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观光农业;问题;成功经验
一、引言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文件中,提出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认为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然是一项重大任务,本《纲要》的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产业带动性强等特征,其经济价值被各国认可。观光农业作为旅游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为解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问题作用明显,特别是在大中城市郊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光农业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规模,並已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尚属新兴产业,探讨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指导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观光农业研究概况
对观光农业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观光农业概念、特征的研究,观光农业与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关系研究,观光农业发展策略和管理研究等方面。
(一)概念提出和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农业观光旅游的研究起步很早。在19世纪,农业观光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萌芽並迅速发展。对农业观光旅游的概念界定争议颇多,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特纳(Turner)较早提出农业景观的概念,其是指农田、草地、耕地、林地、等的复合体,表现为有机物种生存与空间中可供观赏的资源。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从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认为农业景观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和动态适应环境下所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格局。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观光农业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
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乡村旅游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艾瑞克(Erick)等在美国北卡罗莱娜州东北的农村地区研究,对农民、旅游公司、政府机构、旅游者等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个相关利益群体对农村观光旅游的感知差异较大。阿部(Abby)研究马来西亚的农村旅游问题,经过实证性论证表明农村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于忽视当地农业景观的自我发展能力。国内对农业观光旅游的研究尚不系统,郭焕成提出观光农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一种新型农游交叉产业。
综合前人理论,笔者认为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开发和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旅游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习作、购物、娱乐、休闲、度假等服务,满足游人对乡土气息的向往,领略田园自然景观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体现这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形态,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並向第三产业延伸的产业,具有产业交叉性。
(二)农业观光的特点研究
1.农游合一性
观光农业具有双重性,既具备农业的生产功能,提供农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具有休闲、娱乐、教育、健身等旅游功能,满足现代旅游者对自然的向往。观光农业融合农业和旅游业,融生产性、娱乐观费性和参与性等为一体。例如法国波尔多地区的农村葡萄园酿酒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参与葡萄酒的酿造全过程,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並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期间的乐趣远非商场购买成品酒可比。
2.科技性
观光农业通过以旅游形态包装的农业生产,依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开发优良品种;借鉴世界先进园艺技术,调节生态环境,推广高标准的农田规划,提高农业产量,优化农田质量,产生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农业科技是观光农业突出的体验项目。国内知名园区有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北京锦绣大地观光农园等。
3.市场性
观光农业主要面对城市游客,观光农业经营者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的、按季节特点开设观光旅游项目,扩大游客来源。
4.社会文化性
观光农业所涉及的动植物具有丰富的经济、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基于此内涵设计的各种观光农业项目,满足了游客对更深层次的农业、民俗文化旅游的需求,利于增加城市游客的农业文化知识。比如江西井冈山的观光农业区、承载中华文化的黄土高原景区等。
5.持续发展性
首先,观光农业具有地域农业文化特色,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突出了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观光农业根植于农村生产沃土,旅游与生产、市场有机结合,抗风险力强,解决旅游淡旺季矛盾而导致忙闲不均的问题,获得生产和旅游经济双重效益,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
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概况和存在问题
(一)我国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我国的观光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在为招商引资举办的荔枝节的基础上,成功创办了荔枝采摘园,取得较好的效益。各地纷纷仿效,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观光农业发展迅速。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为主题旅游年,“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风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大城市近郊,如四川成都市郊的“小农庄度假村”、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发展区”、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观光农业正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以北京昌平区为例,仅2010年1-6月间观光农业总收入就达10946.2万元,同比增长117.5%;接待人次572785人,同比增长48.4%。
(二)存在问题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且经过发展,观光农业已形成了一些经营模式,许多大城市的观光农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观光景区模式雷同,项目缺乏特色
很多投资者缺乏制定周密的发展规划和市场调研,设置旅游景点往往不相协调,开发项目单纯模仿,且多限于果园、林地等类型,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同时由于忽视农业旅游资源的地区综合开发,部分地区的旅游观光农业规划不合理、项目功能单一、活动内容单一、难以满足游客的多种旅游需求、吸引力有限,因而游客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下。有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有90%以上的观光农业园区经济处于亏损状态。
2.科学规划匮乏,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地方市级及区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往往形成多头管理,部门间各自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3.要注重生态消费和生态保护的协调
我国虽然在空间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体制,但管理尚且依赖于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由于执法渠道不畅和执法手段不严,在开发过程中和游客消费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致使资源和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观光农业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对于这一产业,目前缺乏专门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手段。因此许多地方並非在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观光农业,主要靠门票而不是靠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效益。此外,许多地方投入不足,筹资渠道不畅。对农业基础设施、观光旅游设施的建设,住宿条件、卫生条件的改善,仅凭乡镇或县区自筹资金来发展观光农业显然是杯水车薪,无法创造良好口碑,难以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来增加效益。
