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

第1篇: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摘要】环境卫生学是应用医学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技术来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阐明其规律以及如何消除这些影响的学科。它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是预防医学学生所必修的主干课程,具有理论基础广泛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近年来,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卫生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高危人群概念的提出加深了对环境卫生学病因的探索,环境污染物健康危险度评价也日趋向国际标准化靠拢。为了能够结合时代特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使该学科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为人类健康服务,根据教学实践以及经验交流,就教学中常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把握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当今社会,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应用,随之带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已逐步凸现,除了时有发生的急性事故和传染病以外,也造成我国慢性非传染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疾病谱的改变使得国家和社会更加注重对环境危险因素的控制。而环境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大气、水、居住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每个人身边随时存在的外界环境因素和我们健康的关系。因此,在开课伊始就要使学生意识到该学科与人类自身健康的密切程度,明确学习目的和用途,即方向性和实用性,明白要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都离不开对环境的控制和对疾病的预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尤其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要改变其过去认为预防医学“无用”的观点,让学生将该学科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使其认识到该学科的学习对于促进健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增强学习兴趣,加强理解,巩固记忆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除了事先要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备课,对教材精心编排外,更要密切联系实际,围绕实例展开教学。教材中的实例一般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而补充一些新发生的,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会让学生感觉到这些知识每时每刻都与自身相关。比如讲述化妆品卫生时,结合目前在学生中普遍流行染发的现象进行讲解。染发在学生的眼中是一种美的时尚,学生有染发经历的不在少数,跃跃欲试的人更不计其数。但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染发剂的成分,更不知道染发剂给健康带来的影响。在课堂上以此为话题,提问学生是否知道长期频繁染发对身体的损害等,给学生一个短时间的发言与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此过渡到化妆品对健康的影响。通过这些生活化的举例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原来环境与健康的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加强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三、根据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心理学中提出了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认知规律,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了解并遵循这个规律,按照认知规律去组织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的体现上主要是教师角色从过去知识的机械灌输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接受者,明确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上课时教师忙于灌输内容,学生忙于记笔记,学生的思维处于迟钝状态,对学习的内容不加以理解、思考、推理,仅仅停留于书面文字的记忆,或者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要达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的,不仅仅要学生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自主学习知识、利用知识,这需要教师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的经验是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创造一定的情境和空间,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进行讨论,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针对学生的不解之处,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上逐渐展开,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知识,同时增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住宅卫生时,针对目前室内装修污染较严重的事实,创建室内污染与健康效应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室内装修污染的问题,搜寻相关资料并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能力。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注意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的备课仅仅依靠教科书和参考书来准备护理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现代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已走进校园并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想环境。目前大学教学已基本普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形式比传统板书更直观、生动,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增大信息密度,丰富学习内容,使学生更容易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但我们要灵活运用多媒体工具,不能仅仅把多媒体课件作为书面备课的替代工具,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工具。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书本内容的拷贝,上课时照着宣读,这样使学生对每张幻灯上面的大量的文字感到索然寡味,在有限的一张幻灯片时间内难以理解掌握,又迫于考试压力, 怕丢掉考试内容,拼命记笔记,从而没有时间听讲, 造成恶性循环。我们的体会是课件应该是简洁明瞭,层次清晰,上下幻灯联系紧密,重点突出。避免大量文字,把学生从阅读幻灯片上转移到思考和听老师讲解上来。同时也要避免过多的画面和动画, 分散学生注意力。应该充分发挥幻灯带来的优势, 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避免学生对潦草字迹的误解, 可方便地显示讲解时要求的图表,以及更直观地举例,使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运用多媒体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讲解水平要求的降低,相反,教师的语言、仪态、肢体动作等依然是调动课堂气氛、与学生达成互动的主要因素。如授课时要求教师语音清晰,音调正确,语速适中,仪态端庄、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等。因此,现代教学方法也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为了培养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进行一定数量的英语专业词汇的强化。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环境卫生学以及整个预防医学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希望通过对环境卫生学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学前卫生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骨干、核心课程之一,与“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并称“三学”。学前卫生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本专业学生高素质、强实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前卫生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的前沿课程。学前卫生学主要围绕学前儿童以及托幼机构的卫生与保健各项工作重点,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展开论述,为本专业学生全面理解幼儿园保、教育工作,提升学生保、教育理论素养,并形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后续的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以及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等课程的学习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

基于学前卫生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和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性,结合当前学前教育新形势、新要求,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中,要有重点的处理好与课程相关的几方面问题。

1 要做到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相衔接

幼儿园教师的质量决定学前教育的质量。“国十条”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讲话都强调: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1)《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些基本理念充分反映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价值取向、基本信念。其中,能力为重的理念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的能力确保保教工作的科学性,并在实践中通过研究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2)《专业标准》中和学前卫生学相关要求

《专业标准》中,在对待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提到了注重保教结合,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专业标准》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层面全面提出了要求,提出:要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急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在专业能力层面,要求教师能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意外事故,危急情况下优先救护幼儿等。

幼儿园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保教结合”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组织和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都是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因此,这四个方面也成为《专业标准》中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基本内容。而这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保”的能力培养,在职前教育中主要依靠在学前卫生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

2 要做到与学前教育岗位“零距离”

“零距离”上岗是现代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是高职高专院校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从学前卫生学课程来说,要实现相关职业能力培养的“零距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学前卫生学任课教师团队

任课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适应“零距离”上岗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任课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要求每位教师定期到学前教育机构实践,鼓励教师指导、参与、承担学前教育相关课题研究,引导任课教师为学前教育机构服务,重视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2)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按照“零距离”上岗的要求,需要突出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做到“教、学、做”合一。

