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第1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经济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与重视。在我国城乡差距比较大、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的现实情况下,农村金融由于历史局限性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制约依然处于我国金融发展的弱势地位。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法制环境不完善,金融债权缺乏保护

在影响金融生态建设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环境因素。农村与城市法律环境相比,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普遍存在着“法律行政化”的问题,“胜诉率高、执行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民可担保资产不足,没有一部《合作金融法》来保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欠缺完善的法制环境,必然挫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农村信用管理滞后,征信体系不健全

诚信环境的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农村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淡薄 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贷款就是纯利润”的错误观念,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金融债务,借贷之前不想归还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损伤了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

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对自然人真实借贷情况难以掌握,金融机构缺乏正常获取和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渠道,信息不对称、贷前调查难的问题客观存在。道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对后续贷款的有力影响,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冲击。

缺乏有效的信用激励制度 企业和个人缺乏守信的动力,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虽然规定给予信用程度高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政策上的优惠,但具体优惠的范围、条件不明确,使信用管理部门很难掌握。

信息披露失真,银企关系变异

农村企业和个人依赖金融部门贷款较为普遍,但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上报政府产值高、上报税务销售少、上报银行效益好、上报法人是实效”的现象普遍,金融机构难以掌握企业执行国家会计和审计准则的真实情况和企业运行的真实质态,信息不对称、贷前调查难的问题客观存在,给信贷留下了风险隐患。特别是由于金融同业竞争日益加剧,金融机构为谋求资金使用出路竞相降低贷款门槛甚至违规操作,给金融行业自律和合规经营带来了致命伤害。

经济金融错位,诱发金融风险

中央一再强调支持“三农”发展,但一些银行却竞相在农村争抢存款份额,支农信贷投放逐步缩减,直接导致农村发展资金被不断抽调,加之金融部门之间发展极不均衡,非正规金融活动极不规范,不仅给农村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带来障碍,而且造成信贷投放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不相称,为农村发展带来阻碍。同时,农村干部出于政绩考虑,常常违背经济规律上项目、办企业,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发展的现象较为普遍,形成了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高度集中,最终极易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在少数行业、产业、项目上的沉淀和损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新一轮的行政对金融的干预,必将对金融生态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行政力量介入普遍,影响金融机构业务开展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正常业务的开展。雷和平、林之诠(2005)在其调查报告中列举的数据说明:陕西省周至县2004年底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7.6亿元,不良贷款1.7亿元,不良贷款率近25%,而其中的13类突出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608万元,党政干部和政府的贷款(或担保贷款)就有1656万元,占比近36%。行政力量介入农村金融有的是间接的,采取提供政府担保等不正规方式,有的是直接强行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使得原本有限的农村资金创造出现断层,不利于农村金融业的正常发展。

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

强化法制建设,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加强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的立法工作。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金融的实际状况,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地方政府要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依法制止和打击各种逃债、赖债、废债、骗债、恶意欠息等失信行为,维护守信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律的威慑力。积极加强区域内信贷、保险等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让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惩戒作用,让失信者得不偿失,不敢冒失信的风险。

加快社会征信制度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一是要加快农村社会征信制度建设,建立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促进银企融资良性循环。对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信用企业等在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对金融信用等级度差的,在信贷支持上实行疏远政策。应通过媒体公开曝光,实施停止贷款、停止开户、停止结算等措施予以制裁。二是以信用档案为基础建立农业经济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准确、实用、及时的农业市场、经济、科技信息,确保支农资金放得出,收得回,周转快,有效益,真正发挥支农资金的作用。三是信用社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人员素质,加大科技投人,不断创新业务,畅通结算渠道,牢牢把握“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这一市场定位,拓宽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服务手段,主动寻找新的贷款增长点,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构筑信息平台,发挥金融生态的交换功能

首先,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通过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督促各类企业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依法强化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其次,要深化中介机构改革,加快各类中介机构与司法、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等主管部门的“脱钩”步伐,实行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形成中介机构市场竞争机制。其三,要引导和鼓励会计、审计、律师等各类事务所以及动产、不动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等中介机构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资信等级高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中介服务水平的提高。其四,加强中介服务市场监管,依法制定和严格执行中介服务从业标准与资格,坚决打击虚假中介行为。其五,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其六,要规范企业破产改制行为,对经营不善的企业依法进行破产,同时坚决防止虚假破产行为。