5.人员素质较低,营销宣传不力
目前,我国许多观光农业旅游地都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经营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服务质量较差,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系统的营销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方式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整合营销传播。
四、国外观光农业发展概况及成功经验
(一)国外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观光农业可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此时,观光农业只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种项目,而非一种独立的产业。观光农业真正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随着全球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出现了兼顾生产、游乐为一体的多功能观光农场,利用区域性特色农业,修建旅游设施,向游客提供游、购、娱、特色食宿等服务。以后逐步扩展到英、美等国。70年代起,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也逐步开始发展观光农业。
(二)成功经验
1.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在此方面,意大利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如招待游客用房必须是非农业生产活动用房;游客的食物全部或大部分必须是本农场或当地农场的产品;组织接待游客的人员必须是非农业直接耕种和饲养人员;农业旅游应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等。
2.对观光农业开发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规范的管理
意大利严格限定开办观光农业旅游的条件。比如在农场留宿,要有一定的服务设施,有的房屋要进行修缮,以便接待游客;向游客出售的当地农产品质量和特性、环境、卫生条件、饮水、点起的使用条件、灭火条件要进行评估;要到各级政府旅游部门进行登记注册,並在通过考核后发放许可证等。
3.提高观光农业的科技含量
观光农业要科技致富,就必须提高农业领域的科技含量。为此,应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城郊农村合作,共同开发观光农业资源。德国、日本的观光农业就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4.政府在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主导和调控的作用
由于发展观光农业对农村经济作用显著,政府制定长期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支持政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对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法律支持。美国在1992年立法对发展农业地区旅游作出专门规定,指出开发农村旅游有利于美国农业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自然环境、风景名胜以及科学、教育的保护完善。意大利政府也颁布相关法令,以管理和鼓励农业旅游。德国制定了市民农园法,确保能为市民提供农园进行耕种。
(2)组织协调。美国联邦政府专门成立了“旅游政策会议”,以保证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利益。
(3)技术指导。针对农业地区旅游人才缺乏的情况,美国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一是编印技术辅导书籍,指导农业地区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二是进行培训。三是提供咨询和专业建议。
(4)经济帮助。政府通过设立发展基金、减免税收,补贴、低息贷款等,对农村旅游基于特定的支持和帮助。但发展观光农业仅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应以政府投入为龙头,带动社会资金、信贷资金、外资、农民自有资金投入观光农业,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这方面德国、日本的都市农业已为我们提供了经验。
(5)宣传促销。法国成立了专门的组织网络大力促销法国的农业旅游。日本成立观光协会,在多地设立办事处以吸引大量游客。
五、结语
前言
观光旅游无疑是乡村旅游开发初期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旅游形式,绝大部分的乡村就是从利用古村落原始的自然、人文风貌开发具有自我特色的观光、游览项目起家,并逐步发展的。然而这种开发只是对目前所有的古村落旅游面貌、文化进行一些整合修葺,通过视觉刺激来满足旅游者的感官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旅游者的内心需求却被这种初级开发模式忽略,仅给旅游者留下肤浅的感官映像,致使传统乡村旅游重游率普遍不高,游客游览时间普遍偏短,独特性、吸引力和竞争力较弱,无助于长期旅游的发展。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乡村地区对于城市而言,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民俗风情浓厚,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的城市中的居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人们出于回归、求知、怀旧以及复合型需要对乡村旅游具有浓厚的兴趣。但乡村旅游能否得以良好地发展,主要取决于旅游景观的旅游吸引力,它影响着旅游者的决策和决定,进而影响旅游客源的方向。本文通过对旅游吸引力的分析,并通过剖析和研究旅游吸引力对乡村旅游的作用力,旨在对一个具有丰富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景点——桂林灵川江头洲村,进行探讨与研究,以期不断提升其旅游吸引力,扩大其知名度和旅游市场占有率。
一、江头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一)江头洲村概况
江头洲村位于桂林市北郊32公里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岸,隶属于桂林市灵川县管辖,交通便利。江头洲村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聚居之地。江头洲村不仅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完整的明清时代古村落建筑到特有的科举仕宦文化和爱莲文化,享有广西古村落中“历史文化遗迹数量第一,房宇建筑工艺第一,镂花种类第一,名人数量第一,数代为官同职第一,清官数量第一”的盛誉,也是著名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爱莲文化”所依托之地。
(二)江头洲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位于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洲村,地处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岸,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全村居有158户人家共680多人。古村至今完整保存着明清两代时期的建筑格局,村落青砖灰瓦,木质构架。房宇高大,鳞次栉比,屋檐层叠,古朴典雅。“家祠莲花地,江头进士村”,经考证,古村清代共有上百人考取功名,此地还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著有《爱莲说》)后裔之村,被外界称为“爱莲家族”。特有的“科举仕宦文化”和“江头洲爱莲文化”等丰厚的文化遗产,辉煌的历史篇章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使该村2005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月“江头洲爱莲文化”又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元月又被评为“中国魅力景区”。
二、江头洲乡村旅游产业吸引力分析
(一)旅游吸引力优势
1.自然风光优美、文化气息浓厚,辅助景观设置得体,吸引力强
江头洲村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周边田园风景优美,一条美丽的护龙河流经该村,村中潺潺流水,河畔翠竹林立,杨柳飘逸,辅助景观修建得体,与自然环境浑然统一。境内青山秀水,自然景观独特,景点联动性较强,可游览价值高。加之江头洲村村民的淳朴大方、热情友好的态度和良好的接待环境,吸引游客纷纷前往。江头洲村四季如画,村内空气新鲜、景色美丽令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除此之外,江头洲村历史文化悠久,村中的古建筑、牌匾等遗迹显示出江头洲村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村中祠堂等古民居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江头洲村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没有任何附加的痕迹,自然韵味十足,对旅游者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便捷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江头洲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灵川县,属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桂林市管辖范围,靠近桂林市区和灵川县城,地理位置条件优越。距离桂林32公里,交通便利;随着大桂林旅游圈的不断发展和开拓,灵川县也在不断地受到辐射和影响,通过一级公路基本上与桂林市区连成一线,各条新修建的高速公路以及2009年12月28日开通的桂梧高速公路,都极大地缩短了其旅游距离,使外地游客到达这座桂北的县城更加快捷和便利,而桂林本地游客也可以非常便捷地到达,从市中心到江头洲村,车程距离可以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就江头洲村而言,在政府的带领下,村民自发组织到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学习取经,引进外来先进的旅游理念;也曾委托专业部门为江头洲村的旅游发展做过规划。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江头洲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力争让更多的游客知道爱莲文化,走进江头洲。
3.醇厚的爱莲文化和仕途文化
