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所谓乡村旅游,是把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一)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多;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二)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三)从经营管理来看,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四)从资源开发来看,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方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方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二、在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过程要把握好的关键点
(一)以旅游者为导向,始终把旅游者排在首位,以此牵引各方的积极力量。
(二)直接面向市场,规范乡村旅游企业的规则和制度,提高乡村旅游企业成员的素质,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摸索出适合当地条件的发展模式,不可盲目照搬其他企业、地区与国家的发展经验。
(四)寻求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企业多为个体经营,在寻求规范化、规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做出变革,变革重点在于旅游者导向基础上的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乡村旅游应关注的内容
(一)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政府加强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二)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政府、企业、农民等主体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结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其追求的共同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主体应围绕乡村旅游这个龙头开展各项产业活动,并带动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此背景之下,不少地方政府为实现乡村脱贫,将乡村旅游做为推动乡村脱贫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推动了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在基础设施、景区建设、原住民搬迁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在景区建成之后,后续景区运营方面遇到不少问题,不少景区运营难以为继,甚至还有部分景区已经停止运营,逐渐荒废。
一、我以最近两次出差考察的云南盐津县和四川岳池县的乡村旅游项目为例,尝试分析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不顾实际情况,在远离客源市场、资源条件一般、区位条件一般、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盲目开发。
以云南盐津花香酒谷景区和落雁乡农业主题公园为例,主要问题表现在:1、两个乡村旅游景区远离城市和交通要道,花香酒谷景区和农业主题公园距离盐津县城交通距离约1小时,距离高速公路超过两小时,通景交通为乡道,交通可进入性低。2、区域内资源条件一般,没有深入挖掘地方乡村资源,模仿开发,缺乏创新。如开发目前城市周边景区较多的花海、摩天轮、科技馆、小木屋酒店、苗木培育研究中心等项目,缺乏旅游引爆点,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由于交通区位差,项目本身又缺乏吸引力,在2017年短暂营业半年后,花香酒谷就不再运营,和农业主题公园一样,缺乏管理,景区逐渐荒芜。
(二)经营项目单调,服务质量不高,部分乡村旅游点旅游项目单一,只有简单的吃、住和观光,乡村旅游的其他要素发挥得不够。
以岳池县岳池农家景区为例,岳池农家项目是岳池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在2019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建设标准很高,距离岳池县城与高速公路只有不到半小时车程,区位较好,在春天花季期间,日游客接待量约五千人,但是目前景区仍然运营艰难,主要原因一是景区缺乏经营项目单调,以观光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主,缺乏体验性项目和留客项目,游客来游览一圈后就会离开。二是景区没有文化内涵的挖掘,景区内感受不到陆游岳池农家的意境,也感受不到地方千年历史的积淀和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方式。只有网红项目的堆砌,比如稻田集装箱酒店、充满现代城市风格装修的咖啡馆和餐厅等。三是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景区的稻田酒店出租给不懂运营的私人老板,造成资源浪费。
(三)景区独立发展,缺乏与周边乡村产业的连接,对周边乡村的发展带动有限。
以盐津的乡村旅游项目和岳池的岳池农家项目为例,这些项目主要功能是旅游,主要的盈利点也在旅游上,没有做到与周边的产业联动发展,周边没有围绕景区形成产业集群,景区也没有农产品的展示销售点,也没有为周边对产业发展带来客流。景区是独立发展的,即使盈利也只是景区盈利,对乡村的带动作用不大,因此也难以吸引人才回乡。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先策划,后规划”的理念
首先,要树立 “先策划,后规划”的科学规划理念。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也是搞好各项后续工作的基础。在开发前,先对项目进行策划,明确自身优势,把握市场需求,确定项目发展方向,研究项目可行的运营模式。策划定先明确项目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二)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地方资源,打造精品
如盐津和岳池项目,乡村旅游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全是配套产品,缺乏吸引力,精品较少。应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乡村旅游亮点,打造乡村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方式,打造出与城市景区完全不同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首先要深入挖掘区域独特的乡村文化,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只有蕴含丰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力。我国乡村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工艺文化。只要用心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就能打造出彰显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
关键词:乡村旅游地;形象塑造;形象传播
本文为石家庄经济学院校内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200720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地的开发经历了由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再到形象导向的转变。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兴起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乡村旅游以其优美的田园风光、悠闲的生活状态等优势和特性,获得各地旅游经营者的重视,进入全面开发的阶段。据国家旅游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乡村旅游每年约接待5亿余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受益村(寨)达2万多个,受益农民约2,400万。由此,乡村旅游地也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如何在大众心目中设计独特鲜明且具有强感召力的乡村旅游形象,将成为乡村旅游地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综述
