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析心理现象范文

分析心理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析心理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析心理现象

第1篇:分析心理现象范文

【关键词】声乐演唱;紧张心理;现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66-01

在声乐演唱或学习中,人们往往关注演唱技能和技巧,却常常忽视心理对于演唱者的重要作用。心理状态是人对内外环境因素的反映。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除了应当具有美妙的声音和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外,还要通过大脑和耳朵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判断调整。演唱者在演唱时一旦出现紧张心理,其音准和音色都会出现问题。在声乐演唱中,只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高超的演唱技能相结合,才能共同完成一次完美的演唱。

一、演唱者表演缺乏自信,实践经验不足

紧张心理是影响表演者声乐演唱良好发挥的重要因素,特定条件和环境下紧张心理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找到产生不良心态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才能消除这些影响发挥的紧张心理,使声乐演唱达到良好的效果。造成紧张心理最重要的原因是演唱者准备不充分。仅依靠天赋和兴趣的演唱和经过严格规范训练的演唱具有很大的差异。歌唱能力和技巧的欠缺,会使演唱者对自己演唱的歌曲没有充足的把握,从而造成心理负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致使神情恍惚,产生紧张心理。许多演唱者基本功不扎实,在高音处理上声音控制无法达到要求,产生演唱心理负担。这些问题在演唱初级阶段比较常见。另外就是演唱者缺乏演唱实践经验。有些声乐演唱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好的先天条件,但是缺乏舞台表演经验,在舞台上表现紧张呆板、慌乱无措。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多参加一些比赛或演出活动,有了丰富的演出经验就能做到轻松自如的演唱。

个人的心理素质也会对声乐演唱造成影响。如果演唱者过于在乎演出效果,急于成功,就会产生浮躁紧张的心理。如果现场有专家或同行,演唱者的心理压力更大,越是担心和恐惧,在演唱中就越容易出现问题。还有一些演唱者过分强调细节,分散了注意力,从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中,影响演唱的正常发挥。

二、消除演唱中紧张心理,丰富舞台经验

增强演唱自信是在声乐演唱中获得成功的保证。演唱者要想在声乐演唱中消除紧张心理,达到一个满意的演出效果,首先必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演唱技能和自如的演唱技巧是出色表现演唱作品的基本要求。只有熟练地掌握演唱技巧,演唱者才有足够的信心,轻松自如地演唱,酣畅淋漓地表达歌曲中的情感,这是经过长期基本功训练才能达到的效果。声乐训练中的要素,都是要经过刻苦训练和长时间积累才能练就的。

其次,演唱者在表演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要演唱的歌曲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对歌曲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做到演唱时成竹在胸。演唱者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进行歌曲练习,认真对待每一个音符和旋律,注意节奏、音准和速度的把握,对歌词要做到烂熟于心,脱口而出。演唱者只有对歌词含义和思想情感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才能对歌曲的情感进行准确地表达。演唱者还要注意与伴奏的配合。伴奏能够烘托演唱气氛、丰富和声效果,对演唱者的演唱情绪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演唱者在选定歌曲时,不要单纯追求高难度、大曲目,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嗓音特点,以及演唱风格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易于把握的演唱曲目。

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有较为丰富的舞台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上尽情歌唱、轻松演绎。因此,演唱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踊跃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从中获得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演出积累经验。演唱者还要尽力为自己创造演出环境,要尽量争取比赛和演唱的机会。演唱者只有适应舞台,习惯并乐于与观众进行交流,逐渐积累舞台经验,才能消除声乐演唱时的紧张心理。

声乐演唱的过程时刻受到心理因素的控制,舞台演出的心理因素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加强。演唱者在注重技巧练习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心理素质,注重心理因素对演唱效果的影响。演唱者只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演唱技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完成一场成功的演唱。

参考文献:

第2篇:分析心理现象范文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传统的观念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冲刷,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电脑时代的到来,使部分孩子沉浸于虚拟的时代之中而不能自拔,“麦当劳”、“肯德基”潮涌而来,使孩子们越来越热衷时毫无营养价值的速成食品。

当我们静心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不禁发出阵阵的颤栗,做为未来主人的孩子们,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那日渐敏感的心在思考着什么?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不是理智的爱。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一环,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

处于成长关键的小学生面临着太多的压力和太少的理解,他们被过早地烙上了社会的印迹,纯朴、天真的心灵被抹上了一层阴影,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心理障碍,从而发挥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分析我校学生后认为,现今小学生(高年级)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或称心理现象。

(一)自我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 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

我班某位同学在班中成绩属于中等偏上,有一次讨论一道数学题目,几个同学都不约而同想到了这题的一个简便方法,老师请她讲解,她在讲解后他补充了一句:“老师,这题的解法是我先想到的。”同学们在课后指责她抢功,可她却说:“没有我,凭你们怎么会想到。”

分析该学生就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闭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分析该学生就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闭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二)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

某位同学平时成绩不错,学习也很用功,可从不愿帮助别人,老师有意安排他和一个成绩一般的孩子同坐,希望在学习上能帮助后进生,可他总是敷衍了事,同学来问他题目,他显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有一次,同学打电话问他索要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复习题,可电话里他很干脆地拒绝了他,说他要用。

分析该生的行为,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程,高度分工的时代不需要人们什么都亲自掌握,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像上面的那位同学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别人也不愿与他沟通,有什么复习资料自然也不会与他共享,他当然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孔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心理学认为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可我们身边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班上两位同学总是让老师和同学头疼,因为他们总是在别人犯错批评的时候幸灾乐祸,体育课上有一女同学在参加跑步时摔了一跤,脸上擦破了一块,同学们都围上去表示安慰,可他们却哈哈大笑,还一个劲地说:“活该。”有一次,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他们故意引盲人到一个石头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旁边的同学都指责他们,可他俩却笑着跑了。

分析以上两位孩子的行为,我们在气愤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悲哀。当今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苦难,我们的孩子们都不能去感受它,关注它,那么当苦难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这一切呢?

