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卫生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2.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
3.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整合中的改革与应用
4.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
5.对氟作业现场进行的职业卫生学调查的分析
6.设计性实验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7.新生儿洗浴游泳中心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
8.分子生物学技能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9.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10.赣南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
11.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
12.治疗室血液透析室环境卫生学标准的探讨
13. 浅议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14.南极劳动卫生学考察
15.全科医生小词典——预防医学与临床预防
16.八十年代军队刊物发表的部分卫生学文献题录索引
17.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18.关于开展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构想
19.环境卫生学的内容和当前的任务
20.斗山覆铜板工厂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情况调查
2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22.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校新建校舍及设备的卫生学调查
23.1998~1999年黑龙江省出口鸡肉卫生学分析
24.医学专业卫生学现场实验教学
25.现代苏联的环境卫生学
26.中日劳动卫生学专题讨论会简况
27.苏联放射卫生学的基本总结和发展远景
28.加强中等卫校预防医学教育的设想
29.苏联对培养未来的卫生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专业素质要求
30.贵州省首例人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31.我国环境卫生学核心期刊初步调查
32.俄学者论现代军队卫生学的方法学问题
33.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
34.地下汽车库空气质量的调查与预防性卫生监督探讨
35.加强护理管理有效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
36.基于“标准预防”的维和二级医院职业防护
37.苏州工业园区托幼机构的预防性消毒效果
38.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39.加强院感知识培训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40.关于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
41.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科人才建设实践与思考
42.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初探
43.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44.任务教学法在军队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
45.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6.关于多重耐药菌患者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47.某酒店客房层空调系统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
48.启发式教学在卫生学课程中的应用
49.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三个基础
50.卫生学预评价在某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51.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52.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53.构建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讨
54.校园暴力和公共卫生学预防
55.2006年-2010年中国部分地区高校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56.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57.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卫生学》建设对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58.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
59.PBL教学模式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
60.预防医学中环境卫生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61.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初探
62.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和科研中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63.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预防医学学会儿少卫生学组成立
64.预防医学专业“儿童少年卫生学”本科教材建设历程与新版教材特点
65.浸取硫酸锌预防砷化氢中毒措施的卫生学评价
66.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及检索工具介绍
67.施工监督在预防性卫生监督中的卫生学意义
68.预防医学卫生学英文文献中有关词语的汉译探讨
69.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7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71.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卫生学教学
72.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表”
73.预防医学、卫生学
74.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系统的研制
75.南昌市建设项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分析
76.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被引量分析
77.大连市某大型超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78.启发式教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
79.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要点分析
80.《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与《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编辑部合作交流
81.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专利申请报导
8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环境卫生学》实践技能考核指标设计
83.关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探讨
84.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进展
85.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86.联黎临时部队卫生学和野战预防医学的组织和实施
87.分析儿童少年卫生学在学校常见病预防中的重要性
88.预防医学长学制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89.预防医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90.谈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
91.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
9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需求与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93.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教学及课程优化研究
