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从众心理的特征范文

从众心理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从众心理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众心理的特征

第1篇:从众心理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从众心理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一、从众心理的基本概念

1.从众心理的含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存在的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

2.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的产生受到多种从众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群体因素,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也就越强,从而使得群体的意见一致性较高,便易形成从众行为;二是情境因素,当人们所处的情况,接收到的信息较为模糊或者是受到某些有权威人士的号召和影响,便会产生从众心理。三是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人格特征、性别差异及文化差异等方面不同,致使从众心理和从众的层次及情况也具有差别。就从众的意义看,从众心理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1.就业。现如今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虽然就业渠道及方式多种多样,就业信息方便快捷,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讲却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使得一些较低级的岗位无人愿意承担,而较好的职位却蜂拥而至。在这种大的就业背景下,避免不了跟风现象的产生。例如一些人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考研,那就避免不了会跟风地考研,而在学习过程中又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看到其他人找到工作,心里难免为之所动,又弃研找工作。

有些人觉得大家都选择的应该是没错的,所谓最多的选择也是最好的。一旦存在这样的选择心理,也就是就业从众选择。选择的发展方向并非是因为自己的喜爱或兴趣,甚至与专业都无关,只是选择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选择,有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大部分人则在后来的发展中被重新抛回起跑线,因而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是既有利又有弊的。

2.消费。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消费群体,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城附近发现各种娱乐设施场所,这些场所多数都是提供给高校学生使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虽没有过多的接触社会,但在交际活动上和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并无差别,举办生日Party、舞会、派对、出席团体活动等都有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的消费还表现在“网购”和“韩流”上,在当下淘宝流行的时代里,淘宝商家利用大众的从众消费心理,在“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重要节日里,将商品大打折扣,并且提供各种优惠和红包发放吸引大众消费,这时许多人看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产品终于有了优惠变迅速抢购,还有一些销量较好的产品,可谓是一哄而上,迅速被抢购一空。但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有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发现自己买的产品并无用途,只能闲置下来,造成产品资源的浪费。

“韩流”是从众心理的一个明显表现,韩餐、韩服、韩妆、韩式整容一系列的韩国风暴扑面而来,韩国游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人们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都被卷进韩流中,疯狂地购买韩代购的产品。韩式整容让人变得漂亮,如今不仅明星整容,普通人也为了美貌不惜身体的代价,选择赴韩整容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整成“冰冰脸”,过安检时给工作人员造成极大麻烦,认不出其真实容颜,整容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被电视媒体曝光,从众心理引发的整容风波此起彼伏。

3.恋爱观。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群体的一个代表,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在情感上也正是发展的时期,然而大学生在恋爱观上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一方面,在调查问及一些人的时候,为什么会谈恋爱的理由是,因为我的周围人都在谈恋爱,那我也应该谈恋爱,这样的恋爱心理显然是不够成熟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大学生已十八周岁,是独立的个体,对待感情应该有责任和承担的态度,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情感追求,不能盲目地将周围的情况不假思索地复制在自己的身上,这对己对人都是不够负责的表现。另一方面,大学生恋爱时的从众心理还表现在都对万众瞩目的异性产生好感,每个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追求,但在感情上并不代表最好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有人盲目从众,跟风追求万众瞩目的异性,觉得这样才充分显示自己的魅力,实在不是明智之选。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

1.积极影响。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大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因其较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表现形式。由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就是人们跟风随大流的消费,这种消费方式能够引发对某类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以推动某一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产品的生产和售卖,甚至影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促进市场的需求,获取更多利益,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转换。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不健康的从众心理,对个人的生活发展极为不利,它会危害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过于盲目地从众,购买不需要买的东西,浪费金钱,不计后果的跟风随大流影响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缺少主见,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自己陷入困境,影响个人发展。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大学生要正确对待,避免盲从,要有自己的价值选择,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大学生的力量,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尤为重要,因而一定要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摒弃有害的价值选择,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第2篇:从众心理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淘宝“双十一”

【中图分类号】B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88-2.5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网民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调查显示网络购物消费群体年龄在18~40岁,其中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网络购物群体,其特殊的社会处境及网上购物行为特征值得研究。以淘宝双十一为例,对大学生的网络购物的选择进行调查研究,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受到从众心理,求廉心理,求便心理等多方面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其中,网络商品的价格优势是吸引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的主要因素。而淘宝“双十一”正是对消费心理的一次成功运用,实现了销售量和口碑的双赢,据统计淘宝网全网当日总销售额高达191亿元。

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群体,追寻方便快捷,价格低廉,新鲜刺激的购物方式,而网上商店琳琅满目,丰富多样,新奇独特极大地刺激着大学生的购物神经。他们通过网络购买服装,日用品,手机等等。网络购物可以基本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购物需求,更能满足他们追寻前卫,时尚,新鲜的购物风格。网上购物的种种优势让大学生对网上购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成为他们的购物新理念。因为大学生在网络购物中的先锋作用,企业应针对其喜好,应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把握好消费市场。

二、文献综述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从众现象是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所谓的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网络购物中的从众,更多的是由于群体的隐含引导所导致的变化。其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社会某种影响之后产生的一种适应或反应。个体在收到群体的暗示或提示时,会被引导做出群体要求或期待的行为或情境作出一定的反应。从众行为作为个体处理与群体关系或与情境的关系的一种方式,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调节自我的反应、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

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和繁荣,不少学者就社交网站对消费者行为所带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网络购物从众行为的影响的问题主要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购物的现象、内涵分析、运作方式;网络购物的购物模式,购物特点,购物优势劣势,发展趋势和展望;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个体之间的互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

