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范文

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第1篇: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范文

       “网络暴力”有多可怕,手持键盘就能杀人。2022年1月24日凌晨,那个被父亲卖掉换了彩礼的寻亲男孩刘学州去世了,他轻生的根源是亲生父母带来的苦难,可直接原因是网友的口水和谩骂。21年10月15日,网红罗小猫猫子在网友的骂声中喝下农药,18年四川德阳女医生不看网友谩骂自杀身亡。   死于键盘的人,刘学州不会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有没有发现,总有一类人总喜欢关注热点事件,时刻寻找机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别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喷子。就好像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描述的一样,他们不会记得自己随口说出来的话有多恶毒,像一把刀子扎进别人的心,直到别人无法承受,造成一个又一个悲剧。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喷子知道自己是喷子吗?以及这种性格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第一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从来不会认为自己说错了,就跟老鼠也不认为它是在偷东西样,他觉得自己是开启民智的社会导师,是愚昧大众的救世主,他在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感染和拯救其他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因为“网暴”而发生的悲剧越来越多了。随着网络的发展,把很多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交集的很多人聚集到一起,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价值观,却会聚在一个话题之下,然后产生了很多对立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误以为这个世界是平等的。

  也许,在现实中沉默不语,但在网络上重拳出击!这就是“网络暴力键盘侠”,但是如果“网络喷子”发现自己骂错了,他们会怎么样呢?会道歉还是继续诋毁?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最善良的,所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别人。一旦他们发现自己骂错了,就会产生了一种“认知冲突”。现在他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承认自己愚蠢,要么承认自己恶毒。

第2篇: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范文

网络游戏,包括电脑游戏、手机游戏,在青少年中很流行,特别是男孩几乎每天都玩游戏。网络游戏和电视、电影一样,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相关调查发现,青少年每天大概花90分钟玩网络游戏(Rideout,Foehr Roberts,2010)。

鉴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普遍性,学者对网络游戏的影响的研究兴趣一直有增无减,对网络游戏的消极影响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Anderson(2010)对网络游戏的影响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超过150个研究聚焦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将网络游戏与攻击行为增加、共情能力下降及上瘾等联系起来;只有不到30个研究考察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研究关注度差别大的根源在于,1999年和2007年的网络暴力游戏玩家枪杀事件和2002年的狙击手游戏事件。然而,暴力网络游戏和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证据是混合的,既有研究支持(Anderson,2010),也有研究未发现关系(Ferguson Reuda,2010),所以一味地关注游戏的消极影响并不恰当,且青少年不会因为游戏的消极影响停止玩游戏,需要从积极的视角发掘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探索如何让青少年更多地受益于游戏的积极影响。

因此,本文聚焦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影响,从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方面是網络游戏对认知发展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网络游戏对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由于以往对消极影响的过分强调引起很多父母和教育家的焦虑,本文在文末给出引导青少年玩游戏的建议。总的来说,青少年只有在有选择地、适度地玩游戏的前提下,才能受益于网络游戏(Gentile,2011)。

1 网络游戏对认知发展的积极影响

1.1 提高认知技能

大量研究表明网络游戏可以提高认知技能。比如青少年的空间加工技能和知觉速度通过玩游戏可以得到提高(Subrahmanya Greenfield,1994)。玩俄罗斯方块可以提高心理旋转技能和空间视觉注意力,De Lisi(2002)发现在心理旋转任务表现较差的女生,在玩俄罗斯方块后成绩和男生一样好。网络游戏还对认知灵活性产生积极影响,包括类比表征、元认知及任务转换技巧(Green Bavelier,2006)。

网络游戏能够提高推理和决策能力,特别是策略类游戏。Bottino(2007)开展通过电脑游戏来提升学生的决策和推理能力的项目发现,经过3年的益智游戏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提升。最新研究表明,玩更多策略类游戏的青少年在一年后使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这种提高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Adachi Willoughby,2013)。

总的来说,认知技能可通过网络游戏来提高,然而并不是每个游戏都可以提高任何一种或者所有认知技能的。通过回顾以往的研究,特定类型游戏只能相应提高某些认知技能。

1.2 促进特定知识的学习

网络游戏有出色的教育潜能,它通过激发动机,给予直接反馈,适时重复以及玩家水平和游戏难度的良好匹配,来刺激玩家积累知识而不是强迫玩家机械学习和记忆。以两个研究为例说明网络游戏在教育场景的应用:Tzn 等人在2009年考察使用教育类电脑游戏能否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参与研究的学生每周花1小时玩全球村游戏,学生的地理成绩和学习地理的动机在三周后有显著提高;Mellecke 等人(2013)发现学生通过10周的游戏训练获得了营养知识,根据10周记录,学生对营养知识的兴趣和动机被激发了。

网络游戏在充当学校学习的辅助工具方面有很好优势,知识或技能通过专门设计的游戏能灵活地传递给青少年,但如何将网络游戏和传统学习方式有效地结合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2 网络游戏对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2.1 增加亲社会行为

在有关网络游戏类型的研究中,相比暴力游戏,亲社会游戏的影响得到的关注较少。Gentile 等人(2009)注意到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并进行三个研究探讨亲社会游戏的影响。研究一的问卷调查显示,控制相关变量(玩游戏总时间、性别、年龄)的影响后,亲社会游戏和亲社会行为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二的研究表明,亲社会游戏可以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三通过实验直接证明亲社会游戏的短期影响。相比暴力游戏和中性游戏,玩亲社会游戏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助人行为。

Gentile 等人证明了亲社会游戏和亲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以往研究发现相比具攻击性的青少年,有更多亲社会行为的青少年(比如分享、助人)更受同伴欢迎;亲社会行为可以预测后来的社会适应性(Warden Mackinnon,2003)。简而言之,亲社会游戏可以增加亲社会行为,进而可以提高同伴的接纳性和社会适应性。