94.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95.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96.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卫生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97.轨道交通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相关技术的研究
98.我国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关键词: 公共卫生
1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是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从狭义上讲,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干净、未被细菌污染,不使人致病。食品卫生只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部分。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2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现属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是预防医学学生的必修课。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并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涵盖领域比较广阔。(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如人类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基本特征、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人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特征等;(2)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包括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先进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及基因水平上相互作用研究的应用;(3)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大气卫生、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土壤卫生;(4)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如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家用化学品卫生;(5)环境相关疾病,如环境污染与公害病、环境污染与致癌、致畸、致突变危害、微量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等;(6)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科学阐述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 劳动卫生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应包括个体、人群及其所处环境。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对职业人群中个体健康状况和异常发病现象的观察,常能获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该人群潜在危害的证据。同时,充分了解人群所处环境状况,才能判断疾病与环境间的联系。所以,对个体、群体和环境的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首先,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性疾病的受损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尽早康复。
4 学校卫生
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内容包括:监测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各项身心发育指标、疾病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记录、分析,掌握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对策或方案,最终达到保证学生健康发育成长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青少年生长发育常识、营养卫生、生理卫生保健、心理卫生保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常识等。常用的形式有:黑板报、宣传画、广播电视、知识竞赛活动、课堂授课、专题讲座、检查评比等。
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环境卫生是指学生学习、生活、运动、休息的所有场所,重点是教室、寝室、食堂、厕所及运动场。基本卫生标准是干净、整洁、文明优雅、要求环境噪声、通风、采光、照明、教室建筑、黑板桌椅等设施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的意见》(桂教卫[2007]11号)、进一步优化全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推动安全、文明、卫生、和谐新校园建设,切实把“城乡清洁工程”真正办成师生的民心工程,学校的信心工程,校园的管理工程,发展的环境工程和干部的作风工程,现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以“卫生学校”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改善校园环境卫生状况,加强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全面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健全治理校园“脏乱差”现象的长效管理机制,从整体上进一步提高师生员工文明与环境卫生素质,建设安全、文明、卫生、和谐新校园。
二、工作目标:
2007年上半年,要求全面消灭“脏乱差”现象,达到“卫生合格学校”标准。通过努力,使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师生员工的文明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和健康水平、卫生素质明显提高,校园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健全卫生管理制度。
成立学校“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完善健全卫生制度、保洁制度、食堂卫生制度、厕所卫生制度、预防传染病制度、土法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等等。
(二)校园环境整洁有序。
1、校园整洁。校内道路、公共场所(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保持整洁,无乱扔烟头、纸屑、瓜果皮核,乱倒垃圾、污水、污物,随地吐痰现象存在;楼道、楼梯、扶手、栏杆干净无积灰;花坛、草坪无垃圾;校园设置规范的垃圾桶,垃圾桶周边无散落垃圾和积留污水,无恶臭;校园内车辆在指定区域停放整齐。
2、设施规范。学校围墙及时维修,保持完整。重新更换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牌。校园内无乱搭、乱盖、乱晒现象,无违章搭盖物。
3、室内整洁。教室内布置规范,课桌椅整齐;办公室值班室摆设整齐;功能室仪器设备安置有序,无灰尘;学生宿舍内务整洁美观,物品摆放整齐,门窗完整,床架牢固、安全、物品摆放整齐,内设卫生间清洁无异味。室内地面无垃圾,墙壁无污物,门、窗、灯具、风扇无灰尘,天花板无蜘蛛网,无乱堆乱放现象。
4、厕所卫生。厕所内无明显污垢、异味。
5、秩序良好。严格落实门前“三包”。校园门口无乱停乱放现象,无违法小广告,地面常保持干净卫生。完善健全门卫值班制度,校内及周边治安巡逻制度,防止闲杂人员进入校园,校内及校门口无乱摆乱卖现象。校内严禁放养家禽和家畜。严禁在校园内外组织师生从事有毒、污染环境的实习和生产劳动,严禁在校园内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和“”等组织活动。
(三)食品安全卫生清洁:
1、学校食堂、出售食品小卖部必须执有食品卫生许可证,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上岗。
2、学校食堂完善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并上墙,配备专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堂的卫生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3、学校食堂应保持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每次供餐后及时进行清扫;保持空气清新,地面、桌椅清洁卫生。
四、师生饮用水卫生安全
1、完善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
2、学校自备水源,必须定期清洗和消毒,每学期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并保存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
3、加强开水供应卫生安全管理,各班使用的茶水桶应加盖上锁,龙头设备完好无损,并定期进行清洗消毒。
(五)加强健康教育
1、学校要按规定开设健康教育课。
2、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有固定的宣传教育栏,定期更换内容。