在课程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规格要求,结合本课程特点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堂素质教学与实践素质教学密切结合、融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本位的师生互动策略。有针对性地采取“将课堂搬到校外”、“将幼儿教师请进课堂”等教学模式,将课堂听讲与课下自学结合起来,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起来,教师示范与学生分组训练结合起来,真实教学环境学习与模拟情境练习相结合,学生第一课程学习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等,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学、做效果。

(3)建立起合理的实习实训机制

实现“零距离”上岗需要建立高职高专院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推动的实习、实训机制。结合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和工作实际的要求, 应主要将生理、营养、护理、急救作为学前卫生学实训的重点。

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建设好校内学前卫生学实训室。学前卫生学实训室的建设主要是为学生在学习学前卫生学时提供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 并对重要的实践内容模拟、熟悉。模拟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落实学前教育机构接收学生见、实习制度,保证学生至少各有一周的时间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并安排专业老师现场指导。通过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学生保育技能操作训练。

3 要科学选择教材、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手段、教育评价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实践也经历了改革风雨的洗礼。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学前儿童卫生学在教材建设上也几经更改,且随着教育理论创新和学前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1)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教材和内容选择要密切学前教育机构的的保育实践,能系统地阐述学前儿童(0至六七岁)卫生与保健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注重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保教结合,保教并重,要有较强的应用性;涵盖学前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与保健、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特点与保健、健康评价、营养卫生与保健、日常护理与保健、疾病及其预防、常用护理技术与急救技术以及生活保健制度和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等内容,既有要学前儿童保教理论的讲述,又要有对托幼机构日常保教工作的具体实践指导,还要有生动活泼的实例描述,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综合性教材。同时,要根据教材范本,综合教学实践,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2)合理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以参与式、探究式学习为主。新规划纲要第32条中明确提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为培养创新和研究性人才,学前卫生学应根据内容和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幼儿泌尿系统卫生保健的时,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幼儿憋尿”、“幼儿遗尿”、“幼儿精神性尿频”等典型案例,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如何避免和应采取的措施;在幼儿保育和教育活动卫生章节中,可采取先分小组分环节让学生收集有关幼儿园生活和教育过程中保育的案例,然后由学生自己筛选、编辑并进行情景模拟的表演、小组代表总结,最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评议的方法;在幼儿疾病章节,切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珍爱生命、珍重人生、自我保育的意识;在幼儿营养膳食章节,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自己或身边的人通常有哪些较好或者不好的饮食习惯,存在哪些饮食误区,让学生按照公式(体重/身高的平方)计算和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把学的知识理论灵活应用于生活;在讲授比较抽象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学前儿童各年龄期的特点与保健”等内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生活保健制度”、“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等内容,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等。

4 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一直以来,文化课考试方法都是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方法,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而且成绩反馈的实效性差。高职高专的学前卫生学课程作为理论加实践类的课程,在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方法上,要区别于传统的文化课,更不能只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

结合学前卫生学的课程特点,建议在笔试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合理运用以下几种考核方法。

(1)平时成绩、实习实训和笔试相结合

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平时成绩可以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等)和平时作业,实习、实训成绩可以包括学生在幼儿园见、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训时的表现以及实训报告的完成质量。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可以较完整的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平时成绩、实习实训成绩和考核考试成绩按相对合理的比例进行评分,最后给出整个课程的评分。

第3篇: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预防医学 人才人 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整体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新的历史重任。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概括和解释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它仅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因素构成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医学的整体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为了适应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方针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各级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发挥着人群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几大卫生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从北京、上海、杭州等试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推广,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保障社区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使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社区扩展。体现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公平性,为发挥预防医学的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它体现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二、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此种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最近,我们对近5届本校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如何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杨克敌等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在培养模式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因为当前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防医学人才需要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疾病谱更加复杂化的人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要。耿齐鸣也认为:2004年的SARS流行给我们现行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社区预防医学教育。

赵福生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卫生防疫体制相适应.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还有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是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很少或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和课程。卫生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预防医学系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从事卫生执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江城梅也认为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预防医学实践环节,由于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闻也很少教学交流,讲课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亲身体验,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建议预防医学专业老师应该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锻炼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请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专家上讲台讲课,使学生接触预防医学实际工作。

殷朝阳等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实验课程学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说,国外比较重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提出:预防医学教学范畴包括有最常见的课程: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理事会(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规范了MPH学位点应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行为科学、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学(BroussaisHotel一Dieu)医学院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简称为DCEM)中,基础教学内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卫生教育技术、文献收集、信息论。(2)流行病学: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口学。(3)规划:卫生机构评估、卫生与预防的行动计划。(4)经济:卫生机构与卫生制度管理、卫生经济。(5)法学:行政、组织及民事的法学基础,社会保护,卫生法和社会法。(6)环境:物理环境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卫生学;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组织职能与卫生一社会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课程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学生还必须自主选择学习下述选修教学中的两门课程:环境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机构与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社区保健。

综合上述预防医学的改革动向,作者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卫生战略的改变,教学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大卫生观思维。

2.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传统的三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

3.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拓宽授课知识面,如:人文科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对于现代预防医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4.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课、社会实践和毕业专题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构建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本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学生将拥有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另外,通过在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本模式还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总之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相一致,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7年获得国家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

在此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也要做较大的改革:如下图所示,各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老师的导读内容和命题展开课后的课本基础理论自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探究实验。把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在讨论课中发表和辩论,最后形成结论和完成学习报告上交给老师。该教学方式借鉴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验,确实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完全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厌学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2]耿齐鸣.从SARS流行看今天的预防医学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2-83.

