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网络暴力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职专学生;不良品行;纠正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例外,在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目前,一些职专学生中存在着不良品行,这种不良品行违犯了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根据职专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六种不良品行,下面一一做以探索,并提出纠正与教育方法。
一、吸烟酗酒不良品行纠正与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比普通高中学生小,人际交往多,吸烟酗酒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同学吸烟酗酒成瘾,以吸烟酗酒为美,认为吸烟酗酒有风度,有男子汉气质。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加强禁烟禁酒很有必要,第一,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学校争创“无烟学校”。在学校中要求学生不吸烟不酗酒,全体教职工首先不吸烟不酗酒,作他们的表率。第二,重视家庭环境,家长吸烟酗酒不仅危害自己,也容易使子女沾染不良行为,要教育引导家长要逐步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并严格要求和监督子女。第三,心理治疗方法,比如通过而造成火灾的电影故事和生活中发生的火灾危害,让他们产生厌恶心理。对有些同学以吸烟酗酒为荣是有风度的心态,应通过有效教育,使其改变价值取向,让他们知道吸烟酗酒是一种不良习惯,让他们明了吸烟酗酒是一种貌似潇洒实则害人害己的行为,有效防止学生的吸烟酗酒现象。
二、网瘾不良品行纠正与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遍及家家户户和社会各个角落,但是,网络在带给人们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存在大量不健康的网游、网站、网页对学生造成危害,比如,因迷恋网络造成视网膜裂孔、割腕自杀、家庭暴力、离家出走、仇恨老师、跳楼自尽等都或多或少发生过,针对不健康网游对社会及学生造成危害这一现实,首先应该有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应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受害者,限制淡化学生网游,使其健康发展。其次是要大力呼唤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产业道德感,关心学生的成长。
三、不良性行为纠正与教育
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加上心理和生理的特殊阶段,使部分学生产生性意识性冲动,如果引导不好,会产生不正当性行为。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生理教育,使其明确人生发育各个阶段的特点,了解人体生长过程中各种变化,使他们对性不产生神秘感。加强德育教育,严禁黄色、物品在学生中流传,注意观察男女学生之间是否有过于密切的行为,如果有的话要及时教育引导,使之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四、欺骗行为纠正与教育
职业学校学生的欺骗行为主要包括说谎和考试作弊。眼下不少学生说话行事不讲诚实,不起好作用,犯错或违规,可以堂而皇之地用一个谎言来搪塞;交往中违约失信,难有发自内心的愧疚和歉意。班主任调查处理偶发事件,最感迷惑或头痛的是:知情者不讲真话,目击者不提供实情,个别班干部会昧着良心,给那些损人利己者保驾护航。从中表明,孰是孰非,没有原则;诚实与否,视同草芥。那些有害集体和公众利益的违规行为,那些造成负面影响的不良风气,屡见不鲜;见了不以为怪,不予抵制,任其蔓延。对学生欺骗行为进行矫正,首先要进行诚实教育,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要让他们懂得诚实是心灵美得的一种表现。其次,减少欺骗产生的机会,这就要求在教育学生时,家长和老师不要过于苛刻,严要有度,教育要注重方法。
五、偷窃行为纠正与教育
&nbs
p; 偷窃的动机主要是物质动机或者说是物质利益,而且偷窃具有感染性,比如学生宿舍某同学丢东西之后,他会有意识的或报复性的拿别同学同样的或价值更高的东西。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严防偷窃现象的发生。偷窃行为的矫正,首先是教育治疗。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这种年龄段来说,教育过程中就注意价值观教育和法治教育。价值教育就是通过价值观辨别的方法,使有偷窃行为的学生改变价值观,认识到偷窃行为的危害。法制教育就是加强学生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明确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力,让法律约束其行为。其次,采取惩罚的方法,当学生有偷窃行为时,则给以精神上谴责、物质和活动方面的限制。通过以上矫正方式,逐步改掉偷窃行为,完善其人格。
六、暴力行为纠正与教育
职业学校的暴力行为在近几年发展越来越快,主要表现在学校中拉帮结伙,以大欺小,甚至在班级、年级、学校中形成小团伙或是学校学生和一些不良嗜好的青年相结合。他们经常以暴力行为威胁和欺负其他小同学 ,强索钱物,打架斗殴,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学秩序,也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学校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对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应从其产生这种行为和基本原因出发,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个别教育,及时和家长联系,协同管理。第一,采取示范教育,让有攻击行为的同学生活在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学生群体中,比如采取调整宿舍、小组和座位,使其攻击对象消失,同时在示范教育的过程中,多让这些同学观察其他有攻击行为的同学是如何受到惩罚和批评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关心有加,及时给以鼓励,使之坚定信心争取去掉攻击行为。第二、创造非攻击环境,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协同。在学校中每天给他们以适当的学习任务和行为目标,并指定其与优秀学生和班干部做伴,并和家长联系好,让其放学及时回家,减少其在社会独立活动的时间。家长也可以和学校建立“情况联系卡”,以督促教育转化他们。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宜协调一致,从长远着眼,横下心来,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营造育人氛围,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拓宽他们的生活空间,要让传统美德在学生心田扎根,用感悟和体验丰富他们的人生,以纠正不良品行,培养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管理创新
高校教育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是学生塑造自我,思想自由开放,充分吸收科学知识精华,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黄金时期,为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就业做好了积极准备。再加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本可以满足高校学生求知欲可的愿望,但从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学生自由散漫,缺乏管理,其中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观念更是落后,不仅给学校造成了影响,更是损害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学生们思想的腐化,孤僻、高傲、自私的性格在他们当中表现的淋漓精致,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极差。
1.什么是“自我管理”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在高校学生接受教育阶段,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加强学生自制力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自我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二是学生有教育自主权,对自己实行必要的教育手段;三是自我教育与他教不同,自我教育显得更实在,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现代高校实行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实行强制性的规章制度,而是将管理这把抓手放在隐形地方,强调学生自治,学校的一些制度只是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2.加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措施