(四)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五年级的某位同学一直在班中担任要职,五下年级班委改选,他落选了,他一下子对前途失去信心,成绩直线下降。四年级的某位同学因一次考试成绩下降了许多,挨了老师的批评,逃学在家,经老师、家长多方做工作,才到校上学,可每次考试,他诉说总觉得头痛。

分析以上的几个同学,缺乏耐挫折力,在他们的过去有了太多的一帆风顺,一旦遇上磨难,哪怕是极其细小的事,也变得手足无措。这样的孩子又怎么指望他们将来搏击风浪呢?

做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我们在分析了以上的几种心理问题后,将不得不慎重考虑其解决方法,虽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应是浅层性的,但处理不妥当将会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笔者认为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一)教会学生心中有爱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失去了爱,世界将一片灰色,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爱就是宽容、理解、关心。学会爱人,就不会以自我的好恶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教师可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用自己的真情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乃至陌生人。

(二)教会学生心存感激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对方产生好感,这是感激。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在别人的帮助下生活,有些体会出来了,心存感激,有些体会不到,也许还会产生各种报怨。教会学生对周围的人们常存感激之心,那么他们就会与周围的人们和睦相处。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思考:在你觉得轻松时,说不定有人在为你负重;在你学习取得进步时,说不定有人在为你祝福;在你享受生活的快乐时,说不定同时就有人在为你付出辛劳……教会学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

(三)教会学生坦然面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个成才的人都经历过许多的苍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笑对人生,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教师应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合人意之时,相信这是对自己的磨砺。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远足、军训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困难,同时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会达观大度。

第3篇:分析心理现象范文

[关键词] 管理者心理 企业管理

一、“盲目多元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近年来,新创的网络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诞生。新创的网络企业在成长到一定阶段,有的企业就会出现 “盲目多元化”现象。 具体表现是:企业同时开展了很多项业务,但没有哪项业务能真正产生效益,就像撒胡椒面一样,撒的东西很小很细,撒出去就看不到了;事情作了不少,时间花了不少,钱花了不少,但收益甚微。

例如:某网络企业就出现了上述问题的教训。该企业定位于近年来的热点题材“网络传媒”。但该企业的产品线拉得非常长,其产品包括了四五大类,每个大类下又开展了多种具体业务,共计十多种各类产品。由于各个产品差异很大,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比较少,所以在经营上每个产品基本都是“各自为站”,经过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处于停滞状态。在老产品停滞不前但又不明确不再经营的情况下,又盲目推出新产品。使得企业经营重点不断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频繁,人力资源不能相对稳定,企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

1.具体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分散,导致企业每个产品都缺乏竞争力。盲目多元化问题与恰当多元化运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查,迫于无奈使得产品越来越多,产品之间无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关联,即使企业总体的资源比较充裕,由于产品过多,具体到每个产品的资源非常有限;导致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的紧缺。同时由于盲目地运营多个产品,公司管理层对每个产品投入的精力也非常有限,在一些产品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合理决策。而恰当多元化运作,是企业管理者把握好大目标的情况下,相辅相成地开展多项产品,达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推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赢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每个具体的产品都有数量众多的竞争对手,盲目多元化的产品得不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结果必然缺乏竞争力。(2)目标分散,导致组织整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的重要性毋庸质疑,而战略传递的重要性也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很多现在很流行的管理工具诸如KPI(核心关键指标);BSC平衡计分卡等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向企业员工传递战略目标,让所有员工很清楚自己的具体工作对企业的贡献,并向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努力。而盲目的开展多项业务使得企业战略变得模糊,负责不同产品的员工目标大不一样,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互相之间也缺乏沟通,企业整体战略自然是难以统一。(3)产品更换过快,组织结构不稳定,组织内部人心涣散

为了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够赢利的产品,企业不断寻找、尝试新的赢利模式,经常会推出新的产品,但产品推出的越多,组织机构变化越频繁,反而增加了新产品日常运营方面的开支,形成了恶性循环。产品推广不力致使企业员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二、从管理者心理学角度分析“盲目多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企业前期资源整合工作非常出色,同时企业管理层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经营经验,出现盲目多元化问题,应该不是管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而应该考虑的是管理者心理层面的问题。下面简要分析。

1.从管理者的决策方式分析。众所周知,决策是管理企业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决策而言有多种方式,其中最涉及管理心理策略的可分为:个人决策、参与决策和集体决策。个人决策毫无疑问是一种专制方式,直接依赖于管理者的本身素质;集体决策方式容易产生三种消极心理现象,即从众思维、小集团意识和某种极端性倾向;参与决策方式比较符合管理心理规律,不仅能激发参与决策者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吸取决策参与者的智慧和增强领导者的群众观点。上例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产品的运作和管理过程中,没有采取以上较好的决策方式。

2.从目标任务的角度分析。管理好一个企业,最中心的原则是目标任务。企业经营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立竿见影,迅速见效的事是极少的。每一个成功的赢利模式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需要管理者有面对困难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在确定经营目标之后,就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下去,纵有千难万险,也不轻易改变初哀,带领员工战胜逆境实现目标。如果没有这份坚持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搜狐、新浪、腾讯、分众传媒等等大企业。例子中的企业管理者似乎缺乏这份坚持的心理,运作产品过程中没有不断推陈出新坚持到底,而是半途而废节外生枝,造成盲目多元化。

3.从双赢、互利的角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明确的提出,为了实现企业目标,除了满足明显的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之外,还有许多团体的利益必须得到满足,其中很重要的几个团体就是企业的顾客、企业的合作伙伴和企业的员工。某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三句话:“对得起合作伙伴,对得起顾客,对得起员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保持与他人合作的心态,坚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心理尤为重要,是自身产品常胜不败的保证。例子的企业管理者在作决策时恰恰忽略了上述几个利益团体的利益,草率的终止产品是对合作伙伴和顾客的伤害,随意的组织结构变动、频繁辞退员工使得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管理心理学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特别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心理,避免盲目多元化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4篇:分析心理现象范文

