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体融合的发展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媒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083-02
一、新媒体的含义及特征
新媒体一词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便有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美国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定义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他将新媒体定义为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生成的各种媒介形态。本文所采用的也是他的新媒体概念。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生成的媒介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即受众主动性强,相较于传统媒体的被动观看、阅读体验,新媒体受众可以主动选择观看时间、顺序、内容和形式等。信息容量大是新媒体的另一大特征,在虚拟空间,数字化的内容易于查找、保存、分享和再利用。另外,新媒体“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以较低成本在较短时间内到达跨越地域疆界的广大受众,这又是新媒体的一大特征。
二、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自2002年起,由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每年两次的互联网状况调查报告揭示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016年1月的调查显示出我国互联网普及化、年轻化、移动化等特点:
1.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数继续增长。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达6.88亿,较2014年增加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0.3%,较2014年提升2.4个百分点。
图1 2005~2015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2.移动化趋势明显。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0.1%,较2014年增长4.3个百分点,而台式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上网比例呈下降趋势,网民个人上网设备向手机端集中。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数为6.29亿,较2014年增长6303万,手机是拉动网民增长的主要设备。
图2 2007~2015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3.年轻人群是互联网用户的主要群体。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最高,达29.9%,10~19、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与2014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的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互联网继续向这两部分人群渗透。
图3 2014及2015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图1-3均属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三、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互联网冲击已经坐实,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求得生存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革新和调整。这不是一种媒介取代另一种媒介的过程,而是传统电视媒体适应新的媒体环境自身动态的演进过程。
1.“内容为王”的节目内容开发策略。伴随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受众接触到的传播媒介形式趋于多元,但任何媒介承载的信息仍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只是不同媒介呈现的信息形式不同而异,即内容仍然是媒介的核心价值,媒体内容制作和编辑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强势媒体为尽可能满足受众,会根据细分的受众需求及不同介质的传播方式处理自己的内容资源,并可将自己的内容放到其他平台传播,获得更多收益。传统电视媒体更应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受众互动,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并积极与其他媒体合作。
首先,创新内容的主题,充分发掘广大网友的智慧,将网络热门话题、事件作为节目线索展开报道;其次,创新内容的叙述方式及讲述风格,用故事化、草根化及本土化叙述方式将“硬”新闻“软”化,既可以增强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同时有助于提升节目质量。另外,对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也是节目内容开发的体现,手机、博客、微信等媒体上的信息大多带有个人色彩且分散、简短,无法做到全方位解读,电视媒体作为专业传播机构能够对离散信息进行梳理、挖掘,给出解释性、分析性报道。
2.“一云多屏”的媒介融合策略。当下,新旧媒体已形成共存、竞争、融合的局面。传统电视媒体只有积极与新媒体融合才能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多媒体融合既指媒介形态融合,更包括内容、资源、市场和组织间融合。它是一个发展过程而非最终结果,包含三个阶层:一是媒介互动,即媒体间战术融合;二是媒介整合,即组织结构性融合;三是媒介大融合,即同一媒体数字平台融合多种媒介形态。对于传统电视媒体来说,“一云”就是指一个以视频为主的内容产品集合,“多屏”即电视、电脑、手机屏幕及户外广告屏等。若电视媒体实现了“一云多屏”,就意味着任何内容都能够在不同终端互动、传播,受众可以使用一个账号在不同的终端登陆观看节目,进行评论、转发等。
电视媒体 “一云多屏”的媒介融合策略,实现了节目在不同媒体形态上的传播,既提升了电视媒体的传播能力又扩大了节目内容的传播范围,变相地拓宽了电视媒体的收益渠道,同时该策略促进传统电视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媒介经济效益。另外,媒介融合使得本来相互独立的各产业边界模糊、业务领域部分重合,这就导致相应政策法规不再适合媒体的新发展状况,进而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总之,“一云多屏”的多媒体融合策略能够使电视机构在保持自身内容资源优势的同时向着全媒体方向发展,增强了电视媒介的竞争力。
3.差异化品牌经营策略。简单来讲,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产品系列的认知度,是市场化行为中的一个概念。不同于一般消费品,人们在消费了其使用价值后便将其抛弃,品牌是一种虚拟价值,是一种消费体验,不会随消费行为结束而消失,而是植根于人们内心,增加认同感,是一种无形的巨大资产。
在当前愈加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媒体领域的竞争越来越凸显了品牌优势的竞争能力。电视媒体要打造自身的品牌竞争力就要通过制作差异化的节目内容和利用不同的传播渠道等方式树立自身独特的品牌形象。而一旦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取得受众的认可,便可以获得高收视率进而取得更多广告主的青睐,在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提升自身在同行媒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降低了媒介经营风险。
新媒体领域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媒介品牌的竞争。而创立品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协调发展各个方面。电视媒体要树立新媒体品牌就要对节目内容全方位包装,打造差异化口碑节目或品牌栏目。例如,节目主持人的明星化,主持人自身就是一个个人品牌,主持人自身的明星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粉丝观看节目提高节目关注度,而通过节目又能让更多观众认识自己,形成良性循环。台标作为电视频道的标志也是树立品牌的一个努力方向,除具有识别区分性外,台标的设计更具象征性、装饰性和艺术性。以“芒果台”的昵称被大家所熟知的湖南卫视,其台标是明黄色勾画出的简单流畅的椭圆形轮廓,左下方留有缺口,与芒果颜色和形状相似,因此被网友们亲昵地称为“芒果台”,这样的外形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湖南。而“芒果”的昵称更是符合了湖南卫视的几档综艺娱乐节目的风格,新颖独特,活泼而不失稳定,严肃又不呆板。另外,新媒体平台上的电视节目内容通常由多个版块组成,如果各版块名称能在考虑节目内容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处理,使其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又具生动、鲜明性,也是差异化品牌经营的一种方式。
品牌效应具有延续性,因此传统电视媒体若能很好地树立自身的品牌,既能够在品牌策略引导下提升传统业务能力,又能将这种优势带入新媒体平台,为拓展新媒体业务提供品牌基础,而新媒体业务的发展也必定会助力传统业务,形成多媒体平台品牌资源共享、相互推动、促进良性发展格局,达到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体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黄升民,周艳,何晗冰.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 席巧娟.电视传媒与传播文化大趋势[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4] 喻国明.媒体新视界――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5] 余明阳.品牌学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hlwfzyj/.