最早系统研究旅游地形象的文献是1971年美国J.D.Hunt的博士论文《形象―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其对旅游地形象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后,国际上掀起了旅游地形象研究的,九十年代之前主要集中在形象的形成过程、变化机制、管理政策及其测定等方面。九十年代之后的新趋势是多学科、多角度,在形象策划和形象心理学方面获得了新突破。国内较早系统研究旅游地形象的有李雷雷(1998)的专著《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吴必虎(2001)较早提出了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宋章海等(2000)从旅游者角度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问题。纵观国内旅游地形象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案例实证研究,而这其中城市和景区形象塑造是研究热点,而对乡村旅游地这一新兴区域涉猎较少。
三、乡村旅游地形象设计思路与过程
(一)乡村旅游地的基本内涵。乡村旅游地是依托乡村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在原来乡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积极营造的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经历,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宜游、宜居、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休憩环境和设施的综合性区域。其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地的区别是乡村旅游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更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居民,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
(二)乡村旅游地形象塑造过程分析。乡村旅游地形象塑造要遵循市场化、差异化与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旅游产品及形象的设计必须面向目标市场,围绕该乡村旅游地最突出、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设计,并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形象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对游人舒适度和心理需求的把握。
1、基础性分析
(1)区域性――地脉把握。对目标地的地理区位、资源格局、开发条件等地区特征进行评价分析,以确定旅游地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同时为后期形象策划重点的确立提供依据。
(2)游客感知测量。采用对旅游者感知价值因素分析确定形象策划的重点因子。划分为六个项目层,分别为乡村特色、环境因子、活动项目、接待服务、成本因子和基础设施,每个项目层中设立具体因子层,主要采用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游客心目中的感知因素价值进行打分,加以比较。(表1)
(3)潜在市场分析。通过乡村旅游地近年来主要游客属性的调查和分析,主要包括游客的数量、年龄、学历、性别、职业构成,主要客源地,出游方式,获取信息渠道,线路组合需求等,根据调查的数据对潜在市场和潜在游客群进行预测。
2、理念形象设计。旅游地的形象构成要素复杂,将其归结为三个层次,即旅游目的地理念形象(MI),旅游目的地行为形象(Bl)和旅游目的地的视觉形象(VI)。乡村旅游地以农为根,特别是以农民为基础,突出农耕景象、农家生活、农民性格的 “三农文化”主题,体现文化、风俗以及生活形态的差异性,使旅游者感受到乡村旅游地自然、随和、淳朴的文化氛围。
3、行为形象设计。旅游地组织及其成员在内部和对外经营管理中表现出来的员工素质、行为规范等外在因素构成行为形象系统的一部分。乡村旅游地应当将当地居民作为参与者和东道主,鼓励和吸引当地居民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精神风貌。
4、景观形象设计。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构成。乡村聚落是农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形态、分布特点及建筑布局反映了村民们的居住方式,是乡村景观中最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乡村建筑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与精湛技艺相融合的结晶,人伦之美、人文之美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乡村环境在外观上表现为“人―村落―环境”的有机结合。在选址上,乡村讲究因借自然,或背山面水,或择水而居,给人以“山川秀发,绿林阴豁”的景观意象网。旅游设计上要做足“农”字,山野、农家、鸡鸭牛羊、庄稼,甚至于农间劳作景象都是旅游者感动新鲜和亲切的景观。
5、氛围形象设计。旅游地氛围形象是旅游者形成对旅游地良好印象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氛围形象构成要素的物质表现形式的空间组合和表意要符合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并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这样才会给旅游者以鲜明、生动的体会。
(1)感官形象营造。感官形象营造包括听觉、味觉和嗅觉形象的营造。听觉形象既包括鸟鸣声、流水声等自然声音也包括背景音乐、当地小调等人为声音。乡村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方言、民歌、戏曲,多手段构建听觉形象,增强游客放松休闲的旅游体验。味觉形象主要是借助特色美食强调其味觉享受,发挥当地饮食文化;嗅觉形象主要是避免对旅游形象产生损害的异味,突出乡土自然气息,营造清新宜人的嗅觉体会,给予游客更深的感官印象。
(2)乡村意境营造。意境形象的体验是人们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情感、想像、理解等审美活动获得的内在美。乡村意境是乡村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的积累和沉淀。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结合营造气氛,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融入乡村,达到情景交融,同时利用节庆、民俗等活动,营造一个鲜活新奇的文化氛围,集表演性、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于一体,将当地的旅游文化主题动态地展示给游客。
6、线路形象设计。单体乡村旅游地设计以“一村一品”原则为指导,同时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的需求,采用线路串联的方式,将多个相邻乡村旅游地联系起来,个性化的线路展示并带动区域内的精品旅游资源。
四、乡村旅游地形象传播分析
(一)传播与推广的渠道选择。旅游地的形象传播是理念形象等内容与传播媒介结合后的延续,是形象设计系统的具体外化和辐射过程。一般旅游形象传播的途径主要有新闻、广告、节事活动、实物和口碑五种渠道。这五种方式各具特点。新闻是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新闻事件报道,使受众对旅游地有所了解,具有影响面大、可信度高等特点。广告是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借助传播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公众的重要工具,一般分为商业广告和公共关系广告。节事活动是利用乡村地区民俗节事众多的优势,吸引注意力从而进行自我宣传,如进行传统节庆挖掘、民俗展示、传统活动竞赛等。实物传播是利用宣传册、旅游名片等游客可以拿到的实物或商品,通过游客的流动性达到宣传目的。口碑传播是通过已游游客对景区的美誉进行推广,由于是一对一的传递信息,可信度较高。对于乡村旅游地而言,在选择形象传播渠道时,应针对乡村旅游地本身的资金条件和传播目标,同时考虑所选媒体的自身因素等众多条件。
(二)传播策略
1、背景借代。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有从高级别事物到低级别事物的过渡,即认知链条。旅游地在被人们所认知时,总是被置于大的环境背景中进行识别。潜在游客会不自觉地认为目标旅游地应该具备其所在区域的基本特色,区域的文化和当地的风俗等会体现在目标旅游地上。因而,在形象策划中,突出旅游地的区域文化大背景,通过对背景的借代进行对游客的心理暗示。
2、文脉提升。文脉是旅游者游览过程中对客观吸引物以外的形而上的文化精神的体验。现代旅游者更注重高层次的精神体验,这就要求形象设计中注重对旅游地的文化体系进行梳理,找到精神主线,积极和满足游客对当地的人文内涵、传统风俗和新文化形式的体验要求,并通过生动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和传递,使旅游地形象能与其他旅游地形成差异性的特征,刺激和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