2.2 保持同伴关系或建立友谊

网络游戏提供了可以进行人际交流的虚拟社区平台,青少年可以通过游戏扩大社会关系。Olson 等人(2008)访谈的男孩表示网络游戏是很好的社交工具。游戏帮助他们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建立和维系友谊,掌握流行的游戏可以获得同伴地位。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游戏可以帮助社交焦虑的青少年获得接纳性和自尊。社交焦虑的青少年把在线交流作为社交的一种补偿,在线交流没有直接的视线接触,让社交焦虑的青少年感觉更舒适。Yee(2006)研究发现,54.2%的女孩和30.0%的男孩愿意将秘密分享给游戏伙伴,而不愿意告诉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因此網络游戏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新友谊或者保持现有同伴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能缓解社交焦虑青少年的焦虑。

2.3 提高合作技能

很多青少年喜欢多人在线游戏(比如英雄联盟)。这种游戏要求玩家互相帮助,团结一致,以团队形式完成共同目标。GrEitemeyer 等人(2012)发现相比单人游戏,以合作小组形式玩暴力游戏后,玩家在决策困境中的合作行为增加。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以团队方式玩游戏提高了玩家的凝聚力,玩家感觉到彼此是团结、可信任的,进而增加合作行为。

鉴于很多游戏含有暴力内容,以上研究启发我们,容易受网络暴力游戏影响的青少年,以团队方式玩游戏可能能够抵消暴力游戏的消极影响。游戏设计者可以在设计时适当调整,如鼓励玩家以团队形式消灭敌人,而不是要求玩家一个人把敌人全部杀死。Hamalainen(2008)专门设计的合作游戏成功激励了学生互相合作。

综上所述,多人在线游戏能够提高玩家的合作意识,但相关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更多研究确立游戏和合作行为的因果关系。

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以往研究的优点是使用质性和量化研究,来证明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多样的方法和稳健的结果非常具有说服力。比如,Gentile 等人(2009)使用问卷调查、实验、追踪设计证明亲社会游戏和亲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

当然,以往研究也存在不足。首先,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可能只局限于特定类型的游戏,如推理能力只能通过策略类游戏来提高而不是其他类型。相似地,亲社会游戏增加的是亲社会行为而不是其他能力或行为。其次,Gentile(2011)提出网络游戏可从五个维度对玩家产生影响,这里讨论的类型只是内容维度,还需考察游戏量、游戏环境、结构以及玩游戏的机器等维度。如果青少年花过多时间玩游戏,可能会产生消极而不是积极影响。比如Lo 等人(2005)发现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质量随着游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内容改变也会导致影响改变,如果青少年玩的是暴力游戏,暴力行为也会增加。所以现有研究需要查明不同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找出关键因素,再尝试定义清楚如何合理地玩游戏。再者,以往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问题难以界定,如在游戏中获得的认知技能是否可以被青少年应用到现实生活?在游戏中建立社交网络,能够替代现实人际关系吗?此外,现有研究还需要进行更多比较研究,查明网络游戏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否确实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益处而不仅仅停留在游戏中。玩游戏的长期影响也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这里综述的研究大多证明了网络游戏的短期益处,需要使用fMRI技术来看玩游戏后大脑是否永久改变。最后,如何最大化网络游戏的益处,最小化消极影响很值得研究,因为游戏一般同时有有利和有害的成分。父母和教育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这个问题。

3 促进青少年科学玩游戏的建议

在适度玩游戏的前提下,网络游戏有益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因此,笔者建议父母或教育者引导青少年科学地玩游戏而不是完全禁止。这里给出的建议是:首先,针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进行网络游戏内容的教导(如现实性或合适性)可能会适得其反,更有效的方法是向孩子提问来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其次,把游戏设备放在家里的公共地方,父母可以度玩游戏的时间进行合理限制以及监控消极影响;再次,父母让孩子教自己玩游戏,可能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也是尊重青少年兴趣的表现;最后,父母要为青少年选择一些好游戏,如亲社会游戏而不是暴力游戏。

第3篇: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范文

摘 要 在体育课上,时常有学生态度消极,厌学、甚至抵触情绪的现象发生,主要表现为假装生病,借故请假甚至顶撞教师。笔者针对学生的这些行为和心理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给出一些对应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生 体育 消极

一、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表现

初中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非常有利于身体的发育。但是在体育课堂上,经常会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出现消极厌学的情况,主要表现有: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再加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尤其是女同学因为生理性的原因,而忽略了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的重要性。

二、消极情绪根源探究

(一)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内因

1.初中生的心理因素。第一,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在体育课中常表现为懒惰,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等。在教学中,内向型和抑制型的学生在学习中,若不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学习体育会产生信心不足,造成自卑和逆反的心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外向型的学生易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缺乏进取,学习中经受不了失败和挫折,遇到困难和挫折,易产生不良的消极心理。第二,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过低地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在课中也常出现胆怯、心情紧张不安,缺乏自信,从而影响自己参加体育课的兴趣,也严重的影响体育课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2.初中生的生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也是造成初中生体育课消极行为的主要因素。认定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不好,从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也成为他们提高运动能力的一大障碍。改变学生这种心态关键就在于有一个主客观的环境。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暗示,减轻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外因

1.“应试教育”“重文轻武”思想作祟。学校教育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应试教育”占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由于以成绩论英雄,许多学校的领导将学习成绩看得无比重要,使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偏向于智育教育,体育在学校教育受到了严重削弱。“重文轻武”的传统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影响极大。他们不顾一切让子女升学、成才,对子女的文化课学习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重视智力轻视体育的传统观念的错误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使许多学生对体育失去了兴趣。

2.家庭教育影响。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被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导致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小胖墩”比比皆是,一些简单的素质练习都完成不了,回家还要抱怨,有的家长就会心疼的不得了,竟然想老师申请让孩子少参加体育锻炼或者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单亲家庭的孩子情况就更为复杂,可想而知,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未来是怎样。

3.现代网络游戏的危害。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展迅速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里,整个精神都被五彩缤纷的情节吞噬。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游戏主要以打斗暴力为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健康,昼夜盯在电脑前,影响健康,摧残身体。

三、初中生体育课消极情绪的对策

(一)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目的教育,帮助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端正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二)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指挥学生这样做,或者安排学生做那样的练习,一副命令的口吻,高高在上的样子。学生嘴上不敢说。我们学校对体育老师的要求就是与学生一起做练习。其实教师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也希望在老师面前不经意地展示自己,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以满足自己身体和心理的需要。

(三)揣摩学生心理,和同学们做朋友

初中生,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姓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很难揣摩,但是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就必须做到“察言观色”,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迅速地做出反应,明白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变化。

(四)自觉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包括很多,在这里涉及到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加以认真落实,从个体差异,身体健康水平,身心理需要等多个角度认真研究学生,合理地选择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从网络世界中吸引出来。

四、结论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解决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消极厌学情绪,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知道学生的内心需求,优化教学设计,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学校体育.2001.5.