【关键词】幼儿入园 亲子分离 焦虑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8-02

好像是一眨眼之间,孩子已从呱呱坠地到了要上幼儿园的年纪了,幼儿园生活如期而至,就像孩子们的成长一样,家长们既满含期待,又满怀忧虑。

对大多数幼儿来说,3岁左右就要离开父母,离开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到有着一定规则的集体中生活了。幼儿第一次长时间与主要抚养者分离,离开家庭进入到幼儿园小班进行游戏、生活时所表现出来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正常的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大声哭泣、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静坐、不正常进餐及不正常午睡等一系列心理和行为表现,就是入园分离焦虑症[1]。入园分离焦虑症几乎是所有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面临的问题,每年九月份新幼儿入园,幼儿园小班总能听到幼儿此起彼伏的哭声,这种情况少则持续两三天,多则持续一周甚至更久。如果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时候不能重视并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幼儿情感上缺乏支持,造成今后入园难,进而影响幼儿的成长。

一、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上幼儿园了吗

现阶段我们国家普遍规定幼儿入园年龄为2岁半到4岁,这是有其科学依据的。首先,孩子们身体免疫力有所增强、独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显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此时为孩子社会性发展敏感期,也是求知欲最强和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把他们送到幼儿园去学习,多接触人,接触各种事物,语言会发育得更好,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孩子一到2岁半都已经准备好了,要知道孩子之间发展的个体差异很大。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已经具备了入园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判断:

1.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即孩子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理解他人表达的内容、遇到困难能够寻求帮助。

2.交往能合群,即孩子喜欢与他人交往,并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遵守规则。

3.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园里新奇有趣的玩具,充满童趣的环境,能够让幼儿产生上幼儿园的兴趣和欲望。

4.生活起居有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按时起床、睡觉、午睡,会使用勺子就餐、穿脱衣物、盥洗、收拾玩具等。

二、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症

上幼儿园后,孩子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交往的对象变了,一日的生活内容变了,规则代替自由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

对于幼儿来说,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是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表现与否取决于母亲是否离开。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发现幼犬在类似的情境中会发出消极情绪反应的声音,“许多动物都对特定的、熟悉的生理环境形成了情绪上的依恋―他称这种现象为最初定位。”[2]皮亚杰认为,人类婴幼儿约在出生后两年形成永久性客体知觉,即知道客体消失时并非不存在。可是幼儿为什么还会再妈妈要离开时大哭不已呢?根据弗洛伊德的“倒退”现象来解释,即幼儿在陌生的环境里产生了“倒退”,认为妈妈走了,再也不会出现了。其实除了产生“母亲走了,再也看不见”的“倒退”现象以外,幼儿伴随哭闹还产生了其他一些可以观察的倒退现象,例如吸吮手指、尿湿裤子、绞弄衣角等行为[3]。这些都是新入园幼儿的正常反应。

家庭因素是影响孩子焦虑的关键。一方面,家长的素质不同,育儿观念和方式也不一样。很多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入园以后的教育,实际上0至3岁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期(3至6岁)是幼儿身体发育习惯养成、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缺少对这一时期幼儿身心发展和规律的认识,面对孩子入园时的分离焦虑,会显得手足无措。我们看到,入园前家长帮助孩子做好各种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的,往往很容易就能平静下来;而有些家长对孩子似乎是放不下,离不开的状态,甚至看到孩子哭也跟着一起哭,这无疑加重了孩子的分离焦虑。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工作压力和父母教养经验的缺乏,很多家庭照看孩子的重任都落在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造成隔代抚养的社会现象。毋庸置疑,他们是非常爱孩子的。可是,隔代抚养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再者就是幼儿的独立性,祖辈们的过分包办,幼儿失去了最基本的动手能力,相较于父母带大的孩子这一点对比是非常明显的。据笔者观察,隔代抚养和父母带大的孩子在智力水平、生活习惯、社会认知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除此之外,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水平、教育教学经验,在指导幼儿入园过渡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温暖的师爱给幼儿以安全感,是母爱的必要补充。教师熟悉幼儿和幼儿的家长,才能及时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良好的环境创设,不仅能够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还能让幼儿一看就有一种亲切、接纳、归属的感受,从而激发幼儿来园的动机,为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奠定基础。

三、克服入园焦虑需要孩子、家庭及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1.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入园前的准备既包括心理准备,还包括幼儿自理能力的准备。多向幼儿讲述幼儿园的事情,介绍幼儿园里的老师,经常孩子到新幼儿园去参观、玩耍,使幼儿对陌生的环境不再害怕。平时,家长应注重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拿筷子、入厕、穿脱衣物等。幼儿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有自信,减少无助感,从而减轻焦虑情绪。

2.家长要放轻松。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正常现象,幼儿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相信他们,多给与鼓励。没有特殊情况,要坚持每天送幼儿入园。

3.营造安全、愉快的气氛。组织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游戏中,教师要多鼓励幼儿,适当地给予幼儿奖励,这样在幼儿的心目中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会逐渐喜欢上幼儿园。

幼儿园生活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只有细致地做好幼儿入园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幼儿才能顺利入园,不做“九月哭宝”。

参考文献:

[1]黄志敏.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D].广西师范人学,2004.

