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工业背景范文

机械工业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工业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工业背景

第1篇:机械工业背景范文

[论文摘 要]当前,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存在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未突出学科交叉优势等问题。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结合机械学科特色来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使设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已有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等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工业设计教育网络。由于国家教育部把工业设计专业归属于机械学科,因此,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强化学生在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实践能力、确立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凸显机械学科的自身优势及发展特点,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根本任务。 

机械学科是研究机械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按照经历阶段的性质不同,机械科学可分成两大分支学科:机械学和机械制造。机械学是对机械进行功能综合并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性能的技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各种知识、信息注入设计,将其加工成机械系统能够接受的信息并输入机械制造系统,以便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并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在这一点上,机械学与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批量化生产而进行产品设计。机械学包括机构学、机械振动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传动机械学、微机械学和机器人机械学等。机械制造是将设计输出的指令和信息输入机械制造系统并加工出合乎设计要求的产品的过程。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机械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手段的科学与技术,它包括机械制造冷加工和机械制造热加工两个部分。机械学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备知识,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但当前我国高校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的特色建设并不理想。如何依托机械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条件及其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来构筑工业设计特色教育平台,是当前工业设计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盲目跟风 

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于2000年前后。这一时期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膨胀期,很多院校因有机械学科就盲目跟风,设置了工业设计这一专业,而不是出于国内工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专业体系极不完善;与此同时,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专业素质不断下滑。学生经“批量教育”后涌入市场,导致社会上此类人才表面上供大于求,毕业学生60%以上改行从事平面设计或室内设计,近30%的学生完全脱离本行。[1] 

2.机械类课程设置形同虚设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表面上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配置、课程大纲制定、制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了一种机械性的相加,艺术仍是艺术,技术仍是技术,二者并未融合在一起,因而基于机械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并未真正形成。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既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术性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 

3.学生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品位较差,长于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而对绘画基础、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缺乏热情,惰于关注美、思考美。[2]很多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懂得怎样把作品的美感表现出来。 

4.学科交叉优势未能显现 

学科的发展有很强的交叉性,这种交叉性包括专业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叉,从而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涵盖美学、心理学、市场学、人机工程学、物理学、材料学与力学等学科范畴。当前,机械学科的背景特色还未鲜明地融合在工业设计的学科教学中,机械学科的技术优势、技术条件、实验条件没有与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学科与专业之间缺乏衔接平台,无法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很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虽然设置在机械学院(系)下面,但机械学科与工业设计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口头上说相互交叉,但并未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因此,要突出以机械学科为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教育方案。 

二、我国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学科必须依赖特色而发展,失去特色就会失去竞争力、失去存在的价值,有特色才能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不例外。国外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如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汽车设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交通工具设计、汽车设计等,都是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又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全球经济、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在我国,真正有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较少见,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 

1.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眼高手高”是设计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眼高”是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手高”是指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技法和设计艺术素养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眼高手高”型,能欣赏能表现;二是“眼高手低”型,能欣赏但不能表现;三是“眼低手低”型,不能欣赏也不能表现,一般为初学者。要想提高学生的设计技法水平,就得设法先提高学生的“眼力”水平,使之懂得欣赏经典艺术品、经典设计作品,学会鉴别艺术作品。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设计展,多欣赏原作,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艺术欣赏,培养学生形成高水准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鉴别能力。 

在设计审美品位的培养中,观察是形象信息储存的输入口——对设计作品的形式认识需要观察,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也都以观察为基础。在扩大“阅读”量时,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形象、形式和内容,以引导学生从设计作品如何反映对象的手段方法去观察分析、从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作品中思维与认识的美学形态表现过程去观察分析。 

2.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工程技术 

美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雷蒙得•罗维曾说:“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必将到来。”工业设计是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专业,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设计教育的核心课题。机械学科背景下实现设计技术与设计艺术的融合,奠定机械学科背景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掌握制图学,掌握设计施工语言的材料学,熟悉力的作用和传递的加工工艺学,熟悉人机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师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方法越灵活,其创新能力就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3.结合机械学科特色,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学科应加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工程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如加工技术、制造技术、人机工程、材料力学等。优选其中的某些方向,并作为与工业设计学科相关的特色予以强化,可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特色互补的共生循环的教育模式。 

机械学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特色的建设,最关键的一环在于求变:办学思路上求变,课程设置上求变,培养方式上求变,教学模式上求变。美国学者a.j.普洛斯曾说过:“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他们。”这给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拓展了人们的设计思维。如湖南工业大学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将其划分为4个课程群,即艺术基础课程群、设计基础课程群、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群、专业设计课程群。理清各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及内部各课程的分工合作关系,把工业设计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细化到各课程中,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弥补。各课程群按照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模式安排,更有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以设计为中心,以一系列精心制作的设计专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专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设计创造能力,使几大课程体系通过相关专题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模式上,引入“工作室”制,强化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结语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刘易斯在《21世纪教育》一文中说:“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不仅要求教育去适应未来,更强调创造未来。”学校生产的“产品”是学生,毕业生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在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师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工业设计教育实力的增强,还必须使毕业生与市场紧密结合,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应根据工业设计专业所具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以保证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设计教育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参 考 文 献] 

第2篇:机械工业背景范文

关键词: 石油工业园; 项目建设; 地方经济发展; 共赢

中图分类号: F27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01-02

石油既是稀缺性的战略资源,又是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基础能源。有专家预言本世纪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石油和水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陕北石油经过近30年的规模开发,现已跃升成为我省的一个大产业。2010年陕北石油产量达1180万吨,到今年底陕北石油产量将突破1200万吨,在全国油田产量排名上稳居第五位。石油对陕西省特别是对陕北区域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陕北要实现奔小康的目标,仍然离不开石油产业的支撑。我们既要看到石油开发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影响作用,更要重视和解决如何使石油开发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用石油产业来反哺农业特别是畜牧业,重点支持以种树种草、生态建设为内容的山川秀美工程,重点发展小镇城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1]。

一、安塞县基本概况

安塞县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北部,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总人口16.7万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主要有土地、油气和人文三大资源优势,人均土地面积26.6亩[2]。石油工业是安塞经济发展的“龙头”,安塞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储量达1.4亿吨以上,油层遍布全县12个乡镇。近年来经过国家和地方共同勘探开发,已形成年产100万吨的原油生产规模,天然气贮量也十分可观。石油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安塞财政收入的增长,还带动建筑建材、饮食娱乐、交通运输产业的迅速崛起,并且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主导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2004年安塞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8.9亿元,财政收入4.07亿元,其中90%都来自石油工业。石油为安塞人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196元,比开采石油之前增加了几十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总书记视察延安、安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下,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安塞,大力实施“石油工业强县、绿色产业富民”发展战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9.94亿元,较上年增长15.3%;实现财政总收入15.5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09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4元,增长18.5%。经济综合实力位居“西部百强县”和“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在延安市(县区)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文化、体育、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被评为陕西省教育“两基”达标县、首批“平安县”、“双拥”模范县和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2]。

