的利用保护问题。首先是铜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短板。以铜梁火龙为例,铜梁火龙具有独特的观赏性,但其演出阵容庞大、成本较高、安全技术较高以及消防部门监管严格等原因使得火龙演出的门槛高,演出市场缩小,场次下降。其次是旅游环境的破坏。如在巴岳山的开发中部分古迹被毁、景观被任意改造以及一些古镇遭受到强烈破坏,使得众多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二、发展方向和拉动效应分析。
(一)做好旅游规划工作。铜梁县虽然在旅游发展做出了成绩,但产生了诸多问题,归根究底就是规划工作没有做好。在整体的规划构建中,应该牢牢把握住自身客观实际和已有的优势旅游资源,形成特色和品牌,不能盲目搞新兴旅游活动。如目前铜梁提出的打造休闲旅游胜地,国家级示范乡村旅游地等旅游目标,都是很不错的主题规划,千万不能主次不分,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二)商贸联动模式的构建与完善。铜梁县旅游发展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壮大,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使得铜梁各产业间相互融合,拉动经济发展。因此,开发多种旅游活动形式,兴建旅游商贸中心服务区显得尤为重要,展旅联动,商旅联动是很有必要的。如铜梁可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举办特色节事活动,如每年举办的“中华龙灯艺术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同时,可以兴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休闲度假区,吸引奖励旅游,会议举办等活动,扩大旅游消费群体。此外,政府应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因其会议、展览等形式不仅能延伸铜梁的旅游产业链,而且能拓宽旅游发展空间。而商贸中心的修建,旅游服务消费区等项目的建设也应加快,为旅游发展做好配套服务,也为进一步打开消费市场,刺激旅游商贸发展打好基础,从而促进旅游发展,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一个旅游业蒸蒸日上的城市,人才是宝贵的,不可缺少的。铜梁县要想在旅游对经济拉动力上大有作为,必须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如争取市政府支持,选拔旅游开发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选派相关人员到高校企业学习进修,提升专业能力。为铜梁旅游发展添砖加瓦,发挥主力军作用。
三、结语:综上所述,旅游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大众旅游时代,以旅游来带动经济不失为一种好的经济发展途径,但如何深入挖掘、整合县域旅游资源,如何推进旅游业的产业化,如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1016)
参考文献;
[1]黄燕,铜梁旅游发展之回眸和展望,决策区县巡礼,2011.
关键词:城镇化;智慧乡村;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12
1城镇化背景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历史任务,我们需要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1年之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也提升到5127%。虽然从数据的变化上来看,中国城镇化建设貌似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这样得出来的数据也就不一定是十分准确的了,事实上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也就只有35%-36%。
2智慧乡村建设
2.1什么是智慧乡村
“智慧乡村”是指通过利用一些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g手段来改善农村发展现状,也就是尽可能的整合各种有利资源,使农民的生活丰富多彩。简单说来,就是用“智慧”来发展和建设农村,从而使农村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而所谓的“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市民各种不同的需求做出一种智能回应。我们可以将“智慧乡村”看作是“智慧城市”理念的延伸。它与“智慧城市”一样,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
“智慧乡村”又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不同。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而“智慧乡村”它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还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它可以说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2为什么进行智慧乡村的建设
2015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的概念,这得到了各界的强烈关注。总理在报告中指出的“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就是要我们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
而“智慧乡村”建设是“互联网+农业”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帮助策划乡镇特色,推送乡镇的文化活动,旅游景点,商业体验街,农业经济,特色产业等等。“智慧乡村”建设,在农村落地并且开展工作,实现线下与线上良好对接,它对全面落实民生服务,做好农产品、休闲农业及风土民俗等换起到了强有力的帮助。
3国内乡村建设规划典型模式
3.1“互联网+旅游业”
这种类型的乡村主要依靠乡村内本身的一些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或传统民俗等天然因素来促进其乡村的发展,它也同样是通过政府的参与和指导逐步完善自身优势,并且大力发展以旅游及其相关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带动乡村建设,深度挖掘旅游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将每个村的亮点在全国免费推广。
3.2“互联网+文化业”