3、形象整饰。通过形象整饰有意地控制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印象。对乡村旅游地而言,乡村地区某些愚昧、落后、与时代精神不符的形象要素即便是具有独特性也应予以省略。对于代表了健康、淳朴、阳光等能够满足旅游者潜在心理预期的形象,如大片的野生花园、幽静的小庭院等充满了乡土气息的形象符号,要予以适当的放大,加大宣传的力度,使其在旅游地形象体系中凸显出来,吸引更多的潜在旅游者。
4、人脉集聚。旅游经济根本上是注意力经济和吸引力经济,吸引游客提升人脉是形象设计的根本目的,也是旅游形象构建的基本要求。根据主要市场的潜在游客心理需求和心理预期,采取各种手段,吸引眼球和关注,设计人脉集聚方案。如采取举办街头活动、旅游地吉祥物游行、商场推广等形式,使乡村旅游地在主要市场成为谈论的话题,形成口碑效应。
5、组合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地本身的资金限制,决定了在营销手段上要多借助投入少、影响大的传播渠道,多种营销手段结合,既保证营销效果同时有效控制投入成本。
(三)形象维护。形象的维护和提升是保障乡村旅游地持续发展和延长形象周期的关键。所谓形象维护包括三层涵义:一是不断加强旅游地形象对潜在游客的刺激,使形象在公众记忆链条中占据优势地位;二是形象更新,保持形象的新奇感,使得旅游地形象进入潜在游客的决策范围;三是维持形象的管理保障。对乡村旅游地而言,应该注重运用各种广告、促销活动、公关活动等宣传推广的方式维护在游客心理形象序列,并根据乡村旅游者感受和观念的变动调整形象策略。
总之,通过以上过程完整地塑造乡村旅游地形象,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使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1.河北政法职业学院;2.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eyhmus Baloglu,Ken W.McCleary.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Dann G.M.S.,1996,Tourists images of a destination:an alern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
[3]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4]刘振卿.浅析乡村旅游景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存在的问题:一是定位狭隘,旅游模式雷同化。乡村旅游常被大众错误定位为农家乐,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目前,不同地域不同村庄为游客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模式大同小异,多为采摘瓜果蔬菜、垂钓、爬山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各处乡村旅游高度雷同化。且多数人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在于感受别于城市的乡土气息,过于单一的体验让乡村旅游发展困于瓶颈。二是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缺乏文化挖掘。田园风光确实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卖点,而本土文化却是乡村游的亮点。当前,大多乡村旅游仍然缺乏特有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的传达,影响乡村旅游长远持续发展。除了有别于城市的美景之外,游客更多是体验不同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如江西婺源的“篁岭”、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就是乡村旅游的成功典型,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达数百万之多。三是乡村建设“无差异化”。乡村建设缺乏大胆创新执行力,当某乡村建设模式获得成功,大家便一窝蜂的照搬照抄式的模仿,导致“千村一面”。
对此,建议:一是要“定好位”,全面整合当地资源。立足实际,明确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所要达到的目标。邀请专业人才,制定全镇乡村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全面摸排、梳理全镇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道路基础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乡村旅游功能景点,尽可能防止低水平发展,避免同质化开发和无序竞争。二是要“布好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找到当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释放政策、资源红利,做到既引得来游玩的人,又留得住游玩者的心。通过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主题特色,进一步发展一批乡村特色民宿、休闲街区、采摘基地,培育形成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三是要“造好势”,利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即时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把本地乡村的美景更快更好地向外传播。积极运用新媒体、报纸、视频等手段,吸纳 “粉丝群”,利用抖音等宣传平台,上传短视频,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范围。结合自身特色、吸取优秀经验做法,积极策划对外宣传活动方案,如采摘节、文化节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旅游对外宣传工作顺利开展。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 旅游农业 对策
旅游农业是指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农业设备、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从而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旅游农业要面向农业旅游的市场需要,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农业的旅游包涵休闲功能,但不仅仅局限休闲功能。
一、农业多功能性与旅游农业
1.农业多功能性
多功能农业是指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粮食生产功能,还要为其他目标如生态保护、社会公平等目标做出贡献。我们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贵州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但农业在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粮食生产功能,而且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能够促进农村社会公平公正稳定,改善区域直至全国大流域生态环境,维系农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保留民族特色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旅游农业
旅游农业的内涵,是指旅游农业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并反映旅游农业特有属性的认识内容。据此,我们可以把旅游农业作如下表述:旅游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溉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有旅游活动功能的新型产业。旅游农业具有如下几个特有属性。
(1)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兼容性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本来两者各有天地,互不相融。但旅游农业的出现,无论是其项目设置、设施装备,或是环境条件、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兼容,并以此而区别于一般的乡村农业。
(2)具有田园风光和旅游景点的呼应性
旅游农业充分发挥一般农业田园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加以艺术化改造,如绿化美化,地形改造,并适当设置雅致、简朴、自然的景点和实用、配套的设施,使田园风光得到点缀而增辉,旅游功能也因此而强化。
(3)具有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耦合性
