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修养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人文素质培养 本体价值 客体价值 社会价值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人格、气质和修养方面的内化,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①包括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哲学历史修养、文学艺术修养等。近年来,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虽然在不断推进,但改革的实效性却不尽理想,表现为国民的人文素质整体提高不够,究其原因,莫过于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应试教育使旨在提高道德、哲学、艺术、文学等修养的人文素质教育走向式微。而事实上,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行不但能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且还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更是无法取代的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里更具创造性,还能使其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更有理想和洞察力。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一直以来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受益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对于高师声乐专业课程的一个基本认知在于,它不仅仅是为大学生谋生服务的技能课,更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学科。在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所体现的价值在本文可以归纳为主体价值、客体价值、社会价值三大方面。
一、在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价值
人们往往视声乐为天分基础上的专长,因此,声乐教学一般也尤其重视技巧、音色等方面的专门训练,练声、演唱成为日常学习的主要内容。但遵循声乐教学的一般规律,声乐素质是离不开人文素质的,如果离开了人文素质,声乐教学就没有灵魂可言。人们通过歌唱实现生活审美、情感沟通与精神共鸣,通过歌声给他人带来精神愉悦。但一个人的嗓音再好,演唱技巧再高,如果没有富含在音乐中的思想与情感,艺术感染力就很苍白,也难以实现声乐的价值。换言之,一个人的声乐素质也就是其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声乐教学本身的题中之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首先体现出主体价值,这一主体价值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来加以引导来实现的。
首先,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案例作品必须进行人文内涵分析,获得对优秀作品的深刻理解。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的声乐教学不是简单的概念化、具体化、形象化,而是理念、思想与音色、歌唱、伴奏的融合化。伟大的声乐作品必有伟大的意蕴,比如具有史诗性的、影响巨大的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气势宏伟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其中的《黄河颂》深沉浑厚,《黄水谣》清新优美,《黄河怨》凄美悲愤……教学时不能仅进行声乐作品中技术性的教学,还必须感悟作品内含的思想与历史,方能得到作品全部的音乐魅力及价值。
其次,在对学生的声乐训练中,必须将演唱情感纳入教学范畴。
技能技巧只是一首歌曲打动人的技术条件,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灵的歌曲最需要的是美好情感的投入。嗓音好并掌握歌唱技巧的人很多,但嗓音好、有歌唱技巧并懂得用心灵去歌唱的人却比较少,这正是歌者与歌唱家的区别。歌唱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是声乐理论课或者声乐赏析课,而是声乐的践行课。声乐教师往往容易将教学的重中之重放在纠正学生的发声、运气等方面,而忽略了对其演唱情感的引导,殊不知这是很大的一个疏忽,因为如果歌曲没有情感导入,唱出来的歌声就只是好听而不感动人,只有演唱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心灵的歌声”。而情感的张力如何要看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也就是对歌曲的人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如脍炙人口、影响世界的《国际歌》,因为饱含着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民幸福的坚决争取,从而表现出悲而不怆、低而不沉、雄壮有力的声乐魅力。如果演唱中不能投入这样的情感,就谈不上什么演唱效果。说到底,教师的“声乐教学”中必须渗入“情感教学”,而演唱一首歌曲的情感,最终还是来自于对歌曲的人文思想的理解与吸收。
可见,声乐是一门声音技能与人文素质相融合的艺术,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声乐教学的一个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声乐专业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声乐教师不单单要掌握规范的、系统的声乐技能技巧及教学方法,还需要尽可能地广泛吸取各类艺术知识,涉猎各类相关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等。可见,声乐教师备课既要备“技能”,又要备“人文”。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一定是一个能够发挥出声乐人文价值的教师。
二、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客体价值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声乐教育本身的内容是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体现主体价值,但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声乐技能、音乐审美能力与未来声乐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与辅助手段,又体现出客体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精神;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38-01
人文素养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1 珍视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养的内涵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2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表现文章“留白”,促进人文素养的内化和提升
马克思关于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教育要保护人的天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促进生命的全面升华。因此,语文学习就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语文教学中,要把阅读作品与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在阅读与实践的相互消融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重要内涵。真知识是从社会大课堂中获得的,真性情是从生活实践的感悟中陶冶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善于找准文本的“留白”,还要根据作品“留白”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才能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链接点,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生命的全面升华。通过对文本内容多角度的思考,完成了文本的人文精神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与内化。
3 营造宽松氛围,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转变为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心境,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要对学生多关心,多爱护,通过细微之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型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尽可能给学困生以发言的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上付出的努力给予真诚的鼓励,营造宽松的研讨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在研讨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体验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行动。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人家读一读行吗?”等充满爱心言语,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
加速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除背诵古诗之外,加大背诵量,尽量超过400万字。“厚积而薄发”,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不限于教科书,不限于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甚至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它包括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竞赛、夏令营等,也可请上家长参与评价。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5 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对人性的教育,是在高度重视和关注人的思想态度的基础上,促进人性境界提升、推动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一种教育,其研究和关注的具体内容包括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自由与平等问题。人文教育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完善的人格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文教育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会珍爱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人文教育不仅重视由内而外的文化生成,还注重对人的个体关怀和思想启发,使人在学习中理解并重视生命的意义,始终给社会和他人一种人文关怀,能够理解并尊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他人和社会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美好心灵去体会。初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将人文教育中的科学、自然理念与初中美术教育的理念相融合,让学生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提升人文素养,又通过人文素养推动初中美术教育的学习,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二、人文教育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融合途径探析