当前,许多乡村旅游模式雷同,缺乏创新,旅游吸引力较小,而江头洲村依据自身的优势,除了常规的乡村观光、乡村休闲类项目外,重点开发以“爱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项目,比如祠堂展示等,在整个展示中以爱莲文化为核心,通过传承人的展示、字画展示等,使得游客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因此,这也是江头洲村的一个旅游吸引力优势。
(二)旅游吸引力劣势
关键词: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旅游;研究
乡村旅游吸引物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美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悠闲的生活节奏,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由于乡村旅游的大力开发,在旅游市场上必然形成激烈竞争为此,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提高竞争力,提高旅游收益,实现乡村旅游地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昌吉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1、昌吉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昌吉州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最初的“农家乐”大部分是农民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所进行的经营活动,目前,围绕乌鲁木齐这个全疆最大的客源地,昌吉州乡村旅游全面展开,集中在昌吉市、阜康市、玛纳斯县等地。为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层次和水平,2006年昌吉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
2、昌吉州乡村旅游产品结构
经过多年发展,杜氏、绿野、杜家庄等“农家乐”已成品牌,以“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玩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独具特色,赏冰灯、看花灯、品小吃、观社火等文化内容又为这一特色锦上添花。为突出乡村旅游的地方特色打造旅游名牌产品,昌吉州推出乡村旅游十大线路并评选出乡村旅游十大景区,昌吉州乡村游目前已经占据了整个昌吉回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半壁江山。
3、昌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根据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和投资主体,昌吉州乡村旅游开发主要采取了以下典型模式:个体农庄模式;景区带动型模式;乡村组织型模式;公司+农户型模式通过这些开发模式可以看出,目前昌吉州已经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以旅促农”的发展模式。但就推动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而言还远远不够,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
二、昌吉州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笔者在查阅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昌吉州客源市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昌吉州历年乡村旅游统计资料显示,到昌吉州农家乐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是以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本地及周边的都市居民为主。
三、昌吉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客源市场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昌吉州乡村旅游在日趋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人们重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1、 产品结构单一,缺少文化内涵
昌吉州的乡村旅游景点类型主要是休闲农庄和乡村度假村,开发项目多集中在观光、垂钓、农家乐等方面,民俗风情和参与互动性项目开发较少,产品特色雷同,资源吸引力不足,产品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
2、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到目前为止,关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因此在开发上存在着小、散、乱的问题,难以形成功能互补和群体优势,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3、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我国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4、服务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
乡村旅游地绝大多数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近年来由于乡村旅游的带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旅游区的道路、停车场和交通标示系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其次,卫生条件较差,生活污水和废物未经任何处理任意排放,缺乏必备的环保措施。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客房、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
5、社区参与意识差,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农民应该是乡村旅游的真正主人,也是传递乡土文化,耕耘田园风光的主体。但目前,旅游开发商征用或租赁农民土地,使许多农民排除在乡村旅游的大门之外。此外,有些农民即使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浪潮中,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经营乏术等原因,濒临破产。
四、昌吉发展乡村旅游对策和措施:
1、加强客源市场调查,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
昌吉州的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将目标市场确定在以下几个细分市场上:市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周末工薪阶层乡村旅游市场,这部分客源的出游,大多数是单位组织或以同学、朋友聚会的方式,数量通常较大,但消费不算很高。同时,那些虽出生并一直工作在城市里却喜好乡村宁静环境的离退休职工,都是乡村旅游不可忽视的潜在市场。
2、强化社区参与,确立适当的发展模式
以旅促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以旅促农,充分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笔者认为应采取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的多主体参与的开发模式。
3、树立品牌形象,加强宣传促销,
乡村旅游品牌塑造的关键环节在于旅游品牌定位与设计。结合昌吉州独特的 “地脉”与“文脉”,以“天山脚下乡情、塞外田园风呢观光”为口号,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开展民俗、乡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旅游项目。
5、加强旅游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改善民俗旅游村和农家乐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昌吉州乡村旅游的规模,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和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在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W].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乡村休闲旅游,常又称为“农家乐”,它不同于一般的农业观光,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类型。其兴起和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农民在保护环境为前提下进行增收,以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农舍建筑、节庆活动等为主体的农村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乡村旅游国内外发展概况
虽然乡村旅游自20世纪6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在西方,休闲旅游农业亦称为农业旅游或乡村休闲旅游,英语为Agri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在东亚地区,称为“农业观光”。我国学者王兵、黄冲平、朱志泉等也对乡村旅游也有一些界定。尽管概念内涵外延略有区别,但关键词都锁定在“农业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农村文化”,“生态旅游”,“农村农业设施”,“休闲”,“农村风情”等,这表明各位学者有着的认识。
乡村休闲旅游最早起始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55年,法国巴黎市的贵族就组织到郊区乡村度假旅游。到1865年,意大利制定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二战后,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城市居民到城郊休闲旅游的需求更加强烈。此后,乡村休闲旅游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大力倡导和发展。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以旅游观光为主,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到20世纪80年代,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性质向休闲、度假、操作、体验、教育、环保等多功能扩展,并出现了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的休闲农场、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