[2] 季浏,符明秋.当代运动心理学[M].西南大学出版社.

第4篇: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范文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加上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的迅速崛起,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形式的出现,地球村成为一个开放、零距离的平台。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社会浮躁的风气以及不时发生的灾难、挫折、危险、颓废等信息,让青少年思想意识产生迷茫。网游在青少年中的广泛流行,使学生接触大量血腥的画面,性格极易偏执、敌对,思维模式变得单一局限,人际关系敏感脆弱,学生行凶事件频繁发生,使原本纯净的校园充斥安全隐患,社会也充满了火药味。媒体舆论青睐于报道暴力、灾害、不公等社会阴暗面,面对死亡、疾病,人类内心充满恐惧。生活中我们爱上了“吐槽”,“牢骚”,“刺激消费”,“过度购物”,负面情绪像脱了缰的烈马,停不下脚步。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精神成长期。独立性显著,但又无法摆脱父母的依赖,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兼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低,辨别是非能力弱,大量的青少年负重成长。同时,比较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我们的校园不是象牙塔,不能把一起糟粕都排除在外,但通过音乐介入,可以大大转移学生对于上述“负能量”的关注。

音乐作为艺术殿堂特有的音符,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具有着独特的魅力。襁褓中哭闹的婴儿,听妈妈唱摇篮曲、催眠曲,轻拍着就能安然入睡;牙牙学语时长辈唱着、念着各种童谣、儿歌,使孩子了解家以外的世界;生活中缺少不了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音乐以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非凡的魅力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仔细分析,音乐可以使人的意志、情感在特定的音乐环境氛围中形成一种无间的思维对接,最终达到体验美和教化美的目的。音乐的环境可以熏陶感染学生,节奏感使人处事为人有规则,处事有方圆;传统音乐的审美使人尊重根源,传承经典;关注于内在情感,培养音乐听觉综合能力,可以唤起人们丰富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当我们有了自己的思维和世界观以后,乐入心境还可以得新意,音乐帮助我们寻找创新思维和智慧的火花。

通过学习音乐使青少年协调力、意志力以及想象力得到锻炼。心理学认为,人的智力由注意力、协调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要素构成。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形象的想象、音乐技能的训练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通过音乐技能的学习,可以很好的锻炼青少年的身体协调能力。如,声乐协调听觉与口腔、呼吸器官、大脑等肌肉;器乐协调听觉与手指、手腕、手臂等多个身体部位,这些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都是锻炼不到的。欣赏音乐时,对具体音乐听觉的记忆力,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力和不同音乐听觉的分辨力,也是对青少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很好的开发。在学习音乐技能的过程中,从新拿到一首曲子到可以上台演奏,必须经历一个枯燥、寂寞、艰辛、持久的过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遍一遍甚至数年的练习、思考、彩排、比赛恰恰磨练了青少年的意志力。

第5篇: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这把锋利的双刃剑,能帮助人们撷取广博的知识,获得大量丰富的信息,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网络游戏也使高等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给家庭带来了不幸和悲剧。如何根治网瘾对学生身心产生的严重危害和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 网络成瘾 戒瘾措施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繁荣经济、振兴祖国的重要接班人。其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后备力量。然而,由于一部分高职生迷网成瘾,不仅迷失了人生方向、荒废了学业,而且还发生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悲剧。这就给家庭带来了无法愈合的伤痛、给学校教育制造了诸多的麻烦和难题、也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留下了阴影。

一、高职学生迷网和戒网瘾的现状

大学城区域内不仅网吧林立,而且大多数都是违规经营。他们以各种手法诱导学生上网、迷网,到废寝忘食、放弃学业、恋网成疾的地步。于是,一批批应运而生的戒网瘾“学校”乘虚而入,误导家长慷慨解囊,不惜重金给孩子买苦吃。这些都显示当前学生迷网和戒网瘾现状堪忧。

1.高职生染网瘾人数众多。据调查,高职生普遍喜欢上网,触网率几乎是100%。在这其中接触过网络游戏(包括普通简单的游戏)者高达90%左右。这里面有60%的人能够随玩随放,不铭心成瘾。剩余30%左右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网瘾。在这30%有网瘾的人群中,约有25%的人有较强的自我掌控能力,在上网学习、娱乐的同时能理智地处理好自己的主要任务,不影响或不严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而另外高达5%的人则属于网瘾比较严重的群体。其中,痴迷于网络游戏者约占3%;废寝忘食地迷恋于黄色网站的有1%左右;陶醉于网络聊天、网恋网婚者占1%左右。在网络心瘾比较严重的人群中,又有1.5%左右网瘾极为严重者,长时间处于神魂颠倒而不能自拔的状态。这个总量1%~2%的比例看似平常,但对于一所具有万人以上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就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群体。既损害了这一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稳定、学校管理和家庭负担都带来了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

2.戒网瘾学校在治疗网瘾方面收效甚微。自从2006年1月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成立,开始收治网络成瘾的少年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有各类励志学校、行走学校、走偏矫正学校、网康训练学校、网瘾集中营、吃苦磨炼营等,五花八门的所谓戒网瘾“学校”多达三百多所,“诊疗”和“戒除”手法也是各种各样,悲剧不断,诸如强制性打针吃药治疗法、电击电疗法、军事化管理训练法、关禁闭纠偏法、暴力打骂、强迫行走等,完全违背了建立这类学校的初衷,有的更是对人性的践踏。对这些染上网瘾的青年学生,只能采用“正面教育、亲情感化、心理疏导”并辅之以严格管束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救心治本”的效果。然而,因为在这些戒网瘾学校中所受到的身心伤害,从这些苦难营中出来后的迷网者,不仅未能戒除网瘾,有的还变本加厉地仇视自己的父母、老师和社会,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二、导致网瘾成灾的根源分析