旅游农业是两种功能的耦合,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旅游功能,即在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以其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让人们感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并达到体验生活、增长见识和措情益智、陶冶情操的效果。
(4)具有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统一性
农业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物质生产活动,旅游业是以观光、休闲为主的精神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过程,在过去,一般都是分别在不同的场所展开的。旅游农业则是同时在同一场所使两种活动过程协调一致。
(5)具有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性
农业追求的是物质生产价值,旅游业追求的是精神文化价值,两者的效益是通过各自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旅游农业则可以实现两种价值的互补,即旅游农业一方面以其可观赏性和可参与性使农业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其生产性和文化性使旅游业价值获得支撑和延伸。
二、贵州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贵州发展旅游农业的背景
从资源禀赋上看,贵州是自然与人文合璧的结合。占全省面积92.5%的山地、丘陵和占73%的喀斯特地貌,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堪称“文化千岛”。贵州的自然与文化保持着较好的原生状态,这使得贵州具有给游客创造与众不同的全新体验的资源条件。
从现实来看,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区之一,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程度较低,是中国最欠发达的省份之一。通过旅游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2.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根据2007年8月贵州省旅游局组织乡村旅游典型村寨调研各地州提供的《贵州省各市、州(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表》(以下简称《地州表6》)、《典型村寨的入户调查表》的数据,目前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下:
据统计到2006年底
――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村寨数共计575个;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数达6184个;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直接从业人数60998人次;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脱贫人口数175097人;
――乡村旅游人员培训已达70878人次;占旅游从业人员比例平均达56.7%;
――政府用于村寨交通基建投资的金额达25.9亿元;
――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达1617万多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9万多人次;
――乡村旅游总收入达近63.38亿元(十五期间我省旅游总收入为47.3亿元);
――乡村旅游人均收入达2070元。
其中,黔东南、遵义地区以及黔南地区分列乡村旅游总收入的前三名,各区收入分别为:47.89亿、10亿、2.5亿。
表1 2006年各地州市开展乡村旅游具体情况表
三、贵州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的旅游经营者已经比较敏锐地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但自发增长期的乡村旅游还存在很多问题。
1.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品牌效应差
我省在旅游农业的开发过程中,很多都是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主要属于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没有把旅游接待地能够吸引游客的农家风味、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等放在重要位置。
2.项目缺乏规划和策划,盲目性过高
出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视规模,粗制滥造,许多旅游农业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急功近利。倡导和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农业旅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旅游区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行其是。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4.科学规划重视不够,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省旅游农业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建设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5.产业化层次低
第一,对农业的旅游资源保护不够。旅游产品大都以农家乐之类为主,产品化程度低。
第二,市场是区域性周边市场,市场定位还存在相当大差距。以自驾旅游市场为主体的农业旅游的局限性必然影响旅游农业产品的销售。
第三,作为旅游产业良性循环机制有待形成。
6.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原生态破坏严重
我省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甚至还有贫困地区人民渴望通过旅游改善生活而盲目开发,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和热情就变成了一种破坏力。
四、贵州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省旅游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积极发展旅游农业,在为游客提供一种深度文化体验的全新旅游产品的同时,又极大地加快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旅游农业的开发措施,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我省旅游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在开发过程中要突破区域局限,突出特色,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发产品,深刻挖掘旅游农业资源的文化内涵,增强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根据现有资源分布情况和农业的季节性特征,开发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构建旅游农业品牌。
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我省的旅游农业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成为展现当地社会生活与旅游文化的一个窗口。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设施
目前,旅游农业开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投入,经济实力不强。在旅游农业发展中,应拓宽资本投入渠道,形成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引进先进的旅游农业开发、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其竞争力。要加强旅游农业地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解决好交通、食宿、卫生等问题,以便开展“一条龙”服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获得经济效益。
4.挖掘亮点,坚持“特色”开发之路
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坚持特色原则,将“特色”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卖点”,避免随波逐流,千景一面。目前,贵州省一些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例如贵阳市小河金山生态农业观光园、花溪区的镇山村、乌当区香纸沟等,正是由于突出了“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发掘农业资源的多功能,加大产业化层次