网络购物的兴起带来了网络营销领域的新模式。网络团购的兴起带来了网络营销领域的新模式,备受众多学者关注。但是对于网络购物模式单一,用户不固定等现象,缺乏针对性研究,此外,与西方相比,中国消费者行为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受群体的影响巨大。西方个人因素强,而中国社会的集体因素强,国人在消费中更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关注个人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目前并没有具体针对网络购物手中的从众行为的定量分析研究。因此,探索如果借助社交网络平台有效发展网络鼓舞食网络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网络购物网站能为网络购物提供精准、高聚合的人气,同时网络购物通过自强用户的互动性,从而为融合互为借鉴,互利共赢。

根据连续4年的《中国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淘宝网络购物用户市场份额一直处于第一位,其中淘宝“双11”活动是自2009开始兴起的全民购物狂欢活动。“双11”即指每年的11月11日,由于日期特殊,因此又被称为光棍节。而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利用这一天来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销售额度。2012年“双11”购物狂欢节总销售额191亿,中国网民创新纪录。在电商连年的促销推动下,“11月11日”这个一度被戏称为“光棍节”的日子,已经变成名副其实的“网购狂欢节”。“双11”购物狂欢节,是由淘宝自2009年发起的,2009年11月11日,淘宝网站当天销售额一亿元;2011年淘宝以及天猫销售业绩飙升到52亿元,其中天猫33.6亿元。2012年火爆场面更是超越去年,网购单日纪录再次刷新为天猫132亿、淘宝59亿,合计191亿。这个数字不仅是去年“双11”的三倍,更大幅超越了去年美国电子商务行业的最高纪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价值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我国的网络购物成几何数爆炸式增长。网购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销学中不断的探讨虚拟社区中情感交流对于消费行为的促进作用,但却从未有媒介研究者从传播心理的角度,寻找社区成员情感交流与消费行为之间潜在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在传播心理的视角下寻找隐藏在网购型虚拟社区中的从众心理,并试图探讨这种从众心理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深层次因素。希望通过分析网购营销手段对大学生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找出弊端,并尝试运用媒介素养理论提出解决的对策。

通过此次研究,网络购物网站应该意识到在网站营销上的重要性。不仅进行更好的合作而不仅仅是利用人际关系网络的广告宣传作用,而是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推出符合其自我形象及需求的商品。应该妥善地利用群体这一影响消费者心理的社会因素,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控,并以此来诱导消费者产生一定的消费行为,把我好消费市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深度访谈选取了三类有代表性网购消费者,一方面了解大学生基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了解大学生淘宝“双11”活动的参与度。采访对象如下:

对于问题一“您知道淘宝‘双11’活动吗?”王浩和潘炫辰知道,并早有关注,而张新禹完全不知道。在跟张新禹简单介绍淘宝“双11”活动后,他说自己有可能去看看,但是参不参与很难说。对于问题二“喜欢与同学朋友分享网购心得吗?会因为同学淘到好货而去淘宝吗?”王浩一般不太喜欢,但是很有可能会借鉴同学的经验去淘宝,而潘炫辰则很愿意与同学分享淘宝经验,是朋友身边的淘宝达人。张新禹是有需要才会购买,并且网购的次数很少,更愿意关顾实体店,并且认为淘宝网购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商品的复杂性、交互性反而会让我们在选择上犹豫不定,心里想买的与最终拍下商品的完全不一致,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与此同时,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6份,回收率90.66%,经过仔细的剔除检查后,得到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为82%。采取实地发放和网络投放的发放方式,发放地点主要在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图书馆和传媒科学学院220教室,网络投放通过腾讯QQ,人人网和新浪微博。抽样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用于作为本次研究的调节变量。第二部分为对淘宝“双11”活动的认知和参与度。第三部分是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书籍形成的量表,来了解网购用户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发现

根据有效调查问卷136份,按被测试者的性别、年级、学科和月生活费分布情况如下:

对潜在变量进行均值分析的结果如表四所示:

注:根据问卷设计情况,非常同意.同意.中立.反对.非常反对5个选项分别对应5.4.3.2.1分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特点突出。价位偏低与大学生基本没有经济来源有关,首要要考虑价格因素。对品牌要求偏高,虽然价位低,但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促使对品牌要求与价格不成正比。、

五、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网络购物目的中,工作生活需要占比重最大,享受网购乐趣的心理因素也较重要。首先,网络购物能满足大学生的购买需要,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购买商品,低价是考虑的重要方面。其次,网络购物比传统购物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的空间,网络购物是一个娱乐,休闲放松的过程。网上商品的信息量大且信息更新速度快,大学生能够在购物站点上了解到最新的商品信息,主动筛选,自由选择。

要通过社会和家庭的引导,逐渐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学的消费习惯。花钱时需考虑家里的承受能力;要做好理财计划,制作开支记录。要结合父母每月所给的钱,计算每月吃饭和学习用品的费用,以及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上消费。

提高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维权意识,降低维权成本在网络购物中大学生不仅要熟悉相应的过程,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有些大学生对网络法律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并教授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手段,这对于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大学生自我权益的保护是有益的。

优化高校消费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变化着。为了构建节约型的和谐社会,我们也不断地在提出各种新的、更正确的消费观念,比如绿色消费。既要了解网络购物的优点,又要对网络购物的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学习识别合法网站的知识,主动增强网络消费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交易时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的信息资料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Tokuro Matsao,Takayuki to,and Toramatsa Shintani.A VolumeDiscount-Based Allocation Mechanism in Group puter society,2005.