[7] 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产业融合[J].现代传播,2006(3).
[8] 言靖.论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J].新闻界,2011(5).
[9] 黄思慧.如何在电视网站中发展IPTV业务[J].有线电视技术,2008(1).
[10] 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1] 王钰.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为例[D].武汉大学,2014.
在这样一个“相对繁荣”的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的新媒体环境也逐渐形成,不仅对人们的认知带来巨大的影响,还对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②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
所谓全媒体,就是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组合而成的一个大的报道体系,其信息的源头是多元化的,传播的终点也是多元化的。③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传播手段不一,传统媒体不断与新媒体融合并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深化,使媒介融合成为继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后传播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全媒体包含了所有单一媒体形式载体的总和,包括杂志、报纸、电视、音像、电影、出版、卫星通信等。同时,全媒体也代表着各种形式和各种功能的媒体互相融合及互动的成果及趋势。
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过程
新闻现场直播可分为广播现场直播、电视现场直播以及网络现场直播,其中,电视现场直播具有全面表现能力,因此一般所说的新闻现场直播是指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电视记者在事件现场边拍摄、边同步播出,以完全纪实的方法对现场事件进行实时展现,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迅速也最直接的新闻报道方式。以美国为例,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萌芽阶段:直播内容单一、传播范围有限
在电视刚刚出现的时期,电视新闻画面的展现就是以直播的方式呈现的,但这些电视画面较为单一,传播范围也很有限。
2.起步阶段:触及政治大事、凸显直播力量
“二战”以后,电视直播逐渐进入起步阶段,报道内容包括美国政治新闻事件,成为不可忽视的媒体力量。
3.发展阶段:实现全球即时传播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新闻直播在选材上突破了预知性新闻的局限,开始涉及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了一系列美国以及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新闻事件;确立了电视新闻时效第一的原则;打破了节目的时间限制;报道不仅触及全球,而且延伸到宇宙。
4.飞跃阶段:拓展范围,实现直播日常化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进入飞跃阶段。直播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节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播还体现了电视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实力,因此成为各大电视网相互竞争的一种手段。
5.发展趋势:直播技术标准化、报道水平规范化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出现技术标准化、报道规范化的发展趋势。微波转播车与直升飞机相结合的采访、拍摄、转播以及卫星传送等,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新闻报道方法。
全媒体时代新闻现场直播的改进措施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电视媒体的垄断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其生存环境亟待优化和升级。电视行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速优化与升级:
1.将直播常态化
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在互联网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今,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从延时播报转向实时播报。为满足公众对于新闻消息的需求,应努力打造一整套新闻节目直播的流程和工艺,使新闻直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优化直播的题材
一条新闻不管采用什么媒体与技术手段,都离不开现场声画直播以及深度的评论,因此必须注重新闻选题。为了提高受众对于新闻的关注度,应侧重平民化的选题以及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对广大的电视观众来说,关于国计民生题材的系列报道,相比于一些尖端科技或者另类艺术报道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外,还要认真准备好评论工作,实现对舆论的高效引导,遏制在新媒体时代个人传播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3.塑造“全媒体时代”的直播模式
新媒体使得媒体行业向着“全媒体”阶段迈进,现如今媒体行业的竞争已不仅是同质媒体之间的竞争,而是多重媒介形式相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混杂的竞争,竞争压力强大。因此,传统电视媒体必须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以更强劲的态势迎接这个行业高竞争的考验。④
2012年8月,北京市大兴区广播电视中心与相关单位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多种媒体的互动式应急采集平台在常态化运行一年多、经历各种使用条件的考验和验证后,通过国内权威专家鉴定,被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推广价值”。这为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基于手机的电视传播模式创新提供了实践和理论借鉴。
将手机应用在电视直播中,可大大提高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以更强的时效性把各种信息传播给受众;可大大降低电视媒体直播的成本,使真正意义上的对各类不可预测性事件的直播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可使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时空概念发生质的转变,极大拓展演播室的空间和内涵,只要有无线通信信号的地方就能成为演播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丰富电视媒体与受众互动的渠道和手段,使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有飞跃性提升。
传统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只有将SNG直播车开到现场才能进行直播,往往错过了最精彩的现场画面。在全媒体时代,这种现象有望得到改观。这是个没有隐私的时代,大街小巷遍布各种摄像探头,人们一出家门就会进入各种探头的可视范围,这些探头有的监控道路交通,有的监控社区安全。在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将发生地附近探头所拍摄的画面引入直播间,主持人在演播室就可以开始现场直播了,而此时SNG卫星直播车还在开往新闻事件发生地的路上。
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和互联高速无线网络普及推广,也为电视新闻直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如果说监控探头拍摄的画面是全景式的,那么市民用智能手机拍摄的画面就很有现场感。人们用手机记录精彩的新闻画面,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感受新闻事件,他们拍摄的素材经核实后可以作为第一手的新闻资料在直播中使用。SNG直播车到现场后,出镜记者开始现场报道,摄像记者抓取更为鲜活的新闻画面,电视直播就可全面、深入、有序地进行。
传统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都是单向传播,电视台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在全媒体时代,电话、微博、微信、BBS等极大地拓宽了电视节目与观众互动的渠道,观众可以通过短信互动平台、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即时评论等途径参与到节目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与电视节目的互动。
结 语
在全媒体的环境下,电视新闻直播要想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求新,通过优化选材、将直播常态化以及塑造全媒体时代的直播模式来更好地服务大众,正确引导舆论,促进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③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 2009年2月下
论文关键词:媒介融合 “一专多能” 复合型人才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趋势给应用型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从媒介融合趋势对应用型新闻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探讨现行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调整课程体系、改进师资结构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的路径和建议。
“媒介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兴作业模式。在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媒介融合”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传播通道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近年来,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一、媒介融合趋势亟需复合型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生态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其中人才战略是改革的重点。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必须关注并适应这一变化,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不断改革新闻学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媒体融合复合型新闻人才。
追溯起来,用“融合”(Convergence)一词来描述媒介的发展状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是第一人,他于1978年最早提出此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兴盛,“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术语逐渐成为描述媒介发展趋势的通用概念。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这些研究可以说铺展到了与媒介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涉及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的各个角落。
在媒介融合理论研究日趋繁荣的进程中,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也日趋兴盛。2000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 r)”,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最早的也是比较成功的典范。其后,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百余家传媒机构都相继开展了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逐渐形成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国际传媒业媒介融合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呼唤着复合型新闻人才。曾到美国作访问学者的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在总结美国比较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后提出,媒介融合后新闻传播业需要两类新型人才:其一是能在多媒体传播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其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第一种人才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培养出来,只能在媒介竞争中大浪淘沙磨练出来。第二类人才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全面,能够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第二种新闻人才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出来的。新闻院校可以也应当承担起第二种人才的培养任务。2005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世界上设立了第一个媒介融合(convergence emphasis of sequence)专业。目前,美国很多新闻媒体、新闻院校和媒介组织都在进行这类培训,让文字记者学习摄影、摄像技术,报纸编辑学习音频、视频编辑技术和图表制作等。力图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抢占先机。