2.1依法治校
虽然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不实行强制性的规章制度,但是也不能离开法律,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在法律的约束和管理下,自由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依法治校,在法律的约束下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才能实现。当代高校教育正是缺乏了法律约束,法律制裁,学生管理中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如学校黄色、暴力网络信息的传播和蔓延,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思想心理健康,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下降,导致高校学生犯罪明显上升,如失恋犯罪、艾滋病传播、性犯罪、精神恍惚、痴迷于网络游戏世界,沉醉于酒吧娱乐厅等。当学生们高兴的失去理智的时候,任何想法就开始产生,因此再这样的状况下谈自我管理教育,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做好自我管理约束,必须加强法律管理,依法治校,让学生们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或者不能做的,只有让他们认清法律底线,才能从思想上行为上重视起来,从而自我管理教育的理念才能实现。
2.2加强学校的管理机制
加強学校管理机制不是牵制学生怎样做,而是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们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学习氛围,放开放活学生管理,为此从以下方面进行:
(1)强化高校课程改革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教育,任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较少,这也是我国教育严重的弊端,正因为缺乏了实践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人才,给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前途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社会发展需要实践创新人才。事实上实践教育对于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实践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创新实践机会,从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转入了有趣的实践教学,不仅解放了学生,而且解放了老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找到了创新成功,试问学生那还有心思去考虑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没有了胡思乱想的信念,其学生们自我管理教育不就自发形成了吗。
(2)强化思想教育
看似高校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敏捷,但做起事来往往不计后果,直到发现自己错误的时候,才感到后悔莫及,这就是高校缺乏了思想教育造成的原因之一。因此强化思想教育对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做好这些方面:一是加强师生沟通,真诚交流,通过心贴心的交流,老师才能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和思想状况,才能找出高校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办法来。老师的言行始终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着自我管理教育的实现,因此只有通过热情交流,学生们才能尊重老师,从而变老师管理为自我管理。二是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们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意见,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是学术思想最为开放的地方,很多创新理论和科技发明都是在偶然间发现的,因此尊重学生们的学术意见,是实现自我管理教育的最好方法。
(3)强化文化体育锻炼
加强文化体育锻炼,重点是培养高校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从而克服学生们自私私立、孤僻、高傲的性格,锻炼积极向上的性格。高校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实践教学外,其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很重要,有了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才能顺利实现。因为心理素质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是紧密相连的。如高校举办足球、篮球比赛、户外越野爬山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促进了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集体观念,不但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教育,而且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塑造了良好的思想性格。
(4)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大部分受了网络传播的影响,因此要实现自我管理教育,还需加强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净化学校网络环境,将一些暴力网站、黄色网站进行严格清除和屏蔽,给学生们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学生当中也要发起文明使用网络、绿色网络的倡议,在大家集体的呼声下,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使校园网络资源积极向上,因此有了健康的网络资源,学生们接触到的网络信息才是安全的,从而影响学生们的心理也是健康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避免网络犯罪的心理,消除消极的心理思想。
3.结束语
总之,面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要从多方面进行入手,强化学校管理,依法治校,净化学校网络管理,进行高校课程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学生们的学习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成功,失败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集体观念,从而不断完善和强化自我管理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鑫.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浅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4:79.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4年11月?2015年3月,笔者围绕抑郁症的特质、表现及应对等议题开展调查,主要调查对象包括两部分类是线上交流群体(包括网络论坛、QQ群及YY语音等)中经过医学诊断的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其中主要的受访者共计35人;另一类是从事抑郁症研究及治疗的心理卫生科与精神卫生科医生,共计5人。
1.2研究方法
运用质性调查方法,通过局外观察法与个案访谈法收集资料,深入了解抑郁症患者及相关人士对抑郁症的情感态度、经验了解和应对行为等事项,具体包括患者对抑郁症的认识与体验、他人对抑郁症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专业医生对抑郁症的介绍等内容。
2结果与讨论
调查发现,抑郁症并非是传统意义上仅属于医学科学研究范畴的疾病,它的属性、病人的遭遇及大众对其的认识等都发生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这就需要我们从人际互动和规训技术等社会学维度出发,对之予以考量。