1.初中美术教师要注重自我积累人文素养
初中美术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身人文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不同途径实现自我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好地影响和教授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要求就是要培养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不断追求人生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境界。初中美术教师要想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就必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对多种学科的学习。初中美术教师除了学习好专业的美术知识外,还要掌握诸如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学科的文化内涵,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知识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提高教学热情,增强思维活动能力,以激发学生的美术灵感,并以自身行为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美术和人文思想追求,用自己的言行和魅力征服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觉提升人文素养。
2.初中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美术文化的渗透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初中美术教师重在对学生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渗透,没有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美术文化情境和氛围。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实践中,初中美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美术个性,创造全方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在教授外国雕塑作品赏析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经典雕塑作品多方面感受,让学生主动寻找雕塑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从雕塑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始终处于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通过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熏陶,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范围。
3.创造人文背景的情境设置,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语文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不仅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丰富资源,而且在教育形式上“润物无声”,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但在教学中应注意不可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说教课,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能忽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学本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古往今来,无不把医学视为仁慈之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特殊群体,既有医学院校的基本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又有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医学教育相比,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往往过于重视“就业导向”。这种人才培养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岗位知识“必需、够用”,突出专业技能训练,淡化人文素养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很难用科技来弥补。”可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著名语文学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丰富的资源和独特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挥语文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1语文课程提高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优势
1.1语文课程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丰富资源人文素养是人们关于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素质和修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1]。相较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其他人文课程,语文课程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如《论语》《孟子》中“择善而从”“身正令行”“言必信,行必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渗透着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美德教育;《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出旷达洒脱;闻一多的《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通过论述对待职业应该持有的责任心和兴趣,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培养敬业精神。《敬畏生命》指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石缝间的生命》展示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石缝间的生命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语文课程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是其发挥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基础条件。
1.2语文教学“润物无声”,能够潜移默化提高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滑,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下、内在学习动机不足,使得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难度加大。同时,高职医学生多处在青春发育后期,思想尚未成熟,行为相对幼稚,对人生、社会缺乏理解和认识,崇尚自由,反感约束,排斥单一的思想灌输和道理说教。相较于其他人文修养课程,语文教材精选的均是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人性。依托这些作品,能很快让学生进入“美”的情景,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精神的楷模和道德的榜样。这种不从正面切入而是曲径通幽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感受和领悟的空间,更易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这种“润物无声”的效果,是抽象空洞枯燥的说教和命令式的训诫所达不到的。如《最后一片叶子》中,患了肺炎的琼珊把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作为生命的守托,看着叶子一片片飘落,她绝望地想,等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自己的生命也就去了。然而,同患肺炎的老画家贝尔曼,在最后的那片叶子飘落的晚上,顶风冒雨为琼珊画上一片树叶来伪装成最后一片树叶,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贝尔曼老人最终与世长辞了,只留下了他这“最后的杰作”———一片常春藤叶子。这片叶子像一位神医,治愈了琼珊的肺炎,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贝尔曼老人善良的心灵,反射出伟大的舍己为人精神的光芒。学生读完课文着实为琼珊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艾的友谊感叹了一番,为贝尔曼的无私震撼了一番。学生体悟得越深,越能用人性的温暖去抚慰病人,进而树立责任意识。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形式的人文素养教育难以企及的。
2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2.1不可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说教课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既要完成字、词、语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积累、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提升人文素养。但是,如果篇篇课文、堂堂课都不顾字、词、语句、修辞、语法的讲解,过分注重挖掘作品思想内涵、人文精神,以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会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失去语文课原本的意义。
