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范文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医学概论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第1篇:基础医学概论重点范文

为了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时代特征,一些医药院校相继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其中很多是非医学专业,如管理、英语、信息、法学等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其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有某些相关,毕业后服务于医疗机构,工作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因此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必须学习一些医学知识。由于学时的限制及要求层次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在这些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将基础医学知识放在一本书内作介绍和讲授。该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有利于将各门课进行较好地融合,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了解生理现象和疾病状态下的病理变化;了解致病因子与机体防病机制的相互关系,这些涵盖广泛的基础医学知识,将对所从事的医药卫生相关行业的工作,发挥重要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太多、难于把握其难易度。基础医学概论涉及的内容很多也比较复杂,几乎涵盖了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其教学模式往往有两种:一是分系统讲解,将各系统的基础内容衔接在一起进行讲解;另一种是分学科进行讲解,即按教材编写顺序由相关教研室轮流讲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无论那种模式讲解,都会出现教学内容多,跨度大,而教学时数有限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深浅度、各门学科之间很难衔接。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让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用得上,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较困难的问题。

2.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各环节普遍存在脱节。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基础医学概论虽然有专门教材,但基本都是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简单拼凑和压缩,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医学概论的授课教师也是各门课程相关教师的轮流授课,无专职教师,专门成立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的很少,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各门课程的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以及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也不能很好的协调统一,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实验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完美匹配,教师强调理论授课,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整个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知识脱节或重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不易理解和教学质量不高的共性弊病。

3.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的重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法事、英语等这些以文科学生为主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对医学的学习及接受能力较理科学生差。从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信息反馈了解到,学生对该门课程较感兴趣,但由于内容繁多,脱节严重,理解困难,自认为与自身专业相关性低等原因,慢慢的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等现象。

4.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上的误区。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概论时,往往会有学习方法上的误区。这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客观上该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较抽象,有些内容是一些微观的知识,如细胞学、细菌学、病毒学的内容等,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内容涉及一些较复杂的机制,如休克的发病机制、免疫应答等,学生很难理解;主观上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进度不适应,因而有些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些学生太注意一些局部的细节,而忽视对整体的把握,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对策及建议

1.整合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全盘把握,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到恰当的联系和衔接,并且对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大胆调整,科学整合,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以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优化课程内容[1]。力求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注重相关学科教学的协同效应,避免重复,更不能前后矛盾,并依此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2.突出专业针对性,采用器官系统教学法。应认真研究非医学专业,突出专业针对性,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非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内容多而时数偏少的特点,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确定了以分器官系统教学,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首先,分器官系统教学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使授课更加生动、丰富,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其次,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有利于学生构建较完善的医学知识结构及临床思维的形成。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根本。

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课程依据教学内容,打破或淡化实验的学科界限,精选实验内容,以形态学实验室和机能学实验室为依托,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策划好实验设计,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既要体现内容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又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优先考虑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设计,并作为学生评价和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4.编写和选用实用型教材。2005年,以我校石增立教授为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教材[2]出版。在此期间也有一些教材出版[3],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内容重叠、缺乏整体联系的问题。教材应充分考虑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性,紧紧围绕非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力求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力求简明扼要、循序渐进,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近期,我们将对该教材进行改版,分器官系统进行编写,力求做到整体优化、简明扼要、联系紧密、衔接流畅、重点突出,适用性强,并尽快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保证。

第2篇:基础医学概论重点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网络在线考试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98-03

《病原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医学课程是医学相关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从课程内容的结构、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总结。

问题与分析

过多的基础医学课程群 各专业主导制定的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有各自的基础医学课程群,以病原生物与免疫为例,设置的课程有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美容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医学营养专业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基础;公卫专业的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在强调自身专业特点的同时,忽略了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也忽略了有限的基础医学教师资源,导致了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名称不同而课程目标基本一致,没有真正体现课程目标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导致了课程管理上的困难。

单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班教学是指教师直接讲授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对于部分理论性强的基础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过多的说教式教学,使学生变得被动和依从,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进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教学情况评估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与临床岗位密切联系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概述、细菌、病毒以及免疫基础,课程面向刚入学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反映病原生物内容繁杂零乱,免疫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习压力大;而教师反映学生不重视基础医学课程,教得辛苦。

课程改革的实践

(一)改革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取舍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内容;以职业活动为主线,按教育教学的认知规律编排课程内容,形成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课程组织形式;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案例教学、传统讲授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且横向以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完善主体教学,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改革实践