第4篇: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质量控制;血液透析;安全性

作者单位:516001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室

近年来血液净化技术呈迅猛发展,且血液净化技术有着其本身的专业特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辅助设备繁多,操作复杂,技术性强。为了保证血液净化技术质量和安全,质量控制和安全防范显得尤其重要,而血液净化室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感染控制、反渗水处理系统、复用系统[1]。我院血液净化室于2006年1月起针对血液净化室的专科特点把质量控制不断改进并持续贯穿整个日常医疗过程中,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安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血液净化室现有固定血液透析机16台,床边血滤机3台,目前固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6人,每月血液净化治疗达800余例次。血透护士14名,血透医生2名,选择统计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有环境采样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包括本院质控中心每季度的抽样检查,并统计6年中血透患者的热原反应发生率、血管通路感染发生率。

2 质量控制实施方法

2.1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是血液净化工作的重点和根本,为使血液净化各项工作良性运行,使工作规范化、操作常规化、管理制度化,血液净化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血液净化管理办法》规定、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内容包括:血液净化工作制度、血液净化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工作检查制度、血液透析技术操作程序、业务学习制度、记录和保管资料制度、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阳性患者登记制度、工作人员培训制度、设备保养维修与清洗制度、透析用水定期消毒和消毒效果检测记录等。每月对各项制度和质量控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不断完善。

2.2 环境质量控制

2.2.1 血液净化室设置在清洁、安静较独立的区域。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对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阳性患者要与一般患者隔离。医务人员、透析患者进入血液净化室应有各自的通道,治疗室、办公室、更衣室、水处理室、储藏室、清洗消毒室(复用间)、处置室、接诊室、卫生间等分开设置。

2.2.2 血液净化区空气要求 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卫生标准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的Ⅲ类环境,有空气消毒装置、空调等,保持室内恒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每日定时对血液净化室进行空气消毒,早晚两次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安静、清洁、整齐,预防呼吸道疾病交叉感染的发生。每月做一次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等细菌培养,血液净化区空气细菌菌落总数≤500 cfu/cm3、物表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

2.3 消毒隔离管理

2.3.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进入血液净化室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戴帽子、口罩、穿专用鞋,为患者操作治疗前后应严格洗手,为患者穿刺时必须戴手套,并要求一人一更换。

2.3.2 一次性物品 透析器、血液管路、内瘘穿刺针使用后应毁形分类,透析器、血液管路置于黄色塑料袋内,塑料袋内容物量不得超过3/4满,双层封扎。内瘘穿刺针放置于锐器盒内,3/4满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由专人负责回收,密闭运送,并做好交接登记,严禁复用和回流社会。

2.3.3 复用透析器 按卫生部关于《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要求,严格按照复用程序进行冲洗、清洁、检测、消毒等处理。透析器消毒后,上机前每月定期对透析器血室内容物进行随机细菌培养,细菌菌落总数=0 cfu/ml。复用透析器使用前必须达到最短消毒时间消毒后方可使用,放置时间过长超过要求的,必须重新消毒后方可使用,并使用特定的清洁剂和消毒剂,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复用透析器必须专人专用,在连接患者引血前必须充分闭路循环透析器,并用生理盐水1000 ml预冲,使透析器血室无消毒液残留。乙肝患者一次性使用透析器、血液管路,严禁内瘘穿刺针复用。

2.3.4 消毒液、透析液的管理 注意各种消毒液、透析液的有效浓度和存放方式,避免存放时间过长,消毒液须现配现用并严格掌握有效浓度。各种消毒液、透析液使用后及时加盖避免暴露于空气中,防止被污染及有效浓度的下降。每月定期做一次细菌培养,伦那灵细菌菌落总数=0 cfu/ml,茂康碘细菌菌落总数≤100 cfu/ml,透析液A、B原液≤200 cfu/ml。

2.3.5 血液透析治疗结束后 血液透析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冲洗、消毒。对治疗时溅到机器版面上的液体、血迹和污渍及时清洁擦拭,并用含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显示屏用75%乙醇擦拭。床单、被套、枕套一人一用一换洗消毒,物体表面及时擦拭干净,地面保持清洁无污物,并做好终末清洁消毒工作。

2.4 水处理系统的质量控制

2.4.1 透析用水应符合美国先进医疗设备协会1981年提出的透析用水标准。为确保透析患者的安全,对透析用水有严格和特殊的要求,必须清除所有对人体有害、影响透析液浓度、对透析设备造成损害的物质,降低透析相关溶液中的内毒素水平,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反应等相关并发症,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安全和生活质量。

2.4.2 加强对透析用水及透析液制备输入过程的质量检测,每月定期对水处理系统、透析液出入口等进行细菌培养,每3个月对反渗水、透析液进行内毒素及污染物检测。取样口要选择合适的地方,既易于取样又能代表水处理或透析液的污染情况,当水处理停止使用一段时间、水路不正常的情况下,检测的频率要大一些[2],当疑有水处理系统和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并及时进行检测,当检测的结果超出规定标准时,查找每个配置环节,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后,须经再复查,直至符合标准要求。各采样点细菌菌落总数应:透析用水≤200 cfu/ml,透析液入口≤200 cfu/ml,透析液出口≤2000 cfu/ml ,内毒素≤1EU/ml。

2.4.3 建立维护保养制度,制定合理的管理程序和规范具体措施,实行专人负责,专人登记,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对水处理系统各项数据、故障发生、更换配件,做好登记并保留原始记录。

3 结果

3.1 质量控制管理全面实施前(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各项环境卫生学采样监测合格率比较,九项环境卫生学采样监测在质量控制管理全面实施后合格率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质量控制管理全面实施前后热原反应发生率比较,结果见表2。

3.3 质量控制管理全面实施前后血管通路感染发生率比较,结果见表3。

表1

2003年至2008年各项环境采样细菌培养合格率比较(份,%)