经济金融同步,防范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在指导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从资源、人才、地理、区位、文化等方面深入研究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经常性地对经济运行环节进行梳理,对各类有悖于市场原则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及时予以废止,努力培育市场经济氛围。金融部门要注意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前瞻性研究和运用,大力提高市场研发能力,结合本地金融实际需求大力创新信贷业务工具,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差别化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资金定价机制和授权授信制度,依据企业资信状况和风险大小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充分利用金融生态建设成果,适时调整内部评级。对失信客户在信贷、开户、结算等方面采取相应惩戒措施,让失信者付出应有代价。对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和信用客户加大授权授信,利用资金统筹运用优势,集中信贷资金向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集聚,充分发挥正向激励功能,更好地引导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地区加快向良性生态转化。金融机构内部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实行贷款发放量与工资收入挂钩考核“优秀信贷员”评比表彰、信贷风险经济补偿,充分调动信贷人员放贷积极性,切实解决惜贷、惧贷问题。尝试推行客户经理包调查、包发放、包收回、包贷款面、包合理资金需求的“五包”责任制,加大信贷服务质量监督力度。

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建设

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规范政府信用行为,通过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做好对市场主体的各项社会服务;切实从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金融视作一种产业来扶持,正确处理银政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关系,防止地方保护行为破坏金融生态;健全制度、划分职责,建立以当地政府为领导,工商、税务、财政、公安、检察、法院、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工作体系,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第2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对农村经济影响

坚持农村能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远大目标就是“创造美丽的西北地区”和“壮丽美丽的新山河”,整体农村能源总体工作。依靠科技发展,扩大规模经济,增加有效的能源供应,充分发挥农村能源对土壤侵蚀的控制、生态农业建设对新型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思想建设中,总结了“八五”和过去,生态建设和农村能源的成功经验,坚持稳定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努力提高农村能源消费中的煤炭,电力和新能源,材料能源所占的比例;在阳光充足的地区,普遍推广使用太阳灶;在水,温度,原材料条件等方面与区域结合,结合温室栽培和暖棚养畜,促进沼气的使用,挖掘常规节能潜力,节省省煤的炉灶。按照建设生态农业的规律,寻求能源建设和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结合点,加快农村能源过程的商业化步伐。

二、农村能源效益改善的几点建议

在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要结合改炉、改灶、改炕,做好思想动员,搞好示范试点,逐步调整生活燃料结构,改烧硬柴为烧薪草或烧煤,大规模推广使用太阳能灶等都是有效的措施。为了体现在社会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为此要加强领导,采取必要的行政干预,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六点:

1.各级政府和领导要提高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农村能源建设当作一件重大措施来抓;要与解决当地群众温饱、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列入重要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重点治理区的农村能源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涉及许多方面,工作量大面宽,要实现奋斗目标,必须充实加强农村能源推广管理部门,确保任务的落实。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搞好农村能源建设任务。

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也是全省扶贫的重点区群众经济条件困难,所需开展的各项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完全靠群众自己的力量来办确有困难,加之开展这项工作所得到的主要是社会、生态效益,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国家花一点钱是值得的,除少数项目,如小水电开发、商品煤供应等需解决部门流动资金贷款及少量的有偿投资外,其余项目应给予适当补贴。

4.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恢复植被,建议采用当年“供煤植薪”的办法。贫困户使用太阳灶,适当给予补贴,并要求植2亩薪林或4亩薪草,采取“供太阳灶植薪”的办法,既开发太阳能资源,又积极保护和恢复植被。

5.重点治理区建设规划方案一经确定,建议人大立法,以利更有效地贯彻实施。乡、村两级也应订立相应的乡规民约,约束执行,努力完成农村能源建设计划。

6.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承担的任务和职责,省与县、县与乡、乡与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检查验收制度。

三、农村能源建设的环境治理措施

1.推?M农村能源建设。对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应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笔者认为有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就是沼气池建设。首先,通过沼气池建设项目,带动农村大兴改厕、改厨项目,既可以让农村粪便遍地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且还有力促进了庭院美化、厨房亮化以及厕所卫生状况,使得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也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其次,通过沼气池建设项目,有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在沼气池中经厌氧发酵后得到的沼渣沼液,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外,还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还能提高农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资源再生,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通过沼气池建设项目,能够明显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这样土地就会更加肥沃,有机物含量增加,有利于农作物收成提高,与此同时,还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2.优化工厂排污排气的工序。工厂排污排气也要采取合理的优化工序,通过合适的工序,能够将工厂排放的废气变废为宝,转化为一种工厂可用新能源,既改善了环境,同时也降低了工厂的生产成本。对污水而言,可以采取净化措施,让其得到重复利用,既节省了水资源,又促进了共存发展。