农业产业功能。这是从农业的一般功能来说的。农业为游客提供体验、休闲平台,同时,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安全食品的需要。
休闲游憩。乡村多宁静,空气好,民风纯朴,对休闲养生是极好的去处。同时,游客在休闲过程中,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和服务于一体。起到修身、养生、静心、养神的最佳效果。
观光学习。游客通过对旅游农业产品的了解,充分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体验。与此同时,游客的参与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同,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
体验养生。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6.努力实现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农业,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还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获得旅游业和农业的双重效益。旅游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在旅游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坚持走生态效益型道路,重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结合,实现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几年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发展旅游产业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为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我省丰富的旅游农业资源又为发展旅游农业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由此可见,我省旅游农业开发潜力很大,必将蓬勃发展,成为一项生命力强大的新型产业。
参考文献:
[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文林,翟虎渠.旅游农业[J].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魏小安,刘赵平,张数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J].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5]李长荣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各位领导、同志们:
再过10天,一年一度的**固城湖螃蟹节就要开幕了。本届螃蟹节我们与国家农业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系列活动"两节"联办,更为我区在更高平台上打响城市宜居名片、做靓生态人文特色、促进文化旅游、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机遇。可以预见,我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良好的黄金发展期。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我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开拓广大干部的发展思路,今天,我们荣幸邀请到中国旅游品牌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光华卓策品牌营销策划机构总经理、山东省旅游营销专家顾问**勇教授,以《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开发与规划》为题为我们讲课。武教授是着名旅游营销策划专家,他独创的"旅游营销2.0"和"360度品牌引爆"工具,建立了快速提高旅游品牌价值和市场业绩的专业旅游品牌营销体系。曾成功为重庆、上海、四川、山西等国内多家知名景区提供整体品牌咨询服务,景区客流量和营业额都获得了成倍的增长,被媒体誉为"中国旅游实战营销第一人"。
一、乡村旅游新解读
(一)定义及特征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满足旅游者的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学习等多种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 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是乡村性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的根本特征,乡村文化、乡村环境所蕴含的乡村气息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
2.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在城市,且具有区域性特征
乡村旅游对城镇居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且这种吸引力一般产生于乡村所处的周边城市。
3. 乡村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从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环境都可以被挖掘、被开发形成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
4. 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重游率
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放松的一种重要方式,旅游者一年中需要多次造访乡村旅游点,寻找不一样的休闲体验。
(二)发展现状及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据2007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讲话中提到“全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2004年和2005年,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共创建评定了359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和2011年,由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组织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共评定推出7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2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面临一些问题。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旅游产业规模小、发展特色不足、体验性活动少、文化品位不高、教育功能缺失、服务质量较低、品牌定位趋同、乡村城市化等问题。
(三)发展趋势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特色化
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点开始追求基于地域特征的特色化开发经营,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多地注意融入乡土文化,甚至是创意文化的元素。
2. 规范化
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推进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经营管理。从2004年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到2010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创建,以及各地星级农家乐的评定等等,都体现出国家和地方对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的重视。
3. 规模化
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当中,改变和影响着原本分散、弱小的乡村旅游企业和组织的发展。
4. 品牌化
旅游品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到重视,从开发创意到产品设计,再到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都始终保持着对旅游品牌的关注。
二、乡村旅游开发提升策略
(一)理念优化