1.构建基础医学平台课程。以职业导向,内容够用、实用的高职课程观为出发点,基础医学教师参与各专业团队的岗位群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分析并理出后续课程和岗位能力需要支撑的内容。如医学美容专业提炼出与美容药物、临床医学概论、皮肤美容技术、美容外科技术、护理技术概论等后续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应用点,化妆品污染引起皮肤感染、美容手术引起感染或传染的微生物以及如何防止美容手术操作中的感染、消毒灭菌的原理和应用等专业技能素质。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现支撑各专业的基本核心内容是相同的,即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分布;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菌群失调;消毒、灭菌、无菌和无菌操作;物理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来源及类型等;以此构建平台课程《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内容编排根据临床工作过程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细菌、病毒等以感染途径为主线进一步整合,整体形成病原生物总论、病原生物各论和免疫基础。同时,每个专业需要突出的针对性强的知识内容形成扩展性的学习专题,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功能将其强化。目前,护理专业消毒灭菌与院内感染、超敏反应疾病与防治,医学营养专业病原生物与食源性疾病、免疫与营养,医学美容专业的体表微生物分布、皮肤免疫功能与美容,公卫专业病原生物预防与疫苗等已经设计成网站学习专题,由课程组教师负责每个专业开设特色专题讲座;要求学生选一个小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网站专题和文献检索,完成一份读书报告;每年开展综合性应用型知识竞赛等来强化专业针对性知识的应用,使病原生物与免疫既对各专业起广泛的支撑作用,又实现与专业目标的对接。

2.实践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模式可直接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进度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病原生物的“总论”内容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对于刚入学的95%以上(5%为三类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新生,在病原生物的总论教学中引入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内容与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重新组合,融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于一体,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利用职场化的实训基地实验室,第一次就带学生进实验室实践“细菌分布检查与培养”,循着细菌在哪里,细菌长什么样,与人类如何相处等一系列的实践探究中达成基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目前,“理实一体”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总论。

教学进入病原生物各论阶段时,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容易混淆。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形态和生理机能医学知识,在每周只有一次的教学安排等前提条件下,适时地引入案例教学模式。以岗位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铺展课程教学线路:真实的典型病例(图片或文字案例)问题展示学生思考由教师导出教材及辅助资料范围讨论分析(问题的根源、解决的方法等)点评讨论结果达到教学目标。可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论证,使学生触类旁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直接的作用,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目前,案例教学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各论。

而免疫内容主要是免疫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学校的校园网资源构建辅助的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形成主体与辅助、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紧密结合起来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功能。基于自主学习的智能化教学资源如同步学习资源、标准化的考核评价和网络智能在线考试系统已经建成;智能化的互动界面引入情境化的学习案例替代简单性的描述,易于学习和理解。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智能在线考试系统,及时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在查漏补缺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丰富的同步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自我测试后立刻找到相关学习资料,通过自学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由原先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够经常检测自己,并主动学习。教师则成了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协作者。

总结与反思

改革成效 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提示学生的接受度是肯定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协作交流和思维拓展能力。2011年的合格率达到了99%,更多的学生表现出愿意与教师交流和探讨,改变了以往只有到了期末才有个别学生来找教师求助的现象。网络讨论、短信平台、课间讨论的参与人数与日俱增,学生间的讨论也增加了学习的快乐和同学的友谊。作为支撑多个专业的基础医学平台课程,改革后的课程目标包含基本的基础目标和对各专业能力培养支撑性强的应用性目标,既具有基本医学知识,又强化专业特色内容,是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研究的成果之一。依据职业活动特点和前后知识的继承关系编排课程组织形式,其中病原生物各论以感染途径把细菌和病毒等进行了整合,有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而在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压缩、大班教学难度大的背景下,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特点为突破口,结合教学进程,实施了多种教学模式,并且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有助于课外辅助的自主学习。由此构成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单一向学生传递的教学活动,出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改善了病原生物与免疫课时减少与教学效果提高之间的矛盾,也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深化改革的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开展案例教学需要形成典型性、针对性案例。只是单纯地花时间讨论难以解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好问也使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课程改革相应的评价方式仍然难以突破,考核内容和比例虽有改变,增加了过程考核的比例,如实践操作能力、课堂参与表现、专题读书报告等,但区分度还不够,更加合理有效的考核内容和指标还在探索中。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双师”素质的培养。面对多个专业,我们提出了建设“多重素养”课程组,一方面专业教师引入课程组,同时基础教师融入行业岗位实践,增加岗位需求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便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病原生物与免疫等基础医学课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有力支撑部分。

参考文献:

[1]王维金.运用教学模式 推进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7):64.

[2]伍建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8):91-92.

[3]李永芳,唐瑜菁,齐冰,等.细胞生物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8,25(2):69-71.

[4]童旭红.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适用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39-40.