近十年来,国内媒介融合大势乍起,但媒介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在报纸与网络之间,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2007年前后,新华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先行者,开始进行多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他们在探索与实践中,迫切需要且目前仍感奇缺的,也是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与业界的探索实践相呼应,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已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2005年,蔡雯等一批赴美交流的学者首先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的相关理念与实践;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全国首设新媒体专业方向,开展了媒介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践;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但是,与国外新闻教育的改革相比,国内新闻院系的改革相对比较缓慢。学界对是否需要从新闻教育的角度对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回应,至今仍有争议,主要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技能,使之能适应各种媒体的要求;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媒介融合教育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什么都精通的人才,这样会让学生什么都会但什么都做不好。总的来看,虽然还有研究者对媒介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疑虑的态度,新闻教育界针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对这一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趋势及早做出主动性反应和调整,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未雨绸缪,终归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做法。
二、现行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内在要求的不相适应
面对国际传媒业方兴未艾的媒介融合大潮,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新闻实践上,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新闻教育要超前把握,开展媒介融合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认真解析存在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探索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现行新闻教育实践,在应用型专业技能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要求之间,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其一,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大部分采取按媒体分专业进行专门性教育的学习方法。各新闻院系的学生,基本上是4年时间学习一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要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媒介融合的工作环境,则要求他们在4年时间内掌握多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如何处理好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矛盾,是培养媒体融合复合型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精通某一媒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涉及的内容很广,既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也需要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实践。大学四年时间,要求学生掌握并精通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其二,现有师资队伍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媒介素养的差距。目前,承担新闻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任教的。他们在校所受的教育都是单一型媒介的,只熟悉或了解某一媒介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多种媒介融合贯通教育的媒介素养。即使部分从媒体转到院校的老师,此前的媒体实践也主要集中在单一媒体,同样缺乏综合媒介素养。二是媒体的实践经验不足。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新闻业界的现行变革状况了解不够,媒体实践经验特别是多媒体融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甚至是空白。三是教师担当的现行课程体系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目前,各院校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还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设置的。老师在教学中,也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的。其三,是媒介融合教育与单一媒体实验室的矛盾。目前,各院校的新闻实验室依然是按照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分门别类地设置实验室的,如摄影实验室、电视非编实验室、报纸排版实验室等。媒体融合教育,要求实验室的设置也能实现多媒体融合,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
三、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可行性路径
未来媒体的主流传播形态必定是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新闻学教育应超前把握,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主动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现行应用型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内在需求的不适应,我们不妨变换一种思路,从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探讨应用型新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改革课程设置,变单一教育为全媒体教育
针对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高校可以“一专多能”为导向,对新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4年的大学教育时间内,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和实践某一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对其他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则依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可能,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其选修涉猎。对“一专”的媒体,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精通”的目标;对“多能”的媒体,则只要求学生能了解和一般性地知晓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一、二年级可以集中安排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并完成各专业的初步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在培养媒介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即对各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初步树立媒介融合的理念,掌握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学年,则可以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将来可能就业的方向,选择专业。对所选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要按照“精通”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体系。与此同时,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其他专业的课程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全媒体教师队伍
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当务之急,是要引导教师清醒地认识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培养超前把握的责任意识,逐步树立媒介融合教育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要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新闻业界的变革与发展。运用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解析媒介融合的理论建构、技术支撑、体制架构和运行机制等,对媒介融合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归纳,为媒介融合教育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针对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需求,要充分发挥各位老师的业务专长,使其在培养学生“一专”的知识和技能上发挥作用。讲授专业课的老师要有计划地“走出去”,进一步了解当前业界的变革和发展状况,及时将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要大力改革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大一、大二阶段,可以尝试在专业基础教育上将各媒体打通,同一门课程试行多个老师讲授多种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大三、大四的授课则要突出“精通”意识,引导学生在精通某一媒体的基础上达到对其它媒体更深层面的认知和熟悉。
(三)打通媒体界限,构建以媒体融合实验室为中心的实践基地
要从媒体融合教育的需要出发,建成与未来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全真教学实验室。要大力开发基于全媒体资源库的多种媒体业态融合的实验室管理系统,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媒体融合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一站式全流程运作,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体融合意识和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把课堂和实验室变成解读与创新媒体融合的模拟试验田,紧跟业界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培养合格的“一专多能”型全才。以媒体融合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式复合型人才,是新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它期待着更多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破题攻关!