概括地说,在医学社会学视域中,“把患病作为越轨”的理论框架是“为理解医学的社会学面向”所做出的最好思考。就其表现形式(对于规范及均衡的违反)与处理渠道(接受社会控制以回复正常状态)而言,生病无疑是越轨的一种具体类型。并且,“疾病一健康”这一医学上的二元对立在社会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正常一异常”的分殊,而“正常”本身就暗含了对“异常”的优越感和支配权。这是因为社会需要个体及群体在角色扮演与功能发挥中处于正常,便在资源分配和地位赋予等方面形成了“正常”为上、“异常”为下的等级化格局,故而将“患病”视为“越轨”就建构出了“正常/健康”之于“异常/疾病”的权力和权威。就本文而言,正是医学社会学中的“患病是越轨”这一认识,构成了下文对“社会功能受损严重”的抑郁症研讨之基础。
2.1污名化了的符号暴力:抑郁症的社会性本质
调查发现,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抑郁症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为它是一种具有污名化功能的符号暴力,由此使患者因“抑郁症”之名被歧视,而这种困境正建基于患者自我与健康大众对抑郁症所共同持有的负面评价之上。
在戈夫曼看来,污名“指一种令人大大丢脸的特征……是特征和成见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某些特定类群会因具有一些不容于主流的差异性而蒙受“受损身份”并因此遭到社会排斥。在医学社会学中,污名化则具体表现为“某人对自己疾病的感觉和他人对其疾病的感受都会影响患者的自尊”。受访的抑郁症患者常这样描绘他们的处境:“人家总觉得是没事找事”“有人说我装死、博得同情”……这些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患者体验到的、根植于他人的对“抑郁症”的病耻感,而这一污名化的感受与其说出自这一疾病本身,毋宁说源于它所携带的“懦弱”、“无能”、“一压就垮”等消极判断,因此许多患者都“怕别人知道自己抑郁了”“怕别人用异样目光看我”。对抑郁症患者而言,污名和排挤是污名化过程的两个关键步骤:评价维度的污名引发排挤、实践维度的排挤强化污名,污名“正名”排挤、排挤“呈现”污名,二者互为因果,就构成了对弱势的患者在心理、文化和社会等意义上的多重歧视。可见,抑郁症是被污名化的疾患,它常使患者在交往中陷于困苦。
进一步来说,“符号暴力”这一概念揭示了患者遭遇所以如是的深层次根源。布迪厄认为,交流的媒介——符号在实质上是具有压制和强迫等特性的隐秘暴力,而“符号暴力”就是指“在一个社会行动者本身合谋的基础上,施加在他身上的暴力”3]。调查发现,公众对抑郁症采取的看法和行为反映了“抑郁症”作为一种符号正具有这样的暴力效果,因为患者“往往都在责备自己因何抑郁”“不想外表被人看出来抑郁”即患者自我已内化了大众对“抑郁症”的鄙夷、恐惧与歧视等消极态度。如前所述,将患病视为越轨的认知实质上体现了由社会建构并维系的“正常一异常”间的等级性分化;而又由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对“正常”的认可和对“异常”的否定,因此其罹患疾病后的反应恰如戈夫曼对被污名者做出的刻画,“从外界纳入的标准,使他对他在别人眼中的缺点尤为敏感”[2]9。这意味着“抑郁症”这一符号所绑定的种种异样会激活患者的不适甚至羞耻,构成了“概化他人”对“他者”的贬斥,如此便使符号暴力得以实施,所以已康复的抑郁症患者会建议“把自己不当患者,当成个正常人”、“如果认为自己古怪,是没办法真正接受自己的”。
简言之,作为污名化的结果,抑郁症是一种被建构出的符号暴力。抑郁症以“健康一疾病”及其背后的“正常一异常”的对立为存在前提,通过污名化的运作过程和符号暴力的作用机理强化着这两类差异,往往使患者背负很重的心理迷局、伦理压力和道德困境,使他们会因与抑郁症关联的负性感受而耻于表露自我、羞于寻求帮助,推动了其不利遭遇的生产与再生产。
2.2从病人角色到病人身份:抑郁症的复杂态表征
在帕森斯提出的“病人角色”这一概念的启发下,笔者发现,不同于一些为大众广泛熟悉的疾病,抑郁症患者在其患病行为中所扮演的病人角色十分复杂,具体包括病因多源性和治愈不易性两个侧面。
帕森斯在《社会系统》(TkSocrnZ )中提出的“病人角色”被誉为医学社会学的基础性概念。他认为“病人”称谓同时包括生理功能的障碍与社会能力的缺损,而由后者便发展出了“病人角色”这一认知工具。在帕森斯的表述中,与病人角色相关的模式化期待体现在四个方面:患者能够豁免于正常社会责任;患者需要接受帮助而不是仅凭意志去恢复健康;患者有义务努力好起来;患者应当寻求技术上有效的帮助。
针对抑郁症患者承担的病人角色来说:其一,病因具有多源性。抑郁症的病原包括生物、心理及文化等方面,这些多维度因素共同作用、相互诱导,使患者的躯体、精神及社会健康状态都出现了紊乱。从医学社会学视角来看,抑郁症的病因多源性体现在:(1)性质方面,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前者是外在于个人而不依赖意志的存在,如遗传;后者则是受人意识掌控的事物,如不愉快的情感体验。(2)层次方面,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前者指社会变迁导致的失范、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等事实;后者则包括如个人生活记忆殊事件的啕染、个体生命历程定阶段的影响等经历。(3)时间方面,既有共时态因素,又有历时态因素。前者指即时性的、易观察到的、可与抑郁症发生建立直接因果关联的刺激,如重大意外变故;后者则指历史性的、不易察觉的、需与抑郁症出现建立深层因果关系的事情,如患者的童年经历。总之,多源的病因使不同的抑郁症患者呈现出多样的角色特征,复杂化了其病人角色。
其二,治愈具有不易性。这不仅指抑郁症患者恢复时间的漫长和治愈过程的反复,更是指患者之病人角色的主导性与病人身份的固着性。在社会实践中,每一个体均因其所处时空、所在情境与所占地位的不同而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类型,是谓之“角色丛”这其中由于一些疾病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那些患者的病人角色便会短期或长期地在其角色丛中居于主导,定义了他当下的价值与意义,并相应管理着他人所形成的印象。而不同于郁结情绪,抑郁症多会对患者的身心状态及功能发挥造成极大的困扰甚至威胁。正如医生及患者所说,“抑郁症是最能摧残和消磨人类意志的一种疾病”“抑郁症的对面是活力”可见抑郁症患者的病人
角色往往是主导性的,并且其严峻态势有可能使患者的体验从病人角色转向病人身份。不同于病人角色,病人身份是病人角色的固着化或曰定型化表现:病人角色是短暂、可见、能接受、易治愈的;病人身份则成为了患者的一个标签,是(可能)长期、隐形、被排斥、难治愈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抑郁症患者的病人身份分为外致型与自获型两类:(1)外致型病人身份由他人强加于抑郁症患者的污名化对待所造就,即公众因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而对患者具有先入为主的负向成见,遂将其困锢于“恐怖”、“避而远之”的抑郁症患者身份。其现实表现为,许多受访者表示常人面对抑郁症患者时往往“知道你有病会离开你”、“知道你住院就歧视你”,因此他们多选择“努力伪装正常”。(2)自获型病人身份描述了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于有意无意的继发性获益而难以做出健康取向的改变。“继发性获益”由帕森斯提出以形容患者“使其自我定义的失败合法化”,它使患者为获得心理舒适区的保护而做出逃避性选择,如有患者就指出“抑郁归抑郁,大家千万别把抑郁当作自己什么都不做的借口”。可以说,当患者执意将“抑郁症”作为要求旁人迁就忍让的借口而非促进自我修正完善的动力时,就会产生抑郁症的继发性获益,构成其康复的瓶颈。
受成因复杂与环境不利等影响,抑郁症患者的复原往往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不给予他们适度的关怀与接纳,反而一味指摘甚至侮辱,则很可能会导致其病人角色的复杂和自我形象的恶化。2.3辩证认知患际关系:抑郁症的网络化应对调查中笔者沿循功能分析这一进路发现,具备匿名性、脱域性、虚拟性与平等性等特质的网络社区之于抑郁症的作用难以一言蔽之,应当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
当前由于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的理解还较为模糊,重视亦相对不足,因而医生与患者、亲友与患者的互动往往处于不良甚至恶性状态,这就为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赋予了可能性和必要性;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抑郁症患者彼此进行沟通、冠之以“交流群”、“互助会”等名称的电子支持群体正在成为“抑友”抑郁症患者对彼此的称呼)联系的重要媒介。诚如巴克尔所言,“理解个体遭遇的过程,日渐从医患间的私人事项转变为网络社区中患者间的公共结果”。因而,探究由抑郁症在虚拟社区中所串联起的患际关系之功能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笔者调查发现,一方面,网络患际关系在建立连结、交流信息、传递经验、给予理解及鼓舞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虚拟社群中,抑郁症患者不仅会相互推荐有关书籍、交流治疗情况,更会坦陈经历感悟、彼此劝勉鼓励,如互动群中常会出现“不要乱投医,也不要给自己当医生”、“药疗和心疗,综合用”、“只要去努力,慢慢来,我们都能好起来,一定要熬住”等话语。由于抑郁症患者往往伴随着社交回避、疏离亲友等特征,因而网络社区便向他们提供了一定甚至可能是唯一的社会支持,同病相怜的患者在此创造并受惠于彼此间的亲和性关系,其信息的共享与情感的交流往往有助于他们的康复。另一方面,由于抑友的生平遭遇、生活场景及秉性特质都不尽相同,因而虚拟社区中活跃的主体与流动的资源往往良莠不齐、善恶难辨,这可能会负向影响抑郁症患者的处境。例如,就QQ群中的交流是应“以探讨治愈方法为主,还是释放郁结情绪为主”,有患者侧重前者,主张“加群的目的是来找解决办法”、“每天一上QQ就听到各种抱怨、各种痛苦肯定会加重自己的病情”,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压抑够了,天天假装微笑,想在这里做个真实的自己”。对此,究竟抑郁症患者所依赖的电子支持群体是应该偏向感性还是理性,是需要侧重情感支持还是建议提供,是理当扮演倾听的朋友还是充任咨询的治疗师……由于抑郁症疾病本身及其患者构成群体的复杂,这些疑惑并没有可以一劳永逸的定论。如何在情与理之间达到平衡,正需要这些线上共同体去学习“戴着镣铐跳舞”,并且也恰是在这跌跌撞撞的摸索尝试中,我们往往才能够优化完善抑郁症应对网络化。