第5篇:分析心理现象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宅居”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79

Psychological State Analysis of Students' "Residence" Phenomenon

CAI Xiaolian, ZHOU Yihui, CAO Dan, WANG Chao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res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state , "the residence" reasons and so on ,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y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residence". We put forward the main measur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tay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dividual, family, colleg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Residence"; psychology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宅居”一词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尤为被人关注的则是大学生“宅居”现象的普及。“宅”字最早起源于日本,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现今,很多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都对此有从社会人文角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心理学方面,提出一些能够解决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建议。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深层次解析大学生“宅居”现象,分别从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现状调查和应对策略来剖析大学生“宅居”现象,以期得出更加完善的结论。经过本小组的分析研究,认为引起大学生“宅居”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心理状况和原因:惰性心理、从众心理、心理压力、沉迷于自身爱好、对网络产生依赖性、信任感缺失、自我封闭。基于这些原因,本文认为可以从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这几个方面入手,改善目前的“宅居”状况。本文希望通过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从心理方面能给予大学生正确的疏导,自信的面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从而有效改善目前大学生“宅居”现象。

1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1.1 基本概念

“宅”这个词出自 1980 年代的日本,写作“御宅”(おたく),它的出现与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密不可分,本意指“贵府上”。后来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①但是对于“宅”这一概念,国内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宅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网络紧密相连的。在郭秀荣等人发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一文中,将宅定义为:“主要指因过多利用或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随之产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形态的变化”。直至如今,各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宅”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②此次研究的对象为大学生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首先他们知识水平较高,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同样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易受外界干扰。其次,高校是一种集体化的生活环境,大学生具有相对自由的空间,缺少了一直以来家长、老师的约束,容易造成大学生的自我放纵和沉溺于自己的喜好中不可自拔。最后,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传播速度非常快,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使用电子通讯设备的频率也非常高,所以及其容易对新媒体产生依赖。种种看来,大学生“宅居”现象悄然兴起实属必然。而面对这逐步发展壮大的“宅居”一族,笔者在对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做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之后,对于“宅居”这个问题有了较好的把握和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同时对大学生“宅居”有了新的定义:大学生“宅居”现象主要是指大学生较长时间处于宿舍环境中,表现在沉迷于某一特定的兴趣或爱好,与外界缺少联系和交流,或只通过虚拟网络与外界联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最终处于虚构的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的一类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

1.2 前人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在此前也有不少类似的研究。蒋玉娟在《大学生蜗居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探索“宅居”形成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陈艳艳、曾佑伟在《大学生“御宅族”的心理效应及应对策略》一文中,从人本主义角度为切入点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郑碧强和张叶云在《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一文中,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宅”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大学生热衷于“宅”生活的原因。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宅”门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潘万里在《当代大学生宅居现象探析》一文中,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宅居”现象,并且做出了客观清晰的认识,等等一系列的文章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宅居”现象做出了不同的分析和解释。笔者将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探究大学生“宅居”的心理状况,并力图从心理层次找出解决之道,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度过一个充实有趣的大学生活。

2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现状分析

2.1 心理状况

近年来,大学生宅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走下网络、走出宿舍,整日整日地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与此同时,大学生宅居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如焦躁、失眠、抑郁、社交焦虑等。经调查,大学生宅居群体的心理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沉迷于自身爱好。大学生宅居群体的爱好大多与ACG(漫画、动画、游戏)相关,他们过分沉溺二次元的世界,只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在网络上交流,话题也总是围绕着共同的爱好展开,他们总是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生存的价值。

(2)对网络产生依赖性。大学生宅居群体通常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有很强的依赖性,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满足,却逃避现实中的真实世界。他们一段时间不接触网络就会很难受,例如虽然没有人联系他们,但他们一直会下意识地去看手机,否则便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等表现。

(3)信任感的缺失。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发展人际信任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直接的影响。③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变得缺乏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失望,这就会造成当代大学生企图通过网络途径寻求慰藉,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狭隘。

(4)逃避心理。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理想和对未来的准确定位,难以激发自身的斗志,从而缺乏追求与目标,于是就会创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逃避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挫折,并企图从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以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但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逃避的消极方式。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人际交往和爱情方面容易遭遇挫折,这时候很多大学生把在现实世界不能实现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④

(5)自我封闭。从大学生宅居群体的心理状况来说,这里的自我封闭指的是其对自我心理进行孤立,其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意主动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直面交流。一部分人是不屑与他人交往,而另一部分人与陌生人交流甚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状态。⑤

2.2 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宅居群体“宅”的原因是由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调整机制引起的。在上述的宅居大学生基本心理状况中可以看出,宅居大学生的行为大多与社会期待不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人际关系不和谐,因此他们就会借助心理防御机制和调整机制来解除自己的焦虑感。

(1)惰性心理。惰性心理是指个体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宅居”群体平时生活普遍都较为懒散,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间都没有自己的安排,整日里无所事事。大学生“宅居”群体一旦产生了惰性心理,在想要进行奋斗时,反而更提不起精神,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他们就会渐渐丧失斗志,变得愈来愈“宅”。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受到群体中人们行为的影响,进而在个体的判断以及认识等中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相符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群体,他们都渴望能够融入集体,去体会群体中的友情与爱情。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及榜样对于人形成复杂行为的重要性。群体的教育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强大的,大学生想要融入周围的生活环境与群体,但由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意志力,在消极榜样的作用下,容易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错把“宅居”当成时尚,并逐渐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

(3)逃避心理。当代大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的一代,在进入大学生活后,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缺乏斗志,往往都面临着学业重、就业难、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极其容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中受到挫败。当现实与理想相悖,他们为了寻求自我安慰,获得心理的满足,便及易选择逃避压力。大学生“宅居”群体会把从来自外界的压力在内心进行释放,这也是他们保护自己以及缓解压力的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新型的自闭方式。

3 应对策略

3.1 个人层面

(1)合理安排作息,转变生活方式。古语有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为此,我们本身应有一种创新转变的意识,合理安排作息,转变生活才式,保持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和互动。“宅居”的大学生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宿舍,时间及行程安排等都相对充裕,几乎一切时间都需要靠自我支配管理。如果在家里或宿舍,经常面对互联网不能自拔,废寝忘食,就会导致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规律,造成自己的生物钟紊乱,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工作,久而久之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也会有极大的损伤,使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即使“宅”在家中或是呆在宿舍,也要尽可能合理地组织安排自己的生活时间表,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预留固定的外出活动时间,多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适当情况下可以用代币疗法敦促自己坚持。