参考文献:
摘要】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形势下,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都不断被分化,广告产业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于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而言应该认清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现状,利用融合化的营销手段发展地方媒体,并且树立大广告意识、利用大数据营销革新广告公司以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媒介融合 广告产业 发展策略
21 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互联网、通讯网、广电网等日益融合,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全新的信息传播体系,同时技术推动新应用的层出不穷,从以前的广播、电视、手机发展到现在的智能电视、手机、平板等各类移动终端,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力被发掘出来,个人的传播能力经由互联网的传播被急剧放大。传统媒体因为新媒体的介入,媒介形态已经在向融合化的产业形态转变。融合所带来的媒介产业形态的变化,促使依托于媒介生存的广告产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促使广告产业的主体、客体以及载体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广告时期。
一、媒介融合对广告产业的影响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 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①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网络融合、内容融合以及渠道融合,而以网络、内容、渠道为生的广告产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改变。
1、网络融合使广告产业的经营更为宽泛
随着媒介融合的逐步深入,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了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告经营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媒体开始向互联网延伸,从而使得广告产业的经营更为宽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我国在手机上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 亿,与2012 年底相比增长了1.12 亿人,增长率高达83.8%,手机视频跃升至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②网络融合的不断发展,使各类媒介相互渗透,这就要求广告人能够恰当分析和巧妙选取适宜的传播渠道,使广告能够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
2、内容融合使广告传播的内容更加多元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广告中的文字、影像、语音等不仅仅能转换为多种表现形式,并且技术的革新使得各类媒介形态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传统媒介需要更多的依赖新媒介的助力,信息的生产和交换最终将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由此,同一个品牌需要在各类媒介上有着主题相同而表现形式各异的广告。例如服饰品牌除了商场拥有实体店外,也在购物网站上设有品牌旗舰店,综合购物网站的活动内容推广不同的主题和优惠活动。内容融合的目标,不仅是要实现媒介的分众定位,也要使多个媒介的广告自成系列,实现广告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3、渠道融合使广告传播的受众更加分化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是在扩大我们接触信息的空间,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我们生活空间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可能成为广告开发的机会。微信、微博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进行开发和推广,各类移动终端设备能够使我们随时随地掌握所需的信息,媒介的分化和受众的分化相互影响,以传统媒介为主的传统营销传播行为受到很大影响。对于新媒介而言,也不得不面对单一应用无法占据绝对地位的现实,例如微信虽然在近两年内快速累积起庞大的用户群体,已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用户入口,但也无法完全替代新浪微博等产品。在媒介步入深度碎片化的时代,受众注意力被分化,这对广告的有效传播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小城市广告产业发展策略
有人说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永远超乎想象,但是在这样一场媒介融合的变革之中,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而言,应该认清媒介融合带来的大环境的骤变,选择顺应融合的势头顺势而为,主动选择来一场自我革命,培育面向媒介融合这个潮流的核心竞争力。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以媒介为主,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强媒体、弱公司”的现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广告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使强媒体更强以造势,弱公司变强以助力,取长补短以赢得自身的长足发展。
1、精准营销与效果导向并重
媒介融合带来的信息接受渠道的多样性,电视、互联网、移动端的竞相发展,每个终端的媒介受众都要遭受着被其他移动端分离的威胁,在这样一种“碎片化”的媒介融合时代,抓住碎片化的受众才是重中之重。
(1)内容营销:以受众为中心进行广告传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基础,适应多终端的优质内容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在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和用好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优化媒体的内容制作,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为内容生产提供强大支撑,有针对性地播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内容产品,实现内容跨媒介平台的自由顺畅流动。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就在于内容选择的革新,考虑到受众的真情实感,然后精心制作、贴近生活,真正让观众在心底产生“惦记”,从而形成口碑效应并促进了广告的传播。
(2)新媒体营销:广告注重与受众互动。所谓新媒体营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③一则好的广告不仅需要在内容上引人入胜,也需要便捷的渠道能够让受众随时接触。新媒体营销平台,提供了更广范围的渠道,并且需要多种渠道整合营销,包括与传统媒介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纵观各大卫视的热门节目,都借助微博、微信、网络客户端,将其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不断外推,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线上开播推送内容,线下也加大活动力度,黄磊、吴镇宇等明星在微博上的讨论,同样带动了收视率的提升。
(3)文化营销: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击空洞的消费主义。文化营销简单来说,就是借助文化的影响力来推动营销,在商品之中赋予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与产品诉求,在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同时也满足了其某种程度的文化需求。媒体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去关注受众内心的真实所需,关注受众的情感,去反击那种惯用的消费主义。例如湖南卫视认识到受众追求快乐的情愫,从而提出“快乐中国”的理念,此后所有的栏目制作都围绕着给受众一种快乐的体验。用不同类型的栏目制作来吸引不同年龄段受众层的注意和观看。如热播的《一年级》关注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将亲子、家庭和师生关系搬上荧幕而且收视蝉联全国网同时段第一,启蒙教育的话题也被全民热议。
2、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齐行
于地方广告产业而言,改变自身落后的现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融入到媒介融合的信息圈中,就要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大数据营销模式,同时转变旧的广告运作观念,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通过自身的革命实现地方广告产业的长远发展。
(1)政府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政府应该给予地方广告公司一定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引导加强广告产业集聚平台建设,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推动广告企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积极鼓励大中型广告企业与传媒机构等投资组建综合服务型龙头广告企业,进行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集聚与引导作用。对优秀广告界人才进行鼓励,聘任业界导师,让人才与行业接轨,单位提供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广告企业或公司可以到高校举办讲座或者展览,促进现代科技在广告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2)创新营销服务模式:大数据营销。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终端增多,消费者对媒体的应用要求变得多样、复杂,互动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建立庞大的消费者数据库充分掌握消费者的信息,才能实现广告的精准营销,这是广告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产业增长点。大数据采用的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个体、喜好而进行的“点对点”的宣传。通过为每一个客户建档、存档并实时更新数据内容,然后直观分析出客户真正的、最新的要求和需求。通过分析数据库中的用户媒介接触习惯,制定出符合受众习惯的媒体组合推荐;通过分析广告活动中的效果数据,得出媒介广告效果分析模型,指导日后的广告投放,帮助品牌主轻松实现针对性投放、一对一营销,提升广告ROI。④
(3)转变广告运作观念:大广告理念。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转变过去的广告运作观念,要有一种大广告意识,综合运用各类媒介进行广告传播。例如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一天可能接触到的有户外广告媒体、互联网、手机、报纸杂志等媒介,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广告载体与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匹配。
对于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而言,要明确融合化的社会形态下,受众需要的是随时随地能接触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确立一种以受众为主的营销思维,既要抓住新技术新规律,积极壮大综合实力,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又要主动思考、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资源,带动地方广告企业转型,共同开创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基金项目:湘潭大学2014 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湘潭市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①宋月静,《美国广电媒介融合分析及启示》[J]《. 新闻实践》,2013(4):10
②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it.com/archives/187745.html.