3结语
从医学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对抑郁症患者而言,他们的活力丧失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他们的社会隔离既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也们的不良遭遇既是既定的,也是生成的;而他们的康复路径则既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这便需要我们在伦理情怀的指引下,运用专业的方法和工具思索与抑郁症相关的种种议题。
文学梦:成就互联网奇缘
20世纪60年代来,陈墨出生在辽宁一个高级工程师家庭,在那样一个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奉为至真名言的时代,陈墨的少年时期,同样也是“在父母的期望和教导”中琵大的,学理工进国企成为他“理所当然”的选择。大学毕业后,陈墨如愿分配进入辽宁建筑集团任建筑经济师一职,一呆就是十余年。然而,安逸的工作环境以及稳定的薪酬回报并没有让陈墨完全沉淀下来。相反,从小对鲁迅、徐志摩、戴望舒等文人墨客的景仰,在这一时间里,和着他的文学才情一起喷涌出来,他开始自己创作诗歌、散文,抒写风花雪月、市井生活。
近而立之年,陈墨忽然大胆做出一个违背家人意志的决定,毅然挣脱国有企业的“襁褓”,南下北京闯荡,“当时没多想,哪怕最终还是要打道回府也豁出去了。”1997年,刚到北京的陈墨仍然按自己的职业特长进入了一家私营企业工作,也是在这里,陈墨初次“邂逅”电脑――这个改变了他未来从业曲线的智能工具。闲暇时喜欢泡论坛浏览网页的他,逐渐也迷恋上了网上写作,由于网络的及时互动性,陈墨能很好地把握读者的心思从而调整写作方向,这也为他以后网络推手和营销生涯埋下了伏笔。
2000年,陈墨跳槽进入一家房产公司负责宣传招标的工作,这份与其兴趣更为贴合的工作也让他有了更多与大众媒体和广告公司接触的机会。在感悟到“世界上最值钱的文字不是文学家的文字,而是广告文字”时,陈墨有了向广告业发展的念头,“让文字产生商业价值”成为他自我实现的新目标。而在同一时间,陈墨的网络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论坛上积极活跃、且摄影与文字功底了得的他,逐渐从论坛的普通会员升级成为了“粉丝”们推崇和关注的版主。在论坛组织的各种活动中,陈墨对于网络事件策划的悟性和独特理解也逐渐为天涯、搜狐等网站的主编所发现,他先后被邀请成为搜狐摄影数码、天涯真我、天涯摄影的开版版主。
2005年,陈墨的人像摄影更是吸引了大批的追随着。充满“挑衅”的标题文案,敢于反传统观念的非主流个性出镜,使得流氓燕、芙蓉姐姐、二月丫头在网络迅速走红,作为操作这一切的幕后推手,陈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媒体的曝光,台湾中天电视台、美国华盛顿邮报、香港南华早报都对其进行了专题访问,“中国网络炒作‘教父’”的称号也因此得名。随着知名度的拔升,一些希冀在网络营销上有所突破的企业也开始向这位“网络造星专家”抛出了橄榄枝。
从“草根”到“权威”
“我接手的第一笔单子是3万块钱,当时可是‘斗胆’开出这个价格的,没想到对方却欣然接受了。”对于自己因网络营销而赚得的第一桶金,陈墨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的他,还在上海一个广告公司担任运营总监,由于所服务公司的业绩不佳,加上自身承揽外部业务量越来越多,陈墨有了专门从事专业网络推手职业的想法,而他最早的两位助理,则来自于上海公司的团队。
2006年2月,陈墨在北京丰台区的一个居民楼里租下了一个80多平米的房子,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推手生涯,尽管条件艰苦,在迅势发展的互联网大潮下,他的公司还是经营得异常红火。最红火的时候,一个纸面的并不需要执行的策划就能卖到三万块钱。在充分地意识到了网络营销的潜在价值之后,2007年初,陈墨注册成立了自己的网络营销机构,并将办公地点搬迁至正规写字楼,也将自身的定位由“推手”演绎为“策划人”,朝着专业营销顾问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为了推广公司,“炒作教父”可没少动脑筋,而他看似“与生俱来”的炒作能力在这时更发挥到了极致。当年2月8日,资金、人脉甚少的陈墨在天涯社区的“创业家园”版块发帖――《创业童话:一年从三万到一千万(连载)》,称将会连载这个日记一年。在线记录他如何在一年时间内,用3万元赚到1000万元。帖子一经转发便受到了很多网友的跟帖,评论也褒贬不一,有人与陈墨一样看好网络策划的前景,并对他的能力和名气表示肯定;有人则直言陈墨堕落了,全然变成了炒作专家。
陈墨对此不加辩论。“发帖的目的其实只是赋予自己信心,扩大公司的知名度,也在一定意义上鞭策自己服务好客户。”陈墨轻描淡写地谈到,虽然2007年底公司未能挣够1000万,但也有500多万,是个不错的起步。2007年6月,陈墨的公司成功策划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百事七喜“我柠你笑爆MV擂台之草莽英雄会”网络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知名度,也推动了公司业务的发展。然而,由于公司规模的急剧扩张,以及业务往来上存在着巨大的欠款漏洞,公司账面余额曾一度只剩下5000余元,且不说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营,就连员工的工资也无法发出,许多人才也就此流失。就在公司陷入极度困境的时候,淘宝网业务的到来再次为企业注入了新的血液。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他并不是一个屌丝男,因为他虽然不是很帅气,但是至少五官长得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他虽然没有高富帅那样的家庭背景,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自己命运的改变。他曾经也渴望高富帅的生活,但是他知道高富帅的生活不属于自己。只有不断地在这个城市中挣扎、不断地在这个城市中努力打拼才属于自己的生活。
他有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名律师,他很爱看书,每天都坚持学习。因为他想提高自己的文凭和丰富自己的内涵,他知道在这个社会上,学历还是一块敲门砖。他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就是上网写东西,尽管有些人嘲讽他写作水平连高中生都不如,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仍然在空闲的时间坚持写东西。因为他相信总有一个人会喜欢他写的东西,因为他写东西从来不做作,也不用华丽的辞藻去修饰,他只是写自己对生活感悟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他很渴望拥有一个喜欢他的女朋友,希望与自己喜欢的女孩演绎电视剧里才有的美好画面。可是命运好像总是捉弄他,他喜欢上的女孩不是名花有主就是心有所属。他总是把美好的爱情去想象,他把想象好的爱情故事情节用文字来描述,也许只有这样他才能给体会到爱情的悲欢离合。他虽生的男儿身,但内心和女孩一样细腻,性格总是那么多愁善感,触景伤怀。
关键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养,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同志指出: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又是决定青少年强弱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眼中的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外来事物的“精华”与“糟糠”同时冲击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加之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些成年人被物欲所困,眼睛只向钱看,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不负责任的问题时有发生,多元化的道德标准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未成年在思想上产生了困惑,何去何从成了每一个未成年人面临的严峻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认真思考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首届环境,首届环境是不容忽视的。而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真正地落实德育工作。与此同时,必须改变社会教育大环境,加大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力度。只有三者结合,三位一体,共同促进,才能形成合力,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一、首届环境不容忽视