2.2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任何学科仅仅靠屈指可数的教学时数来圆满完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任务是不现实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外时间多是在网购、游戏、闲聊中度过,去图书馆看书学习者少之又少。如果语文教学增强互动性,让学生成为主体,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深化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日积月累,学生人文素养自然得到提升。
一、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涵义
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格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放在首要地位。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他们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那么,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就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阐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可以概括为“一观两情三感四态”。1.“一观”: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2.“两情”: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关爱人类命运之情。3.“三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4.“四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尊重、理解多元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的态度;天、地、人之间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高扬人文精神是历史教师自我实现的要求。历史教师是人,生活中的人,不是吞吐历史知识的机器,因此历史课总要深深地打上教师个人的烙印。对于一个热爱生活、酷爱思考的历史教师来讲,课堂就是他展示个人魅力的地方,他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无不源于他对历史的体验、认识。他的情感,他的生活观念,他的素养,甚至他的经历、爱好都将通过他对善恶美丑的臧否,对历史事件的点评等体现出来。这一切,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形成中的个性和生活观念发挥建设性作用。
2、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呼唤人文精神。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有半生不熟的社会经验,有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生活,渴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这些特点,使历史教育既可成为个人发展的有力手段,也可成为个人发展的巨大障碍。在中学各学科中,历史学科是能在课堂中更多地展示社会生活的学科,是能对学生进行更多的生活教育的学科。
三、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一、历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前提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意味着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
1.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力求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在这种“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
2.要加强人文修养,主要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加强理论的修养,特别是加强课堂教学艺术的修养。课堂教学艺术,最主要的是教学语言艺术。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得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激昂时,可以如大江东去,“铁板铜琶”,急风骤雨,震撼人心;深沉时,可以如“晓风残月”,春雨入夜,温文尔雅。
第二、实施有效教学,落实人文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看,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历史人物的教学过程中,唤醒个人的自觉意识,能够对人的发展有一份终极关怀。历史人物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有关星球的理论决不会成为星球的一部分;而关于人的理论却进入到人的意识之中,决定着他的自我理解,改变着他的实际存在。”在历史人物的教学中要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成败得失观来看待问题,注意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
2、在政治史和文化史教学中,发掘民族精神。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依靠科技实力,还仰仗人文实力,而且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往往还有赖于人文环境,此外人文实力还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风貌,反映了该民族精神成熟的程度。这在现代西方国家,诸如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无不如此。因此凝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就是历史教学注重人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3、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抵御物质主义的影响,为社会提供人文向导,灌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尝试让学生为经济发展进行人文设计。
关键词:人文素质 高职护生 培养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0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01-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护理工作要求护士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培养具有高尚人文素质的高技能型护理人才是护理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1 护士人文素质的内涵
护士人文素质是现代护理岗位对护士综合素质要求之一,史瑞芬[1]认为护士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文字修养;②人际关系修养;③伦理道德修养;④文学艺术修养;⑤文化传统修养;⑥理性思维修养。护士人文素质体现在护理职业道德、护士职业形象、人际沟通技巧及护士礼仪等诸多方面。
2 人文素质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研究显示[2],临床护理工作中,很多纠纷的发生并非技术问题,多是由于护士与患者沟通不良、服务态度欠佳、责任心不强、有意无意侵犯了患者的权利等原因所引起。若能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在护理工作中处处体现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患者的个人利益、人身安全和意愿表达,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爱,既能大大缩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避免发生许多护理纠纷,同时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还可以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决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
3 目前高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技术至上的观念在护理教育中根深蒂固,从学校到临床带教,仍然存在以疾病为中心,缺乏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问题。陈旧的护理观念和培养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护理岗位对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违背了高职院校以职业要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向卫生行业培养和输送大量护理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制定适应护理岗位要求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加强护生在校期间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4 有效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索
4.1 将人文精神充分融入护理培养理念。人文素质在综合素质中中处于基础地位,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在护理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形成充分体现人文理念,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护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内时间,尽早和尽可能多的以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形式安排护生接触临床,通过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使护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从而端正学习护理学的态度,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有效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4.2 调整现有人文课程教学模式。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特点,改革现有人文课程教学模式,使其成为高职护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 整合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资源。可将人文课程整合为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艺术修养和职业规划等模块,对接近和相似课程的内容和学时进行整合,既避免了知识的重复讲解又提高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效率。