第3篇:基础医学概论重点范文

关键词: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39-02

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医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构建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坚实保障。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在医学精英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矛盾下,为保证达到医学生高素质、强能力、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目标,各医科院校都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学院也做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1 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完善的背景和依据

(1)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推进,医科院校的发展迅猛,在校生人数剧增,而能提供学生作为教学需要的临床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使得医科院校不得不考虑构建完善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在校学习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弥补在临床阶段学生学习机会的不足。

(2)随着大众化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等,医学实践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1],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对病人的诊断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受到制约。

(3)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制定、颁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毕业生今后从事医生职业所达到的各基本(核心)要求,予以了详尽规定。提示目前我国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必需按GMER充实和完善。

(4)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生物―― 心理―― 社会”的转变,医学的发展进步及医学技术的提高,要求我们培养的医学生除了学好医学知识外,还应加强对人的心理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各方面知识的扩充[2]。

2 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几个阶段

(1)2002年以后,随着医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在原有的临床教学资源前提下,为保障医学人才的培养发展,开始注重校内临床技能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对基础医学实验开设并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创建多学科整合的综合性实验[3]。由此,出现了按学科组建的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如,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病原学综合实验室、临床综合技能培训中心等。

(2)2005年以后,跟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医科院校承担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构建。在注重内涵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医院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保证医学生的培养素质。并以附属医院为龙头,带动各级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临床教学基地的作用。

(3)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真正达到让学生在校内训练基地得到仿真的培养,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改革[4]。开展如,PBL,CBL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及实验条件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举行临床技能大赛,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效果;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探索标准化病人(SB)在临床教学及学生考核中的作用。

3 昆医海源学院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思考

3.1 构建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中心

3.1.1 机能学实验中心

机能学实验中心开设的医学机能学实验,作为一门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实验内容的基础医学课程,将此三门学科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合、优化重组,进行学科间内容的有机衔接,形成了一门综合的实验学科。学院机能学实验中心已制定《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大纲,并使用学院自编的医学机能学实验教材。

3.1.2 病原学实验中心

病原学实验中心是基于独立学院的新型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新思路,以及医学教育前、后续课程的相关性和相近学科的关联性、交叉和渗透性,实现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师资的一专多能而构建的综合实验室。该实验中心由细胞生物学、病原学、免疫学、检验诊断学综合实验室,共同组成,并共同承担细胞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学、免疫学、检验诊断学等五门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

3.1.3 形态学实验室

形态学实验室与组胚教研室、病理教研室共同承担学院各专业的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两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验室已自制病理实验大体标本150个,组胚教研室制作胚胎标本120个。完成了学院2001级至2010级10个年级14个专业的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

3.1.4 临床综合技能培训中心

临床综合技能培训中心由原有的临床技能综合实训室、检体诊断实验室以及外科总论及手术学实验室整合而成。目前,中心除承担全院各专业的《诊断学》《外科学总论》《临床医学概论》的实验课程教学外,还负责完成各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前的操作技能强化培训,并且每年定期举办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大赛,以此检验和促进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水平。通过开展实习前的强化培训,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实习学生较快适应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2 开展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3.2.1 发展临床教学基地

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临床教学基地是在单位申报、学院考察及确认、双方签订协议的前提下,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合作。一方面临床教学基地按照学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纲,负责组织实习生的实习带教,同时,根据学院的相关文件及管理规定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并为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学院通过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师资培养、教学和医疗巡回指导及专项经费的投入,为临床教学基地顺利完成教学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教高[1992]8号)等文件精神,学院制定了《昆医海源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考察申报管理程序(试行)》,对临床教学基地的筛选、考察、审批等一系列程序作了明确。

3.2.2 制定管理制度

为保证临床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有效监控教学质量,学院完善了临床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及临床实践教学各环节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规程》《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补充规定》《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工作及各部门责任细则修订》《昆医海源学院关于加强毕业实习生院外住宿管理的补充规定》和《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学生请假管理规定》等。

3.2.3 对临床教学基地师资培训

为增强教学和管理水平,学院定期举办临床实践基地骨干教师讲习研讨班,通过专题讲座、专家授课、到省级附属医院实地参观、学习,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教学基地教学人员的带教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从培训班举办以来,为各临床教学基地培养了200余名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经过培训的教师在各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3.3 教学方法改革

3.3.1 医科类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独立学院的本科招生一般按第三批录取批次进行,基于对“三本”生源以及医科教育特点的分析,医科类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定位在依托母体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取灵活有效的特色办学机制,培养接受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关能力训练、人文社科素养充实、实际动手能力强、社会适应良好、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5]。基于该理念,学院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整形美容以及肿瘤学的专业方向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两个辅修方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初步达到临床医师的基本要求外,具备临床整形美容以及肿瘤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进入实践与专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对于非医学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导论、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使其具备医学背景,突出医科院校特色。