采样项目

实施前实施后

采样份数合格份数合格率(%)采样分数合格份数合格率(%)P值

透析A、B原液969295.898981000.041

透析液入口1039592.210710598.10.045

透析液出口1039695.110710699.10.027

反渗水676191.1717098.50.043

使用中消毒剂867991.9848398.80.032

物体表面625487.1676597.00.048

工作人员手413585.4434297.70.041

净化室空气362877.8363494.40.041

复用室空气383078.9373594.60.046

表2

热原反应发生率比较(%)

采样项目

实施前实施后

透析例次发生例次发生率(%)透析例次发生例次发生率(%)P值

热原反应226572361.04245861650.670.000

表3

血管通路感染发生率比较(%)

血管通路

实施前实施后

例数感染例数发生率(%)例数感染例数发生率(%)P值

内瘘21683.7023420.850.041

股静脉插管13796.5714221.410.027

颈内静脉插管4249.526711.490.050

4 结论

血液透析治疗技术复杂,影响效果的环节多,设备依赖性高,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发生医疗问题,故笔者从2006年1月起对本血液净化室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如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改善透析环境,促进透析环境质量的提高,通过对透析用水系统、透析过程、透析仪器设备等的质量控制,收集、记录每年的质量控制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质量,不断提高质量。笔者并对每个医务人员要求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分清职责,加强岗位责任制,不断改进透析方式、方法,提高透析效果。从而有效的降低热原反应、血管通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透析安全性、舒适度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是透析质量控制的具体表现。

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具体管理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质量,不断提高质量的过程。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与对策,是每个医务人员面临和探讨的重要课题[3],血液净化室是医院的重点科室,血液透析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而血液透析又是一个及其复杂的非生理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4],因此,必须加强血液净化室的质量控制管理,严格检测和质控,并把监控与预防始终贯穿在整个日常的医疗过程中,全面提升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医疗安全,促进现代血液净化事业及技术的持续发展。要使血液净化工作及管理与国际接轨,需要血液净化专业工作者共同建立血液透析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和改进机制,不断规范血液净化室的临床实践行为,是广大血液净化专业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18-220.

[2] 王质刚.血液净化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0-75.

第5篇: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在院长或业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3、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建全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药械管理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等。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进行评价考核。

5、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及时召开。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制度

1、加强业务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负责拟定院感工作计划,提交主管院长审批后,组织实施;负责拟定科室医院感染工作制度,并督促执行。

3、每月一次做好全院出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统计汇总全院感染率、漏报率。

4、每月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全院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

5、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进行一次综合质量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质量挂钩。

6、每月不定期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协调科室间医院感染各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7、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要求做好传染病的管理,督促科室做好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

8、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原因,积极提出控制措施,并向主管院长请示汇报。

9、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目标性检测,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10、对购入消毒药械、消毒剂、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等严把准入关,不合格产品严禁进入医院。

11、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将医院感染信息反馈到科室,对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消毒隔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12、每年有计划地完成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和业务水平。

13、监督、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焚烧,按照国家要求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三、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各科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科室每月定期召开监控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本科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3、各科室要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执行标准预防,手卫生制度,职业防护等在职教育培训工作,每月培训不少于一次,全院性培训参加人数不少于80%。

4、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如有流行暴发倾向及时报告。主要监测指标:

(1)医院感染发病率8%,漏报率10%。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

(3)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 uW/cm2。新进灯管90 uW/cm2

5、建立严格的科室清洁、消毒与隔离制度,对不同传染源引起的感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6、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7、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登记、交接、运送、焚烧等流程的管理,

8污水污物排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个管理环节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

四、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1、临床主管医生要认真学习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病例初步诊断。

2、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3、科室经治医生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感染管理科于每月定期到各临床科室调查和收集院感病倒报告及漏报情况。

4、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除向感染管理科报告外,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5、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提交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6、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组织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7、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每季度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效果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五、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1、药剂科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

2、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涂片、培养),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伍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准确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检。

4、药剂科对于细菌耐药性高的抗菌药物有权提出暂停使用的建议。

六、无菌技术操作制度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2、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3、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4、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操作者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污染无菌区。

5、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过久。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快使用、凡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超过24小时后必须重新灭菌,不得继续使用。

6、无菌包应按消毒日期顺序放置在固定柜橱内、并保持清洁干燥,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经常检查无菌包或容器是否过期,过期物品重新消毒灭菌。

7、无菌溶液应根据要求避光保存或冷藏。

8、无菌盐水及酒精棉球罐每日消毒一次,容器内敷料,如干棉球、纱布块等,不可装得过满。以免在取物时接触容器外部而污染。

9、消毒物品(如:呼吸机管道等)要有明显的标志,要写明消毒日期,一般消毒保存日期为3天(冬季不超过5天),每周消毒两次。灭菌物品要定期(1个月)进行一次细菌微生物监测。

10、治疗室、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有条件进行细菌微生物监测。紫外线消毒有照射时间登记。

11、输液、输血一律使用一次性输液器,用后作为感染性医疗垃圾单独收集并由后勤部回收焚化处理。

12、抽血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巾一带,抽血后病人使用的止血棉球集中回收处理,防止病人随地乱扔或带出院外。

13、各种换药弯盘及小器械先浸泡消毒,再清洗后灭菌。器械浸泡时要打开关节,盒盖上要标有消毒时间以及保存时间。

七、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离开工作场所应脱去工作服;禁止穿工作服进食堂、会议室等非工作场所。

2、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后均应洗手、消毒。

3、无菌容器、器械、敷料罐、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表一人一用一消毒。

4、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床头桌、床头、椅子、门把等,每日用1:10084消毒液湿擦、抹布要专用、用后彻底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微生物监测,如使用紫外线消毒,要登记消毒时间、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5、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污衣筐内,不得随地乱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严格消毒后备用。药杯、餐具、便器必须消毒后再用。病人被褥要随脏随换并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6、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做好床单位终末消毒处理,床、椅、桌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