休闲旅游农业在我国作为一种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地区。迄今为止,台湾地区已拥有1 000多家休闲农园。在大陆,休闲旅游农业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沿海大中城市兴起,并在新农村建设运动中逐渐向全国推广。
三、成都“五朵金花”:概况性研究
“五朵金花”是成都锦江区三圣乡的五个村雅称。这五个村以花卉产业为载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村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特色农居,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并逐渐形成了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篱花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等著名景点。
1.发展缘起
在成都市所辖的区(市)县中,锦江片区的农村较少,农业只占地区生产总值0.5%,农民也仅有3.7万人。该区地处成都市通风口,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且土质为酸性膨胀土,如果发展定位不准,很容易形成“城中村”。区政府经过认真靠,决定利用地缘优势,因地制宜,逐步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五朵金花”。农民依托“五朵金花”构建的经营、就业、保障平台,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多渠道增收,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由2003年的4 426元增长到2005年的5 311元,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
2.主要措施
(1)运用BOT等民营化政府工具,建设标准化基础措施。“五朵金花”占地12平方公里,该区充分运用BOT等民营化政府工具,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每平方公里政府投入1 500万元,共计投入1.8亿元兴建或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大量社会资金纷纷涌入,共计吸引社会资金1.67亿元,实现了建设投资的多元化。此外,还采取土地租赁的方式,既让城市居民到“五朵金花”区域从事经营、体验种植;也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
(2)准确定位,培育核心竞争力。锦江区结合三圣乡的历史,重点对花卉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大力扶持,使其成为龙头企业。该区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和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一个,5 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三个,引导农民发展花卉产业,为观光旅游业奠定基础。花卉产业逐渐成为该地区的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产业。
(3)利用节事,提升品牌形象。文化是旅游的魂灵,旅游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舞台。锦江区借节会、民间秋季赏菊饮酒的习俗,展现景区魅力,聚集人气,提升文化艺术品位,营造菊文化氛围,拉长产业链。2003年,锦江区以承办省首届花博会为契机,运用市场化大力发展现代花卉业,花卉产值由2000年的4 124万元,上升到2004年的6 168万元,增幅达49.6%。通过机制创新,“五朵金花”将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生产有机嫁接,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走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本地特色农业,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度增长。
四、分析和建议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一批著名的休闲旅游农业基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不仅是城乡一体化重要措施,也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不过各地也不同程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盲目修路建楼、“一窝蜂”式开发,导致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丧失,直接影响旅游景区发展的生命力。有些地方肆意违反法律法规,吃野味珍稀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此外一些旅游产品严重趋同,恶性竞争、低水平竞争时有发生,破坏了整体形象。因此,如何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四川“五朵金花”的模式,以及国内外的经验建议:
1.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战略联盟,纳入解决农村问题的一揽子方案。世界各国政府对乡村休闲旅游干预程度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多数国家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把社会效益(比如扶贫、增加就业等)放在经济效益之上。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解决农村人口收入不高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更应强调政府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角色从原来的管制(government)转变为现在的治理(governance)(Goodwin, 1998)。政府应与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合作,并在地方政府层面上积极推动乡村休闲旅游活动。地方政府可采取基于社区参与的产业化开发CBD模式(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使产业链本土化,保证当地居民最大程度收益。
2.基于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分类、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乡村休闲旅游与其说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行。在进行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时,一方面需要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复原和整修,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人们在农场可以欣赏原生态的乡村景色,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另一方面需要保护环境。在开发过程中,可以科学测定生态承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并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单纯强调对脆弱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从而达到旅游业的长期稳定。
3.采取市场化措施使乡村休闲旅游朝着品牌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种类型,如观光旅游型、休闲度假型、参与体验型、疗养健身型、品尝购物型、回归自然型等。不过我国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大多仍为品尝购物型,因此受益最多还是餐饮业。但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对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内容有不断泛化的趋势。因此,我国未来的乡村休闲旅游应注重品牌建设,拓展景点内涵,使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客源构成趋向多元。
五、简短结语
一、总体发展概况
**街道地处**区最西部,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1耕地面积**万亩,是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湿地保护区。街道下辖**个行政村、**个社区,总人口**万人,****户,其中:农业人口***万人。
到****年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公共财政收入****万元,较上年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较上年增长***%;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1、注重城乡科学合理规划。调整优化区域空间布局。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低碳、生态新概念,并着力打造集中居住型现代社区。
2、注重富民载体建立健全。根据**区关于富民强村的有关文件精神,于****年**月份组建了以动迁农户为投资主体的富民物业专业合作社,并依法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截止****年**月底,富民物业专业合作社入股投资股东共****人,投资金额****万元,主要投资高效生态农业项目、老镇区改造及商业载体开发建设项目,按照8%的年均收益进行分红。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武隆
随着竞争的加剧,都市人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而以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相比出境观光游具有省时、省钱的优势,正满足了市民的需求,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前景广阔。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概括来说,基本认同“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其核心是乡村旅游的社区,乡村旅游时发生在乡村地区所提供的乡村环境、乡村遗产、乡村生活与乡村活动[2]。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