这一类型的乡村建设首先是要对乡村内的一些古传统建筑,街巷布局,奇特地貌或是古文化遗址等具有文化意义的一些传统要素进行保护,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的维修和完善。它顺应中央农村新文化的要求,通过互联网将乡村的文化向全国人民进行传播,适当的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
3.3“互联网+工农业”
这种类型的乡村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为发展方向,通过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的建设。
比如说主要发展工业的乡村,一般情况下不会太靠近城市而且大多数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作为保障。这类乡村通常会在通过政府的引导,根据一定条件完善村民居住地区的空间环境,逐渐推动村民向市民转变。而主要发展农业的乡村,会依照经济水平的不同将其产业的发展方向分为两种,一是现代农业一是传统农业。这里主要以安徽省巢湖的“三瓜公社”为例,它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引入致富经验,加强农忙互助,以村为单位进行农产品推销,线上线下互动对接。
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镇西柏店村的“智慧乡村建设”可以说是“互联网+农业”的一个典型模式,下面就主要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发展的。
西柏店村地处洳河流域,地貌以平原为主,其发展特色是生态循环农业。其智慧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村社会化管理水平为目标,将信息技术与乡村发展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有机结合,强有力地用促进产业发展。其发展的主要举措有以下四点。
3.3.1搭建智能型综合服务平台
将网站作为其对外宣传的窗口,立足“宣传、示范、推广”的功能定位,同时利用手机APP向公众介绍它的村容村貌和特色产业。
3.3.2大棚智能监控系统
主要在村内大棚中实施物联网技术,使用传感器收集种植大棚中的各项信息,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同时通过开发手机APP来采集数据,将各种农事活动通过手机终端记录后传送到食品追溯系统数据库中,实现远程运作。
3.3.3搭建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微”推广
搭建微信公众平台,涵盖“知乡村妙、慧乡村事、话乡村游”三大板块,并且由此展开宣传和营销。
3.3.4实用技能和知识培训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之后,才在世界各国中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的浪潮。 “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的思想,是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
二、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农田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对于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业。(2)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所在地,农民在参与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业的附加值提高,进而农民收入提高。 (3)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市场想要扩大,必须要对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尤为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方面的投入,进而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缩小。
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1)经营管理不到位。问题主要体现为经营水平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处在一个仅限于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许多当地的居民则成了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2)缺乏发展策略,呈现一窝蜂态势。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强、产品使用率低的性质,需要对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论证。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往往缺乏对乡村旅游内涵、性质以及发展方向的理解,重复性建设和盲目招商引资的现象在很多地区大量出现。因此,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应当在资金投入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行专业性规划。(3)乡土文化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是片面的强调自然资源,在中国的发展中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当地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发起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提供食宿和餐饮水平上,对于那些很强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一、桂林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桂林是国际旅游胜地,生态资源丰富,民俗村落保存完整,吸引了大批游客。顺应时展,桂林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主打山水文化,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结合浓郁民族风情的曼妙田园风光,现在已形成了乡村山水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乡村风情旅游相映生辉的良好格局。