7、传染病人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制度处理。

8、无菌物品每天检查一次,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尽量使用小包装。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签,严禁用过期物品。

9、各门诊病区等工作场所医务人员下班前,均应进行清洁或消毒。

10、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品按规定处理后,置专用容器内封闭运送,进行无害化处理。

八、消毒药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的监督管理。

2、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消毒、灭菌药械使用效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提出改进措施。

3、采购部门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意见进行采购,按国家规定查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质量。

4、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禁止使用过期、淘汰、无合格证明的消毒、灭菌药械。

九、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1、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采购,临床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和试用。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认真履行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临床应用和回收处理的监督检查职责。

3、医院采购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三证复印件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即《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登记制度。

4、在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时,必须进行验收,除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相一致,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内外包装应完好无损,包装标识应符合国家标准,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

5、医院设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库房,建立出入库登记制度,按失效期的先后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禁止与其它物品混放,不得将标识不清、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临床使用。

6、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有破损、过效期和产品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7、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

8、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处置。

十、医疗废物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医疗废物分类存放,警示、标识清楚。

2、医疗废物收集、存贮专人管理,交接责任明确。

3、医疗废物不得露天存放,暂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4、医疗废物暂时储存地点应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工作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

5、存放地设置明显的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盗以及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6、暂存设施、设备每天定时消毒。

7、暂存处负责,转运,焚烧。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培训教育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须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制定该年度的培训学习计划

2、每半年对全院医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勤人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活动;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培训时间不少3学时。

3、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学习,经常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培训及学术研讨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4、临床科室每月必须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业务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根据各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特点,分析本科室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

5、感染管理科每年对全院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6、积极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学术活动,鼓励全院医护人员撰写医院感染方面的学术论文踊跃投稿,加强我院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十二、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1、高压锅消毒灭菌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有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

2、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监测:含氯消毒剂进行有效浓度监测。

3、紫外线强度及日常监测:凡使用紫外线灯的科室,(1)按标准按装,(2)坚持日常监测,并做好详细记录,(3)每3-6个月对照射强度监测一次(强度高于90uW/c㎡,6个月监测一次;70 uW/c㎡-90uW/c㎡3个月监测一次;(4)对合格灯管发紫外线灯强度监测评价卡,不合格灯管及时更换。

4、、环境卫生学监测: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治疗环境,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卫生等微生物监测,保障医疗卫生环境安全。

5、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总结分析和反馈:院感科对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做到月汇总,季分析,年度总结评价。

十三、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在发生科室完成):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十四、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1、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当医护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2、医护人员洗手的方法是: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六步洗手法)为:

A.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B.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C.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D.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E.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F.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G.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或自动凉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3、医护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配戴饰物的部位等。

4、医护人员洗手使用皂液、在更换皂液时,应当在清洁取液器后,重新更换皂液或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5、医护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具体方法是: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6、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

(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第6篇: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现代卫生 理化检验 前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环境、对医疗卫生保健、对生活和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把卫生理化检验锁定在预防医学里的组成部分和研究手段的旧传统科学体系, 已经被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定义和任务所突破, 它的发展, 已经进入到面向未来的新时期。

1 卫生理化检验的基础和意义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发展到怎样的水平, 要看对卫生理化检验提出什么要求, 并由分析化学为卫生理化检验提供什么样的理论和测试手段, 分析化学发展越快, 为卫生理化分析提供的理论基础就越广泛, 卫生理化检验的基础是分析化学,分析化学的发展, 带动了卫生理化检验的全面同步发展。

现代卫生理化检验被定义为: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理统计学、食品工艺学、环境检验学、食品营养学和卫生学等为基础的一门应用性强、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其任务被规范为: 检验与卫生质量有关的物理性状、化学组成、环境质量等,为评价食品的品质、食品新资源的开发、食品新产品的研制、食品卫生监测、营养学和食品毒理学的研究, 生活饮用水、环境卫生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食品的确立提供客观有效的指标。

2 卫生理化检验的工作流程

按照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规律, 对样品的检验程序,检验的工作流程如下:

应答信息信息分类样品处理分析样品检验方法归纳分析结果报告

检验目的样品采集检验项目

3卫生理化检验的发展前景

3.1 提出命题

此命题是根据高鸿和汪尔康教授对分析化学史, 从我国建国初期至今经历的三次分析化学领域里的变革而提出的。从本世纪40~ 50年代, 在我国, 分析化学有一门技术转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 在以湿法分析的基础上, 卫生理化检验工作者将重量分析、滴定分析、比色分析应用于卫生检验和科研工作中, 这是食品理化检验发展的第一阶段。自60 年代末和70年代, 为卫生理化检验发展的第二阶段。当时间进入80年代后, 由于微波溶解技术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 使送检样品的前处理, 简化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为卫生理化检验进入第三阶段奠定了可喜的基础。

3.2 发展阶段

卫生理化检验经过前两个发展阶段, 特别是第二阶段的飞跃发展后, 使本门学科从基础研究到前沿应用, 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高科技、高智能, 使检验仪器朝着“傻瓜”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卫生理化检验工作者以高鹤娟、翟永信等专家为代表, 不但普及了食品理化检验的国家方法, 而且为卫生理化检验提供部分有价值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为我国在这一领域里及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这一阶段中, 更令人兴奋的是, 微波溶样技术在卫生理化检验中的应用, 不但为食品理化检验样品的前处理提供了更迅捷、快速的手段, 而且为建立现代检验方法做出了重大贡献。食品样品的微波溶样, 是利用微波的内加热理论, 使用微波消解仪器, 使极性分子50亿次/S的有效碰撞, 并使分子高速重排, 不断产生新的表面, 获得理想的溶样效果。至于微波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应用和开发, 国内外学者亦有很多论述。