(2)塑造健康人格,加强自我认同感。互联网再强大,也只是导致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外因,当代大学“宅居”现象形成的最本质原因其实是内因。因为大多数大学生陷入“宅居”状况就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同感,故而持续迷于互联网来逃避现实生活,希望在虚拟中找寻认可与安慰,找寻所谓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其实是不健全的。因此,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和加强自我认同感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宅居”的重要举措之一。所以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应鼓励“宅男”、“宅女”多接触真实的社会,摆脱网络,走近新环境,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愉悦感与满足感,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从而不断加强自我价值与存在的认同。

3.2 家庭层面

(1)加强家庭沟通,化解代沟冲突。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营造一个安乐舒服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子女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爱心与关心。同时,父母需要密切地关注子女的身心变化,学会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并正确地教育、引导他们解决这些烦恼。因而,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更是满足他们安全的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但是现实家庭生活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关系紧张、充斥矛盾,孩子找不到可以诉说的对象与情感依托,故而才会一直借助不真实的互联网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样一来,“宅居”的大学生继续依赖互联网,厌烦人际交往,与家人的关系也日益冷淡,但其实多数也是因为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冲突,故而与家人交流贫乏和困难,久而久之就更加沉默,⑥甚至于同坐一桌吃饭也会对家人视而不见。

(2)家长上行下效,凡事身体力行。父母的榜样作用,其实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就像孩子青春时期,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听话,殊不知这正是因为自己平时对孩子反复无常的后果。就像“曾子杀猪”的故事一样,曾子之妻因为孩子表现好,一时高兴,或者说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从而达成某项目标,轻易许下了物质奖励,但最后却因为忘了或其它种种原因而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这其实是很多家长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故而作为家长应该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类比到“宅居”问题,很多父母可能本身就比较宅,工作之余没有太多社交活动,整日捧着个iPad或是手机沉迷于网络,这样孩子又因为模仿能力很强,也是更加宅了。故而,家长以身作则走出“宅居”有时候可能会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3.3 高校层面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心理疏导。以人为本最早是由罗杰斯和马斯洛在人本主义中提出来的。而在我国高校中,坚持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宅居”的大学生时间相对而言比较充裕,加之校园里他们真正有兴趣投入的活动很少,如此不断恶性循环,长久地沉迷于互联网世界和宿舍中而不能自拔。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又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心理疏导互联网和危机干预机制,比如科技、文体等社团活动,这样一来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就能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不仅情操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而且其个性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提供互动平台,培养交际能力。改变大学生“宅居”现象,就是要加强对“宅居”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训练与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他们安排丰富的社会活动或户外运动,使他们逐渐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走下互联网,走出宿舍,走上操场。这样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或户外运动时,不仅团结协作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有利于鼓励他们用真诚、包容的正确态度来对待他人与社会,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满足尊重的需要。比如举办文艺晚会、辩论赛、营销大赛等活动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协作能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精神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愉悦感,从而摆脱空虚的“宅居”生活。

本文系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11117010)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11117010Z)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章渊博.日本漫画与御宅文化.硕士学位论文.高雄第一科技大学,2008.

② 王申.御宅现象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6).

③ 于洋.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心理解析.辽宁师专学报,2003(3):65-67.

④ 李智,顾正虎.高校“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其“出宅”.文教资料,2010(6):204-205.

第6篇:分析心理现象范文

关键词:现状;心理障碍;成因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但由于种种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却忽略了每个个体人作为生物人与社会人交互作用的综合体的特别需求,难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相应的满足,导致现代人的心理疾患增多。再加上社会环境和个体的差异性,使得这些心理疾患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在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人群中,由心理障碍原因引发出问题的学生已不在少数,并与社会同步地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在人才培养上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极其尖锐地放在了教育战线所有工作者的面前。

一、触目惊心的现状

(一)青年大学生中刑事案件增多

南京某高校大三女生肖某,恋爱不成,就以尖刀连续刺向男友,直至男友倒在血泊中。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周某报考公务员,在得知自己将被淘汰后开始想自杀,随后又产生报复心理,结果两名公务员被他用刀砍中,一伤一亡。除了这些恶性事件外,在校园里因偷窃、斗殴、耍流氓等各种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还发生了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残忍伤害动物一案。

(二)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

在新闻媒体上,相关的例子不绝于耳。清华大学的一位大一学生,因考试没考好,找老师说想谈谈,老师正好比较忙,答应过两天谈,这学生就上吊身亡。脸上长了青春痘,因处理不当脸上结了疤痕,“追”了三个女孩没有成功,19岁大学男孩便选择了自杀。

(三)行为扭曲者增多

1、自卑、猜疑心重。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对他人有一种本能的拒绝。

2、厌学情绪严重。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对学习丧失信心,逃避考试,长期以往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只能无奈地选择中途辍学。

3、沾染上不良嗜好。一些大学生经常沉湎于网吧,不是上网聊天就是打游戏,生物钟紊乱,身体每况愈下,越陷越深,直到不能自拔。

4、自尊心特别强,由此而产生嫉妒心理,甚至出现报复行为,采取极端行为不计后果。

5、逆反心理严重。经常与父母闹对立,以自己的好恶划线,凡是符合自己思想的就听,不符合的就不听。

上述种种现象在大学校园并不少见,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这不仅给学生本人、家庭带来痛苦和损失,给社会带来非常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我们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而要有效地开展这方面工作,必须先探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根源,从而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理念缺乏与时俱进,难以给教育以正确导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行和不断完善,使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并且已经深深地影响到校园,因此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应该:

1、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政府的教育部门不仅要有正确的导向还要有正确的举措。必须更新思想观念,要敢于让学生们经风雨,见世面,也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去面对一切。另外,当前的教育功利色彩非常浓厚,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学校有压力,家长有压力,孩子则要承受所有的压力。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里,孩子心态能不受影响吗?能不受摧残吗?