乡村旅游开发的理念至关重要,很多景区(点)开发理念落后,旅游产品、服务等不符合游客需求或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导致景区游客稀少,旅游发展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乡村旅游开发的理念包括很多方面,这里重点就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 充分了解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动机
旅游动机是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包括旅游者身体、文化、社会交往、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动机。一般认为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具有五个方面的动机,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释放工作压力、渴望获得宁静、愉悦心灵和挑战自我。这里再概括提出四个追求,即“求新”、“求异”、“求特”、“求健康”。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追求的是一种新的旅游体验方式;追求一种区别于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化体验;追求能够引起其强烈兴趣的特殊人和事件;追求获得身体和心灵的一种健康状态。明确了解城市游客的旅游动机,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旅游产品,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保证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
2. 要转换思维,从城市游客的角度想问题
准确把握城市游客对乡村旅游体验的价值诉求,提供满足城市游客旅游期望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来讲,城市游客希望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获得舒适、方便和卫生的旅游体验,这包括舒适的用餐环境、住宿条件、方便的交通条件、旅游信息获取和干净现代的卫生设施。另外,城市游客对于旅游参与活动体验的期望还可将其概括为“不劳而获”、“有惊无险”和“一波三折”三个方面。“不劳而获”,在这里不是贬义词,而是指一般游客都希望体验具有趣味性的、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就可以有所收获的乡村参与性活动,比如水果采摘、蔬菜种植等。在这类活动中要根据城市游客的体力情况设置参与方式,不宜设置劳动强度高、耗费体力大的活动。“有惊无险”是指游客期望旅游活动过程中能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且这种情况是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一波三折”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要有丰富的参与体验,在项目设计中要将简单的过程复杂化,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
3. 概念第一,要做有概念的景区
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创意,更是一个主题,是一个景区发展的灵魂。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对景区(点)进行概念包装,以好的概念设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有概念、有内涵的景区。例如,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水岸山吧度假村,以北京年轻白领为目标对象,依托雁栖镇的山水林木,设计自然性和时尚性于一体的山吧,山上木屋称为氧吧;餐厅叫餐吧;嬉水的水池叫水吧;游乐的秋千叫荡吧,用时尚的理念包装纯朴的天然景观获得了成功。
(二)产品优化
现阶段,很多乡村旅游景区面临旅游产品老化、粗糙,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旅游市场竞争中逐渐趋于劣势。这就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设计。
1. 发掘旅游过程中不被人重视的小元素
一般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给旅游者购买的完整的旅游经历,它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很多乡村旅游开发者也根据这六大要素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打造,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些元素可以被开发,而且能开发成很好的产品。比如“教育”或者说“学习”,学习教育同样是乡村旅游开发中应当重视的一个方面。人渴望获得知识、对于未知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广大乡村地区有很多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大自然课堂远比学校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要多和真实。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群体、学生市场,开发相应的课外实习基地、大自然趣味室等户外参与性学习型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教育学习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台湾很多农业园区做得比较好,并且成立了台湾生态教育农园协会。
另外,对于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景区,应该对旅游参与流程中七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学”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再构造。例如,对于一个主要经营乡村餐饮的景区,要把“吃”的元素做足,做出特色,做成吸引游客的核心元素。
2. 创新产品设计,对旅游产品进行不断地深化和提升
乡村旅游产品的类型一般有观光游览型、休闲娱乐型、参与体验型和复合型等。当前,多数旅游产品停留在自然田园观光、农家餐饮等方面,体验性、参与性活动项目少。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化和提升需要不断融入新思路,逐步提升和完善旅游产品参与内容。
例如,当前各地涌现出的市民农场乡村旅游产品,走市民认种菜地、农民代种蔬菜的模式,旅游参与内容包括游客亲自到菜地进行种植、采摘等劳动体验和农家餐饮两大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设置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为城市游客提供网上参与活动,可实时关注蔬菜的生长情况,吸引游客对项目的持续关注,增加重游率。再进一步设计可以构建一个交换平台,实现不同游客之间的物物交换,进一步增加游客的参与兴趣等。
3. 锦上添花,创意助力旅游产品变革
有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点)在经历自然环境打造、乡土文化挖掘之后,开始关注创意文化元素,从创意策划到特色景观建设,再到创意旅游纪念品设计,乡村旅游开发的全过程都在或多或少地融入创意设计的元素。
例如,台湾南投县溪头妖怪村的旅游开发中就充分发挥了创意文化的作用。原来仅仅依靠卖土特产品的景区商业点依靠创意化的设计和包装,用妖怪的主题包装策划整个商业街,形成了一个台湾中部旅游目的地热点。其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创意盘活了一个商业街,带动了一个旅游景区,成长为一个旅游热点。
(三)营销优化
旅游营销是乡村旅游发展当中的重要一环。很多景区在开发之时面临客源不足的问题。有效扩大客源市场规模,需要对旅游营销进行优化和提升。
1. 形象制胜,打造旅游形象,形成旅游品牌
形象识别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良好旅游形象的景区可以获得游客的更多关注,对游客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例如,浙江省衢州市七里乡在农家乐开发营销中就通过策划、选聘旅游形象大使活动,成功进行了一次旅游公关营销活动,在衢州市农家乐旅游市场上树立了鲜明的形象。
2. 因地制宜,优化营销渠道,抓住重点媒介
乡村旅游营销过程中,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营销方式和渠道。在乡村旅游营销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电视广告、网络和口碑营销等的作用。一般来讲,乡村旅游营销也具有区域性的特征,乡村旅游企业或联合组织要重点在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城市电视媒体(包括旅游频道)上刊登旅游广告,这样较为经济和有效。旅游网络营销选择要根据企业规模大小确定,较小的乡村旅游点可依靠村集体或者乡镇集体组织在本地旅游官方网站或者全国乡村旅游网站进行捆绑营销;有实力的大型乡村旅游景区可进行本企业旅游官方网站的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游客的口碑效应,多争取回头客。