网瘾虽然不是洪水猛兽,却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电子海洛因”,这也确实道出了其危害的深重。只有探析迷网成瘾的根源,才能找到根治网瘾的措施和方法。导致网瘾失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游太具诱惑力。当前网络游戏中,有武侠类、刀枪类、奇幻类、卡通类、休闲娱乐类等,数以百计的各种名目的游戏,是品种繁多,花样翻新,一应俱全。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未来的规划还不是很明确,在心理上的发育也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这些学生的心里往往充满着矛盾,自豪与自卑交织、勤奋与懒惰同在、自律与放纵并存,普遍存在着好奇心理、逆反心理、迷恋异性和从众心理等。游戏商正是迎合了学生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抓住了青年学生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易于冲动、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弱点,在游戏中设计了各种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极富惊险刺激的内容,使入门的学生们迅速成为网游的俘虏,甘愿沦为网络游戏的“奴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网瘾堪称为“电子海洛因”现象,其对一部分人的危害不亚于毒瘾。

2.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对游戏制造商、网络和网吧经营者监管力度不强,平常的检查和管理基本上都是流于形式,监管的内容不细致、不全面,监管不到位,甚至某些职能部门的个别人还同投资人、经营者关系密切,甚至暗中参股,从中牟利。于是,对非法经营者也就听之任之,监而不管,或在严打的关键时刻通风报信,使之躲避检查和处罚。在利益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这一行业,投入很大的热情、财力和智力,倾心竭力地不断开发各种奇具诱惑力的游戏新品,或精心打造网吧服务品牌,扩大经营范围。在这种经营和管理近乎一家的状况下,众多网吧的不规范经营便是可想而知的了。

3.学校管理有盲区,心理疏导有缺失。现在,有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坐落在远离市区的大学城,学生平常外出时交通不便,日常活动范围狭小,业余生活比较空虚、寂寞、枯燥、无聊。高职院校的新生,大多数对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情绪低落,缺乏奋斗目标和动力,又因为是首次离开父母到异地他乡,此时最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学校通常是在新生军训后开一两次会就进入正常的教学,没有全面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不能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全体学生尽早明确专业领域和学习目标,以便拟订详细、科学的学习计划,学好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获取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各类专业资格证书,确定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前进方向。特别是学校方面没有广泛开展各类课外活动,无法使学生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广泛培养学生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不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将空闲的课余时间用到提高自身素质上来。加之高职院校教师住在市区居多,课后难以实现周密细致地实施监管。另一方面,又由于高职院校的经费紧张,人员编制有限,很多院系都缺乏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有的院校甚至连辅导员都没能按规定的师生比例配齐。所以,对有些已经染上网瘾的学生也不能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和采取有效措施。在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盲区。

4.家庭教育有过失。通过对十余所高职院校的走访调查,发现只有20%的迷网高职学生每个月花费在一千元以内,是靠自己的省吃俭用来满足网瘾;发现有80%以上在网络中迷失方向的高职生,都是出生在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裕的学生。部分家长在孩子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后,很少或基本上没有进行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是一概不知,只是一味地多给钱来弥补对孩子关爱不周的愧疚心理。这种错误的做法,正好给孩子沉湎于网吧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有些沉迷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控的学生,在总结原因时就直言不讳地坦言:“是家里人(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给我的钱太多了,我口袋里有了钱不去上网就特别难以忍受。”

三、根治网瘾的措施

通过对高职生迷网现状和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根治网瘾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认为,需要国家强化管理措施,学校教育到位、疏导及时、措施得当,家长重视、配合有力,绝大部分迷网的高职生是可以逆转的。因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努力,定会取得成效。

1.社会加大管理力度,有效行使管理职权。首先,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对直接或间接从事网吧非法经营活动的相关人员及时严肃查处,杜绝管理者和经营者利益捆绑、经济一体的腐败现象。其次,国家应该建立网络游戏开发监管的标准和制度,以确保网络游戏公司必须开发符合国家标准的健康产品。国家要硬性规定,必须统一在全部游戏中加入一定时间内强制下线的功能,以便有效控制上网时间。对没有设置强制下线功能的游戏软件一律不允许投放市场。再次,政府要下大力整治黑网吧。国家应该明确规定,各类网吧必须定时强制清场,限制营业时间,彻底根除某个学生连续长时间上网的现象。必要时,国家还可以设置专门的网络警察,对迷网者实施疏导和劝诫,并及时与学校和家长联系,通报相关情况。此外,政府还应该拨出专款建立各级网瘾预防和救助机构,特别是适当增加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专项经费,以帮助院校在对迷网高职生实施网瘾戒除工作上,提供人、财、物等各个方面的有力保证,完全承担起执政为民和有效实施社会管理职能的责任。

第6篇: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范文

关键词: 网瘾 初中生 预防 戒除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社会各领域中获取信息的工具,网络的普遍使用和掌握已进入教育领域。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建起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电脑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但是当人们沉浸于全新的数字化网络世界时,还面临着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就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之一。如何预防和解决初中生网络成瘾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一、初中生沉溺网络,并患上网瘾的原因

1.初中生遇到人际交流困难、学习困难的时候,会选择逃避到网上。因为在网上的虚拟环境中几乎不会遇到挫折,可以以自我为中心控制局面,运筹帷幄,调动千军万马,所向披靡。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还可以下线或关机,是消极的自我防御和保护。

2.把上网当作宣泄、释放心情的渠道之一,释放生活中被压抑的一面或恶的一面。

3.补偿心理,也可以说是幼儿时虚幻角色的扮演。摆脱现实中的约束,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中,间接地实现自己的欲望和成就感。这时候,网络成为一种体验成功的替代物。网络特有的匿名性,使网友皆可在虚拟世界中化身为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玩起不必负责的网络游戏。