4.2.2 遵循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人文课程,例如第一阶段:人文素质基础教育;第二阶段:人文素质拓展和提高;第三阶段:巩固人文素质及培养职业规划意识。若遵循以上循环递进的人文素质教育思路即可以符合高职护生职业素质发展规律又可以满足护生个人成长需要。
4.2.3 注重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引进和借鉴高质量教材,教材内容和编排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能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应增加人文课程的实践机会,例如利用课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人文专项活动[4],丰富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人文技能。另外,人文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灵活多变,改变文字考试的单一形式,加入对高职护生人文素质实践水平的评价。使人文课程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奠定护生人文基础,培养护生人文意识,着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功能。
4.3 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注重教学方式和建立良好教学人际环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人格魅力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和补充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素质,规范言行,教学中保持耐心、细致和从容不迫的教学态度,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5]。同时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例如举办讲座、情景教学、模拟训练、角色互动和课间实习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观察模仿、认识感悟、体验和实施关怀行为。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让学生在和谐温馨的人文化环境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并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形成对他人及将来对病人关怀的能力。
4.4 利用多种践行方式,树立高尚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提高依赖于积极地生活积累和行为养成,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例如组织学习护理行业楷模的伟大事迹,举行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节、“5.12”护士节、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等爱心志愿活动,以多种方式和渠道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感悟,使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成为培养护生人文观念和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载体,让护士在多种践行方式中积累积极的生活体验,树立高尚的人文精神,为护生进入护理岗位、顺利完成护理工作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史瑞芬,主编.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2] 包春艳,房民,包春雨,等.新形势下护理纠纷的防范与对策[J].中国医管理,2008,28(4):58-59
[3] 都东鸽.人文关怀在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2):187-188
[关键词] 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97-02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也要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体现科学化和人性化。因此,在培训护士专业技术操作的同时还要培训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护士的人文修养,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技术操作中,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人性化的护理,提升护理人性化服务质量,密切护患关系。
1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古人云“医乃仁术”,自古就有医学、人文和谐统一的思想。然而我国多年的护理教育过程中过多地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养,侧重专业素质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导致了护士的沟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相关人文素质较差[1]。表现为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缺乏人文关怀的护理,与患者沟通不良[2],不了解不同患者的需要和患者不同时期的需要,对患者的文化、信仰及生活习惯等缺乏尊重。据有关部门统计,4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与医护人员缺乏有关的法律意识,及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心所造成的。对患者和生命有爱心,理解和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才能体现“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才能缓解护患间矛盾,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2 在护理技术操作中注重培养人文素质
我们常说的人文素质,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由知识、观念、情感、能力、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环境的熏陶和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使之内化成为人的人格、修养、精神、气质,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一种基本属性。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中,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使其更为丰富,使人表现出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人文精神的体现及工作的目标在于工作中表现出对患者健康的关心,对患者人格尊严的尊重,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技术操作中,全方位地尊重患者的权益,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2.1培养人文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护士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照顾者,还充当着健康知识的宣传者、教育者,疾病护理的管理者、计划者、合作者,医生与患者之间和谐沟通的桥梁以及促进全民健康的指导者。因此,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用模拟病例的培训方式,设置患者不愿导尿,讨厌胃肠减压的案例,将关爱和尊重融入到护理技术操作的每个环节。如:操作前巧妙地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配合方法,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操作中,用真挚的语言安慰患者转移其注意力、观察其反应;操作后,交代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增强其勇气和信心[3]。
2.2营造人文氛围,塑造人文精神
将人文知识和护理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培训护理工作人文化的目的,工作中营造出对患者的尊重、关爱的氛围,塑造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首先,注重礼仪服务的培养,对护士的言行举止、着装、仪表仪态进行培训[4],请专职人员讲解、示范和培训,如接待礼仪、交接班礼仪、查房礼仪等,规范接听电话、入院接待、访客接待、操作流程用语,使形象意识、换位思维、文明用语融入所有的护理活动中,同时,在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注意使患者有一个相当封闭的空间,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提高自身人文精神修养水平。
2.3满足患者需求,密切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护理技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修养,把所学到的人文关怀的知识用到与患者接触当中,使患者的情绪保持愉快,工作中对待患者所提出的问题,能耐心仔细地做出解释,使患者感受到切实的爱护、关怀、理解、尊重,良性情感则促进沟通。在护理工作的操作过程中,护士耐心地把患者所表达的意见、愿望和需要,与具体的护理操作技术相结合,实现最优质的服务。患者的病痛是要靠护理技术操作来解除的,但同时患者的痛苦和心理伤害等不良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护理技术操作所造成的。此时就要通过护士的正确引导和关怀,来减轻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达到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操作和治疗的目的。有效的关怀能增强患者应对压力的适应能力,改善患者的舒适感,增加安全感,促进患者康复[5]。操作失误要道歉,操作成功要感谢,形成一种体现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以患者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使患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关怀和尊重。患者感受的关怀越深,其满意度就越高[6]。
总之,在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使护士在熟练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融入以人为本、奉献爱心的内涵,让患者感到温暖,和谐了护患关系,提高了自身修养,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远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13-114.