3、全校师生掌握基本卫生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无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喝生水等不良习惯。
四、工作措施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学校各部门卫生工作。
(二)、实行通报制和问责制
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个部门工作进行督查,对工作不到位的及时通报,对工作不负责任给学校整体卫生工作造成影响的相关部门人员给予问责处理。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城乡清洁工程”实施工作和“卫生学校”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开展“卫生学校”创建活动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为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开展“卫生学校”创建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二)广泛宣传,全员参与
一、加强了领导,成立了校园环境卫生专项工作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组明确了职责与分工,认真分析了我校环境卫生方面的现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重点和目标,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将校园环境卫生纳入到年终考核当中,促使环境卫生抓紧、抓实。
二、加强了宣传和教育,学习贯彻文件精神
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后,充分利用教师会、校会、班会等平台,向全校师生进行保持校园清洁的宣传和教育,使师生的校园卫生意识得到加强和提高,全校师生纷纷行动起来,使得文件精神得到了深入的贯彻。
三、反复自查,集中整治
本期以来,我校对校园环境卫生进行了三次专项整治,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排查,确保校园卫生无死角,坚决杜绝校园脏、乱、差等不良现象,此外,由少先队牵头成立了校园卫生学生检查委员会,利用课间对各班卫生情况进行了检查。由教导处组织教师对各班卫生情况进行评比,从而使卫生工作的长期开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教育,让全校学生树立卫生意识。充分利用卫生与保健课和主题班会等渠道,教育学生爱清洁,讲卫生,勤洗衣服勤洗手,并利用校会向学生讲解讲卫生的重要性,讲卫生与防疾病的关系,卫生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真正做到自觉讲卫生、爱清洁。
五、加强监督机制,使清洁保持每一天,利用思品课向学生进行讲文明、不乱扔垃圾的教育,评选“文明小标兵”,评选“卫生示范班”,确保校园清洁。
六、加强了食品卫生的监控。
学前卫生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骨干、核心课程之一,与“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并称“三学”。学前卫生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本专业学生高素质、强实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前卫生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的前沿课程。学前卫生学主要围绕学前儿童以及托幼机构的卫生与保健各项工作重点,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展开论述,为本专业学生全面理解幼儿园保、教育工作,提升学生保、教育理论素养,并形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后续的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以及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等课程的学习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
基于学前卫生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和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性,结合当前学前教育新形势、新要求,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中,要有重点的处理好与课程相关的几方面问题。
1 要做到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相衔接
幼儿园教师的质量决定学前教育的质量。“国十条”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讲话都强调: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1)《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些基本理念充分反映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价值取向、基本信念。其中,能力为重的理念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的能力确保保教工作的科学性,并在实践中通过研究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2)《专业标准》中和学前卫生学相关要求
《专业标准》中,在对待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提到了注重保教结合,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专业标准》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层面全面提出了要求,提出:要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急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在专业能力层面,要求教师能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意外事故,危急情况下优先救护幼儿等。
幼儿园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保教结合”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组织和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都是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因此,这四个方面也成为《专业标准》中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基本内容。而这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保”的能力培养,在职前教育中主要依靠在学前卫生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
2 要做到与学前教育岗位“零距离”
“零距离”上岗是现代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是高职高专院校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从学前卫生学课程来说,要实现相关职业能力培养的“零距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学前卫生学任课教师团队
任课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适应“零距离”上岗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任课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要求每位教师定期到学前教育机构实践,鼓励教师指导、参与、承担学前教育相关课题研究,引导任课教师为学前教育机构服务,重视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2)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按照“零距离”上岗的要求,需要突出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做到“教、学、做”合一。
在课程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规格要求,结合本课程特点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堂素质教学与实践素质教学密切结合、融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本位的师生互动策略。有针对性地采取“将课堂搬到校外”、“将幼儿教师请进课堂”等教学模式,将课堂听讲与课下自学结合起来,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起来,教师示范与学生分组训练结合起来,真实教学环境学习与模拟情境练习相结合,学生第一课程学习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等,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学、做效果。
(3)建立起合理的实习实训机制
实现“零距离”上岗需要建立高职高专院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推动的实习、实训机制。结合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和工作实际的要求, 应主要将生理、营养、护理、急救作为学前卫生学实训的重点。