4.喜欢网络的平等性――不以貌取人、不惟学历、不惟出身,尤其可以不用面对父母学习成绩高压责备、势利老师的管教、同学间各种攀比下心理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生可以满足虚荣心。

5.网络的神秘与变化正好能满足初中生正处青春期的心理、情感需要。

6.疏离感。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退缩的人格特质”,即遇到无法面对现实环境感到恐惧,退缩到儿童的心理状态,以逃避责任。沉溺网络,可转移他们内心的自卑、孤独、悲伤、愤怒等让人痛苦的感受。他们需要用上网等事物来转变和掩饰真正的情绪。

二、初中生上网成瘾的根源何在――教育

实际上,目前整个社会都处在转型时期,即使成年人都常常困惑,对现实有时候很无奈、很焦虑。而初中生迷恋网络起源于也对现实焦虑,焦虑源是教育。虽然学校不少,但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家庭教育方面,孩子很小,家长就对孩子说:你一定要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只有这样才能出人头地。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对孩子造成一种巨大压力,从而引发亲子冲突,而亲子冲突很可能把孩子推向网上寻求解脱。

学校教育方面,过多重视应试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教育方面存在盲点。很多学生上学不知道为什么上,感觉生活没意义,也就是说在现实中,他们不清楚活着是为了什么,说不清自己除了考上好学校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生目标。而在网络游戏中,他们觉得目标很明确,就是练功、升级、当“老大”。

三、怎样预防上网成瘾

1.严格控制上网时间。

学生自控力较差,往往容易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因此,你一旦决定上网,就应该努力增强自控能力,控制上网时间,拥有毅力,严格计划,养成良好习惯,你就可以成为网络的主人――实际上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2.带着任务上网。

许多初中生之所以沉迷于网络,被网络占去大量的时间,是因为他们上网没有明确的目的,一切都是盲目的,当然会被网络吞噬。初中生应该把上网首先当作学习方式,既是课堂上学习的补充,又是课外视野的扩展。每次上网前都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是制作网页,或是查找资料,或是探讨问题……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那么你上网就会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任务,而不会迷失自我了。

3.警惕网络危险。

根据已有的教训,网络可能对意志薄弱的初中生产生的主要危险有:、暴力和赌博性网站、虚拟游戏网络等。各种网上的行骗诱拐,很多初中生整天沉迷于这虚无飘渺的网络世界,从而形成了焦虑、失眠、强迫症和社交恐惧等症状。那么我们在上网前对网络的这些潜在的危险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在上网过程中随时提醒自己,自觉远离有害的网络。

4.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初中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坐标,等于有了一枚指南针,为自己导航,只有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才不会在一片迷茫中迷失方向,以致于在空虚,寂寞中走进不良网络的虚拟世界。

四、怎样戒除网瘾

1.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上网等外在环境。

因为网络成瘾已经是社会化的问题,那就需要社会、政府对网络环境大力整治。对网站提供的网络游戏全面清理筛选,对外或销售之前严格把关,对非法流传的游戏及黄色网站极其严格的处理,让它无法再生。对于网吧只要容留未成年人或非法传播不健康产品的一棒子打死。为初中生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与网络世界的形象、生动、逼真、有趣相比,现实生活显得相当枯燥、乏味、索然无趣,要使初中生从网络痴迷中醒悟过来,必须营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环境,为初中生提供各种有益的学习环境、娱乐环境和生活环境,把初中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中转移出来。教师、家长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者;家庭、学校应为其提供一个丰富的、优质的网络平台与信息资源,社会、学校要多开展一些有益的网络活动,引导其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

2.家庭正确教育干预初中生网络成瘾。

孩子上网成瘾与家长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许多的家长“望子成龙”或者“望女成凤”,但是不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强行把父母的观点加在孩子身上,只要求孩子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很少从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角度去引导他们。要么一味溺爱、放纵,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应对外界事物;要么对孩子严加看管,甚至将其关在家里,不能出门。一旦孩子网络成瘾,便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孩子一棍子打死。这些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

第7篇: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范文

关键词: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S849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2)03-021-0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诸多变化中,婚姻家庭的变化是较为显著的一种。据调查,在中国的婚姻家庭人群中,婚姻美满、稳定的家庭己不超过三成,有7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争吵、暴力、不婚、外遇、婚外恋、离婚、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等问题,情感困惑日益严重,婚姻家庭结构受到严重挑战,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它己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婚姻家庭问题千头万绪,而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由此给很多家庭带来诸多的不幸,特别是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更是深受其害。婚姻家庭问题解决途径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婚姻家庭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是为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咨询服务的人员。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都有各种专业的婚姻家庭咨询与辅导机构,为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求助者及时提供咨询服务,有效地帮助人们解除各种困扰。婚姻家庭咨询师,是中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7年4月批准的职业,是目前中国婚姻家庭咨询领域唯一的国家级职业。

一、婚姻家庭心理咨询的现状

(一)婚姻家庭生活仍然是国人生活的主要模式,婚姻家庭心理咨询需要很迫切。

我国有13亿人口,3.7亿个家庭,仅城市家庭数量就达到1.1亿个,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择偶、恋爱、结婚、建立家庭、养育子女的过程。当前,人们对生活质量、夫妻感情、家庭幸福的要求不断提升。但是,面对择偶困惑、恋爱挫折、婚姻动荡、家庭不和、青少年成长危机等现象,许多人产生了困惑,出现了种种问题。许许多多遇到婚姻家庭问题的当事人求助无门,甚至为此酿成个人生活悲剧。在一些大城市,离婚率已经高达35%以上。

(二)城市大龄单身人群增多

剩女,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而靠近香港的深圳也一直流传着男女比例1:7的说法,可见剩女问题在中国几个一线城市相当严重。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为多。

(三)农村婚姻家庭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家庭的功能结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共识.另一方面, 家庭矛盾增多,农村家庭离婚率上升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四)婚姻家庭中存在以下五大主要问题:

1.婚外恋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来,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网恋导致的家庭矛盾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据市妇联系统最近三年来信来访情况分析,因婚外恋、第三者插足和迷恋网友导致上访的案件由过去约占婚姻家庭案件的25%上升到40%左右。婚外恋不仅极大地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还伤害到所牵涉的每一个人,因而是比较严重的婚姻问题。

2.家庭暴力投诉率越来越高

不管城市和农村的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家庭暴力现象。据统计,当前家庭暴力的施暴者90%是男性,施暴对象多为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施暴原因则是丈夫有第三者,用暴力逼迫妻子离婚的比率较高;其次是丈夫赌博、酗酒引起家庭暴力;再次是再婚家庭,因双方孩子,经济等问题大动干戈;四是丈夫自私、多疑、经济困难,工作压力等导致一定的家庭暴力。

3.家庭成员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由于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部分家庭成员承受的学习、工作、就业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关调查显示,城市里有20%到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如孤独、抑郁、躁狂、自闭等,这些心理疾病直接影响着当事人的婚姻家庭生活质量,有的还造成了婚姻家庭关系的紧张。当前由于社会对人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加上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较少,造成了倾诉、发泄、输导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也对家庭的和谐稳定造成了影响。

4.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婚纠纷越来越多

由于近几年离婚率逐年上升,因离婚问题而引起的纠纷也呈上升趋势,据部分妇联单位统计,因离婚纠纷上访的人数从2007年的5.1%上升到2009年的8.3%。

5. 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里指的特殊家庭是这样三类家庭:一是离婚或夫妻一方死亡的单亲家庭;二是留守儿童家庭;三是再婚家庭。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子女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儿童心理问题逐步凸现,因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而进行上访咨询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

二、婚姻家庭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不重视国人婚姻家庭问题,社会对婚姻家庭的关注弱化。

政府、学校从没有设置相关婚恋教育课程,这是对人一生十分重大的问题,却从不接受任何教育,大家仅靠网络的只言片语指导,不能解决婚姻家庭复杂问题。这是婚姻家庭问题很多的根源之一。另外在我国,也少有专家学者大力投入研究思考,相关深度学术著作欠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深入,许多家庭成员被分流下岗了,许多农民工进城务工了,这部分人由于流动性较大,出现家庭矛盾后不知找谁来管,也无人愿意去管。二是有些单位和组织认为员工的婚姻家庭问题是员工的家务事不愿过问不愿管。有的单位认为只要管好员工8小时之内工作的事就行了,对8小时之外的事是不闻不问,放松了对员工的思想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有的单位虽然有专门的调处机构和工作人员,但由于家庭矛盾产生的多样化、复杂性,家庭成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许多调处人员在调解家庭矛盾时不知从何处入手,不会管,达不到调解效果。

(二)法律意识淡薄。

在婚姻家庭生活中,部分家庭成员法律意识淡薄。受封建残渣余孽思想的影响,男性仍然存在着“老婆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和“男尊女卑”等大男子主义思想,老婆不听话或家务活做得不好都是他打人的理由;仍然存在着“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的思想,自己在外玩情人、包二奶,老婆不能说三道四,否则也会拳脚相加;女性仍然存在着“家丑不可外扬”思想,遭受家庭暴力后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社会公众大多存在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两口子打架是床头打架床尾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周围邻居夫妻矛盾纠纷采取的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态度。

(三)道德观念淡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复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的家庭成员把夫妻间应该相互忠诚的传统美德抛之脑外,一味强调“婚姻自由”放纵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当妻子年老色衰而自己的金钱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时,为寻求刺激很多男人往往会“偷食”;有的家庭成员把家庭责任抛在脑后,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好逸恶劳,当婚姻家庭出现问题后,缺乏自我调控意识和经营婚姻的能力,采取的态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一离了之或一走了之,对老人不尽赡养之孝,对子女不尽养育之责;有的家庭成员道德品质败坏,不知羞耻地把找情人、包二奶等当作是炫耀自己有本事的资本,也有一些女性“四自”精神不强,为图享乐而充当第三者和地下情人,导致了家庭矛盾的日益增多,影响了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

(四)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培训、继续教育重视的人少且社会推广乏力

国内现在有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三十多万,但是人们困于生计,无力付费做婚姻咨询的人大有人在,而在网络上的一些机构由于无资金支持,推广艰难,仅靠志愿者的力量很微弱。

(五)婚姻家庭咨询师的继续教育和后续案例督导无章可循,发展没有后劲,仅靠个人力量很难有大的作为

婚姻家庭问题极为复杂,涉及机构及、文化、心理、生理、法律、道德、多个方面,需要大量且长时间的学习实践,才能成为合格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尽管国内很多咨询师也在不断学习进步中,没有专门组织来培养大家,缺乏一个专门的实战技术学习,案例督导学习.由于刚起步,专家也不成熟,国外经验也不能完全照搬我国国情。中国婚姻家庭咨询师发展很快。但是解决问题能力整体不是很高,真正很规范,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婚姻家庭咨询师不多。

(六)尽管困难重重,但是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人员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媒体节目、网络社会各个层面成员开始重视解决这个问题

在美国,有婚姻家庭协会,每年组织大量学术交流会议,也形成较为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我国目前仅限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开展工作还很难。

三、婚姻家庭问题解决对策探讨

(一)政府重视

需要在大、中、小学设置婚恋健康发展课程,设立医疗保险内部部分资金,鼓励大家咨询婚姻家庭心理问题。

(二)重视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和继续教育

国家要培养训练一支成熟的婚姻家庭咨询师队伍,不断通过学习考证,继续教育,案例督导培训, 社会热点案例讨论,实践总结提高,使婚姻家庭咨询师真正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各种力量要积极建设婚姻家庭咨询师交流平台,引进消化吸收外来婚姻家庭教育,不断创新新的婚恋教育模式、婚前教育,异性沟通技巧模式研究,婚恋素质拓展训练、新婚教育、身心灵整合训练,提升婚姻家庭咨询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网络时代,充分重视和利用网络交流学习,婚姻家庭咨询师需要一个时时学习交流的平台

鼓励民间婚姻家庭咨询师开展网络读书会,学习成长小组,促进学习成长.帮助婚姻家庭咨询师更快成长,成熟。中国婚恋心理联盟长期在网络呱呱房间组织婚姻家庭咨询师学习,案例督导讨论,效果很好。

(四)婚姻家庭心理咨询重点不只是相亲,婚后建设更需要

目前国内婚姻家庭服务主要方向是相亲服务比较热,但是婚后建设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其实婚姻要幸福,婚后的积极健身更为重要,通过新的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学习交流体验方式,全民普及婚姻家庭健康发展观念;社会重视、妇联、团委、工会、社区、监狱介入交流学习;政府重视引导教育、媒体重视,婚恋健康发展教育从小抓起.这样的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服务才更为有效果,婚姻幸福才值得期待!