孩子一出生最先接触的就是家人,家人的言谈举止、行事做派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自私和冷漠,只知被爱,不知爱人,和家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家长因为家里就这一个独苗,千方百计地让这个独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也不让孩子学着做,书包也得家长背,受一点屈儿也不行,不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却把老师当保姆。有些家长不懂怎样教育孩子,认为小孩子不懂什么,太小不需要教,骂人就让他骂,打人就让他打,撒谎、抢别人的东西都无所谓……如果这些行为不加以制止,就会使孩子的不良行为、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还有些家长不注重提升自身素养,还总是让孩子不要跟他学,这跟掩耳盗铃没有太大的区别。另外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和自己无关,都是老师的事情。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了解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影响孩子一生。如果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能肩负起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每一位父母都能自尊、自爱、自律,努力成为未成年人的道德榜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就能得到有效改善。“养不教,父之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些古训要求家长应当承担起这“启蒙导师”的责任。每一位家长在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都应深刻反醒,为人父母的应该怎样做,而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学校教育上。
无数的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然而一些家长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却往往只是专注于学习成绩的高低,或给予吃好喝好上个好学校就行了,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状态引导,从而易导致未成年人的片面发展,人格扭曲,这是家庭教育上的失误,是父母教育的失败。常听有媒体报告,某某学生离家出走,某某学生自杀……如此宠儿,不愿去感悟人生真谛,却选择对家庭的背弃、对生活的彻底放弃,究其原因,有社会的消极因素,家庭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父母的辛勤付出和热切的期待,得到的却是如此伤心、如此惨烈的回报,令社会各届人士为之惋惜,令所有的家长灵魂震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元素,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办好家长学校。我们学校就特别重视这方面,不仅办了家校导报,还给家长们创造学习、讨论的机会,成立了家校互动网站,有问题可以随时沟通。正是这样的做法使家长们能够配合老师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正面引导孩子,使孩子在愉悦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二、学校德育落实到位
学校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乐园,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教育永远都是以德育为首,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了解的,但是能不能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德育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学生文明素质为重点,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重要作用。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每年的三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一进入三月份,学雷锋活动便全面启动。了解雷锋,学习雷锋事迹,学唱雷锋歌曲,学习雷锋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下来读给老师同学听,学雷锋之花遍地开放,激发了学生们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学校重视养成教育,确定了养成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学校还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还广泛开展了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规范为目的,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尊老爱幼、团结友善、勤俭节约、自立自强、敬业奉献、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等良好的道德修养。学校还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我们学校每年都要评选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树立典型,召开师德汇报会,号召广大教师向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学习,引导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树立服务意识,激发工作热情。
三、社会环境需要净化
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未成年人的思想还很不成熟,非常容易被诱惑,保护未成年人,努力为未成年人创造有正气的社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近几年,电视媒体经常报道,一些危害未成年人的事情时有发生,人们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如网络游戏在中国迅速发展,成为许多未成年人喜爱的新兴休闲娱乐方式,而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有95%是以暴力和打斗的主要内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受暴力等不良内容侵害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政府部门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创作、开发和推荐”适时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产品,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2005年8月5日,文化部正式公布了一批适时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产品,旨在引导未成年人的网上娱乐活动。制定网络游戏的国家强制标准,引导网络游戏企业合法有序经营,指导学校、家长帮助未成年人健康娱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孩子是有游戏天性的,网络游戏既然不可扼制,那就要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这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