Fig1ruraltourismdevelopmentinruralareasledtheconstructionofthenewmechanismdiagram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业生产、村民生活、农村风貌、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是集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乡村旅游可以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又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见上图)。
1.乡村旅游业关联性强,能有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发展
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很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延长农副产品供求链,有效地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和商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生产的发展。
2.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农民收入的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既可通过打工、开店、土特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加收入,也可通过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以游养农,以农促游,农游合一。同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吸收闲散劳动力的目的。
3.旅游需求驱动农村地区环境的改善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内需驱动力,旅游业的各个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对乡村旅游的服务和接待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村民会自觉改善内在环境(人居环境、旅游服务水平等)和外在环境(村寨的整洁度、乡土景观的塑造等),村民的环境意识得以强化,村容的整洁度得以提升。
4.在旅游业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可以较为普遍提高当地居民素质
旅游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服务主体是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业,开展住宿、饮食、娱乐等旅游服务,打破了乡村较为封闭的生活空间,可以开阔眼界、接受新事物。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村民也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使村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5.旅游业促使乡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管理观念更新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制度的建设、观念的更新和管理的民主化。现代企业制度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牵动从业者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民主观念等,把村民引入到一个依靠管理和民主化才能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视野下,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民主建设提供经验。二、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非常丰富,境内山峦密布,绿树成荫,农田果园错落有致,气候凉爽宜人,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武隆属旅游大县,有芙蓉洞、天生三桥等世界自然遗产、仙女山等国家AAAA级旅游区等品牌旅游产品作支撑。
近年来,武隆县依托自身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推进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态势。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呈现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开展“绿色走廊”、“绿色家园”、“绿色基地”建设,启动仙女山休闲度假区、猕猴桃生产基地观光园、“百草园”、“百果园”等生态项目建设,为武隆县增添了新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二是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丰富。武隆县盛产豆腐干,晶丝苕粉,羊角老醋,雪锦花茶等,拥有“中国豆腐干之乡”之称。三是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兴起,推动了全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农家烧烤(烤羊、烤土鸡、烤鱼等),颇具农家特色的中餐小吃(土鸡蛋、厥基粉、老腊肉、竹笋、苕粉、土豆花、红苕稀饭、新鲜蔬菜等),自助餐;独享野外帐篷露宿、山地跑马、原始森林探险等为代表的旅游特色产业群,以仙女山地区观光美食和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四是乡村旅游品牌得到推介。通过举办重庆市首届森林旅游节、生态景观摄影节、武隆乌江文化节、武隆土家民族风情节、黄柏渡漂流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使武隆县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客源市场有保证。武隆距离重庆主城区仅2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公路、铁路、水路都可通达,客源充足。
2.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功能单一,结构不全
由于乡村旅游在武隆县发展的时间较晚,因此武隆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总体规模偏小,档次较低,有效利用不足,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强有力的吸引。从功能上看,武隆的乡村旅游活动还主要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的水平上,而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
(2)缺乏区域合作,统筹安排
武隆县许多地方的农家乐,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和策划,统筹安排,而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造成“农家乐”乐不起来,效益不佳。
(3)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经营管理水平低
旅游产品要吸引游客,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而武隆的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在重庆都有类似的或相同的替代项目,会造成旅游客源的大量流失。武隆的地方特产在档次、包装等方面缺乏特色和品位,跟不上市场需要,而且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市场销售,而经营者和管理者大多是农户和村镇领导,未受正规培训,缺乏现代管理服务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 德清;资源观;旅游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居民会带来很多影响,这其中较为显著的有两方面:一是居民的自由支配收入增长,二是居民的消费习惯和理念发生改变。城市居民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多会选择在空闲时间外出旅游以达到放松的目的。
作为旅游目的地而言,市场和资源是发展旅游经济不可或缺的依托。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经济时需要释放当地旅游资源的潜能以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潜在的消费群体。作为长三角近几年兴起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的德清县,它的发展成功之路正是在对资源进行很好的利用基础上实现的,其发展模式也成为众多县市借鉴的对象。
一、资源观的概念
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特定区域范围内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当地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它要求我们从系统的对各要素进行整合与利用,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组成视角,对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统筹协调的资源观、辩证的资源观、开放的资源观和优势的资源观。
目前资源观理论广泛应用在各行业,其中企业集团资源观的研究内容较多。旅游行业的资源理论则主要是强调综合分析消费市场需求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找到契合点,发掘当地旅游优势资源来满足消费市场,与此同时需要考虑具有同质资源的竞争对手,通过适当的销售方式将旅游资源推介给固定消费群体,达到旅游产品与旅游需求统一。
二、德清县旅游资源概况