2、学生家长要改变教育思想,对孩子的成才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能够想的开、放的下。在无休止的强迫教育中,孩子们苦不堪言,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进了大学也就为大学校园带来了一批又一批心理问题的潜伏者,如果后续工作跟不上,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众多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不当难脱干系。

3、高等学校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天地,要给学生减负、减压。高等学校应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抓好对学生的导向,重点要抓学生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多开选修课,以使具备不同条件、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收获和发展。鼓励大学生社团多开展各种活动,尽量使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或是适合自己的项目。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决不能重形式,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让同学自己在实践中去领会,去提高。学校要相信绝大多数大学生自己是能够把握自己的,之所以会出现不少不尽人意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先出现问题而带来的后果。

(二)青年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日益增多。

这些学生往往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据有关专家认为:压力过重,人际关系紧张,家庭问题,患有躯体疾病等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而且发病以年轻人为主。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必须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应把它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和对待。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一个人是否会得抑郁症,得了抑郁症是否会加重,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看周围环境对他病情发展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指与其他同学相比而言,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问题或是困难自己无力从思想上或是从行动上进行解脱。大致有如下群体:

1、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了来自各个家庭的大学生的贫富差距,在学校里形成了贫困生群体。现实生活中经济上的差异特别容易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同样是学生,有的人穿着时髦,玩手机,高消费,节假日可以到处游玩,而他们却囊中羞涩,得想方设法维持生计。这在贫困生中形成了强烈心理反差。

2、现在大学校园恋爱现象非常普遍,有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再加上心理的不成熟因而导致恋爱失败于是形成了恋爱受挫群体。他们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逐渐变得内向,把很多问题都积压在心中,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3、家庭发生变故的群体。指亲人突然去世、亲人离异、亲人遭遇疾病或是意外等。

4、有失落感的群体。高考成绩不理想、填报志愿不理想、甚至没有当上学生干部也会造成一些学生有失落感。

5、大学生中有各种生理缺陷的学生比例呈连年上升趋势,更重要的是生理的缺陷往往会导致心理的缺陷,严重影响着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6、学业严重受挫群体。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学生学业严重受挫,不仅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导致其他问题的产生。

7、其它方面受挫群体。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予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更多的关注、指导和爱护。加强心理指导与咨询,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猜疑心理,让他们感受到集体、老师、同学的温暖,克服挫折心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的实际困难,消除他们所处环境的种种诱发他们心理问题的不良因素。同时,帮助他们克服嫉妒心和报复心理,以防止他们走极端。

参考文献:

[1]李进宏主编. 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 [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第7篇:分析心理现象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运用了问卷法方式对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2013级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包括影视学院学生461名,音乐学院学生189名,舞蹈学院学生110名,视觉艺术学院学生146名,戏剧学院学生213名。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72份,回收率89.03 %。男、女生比例为39.87%、60.13%,学生平均年龄为18±2岁。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1.问卷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该问卷是为了了解学生入学时心理状况以及做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早期发现,早期矫治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成为目前国内高校应用广泛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具,被证明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内容包括:(1)问卷一: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既往病史、兴趣、爱好、特长、入学动机、录取专业与自己的愿望、家族精神病史及是否做过心理测试等方面。(2)问卷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共64题,其中包括4个测谎题不计分,4个关键题为筛选分类的重要参照题,2个附加题则主要了解学生对自身心理状况总评及是否有健康或心理方面想咨询的问题。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能将学生筛选为三类:第一类学生:被认为可能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约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学生;第二类学生:可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该类学生可做为心理咨询中心今后关注的对象;第三类学生: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的学生。

2.访谈法。针对UPI的筛查结果,对A类学生进行约谈,进一步了解该学生具体情况,分析其导致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原因,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关注,引导学生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2013级学生UPI筛查分布图

对问卷结果分析发现,2013级新生中属于第一类重点关注的对象有 162人,占15.11 %,其中有自杀心理倾向的学生有28名;属于第二类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引起关注的学生有 163人,占15.20 %;属于第三类心理健康的学生有 588人,占54.85 %。

总体来说,2013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对照,第一类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远远超过常模10%的参照值,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本研究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需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分批次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受施测地点、学生态度及指导施测教师的态度等因素影响,也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普查存在疑虑,没有认真填写问卷;第二,该校属于艺术类院校,学生个性凸显,情感丰富多变,自我意识较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也高于一般普通高校。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类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中,有137名学生得分不在第一类但明确提出咨询意愿,说明心理咨询观念已经渐渐深入到当代大学生心中,逐渐成为其遇到困惑和问题时选择的解决方法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学生也可能正在面临心理困惑和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二)随机抽样结果分析

对1072份问卷以10%的比例抽取了108份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发现,2013级新生反映最多的几个问题分别是“缺乏耐力”(36%),“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35%),“思想不集中”(33%),“缺乏自信心”(32%),“记忆力减退”(29%),表明学生中情绪控制、神经衰弱倾向以及自信心方面的问题较多。

(三)典型现象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2013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及后续访谈,发现该校学生一些较为典型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人际交往问题较为突出。该校属于艺术类独立学院,学生个性凸显,情感丰富多变,自我意识较强,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出现问题后没学会使用恰当的沟通方式解决问题。在上大学之前很多学生没有住校经历,且住宿是统一安排管理,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个性差别、相处的适应性与差异性,客观上增加了学生之间人际摩擦的可能。

2.情绪问题表现突出。根据UPI筛查结果,该校学生情绪问题反映突出,忧郁、焦虑、情绪波动较大且不会调节。在对第一类学生访谈后发现,近半数学生表示经入学适应期之后目前心理状况良好,在填写问卷表现的情绪困扰、甚至自杀倾向在一段时间后主诉已经消失,不存在过分消极或轻身的念头,说明该校学生情绪表现较为冲动、善变。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问卷中的问题重点强调的是学生近期的情绪状况,而情绪具有周期性和多变性特点,这对于排查可能存在重大心理隐患的学生存在不足与偏差。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差异显著。在问卷一中“录取专业与自身愿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集中在“比较满意”和“相差太远,很不满意”这两个极端选项,后续访谈中也体现这一现象。追溯原因:一是学习艺术类专业需要提前规划未来发展走向,有一定艺术能力基础才能参加高考顺利进入大学学习,人生目标较为明确,职业规划意识较强。二是部分参加艺术类高考的学生自身文化课程成绩不理想,高考前突击集中学习艺术类课程及技能参加考试,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素质不强,也没有明确的未来目标与规划,容易产生迷茫感。