3.3.2 调整教学计划

对于教学计划的调整是学院推行教学改革,完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一次探索。为了达到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从原来的第8~期调整为第8.5~10学期。在加强内、外、妇、儿各科实习的同时,在临床综合实习结束后增加了两个月的选科实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及方向,以及自学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专科医生打下基础。

3.4 实践与思考

3.4.1 加强内涵建设

独立院校在经历了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应逐步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在保持一定发展规模的同时,将重点转向如何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只有狠抓教学质量、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医科类独立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需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等手段,既要保证校内临床教研室、临床技能实验室的教学效果,又要对校外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

3.4.2 加快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至关重要。学院在共用母体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正大力发展学院自己的临床教学基地,目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临床教学基地的级别、数量、师资与母体院校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打造独立学院的附属医院,培养学院自己的临床教师队伍是学院长期努力奋斗的目标。

3.4.3 突出人才培养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医科类独立院校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激发“三本”生源的潜力,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突出人才培养特点,即培养拥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让实践教学体系为该目标服务。

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各医科院校发展的重点环节,对于医科类独立院校来说更是重点和难点。为保证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学院做了相应的努力和尝试,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的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明霞.构建以培养医学生“三有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6):125-127.

[2] 王立杰,刘英利,敖宝寅.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4):46-47.

[3] 柳爱华,宝福凯.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路[J].科教文汇,2009(2):46.

第4篇:基础医学概论重点范文

面对病人,即为“临床”

要说临床类医学专业,首先要说说什么是临床。

从医学科学的角度上讲,“临床”是与“基础”相对的。如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部与基础部。所谓基础即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统称。解剖、生理、生化、微生物、寄生虫、免疫、病理、 药理等即为基础课程;临床医学则直接面对疾病、病人,是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属于临床医学。

从医院内部分工来说,则分为临床、医技、行政、工勤等部门。临床科室是医院的主体,它直接担负着对病人的收治、诊断、治疗等任务;临床人员包括直接参与治疗、护理病人的医生、护士;医技科室即过去所说的“非临床”科室,它也有医生和护士,但是不直接参与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只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服务;还有行政、工勤也为病人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间接的,是从行政管理、物资供应、生活保证等方面提供的,这个专业在下文会有提及。

理科知识是难点,内、外、妇、儿是“一家”

从2007年开始,重庆医科大学开始将医学类专业向文科生开放,涉及领域有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老年医学方向)、临床医学(心理卫生方向),但基本上都只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形式中招取。

临床医学不同于中医的阴阳调和之理,它会涉及许多生物化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这也是大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地方。作为文科生,在高中阶段没有系统地进行理科思维训练和知识积累,所以在这部分课程中或许有些吃力。

或许你有疑问,我学了临床医学,究竟是侧重于哪一方面的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其实在大学本科阶段并不细分,都要学习,还有神经病学、眼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学等都是大四开设的临床课程,但重中之重是内、外、妇、儿这四门,如果你想要考取研究生,则学好内科学尤其重要。

医学学五年,从大四开始学校会定期安排学生到学校的附属医院学习,而大五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实习。都说医生越老越吃香,其实就是因为经验。人体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解谜,所以从医时间越长,积累的临床经验越丰富,揭开的秘密就越多,那么医术当然也会随之提升,所以在医院,退休返聘的情况十分常见,医生这行可以说是只要你愿意干,就真正能干一辈子的职业。

靠勤奋不如有技巧,有技巧更要有医德

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你准确地判断病情、预估风险、选择术式和处理方法,但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医技才是根本。尤其当你是一名外科医生,你需要对切(剪)开、缝合、结扎、止血等基本操作手法操作灵活,所以技巧需要反复练习。外科医生依靠手持器械治疗,就要学会让刀代替你去感觉,要把眼睛“长”在刀尖上,才能恰到好处地切剪缝扎。

当然,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所谓医者父母心,我们要对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才能做一个对得起这份职业荣誉的医者。

护士≠护工,护理是实用的学科!