二、石油工业园项目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思考

作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必须有投资的强力拉动和项目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延安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得益于投资的有力拉动。石油是安塞的支柱产业,是全县经济的命脉。近年来,紧紧围绕石油资源优势,依托石油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切实加强县级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采取招商引资、合作交流、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办法,培育发展以石油机械加工、油气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企业。投资5亿元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和近亿元的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和1.2亿元的声威200万吨水泥磨粉站项目正式落户安塞。抓项目关键要抓紧奖金的到位率和投资的完成,抓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

石油工业园项目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一是处理好项目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系,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来抓项目,努力形成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二是要处理好项目建设与财源建设的关系,注重实现企业增利、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共赢。三是处理好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和项目要严格控制和禁止。四是处理好基础设施项目与产业项目的关系,进一步加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优化投资环境,抓好诚信建设、城镇卫生整治、干部群众法制教育等工作,营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

工业园区坚持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发展战略,始终把城镇化视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和加速器,确定了小而精、精而特的城镇定位,与现代石油工业龙头群形成有效融合,最终建成独具特色的以工业产业为主、其他农产品精细加工为辅的“现代园区”。近年来,安塞每年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用5年时间使全省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庄基本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同时,“保障一头、启动一头、激活一头”,“保障一头”是指建设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启动一头”是指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激活一头”是指激活园区产业市场。大力推进城乡住房建设,是安塞县政府当前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问题。

三、以石油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村企共赢

近年来,安塞县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积极培育农产品示范业、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尝试以企带村、村企共赢的新路子,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的融合,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其做法是:一是依托石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大棚、果业、畜牧养殖为主导的农村支柱产业。该县利用石油工业的发展基础,积极调整优化农产品大棚、果业、畜牧养殖结构,做大做强以大用、永达为代表的一批资产规模大、综合效益好、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大棚、果业、畜牧养殖企业。同时,充分发挥石油工业企业承农启工、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将资金、品牌等优势与农村土地、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完善石油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农村和农民大力发展农产品大棚、果业、畜牧养殖业。二是依托三产龙头企业,促进市场繁荣和农村经济发展。该县紧紧围绕文化业发展,大力发展宾馆餐饮、交通运输、旅游产品开发等相关产业,注重加快农产品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了粮食交易市场,使小农经济与大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不仅带动了粮食购销、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卖粮难和粮贱伤农的问题。同时,充分依托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的区位优势,以及地处陕北石油中心位置的地理优势,规划建设了一批物流项目,正在着力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并以此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依托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以石油、农产品及加工为重点的农村工业。该县通过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引进了安塞工业园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大力引导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优势产业向农村延伸,积极鼓励村企联合、村企互动,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同时,该县坚持把工业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推进园中村改造,对位于工业区中的“园中村”,采取所辖村与企业或开发商联合开发的形式,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妥善解决农村建设缺乏资金、企业发展缺乏土地、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的融合,从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四、工业园以石油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群发展使企地实现共赢

陕北石油已经实现有序开采,不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统揽陕北石油资源开发、有“中国第四艘石油航母”之称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公司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环保,两者互为促进,2005年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分别达838万吨,原油产量在2004年增长100多万吨的基础上,2005年又增长266万吨,增长量占全国增长量的50%以上。原油采收率从8%左右提高到20%以上[4]。

2009年4月安塞县所启动建设工业园区已被列为省级工业园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单一、石油工业一枝独秀、后继产业缺乏、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制约安塞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已有延长石油装备制造、陕西声威集团200万吨水泥粉磨站、陕西益佳尔生物制药、安塞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张家港纸箱包装、LNG天然气液化、油井清洁酶生产等7个项目落户工业园区,总投资23亿元。天津无缝钢管石油管材项目、延长油田工业品物流园项目也已形成投资意向,有望落户工业园区。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从根本上改变安塞经济发展格局,对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按照“优化环境求保障、勘探开发求突破、旧井改造求发展、规范管理求创新”的思路,狠抓资源协调和环境保障工作,全力支持杏子川采油厂加快发展,促进了石油工业的稳步健康发展。2009年杏子川采油厂共打新井380口,改造旧井200口,生产原油66万吨[5]。2010年杏子川采油厂共打探井40口,资源井10口,新打生产井555口,投产532口,新钻注水井120口,生产原油67万吨,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开展清洁文明井场建设活动,油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投入500多万元,绿化油区面积112亩,维护、硬化道路67公里,全县累计建成清洁文明井场1333个[6]。

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拉动投资、扩大内需的支撑作用,精心谋划论证和储备了一批对全县发展有长远影响、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目前已向中央和省有关部门上报争取了涉及农业、工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服务业等7大类4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9.7亿元。制定了9条具体措施落实中央和省委扩大内需的安排部署,2008年县上确定启动实施了20个重点项目和12个续建项目、10个中小项目。项目带动战略的有力推进,为安塞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赢”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尽量满足在产品销售整个相关环节中各种因素的利益,理顺销售流程,实现最大限度的产品销售。企业是整个销售过程的发起者,其进行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获利,实现企业发展。渠道经销商作为连接生产企业和终端消费者的重要一环,其出发点就是依靠自身在区域内的独有优势,获得利益。产品最终的流向不可避免地要回归到终端消费者手中,所以产品一定要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在以延长石油集团为代表的省属重点企业的带动下,陕煤、陕投、陕汽、陕文投等重点企业都在为安塞发展做贡献。陕汽初步考虑建设微型卡车改装线,陕投、陕煤正在调研论证符合安塞发展并与集团主业相关联的项目,陕文投集团已与安塞签订了投资2亿多元的黄土风情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合作意向书,并注册5000万元组建成立了陕西文化产业安塞投资有限公司,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延长石油集团公司正在继续与天津钢管集团、凌源钢铁集团积极洽谈,力争促成50万吨无缝钢管生产项目落户园区,使每个企业都有项目在安塞落户。项目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企地就能够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王景安.陕北石油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N].陕西日报,2003-11-26.

[2] 雷鸣雄.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塞[N].中国信息报,2009-9-28.