3. 借鸡生蛋,与景区、高校及演艺团体等单位进行合作
关键词:温江;乡村旅游;策略
一、温江区域概况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貌简单,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文地质、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育,是著名的农耕区。同时,温江区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成都市区县的前列,素有金温江的美誉。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26. 23亿元,增长幅度为11. 8%。
随着城乡统筹改革实践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不断推进,温江区主动承接主城区的产业转移,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兴三优二”将成为温江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二、温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温江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广袤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大田林盘景观独特、花木种植产业发达,结合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浓郁的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温江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
近年来,温江区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本底、富饶的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田园观光、互动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规划和建设了一批具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技教育、民俗文化等形态的精品旅游项目。
三、温江乡村旅游存在的不足
1.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温江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花木产业基础和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但目前开发程度较高的主要是以花木资源为依托的观光型和体验型乡村旅游,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弱。总体上看,当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普遍缺乏对乡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梳理和挖掘,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区域内旅游资源规模、数量、开发潜力不相称,资源利用程度低,使得乡村旅游结构发展不平衡。
2.旅游产品影响力不足。在全国乃至四川省,温江区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仍然偏低。在旅游形象上,温江区虽然对自身旅游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策划,但由于形象设计变动比较频繁,且缺乏一个突出的口号和品牌,并没有树立一个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旅游形象。尤其与周边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和一些具有优质旅游品牌的地区相比,如成都市区、都江堰等地,温江乡村旅游对旅游者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乡村旅游目的地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且乡村旅游在境内存在点分散、规模小、有点无网的特征,因此在前期工作不规范、规划不合理等情况下,往往容易产生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巨大,却难以获得良好效益的结果。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1.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整合。根据乡村旅游市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将古蜀鱼凫文化、川西田园风光、花木种植和水文自然条件等多种资源要素有机结合,积极开发乡村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康体养生、体育运动、商务会展等新兴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具体而言,应主要发展以下几种乡村旅游产品形态:花木观光体验游,生态休闲度假游,历史文化体验游和川西林盘风光游。
2.进行乡村旅游产业链拓展。(1)温江应继续开拓特色餐饮产业,打造万春镇“卤香天下”美食街和重塑公平“美食名镇”等知名品牌。建设一批金盘级、银盘级特色餐饮名店,推出一批特色菜品,完善“食在温江”的内容与内涵,丰富温江的旅游产业要素。并强化服务规范,进一步提高旅游餐饮业的总体水平。
(2)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开发。立足于温江的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特色,在系统梳理温江已有的酥糖、滴窝油、蜂胶、有机食品等特色商品和潜在旅游商品的前提下,分析市场需求,凝练出 5~10种温江特色旅游商品,加大以“带走温江”为主题的系列旅游特色商品的开发力度,形成规模化生产。
3.加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强化旅游交通建设。在温江现有交通体系基础上,建设发达的对外、对内交通交通体系,尤其是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景区内、外部交通方式与线路。
(2)加快旅游酒店的发展。吸引中外品牌酒店在温江投资,促进温江酒店市场的发展、增加客源市场规模,提升酒店经营管量水平,培育酒店市场经营主体,成为温江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3)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旅游信息化方面的应用,通过全区各部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交换支撑环境,破除旅游信息孤岛,实现旅游系统与空间系统、产权系统、社会组织系统、政务服务系统的全面整合。
(4)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旅游便民服务设施,加快推动景区及旅游交通干道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讯网、互联网全覆盖。
4.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渠道。(1)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温江乡村旅游营销应树立大市场、大营销的意识,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实现整体营销。一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创建各级各类旅游示范区(镇、村)以及 A级、星级品牌,从行政区域和企业规模上不断扩大温江旅游形象的影响力;二是推广联盟营销,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建立旅游联盟,完善区域营销网络体系,实现平台共享,渠道共用,客源互送,联动发展;三是积极参与承办体育赛事、博览会、交易会、各类旅游节事活动,积极参加区域旅游合作,着眼于旅游形象的整体宣传策划,形成景区与乡村结合的整体概念,深化“运动、健康、生态、休闲 ”的品牌形象内涵。
(2)大力开展网络营销。针对旅游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应整合温江旅游系统资源,构建政务、商务整合的网络营销系统。将网络宣传进行有机整合,积极通过互联网加大温江旅游宣传力度,利用好温江区地理信息平台系统,全面建设旅游信息新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把温江旅游资源全面、详实的展现在互联网上,真正实现将温江旅游搬上互联网。
参考文献:
[1]丁艳平.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陕西省华阴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7):91-92,113.