首先要声明,护士并非保姆,在医院中,其也有自己的技术职务。护理人员职位分为初级的护士、护师,中级的主管护师,高级的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等。不同职位的职能范围不同,别以为护士是要照看病人的饮食起居,琐碎繁杂,其实那是护工的工作,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远比照看病人要复杂。如护士要帮病人打针注射,就要掌握良好的注射技巧。有时病人在打针后留下淤血,这有可能是护士打针时不小心刺破了皮下的毛细血管,使血在皮下渗漏造成的淤青。护士还要指导病人服药,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协助医生等。

护士的职能广泛而工作内容复杂,这也决定了护理专业并不好学。医学的基础课中,解剖、生理、生化、病理以及药理都是重点和难点。或许你想问为什么护士也需要学解剖?那是因为解剖课是每个医学学生的必经难关,只有观摩或亲自解剖过尸体,才能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理解病体与健康人体的区别。当然,想要做护士的女同学不要太过紧张,医学院可供解剖的尸体并没有那么充裕,通常情况下学校会安排护理学学生在临床专业的同学解剖时进行观摩,或是只让护理系学生解剖动物尸体。

护理工作的繁杂还在于细致入微。要学会填写各式各样的表单、护理病历,为住院患者急救护理、输血与输液等,还要根据病人一些症状来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不得不说护理这门课程,非常实用,即使自己家人生病,也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真正的“欲要医人,必先医己”呢。

同时,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与人交流接触的职业,或许你很惊讶,但是护士的确要学礼仪课!从待人接物到走姿站姿,甚至仪容仪表,白衣天使真不是这么好当的。护士应该如何推药车都需要经过训练,让药车平稳而直线地行走也是我们的练习目标哦!还有如何建立良好的患护关系,让激动的患者冷静,让消沉的患者积极都有窍门。如你对他微笑,拍拍他的肩膀,握握他的手,都是一种心理和肢体上的安慰,这些细节虽简单却也让人深感护理工作的不易。

护理学如今已经不再是女生的专利。幼师界出现了男幼师,并且十分吃香、供不应求,这说明职业的性别宽容度在扩大,社会也将对男护士摘下“有色眼镜”。从2008年开始,北大医学部、武汉大学、长沙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都对护理学专业实施男女兼招。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外较先进的医疗机构都在逐渐形成这样的理念,即护理人员才是医院的管理者,安排管理各种事物以及负责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转。当然国内高级护理人员还达不到直接晋升医院管理级的程度,但趋势已经在国际形成,国内护理人员的地位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大幅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也将提升至本科、硕士甚至博士。

医药界的“非医”专业

以上介绍了许多与从医密切相关的专业,但还有一些与医药十分密切,却不是“当医生”的专业,你了解吗?

公共事业管理(医院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信息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卫生法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

就业方向:在医疗、教育、科研、卫生行政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就业主要分布在各级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公共卫生部门、卫生事业单位及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也可继续攻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小编点评:从课程上来看,其管理类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专业有重叠,本科毕业后能领到管理学学位,所以这些专业的就业方向存在一些共性,即使未能到医院或医疗机构等相关领域就业,也能够在普通的设有行政管理岗位的单位工作。特色是更了解医院的经营管理模式,普通的行政管理类课程在专业性很强的医疗机构则会感到有点难以应付。

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营销)

主要课程:药品流通概论、场营销学、临床医学概论、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管理学、营销策划、国际贸易实务、财务管理学等。

就业方向:大型药厂、医药公司、连锁大药房、药店、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等。

小编点评:医药行业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国家对此逐渐实行行业准入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如今我国大约有35万家医疗单位,6700多家制药厂(集团),6000多家医药批发公司,还有上万家连锁药房,可见市场广阔。随着国家医药行业准入制度的规范化和不断完善,医药界对高技能医药营销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医药市场营销行业前景看好。

法学(医药卫生)

主要课程(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除常规法学课程外,特设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法律实务、中医学基础概论、现代医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与医疗领域法律法规相关的课程。

第5篇:基础医学概论重点范文

医学美容教育开始于1993年,至2005年根据高职高专的招生目录将本专业名称更改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1]。然而,2006年,卫生部下达文件,指出医学技术类专业将不允许报考临床助理医师[2],学生毕业后既不能考取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又不能考取护士资格,限制了学生在医院择业的渠道[3]。这就使得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目标必须随之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是面向各级医院以及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美容技术岗位[1]。但至今“医疗美容技师”这一职务名称仍未得到人事主管部门的认可,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国家各部门政策出台的不一致性是目前影响专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彭庆星,先后于2007年6月17日和2007年10月27日于北京和郑州,针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员技术职务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等问题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明确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式和临床执业范畴是在各级医院与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从事激光美容师(士)、医疗美容治疗师以及医疗美容咨询师等岗位,能胜任激光美容、生物注射美容、物理美容、美容皮肤治疗以及纹刺美容等工作,从而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类型是“技师”。

目前,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国际与国内美容连锁机构及大型美容院从事与医疗美容相关的美容培训师、美容讲师、美容导师、纹刺师、化妆品营销师、美容顾问、美容美体师及店长等,就业形势供不应求。

2专业定位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医疗美容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临床医学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1]。