③李娜、康佳,《越网络越营销》[J]《. 民营视界》,2010(2):18
④潘婉,《营销革命3.0——虚拟世界的营销成就现实世界的价值》[J]《. 中国新闻周刊》,2012(3):18
第一,文化产业要大力实践“发展是硬道理”。整个“十二五”是中国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应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第二,文化产业要避免浪漫式发展。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靠关门想项目、外脑出“创意”,更要充分根据流通、消费和分配的现实状况适度超前发展。仅靠没有多少客观可能性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创意就投资,结果只能被客观规律碰得头破血流。第三,文化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当前文化产业高调登场,最需要规划引导、产业引导、政策引导、市场引导,包括专家学者的理论引导,新闻界的舆论引导,防止一些项目一哄而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文化产业要警惕糟蹋和破坏文化资源。挖掘并利用历史的、传统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之一,历史的、传统的文化资源也需要文化产业去挖掘和利用。第五,文化产业要杜绝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较之消耗资源和污废排放严重的其他产业,文化产业是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产业,但是文化产业不是绝对没有能耗和污染问题。发展文化产业应该以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前提,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打着文化产业项目的旗号,“圈地”“囤地”。第六,很多文化产业属于内容产业,要求健康无害、积极向上,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坚持科学发展就更加重要。(据周文彰于《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8日)
传媒的文化使命
传媒的文化使命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之外,还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传播思想和观点。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多元和利益多元,媒体应在人与人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把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的观点真实、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大众。二是基于观点看法的关系组织。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人们既可以面对面地认识和交流,也可以通过虚拟介质进行认识和交流,甚至可以实现非见识、非面对的交流和相处。媒体在这种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媒体传播信息或观点的时候,本身就参与构建社会的公共关系组织,这也是媒体的责任使然。三是帮助弱势群体超越障碍与社会对话。在任何社会中,总会有部分群体觉得自己处于边缘位置,无法向社会表达自己的看法,难以领略社会的关怀。媒体应通过自己的传播行为,让这类人群能够跨越地理和物理障碍,与社会展开面对面交流。四是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人和人之间需要交流,这种交流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社会生存舆论环境是媒体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媒体尤其应该注意避免传播扭曲。五是实现文化意义上的理想追求。媒体要实现的理想,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及时、准确和丰富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而主要是基于人类共同的、可持续的、多元并存的文化使命。这种文化使命的具体表现,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竞争,更是一种文化包容;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文化自觉。(据尹明华于《解放日报》2010年12月3日)
三网融合进程中的
广电内容生产途径
一要加大自有版权视频内容生产优势。视频内容是当前和未来信息行业竞争的主战场。面对视频内容突飞猛进的发展状况,广电要想在这个市场上占据长期的根本性优势,就必须有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即自有版权视频节目的生产能力,这将是未来内容生产的核心。二要以互动性、体验性为内容特色。在三网融合进程中,互动性成为广电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则。广电媒介不再仅仅进行内容生产,而是集点播、录制、回看、搜索、关联、链接、关注、跟踪、评论、推荐等新型的收看方式与综合于一体,各类内容资源在一个平台上实现最优配置,进入了内容的互动时代。体验也是传媒内容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三网融合”下的广电内容生产将带来全新体验,这些体验将关涉到广电的内容、服务、传播方式、互动方式等方面,乃至成为“一体式”的体验,进而渗透到日常传播活动中。三要增强广电内容生产的三种能力,即大力培育内容获取能力、信息解读能力和内容整合能力。广电内容获取能力要超越自身资源和传受关系的限制,培育跨媒体获取内容资源的能力。三网融合在带给人们更丰富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压力和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简约精要的信息产品以使他们对世界的把握更精省、更富于效率。媒体给观众提供一种观察社会的框架、思考问题的方法、判断是非的标准就尤为必要。(据杜建华于《当代传播》2010年第6期)
传统媒体多元化跨界风险分析
首先,市场化能力弱。传统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时间较短,和完全的市场化企业甚至新媒体企业比起来,其市场化能力相对较弱。其次,缺少市场化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由于传统媒体在市场化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方面的匮乏,不仅导致自身的发展受到制约,而且也很难进军其他行业。第三,资本运作能力较差。由于传媒业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体业的成长性有限,其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不大,其发展多依靠自我资金的积累,而缺乏上市等直接融资通道,资本运作能力较差。此外,由于传统媒体缺乏高级的资本运作人才,也可能导致其资本运作风险大、不规范。第四,企业制度劣势。目前,很多传统媒体还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转制改企也只是翻牌公司,导致传统媒体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在激励约束制度、内部管理体制、公司治理架构设计等方面都不健全和不规范,这也影响了企业的根本竞争力。(据郭全中于《新闻实践》2011年第1期)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
电台电视台不允许整体上市
1月11日至12日,2011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吴保安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电台、电视台在改革中,不允许搞跨地区整合,不允许搞整体上市,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经营。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吴保安就2010年广播影视工作情况和2011年广播影视工作规划回答了记者提问。他说,2011年,要按照中央关于“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围绕“三加快”“一加强”,把各项改革引向深入。一是要以电台电视台为重点,深化公益性事业改革。二是要以转企改制为重点,深化经营性产业改革。三是要加快有线网络整合,尽快实现一省一网。同时,抓紧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消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广电总局2011年三网融合规划出炉
2011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强调三网融合是今后一个时期广播影视的工作重点。2011年,要适应三网融合要求,加快电台电视台数字化,加快有线网络大容量、双向交互升级改造和网络整合,扩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加快无线数字化,全面推进广电数字化。要把内容创新和业务开发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发展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等新业态,开发电子政务、生产生活信息、文化教育娱乐等多样化服务,为群众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为党委政府服务。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要扎实做好试点工作,为广播影视推进三网融合探索有效模式,提供有益经验。(消息来源:凤凰网)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整合草案未通过