[3] 汪俊启,刘慧,周建东.石油强县:安塞经济的“快跑”之道[N].中国经济时报,2005-8-26.

[4] 王科,王乐文.陕北石油有序开发可持续发展:原油采收率从8%左右提高到20%以上[N].人民日报,2006-3-19.

第3篇:机械工业背景范文

关键词:工程认证;传热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19-02

《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该协议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1]。2013年6月,中国成为该协议的第21个预备成员国,这必将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工程认证协会制订了与国际标准紧密对接的认证标准,并陆续在机械、计算机、化工与制药、电气信息等14个专业类开展了认证工作[2]。“传热学”既是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也是与各工程领域关系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它植根于工程实际,也必将服务于工程实际[3]。作为工程认证专业之一,江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传热学”。传统的“传热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与工程认证的培养目的和教学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配合工程认证的标准,我校传热学课题组就工程认证的需求,针对机械专业班级的“传热学”教学,修订了教学大纲,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紧扣工程认证的大背景做了一些工作。本文从“传热学”的课程特点出发,结合笔者在机械类班级课堂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对工程认证背景下“传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一、工程认证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传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时设置与课程特点、教学目标的矛盾。我校机械专业的“传热学”课程总学时仅为30学时,其中实验为4个学时,考试为2个学时,真正用于教学的只有24个学时。“传热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首先热传递现象的理论分析又涉及到许多数学理论与方法,经验公式较多,难于理解和记忆;其次“传热学”分成导热、对流和辐射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定律和解决方法,系统性较差,基本概念和公式繁多,重点分散,在短时间内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4]。而工程认证要求培养目标多样性,以传热学为例,其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为:指标点1,具有解决机械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与传热问题及其应用能力;指标点2,能够将数学、传热学基本原理运用于机械工程问题的表述;指标点3,能够对于传热学模型的正确性进行论证并求解。

2.学生基础知识与“传热学”课程特点的矛盾。“传热学”是学习“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学习的课程。而机械专业的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训练,上课时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的缺乏导致上课难以接受。比如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推导导热微分方程的理论基础、伯努利方程在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的应用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方程时,不能深刻理解与工程实际问题之间的必然联系,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等问题。

3.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与工程能力培养的矛盾。传统“传热学”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照本操作的模式进行,而工程认证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和目标。工程认证“传热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必须和工程实践环节如实验室操作、企业实践等相结合,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思维,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接触机械行业的生产实际并了解其前沿发展趋势。但现实情况是,我校和有关换热器的企业合作不多,另外我校的实验教学仪器多年来没有进行更新,有部分实验设备相对比较陈旧,实验室仪器设备明显不足。

二、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1.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全面修订“传热学”培养计划。此认证标准给高校带来的变化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不断为工程教育改革而持续改进。工程认证所要求的OBE教育模式,一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之前对学生达到的发展水平有清晰的认识,要用精细的“教学大纲”控制教学开展;二是要选择与教学目标类型一致的教学方法[2]。因此,我校传热学课题组重新修订了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中注重讲解定理基本假设和应用范围;求解习题强调参数的获取及多种计算方法的比较;最后增加了部分与工程实际相关的课后习题。教学改革核心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毕业后我校机械专业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这一目标,在讲清“传热学”物理概念的基础上,简化或省略与今后工作联系不大的理论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如稳态导热中,不详细推导导热微分方程的普适形式,只要求学生能对实际导热问题建立微分方程即可。针对肋片导热问题,重点放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工程上不同形状肋片效率的查法。在非稳态导热中,简化诺谟图的理论推导过程,重点放在如何应用诺谟图来求解内阻不可忽略的非稳态导热问题。在对流换热中,只介绍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的建立思路,重点讲述各种实验关联式的具体应用和使用条件。在辐射换热中,增加了火焰辐射的内容,强化了机械专业学生工作后有可能接触的加热炉、锻造炉等加工工艺中涉及的辐射换热问题。

2.优化整合,发挥课题组整体优势。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系成立了传热学课题组,组员7人,以多年教授“传热学”的退休老教师为顾问和指导,由课程负责人具体负责“传热学”的教学组织、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充分调动所有课题组的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积极性。明确责任,将“传热学”的教学任务分解并落实到个人。每隔1~2个月的时间,课题组的人员进行教学研讨,交流教学体会。同时向学院建议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传热学”课程在考核、个人定级及津贴等方面的分量,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

3.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提升能力。经过传热学课题组的申请和建议,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购置了新的实验设备,修缮了一批传统的实验设备,目前传热学实验室具有足够的实验器材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动手的机会,以前平均7~8人一组的实验现在减少到每组2~3人,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有机会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另外,笔者可以就机械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比如测量型砂导热系数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修改并改善圆球法测量型砂导热系数的实验方案。当学生提出其他的实验方案后,及时进行评价和讲评,提高了学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引导,拓宽校外实习基地。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作为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专业实践认知。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与驻镇的有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江苏唯益换热器有限公司、镇江天鸿新能源有限公司等。我们定期带学生过去参观和实习,重点了解这些企业的换热器和散热器等产品设计、生产和组装过程,培养学生思考与动手能力。经过我校和企业之间的积极合作,为机械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机械专业,我校传热学课题组首先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工程图片和工程录像,将这些资料和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进行链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多媒体教学的授课质量。其次,我校传热学课题组目前正在建立传热学教学网站,每位老师负责一项内容,进行传热学网上教学视频的录制,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下一步我们将及时更新网上教学资源,建立传热学网上辅导答疑系统,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并举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传热学的教学质量。

6.构造合理的“传热学”质量考核标准。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反应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关键,而传统的“传热学”质量考核体系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笔者设置机械专业“传热学”课程的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10%+实验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80%。平时考核主要以课堂表现和作业为主,实验成绩以实验报告和学生具体的动手能力为准,期末考试的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分析题和计算题等,其中考核三种传热方式基础知识型题目占60%,考核针对三种传热方式在工程应用基础问题综合分析与验证的能力题目占40%。提交总评成绩后,针对工程认证的标准,针对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分项求各指标点对应的平均分,计算“传热学”对各指标点的评价值,从而获得“传热学”课程的达成度评价报告。从近两年的“传热学”教学结果分析来看,基本上达到了工程认证对机械专业学生学习“传热学”的要求和目标。

本文分析了我校机械类专业“传热学”教学的不足和现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笔者认为要实现工程认证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目标,必须对“传热学”设置合适的学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相匹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重新选用合适的热工基础教材,科学施教,不断推动机械类专业“传热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晋浩天.工程教育认证对我们意味着什么?[N].光明日报,2013-11-27.