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建设好校内学前卫生学实训室。学前卫生学实训室的建设主要是为学生在学习学前卫生学时提供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 并对重要的实践内容模拟、熟悉。模拟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落实学前教育机构接收学生见、实习制度,保证学生至少各有一周的时间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并安排专业老师现场指导。通过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学生保育技能操作训练。
3 要科学选择教材、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手段、教育评价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实践也经历了改革风雨的洗礼。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学前儿童卫生学在教材建设上也几经更改,且随着教育理论创新和学前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1)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教材和内容选择要密切学前教育机构的的保育实践,能系统地阐述学前儿童(0至六七岁)卫生与保健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注重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保教结合,保教并重,要有较强的应用性;涵盖学前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与保健、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特点与保健、健康评价、营养卫生与保健、日常护理与保健、疾病及其预防、常用护理技术与急救技术以及生活保健制度和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等内容,既有要学前儿童保教理论的讲述,又要有对托幼机构日常保教工作的具体实践指导,还要有生动活泼的实例描述,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综合性教材。同时,要根据教材范本,综合教学实践,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2)合理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以参与式、探究式学习为主。新规划纲要第32条中明确提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为培养创新和研究性人才,学前卫生学应根据内容和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幼儿泌尿系统卫生保健的时,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幼儿憋尿”、“幼儿遗尿”、“幼儿精神性尿频”等典型案例,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如何避免和应采取的措施;在幼儿保育和教育活动卫生章节中,可采取先分小组分环节让学生收集有关幼儿园生活和教育过程中保育的案例,然后由学生自己筛选、编辑并进行情景模拟的表演、小组代表总结,最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评议的方法;在幼儿疾病章节,切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珍爱生命、珍重人生、自我保育的意识;在幼儿营养膳食章节,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自己或身边的人通常有哪些较好或者不好的饮食习惯,存在哪些饮食误区,让学生按照公式(体重/身高的平方)计算和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把学的知识理论灵活应用于生活;在讲授比较抽象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学前儿童各年龄期的特点与保健”等内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生活保健制度”、“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等内容,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等。
4 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一直以来,文化课考试方法都是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方法,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而且成绩反馈的实效性差。高职高专的学前卫生学课程作为理论加实践类的课程,在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方法上,要区别于传统的文化课,更不能只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
结合学前卫生学的课程特点,建议在笔试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合理运用以下几种考核方法。
(1)平时成绩、实习实训和笔试相结合
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平时成绩可以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等)和平时作业,实习、实训成绩可以包括学生在幼儿园见、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训时的表现以及实训报告的完成质量。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可以较完整的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平时成绩、实习实训成绩和考核考试成绩按相对合理的比例进行评分,最后给出整个课程的评分。
关键词:消毒;医疗机构;监测;合格率
为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加强本市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对本市内的22所医疗机构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个科室的无菌物品、医务人员手、消毒液、物体表面、紫外线灯、压力锅、空气[1]。通过此次调查了解本市内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的整体状况,从调查中找出薄弱环节,以便于指导本市消毒质量的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及其内容 本次共调查本市24家医疗机构,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所,二级乙等医院2所,一级医疗机构18所,民营医疗机构2家。调查的科室为各个医院内的所有科室,其中手术室、消毒供应科、产房、母婴同室为必查科室。调查的内容包括无菌物品、医务人员手、消毒液、物体表面、紫外线灯、压力锅、空气。
1.2 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与结果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2008年版《消毒技术规范》。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
2 结果
2.1 总体消毒质量情况 2010~2012年共监测4202份样品,合格率为96.67%,3年内每年的总体合格率呈现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各级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的差异 二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的总体合格率比一级医疗机构的合格率高(χ2=51.484,P
2.3 公立与民营医疗单位的消毒效果 3年内公立医疗单位的消毒合格率比民营医疗单位的消毒合格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35,P
3 讨论
通过了解医院环境卫生学及其消毒质量的日常监测结果,对提高医护人员的消毒意识,防止病原体传播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监测结果表明2010~2012年消毒合格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调查过程中发生的感染隐患,应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医院内各部门应相互合作,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过程中明确各自责任,实行日常监督,及时对问题进行反馈,对检查结果做出整改,各科室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个存档一份,定时复查;并加强对医院各重点部门及重点环节的环境卫生学监测;针对一级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消毒合格率底的问题,应对相应的医疗单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增加专门的医院感染监测人员,定期选派人员参加医院感染培训及其专题会议等措施来增加此类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的重视。