3.科学进行植树造林。对环境进行治理,还要大面积进行林木种植,以林木自然屏障防止灾害发生,对种植环境不断进行改善,不仅可以让地表更加坚固,而且还能让土壤保持较强的肥力。在大片绿色森林的防护下,农村空气质量也会得到很大改善,这也是生态环境文明可持续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农村节柴改灶、省柴节煤炉及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利用,加之沼气池建设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第3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发展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必须根据张掖市林业产业实际,结合本地区农村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因地而异,一些地区着力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一些地区则重点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一些地区需优化和改进林业产业结构。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需要依照当地情况,明确发展前景,统筹规划。在规划前要实地调研,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社会的实际需求,让农民参与进来。同时,明确规划和发展的目标:一是推进多样化林业建设,使土地、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最大限度保护适地适树林业生产潜能;三是实现森林物种多样性,建立生态环境系统,积极改善自然和居住环境,真正造福百姓;四是物种保护和林业生产密切结合,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保证经济建设;五是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结合,使林业发展人文性充分展现出来。

2强化管理,保护资源

张掖市南连祁连山,北靠合黎山、龙首山,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张掖市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林业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在一些农村地区社会建设中,仍存在非法使用林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土地整理、开发建设等名义,将林地的用途随意改变;随意挖、移植树木,毁林造地;过度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造成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基于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林业资源保护在推进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文明乡村构建方面的意义,科学处理经济建设和林业资源、生态保护的关系,严格按照规划,审查社会建设用地,有效控制用地规模,必须守住林地红线。首先,要积极建立省、市、县(区)各级林业资源监管和检查系统,创建并完善各地区的林业资源档案。其次,推进林业资源立法建设,持续完善林业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最后,需要积极创新林业资源管理机制,通过政府预算购买服务路径,使社会企业组织参与到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资源保护等工作中,全面提升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和保护力度。

3应用科技,推进建设

要充分结合林业科研和生产,使林业科研组织的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依靠林业科研组织及林业高校的专业技术,选择适宜区域,创建林业科技建设示范区。通过示范去激励、引导广大林农,把先进的林业科技、发展信息及时地传授于林农。此外,重视GPRS、卫星遥感、红外监测等先进技术在林业发展规划、监测、控制、护林防火、濒危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紧紧围绕祁连山的生态问题,制定科学的恢复治理方案,做到分类整治,推进基于“3s”技术的数字林业建设。同时,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林业发展必须基于社会需求,重视创新,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加快智慧林业的创建,建立林业产品电商平台、林业资源实时监测系统、林业建设金融平台以及农村林业政务平台。

4提升意识,加快发展

现阶段,环境治理形势日益严峻,必须让全民建立可持续发展和林业保护意识,强化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发展理念,进而提升全民综合素质,促进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基于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宣传,让广大农民能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建立正确、科学的林业发展观和生态观。张掖市农村人口比仍较高,土地资源丰富,农田、山地不单单是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受人们生活、生产影响的重要污染源。应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方式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引导农民建立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林业建设和发展中践行。

5重视创新,特色发展

张掖市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不尽相同,在文化上也不同,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农村的习俗也是多种形态。所以,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对于特色农村,尤其是离城市近的农村地区,应充分结合乡村风光、农村文化,重点建设观光林业、生态旅游林业。如此不但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的去处,还是新时期林业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路径,有助于生态环境建设,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

6加大投入,灵活融资

为实现农村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加大投入,适度开展规模经营,构建家庭林场,培育新时期职业林农,引导广大农民通过股份制、转包、转租、互换等方式,实现林地、林权的合法转让。基于此,需要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业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林业建设保险范围及类型,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应创建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探讨排污交易权、资源利用权等补偿方式。此外,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积极组织碳汇造林工作。

第4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滑县;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滑县基本简介

河南省是我国仅次于黑龙江省的产粮大省,净耕地面积达到688万公顷,年产粮量高达到1128亿斤,其中滑县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滑县位于豫北平原,全县面积18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53万亩,总人口14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5万人。

滑县是中原经济区粮食种植的重点区域,在河南省粮食产量名列第一,连续十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被称为“豫北粮仓”。滑县气候湿润,雨水丰沛,年均气温137度,年均降水6344毫米,日照23656小时,无霜期203天,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金银花,大豆、花生、棉花、红薯等。近年来,滑县工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已形成食品加工、纺织印染、医药化工、电线电缆、电子产品、塑料制品、木材加工等工业主导产业。