[2]胡文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73-78.

[3]刘爱萍.浅谈传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2,(4):73-76.

第4篇:机械工业背景范文

中国经济动力加快转换

以下两组数据凸显机械行业形势严峻,但同时折射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变加快的事实:

――2015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低于同期全国工业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为近年来少有。

――“十二五”期间,机械行业年均增长由“十一五”期间的23.55%回落到年均增长11.91%;利润增速由“十一五”的年均增长30%以上回落至年均增长6.45%。

“机械行业70%多的产品与投资类产品有关,目前整个国家投资增速在下降,经济增长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投资类产品市场需求的减少,是机械行业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告诉记者。

“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增速趋缓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结果。机械工业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降为个位数是理性回归,也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大势所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

数据表明,主要靠投资拉动的行业逐步回落,以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为例,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主要是工程机械、石化通用、重型矿山、金切机床。这些行业均属机械工业中典型的投资类产品行业。

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4种主要机械产品中,产量增长的仅有18种,占比为28.13%,产量下降的有46种,占比为71.87%。

陈斌认为,与“十一五”期间全面快速增长不同的是,机械工业各分行业在进入“十二五”后期,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变化的主要标志是分化加剧。

具体分析表明,大型投资类产品如冶金矿山设备、工程机械、常规发电设备等和产能严重过剩的普通机械产品如各类普通机床、交流电动机、电线电缆等产量下降较大;大马力拖拉机、仪器仪表、环保设备仪器、电动叉车、风力发电设备、汽车中的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等与消费、民生、节能减排、产业升级密切相关的产品产量保持增长。与智能、绿色相关的行业产销形势比较好。

上述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二产比重趋降、三产比重上升,机械工业逐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转型升级力度加大

陈斌用3个“又”概括目前机械产品的现状:又“多”又“少”、又“高”又“低”、又“快”又“慢”。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少;市场有需求的企业发展快,没订单的企业增长缓慢甚至面临倒闭风险。

市场需求不足导致机械产品订货下降、价格低迷。2015年机械工业重点联系企业累计订货延续了上年的疲软态势,且增速进一步回落,同比始终处于负增长,1―12月累计同比下降4.02%;截至2015年底,机械产品累计价格指数已连续48个月低于100%。142种主要机械产品中,累计价格指数同比下降的有103种,占比高达72.5%。

“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放缓,已由2010年增长30.35%回落至2015年的9.7%,表明行业前期快速扩张的趋势已经明显趋缓。

第5篇:机械工业背景范文

    我国机械工业从“六五”初期起积极推进采用国际标准以来,经过30年的努力,取得显着成效。机械工业部于1996年制订了《机械工业标准文本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若干规定》,对我国机械工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重视力度,2001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国家标准委于2002年7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全国采标工作会议,会后国家标准委等7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采用国际标准的若干意见》[2]。在国家标准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机械工业领域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取得突破性进展;承担ISO/IEC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实现零的突破,先后有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承担的ISO/TC1《螺纹》秘书处、ISO/TC10/SC6《技术产品文件机械文件》秘书处、上海电缆研究所承担的IEC/TC7《架空导体》秘书处、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承担的IEC/TC28《高压绝缘配合》秘书处、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表所承担的IEC/TC85《电量和电磁量的测量设备》秘书处、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承担的IEC/SC32C《小型熔断器》秘书处;承担了20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与174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这些举措就是为了使我国的技术标准进一步和国际标准接轨,使我国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2007年12月,国家标准委召开全国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会议。

    国家标准委主任刘平均作了工作报告,提出今后采标工作的2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达到85%;第二阶段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标准的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3]。截止到2006年底,机械工业对应的国际标准(ISO标准、IEC标准)4193项中,已转化为机械工业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627项,列入标准制修订计划正在转化的752项,经分析不予转化的245项,尚未转化的569项;机械工业领域相关联国际标准的转化率已达85%以上。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机械工业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为13330项,其中国家标准为4715项、行业标准为8615项;机械工业领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91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76个,已完成组建正在报批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1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14个,机械工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8个,机械工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1个;机械工业对口的ISO/TC有41个、ISO/TC/SC有133个,IEC/TC有44个、IEC/TC/SC有43个。从整体上看,机械工业领域采用国际标准比例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加快振兴机械工业的要求相比,与国家标准化发展目标相比,机械工业标准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是采用国际标准工作进展不平衡,据统计,在机械工业整体达到85%情况下,部分专业国际标准转化率不到50%;二是标准前期研究基础薄弱,导致基于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制定的国际标准严重缺乏;三是对国际区域性或其他国际先进组织的标准体系和标准研究不够。

    2我国机械工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重要作用

    a.标准编制方法更加规范化。为促进我国机械工业市场改革开放需要,原有的机械工业标准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机械工业市场体系全面发展的需要。在采用国际标准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既能满足企业生产与经营需要,又能灵活、快速反映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新技术发展的协调、统一的机械工业标准体系;调整后的标准体系增加了贸易性功能,减少了生产型标准的比重,更加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在标准编制方法上,对于术语、图形符号、单位、公差等基础标准尽量同国际标准协调一致;对于试验、检验方法性标准,力求同国际标准相符;对于产品标准的技术内容保证有关产品用途的适应性、符合性;对于产品标准主要是反映有关产品性能的指标,给技术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

    b.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看,我国机械产品正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机械工业采用国际标准以来,已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结构,相当一部分国内资本主导的企业形成自主创新成果,如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通过对国际上流行的19种总线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863”计划《基于高速以太网技术的现场总线控制设备研究开发》科技攻关打下良好的基础,促成了上海自仪股份和SOFTING公司、中国四联集团与西门子公司的开发合作,最终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EPA(工厂自动化用工业以太网)通信协议加入到国际标准中。EPA通信协议成为IEC的PAS文件标志着我国在自动化技术领域拥有了国际认可的自主核心技术,为我国自动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探索了一条以国际标准带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4]。以自主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以技术改造和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为主要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汽车、基础机械和基础件等重点领域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确保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c.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国际标准既是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也是廉价的技术引进。中国制造的机械产品大量出口,与我国坚持推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经济政策直接相关。随着国际经济发展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发达国家频频利用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利益,据调查,近几年我国60%的出口企业遇到过国外的技术壁垒,要破解国外的技术壁垒,就必须通过收集国外的标准信息,大力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最重要的技术途径。

    d.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我国许多机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了标准意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能加快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产品的可信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采标还可以达成广泛的共识,降低贸易成本,简化合同条款,减少贸易壁垒。采用国际标准能转换企业经管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推动我国机械工业采用国际标准的几点建议