医院消毒效果是评价医院消毒质量的重要方法。做好消毒灭菌工作,掌握专业知识,熟悉消毒设备和消毒剂的性能,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消毒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对合格率较低的医疗机构的消毒监测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牛桂林.某三级甲等医院环境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13,40(9):1629-1633.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实施8S精益管理提高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手术室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监测资料,将2012年1~12月医院感染控制主要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分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引入8S管理理念(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学习、节约)分为观察组。查阅同期产科、普外科、骨科手术出院病人病历,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室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监测资料数据,以及不同科室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据。结果:两组手术室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合格率比较手术间空气与医务人员手监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实施8S精益管理,可以促进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专业文化素养,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有效降低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
关键词 8S精益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39
作者单位:523500东莞市广东省东莞市企石医院院感科
姚锦尚:女,本科,主管护师
The application of 8S management in the control of operating room hospital infection
YAO Jin-shang,XIAO Ping-ping,ZHANG Mei
(Qishi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5235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ctive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control level of operating room hospital infect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8S management.
Methods:In 2012,standardized management measures were mainy applied in the control of operating room management,whose monioring data were classified as the control group.In the year of 2013,on the base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8S management (sort,straighten,sweep,sanitary,sentiment,safety,study and save) were introduced,whose data were classifi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pplying method of retrospective survey,by inspecting the records of obstetric,general surgery and orthopedic patients who had been discharged in 2012 and 2013,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data of ster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and the data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of patients of various departments.
Results:Comparing the passing rate of ster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the monitoring data of air condition of the operating room and the hand hygiene of madical personnel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data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of patients of various department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8S management in operating room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operating habits of medical personnels,improve the sentiment of medical profession and the compliance of hand hygiene,can also improve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the operating room and the control level of operating room hospital infection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at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Key words8S management;Operating room;Hospital infection;Control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是对患者进行手术和急危重患者抢救的场所,最容易并发医院感染,轻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重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是促进患者康复和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1],是评价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贯穿于手术室操作的各个环节[2]。8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学习、节约)管理是推行精益工作的基础,也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现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我院在手术室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采用8S精益管理,在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室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监测资料,并使用统一调查表逐项登记。将2012年1~12月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监测资料分为对照组,手术间空气监测171次,医务人员手监测210人次;产科手术1053例,普外科手术1451例,骨科手术551例。将2013年1~12月的监测资料分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8S管理,手术间空气监测168次,医务人员手监测196次;产科手术879例,普外科手术1476例,骨科手术579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主要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2)定期进行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3)严格限制非手术人员的进入。(4)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文件的要求,使用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保证医疗安全。(5)手术室工作区域每24 h清洁消毒1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及时对手术间进行清洁消毒处理。(6)实施感染手术的手术间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进行清洁消毒处理。(7)手术室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正确准备皮肤、有效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等。(8)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技术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实施标准预防。(9)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制订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10)手术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1.2.2观察组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引入8S管理理念,8S措施报道如下:
1.2.2.1整理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清除掉。目的是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1.2.2.2整顿把留下的必需品加以分类定位放置,且随手可取;分类定位之后,要明确标识;用完之后,要物归原位,保持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整整齐齐,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消除寻找物品的时间。
1.2.2.3清扫将工作场所彻底清扫干净,不需要的东西丢弃,保持工作场所清洁、无垃圾、无脏污的状态,以稳定手术室品质,减少医疗伤害。
1.2.2.4清洁维持清扫过后的现场及环境的整洁美观,并形成制度予以规范。
1.2.2.5素养通过前4S活动,形成良好的习惯,使每位工作人员自觉遵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和《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规范》,营造积极主动的团队精神。
1.2.2.6安全制定与手术室医院感染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操作流程,配置手术室兼院感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安全规定的因素及时纠正消除,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教育,签订医院感染管理安全目标责任书。
1.2.2.7学习开展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手术室规范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和考核,促进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2.2.8节约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减少人力、成本、空间、时间、库存、物料消耗等因素,养成降低成本习惯,加强意识教育。
1.3评价指标
1.3.1两组手术室手术间空气、医务人员手合格率比较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将手术室两组的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监测资料数据进行比较。
1.3.2两组不同科室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患感率比较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将手术室两组的不同科室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患感染数据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或χ2c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手术间空气、医务人员手合格率比较(表1)
2.2两组不同科室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患感率比较(表2)
3讨论
3.18 S管理可以促进手术室规范化运行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是手术室工作质量的体现,建立合理的手术室控制感染规范管理流程, 加强手术物品的消毒隔离与监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是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关键[3],加强对潜在的致病微生物传播途径的防范是预防院内感染的有效方法。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难点有空气污染、自身污染、接触污染等,要做好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必须真正抓好医院感染的每一个环节,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完善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使手术室感染率降低,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8S管理是促进手术室进一步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方法。
3.28S管理可以提供令人满意的工作场所8S管理是创建和保持组织化、整洁和高效工作场地的过程和方法,是“零缺陷管理”的基础,强调对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后果进行预测,并采用预防措施,对可能出现的缺陷在事前可以避免,体现了前馈的控制方法[4]。8S是一种行为,通过活动来改变人的思考方式,可以教育和启发医务人员养成良好“人性”习惯,可以在瞬间识别正常和异常状态,又能快速、正确地传递信息。手术室8S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建人和手术设备都适宜的环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全员、全程参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系列活动。本文观察组通过8 S管理,使手术室环境持续保持洁净,空气监测合格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医务人员养成了正确的洗手习惯,观察组手卫生依从性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
3.38S管理可以促进医务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8S精益管理活动强调的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物的明朗化,即是以外人的眼光或新进医务人员的眼光来看手术室,是否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是强调人的规范化,即每个医务人员做事是否非常用心、严谨,各项工作是否落实到位。促进医务人员树立正确工作理念,不断地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及时检讨问题、改善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三是建立明确的责任链,创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氛围,落实一人一物一事的管理的法则,明确人、事、物的责任和
分工,加强合作,优化流程,可以提高手术患者和医师对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满意率[5]。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及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是医院的常见感染[6]。本文通过推行8S一系列活动,促进医务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使手术室工作环境进一步洁净,手术室内的温湿度和尘埃含量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理想的手术环境,降低手术感染率,提高手术质量,同时通过安全、学习、节约等活动,医务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业务素养得到提高,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各项措施有效落实,不同科室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
综上所述,手术室实施8S精益管理,可以改变医务人员思维方式,促进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专业文化素养,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进一步改善手术室工作环境,提高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有效降低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冯迎辉.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难点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89-90.
[2]熊建萍.手术室应用细节护理管理对控制感染的价值[J].全科护理,2013,11(8):2167-2168.
[3]唐燕兵.手术室医院感染规范管理新进展[J].医学信息,2012,25(8):440-441.
[4]谢玮娜,何丽云,于美华.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缺陷中的运用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40-142.
[5]张德惠,何剑.优化流程在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12,16(11):50-51.
[6]张亚军,孙庆芬,顾彩霞,等.某院妇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干预[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3):205-207.