滑县在大面积进行农村生产建设的同时,不可避免要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滑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蔬菜业存在的问题

滑县村民为提高土地粮食产量,普遍滥用或多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致使土地盐碱化。而多施用的化肥、农药又使地表氮、磷元素增加,使之进入地下,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二)畜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滑县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力,多数农村居民家中都有因年龄原因而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都是靠家庭养殖业赚钱。散养户将粪便、冲圈水乱排乱放,养殖粪便直接堆积在院中或路上。

(三)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河南省乡镇企业90%以上分布在农村,而滑县乡镇企业已达500多家。一方面,这些企业中大多数是高污染、高能耗、资源依赖型的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多数是水泥、造纸、纺织等高污染企业。另一方面,大多数乡镇企业领导干部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布局混乱分散,缺乏污染防治设施,且企业生产区、排污口与耕地、村民聚集区在一起,更有可能造成直接污染,而且带来污染范围广泛、污染类型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染治理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的后果。

(四)农村建房中存在的问题

在滑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最先发展的往往是住宅、商业、服务业,老百姓经济富足了,主要用于房屋改造、房屋翻新、重建建房。乡镇发展需要进行道路修建、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改造;农村土地的出让,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机器厂房。村内道路、排水系统未进行建设。人和禽畜共居一院,环境卫生状况不佳,村内道路狭窄,道路堵塞严重,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低下。

三、滑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一)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

滑县相关部门要加大投入,目光长远,结合具体实际,积极修建沼气池、沉淀池、化类池等设施的措施以治理畜禽养殖场污染,推广稻秆综合利用,从饲料、燃料和工业原材料等为出发点,研究秸秆气化技术,综合利用和开发秸秆,使其变废为宝。实现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建立污水处理厂,建立畜禽养殖排污处理厂,以改善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禁止污染物在公路、铁路、机场、风景区和人口集中地区转播。

(二)加强农村无公害示范区建设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控制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农药,化肥,地膜,兽药等使用。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大力发展生物控制技术,减少无机肥料的使用比例,采用可降解的地膜,防止塑料地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建立省市级无公害绿色农业示范园区,主要研究无公害畜禽养殖技术、无公害饲料、无公害农作物种植技术和替代抗生素的中草药、微生物复合添加剂、疫苗兽药的推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商标认证申报,无公害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组建。面向河南省乃至全国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交流,大力宣传、推广无公害农业技术,传播绿色环保的畜禽养殖方式。全方位、积极、有效、广泛地将无公害技术产品推广到每一个基层村民。

(三)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城乡环境建设一体化机制

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显著地降低了企业效益,增加了污染危害。因此,政府部门对乡镇企业发展要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合理布局。要严格按照国家“双重标准”控制企业,限期责令企业整顿,促进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对于大型能源消耗、污染严重和低效率企业应坚决关闭。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问题。解决环境问题,既不能禁止乡镇企业发展,也不能放任自流。积极的方法是加强领导、计划乡镇企业发展,让乡镇企业发展符合法律监督机制,符合生态规律,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第5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22-02

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我国已呈现出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农民文化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的良好局面。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重发展,轻环保;重生产,轻生态”的思想影响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不少地方的农村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水污染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达9000多万人。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我们的饮用水50%以上是不安全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检测报告(2005年6月份)称,我国七大水系,水质达到I~III类水体的占49.2%,IV-V类(受污染水质,不能用作饮用水源)水体的占28.5%,劣五类(已丧失直接使用功能)水体的占22.3%。湖泊水库中满足Ⅱ~Ⅲ类水质的湖库有7个,占26.9%;Ⅳ~V类水质湖库有9个,占34.6%;劣V类水质湖库有10个,占38.5%。

(二)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的土壤处于警戒状态,污染比较严重的约5%。蔬菜中农药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产品已经缺乏安全保障。由土坡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有关部门进行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江苏调查区蔬菜和稻米的铅超标率分别达到60%和46%。广州调查区的蔬菜样品中,七氯和异狄氏剂醛的检出率都在85%以上,而硫代硫酸盐的检出率竟然高达94%。一些地方的稻田土壤因渗入镉废渣而被泻染,致使稻米中的含镉量超标,无法食用。因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0万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约125亿元。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由此带来生活垃圾量的迅猛增长,并且因城市垃圾向城郊和农村转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2005年《各地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显示,当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仅为51.7%。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原因

(一)污染型产业向农村快速转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污染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一些农村,为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有些地方为了回避国家对土地的管制政策,采取“以租代征”的办法非法占用农民的土地。有些地方根本不考虑国家的环保政策,违法违规建设。由此对村民造成的危害是长远的。