    2010年11月16日,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了《机械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基本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标准,主要行业的相关国际标准采标率超过90%,主要产品90%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重点产品整体水平显着提高。结合机械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推动我国机械工业采用国际标准的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a.提高企业采标意识。大力提高各级政府、各部门和每一个机械企业对采用国际标准的意识,加大采标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利用新闻媒体和一些大型活动对采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适时有力的宣传,提高企业和员工的采标认识水平,普遍树立采标意识[5],增强采标工作的紧迫感,对企业分类指导,提高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自觉性,使我国的企业充分识到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采用国际标准已经成为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b.加快国际标准的转化。深入开展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提高采标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快把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加强采标工作的科学研究。加强采标统计和计算方法等采标基础理论、方法的研究,加强与机械相关联领域国际标准的对比和分析,为真实反映我国标准水平、制定科学合理采标政策提供依据。加强采标对象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最新国际标准的跟踪研究及其与我国标准的比对、分析和试验验证,增强采标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6篇:机械工业背景范文

【关键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制造工业;创新;大型机械;国际化;程度

前言

在上文摘要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在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后,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机械制造工业发展形势一片良好,但是从发展细节上来看,还存在着大量的缺陷。我们知道,机械制造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装备的提供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机械制造工业体系那么就很难再国际化发展中立足,所以,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水平是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机械制造工业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它最具科学的定义是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本文就是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目前的发展背景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现状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奉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

1 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前言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机械制造工业的含义及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即 机械工业又称机器制造业,它作为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决定着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如何,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其重要标志之一。所有,我们作为与机械制造工业有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认清我国目前机械制造工作的发展现状,并通过改革与创新,才能保证我国机械制造工厂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析下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之间,我国机械制造工业部门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及国际市场的发展需要,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外国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和国内的相关技术进行融合,推进了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技术改造,并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机械制造工业无论是从生产技术上、还是从生产的产品质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显著变化,而我国机械制造工业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就为繁荣我国国内市场,推动进出口贸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又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与创新,在国际市场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在全球所有销售和使用的工业产品中,已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从中,我们就直接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这只是我们看到了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良好形势,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

(2)第一,就是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产业发展结构不够合理与完善,这主要是我国历史发展背景所决定的,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对机械制造工业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使其更具完善,但是调整的还不够彻底。这主要表现在,机械制造业的中低机械产品生产过量,而高端产品却共不用求,而且机械制造工业分布地点也不够均匀,即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比较密集,而中西部地区却很分散。其次,就是加工制造业的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比重过低等。

第二,就是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及发展方式过于落后,在我国目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即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高端机械产品。这主要就是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对科学研究的不够重视,指注重引进,而不注重创新。其次,就是由于受到我国地域、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在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华丽外表下,并不能掩盖其以粗放发展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部门未能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宏观跳动,导致同类型机械产业重复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

2 应对以上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在机械制造工业发展中要主攻高端产品的发展战略 中国不再做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和简单或小零散产品的加工车间,未来中国的机械发展要向着高端技术产品发起总攻,改变当前高端产品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要致力于高质量、高精度、高品质的精品开发,解决传统产品定位低的特点,努力打造中国机械产品的国际化品牌,提升其市场形象,增强其世界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借助国内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向国际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第二,我们要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进行创新式驱动战略。这主要是应对我国传统的机械工业理念多从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工业技术改革与发展,这种理念严重束缚了现代科技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和拓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要求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要更加尊重科技创新、更加依赖管理体制改革,更加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等内容,鼓励增加机械产品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强行业体系的创新建设,依靠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机械工业的本质发展。

最后,就是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实施绿色发展为先战略。绿色代表健康,当前社会发展要求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因此提出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等口号,这是国际社会的同一目标。绿色为先战略,一方面要求机械工业本身在生产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最大程度地做到节能减排效果;另一方面要求机械工业研发制造的产品在使用中能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坚持走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与机械制造工业有关的工作人员,我们要用清醒的头脑去认清我国目前机械制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后再根据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合理有效的研究后,对我国机械制造工业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机械制造业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机械工业背景范文

    对于机械锻造技术的含义,已经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机械锻造技术领域是目前机械生产行业中比较重要的领域之一,因此,对于机械锻造技术的发展,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机械锻造技术的发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1.1机械生产技术的兴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确定了机械为主要产品的市场。人类开始了大规模生产机械设备以及机械产品的阶段,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机械的生产技术开始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得到了扩展,并为以后的机械生产工业提供了保障。那么,为什么机械生产技术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兴起呢?机械生产技术兴起的标志又有哪些呢?首先,对于机械生产技术而言,通过金属的开发以及冶炼技术的出现,制造技术也随着开始有所发展。当制造技术的原料开始主要采用金属中的钢铁开始,机械生产技术开始受到重视。机械产品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以及农业中,并成为了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机械生产技术开始兴起是必然的。其次,机械生产技术的兴起从瓦特开始发明蒸汽机,就是一项重大的标志。蒸汽机的出现,使得汽车开始逐步走入人们的世界中。汽车行业的兴起,让机械产品的供求量迅速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机械工业的发展,并对机械生产技术开始提高要求。尤其是机械产品的质量,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够使用到汽车工业中,对汽车的生产进行加工以及改造等。此外,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以及加工,都需要强有力的机械生产技术。因此,机械生产技术的兴起,汽车工业的起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关系。最后,机械生产技术的兴起,代表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和复兴。机械行业的主要支柱就是生产技术,工业领域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推动,当然在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才是一个行业真正发展复兴的关键。因此,机械生产技术的兴起,成为了机械工业未来能够蓬勃发展的关键,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机械生产工业的复兴。

    1.2传统机械制造技术的复兴

    随着机械生产技术的兴起,与机械相关的行业也开始大力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战争的影响,使得机械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并大幅度提高了机械产品的使用需求。由于战争对机械的要求都相对较高,因此机械生产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3机械锻造技术的出现和主要地位的确立