学校和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这个家庭中的主要单位就是班级,班级在老师的带领下负责全班学生的德育塑造、知识传递,所以很多的班主任都实施一种形式管理班级,那就是班会。班会是全体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德育反思的机会,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途径之一。因此,班会应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收到德育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社会上由于实施市场经济,社会风气趋于金钱化,很多学生的家长受着社会风气的影响,缺乏信仰、思想颓废。学生是来自家庭中的成员,父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思想、思维、心理素质等都和家庭息息相关,所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摒弃空洞的说教方式,开展扎实有效的班会,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渗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针对小学生对电子游戏成瘾的现象,开展“走出虚拟世界”的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给学生播放玩网络游戏导致儿童受伤害的案例影音资料,让学生分析和讨论玩电子游戏的害处,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远离网吧、远离网络”承诺签名的活动。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的倾向。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学校规章制度,邀请法律工作者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图片展及听取少年犯的报告录音,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犯罪。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其中的人文性教育中就包含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教材文本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性和道德性,就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途径和内容。新时期人才培养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学生素质的提高,那么思想道德教育的提高才是关键也是前提。文以载道说明了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道理。“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说的也是文中有道的意思,这说明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和重要的本质联系。教师应该利用语文教学的实践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教育方面具有的得天独厚作用。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把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作为关键内容进行实施,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所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教书育人是关键一环。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是经过教材编委们严密筛选而确定的。因此文本内容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连带着也要学习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和做人的道理,感悟和学习文本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文道结合、文道统一,实时、有效、高效地进行德育教育和德育渗透,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同时进行,并能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德育观点和行为观点。比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通过对一些边塞诗词的学习,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对自然风光描写的诗词学习,感染学生热爱自然,提高生活品质,陶冶学生灵魂和性情;通过那些励志性的诗词的学习,感悟生活带给人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关键词】 医学生 生命意识 培育措施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医疗服务质量却始终难以适应患者需要,医患关系愈加紧张。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缺乏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对生命意识的基础培养,导致一些医护工作者人文素质的欠缺。医疗服务和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这就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培养尊重人、尊重生命的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医护人才。[1] 同时,各类院校的许多大学生承受不住压力选择放弃生命,这些漠视生命的事件,也给我们的生命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既是医学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
1.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
一般来说,生命意识包括浅层次的生存意识和深层次的生命价值意识。就生命的本体而言,是指生命的物质形式和感望;就生命价值而言,是指为了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而达到的生命理想境界。[2]因此,学生的生命意识,一方面表现为对自身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与感悟,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理想。从这两个层面来看,医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
1.1生命本体的异化。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的异化”的概念;时至今日,人的异化在现代社会更加严重。青年大学生日益成长为“快餐文化”的一代,他们无法理解现实中的许多矛盾,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从而导致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具体表现为:一是漠视生命,暴力伤害他人。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的暴力现象时有发生。据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3%的同学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3]二是否定生命,轻易放弃自我。目前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学生缘何自杀事件频发,本质根源还是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对自身生存和生存价值缺乏深刻的体认与感悟。
1.2生命价值的异化。一是丧失生命价值感。随着大学扩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昔日笼罩在大学生头上的光环已经不再,大学生不再是时代的骄子。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消极颓废、空虚无聊、虚度年华、精神荒芜的现象。有的学生将大学生活视为一场游戏,游戏生命;有的学生抱怨大学生活就是痛苦和无聊,消磨时光。这种种现象都是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感缺失的表现。二是丧失生命成就感。生命成就感就是人对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成果的感悟和体认,是人对生命创造性的认识和肯定。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对物质财富、技术力量、科学知识的追求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目的和生命的意义。但事实上,随着物质享受的日益丰富,人们尤其是有知识、勤思考的大学生群体,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生命实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未来充满了迷惘,直接表现为对生命成就感的丧失。[4]