(二)农业化学品的过量使用

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已达4700万吨,居世界之首,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成倍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安全上限值。我国湖泊与河流中的污染负荷有50%以上源于非点源污染,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约占1/3。此外,仅从占全国作物总播种面积20%的集约化、专业化的蔬菜、瓜果、花卉种植区域来看,每年因氮肥的不合理使用而损失的氮就达300万吨,占我国氮化肥总用量的12%。大量使用化肥已经引发全方位立体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逆转,还导致了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现象。

我国年均化学防治面积45亿亩次,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污染的土地超过2187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6%。过量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三)农村土地布局不合理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综上所述。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同时,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对企业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的不合理布局,农田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量是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镜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我国在起草污染防治政策、立法、标准体系时,有必要借鉴美英先进经验。第一,由于各生态要素相互关联的特点,在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时,应注意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协调,同时应对现有的这些法规中已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完善;第二。在立法中应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并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第三,在立法上应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确立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公民个人、NGO等环保组织以及社区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加到污染防治工作中来;第四,建立污染整治基金制度、污染整治市场体系和环境污染风险责任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整治向市场化发展。

(二)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有着举足轻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政府应采取“发展导向”模式。(1)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环保系统应该实行环境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2)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示。环境保护政策要同部门发展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合作均衡。(3)进行有效管理,促使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由于市场存在失灵情况,因而通过政府来对环境资源利用进行管理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政府可通过征收“屁古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

随着发展,政府应逐渐转向“秩序导向”模式。强化公共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起合理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利益关系。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要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小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的、污染直排的,应停产关闭。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应停产停建。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能力,应关闭取缔。严格环境准入,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强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违法采矿和开展旅游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充实农村环境保护力量,保证必要的监测、执法装备、经费等工作条件。

第6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2015年10月人民日报公布“十三五”规划的十个任务目标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在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也获得高度重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位于突出的战略位置.准确认识新疆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对新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归纳,认为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特征是生态人居状态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生态文化发展滞后.在分析了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新疆;农村环境;表现特征;生态文明;对策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长远目标而采取的一切积极和优良的行为与成果的综合,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先进性表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所以,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显著的战略位置[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2−4]:中国要强、要美、要富,农业必须要强、要美、要富.所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新疆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农村人口占全新疆总人口的比例比较大.农村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农村原有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近些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使城市中工业污染也开始向农村延伸,形成新的环境问题.降低农业生产产量、加重自然灾害,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5],抑制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脚步.所以农村环境问题已是我们关注的重要对象[6,7].

1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主要特征

农村环境指的是以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综合的、以农村居民为核心的乡村区域.农村环境问题指的是农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伴生的破坏、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经过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相关数据分析,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3大特征.

1.1生态人居状态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人居包含许多指标,这里仅对饮用水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居民饮用水安全包括水质达标、水量有保障、备有安全管理条件、有能力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等.居民饮用水安全是影响农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8,9].(1)部分饮用水水质安全未达标相关数据表明,新疆还有部分农村人口生活饮用水质达不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2008年至2012年新疆乡村饮用水安全达标人数以快于新疆农村人口增长的速率在增加.饮用水安全达标人数所占比例持续增大,成绩显著.但还有163.8万人在使用水质安全未达标的水.(2)已达标用水水质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监测条件限制,部分区域农村饮用水难以实施常规监测,水质保证率低;洪水季节时地表水源地水质波动较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没有进行有效治理,随意排放,可能会造成饮用水源地的污染.

1.2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新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三废”处理处置不当造成的农村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1.2.1乡镇企业“三废”对土地资源的污染逐渐严重(1)污(废)水污染土地新疆地域辽阔,乡镇工矿企业较为分散,企业规模小,有些地处偏僻区域的企业,难以监管,存在污染物随意排放现象.污(废)水直接排入农业渠及河道,致使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等受到污染.(2)固体废物占地面积大,浪费土地资源统计数据[10]表明,2013年新疆固体废物贮存量为0.4亿吨,倾倒丢弃量为26.5万吨,量最多的是尾矿,前者占全区工业企业贮存量的59.0%,后者占全区工业企业的78.2%.这些废物的归宿还是农村.固体废物堆放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可能污染土壤,对土地资源带来重大的生态风险.(3)畜禽养殖固体废物污染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农牧村分布有大量的畜禽养殖场.如若养殖场畜禽粪便未经卫生处理直接排放,环境风险较大[11].2008年至2014年新疆牲畜存栏数增加到了4763.46万(见图1),粪便量增幅同样巨大,处理不好,将导致水、大气、土壤等环境问题.