    人类发展不断发展,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虽然以互联网以及信息作为主要的交互领域,但是机械领域的需求以及市场范围却更为扩大化了。现代社会处于经济以及科技高度发展阶段,对于机械工业而言,传统的机械工业生产以及生产加工制造技术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市场以及人们的需求。因此,机械工业需要从量产以及质量上,对机械产品进行相当大的一次改革,才能在根本上实现机械工业的可塑性发展。因此,传统的车间加工,人工加工方式不仅在精度上无法保证市场的规格和要求。因此,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技术显得非常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机械锻造技术开始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了机械生产行业的主要技术之一。因此,现代工业的发展,促使了机械锻造技术的出现。那么,其主要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呢?对于机械锻造技术而言,其能够在机械生产技术领域中,实现其技术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能够满足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并在生产最终质量上达到一定的水准,从而满足市场经济下,机械产品的规格和要求,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机械工业的蓬勃发展。根据市场的发展定律以及技术层面的改革,将机械锻造技术研发成功,从而实现了机械锻造技术的主体地位。

    1.4机械锻造技术的未来发展分析

    新一代的技术出现,必然会引领一定的市场发展。因为受到现代工业的影响,机械锻造技术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成为了机械生产领域中的主流技术。但是,机械锻造技术的未来会如何发展呢?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一项新的技术会在市场需求剧增的时候发展起来,并在一定的时期内都处于一种主流的地位。但是随着市场发展的不断扩张,一项技术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改革。但是,当技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就会被淘汰。和传统的机械车间加工技术一样,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内,车间加工是机械生产的主要手段。但是后期的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化工业就直接淘汰掉了原有的生产模式和技术手段。因此,市场是残酷的。对于机械锻造技术而言,也同样需要经历这样的的过程。但是未来的方向不管怎样,一项技术的存在是不可磨灭的。

    2机械锻造技术的技术核心

    对于机械锻造技术,从市场需求角度以及技术发展角度都有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既然是机械技术,其核心必然是技术。技术层面与技术领域,都是需要不断的革新,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以及技术领域的标准。那么,对于机械锻造技术而言,其技术核心有哪些呢?如何能够通过改变技术层次来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呢?

    2.1现代化加工设备的支持

    作为现代化的机械加工生产技术,机械锻造技术的技术核心之一就是采用了现代化的加工设备。传统的机械加工设备主要就是机械机床,加工的方式主要就是人工加工。通过一定的标准,车间工人会按照流程和步骤进行工件的加工。这样的加工方式属于传统的加工方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占据着主要的技术地位。但是随着量产的需求以及对生产工件的准确度的要求,这样的加工方式很明显已经不再适合于精度较高的生产加工了。因为人工加工,难免会出现主观的误差。因此,面对现代化的加工需求,就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加工设备。现代化的加工采用流水线的加工方式,精确度通过计算机远程通信计算,保证了精确度的准确性。此外,车间工人的使用率大幅度降低,减少了因为人员操作和控制造成的误差。因此,现代化加工设备的引入,让机械锻造技术的精确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阶段,从而减少了机械的不确定性,提高了机械产品的质量。

    2.2技术力量的大力支持

    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和研究,需要组织研究团队,并对市场进行调研,进行需求分析,从而寻找市场需要的机械产品规格。将这些数据和信息通过统计的方式,制定成生产流程分析图,根据这个流程分析,解决在生产和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并实现进一步技术研发。在进行技术革新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引入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技术的真正革新。对于机械生产也同样如此,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的数字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机械锻造技术中,实现无人工操控的生产流水线。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工生产造成的误差,并提高了生产效率。远程通信技术,是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能够通过远程控制,来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也同样是锻造技术的一项重要技术之一,因为锻造技术通常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因此需要保护生产人员的安全问题。总之,机械的锻造技术发展绝非只是单一的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要实现多项领域的技术综合,从而实现机械锻造技术的统一发展,完善机械锻造技术的技术缺陷。

第8篇:机械工业背景范文

    1查新工作的基本条件

    1.1较为完善的文献支持系统较为完善的文献支持系统,是保证查新工作质量的最基本条件,开展机械工业科技查新所需要的文献支持系统包括:

    1.1.1国内外主要数据库包括《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数据库》、《金属文摘(METDEX)数据库》、《机械文摘(ISMEC)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数据库》、《中国机械工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以上是查新中使用率较高的数据库,同时还要通过上网、联机检索等途径查找相关的数据库。

    1.1.2国内外主要检索工具包括各种综合性及专业性的文摘、索引、资料目录以及各类机械产品目录、样本等,由于机械产品种类繁多、专业庞杂,在此不一一列举。

    1.1.3一次文献包括机械工业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类科技期刊。

    1.2素质良好的查新人员查新工作是一项原则性较强而又比较繁琐的工作,它需要查新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如果原则性不强,就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或碍于情面写出不合事实的报告,如果查新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耐心细致,就使查新结果出现错漏,从而影响查新报告的严肃性。查新工作同时又是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查新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查新人员的业务素质包括:

    1.2.1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笔者认为从事机械工业科技查新的人员首先应当具备较为系统和扎实的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及专业知识,因为这决定了查新人员能否对检出文献进行正确的筛选,对同类产品的技术特点、参数进行提炼、分析和对比,从而作出客观准确的评判。

    1.2.2较广博的知识面机械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工作装备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行业,机械工业科技成果应用范围可以说渗透了各行各业,如造纸、制糖、农业、水利、食品等,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日渐突出,都要求查新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1.2.3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查新论证是一个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推理过程,因此查新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1.2.4较熟练的文献检索技能查新人员应通晓文献检索原理,熟悉各数据库、检索工具所贮存的内容、收录的范围、文献的分布情况,并能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确定利用哪一种数据库、哪一种检索工具、采用哪一种检索途径、以及如何编写检索逻辑式等等。

    1.2.5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仅可以提高查新工作效率,确保查新质量,而且能在联机或上网查询时节省费用。

    1.2.6较高的外语水平查新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要强,这样才能在检索外文数据库和资料以及分析查出文献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1.3较完善的规范管理众所周知,合理的工艺流程、科学的技术规范以及严格的产品标准,是生产一个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的重要前提。同样,查新报告作为查新工作的“产品”,应当有合理的工作程序、严格的工作规范作为其高水平、高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工作规范。查新工作规范应包括:①查新工作程序的规范,②查新人员工作技术的规范,③查新报告格式、内容、用语的规范等。

    2检索查新技术探讨

    一个科研项目的检索查新基本工作程序为:熟悉待查项目背景资料——对项目进行科学归类,找出主题词——选择数据库及检索工具——制订检索策略,确定检索年限——检索——筛选检出的相关文献资料——与待查项目进行对比分析,撰写查新报告。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检索查新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对确保检索查新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有赖于高素质的查新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笔者分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检索手段的运用