四、展望

我国约有3.7亿个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追求婚姻家庭生活的质量,对婚姻家庭心理咨询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活跃着许多拥有职业认证的婚姻家庭咨询师。他们为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咨询服务,有效地帮助人们解除各种婚恋困扰。婚姻家庭咨询这一新职业的设立,对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提高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服务水平,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景可以期待,需要政府支持,需要大家重视!

【参考文献】

[1]程超泽.婚姻解读——现代婚姻启示录[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2]席晓.由中西婚礼习俗看东西方价值观之异同[J].考试周刊,2008,(29).

[3]孙媛媛.论美国同性婚姻合法性——兼论美国性道德观念与婚姻制度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2008,(08).

第8篇: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范文

一、校园暴力及其危害

1.校园暴力的内涵

校园暴力是近年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校园暴力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间或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因此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的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2.校园暴力的危害

近几年的很多媒体已经披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学生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教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处理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那么在学生受害期间,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简而言之,校园暴力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教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1.学生方面

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法律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

究其原因,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生面临的学习、升学、就业等多重压力,教师对学生的暴行,学校对校园暴力事件处理、简单粗暴等,都是造成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根源。

在竞争激烈、信息庞杂、消费多元、家庭结构失调的现实生活中,社会对校园的影响日益加剧,不可避免地使之在一定程度上烙上了成人社会的某些阴影,学生纯洁的心灵留下一些灰色的空间。某些家长“有钱便是娘”“有权决定一切”的言传身教,“惯子如杀子”的溺爱,单亲家庭薄弱的管教和心理疏导;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社会小青年的滋扰,学校监管不力等,都是造成校园风气不正的原因。轻者如作业、班干部贿选、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重者则发展成拉帮结派,崇尚校园暴力,甚至酿成悲剧。

中小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习、升学、未来就业、经济比照、人格贬低、被孤立、被强体力者欺负、校园内帮派势力、家庭及社会暴力等多重压力,而他们本身又具有好奇、敏感、心理褊狭、好占上风、爱模仿的性格特点。当受到班级小霸王、“少年黑社会”的欺诈、“剪径”后,不少孩子稚嫩的心灵不足以辨别事件的性质,不足以承受思想的重创。一方面自尊、自卑交织,不敢说与家长、教师;另一方面默默地将屈辱、“愤恨”发酵,将自身遭遇与影视情节相对照以寻找出路。当再次面对“”时,有的继续选择做“沉默的羔羊”,有的头脑一热,不惜“以暴抗暴”……当孩子们发现“暴力决定一切”的“黑道原则”可以解决矛盾和冲突后,哥儿们义气、“拜把子”,便顺势滋生,原来的“弱势人群”很容易地变成了“高危人群”。

2.教师方面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可忽视。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重要,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的进步。教师对学生的暴行不容忽视:最近发生的12岁小学生考试漏做题,教师指使同学殴打致残;上课说话令女老师生气,全班被喝令互相打耳光等,这一切,无疑使学生受到了身心伤害。校园暴力事件偶然发生,学校重视不够,处理软弱,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身心健康。面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的校长重智轻德、息事宁人,教师睁眼闭眼,轻描淡写,不仅使教育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及形象严重受损,而且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阴影。

三、校园暴力防治的具体措施

1.家庭

家庭功能的健全发挥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未成年人树立良好人格,顺利完成社化过程的先导。校园暴力的家庭预防应做好以下工作:(1)父母应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做孩子的表率,以免对子女产生消极影响。(2)父母应以科学、文明的教育方式教育塑造子女,既不能一味迁就、过分溺爱,也不能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更不能打骂相加,实施家庭暴力。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培养其健康的心性。(3)父母要经常引导孩子、关心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其有一个民主、健康、安全、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4)父母要规范子女的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观察、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力。一旦发现他们有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遏制其继续发展。(5)父母还应该培养子女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使子女培养起高尚的情操,精力得到合理的释放。这些积极的爱好能强化子女的成就感和自尊心,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从而消除暴力隐患。(6)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引导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保障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长。

2.学校

学校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阵地,自然是预防犯罪的重要防线。为了把校园暴力犯罪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

学校必须转变智育为上的传统教育观念,应针对青少年的喜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建立健全的德育机制和标准化德育评价体系,真正将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以生命价值、女生生理心理和防范暴力教育为重点,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卫能力。还应充分依靠当地党政和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健全法制副校长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让学生自觉远离暴力。

关注教师心理,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要合理,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并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打造一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安排心理辅导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学校管理,抓好校园安全稳定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建立检讨奖惩制度;关注学生交友情况,开展帮教活动,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健全校园安全稳定第一责任人制度和学校保卫组织,主动保持与警方的联系。

学校要通过家长定期联系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加强与社区、与工青妇等组织的联系,建成以学校为主导、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育人网络。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致力于培养高尚的校园精神和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即使少数行为不端正的学生,也会自惭形秽。

通过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分散学生注意力,规范学生行为,宣泄学生压力,疏导学生精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提高思想水平,净化灵魂,规范自己的言行。

3.社会

社会因素是校园暴力发生的直接外因,社会对校园暴力的防治应担起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各级政府应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力度,同公安部门全面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切实解决青少年帮派问题,建立防治校园暴力的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和协调校园暴力专项整治工作,使政府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功能互补,形成防治校园暴力的合力。