4 现代卫生理化检验前瞻

现如今, 卫生理化检验的内容仍为两大类。一类是营养成分析, 另一类是检品中有害物质的测定。在营养成分的测定中, 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水分和无机盐仍然是主要的检验内容, 并延伸食品的生产和开发的领域中, 近年来, 被誉为“人体第七营养素”的膳食纤维的研制和开发, 正呈现上升趋势, 因为它对一些疾病, 特别是胃肠道以下的疾病的预防作用, 已被医学和营养学家认可, 这种纤维保健食品的商品也于近年来面世, 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监测范围, 已超出了旧有项目, 工业三废、及其他兴奋剂的检验, 也在卫生理化检验中占有重要地位。

未来食品将进入到无毒、无害、无污染, 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时代, 在以上两类食品检验内容和分析目的基础上, 食品理化检验的部分重点, 将被转移到如何确立“绿色食品”及其开发、研制、卫生管理等目标上来, 在“绿色食品”工作范畴内, 食品理化检验工作这不但对食品本身进行分析, 更重要的是对作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原材料、动植物赖以成长的各种环境的监督检验, 检验内容将扩大到水质、大气、土壤及其他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检验, 饲料、肥料、毒理学检验同样是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5讨论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 卫生理化检验的根本出路在于仪器分析, 国产仪器的研制和开发, 在满足学校教学和基层工作需要方面, 已经做出了或正在做出贡献, 有的国产仪器完全可以代替进口仪器, 仅就对旧仪器与以新技术改造而言, 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金, 焕发旧仪器新貌, 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可以有新的突破, 只要理化检验工作者和研制生产分析仪器的企业研究工作者密切结合, 抓住当前机遇, 迎头赶上, 我国的卫生理化检验事业, 一定会走在本领域的前列。把卫生理化检验锁定在预防医学里的组成部分和研究手段的旧传统科学体系, 已经被现代卫生理化检验的定义和任务所突破, 它的发展, 已经进入到面向未来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赵凤仙;赵永胜;;理化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口岸卫生控制;2010年02期

[2]陈祝军;陆逊;;理化能力验证实验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年04期

[3]邓秀燕;罗建波;;公共卫生领域理化检验能力验证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年05期

第7篇: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卢湾区内的全部现制现售纯净水生产经营单位(供水站)和自动售水机,其中现制现售供水站14家,自动售水机27台。

1.2方法

1.2.1现场调查对现制现售水选址和设备、出水水质、水质检验、经营单位和供水站的管理、从业人员管理等进行现场调查,填写调查表,每家现制现售水供水站及每台自动售水机各填写1份。

1.2.2水质检验对所有调查的现制现售水设备(包括供水站使用的现制现售水设备和自动售水机)的出水水质进行检测。

检测项目:色度、浊度、臭和味、pH值、铅、砷、电导率、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

检测方法:参照《生活饮用水水质检验规范》(2001)。

结果判定:参照《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器卫生安全评价规范――反渗透处理装置》(2001)。

1.3质量控制

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和质控,全面掌握调查手段和采样技能;对已填写的调查表进行先期的筛选和核对,发现问题立即修正;水样由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应的检测报告。

2结果

2.1现制现售水供水站

2.1.1概况14家现制现售水供水站均为加盟店,属“H公司”11家,“L公司”3家。14家供水站均无卫生许可证。

2.1.2制水间环境制水间面积最小为5 m2,最大为30 m2,平均为16.7m2。其中有2家供水站附近存在污染源(1家为菜场,1家为饭店垃圾收集处);3家供水站内存放与制售水无关物品(私人物品);11家供水站有站内存放空桶现象,未能做到专间专用;2家未配备制水间消毒设施,其余采用紫外线灯消毒。

2.1.3制水设备及饮水桶消毒情况制水设备型号有LY-032-0.5-200型纯水机和LR-WV-3600型纯水机2种。饮水桶的消毒有11家采用“84”消毒液,3家采用中联牌消毒剂。饮水桶消毒剂每周配制的5家,每日配制消毒的9家。

2.1.4卫生管理情况14家现制现售水供水站中有5家未制订卫生制度,6家无制水记录,2家无售水记录。

2.1.5日制售水量情况每日以桶装水形式外送,最少为20桶,最多达90桶,日平均外送桶数64.6桶,日均外送的桶装水占日均制售水桶数的98.8%。主要外送单位为商务楼、办公楼、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14家供水站的外送桶装水均贴有各自的专用标签,有3家供水站同时经营其他品牌桶装水。

2.1.6日常水质检验情况14家现制现售水供水站均无水质检验能力,均送外单位进行检测,检测频率约为1次/月。11家供水站送企业内部检测部门,其余送其他有资质的检测部门。有9家将水质检验结果进行公示,公示周期为1次/月。

2.1.7水处理设备日常维护情况水处理设备日常维护主要由供水站所属经营公司负责,只有2家供水站自行进行设备日常维护。14家供水站中,每2周1次进行水质处理设备维护的4家,3~4个月进行维护的2家,有8家供水站根据其水质的变化不定期地进行维护工作。9家供水站有水处理设备维护记录,维护更换的水处理材料为活性炭前置滤芯和纤维滤芯。