德清有着近1800年的建县历史中,至今保留着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有千年古刹云岫寺、宋代石桥等等。它具有山青水清人亲的优势,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等美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座落境内,江南最大湿地、防风古国故里――下渚湖镶嵌其中,东部千年水乡古镇――新市享誉在外。德清还孕育了赵孟\、沈充、沈约、姚思廉、孟郊、管道升、俞平伯、沈西苓、胡渭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德清县正努力打造中国“江南休闲度假第一县”。整体来看,全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较多的单体、较高的储量和较丰富的类型,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72个,有八种类型,分别有地方景观类16个、水域风光类21个、生物景观类23个、天象与气候景观类8个、遗址遗迹类22个、建筑与设施类145个、旅游商品类19个、人文活动类18个,旅游资源单体中5级单体有3个,四级单体有6个,多样化的旅游资源为多种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德清旅游产业要素分析
旅游产业的发展核心要素主要是由旅游资源、旅游区位和旅游设施等方面所构成,德清旅游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得意于这几大核心要素综合发展。
(一)德清旅游资源分析
旅游目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往往是在区域范围内发掘最为独特或者知名度最高的旅游资源,这样可以更有效的让游客记住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从德清县内的旅游资源来看,虽然其旅游类别与数量都很多,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并不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在德清众多旅游资源中等级与知名度都是最高的。莫干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它是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兼具的旅游地。
从人文旅游资源角度来看:众多的历史名人,既为莫干山赢得了巨大的名人效应,更为莫干山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文、石刻、事迹以及二百多幢式样各异、形状美观的名人别墅;从自然旅游资源角度来看:莫干山山峦连绵起伏,风景秀丽,以绿荫如海的修竹、清澈不竭的山泉、四季各异的迷人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
(二)旅游经济区位分析
德清为浙江省湖州市辖县,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德清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全县11个乡镇有7个乡镇与杭州接壤,是杭州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距离长三角的上海、苏州、宁波等中心城市均在160公里以内。杭宁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104国道、304省道、宣杭铁路、京杭运河、杭湖锡线航道穿境而过,杭州K588公交车直通县城武康。武康距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距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宁波、南京均在2小时车程以内,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
德清利用宁杭客运专线的开通,让它快捷的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与众多旅游消费地相连。目前德清与杭州和南京、宁波、上海等主要客源市场之间每天均有很多高铁开行,通过高铁能更快捷的让游客进入德清,这促使德清旅游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三)旅游设施分析
德清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完善相关设施以更好的服务游客。德清政府有效整合农业、林业、水利、旅游、新农村、交通等项目资金,努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档次。优先解决重点休闲农业点与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与旅游镇、村之间的道路连接线建设问题,依据客流量数据分析和交通换乘需要,合理设置通往乡镇休闲农业景点的交通线路;并推动乡村旅游点公共厕所及停车场升级改造工作,完善全县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点和自驾游基地等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建设,这其中德清依托当地旅游龙头资源侧重对莫干山区及周边区域加大力度建设。
四、德清旅游发展战略
前些年,在众多长三角旅游目的地中,德清并非是亮眼的旅游目的地,莫干山作为德清知名度最大的旅游景区,它与周边的江南水乡古镇相比略显逊色。但随着德清休闲旅游战略的调整,以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不光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吸引了业内人士借鉴与研究。
(一)结合当地资源打造错位旅游产品
从长三角众多旅游目的地类型来看,主要分为城市旅游目的地、水体旅游目的地和山体旅游目的地。长三角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发展带,拥有众多城市,旅游潜在消费者众多,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水体与山体旅游目的地是他们较为倾向的放松休闲之地。在这些城市周边的滨海、滨湖和滨水等水体旅游目的地发展多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旅游消费者前来。相对来说山体旅游目的地因为距离中心城市距离较远,受限于交通因素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从山体旅游目的地来看,虽然莫干山的知名度相对黄山、九华山和雁荡山而言较低,但是由于莫干山历来是休闲旅游及避暑胜地并且更为靠近长三角中心城市,这是它相对其他山体旅游目的地最大的优势。
近几年在国内逐渐兴起的全新民宿旅游形式洋家乐就是起源于德清境内的莫干山区域。由于最初它是由洋人自发形成的农家乐集聚区,所以被称为洋家乐。洋家乐的发展正是契合了德清莫干山的休闲旅游和避暑的特色逐渐发展,利用莫干山周边地势较为平缓的乡村适合开展各类回归自然休闲旅游项目,这些是城市旅游目的地、水乡古镇和水体旅游目的地所不具备的旅游潜在资源。通过这些年与周边旅游目的地的错位发展发展,德清的旅游经济已经从莫干山地区的洋家乐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开发休闲旅游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消费者熟知。
(二)结合消费者特点提升旅游通达性
德清休闲旅游目前主要消费群体来自长三角内的各大城市高收入者,他们具有人均消费高和知识水平高的特点,希望通过最为快捷方便的交通进出德清,多以自驾或高铁方式为主。
德清在现有的对外交通基础上依然争取项目来提升自己的对外通达性。2016年3月由国家铁路总公司牵头的新建上海至苏州至湖州铁路可行性研究评审会在湖州举行,预计苏湖客运专线将于四年后开通,这意味着未来来自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的旅游者最快只需要40分钟就可以通过高铁到达德清。规划中的苏湖客专专线将更好的将德清与其东边中心城市苏州、上海进行连接,德清所在区域的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完善。
与此同时,德清的县道、乡道、村道亦以无与伦比的加速度也在改写着德清境内交通的面貌。德新公路、下康公路、德桐工程、莫干山大道等一大批县级公路以及联网线相继建成,一条又一条新建的道路连通了德清各个乡镇和各个村庄,为德清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搭建起了良好发展基础。
整体来看德清县通达性在逐年提升,在此基础上推出专门服务旅游消费者的交通方式,让游客更便捷的进出德清,比如为了方便通过高铁抵达德清的游客,德清高铁站开往莫干山景区的直达公交巴士;德清县旅游主管部门与神州租车合作,在德清高铁站引进了便于游客出租的自驾汽车,正式开启了当地全新的“落地自驾”模式,租车只需“两证一卡”(身份证、驾驶证和信用卡),省却了旅游者途中换乘的烦恼,可以尽情享受自驾出游的乐趣。
(三)树立休闲新思路
洋家乐作为民宿产品相对而言算是单一旅游产品,经营者在锁定目标群体的基础上对消费者的喜好进行分析,提出以“定位高端、经营生态、消费低碳”为开发思路,倡导无景点另类健康休闲理念,为经受繁重都市工作生活的旅游消费者,提供回归自然的休闲度假方式,旅游设备设施也都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实现天人合一、低碳环保。区别于传统农家乐依靠景点吸引游客带动发展的模式,洋家乐依靠自身独特的文化和主题,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因而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它的成功也进一步促使德清在发展休闲旅游的过程中更为侧重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保持特色风貌,强化节能理念,推进绿色生态城镇建设,推动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307-02
Based on SPSS provincial tourism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Xin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Hebei Chengde 067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level of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inter-provincial regional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based on AHP analysis and 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and Hebei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ed b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economic strength, technological strength, the third industrial efficiency, transport and open the case and five sub-system configuration, using factor analysi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in the country 15 provinces in the ranking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Hebei restrict development questions and to enhanc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strategy.