第3篇:从众心理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女性审美消费心理 女性酒水 包装设计

1 女性审美消费心理

1.1 追求美的心理

“美”是女性追求的永恒话题,在生活中,女性希望自己是美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精明的商家懂得用个性、靓丽的包装来吸引女性消费者,赚足眼球才能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从好奇到探索的心理转变,自然而然引发了消费者的购物冲动,也就形成了一次消费过程。

1.2 自我意识的满足

女性的心理意识是独特的,有别于男性的。美国女作家黛安莱克曼所著的《气味、记忆与》一书提到两性脑部奥妙的区别:“女性的大脑比男性轻10%~15%,但女性的神经元却有更多的联结。研究所显示女性较长于思量和情感相关的事物,情感经验的联结和记忆在女性身上比男性身上更密切。”[1]除了物质上的满足,自我意识的满足在女性酒水包装设计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女性的自我意识是极强的,女性消费者希望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极大地满足其自我意识的需求。只有充分理解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其消费心理的设计,满足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从而赢取消费者的认同。

1.3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也是女性消费者的一种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是一种受外界影响而形成的个人行为。这种心理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尤其是女性更加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心理是种在认知、决策及感受上作出符合大多数人和社会舆论的行为表现。女性愿意将自己觉得满意的物品分享给自己身边的朋友,这可以使商品在适应人群中的口碑快速传播开来,口口相传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广告方式,进行过消费的消费者会带动周围的消费群体,成为新的消费者,周而复始,就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 女性审美消费心理与酒水包装

想要设计出受女性欢迎的酒水包装,首先要懂得女性的审美消费心理。要在尊重女性思想的同时迎合女性的审美。商品包装上除了有产品的基本信息以外,更多的是设计师对产品的设计。只有符合女性消费者审美的设计才会使消费者愿意进一步了解此类商品。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早的酒水包装是大大小小的酒坛子,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今天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酒水包装,再将其细分类,啤酒、白酒、鸡尾酒、葡萄酒等类别应运而出。如何在这种类繁多的酒水商品中脱引而出、吸引女性消费者的目光,就是设计师要掌握的一门不容忽视的技能。

以RIO鸡尾酒为例,据统计,RIO鸡尾酒的消费群体中有79.55%的消费者是女性,之所以RIO鸡尾酒会如此受女性消费者的欢迎,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在酒水口味上,RIO鸡尾酒选择了众多的口味来吸引消费者,同时也形成了鸡尾酒不同的颜色。RIO鸡尾酒的包装设计也是一大亮点,它采用透明磨砂质地的玻璃瓶,可以将鸡尾酒的颜色透出酒瓶,又有种模糊的即视感,让女性消费者体会到色彩的朦胧美感。RIO鸡尾酒的瓶型设计采用了流线型的设计让女性更有想品尝其味道的冲动。由此形成购买欲望进行消费。由视觉上的刺激转化为心理上的影响,女性消费者容易受情感影响,形成购买欲望乃至行为。这就是商家运用包装设计来进行的一种销售手段。

除了普通玻璃瓶形式的包装,RIO鸡尾酒还有易拉罐的包装形式。当女性两三好友出去野餐时,基本没有条件找到开瓶器这一类的工具,这时候易拉罐装的酒类饮品就成了最佳的选择。女性不同于男性,有时女性饮酒只是为了制造一种氛围,大部分女性对酒水需求量还是较少的,易拉罐装的酒水既轻便,方遍携带又小巧,可以随手装进女性包袋中也不会有饮用不完的尴尬场景出现。无论是携带、开启、还是酒量上都给了女性人文方面的关怀,为女性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的饮酒条件。

3 如何设计出符合女性消费心理的酒水包装

女性的审美消费心理是独特的,所以要针对女性审美消费心理做出符合其审美消费心理的包装设计产品。 在酒类包装设计中,应从以下三个点出发,才能营造出符合女性审美特征的酒类包装设计。

3.1 色彩美

酒水包装中色彩的应用是最直观的。据调查,人们被色彩所吸引的注意力约为80%,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在对物体产生第一印象时,往往先记住的是他的色彩,搭配协调的色彩,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女性很容易受情感影响,所以说符合女性审美心理的颜色搭配更加吸引女性消费者参与到购买流程中来。例如九朵玫瑰花汁饮料,它采用了玫瑰红的颜色,来体现产品原料的同时,还抓住了女性偏爱柔美色彩的视觉特征,使女性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酒水都采取透明玻璃瓶来作为酒水的承装容器,这在凸显酒水独特颜色的同时,还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缤纷多彩的酒水颜色体现了酒水不同口味的界定,给了女性消费者更多可以选择的空间,不同颜色的运用使消费者联想到不同的口味,充分调动了消费者的视觉与味觉体验。

3.2 图形美

图形是仅次于色彩的视觉要素,不同的图案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女性消费者更亲睐那些优美、柔和、卡通类型的图案,有些商家即投其所好,生产不同的包装。调查结果显示这种包装会使产品的销量有一定幅度的增高,也说明了女性消费者追求酒类包装图形美的心理。例如RIO鸡尾酒针对女性推出了凯蒂猫限量版鸡尾酒,自从推出后网络销售以及实体店面常常会供不应求,虽然只有两种口味,但仍然很紧俏。RIO的包装采用了人们熟知的凯蒂猫这个经典的可爱形象来作为包装上的设计元素,再搭配适当的颜色就可以满足女性消费者追求美得心理,从而引导女性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好的情感而进一步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很多女性消费者能从众多同类酒水商品中快速浏览到该品牌的酒水并形成印象。