2.医学生生命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2.1培育医学生生命意识是医学本质回归的需要。生命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和教育核心功能作用的体现,也是现实的需要。医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从古到今都需要得到人文精神的孕育。医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她的特殊性表现在多方面,最本质、最核心的则取决于她研究对象自身的特殊性。随着人类对医学发展更为理性和全面的认识,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将“人”确定为医学关注的真正核心,健康与疾病只是人的生命延伸过程中所伴随的现象。正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5] 医学本质的回归呼唤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培养医学生对人性、情义的感知,尊重人的尊严及追求人的完整性,培育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以此为基点来执行医疗任务,解除患者的痛苦。[1]
2.2培育医学生生命意识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需要。1988年召开的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宣言:“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作为临床医生,其知识结构的构建取决于医学教育目的,而医学目的的多重内涵,自然决定了医学知识结构的多维性及多层次性。
要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必须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医德培育与技能培养3个方面的结合,并以此丰富医学人文教学的内涵。当代医学生是祖国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通过开展生命意识教育来引导医学生理解人生,体悟生命,培养高尚的医德是实现医学教育目的的需要。
2.3培育医学生生命意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医患关系是个热点话题。看病难、看病贵、医疗纠纷、“医闹”事件等是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写照。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的医学模式忽视了生命意识培养,过分注重了“人生的病”而忽视了“生病的人”本身。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它虽然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个和谐的人格。”医学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医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层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需领悟“仁心仁术,悬壶济世”所昭示的真谛,领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所肩负的责任。因此,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来逐步培养医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他们真正“以病人为本”、尊重病人的理念,才能切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医学生生命意识的培育策略
新形势下,大学校园加强以生命意识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对未来将成为医护工作者的医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研究,深入探索加强医学生生命意识的不同途径和有效策略。
3.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营造医学生生命意识培育氛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帮助医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医疗卫生人才的目的,可以从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开展生命教育,传授给学生一定的伦理规范、心理知识、交往技巧的策略等等。通过教育,帮助医学生在认识层次上提高对生命的体悟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医学院校要注重通过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舆论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育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校园极力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多途径、全方位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培育尊重生命、关怀生命的校园氛围,达到潜移默化地培育医学生生命意识的目的。
3.2以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为核心,打造医学生生命意识培育主渠道。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让生命教育走进大学课堂并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医学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需求,以公共课的形式设立贴近学生生活的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生命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切实发挥生命教育独立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命意识培养功能,科任教师在各课程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专题活动,形成灵活有效的生命教育形式,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
3.3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帮助医学生体验生命情感。杜治政教授曾明确指出:“医学不仅表现为一种知识,而且还表现为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实践”。医学院校要充分重视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训的培养医学生生命意识的有利条件和天然优势。一是医学专业课程天然蕴藏着大量的生命教育内容,这些内容能够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如动物实验课程,教师应该起必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人性地对待动物,对实验后处理的动物实施安乐死。二是在医学生实习前进行生命关怀教育,带着“挽救生命、呵护健康、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意识踏入临床实习岗位,以此为前提形成融合一定的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宗教、法律等多重要素而形成的以倡导医疗活动的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精神为本质内涵的医学伦理规范,构成医学生临床实践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法则。[6]三是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该增强情景体验,使医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并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其临床医疗行为中。通过体验式的临床实践教学,使医学生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切实培养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生命成就感。
当然生命意识的培养,除了学校教育外,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因此,还需要家长构建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更需要积极优化的关爱生命、尊重人生的社会大环境。只有形成和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为一体的教育合力,营建完善的生命教育网络,医学生生命教育才能形成持续长效的运行机制。
参 考 文 献
[1]林田恩,王健萍.论新时期医学生悲悯意识的培养[J].中外医疗,2009(18).