2.1.8从业人员管理情况14家供水站的管理人员共14名,其中持有效健康证的11名。送水工人共19名,其中持有效健康证的有14名。

2.1.9水质检测结果14家供水站的出水水质合格率为92.8%。仅1家供水站出水水质的耗氧量指标超标(3.8 mg/L)(表1)。

2.2自动售水机

2.2.1概况自动售水机共27台,4台位于小区门口,21台位于小区内,另有2台位于城市主要干道旁。仅1台设在菜场旁,周围存在污染源。

2.2.2卫生管理情况有20台自动售水机的日常巡视频率为每3天1次,7台为每2天1次,均有日常巡视记录。巡视内容主要为清洁、消毒、保养及水质检测等方面。23台自动售水机有公示,公示内容主要为水质检测报告和维修保养记录。

2.2.3检验报告公示情况18台自动售水机有检验情况公示,公示的检验报告均由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出具,评价标准为《生活饮用水评价规范》。

2.2.4水质检测结果27台自动售水机的出水水质各项检测指标均达标,合格率为100.0%(表2)。

3讨论

3.1严控卫生许可准入

上海市卫生局制定出台的《上海市现制现售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现制现售水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和制水设备经许可的水质要求,并应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应当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取得预防性健康体检合格证后方能上岗工作。”这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卫生行政部门必须严把办证程序,加强日常性卫生监督,从预防性卫生监督角度对现制现售水行业加以控制和管理,从而确保饮用水安全。

3.1落实卫生管理制度

从调查情况看,自动售水机大多由各公司直接管理,管理制度相对较为统一,也基本能得以执行。而供水站主要是一些下岗人员或外来人员经营,供水站从业人员对水质卫生安全不重视,虽然公司有统一的卫生制度,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得以贯彻执行,反映出经营者对卫生管理制度不重视。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对现制现售水经营单位进行监管,提高其自身卫生管理水平,将成为卫生监督部门的一个工作重点。

3.2改善现制现售水生产方式

调查中发现,部分供水站将现制现售水灌装入桶后向商务楼、办公楼、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供应,且经常在制售场所发现存放空桶的现象。这种类似于桶装水厂的生产经营方式明显与现制现售水的定义相悖,不符合国家关于桶装饮用水的相关管理要求和标准。本次调查发现,供水站使用的水桶均通过简单的消毒清洗便周转使用,环节多,使用环境复杂,且使用的桶盖和聪明座质量不一。尽管此次调查中水质化验结果均符合要求,但采样点均是出水口,售水站自行罐装的桶装水是否同样符合标准不得而知。空桶和瓶盖在使用前未经严格消毒处理,是造成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1],为了减少环节污染,应当要求供水站不得从事桶装饮用水的生产、销售,供水站也不得自备、提供用于储存或灌装现制现售水的容器。

调查显示,供水站和自动售水机的经营公司均无自我检测能力,水质自检能力极其薄弱。此种状况势必造成经营管理者和市民不能及时地了解水质变化情况,使水质卫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各经营公司应当逐步完备水质自检能力,添置相应的设施设备,定期检测出水水质,及时地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并将结果予以公示,从而保证现制现售水的水质。

自动售水设备缺乏有效维护,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地处理,势必会影响出水的水质。自动售水机虽大多设置在居民小区内,但自动售水设备都为露天放置,仍有部分设置在菜场、垃圾箱和交通主干道旁,缺乏必要的防护,极易造成污染,存在一定的污染隐患。设置在居民小区内的自动售水机,除管理员定期巡视外,平时无人管理,售水机周边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障。调查时曾发现拾荒者在售水机旁进行垃圾分类的情况。建议对自动售水机的设置场所和日常维护进行必要的规范,这样才能使水质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

根据饮用水生产工艺特点,可分为纯净水、矿泉水、离子水、富氧水、水中水5类[2],但无论是制水站还是售水机,根据其制水工艺均无法准确定义属何种饮用水。从供水单位的宣传资料看,大多自称为纯净水,但制水工艺却与国家标准中指出的方法不同,故现制现售水属何种饮用水有待给出一个准确定义。目前我国也尚未出台针对现制现售水的相关标准,因此本次的水质检测采用了生活饮用水相关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结果本次检测的水样无论各制水场所环境卫生好坏,基本卫生设施是否齐备,其水质均为合格,单个指标合格率绝大多数达到100%。这样的结果可能与所选取评价标准的是否适用有关。相关检测标准的缺失,不仅使本次水质检测结果的可信性降低,更容易造成在日后对于现制现售水日常检测监管手段的不力。因此,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饮水的安全,出台与现制现售水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已是迫在眉睫,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4参考文献

第8篇: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社会需求 预防医学专业 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徐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及时了解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同时也为高校对本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革提供建议。

一、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现状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体系始于建国以后,其教学思想、办学理念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个体为对象,预防医学是通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高校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医学相关内容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和实施卫生监督的基本训练。2005年9月,卫生部举办了一次“公共卫生教育论坛”,来自卫生部、教育部、全国各地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专家就公共卫生教育展开讨论,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日益矛盾,如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师资构成不合理;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全国有6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本科教育,每年招生规模达到6000多人,但如果按照我国13亿人口去平均计算的话,仍然显得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十分紧缺。