我们的培养计划既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要保证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4],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两个原则。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以下工作:各级医院以及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美容技术岗位[1]:从事激光美容师(士)、医疗美容治疗师以及医疗美容咨询师等岗位,能胜任激光美容、生物注射美容、物理美容、美容皮肤治疗以及纹刺美容等工作。国际与国内美容连锁机构及大型美容院从事与医疗美容相关的美容培训师、美容讲师、美容导师、化妆品营销师、美容顾问、美容美体师及店长等。

3教学计划的修订意见

3.1 适当减少医学基础课、医学临床课的课时数,塑造职业化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由于本专业不能考取临床助理医师,医学基础、临床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讲述与医学美容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常见疾病的知识以外,教学重点是要保证前后续课程的衔接。

3.2 增加专业课程,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现状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需开设《现代美容新技术》、《皮肤护理技术》、《化妆造型设计》、《美容皮肤治疗技术》、《中医美容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美容营养学》、《美容化妆品学》、《美容药物学》、《美容外科学概论》、《美术》、《美容机构经营与管理》、《美容咨询与沟通》等专业课程,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覆盖面,提高专业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3.3 增设一门机动性较强的课程,如《美容市场新技术》,与市场完全接轨。由于美容专业有着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故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一门机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以实训内容为主,及时掌握市场新技术,从而使专业适应市场变化及岗位需求,引领专业顺应市场需求发展。合作方式包括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选派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等,既能保证专业教学与市场的一致性,又能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2]。

3.4 更改部分专业课程的名称。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教育应顺应高职教育特色,在课程名称上应有别于本科教育,打造适合高职医疗美容技术发展的精品课程[6]。

3.5 调整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训内容比例。课程调整要有重点,主要调整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培养医疗美容操作技能[1],故应适当增加专业实训课比例,加强实践能力培养[4],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保证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训内容以岗位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设计[5]。

3.6 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可根据生源情况的不同,就业意向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中,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4]。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5]。主要可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进行调整,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在第四学期末机动组织教学实习,一部分直接去工作意向单位,由意向单位根据学生特点安排学生进行定向顶岗实习,提早进入工作角色,并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强化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质;另一部分安排在医疗美容及美容连锁机构相关科室进行轮转,充分掌握医疗美容相关专业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和就业渠道。

4具体实施方法

4.1 医学基础、医学临床课程可以分别整合成一门课程,如《医学基础概论》和《医学临床概论》,由专业课程的内容限定医学临床及部分医学基础课的内容,医学临床课程根据课程衔接内容的要求及常见疾病的掌握范围,限定医学基础课的内容,医学基础课的内容要保证各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基本满足必需够用的原则,塑造符合专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化鲜明的基础理论课程。

第6篇:基础医学概论重点范文

关键词:“三早”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50-02

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其他专业相比,临床医学由于其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对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因此,临床医学教育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转变,强调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等的均衡发展。为此,我们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三早”实践教学模式上作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早期接触临床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医学生培养模式主要是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及专业实习组成,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但由于学科界限分明,各学科之间、尤其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造成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学生也只有在学完前三年的基础课后,在第四、五学年学习临床专业课和专业实习时,才能接触临床、接触病人,从而导致基础课与R床课教学内容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现阶段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是强调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早期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如临床前期教学中即设置有临床医学导论、医患关系等课程,向医学生提供早期接触病人的环境和条件,让医学生在与病人和临床接触过程中,了解、熟悉和学习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

早期接触临床旨在让医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进入临床感受医院和医生,认识疾病和病人,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活动的专业感知,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和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组织实施:①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感受实践课程――临床医学导论,本课程除了介绍医学模式、医疗关系、疾病概论等相关知识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安排一定的学时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教学。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带领下进入教学医院,主要了解医疗工作的基本程序,学习观察如何接待病人、关心病人、与病人交往沟通等基本技能,学生写出观察记录分析表,由教师判定成绩。②在主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鼓励教师积极开展PBL教学和案例教学,以病案讨论为纽带,实现前期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早接触。通过让学生早期、多次、反复接触临床和接触病人的实践活动,一是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接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在医学课程学习的早期阶段就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终身为病人服务的专业意识。

二、早期接触科研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独立学院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受到了特别重视。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低年级学习阶段科研训练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基本的科研方法和创新意识,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组织实施。

1.把科研活动及时引入教学之中,促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主要是在基础医学相关实验课的整合改革中增加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如在机能学和分子检测与分析等实验课中引入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项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科研性质或课题性质,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拟实验方案,组织开题报告,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教师随时指导实验过程并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这种综合性训练,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实践,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各类研究课题,或自主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尽早进实验室,尽早接触科研。一是鼓励教师提供足够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同时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科技实践教学成为创新教育的有效形式。近五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12人次在全省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二是鼓励学生以个人兴趣和科研目标为导向,积极申报国家、省、校三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即在教师指导下从查阅文献、书写标书、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乃至论文修改和发表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近五年我院医学系学生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支助达25项,通过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实施一系列业余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步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才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早期接触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来促使他们早期接触社会。