1.2.2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质量的威胁加剧新疆是使用农用地膜大省之一,由于多种因素,全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不到10%,土壤耕作层地膜残留量逐年增大,如在棉花主要产区,土壤耕作层地膜残留量可达到16.88kg/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至5倍[12].近年来,新疆农药使用量呈现增长趋势(见图2),2013年达到了2.13万吨.化肥、农药对新疆耕地的影响必须要得到重视.

1.2.3生活垃圾占用、污染土地资源部分农村没有垃圾收运和处置系统,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占用大量土地.按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约为0.86kg[1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4]中乡村人口相关数据估算出新疆农村垃圾产生量(图3),2010年到2013年新疆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直线增长趋势,2014年农村人口数量减少而垃圾生产量下降.但是2014年垃圾平均每天产生量是1.066万吨,从数量来看还是挺多的.

1.3生态文化发展滞后环境意识薄弱与生态文化发展滞后,致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程度低.1.3.1环境卫生状况堪忧农村生活垃圾没有经过卫生处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牲畜粪便随处可见,旱厕卫生问题严重;环境卫生设施不健全、秸秆处置、禽畜粪便利用等缺乏,使农村环境卫生恶化.在我们调研的某市某村农民的厕所都是旱厕,在春夏秋季散发臭气,粪池满时就运到村子周围的荒地或洪水沟里倒掉.

1.3.2农村大气环境污染加剧废弃物处理不当是造成多种健康危害和疾病的根源[15].部分农村生活垃圾燃烧、生产废弃物处理不当[13]、养殖场气体污染、露天烤串、预热馕坑、冬季煤炭燃烧取暖等是大气环境恶化的原因.

2新疆农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2.1农村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系统有待完善,部分相关规定在自治区层面的实施细则有待落实.与农村环境相关的各部门(农、畜牧、环保)之间的协调工作存在问题,推脱责任,环境管理、监测、监督方面存在漏洞[13].

2.2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条件缺乏农村居民缺乏有效的反映通道,是现在农村环境的不利现状[16,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18]中指出,截止2010年底新疆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站323个,占乡镇的40%.

2.3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较慢、农民环境意识薄弱新疆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不健全,环保人员、执法人员难以直接深入到乡间地头,环境监管困难.调查发现在某市某村每两个街头放一个大型的垃圾桶,收取一定的处理费,但是垃圾桶作用不大.新疆以农业为主,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由于农民对生态文化的认识不够,大多数农民在自己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环境污染损害以后,不知道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更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19].

3新疆农村环境问题解决对策

3.1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状态针对农村生态人居现状,积极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改善生态人居状态.规范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排查饮用水源安全隐患问题;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实施细则,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工作,提升村民法律意识、环境意识.

3.2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完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站制度,积极推进乡镇环境管理组织建设,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落实乡镇企业“三废”处理、处置要求,细化畜禽养殖及其粪便管理办法,规范农用地膜回收与利用工作,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农药使用.

3.3多种形式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发展,积极提升农民环境意识县级政府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宣传阵地,多方位宣传生态文化理念.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定期开展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利用广播、墙报、宣传栏、横幅、标语等方式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村民小组进家入户宣传生态文明建设进展.鼓励村民义务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等等.利用传统节假日(古尔邦节、肉孜节等)、传统聚会(巴扎、麦西来普等),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植入村民生产生活中.中小学校安排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题教育,开设环境类课程,通过“小手带大手”活动,提升家长(农民)的环境意识.

4结论

1.新疆农村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为:生态人居状态整体需要改善,部分村镇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生态文化发展滞后;

2.新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新疆农村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条件缺乏,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较慢、农民环境意识薄弱;

第7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甘肃 农村 金融生态环境 问题 策略

一、加强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

所谓金融生态环境,主要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关系、社会信用问题、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对外财务管理、审计活动、相关人员对外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作用在于经营货币资金,为农村地域经济的发展发挥好桥梁推动作用。然而,拥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的有效发挥显得尤为重要。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农村的发展时刻体现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也为农村经济的向前迈进呈现出可喜的成果。

首先,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落实“以人为本”工作理念。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因此,在农村金融机构注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能够使人的力量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发挥,这样,会计管理及对外财务管理、审计活动、法律的实施遵守等都将收获非常好的效果。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才会有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农村金融机构,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华和能力,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促进甘肃农村地域经济的稳健运营。