旅游业日益成为各国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近年来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将旅游业作为资源耗费低、就业岗位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并形成了统一认识。
一、河北旅游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等,旅游产业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空间上进行旅游资源整合,开拓同类产品区域聚集,如草原、温泉、滑雪等聚集区,增强了区域旅游的整体实力;并与国家旅游局、北京、河南等省市加强合作,正在有效融入环京津、环渤海、中原经济圈。
二、河北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省际旅游业竞争力的高低,是吸引入境游客量的主要体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归结于旅游产品结构和投资结构优化及深度开发、产业链延长。合理评估河北省旅游业的竞争力, 对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旅游资源、调整旅游策略等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使用SPSS17.0的统计软件,结合全国旅游产业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15个省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目前旅游业竞争力定量评价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在考虑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上,分别确定了公共服务业设施、经济实力、第三产业效益、运输及开放情况等4个子系统构成,共计包含32项原始指标(生成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的解释性指标层,具体项目见表1所列。
三、评价指标体系与操作步骤
采用2014年《中国旅游年鉴》以及河北省《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标准化及因子分析,对32个原始指标降维,按累计贡献率原则( 即其按累计贡献率超过90%),选出前5个公因子为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的主因子,其中F1为政府支持力因子,F2为旅游人力竞争力因子,F3为消费竞争力因子, F4为生活竞争力因子, F5为产业实力因子,根据各主因子与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用以下公式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Fi=bilD1+bi2D2 +……+b20D20,其中Fi为第i个主因子的得分,F得分越高,说明旅游竞争力越强,表2给出15个省区2014年旅游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序,其中广东省位列第一名,为旅游大省,河北省则位于第13位。
四、河北旅游提升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15个省区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得分及评价结果,河北位列第13名,得分为-1.08,与广东省的综合得分3.15有很大的差距,可见河北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在全国优势相对较低, 但仍有提升空间。按照上述政府支持力因子,旅游人力竞争力因子等五个因子,其中河北省F1政府支持力因子得分为-3.26,为五个评价因子中最弱项,即国内生产总值、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润、实际外商投资额、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地方财政收入、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等相对落后;初步分析以上数据及河北省实际情况,给出河北旅游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旅游;对策
农业旅游,又称观光休闲农业或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是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1]近年来,农业旅游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很多地区崛起。农业旅游的发展,无论是从发展模式、管理组织、经营手段还是产品服务大部分都是和信息化联系在一起的。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农业旅游发展的意义
加强农业旅游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精简办事程序,降低工作成本,加大宣传力度,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信息实效性,巩固国内客源市场,扩张国际客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改变旅游企业传统经营模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从而提高整个旅游产业素质。
(一)农业旅游信息化建设工程是实现农业旅游信息化的基础保障
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保障,有了良好的基础保障,农业旅游信息化才能更好的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政府、农户、游客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沟通互动的平台,使与农业旅游相关的旅游信息及时、准确的在政府、农户、游客之间流通,这样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方便了游客,为农户带了经济效益。
(二)农业旅游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是全面打造农业旅游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要实现观光信息化,信息共享是最终目的。具体地说信息化共享就是把景点、景区、旅游线路、饭店、旅行社、旅游消费品、交通、气候等与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有关的旅游信息,通过技术手段采集、编辑、处理转换成用文字、数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来表示它们的内容或特征并实现共享。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各类旅游信息的整合、共享、管理,有利于体现本地旅游特色,有利于与同行业的交流和沟通,充分解决农业旅游信息化的鸿沟。
二、国内旅游农业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旅游在国内遍地开花,然而经营成功的事例却很少,就算稍有名气,也只是在其周边城镇。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有90%以上的农业园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即使没有亏损也大多处于惨淡经营的困境[2]。农业旅游园区效益低下,究其原因,除了存在生态遭破坏、产业化单一化外[3],主要问题是信息化不足影响了其长足发展。
(一)农业旅游网络建设基础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渗透,顺应我国农业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农村旅游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但网络化建设还有很多“盲点”,很大部分观光旅游单位至今还不具备接入网络的基本条件。虽然多家旅游运输企业基本上都配有电脑和上网设备,但其中只有极少数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而且这些网站质量参差不齐,大多层次不高,未能在国内外产生影响。也有极少数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或企业内部网(Intranet),用于内部信息查询、文字处理、财务管理、计调等工作。国家旅游局2001年5月对全国4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进行的信息系统基本状况的调查显示:仅1/3的机构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而2/3的机构信息化发展缓慢,基础薄弱,仍然还停留在单机、单系统的运作模式中。大多数乡村旅游景点几乎没有建立网站。由此可见,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大建设力度[4]。
(二)农业旅游宣传方式落后,网络化营销渠道不健全
国内大部分农业旅游风景地点,对外进行的宣传手段主要是依靠人为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大部分宣传主要是通过旅行社的图片,少量的景点通过新闻媒介的方式进行宣传。这样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了解的途径非常少,而且投入宣传的成本过高,得到的收益却不理想。
乡村旅游产品服务生产商网站还不多见,多数是通过加盟的方式进行网络化营销的。目前,乡村旅游网站的类型一般为以下几种:(1)服务或产品生产商网站。比如烟台农博园、北京安利隆山庄网、乡村婺源旅游网、东方(大连)高尔夫乡村网等。(2)综合性门户网站。如:Yahoo、sohu、网易、sina、中国旅游网等。(3)中间商网站。携程网、艺龙网、中宇生活网、黄山旅游电子商务网等。(4)其他专业的乡村旅游信息网站。如张家界生态农业观光园网、京郊农家乐旅游信息网、中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网、上海郊游网、乡村旅游网等。(5)研究性网站。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旅游研究所网等。这几种类型的网站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有交叉。并且随着网络知名度和综合服务功能的增加必将互相融合,互相联系也更加紧密[5]。
大部分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运作机制还比较单一,除了网站知名度低、品牌不成规模的原因之外就是尚未形成真正专业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运营商,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农业旅游景区间信息交流不畅