[2]王文生,邢艳会.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96-97.
[3]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7-118.
[4]吴清华.礼仪培训对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91.
[5]曾鉴珍.探讨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8):920.
关键词:人文教育 高职护生 对策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29―02
人类社会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护理学的发展,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深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当今社会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社会等全方位的连续的系统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操作技术,而且还要具备护理专业科学人文精神。
1 加强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
科学人文精神首先是著名科学家史家萨顿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一词,认为其不排斥科学,围绕科学而建立起对人性的关怀。它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手段,以人文精神为方向和目的;最终促进入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自身的进步。这也正是护理专业人文精神的实质。整体护理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病人为中心,而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在护理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护士相对稳定内在品质,加强她们自身理性、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修养,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因此,加强人文教育,符合当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趋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更符合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2 高职护理人文教育的现状
2.1 重视专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在医学领域内形成了技术至上的观念,在学校管理人员到教师,仍停留在“重专业素质教育,轻综合素质培养;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创新能力培养;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的阶段。由于现阶段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服务于人群数量庞大、医疗资源有限的社会,因此,护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训练等方面,阻碍了护理人文教育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护理教育面对的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上岗前需通过全国护士执照考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重视护士执照有关考试科目,缺乏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动机,影响了教学质量。
2.2护理人文教育实施欠规范。近几年来,人文护理教育日益受到各护理院校理念的上重视,关于25所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中,有93.3%的本科院校、91.0%的高职和专科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课程的比例,其中本科院校人文课程的比重为9.6%~16.1%,高职和专科院校约为11.8%~15.0%左右(2004)。而在实施环节缺乏规范性管理。有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往往根据自己目前的师资水平设置课程,带有随意性、主观性。在教学内容上,部分课程政治色彩较浓,内容比较陈旧,难以反映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而对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讲得不够,甚至不讲。在教学方法上,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教材的钻研,上课方法简单,以满堂灌为主,或由于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去体验护理人文知识的真谛,影响学生对护理人文知识的感悟和内化。在考核方法上以笔试为主,学生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注重考试分数,忽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3缺乏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师资。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既具有护理专业知识又具有人文科学知识,而护理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社科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知识。部分高职院校对护理人文教育重视不足,缺少对教师的培训,随意指派教师,导致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都存在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缺少人文素质与护理专业的融合,继而影响学生对人文素质的理解和认识,最终学习效果不佳。
3 护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具体对策
3.1促进入文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融合。在课程内容上,把现代化、国际化的科学知识与传统思想文化结合起来,把培养基本素质的公共课程与培养专业素质的人文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有知识层次又有思想内涵内容全面的学科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将人文学科整合到护理实践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在讲授人文科学课程时,要联系护理专业人文社会问题进行讲解;在讲授护理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科学理论,使学生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知识。如在基础护理操作中,融入人文教育,讲解导尿术时,注意减少暴漏病人的隐私及减少病人的痛苦;讲解运送手术患者上平车时,注重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学习护士的行为规范、护理道德时,应联系实际将医疗战线上的先进楷模事迹和因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缺乏、护理技术不过硬而引起的严重医疗事故的事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对护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判断真、善、美与假、恶、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护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护生义务感和责任感。
3.2加强人文师资的培养。人文教育质量的好坏,师资是关键。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提高人文教育师资水平的关键措施。学校要重视人文教育,送教师进修学习,护理专业教师进修人文学科知识;或是采取在职听课,人文学科教师补习护理学基本知识;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实施护理人文教育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要重视实习带教老师的培训。教师的医德行为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汕头大学曾就此对汕头和香港两地学生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58.3%的汕头医学生和80.8%香港医学生认为医生的榜样的医德教育效果最显著。各教学医院应该严格选拔带教老师,加强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加强院校沟通。学校可以组织带教老师进行有关《人文修养与护理》的专题讲座,使她们深刻领会到:护理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护士则是融知识技术和人文修养为一体的专业工作者。带教老师作为护理教育者,时刻牢记自己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规范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