其次,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必然使农村金融机构在与企业的关系、社会诚信问题、工作人员对外业务能力等方面实现有益的交流,使金融机构经济效益逐步稳定,迈上新台阶,实现甘肃农村金融机构更强持续性的经营。

再次,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更好的践行国家出台的金融政策。国家出台的金融政策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的,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就会将国家的金融政策更为切实的推行在各种金融活动中,使客户能够真实的感受到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发展带来的显著变化,利于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量的增加,利于其良好形象的树立。

二、影响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

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在甘肃省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发生很大的改观。然而,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依旧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我们竭尽全力去面对去改善,可以说,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影响农业资本在金融机构的流通

甘肃省农业人均生产力较为低下,究其原因,在于甘肃省农村的农业投入仍然以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为主要模式,可见,其农业机械化水平、现代化水平低洼,见不到农业投入所预期的利润,农业投入与利润回报不成正比例。这样的农业产业结构势必造成农业利润收入少,人均利润更是无从谈起。农业整体资本不足,必然导致流向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少只有少。因此,金融机构的农村农业资本流动数量有限,必然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量及业务规模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农户普遍较为分散,造成农村金融交易产生过高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费用是一种浪费,很多农户当然不愿意将货币存入金融机构。但是,一定发生金融信贷后,还会产生资金投放后监督不到位,产生大量信贷风险的弊端。

(二)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仍旧淡薄,影响农业资金在金融机构的投入

首先,农民自给自足的思想意识仍然存在,无法认清市场经济的形势,不能与市场经济形成良好的互动;其次,农产品交易多数仍然在乡镇集市这样的小范围内进行,并且由于集市交易行为过于自由,管理制度欠缺,压价现象较为普遍,这样,涵盖现代化科技、金融、信息等元素的市场未真正建立;再次,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未能真正延伸到农民小范围内的农产品交易过程中,致使他们无法通过市场来减少市场成本,农业经营活动无法获取预期的经济收益,致使农业资金在金融机构的投入收到极大的限制,也引起了信贷资金投入渠道过分狭窄的不良连锁反应。

第8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2-0088-02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治理对策,以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却较为欠缺,由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无法为我国环保型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但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治理对策,以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环境是人类生存及进行发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资源和条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发展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进步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的消耗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而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村环保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并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且政府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村环保建设已经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对于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并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环境保护及治理经验,对于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迅猛,而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仍有一定欠缺,从而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存在较大缺陷,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提升,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动力。

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薄弱

当前,虽然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这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薄弱有直接关系。很多农村居民缺乏环保教育,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对于污染后的生存与发展没有任何危机感,由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此外,很多农村居民污染环境后缺乏污染治理意识,虽然觉得环境污染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但却认为自己有心无力,也就任由污染越发严重,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满足的居民生活需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却较少,由此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也深受环境污染的危害。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确保其渗透农村居民当中,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2.2 环境设施落后导致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环境设施的建设能够对农村居民的日常环保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促进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城市的各种环境设施也就难以在农村中出现,大量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倒,从而导致河水污染、河道堵塞,不仅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同时也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有些农村居民虽然对于环保有所认知,也希望减轻农村环境污染,但却由于农村环境设施欠缺,也只能将自家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由此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外,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城镇都建立了工业区,生产污水及垃圾大量排放,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中心,致使大量污染严重的污水渗透到地下,对农村的耕地种植产生了巨大危害,有些污染不仅会对农村耕地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导致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渗透到耕地中,给人们的后续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对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生制约。

2.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仍有待革新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有先进的环保技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方法的不断创新,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当前虽然对于农村环境技术发展有所投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旧有较大缺陷,相关的科研队伍较为薄弱,而且素质较低,对于农村环境如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应用的现状及基本规律都缺乏充分分析,由此也就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环境污染治理,从而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此应当加大对环保科技发展的投资力度,以确保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更好的满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3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3.1 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对于农村居民,应当加强其环保教育,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政府要定期组织环保工作人员到各个城镇广泛宣传环保教育理念,并张贴环保教育横幅,以强化人们的环保认知。同时还可以开展定期的环保知识讲座,不断强化人们对于农村垃圾的污染认知,确保对垃圾分类,并回收有用的垃圾,从而不断加强自身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深入了解。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各种环保知识竞赛及环保科技发明,以鼓动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创新,强化环保意识,积极发明新的环保技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村环境污染。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差异较大,而且地理气候较为复杂,由此导致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较为复杂,对此,开发部门可以深入到农村地区,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勘察和探究,并鼓励当地农村居民就环境污染给予建议,以建立符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发展需要的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农村居民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为自己生活环境的治理出谋献策,这必然能够增强其责任意识,以不断强化居民的环保意识,更好的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做出贡献。