4.恋爱观不成熟,恋爱问题较多。艺术专业学生情感丰富多变、外露、感受性较高,加之大学校园相对自由宽松,有的学生为了调节终日与书与琴为伴的单调生活谈恋爱,有的学生看周围同学成双入对跟风谈恋爱,有的学生甚至被某些老师以寻找艺术的感觉为名鼓励谈恋爱。恋爱观不成熟,学生缺乏正确引导,极易导致恋爱关系出现问题,甚至失恋,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5.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庭关系和家庭问题较为复杂。结合UPI问卷中“家庭情况”这一选项情况及日常心理咨询与第一类学生约谈的心理咨询记录,查阅这类学生的心理档案时发现,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庭关系和家庭问题较为复杂。这一结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有的放矢,提高心理危机的阳性筛查率和工作效率,把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对策探讨

针对性地做好艺术类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心理工作者的重要内容,更需要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与共同努力,同时也不可缺少学生家长在其中的积极协助作用,只有形成多元化、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提供保障。

(一)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

1.建立学校心理危机三级预警制度,实现从班级到院系到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系统督查机制。在班级设置心理委员,加强各班级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将预防心理危机的工作深入到学生中。实行主动排查机制,尤其对有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行为者给予及时有效干预,把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技术水平。根据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应按3000:1的师生比例配置心理教师,满足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同时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公共必修课中,针对艺术类独立学院学生易出现问题进行重点讲授与教育,教学方法也该改变过去以理论讲述为主的方式,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活泼外向的个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开设一些心理学与生活相结合的选修课程,使课程体系化,满足各专业学生群体的需要;应注重加强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

3.把心理素质培养与艺术教育相结合,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性格外向、个性凸显、情感丰富等特点,把人格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之中,让他们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艺术美的感触,培育完善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二)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层面来说

1.根据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团体辅导,如情绪管理训练营、职业生涯探索之旅、恋爱问题一二三等,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引导,加上学生个人的积极努力,对这些典型问题起到一定地改善作用。

2.运用微博和公众微信平台等学生感兴趣的新型社交工具,推送心理美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心理卫生专题讲座,利用报刊、校园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3.加强力度扶持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结合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组织各种有趣、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大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互助作用,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多才多艺的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中找到自信,发掘自身的优势,从而锻炼并提升个人的心理素养。

第8篇:分析心理现象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软件;专业人员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225-02

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

(1)信息量大,沟通困难:从一般意义上讲,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最关心的是进度、投资、质量和合同,其实,最首要的是信息的沟通问题。由于工程管理涉及的单位和部门众多,传统的方法如开会、发文等方式,信息传递的效率很低,根据资料介绍,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有三分之二与信息沟通有关。

(2)动态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投资、质量、合同等在实施过程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在变化,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行项目目标的动态控制,但项目目标控制时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这往往感觉难于把握,能够随时掌握动态的数据并进行汇总,更显得十分困难。

(3)文档管理:工程的图纸、文件、资料等文档,量大而且一般以纸面的形式保存,查找和保存起来非常困难。往往随着工程的进展,很多的资料容易丢失,如保管不当,使用中就要做大量的重复工作,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

2 计算机管理的要求

(1)数据电子化: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只能对电子化的信息进行处理,这就要求人们对相关工作进行电子化操作,对数据进行电子化转化及储存。数据要存储在数据库中,文档要用Office等软件书写,图纸要用CAD等软件绘制,纸面的东西要扫描成图像文件等。只有进行了电子化,计算机才可能帮助大家来进行管理。

(2)网络化:只有在网络化环境,计算机才能发挥无穷的魅力。网络下,用户可以方便地沟通、共享数据和文档等,没有网络,往往就是信息孤岛。

(3)采用专业软件:计算机是个工具,能够让它发挥作用,必须有配套专业软件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比如:P3ec、Microsoft Project等项目管理软件,清华斯维尔、广联达等量算软件,宏业、鹏业等计价软件,Primavera Contract Manager(原Expedition)等合同管理软件。

(4)专业人员:计算机、网络及专业软件都需要由专业人员来操作,可以说专业人员是计算机管理的前提。

(5)信息的系统管理:项目确定后要及时建立项目编码体系:可参照标准的编码系统,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加以修订,编码应根据“工作分解编码(WBS)”、“组织分解编码(OBS)”、费用编码体系和档案编码体系;工程分散编码中土建要分解到工序,设备要分解到零件,在此基础中实现进度、资源、费用、质量、合同的有机统一,同时满足单项管理特点,使各单元系统之间相互交流成为可能。

3 影响信息系统建设的因素

(1)管理模式:国外通过多年对信息系统建设成败的研究发现,管理模式是最主要的原因。工业时代建立的以专业分工为主的管理模式,在信息社会,变得反应十分迟缓,弊端越来越明显。项目的管理和企业的运营,需要设计、技术、施工、设备、物资、运营、财务、市场等部门的密切配合,然而由于部门的分工及壁垒,往往使信息难于顺畅流动。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建立信息系统,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企业纷纷把管理模式从部门管理转向过程管理。ISO9000、过程重建(BPR)、知识管理(KM)等新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大面积的应用。过程管理模式,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打破部门的界限,按照重新设计的工作流程,建立企业网络信息化的工作模式。

(2)人员素质: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人为前提的,员工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模式的选择。信息系统更是如此,如果不经过长期的培训,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就很难提高,对很多新的观念及方法就不可能接受。很多系统开发得很好,可就是用不起来,原因就是软件与企业的专业人员素质不合拍。