3.3 文字美

产品包装设计中所应用的文字不但起着推介和说明的作用,还能通过文字创意设计,增强该包装的艺术魅力,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注意[2]。设计师不仅仅要在色彩和图案上注重女性审美,文字的攒写以及形式上也要适当照顾女性的审美以及自我意识。市面上一些女性酒水包装并没有华丽的色彩及图形,但文字上体现的人文关怀却赢得了女性消费者的青睐。如“美女就爱小任性”(白酒)、“醉月”(樱花、玫瑰酒)都会使女性消费者产生美好的联想,从而产生好感最后进行消费。

要满足女性消费心理,只满足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师还应注重包装的细节、瓶型设计、版式设计、包装方式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使酒水从包装上引导消费者,达到满足女性消费心理,使消费者与商家达成一致。

综上所述,女性消费者在社会中已经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女性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购买行为的主要群体。伴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条件再也满足不了女性的要求,只有满足女性心理上的需求,才能使女性形成购买行为。作为酒水包装、不但要在视觉上满足女美、自我及从众的独特消费心理,还要在细节、人文关怀等各方面满足女性心理,才能设计出更贴近女性心理的酒水包装设计。

参考文献

第4篇:从众心理的特征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这一概念是以“接受”为基础而形成的,最先对“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进行论述的邱柏生,他认为:“主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特别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性活动”,该定义强调了思想症教育接受的内化,却忽视了外化的重要作用,与实际不符。之后,张耀灿克服了这一局限性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内化并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过程。”该理论接受的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加以叙述,因而得到了学界的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即“社会发展程度与人们的道德水平不相适应”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出现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的接受问题。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问题。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接受主体通过一定的接受中介对接受客体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接受主体的心理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

人的活动是在需要的驱使下得以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需要的驱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得以进行的条件同样也为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谓需要,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大学生一旦产生需要,继而会产生动机来支配行为,并以主动积极的行为来满足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首先要满足大学生的低层次需要,马斯洛的需求称此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底层需要得到?M足,才能进而满足高层需要,也就是抽象的精神需要。教育者只有先满足大学生低层次的需要,才能让大学生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实现自我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其次要引导大学生追求高级需要。马斯洛认为。人具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但是有一种需要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由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过程是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

(二)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影响。

1.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影响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内容有理论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

首先,教育者的“值得信赖维度”由理论、政治、道德素质所决定。教育者的“值得信赖维度”越高,越能增强所传播的知识的可信度,越能增强大学生学习该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教育者身心素质中的外在表现也就是教育者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会增强其对接受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个性化特征、专业化程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都会对大学生的接受产生直接的影响。

最后,教育者的个人情感会对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发挥作用。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真正将学生置于内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者传授教育内容的影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许多大学生反映教学内容空洞无趣,甚至出现了厌烦心理,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与学习。

首先,教育者传达内容的真实性是首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最真实的内容传达给学生。

其次,教育者教授知识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是重要因素。在网络发展日益丰富,多种声音并存,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时代下,大学生对于一些实用性的知识的呼声较高,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个体接受才具有意义。

再次,教育者教授知识的是否紧跟时代步伐是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思维更加活跃,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因此教育内容的新鲜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积极性。

3.教育者教育方法的影响

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些内容学生不愿意接受,甚至出现厌烦心理,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未能达成。

“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学方法的影响,忽略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的个性特征与其本身的多样性。其次语言上缺乏生动性的影响,采用与现实生活相接轨的一些网络用语以及一些重大影响的时事会激发大学的兴趣。最后,教育媒介运用的影响。在各种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采取多样化的新鲜方式。

(三)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受到环境的的影响。环境最主要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网络环境、来对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产生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影响大学生的高尚品德的追求。

首先社会的转型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产生影响。当前大环境下,我国虽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种价值体系涌现出来,,有些大学生的价值受到冲击并发生了消极变化。

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从而做出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为。反之,这会引起社会道德滑坡,会产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侵蚀。

2.校园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校园。学校环境有硬环境与软环境之分,良好的硬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的接受。良好的软环境即为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3.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也产生较大的影响。网络自身所具有的传播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在塑造社会舆论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对网络进行合理的应用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其开放性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起妨碍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对策

(一)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优的化对策

1.提高大学生接受动力

首先,寻找学生能真正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使其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必要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接受热情。

其次,利用需要发生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机。途径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途径,即引导学生探究“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究“为什么”以及“怎么办”。另一种是间接途径。

最后,满足引导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基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性。但是也不能忽略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切实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采用相对应的教育方式,避免出现偏差。

2.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理性认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育者应对大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必要的条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首先,要吸引大学生并维持其注意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和掌握基本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最后要优化学生的认知图式,利用原有的认知图式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更新相关知识来优化原有的认知图式。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识。

3.提升自我意志培养接受意志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我意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其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大学还是生的意志。主要方式是?M行积极的社会调查。

(二)从主客体共同作用的角度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提出优化政策,不仅要在接受主体、教育者、环境的角度分析。还要考虑其共同发挥作用所产生的影响,针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接受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对策。

1.消除逆反心理运用心理相容原则

心理容原则具体来说就是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平等尊重以及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首先,教育者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去关心他们,真正为他们考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相信教育者,消除抵触情绪。其次,教育者要增强个人魅力。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良好的品格去感染学生。

2.引导从众心理需加强心理调节

从众心理是指在心理和行为上所表现出的追随他人的现象。从众心理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教育者要对大学生强调盲目从众的危害性。同时也要强调个性的发展要适当。围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来进行。

第5篇:从众心理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思维;发散思维;发展思维求异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思维是智能的核心,学生学习知识是离不开思维的。加强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