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本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探索阶段,为满足新时期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应充分开展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活动,深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主要用人单位,及时了解用人需求信息动态,对人才知识背景及结构的新要求。根据定期开展的社会需求调研,为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教育做到及时反馈,确立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依据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确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1.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由于所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在掌握一般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厚基础、宽人文、宽专业、高能力”已成为新时期衡量公共卫生人才的标准。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拓宽知识领域,不仅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人文素质等,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不断拓宽知识面,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具备向多方面发展的潜力。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预防医学校内教学应该注重与校外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投身到人群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他们具备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社区和农村宣讲课堂所学的疾病防治知识,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分层次,多模块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中心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实验教学模块,即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实验教学、卫生学实验教学、生物与微生物实验教学和管理学与社会医学实验教学,在各模块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相结合原则。基本实验注重学生的基础操作规范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型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的教育应该走出学校,与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医院等机构密切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例如,2008年,围绕汶川地震期间的公共卫生问题,我校邀请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的徐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做“抗震救灾防疫报告会”,通过从灾区饮水问题、食品卫生检测、垃圾处理问题以及人群免疫接种等方面,介绍了灾区疾病防疫的工作流程和真实体会。不但提高了同学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外,而且学校还可以根据社会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条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融入到实际当中,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4.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如举办科研知识讲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具备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或调查表、进行预实验及独立撰写、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另外,我校还创新性开展硕士研究生帮带本科生的开放科研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科研交流。如2008年和2009年利用暑期开展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生殖毒性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就是硕士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动物灌胃、解剖、指标的检测等科研工作,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也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校由学生独立撰写的科研调查报告《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状况及干预效果》获2007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等奖,《艾滋病知晓状况与宣教效果研究》获三等奖,《江苏省丰县地氟病现况调查研究》获2008年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傅华.预防医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侯淑军,王志玉,宋明洋.搭建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40-41.

[3]覃益敏,赖振屏.浅谈公共卫生教育状况和改革思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46-347.

[4]孙要武,祁艳波,董艳梅.创建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29(16):2017-2018.

第9篇:现代环境卫生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手术室 层流净化 管理

层流净化手术室环境的管理

因层流系统并无消毒灭菌之功效,层流手术室其“无菌”环境主要是通过空气的“过滤”、“层流”以及室内维持“正压”状态来维持的。因此,层流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必须强调以下方面。

严格人流、物流管理:①严格控制人员进出。②严格着装管理要求。③保持手术室“相对密闭状态”,保证室间空气的洁净度。④严格分离洁污流线,以保证洁净手术部空气的洁净度及流程的需要。划分无菌、急诊和感染手术间。

控制手术间空气的温度:适宜的温度不仅使病人舒适,更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控制在50%~60%较为合适,不仅满足人体舒适度且又不利于室内微生物的生存。

强化卫生清洁管理:洁净手术部的一切清洁工作必须采用湿式打扫,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中进行,手术间无影灯、手术床、器械车、壁柜表面及地面应在每天手术前后用清水、消毒液各擦拭1次。每周进行彻底清扫1次,每月再进行卫生大扫1次,使用的清洁工具不宜用掉纤维的织物材料制作。对空气灰尘粒子数、噪音、温湿度进行检测1次,并将结果上报备案。

减少各种污染的机会: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在打开无菌包前进行。严禁在手术室间折叠各种布类敷料。

层流净化手术室人员管理

通过组织手术室全体护士和麻醉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明确层流净化手术室工作原理和环境要求,熟悉各级手术间手术适用情况。对手术医生也进行了层流净化手术间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的培训。严格规范护理人员行为和各项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设置严格的工作流程:设置严格工作流程,明确区分洁污流线是洁净手术室平面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根据各班职责制定出严格的工作流程。

手术环境的调节与维持方面:由夜班护士于每日择期病人入室前30分钟开放空调机组,设定室温在22~25℃,相对湿度为50%~60%,术中由巡回护士根据手术医生和患者的需要随时调节室温;同时强调空气洁净度是必要保障条件,严格禁止在手术间抖动衣物布类,防止微粒在室间飞扬。

手术间物品的放置:我们根据手术间分类确定各专科常规手术间,再根据专科手术特点和要求常规备物,各手术间均制定物品放置标准示意图,专科手术间内物品相对固定。

转贴于

手术室护工的管理首先要以人为本,提高护工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必须重视管理对象的身心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尽量发挥卫生工人的积极性。其次应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应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采取谈心等具体形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次应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学习并遵守手术室规章制度,制定出护工工作职责和工作质量标准。

层流净化手术间运行管理

正确使用层流间:手术床应放置在层流天花网对应处,一切操作尽量在层流天花网对应处进行,避免在回风口开启无菌包。感染手术尽量安排在设有负压层流手术间,遇特殊手术进行特殊消毒。严格执行三通道线路:层流手术室的设计有三条出入线路,即工作人员出入口、病人出入口、污物出口。

控制清洁质量:洁净层流空调系统初次使用必须连续运行24小时,空气细菌培养两次合格方可使用。每次手术之前30分钟打开层流空调系统,接台手术中间间隔15分钟,使空调系统连续运行,尽量排尽上台手术污染的尘粒,保证手术间空气质量。定期专人检测空调系统运行情况,做好维护保养工作。每日于术前术后用0.5%速消净湿式去除门、窗、无影灯、输液架、器械台、脚踏板、地面、麻醉机等的血迹及灰尘。每周应扫除1次,包括天花板、墙壁和地板,尤其是抽风,回风口很易藏尘、藏菌要拆洗清洁定期检查更换,以防其本身受到污染。初效、中效过滤器每6个月更换1次,高效过滤器1~2年更换1次。回风口每周清洁1次,以确保尘埃过滤效果。

设备维护:为了保证室间的恒温恒湿,实行空调24小时开放,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术前30分钟打开。手术间工程技术人员定期负责检查控制板上空调显示情况,负责净化空调系统的保养。每星期清洗初效过滤网1次,出风口1次,防止其本身受到污染。中效、高效过滤网的更换根据空气培养的结果,一般每2年更换1次。

讨论

洁净手术室是一个多专业功能的综合整体,洁净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措施是将空气中的尘埃离子过滤、消毒,使细菌无载体传播。空气净化虽是主要矛盾,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手术全过程、全方位的护理质控。我们加强了对层流手术间的使用管理,使用至今仍保持良好的面貌,且每月的空气培养均达标。使用层流手术室,强化无菌观念和正规化管理仍然是医疗程安全的根本保证与要求,仍然是手术室工作之根本、之重点,只有当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是趋于完美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