1创新教学内容
由于受教材出版的限制,预防医学类的知识相对陈旧,更新较慢,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3]。同时,临床专业开设该类课程的学时有限,因此只能挑取经典内容讲解,不能进行全面学习。故需围绕临床专业的特点,在讲解重点理论知识的同时,创新教学内容,做到联系当前热点,强化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1教学内容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主
预防医学不仅仅是理论常识或知识,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该类课程的重点是探讨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借助流行病学、毒理学、卫生学和统计学等常用工具,归纳多种措施和执行标准[4]。因此在构架预防医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其在实习及以后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会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不亚于某些机制或预防措施。
1.2教学内容要体现出预防的特点和时代性
预防医学涵盖的范围较广,涉及了社会生产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而在实际问题中也可能涉及多方面,但各个方面的作用程度不同,因此要求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要掌握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不能割裂的看问题,但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包括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职业卫生学等,在教学中既要体现预防的主题,又要突破学科限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体现时展的要求,必要时还需结合不同的人文知识。在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中,除传统的板书外,还可结合多种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直观教学,如图片、视频和远程协助等形式。同时多加强预防医学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自觉养成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要求。
1.3教学内容精简并增强学习自主性
医学院校的分数线较高,生源的综合素质较好,而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本身简单但零散,教师应避免在课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述简单知识,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枯燥,可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可在讲授完教材后,收集相关的课外资源(如互联网、学术期刊)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有很多与预防医学相关的新知识、新事物出现,课堂教学受到课堂和教学大纲的限制,不可能将其悉数展示给学生,因此要鼓励学生主动的去获取新知识,但考虑到当今良莠不齐的互联网环境,可由教师限定学生课外学习的范围。
2革新教学观念和方式
传统的教学以讲授为主,关注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短时间内见效快,但长期可降低主动学习的热情,最终会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欠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基于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充分评估后,为其量身定做合适的学习环境,将实现“教师教为主导”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导”。
2.1增加课堂师生互动
为避免呆板的课堂教学,教师可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提问或小组发言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如在讲环境对疾病发病影响时,可根据常见疾病接触的环境分类,如讲解导致肺部疾病发生的空气污染时,可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影响健康的常见途径和污染防治这三方面设计问题,安排组员进行讨论,每小组推选一名组员参与班级辩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该学科成绩。
2.2采用案例教学法或PBL教学法
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教学难点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或检索相关案例,进行PBL教学或案例教学[6]。如以“某水泥厂矽肺病的发病率变化”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导致矽肺病的原因、影响矽肺病治疗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矽肺病的措施和方案、加强日常职业防护。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效果优于单纯理论灌输。
一、目的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适用范围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职责
1.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下同)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2)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6)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7)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2.临床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3.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患者,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四、工作程序
1.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
( 1)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
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确诊为传梁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2.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与控制
(1)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
①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控制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②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③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④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①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②医院感染控制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
A.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B.查找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源学检查。
C.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D.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患者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患者甚至暂停接收新患者。
E.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F.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③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④当其它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地区或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⑤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3.消毒灭菌与隔离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器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别是感染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 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要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4)甲醛气体灭菌参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自然挥发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的保存。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6)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洗手设备:
a.病房及各诊疗科室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有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
b.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
c.可选用纸巾、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
d.不便于洗手时,可用快速手消毒剂。
②洗手指征:
a.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b.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感染
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c.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d.脱手套后。
③洗手方法:
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10~15秒钟,然后用流动水洗净。
④手消毒指征:
a.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b.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c.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⑤手消毒方法:
a.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b.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⑥外科刷手应用刷子蘸洗涤剂将指甲内污物刷净,并洗净双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手或泡手。刷手或泡手时间必须符合要求。具体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7)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1000ppm)拖洗。
②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4.消毒药械的管理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进行监督管理。
(2)感染控制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负责对全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
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3)药剂科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消毒灭菌药械选购的审定意见进行采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查验必要证件,监督进货产品的质量,并按有关要求进行登记。
(4)使用科室应准确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予以解决。
5.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1)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医院有健全的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
②医院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
③检验科和药剂科每半年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
④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制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⑤医院应开展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包括血药浓度监测和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监测,以控制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2)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①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②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③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④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⑤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患者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3)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①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
②以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迹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
③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
④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
⑤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⑥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6.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参见《一次性用品、物品贮存监控管理制度》)
7.医院感染的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①医院必须对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②医院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③医院感染控制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④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患者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⑤100~500张病床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①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②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③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④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⑤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⑥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⑦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
(3)环境卫生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