现代的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存在两个弱点,一是思维的惰性,因为学生的思维领域非常狭窄,思维能力不高,不愿意多想、细想,往深处想,思维呈呆滞状。二是思维的奴性。学生往往只能求同,不善求异。针对学生思维上的这种弱点,老师要在课堂上通过设疑激趣,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名辐射型思维。即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方式,具有多向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特点。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抓住以下三个特征。

1.发展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比较敏捷,能够迅速地从不同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地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废除“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如,多采用一些讨论式的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这样能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效地拓宽思维空间,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发展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够打破习惯思维条条框框,灵活多变,触类旁通,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能够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思想。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过去已经形成的不良影响。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因此,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打破已有的思考方式,不同层次地、多角度地用全新的观念思考问题。

3.发展思维的求异性

习惯求同思维,容易墨守成规,盲目从众,唯师唯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当讲到总理要把自己的伞包给小杨梅时,有一名学生发问:“为什么总理不抱着小杨梅一起跳伞呢?这样两个人都能得救。”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讨论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给以肯定:“你很会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听到后很高兴。这里教师给了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第6篇:从众心理的特征范文

这就是“破窗效应”。这个结论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的一项实验,后来被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琳概括为“破窗理论”。它揭示了人的意识行为中一个共有的特征: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在心理变化过程中,环境有时会起决定性作用。如果用这个理论来看安全事故也会有诸多启示的。

近年来,各种安全事故频发。不少事故是在既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有较为完备的保障设施的情况下由当事者习惯性违章引发的。所谓“习惯性违章”是指不自觉地固守不良作业传统的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行为,这是一种长期传下来的、经常出现的违章行为,它具普遍性、反复性、顽固性、隐蔽性四大特征。简言之,即不良习惯造成的违章行为。从不良习惯的形成来看,就有“破窗效应”的特征:有人偶有违章行为又没什么大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久而久之,违章者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周围的人也觉得没啥大不了的,和尚摸得,我也摸得,也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不良习惯。

不良习惯存在于人下意识行为举止中,不易被察觉,使“习惯性违章”具有隐蔽性,不易预见、预防、制止。因此,“习惯性违章”即广泛存在,又防不防胜。尤其是对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化工生产而言,稍有不慎,一个细微的疏忽就可能酿成大事故。

那么如何预防、整治“习惯性违章”呢?“破窗效应”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首先,及时“补窗”,把不良习惯扑灭于萌芽状态。只要出现了违章行为,不论大小、不论后果,不论初违还是复违,都要立即制止、照章处理,还要按“三不放过”的原则,不仅让当事者受到处罚和教育,还要让周围的人受到教育,避免大家认为小违章、初次违章可以受到谅宥进而形成从众心理。

其次,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凡有违章,无论人多、人少都要严肃处理,避免法不责众,否则就是对不良从众心理的纵容,助长不良习惯的形成、稳固。

第7篇:从众心理的特征范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关于高职生择业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对择业心理的研究获得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国内研究进行了疏理和述评,按照影响高职生择业心理的因素、高职生择业心理及原因分析、高职女生择业心理问题以及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力求理顺该领域的研究脉络。

关键词 :高职生;择业心理;国内;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20-02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逐步受到重视。从现有研究的内容来看,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影响因素和教学建议;从研究方法来看,部分学者采用的是基于长期教学实践的定性分析,另有一部分学者采用的是基于实地调研的实证分析;从研究视角来看,有些学者从高职生择业的整体视角进行研究,也有一些学者从性别差异视角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疏理,将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学者观点予以综述,希望借此厘清高职生择业心理方面的研究脉络,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一、影响高职生择业心理的因素

章顺来、王桂芳(2005)的研究认为高职生择业心理因素应当包括:职业认知、自我职业特征认知、职业决策、职业理想四个方面。[1]田梅(2012)的研究认为,影响高职生择业心理的因素包括气质、人格、兴趣、能力四个方面。[2]郭晶晶(2012)的研究认为影响高职生择业心理的因素主要包括:择业认知、择业理想和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价值取向以及择业实现途径。[3]傅特艳(2007)的研究认为影响高职生择业心理的因素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效能感三个方面。[4]

二、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定性分析

在对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文献中,大多数学者都是长期高职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这些学者以自身教育实践为基础,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对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章顺来、王桂芳(2005)的研究认为,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高职生择业自主意识增强,但职业认知程度不高;第二,高职生自我职业特征认知较为模糊;第三,高职生就业决策的自主性不够,职业理想的导向作用不强;第四,高职生择业是表现出自卑、怯懦等心理特点。[1]金莱(2009)的研究认为,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自卑、自负、抑郁、偏执以及“啃老族”心理。[5]刘志刚(2010)的研究认为,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两个类别。[6]

(二)定量分析

还有一些学者选择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并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访谈内容的分析,研究高职生在择业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孟祥俊(2005)针对通过调研发现,高职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表达自我,择业取向倾向多元化,十分关注个人利益,择业的自主性较差,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择业过多考虑地域因素,择业的主动竞争意识较弱,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对自我认知不全面不深入甚至不了解。[7]易晓敏(2010)通过对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2009届毕业生进行的1800份问卷调查,得出焦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择业时最大的心理障碍,占被调查学生的40.3%。[8]郭晶晶(2012)在对秦皇岛市某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 43.3%的受访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只有少量学生看好目前就业形势,而70%的高职生对国家和省内的就业政策不熟悉甚至不了解,这造成了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和被动。[3]