    查新检索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主要手段,机检速度快、效率高,是手检无法比拟的,但手检同样重要,多年的实践证明,机检和手检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两者不可偏废,这是因为:①各数据库存在收录内容差异的情况,没有哪一个数据库可以保证百无一漏,尤其是机械行业科技成果的产品形式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产品目录、样本、更容易查到同类产品,这些必须通过手检进行辅助。②各数据库的主题词标引存在差异,如果选词不当或组配不力,极易造成漏检甚至扑空,而手检直观性强,可以灵活调整检索词,通过上机前的手工试检以及手检与机检之间的不断修正,才能确保查准率和查全率。同时,如果是上网或联机检索,通过手检定好检索词及检索策略再上机查询,可以达到省时省钱的功效。③数据库相对于原文存在一个滞后期的问题,许多数据库都存在滞后期,少则3~5个月,长则半年甚至1年,手工检索工具滞后期短一些,但也有时间差问题,必须结合检索最新几期的核心期刊,才能更好地保证查全率。总之,只有将手检和机检相结合,才能确保查新范围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2.2检索途径的探索

    根据我中心多年承担的机械行业科技查新项目来看,以产品形式出现的占了90%以上。目前科技文献对产品整机报道的较少,因此要注意查找产品目录、样本类载体,必要时甚至要有“大海捞针”的勇气,逐年查阅核心期刊或非核心期刊,所要查的数据有时就在封页的广告上,或行业性的综述里。此外,由于机械产品的应用领域极其广阔,检索时一定要弄清所涉及的领域属于什么学科,该学科的主要检索工具及核心期刊是哪些,检索时要查全,不可遗漏。比如电除尘器,它在水泥生产中应用广泛,但又有环保学意义,查找时就要通过化工类的“水泥工业”及环保科学中的“除尘”两种途径查找,而《水泥》、《水泥技术》、《通风除尘》、《环境保护》等核心期刊也是必查刊物。

    2.3对检出文献、数据的筛选

    在对检出相关文献、产品数据进行筛选时,所选择的对比文献、产品数据应当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可比性。在机械类产品中,有的在国内已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同类产品(这种产品的开发往往是出于市场的考虑),在选择与之对比的同类产品时,应选择那些行业公认的有代表性的、技术性能较先进的产品,才能体现这一领域里的先进水平。同时,选择对比的产品应具有可比性,如柴油机,应选择型式、用途、冷却方式等相同、排量相近的产品进行比较,排量相差太远的则不具备可比性。此外,选择的对比文献应根据查新重点体现出针对性,这需要查新人员仔细地鉴别,如果不分主次把一般相关或密切相关文献罗列出一大堆进行比较,不能突出重点,势必影响查新结论的明确性。

    2.4查新报告的撰写

    一份有价值的查新报告应当包含检出的相关文献或同类产品的概述、对检出结果的对比分析并有结论性意见,能使科技管理部门和成果持有者了解同类研究的现状及查新项目所处的真实地位及技术水平。笔者曾接触过一些查新报告,在罗列了所有检出相关文献及同类产品之后,就简单地下“经鉴别与本查新项目不同”或“未见相同产品报道”的结论,这种只有查新结果而无分析过程的查新报告是肤浅的、没有说服力的。应当将查新产品与查得的同类产品的技术参数、结构性能、采用新技术的多少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才能对产品的新颖性、先进性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对新产品的对比分析可以采用表格方式,在一张表格上对产品的技术参数、性能特点等各项目进行对比,直观性强,并能省却大量说明文字。查新报告的撰写应当客观、公正、正确,做到条条有出处、款款有依据,既不能主观臆断、望文生义,也不能受委托人影响而避重就轻、弄虚作假。此外,查新报告提供的是基于文献检索的对比性结论,因此切忌越位代替专家对产品的水平下结论。

    3对机械科技查新工作现存问题的思考

    随着科技检索查新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其对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行业的查新量逐年上升,立项、鉴定前进行查新已成为科技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相比之下,机械行业的科技查新工作现状不容乐观,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新产品未经查新即可立项、鉴定,甚至已完成鉴定再补充查新,查新在某些程度上流于形式,成了“马后炮”,使科研项目或成果的严肃性、先进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的查新意识外,还应进一步提高检索查新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增强科技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对查新报告权威性、准确性、公正性的信任度。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3.1进一步加强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尽管各查新机构都制定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一些综合性的查新机构无法制定出有行业针对性的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因此执行起来伸缩性、随意性很大。同时查新管理部门也缺乏有效的查新质量监控措施,没有形成不断反馈、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这些都制约了查新水平质量的提高,建议查新管理部门加强这方面的组织协调管理。

    3.2不断提高查新人员的素质

    有的部门查新人员缺少起码的专业知识背景,其查新工作质量可想而知。各查新机构应当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查新人员,加强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查新工作高质量。

第9篇:机械工业背景范文

虽然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日渐繁荣,但是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却不容忽视。

1.国内读者对科技图书的需求与国外的差异影响着国内各出版社对科技书版权引进的信心和兴趣。纵观国外各专业出版社的科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工具书、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集、学术专著和极少量的实用技术类图书。其中学术专著是国外出版社的主要出版方向。

而在国内的科技图书市场中,现阶段读者主要关注实用技术和培训类的图书,这类书需求大,销量多,是各出版社实现赢利的主要产品。目前国内已引进或即将引进的科技原文书多数是学术专著,这类书在国内的读者群相对要小,销售量也有限,对国内的出版社来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风险。从数量可观的版税,到出版后存在着成本无法收回的可能,都使得各出版社对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持谨慎态度。

另外,国外的科技书,尤其是很多机械类图书,存在着与国内技术标准不同的情况,这类外版书虽然有一些内容很好,但是如果引进,势必会造成读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同时,国外的相当一部分工具书,内容广泛但不够深入,相比国内的需求来说,过于浅显。比如《Marks''''StandardHandbookforMechanicalEngineers》一书,从数学、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热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到运输、建筑结构和装置、电机和电子工程、工业工程等,内容上可称是无所不有,但是读者却无法依靠此书进行完整的机械设计。

2.语言障碍限制着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目前,国内各出版社引进的科技图书多数是英文版,从德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引进的非英文版的科技图书比例很少。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德文、法文、日文等的科技翻译资源稀缺。在我国掌握德文、法文、日文的人员不在少数,但是在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能够翻译专业图书的人员却非常有限。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一家著名的德国科技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在高分子方面的书籍在业内很有盛名。然而国内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译者,甚至连样书的评审人员都不易找寻。