3.2 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从而导致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此也就无法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而且严重匮乏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也导致一些具有环保理念的居民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只能听之任之。对此,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如设置垃圾回收站、垃圾桶等,号召居民将垃圾倒在垃圾站和垃圾桶中,以逐步改善其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农村居民自己创新垃圾循环利用新技术,积极推广垃圾循环利用设备,以弥补能源不足现状。此外,政府还应当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相应的生态模式,通过实行典型示范,逐步将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发展的农业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根据生态模式的发展情况对农业发展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如创办大型的生态农场、草坪公司、花卉公司等,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并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3.3 加大对农村环保技术发展的投资力度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开展,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借助于先进的环保科学技术,才能够弄清楚农村环境的发展规律,以采取针对性的环保措施,也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首先,应当不断壮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队伍及科研机构,加强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组建高水平的生态专家队伍。其次,应当不断加强对于环境基础科学的研究,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开发和保护的研究力度,对于农村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荒漠化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同时还要做好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研究力度,并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流域综合治理等技术的研究,以不断促进农业防灾能力和抗灾能力的提升,促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进行。最后,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当采用最佳的实用技术,同时加强推广和评价,以确保此项技术的应用可行性。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无论是从成本方面考虑还是技术方面考虑,都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因此,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应当确保规模较小,或者采用集中处理方法,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确保污染治理技术的可操作性,从而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4 结 语

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综合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使其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村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以为我国构建环保型社会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言奇,赵秋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辩证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 高伟宽.浅析区域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技,2009,(S1).

[3] 宋言奇,段进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

[4] 陈群元,宋玉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07,(3).

[5] 何学松.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第9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林业建设;新农村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生态环境却越来越差,现如今雾霾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老百姓越来越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建设,渴望生活在碧水蓝天下。因此我们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林业建设,使我们的新农村山清水秀,绿荫环绕,鸟语花香。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天堂。

1.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生态林业建设是建设现代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的建设强调环保,那么林业生态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家园的美化,环境的优化,最重要的是进行林业建设,因为首先林业建设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沙化,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的土质,利于植被的生长。其次,林业建设可以净化空气,还给人民一个蓝天白云,再次林业建设可以抵御风沙,改善气候。通过构建农田林网,搞好乡村四方的绿化,庭院的绿化,使人们的生活环境优美,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形成自觉爱林,护林的新风尚。

1.2生态林业建设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发展生产,而生态林业建设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首先,建设林业可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因为林业有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环境的作业,好的环境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为农民增收。其次,林业发展好,改善了生态环境,可以发展旅游业,现如今很多农家院都在农忙时搞农业生产,农闲时,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再次,还可以发展果园,不但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质量,饮食结构,还可以通过外销改善生活。因此,生态林业的建设为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推进新农村发展

2.1基础先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林业的发展需要走向林业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当中。应当在当前市场的需求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寻求林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林业生态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首先,要对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第一:要强化对天然林的管理和保护,第二:重点建设丰产林,提高林产品的质量,第三:加强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更具有竞争优势。其次,要打造核心生产项目,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产品。最后,要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对于林产品的加工,要让人们吃的放心,安全无害。只有这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更美,更强。

2.2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观念

要想发展林业,就离不开生态环境和资源,在进行林业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决好生产与投入的比例,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要不断研发新品种,促进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影响生态循环。我们要用科技来维护环境,创造利益,让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更加美好。

2.3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建设力度

在进行生态林业建设,建设新农村时,要统筹规划,从全局出发,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既要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要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要考察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生长的树木和植被,改善整个生态模式,对于当地不良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和规划,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改善,并且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使整个农村的建设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将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促进结构的多样化,加强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提升生态建设的力度。

2.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领导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生态建设服务。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为老百姓制定生态建设的方案,建立完善的目标。政府各部门要对林业生态建设不断的监督和管理,列为考核政绩,明确每个部门的责任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通过这种形式,让老百姓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高生态意识。制订和出台一系列的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林业生态化在新农村的建设保驾护航,为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和环境提供最有利的政策保障。

2.5大力推行林业文化的发展

将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人们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起到引领作用。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强调,经济和生态。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林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发挥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建设一个蓝天白云的幸福天堂。

参考文献

[1]陈承.构建林业资源体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J].林业研究,2011(11).