三、高职女生择业心理问题

从研究视角看,大部分研究没有对高职生进行有区别的划分,只有少部分研究将性别差异作为研究的新视角,将高职女生作为研究的焦点,并得出如下结论:黄小露(2008)的研究认为,高职女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求稳怕苦心态、等靠依赖心态、自卑怯懦心态、焦虑盲目心态。[9]尹小玲、孙凡(2009)的研究认为,高职女生择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卑自负心理、攀比从众心理和功利性心理。[10]赵晓兰(2013)的研究认为,高职女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有:学历、性别导致的自卑心理,传统观念导致的依赖心理,求稳安逸导致的失落心理,怯懦逃避导致的胆怯心理,盲目攀比导致的从众心理。[11]倪倩、王映兰、杨彦(2013)通过对盐城高等师范学校的调研发现,高职女生的择业目标较多集中在收入稳定、有保障的工作上,而关注个人价值体现的人数极少。[12]

四、高职生择业心理调适问题

孟祥俊(2005)的研究认为,调适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高职生择业心理教育内容及方法,开展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加强高职生择业准备期间的心理教育,加强高职生适应社会能力教育,加强高职生职业能力和择业能力培养训练,加强高职生抵抗挫折心理教育,加强高职生择业心理指导,以及加强高职生求职技巧的心理指导。[7]程玉(下转223页)(上接220页)英(2006)的研究认为,破解高职生择业心理障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全程就业指导理念,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鼓励学生人情就业形势,用更加积极平和的心态求职;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做好择业前的准备工作;正确对待择业挫折,增强择业受挫时的心理承受能力。[13]田梅(2010)的研究认为,高职生要做好择业心理调适需要从心理问题调适、自我调适两方面入手。心理问题调适方面,要针对自卑、怯懦、依赖、焦虑、急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适;自我调适方面,要鼓励学生采取倾诉法、转移法、补偿法、自我激励法、求助心理咨询法等多种手段进行调适。[2]

五、文献述评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对高职生择业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已有的定量分析也仅仅局限于进行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误差较大,不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第二,问卷调查多,访谈调查少。目前针对高职生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较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没有通过访谈法了解学生择业心理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第三,研究角度单一,忽视了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上的性别差异,对性别歧视等造成的男女学生择业心理的差异缺乏体现和深入研究,这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章顺来,王桂芳.高职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 田梅.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J].时代教育,2012(2).

[3] 郭晶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观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傅特艳.影响高职专科生择业的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金莱.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与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6] 刘志刚.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7] 孟祥俊.沈阳市区职业学校学生择业心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 易晓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调查分析与对策[J].河南教育(中旬),2010(9).

[9] 黄小露.高职女生就业心理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

[10] 尹小玲,孙凡.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

[11] 赵晓兰.高职女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就业指导对策[J].教育观察,2013(2).

[12] 倪倩,王映兰,杨彦.高职女生就业心理现状研究——以盐城高等师范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7).

第8篇:从众心理的特征范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17日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摘要:30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9%,因此,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创作主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增加,网络语言也日益丰富和复杂。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既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合理成分,也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隐忧。本文通过网络语言的特征揭示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旨在唤起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关注和引导。

一、对网络语言的熟悉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摘要: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界面、鼠标、宽带、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非凡用语,如网吧、网民、黑客、虚拟空间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交流(如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BBS、BLOG、ICQ、MSN等)中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如青蛙、美眉、==、OUT、886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本文只讨论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网络用语。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

1.兼容性

多元文化交汇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开放性的特征赋予网络语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性质,它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表达方式于一身,形成了“三明治+泡菜”式的语言风格,其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里出现了大量汉字、汉语拼音、英语、数字、符号、方言等混杂使用的情况。如“5555,7456,TMD,半天都找不到一个MM聊聊,郁闷ing,摘要:(”,短短一句话,竟出现了汉字、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略、英语正在进行时、象形符号等多种表达方式。

2.不稳定性

网上交流以青少年为主体,注重的不稳定性和丰富的无意想象使他们不断地创造新词,在网络上,每时都有新的网络语言诞生。但这些新出生的网络语言能否为其他的网民接受,能否生存和流传下来,就不得而知了。那些没有为其他网民接受的网络语言,只能在网上昙花一现,便寿终正寝。创造的随机性和非规范性导致网络语言极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得这一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3.简约性

人们利用网络交际时,总是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减少对话的延迟脱节,许多网民便使用了简化的网络语言,体现在数字谐音、缩略语、字母的使用方面。比如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520”表示“我爱你”,用“886”表示“再见了”,不仅方便而且快捷。再如“E我”,意思是“给我发电子邮件”。为了省时省力,网民见面不会采用这样的问法摘要:“请问您现在在哪儿啊?”而代之以“那”,甚至连“?”都省略了,而“thankyou”在网络上则成了“(三)Q”。在网上,语言的简短明快代替了冗长晦涩,用词简单成为造句的基本规则。

4.形象性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大虾”表示资深网虫或乐于助人者,因为长期坐在电脑前,腰弯如虾而得名;“菌男”、“霉女”、“青蛙”、“恐龙”是形容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些词摹外形态有颇浓的讽刺意味;“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形象生动。另外,五花八门的象形符号也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生动性,如“摘要:O”表示恍然大悟“,摘要:D”表示大笑,“@%26gt;%26gt;--%26gt;-”表示一朵漂亮的玫瑰,“Zzzz%26#8943;%26#8943;,”表示等待得睡着了。这些符号摹外形态、形神兼备,使网络语言呈现出形象直观的特征。