作为广电三网融合市场化参与主体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整合组建草案未能通过相关部门审核,目前已打回进行再次修改。201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表态,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名称已经初步确定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该公司将作为广电系统的市场主体参与三网融合的工作。对于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何时能够正式挂牌成立,知情人士预测,估计最早也要到“两会”之后了。
(消息来源:《北京商报》)
中央电视台
将开启全球新闻视频发稿业务
中央电视台将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开启面向全球的新闻视频发稿业务。其建立的央视国际视频发稿平台于2010年12月25日投入试运行。
1月18日,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在北京举行的新闻会上表示,国际视频发稿平台的建立,旨在扩大央视新闻传播力,顺应国际社会更多获取中国视频信息的需求,帮助国际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状况。发稿平台除了面向国外电视机构等传统媒体外,还将进入网站、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终端。正式运行后,将实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语种视频,并最终实现视频素材的网络实时和下载等多种新闻视频服务。(消息来源:新华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
正式成立
1月18日,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成立暨国广环球传媒控股有限公司挂牌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有近7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面进入新媒体领域。
据了解,CIBN将以“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为传播理念,发挥国际台61个语种人才优势,以视听互动、资源共享、语种集合为特色,大力发展互联网电视、手机广播电视、多媒体移动广播等各种新媒体业态。国广环球传媒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广控股”)是CIBN的投资和经营平台。据国广控股副董事长陆致成介绍,国广控股主要承担CIBN经营性业务的运营任务。(消息来源:人民网)
首家广电新媒体
借壳“广电信息”登陆资本市场
1月11日,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新媒体企业百视通,吸纳了广电制作、文广科技全部股份,借壳“广电信息”,成功登陆国内A股资本市场,开创了主流广电新媒体企业上市先河。区别于过去的广电上市企业,广电信息是我国广电新媒体同类业务的第一股。本次重组交易完成后,公司的主业将变为新媒体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媒体的信息技术服务及装备工程经营业务。(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首部电视剧产业研究报告出炉
岁末年初,各个分析机构的分析师都是最忙的人,他们要根据以往的历史调查数据,分析未来的发展状况,预测未来一年新的市场热点、年度增长,并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岁末年初,也是媒体最忙的季节,我们要与产业界的人士一起,共同分析新的一年中的市场发展趋势。从中,也许能帮助IT业者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帮助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的应用,而媒体,可以找到新的值得挖掘的市场热点。
这是我们策划这期“IT分析师眼中的2008”专题的初衷。
在实施专题之前,我们分别与不同的分析机构的老总进行了深入沟通,并根据编辑们一年的市场观察,得出的总体结论是,2008年的IT产业,将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并将演绎出更多精彩的内容。各个分析机构的数据虽然不尽相同,但对整体趋势的把握依然很接近,其中,计世资讯副总经理郭海涛认为,随着IT、电信和互联网的融合,2008年中国信息产业收入预计将达到21000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13.2%。而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以下10个方面。
1. 3G带动新一轮电信投资热潮;
2. 融合大潮下移动信息化产业链效应显现;
3. 无线网站、手机邮箱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
4. 统一通信发展推动IT与电信融合;
5. 绿色IT理念成为信息产业发展基础;
6. 软件运营服务(SaaS)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升级;
7. 企业级数据中心市场发展迅速;
8. Vista和多核的联手引领PC产业升级;
9. 视频互联网产业发展成为热点;
一、观念融合,打牢思想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获取信息。据2016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6.88亿。由此可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不可抗拒。
媒体融合,首先要强化“内容和渠道同等重要”的理念。在媒体融合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内容和渠道之争现象明显存在。传统媒体认为“内容为王”,新媒体则认为“渠道为王”,谁也不服谁。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大多是“解放牌”的,资格老、体量大、实力强,特别是在新闻宣传这一块,长期“独步天下”,不可替代。另外,新媒体尚未形成“经营模式”,效益上不去,说话缺乏“底气”。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不断唱衰”;而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又“不屑一顾”。如此“两此皮”,怎么融合?
其实,内容和渠道同等重要,谁也替代不了谁。再好的渠道,没有好的内容支撑,也无法赢得用户和市场;再好的内容,没有好的渠道传播,也达不到宣传效果。如果我们牢固树立“内容和渠道”同等重要的理念,就会摒弃习以为常的传统思维、传统观点、传统办法,就不会“穿新鞋走老路”。 其实,媒体融合,怎样进行融合,在认识上还有不少争议和误区,这都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澄清和消除。可以武断地说,如果不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媒体融合就难以向前推进。
媒体融合,还应该树立“早融合早主动”的观念。在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下,传统媒体用户开始转移,广告收入开始下滑,骨干采编人员开始流失。事实证明,只有早融合,才能稳住用户,遏制流失,进而占领转型发展“制高点”。如果坐等别人的成功经验,然后“照葫芦画瓢”,必然贻误战机,得不偿失。同时,早融合就能尽早改变落后的采编流程,建立基于互联网下的采编和传播技术平台,达到一次采集、多样生成、N次传播的效果,可大大降低采编运行成本。
从目前的情况看,“早融合早主动”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普遍存在,导致一些媒体不愿试、不敢闯、怕冒风险,观望等待者有之,小打小闹者有之,浅尝辄止者有之。面对“媒体融合”这场大仗硬仗,我们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危机感、慢不得的机遇感”,要以“横下一条心”的勇气,大胆探索,克难攻紧,赢得主动。
二、人才融合,构筑内容高地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受众如同置身于一个大的“新闻超市”,随时随地随意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新闻,这就使竞争又回到了 “内容为王” 的原点,也就是说,新媒体传播手段再先进、时效性再强,没有可读的内容支撑,仍然无法赢得用户。没有用户,自然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媒体就难以生存。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最终目的还是要做媒体,但从近些年媒体融合的情况看,新媒体最缺乏的是新闻策划人才和新闻采编人才,而这正是传统媒体优势所在。新媒体的从业人员似乎还不愿承认这个现实,他们总以为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不懂新媒体,干不了新闻媒体的“活儿”,事实并非如此。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文字功底过硬,作风扎实,适应能力强,稍稍“转型”,就能生产出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内容,从而赢得点击率。
但目前普遍存在的倾向是,新媒体的采编人员愿意流入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不愿意流入新媒体。原因很简单,传统媒体待遇高于新媒体。这个问题成了人才融合的“瓶颈”。以市州级党报为例,目前的效益虽有所下滑,但足以支撑运行,加上党报已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采编人员开始吃“皇粮”,就更不愿融入新媒体了。
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还真没有公认的好方法。笔者认为,在融合过渡阶段,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可采取“掺砂子”的办法,将传统媒体的骨干选拔一批进入新媒体采编岗位,直接提升内容生产水平。同时,通过“传帮带”,提升年轻采编人员的业务技能。这样就能迅速达到“吸引眼球,聚集人气”的目的。另外,还可将新媒体基础好有潜质的年轻人选调到传统媒体的采编岗位锻炼,提升采能力特别是导向把关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就能为新媒体培养出一批“内容生产”的能手高手。