1.积极探索校外社会实践的方式和途径,将社区实践融入本科教育的早期阶段。早期接触社区的活动包括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义务咨询等,由学院或系部组织,并选派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一般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如结合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必需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并以社区的流行病或慢性病实例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疾病调查的问卷设计、现场调查,进行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大力_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如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可集中联系到社会实践基地或自发组织回到学生家乡所在地进行,至少安排一周时间深入到社区、街道或乡镇医院等基层卫生医疗部门,调查当地基层卫生保健状况,了解基层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协助基层医院开展疾病预防知识宣教,到医院做义工或导医等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根据调查报告和实践表现综合评定成绩,并计入学分。

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在经过规模扩张的基础上,目前已进入内涵发展和提升质量的建设阶段,通过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实践教学模式,对实现“社会所需要和期望的医生”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将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1)张阳,牛聪等.基于临床导论课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内容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02-103.

(2)刘铁滨,符晓华,张坚松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3):191-193.

(3)申颖,张志勇,刘桂瑛等.实施“三习一育”社区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2.

第7篇:基础医学概论重点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师;免费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是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压力的重要举措。免费医学本科生今后面向乡镇(社区)卫生院从事全科医疗工作,因而加强对全体免费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教育作为其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新任务。

一、全科医学概念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的新型医学临床二级学科,它以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预防医学为主导,防治与保健一体化,为人们提供主动的、综合的、连贯的、协调的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1]全科医疗首先在美国建立,并相继在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我国的全科医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结合生理、心理、社会因素考察疾病,明确诊断,并进行初步处理,通过治疗、预防及健康教育,改善病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全科医生是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是健康保健系统的最佳守门人。

二、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培养目标要求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能力要素有机融合。目前在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2]从2010年起,教育部、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连续3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本科毕业生。目前,中西部22个省份66所高校已招录免费医学生1万余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三、全科医师视角下免费医学本科生的培养

1.培养目标与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为:根据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农村及社区卫生工作需求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立志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之心,对患者的大爱之心、关爱之情。

知识体系要求为: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基本了解人文科学、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基本技能要求为:具备较扎实的全科医学技能,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处理方法;初步掌握预防医学及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社区卫生服务、一般疾病的初级诊疗、疑难病症的转诊治疗能力。

2.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三段式教学;设置主干学科和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全科医学课程及选修课等课程群。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实施通识教育,通常包括思想政治、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科学研究概论等课程,为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

(2)生物医学课程

以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

(3)公共卫生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扎实基础。通常包括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与管理学、初级卫生保健、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技能等有关内容。

(4)临床医学课程

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通常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基础、口腔科学、医学影像学、传染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中医诊断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课程。

提倡早期接触基层,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开展临床课间见习、集中见习等获取临床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5)全科医学课程

以强化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是整合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课程,通常涵盖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计划生育指导、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疗技术、急救医学等课程。

(6)选修课程

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依据,科学配置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通常分必选和任选两大类。

3.教学评价

一是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记分作业考核、教学实践活动考核、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笔记等基本形式;二是分析课程考核和考试质量,坚持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孟群,解江林,吴沛新,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75-176.

第8篇:基础医学概论重点范文

要在临床医学本科生中开展再生医学课程,首先必须有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再生医学的相关知识零散分布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多门课程的多个章节中,不利于学生对于再生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研究。虽然有相关专著,如《再生医学原理与实践》(付小兵主编)和《再生生物学与再生医学》(斯托克姆主编)等,这些书籍主要内容涉及再生医学相关的各个领域,对再生医学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以及在临床的具体实践均作了详细的论述,但这些不适合作为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教材使用,只能作为参考书籍供从事再生医学研究或者组织工程研究的人员学习。

为此,来自南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江苏大学等全国十多所高校的专家共同编写了再生医学教材。该教材参编人员长期从事再生医学相关研究,其中多数人员曾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973”计划、“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在国际再生医学相关杂志发表较多的系列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相关高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正在深入推进。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书籍和最新文献,教材编写内容反映了当今国内外再生医学的现状与趋势,从再生医学的原理与基础知识,到再生医学新技术新产品及其临床应用分别予以阐述。全书共18章,其中1至6章重点介绍再生医学原理与基础知识,包括再生医学概论、再生的生物学机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组织工程与再生、组织器官移植与功能重建和再生医学面临的挑战,7至18章侧重介绍再生医学新技术新产品及其临床应用,包括皮肤再生、骨再生、软骨再生、肌与肌腱再生、心肌再生、神经再生、血管再生、胰腺再生、肝脏再生、牙齿再生、角膜再生和再生医学研究进展。该教材不仅适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化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适用于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