5.非规范性

自由随意是网络语言另一突出特征,为了达到快速交流的目的,网络语言大量使用了缩略词语、缩写字母,或以数字、符号和图形替代,甚至用错字、别字表达意思。从汉语言的规范表达方式来看,这些汉字、英文、数字、符号、图形混在一起使用,还有类似方言、别字白字和病句的使用,使得网络语言变得非语法化。如“寒ing,泥素芥末286,泥太out,偶稀饭滴8素酱紫滴!”这段话翻译过来是“天啊,你是这么老土,你太外行了,我喜欢的人不是这样子的!”,“大虾,泥好油墨,粉S,偶倒”的意思是“大侠(高手),你好幽默,(说话)很会拐弯抹角,我笑倒了”。网络自由安闲的氛围和青少年自由随意的心态造成了生造别字和语法杂糅的大行其道。但很多网民因其简单、时尚、诙谐和随意而纷纷认同,使该类语言在网络中得以推广流行。

二、网络语言的心理归因

笔者认为,输入障碍、开放性、虚拟性等网络特征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等社会思潮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而青少年发展进程中固有的特质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心理原因。只有当青少年群体用他们特定发展阶段固有的特质反思社会文化并面对网络传播特征的时候,网络语言才得以产生。

“青少年特质”这一概念是Copeland于1974年提出的,指的是青少年对发展压力的反应所导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正在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在这一过渡阶段他们会面对许多来自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如何解决好由这些需求引发的心理压力是青少年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海文赫斯特1951年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青少年发展任务表,该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这些发展任务包括摘要: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建立起和异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关系;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选择职业并为其做预备;发展合格公民所需要的智力技能和概念;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预备;建立和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根据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反映出的心理需求,我们可以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做如下心理归因摘要:

1.自我意识

从心理归因分析,笔者认为,自我意识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和环境相互功能过程中随着身心成长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对自己和四周世界关系的熟悉。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的高涨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表现为强烈地卷入自我甚至自我中心。他们认为自己和众不同,他们有异常强烈的被人关注的需求,这种需求以至于使他们相信摘要:别人的目光和思想总会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们长时间在镜子前留连,每一颗青春痘,天天的发型,每一件衣服,都如此重要。当网络的交流环境剥离了现实交往的这些物质外壳的时候,他们便在网络交流的唯一工具网络语言上进行个性化创造,以引起别人的注重,昭示自我的存在,满足自我意识高涨的需求。网络语言内容和形式上标新立异、直观形象、自由叛逆、委婉含蓄、幽默诙谐等特征无一不是青少年高涨的自我意识在网络交际中的表现。

2.性意识

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影响青少年时期行为最重要的原因。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摘要:“里比多”(性能量)是人行为的源动力。伴随着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并迅速发展。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变得关注外表和穿着,热衷妆扮,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他们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从性心理的角度对青少年的这些行为进行归因,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想通过自己和众不同的表现,达到引起异性注重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并不一定是青少年自己所清楚意识到的。

3.丰富的想象

由于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尚不完善,青少年体验到的冲动和情感往往比其他年龄段丰富和强烈,对立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忽然甚至几乎同时发生,情感变化很快,也很强烈。青少年时期丰富的想象正是源于这种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体验,他们通过想象控制冲动,也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满足。再加上青少年时间自我意识的高涨所特有的叛逆心理,使这一时期的想象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创造性特征。网络语言的兼容性、形象性、创造的随机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等特征是网络交际中青少年网民丰富想象的体现。

4.从众心理

第9篇:从众心理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畸形消费;校园贷;社会心理学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近期新闻中报道部分大学生为买名牌衣服、鞋子和包包,有的裸贷、网贷,有的通过不合法途径赚钱,这些不正常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产生畸形消费的心理的因素有多种,并且种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对这一心理进行剖析,从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这种消费心理进行转变。

一、大学生畸形消费的表现

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主要是受到其消费心理的因素影响,消费行为也是消费者对客观的消费对象和主观的消费需求的实际反映。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影响,进而产生畸形消费的心理,最终导致畸形消费现象的发生。大学生畸形消费现象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超出家庭支付能力的高档型消费

物质的丰富和网购的兴起,使很多大学生的消费观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家庭有提价多少生活费用就尽量省吃俭用并通过家教等方式勤工俭学,现在许多大学生的消费都追求品牌,数码产品和生活用品都追求超过自己家庭支付能力的高消费,把这些面子上的东西作为自己时尚与高贵的代表,完全忽视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最近有一则新闻,河南郑州某高校一女大学生自入校后长期购买高端品牌服饰和化妆品等,同宿舍的同学都以为她真的是自己口中描述的富二代。后来同学纷纷接到校园贷公司的催款电话,原来她的高消费全是通过校园贷来完成的,贷款还不上,最后公司把电话打向了老师和同学。事情败露后,也因为偿还不了高额的欠款而被迫退学。部分大学生高档型消费的心理往往都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当前部分影视节目和网络节目过于引导年轻观众的高消费心理,导致他们淡漠了人生理想和追求,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人生目标,希望以此弥补自己精神上心理的空虚,获得和周围来自富裕家庭同学相同的消费认同,提升自己的自信和人际。

(二)社会风气影响下的攀比性消费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父母在孩子身上的花费也越来越高,也更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难免存在互相攀比的现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仍在形成时期,缺乏正确而有力的引导,会促使他们在自尊心和虚荣心方面更为重视,此时就把学习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会在明知家庭情况不太好的情况下死要面子,并且在手机、数码产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中向同学看齐,父母所给的生活费用完全不能负担这种攀比的开销。长此以往,甚至会迁怒于父母不能为自己提供同学一样的优越环境,攀比性消费的结果最后甚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