农业旅游业中大多数信息处理没有实现网络化,信息处理还限于局部的范围,没有形成全国有机联系的网络,造成旅游信息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传递,这种情况在偏远地区更为严重。由于国内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国际同行,国内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大多数旅游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部门,决策层对技术的应用会对企业的利益产生深远影响的意识还很差。没有从信息化建设角度寻求解决方案,导致旅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
(四)农业旅游企业信息共享性差
我国农业旅游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数据库,旅游信息资源分散在各地、各部门、各企业,并没有集中到一个地方,难以及时更新,也难以实现对旅游数据的共享。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部门、区域利益的观念仍然非常突出,数据库建设各自为政,闭门造车,这样做,既造成国家资金的严重浪费,又难以形成信息共享,网络难以向生产一线和公众推广,大大降低了网络的功能,也与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的根本目的相悖。旅游业由于本身具有牵扯面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对于信息共享的要求也特别强烈,但如同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协调难度一样。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协调机制,特别是各地区、部门缺乏对于旅游业发展信息化的重视和统一认识,旅游信息共享程度差的问题非常突出。出现了“一流的硬件,二流的资源,三流的使用”现象。
(五)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在我国,目前旅游信息技术人才非常短缺,信息化服务、管理和中介机构的力量还相当有限。中国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各产业发展严重的制约因素。“今后五年我们国家需要各方面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可能将达到1500万到2OOO万。”2005年4月20日,在“2005年第一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原主任、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高新民这样说,而目前,国内大专院校每年只能培养约4万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生。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数为38.46,而信息化人才资源指数仅为l3.43。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农业旅游的信息化发展。
三、以信息化促进我国农业旅游业发展
针对信息化的不足,从全方面着手,上到政府,下到农业主体,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农业旅游创新发展。
(一)要加快和完善乡村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是中国旅游产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因为旅游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旅游企业。各类旅游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加快和完善信息化,否则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生存危机。
就旅游饭店而言,首先,应是实现内部管理的智能化,达到预订、排房、住宿、结算、客源市场分析、财会计划的全自动化。市场目标的确定,客源市场的竞争,都要有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作保证。要参与国际信息网络,收集国际旅游市场信息,使饭店通过多种渠道销售,扩大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站稳脚跟;其次,应大力发展饭店网络,除了内部各业务环节互相联网,还要与旅游管理部门、公安、旅行社等部门之间联网以及实现饭店之间的联网,尤其是预订联网。就旅行社而言,首先要加强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加快与饭店、航空公司等联网,提高外联组团、散客服务、出境旅游团体定位、结算、财务、接待等所有管理环节的自动化和联网水平。再次,要发掘自身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发挥咨询顾问的功能,为游客制定旅行计划和旅游项目选择。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帮助,提供个性化、人情味服务。就旅游交通部门而言,电脑预订系统是关键。它不仅仅是一种销售工具,而且还具有办公自动化功能,并能够通过预订情况分析提炼出市场需求及变化动态。可以在全自动化辅助系统和多路联机订票系统的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开发建设与Internet联网的预订功能。
(二)健全农业旅游网络化营销渠道
1.建立各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网页
尽管现在的百度,谷歌的搜索引擎可迅速帮助旅游者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但如果新兴的乡村旅游景点知名度低,或在网上难以查到,就算属于有强烈出游愿望的潜在旅游者也可能因为信息获取不到而放弃。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起旅游景点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如果没有能力自建网站,也可通过其他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空间,拥有独立的网页,实现各种电子商务功能[6]。
2.优化乡村旅游网站功能和布局
由于旅游网站要包含的信息十分繁杂,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要实现多重功能的对接、综合,就要有多个功能模块,而现在的一些乡村旅游的网站往往功能不全或者将各个信息和功能模块堆积在一起,不仅视觉效果不佳而且使用不便。为解决该问题,首先要对网站功能和布局进行优化。可对网站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包括对每一个网页进行审查,评估其销售方面的设计和搜索能力;对每一个功能模块进行关联分析,是否和其他功能互相呼应,如要分析搜索引擎的需求、导航因素、营销文本的构成和其他一些必要的网站组成部分的兼容性。
3.创建可搜索的特色图片库
许多乡村旅游网站的图片库都是一些没有文字标注的图片或照片,这些图片库在搜索引擎中是不能被发现的。搜索引擎在进行搜索时只读取文本而忽略图片,带有描述性文字的图片库才能成为一个可搜索的网页,这样才能增加访问量,从而增加潜在乡村旅游者找到或接触该网站的机会。
4.建立联合营销的网络环境
乡村旅游只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才是根本出路,而产业化发展必须依靠产业集群。乡村旅游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季节的影响,所以只有同其他乡村旅游景区(点)联合起来互相促进、结成有机联合的产业链。体现在网络上就是在网络上互为辅助,联合营销,添加一个友情链接,增加一个一条龙的旅游项目,形成产业链式开发。
此外,适当开发链接结构是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中的一个技巧性问题,在网站上设立链接会显著提高网站搜索的使用。适当地开发链接可改进网站的可视度,这是其他方法难以实现的。但如较少地在网站首页设置对外链接,会使访问者太早离开你的网站,因此,链接可设在网站的深层页面中。
我国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正处于一个逐渐升温的阶段,尤其是黄金周制度的改革将会带动近郊旅游成为新的旅游热点,这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大好机遇。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迅猛推进,乡村旅游也只有借助这个强有力的技术和网络支持,才能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加快各景区(点)管理者的电子商务意识,认清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电子商务和旅游业有着天然的适用性,不仅可突破时空界限,实现全天侯,跨地域的经营活动,而且旅游业自身较少涉及物流问题的特点也为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创造了优势。
(四)积极培养旅游信息化人才
旅游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大量旅游信息专业技术人才。旅游信息专业技术人才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既需要懂信息技术又要懂旅游、管理。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是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湘西应加强对信息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采取短训班、讲座、印发学习资料等形式对机关工作人员及旅游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统一地、有计划地信息化知识培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农业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将有效的推动整个农业旅游的发展。通过农业旅游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农业旅游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可以实现我国农业旅游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管理和利用,将信息化融入农业旅游所带来的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值得我们期待。
参考文献
[1]辛国荣.农业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2]廖萌.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研究.硕士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3]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
[4]吴高莉,邓书基.旅游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旅游电子商务[J].中国商界,2008,(7).
[5]张冠军,周春林.我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发展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