其次是强化培训,边实践边提高。这虽然是个老办法,但要做出效果来,不舍得投入是不行的。前两年,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每年投入20万元,选拔近百名骨干到华中科技大学,定向培训,提升水平。该集团2016年又换了一种方式,聘请集团内的行家理手,利用周五下午的半天时间,集中进行媒体业务培训,持续了两个多月,效果十分明显。这个活动结束后,集团还拨出专项经费,成立了内容生产“兴趣小组”,专家牵头,自由组合,探讨业务,单项突破。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人才融合,相互借力,可使新闻生产和运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当然,人才融合的方法还很多,关键是决策者要有强烈的人才融合意识。只要认识到位,办法自然会有。
三、体制融合,统筹资源开发
体制机制的融合,是媒体融合的关键点,也是最难点。传统媒体在经历了“敌视新媒体”到“认识新媒体”的过程后,开始采用“扬弃”的方式,加快与新媒体融合的步伐,但要真正从体制机制上融合,任务还相当艰巨。
传统媒体办新媒体已经多年,有的动作不小,投入不少,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总体上看,成功的还不多。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片面认为传统媒体开通官方微博、微信,与纸媒互动,就是融合;片面认为多采集数据新闻和可视化新闻,给用户全新感受就是融合。其实,这都是很肤浅的认识,应该说才刚刚“入门”。媒体融合作为彻底的转型,是观念、体制、机制、内容、管理、运营等系统性的转型,只有采取全面的彻底的融合,才能抢占先机,实现转型发展。
建立中央厨房,先行先试。如今,地方媒体都在效仿“中央厨房”模式,将其作为媒体融合的核心支撑平台。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新媒体技术的变革,而是重新塑造运行理念、工作机制、组织架构、产品形态,这就需要从内部推倒“围墙”,形成新的运行模式。这种转型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分步进行,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比如,先将“中央厨房”打个“小样”,边运行边完善,等到成熟后,再进行“放大”。
媒体融合需要全新的体制和机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媒体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在人才任用和绩效考核方面,不少传统媒体还是“老一套”,难以适应媒体融合的要求。又比如,不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用制”,突破编制这个“瓶颈”,就难以留住新进人才。再比如,各媒体间的待遇悬殊过大,影响人才内部合理流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关键词】电视媒体 媒介融合 技术融合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依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纸媒所受影响是最大的,但是首先意识到生存危机并积极应对挑战的也是报刊媒体,虽起初也是迫于压力“摸着石头过河”,但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尝试,已从最初的“照搬上网”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的媒介融合之路。电视媒体要在多元化媒介环境中保持自身竞争力,首要的就是认清已经变化了的媒介生态环境,重新定位自己,发挥自身传播优势,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宜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之路。
一、全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介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加之3G技术的进步,融合了通信、阅读、上网和视频播放功能的智能手机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经常接触的媒体之一。如今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互联网,手机和传统媒体为主体,各种媒体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元化全媒体格局。
1、年轻受众青睐新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和3G手机等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受众接收信息的个性化程度高,信息海量的同时又兼具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高度交互性,因此创造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媒介体验。据CNNIC2011年初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我国网民已经达到了4.57亿,而手机网民也达到了3.03亿,30岁以上网民数量持续增多,且我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①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甚至很少看电视,读报纸,他们的生活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中心的。
2、电视收视率下滑,老龄化趋势显现
新媒体的吸引力的确分流了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受众。与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受众偏爱新媒体相反,传统媒体受众份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曾经占据媒体优势地位的电视媒体,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和竞争态势,收视率无疑成了电视台最关心的话题。并且自2001年开始,我国电视观众人均收视时间一直呈现下滑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受众的年龄构成必将进一步往30岁以上的人群中蔓延,伴随而生的趋势将是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的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
3、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
新媒体技术消解了传统媒体间的壁垒,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声画一体的视频信息的制作与已不再被传统电视媒体所独享。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不仅使报刊媒体纷纷涉足视频报道,还有网站提供的海量视频信息及网民DIY的视频作品。这使得电视媒体面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同行业电视台之间,全媒体时代,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愈演愈烈,电视媒体不得不和更多的竞争者去抢夺日益分化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4、受众和媒体之间关系的改变
现在的受众比过去的受众要主动的多,年轻化的、受过教育的受众越来越容易掌握新技术和媒体内容的制作技能,他们不仅在被动的接收信息,也积极参与到信息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就世界范围来说,越来越多被普通公众创作的信息内容被专业媒体所采用,社交网络和微博客的风靡也对人们的信息分享产生了重大影响,公众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也在愈加深刻的影响着媒体的议程设置,这些都改变了以往受众和媒体单向度被动接收的关系。
二、我国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现状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目标将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报刊纷纷上网就开启了媒介融合的局面。目前媒介融合在我国的发展如火如荼,各种媒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仅逐渐消解和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也衍生出了日新月异的全新的媒体形式和媒介使用体验。就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媒介融合的探索实践来说,媒介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和3G手机电视两个方面。
目前,基本上所有电视台都成立了自己的网站,虽然起初的电视网站只是将其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宣传窗口,内容形式单一、更新较慢,但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探索尝试,现如今的电视网站已逐渐发展成为了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合网络特色和电视资源为一体的“全功能”服务型信息平台。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扬长避短,扩大了电视受众的外延,拓宽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从而拓展了电视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
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名副其实的“影子媒介”,因其拥有的极高的普及率和携带方便的特点,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之下,与电视媒体的“联姻”可谓顺理成章。3G手机的广泛普及宣告了“新视听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视成为了新时代的新鲜潮流,虽然手机电视市场潜力广大,但技术和设备因素依旧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屏障,并且目前基本都是转播或下载现有电视节目,针对手机媒体专门开发制作的节目依然寥寥无几。