(三)媒体信息诱导的超前消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及消费观流入我国,一些影视节目和网络资讯对于消费观念进行了不健康的引导。渠道多线上和线下的购物便利诱导着大学生开始了与自己身份及社会地位不符的超前消费。由于大学生走在时代最前端,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这些大学生都是90后,其标签是“张扬个性,追求自我”,这就使得大学生愿意花费大量的金钱用来购置最新颖、最潮流、最奇异的商品,从而展现自我,他们对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更为青睐,希望以自己的消费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商家看到大学生这一消费心理,从产品的广告方面精心策划宣传,从而推波助澜大学生超前消费心理的形成。每个人都知道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并没有经济来源,无法支撑个人的庞大消费,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向学生宣传网贷、信用卡等,从而获取高额提成收益益。近年来,大学生借贷的现象屡屡发生,各大媒体也竞相报道大学生借贷事件,但依然有大学生借贷,这已是学校与政府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的冲动消费

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各方面能力认识不足,这使得其对金钱的使用能力较差,对于自身实际消费并没有详细的规划。部分大学生受新观念的冲击,消费心理发生变化;在消费时,往往是凭感觉、不计后果。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主要是媒介,其可以通过媒介了解最新的潮流风向与时尚资讯,而其对社会认识较少、判断能力较差,很容易随波逐流,做出不理性的消费[1]。以前主要是集中在电子产品和服饰等方面,近年的新案例则显示大学生在网络主播的打赏和游戏装备中的开销逐渐增加,这都是属于典型的冲动型消费,对于互联网的过度依赖,不能理智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控制。

二、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剖析

(一)从众心理造成畸形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是个人受到来自外界群众影响,从而本身知觉、认识及判断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者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方式,这种心理现象是个体普遍都有的;同时,其并不是当前新鲜事物,从众心理自古就有,自然而然的存在于每个时代各个群体之中。大学生也有从众心理,若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就很容易受从众心理因素影响,从而潜意识靠拢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思维向权威具体,最终丧失自我辨别的能力,制约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盲目消费行为。因此,当前社会的流行事物及人物事迹,纷纷成为了大学生追逐的对象,如:耐克、新百伦、阿迪达斯这些品牌在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这些品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威信,这些牌子的鞋子质量虽有保障,但对于普通大学生还是有些贵,但为什么学生都愿意省去生活费,去购买这500-1000的鞋子呢?其主要原因就是从众心理,这三个品牌在当前90后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同时,这也是大学生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一种表现。

(二)大众文化的干扰造成畸形消费心理

大众文化主要指娱乐消费行为与独特意识形态,其较强的吸引着大学生,甚至左右其成长轨迹和思维。首先,大众文化呈蓬勃多元化的发展,高档次的大众文化诱惑着大学生进行高档消费,传统价值观中的经济、节俭、实用等逐渐被抛弃;同时品牌广告也逐渐勇敢艺术塑造太高大众文化的地位,从而使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个性的时候,渐渐迷失自己,忘记真实的存在,只知以为地模仿表象与浮华。其次,明星效应也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追星,愿意为自己的偶像倾其所有,有的因为自己偶像代言了某一品牌,而疯狂的购买该品牌,有的为了在偶像直播中进行“打赏”而不惜耗费巨资,这些追逐都是畸形的,很容易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第三,就是时尚因素。当前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时尚,由于大学生思维的开阔与先进,及大学校园中时尚的无处不在,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追求时尚的思想且快速追赶潮流,从而展示自己的不同。然而大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心理,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的大学生为追求时尚不断的购买新衣服、新包包、新鞋子等,而这些物品往往只使用小段事件,就被束之高阁,这是一种极其浪费的行为;还有的大学生为追上时尚的步伐,而省吃俭用只为购买最新上市的产品,比如轰动一时的新闻,一大学生未购买最新上市的苹果手机而卖自己的肾。这些都是严重的畸形消费。第四,一些网商一年无何止的各种购物节,从情人节,到女神节,母亲节,甚至店铺成立周年庆,还有每年双十一,双十二,在这些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购物节日中,庞大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消费群体守在电脑、手机前,就为抢一件自认为打折却对自己可能并没有太大使用价值的商品。每到这段时期,新闻上都在对哪一高校快递站挤满学生、快递数量之大等事件进行报道;而这些大学生是真的需要消费吗?并不是,其只是跟随大众的步伐去消费,这是一种非理性不正常的畸形消费[2]。

(三)消费主义思潮造成畸形消费心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消费主义思潮严重影响着社会群体的消费观念,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随之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而产生消费至上的思想。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种一味消费获得满足与享受而忽视自己的经济情况是不对的。部分大学生往往就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消费满足与享受,而不顾自己经济能力,不断消费,从而走上歧途,如有的大学生办理多张信用卡,最后欠下大笔钱无力偿还而自杀,有的因网贷无力还款而被人威胁,这些都是近几年的大学生因满足自己虚荣心而做出的不理智事件,最终导致害人害己。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造成大学生畸形消费的因素不仅仅是个人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学至大学共学习了多门课程,但却缺少较为重要的一门就是“财商”。合理规划个人的资金状况,量力而为地进行消费是贯穿于整个人生行为的一项重要技能,但是大学生入校后突然获得短期的财务自由,所以导致各种非理性的畸形消费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学校、家长必须对大学生的加强管控,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引导其进行合理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关系,具有节俭朴素的传统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刘皓月.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3):41-42.

[2]宫正.由“双十一”网购现象展开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畸形消费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读天下,2016(10):85.

[3]n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7):542-544.

[4]陈烨.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