桂林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在阳朔县,阳朔位于漓江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处,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乡村旅游规模逐渐扩大,旅游项目日益增多,接待游客数量也逐年增加,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和经济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拥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家,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8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4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5个。此外,桂林也是农业大市,有着兴安县葡萄、恭城月柿、荔浦芋头等农业产业项目。这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
二、桂林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
乡村度假旅游是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产品相比,有更便捷的交通条件、更良好的设施环境。在规模上更大更具有系统性。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在乡村度假旅游方面已经日趋成熟。如南京高淳国际慢城乡村度假旅游区,以绿色经济与慢城理念为发展方向,将乡村旅游与度假旅游复合,吸引了大批游客,也把高淳最穷的地方变成最富的地方。以及浙江“湖州模式”取得了惊人的收获。这都能说明乡村度假通过城市现代化成果资源的反哺,对农业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都有极大的改善。随着乡村度假为世界大多数国家与地区所认同,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时展
旅游产业的三个时代背景:工业化时代、城市化时代、休闲化时代。以桂林为代表的工业化时代主要经济主体是观光旅游,发展模式落后。如今的休闲化时代以休闲度假为经济主体,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元化复合型新业态不断涌现。我??旅游产业迎来了“观光、休闲、度假”并行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单业态的乡村旅游势必将被复合型业态下的乡村度假旅游所取代。
(二)产品换代
当今时代的旅游产品诉求:一是产品链的延伸拓展,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特征;二是产业链的横向整合,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三是利益链的纵向共享,加强旅游开发商、农户、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四是要素链全面升级,包括交通、饮食、住宿等配套设施。这就意味着传统观光体验旅游将会逐渐失去市场,桂林乡村旅游发展应在结合观光休闲体验产品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第三代乡村旅游产品――乡村度假。
三、桂林市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桂林市高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数量在广西位居前列。近几年来桂林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乡村旅游仍然是短板,乡村度假旅游尚且处在摸索阶段。
(一)发展模式
桂林市乡村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受到区位、交通条件和经济地理的影响等影响因子来进行划分。
1. 都市郊区
依托毗邻都市的区位优越条件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人文环境。如桂林大圩毛洲岛、草莓岛、桃花江鲁家村、阳朔荷兰饭店等。
2. 景区边缘区
依托重点著名景区以及独特的乡村文化,突出乡村农家风情风味特点。如桂林龙胜龙脊梯田的金竹壮寨、龙胜温泉大唐湾民俗山寨。
3. 远郊型发展模式
远离中心城市或城市的边缘。这种天然的生态景观本身就对游客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如桂林恭城红岩村、灵川江头洲村、阳朔石头城、兴安秦家大院等乡村旅游点属于这样发展模式。
4. 特色村寨
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和村落特色。这种类型有阳朔特色民居农家乐等。
5. 特色农业基地
利用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如桂林临桂县刘三姐茶园等。
(二)经营现状
桂林能在全国叫响的乡村形象品牌大多在阳朔,然而许多有潜力的乡村景点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往往在营销宣传方面有所欠缺。笔者调查了龙胜温泉大唐湾民俗度假村,该地依山傍水汇聚了县内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精华,但是商业化气息浓郁,加之缺少宣传,客流量小。此外,农家乐、休闲山庄、度假区等分布散乱,资源整合不够到位,技术和设施设备落后。桂林很多休闲度假区名不副实,如兴安县乡里乐休闲山庄,尽管是四星级农家乐,仍然存在着无人经营、产品同质、产品单一、基础设施差等问题,无法达到星级标准。
还有一些冠以农家乐噱头,却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的度假区,如青狮潭景区倡导的是生态旅游,但实际上大量使用直接由青狮潭镇的木材加工而成的一次性筷子,游船燃油的泄漏和农庄内的污水排放加剧了水质污染。同时私家车和游船的气体排放、农家乐烧柴、烧炭及垃圾焚烧等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过量,严重降低了景区的空气质量。
四、桂林市乡村旅游SWOT分析
基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桂林市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为桂林市乡村度假旅游寻找发展契机。
(一)优势(S)