三、电视媒体技术融合策略
在全媒体竞争的今天,如何变挑战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发挥优势,不断创新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必须思考的问题。
1、发挥品牌优势,内容为王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媒体;手机视听;APP;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60-02
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分析,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然过半。从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从这份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手机媒体作为现代主流传播媒体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优越性,同时为了适应手机媒体爆发式的增长并且抢占市场的先机,各种APP开始频频问世、层出不穷。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一、调查的目的
手机媒体即将视听作为终端、将手机上网作为平台、分众作为目标、定向作为效果、然后以大众为媒介的现代化传播信息的载体,便是现在的手机媒体,我们也称之为移动网络媒体。当前,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手机特别是APP的使用日益普遍,并且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对其展开实证研究已成为媒介使用研究的前沿;同时,大学生是APP的重要的活跃用户。因此,本文将从APP的基本使用以及音频类与视频类两类APP的使用,考察河南大学的大学生APP使用状况,回答当前大学生使用手机视听APP的意向和需求这一基本问题,提供实证材料和理论思考。
二、调查的实施
这次问卷的实施时间是:2016年10月10日~2016年11月10日。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专业以及民生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样本,发放问卷220份,实收有效问卷217份,有效率为98.64%。
三、调查的结果
(一)手机APP百花争艳
问卷调查的样本中,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如表1所示。
从以上调查可以发现,手机通话是每个大学生都会使用的功能,但经常使用的大学生中只占了五成以上(53%),手机短信使用的频率也不是很高,经常使用的有2成以上(24.88%)。手机通话和短信作为手机的最基本的使用功能,使用频率不是那么的频繁,可能是由于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作为第五大媒体,它融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让用户彼此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快捷。因此大学生更倾向使用手机上的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
娱乐是手机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现如今是娱乐化的时代,大学生喜欢娱乐相关的东西,同时手机媒体的多样性、便捷性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娱乐。同时手机APP的运营商大力开发并推广游戏、视频、音乐和阅读等相关APP,造成手机软件层出不穷,可以任大学生随意挑选使用。调查显示,71.43%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游戏,99.08%的大学生使用手机视频,98.62%和92.17%的大学生分别使用手机音乐和手机阅读功能。显而易见,手机娱乐APP已然成为大学生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手机娱乐APP前景宽广。
同时通过大学生使用手机视频功能(99.08%)和手机音乐功能(98.62%)所占的比例,就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手机视听APP的使用是很频繁的,这为接下来进一步调查关于大学生对于手机视听APP的使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大学生手机视听APP使用状况
大学生作为使用手机视听APP最活跃的受众,通过他们的下载和使用频率展开调查。
调查样本中,大学生下载使用的手机音频APP主要有:“蜻蜓FM”(14.29%)、“考拉FM”(6.45%)、“喜马拉雅”(34.10%)、“其他”(53.89%,涉及荔枝FM、QQ音乐等22个音频APP)。其中下载使用荔枝FM和QQ音乐的各占17.51%、11.52%,所占比例较大。从来不使用音频APP的占8.29%。大学生下载使用的手机视频APP主要有:“腾讯视频”(35.94%)、“优酷”(51.61%)、“PPTV”(11.98%)、“搜狐视频”(23.04)、“爱奇艺”(64.98%)、“其他”(61.29%,涉及哔哩哔哩、乐视等24个视频APP)。其中下载使用哔哩哔哩和乐视的各占18.43%、11.52%,所占比例较大。
在回答开放式问题“请按使用频次为你经常使用的手机视听APP排序”时,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机视听APP涉及“爱奇艺”“芒果TV”“QQ音乐”“哔哩哔哩”等58款APP。其中,“爱奇艺”(49.31%)、“优酷”(39.63)、“腾讯视频”(23.50%)、“哔哩哔哩”(22.12%)名列前四。而音频APP的使用不如视频APP频繁,第五位才排到音频APP。音频APP的使用频率排序前三为:“QQ音乐”(19.82%)、“网易云音乐”(13.36%)、“酷狗音乐”(11.06%)。在提到的58款APP中,有35款APP选择人数在5人以下。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大学生使用手机视频APP观看视频时,腾讯视频、优酷、搜狐视频、爱奇艺、芒果TV、乐视、PPTV等视频APP占有大部分客户,但没有“一家独大”的情况发生。
四、讨论与启示
手机媒体带给了大学生很多的便利,尤其是手机视听APP更是带给受众绝妙的视觉盛宴,娱乐和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c此同时,大学生在使用手机视听APP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大部分学生期待其发展得更好。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手机对大学生影响很大,每天使用的手机时间过长并且手机依赖严重;其次,各式各样的手机APP空前繁荣,其功能发生巨大变化;最后,手机视听APP受众群分散,并没有形成音频或视频APP“一家独大”的情况。以上这些分析及讨论不仅对笔者在今后设置调查问卷的问题有了启示意义,而且对手机视听APP今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发。
(一)内容为王,“类化”细分
大学生群体中运用视听新媒体很普遍,最终想要赢得收视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音频主播,但很多节目粗制滥造,应该对其严加监管,对其内容进行分类,打造专业类型化的音频APP,从而划分了受众,可以更大程度地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内容,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同时,从大学生使用手机视频APP主要目的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为了追看影视剧、观看综艺节目,放松娱乐等。因此,这些娱乐节目在吸引受众的同时也要注意尺度,避免过分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现象发生。而且在对节目内容的分类上应该更具体,是属于教育类还是纪录片,是综艺节目还是访谈节目,通过细分以及推选视频多元化来使受众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
(二)精准把握受众需求,定制创意方案
近年来,网络上掀起了自制节目和自制剧的热潮。百度不仅是以搜索见长的互联网公司,而且在大数据的搜集、分析、整合具有天然的优势。因而,百度爱奇艺的原创剧集推陈出新,依靠大数据的信息支持,创作了既能在网络平台播出,又可以反映新媒体用户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自制内容”。通过抽样调查,也可以看出爱奇艺已然借助大数据针对用户的“精准创意”的趋势日趋明显。
同时,对于手机音频APP也可以进行大数据的统计,可以根据受众的喜好推荐同类风格的音乐,人性化的为个人提供专有服务等。
(三)平台优化,融合发展
音频和视频APP平台十分多样化,应促进各个APP之间的融合发展。现在多数手机音频APP有付费歌曲,或正版歌曲的原因使得多数歌曲来源分流,受众喜好的歌曲需要在多个APP中才能听到。在音频APP尊重版权的同时,促进平台之间的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优化各个平台,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人性化的服务,才是留住听众的关键。
通过调查,大部分大学生都抱有手机视频APP能否减少广告或者没有广告的期待,对于会员制也是提出了不满,希望能给观众更多的福利,放宽权限。同时,不同的视频节目往往需要下载多个视频APP才能完全观看,观众期待出现更全面、聚合式的视频APP。让受众在一款APP中就能搜索到优酷、腾讯、爱奇艺、搜狐等所有视频服务商的资源,不仅方便用户及时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而且避免了安装各种各样的客户端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2016-01-22.
[2] 廖圣清,易红发.大学生APP使用状况调查―――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2016(3).
[3] 丁佳文.移动音频大热:“耳朵经济”的调查与思考[N].天津日报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