另一方面,在我国的科技出版领域,从负责版权业务的人员到策划编辑,能够熟悉德文、法文、日文的人员非常少,对于德国、日本出版社提供的科技新书目,几乎没有办法阅读,这使得我们在科技图书引进的源头——在对外版图书的筛选阶段,就不得不放弃大量非英文的科技书。这一现象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即可见一斑,在Wiley、Springer、Elsevier等出版公司英文版科技书的展台前,版权业务十分繁忙,但在非英文的科技图书展区,几乎无人驻足。

语言上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大批优秀的外版科技图书进入我国读者的视野,对国内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的全面开展。

3.国内图书的低定价给科技图书的引进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与国外科技书相比,国内的科技书存在着低定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国图书的定价方式与国外图书不同,外版科技书定价的方式多和书的内容相关;而国内科技图书的定价方式通常按照印张计算。其次,我们的GDP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读者的购买力有限,现阶段还无法接受高定价的科技图书。另外,现阶段我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仍未达到理想水平。一本优质的科技书对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往往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书中的许多关键技术甚至可以直接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科技图书的出版应属于高附加值产业的范畴。

目前,国内出版社通常按照既有的印张定价方式来预估引进后翻译书的定价、需支付给对方的版税等,但是国内较低的科技图书定价必然导致较低的版税额,它往往难以满足国外出版商或机构的要求,从而影响了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甚至导致版权引进工作的失败。

4.翻译工作对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的影响。成功签订版权贸易合同只是外版书引进工作的第一步。优质的翻译工作、精良的编辑加工、后续的出版发行和营销推广的结合都是决定能否最终成功引进科技图书的要素。特别是翻译环节,准确而流畅的译文将直接影响引进图书的品质和市场销售情况。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哈利·波特”系列,前6册的中文版累计销售达1000多万册,优美的中文文字是本书成功引进的关键之一。对于科技图书而言,专业词汇的翻译是否精准、是否符合行业的使用习惯以及翻译内容能否达到“信、达、雅”的要求,都是关系到引进版图书是否令读者满意的大事。目前不少专业出版单位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签订了版权合同,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译者或者因为译文不理想而不得不拖延出版甚至最终放弃、违约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内出版单位的形象,给今后的图书版权引进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促进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策略

在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过程中,虽然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了版权引进贸易,但出版社仍然可以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该项工作。

1.提升出版的社会效益,带动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版权引进工作对出版社而言确实存在着一定经济风险,但是出版社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签订图书版权贸易合同61种,2007年1月至8月,就已引进图书127种,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存在着经济风险的学术专著。但机械工业出版社还是以社会效益为重,积极地开展科技图书版权引进工作。

2.建立出版基金。例如,有些出版社为高水平著作(包括引进版图书)设立了出版基金,以保证那些对我国科技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学术专著的出版。

3.调整版权贸易人员结构,提高编辑专业素养。在从事版权贸易的人员中,可以增加精通德文、日文、法文等小语种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有利于和国外出版社建立联系、开展版权贸易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图书编辑更加广泛地选取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求的外版书;提高编辑专业素养,开展专业培训,定期邀请产业和行业的专家作相关介绍,鼓励图书编辑关注国外科技出版领域的动态。

4.加强和国外出版机构的互通有无。在图书定价方面,我国图书定价的方式已经相对稳定,不论是出版单位还是读者,都已接受并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要克服由此给版权工作带来的障碍,需要出版单位的版权贸易人员不断地和国外的出版商加强沟通,使之充分了解我国出版业的现状,并接受我们的定价水平,消除版权工作中的隔阂,促进优秀科技书的引进。以笔者最近的一次经历为例,一本出版社只能承受1000欧元版税的科技书,而一家德国出版社却要求支付4500~5000欧元的版税,多次协商都无法达成共识,最终我们只能放弃此书的引进。但在随后的工作中,版权贸易人员多方努力,多次和该出版社沟通,使之接受了我们可以承受的版税底线,从而保证了其他图书引进工作的顺畅。

5.完善版权引进的后续工作。为提高引进版科技书的翻译质量,需谨慎选择译者,并建立译者资源库,培养优秀的翻译队伍,将相关领域中具有良好翻译基础和工作背景(如,归国留学人员、曾有访问学者经历的专业人员)的译者纳入进来;严格执行审稿要求,提高编辑加工质量;扩大翻译书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促进科技图书版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6.加大引进版图书的宣传营销力度,提高销售码洋,降低出版社的经济风险。比方说,大量引进的学术专著其读者对象多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科研人员,而这一人群很少有时间光顾书店,出版社可以针对这一情况,将图书的宣传页直接送到这些终端用户面前,既提高了引进图书的影响力,也促进了图书的销售。

三、加强我国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

与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相比,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是一项更加艰难的工作。中西方语言、阅读习惯和出版体例等一系列的差异,我国现阶段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以及向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展版权输出成本很高、收益较少的现状,都制约着我国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

我国近年来输出的一些优秀图书多数集中在传统文化领域;在科技出版领域,国内拥有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一批颇具实力的出版社,每年都出版许多反映我国科技和学术界最新成果、在行业内乃至在国际都具有先进水平的专业图书,版权输出的空间很大。

以机械工业出版社为例,建社50多年来,积极开展了广泛的、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版权合作。20世纪90年代就完成了《焊接词典》、《英汉机电工程》、《日汉大辞典》、《日语外来语大辞典》等专业工具书的版权输出;2003年,《现代弧焊控制》一书的英文版权被Springer出版社买走;2004年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工程院联合编写了《私人轿车与中国》英文版和中英对照版,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中英对照版。在、新闻出版总署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机械工业出版社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积极开拓版权输出的渠道,大力向境外推荐我国原创作品。2006年,邀请了在国际汽车工程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德国的亨宁·沃伦托维茨撰写英文版《汽车工程学》(Ⅰ、Ⅱ、Ⅲ卷)一书。英文图书的出版无疑为下一步的版权输出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在版权输出领域中开辟的新途径。

我国各专业出版社虽然都在积极开展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但鉴于该项工作的长远性,还需要综合政府、出版社、编辑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围绕一个目标形成政府支持、出版社积极运作、编辑成为版权贸易复合型人才的立体战斗力。整合各出版社的专业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形成合力,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他们在北京国际书展期间,将各科技出版社用于版权输出的图书都做在同一本书目上,增加了影响力。还可以在引进版权的基础上,与国外出版社建立良好关系,进一步促进科技图书版权输出。

参考文献

[1]王然,袁越伦,杨平.2005年引进版图书综述[J/OL].中国图书评论,2005(9).[2007-07-02].

[2]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管理处.近年引进版图书宏观形势统计与分析[R/OL].[200-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