[2]路晓军.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9).
[3]周晨.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探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
[4]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4).
一、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空白或不全
近年来,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许多农村学生父母纷纷外出打工,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全。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家庭中有56%的学生父母双双常年在外打工,这部分学生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由他人代为照料。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缺位及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自身素质太低,造成农村家庭教育空白或不全。部分留守孩子沾染上了逃学厌学、网络、电子游戏、暴力等。
2. 漠视家庭教育,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
农村隔代抚养孩子的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只管供给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而对孩子的学习则很少过问,放任自流、娇宠至极。
在被调查的100个家庭中,有些家长闲暇之余不是教育孩子,而是不避孩子忙于看电视肥皂剧、上网聊天、赌博、发微信等,给子女学习、成长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直接影响。有些孩子学习不好,聊电视剧情却是“活字典”“全剧通”。在访谈中一位妇女说:“我看电视,她(这个孩子只有11岁,上四年级)作业不做也跟着看,我也没办法……”像此等家庭,教育从何而谈起?
3. 农村家长没有阅读习惯,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因为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买书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长闲暇时,不是上网,就是打麻将、看电视。
二、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1. 加强家长教育,让孩子有人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针对许多农村家长对教育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学校(包括幼儿园)承担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是最为合适的。国家对此也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国务院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了“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和理论研究。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保育、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因而,学校利用学习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等有利条件,通过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家访及开放日、家教咨询等面对面地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还可通过家校联系册、家长学校网站、QQ群、微信、组织看家教录像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2. 拓宽书源渠道,让孩子有书看
(1)宣传发动,争取家长配合。“少喝一杯酒,让孩子拥有知识的海洋。”“少抽一包烟,给孩子一本好书。”“今天给孩子一本好书,明天还你美好人生。”“学好语文――三分师教好,七分靠看书。”“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宣传入心、入脑,很多家长心甘情愿到书店为孩子选购合适的图书,到邮局为他们订阅优秀报刊,使孩子有好书、好报看。
(2)图书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我不但发动学生买书,而且要求孩子每天至少带一本好书到校与其他同学交流。图书交流既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生与生的协作、交往等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此外,每隔一段时间,由教师牵头,孩子参与,我们班主动跟学校其他班联合举办“换书看”活动。
(3)网上浏览,捡漏废弃旧书。农村家庭储书量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阅读量。针对各个孩子的不同,我向已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同学介绍一些著名的少儿网站,如:创新作文网、读写天地、童话网、佳佳图书网、红泥巴村、书香缘……鼓励他们课外上网阅读,广采博闻,扩大阅读量。同时,我带领有兴趣上废品站淘旧书的同学去捡漏。废品站的书往往是按斤论价的,价格比书店新出的书便宜好多倍,里面内容却照样丰富多彩,不亚于新书。如《三字经》《呐喊》《日本沉没》《吹小号的天鹅》《格列佛游记》《冰心全集》以及各种早期出版的作文书,它们带给我们的惊喜不亚于新书。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啊,只要是好的文章,别人读过的书旧点何妨;只要是好的书,偶尔充充破烂王,倒也其乐融融。
3. 立足农村生活,让孩子有话说
语文,源自生活。口语交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由于农村人际关系良好,相互间不太设防,家里的鸡鸭、猫狗自由出入。小孩子也常串东家走西家,自由自在。所以农村孩子虽然见大世面不多,但与人交往却不少,农村生活为孩子搭设了良好的口语实践的平台。结合农村孩子词汇量贫乏(限指方言外的语言),我们除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要求孩子用普通话交流,而且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用学过的词语表达农村生活,甚至创设情境让孩子乐说、想说、会说。网络中贴近农村好的口语片断、视频甚至远在他方的网友,都可供农村孩子揣摩、模仿、学习……我常常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角色。如教《找春天》一课,上课伊始,我先利用网络找到具有鲜明图画、生动活泼的课文情境朗读软件,让孩子闭着眼睛美美倾听课文朗读N遍(以孩子要求为准),再把软件中的声音隐去,让孩子观看播过的无声视频,并衬上流水潺潺、百鸟欢歌、花红柳绿、绿草如茵的背景……课堂上将农村生活情境再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教师适时地要求学生复述刚才的画面,活学活用课文朗读中的优美词语。这样的“揣一揣,模一模,学一学”的教法,既减缓了农村孩子口语表达的难度,也使口语交际任务更有实际意义。
4. 亲近乡土文化,让孩子有料写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既有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又有恬静闲适的农家生活情趣。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间传说……这些都可以作为孩子习作的素材。如孩子从小就目睹父母干农活、做家务:如播种、插秧、耕耘、收割、种菜、施肥、浇水、治虫;采摘蔬菜、水果……养猪、喂鸡、放羊……孩子稍大就跟着父母学着做,再大点的孩子理所当然成了父母的帮手。农村孩子的劳动实践,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只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收集、分析、利用,就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感悟淳朴的乡情,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平时,我们通过访农户、读农谚、问农时、干农活、学农艺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浓浓的“农”字氛围中,感受和表达实实在在的农村生活。从农村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接地气”、动人。如“中午,几只小螃蟹在热得发烫的沙滩上比赛吹泡泡。噗噜噗噜,噗噜噗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学生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