[2]黄露.浅谈成都农家乐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探讨,2011(8):293.
[3]李琳,徐洁.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区域差异特征比较研究[J].求索,2013(4):259-261.
[4]刘国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2(11):119-121.
“桃花湖模式”包括项目模式和参与方模式。其中,项目模式是以民宿旅行为切入口,打造桃花湖的畅游闭环服务系统,在系统内提供主题民宿居住及活动体验,生活雅集文化体验,培育旅行新媒体及旅行达人,运营维护热爱民宿旅行的城市社群,同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高校合作,开办文创旅游民宿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参与方模式则是桃花湖团队联合当地政府、村集体与村民,以项目连接城市中产阶层。在这个模式中,桃花湖团队主要由媒体人、设计师、规划师等组成,包括民宿酒店运营团队、文创园区以及产品运营团队、乡村旅游景区策划运营团队。进行乡村旅游民宿策划运营,乡村文创区域建设,乡村旅游景区策划建设运营。桃花湖团队与当地政府是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寻找乡村旅游、文创建设的契合点。村集体与村民是桃花湖旅行的合作者和股东,针对区域发展项目,成立新经济体,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企业出资,合作开发推进。村集体与理事会对资源实行统筹优化,区域合作。桃花湖的项目吸引城市中产阶层前来,参与度假、共建分享,而城市中产阶层反哺乡村,将会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就业,促进城乡多元融合。
以上模式。将会对桃花湖的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以下效果:一是项目的落地推动,村集体与村民闲置荒地增值,就业机会增多,乡村经济实力增强,区域价值提升。二是乡村旅游,民宿度假景区集群形成发展,有序建设,避免了一哄而上建民宿的乱局。三是乡村旅游有效带动精准扶贫。
桃花湖模式将会有力带动桃花湖周边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名人民宿。一是村民以房入股,可充分利用闲置房屋。村民不仅每年有收入或分红,在合作期结束之后,还可以收获一栋完好的物业。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实现增值,提高收入。二是民宿内投入重金,建设生化环保处理系统和配备现代化厨房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以减少生活污染,改善村容村貌。三是依托民宿成立桃花湖公益团队,在村内宣扬环保理念,开展各样公益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桃花湖旅行团队可以起到带领都市人回归乡村的作用,进行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
文创硅谷。游客涌入,带动文创产品的销售以及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吸引青壮年返乡,复活“空心村”。
蒸汽朋克山地乐园。通过在周边乡村建设桃花湖艺术小镇的蒸汽朋克山地乐园板块的部分项目,带动周边农家乐、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将使农民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生存方式。
创意农业。在桃花湖畔乡村落地创意农业板块,开发观光农业区,在桃花湖畔乡村落地建设部分创意农业项目,使当地松散型的生产方式逐步走向集约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桃花湖旅行团队对桃花湖的发展规划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与其形成了良好的关系,直接带动区域的基础建设以及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促进城乡一体化。
从桃花湖开始,桃花湖旅行团队致力于打造桃花湖模式,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可复制模式,并将其推广至全国乡村的建设,开拓美丽乡村建设新蓝图。
对话研讨
“乡建热”的冷思考
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主任 魏玉栋
当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少扶强、多扶弱,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必能激发出更多农民群众参与的热情;二是少打扰、多尊重,少打扰生态,尊重世间万物的自然存在。少打扰村庄,乡村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己的道理。更重要的,少打扰农民。三是少、多自爱,可以学人家的思路、理念、方法和技巧,但绝不能生搬硬套;四是少统一、多差异,美丽乡村建设的真谛是做差异,而不是做统一。产业需要做差异,文化需要做差异,村建更需要做差异。
由点及面 梯度推进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山东省临沂兰陵县委副书记、县长 薛峰
近年来,我们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以全省“多规合一”试点县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由点及面、梯度推进。目前,全县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市级生态乡镇10个,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庄1个、省市级生态村45个。
乡村建设要强调内在的灵魂
杭州静庐澜栅民宿主人、杭州藏美建筑公司创始人 杜江
规划设计是外在的,乡建才是美丽乡村的核心,它更强调仍诘牧榛辏强调文化群、强调乡愁与情感、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强调服务设施的配套与舒适程度等。其实我们所期待和向往的乡村,就是外在是乡土的,但是仍谌词蔷致的、舒适的,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享受。
各方协同参与形成有机的乡建共同体
九派新闻文明频道主编、九派开元智库机构负责人 王龙泉
若要实现理想申的美丽乡村建设愿景与目标,有四条路径可供选择,一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二是资本主导,农民看戏;三是农民主导,自下而上;四是情怀主导,多方介入。这四条路径各有利弊。面对多元复杂的美丽乡村建设,各方协同参与,形成一个有机的乡建共同体,是一条值得探究的新思路。
“四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湖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