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制、预警监测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督导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快预防青少年犯罪长效机制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地方党政领导进一步的关心重视,提高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水平。

教育体制的改革要加速进行。应重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对教学设备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力求不同素质学生的合理分配,尽量减少因学校设施、教师水平、学生素质较差的“第三世界”学校的数量,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保障机制,特别是重视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学生的社会保障,从源头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坚决贯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和完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净化社会环境,整顿文化娱乐场所,抑制暴力文化传播,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增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多建一些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设施,使其有释放充沛能量的地方,减少青少年进入一些不宜进入的场所的可能性。

社会公益团体如妇联共青团或其他社区团体应帮助破碎家庭孩子,帮助问题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矫正其不良行为,端正其不良心理等。

社会还应加强有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政府决策和家庭与学校教育提供指导以及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有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建立因校园暴力而受损害的家庭的法律救济。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级教育防范网络。面对在校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的严峻事实,防范校园暴力,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级教育防范网络,是防范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抓好常规管理,用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舆论导向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各职能部门应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要做到三者联动,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起强有力的社会、学校、家庭三级教育防范网络,才能更好地防范校园暴力的发生。

第9篇: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范文

Sun Weixi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迷恋网络,这是学校、全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的大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走出迷毒,这是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也是急切要解决的问题。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twork,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are infatuated by network, which is a big problem concerned by school, society and family.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 is surprised. How to correctly guide students out of fan poison is the problem of us and also is the problem we eager to solve.

关键词:大学生上网 调查问卷 分析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urf the Internet;questionnaire;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95-01

0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和普及着大学生活,面对网络所构建的丰富世界,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多数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网络理念。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过度迷恋网络,不知不觉沉溺其中,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对学习失去信心。如何在分析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引导对策,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危害

1.1 它侵占了青少年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浪费了无数父母的血汗钱,也白白耗费了自己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

1.2 侵蚀社会的道德水准。大量内容低级、荒诞、裸地鼓吹利己主义、冷血拜金主义的网络游戏内容,正在对沉迷其中、正处在世界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少年散布精神污染,使他们失去理想,失去道德感,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失去做人的起码准则。

1.3 降低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能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一旦沉迷于网络,就大大减少了社会交往和增加社会知识的机会,其意志、品质、自制力、交往能力变得更加脆弱,社会责任感也更加淡薄。

1.4 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大量课间甚至上课时间用于上网,占用了必要的运动时间,降低了青少年的健康水准。更可怕的是,科学研究表明: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沉迷于物质对人的神经系统的损害极其相似。当今网络游戏的内容,就是不折不扣的“精神”。

1.5 网络游戏在更大程度上引发了犯罪,淡化了家庭关系,以及学校和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恶劣的是,网络游戏开发商还在加紧吸收一些我们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以开发出更加“好玩”(换句话说更容易让人上瘾的)游戏来。这些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本来可以去创造真正有利于社会的知识,现在他们却被用来制造更具有毁灭性的“武器”(游戏),进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迷恋上网络游戏。这对于网络游戏开发商当然是一种良性循环,但对于我们国家的未来却是一个恶得不能再恶的恶性循环。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游戏正在与国家展开一场人才的争夺战。

2针对迷恋上网的大学生调查问卷

2.1 调查问卷分析针对在我校各个年级的调查问卷发现,年级越高,上网率越大:下面是问卷个别同学的对话,也可能是每个学生的每天的生活习惯,我每天都想上去看看,总觉得一天不上网就好像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可是一旦上去就不想下来,哪还管它上不上课。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周周末或者第二天没课就一定会去包宿。当然白天一有时间也去,有时课都不上,因为我的队友还等着我升级呢。我寝室里有电脑,而且寝室只有两个人,上网很方便,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玩一会儿,有时玩的兴起索性就不去上课了。

2.2 上网的花费大学生“网迷”上网所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指时间和精力上的,还包括经济上的。一方面是由于上网频率高、时间长,花费必然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供给,因而这笔支出相对于他们的支付能力来说往往是不容小视的。我把家里给我的学费都用来上网了,本来是想暂时用一点,等有了钱再补上,可是越用越多,也没办法补了,就不交了,毕业时再说吧。我宿舍里有电脑,每月的宽带费用30元,随便上不计时的。我也不太清楚,大概100多元吧,都是从生活费里省的,没有别的办法,“自食其力”呗。

2.3 上网都是在干些什么?网络的功能多种多样,大学生“网迷”们上网不是只进行一项活动,有的是以一项活动为主,有的是以几项活动为主。看电影、聊天、浏览各种网站、玩边锋联众等等,网络这么大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啊。玩网络游戏,好多网络游戏我都玩过,比如《传奇》和《轩辕剑》,而现在我在玩《大话西游》。每天玩玩轩辕剑,玩累了再看看大庆信息港上的电影和连续剧。有同学在网上时再聊聊天,每天就这样过的。

3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分析

3.1 与有关部门对大学生上网关注引导不够有关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学校的相关部门对大学生上网并不十分关注,不去正确引导大学生上网,不去教会学生鉴别网上事物的好坏。

3.2 与大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及对网上污染抵制能力差有关。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对外界诱惑和吸引力没有抵制能力,导致有部分大学生迷恋网上游戏,一味沉溺于电脑娱乐彻夜不眠,难以自拔。更有甚者整天沉溺于网上黄色、赌博、恐怖暴力等内容,参与网上犯罪,传播消极的网上文化。给其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

3.3 与校园文化生活不够丰富有关“双休日”及“五一”“十一”长假,使当代大学生课余时间越来越充足,而校园文化生活并未随之丰富起来。校园文化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参加范围窄,这正好为大学生热衷上网提供了时间上的条件。

3.4 学校应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协同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文化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的整顿、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整顿卫生秩序,排除安全隐患。尽量杜绝24小时营业。学校加强宿舍管理,尽量避免学生在外面通宵上网。另外对网站也应加强管理,建立一些知识性较强,更能吸引学生注意的网站,坚决打击非法、不健康的网站。

参考文献:

[1]张再兴.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十年历程和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5-11-30.

[2]王恩忠.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