(3)对信息系统或软件的认识:由于信息技术是十分专业的领域,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专业领域上的应用,软件公司、广大的用户比较难于把握。用户往往是站在自己部门工作的角度,提出模糊的需求,软件公司应该对相关需求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整体的框架,在整体的框架下,解决用户具体的需求,如果不能达成对整体框架的共识,系统就很难建设,工作很难推进,所以在选择相关成品信息系统或软件时要特别注意软件的开放性或扩展性。

4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信息量大,沟通困难要求使用网络、电子文件进行交流沟通,动态控制时需采用计算机辅助的手段处理大量的数据,成本控制时需采用计算机辅助的手段来完成量算及造价分析以提供效率。以此我们提出解决方案:

(1)计算机及网络系统(Network):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配备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等硬件环境,是项目管理系统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2)各种系统及应用软件:采用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来支持相应的工作。

(3)人员保障: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以保证项目管理系统的顺畅运行。

(4)组织及管理保障:需要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与项目管理系统相适应,明确目标责任制,从组织安排上保证项目管理系统的顺畅运行。

5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1)办公信息系统:办公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提高日常办公事务的效率,内容包括领导信息查询、公文管理、会议管理、公司公告板、电子邮件等。

(2)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系统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管理的计算机系统。

(3)质量控制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行业质量验评规范、规程和标准光盘数据库,建立与验评标准相应的验评表数据库,方便工程项目的验评,方便总公司远程质量监控、行业质量标准升级和质量验评统计汇总。主要功能包括:建立工程信息、质保体系、验评范围、质量纪录、验收项目、竣工报告和查阅标准等。

(4)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贯穿整个项目,为特定的项目目标服务。项目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包括设计、施工、制造、安装、调试、运营等过程,涉及办公、合同、财务、设备、物资、计划等环节,是一个需要企业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用来总体协调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各种工作。项目管理系统一般可分成以下部分:①合同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合同管理;全部经济合同台帐及合同附件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合同终结、工程竣工价格结算信息的维护和管理;②投资控制管理。主要功能包括:编制工程预算、编制现金流计划、编制现金流实际、系统查询报表等。③资源管理。对企业项目经营活动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管理控制;④风险管理。系统采用运筹学数理统计原理,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期、成本,进行量化分析,项目进度计划和预算成本完成百分比。

以上四个系统是紧密联系的,办公信息系统供企业的领导层决策使用的,其它系统的综合信息,要通过办公系统,提供给企业的领导。各系统之间,必然有大量的数据需要交换和共享,因此,整个系统应该是完整和集成的。这四个系统中项目管理系统是最复杂的,也是核心系统,他管理着合同、投资、进度、资源、风险等,其中的核心是项目管理软件。现在的项目管理软件对项目进行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网络计划,这种方法是统筹法的一种。在一个项目中有许多任务,而这些任务之间有着工艺上或安排上的顺序问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影响着任务的进度;任务本身需要占用资源而产生费用(合同确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数据是在变化着的,大量的数据需要使用计算机及项目管理软件来处理,并为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以完成动态控制。

第9篇:分析心理现象范文

1 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2related infection)概念与定义[1]

详见表1。表1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关概念

概念定义

细菌定居当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时,导管的血管内部分或远端部分半定量培养

插管部位感染插管部位周围2 cm 的皮肤出现红、痛、硬或分泌脓液。

皮下隧道感染导管表面皮肤以及插管部位周围2 cm以上皮肤出现红、痛、硬。

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在具有血行性感染临床症状的患者,从导管标本的半定量或定量培养以及血培养(最好是外周血)中分离出相同的致病菌(相同的种属和药敏谱),同时患者没有其他明显的感染灶。当缺乏实验室检查确证时,具有血行性感染临床表现的患者,若拔除可疑导管后体温恢复正常,也可认为是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的间接证据。

输液相关性血行性感染从输液和外周血培养中分离出相同的致病菌,同时患者没有其他的感染灶。2 感染因素分析

2.1 皮肤细菌污染

文献报道,多数导管相关性感染,约50%的病例均由皮肤表面的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人体皮肤的细菌在导管附着表面繁殖,易入插管部位沿导管的皮下间隙进入血管内引起感染,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少见[2]。

2.2 留管时间和插管部位。

2.2.1 导管置入24~48 h后便有纤维蛋白鞘包绕导管周围,微生物可在其中繁殖,留管时间越长,导管的细菌定植率越高[3]。留管时间大于2周的插管感染率明显升高[2]。

2.2.2 股静脉、颈内静脉插管感染率高于锁骨下静脉,可能与穿刺部位易受粪、尿、痰(特别是气管切开患者)污染而护理又不及时到位、导管易移位等因素有关[2]。

2.3 其他 违反无菌原则、病室环境污染、静脉输注高渗、高营养物质等亦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

2.4 机体抵抗力低 危重、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患者的抵抗力低下增加了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机会,故为插管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

3 护理要点

3.1 加强置管后的监测及护理,插管部位用纱布覆盖并每24 h更换输液器,每周更换局部敷料2 次,用2%的碘酊和75%的酒精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观察感染征象:局部感染主要是皮肤发红、肿胀、温热、触痛及分泌物流出;全身感染主要是菌血症、轻微的发热颤抖、极度倦怠、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热。一旦出现相关的感染迹象即予拔管并送检[4]。

3.2 达到治疗目的后,尽早拔除导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置入导管而引发的并发症,如治疗需要长期留置,使用时定期更换,最长留置不超过14 d。尽量减少股静脉、颈内静脉插管,多采用锁骨下静脉。

3.3 健全预防医院感染的制度和措施。各种消毒液和消毒器械定期检查; 各种操作严格执行无菌原则;设置隔离单间,收治严重感染、创伤患者; 危重患者实行专人责任制护理; 交叉治疗或护理时必须先洗手。

3.4 控制患者的原发感染,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4 小结

中心静脉插管在现在广泛应用于临床,预防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感染,不仅医生置管要严格无菌操作,更要加强中心静脉插管护理,才能有效的减少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

参 考 文 献

[1] 杜斌.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4):1536.

[2] 夏荣,何海萍,高岩,等.中心静脉插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临床护理杂志,2006,5(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