再生医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从组织器官的发育到基本结构、从病理生理改变到细胞分子机制、从临床表现到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再生医学是一门从基础到临床的课程。因此我们选择在5年制本科生的二年级下半学期开设该课程。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为再生医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向临床医学课程的过渡。

由于临床医学本科生课程安排较紧,再生医学的理论计划学时仅为36学时,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成为教学的关键。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避免面面俱到,通过包括多媒体和传统教授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联合应用,尽量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再生医学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以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授为主,从研究的历史出发,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探索再生医学知识的热情和研究兴趣。对于再生的分子机制和干细胞等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介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对再生医学所涉及的方法和策略等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在各个组织器官再生的学习中,首先简要回顾该组织器官结构及发育过程,然后讲解其损伤后的病理及分子变化,最后结合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介绍其再生策略及在临床的应用,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考脉络和整体思维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还可开展研究性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未能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实验教学,但可以接受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通过实际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使学生对再生医学的基础研究具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今后的临床研究和工作。

3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

由于再生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没有可供参考的教学经验,而且部分章节如再生的生物学机制等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对于二年级本科生来说具有一定深度,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医学生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标准化病人教学法。不同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一些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组织器官再生如皮肤再生时,可以结合美容整形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典型病例为教材,同时对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产品进行分析,了解这些产品在临床应用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在一些目前研究还不成熟的领域,可以讲授法为主,重点讲解基本原理,并注意新知识、新进展的讲解及现有的困难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可适当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通过讨论等学生参与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使学生看到研究的希望并激发浓厚的研究兴趣。例如在讲解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关系时,可以在介绍干细胞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最新文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干细胞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发展动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再生医学中应用到的技术方法,通过录像演示教学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在条件允许时,组织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参观实验室,并邀请有使用经验的教师讲解每种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相关研究的直观认识。虽然基本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再生医学研究的整体印象,但再生医学毕竟是一门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新近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弥补基础理论教学的不足。

在再生医学教材正式出版前,以再生医学讲义作为教材,在本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中进行了初步尝试。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再生医学课程内容的兴趣,也使学生对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再生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第9篇:基础医学概论重点范文

关键词: 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 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的形势,重构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是摆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本校于2013年开设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改革,回顾对重构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的体会与思考。

一、明确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

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地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医学检验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并且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教育中还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学制短、任务重,要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又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需要在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必修课程学时过多,让学生能够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适应临床第一线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校的四年制课程设置如下:

1.注重人文教育,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论、邓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卫生法学等。

2.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打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学等。

3.大类基础医学课,为专业学习打下医学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内科学,外科学总论等。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深入,开设基因诊断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

4.根据检验专业特点,开设专业教学课程,包括:血液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检验仪器分析,临床检验学,寄生虫及检验,检验专业英语,输血与输血技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覆盖医学检验各个方向的专业课程。

三、加强临床实习,增强实践技能

根据医院检验技师岗位的要求,现在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系列,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归于医学技术类就是适应这一实际需求。加强临床实习,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适应新的医学检验发展形势的人才。具体分阶段进行:

1.在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以各医院检验科及试剂、检验仪器生产企业为依托,时间2周左右。在第三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CBL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常见的检验指标,使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对临床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了解医学检验内涵及发展。

2.强化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安排在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进行。针对专业实习要求、医学检验综合技能培训等项目进行。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3.临床实习强化检验的综合技能。在第4学年进入临床实习,时间52周。其中10周设置为临床内科实习,使学生对临床对检验的需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32周检验专业的轮转实习,在此期间加大力度训练检验的操作技能,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检验结果及掌握其临床应用的能力。10周设置为毕业论文撰写,在临床实习开始,针对每位学生安排一对一的实习指导老师,在进入专业实习时即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课题设计,提交开题报告,由实习单位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估。让学生经历从选题方向、查阅文献、确定方案、着手实验、反复验证,再到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一系列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严格专业出科和毕业综合考核。各专业出科考试安排在某个专业轮转结束时,如该生轮转完生化检验,则在出科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录入实习综合考评表。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毕业综合考核,毕业考核主要为论文答辩,成立答辩委员会,专家根据论文实际工作,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设性建议,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论文设计,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培养基本的科研思维并巩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

四、结语

检验医学是现代精密的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较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外延已经扩展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和产品营销等[3]。

对于新形势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培养,尤其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必须进行高效的课程体系整合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借鉴较早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学院校的先进经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4],为全面推进医学检验四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候振江,李红岩,李吉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2):4-7.

[2]陈敏,胡建达,林孟戈,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7(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