资源优势:桂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依托自然风光而建立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也分布于各个县市,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盆地丘陵交互错杂,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民族优势:民族人文资源丰富,民风民俗、民族传统的差异性以及民族节日、居住建筑、餐饮美食的独特性,为桂林民俗乡村度假旅游提供了宝贵资源。
区位优势:开通高铁后广州、深圳、长沙等一二线大城市抵达桂林时间可以缩短至三到四小时。加之桂林景观独特性,游客游玩时有较大的环境差异感、文化冲击。
(二)劣势(W)
可进入性差:布点分散、山路不便、路途颠簸、存在危险性。
旅游产品同质化:桂林的乡村旅游景区很多以农家乐、观光旅游区的形式存在,相似度较高。农家乐多数为进行采摘活动、乡村漫步、体验农村的生活方式,并无太大创新。收入主要以门票餐饮为主,开发档次低,配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开发引发与原住民之间矛盾:部分原住民不愿将土地转让给开发商;景区开发之后原住民并未真的获利。
(三)机遇(O)
政策机遇:2017年广西旅游工作会议中心任务重点实施“十大工程”,提出创建一批“旅游+”产业融合品牌,开展特色旅游小镇、现代农业庄园、休闲农业等旅游与产业融合品牌创建。
时代契机:城市居民对于“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正由观光猎奇逐渐向舒适型、享受型方向过渡。
(四)威胁(T)
环境破坏:景区的开发以及游客的游览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垃圾无法处理;本地居民因为利益分配不平衡心理导致的故意破坏;部分景区没有考虑自然因素进行规划设计,没有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
周边地区竞争:广西区内除桂林外也有很多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的村落。周边省份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的旅游资源也同样出色。
品牌形象不鲜明、知名度不高:如桂林刚兴起的大中华养生谷度假区,品牌宣传力度不够,无人问津。
五、桂林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思路
基于SWOT分析,笔者认为桂林市想要发展好乡村度假旅游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规划,资源整合
首先,应对全市进行一次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根据各县区资源优势、产业特点等,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由政府统一进行规划,划分重点开发区,整合资源,避免同质化产品出现,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景”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对于桂林这种资源导向型城市,应当基于自身资源特色提炼出相应主题产品,重视对旅游资源特色的把握,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完善乡村度假旅游区的交通建设,提高旅游区的可进入性。
此外,应当使精品区域旅游线路推动整体发展。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不仅仅是改善单一景区的发展现状。而是跳出已经开发成熟、过度的桂林、龙胜、阳朔的铁三角,向同样有着优质旅游资源的以自然山水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区进发。使小景区依托大景区、自然村落依托风景旅游景区、旅游名胜区携带不知名景区发展。
(二)个性化产品、主题化市场
桂林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显著,乡村开发特色不鲜明,加之经济落后,经营者认知不足,盲目的开发,很多乡村旅游度假区已经形同虚设。发展乡村度假型旅游产业首先吸引游客的就是产品。桂林市应当发挥自身山水核心吸引力,突出山水特色,突出民俗风情,再植入乡村度假产品设计,形成个性化产品。此外保证桂林乡村原始风貌,融入山水人文风情的同时,还应将产品主题化面向对象,推向市场。桂林乡村度假旅游应聚焦的三大主题市场:家庭度假市场、高校消费市场、养生度假市场。
(三)品牌化营销、具体化形象
通过对游客的访问调查发现桂林乡村旅游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并不鲜明,甚至有些游客对桂林乡村没有形成具体的印象。因此需要建设具有桂林特色的乡村度假旅游品牌、标识,提高桂林乡村旅游在外地的知名度。让旅游者想到桂林不仅仅是因为桂林山水,还是乡村度假旅游的好去处。同时营销桂林乡村休闲之地、放松之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引领想休闲就来桂林的思潮,强化乡村度假旅游在旅游者心中的形象。
(四)延长产业链、多元化产业
乡村纪念品取材自本地、加工自本地、劳动者来自本地、产品的销售经营者同?游?本地人,当地居民的获利程度便会随之提高。推出产业链本地化的特色餐饮,在餐饮中使用本村本地所种植的农作物,不仅仅延长了产业链,也使得本地未能从事旅游接待活动的居民获得利润,缓解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矛盾,也使得餐饮行业更具本地特色和乡土气息。
此外注重多元化产业发展,整合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大产业以及花卉苗木、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像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农业、工业等都可以融入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个文化旅游、景观房产、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一些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
(五)提升配套服务设施
桂林地区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技术含量低、卫生环境等都不容乐观。当务之急应当加强对乡村度假旅游区的管理,提升配套服务设施档次,构建乡村旅游优质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建立官方专门的乡村旅游网络平台,权威乡村旅游经营动态,推荐优秀旅游区、乡村旅游线路、民风民俗介绍、特色美食等项目;建立手机客户端实现线上线下旅游资源与游客的对接;提供交通导航服务,提高游客游览的效率与旅游资源交通信息获取能力,使游客轻松满意出行。这点可以借鉴“湖州模式”实行景区化管理,探索建立实景漫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